首页 > 文章中心 > 父亲微电影

父亲微电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父亲微电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父亲微电影范文第1篇

    微电影通过对受众集体潜意识的挖掘,使影片营造出与受众心理能产生极大共鸣的影片氛围,从而促使微电影取得成功。在人类心理积淀中,爱也许是最古老、最伟大、最具永恒魅力的人类共性。佳能拍摄的微电影《Leaveme》,讲述的是一个刚经历丧妻之痛的丈夫在收拾妻子遗物时发生的故事。男主人公的妻子是一名摄影师,在外出拍摄时死于事故中,相机也在事故中摔坏,但当男主人公的父亲重新拿起相机时,相机却是好的,男主人公父亲本想拿着相机给儿子拍照,不想却使男主人公进入到相机中相片的场景里。之后,随着父亲一张张翻动相机中的相片,男主人公一次次地回到过去曾与妻子一起去过的不同场景,男主人公沉浸在过去的美好回忆中,当男主人公回过神明白发生什么时便拼命示意父亲将照片翻到妻子所在的最后一张。当他到达最后一张照片里的场景时,妻子向他微笑,他愣了一下,在手掌上写了两个字给父亲—Leaveme!他选择了与妻子留在过去拍的相片之中。这部2009年出品的微电影,在感动了无数人的同时也震惊了无数人,独具创意的微电影广告概念里充满着让人感动的浓浓爱意。关于爱,还有一部不得不提的微电影,那就是由姜文指导的改编于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父与子》的《看球记》,影片讲述一位离异多年的父亲带其难得一见的儿子去看球,出门前为了和儿子穿一样的衣服,脱掉了装有球票的外套,把外套扔在了家,进场时才发现自己忘带了球票,后因急着带儿子看球赛被骗子用大型吊车升到空中,最后不得已父亲驮着儿子在赛场外看球赛的故事。影片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得无数观众感动回味。无论是《Leaveme》还是《看球记》,最大成功之处在于他们通过对受众集体潜意识的把握,呼唤起受众心灵深处对爱的渴望,使影片与观众在情感上形成了强烈的共鸣点,给观众带来心理震撼,激起了人的情感,进而使微电影赚了大多数人的眼泪,获得成功。

    二、微电影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审美心理

    (一)微电影受众的审美认知

    审美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感觉与认识过程,即美感的产生和体验的过程。在审美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的的心理因素,进而形成了从感性层面到理性层面以及二者相互交融的心理反应机制,它主要包括人的知觉情感意识以及个性倾向规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眼前事物的判别总是与过去或将来产生联系。简单地说就是人们的主观审美态度与其客观的审美经验往往呈紧密的相关性。在微电影中受众的审美经验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审美愉悦、审美判断和审美感悟。在审美愉悦过程中,受众通过欣赏微电影,使自己暂时摆脱各种生活压力的纠缠,让自己稍稍放松,达到一种愉悦状态。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的感觉。当影片内容与受众所处的环境相类似时,影片就会获得受众的审美认可。例如微电影《老男孩》,该片通过剧情表达出80后曾经的梦想,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现实的抨击,大多人年轻时的梦想都早已被抛弃,如今每天都在为生存奔波忙碌,影片主题与当下80后的生活现状吻合,获得80后受众的审美肯定,从而引起80后对该片狂热的追捧。在审美判断过程中,受众在欣赏微电影时会不自觉地参与到电影所表述的情境中去,并通过以往的审美经验对微电影表现出的风格、思想、主题等方面做出自己的审美判断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受众更多地关注微电影是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当影片传达的思想有意义、有价值,受众对于该片的主管审美态度就会持肯定态度。如微电影《父亲之父女》,影片传达的父女之爱亲切感人,影片主题思想上有意义有价值,进而引起大多数受众的感悟反思。这在审美感悟过程中,受众通过微电影感悟到全新的经验方式,拓宽视野,并超过现实对自身的存在价值加以反思。如影片《你还可爱么?》系列,这是由12位香港导演以独有的社会触觉和电影风格,诉说十二个关于关爱长辈,跨代共融、开心社会、关怀社区、积极抗病、家庭和睦、环境保护、公德守礼、助人为乐、寻找理想、急促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的香港故事。受众在观赏这些微电影时会进行自我反思和对影片传达出的精神观念以及正能量进行肯定。

    (二)微电影受众的审美移情

    审美移情认为受众的审美心理过程是移情或外射。从心理学上看,受众在审美或欣赏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身上,然后再进行欣赏和体验。也就是说,移情是受众在审美过程中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投射活动。根据审美移情理论,在微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导演也常常把审美者即观众的人格和情趣投射到影像上,从而使影像中的人格和情趣与受众相共鸣,这就使得受众在欣赏过程中能进行审美移情,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如台湾大众银行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微电影《母亲的勇气之蔡莺妹的旅程》,讲述的是一位从来没有乘过飞机的63岁老母亲,为了给远在委内瑞拉刚生育的女儿补身子,带着中草药,不会英文的她一个人只身上路,独自飞行三天,三个国家,三万两千公里......大多数受众在观看这部微电影时都将母亲对自己的深切感情投射到电影人物中,在情感上对影片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正是导演利用了受众审美移情理论的结果。

    三、微电影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自我实现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别加以定义分类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爱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当满足低级需要后,人类就会产生一种超越生存的满足和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自我实现的心理。简单地说,自我实现需要就是人要实现全部潜力。在现在生活中最深层次的问题常常来源于个人在各种压力之下以及各种生活方式面前仍要保持个人的独立和个性的要求。对于现代的都市人,繁忙的工作,沉重的生活压力使人们面对时间越来越焦虑。人们渴望放松,渴望有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爱好的事。于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视频众以及摄像设备的普及,让更多爱好电影的普通大众参与到微电影的制作和传播中来,对他们来说,自己的微电影自己可以主宰一切。这些草根阶层突破以往的常规,挖掘普通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同时借助新媒体的形式,将这种情感因素放大到极致,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发出个人的声音,获得表达自我,表达内心,满足自我实现心理。如草根导演们的微电影《小心我爱你》、《天堂午餐》以及《老男孩》,这三部微电影分别诠释了当下年轻人的爱情、亲情、成长观,影片有着他们独特的思考方式和价值信仰。大众化的微电影体现了多感觉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年轻受众的好奇心,年轻受众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信息,去满足各自不同的心理需要。媒介的使用过程满足了受众的部分心理需要。这部分年轻人通过自己加入到微电影的制作中来,获得了在影片中自己主宰一切的,满足了自我实现心理。

    四、微电影传播中受众的仿效性学习

    在影视心理学中,对于受众而言,影视传播是他们社会性学习的重要渠道,而传播的直观性特征更加深了这种学习的可观察性和仿效性。在当今微电影的传播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受众对于影片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模仿,如佳能的《Leaveme》使Leaveme成为情侣间告白的常用语;《老男孩》使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漫步再一次风靡全国。在这其中以榜样性为内容的微电影被效仿的最多,如《雷锋侠》中的雷锋帽、巨大的防风眼镜、鲜艳的红色披风等,都成为了微电影受众竞相模仿的对象。微电影对受众仿效性学习的把握是其成功的因素之一。在榜样性树立过程中,微电影兼顾到了受众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塑造榜样或宣传某种精神时,注重视听语言表达的大众性,利于受众理解所要表现的人物,情境或情节。榜样性的内容获得受众的认可和理解,微电影在情感上与受众共鸣,是微电影获得受众的肯定。

    五、微电影传播过程中受众心理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人们在欣赏微电影时常常会把首因效应带进观赏过程,如果影片刚开始能够吸引受众,受众就会接着看。反之,则会觉得无聊从而放弃观看影片。所以对于微电影来说,如果想要观众持续观看就必须要在影片开头几分钟甚至是几秒内,有效地突出内容上的新意,抓住观众的眼球。传统电影中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是悬疑惊悚片。闻名世界擅长于拍摄惊悚悬疑片的艺术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曾经给悬念留下过一个着名的定义:“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着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了观众。在这方面微电影有所借鉴。微电影《小心我爱你》,一部时长仅3分钟的微电影随着“抓贼啊,有人偷手机”一声尖叫的女声中拉开序幕,然后便是一串男子狼狈逃窜的长镜头,身后一众见义勇为者紧追不舍。正是开头这样突然抛出的悬念打开了每个人心中的那个好奇的潘多拉魔盒,使得这部片在几分钟内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驱使观众继续看下去。该微电影对首因效应的运用促使了它的成功。施拉姆曾说过,“提出的论点在引起注意上是有利的,而最后提出的论点在记住上是有利的。”这个观点在体现首因效应的同时也肯定了近因效应。在心理学中,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微电影常常在影片末尾加上赞助商的LOGO、广告标语或者一句能够总结影片内容的台词,这样的举动正是运用了受众心理上的近因效应。

父亲微电影范文第2篇

短短21分钟的《票2012》被网民盛赞“触发出人们心底对亲情最原始的记忆和一片温暖柔情”,并在互联网上迅速蹿红。其讲述了年轻人在外漂泊打拼的不易,更道出了远在家乡的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和思念。男主角在工作和女友的压力下无奈不能回家过年,却在翻阅旧书时,因一张旧电影票引发了对父亲的思念,并感悟到父亲对自己的需要。当他弃女友而去,在过年热闹的炮竹声中飞奔回家跪倒在父亲腿边,痛哭流涕的温馨场面深深打动着每一个观众。

毫无疑问,风行网这张亲情牌打得非常成功,并借势推出了Weifilm这个概念。这也是风行网在今年香港影视展举办的第一届微电影论坛的成果之一。这个词恰如其分地表述了目前中国特有的、在网络时代的电影创作现象。风行网原创中心创作总监侯志辉信誓旦旦地表示,“现在,风行网对微电影的出击已是时候,这次来港举办‘第一届微电影论坛’只是第一步。”

这一两年,“微电影”成为了整个互联网的关键词之一,最夸张时,一天会有五个颇具规模的微电影启动仪式。大牌明星、成名导演、高额制作成本、媲美商业大片的宣传攻势,这些都让微电影变得不那么“微”。这个原本是网民草根自娱自乐,或者是专业学生用来展示能力的,被叫做“短片”的东西,在互联网和商家的“加持”下,渐渐产生了分化,一边是继续草根,另一边则是向商业化大踏步前进。戏剧化的是,这两个方向并非打得水火不容,你死我活,而是你玩你的,我耍我的,时不时还产生些良集。

“一触即发”

2010年12月,凯迪拉克和中影集团携手吴彦祖斥1.3亿巨资合拍了《一触即发》,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概念:微电影。其被称为全球首部微电影,并开始真正让微电影的风暴“一触即发”。

微电影的问世在某种意义上喻示着掀开了一个新的营销传播时代。许多公司开始纷纷效仿并推出这种艺术形式来进行营销推广。从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到《66号公路》,益达的《酸甜苦辣》系列,三星盖世的《纵身一跃》等优秀的微电影都散发着其独到的魅力,并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微电影更多的是用来满足企业的商业诉求”,新浪这样对微电影定义。微电影采用了更加柔和的宣传,除去裸的宣传,公关色彩更强,通过故事情节来打动观众,从而让观众在非常愉悦的心境下接受企业的相关信息。根据2011年微电影行业数据分析显示,89.6%的受众是愿意接受微电影广告的,其中8.9%的用户认为微电影播放区周围的文字广告用户接受度最高。微电影以其特有的传播手段,开创了新的营销模式,为品牌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和空间。

事实上,从目前来看,微电影的主要制作方多为视频网站或者广告主,例如优酷网和中国电影集团联合出品了《11 度青春》系列,桔子水晶酒店出品了《星座微电影》系列。创作和广告的联姻成为微电影的另一显著特点,电影内容中植入广告,广告商品成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关键因素,甚至整个故事设计都是围绕某一广告商品展开,《你能型》、《坚韧?勇敢?爱》、《回家》、《改变世界》等微电影严格意义讲就是潘婷、大众银行、三菱汽车、英特尔公司精心制作的商业大片;《一触即发》中不管场面何等宏大、剧情何等惊险,但本质上依然是凯迪拉克的惊艳“表演”;新浪的“四夜奇谭”系列的投资商是三星集团……所以,微电影也是广告宣传转型的另一发展方向,成为广告宣传新的重要载体。

制片人陈威表示:“大电影才是真正拉动中国电影业发展的工业产品。但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型影视作品,可以成为大电影输出好题材、好剧本的资料库。”

6月2日开幕的土豆映像节推介会上,影视机构、土豆网和播客原创团队之间,达成多项合作协议,其中就包括《初恋第一次》系列微电影和微电影栏目《不二电影》。

而一些知名导演和演员,如蔡明亮、郝蕾、王珞丹等也顺势而为拍起了微电影。“今年,必定是微电影元年,”土豆网首席战略官于洲说,“因为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更多的力量来参与和推动。”

“酸甜苦辣”

然而,著名导演方军表示,“我觉得微电影太难拍了,比我之前拍摄的很多大剧都难。”普通的影视剧动辄几十集,可以慢慢地诠释故事和主角的感情,中间出了点问题,后面还可以弥补。但是微电影不一样,十几分钟的时间要把整个故事讲述得既清楚又有条理,主角和配角的感情还要经历完整的发展过程,难度太大。“微电影虽然是小班底,但是对每个环节的要求却很专业,拍起来不容易。”

由于微电影受到片长的时间限制,能否让微电影在几分钟甚至几十秒之内将影片的情节紧凑且完整地呈献给观众,同时将人物形象鲜明地塑造出来,成为衡量一部微电影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准。

事实上,拍摄微电影不仅对导演及制片人是一个考验,对播放平台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主流内容同质化竞争不可避免的市场背景下,视频网站拍摄自制剧和微电影已经成为当前各大视频网站相互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与过去用户上传为主的微视频相比,微电影更加偏向商业,偏向于专业制作。在实际运作中,专业制作的微电影更加精美,更能吸引主流用户。正因如此,微电影成为视频网站们绕开同质化竞争的一条“蹊径”。

父亲微电影范文第3篇

或惊心动魄,或悬疑诡异,或感人至深,或浪漫幽默,既打发了无聊时光,又享受了视觉的盛宴。

那天,去银行办事,长长的排队让我百无聊赖,把玩手中的iPhone,看到一则信息,“吴彦祖演绎亚洲007――《一触即发》”。吴彦祖又出新片了?好奇地点击观看。不愧是我的偶像,果然够Man,够辣,惊险的高空跳伞、快捷启动座驾、汽车与摩托车共舞、躲避直升机炮轰追击……没有一点废话,没有一丝拖沓,就在我目不暇接,情绪高涨时,突然,悬念引爆,两次神秘的变脸,结局赫然眼前,电影戛然而止!太刺激了!电影居然也能这么拍,只有短短90秒!从银行办完事,回到公司,向同事们说着我的新发现,同事小晗却一脸淡定:“你说的不就是微电影么?我这里有几部经典的。”

《欢迎爱光临》《清蜜星体验》……趁着午休,我一连看了六七部。都说忙碌的人最能体会偷闲的乐趣。与那些长达90分钟,甚至数小时的电影大片相比,“微电影”在短短数分钟内,就能表现出一段或惊心动魄、或悬疑诡异、或感人至深、或浪漫幽默的故事,酣畅淋漓一口气,既打发了无聊的时光,又享受了视觉美餐,我一下就对“微电影”充满了好感,这“小家伙”,不错!

堵车,坐地铁,等电梯……看上一两部,打发无聊,或排解怨气,再合适不过。

有一阵,儿子常常背着我与小区里的几个玩伴四处疯玩,今天乱摘邻居的鲜花,明天去网吧打CS。更气人的,几个“小不点”居然周末跑到郊区,偷钓农家池塘养的鱼,直到对方打电话叫家长领人,我才知晓。心里那个气呀,恨不得扒了这捣蛋鬼的皮。晚上,儿子睡着后,我一直觉得心烦,想看看微电影,排解一下郁闷的情绪,一部《玩大的》微电影,顿时引起我的关注。这是一部与80年代的游戏、玩乐有关的故事,有泪,有笑,那些场景太熟悉了,仿佛就是我小时的画面,尤其主角最后的一句话,让我感慨:我们是幸福的,即便在父母和社会的严防死守下,我们仍然是玩大的一代人……蓦然间,我望了眼卧室,儿子已酣酣入睡,糟糕的心情不见了,我感觉自己抓住了什么。

我开始抽出更多的时间陪儿子玩耍,一起打电动,一起去公园划船,正如《玩大的》里面所说,跟着孩子一起玩,开心地长大,那就是幸福。

父亲微电影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媒体;微电影;商业与艺术

“媒介即是讯息”是西方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的惊世骇俗的媒介理论。“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任何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①也就是说:媒介并不仅仅是用来进行传播信息的载体,新的媒介会带来新的思维模式,或者新的生活方式等。现如今的“新媒体”便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可被定义为:“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互联网、基于通信技术的手机、基于数字广播技术的数字广播(DAB)和数字电视(包括移动电视)以及跨媒体的IPTV(网络电视)等。”②相对于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也有人称其为“第五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人类进入了微时代,各种“微”力量扑面而来。就连一直都让人感觉“高不可攀”的电影艺术,也加入了“微”的行列,各种题材的微电影频繁出现在电脑和手机屏幕上。“世界图像时代”下,我们的阅读习惯被深刻改变,法国电影制作人德波更是语出惊人,宣告一个充斥着图像的“景象社会”的到来。新媒体语境下的一场“电影革命”正在上演。

微电影的前世今生

微电影,可以看成是电影和网路视频短片结合的衍生物,最突出“微”字。业内对这种新的电影形式的定义尚且模糊,尽管说法众多,但大致趋向这样定义: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电脑、手机等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视频类短片。它拥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之所以冠以“微”名号,则是因为它具备微放映、微投资、微制作周期的“三微”特点。

1995年,热播电视剧《飞跃情海》被美国广告人斯科特·扎卡林翻拍,并制作成连续剧《地点》投放到各大网络播放,创造了日点击量10万的纪录,为“微电影”打响了第一炮。中国则是2005年片长20分钟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让国人首次见识了“微电影”的雏形。而真正意义上的微电影元年则是2010年由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将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动作电影浓缩精炼在仅90秒的“微”时段内,被媒体称做史上首部真正的“微电影”。各网站、著名导演、演员都开始在“微电影”领域发力。从最初的一部恶搞电影《无极》的网络视频短片,发展到今天拥有专业制作、形式独特、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电影作品,我们看到微电影正在走向成熟和专业。“2008年,网剧国际学(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Web Television)在美国成立,该机构旨在推动、支持网剧发展,并每年向网剧各个工种颁发‘最佳播客大奖’,这标志着网剧、微电影开始作为一种独立艺术门类,得到了业界的普遍承认。”③在国内,北京更是联合全国近百所高校,几十家全国电影社团举办了中国国际微电影节。

微电影经历了由萌芽到成长的过程,也逐渐出现了两种比较明显的创作分化。一部分微电影作品如《天堂午餐》《生日》《来信》等,故事温馨感人,主题深刻真挚,为草根创作者和普通演员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另一部分则把微电影做成了电影式的广告,利用网络视频的高点击率赚取观众眼球,进而实现广告收益。如吴彦祖主演的微电影《一触即发》、姜文执导的《看球记》、宁浩执导的《奇迹世界》等,把商业广告和微电影形式进行了巧妙的融合,难怪有人说“微电影就是扩展了的广告片,同时又是浓缩了的电影”。“网络时代,影视消费的特征会发生巨变,导演与观众之间的角色界限模糊了,每个人既是网络的消费者,同时也都可以成为网络上的导演,个人导演的时代来临了。”④同时,微电影因其特殊的“微形式”和播出平台,不仅让电影更亲民,还带来了无限商机,微电影这种电影和广告的混血儿身份,无论从创作还是运营模式上,都为中国电影打开了一扇窗,值得我们思考。

微电影:艺术与商业握手言和

在徐峥出演并执导的微电影《一部佳作的诞生》中,讲述了一个怀揣电影梦想的绑匪,由于在绑架富家女拍摄勒索视频的过程中过分投入,竟把勒索视频拍成了一部“佳作”,并稀里糊涂地放走了被绑架者。其中这样一句台词:“你们知道中国电影为什么拍不好吗?就因为总是纠结在文艺片与商业片之间,而忽略了细节上的审美追求,如果我们的电影不能走进观众的心里,我们怎么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呢?” 一语道破中国电影在文艺片和商业片之间的纠结。以微电影的形式提出来,不仅是对电影艺术未来发展的拷问,也是对微电影前景的一种审视。如果在制作细节上达到审美追求,电影能够感动观众,走进观众内心,试想这样的电影不会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吗?那么,为什么观众能够接受微电影中的广告,又是怎样的微电影让艺术和商业握手言和呢?

(一)内容上表现小人物的真挚情感

我们正处在是一个渴望释放和表达的时代,真正好的微电影应该作用于人的内心,尝试表现普通人的情感、选择、梦想,同时借助新媒体的互动形式,将这种煽情的因素放大到极致。曾在网上热播,由姜文导演的《看球记》,片头字幕明确显示:拍摄器材由某相机品牌提供,片尾又打出该相机品牌的广告词:“××,感动常在!”意图非常明显。但《看球记》通过一对父子的看球经历,传达了深深的父爱,情感真挚,观众也很容易地接受了广告的植入。据统计,在网上热播的三天点击量高达1 000万。前几年受到热传的《老男孩》其实也是一则广告,但是该片制作精良,尤其是唤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相信没有人会抗拒影片中那辆点燃“老男孩”梦想的雪弗兰轿车广告的植入。这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是大时代里的“微生物”,柔软而脆弱的内心很轻易被那些微小的细节打动,引起共鸣。于是我们会发现,《老男孩》《看球记》《天堂午餐》等这些优秀的微电影是对生活的深切感触、对人性的细腻刻画,它们挖掘和展现了被主流电影所抛弃、被宏大历史所遗忘的小人物、小命运,所以才会让那么多人泪流满面不可遏制。

(二)形式上突出创意,吸引观众眼球

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对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注意力经济也称为“眼球经济”。微电影的关键还是创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快餐文化主打的时代,受众的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非常有限,对于事物的新鲜感也很有限,如何在打开微电影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抓住受众的眼球、释放蕴涵的情感力量,秒杀观众的感受,最终有效的还是创意。佳能Leave Me微电影中,没有明星出镜,却用创意故事打动了人心。镜头下,主人公的父亲为其拍照,意外将他带入了相机里面,父亲按下的每一个画面都是他曾经的生活经历,当出现妻子尚在人世时的画面,他在手里写上“leave me”示意父亲不要再往下按了,他要陪妻子定格在这一刻。这样一个5分钟的微电影颇具创意,曾一度在网络热传。在被认定为首部微电影的《一触即发》中,吴彦祖在短短90秒内,在凯迪拉克赛威的帮助下,成功甩开对手,最终与合伙人成功交易。诸如“跳伞”“追车”“爆炸”等多种电影中出现的特技场面,给人独特的视觉体验,情节丝丝相扣,人物生动鲜明,让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利用明星效应、紧张的剧情、离奇的情节,还是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段,突出创意且迅速吸引观众注意力才是王道。

(三)精神内核搭载品牌形象

成功的微电影需要精致的画面、更加出奇的情节,还有先进的媒体支持,但真正贯穿于制作与传播中的,还是深刻动人的精神内容、创意的表现形式和鲜明的品牌形象三者的并存。“内容为王”在微电影领域依旧适用,加之创意的表现,同时搭载品牌形象,才能在微时代爆发力量。宁浩导演的《奇迹世界》,是为一款同名的网游制作的微电影,导演通过讲述警察跟踪骗子刘三儿取证,而刘三儿通过网游无意接到“奇迹美女”的求救信息,并决心英雄救美。不料报警过程一波三折,最后虽没能成功英雄救美,但警察法网留情放走了刘三儿。该片保持了宁浩导演的一贯高品质水准,影片色彩运用独具特色,人物塑造入木三分,配乐和方言的使用恰如其分,通过追捕与营救这一连串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本片的精神内核,同时搭载了品牌形象。影片的结尾最是意味深长,当刘三儿懊恼自己没能体面地实现英雄救美兀自垂头丧气时,他那因玩游戏而迷乱的眼睛中看到了一位全身甲胄的战士,骑着高头大马从他眼前缓缓掠过。此时就像宁浩在镜头里对着观众高呼:任何人的心底都有着远古的骑士精神!片中的两个主角都在一种英雄主义的情感刺激中,展开了营救、追捕,但同时也感受到理想破灭,回到现实的残酷。而这也正是网络游戏吸引人们和能够带给受众最大利益的地方。其实不管多小的人物,在现实中一无所有地存在着,只要走进游戏,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奇迹的世界”,摆脱平庸,摆脱懦弱,游戏是给你去见证的契机。该片正是将深刻的内涵和巧妙的故事创意,搭载了网游《奇迹世界》的品牌理念成功之作,尤其是里面不亚于大片的飙车和追逐场面,可谓既做了广告又迎合了观众。

微电影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充满无限创意、真挚情感和娱乐精神的微电影,适应了时展,迎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思维方式,而延伸出来的新的电影形式,在新媒体的土壤上也成功地将电影艺术性与商业性融合。尹鸿表示,网络电影和广告植入相结合,可以从创作之初便结合广告元素进行创作,改变了以往影视作品创作后期广告硬性植入从而导致的观众抵触情绪,而播出平台也能收获巨大的点击量以及广告收益。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要么曲高和寡,要么商业味浓重,一直徘徊于商业与艺术之间,从而流失观众。微电影当然有相对于传统电影的优势,例如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短小精悍易插广告等,但是中国电影更应该吸收微电影是如何走进观众内心的经验,实现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

注释:

①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3页。

② 蒲剑:《新媒体与电影:从观念到实践》,《当代电影》,2010年第4期。

③ 《美国网剧 好莱坞大举进军》,http://.cn/2010/1104/782.shtml。

④ 孙宝传:《“新视频时代”向我们走来?——CES 的观察和思考》,《中国传媒科技》,2007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 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父亲微电影范文第5篇

《父亲》是筷子兄弟演唱的歌曲,王太利作词编曲,歌曲发行于2011年12月20日,收录于专辑《父亲》。该歌曲是微电影《父亲》的主题曲。2012年8月13日《父亲》获得感恩励志金曲奖。2012年12月2日该曲获得2012百度沸点年度十大金曲奖。

2、《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是由小月作词,金志文作曲,金志文演唱的歌曲,该歌曲收录于金志文2007年发行的专辑《兄弟小文》中。

3、《酒干倘卖无》

《酒干倘卖无》由罗大佑与侯德健作词,侯德健作曲,台湾女歌手苏芮演唱,飞碟唱片公司发行,是一首励情励志的国语歌曲。该歌曲是电影《搭错车》的主题曲,此后被多次翻唱,并于1984年获得第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

4、《不老的爸爸》

父亲微电影范文第6篇

在片中,王学兵客串了一把“锋利哥”,是一捡破烂的;他还客串了小孩的父亲,但只出现下半身,造型模仿阿尔帕西诺。

王学兵个人很看好微电影这种形式,他觉得首先微电影是一部电影,讲故事的方式都是电影的表现形式。

他说拍微电影就是显摆,是表达情感、传递观点――“我不能说那个电影的整个立意是一个态度,但至少从画面、从各方面都在传递一种审美,你所展现的都是你认为好的东西。当然,也经常会被舆论框住:拍了一个有明显风格的电影,大家就会觉得你的审美就是这样,但其实不是,因为它会有一个题材的限制,某些题材只适合某种方式。”“每个中国人都能看到我的微电影,得需要很多很多年,网络的好处是它可以在那一直呆着,它不会下档,而且这种题材也不会特别过时,所以最大的幸福是很多年后,看到别人还是看我的电影!”

BQ = 《北京青年》周刊W =王学兵

BQ:你怎样看微电影这种表现形式?

W:首先它一定是电影,因为从讲故事到其他各方面它都是电影,不是其他的东西。仅仅是因为它更短小一点,所以在题材上就会有一些特点。因为它短所以它不像电影,一部电影里面需要好几个点,让人吃一惊也好让人恍然大悟也好,它得有好几个这样的开启智慧的地方。但是微电影可能只需要一个或者两个点就好,所以编剧更重要。而且微电影没有那么长的时间,所以你得精确地计算那个时间能够表达的东西。

BQ:微电影的有趣之处在于哪里?

W:它有趣的地方就是你可以“胡拍”。可以拍很多电影不屑一拍的东西,因为它短小,哪怕就一个点子去拍一个微电影都是可以的,但是电影就不行,所以世界上所有的好的导演都是从拍短片开始的,像斯皮尔伯格上中学的时候就拍过一个短片。既然微电影大部分是不在电影院放的,那么在器材的选择上就可以有好多种,比如手机就可以拍。 《坚定的锡兵》也是用三种机器拍的。

BQ:你怎么看微电影的“微”,多长的时间算是微电影?微电影有哪些限制?

W:微电影这个词从微博那儿来的,长度规定好像是40分钟以内。没有什么限制,实际上一个拍不完的电影都可以被当作微电影。

BQ:你觉得微电影会取代电影么?

W:有点“潮”,但也是好事吧,更多的人可以拍电影了,这让好多年轻人有出头的机会。我自己看过几个别人拍的微电影,挺好,他们把一种形式从头贯穿到结尾。微电影取代不了电影,它毕竟是一个小的东西,所以微电影就是微电影,它取代不了谁。

BQ:微电影的门槛低吗?

W:任何事情实际上都不要觉得门槛低,关键是看说的是什么,艺术性是门槛还是投资是门槛。投资是门槛的话它当然门槛低了;要是说它的艺术性或者可看性,那可能大家都是一样的,微电影的门槛其实是如果票房是门槛的话,那微电影就没有。

BQ:微电影是不是一种自媒体的走向?

W:我觉得不会吧,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想拍电影的,因为拍摄微电影其实挺麻烦的,而且我现在觉得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编故事,更多的人喜欢(听故事),就像读小说的人就比写小说的人要多得多一样。小说其实每个人都能写的,写小说不用投资,所以门槛更低。

父亲微电影范文第7篇

“把当下的场景拍下来,我会感到异常兴奋。”

近日,姚凯通过网络消息,征集发生在大家身边的难忘事、感人事,将这些或传递亲情,或反映社会现象的故事作为他创作微电影的素材。

姚凯患有先天性脑瘫,部分脑神经受损,影响了肢体和语言功能,直到6岁,他才学会走路。由于疾病,姚凯初三便休学在家。直到现在他仍然走路不稳,说话不很清晰。

在接触电脑和网络的过程中,姚凯对动画制作产生了兴趣。2007年4月,姚凯在父母的支持下,到北京学习FLASH制作。因手抖无法用笔画画,姚凯学习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他只好在出租屋里用自己的电脑做动画,再拿到学校请老师指导。

在学习动画FLASH制作的过程中,姚凯又迷上了拍短片。

“把当下的场景拍下来,我会感到异常兴奋。”从那时开始,姚凯就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当导演,拍电影。于是,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姚凯,通过自学踏上了拍电影的探索道路。

“想通过影像表达个人看法,参与社会生活。”

起初,老师们从他的身体情况来看,建议他做影视剪辑。这样不仅可以挣钱,还不用操那么多心。可姚凯的想法就是当导演,他不只想参与编写,更想参与整个创作过程。

2008年6月,姚凯的第一部微电影创作开始了。“DV是从开婚庆公司的叔叔那里借来的,演员都是我的同学和家人。大家都是友情出演,不计报酬。一方面是对我的支持,另一方面他们也觉得这是一件有趣的事。”姚凯说,可操作起来却不容易,因为大家是头一次在镜头前露脸,所以拍摄过程中,台词、走位都需要指导,有时一个镜头要拍十几遍甚至是几十遍。

说起印象最深刻的微电影作品,姚凯说,是他在2012年8月创作的《应该做的》。电影讲述了一位老人被车撞后,肇事司机逃逸。一对好心父子将老人送往医院,却被老人误认为肇事者。好心父亲被警察带去调查,不得不将患有自闭症的儿子交给邻居照看,但邻居认为照顾自闭症男孩是个负担。幸运的是男孩记住了肇事车牌号,当肇事司机被找到后才发现,原来正是这位邻居女儿的男友……邻居深感后悔,被撞老人也来向这对父子道歉。

通过这部微电影,姚凯想传递的信息是:生活中,我们在做事情之前,应该先想“这是否是应该做的”。

父亲微电影范文第8篇

如果用2012年的眼光去审视这部在2010年末爆红的网络微电影,《老男孩》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吊丝追求女神失败、女神嫁给高帅富”的悲剧故事,当然,这并不是说它生不逢时。实际上,《老男孩》是2010年优酷网自制内容项目“十一度青春系列”中的一部,它的主题是青春、梦想,是“老男孩也有春天”。

如今谈及微电影,必然绕不开这个经典的案例:整个“青春”系列的11部作品中,《老男孩》的点击率如今达到4500多万,而位居次席者刚刚超过1000万;被捧红的“筷子兄弟”(导演肖央、王太利)第二年推出的续作《父亲》,同样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以及更高的点击量,在这之前,“筷子兄弟”组合一度解散,导演肖央一直在拍广告片。

大品牌找上门

《老男孩》的一炮而红掀开了“微电影”概念营销的大幕。数以百万计的网络上的“老男孩”们,对“筷子兄弟”演绎的“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的梦想”而感动。在当时,还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老男孩》的背后有着雪佛兰汽车的支持。

当雪佛兰中国区市场的高管们第一次把《老男孩》放到网上播放时,他们就知道“公司有事要干了,这部电影肯定会火”。影片的几个月前,中国的雪佛兰经销商聚到一起参加了一场全国会议。大部分经销商的年纪都是30多岁,几乎都是男的——他们自身就是有压力的 80后代表。在会议结束的最后一晚,《老男孩》的两位主演——80后的肖央和70后的王太利意外出现,他们唱起了电影里的主题歌,台下的观众顿时陷入疯狂,都被这种怀旧的情愫所感染。“一半的人在笑,一半的人在哭。”

《老男孩》的成功让许多投资人找到肖央,其中多数是广告客户。那段日子里,肖央经常同时操作两三个广告片,常常是这边刚签完约,马上就要飞到那边去开工。

“我们与目标人群的互动是非常强的,努力超越买卖之间的关系,和目标人群建立更深层次的、理念上的契合和共鸣。这一点在科鲁兹上尤其明显,从《老男孩》到2011年底的《父亲》,在A级车的年轻群体中对雪佛兰品牌的好感度在增强,即使不是我们的车主。”在新的主推车型迈锐宝的会上,雪佛兰公司的高管这样总结微电影为公司带来的益处。

许多品牌显然已经意识到,微电影能够在品牌营销方面为其带来前所未有的作用——硬性广告太过传统,自己拍摄长篇广告难寻播放平台,生硬植入影视剧或电影又为人诟病,微电影的成本不高,却能够通过作品的艺术性传递品牌价值和观念,与消费者建立情感纽带,网络更是一个可以实现交流和互动的平台。

在今年优酷与别克品牌的合作中,别克轿跑系列的目标消费群体是“时尚、精英人群”——希望挑战和超越自我、愿意发表观点和诉求的新锐人士。市场营销部品牌总监刘奇说,“很多厂商都在尝试微电影的形式,重要的是我们和消费者之间交流的内容,微电影是和受众互动、创造情感连接的重要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别克与雪佛兰都是通用汽车的子品牌,前者与优酷网的合作,自然少不了先行者雪佛兰的激励。

在微电影投资上尝到甜头的当然不止通用一家公司。仅从“优酷出品”的发展历程来看,在2010年的“十一度青春”之后,飞利浦公司在2011年与其合作推出了“爱有多久”系列,现代汽车则从2008年开始赞助网络自制剧《嘻哈四重奏》;索尼公司赞助《泡芙小姐》、佳能《春暖花开》是近两年的事,这其中又以外资品牌居多,“我们的赞助商并不把优酷单纯地看作播出平台,而是作为共同实现作品、价值和理想的合作伙伴,”优酷高级运营副总裁魏明说,“不以国内外公司作为标准,我们的合作商也有联想、银鹭等国内企业。真正关注品牌、通过大众青睐的媒介把品牌精神和理念嫁接到作品当中,满足这两点的公司更青睐制作微电影。”

企业看中的还有制作微电影的低成本,例如桔子酒店集团的第一部片子《让火车叫》的成本只有3万多元,时间只花了不到一周,此后推出的“12星座男”系列,总共花费也不过100多万。随着各大公司的投入加大以及知名导演和明星的加盟,一部微电影的制作成本显然会水涨船高。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企业赞助的微电影低的几万元,高的则在上百万,平均的利润率在30%左右。成本好坏、质量优劣、盈利与否,既要看企业的投入和要求,也要看导演的个人能力。

名导演的协力

如此高的回报,让微电影不难吸引到更大牌的导演。

3月28日,优酷网在北京举行“美好2012追逐无限”别克轿跑系微电影启动仪式,受邀拍摄微电影的就有知名导演陆川。陆川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表示,非常喜欢“筷子兄弟”的《老男孩》,“技法是第二层面的东西,重要的是用镜头拍出什么内容,他们的作品让人感到发自内心的感动。”坐在他身边的是一同受邀的导演王小帅、滕华涛和郝蕾,他们将以“追逐”为主题、星座为线索,每人拍摄三部微电影。

“美好2012”将是优酷网微电影项目“优酷出品”的全年战略,高级运营副总裁魏明对《世界博览》记者透露,来自内地、港台和韩国的4位亚洲著名导演顾长卫、许鞍华、蔡明亮和金泰勇也将分别执导电影短片,同时还有8位华语实力导演加16位新锐导演的微电影计划,力求每月推出一部实力导演加两位新锐导演的作品。

相对于早些年明显的草根特征,如今优酷在微电影这一细分内容上的投入堪称大手笔。与此同时,其他视频网站也不甘落后,纷纷推出自己的微电影计划,例如搜狐的由黄磊、张默等挑大梁的“7电影”计划;新浪计划从“微视频大赛、微视频频道、新浪出品”三个方面推动新浪视频的发展。

另一方面,尽管微电影在今年已经成为各大网站重金支持的重点发展项目,几乎所有参与者都喊着“微电影”,却至今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准确权威的定义。

在“优酷出品”的新闻会上,导演王小帅表示微电影就是60分钟以下的短片,由于近年来“微”的概念遍布网络,才由此引申出来;陆川说拍微电影像是回到学生时代拍短片,能够更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在国外,短片已经有了超过20年的发展历史,商业模式业已成型,中国的微电影项目发展则大体始于2007年,由优酷、新浪等网站大胆尝试;一些观点激烈的影评人毫不客气地表示,微电影“本质上就是广告片”。

广告植入的难题

对于微电影,视频网站意图通过自制内容扩大品牌,企业希望实现情感营销,大牌导演和演员来此地“试水”,青年、草根导演则为了实现自己的拍片梦,各路人马各取所需,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推波助澜。这样一来,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需求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当下的微电影主要来自赞助商定制,做贴片或广告植入几乎是唯一的收入模式。乏于商业模式,使得一些微电影因对品牌的过度依赖而被外界所诟病——这些微电影虽然看起来像故事片,却总是在有意无意地传达某个产品或品牌的信息。

导演与品牌商产生分歧也屡屡发生,以《一个馒头的血案》起家的导演胡戈曾与七喜合作,打算拍五部微电影,成为一个系列。但在拍完第三部后,却被七喜单方面叫停,理由是胡戈的恶搞不利于产品形象,要求其变换风格。两者无法达成一致,最终只好停止合作。

问题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到底是微电影,还是广告片?

在优酷与别克轿跑合作的微电影项目会上,有记者问,别克是否对品牌植入有特许要求,陆川、王小帅等几位导演面面相觑,不知如何表态,不得不让“优酷出品”的总经理卢梵溪代为圆场。卢梵溪解释说,传统大电影通常会在筹备结束时有品牌介入,导演则因忙于创作和其他事务,疲于应付广告植入,所以影片最终会显得生硬。

卢梵溪本人曾任多家4A广告公司任职创意总监和导演,他拍摄的广告作品多次入选《广告年鉴》,他表示:“自己也比较反感直接的植入。我们会阅读微电影下面的每一条评论,品牌绝不会为了出现而出现,植入一定要在合适的背景下。”

“微电影拍摄前的沟通很重要,品牌需要表现什么,创作方会在策划没有完成之前,作为故事情节加进去,这样才能自然些。优酷会帮助导演和品牌去做他们不需要去考虑的事——将品牌精神提炼出来,例如在2012这个特殊的年份,追逐和美好的概念可以联系起来。别克没有任何使用logo或汽车之类的硬性要求,其他合作品牌也一直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