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范文第1篇

今天,妈妈带我去菜场买菜。菜场里的菜可多了!我和妈妈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地来到了买榨菜的地方。我说:“妈妈,我们买一袋榨菜吧?”妈妈说:“好吧!可是你要回答一个数学问题,四袋榨菜是一元钱,一袋是几元钱呢?”我思考了一会儿说:“2元5角。”妈妈说:“再想想!”“哦!我想了一会说:“应该是2角5分。”我说。妈妈笑着问我是怎么算出来的,我说:“我是拆开来算的,一元钱买二袋,每袋是五角钱,五角钱再买两袋,每袋是2角5分,就等于一元钱买四袋的价钱。“妈妈说:“你真聪明,答对了,这包榨菜给你当奖品!”

我的反思

以前,我一直有一个坏毛病,就是上课屁股坐不住,总是要离开位置,为这个毛病,妈妈不知道说了我多少次,但我总是耳边风,改不掉。前不久,我在老师和妈妈的帮助下,想了一个好办法,就是让老师每天记录我上课的表现,这招果然有用,我渐渐地改掉了这个坏毛病。但是老师说我还有一个坏毛病,就是上课爱插嘴,但不知为什么,我想努力地改,但是上课一兴奋,就不由自主地说出来了。我下定决心到五月底一定要改掉这个坏毛病,请老师和妈妈看我的行动。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模型;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91-1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根据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小学高年级学生仍然处在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即形象思维发达、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未成熟。此时的特点是思维的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因而高年级学生的数学理解离不开问题情境。出于这种教学理念的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非常注重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但是往往对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数量关系的分析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生活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当学生面对新的生活情境时,会感到陌生进而表现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往往教学中注重的是在情境中“学”数学,而非“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二,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分散编排,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和掌握比较缺乏;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对常见数量关系的分析,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也缺乏必要的重视,不能有效增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其三,教材中的解决问题部分,从例题到习题的题型丰富,跳跃性较大,关注了问题解决的策略,但是缺少了必要的模仿巩固及数学模型的建立,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面对问题时手足无措。

解决问题是一种积极探索和克服障碍的活动过程。它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是新的,至少其中某些部分是新的,这些方法和途径是已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重新组合。组合的过程中面临着思维的判断与方法的选择,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必要的简单数学问题模型可以有效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也是学生能够顺利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关键。比如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图形计算公式、周期规律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用高深的数学知识去为某一实体建立数学模型,但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了解数学模型及建模思想,并在教学中渗透这种思想。我认为在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五个环节:“情境感知、数学理解、模型建立、问题解决、情境拓展”。关键是让学生经历两次转化:“情境感知到数学理解”的转化、“数学理解到模型建立”的转化。

二、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课堂教学策略

1.情境感知到数学理解

把数学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抽象和归纳,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直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产生一种迫切的解决问题的心向。这一环节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信息呈现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对话的、文字的、表格的、图画的等;有些信息是对解决问题有用的,有些信息对解决问题是没用的,甚至有时给出的信息是隐藏的,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也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训练才能得到发展与提高,才能让学生在面对陌生的生活情境时,不感到陌生与束手无策。

2.数学理解到模型建立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用数学的眼光提出问题是不够的,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目标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还必须让学生经历由数学问题到数学模型的转化,利用相关的工具、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这是完成第二层面的转化。学生是否对规律中的数量关系有深入的认识、是否具备相应的数学表达能力决定了这个层面转化的成败,因而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同学的帮助及激励性的评价来促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本人在活动中感知、质疑,在活动中思考、释疑。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找到对应的数学模型。

3.问题解决到情境拓展

学生经历“两次转化”有效地解决了当前的问题,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了数学,用数学的思考与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是,学生能列对算式不一定真正学会了这道题。这还够,有价值的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存在的情境是鲜活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再次走向生活。“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应要求学生对所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头脑中建立了数学模型后,要对自己所认识的模型会解释。这样才会对类似问题的拓展灵活地解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挖掘教材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发展和社会日益稳定,人们对教育水平的追求也不断地加强,数学作为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学科,它的教育水平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其中在小学课堂上增加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成为教育界的重点关心内容。在教育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学习方式有了一些趣味性的改革变化,包括数学问题生活化、体验学习的乐趣及数学语言生活化等,这些变化会帮助小学生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对我国教育方向的确定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乐趣

一、课堂上的兴趣激发

1.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小学生正处于一种对周围环境好奇观察学习的年纪,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该阶段的特殊行为和心理,将教材书中的数学题有机地改造成充满生活气息的问题。小到班级教室中的桌椅数量,大到宇宙天体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教师都可以将这些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融入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数学知识中,再引领学生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自主地学习数学。教师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方便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也可以增强小学生留意观察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知识的兴趣。

2.体验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的教育主要是对小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起引导的作用,因此对兴趣的培养占教育任务的很大比重。教师想要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就应该创建一些贴近生活和有趣的情境,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将数学知识传递给学生,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探知欲,同时学生在课堂以外的相似的情境中也会偶尔想到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并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学生就可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生活中的知识,同时在其中体会到很多有乐趣的数学知识,从而让小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3.数学语言生活化

数学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就等同于枯燥的代名词,因为数学中存在大量难解的专业词汇,而小学生理解程度有限,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结合低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进行改造,这样可以方便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在不违反数学的严谨性的前提下,一定程度地将不易理解的数学语言幽默化或加工成小学生能听得懂且易理解的生活化的数学语言,这样可以帮助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将数学语言进行生活化的改变,可以很大地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外的数学兴趣激发

1.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小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学过的知识,想要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应该促使小学生主动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很多,比如,上街买菜需要用到加减法,对周围各种图形的认识,学生也在家庭水电费和手机费的花费金额上,也可以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生活中存在无穷无尽的与数学相关的知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将引领学生更加热爱数学的学习。

2.探讨式解决问题

探讨式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周围人的讨论和交流去寻找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提供给学生在课堂外需探讨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针对教师布置的问题首先进行主观的思考,思考帮助形成自己的想法后,与其他的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通过一个问题向周围的其他问题进行扩展,这样不仅帮助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探讨式解决问题将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小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作业布置生活化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强调的改革内容就包括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减负”,小学课堂以外作业布置生活化完全贴合教育要求。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可以减少书本中的练习题,增加更多思考和实践相关的作业,比如布置学生陪家长去外出买菜,将计算价钱的工作设置为数学作业,还可以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数学知识互动作为作业,将数学作业布置得更加生活化,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同时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助也会增加家长对学生数学学习知识的了解。数学作业布置生活化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其喜欢学习数学。

随着时代的更迭与文明社会的进步,社会各界都应该主动思考小学数学教育中增加更多的乐趣,这样才会帮助小学生提高对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总之,想要在教育方法不断创新的背景下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增加积极性,就应该促使小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感受数学的魅力。探讨式解决问题和作业布置生活化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小学生在课堂外的数学兴趣,将学习数学变得充满生活乐趣,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范文第4篇

一、构建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上下车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的现象,小孩子同样也有上下车的经验,当生活经验被挖掘时,学生会发现“数学就在我身边”。我在教学中构建了上下车的生活情景。师:今天我们买了很多东西,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生:好!(电脑显示坐车、上车、下车的情景)师: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有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生:车上原有6人,到站后下去4人,又上来5人。师:那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你们会算这道题吗?按照小孩子的思维顺序和日常活习惯都会按照条件给出的顺序解答。生1:会。6-4=2(人)2+5=7(人)答:这时车上有7人。师:6-4=2(人)表示什么意思?生1:6-4=2(人)表示下车后还剩多少人。2+5=7(人)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后又上来的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生2:有,6+5=11(人)11-4=7(人);生3:还有,5-4=1(人)6+1=7(人)。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数学问题。

虽然情景是虚构出来的,但是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应用题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性。

二、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出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三棱锥,让同学想办法让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跳在纸上。孩子们很兴奋,也很高兴,他们想出了很多的办法,有的把正方体放在纸上,沿边画出正方形,画出正方形;有的把纸放长方体上,沿边折一折,折出长方形;有的把圆柱沾上印泥,印在纸上,印出圆形。思考正方形和正方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通过思考学生知道了平面图形是一个面,是立体图形上的一个面。

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在各个物体上的平面图形。

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为学生寻找生活中解题的依托,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三、回归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回归生活实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返回生活天地,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后,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熊去商店买东西,商店里有足球、羽毛球,有铅笔、橡皮、漂亮的铅笔盒,还有三角尺、地图、笔记本。三角尺五角一个,铅笔盒2元一个,小熊要买一个三角尺和一个铅笔盒需要多少钱?学生解决完这个问题后,可以进行角色转换,等等,使学生在故事情景中练习数学知识。

现代的数学学习已不仅仅是课堂里的事,它还应该具有开放性、大众性和社会性。数学教学也应该从单一的课堂探究学习走向多维度的社会化数学探究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探索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应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的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状态,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有限的课堂时间收到更大的教学效益。

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活化;实践

新课程理念倡导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通过多年的摸索,我真正体会到要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就要把小学数学融入生活,紧密与生活联系起来,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拓展延伸生活化,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体验、掌握数学知识,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我的肤浅认识是:

一、数学课堂要精心创设生活情境

课堂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以便积极地参与课堂的活动。同时,通过现实情境的描述,让学生发现、理解其中的数学问题。

小学生认识数学往往是从身边的事物、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观念。大量的课堂实践也证明,一旦与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具体数学问题,每个学生都会津津有味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因为这些生活中的事物、活动都是学生经历过的,或者能感受到的,所以在分析这些事物、活动中的数学问题时,很容易在他们头脑中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容易使他们用积累的经验来感受、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如“百分数的意义”案例中,第一次教学时学生搜集到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这充分说明学生对生活化的数据有较大的兴趣,他们也愿意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之中。

然而,是否创设生活的情境就是生活数学化呢?当张老师提出研究百分数的意义时,学生都很茫然。这是因为“并非学生所有的经验都有同等的教育价值,有些经验不在弄清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它们在教学方面就要起消极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安排的一些问题情境,并不是要学生简单地叙述他们经历过的生活故事,而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情境,分析其中的各种信息,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便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的活动。同时,通过现实情境的描述,让他们发现、理解其中的数学问题。

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通过具体生活中的一些情境活动,发现一些数学问题是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但这并不是数学学习的全部。只有让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概括、整理,从中寻找其普遍的规律,并能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即数学模型),学生才能进入到一个较理性思考问题的阶段。

在“我又长高了”的案例中,教师创设了“贴纸条”的情境。由于每个小组贴的方式不同,所以在讨论哪个小组贴得长时,学生发生了争执。经过学生的思考、观察与计算,他们发现所有小组贴的纸条长度是相等的。这一情境活动的意义在于贴纸条这一生活现象的背后是长度的计量。如何让学生发现100厘米的长度是相等的,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请学生自己去思考、观察与计算后再得出结论。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概括、整理情境问题时,常常会出现“缺一点火候”的现象。如“平均数应用题”的案例中,教师提出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请举例说说。”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又问学生对平均数有什么感受。应该说,教师已经注意到让学生运用生活常识解释平均数的重要性。但仔细分析这两段对话,学生的认知能力仍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上,没有进入理性地分析现象的阶段。如果在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后,教师及时追问:“同学们所举的各种平均数例子中,有没有相同的思考方法?”这就需要学生透过例子的现象,去考虑数学的本质问题。

三、在生活情景中演练数学应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即孩子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从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模拟同时相向、同时同地反向、相遇、同地同向、追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相遇问题中常见的专用术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后,理解和掌握算理,解法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此外,“让生活中的数学更语言化,数学中的语言更生活化”在21世纪现代数学教学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概念本身高度抽象概括,与儿童的认识能力不相符。所以要鼓励学生课堂中多讲、多问,是数学符号具有儿童化的语言功能。如果思维已生活化了,语言仍依据书本上的文字,未免有些教条,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更贴近儿童生活,毕竟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体。

总之,在倡导“生活数学化”的教学中,教师不要因课堂的热闹而忘记引导的职责。对数学课堂教学而言,通过具体生活中的一些情境活动,发现一些数学问题是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但这并不是数学学习的全部。只有让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概括、整理,从中寻找其普遍的规律,并能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即数学模型),学生才能进入到一个较理性思考问题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育报》,2001.6.8.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范文第6篇

1、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在实践活动中契人数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人说数学是概念的,许多数学知识往往是由许多概念构成的。而数学概念的建立离不开抽象概括,抽象概括是最基本的数学方法。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许多对称物体的情景,再从多个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体中抽象出轴对称图形,然后,通过对折这些轴对称图形,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从而抽象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接着,再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去判断一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在这样的由“实际生活”经过抽象概括上升到发现“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较好地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同时又经历了抽象概括数学概念的过程,初步理解和感受了抽象和概括的数学方法。

2、让数学问题体现在实际生活中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沟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联系,用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来认识生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次质的飞跃。因此,《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从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范文第7篇

一、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其应用价值

世界上的许多大科学家都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获得灵感,解决问题。树上掉下一个苹果,让牛顿发现了地心引力学说;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浴桶中获得灵感,解决了王冠之谜。许多问题都蕴含于日常生活中,只有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探求知识的奥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要善于挖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感受应用价值。如《多边形面积计算》教学,多媒体课件展示街道、房屋、学校的背景图,提问“仔细看图,从中你想知道什么?”学生随着数学问题的提出,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际,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从而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对每一个问题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如六年级《联络方案》一课,教师在假期中有急事需要通知大家,通知的方式是打电话,而且每打一个电话需要一分钟时间,怎样才能尽快地通知到全班的36名同学呢?让学生设计一个联络方案。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了不同的方案。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非常重要,可以在实践操作中节约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要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为了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常常设计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学会数W思考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数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生活,"数学学习更离不开生活"。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教育教学的规律,要想让学生学习的轻松,知识掌握的牢固,只有让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再加之与生活紧密联系,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脱离了生活的学习,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者是我们教师,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地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下面就结合我平时的教学,说一说我是怎样把数学知识放在学生生活实际中进行教学的。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当然,有些情景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所以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把生活情景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能帮助学生搞清较难、易混的内容,使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自然。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使用电脑制作了课件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

生:好!(电脑显示情景)

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

生:皮球。

师:看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题吗?谁来编一编?(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红色皮球变成了花皮球)。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6个红皮球和18个花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通过电脑演示情景使生活悄悄的走进了数学课堂。虽然情景是虚构出来的,但是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二、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上下车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孩子同样也有上下车的经验,当生活经验被挖掘时,学生会发现"数学就在我身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道乘车问题练习。师:今天我们买了很多东西,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生:好!(电脑显示坐车、上车、下车的情景)师: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有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生:车上原有6人,到站后下去4人,又上来5人。师:那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你们会算这道题吗?按照小孩子的思维顺序和日常活习惯都会按照条件给出的顺序解答。生1:会。6-4=2(人)2+5=7(人)答:这时车上有7人。师:6-4=2(人)表示什么意思?生1:6-4=2(人)表示下车后还剩多少人。2+5=7(人)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后又上来的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生2:有,6+5=11(人)11-4=7(人);生3:还有,5-4=1(人)6+1=7(人)。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数学问题。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为学生寻找生活中解题的依托,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三、回归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因为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它比较抽象。因此,我设计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有数脉搏、跳绳、拍皮球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亲身感受到、体验到1分钟、1秒钟的长短,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尔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填一填时间单位:①小明每天睡9( );②小红跳绳20下用了15( );③小莉吃饭用了20( );④小苹跑50米用了12( );等等。

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文摘《让数学回归生活》

2、数学与哲学(作者)张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