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表示心情的词语

表示心情的词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表示心情的词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表示心情的词语范文第1篇

一、模糊意会法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过程具有递时性,要经历“模糊清晰模糊”三个步骤,并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教师教学时采用意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不约而同”一词,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时站直了身体的意思”(这是模糊理解);经过查字典知道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这是规范清晰的理解);最后经过深入阅读课文,又渐渐领悟到:这就是人民群众送别时同样的悲痛心情,以及对无比爱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现。通过这种对词的分步体会,学生就可领会课文的中心。教学实践证明:把这种词语的理解方法教给学生,有利于促使学生在认真阅读中领悟词义,提高品词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二、比较琢磨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教学这类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琢磨的方法增强语感,意会词义。例如《我的战友》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比较法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三、互换教学法

阅读时,可用互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换词不但能联系旧的知识,启迪新的知识,还可以学到作者运用语言的独到功夫。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的“飞舞”,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换词训练。学生把“飞舞”换成“飘落”,然后通过比较,并联系上下文深究词义,知道“飞舞”的落叶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从中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通过这种换词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四、演示实验法

词语理解最容易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是演示实验。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词义。指名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稍带红色或蓝色)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

五、动作释义法

比动作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办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动作的句子,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比动作让学生领会动词的意思。例如《鸬鹚》一文,在描写鸬鹚捕鱼和渔夫取鱼的情景时,作者运用了一连串动词:钻、拍、跳、抓、挤、甩。这些动词把鸬鹚捕到鱼的欢乐、渔人取鱼的利索劲儿写得十分生动、形象。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想象,比一比“钻、拍、跳”的动作,做一做“抓、挤、甩”的动作。学生就不难领会渔人熟练的动作与欢乐的心情,而课文描绘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学生脑海中。

六、电教演示法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便于他们准确地理解。如《赵州桥》这样描写桥上的雕刻艺术:“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句中生词较多。教学时,教师可用投影把千姿百态的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互相缠绕”、“互相抵着”、“遥望”等词语的意思。

表示心情的词语范文第2篇

师:向大家打听几个人,知道小沈阳吗?他演的小品《不差钱》看过吗?

生:看过。

师:他的一些经典的台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有一些观众不喜欢他的表演。小沈阳说:“有大家的批评我才能走得更远。”说得多耐人寻味啊!

师:莫言,知道吗?

生:知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师:是的。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书店内他的作品被抢购一空。但是对莫言的作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表示肯定。最近莫言在网上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感谢朋友们对我的肯定,也感谢朋友们对我的批评。莫言觉得,无论是精彩极了的肯定还是糟糕透了的批评,都是一种财富。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用这两种极端的评价作为课题的。(出示课题,生齐读。)

【点评:教师导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容易与学生拉近距离,而且此话题就是本节课所传达的主要信息。王老师巧妙地选择了两个具有争议的热点人物,导入新课教学,让学生体验人们对于同一件事物可能存在不同的评议和看法,这样的导入设计有利于学生及早地进入教学的情境。】

二、初读,整体感知

师:课前已经读过课文的同学请举手。读过三遍以上的请举手。能不能直接进入挑战?

生:能。

师:这里有两组词,请你自由读读。

(课件出示两组词语,生自由读。)

师:第一组词语谁来读?

(生朗读词语:精彩极了,搂住,赞扬,腼腆,得意扬扬,慈祥。)

师:这里有一个词特别难读准,是哪一个?

生:腼腆。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两遍)

师:第二组词语谁来读?

(生朗读词语:糟糕透了,失声痛哭,严厉,引入歧途,谨慎。)

师:请你选择几个关键的词语,简单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把书打开,自由准备一下。

生:课文主要讲“我”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夸奖“精彩极了”,父亲却批评“糟糕透了”。长大以后,我明白了,无论是母亲的“精彩极了”还是父亲的“糟糕透了”,都是爱的表现。

师:如果请你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你觉得可以怎样分?

生:第1~14自然段为一部分,第15~17自然段为一部分。

师:你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吗?

生:第一部分主要讲“我”七八岁的时候的事,第二部分主要讲“我”长大以后的事。

师:这篇课文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点评: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如何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怎样统一?王老师精心设计了两组词语,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其中的奥秘。并且通过这几个关键词,让学生把握课文的整个脉络和主要内容。这种看似随意的词语教学,实则是教师引导学生沿着具有温度和情感的词语一步步走向了严父慈母的情感世界。王老师没有结合课文刻意推敲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词语表情达意的准确性和丰富性,根据这两组词语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把课文分为两部分,真可谓一举多得,润物无声。】

三、探究思辨,感悟内涵

1.感受母亲的夸奖,体会通过人物的言、行、神表达情感的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第1~14自然段。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的第1~14自然段,把母亲赞扬我的句子画出来。

(生读课文)

师:你找到几处?

生:我找到两个句子。第一句是“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第二句是“‘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师:找得非常准确。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句子,这个句子很长,谁再来读读?(指名朗读)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母亲怎样的心情?

生1:开心。

生2:兴奋。

生3:激动。

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生: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

师:从母亲发光的眼神中看出她的兴奋和高兴。(板书:神态)

生: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

师:“嚷”是什么意思?

生:叫、喊。

师:母亲实在是太开心了,以至于大声地喊了起来。谁来学着母亲的样子夸夸巴迪?

(生大声朗读)

师:只是声音响还不行,朗读时还得注意语言的标点符号。(板书:语言)谁再来试试?(指名朗读)

师:“真是你写的吗?”母亲先是表示怀疑、惊讶,(板书:?)接着一连用了两个感叹句来表达自己兴奋的心情。(板书:!!)让我们一起学着母亲的样子夸夸小巴迪。

师: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母亲当时的心情?

生:“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通过母亲的动作也能看出他的兴奋。

师:(搂住学生)“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从母亲的动作也能感受到她的开心、激动。(板书:动作)

师:从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兴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如果你就是小巴迪,听到母亲雨点般的夸赞,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1:开心。

师: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去。

生2:骄傲。

师:也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去。

生3:自豪。

师:请你也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去。

……

师:是啊,母亲鼓励的眼神、激励的话语、温暖的拥抱,对于巴迪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但是光有母亲的赞扬还不够,巴迪还希望得到父亲的

夸奖。

【点评:长文如何短教是教师经常遇到的难题,寻找合适的句段来理解文本十分重要。王老师选择的这一段内容具有典型性,其中包含有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着眼点。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行走,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肢体语言和学生对话交流,创设激起情感涟漪的情境。雅斯贝尔斯说得好,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王老师的课堂不仅推动着孩子的情感升华,而且整个教学过程都在丰富和关注孩子的情感世界。】

2.品味巴迪等待时的心情,尝试用人物的言、行、神表达内心的情感。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2~5自然段,细细地体会一下巴迪在等待父亲的过程中心情是怎样的。你可以抓住一些关键的词或句子,体会一下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等待?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迫不及待的等待。

师:“迫不及待”的“待”和“等待”的“待”重复了,我们换个词,可以说是――

生:焦急的等待,着急的等待。

师:还体会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满怀信心的等待。

师:请你读读书上的句子。

生:小巴迪信心满满,他不仅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画了一圈花边,还把诗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希望父亲一回来就能看到,一看到就会夸奖他。

师:是啊,这是一种满怀信心的等待。

生:这是一种自豪的等待。

师:课文中是怎样写的?

生:“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

师:是啊,小巴迪已经得到了母亲雨点般的赞扬,他相信父亲也会像母亲那样夸赞他。

师: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紧张的等待。

师:这段的最后一句说“我紧张极了”。是啊,因为“我”的父亲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能得到这样一位父亲的夸奖,巴迪心里怎能不紧张不期待呢?所以,这还是一种紧张的等待。

师:除此以外,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漫长的等待。

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

师:你真会读书。请大家好好读读这三个句子。你觉得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特别吗?

生:一连用了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师:为什么这里连用三个表示时间的词,前面两个不写也可以啊?

生:一连用三个表示时间的词,感觉把时间拉得很长很长,时间过得很慢很慢。

师:是啊,他几乎是一分一秒地数着时间度过的。你还发现了什么特点?

生:后面都用上了句号。

师:按常理,词语后面用的是逗号,这里为什么要用句号呢?

生:这样就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很慢。

师:是啊,时间就好像停在了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有一个成语叫度日如年,此时此刻的巴迪是――

生:度分如年。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句子。

(生齐读)

师:时间就在小巴迪焦急而又自豪的等待中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小巴迪两眼紧紧盯着时钟,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七点了,小巴迪,此时此刻,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啊?

生:爸爸怎么还不回来啊?

生:爸爸,快点回来啊,你今天怎么这么迟了还不回来啊?

师:等啊,盼啊,盼啊,等啊,噢!七点半了。小巴迪,此时此刻,你心里又在想些什么啊?

生:爸爸怎么还没回来啊?到底回不回来啊?

生:妈妈不是说爸爸七点钟回来吗?怎么到现在还没回来呢?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生:爸爸快回来,爸爸回来又会怎么夸奖“我”呢?

师:简简单单的几个词语,独具一格的表达方式,却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巴迪的等待。(指名读)

师:读着读着,我们分明感受到小巴迪内心在不停地呼唤:爸爸,快回来呀,快点回来呀。他期盼着父亲看了他的诗后会好好夸奖他一番。如果你就是巴迪,想象一下,父亲会用怎样的神情、动作和语言来夸奖自己呢?请把它写下来。

(师出示:父亲一念完那首诗, 。生练写。)

【点评:教师不是直接让学生品味“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而是别出心裁,创设了“父亲回来后会如何夸奖小巴迪”这样一个情境,架构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平台,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当时的场景,体会小巴迪内心的焦急以及对于父亲赞扬的渴盼。如果说朗读是自我情感的外化,那么写话则是自我情感的真实流露,教师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迁移到小练笔中去,积累语言,训练语言,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

3.直面父亲的批评。

师:小巴迪期盼着父亲的夸赞,可他万万没想到,等来的却是――(生:糟糕透了。)请把父亲的评价画出来。

(生默读,找相关句子。)

师:谁来读读父亲的评价?

生:“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生:“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师:我们再读一遍,前面我们说过,朗读时要注意语言的标点符号。(指名读)

师:小巴迪满怀信心地等待,等来的却是父亲这样的评价。假如你就是小巴迪,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伤心。

师:请把这个词写到黑板

上面。

生:失望。

师:请把这个词写到黑板

上面。

生:痛苦。

师:请把这个词写到黑板

上面。

师:小巴迪的这种伤心、失望、痛苦的心情如何用语言来表现呢?(出示句子: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师:自由读读,想想这几句话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人物心情的?

生:是写“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

师:这是用了什么方法?

生:写了小巴迪的动作。

师:哪几个动作?

生:冲出,跑进,扑到,痛哭。

师:四个动作一气呵成,把巴迪痛苦、失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是表达人物心情,可以用一个动作表示,也可以是几个动词连用,当几个动词连用时表达效果会更强烈一些。

师:还用了什么方法?

生:神态描写。

师:“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通过神态表现人物心情。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

【点评: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可谓一波三折,前面教学的情感铺垫,为后面的人物内心情感的巨大变化进行了蓄势,造成了小巴迪的情感一落千丈,从学生的回答就能够看出教学效果的奇妙。王老师引导学生把感受送入课文的语言中去,在不断深化的朗读中,学生把自己和小巴迪融为一体,并且再一次回顾了作者“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来表现内心情感”的写作方法,把文本中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加深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四、思考结课

师:同学们,在小巴迪的成长过程中,他经常会得到母亲“精彩极了”的夸赞,同时,他还会得到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对于巴迪的创作和成长有什么作用呢?(板书:?)我们下节课到后面的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点评:教师结尾提出悬念,传递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看法的矛盾,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评析】

朴素中彰显智慧

平淡中渗透灵动

王红老师执教的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一课时。上课伊始,她首先与孩子们进行简单的交流,话题从明星小沈阳,谈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王老师聊着天,好像老朋友在谈心。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交流对话、教学流程充满了水融的和谐,整堂课始终在民主平等、宽松愉悦中进行,行云流水,简约朴素。坐在这样的课堂里听课就是一种享受,甚至连时间的流逝也毫无觉察。王老师深厚的底蕴与教学艺术流溢于课堂的角角落落,这种和谐高效的课堂,是我一直所期盼和向往的,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效果。

一、超越文本视界,开启情感的对话

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走出文本,超越文本,用心灵去感受是本节课的特色。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语文教学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理想的阅读,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相互比照,以及自我精神世界洗礼的过程,是教师引领孩子在书本中真真切切地“经历”一个来回的过程。让我颇受感动的是,课堂上王老师始终面带微笑,和颜悦色,对学生不厌其烦地引领阅读。当学生读到“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的身上”时,她竟然深情地搂着学生,拍着学生的肩头,俨然就是那位慈爱的妈妈,她自己也成为了文中的一员,再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那场面催人泪下。这就是所谓的“蹲下身子看学生”,这种爱是自然流露的、发自内心的,是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她的教学语言和体态语言配合得恰当得体,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具鼓动性,教学中常常产生师生、生本之间的情感共鸣,达到三情合一的境界。因此,我也随着王老师的语文课堂经历了一次“生命之旅”。

二、朴素的课堂流淌着智慧,而又不乏深刻灵动

王老师的课简简单单,追求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本真,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这实在需要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一种诗外的功夫。但这绝不是把课堂教学简单化,因为简单的背后,是教师更多的思考与付出。在这一堂课中,王老师没有追求教学形式的完美,而是把握教学细小的环节,没有把父母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放在一起解读,她既不是锁定在母亲的赞许――“精彩极了”,也没有定位在父亲的判定――“糟糕透了”,而是选择了焦急“等待父亲”的时刻,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如果你是小巴迪,听到父亲的批评,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这进一步渲染了文章的浓厚情感。教师为学生创造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情境,让学生在情感世界里来回徜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三、个性解读,品悟语言文字

新课伊始,在学生充分阅读之后,王老师出示了两组词语,一组是:精彩极了、搂住、赞扬、慈祥、腼腆、得意扬扬;一组是:糟糕透了、严厉、失声痛哭、引入歧途、谨慎。让学生比较这两组词语,初次感受词语背后的两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这些词语的背后,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与感悟。王老师引导学生边读“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边寻找这三句话的写作表达特点。这三句话看似唆,实则形象地表现了小巴迪一直焦急地等待爸爸回家的心情,盼望爸爸也能夸他几句。教师引导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于是每个学生都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王老师所说的那样:“当学生的生命潜能在一次次的超越和创新中得到激活和喷发,当教学始终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和灵性,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正迈向和谐、有效!”

四、读写结合,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不是落在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系统和学科规律的理论体系上,语文课程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实践学会“运用”或者“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当学生感悟过宽容大度的母爱之后,王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如果你就是巴迪,想象一下,父亲会用怎样的神情、动作和语言来夸奖自己呢?请把它写下来。”王老师在读品结合、读悟结合的基础上,将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品读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情的语句,感受父母不同的态度”,选取课文中表现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语句让学生反复品味,引导学生想象、迁移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写几句自己的心里话,真可谓做到了学为所用,水到渠成。

表示心情的词语范文第3篇

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

心理学研究表明:机械记忆在效果上总比意义记义差。学生对于那些没有真正理解的词语是不容易记住的,更谈不上恰当的运用。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不仅要理解词语的本义,而且还要弄懂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例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鲁迅回答他的侄女说:“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黑洞洞”和“碰壁”这两个词语,在这里是比喻的用法。“黑洞洞”指的是旧社会非常黑暗,没有光明,没有前途;“碰壁”是指人民在旧社会里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迫害。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用法,他们才能牢固地记住这个词语,用的时候才会少出差错。

二、启发学生准确、灵活地运用词语。

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某个词语,要看他能不能把这个词语恰当地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这时可以通过对意思相近的词语的辨析,启发学生准确地运用词语,这样能使学生对词语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牢另外,在准确运用词语同时,还要启发用词的灵活性。在汉语词汇中,常常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因此在丰富学生词汇的教学中就要充分注意这种灵活性。如“差点儿”、“几乎”、“险些”这几个词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要让学生灵活地运用。

三、创造条件帮助学生不断地巩固词语。

表示心情的词语范文第4篇

在迭映修辞格中,“迭”是标志,“映”是灵魂。迭映的前后两部分在语言结构上相同,可构成明显的节奏;相应位置上词语的重复,使同一语音有规律地重现,便增强了声音的和谐性。迭映多出现于诗词之中,原因就在于此。两个相同的词语重迭出现,且表示相对、相反的意义,互相映衬,这样,在特定的语境中,诗意的表达含蓄、丰富、巧妙。按着迭用词语在句子中充当的语法成分的不同,迭映可以分为主语的迭映、谓语的迭映、宾语的迭映、定语的迭映、状语的迭映等。

一、主语的迭映。“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的这首《暮江吟》写于长庆二年(822)诗人赴杭州刺史任的途中。时值深秋,黄昏将近,红日西沉,新月东升。诗人俯察江面,仰观天际,心情轻松愉快,遂成这首脍炙人口的杰作。其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流传千古的写景佳句。上下半句的“半江”分别处于主语部分,是主语的迭映,“半江瑟瑟”和“半江红”并列,表示相对的意义。傍晚,江面上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部分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了江面上同时出现的两种颜色,生动地表现出残阳照射下的江面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用迭映修辞准确地表达出沉醉这美丽的景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二、谓语的迭映。“巴江上峡重复重, 阳台碧峭十二峰。荆王猎时逢暮雨, 夜卧高丘梦神女。轻红流烟湿艳姿, 行云飞去明星稀。目极魂断望不见, 猿啼三声泪滴衣。”这是唐代诗人孟郊的《巫山曲》。此诗写的是诗人在长江巫峡上溯荡舟的所见所感。开篇便在首联的谓语部分迭用“重”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入峡之后,沿江而上,山重水复,目击巫山神奇的十二峰的情形,写景极富动感,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础。且“重复重”形式跌宕,声韵铿锵。读此诗仿佛我们随诗人一起逆水而上,览巫峡奇景,思神女传说,抒古之幽情。

三、宾语的迭映。“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在刘禹锡的这首《竹枝词》中,短短的四句话,迭映的修辞格用了两次,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两个“晴”字分别处在句中的宾语部分,各自和其谓语动词“无”和“有”相组合,表示相反的意义。这首诗写一位少女爱慕一位男子,沉醉于初恋中的心情。少女酷爱着她心目中的恋人,但尚不知他是否有真情。当他的歌声自大江上传来,少女心中的波涛立刻滚滚而动。她既抱希望,又有疑虑;既高兴,又担忧。诗的三、四句用迭映的修辞格,又加之“晴”与“情”谐音双关,以景物的变化映衬少女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抒情含蓄,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表示心情的词语范文第5篇

《短歌行》(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曹操东汉未年建安时期诗人,他的诗大多以乐府旧题表现新内容。

他的风格基本是苍凉悲壮。

《短歌行》是一首乐府旧题。

一,本文主旨

本诗写作于曹操晚年,抒写了作者复杂深沉的情怀。在诗中,他感叹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渴望招纳贤才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诗中虽也流露出人生苦短的愁闷,但作者的精神实质是昂扬向上的,积极进取的。

二,词语解释

1,对酒当歌。当:面对;

2,但为君故。但:只是;

3,何时可掇。掇:拾取;

4,契阔谈宴。契阔:聚散;

5,枉用相存。问候枉驾前来的贤才。

三,课文串讲

全诗共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八句,感叹人生苦短,忧思难忘;

第二层,(青青子衿——心念旧恩)求贤不得的忧愁和诚心纳贤的态度。

分为四小层。

(1)(——沉吟至今)自己对贤才的思念;

(2)(——鼓瑟吹笙)表示对贤才真诚欢迎的态度;

(3)(——不可断绝)贤才不易得,自己忧心不断;

(4)(——心念旧恩)希望老朋友能前来,为自己举贤荐能。

第三层,(月明星稀——)惋惜贤才未得明主,自己有广招人才的信心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学习要点》

分析前八句的内容。前四句,感叹年岁已老,功业未成,“譬如朝露”用比喻手法,感叹人生苦短。接着四句,写政治抱负未得实现,心情苦闷,想借酒浇愁。

分析诗中思贤若渴的情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用来表达对贤才由来已九的思念之情:“呦呦鹿鸣”借用来抒发诗人热烈欢迎贤才到来的情景。下面着重描写诗人求贤不得的惆怅和苦闷,设想众多贤才故友远道前来的幻影,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无比思慕的心情。

作者描写贤才无所依托,殷切希望贤才来到自己身边,助己完成统一大业。

诗中“月明星稀”四句,比喻当时贤才流散各地,无所依托。“山不厌高”四句,借用周公的典故,以周公自比,渴望得到更多的贤才,建功立业。

重点掌握本诗运用比喻的手法。

“譬如朝露”来比喻人生短暂;

“我有佳宾,鼓瑟吹笙”比喻自己由衷地礼贤下士;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没有明主可投;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自比周公,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

重点掌握善用典故的作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表达诗人念念不忘贤才的真情;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佳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表达作者对贤才梦寐以求的思念;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出自《管子》,抒发作者渴求贤才的心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作者礼贤纳士的心情,和天下统一的期望;

《重点段落分析》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思贤若渴,希望得到贤才辅佐的心情。

表示心情的词语范文第6篇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联系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 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

(2)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实用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崛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

(3)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述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词语。这种方法是被理解的词语大多在记事的课文中,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利用故事发展情节来理解词语。

二、运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叶圣陶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运用比较法进行词语教学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近义词比较。就是让学生在比较近义词的异同时,仔细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小差别,从而明确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体味词语背后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异词比较。就是不同两个词语之间的比较,形成强烈的对比,很好地品味出文本的情感、突出主人公思想境界。

(3)同词异义。指同时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我的战友》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 ”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

三、演示法,理解词语

(1)学生演示。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

(2)教师演示。教师演示包括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肢体语言。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的意思。

(3)多媒体演示。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如在教学会意字“笔”时,屏幕上先出现一支毛笔,上面是竹竿,下面是笔毫,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变成“竹”,笔毫变成了“毛”字,他们明白了为什么“笔”是竹字头和毛字组成,并牢牢记住了“笔”的字形。

四、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已与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联系,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这些词语。但更多的信息与书面词语并未建立联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则可收到最好的效果。例如“乳白、枣红、米黄”这些词语,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日所喝过的牛奶、所吃过的红枣、所见过的小米的颜色而不讲自明。而“山梁、树冠”等词,我们则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的幻灯、图片、实物进行理解。

五、分析词语的形体、构成,理解词语

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促进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次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联系导入,创设情境

表示心情的词语范文第7篇

代表冷静的字如下:

1、镇静 :镇静,平稳,冷静。保持镇静。心情安定、平静。

2、沉稳 :汉语词语,意思是深沉而稳重。沉是:一种特征,一般指人的性格。引申义为遇到突发事件时冷静,分析情况再做决定。像禾苗生长一样不知不觉不急不躁。

3、深沉:平静淡定,形容人的解释深而不外露表示感情深沉君为人深沉有大度。程度深暮色深沉,深沉的苦闷。

(来源:文章屋网 )

表示心情的词语范文第8篇

1、【得意】——用表示心情的词语做女孩的小名新颖又特别,得意与满意同义,指感到满足时的高兴的心情,也指生下女儿是父母十分高兴得意的一件事。

2、【小月饼】——现在很流行用食物取为女孩的乳名,童趣还十分可爱,吃月饼是中秋节的食俗,象征着团团圆圆,幸福圆满。

3、【小纽扣】——纽扣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生活中的一些小玩意取女孩的乳名,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出彩的效果。

4、【漂漂】——漂漂字义为漂亮,用作女孩小名时,给人萌萌哒的感觉,也表达了父母希望女孩长大能够美丽出众的美好愿望。

5、【团子】——团子一名念起来就给人一种丰富的画面感,适合长得白白嫩嫩,圆圆润润的小女孩,很是喜气与好听。

6、【小芽芽】——孩子的幼年时期,就像植物的新芽一般,需要人的呵护,才能够健康成长,小芽芽一名与女孩孩童时期的形象很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