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伤仲永译文

伤仲永译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伤仲永译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伤仲永译文范文第1篇

即,读书时边读边做好笔记,把当时所有感受到的东西或者别的想法写下来,夹在书本扉页间,这样一来,书也就越读越厚。这是古人的读法,也称其为“批注”。

今天我们可以专门用书本来整理笔记,是因为现在纸张便宜且随处可买,而古人只能在空白纸上撕下一张张纸条,写上批注夹于书中。之所以书本读的次数越多,其书越厚,是因为每次领悟有所不同,批注的纸条将会越夹越多;等到哪天能通读其义,再来作出总结,书又变得越读越薄了。

读书不做笔记,犹如走马观花,那不是人读书,而是书读人。学以适用,说的是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若做不到,所学之识则形同水过鸭背,过了即没,书也就白读了。这是实用书籍的读法。

一本好书,要深读细读,通读几遍才能算是读懂,否则将会埋汰其价值,有负于写书之人。好书的概念是相对来讲,通俗的说是其文中有物,还要能合自己的口味,能自己百看不厌,越读越倾心,且每回读过后都会有不同的心得。因为此时此境不同,又若干年后,再翻开细致品味,又会有另一番新的见解,如此才能称得上是好书。

读书在心境上很重要。 除了工具书外,一般来讲书是不分好坏的,只有优劣之别。所谓文无第一,只因各人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见识与认知不同所致。一本普普通通的书籍,若能让你读出其书外之道,能感悟出另一层意思来,那是你的大造化,其书也是好的,善的书。区别在于有深度的书能经得起细读,能读得出回味无穷来。同一本书,不同之人在阅读后会各有感触,有时分歧能大到相背而驰的地步。关键在于阅读之人,如若是知识面狭窄之人,再深刻的书也读不出味来,或是一知半解,或根本无法领会,自然是啃不下了,只能望书兴叹。可见知识面越宽越好,能融汇贯通,读书也就轻快起来。

参照过往种种,我以前还不是一个善于读书之人。

其一,功利心。这本无可厚非,但却因为功利心太重,往往只会关注对自己有实际帮助的书籍,反倒失去了读书本身应有的乐趣,是为不善。

其二,被动去读。读书本该主动,为兴趣而读。或能陶冶情操;或能增其见闻,开阔视野;或能明白事理,摆脱愚昧等等。

种种好事,如今都让应试教育卡了壳。大家把读书当成了敲门砖,将读书当成能登堂入室的工具,读书变得功利且被动起来。

当年的填鸭式教育(填鸭:肉鸭在被收购之后,小贩们在贩卖之前,常常以导管插入鸭子食囔之中,强行灌满玉米粒等不容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其重量。我在农村长大,所见基本如此。)历历在目,而今依旧如此,令人心痛。在学校那会,我是不懂得读书的,倒不是老师们的过错,而是教育制度出了问题。这种只适合在竞技场上的淘汰选拔制度并不符合教书育人的理念,就像把洗脚水连同小孩一起倒出去一样,极不人道。

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应试教育扼杀了多少天才?

我不清楚。但应试教育剥夺了许多人的学习机会却是真实存在的事实。

古人有王安石哀伤仲永,流传于世。是因仲永之父爱慕虚荣,生生耗掉了其儿子最黄金的学习时光,以至其长大成人后一事无成,白白负了当年神童之名。王安石很为仲永惋惜,著有《伤仲永》流传至今。多少年来,世人也皆为仲永之遭遇而鸣不平,读书人更是痛恨其父之私。

今人伤学子,是教育制度不合理所致,波及范围何及之广,却没见到有几位饱学之士出来哀伤。不知他们所读为何书,所学为何用?白白糟蹋了那一本本好书。

附注:王安石的《伤仲永》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伤仲永译文范文第2篇

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⑤,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恣:这理是顺心自在的意思。⑤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久而益敬”中的“益”是 的意思。现代汉语成语中还保留着这一意义,例如成语“ ”。

2.用现代汉语说出“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一句的意思。

3.“正行此事”一句中的“此事”指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4.有的同学认为陈元方关于“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一番话没有回答袁公“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之问,有点言不对题。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说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詹懋举以工为师

万历末,詹懋举者守颍州,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①,若议其善否②者。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③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曾见一老人,贸薪入城,薪担头常囊琴,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木工也,受工之直④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詹乃从之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选自《池北偶记》)

[注释]①矫首画指:抬头,(用手)指指画画。②否:差,不好。③一过:一遍。④直:同“值”,价值。

1.说出下列句子中黑体代词“之”所指代的对象。

(1)使之弹( )

(2)因请观之( )

(3)詹乃从之学( )

2.用斜线给文中的画线句断句。

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

3.用现代汉语说出“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一句的意思。

4.文中的詹懋举和木工都能给我们以启示,请分别简述。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①于南方。席②上啖③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缘箩山人集》)

[注释]①仕:做官。②席:酒席。③啖:吃。

1.“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一句中的“坐”是

“ ”的意思,唐朝杜牧所作诗《山行》“ ”一句中的“坐”也是这一意思。

2.用现代汉语说出“并壳者,欲以去热也”一句的意思。

3.文中的北方人是怎样理解“北土亦有此物否”一句中“北土”这一词语的意思的?这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4.如果用孔子的一句名言赠给文中的北方人,与之共勉,你认为哪一句最为贴切?

四、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于成龙缉盗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日:“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选自《聊斋・于成龙》)

[注释]①按:巡视,巡行。②窬(yú):洞,窟窿。

1.选出下列句中黑体词意思相同的两项( )

A.适巨绅家将嫁女/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B.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C.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一鼓作气,再而衰

D.吏目守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2.将文中画线句用斜线“M”断句。

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3.用现代汉语说出“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一句的意思。

4.在盗贼作案而“刺史无术”之时,于成龙采取了哪些措施迅速破案?这表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有删改)

1.解释下更句中的黑体词。

(1)故不为苟得也( )

(2)故患有所不辟也( )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4)贤者能勿丧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全文,举例说明文章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文章为什么开篇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

5.结合现实生活或者你平时的积累,给本文的论点补充两个事实论据。

六、阅读《惠子相梁》一文,回答问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g,子知之乎?夫g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g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1.解释下面句中的黑体字。

(1)或谓惠子曰( )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译文:

3.下面句子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

A.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C.庄子来,欲代子相

D.惠子相梁

4.指出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比喻义。

(1)g:

(2)鸱:

(3)腐鼠:

5.本文表现了庄子什么样的品质?

七、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甲]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余 闻 之 也 久

(2)非 复 吴 下 阿 蒙

2.下列各句中黑体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

(1)不能称前时之闻( )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3)即更刮目相待( )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伤仲永译文范文第3篇

管仲言齐桓公曰②:“夫垦田创邑③,辟土殖谷,尽地之利,则臣不若宁戚④,请置以为田官;登降揖让⑤,进退闲习 ⑥,则臣不如隰朋⑦,请置以为大行⑧;蚤入晏出⑨,犯君颜色⑩,进谏必忠,不重富贵,不避死亡,则臣不若东郭牙{11},请置以为谏臣;决狱折中{12},不诬无罪,不杀无辜,则臣不若弦宁{13},请置以为大理{14};平原广囿{15},车不结轨,士不旋踵{16},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若归,则臣不若王子成甫{17},请置以为大司马{18}。君如欲治国强兵,则此五子者足矣。如欲霸王,则夷吾在此。”

【注释】①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②管仲: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任齐桓公的相,帮助齐桓公建立了霸业。③创邑:创建城邑。④宁戚:齐桓公时的大夫。⑤登降揖让:指接待宾客时的各种谦让礼节。⑥进退:指进退礼节。闲:通“娴”,熟悉。⑦隰(xí)朋:齐桓公时的大夫。⑧大行:官名,掌管接待宾客。⑨蚤:通“早”。晏:晚。⑩犯君颜色:敢于冒犯国君的脸色。{11}东郭牙:齐桓公的大臣。{12}决狱:审判案件。折中:解决纷争。{13}弦宁:人名。{14}大理:官名,掌管刑法。{15}广囿(yòu):《吕氏春秋》作“广域”。囿,是养野兽的园林,指打猎的地方,比喻战场,也能讲通。古代打猎也是为了练武。{16}旋踵:旋转脚跟,指后退。{17}王子成甫:人名。{18}大司马:官名,掌管军事。

【欣赏感悟】

管仲从治国的五个方面――农业、外交、进谏、司法、军事方面选拔人才,向齐桓公提出建议,推荐给齐桓公5个人选,请齐桓公加以任用。管仲不笼统地说某人贤,而是细致地掌握了每个人的特长,然后让齐桓公在治理国家上使用、发挥这些人的特长。

【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A.辟土殖谷()

B.进谏必忠()

C.鼓之()

D.则此五子者足矣()

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思一样的项是

()

A.请置以为田官B.犯君颜色

C.决狱折中D.不杀无辜

3.下列各句中的“尽”与“尽地之利”中的“尽”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担中肉尽(《狼》)

B.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隆中对》)

C.白日依山尽(唐・王之涣)

D.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4.“夫垦田创邑,辟土殖谷,尽地之利,则臣不若宁戚,请置以为田官”一句中的“不若”是__________意思,这句话说明管仲在推荐人才上____________________。

5.管仲提给齐桓公的一段用人建议,其表现用一个成语来表示,就是___________。

6.将“进谏必忠,不重富贵,不避死亡,则臣不若东郭牙,请置以为谏臣”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7.“君如欲治国强兵,则此五子者足矣。如欲霸王,则夷吾在此。”这句话说明宁戚等五人具有协助齐桓公使齐国达到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本领,而管仲却有帮齐桓公__________的才能。

二、进贤者为贤 ①

子贡问孔子曰②:“今之人臣孰为贤?”孔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③,郑有子皮④,贤者也。”子贡曰:“然则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⑤:“赐,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子贡曰:“进贤为贤。”子曰:“然。吾闻鲍叔之进管仲也,闻子皮之进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

【注释】①选自汉・刘向《说苑・臣术》。②子贡: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字子贡,姓端木,名赐。③鲍叔:即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很了解管仲。齐桓公执政后要任他为相,他辞谢,推荐管仲为相。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改革,使齐国富强起来。④子皮:春秋时郑国大夫,名虎,字子皮。他年老退职,推荐子产代替自己,子产把郑国治理得很好。子产,是春秋时著名的贤相。⑤子:指孔子。

【欣赏感悟】

孔子从“进贤”的角度着眼,认为鲍叔牙、子皮贤于管仲、子产。因为管仲、子产表现出来的是治国才能,没有推荐出代替自己的人才,而鲍叔牙让位于管仲,子皮让相于子产,既有超人的眼力,又有高尚的品德,所以堪称为“贤”。

【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吾未识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B.往者,齐有鲍叔 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C.汝徒知其一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晏子使楚》)

D.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进退两难

2.下面的句子中都有“者”,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往者,齐有鲍叔

B.郑有子皮 ,贤者也

C.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

D.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3.下列各句中的“然”与“然。吾闻鲍叔之进管仲”中的“然”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B.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世家》)

C.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D.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4.朗读“今之人臣孰为贤?”一句,选出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

A.今之人/臣孰为/贤?

B.今之人臣/孰/为贤?

C.今之人臣/孰为贤?

D.今之/人臣孰为贤?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什么是真正的贤人这一问题上,孔子是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将亡之国不思贤①

夫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可存也。岂虚言哉?何以知人之且病也②?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国之将乱也?以其不嗜贤也。是故病家之厨,非无嘉馔也③,乃其人弗之能食,故遂于死也。乱国之官,非无贤人也,其君弗之能任④,故遂于亡也。

【注释】①选自汉・王符《潜夫论・思贤》②且:将。③嘉:美好。馔(zhuàn):饭食。④任:任用。

【欣赏感悟】

这段文字,用将死的病人和将要亡国的国君作了对比,形象生动地说明乱国并非无贤,而是昏君不思贤,不用贤。也就是说,亡国的昏君如同将死的病人,贤能之臣就如同好饭美酒。怎样识别一个人将要生病?看他能否吃饭。怎样识别一个国家将要祸乱?看他们是否任用贤人。

【训练】

1.下列各句中的“病”与“夫与死人同病者”中的“病”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病家之厨

B.同病相怜

C.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D.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2.下列各句中的“且”与“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中的“且”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黔之驴》)

B.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D.得过且过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A.岂虚言哉 ( )

B.何以知人之且病也( )

C.以其不嗜食也 ()

D.乃其人弗之能食( )

4.朗读下面的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将亡之国/不思贤

B.何以/知国之将/乱也

C.非/无嘉馔也

D.故/遂于亡也

5.给下面的对联写出上联。

上联:__________

下联:良禽择高木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乱国之官,非无贤人也,其君弗之能任 ,故遂于亡也。

7.“将亡之国不思贤”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说“将亡之国不思贤”?

【参考答案】

一、1.A.繁殖 B.忠心C.击鼓D.足够

2.B、D(A.古义为“把……当作”,今义为“认为“; C.古义为“解决纷争”,今义为“对几种不同的意见进行调和”)

3.B(B.与例句都是“全部取得”的意思,A、C都是“没有了”的意思)

4.比不上能够发挥人的特长

5.知人善任 6.略(见译文)

7.国富兵强称霸诸侯

【译文】管仲对齐桓公说:“开垦荒地,创建新邑,开辟土地,繁殖五谷,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这方面我不如宁戚,请安置宁戚当田官;接待宾客的尊卑谦让礼节、进退规矩,这方面我没有隰朋熟悉,请安置隰朋任接待宾客的大行;上朝早下朝晚,敢于冒犯君主的脸色,直言敢谏,出于忠心,不重视富贵,不贪生怕死,这方面我不如东郭牙,请安置东郭牙当谏臣;判断诉讼案件,解决纷争,不冤枉无罪人,不杀害无辜,这方面我不如弦宁,请安置弦宁任管刑法的大理;在平原旷野中,战车不停轨,战士不后退,击鼓进攻,三军战士视死如归,这方面我不如王子成甫,请安置王子成甫任管军事的大司马。君主如果想富国强兵,有这五个人就足够了;如果想建立霸业或王业,则有我管夷吾在此。”

二、1.C(C.只,仅仅;A.懂得/记住; B.以前/去,到; D.推荐/向前,前进)

2.A(A.语气助词,表示停顿。B、C、D助词,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有指代作用,相当于“……的人”、“……的事物”)

3.B(B.与例句都是动词,“是的”;A.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C.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D.语气助词,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4. C

5.你听说过推荐贤人算贤人呢,还是为国家效力算贤人呢?

6.孔子认为举荐贤人的人才算是贤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现在的大臣中,谁最贤呢?”孔子说:“我还不清楚。从前,齐国有个鲍叔牙,郑国有个子皮,他们是贤人。”

子贡说:“那么齐国贤人中没有管仲,郑国贤人中没有子产吗?”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仅仅知道一点,不知道全部。你听说过推荐贤人算贤人呢,还是为国家效力算贤人呢?”子贡说:“为国家荐贤算是贤人。”孔子说:“是的。我只听说过鲍叔牙推荐了管仲,听说过子皮推荐了子产,没有听说过管仲、子产推荐什么贤人。”

三、1.B(B.与例句都是“病,生病”的意思;A.是“病人”的意思;C.是“疲劳,困苦”的意思;D.是“诟病,耻辱”的意思)

2.A(A.与例句都是“将要”的意思;B.为“将近,约”的意思;C、D为“暂且,姑且”的意思)

3.A.难道B.凭什么C.喜欢D.是,正是

4.B(应该是:何以/知/国之将乱也)

5.明主觅贤才 6.略( 见译文)

7.将要亡国的国君不能任用贤人。因为亡国之君是昏君

伤仲永译文范文第4篇

但当文言文走进高中语文课堂,却黯然失色。究其原因: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为了让学生读懂原文,教师只好喋喋不休地串讲、对号入座式地翻译,但学生却昏昏欲睡,兴味索然,只知死记硬背,在自读时却无从下手、障碍重重,逐渐形成了一种高耗低效的教学现象,而串讲、直译又直接养成了学生的惰性心理——不是积极探索主动解难,而是消极等待被动接受,自然很难形成阅读能力,如此恶性循环。

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变“讲堂”为“学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指导学法,培养能力,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过:“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地,都是无用的,对于他的行为影响很少,或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的发现并转化为已有的知识。”对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反复诵读,理解文本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诵读,让学生体验诵读的乐趣。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无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当然,为了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可以布置预习时设计一些问题,有了学习目标,诵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知人论世,感悟内容

教学新课前,笔者喜欢适当给学生补充一些短小的文言片段,大多学生能延伸到课外读懂文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因此讲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很重要,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比如讲授《赤壁赋》的作者大文豪苏轼,在一面给学生讲授他的生平经历、思想变化、性格习性、各方成就,还延伸他的悼亡诗《江城子》和联系当前的电视剧讲授他的情感生活,让学生多方面认识苏轼,认识一下这位有血有肉的、情感丰富、成就不凡的伟人;《庄子》中文采斐然的小故事还以其篇幅短小和富有意蕴而引发学生关于人生的思考。注重历史背景的查阅和介绍,让学生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来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拉近学生和课本的时空距离。学一点古典哲学,对诸子中的代表哲学家的思想有较全面的了解。

三、授之以渔,收获真知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是永远讲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和方法,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以后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言作品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笔者谈谈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几点经验总结:

1.语意推断法

学习文言文,理清文章的大意,扫除文字障碍是关键,同学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寻求隐含信息、推知疑难词句的意思,培养自己的推断能力。①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来推断语意。文言文因汉字特有规律及行文习惯特点,有一定规律可循,养成结合语境来推断语意的习惯,有助于提高翻译文言文能力。②联系旧知识来推断语意。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善于联系旧知识,进行综合、比较、归类。如学到“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中的“书”可联系到“即书诗四句”中的“书”(《伤仲永》),这样联系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能举一反三,真所谓“温故而知新”。

2.对应翻译法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如保留、删减、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采用一一对应的原则,力求将所有能够译出的字词落到实处。联系上下文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组成一个双音节词。看懂课文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的句子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请教师点拨。在此基础上,再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增补、调配,规范语言。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名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3.归类积累法

知识的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主要在词汇上的积累。同学们可以准备一本笔记本,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搜集、归类、整理、积累。通过归类、比较、积累,学生不仅能提高文言词语分析能力,还能体会到学会积累所带来的喜悦和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