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曹雪芹的诗

曹雪芹的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曹雪芹的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曹雪芹的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红楼梦》 林黛玉 曹雪芹 诗歌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名垂文史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如雍容有心计的宝钗,心直口快的湘云,泼辣狠毒的王熙凤等,但在大观园众美中,作者最不吝笔墨的当属林黛玉了。曹雪芹不仅写出了她“病如西施胜三分”的独特美丽,更写出了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的聪颖才慧,这突出地表现在林黛玉所独有的杰出的诗才,这是其他众美所不具备的、无法超越的。本文试从小说人物形象林黛玉的角度来分析她的诗词,进而窥见她独特的才智美。

一、林黛玉诗的内容分类

林黛玉的诗与她创作诗歌的情景,即小说人物活动的背景是紧密相关的;所以,今天我们就从林黛玉诗歌创作的情景入手对林黛玉诗歌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林黛玉独处所作的诗,包括《葬花吟》、《题帕诗三绝句》、《五美吟》、《桃花行》。这些诗既是独处所作的诗,那么做这些诗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别人看以炫耀诗才的,而是为了排遣自己的情绪,抒发自己的情志的,所以这部分诗更直接接近黛玉的内心,是她内心世界的直接反应,文学性很强,显得颇为重要。

《葬花吟》是黛玉葬花时低吟的为花所作的悼词,整首诗洋溢着悲哀的调子,字字滴血,以花喻人,青春虽如花般娇艳但终会随时光老去而飘零,“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去时”,落花正预示着人的归宿,更为令人伤悲的是“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而花之落“柳丝榆荚自芳菲”“梁间燕子太无情”又折射出世间的世态炎凉,这不正是寄人篱下的黛玉经常体会到的吗?由此可知林黛玉在独处所作的诗多以悲情为主,是她凄苦人生和哀伤心境的体现,是她悲惨命运的预示。

(二)在海棠诗社中所作的诗,包括《咏白海棠》、《咏菊三首》、《螃蟹咏》。在诗社中所作的诗,有题目、诗韵限制,所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做出好诗极其不易,其目的无非是在统一的格式下比谁的诗做得最好。黛玉才思敏捷,这几篇诗作,都是一挥而就,且质量水平很高,在诗社中算是上乘之作,如《咏菊三首》,更是位列诗社的前三甲,充分表现了黛玉力压群芳,具有大观园中其他女子所不具备的才智美。这些诗总的说来都是咏物诗,咏的分别是海棠、、螃蟹;在咏物的同时,诗歌亦抒发了自己的情志。除附和宝玉的《螃蟹咏》外,无论是《咏白海棠》还是《咏菊三首》,林诗都抒发了自己独标傲世、冰清玉洁的品质和不可言表的哀苦。

(三)元宵节元妃娘娘归省时,命姐妹们所作的应制诗,共有两首《世外仙缘》、《杏帘在望》,这两首诗使黛玉在众人面前大大展露了一下自己的诗才,不但才思敏捷,而且俱是佳作,自然受到了元妃的称赏,《世外仙缘》被誉为众姐妹之作中的上等之作,而《杏帘在望》是代宝玉作,则压倒了宝玉自己作的诗为其所作诗之冠,可见黛玉巾帼不让须眉的才华。

(四)游戏时所作的诗。这些诗多是筵席时或日常生活起居的游戏之作,内容无甚可取,但也表现出黛玉青春少女活泼可爱的一面。

二、林黛玉诗的艺术特色

林黛玉用她的聪明才智写下的诗都是个性化的,且无处不体现她的艺术才华,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浓浓的哀音,这也是她的个性特色所在。她的诗多抒发自己悲苦的心境,这样的诗举不胜举,《葬花吟》《桃花行》自不必说,连在诗社中所作诗亦是如此。《咏菊三首》不正分别抒发了咏菊之苦,寄人篱下之苦,以及菊梦之苦吗?而在这些含有浓浓哀音的诗中大多有对自己悲惨结局的预示,即含有自谶之意。她笔下的历史上有才华的美女也多不得善终,“红颜薄命古今同”,《五美吟》中,西施自沉,虞姬自刎,明妃出塞,绿珠坠楼。

而究其哀音的根源,宝玉曾在评《桃花行》诗说“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次哀音”;宝玉指出的“离丧”是指她的身世孤苦伶仃,黛玉年幼母亲便去逝,身边又无姐妹相伴,虽有老父但终隔一层;但这只指出了其中的一方面,笔者认为联系小说的情节,应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1.寄人篱下的生活境况,虽贾母对她宠爱有加,但终由人供给吃穿,偶有脸色也在所难免,所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葬花吟》)

2.爱的凄苦,在与宝玉的爱情生活中,虽两人相爱但颇多猜疑之苦,而两人之间偏有个金石说在阻挡,况她无父母为她作主,爱情无疑是没有归宿的,这常常令她悲哀。

3.体弱多病,性格敏感偏执,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体弱多病是她心境常苦,而敏感偏执使她更容易体会常人难以觉察的孤苦伶仃和寄人篱下的凄凉,以及爱情之苦。

4. 才华横溢的她纵有万般诗才,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中无真正用处,虽冰清玉洁但质本洁来还洁去,终化为土灰,这又怎能令人不悲?

(二)黛玉诗多角度新颖,不落俗套。如《咏菊三首》三篇即是如此:《咏菊》从人的视角写咏菊之苦,无一字涉菊但无处不含菊;《问菊》通过问的方式引菊为知己,而赞菊之高洁亦是自赞,《菊梦》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写菊之梦,朦胧而如临仙境,并且写出了其梦后的悲伤幽怨无奈。黛玉立意的新颖独特,正表现了其无人可比的才智美。

(三)黛玉在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对偶工整如上举“借的山川秀,添来气象新”(《世外仙缘》),用典切而无迹“登仙非慕庄生蝶,依旧还熏陶令盟”(《菊梦》),对比如“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桃花行》)……而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中用得最有特色的当属拟人手法的运用,通常林黛玉诗中多把花拟人化,以花自比,引花为知己,“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问菊》),写花高尚的品质以自况,“自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与花共命运,“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葬花吟》),这样的写法为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花拥有了生命力而别有韵致,而诗人更易表达自己的情志。

(四)黛玉的诗歌体裁多样,有歌行体、四言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曹雪芹这样的设置展现了黛玉超人的才华,她无体裁不能应用,无题材不不能驾驭。

三、曹雪芹代拟艺术特色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的林黛玉诗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而林诗的真正作者不是林黛玉而是小说的作者曹雪芹,所以林黛玉林诗的成功,是作为一个男作家的曹雪芹很好地处理了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在代拟林黛玉的诗词时取得了的巨大的成功。曹雪芹在诗歌艺术技巧上的成功,在论及林诗艺术特色时,已有涉及,在这儿我们就不再赘述。而除艺术技巧外,曹雪芹的代拟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代拟的诗具有个性化特色。曹雪芹的代拟避免了传统代拟类型化的弊病,消除了性别的差异,深入林黛玉的内心,体会她独有的女性的细腻敏感,以林黛玉的笔写诗,写出的诗无处不有林黛玉的影子,无不是她的性格及心路历程反映,显得自然无迹。这种个性化达到了这种程度,随便拈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一首诗,不必说出作者读者就能判别出诗的作者,上文中所举宝玉不受宝琴迷惑,猜对《桃花行》的作者是黛玉,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曹雪芹的诗范文第2篇

香菱是《红楼梦》中出现的第一个薄命女形象,她的出场虽不似宝黛钗那么频繁,但是却贯穿了前八十回的始终,她前后三个名字无疑就是她命运的揭示,她的命运其实就是大观园女儿悲剧命运的缩影。“根并荷花一茎香”是香菱艺术形象的真实写照,脂砚斋在其后评到:“却是咏香菱妙句。”〔1〕香菱原名英莲,《〈红楼梦〉三家评注本》护花主人批道:“英者,落英也,莲落则菱生矣。”〔2〕为我们阐明了香菱与英莲两个名字之间的天然联系,所以香菱即英莲也。《红楼梦》第八十回香菱对自己的名字做了极富有诗意的阐释。香菱道:“不独菱角花,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他那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香,比是花儿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就令人心神爽快的。”的确,香菱给我们的正是这种诗意般的审美享受。她的人格,她的内涵,都带有令人心旷神怡的清香。曹雪芹在香菱身上寄寓颇深,在塑造这个丰满传神的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将作品的多层次内涵隐喻其中。香菱的诗意叙述也无形中为我们指明了审美欣赏的一种境界:像欣赏静日静夜的那缕清香一样,澄心静气,细细品味。这种审美境界将引领我们进入到那充满花香的诗意之乡。

一、莲花的品质诗意的追求

曹雪芹以诗意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香菱坎坷而诗意的一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香菱形象的人格精髓。香菱的人生命运是悲剧性的,但是她的品质是高洁的,如莲如菱,她的人生追求是诗意的,如诗如画。如静夜的那缕幽香,耐人寻味。香菱的人生遭遇是《红楼梦》众女儿中最为坎坷的一个。

她是甄士隐的女儿,出生乡宦人家。然而,幼年被拐被卖,青年罹祸,人生多桀,至为侧室,遭受金桂算计,残遭贪夫荼毒。也许她一生中最为快意的日子就是在大观园中度过的那段短暂而美好的时光。正是在大观园中,使她迸发出对青春、对生命的热爱,诗意的生活使她才华尽现。然而,呆霸王薛蟠的归来,使香菱又重新开始了往日的生活。快乐的日子总是让人留恋,香菱的离去,让宝玉及众女儿思念不已。香菱的离开,其实也是她生命之终点。但是她的命运,她的人格,她诗意的追求却深深地留在大观园女儿心中,也留在我们心中,其香历久弥新。香菱具有莲的品格,不仅在于三个名字和莲有密切的联系,她的人格个性更有着那高雅而又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

这在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叙述了英莲(香菱)的家世。说她的母亲“情性贤淑”,其后有脂评曰:“八字正是写日后之香菱,见其根源不凡。”〔1〕写她的父亲“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到是神仙一流人品”,脂砚斋评道:“总写香菱根基,原与十二钗无异。”〔1〕她继承了母亲情性贤淑的个性,也有父亲悠然自适的恬淡和诗意的追求。其实,曹雪芹在第四回就给香菱做了合理的定位。他通过门子的口说:“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痣。”脂砚斋一语中的,评道:“宝钗之热,黛玉之怯,悉从胎中带来。今英莲有痣,其人可知矣。”〔1〕这里除了告诉我们香菱的一点相貌特征外,作者在某种成分上为我们透露了香菱和宝钗、黛玉都是一样的,都是禀赋正邪两气而来,天生聪俊灵秀。就连薛蟠都认为“生得不俗”,无怪脂砚斋说:“阿呆兄亦知不俗,英莲人品可知矣。”〔1〕可谓是人见人赞。在第七回,周瑞家的赞道:“到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秦可卿,字兼美,她身兼宝钗和黛玉之美,生得“鲜艳妖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有才有貌。就连凤姐也不得不由衷赞叹:“也因姨妈看着香菱的模样儿好还是末则,其为人行事又比别的女孩儿不同,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他不上呢。”从凤姐的话中,我们可以得知香菱值得让人称道的不只是其相貌,而是其品格。所以脂砚斋在其后评道:“何曾不是主子姑娘?盖卿不知来历也,作者必借阿凤一赞,方知莲卿尊重不虚。”〔1〕凤姐的一番话确实是对香菱人格的由衷赞叹,也是香菱人格的真正确立。所以脂砚斋在香菱进大观园时作了一个总结性的评语:“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青年罹祸,命运乖蹇,至为侧室,且虽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阿呆兄远行后方可。”〔1〕脂砚斋已经意识到香菱人格形象的真正确立意味着香菱诗意生活的即将开始。所以曹雪芹安排了薛蟠远游的情节,让香菱进大观园合情合理,以便于进一步对香菱形象进行完美塑造。

“呆”是香菱入园后其形象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她追求诗意生活的具体表现。其实,在第二十四回通过具有诗人气质的黛玉之口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娇憨可爱的女孩子,所以脂砚斋说:“此‘傻’字加于香菱,则有多少丰神跳于纸上,其娇憨之态可想而知。”〔1〕并且认识到这是“为学诗伏线”〔1〕。香菱进园伊始,就向宝钗提出了教她学诗的请求。脂砚斋评道:“写得何其有趣!今忽见菱卿此句,合卷从纸上另走出一娇小美人来。并不是湘、林、探、凤等一样口气声色,真神骏之技,虽驰驱万里,而不见有倦怠之色。”〔1〕脂砚斋一方面认识到了作者写人技巧的高超,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一个鲜活而富有诗意追求的娇小美人的形象。接着就是香菱向黛玉学诗,以致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说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帐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脂砚斋评道:“今以‘呆’字为香菱定评,何等妩媚之至也!”〔1〕明确为我们指出了天资聪颖的香菱,在大观园这个女儿之地,理想之方,诗意的迸发。坎坷的命运使香菱万分珍惜这样的机会。事实也是如此,她的天赋,经过黛玉的耐心指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终于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她成功了,她写出了令人称赞的诗歌,得到了展示自己才华和胸襟的机会。她诗意的生活开始了,在大观园里,她的人格、她的才华都得到了诗意的展示。她心地善良,与人为和,和大观园的女儿们都有和睦的来往,得到了上至主子,下至普通丫头的一致好评。这和她的莲一样的品格和诗意的追求是分不开的。她品性高洁,像莲花一样处处洋溢着清香。她热爱青春,热爱生命,热爱美好的自然,诗意的追求最终使她的品格达到了臻于完美的境界。然而,完美只是瞬间,大观园只是一个理想的桃花源,最终还得回到现实中去。香菱离开了大观园,只留下了她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它剥夺了香菱仅有的向往和憧憬。夏金桂的到来,使香菱的生命走到了终点。最终,在贪夫和嫉妇的双重折磨下而奄奄一息,香消玉殒为人叹。香菱离开了,走的如此无声无息,就像静日静夜里的那缕清香,若不细心领略,根本就不能得其气息。细领略了去,让人心神爽快。

二、隐微曲折的叙述风格寄寓其中的内涵神韵

香菱是曹雪芹着意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她贯穿《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始终。在她的身上体现了曹雪芹的叙述风格和作品的内涵。脂砚斋对曹雪芹的叙述风格有极为清楚的认识,他说:“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现,有正有闰,以至草灰蛇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山雾海,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1〕香菱虽然是贯穿全书的一个主要人物,但作者花费在她身上的笔墨并不多。曹雪芹对香菱形象的刻画主要集中在第一回、第四回、第四十八回、第六十二回、第七十九回和第八十回,中间或提笔略过,或通过书中人物之口略加提及,或通过对比的手法提醒读者。在写完香菱的身世后,在第三回黛玉提到了要讹她出家的癞头和尚。对于这一点,脂砚斋认识得极为透彻,他说:“甄英莲乃副十二钗之首,却明写癞僧一点;今黛玉为正十二钗之冠,反用暗笔。盖正十二钗,人或洞悉可知;副十二钗,或恐观者忽略,故极力一提,使观者万勿稍加玩忽之意耳。”〔1〕一语道破天机。第七回,香菱的出场可谓是自然而然,不让人感到突兀。这得力于曹雪芹的巧妙构思。香菱原名英莲,曹雪芹通过周瑞家的一段情节安排,介绍了香菱来京后的情况,从而形成了这个人物形象的连贯性。还是脂砚斋清楚的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莲卿别来无恙否?”〔1〕准确无误地认出了这个小女孩就是以前的英莲。第十六回,写平儿的谎言,说到香菱,也是出于曹雪芹的叙述技巧。脂砚斋在侧批写道:“卿何尝谎言,的是补菱姐正文。”〔1〕在眉批中阐述的更为透彻:“用平儿口头谎言,写补菱卿一项实事,并无一丝痕迹。而有作者多少机括。”〔1〕由此可见,脂砚斋对曹雪芹叙述手法是十分了解的。在安排香菱入园这个情节上,脂砚斋高度评价了曹雪芹的叙述手法,说:“实委婉严密之甚也。”〔1〕鲁德才先生针对脂批有一个论断,他说:“至于小说艺术方面的见解,脂评如同大多数小说评点一样,多处谈论小说创作的技法,如关于‘回风舞雪’、‘横云断岭’‘草灰蛇线’的结构论。或用‘暗伏淡写’、‘淡隐法’扩大小说容量,造成纵深感,表达多层内涵的笔法,都有助于读者较准确地把握《红楼梦》的艺术表现方法。”〔3〕脂砚斋对曹雪芹的艺术手法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把握作品的多层次的内涵。正是作品的多层次内涵,使香菱的形象寄寓颇深。其实从香菱的三次改名上,曹雪芹就已经把香菱命运及内涵寄寓其中了。脂砚斋在第一回就明确地为我们说明了,英莲“设云‘应怜’也”〔1〕,同时也呼应了《红楼梦》“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悲剧主题。脂砚斋在对“有命无运,累及爹娘”进行解释时,深刻揭示了曹雪芹在香菱身上寄寓深刻,用意深远。他说:“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1〕另外,他在写娇杏(侥幸)“命运两济”时也批道:“好极!与英莲‘有命无运’四字,遥遥相映射。莲,主也;杏,仆也。今莲反无运,而杏则两全。可知世人原在运数,不在眼下之高低也。

曹雪芹的诗范文第3篇

尽管薛宝钗容颜美丽,气质端庄,但很多人还是不喜欢她。也许薛宝钗也是一个牺牲品,但她的薄命和林黛玉却是不同的。林黛玉命薄,但是她心思单纯,不屑趋炎附势;而薛宝钗则满心的如意算盘,以为贾二奶奶的宝座可以帮助薛家渡过难关,东山再起。

我想曹雪芹对薛宝钗的态度一定是复杂而纠结的,他将宝钗戏蝶与金蝉脱壳的情节安排在同一章回里,将她戏蝶的烂漫天真与诬陷黛玉时的恶同时呈现。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曹雪芹对薛宝钗是爱恨交织的。我认为薛宝钗的端庄贞静并非她的本性。她衣着素雅,房间如雪洞一般,却穿着大红色的内袄;虽然被称为“冷美人”,却是天生带着一股热毒,可见她的内心并不如表面呈现出的那般贞静。她的诗句“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就足见她野心勃勃,并非安分随时之人。

因此,曹雪芹评她的一句“钗在奁中待时飞”,便被人解为薛宝钗将改嫁贾雨村。这种意见我倒不怎么认同。如果说因为“时飞”乃贾雨村的字就判断薛宝钗会改嫁贾雨村,那“玉在椟中求善价”又该作何解释?不过,不论薛宝钗是否与贾雨村有姻缘,我倒是觉得她的性格与贾雨村有许多相似之处。从金钏儿死后薛宝钗对王夫人的一番冠冕堂皇的安慰,就足见她对生命的轻视。她虽不像贾雨村逼死石呆子那般狠毒,但她心中对人命的不屑及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姿态却与贾雨村是一致的。

在我看来,薛宝钗也是不喜欢贾宝玉的,而且极有可能是看不起他的。贾宝玉不思功名,终日只思儿女之事;薛宝钗作为封建礼教的忠实捍卫者,饱读诗书、博贯古今,对于贾宝玉这样没有抱负的人又怎么会惺惺相惜呢?纵然她对贾宝玉“三从四德”,也不会像孟光那样真心地对待丈夫。

金玉之论我一向认为是薛宝钗自己捏造的一个谎言。薛宝钗说她有金锁,并说有高人指点有玉的方能嫁,那贾宝玉怎么没人点化他说有金的方能娶呢?若有玉方能嫁,为什么早先又要入宫备选才人?曹雪芹安排薛家入住贾府时住在梨香院,后来又安排唱戏的女孩子住在梨香院,不正是在说薛宝钗备选才人之事只是在演戏嘛!否则后文为何只字不提入宫。论宝钗之姿色、才德,难道会落选吗?当宝玉提出要打扇坠子的时候,宝钗却说要“把玉络上”,明摆着要笼络宝玉啊!还说杂色断不行,非要金色才可,黛乃杂色。可见,宝钗才是那位“高人”。她心中不过是将宝玉当做是一枚棋子而已。没有真心,自然也就得不到真心。

曹雪芹的诗范文第4篇

缘起于我读了一本叫《宋词,我的忧郁抗体》,这本书的编者是陈梓伶和星佑,它是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出版的诗疗馆丛书。在书的第一辑冥想你的人生中的地首词是苏轼的西江月,我把原词写下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酒凄然北望。

编者选了这首词是为了表现当时的苏轼为人生困扰,借曹雪芹的《好了歌》来排解忧愁。那好了歌引起了我的记忆,我把他背下来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女谁见了。

这功名娇妻儿女都是人生中遇到的,牵引着自己努力经营的东西。我不谈它的内容,仅仅谈它的每句七字的表述,就让我难以割舍。再接下来的另一本书教《妙引宋词好口才》里引用了红楼梦里的“聪明累”又使我不舍。我还得说说这本《巧引宋词好口才,它是康林主编的,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这个“聪明累”就在该书的205页下面,编者是在事理篇哲理中的弄巧成拙这个成语中的引用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句话的,它出自曹雪芹红楼梦的聪明累。

我将“聪明累”内容呈上: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夫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邑悬悬半世心,好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曹雪芹的七字句吸引着我又读红楼梦。

你看 在第一回里,曹雪芹描写王熙凤的的时候,从外貌到内心写了个淋漓尽致,都是用的七字句。你看她头上戴的,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身上穿的缕金百蝶穿花袄,大红阳段窄裉袄,袄外面罩着五彩刻丝石青掛,褂子质地是银鼠,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粉面韩春伟不露,朱唇未起笑先闻“。”

曹雪芹的诗范文第5篇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这位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女子,却激起了我对她的敬爱之情。她文采飞扬,还拥有一颗纯真的心。寄人篱下不由人,她却守着内心那一方静土,不容世俗一点尘渣,于是她,葬花呤花,以花为友,伴玉爱玉,以玉为托。这纯真的心,怎能不让人所珍爱。

侃红楼自然少不了多情的含玉公子——贾宝玉,这位贾家公子在我眼里是乖张的,他经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正因如此,宝玉尊重女性,把封建社会压迫下的女子当作人看。宝玉是多情的,他沉迷与黛玉的志同道合,又对宝钗心存留恋,他对妙玉的美貌所吸引,又对湘云的百依百顺所陶醉……晴雯,金钏就更别说了。

曹雪芹用尽一生的心血造就了这本伟大的巨著《红楼梦》,他把“机关算尽太聪明的王熙凤”、“枉自温柔和顺的袭人”描绘得有血有肉;又把“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和“含冤忍恨叹可卿”等刻划得惟妙惟肖。

曹雪芹的诗范文第6篇

女儿看了几天《红楼梦》就说读不进去了,有一些人物关系搞得她头疼,里边说的话太过文言,让她很难理解。看着她宁可翻看青春杂志,也不愿意细品《红楼梦》的表情,我放下了手里工作,和她一起读“红楼”。

我对她讲:《红楼梦》是曹雪芹家道中落时期写的,当时的背景是他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他的祖父曹寅是皇帝的亲信,少年时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他的家庭从曾祖父曹玺开始,三代四人出任过江宁织造一职,前后长达六十年。康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以“江宁织造”为行宫,由曹寅主持接驾。雍正五年,曹雪芹的父亲因经济问题,被撤职抄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在这样一个官宦家庭,人生又遭遇大起大落,作为文化人,在思想处于极度压抑的时候,写出的东西应该是最真实的心理写照。

女儿说,那《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中哪个最有才气,值得学习和借鉴呢?我说,应该是贾探春和薛宝钗最有个性吧,贾探春虽然出身不大好,母亲只是贾政的一个偏房,但她却是贾府里最早的“改革派”。

在第五十六回中,为了克服贾府的经济危机,探春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把大观里的花草树木让老妈子们个人承包,既调动了劳动积极性,又是一个利润增长点。用探春的话说,“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穷尧舜之辞,背孔孟之道”。经济改革的目的在于“利”字,可见改革的商机处处都是。

而薛宝钗却觉得,以孔子的“义利观”来指导承包很必要。她首先考虑到承包过快,得到好处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心里会眼红和不服。如果让承包者在年终时,拿出若干吊钱来分给没有承包的老妈妈们,用“小恩小惠”的方法,使承包者长期经营得到保证,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最好。她的想法很有远见,只要让眼红的人拿到微薄小利,每个人都说改革好,事情才能继续,否则看某些人先“富”起来,势必会有人作梗,“利益”当头,谁都要沾点光。

《红楼梦》中的诗词对中学生的品读很重要,比如《题石头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语言精美,生动流畅,体现了古典诗韵文化的内涵。《青埂峰顽石偈》里的“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的优美词句的修辞方法,把事物、思想、心情生动唯美地刻画出来,让人读罢为之震撼,回味绵长,对于将来高考作文的发挥很有借鉴意义。如今的高考语文的命题,考的是知识的全面性,作文是实效和引申相结合,不注重平时阅读的积累,很难写出有观点的时文,又怎么会打动阅卷老师呢?

曹雪芹的诗范文第7篇

关键词:士风 竹子 黛玉 真纯 高洁

中国古代“士风”之雅往往通过一些具有文化意味的自然景物来加以体现,因而古人笔下花木虫鱼,飞禽走兽无不充满活力,且富有文化韵味。陶渊明喜柳爱菊,陶弘景爱松且在院中遍植松树听松风,林逋爱梅的“暗香浮动月黄昏”,陆游怜“驿外断桥边”的梅花“寂寞开无主”,坡则倚竹而居。他们的活动也因此而独具个性,更具士人的风格。林景熙《云梅舍记》载,“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 宋人楼钥诗曰:“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百卉千花皆而友,岁寒只见此三人”。

且不说古书以竹成册,也不提“罄竹难书”的惊悚,凡雅士往往无不以“竹”相标举,其生活更离不开竹,竹简直就是高雅生活的象征,就是其具象物。因此,阮籍等只啸聚于“竹林”中,“竹溪六逸”也只为倚竹,王维“竹喧归浣女”只是为了表现在竹中之“闲”,“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也不过是为了标举“清”而已。更不用说,竹子摇曳似丝竹般的乐声。更何况,“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岁暮满山雪,松色郁青苍,彼如君子心,秉操贯冰霜”。竹子简直就是君子高洁品格的外化,是名节的活化。因此,王子猷指竹而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东坡曰“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可见,竹子被称作绿君被深深的刻在了士人的骨血中并在士风中汩汩流淌。

古代将竹子与女性形象一并而歌的诗歌早已有之,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以“缓歌慢舞凝丝竹”写杨贵妃之舞姿,更有宋代苏辙以“婵娟冰雪姿,散乱风日影”写竹子之美。其实,早在娥皇女英的传说里便开始了竹子的悲剧沉淀,于是青青翠竹便有女性眼泪的印迹。《阵物志》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挥,竹尽斑”,湘竹便成了竹子中悲剧品类的极品。李商隐的“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只不过以“泪”代竹而已。要问“竹”为何多泪,且试问人间女子因何泪多。总之,竹子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以“泪”以“洁”而积淀成了一种富有文化意味的自然物,而因其积淀了女性的意味而更富有悲剧性,“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饱受中华士风的浸濡,爱竹并不是仅仅因为其“婀娜多姿”,更敬其“节”,也深怜其女性般的悲哀。于是,将积淀着浓浓中华文化,且很具美质的竹子便幻化成了一个富有类似特质的女性人物形象――林黛玉。林黛玉不仅纤细如竹,更有竹子般的孤傲抗雪、亭亭拔节的品质,所以黛玉所居潇湘馆也为竹子所掩蔽: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

――第十七回

“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不是雅士之所居,又能是什么,难怪贾政见了此处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宝玉便将其命名为“有凤来仪”。《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箫韶为舜制之乐,箫韶既成,凤凰也随乐起舞,“仪”即配合音乐。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元妃乃命传笔砚伺候,亲搦湘管,择其几处最喜者赐名……‘有凤来仪’赐名曰‘潇湘馆’”。到小说的第三十七回黛玉的号也就就成了潇湘妃子:

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

――第三十七回

因为竿部生黑色斑点,后世以潇湘指斑竹,探春特别说明娥皇女英之典,且突出黛玉爱哭,悲剧有之,人物性格特征也写明了。而听了探春的话,“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低了头方不言语”七字分明是认可的标注。此处那里是写竹分明是渲染竹性之人。

曹雪芹写竹有侧笔,有正笔,都多维度的给读者树立其形象。而且,小说为了以竹写人,完整人物形象的刻画,往往为了适应前后钩连的情节铺设,相应的进行前描后摹,或工笔细写,或简笔勾勒,使读者感到人与竹相得益彰。第十七回既交代了“有凤来仪”适合黛玉居住,庚辰本也侧批曰:“此方可轵儿之居。”小说中众人都道:“好个所在!”所以第二十三回宝玉问黛玉奉贵妃之命搬进大观园要住哪里时,黛玉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映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突出了二人共同的爱好“清幽”,侧笔突出了竹子爱“幽静”且善造幽静,黛玉何尝不是如此。第二十六回,宝玉“意思懒懒的歪在床上,似有朦胧之态”,在袭人的劝说下出门散心,“可往那去呢?怪腻腻烦烦的”却是“顺着脚一径来至一个院门前,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举目望门上一看,只见匾上写着‘潇湘馆’三字”。“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八字就是对潇湘馆竹子的描写,“凤尾”是竹叶美丽舒展的姿态,“龙吟”则是细细的,即风吹竹子之声或深沉或细碎,如箫如笛,暗喻黛玉的高洁,故脂砚斋批曰:“果然,妙在双关暗合。” 则此处以宝玉的角度看黛玉与竹子的相融。

第三十五回,当宝玉大承笞挞时,黛玉为之痛彻肺腑,却又不敢与众人一起去看宝玉,“独立在花荫之下”遥望怡红院,这时室外是“竹影参差,苔痕浓淡”“竹影映入纱来,满室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这“参差”的竹影, “阴阴翠润”的竹影,令“几簟生凉”的竹影,不正是黛玉内心感受的折射么,她分明已嗅到了危机的到来。第四十五回交代,每年的春分秋分黛玉就会咳嗽生病,宝钗来探视时,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等安慰自己的宝钗走后:

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时候了,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了,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 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为《秋窗风雨夕》。

――第四十五回

竹子完全是在渲染环境,营造气氛了。“凄凉”二字是黛玉孤苦伶仃身世的写照,形影自吊,哪得不凄凉。“渐渐的黄昏”已是预告了白昼的即将终结,“且阴的沉黑”是压抑的代名词,“兼着那雨滴竹梢”形与声更让黛玉徒生凄苦之情。因此,黛玉因抑郁喷泄而成《秋窗风雨夕》。其中的“……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巳教泪洒窗纱湿”便将竹与雨相掩映,更融进了个人的情感,因竹子是高洁的,潇湘馆的竹更加高洁,衬托着更加孤高自傲的“质本洁来洁还去”的黛玉,于是竹便是黛玉品格的具象物,竹与人完全是“异质同构”了。所以,是竹活化了黛玉,还是黛玉使竹更具灵性,竹与黛玉已难以分清了,也没有必要分清了。因为小说作者也不想让自己分清,也不想让读者分清了。“竹”在作者笔下完成着一个使命,便是它出现时,黛玉出现,而作者让它陪伴着这个作者用尽心血刻画的人物形象,而且作者还让它见证了黛玉生命的终结:

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鹃等都大哭起来。李纨探春想他

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怜,也便伤心痛哭。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听

见。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

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第九十八回

“竹梢风动,月影移墙”是十分传神的八个字,作者以竹、月营造了一个富有韵味的诗的意境。“竹梢”是纤细、柔弱的,它只能在风中摇曳,随风而动,因而是楚楚可伶的。“月光”是白茫茫的,似乎淡漠得让人觉得无情,因而“月影移墙”似乎是在说无情,刻画淡漠,而此时的黛玉在显“孤苦”之时,更高扬了“清”与“节”。

如果说,竹倾注了太多中国士人的品格,并凝固为士风的一个标志的话,曹雪芹便成功的将其外化、活化、具象化了。他竟然那么丝丝入扣的将竹与黛玉这个女性形象融二为一,并以其形象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修竹的外形如弱不禁风的黛玉,竹叶上晶莹剔透的水滴正似黛玉的“点点泪光”,竹子的节节拔高正如黛玉的孤傲高洁,竹子与黛玉皆爱“幽静”。其实不仅如此,在二者身上,我们分明看到了作者的影子,体悟到了“士人”的高洁品格。因此,黛玉逝于竹下正得其所。所以,竹子与黛玉,与曹雪芹,与士人,到底谁为红楼主体,很难辨清,也没必要辨清。“傲骨如君世已奇”是曹雪芹的写照,也是竹子的写照,更是黛玉的照。其实,在封建社会里,“傲骨”便是清高,便是孤傲,便是高洁。因此,曹雪芹在写竹写黛玉,何尝又不是在写自己,写当时的士人。

参考文献

[1] 左宏阁.中国古代士风与文学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5).

[2] 刘金荣.林黛玉与《诗经・淇奥》[J].红楼梦学刊,2013(5).

[3] 赵立群.大观园中的植物描写及其象征意义[J].曹雪芹研究,2010(2).

[4] 王军霞,等.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林黛玉形象[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8).

曹雪芹的诗范文第8篇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2021红楼梦中学生读后感作文5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红楼梦中学生读后感作文1《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由盛到衰的生活。

在《红楼梦》中,我知道性格率真、聪明伶俐的晴雯,有着一种纯真无邪的美;我知道内慧外秀、温柔娴静,行动似弱风扶柳的林黛玉,有着一种病态的美。

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只因她清醒地知道,聚时欢喜,散时岂不更冷清。冷清则添伤感,倒是不聚的好。而贾宝玉只愿人生常聚,唯怕筵散花谢,悲伤不已。其实贾宝玉内心亦是醒透的,世间万物遵循自然规律,又何来朝暮花好月圆。他曾对袭人说过:“你不用忙,将来有散的日子。”

大观园散了,曾经在春天里艳丽的仿佛空气都为之烧灼的花败了,曾经争妍斗艳的群芳也散了,死的死,走的走,来不及道一声珍重。再无莺歌燕语,觥筹交错,再无诗词对答,嬉笑咿呀。多少功名恩情,清浅如风。冷雨敲窗,繁华过后,总是冷漠登场。

记得在家庭聚会上,大家都是热热闹闹,笑容挂上了每个人的脸,爷爷奶奶也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然而聚会总有结束的时候,结束了,人也走完了。看着原来热热闹闹的屋子一下子变得冷清起来,不免有些伤感。

突然明白什么:人生就像一场华美的筵席,纵算你是最后一个离场,亦改变不了它散落的命运。人生犹如过客,一世繁华,也敌不过无情岁月。

林黛玉的命运,我为她感到可惜。只因为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她清新脱俗不染污尘。但她的自卑情结是性格使然,也筑成了她红绡香断的悲惨命运。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大观园就像一场梦,但却表现出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于恶。

红楼梦中学生读后感作文2柔情似水、泪眼朦胧、红颜命薄,乃林黛玉也。《红楼梦》这一本书中一共写了九百多个人物,而我最喜欢的,便是林黛玉。

她是一个身世坎坷、寄人篱下的女子。她六岁丧母,后又离开父亲,来到了贾府。她是一个多心小心、多愁善感的人。说她多心小心,那是因为她想的事儿要比别人多,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词,也要细细地咬文嚼字一番。因此,宝玉便说她:“……那是你多心,才染出一身病来。”

但是,她又是那么倾国倾城,那么才华横溢呀!美,美在两弯似蹙非蹙笼眼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才,就拿“元妃省亲”来说,她作的诗与众不同,当宝玉冥思苦想也想不出最后一首诗时,她快速地写了一首律诗,帮宝玉解围。和宝玉相互赠帕时,一口气写了三首诗。

我有时恨过曹雪芹:为什么把黛玉的生活写得那么悲凉,又为什么硬把宝、黛的爱情拆散?现在想想,才知道作者的用意。作者这样写既符合那个时代的特点,也更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的人们,特别是女孩子追求自己的生活和幸福是多么的困难,让我们更真实地了解了古代的社会生活。

像黛玉这等才女,如果在今天,也许她会成为一位名扬天下的文学青年,比如会成为诗人或作家,也许她还能享受荣誉所带来的富贵、地位。但是,在旧时封建社会中,总是重男轻女,封锁了多少才女的才华!像林黛玉一样,一生只能呆在那极为渺小的大观园里,没有一点独立自主的机会。最后,随着家族的衰落而走向悲剧、走向灭亡,像一朵婀娜多姿的花,无声地开,悄悄地走……

月夜是那样的宁静,一轮新月挂在空中,没有一点儿喧闹声。而此刻的我,却心潮澎湃,我为旧时封建社会的黑暗而愤怒,为旧时封建大家庭由兴到衰而感叹。

红楼梦中学生读后感作文3《红楼梦》这部中国经典的著作,我也曾有所涉猎。几年后的现在,成长了一些的我以一种不同的角度再去欣赏这部名著,以求有所新的不同体会。

从课本中黛玉进贾府的一小个片段中就不难看出《红楼梦》这部名著内容之丰富,作者心思之缜密。纵观全文,亦是如此。

《红楼梦》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在贾府中,宝玉能碰上的几乎全是女性,而贾宝玉还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终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由此可见,宝玉的柔也十分正常,自从他们搬进大观园后天天吟诗作乐,在其中,薛宝钗和林黛玉算得上是最突出的两人了。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用“凄美”来形容。可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体虚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宝玉与宝钗成亲,林黛玉知道了以后竟被气死,而当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黛玉是宝钗,而黛玉又已经死去,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另外,王熙凤这个人物不得不提,她类似于贾府的“总管”她凭着自己的权利用毒计害死贾瑞,又用阴谋逼死尤二姐。她生性尖酸刻薄,两面三刀,到最后害了全家。还有贾母,她是贾家的“最高统治者”。她十分溺爱孙子宝玉,从前80回曹雪芹的文字中可以得知,贾母是支持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的,但是在高鹗的续篇中,她又不支持了,这又是《红楼梦》的一个悲剧,最后四大家族的没落和主要人物死的死,嫁的嫁,出家的出家,这出悲剧就算落幕了。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也是非常高的,曹雪芹用了10年的心血凝结成这本书,文中的一切一切似乎都有关联,即便是开头再小不过的东西,文末都有清楚的交代。作者曹雪芹自己用一幅对联概括了《红楼梦》:原应叹息春风晚,差忒巧妙云;横批:情不情。

《红楼梦》还是一个谜,有谁能够解开它呢?也许曹雪芹也不能回答吧……

红楼梦中学生读后感作文4读罢《红楼梦》,我对作者曹雪芹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将整个社会缩影在一个大观园里,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宝黛感情为线索,打造了一部让人惊叹的巨著。

书中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却是近傻与真诚,异常是对人性的尊重,他和丫头们之间并不全是主仆关系,而是大家能够作朋友,有什么好东西能够一齐分享,他曾特意为爱喝酸奶的袭人留着酸奶.还有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都是无法预料,然而,应对不一样的遭遇,不一样人有着不一样的态度.譬如说,林黛玉的人生观应当是比较灰暗的,因为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我,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黛玉遇到悲痛事,也总喜欢用眼泪去麻醉自我,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我的"伤口",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宝玉,因为丫头正在吵架而没有给她开门而猜疑宝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

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它以宝黛感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

书中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却是近傻与真诚,异常是对人性的尊重,他和丫头们之间并不全是主仆关系,而是大家能够作朋友,有什么好东西能够一齐分享,他曾特意为爱喝酸奶的袭人留着酸奶.还有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都是无法预料,然而,应对不一样的遭遇,不一样人有着不一样的态度.譬如说,林黛玉的人生观应当是比较灰暗的,因为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我,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黛玉遇到悲痛事,也总喜欢用眼泪去麻醉自我,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我的"伤口",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宝玉,因为丫头正在吵架而没有给她开门而猜疑宝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自此常常独自落泪,悲叹自我.

人生短暂,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许许多多的意外现。

红楼梦中学生读后感作文5“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惹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曹雪芹先生对晴雯的态度能够由这首词看出来,曹雪芹先生认为她是霁月在天,她的人品很是难得,光明磊落,她会寿夭是因为周围环境的黑暗,可见曹雪芹对她的基本态度还是肯定的。

可是我却要反过来说一说,因为曹雪芹先生写这部书时,常是照着本来的面貌还原生活,所以他即使偏向这个有傲骨的奴才,但在写作中仍是写出了她众多的毛病,其中当然也有很多是她致死的原因。

首先,很多书里为了表扬这个拥有反抗思想的奴才就会把她描述成一个先进的战士,其实呢?她真的有大家说的那么有思想吗?错,她充其量也就是和宝玉一样,一方面,她认识到这种看似舒适的生活其实就有着对她们这样人的压迫,但另一方面,她却是离不开这种生活的,她只能依附于这种生活,离开这种生活回到贫困的家中,她也就象刚开的剑兰送入猪窝一样,夭折了。

其次,她是不是真的就是个奴才呢?当然不全是。虽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没有父母被卖入贾府的,可是她却被老太太收在身边,并且还能够将自我的哥哥也介绍进府,之后跟了宝玉,也是房里数一数二的大丫头,在贾府的金字塔结构中,这种大丫头其实就是仅次于主子的二主子。什么是奴才呢?在大观园中有比她身份更低微的人,婆子,老妈子,即使就在一个怡红院,其中也有一干小丫头是听她们差遣的。这种大丫头有时权利很大,能够代主子管教小丫头,如果说主人欺负奴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无奈的话,那奴才之间互相比大小,互相争斗就是可悲,在有一回中,晴雯处罚偷东西的小丫头坠儿时,先掐先打还拿簪子戳,最终就一句话把她赶出去,还让别人无可辩驳,这中间,小丫头有错,可是晴雯也确实是有倚势压人的嫌疑,并且那狠辣的态度,也很有凤姐遗风。

第三,晴雯是不是真的不爱宝玉呢?我个人意见,她是爱的。请看,她总是与袭人拌嘴,虽然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惯袭人,可是其中就没有一点嫉妒吗?袭人说了句“我们”,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讽刺。她还讽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两件太太给的衣服就喜笑颜开,可是后几回,她却抢着送东西说也要去“显个好”,宝玉给麝月梳头时,她躲在门口偷听,她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注意这宝玉,注意着和宝玉接近的丫头,例如小红和宝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断。她曾笑着说“没什么我不明白的”就是因为她时时在注意!可是晴雯是有骨头的奴才,她不愿卑微的爱一个人,她总想要和宝玉站的平等一点,她不能象袭人那样谦卑的爱一个人,她有她的特点,有点象野蛮女友,漂亮却不温柔,袭人曾笑宝玉“每一天不挨她两句硬话衬你,是再也过不去的”,可见,晴雯这种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手段还是有用的。

第四,晴雯的志向,晴雯能有什么志向呢?她反抗性再强,她能明白反抗什么吗?她茫然的斗争着,其实都不明白斗争什么,她期望得到的是什么呢?平等?怎样的平等?她一个从小生活在富贵乡中的女孩,也算是娇生惯养的了,她离开这个富贵锦绣地,她能做什么?她的苦恼有很大程度上是不明白该怨什么该争取什么,她明白自我身份卑微,是无法和宝玉站在同一高度的,可是她却想能那样,她的最高目标,也可是就是能够成为小姐与宝玉谈个平等的恋爱。她的杯具就是因为期望的比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所以永远无法和袭人一样随遇而安,于是总是痛苦着。

第五,晴雯的人际关系,晴雯为什么会落得那个下场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她极度失败的人际关系,她不能得到上级的垂亲,这很正常,即使此刻一般人也是不喜欢这种倔强人的;她也没法得到下级的好感,她喜欢仗势欺人,她看不起比她更卑微的人,凡事都要占先,所以一但事发,一群人就将她告倒,最终落个被扫地出门的下场。这点在我看来真的不如袭人,袭人远比她有交际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