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苏州园林课件

苏州园林课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苏州园林课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州园林课件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092―01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将听说读写训练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心灵的深处,充分体现了“文道统一”的育人原则,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

总结前人经验、践行当代教学模式,笔者逐渐探索出既适合本校学生,也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即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讨论,将语文课堂的三维目标进一步落实到位,具体策略如下: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浅入深出,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过程

1.预习检测。考查学生对于汉字的正确书写;对于作者的认知;对于“标本”、“败笔”、“丘壑”三个词语的比喻义在句子中的理解。由浅入深,由简到难。(《苏州园林》)

2.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中不仅感受到语言美,而且对于苏州园林有了具体的了解,更主要的是对于文章的整体结构有了充分的认知。

3.探究分析。在预习检测和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各个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我设计的几个问题。这个环节着重训练学生的信息提炼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对说明的结构、说明的顺序要进行整体掌握。

4.学后检测。在这一环节里,我提出一个问题:“请你以一个游览者的身份谈谈苏州园林哪一点美?请用‘我看苏州园林的美,美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学生既可以对课文内容有所回顾,也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整节课堂教学由浅入深,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训练。

二、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明确化、具体化

在制定语文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设置,当然还要考虑课时任务的完成。比如《苏州园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笔者最初设定了三条:(一)掌握重点字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理清文章内容,把握苏州园林特征;(三)了解我国园林建筑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其中,前两个教学目标的设置具有针对性,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和概括提炼信息能力得到了训练和落实。第三个目标的设置就显得大而空,有运用这些词语的模糊性和万能性来搪塞之嫌。如果语文教学目标过空过大,也就等于这个教学目标什么效果都没有。还有一种现象是教学目标设置过多,就《苏州园林》这一课,有一位老师在第一课时设置了四个目标,涵盖了字词、朗读、说明文的顺序、结构、说明方法、欣赏园林的美,三个课时的内容放在一节课解决,势必造成蜻蜓点水一晃而过,学生根本无暇深入钻研、理解文本内容。

三、导入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导入语的设计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为学生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文章的文体不同,风格也各异,课堂导入的手段也应不同,教师如果紧扣教学内容,因材施导,就能直接引发学生的兴趣,诱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乐学”境界,就会使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比如笔者给《苏州园林》设置了这样的导入语“城市是生长的童话,园林建筑就是一颗颗璀璨的宝石。如果把江南比做一位秀美的女子,苏州园林就是她裙裾上最美的图画。”这样时尚靓丽、文质兼美的导语就能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苏州园林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班班通;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23-01

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从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角度出发,学校决定推行"瓮安四中5115有效课堂",如今,这一教学模式已推行三个多学年,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实施"5115有效课堂"过程中,我初尝到了课改带给教师和学生的快乐,特别是班班通在教学中的运用给学生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此过程中,我对班班通的运用与学生的发展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体会,现与大家交流,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最初,班班通的使用对于我和学生而言,都是一个相当新颖的教学手段,刚开始我真不知道如何做,因为多媒体的教学对于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把从网上下载的课件拿到课堂上去,用班班通给学生展示,由于对多媒体课件和班班通的使用不熟悉,一节课下来,我经常是手足无措,学生们也是云里雾里,课堂教学没有了往日的挥洒自如,我的教学思路被这个新颖的教学手段打乱了。我的第一节多媒体课成了"尴尬",下课铃响了,草收兵,狼狈离去。下课后,我对这节课作了深刻的反思,找出了存在的问题:第一:我对班班通的使用不熟悉;第二:我在网上下载的课件不适合;第三:我对课件出现的顺序不熟悉,我讲课的内容与展示的课件内容不一致,导致课堂出现尴尬。找准了问题的关键,我就开始着手去解决,我才知道,班班通的使用不仅仅就是放课件给学生看,它的使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班班通的使用,教师还要能自制课件,并且要把课堂的各个环节和课件的内容衔接好,才能保证课的有效性。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和班班通的使用中,我感到迷茫,由于我的计算机运用水平有限,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越是难的事情我越要去尝试,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有空就去听学校几个能熟练使用班班通的老师的课,向他们虚心请教,认真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也能熟练掌握班班通的使用,我制作的课件也非常不错,在课堂上,我又找回了自信,我的课堂又充满了活力,在一次示范课上,我执教的《苏州园林》一n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这几年来,我一直在用班班通上课,感觉这一教学模式让我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利用课件凭借班班通模式教学,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形成信息空间,给课堂带来许多好处,多媒体课件更加形象直观,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改变了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信息方面的传授方式,同时改变了交流方法以及教师备课、学生自习等方面受到的限制;班班通的运用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提高了实效性,多媒体课件让课堂的容量加大,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信息量和渠道大大增加。班班通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无尽的快乐,特别是语文教学中班班通的使用给学生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和收获。

首先:班班通网络资源的运用,比较形象直观,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班班通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境,能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的视听觉感受,使机械、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能更好地投入学习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如: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我在网上收集了园林的图片制作成了一段三分钟的视频,让学生欣赏视频,感受这座充满诗情画意的城市园林,在制作视频的时候,我按照本文的说明顺序:园林的设计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讲究图画美,图案美,色彩美来制作,学生一边欣赏视频,教师一边讲解,让学生们在感受江南水乡的温润滋生出的精致儒雅的园林的同时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运用视频把苏州园林的秀丽景色设置为动态效果,枯燥的内容顿时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对苏州园林有了初步的了解,面对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学习的灵感和兴趣自然而然便产生了,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样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苏州园林课件范文第3篇

一、情绪感染,激情导入

媒体在渲染情感方面有巨大作用。它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营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情境,能快速调动学生的情绪,为教学做好准备。

例如在学习《土地的誓言》一文时,笔者在网络上搜索到一批反映日本侵略者暴行的图片:白骨累累的万人坑,日本鬼子刺刀下的婴孩,毒气室里的惨状……并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悲愤的旋律作背景音乐。图片和音乐给学生巨大的震撼,他们深切地体会到了民族恨,激发了爱国情,学生的情绪一旦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语文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大多倾注了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把歌曲、朗诵、短片、音乐、美术等综合运用起来,以各种方式感染学生的情绪。

二、创设情境,启迪兴趣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不可能去走万里路。读了作品之后,总觉得还是隔着一层。那么,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就可以让学生、教师足不出户,随着作者一起走进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

如讲《苏州园林》一课时,虽然文章对园林的美景多有描绘,但由于条件限制,大多数学生都只能通过文字的描述来想象人在画中游的情景,通过文字来学习园林的特点,为了避免这种枯燥的学习,笔者上网查找了很多苏州园林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自己制作成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的烘托下去欣赏美景。优美的图片,迷人的园林,让学生确实感受到“苏州园林甲桂林”的美景,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 就会在轻松愉快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利用多媒体,轻松完成教学任务,长课短讲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体是人体的延伸。”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打破了学生感觉器官的平衡,并以其多媒体的综合性、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因此,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复杂的道理简单化,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和深入理解教材,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笔者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把河流清澈、绿林环绕、牛马成群的绿洲与寸草不生、不见飞鸟的荒凉沙漠对比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自然引发了学生去探寻这个美丽的仙湖消逝的原因。又展示了死亡的胡杨林,水位下降的青海湖,有干涸之势的月牙泉等一系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画面,触目惊心的图片让学生内心受到震撼,学生自然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教师根本不用再唆,教学任务轻松完成。

在讲授冰心的散文《谈生命》时,为了让学生透彻的理解作者通过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遭遇来暗示人们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境遇,感悟生命的丰富多彩,笔者找到了江水奔腾的有关的视频、图片,再配以音乐,把他们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当他们看到奔腾不息的江水冲过岩前阻,经过平沙细流,闯过狂风暴雨,最终流入大海时,学生很容易把文中的形象与生活结合起来,认识到生命中顺利与曲折相生相伴的本质。文章的重点内容不攻自破。

四、声画一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多媒体既可以把课文中的各种美直观地再现出来,又往往比文字描述更鲜明、更强烈,使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徜徉名山大川,漫步小桥流水,欣赏大漠风光,更好地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

苏州园林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微课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我们已经进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让人们的沟通快捷、方便。而在语文教学方面,微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开拓了新视野。微课以其富有感染力的音效、生动直观的图像、启发性的视频片段等特点脱颖而出,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为了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本文对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期能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1微课的内涵及特点

微课在国内有“微型课堂”、“微讲座”、“微课程”、“微学习”、“微课”等不同说法,对于什么是“微课”,人们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因此,对“微课”一词的界定是开展研究的开端和关键。在国外,“微课”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来的,他认为微课是以在线学习为目的,运用建构理论在短时间内进行实际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在国内,对“微课”概念研究得较早、较深入的是胡铁生和李玉平。胡铁生指出,微课是基于新课标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有机组合;李玉平在开展微课程研究前,曾做过“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的研究(简称“三小”研究),后来他发现,通过制作研究小视频来展现“三小”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效果不错,并开始在教师群中试验、推广微课程。他所推广的微课程,由文字、音乐、画面组成,每个微视频时长约为5分钟,主题突出,一课一事,每个微课程内容相对独立,可独立使用。综合胡铁生、李玉平等人的观点,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围绕学科知识点进行的教学展示及资源的有机整合。微课的资源构成可以是微教案等单一类型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是多种资源的有机组合,而其课程载体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其他各种资源并存。至于学习方式,微课既支持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也能够满足用户自主、多样化学习的要求。正因如此,微课具有短小精悍、主题突出、资源多样、教学灵活等优势,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于教学。

2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具有在较短时间内讲解某一知识点的极大优势,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难点单独列出制成微课件或微视频供学生学习,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又可以给语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提供两次甚至多次学习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语文教学打好基础。下面笔者以具体的教学案例说明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1 教学案例一

《繁星》是一首极富诗意和诗情的现代诗歌,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要引导学生深刻地领悟蕴含于其中的诗意与诗情,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诗中极富韵味的意象很多,学生要读懂这首诗歌,就要学会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赏析,在体会诗歌意象美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怀。教师如果以传统教学方法教授这些内容,很难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前选取诗歌中重要的意象,并将这些意象有机整合制成微课件,通过微课件中展示意象的能指和所指,引导学生解读意象中隐含的诗人情怀,体会诗歌的意象美,如此便能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受知识、消化知识,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此外,音韵美也是这首诗歌的一大特色,教师也可整合微课中的多种资源,如音乐的播放、画面的呈现、诗歌的诵读等,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声有色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的美与诗人的情。

2.2 教学案例二

完整的教案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但就目前教师的教案设计来看,很多教案设计都趋于形式化,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鉴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微教案,将教学过程细化、科学化,以便为课堂教学提供服务。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但是这个知识点比较难掌握,因为很多学生都没有游览过苏州园林,课本上也没有插图。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生动地向学生介绍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角落门窗的设计等。学生一边听着详细的配乐解说,一边欣赏多彩的园林图画视频,研究苏州园林的布局、色彩、搭配、雕刻等,就很容易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感,领会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技术高超。这样一来,既可避免了教学过程的冗长和形式化,也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微课的传授既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也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便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如学生在学习《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课时,既可接受教师的传统式教学,又可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微课展示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为第一课堂的学习做个补充。如此,既能巩固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又能拓宽学生的第二课堂知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打破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在语文教学内容理解、教学内涵拓展、意境营造理解和写作兴趣提高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应用中,教师应重视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微课的灵活应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微课是一种新事物,还不够成熟,仍还存在许多问题,所以我们应加强研究与创新,使微课这种教学方式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 赵世波.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

苏州园林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课;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初中语文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小视频为学生播放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教学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明确文章的主旨,感受文章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微课的含义及特点

微课的载体是视频,是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每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记录。课堂教学中的视频是微课的核心部分,此外还有教学设计、反思、练习以及反馈、点评等教学资源,它们通过组织关系、呈现方式等营造小环境。微课不同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资源,比如,课件、设计以及反思等,还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教学资源。相比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的时间更短,教学的内容也比较少。

二、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包含很多知识,但是教材设计中有很多与学生生活实际不相适应的内容,使得学生在理解课文方面遇到一定的难度。微课教学比较科学、形象,能够有效地弥补教材设计中的不足,使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得以拉近,使教学形式、过程得以优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内容,获得知识与技能。

比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设计特点,在学生眼前呈现出美丽的画卷,但是很多学生都没有去过苏州园林,更不用说分析这些特点,而且教材中没有插图,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通过微课教学,能够将苏州园林中的花草树木、亭台轩榭、假山池沼、门窗设计等生动地呈现出来,然后教师利用书本中的话语进行讲解,能够浑然一体。学生一边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一边听配乐解说,然后对苏州园林的整体布局、搭配以及色彩等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给学生更加真实的感受,深刻地体会到苏州园林的意境美,感受古代园林艺术以及工匠水平的高超。

2.优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创设情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情境设计能够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奠定基础。语文教学中利用微课开展教学,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思考和研究。

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影《花木兰》的主题曲进行导入,然后播放相关的电影视频片段,通过悲壮的画面、旋律以及不俗的歌词,使学生的注意力被抓住,然后通过影片进行课文内容学习,让学生探究花木兰到底是怎样的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会得到极大提高,进而深入地学习知识。通过微课视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观赏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微课作文教学,强化学生的写作兴趣

生活是作文写作的重要来源,实际生活为作文写作带来了活力。但是很多初中生都比较头疼作文写作,认为无话可说,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写出的文章并没有真情实感,没有凸显文章的活力与色彩,这主要是学生的作文写作没有从实际生活出发,闭门造车,无法感受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劲,也感受不到时展的新鲜气息。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使用微课进行,能够充分发挥微课的直观性、真实性,让学生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能有效地弥补学生头脑中的空白,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能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写出来,提高作文写作的质量以及水平。

比如,在指导学生写作“感恩”话题的作文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央视的公益广告视频,“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视频中妈妈为奶奶洗脚,孩子看到后也端了盆水为妈妈洗脚,在这种感动的氛围中,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唤起学生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社会等感受,在这种环境氛围下,学生就能够有话可说,写作的质量也会提升。

微课能够将视频、图像、文字、声音等直观、形象地播放出来,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带有色彩的学习氛围,使教学更加生动、有活力,能够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中,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实现情感以及思想上的熏陶,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促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彦.微课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戏剧之家,2015.

苏州园林课件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育 有机渗透

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字里行间都跳动着情感的脉搏、奔腾着情感的激流。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情感教育优势,在强化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情感教育目标的渗透,把课堂设计成良好的“情感场”,引导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和思想情感。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情感投入

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亲密度直接关系到其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投入。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潜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深化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心灵相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要把爱学生作为自己的天性和天职,把春风化雨般的师爱作为语文教学唯一的、永恒不变的主题,不失时机地展示师爱的纯粹、理性和艺术。其次,要运用换位意识,俯下身子去聆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学习、生活的合作者。第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以激励、欣赏、期望为出发点评价每个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能够深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状态下主动认知、积极思维。

2、创设新颖教学情境,活跃学生情感态度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需要以具体的客观事物为依托。由于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特殊阶段,对事物的认识还大多停留在表象的层面,教学环境是否轻松、舒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刺激对学生的情感启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求新、求变的价值取向,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素材的感官反射性,为学生的情感活跃创造条件。比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我们根据许多学生没有去过苏州,难以通过课文的描述形成深刻认识的现实,伴随课文阅读以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的艺术风格和特色,让学生亲眼看一看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课件创设出的新颖生动教学情境给学生“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能有效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借此因势利导实施情感渗透,让学生在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风貌和艺术成就中得到美的享受,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3、挖掘教材情感因素,丰富学生情感认知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就告诉我们对文章的阅读、对文章情感因素的挖掘是情感激发的前提。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章,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还是诗歌,都蕴涵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把抽象的文字符号演化为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以适当的方式为学生展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情感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们以文章中四次描述父亲的背影(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为主线,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分析作者的情感发展路径,设身处地想象当时的父子之爱。在丰富学生情感认知的基础上从全局和整体角度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主题。

4、读出文章情感信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朗读课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是语文素养的具体表现,也是对文章情感内涵的深层次体验。初中语文教学既要求教师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语音语调,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更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编演课文剧等方式演绎课文,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展示文章情节、表达内心情感。如学习《孔乙己》一课时,我们就指导学生在通读课文后,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用自感自悟的表演诠释文本的内容,通过对孔乙己这个既可怜又可憎的人物形象塑造,真切体验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初衷。

苏州园林课件范文第7篇

作为教师应该充分挖掘电教媒体的美育之功效。利用光学设备幻灯、投影,可储存、再现、放大教学中的文字和图像,鲜明地表现主题,清楚地展示细节,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突出展示了静态美;录音机是一种录音、放音的音响设备,能协助课堂教学朗读示范欣赏;电影、电视、录放机活动性强,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又有其动态美、情景美、色彩美。

1 通过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的主要职能是使学生把学习化为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而兴趣的培养则离不开美育的功用。

1.1 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它本身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只要我们去开发利用,就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视野的开拓,情感的共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图画、音乐、多媒体投影,以及教师自身的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都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产生美的想象,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3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去领悟文中之“景”,体会文中之“情”,明白文中之“哲理”,进行美的教育,也同样能调动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如在教《苏州园林》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建筑成就,体会苏州园林的艺术之美。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以古典音乐为背景,用视频多角度多场景去向学生们展示有关景物,让学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本身很遥远的风景,犹如身临其境,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感受到了祖国河山壮丽,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2 借助多媒体,感受汉字形体美

我国的汉字是一种艺术性的创造,它结合了数千年的文化精髓,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把一个个没有生命的汉字变得形象、生动了,让学生在学会汉字的同时,感受到了汉字的无限魅力。如在讲象形字时候,对“鱼”的分析,通过多媒体课件 的演示,使学生看到“鱼”字的“鱼”变成了一条鱼的头,“鱼”的中间一个“田”变成了鱼身,“鱼”下面的“一”变成了鱼的尾巴,一条小鱼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了同学们的面前。接着反向演示,鱼慢慢演变成大篆的“鱼”字,再慢慢演变成小篆的“鱼”字,接着变成隶书的“鱼”字,最后变成楷书的“鱼”字。每一次的演变,同学们的眼里都会发出惊奇的光芒。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汉字的优美。

3 借助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学科肩负着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重要使命,但是更重要的是担负着培养学生感性思维的责任,如此看来,想象力的培养对于语文教学尤为重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囊括了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笔者在教学《沁园春·雪》一文时,学生很难把握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想象出来。通过多媒体播放,将满山遍野漫天皆白,玉龙飞舞的雪景展现在学生面前,那种气势磅礴的英雄气概也就自然的展现出来了,美好的画面也体现出来了。

苏州园林课件范文第8篇

一、用直观生动的视听材料激活学习兴趣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因而它能最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例如《周庄水韵》《苏州园林》《游恒山记》等写景抒情或介绍景物的课文,文中所描绘或介绍的地方是我们农村大多数孩子未曾见识过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这些地方的相关图片,并把它们制成CAI视听课件。对于《骆驼寻宝记》《犟龟》这样的童话,我们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制作动画课件,上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这些优美诗意的画境、趣味盎然的情境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享受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学生可谓百看不厌,百听不倦。

二、用变换字形等动画效果突出重点

多媒体技术可以全面展示所学课文的重点内容。如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精点段落,像七年级下册《海燕》一文的第1、第8自然段等。可以通过多媒体把这两段落的内容显示在大屏幕上,对于其中“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等等这样生动优美的句子及段落的重点、要点内容,可以进行闪烁、下划线、改变色彩或字形等动画设置,若有必要还可配上朗读。

三、用功能多样的实物展台加强反馈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往往会根据教学需要安排相应的拓展练习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例如,学习了《苏州园林》一课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设计一幅“学校花园图”,同学们的设计各具匠心,我选取其中的多幅作品,通过实物展示台一一展示,他们边欣赏、边品评,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四、利用网络环境,拓宽作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