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福建高考作文

福建高考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福建高考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福建高考作文范文第1篇

高考作文的命题历经命题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三个阶段,近年来,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已成为众多省份的首选。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仍是材料作文,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更为灵活,比如: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而新材料作文可有多个立意,它提供的材料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新材料作文,可以说是吸收了传统意义上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长处,是一种全新的作文形式。

2011年全国18套试卷中,几乎是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二分天下。全国Ⅱ卷、新课标卷、北京卷、福建卷、湖南卷等8套试卷为材料作文;全国Ⅰ卷、四川卷、山东卷、湖北卷等8套试卷为命题作文,其中江苏卷、浙江卷、广东卷3卷为供材料命题作文;重庆卷、天津卷为话题作文。

2012年新材料作文呈现强势发展态势,除江苏卷是命题作文(供材料)外,其余16套试卷为材料作文,其中湖南卷为图文并排式材料作文。

2013年仅四川卷为命题作文,天津卷为半命题作文,其余考卷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

从三年命题形式看,话题作文及命题作文已淡出,作文命题形式更趋向于人文回归,更多地从考生实际出发,给他们的写作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使用课标卷的省份应更多关注新材料作文,师生在备考中应加强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写作训练,做到有备无患。

二、写作要求的回归

自新课改以来,高考作文在审题立意、构思、文体、字数、书写等方面均有明显变化。

从文体上看,2011年高考卷除福建、江西、湖南三套试卷明确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外其他15套试卷在文体要求上无明显要求;2012年除福建卷、安徽卷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江西卷明确规定写记叙文,浙江卷、天津卷、江苏卷、上海卷不能写诗歌外其余11套卷均对文体无限制;2013年湖南、福建、江西三个省份明确要求写记叙或议论文,其中福建卷还新增一条“符合文体要求”;上海、北京、江苏、重庆、安徽、天津、山东七份试卷明确要求不要写诗歌,其余省份对文体无明确要求。

审题立意构思上则表现为角度自选、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等几个方面。

写作要求中对文体的放宽体现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宗旨,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生在写作中可以随心所欲。从高考阅卷教师反馈的信息看,考场作文应有文体意识,还是要走理性回归路线,做到“言之成文”、“文”“质”并重。

三、命题内容的回归

高考作文不只是选拔人才的标尺,也是一种社会舆论的导向。命题内容如何,直接体现出考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取向。近年来出现的高考新材料作文,从命题内容上看,体现了语文的外延即社会生活的大语文观念。2011年到2013年,新材料作文坚持选材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命题内容具有开放性,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多元文化”“多元解读”“个性化学习”等新的学习理念,强调学生内在的人生思考,体现了新课改的思路。所选材料重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挖掘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命题内容从之前的“广”、“空”、“单一”回归到对现实生活的多角度观察、理解、表现,这将成为今后命题内容的重要方向。

不难看出,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在走人文教育思路,这易引发学生对生活、社会、自我的积极思考。审题立意难度不大,但要写出好文章也不易,这要求学生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淀。

四、命题预测

高考作文命题遵循“稳中求变”的特点。“稳”就是立足《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变”就是在当前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之下题型、内容和形式将有所变化。近年作文命题思路倾向于以人为本,关注考生自身、社会现实、情感、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基于此,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在形式和内容上看将会有继承有突破。

1.新材料作文仍将是命题的主流方向,命题作文有出现可能,话题作文将淡出命题视线

从命题材料方面看,考生应关注能体现时代特征的素材,当然,以寓言、故事、诗歌为题材的材料不乏是材料作文命题的一个新方向。单一素材的分析仍将是主流,多个材料的比较阅读也将会成为命题首选。考生在审题是时必须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挖掘出材料的广阔内涵,切不可草率下结论,做到审题要准,要审出新意。

2.命题将回归教材,师生应关注教材中的写作训练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教材“表达交流”模块中,每册均有4个写作训练专题,共20个专题。每一个专题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写作话题和写法指导,必修1、必修2侧重于记叙、描写类文章,必修3、必修4侧重于论述类文章,必修5则按照高考作文中“深刻、丰富、有文彩、有创新”的发展等级目标设计,2011年和2012年不少省份的命题和人教新课标版必修教材中的写作训练在不同程度上有吻合现象(2011年、2012年高考作文相关内容笔者在《当代中学生报》上《2013年高考作文预测》一文中有论述),2013年新课标Ⅱ卷“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命题与必修3“学会宽容”这一专题不谋而合,从审题立意角度看,该专题中五个练习题以及网络作文部分中“谈‘共处’和说‘宽容’”的写作练习与该次作文命题如出一辙。新课标Ⅰ卷作文“经验与勇气”与必修2中“直面挫折”部分中的写作练习“探索与献身”、必修4“确立自信”写作训练专题也是如出一辙。其余省份的考卷与人教版“表达交流”部分吻合的现象也极为常见。

2013年全国19套试卷有10套试卷与人教版必修教材中12个写作训练专题相吻合,可见命题内容的回归教材,绝不是巧合,而是基于新课标“守正出新”的理念。

201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仍将充分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新课标精神,可以预见,高考作文命题必将紧扣教材,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以抒写“人事情理”为中心。考生们应重点关注“表达交流”后的“写作练习”题,争取对每一个习题都有习作训练。考生要吃透教材,对教材中出现的话题应成竹在胸,在考场中初遇作文题时首先要回想一下,命题是否和教材中的写作专题吻合,如有吻合现象则要学会迁移运用。

3.命题趋向

(1)以健全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主线,关注和思考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平凡人、平常事、平凡中的伟大将会成为全国卷和新课标卷等卷命题的一个重要方向。

(2)体现时代特征,紧跟时代脉搏。对微博上引起民众强烈共鸣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辩证思考将是命题的一个新亮点。

(3)做人与作文并重。成长、现实,价值取向和哲理思辨,传统文化与新思想新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会成为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4)关注教材。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人性光辉”专题;必修2“美的发现”专题;必修3“爱的奉献”、“善待生命”专题;必修4“确立自信”、“解读时间”专题;必修5“讴歌亲情”专题将赢得众家亲睐。

4.热点命题

勤俭节约、自信自强、和谐共生、正能量、生命价值、理想信念、平凡人生、责任、时间与价值

五、备考对策

1.教师及学生在高考备考中应更多关注教材,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地区应对“表达交流”中的“写作训练”内容进行分类强化训练,做好素材积累、应用写作的准备,从平常生活、时政热点中去发现敏感话题并作针对性的写作训练。

2.强化提纲式作文训练。可从高考真题中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优秀作文命题以及热点素材,以审题、立意、构思为突破口进行提纲式练习,达到“审题准”、“立意深”,“构思巧”、“主题新”的要求。

3.加强文体和语言表达训练。从高考阅卷教师对作文批阅的信息反馈上看,文体规范将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以衡量考生的写作水平,故而备考时应全面掌握各种文体的特征,强化文体训练,保证在考试中不被扣分。

语言表达是作文评分的又一重要依据,很多同学喜欢华丽的文风,不考虑表达的需要随意堆砌,硬性拼凑,导致主题不明。在平常的写作训练中应做到语言简明、得体、连贯,有文采但不浮艳。

4.加强书写训练。2012年、2013年安徽卷、四川卷在写作要求中均增加“书写规范的汉字”一项,这或许会成为今后高考作文的一个新变化。

5.增强结构意识。考场作文一定要重视文章层次的安排,从文章整体看,6―9段应是最佳选择。写作开篇最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因为开头是考场作文的起点部分,也是最能吸引阅卷老师眼球之所在,所以要用简要的语言,把自己对写作主题的独特看法,放在开头。

福建高考作文范文第2篇

一、新课标是命题的基本依据。

2009年,全国已有10个省份实施“新课改”,而2009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已明确显示出新课改的方向,体现出新课改的要求,那就是要求学生“要负责地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作文命题则是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

2009年高考湖北卷可以说是新课改的“急先锋”。从往年的材料作文“母语”“举手投足之间”到2009年的半命题作文“站在门口”,2009年的这道作文最大的亮点就是没有在审题上设置太多的障碍,能让人有更多的选择,有更多的情感抒发。题目选择的空间很大,考生可以实写“在教室门口”、“在朋友门口”等等,也可以虚写“在高考门口”、“在未来门口”、“在道义门口”等等,选择的立意相当宽泛,考生容易写出真情实感的作品。

还有福建的“这也是一种”,山东的“见证”、江苏的“品味时尚”、四川的“熟悉”等题目都很“宽”,让学生感到“不陌生”“有话说”,从而激励学生进行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二、回归人本和关注现实是考察的主要方向。

1、回归人本,注重体验。2009年,全国与各省(市)的作文命题,涉及的内容范围相当广,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不论怎么变,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高考题,无论是湖北的“站在 门口”,还是浙江卷的“绿叶对根的情意”都是看似容易,但写好确实不容易的题目。考生分数的高低关键还是取决于个人的“写作基本功”与“综合素养”,高考作文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只有平时加强基本写作训练,考试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在2010年的高考作文备考中,大家要积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准备:

一是要看准趋势、精选精练。要想学有所获,“用力就要用在刀刃上”,把那些真正能体现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和发展动向的题目作为训练重点,比如体现人文性和现实性的作文题目。

福建高考作文范文第3篇

一、横向对比(安徽省与全国其他各地对比)

通过横向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2014年全国作文具有以下特点:

高考材料作文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所以2014年全国材料作文基本一统天下。那么总体有哪些特点呢?

形式上材料作文分以下几种类型:(1)故事型。材料主要以故事切入,有新课标全国Ⅰ卷、新课标全国Ⅱ卷、湖北卷、湖南卷等九个省市采取这种形式。(2)话题型。材料针对一个现实问题展开,如广东卷: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3)名言型。如四川卷: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以后,这世界才属于你的。

内容上有以下特点:(1)对比、引申性。如福建卷: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审题立意的关键是要理解“空谷”的寓意。“空谷”指的是空旷、幽深的山谷,隐喻的是人生旅途中的障碍,或者是一个很难逾越的问题或困惑。那么对待“空谷”的态度是什么呢?由“空旷”“幽深”想到孤独、压抑、痛苦、恐惧、危险、无奈、深不可测等感受,这就是材料提到的“悬崖峭壁”,这是一种消极态度;从“空旷”“幽深”想到是否可以开辟道路,修建桥梁,也就是想到如何改变困境,解决问题,这就应该是材料提到的“栈道桥梁”,这是一种乐观的态度。(2)思辨性。上海卷: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3)现实性。都是源于现实生活:突破阻拦、相拥而过、规则、共赢、信念、意志、知识、科技人类、门路、起点、终点、绿色通道、鼓足勇气、感动、敬业、现代科技、都市风光、田园风景、习俗、选择、自由、青春、不朽等。这些都是2013年到2014年全国的热点和焦点话题。

二、纵向对比(安徽省近五年试题)

通过纵向与往年的作文命题相比,今年的作文在形式上是“稳”的,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上发生了转变。往年的作文更加关注学生的文学能力考查,命题的一般较为抽象,有艺术感,文学色彩浓重。而今年的作文题目与现实生活结合更为紧密,关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讨论一直是近年社会上比较关注的话题,今年的作文把这一问题拿出来给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正印证了这一点。

其实,2014年安徽省高考作文和全国各省作文命题还是保持一致的,那么2015年的考生该如何做好高考作文备考呢?

第一,加强作文基本功训练。基本功主要包括:(1)写作审题立意;(2)应试写作语言表达;(3)写作材料使用。所以,在高三复习中除了考试写作之外,平时也要加强写作练习。

第二,观察生活,体味现实,强调写出个人生命感悟。综观今年的一些高考作文题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既要联系现实,又要有些想象力和科学思维”。这样就使那些读书多、知识面宽、思维活跃的学生会发挥得好,而死读书的学生就会觉得难了。

福建高考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主命题 高考作文 命题趋势

自2004年分省自主命题开始,高考作文命题就打破了一统天下的格局。2006年安徽开始了自主命题,作文命题趋势呈现为稳中求变,变中求新。下面从三个方面作具体探究。

一、作文题类型

自主命题以来的五年,从类型上看,安徽高考的作文题除2006年是话题作文外,2007至2010年依次是两道命题作文、两道新材料作文。这与全国十多套试卷一致――话题作文渐渐淡出,而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形势看好。

话题作文最大的优点是它的开放性给了学生极大的自,而不足更明显。由于话题只限定了作文的范围,只要遵循“三自”的要求,引出话题的材料对作文内容没有约束,给套作、仿作、抄袭乃至猜题、押题提供了可能。

命题作文是传统的命题形式,直接给出作文题,字面限制较少。优势在于老师可以通过规定内容和文体,更有计划、更有效地进行作文训练。考场作文更有利于评卷老师把握标准,进行评分,体现出高考的公正性。

新材料作文是相对于2005年以前限制较严的材料作文而言的,是在传统的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新材料作文就是一种以给材料但不给话题,让考生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也就是说作文题目中所提供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材料的含意即立意的来源,考生要根据材料提炼观点,构思作文。相对于命题作文,它不用拘泥于题目所限定的相对狭小的范围;相对于话题作文,它又加大了限制,不那么宽泛。只是有时材料主旨的隐藏性和丰富性增加了审题难度。

近五年安徽卷作文题比较:

二、作文题材料

材料在各种题型中以不同形式呈现,不同性质、类型的材料,要求考生把握的角度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2010年安徽卷作文题。这道作文题延续了2009年材料作文的题型,不过是以诗歌的方式呈现给考生。材料选的是清人阮元的一首哲理诗――《吴兴杂诗》。诗歌前两句写湖州水乡之景,后两句揭示哲理,河流、地势造就了生态的多样性、复杂性,百姓因地制宜,宜菱则菱,宜稻则稻,宜莲则莲。提示语中的“哲理”、“思考或联想”有效地引导考生切入诗歌,拓展思维。审题要侧重于“哲理”:1.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2.因材施教,扬其所长;3.找准位置,正确定位。

安徽卷连续五年作文题均用的是文字材料,多是一则或叙述性或议论性的材料。如2009年“弯道超越”材料,是一则先叙述现象,再引出材料引申义、比喻义的材料。而从全国近十年的高考作文题来看,所给文字材料除了有一则的,还有两则三则的,如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作文题。这道作文题的文字材料首先是叙述三则故事,然后是一句总结性议论:“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三则故事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审题先要理清三则故事间的联系,抓住“成才的规律”――宽松的环境、强烈的好奇心(兴趣)、更大的期望(激励),然后确定立意,立意可以选择其中一点或几点,也可以从一点的正反面切入。

文字材料之外,还有用图画作为材料的。如2000年上海卷给的材料是图画“人与机器人”,2005年福建卷给的是“圆形”和“不规则多边形”,2007年全国卷Ⅰ的作文材料是漫画“摔了一跤”,2008年江西卷的作文材料是漫画“助鼠为患”,2010年全国卷Ⅰ的作文材料是图画“有鱼吃还捉老鼠”。也就是说,文字材料在每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最受青睐,而图画材料也不容忽视,它和文字材料一样为命题老师所关注。

三、内容和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语文学习》杂志的封面更是题上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些都提醒我们,命题老师一定要考虑到作文与生活的接轨,当然,这生活既指社会生活,更含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之意。

从下表可以看出,五年来的安徽卷作文题,都贴近现实生活,关注人与社会,关注人与他人,关注学生个人成长。“读”重在成长过程中的感悟,“提篮春光看妈妈”重在构建和谐社会、倡导感恩之心,“带着感动出发”紧扣感动、然后行动,“弯道超越”重在思辨、把握机遇,“《吴兴杂诗》”重在哲理、多维思考。

作文题与社会生活的关联:

高考作文题就像一面镜子,在折射社会的同时,还肩负着引导青少年走向真善美人生境界的崇高使命。这五道作文题引导考生注重对生活的观察、思考,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关注考生的情感体验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关注理性思辨,都体现了时代价值和时代精神,弘扬了主旋律,也培养了考生的社会意识和担当精神。

福建高考作文范文第5篇

高考作文指导园地里是比较荒芜的,可谓“杂草园”,所缺的是真正可供我们借鉴的好“花”。市面公开发行的什么《满分作文快递》《真卷作文》有相当多的文章都是粗制滥造的,并不能给中学教师和学生带来多少有用的东西。

也许书的作者不服气,那就让我们举例说明一下。比如方才提到的《满分作文快递》,书中关于2014年全国卷“山羊过独木桥”的材料作文,所选示例有文曰《生命因相拥而美丽》,因篇幅限制不能全录,仅看标题便知其陋。“山羊过独木桥”的材料作文题是道好题,既通俗大气,又有深刻内涵。而这篇选文简直在亵渎这道试题,文题明明讲的是体育比赛,规则要求赛手从桥两端相向而行,相遇后以“对决”形式迫使对方落桥,自己成功到达端点者为胜,但有一组选手相拥共保平衡,双双顺利过桥。此题考的是关于“序”的认知,“序”动词之义是管控,名词之义是秩序。通过管控保障秩序,而“序”的改变则要求“有序”进行,正如当前谈“法”的修改要按“法的修改法”去修改一样。“相拥”过桥无疑是违背当时赛规的,“当场”为犯规选手辩解争吵也违背“序的有序改变”之精神。哪来的“美丽”?以非为是,无是无非,不能是是,不能非非,如此为学生示范,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文章,都是很大的误导。此类文章在此类书中不是仅有此而绝 无他。

也正是出于对此类“杂草”的愤怒,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老师以七旬“高龄考生”的身份写下《一位大学教授的高考“下水文”》。正如徐江老师在书中前言自述,“就是与此风对抗而作”!教育兴衰,匹夫有责!在这里我感受到一位老教师对当下语文教育的忧虑!他在做“匹夫”撼“大树”的事情啊!

我们唐山有俗语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徐江老师既然放言与高考伪劣“满分作文”对抗,当然就得写出真正的好作文。《一位大学教授的高考“下水文”》堪称是我们中学教师教学生写高考作文的学步车,堪称学生学习写高考作文的学步车。

“学步车”一概念出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康德说,知识可以被教导,但能力只能被锻炼。但是,这并不意味教师可以不作为。教者要为学习者按其所教亲自“下水”写作,制造出“学步车例文”。在教师讲是“下水文”,在学生讲是“学步车”,顾名思义,老师要为学生打造写高考作文的“学步车”。

读徐江老师《一位大学教授的高考“下水文”》,可学什么“步”呢?

比如可学“逻辑思维应试步”。

让我以2014年湖北省高考作文试题为例分析。其题大意是说有某些人作登山游,凡信山腰有美景者,皆登至山腰见到了参天古木、山幽林静之美;而不信者留在山脚。在山腰,凡信山顶有美景者,会当凌绝顶,看云海茫茫,一览众山小;而不信者流连山腰。

面对这类试题,徐江老师教你先按照一定的方法,从试题中归纳一个具有一般性的道理――“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有所前进,大都缘于美好期盼的激励;没有它,往往止步于当下”。

之后,他又示范如何以上述归纳的一般道理为纲,写出内含这一道理的精美散文――《山上有一片红叶》。文中叙述一群学生爬山,有几个胖子在半山想打退堂鼓,恰在这时腿快的同学已下来,并对他们说“山上有一片红叶”。结果,为看几个红叶胖子居然爬上山顶。在山顶,大失所望,只有几株小树长出些褐红的嫩叶。当他们向骗人者问罪时,人家说:“我们说的是一片儿红叶,没说一片红叶。”还有调皮者说:“要不是一片红叶的诱惑,你们上得去吗?”是啊!人生的旅途需要有“一片红叶”的期盼,没有它,就没有动力,就会止步于当下!

比如可学“哲学思维应试步”。

让我以2014年全国卷“给动物喂食”材料作文试题为例分析。这道试题是――不少人因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面对这样的试题,徐江老师给我们讲,我们是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统一论者。他写出了《用“惩罚”制止“爱”的行为引发的思考》示范文,他说:“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须统一,不但要有善的愿望,而且还要看其行为有善的结果,这时才能评判他的行为是好是坏。所以,我们不仅要有善良的意愿,还要有足够的智慧,把好事 做好。”

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统一的角度写这题的应试文显然就能大大超越他人。

福建高考作文范文第6篇

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关键,究竟是什么?从高考作文命题的盲区又可以反观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当中怎样的缺失呢?本报特约请高考研究专家、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先生撰文评述全国高考作文命题,以飨读者。

孙绍振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上世纪90年代末发表《炮轰高考》以后,在高考改革方面创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可操作的系列方法,在教育界产生重大影响。

全国高考作文命题述评

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关键,就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关键,就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应该说,对于千差万别的考生,作统一的命题,本身就带着对于个性的限制性,命题针对的只能是考生智能的最大公约数,一定程度的限制性,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改革前的命题,把限制性推向极端,变成了主题的严酷封闭,把命题和主题混为一谈,强行规定惟一合法主题,既扼杀考生个性,也窒息了多元话语空间,与高考检验考生素质的任务背道而驰。改革以来的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代表),最大的成就就是把限定主题转化为无主题或者开放性主题,主题的独特建构、深化,成为写作的前提,这无疑有利于显示考生在知、情、意、文四个方面的区分度。故在一个时期,此等命题,横空出世,风行天下。然而,不久之后,某些此类命题,却暴露了某种内在的悖论。一些话题材料作文,表面上是无主题或者开放性主题,但隐含的潜在取向成为不言而喻的选择,潜在主题篡夺了有待建构的主题,开放主题又变成了封闭主题。这样的情况,早在改革之初,就屡见不鲜,如以“诚信”、“救人”的寓言故事为题,尽管题面上还标明了“选择”的词语,可一旦涉及某种共识,开放性变成了聋子的耳朵——摆饰。显性的题面(多元化)就为隐性价值的一元化所窒息,选择性变成别无选择。

本以为此等矛盾在改革初期,为经验匮乏所致,但是,连续十年,此等弊端如挥之不去的幽灵,直到今年,不止一个省仍然未能免俗,不过程度和水平有异而已。宁夏和海南同题:从关鸟于笼中到放飞小鸟的故事,再加上“放生活动”的邀请,环保主题的硬性封闭,昭然若揭,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伪开放性命题。当然这样粗糙的封闭性,是很罕见的,另一种封闭性则是以优雅的语言掩盖着的:湖南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为题,本来思维的空间是比较空阔的,可是命题者似乎不准备让考生有太大的自由,紧接着就来了严酷的规定:“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用这样优美严密的语言把主题加以限定,无异于将天鹅绒套着锁链,不但有极大的片面性和遮蔽性(下文将详述),而且降低了对考生抽象理性挑战,从开放性的角度来说,还不如山东的《春来草自青》和安徽的《带着感动出发》那样朴素的题目富于多角度、多层次的暗示。同样,广东的《不要轻易说不》,就相对的开放性而言,也比它广阔,甚至深邃得多。

命题的开放性,本来是改革的核心,但是,十年的改革,远远还没有达到普遍自觉的程度。同样今年以四川抗震救灾为题,全国1题和四川题在开放程度上,就有着不可忽略的差别。四川题就是两个字“坚强”,显然不如全国题提供四则新闻,在第五则别点出“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前者是一元化的“坚强”,后者则提示多元化的“不一样”(当然,在一般情况下大事件不适宜用来作为考试作文题,容易套题,不利于独特个性的发挥。今年情况例外,虽然是共同话语的大题目,但是对许多学生来讲,的确有话可说,四川有很多考生一面写一面流泪)。

当然,这种不自觉的封闭现象并不是全部,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少见的,大多数的材料和话题作文,都显示出一方面在话题和材料上求新,一方面尽可能在限定性与开放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如福建的三人不同选择,一人选择果汁,因其甜,一人选择咖啡,其苦中有甜,一人选择矿泉水,因其平淡。就并未加上湖南省那种画蛇添足的哲理性阐释,北京卷的装满一个杯子的种种思路,虽然材料比较陈旧,但也保持了足够的开放性。当然,这只是一种从思想上求新的风格,江西卷的题目,以去年洞庭湖鼠灾为背景,妙在在形式上求新,规定以田鼠或者以田鼠天敌的口吻叙述。这本来有点惊险的限定性,但是,田鼠和田鼠天敌口吻而拓开了想象的空间。可多多少少有些遗憾的是,对于几十万考生而言,敌我两方的选择以外,就没有任想象的余地了?可能命题者对二元对立的思想方法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材料比较有新意,而且开放度的自觉性比较强的还有好几个省的命题。如,辽宁以对让座、喧哗、随地吐痰等的社会调查为题,重庆卷关于“自然”的三种定义,浙江卷的触摸城市感受乡村,湖北卷的举手投足之间的生活细节,不但以自由度较大而且以难度较大见长。自由度与难度是相辅相成的。自由度越大,似乎是越易为文,实际上,现象和思绪也就越纷纭无序,这就是《文心雕龙》所说的“云蒸霞蔚,万途竞萌”;而为文却要求条贯统序,一脉相承又起承转合。

高考作文命题之盲区

命题者似乎都不约而同地回避直接以抽象观念来命题。

命题之要义就是在自由度的纷纭与统一性的矛盾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以张驰有度为上:过张,过紧,则僵化,过宽,则茫无头绪。值得注意的是,过窄,并不一定窄在表面的题义上,而是窄在内在的价值观念上。就现状来看,共同的倾向就是,单纯的、过多的诗意、抒情,情感价值潜在价值,有时简直是惟一的选择。为了把问题说得比较清楚,请允许我以江苏近年命题为例。今年江苏以好奇心为题,可以说是一大突破。首先突破了江苏省历年偏于诗情画意的模式。自主命题的第一年的“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表面上是开放的,实际是把一种风格的诗意当成封闭的限制。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以静止的、固定的眼光看事物,是形而上学的。就是从审美价值观念来说,根本不存在固定的沉稳的山。越是超越沉稳越有审美价值:王安石笔下的山就是动态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阳先生壁》)山都冲进门来了,还沉稳吗?辛弃疾眼中的山肯定是与沉稳无关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贺新郎》)。至于说水的灵秀,则更是坐井观天,完全不顾大江的奔腾,大海的浩淼、瀑布的飞流。所失在于,以一种诗意风格作为惟一的立意准则。和前年的以“凤头、猪肚、豹层”与人生相比,二者虽命意有殊,但是思想方法却如出一辙,那就是以诗意的片面性的美化遮蔽复杂的矛盾的现实和人生。把为文立意的理想境界,和人生命运的复杂曲折混为一谈。古典诗意的思维定势显然控制着命题者的潜意识。今年,则突破古典审美思维,比较尊重心灵和生活现实的多元化的矛盾和错综。诗意价值仅仅是命意的一个方面。好奇不但与积极的、诗意的心绪(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有关,而且与消极的情思(烦恼、平庸)相联系,更有深度的是,还和智性的“质疑”发生联系。突破还在于,对于这样纷繁错综的现象和好奇心的关联,并没有作明确统一的定性,只是用了一个浮动性很强的比喻“影子”,如影随形:这样,就为多元价值留下了空间。从为文来说,提高了从无序中提炼出有序的思绪的难度。

当然,从创意来说,当然是上海卷更有水平,“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为文。”这样的题目至少没有被局限在诗意、审美价值方面。“他们”所提示的,不仅仅是感性的抒情,而且是智性的思考:还多多少少隐含着“他者”的含义,似乎具有哲学的、智性的内涵。这里还显示高考命题的另一种追求的萌芽,那就是把感性的审美抒情和智性的分析结合起来。这种倾向不仅在上海卷中有,在全国卷2“老鹰和海龟”,山东的“春来草自青”,湖南的“草色遥看近却无”,重庆的关于“自然”的三种解释以及北京卷的填满杯子中表现出来。所有这一切,似乎有一种共同的处理方式,那就是把智性的思考隐含在感性的话语材料之中。好像有一个无声的命令,使命题者不约而同地回避直接以抽象观念来命题。在高考作文中,这是惟一的法门吗?抽象的命题难道就不适合高三学生的思维特点吗?

这是值得怀疑的。我们还是来看看法国高考作文的命题:

文科: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3.试分析休谟《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经济科: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2.“给与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3.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的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理科: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的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跟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再来看美国的“高考作文”(SAT)命题:

1.“如果我们不满意环境,就设法改变它,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最重要最有效的改变很少发生,这就是说,我们不必为改善身边的环境焦虑,而是应该考虑改变自我,使之更适合环境。”改变自己的态度比改变环境更有利吗?(2007年1月)

2.“媒体不仅仅传播消息和文化,而且决定什么消息是重要的,这样,他们就帮助形成文化价值”。(柏恩斯坦)报纸、杂志、电视、收音机、电影、互联网等等,能够决定多数人意识中什么是重要的吗?(2005年1月)

3.在某些情境中,奉承是不可或缺的,新娘永远是美丽的。注视某人的艺术作品,我们总是说些敬意有加的话语,访问有孩子的人家,我们有义务说孩子是聪明伶俐的。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也不说,是粗鲁的。我们互相抬举,因为我们知道奉承可以使生活顺畅发展。称赞他人,明知过度:这也是生活的一个必要部分吗?(2005年11月)

4.“每一项重要的发现都是由于耐心、坚持和专注,有时候,甚至要长年累月地专注于一个问题,为了发现新的真理就要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吸引,就要对任何与此无关的问题漠不关心。”(圣地亚哥·.罗曼·卡赫罗)所有的重要发现都是对一个问题的长期专注的结果吗?(2006年1月)

5.出名带来幸福,似乎这是人们最向往的东西,我们相信不管以什么方法出名是一种自我证明。但是,那些出了名的人士常常抱怨名气是一种可怕的负担。实际上把出名当做成就,注定要付出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代价。(科拉考夫斯基)是出名的人幸福还是不太出名的人更幸福?

对比法国、美国和中国的高考作文题的区别是很有趣的。中国的高考作文题,具有明显的抒情的、诗意的、审美的倾向,基本不涉及理性的抽象,即使蕴含着某种智性的内涵,也总是竭力以感性语言和生活现象为题干。而美国和法国的高考作文题却并不追求任何诗意,往往是直截了当地提出理性的问题,即使涉及某种现象也常常是概括的,而不是具体特殊的感性场景,抒情的诗句出现在作文题目中,是不可思议的。他们考核的重点,并不在感情感觉的审美价值,而是提示一种观念(往往是权威的)或没有结论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拿出自己的观点来。他们的评分标准是:是不是具有批判性思维,能不能发展自己的论点,用逻辑和恰当、清晰的例证支持自己的观念,能不能在首尾一贯的推演中,使之深化。文章是否组织得有序,论题是不是统一在焦点,是不是自如地演进,语词是不是丰富而句法结构是不是有变化。他们的题目不叫命题,而是提示,他们的要求,不是按题为文,而是讨论和评论;很明显,这些要求,和抒情审美散文毫无关系,从文类来说,这些都是议论文的要求。

教育观念中培养目标的缺失

这样的缺失长期存在,是因为有一种视而不见的势力在顽强拒斥。

为什么出现这样巨大的差异呢?当然,可以用欧美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来解释,例如,我们是一个诗歌传统源远流长的国家(“不学诗无以言”,以诗取士),但是这种解释并不有力,因为即使像新加坡这样受到大中华文化圈巨大影响的国家,他们的高考作文题,也是理性的议论为纲的:如“科学提倡怀疑精神,镇压(quell)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海外留学是一项被高估的经历,你认为呢?”“阅读幻想小说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除此没任何其他意义,你同意吗?”“全球暖化会如何影响今后的政治?”“外国人对你的国家带来的问题比他们带来的利益多?”“讨论一下生活中自我约束的价值”“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只会一种语言绝对是一项劣势”“我们崇拜年轻人而嘲笑老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新加坡规定,高考作文只能写议论文,但考生可以在这些考题中选择其一。网上有人称赞这样的考题:“对比我国2008年高考试题,感到主题更深沉,含量更丰富,论域更宏大。过细看,这些题其实分别包括政治、科学、艺术、人文和社会几大类,每类两道题左右。”作为一种导向,显然是要让学生在重大的社会问题面前拿出理性的见解来。

也许我们也不应该妄自菲薄,我们的考题自有不可忽略的优势,例如,比较贴近学生的感性经验诗化的追求也有利于审美价值的熏陶,但是,这种审美思维占优势的倾向,有一利必有一弊,对学生的理性思维的诱导和规训却不能不严重忽略。新加坡方面认为,高中生与初中生不一样,必须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当年强调,初中生着重演讲,高中生则应该在辩论中提高智慧,二者可谓殊途同归。

福建高考作文范文第7篇

一、 使用被动语态

被动句的广泛使用已成为英语语言的一个鲜明特色。因此,我们在句子中学会使用被动语态就很有必要了。凡是在不必、不愿说出或不知道主动者的情况下均可使用被动语态。被动语态的使用,不但使句子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富有洋味,还会使人眼前一亮,使文章增色不少。而且,被动句本身具有明确和突出主题的功能。在写作中使用被动句,使阅卷老师很容易抓住重点,保证了语意的有效顺利传达和交流。所以,使句子靓化,应有意识的使用被动语态这一语法知识。

二、 使用非谓语动词

非谓语动词是英语语法有的现象,也是高中英语语法的难点。非谓语动词的使用能使句子简洁高档,增强句子的表现力,从而使文章增色,也能充分反映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写好非谓语动词句,不但使语言地道、流畅、正式,而且能吸引考官眼球,提高印象分。因此,非谓语动词是靓化句子不可或缺的重要语法,高考作文中不可不用。

三、 使用复合句

复合句是高中语法的重点。名词性从句打破了初中仅仅用名词或代词充当主语、宾语、表语和同位语的习惯模式,从而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一个句子的容量。熟练使用名词性从句就能有效减少重复使用简单句。定语从句的使用使句子飘逸、灵动、多变,使句子极富文采。在高考作文范文中定语从句的使用最为广泛,再次说明其在靓化句子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状语从句种类繁多,有些结构也很复杂,若能正确使用,会对句子起到意想不到的靓化效果。

1. 名词性从句

① We hope that you will accept our invitation if it is convenient for you.(全国卷)

② I regret to tell you that I can’t travel to Beijing together with you at the appointed time.(山东卷)

③After taking my temperature, my mother found that I had a high fever.(山东卷)

④It seems that many people can’t enjoy themselves without them.(安徽卷)

2. 定语从句

① After dinner, I packed into the suitcase the things my grandparents need, such as clothes, glasses, an umbrella, and a map. The picture reminds me of those who succeed in unfavorable conditions.(北京卷)

② It’s a great honor for me to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our English club which last for two months. We pided ourselves into different groups which represented different countries.(湖南卷)

③ The tree you planted yourself is growing well.(陕西卷)

④ The decision, which aims to make all indoor public places smoke free, will come into effect from the first day of 2011. Currently China has about 350 million smokers, among whom 75% are men and 25%are women. Around 540 million people are affected by second-hand smoke, which causes 100 000 deaths per year. (广东卷)

3. 三类从句混合使用

① As a child, I always hoped that I could grow up as soon as possible so that I could have whatever I wanted and whatever I liked. Now I’m grow up, but I find things do not go as I expected. Although I can enjoy freedom, at the same time I realize that being a grown-up not only means this, but also more responsibilities.(四川卷)

② I still remember how nervous I was on my first day in the new school three years ago, when I found it difficult to follow my teacher in the first English class. The teacher spoke English throughout the class, which wa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lessons I had take before.(湖北卷)

四、 使用特殊结构

特殊句式的使用改造了低级句式,使句子得到润色,更具洋味,而且在修辞上使句式灵活多变,使人眼前一亮,也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眼球,在整篇文章中也会起到画龙点睛的靓化效果。因此,特殊结构在靓化句子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1. 插入语

① I’m Li Hua, Chairman of the Students’ Union of Yucai Middle School, which is close to your university.(全国卷)

② I’m Li Hua, one of your students in China.(陕西卷)

③ Firstly, an effective way, I think, is to reserve water in a scientific way for future use.(福建卷)

④ On Saturday morning, together with my grandparents, I searched the Internet for the train schedule, the weather in Beidaihe, and some hotel information.(北京卷)

2. 虚拟语气

① He also suggested that we put off the traveling to Beijing when I told him our plan. If only I hadn’t swam in the lake! If only I weren’t ill!(山东卷)

② I suggest we have more English activities, such as English contests and festivals.(江苏卷)

③ Therefore, it’s high time we did something about it.(福建卷)

④ However, if I had to give up one of them, I would turn off the TV rather than switch off my cell or cut off the Internet.(安徽卷)

3. With复合结构

The suitcase is a black mid-sized one, 80cm long, 40cm wide and 25cm thick, with my name tagged on the handle.(重庆卷)

4. 倒装

福建高考作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作文教学;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04-02

《新课标》对高中作文教学是这样要求的: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并能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长陈建新说,作文在高考语文乃至整个高考中有着突出位置,然而,作文教学却日益边缘化。当前高中学生作文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种:审题立意能力弱;语言干枯材料大众化;写作基本技巧掌握不到位;文体意识淡漠。他们的作文“贫血”、“缺氧”,甚至部分蜕变为新八股文。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问题造成了高中作文教学的瓶颈?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教师方面:由于受应试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为了追求较高的作文分数,组织的写作训练都是围绕考试进行的,高考试题一出,写作训练马上转舵――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必然导致写作的序列性不强。②学生方面:学生在高考的重压下既缺乏生活又缺乏阅读。绝大部分学生整天被困于数理化的题海之中,还普遍认为语文花时间无成效,不容易拉开差距,还不如做套数学、练练英语来的更实惠些。而理想的作文教学,是需要大量阅读的。③高考方面:高考,具有极强的导向功能。满分作文中的模式化作文在高考评卷中尤其受到青睐,容易得高分,又刺激着后来的学生们竞相效仿。只要积累几个文学人物、文化名人,任何作文都可以派他们出场。当然造成高中作文教学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还有学科特点、学生自身功底等其他因素。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切实提升高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同仁们都在积极思索并努力寻求对策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尝试,认为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如下几个对策作为突破口。

一、创设良好的写作氛围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只有当作文教学真正让学生自愿去表达自我、展示自我、体验成功,而不仅仅是外部压力时,学生才会真正做到主动探索,不断努力进取。笔者将每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交给学生,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为写作创设良好的氛围。笔者把高中学年分为三个阶段,对应的内容有哲理意蕴的名言佳句、精美短文和时文短评。每一阶段的时长是由每个班的学生数决定的,且上台发言的内容都应事先做好准备并由笔者审核通过。

随着学习的深入,同学们的作文水平可以看出有明显的起色,名言佳句信手拈来,如“给生活做道减法,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笛卡尔)、“别让心灵成了身体的仆人”(于丹)等。省质检的题目是“有益与无益”,就有学生非常轻松地从哲理故事《妙用劣势》中受到启发。故事讲的是:高原苹果因味道佳美备受顾客青睐,可一场特大冰雹把大红苹果打得遍体鳞伤。身陷绝境的苹果园经营者杨格意外地发现,被冰雹打击后的苹果,味道变得格外清香扑鼻,于是他在每一个苹果箱里都附上一个简短的说明:“这批苹果个个带伤,但请看好,这是冰雹打出的疤痕,是高原地区出产的苹果的特有的标记。”收到苹果的买主们尝了带有疤痕的苹果,发现果真如此。从此,人们更青睐高原苹果。杨格能利用好劣势,劣势就变成优势。那么“看似无益的事物是可以变成有益的”的立意就有了方向,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写起作文自然驾轻就熟了。他们推荐的美文涵盖面很广,有刘墉的、林清玄的、毕淑敏的等等,真的是一场视觉盛宴,学生的底蕴明显提升了。

二、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文体的规范要求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高尔基说:“只有在掌握了文学技巧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赋于材料以或多或少完美的艺术形式。”而多借鉴规范文体“便能于无法之中求有法,有法之后求其化(郭沫若语)”。作家如此,学生在范文中汲取一些写作技巧的能力亦是必要的。让学生在借鉴中感悟,使学生作文“有章法可循”。作文教学必须按照写作的序列,按照教材每个写作单元的安排,专项过关,多提供一些写作范例,并力争指导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除了必要的作文训练,应充分利用好学生的每周摘抄。很多师生把摘抄看作任务,草草了事,花了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事实上,摘抄的作用非常大,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导。笔者要求学生的摘抄与作文教学内容同步。比如,当作文教学在教议论文的结构时,学生知道了基本的四种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就规定学生在摘抄时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并标注清楚属于哪种结构,学生在写作时自然而然会模仿并具备快速谋篇布局的能力。

三、调整作文评价方式

要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改变作文批改的方式很重要。《新课标》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以鼓励。”因此,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倡导多元评价,要变教师的单一批改为边评边改,或是学生自评自改,或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互相批改。学生互批互改时,老师先要针对当次作文的文体特点和具体的写作要求,提出修改方法和操作细则,学生再通读文章逐条对照,写评语要具体,要有针对性,拿不准的问题可以互相讨论。这样在互批互改当中,同学们的写作水平、修改能力就会得到全面提高。

总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因此,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该认真地去贯彻《新课标》的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地去探索并实践作文教学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