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过华清宫杜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白话翻译: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2、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食荔枝》
白话翻译:每天吃上荔枝三百颗,情愿长期做岭南人。
3、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欧阳修《浪淘沙》
白话翻译:五岭地区麦收尽,荔枝初熟穿丹衣。
4、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李师中《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
白话翻译:两岸的荔枝,娇红欲滴,蒙蒙的细雨,笼罩万家。
5、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张籍《成都曲》
关键词:古代诗歌鉴赏题;解题方法;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109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高考对古代诗歌考查的要求是:鉴赏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学会如何鉴赏诗歌,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考试中都是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鉴赏古诗歌呢?本文从教与学的要求出发,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以近几年高考出现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为例,浅析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方法与步骤。
一、学会捕捉诗歌基本信息,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是解答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基本要求。我们要读懂全诗,就必须借助于诗歌蕴藏的信息。因此,我们解题时要学会“三看”,也就是要学会看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三种信息。
1. 看标题
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对理解全诗有指向作用,是解读诗歌的切入口。它可能提示跟诗作有关的季节或时令特征,如辽宁卷王维《秋夜独坐》中的“秋夜”,就交代了作者写此诗时的自然环境;它可能直接点明作品内容涉及的主体或重点。如重庆卷苏轼《海棠》,就说明“海棠”是诗人所咏之物,还有朱熹的《观书有感》,“观书”就交代了作者是由看书所引发的感想;它可能直接点明的是情感,如江苏卷辛弃疾《鹧鸪天・送人》,“送人”就提示了送别时的情感。
2. 看作者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也就是说要学会做到知人论世。比如,在创作风格方面: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在江西卷韦庄《金陵图》中,问题: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我们分析诗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可知:诗人描述的是六朝古城的衰败景象。结合平时对诗人(选修教材中出现过韦庄的《菩萨蛮》,他生活在唐王朝由衰弱到灭亡,直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在文学创作上,他面对天地翻覆的社会巨变,冷静而深入地思考,效法杜甫,写下了不少焦虑时难的诗篇)的了解,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诗作中是怀古伤今,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答案:诗人为唐王朝的衰败而伤心。由此可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是很有助于把握其诗歌主题思想。
3. 看注释
有的诗歌鉴赏题中,命题人往往有意识地添加注释,注释有时交代了诗作的写作背景,暗示了本诗的思想内容,如王安石《示长安君》的注释: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佑(1060)五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有时交代了相关的词句,暗示了与本诗作相关的或典故或意境或内容,如山东卷徐兰《出关》的注释:关,居庸关;有时交代了诗人的相关情况,暗示了本诗作的写作风格,或暗示了时代背景,或暗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等等,如福建卷谢枋得《武夷山中》的注释:(1)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2)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当然并非所有诗作的作者、相关的历史背景等均有提示的必要,教材中出现过的或已经为大部分人所熟知的诗作作者、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在命题人看来,这些都是考生应该具有的知识储备。
二、研读把握诗歌意象,体悟意境
鉴赏古代诗歌,我们要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而要准确解读诗句、文辞,我们就必须认真研读诗歌中的意象,体悟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作品中凝聚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形象。这一艺术形象,即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不外乎这几类:人物形象、自然形象、音乐曲调形象等。所以,我们读完诗歌,就要看诗歌中塑造的是什么形象,形象把握住了,作者的感彩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
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就要把握一些典型的意象。如杜鹃(杜宇、子规)――啼血、不如归去――纯洁、失意、哀怨、悲凉思归等;孔雀徘徊、鸳鸯戏水――恋偶、和美自在、幸福美满;鸿雁迁徙――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愁;鸿雁传书――寄托情思,充满浪漫色彩;杨花、柳絮、飞蓬、浮萍――身世飘零、萧瑟悲凉、感伤离别等;燕子――历史变迁,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兴亡……
三、审准考题方向,规范答题
读懂了诗意,研读了意象,体悟了意境,文字的表述就该“粉墨登场”了,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高考阅卷教师对于这类题型,是着眼于各个得分点给分的。这就要求考生答题时要讲究解题的规范性。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审清题干要求
任何时候都不能小视题干中的细微要求,审清题干要求可以让我们避免答非所问,造成失分,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命题人给我们答题的指向,继而找到答题的切入口,针对问题作答,提高得分率。
在广东卷林景熙《溪亭》中,考题(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通过认真审读题干,我们抓住“哪些”、“时间变化”、“意象”这几个要求,就明确“哪些”应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时间变化”应该是表示时间的词而且要突出“变化”一词,“意象”应该是寄寓诗人情感的“景”、“物”,这样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扣紧这些要求轻松地来作答:诗人运用日(暮)、月(初白)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2. 运用鉴赏术语
平时的复习训练中,我们应该积累必要的鉴赏术语。比如说语言风格方面:清新自然、简洁明快、准确凝练、含蓄委婉、悲慨沉郁、朴实无华、华美绚丽、雄浑豪放、明白晓畅……;思想感情方面: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表达技巧方面:卒章显志、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描写、虚实相生、以动写静、想象联想……;意象意境方面: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积累了这些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古代诗歌鉴赏术语,我们在答题时运用它们,就可以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3. 掌握表述方式
古诗歌鉴赏考题,我们大致可以作以下六大分类:托物言志类、炼字类、意境类、语言鉴赏类、关键词类、表现手法类等。不管哪一类,一般来说,在表述答案时,我们都尽量采用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表现手法类”为例,答题步骤要分为三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此种手法;此手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么样的情感。
关键词:语文;古诗;教育
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表达方式、丰富多彩的情感表达等,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学习古诗,在于感悟文化之美,在于陶冶性情,舒畅情感,在于爱的教育,在于对语感的感知和感悟。古诗独特的意境表达是整个语文教育教学的魂,对散文、杂文、说明文等各种题材的阅读和习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辅助作用。古诗教育教学也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之一。
一、古诗教育教学的审美教育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长期以来,古诗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都以背诵、翻译等为主,忽视了古诗本身的审美教育。在古诗的教育教学当中,教师也大都以识记和背诵为主,对于情感和兴趣的挖掘有所欠缺。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审美教育逐步成为古诗教育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古诗教育教学的审美教育,必须以符合学生自身特点为前提,比如对于低年龄层次的学生,古诗教育教学大都以画面感强的审美教育为主,让学生感悟自然之美,如,《春晓》、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审美教育会逐渐向社会教育和爱国教育为主进行转变,如,李绅的《悯农》、杜牧的《过华清宫》、杜甫的《春望》《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等。
二、古诗审美教育要难度适宜,因材施教
古诗审美教育,要善于将古诗与当前的经济生活相结合,从生活中寻找古诗审美教育的切入点,难度要适宜,既要满足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和审美要求,又要照顾学困生的学习和审美要求。既要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兴趣,又要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通过对生活素材的挖掘让他们感受古诗的美。
三、古诗审美教育要增强学生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
1.讽喻说
只把唐玄宗当做皇帝写,讽刺他荒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
2.爱情说
把唐玄宗当做凡人写,全诗用大量篇幅描写了二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留给读者的是二人那刻骨铭心的爱情。
3.双重主题说
皇帝也是普通人,诗人对李杨二人荒无度而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对二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相思赋予了深切的同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说明李杨二人既是爱情悲剧的制造者,又是爱情悲剧的承担者。
4.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
二、我比较赞同爱情说,原因如下
1.从诗歌创作的背景看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公元807年),当时诗人在(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民间流传的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2.从创作题材看
文学史上,以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的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的有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的《马嵬》、苏轼的《荔枝叹》、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的《长生殿》,而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的翘楚。
3.从标题看
长恨歌:歌是文体。恨:遗憾。代表感情的深度和失去感情后痛苦的沉重。长: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上。空间上无论何地,去蜀路上、蜀地行宫里、还京路上、长安宫中,明皇都在思念贵妃。时间上,无论何时,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白天、从春风起到秋雨落、从现实到梦境。明皇不间断地思念贵妃。
4.从诗歌本身看
整首诗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主要写玄宗重色、求色、得色后的表现。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哪个国王没有三妻四妾,更何况“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羞花美女――杨玉环,如何不令玄宗为之倾情?作者用极度夸张的语言来表现玄宗在得到玉环后对爱情的忠贞和专一,“春从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便是佐证。这不能不说作者是在极力赞美二人的爱情。
第二部分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回看血泪相和流”,作者只用一句“渔阳鼙鼓动地来”就把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轻轻带过,重点写了玄宗无奈痛失贵妃的极度撕心裂肺之感。
第三部分诗人用大量笔墨,运用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浓墨重彩来渲染李对杨的忠贞思念之情。去蜀地,黄土飞扬,秋风萧瑟,栈道曲折,高入云霄,山高行人少,旌旗无光,天色暗淡。这是作者用悲凉的秋景来烘托李隆基的哀情。在蜀地,水碧、山青、月明。走便巴山蜀水,无心赏景。朝朝暮暮不胜哀痛。这是诗人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哀更哀。回到长安,作者更是写了李对杨的思念之情。从春天思念到秋天、从白天思念到夜晚、从夜晚思念到天亮。尤其是“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八句,作者不厌其详,由傍晚到入夜,到夜深,到黎明,到清晨。十分细腻地刻画了李隆基整整一夜的心理活动,忧伤无度。写出了李对杨的相思刻骨铭心。
第四部分从“临邛道士洪都客”到完,作者以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写了李杨二人虽天上人间,却彼此思念痴心不改。特别是仙境中的杨贵妃,见到汉使,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了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说明二人心心相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进一步深化了爱情说的主题。
关键词:旅游者心理;心理因素;因素分析
abstract: the traveling is special comprehensive tour sightseeing, the people to achieve take vacation, goals and so on recreation, entertainment, exploration, seeking knowledge, goes to travel in the local country and intercontinental between. china is the major tourist destination, in recent years, in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and under market economy's new situation, the foreigner who and the domestic tourist travelled to china increases day after day, studied touris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nd the demand earnestly, to improved the tourist service quality, the development tourism to have the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key word: tourist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factor; factor analysis
一、旅游者的好奇心理
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见到一些新异的刺激物,如街上有人敲锣打鼓送老工人退休;农村小伙子娶新娘,壮汉抬着轿子,一队锁呐乐队在前面开路,十分热闹;还有农民吊在竹杆上车水灌溉;妇女摇着纺线车;从蛇肚内取出蛇胆和酒喝,等等现象,都能使游客产生好奇心理。
一次,港台旅游团在广西桂林旅游,中午山区小饭店供应乌黑的墨米饭,吃惯了白米饭的游客,见此米饭既好奇又胆怯,不知此为何物?热情的导游说:大家吃吧,这叫墨米,是广西河池地区东兰县的特产,为什么呈黑色呢?据民间传说:有一年天大旱,东兰附近的红水河也断流了,方圆数百里田地龟裂,禾苗枯死,有一位老汉的地里侥幸剩下一蔸禾苗活着。为救活这蔸禾苗,老汉爬了九重山,走过十六个村庄,还是不见水的踪影,没办法,只好忍痛割断自己的手指,用鲜血浇灌禾苗。说来也奇怪,禾苗得了血的滋润,居然长得很茁壮,结出一串颗粒饱满的稻穗,老汉因流血过多而死去。乡亲们把这唯一的稻穗保存下来,翌年春天用它播种,得到的稻米颜色竟然是墨黑色,用墨米煮成的饭,香气扑鼻。常吃墨米,可治疗慢性肝炎,胃炎,贫血,故有“药米”之称。通过导游介绍了墨米的神话故事,顿时使游客情绪活跃起来,团内几位港台老太太纷纷要求购买带回去,让家人共享口福。
二、旅游者的怀旧心理
探古访幽乃是旅游者怀旧心理的反应。游过的山水名胜,有机会重游,会感到十分亲切,遐想万千。西安是中国古都,丝绸之路起点。想当年,盛极一时。公元1375年,明朝皇帝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shuǎng@①在原城墙基础上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明城墙。游人见到象巨龙一样的城墙,静卧在八百里秦川之上,数百年前的古城风貌,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古时的盛况,一一浮现在游人心中。朝代兴衰,历史沧桑,留给后人无限遐想。位于古城西安郊区的秦岭支脉骊山,西周时期,周幽王曾与褒姒在此建骊宫行乐,并点燃烽火,戏弄四方诸侯,后被犬戎杀于骊山脚下。人们游此,不禁想起秦始皇暴虐,唐玄宗昏庸,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池寻欢作乐,皇帝国威在骊山大修华清宫。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四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使人遥想当年骊山变成达官贵人的享乐之地。谁料结果发生了安史之乱,杨贵妃被缢死于马嵬坡。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正是唐玄宗晚年在政治上腐败的必然结果。人们驱车来到骊山脚下,仰望长空,抚今追昔,想当年华清池水洗凝脂,一派灯红酒绿度时光,广大的老百姓怨声载道,悲愤交加。诗人杜甫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长期以来成为人们控诉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名句。
三、旅游者的求新求知心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采,许多外国游客品尝中国菜,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赞不绝口,胃口大开。在餐桌上看到这些菜,就象是见到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不忍心把它吃掉,有的用照相机拍照留念,有的请主人介绍它的名称、来历、制作方法、特色等,他们听得出奇、神采奕奕。的确,中国菜融实用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不仅味美营养丰富,而且菜名颇具诗意。首先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一道“金钱遍地”,这菜名豪华气派,实则是金黄的冬菇摆在翠绿的青菜上;粤菜“龙凤呈祥”,多么喜庆吉祥的名字,原来是鸡、蛇一块烧煮而成;用母鸡炖甲鱼,真是逗趣谐谑,美其名曰“霸王别姬”,令人大饱口眼之福。服务员小姐又捧来一盆清香四溢的酿豆腐,已有饱意的客人一箸未动,服务员小姐笑迷迷地说:这道菜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最爱吃的御膳宫食。一听说皇帝吃的御膳,几位外国朋友顿时雀跃,筷勺齐上,一盆酿豆腐一扫而光。说实话,这道菜用料平常,就是用豆腐裹夹玛瑙肉糜精工烹调而成。其特点是过油而不腻,汤浓而不沾,外脆内嫩,甜中透鲜,汁若琥珀,形似金元,营养丰富,延年益寿。初次品尝这道菜,饱享口福,获取知识,实是受益非浅。
参观芜湖铁画,是一大艺术享受,工人们以锤,以铁当墨,巧制出一幅幅精美的铁画来,来厂参观的日本友人也赞不绝口:“真了不起,中国的文化太伟大了”。工人师傅手中的锤简直比画家的笔还要来得自如。
铁画原名铁花,为明末汤鹏所创制。它酷似国画、水墨画,然而,却是采铁作画,以锤锻制而成。它使炉锤之巧同画理相通,将绘画与工艺相结合,构成黑白分明、虚实相对、苍劲凝重、豪放潇洒、有强烈立体感的独特艺术风格,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枝奇葩。改革开放以来,铁画一直销往国外,深受国际友人青睐。日本朋友亲眼目睹之后,认为这是世界上仅有的产地,对异国文化求新求知心理,在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满足。许多游客观后感慨地说:此次中国旅游真是不虚此行。
总之,不同类型的旅游者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
近几年来,外国旅游者来华旅游的人数与日俱增,尤其是日本人和美国人更多,就客观情况分析,他们均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个人收入较高,加上与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五十、六十年代由于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与世隔绝长达三十年之久。76年以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92年又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国外的吸引力非常巨大,故而纷纷组团来华参观访问,亲眼看看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繁荣、社会安定、政治开放的良好局面。有的人一踏上中国的土地感到中国是个神秘的国家,什么都要看,什么都新奇,一度中国热在世界上持续好久。另外,这类人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花钱多少不在乎,只要吃、住、行、游、购、娱满意,便事事称心,件件如意,乐于来中国旅游。日本是中国近邻,素有一衣带水之睦邻友好关系。日本旅游者来华旅游交通方便,费用低廉,况且中日文化和习俗又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均成为日本旅游者来华旅游的强大驱动力。我们旅游业者若以一流服务质量一流设备去服务于每一个外宾,就能在当今旅游市场竞争强烈的形势下,赢得胜利。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倾听”也随之被提上日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逐渐重视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这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 “说三分,听七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著名的“听”来的钢盔的故事足以说明善于倾听的魅力。只有会听才能真正会说,才能更好地了解对方,进行有效的交流。那在课堂上,我们又该如何教会学生“倾听”的学习技巧呢?
一、抓住典型,正确认识倾听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答非所问,还有的学生不知如何开口等,倾听能力较为薄弱。虽然,倾听是孩子获得的第一种语言技能,在他们开口说话之前已经发生。但如何做到善于倾听却是需要后天培养的。我们教师一定要正确认识倾听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倾听行为进行指导和调整。
例如,有一次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坐在后排的几位学生在接头接耳,没有认真倾听作业要求,导致写作业时张冠李截、偷工减料。为此,我抓住典型,在班内进行了集中教育,并把我在网络上无意间看到的一则关于乔·吉拉德的故事,作为典型事例讲述给学生听。故事的内容大致是这样:乔·吉拉德在一次推销中因为没有自始至终倾听对方讲话的内容,认同顾客的心理感受,导致了原本洽谈顺利的客户最终变了卦。通过真实的故事教育学生、启迪学生,学生明白了倾听的重要性。
二、营造氛围,调动学生倾听的兴趣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学生倾听的细心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教师应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倾听环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这样,倾听才能真正走向丰富和深刻,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
例如,在每节语文课上,为锻炼学生听与说的能力,我都在课前设置“家庭新闻播报”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播报时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并尽量做到语速较慢、吐字清晰、发音准确。学生们都会兴致勃勃地向大家讲述前一天家里发生的有趣、有意义的事情,或者说说自己在上学、放学路上的所见所闻以及到公园等环境优美的地方倾听到的自然界的声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在这个活动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多重交流与倾听尽情展现,使学生体验到分享和倾听的乐趣。
三、明确礼仪,教给学生倾听的技巧
小学生活泼好动,常常会不守规矩。教师除了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外,也要懂得与学生沟通技巧,提醒他们如何做一个文明的小听众:当别人说话时,自己一定要保持安静,要有礼貌地倾听,不乱插嘴。同时,要教给学生倾听的技巧,要抓住别人发言中的优点和不足,要边听边比较异同点。只有做到安静、专注、积极思考,才能正确地理解别人所表达的意思,于片刻的沉静中点亮思维的火花,于正确思维的发展中提升综合能力。
例如,在语文课上,我经常采用“耳听八方”的小游戏来引导学生掌握倾听的技巧。每一次活动,我都会强调:“每个题目老师只说一遍,你们要仔细听,听错了、听不全或者记不住的话自己要负责噢!”接着,我说几句简短的话让他们仔细听,学生复述,并找出准确无误的“顺风耳”重点表扬。经过几次练习后发现:学生都能在关键时刻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认真倾听起来,效果比以前一遍遍地重复来得好。
四、有的放矢,有效落实倾听训练
每个人说话都有他想表达的意思。我们应该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如听说训练、听后质疑、听后辨别等形式来培养学生善于听他人的话,思考他人的话的能力。这不仅能够有效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也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荔枝》一课时,我在课上讲述了历史上有名的杨贵妃吃荔枝的故事,即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中描写的场面。故事说完,我随机点名让学生复述。有个学生说:“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为了博杨贵妃开心,就让快马日夜兼程送到皇宫,累死了很多战马,民怨很大。”在这段复述中,故事内容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学生漏说了一个重要信息:荔枝产在海南,皇宫在长安。如果能将“快马日夜兼程送到皇宫”这句话改成“将产在海南的荔枝快马日夜兼程送到长安”,这样一来,信息就更完整,引出的后一句“累死了很多战马”,也就显得顺理成章。训练学生倾听能力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提高倾听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现状;策略
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古诗词诵读与赏析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应考复习中更是对学生进行了“大运动量”的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大理想,存在一些不太科学的地方,下面就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1.教师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忽略了文本特征,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
不少教师教古典诗词时,或忽略学生的主体存在,以教师独断专行阐释取代了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得多,学生自己体悟得少;或忽略诗歌的文体特征,把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课;或忽略利用文本和对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仅为活跃课堂气氛而滥用多媒体。这些忽略学生的主体存在,忽略诗歌的文体特征,忽略文本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认知规律的呆板、僵硬的教学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让最富空灵性、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诗词失去了它的特有魅力。
2.教师为应考而教,重形式而轻内容
一些教师教古诗词,“紧扣”考纲规定的“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现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不越雷池,不是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就是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忽视了诗词意象、意境之间的联系,更无法从营造出的意境中去体悟诗人的心境。教师为试卷参考答案而教,无视新见。诗歌鉴赏题,不少老师在改卷时按要点给分,墨守成规,轻率否定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创造性的解读。
3.学生准备不足、认识偏下
一些高中生对古代文史知识储备不够,缺少古典文学底蕴,不了解古诗词在言语、形式、韵律、技法等方面的特征,认为古诗词缺少时代特征,特别是长一点的诗词,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难记。还有些学生受当下流行的快餐阅读文化的冲击,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认为学古典诗词落伍了,不够现代,因而对阅读和学习古诗词持一种冷淡态度。
4.学生的动机单纯,为考而学
多数同学学习诗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纯粹是为了应付高考试卷里的诗歌鉴赏题,而不是为了鉴赏美,不是为了更好地体验人生和社会、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因此,这种学习不会带来精神的愉悦,只会成为学生沉重的外在压力。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如何实施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呢?笔者浅析几种教学策略。
1.看标题
诗歌的标题是非常重要,非常讲究的。它往往包含了大量的信息,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有些诗歌的标题本身就为我们道出了这首诗歌的类型。把握了诗歌的类型,学生就可以根据某类诗歌的一般特点对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进行初步判定,为下一步的鉴赏阅读奠定了基础。咏物诗的特点就是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的特点就是要抓住景色描写的技巧,动静结合,乐景衬哀情或者虚实结合;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就是借古讽今,今昔对比。有的诗歌标题直接表达了作者写作的目的。重视题目的阅读,可以为后续的鉴赏打开一个良好的开端。
2.看作者
把握诗歌作者的生平及其创作的艺术风格,才有可能领略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不同的诗人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其诗歌往往有比较特定的内容,如李白的创作风格以浪漫主义为主,陶渊明有清新自然的诗歌风格,杜甫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的诗风雄浑奇拔,白居易的诗歌雅俗共赏,李贺的诗风奇诡变幻,李商隐的诗风含蓄绰约,杜牧的诗风清丽俊逸,苏轼的词风旷达豪迈,柳永的词风缠绵悱恻,李清照的词风婉约凄切,陆游的诗风明朗流畅,辛弃疾的词风气势雄壮……这些都应成为学生的阅读鉴赏的储备。
3.把握意境
要把握一首诗歌的精髓,就必须要从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入手,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意境的形成是一个形象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过程,要把诗人在诗歌中所选取的意象通过联想的手段,在大脑中形成画面,再结合诗歌所给出的信息,综合分析。然而,很多学生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却往往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分析和理解,因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作品的真正意蕴。诗人的创作要经过一段认识、酝酿的过程。在众多的素材面前,诗人必须要经过选择、取舍、概括,最后才构成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意境,首先必须要抓住诗人所选取的意象。找出意象是形成意境关键的一步。
4.体味情感
“诗言志”,实际上就是“诗言情”。鉴赏古诗词的核心就在于把握诗人所传达的情感,或喜悦,或哀伤,或旷达,或柔情。古诗词中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情感:忧国忧民,表现对统治者的鞭挞和不满,如杜牧的《过华清宫》、杜甫的《春望》、柳中庸的《征人怨》;表达自己人生志向的,或壮志难酬,如陆游的《书愤》、杜甫的《蜀相》、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一类诗歌尤其多,很多离别的诗歌都是对这一主题的展现。
参考文献:
1.汪行舟.古诗词七步鉴赏法――我对古诗词鉴赏的一点看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
2.肖文群.高中古诗文教学与学生思维的培养[J].江西教育,2013.05.
3.王文明.新时期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研究[J].教师博览,2014.06.
泉。”因此,课改之后的高中语文课程建设不约而同地把中国古典诗歌鉴赏作为一门选修课来开设:而许多求知若渴的中学生在众多选修课中,也把古典诗歌鉴赏作为首选科目之一。但是,再美的东西看多了也会出现审美疲劳,再精粹的诗歌连续学上一段时间,恐怕学生也会厌倦。所以,作为老师,就要努力创造多种形式点活诗词鉴赏的课堂。
关键词:诗歌鉴赏;词眼;名句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诗歌鉴赏在中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以前诗歌鉴赏的复习,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后来中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 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我在诗歌教学中的体会,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诗眼”或“词眼”
2003年全国普通高考语文试题第一卷,选考了王维的《过香积寺》,在解释了“诗眼”这一概念之后,要求考生从诗歌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之中找出爵眼并结合全诗加以赏析。这充分显示了高考对考查考生把握诗歌语言能力的重视在诗词作品中,能成为“诗眼’’“词眼”的,一般都是用得特别精炼传神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它们不仅使所写之景所状之物准确生动有声有色,而且在表现诗词的意趣方面。也堪称神来之笔。例如,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只一”字,境界全出,写尽了“红杏枝头”的浓浓“春意”:微风轻拂,春花烂漫,峰飞蝶舞,生机盎然!又如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亦可谓千古绝唱。一字千金!有的语言,貌似平淡而实有深意,品读之时,需特别留心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自居易《琵琶行》“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中的“绕”字和“寒”字――“绕”字拟人,明写月之有情,暗衬人之无情;至于“寒”字,则与朱淑真《秋夜》“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中的“凉”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语双关,既写外部环境如夜风、江水、空床之寒冷,又见人物内心之悲凉,耐人寻味。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那倾国倾城之一“笑”的背后,饱含了老百姓多少辛酸和血泪啊!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只是“荔枝来”时“妃子”那绝美的一“笑”吗?不,我们该看到的,是“百姓哭”,这,才是诗人真正想表现的精魂!
除了主要的动词、形容词之外。虚词的表现力亦不容小觑。例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二字,写尽了英雄身后的冷落萧条。《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和《诉衷情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之中的“空~ 先”二字,道出了陆游心中多少英雄迟暮报国无门的哀痛和感伤啊!在写景状物或表情达意方面,“诗眼”“词眼”确实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阅读时必须重点关注,用心揣摩。
二、名句
有的名句,写景抒情。凸显了诗词优美的意境。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了一幅多美的秋日山居图啊!诗人先写雨后青山月夜之美,再写山间清泉流淌之韵:暮色苍茫,一轮明月高悬碧空,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松林间洒下星星点点斑驳的光影;月光下,清清山泉从溪石上淙淙流过,就像一支优美的奏鸟曲在身边回响。写完这清幽雅致的山中月夜,诗人还不忘点一笔和谐纯美的村居生活:天真无邪的姑娘们从河边洗衣归来,竹林里便传来了一阵阵欢声笑语;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月下荷塘的宁静,掀落了亭亭玉立的荷叶上无数晶莹的水珠。诗人仅用20个字,就将山村清新如画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纯朴和谐的生活美写得水融,为下文抒发心中的热爱之情眷恋之意打好了基础。
唐代诗人于良史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春山夜月》:“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一名句之中,“月”“花”二字紧承上文之“夜”与“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既见水清夜静,月白花香,又从“掬水~ 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之童心未泯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只两件,却是点到为止,以一当十。上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下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体香一分为二。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掬”“弄”二字。写景写人,生动传神。这两句,作为全诗的精髓所在,如石蕴玉,似水怀珠,令人叹为观止!
三、分析表现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美
1,抒情方式
(1)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隋,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隋方式。
(3)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如普希金的《致大海》诗人通过采用呼告的手法,表现了他绝不忘记大海的誓言,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的情怀。
2.表现技巧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这样我们才会在鉴赏诗歌时获取更多的美感。常见的艺术手法有:烘托、用典、虚实、象征、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动静结合等。
结语:
总的来说,诗歌鉴赏的难度不算太大,只要对诗歌饶有兴趣,运用一些恰当的方法和技巧去赏析它,我们定能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从而步入诗的殿堂,获取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