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表示绿色的词语

表示绿色的词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表示绿色的词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表示绿色的词语范文第1篇

清香四溢的桂花树

在我们学校操场的西北角,长着一棵桂花树。远远望去,它是那么绿。一阵风吹来,花香飘满了整个校园。

这棵桂花树的主干又两人来高,又粗又大,上面布满了赤褐色的斑纹,显得那么苍老,就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桂花树的分枝像鹿角,枝上有分枝,越分越细,分布得那么均匀。它的叶子是椭圆形的,有墨绿色的,有嫩绿色的,摸上去滑溜溜的。中秋节前后,桂花盛开了,嫩黄的小花一簇一簇地躲在树叶下,有的仰着小脸,有的张着小嘴,尽情地向世界奉献着清香。

听老师说,这棵金桂已经伴随着我们学校度过了70多个风风雨雨的春秋。桂花树,感谢你70年如一日为我们日夜守卫校园,你是我们小学百年育人的见证,你是我们一代代少年儿童重视的朋友。

我爱你——校园里清香四溢的桂花树。

1、给加点汉字注音。

赤褐色()椭圆()一簇()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摇晃——()奉献——()守卫——()

3、文章末尾破折号的作用是()

表示绿色的词语范文第2篇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联系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

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如《将相和》一文中的“负荆请罪”一词。前文有“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样通过阅读前文中的词句,可以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这是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又如《翠鸟》一文“鲜艳”一词语。下文有“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本身已能够说明“鲜艳”了。教学时应先让学生读下面的语句,再提炼出“鲜艳”一词。只有在读中悟出词语意,若去粘讲,则会适得其反,画蛇添足。

2.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

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实用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崛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扫得十分干净”与“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的关系是:后者表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可先去掉需理解的词语,读懂句子,悟出关系,再说明用这个词语来表示上、下句的层次关系。

3.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述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词语。

这种方法是被理解的词语大多是在记事的课文中,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可利用故事发展情节来理解词语。如《养花》一文中的“循环”一词,从字典中找解释,显然行不通。由于“我”爱花,又有腿病,所以“我”想借养花来调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于是,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看看,……然后回……然后再……,就是“循环”继续往下发展,遇到突变天气,全家抢救花草,第二天,天气好转,又搬出来,再次形象地理解了词语。

二、运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叶圣陶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运用比较法进行词语教学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法文法。

1.近义词比较:就是让学生在比较近义词的异同时,仔细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小差别,从而明确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体味词语背后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同词异义:指同时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我的战友》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

三、演示法,理解词语:

1.学生演示: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二自然段中“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一棵一棵的砍下来。”这里的“拎”字表达了小村庄的村民非常随意砍伐树木的心态。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拎”字背后的随意,作者的惋惜与谴责呢?教者可以创设情境,请孩子们分别演一演村民“拎着斧头上山砍树”与“拿着斧头上山砍树”,通过动作的对比,他们一定会切身感受到当时小村庄人们的那份随意与无知。有人说:“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动手做才能学得会。”此话不假。体验是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知、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现,创造力得到开发。

2.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包括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肢体语言。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的意思。

3.多媒体演示: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如在教学会意字“笔”时,屏幕上先出现一支毛笔,上面是竹竿,下面是笔毫,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变成“竹”,笔毫变成了“毛”字,他们明白了为什么“笔”是竹字头和毛字组成,并牢牢记住了“笔”的字形。

四、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已与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联系,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这些词语。但更多的信息与书面词语并未建立联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则可收到最好的效果。例如“乳白、枣红、米黄”这些词语,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日所喝过的牛奶、所吃过的红枣、所见过的小米的颜色而不讲自明;而“山梁、树冠”等词,我们则可通过引导学生看相关的幻灯、图片、实物进行理解。

五、分析词语的形体、构成,理解词语

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次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分析字词的形体,理解词语。

在朗读中,读准字音,分析字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真正做到汉字音、形、义的统一。分析词语的构成,理解词语。汉语词的构成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利用合成词的特点,先将合成词分开,给每单纯词组词,找出适合这个合成词意思的两个意思加以合并,这个合成词语的意思就可以确定了。

六、游戏法

“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运用有效的游戏,一定能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学词的兴趣,不但能增强识字学词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表示绿色的词语范文第3篇

一、 读拼音,写词语。(12分)

zhǎ yǎn tàn qiú ɡuānɡ rónɡ zhú sǔn

shān pō dù juān léi fēnɡ fēn fánɡ

zhěnɡ qí huán rào hǒnɡ piàn huī huánɡ

二、 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8分)

茂盛 ( shènɡ chénɡ ) 天空 ( kōnɡ kònɡ )

睡觉 ( jué jiào ) 快乐 ( lè yuè )

躲藏 ( cánɡ zànɡ ) 长大 ( zhǎnɡ chánɡ )

热情好客 ( hào hǎo ) 喝彩 ( hè hē )

三、 比一比,再组词。(16分)

破( ) 快( ) 仍( ) 慢( )

披( ) 块( ) 奶( ) 漫( )

纷( ) 饱( ) 提( ) 恩( )

粉( ) 炮( ) 题( ) 思( )

四、括号内填上适当的词。(12分)

一( )画像 一( )桥梁 一( )珠子

一( )白云 一( )茶水 一( )毛衣

一( )报纸 一( )小河 一( )电影

一( )鲜花 一( )彩旗 一( )飞机

五、选词填空。(4分)

发明 发现

1、小林( )的充气雨衣受到大家的称赞。

2、伊林娜( )金鱼放到装满水的杯子里,水会漫出来。

优美 美丽

3、孔雀的尾巴真( )!

4、随着乐曲,小演员们跳起( )的舞蹈来。

六、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8分)

1、草地上盛开 ( )

2、葡萄种在 ( )

3、 真上个好地方( )

4、 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 )

七、把括号里的词语加到句子里,使句子更具体。(6分)

1、大熊猫真可爱。(胖乎乎的)

2、月亮湾是个村子。(美丽的)

3、河水里倒映着树。(清清的 绿绿的)

八、按课文填空。(9分)

1、光华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 ,叫日潭;南边像 ,叫月潭。

2、日月潭 ,吸引了 中外游客。

3、晚上,北京亮了起来,整个北京变成了 , 。 长安街 , 的汽车, 像银河从天而降。

九、读短文,完成练习。(13分)

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山谷里,一条小溪静静地流着。远处,有一片绿色的竹林,竹林边开放着一朵朵粉红色的野花。这里的空气多么新鲜,这里的风景多么美丽!

1、描写颜色的词语有( )。(2分)

2、填上合适的词语。(6分)

( )的天空 ( )的竹林 ( )的空气

( )的风景 ( )的野花 ( )的小溪

3、找出表示动作的词,然后写下来。(3分)

4、短文写了哪些景物?(2分)

十、看图写话。(12分)

表示绿色的词语范文第4篇

困境“恐慌”初探

下面我从经典课文中撷取突遇困境时恐慌描写的片段,从人与动物、个体与群体两个角度来掘金突遇困境的“恐慌”表现的秘籍。

个体“恐慌”表现

片段一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他告诉杜小康,芦苇丛里有芦雁的窝,明天,可以去捡芦雁的蛋;有兔子,这里的兔子,毛色与芦苇相似,即使它就在你眼前蹲着,你也未必能一眼发现它……

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静定下来。

(曹文轩《孤独之旅》)

分析 :除了用“害怕”“胆怯”“恐慌”等直接表现心理活动的词语展现杜小康的恐慌外,片段主要运用了侧面心理描写的方法,一是用“如万重大山”“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的芦荡描写来烘托杜小康的恐惧心理;二是用“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来映衬杜小康的恐惧心理。

片段二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蒲松龄《狼》)

分析 :刻画屠户的恐惧,一是直接用描写心理的词语“惧”“大窘”来表现;二是用屠户“投以骨”“复投之”的动作行为描写来展现恐慌心理;三是以狼的表现如“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来渲染烘托紧张氛围,以狼的贪婪反衬屠户的恐慌。

片段三

在这种没有水汽的地方,地上的热量很快就辐射完了。天气已经很冷了。我站起来走路,但很快我就哆嗦得受不了了。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我的牙床冻得格格作响,身子也抖得跟筛糠似的。我颤抖的手几乎抓不住电灯。我从前从不怕冷,而现在我却感到自己要冻死了,干渴产生的反应多奇怪啊!

(圣埃克苏佩里《在沙漠中心》)

分析 :写“我”身陷沙漠绝境的恐慌,一是用“天气已经很冷”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二是用“我的牙床冻得格格作响,身子也抖得跟筛糠似的”的动作神态来强化;三是用“我从前从不怕冷,而现在我却感到自己要冻死了”等内心独白来表现。

群体“恐慌”表现

片段一

开始,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蹿跳。有一只老斑羚不知是老眼昏花没测准距离,还是故意要逞能,竟退后十几步一阵快速助跑奋力起跳,想跳过六米宽的山涧,结果在离对面山峰还有一米多的空中哀咩一声,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好一会儿,悬崖下才传来扑通的落水声。

过了一会儿,斑羚群渐渐安静下来,所有的眼光集中在一只身材特别高大、毛色深棕油光水滑的公斑羚身上,似乎在等候这只公斑羚拿出使整个种群能免遭灭绝的好办法来。毫无疑问,这只公斑羚是这群斑羚的头羊,它头上的角像两把镰刀。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抬头仰望雨后湛蓝的苍穹,悲哀地咩了数声,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

(沈石溪《斑羚飞渡》)

分析 :写斑羚群的恐慌,主要用动作描写来表现。先从整体上描写群体“胡乱蹿跳”的惊慌来展开画面,再从局部描写老斑羚“助跑奋力起跳”“笔直坠落”山涧和镰刀头羊“悲哀地咩了数声”的“无能为力”等行为来细化和强化。

片段二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

船员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儿把小艇都弄翻了。奥克勒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而且,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能不叫人失魂落魄!

(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

分析 :写游客的恐慌,主要描写他们“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的举动,“你推我搡”“简直都像疯了似” 的惊恐万状。还以“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的环境描写烘托,以哈尔威船长的冷静坚定,奥克勒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想维持秩序而不得的无奈来反衬。

“恐慌”表现解码

进行困境故事的“恐慌”描写,主要秘籍有:

秘籍一:恐慌心理“现身”

困境故事再现“恐慌”,几乎都有直接表现恐慌心理的词语“现身”。如《孤独之旅》的“害怕”“胆怯”“恐慌”,如《狼》的“惧”“大窘”,如《斑羚飞渡》的“惊慌”,如《“诺曼底号”遇难记》的“可怕极了”“惊恐万状”“简直都像疯了似的”“失魂落魄”。

表示绿色的词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色彩词;色彩文化;青

引言

日常言语表达中对于色彩词汇的使用是非常频繁的。本文主要从色彩的特性以及社会生活文化对中日两国色彩定义产生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出发,解释并归纳“青”这个色彩词在中日两国言语生活中所体现的意义的异同点,来体会和把握两国生活习惯以及文化等的不同,从而增强今后使用的正确性以及理解能力。

一、 先行研究

在「色と名まえ(野元菊雄 1988)中阐述了影响色彩定义的三个原因。中日两国对于青色的把握的异同之处、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近现代的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关于青色的应用等都在刘云泉所著的《语言的色彩美》及李伟莉等中有所论述。|山魁夷在「青の世界中阐述了日本的青色从古至今的变化。

二、中日两国的青色

(一) 中国的青色

“青”是古代青色类色彩词的代表词。色彩词中数它的意义最多,分别有“蓝、绿、黑”的意思。在《汉语大词典》(第五版)中“青”甚至可以表示“白色”,例如在老舍《四世同堂》中:五一:“慢慢的,窗子发了青。”然对于青的白色定义情况并不多见。“窗子发了青”指窗子破旧后出现的颜色,接近白色,不是纯白。①因此这一意义又不常被作为研究对象。

在荀子的《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至今仍被人们广为流传。《说文注》对蓝的定义为“蓝,染青草也。”青是从蓝提取出来的,故而两种颜色是比较相似的。在上古时期,蓝多作为名词使用,作为颜色词表色的情况很是少见。例如:“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秋思》白居易);“合水来如电,黔波绿似蓝”――(《入峡》苏轼),以及流传至今的“青冥、青霄”这些形容天色的说法。当蓝真正被用来形容天光水色是从宋代韩驹开始的。自此以后,青在描写这方面的功能渐渐变弱逐渐被蓝取代。②

而青具有黑色的意思是人为原因。“秦二世,名胡亥。于时丞相赵高,欲杀二世,未知人从己否,乃指鹿为马。人畏赵高,皆称鹿为马,是其事也。其以青为黑,以黑为黄,即鹿马之类也。”③――《史记》。这就是青有黑之意的由来。利用青有黑色之意,在古诗词中常用“青丝”来形容女性黑密的头发。

(二) 日本的青色

色彩词的基本意义就是表达事物的颜色,就像其他色彩词一样,“青”的使用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的使用,青在日本所产生引申意比中文中的青更丰富。

1. 中日两国对于青色用法的不同之处

(1)表示幸福之意 例如「青いB常被作为幸福的代名词。其缘由是来自比利时梅特兰克所作的童话剧《青鸟》。主人公兄妹俩在睡梦中寻求幸福使者――青鸟,梦醒时发现自家鸟笼中的正是所寻青鸟,这才明白幸福原来就在身边。④所以出现了用「青いB来比喻幸福。

(2)表示学识丰富、志向高远之意 例如「青の志、「青の士指“高远的志向”和“德高望重的人”,是用高高在上的青云来比喻他们的志向和德行。

2. 中日两国对于青色用法的相似之处

青在中文中表示“绿色”时其引申意为年轻、不成熟、经验不足,在日语中也有「青二才、「青臭い 这些表示经验不足、幼稚的说法;“青衣”在中文中有指代古代地位低下的婢女、童仆,因为绿色是间色,所以七品以下官位的人身上才能找到绿色的存在。恰好这一层含义在日文中也能找到对应词语――「青侍是指官位低的侍从,因为这些官位低的人所穿着的衣服为青袍;再者表示安全、许可之意:如在中国交通信号灯绿灯代表前进,安全环保食品也被称为“绿色食品”。在日本最后一班电车之前的那趟车被称为「青,因此此处的「青有表示许可、安全的意思”;⑤表示“蓝色”的意思是相同之处就只是表示颜色时,我们说“蓝天”日本说「青空;表示白色之意:示例中提到的《四世同堂》 :“慢慢的窗子发了青”中青为白色之意,在日语中「青い意为:脸色苍白:中文中有“青丝、青布”表示青为黑色意思的词,在日语中只有一种表示黑色的情况――「青毛在形容马毛(带青色光泽的黑毛)时才有黑的意思。

三、结论

以上主要内容就是关于“青”在中日两种语言中的具体使用。结论如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青”号称是色彩词中所含色彩最多的汉字;不管在中文还是日文中“绿、蓝、黑、白”的意义都有着特殊“规定”;以及在日文中还较之中文有一些特殊的引申义――幸福、困惑、希望等。当然在编写过程中可能会对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用法疏于整理(特别是日文语料),论证也不是很充足,因此需要更进一步的资料收集整理从而对这“青”的使用进行更深入的把握。

注释:

①王金桃.杜诗青系颜色词语素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14

②刘云泉.语言的色彩美[M].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8:37

③刘云泉.语言的色彩美[M].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8:39

④松村明,佐和隆光,养老孟司,邵延丰.新世纪日汉双解大辞典[z].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6

⑤李伟莉.关于颜色词青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14

参考文献:

[1]王金桃.杜诗青系颜色词语素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14.

[2]刘云泉.语言的色彩美[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34-61.

[3]松村明,邵延丰.新世纪日汉双解大辞典[Z].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5-17.

[4]李伟莉.关于颜色词青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13-14.

表示绿色的词语范文第6篇

一、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转变角色,积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搭设平台。将教师的引导转移到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体验感悟方面上来,让学生在多次的语言感悟训练中,提高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

看下面这个课例:

一位教师在上《卢沟桥的狮子》指导学生学习“闻”这个字时,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识记“闻”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这个字。

学生1说:我是这样记的:“闻”是内外结构字,外面是个“门”,里面是个“耳”。这名学生是从汉字的字形角度来记忆的。

学生2说:我是这样记的,问字里面的口换成耳就是闻。这个学生是用换部件的方法记忆的。

学生3说:我将门里面加了一个耳记住的。这名学生用加一部件的方法记忆的。

其他同学没有再说的了。

教师说:你们的方法非常好。我们来写一写这个字吧。谁来还说说,你怎么写好这个字?

学生说:先写门,再写耳。

教师说:看笔顺跟随表来写,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感受结构特点美。

教师示范。学生仿写练习。“闻”的教学到此结束。

回顾教师的教学环节,我们认识到,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独立识字词的能力培养,大胆让学生独立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汉字。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了“闻”这个字。从学生识记“闻”字的方法看,给我们的感觉是学生识记的方法多是在字形的记忆上。重点认识的是闻字的字形。“闻”这个字的字义是什么呢?为什么是由门和耳组成的呢?这就需要教师强化一种字义教学的意识。

二、指导学生学会两种基本的思维方法

一种直接析词法。这是一种直接分析某一特定词语的表达作用的思维方法。文章中的词语和词典里的词语不完全相同,文章的语言环境会使一个词的意义更加具体化,因此,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必须注意两点:一要明确词语本身的词性词义,二要了解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前者要求从语义方面具体了解词语的词性词义,不明确词语本身的词性词义,其准确性的理解便难以落到实处。后者要求遵循“词不离句”的析词原则,从语境方面总体把握该词所在的句子用于说明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忽略语境的就词论词,往往会迷失析词的方向,引起架空分析甚至曲解。或从词义着手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或从语境着手结合词义进行分析,一句话,只有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分析,才是正确的理解方法。举例来说,《中国石拱桥》:“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上,在交通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理解“雄跨”一词,既要让学生明确这个动词表示“以雄壮的姿态跨越”的词义及其以动态显示雄伟气魄的表达作用,又要引导学生看到它处在说明石拱桥“结构坚固”的特点这一特定的语境中。概括地说,“雄跨”一词,既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结构坚固的特点,又表现了它非凡的气魄。一种是间接删词法。这是一种就典范之作的某些句子删去某个词语后再与原句作优劣比较的思维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就是要让学生明确删词所带来的三种说明不准确的后果:或说明言过其实,或语意模糊不清,或内容不合科学,从而间接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将以上例句中的“雄跨”删去,非但句子不通了,而且不足以具体说明事物“结构坚固”的特点;将“几乎”删去,句意就变为全部种植,显然说明言过其实,与某些地区或许没有种植大豆的实际不符。

表示绿色的词语范文第7篇

译/李红琴

在渔民中长大的年轻人、邮差马里奥・赫梅内斯怎么也没料到,在那天的邮件中居然有一只“鱼钩”,用它可以钓到巴勃罗・聂鲁达(智利诗人。曾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条大鱼。还没有把邮包交给他,诗人就已经准确地认出在他眼前一闪而过的一封信。邮差鼓足勇气向他提出一个问题。

“您为什么先拆那封信?”

“因为信是从瑞典寄来的。”尽管巴勃罗・聂鲁达长有一双不大动情的眼睛,此时却闪烁发光。

“诺贝尔文学奖,孩子。”

“他们会授予您?”

“如果他们授予我,我是不会拒绝的。”

“给多少钱?”

全神贯注在看信的诗人漫不经心地答道:

“十五万零二百五十美元。”

马里奥以另外一种文雅的口气问道:

“那么?”

“嗯?”

“诺贝尔奖授予您?”

“也许吧,可是今年有些候选人有获奖的很大可能性。”

“为什么?”

“因为他们写出了伟大的作品。”

“还有另外那些信呢?”

“我过一会儿再读。”诗人轻声说道。

“啊!”

马里奥预感到谈话已临近尾声,呆立在那儿出神,诗人不得不问:

“你在那儿想什么?”

“我在想另外那些信里说的事情,是情书吗?”

身材魁梧的诗人咳嗽了几声。

“看你说的!我已经结婚了,可别让玛蒂尔德听到你说的话。”

“对不起,唐・巴勃罗。”

聂鲁达开始摸衣兜,他抽出一张超出一般面额的纸币。邮差说声谢谢,他完全不为小费的数目感到惊喜,却为眼下急促的告辞而格外伤心。悲伤几乎达到了使他无法动弹的可怕地步。已经准备走进家门的诗人,不得不对他明显流露出的怅惘的神色表示关切:

“你怎么了?”

“唐・巴勃罗?”

“你直挺挺地站在这儿,像根电线杆。”

马里奥扭过头来,注视着诗人的双眼:

“像根长矛戳在这儿?”(聂鲁达诗句)

“不,像国际象棋的‘车’定在这里?”

“比瓷猫还要老实?”(聂鲁达诗句)

聂鲁达松开了大门的拉手,他捋捋胡须。

“马里奥・赫梅内斯,除了《元素的颂歌》,我还有好得多的书,你把那本书中的所有比喻和象征搬出来对付我是不公正的。”

“唐・巴勃罗?”

“好小子!都是比喻!”

“比喻是怎么回事?”

诗人的一只手搭在年轻人的肩膀上。

“我来给你讲一讲,比喻就是用另外一种东西来对比形容一样东西的说话方式。”

“您给我举个例子。”

聂鲁达看看手表,叹了口气。

“好吧,当你说‘天在流泪’时,你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多容易呀,那就是在下雨呗!嘿!”

“好了,这就是比喻。”

“那为什么一个既是如此简单的东西,又要把它说得那么复杂呢?”

“名称本身与‘简单’或‘复杂’毫无关系,据你看来,一个会飞的小东西不应当拥有一个长长的名字,如‘蝴蝶’,你想想,‘大象’这个词的音节和‘蝴蝶’的一样多,而大象要比蝴蝶庞大得多,又不会飞。”聂鲁达说完这句话时已精疲力竭,而这时邮差马里奥竟敢冒出了这样一句话:

“真带劲儿!我愿意成为诗人!”

“好样的!所有的智利人都是诗人,可是,你还是当邮差更出风头。”

聂鲁达再次握住了大门的把手。正当他要走进房间的时候,马里奥盯着一只几乎看不清的飞翔着的小鸟儿自语道:

“要是我能成为诗人,我就能说出我想说的一切话了。”

“你想说什么呢?”

“对呀,问题就在这儿,因为我不是诗人,所以我说不出来。”

诗人的眉头皱了起来。

“马里奥?”

“唐・巴勃罗?”

“我要道别,关上大门了。”

“好的,唐・巴勃罗。”

“明天见!”

“明天见!”

聂鲁达的目光停留在余下的信件上,过了一会儿,他又打开了大门。邮差双臂交叉放在胸前,他在琢磨云彩。诗人走近他的身旁,用一个手指弹了一下他的肩头,邮差没有改变姿势,他看看诗人。

“我又打开了门,因为我猜你还在这儿。”

“我在这儿思考。”

聂鲁达用手指头捏住邮差胳膊的肘部,并牢牢地把他拉到路灯旁,自行车就停放在这里。

“你要坐下来思考吗?如果你想成为诗人,就从边走路边思考开始吧,和约翰・韦恩(美国著名演员)一样,难道你不能做到边走路边吃口香糖?现在你沿着小路直奔小海湾,你在观察大海的同时,会想出很多比喻来。”

“您给我举个例子。”

“你看这首诗,‘这儿是岛上,有大海洋,多么大的海洋,她每时每刻从自身冒出来,她说是的、不是、不是,她说是的,是蓝色、是泡沫、是疾驰,她说不是、不是,她不能平静。我是大海洋,她反复撞击着一块石头,却没能说服它。伸出七条绿色的舌头,七只绿色的老虎,七条绿色的狗,七片绿色的海洋,她流遍岩石,亲吻着岩石,打湿了岩石,敲打着自己的胸膛,反复吟诵着自己的名字’。”他满意地停顿了一下,“你觉得怎么样?”

“奇怪。”

“奇怪?你是个多么严厉的评论家!”

“不,唐・巴勃罗,奇怪的不是诗歌,奇怪的是您在朗诵这首诗歌时,我的感觉很奇特。”

“亲爱的马里奥・赫梅内斯,你是不是弄懂了一点,因为我可没有闲情逸致整个上午跟你在这儿聊天。”

“怎么跟您说那种感觉呢?当您念这首诗时,那些词儿从这儿蹦到那儿。”

“那么,就像大海一样。”

“对,是这样,就像大海一样运动。”

“这就是韵律。”

“我的感觉非常奇特,因为词儿蹦来蹦去的跳动,让我感到头晕。”

“你头晕了。”

“可不!我像一只小船,在您的词语中颠簸。”

诗人的眼睑慢慢地睁大了。

“就像一只小船在我的词语中颠簸。”

“对啊!”

“你知道你说出的是什么?马里奥?”

“什么?”

“一个比喻。”

“那不算数,因为完全是偶然想出的。”

“没有一个比喻的形象不是偶然想出来的,孩子。”

马里奥把手放在胸前,他极力控制着自己的心跳,这剧烈的跳动已冲到舌尖上,极力要从牙齿缝中迸发出来。他停下脚步,手指非常不适宜地在这位十分荣耀的客户面前比划着,说道:

“您认为所有人,我是说所有人,用刮风、大海、树木、高山、火焰、动物、房屋、沙漠、下雨……”

“现在你可以说‘等等’。”

“……所有的等等,等等,您认为整个世界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做比喻吗?”

聂鲁达张着大嘴,他那结实的大下巴似乎要从脸上掉下来。

“我给您提的问题都是傻话吧,唐・巴勃罗?”

“不!哪里!不!”’

“问题是您的表情这么奇怪。”

“不,其实我正在思考。”

他伸出巴掌,像是在驱赶一缕烟雾,提了一下松垮垮的裤子,用食指戳着年轻人的胸膛说:

“这样吧,马里奥,我们来个协议,现在我去厨房,吃点阿斯匹林药片再摊个蛋饼,以便思考你的问题,明天把我的意见告诉你。”

“真的?唐・巴勃罗。”

“对!当然了,一言为定。”

他朝着家门走去,到了门口,他靠在木门上,慢吞吞地把双臂交叉起来。

“您怎么不进去?”马里奥对他喊道。

“不!这回我等着你离去。”

邮差从路灯旁推起车子,车铃欢快地响起来,他笑得如此开心,那笑容可以将诗人和周围的一切包容,他说道:

“再见!唐・巴勃罗。”

表示绿色的词语范文第8篇

关键词:是字句 有字句 语义 语用 语音 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3-0038-01

一直以来,存现句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直吸引着我,那就是动词“是”和“有”在表存在时,能否互换,以及互换后句子的意思会不会有所不同。为何“桌子上是十几本书”可以说,“桌子上有十几本书”也可以说,而且句式都一样。它们之间到底有无差异呢?如果有差别,那它们的差别又在何处呢?

一、从语义上看

根据宋玉柱(1995)对存现句的分类,“有字句”和“是字句”都被归入存现句中存在句的静态存在句。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上的解释:“是”,和表示存在,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是”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有”,表示存在。从语义上看,“是”和“有”都有表存在的意思。那么,它们在表存在时,到底用法有何不同呢?我们现在从它们的语用和语音方面来看其差异。

二、从语用上看,

在表示存在时,“是”和“有”一般可以互换,但意思会有所不同,如:

(1)头上是/有一盏灯

(2)桌子上是/有十几本书

上两例都既可用“是”,也可用“有”来表示存在。但其意义,突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用“是”突出强调的是后面的“一盏灯”和“十几本书”;用“有”突出强调的是“灯”和“书”所在的场所。

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是”表示存在时,主语一般为处所词语。‘是’类似‘有’。如:

(3)他满身是泥

当前面有“净”时,一般用“是”表存在,且此时的“是”可以省略。如:

(4)身上净[是]泥

当“多/大多/大都”等副词在动词前作状语时,动词一般为“是”。语义上表示存现物在某特定空间所占的比例占大部分。如:

(5)旅客中除了军政干部,大都是花花绿绿,提着各种日本录音机、电视机的港澳小市民。(《橡皮人》90页)

当副词“全,净,俱,都”等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某类存现物占据了全部空间,此时一般用“是”。

(6)山坡上全是栗子树。

“有”表存在时,句首限于用时间词语或处所词语。‘有’后面为存在的主体,有时可提到‘有’前。例如:

(7)树上有两只小鸟 。

常用于兼语句的前一部分

(8)屋里有人说话

前面没有处所词,‘有’近似‘某’或‘某些’

(9)你不爱看,有人爱看

连用两个(或更多)‘有’,表示几部分,合起来有时可以表示全部。‘有’后有时加‘的’。

(10)有[的]人爱看京剧,有[的]人爱看话剧

值得注意的是单纯表示存在的“有”可以出现在其他动词之后,结合紧凑,类似一个词。如:

(11)“我是公安局的,身上携有文件。

“动词+有”结构中,动词表示某种行为,“有”表示行为结果或行为所造成的存在。能造成事物存在的动作动词均有可能出现在“有”之前,如“写”“印”“设计”“建造”“镶嵌”等,相反,有些动作过程造成某种丧失的,如“扔”“丢”等,就不能出现在“有”之前,因此我们可以称“V+有”的“有”为“存在体”标记。

存现结构的功能在于引出新对象时,动词主要为“有”,宾语一般带有数量词语。如:

(12)夜里,我忽然惊醒,隔壁房间有人在激烈地争吵,接着,争吵声嘎然而止。(《过把瘾就死》156页)

(13)街上有几个人,()很像我。

宋玉柱等认为“有”和“是”单纯表示存在,但当“有”后出现时体标记“了”时,句子的情状表示变化的结果,这是“是”所不具有的。如:

(14)午后的阳光已经有些熬热,她有几分胖,很怕热,便拉上了暗绿色的窗帘。屋内立刻有了一种隐蔽和诡秘的气氛……(《顽主》253页)

表存在的“是”和“有”有时会同时出现在一句话中,“是”一般放在“有”前,且“是”有时可省略。如:

(15) 种情形其他地区也[是]有的

“是”一般是表判断,而“有”一般表描述或是叙述,例如:

(16)在她旁边靠左墙边是一张刚搭好的木板床

(17)从前,有一个渔夫。

三、从语音上看

“是”有突现焦点的作用,所以在“是”表存在时,一般突出强调的是“是”后的内容。如:

(18)山下是一片肥沃的良田。

上例突出强调的是“是”后的“一片肥沃的良田”,因此该重读。

“有字句”只是一般的叙述或是描写,有时强调的是“有”前的部分,有时强调的是“有”后面的部分,这要视不同的语境而定。如:

(19)路上有几个人? 路上有三个人。

此时重读“有”后的内容。又如:

(20)哪里有书?书架上有书。(“书架”重读)

四、从性质上来讲,

“是字句”具有判断性;邻近性;数量尽可能少;整体/单一性。而“有字句”相比较而言,宽松的多。例如:

(34)头上有一盏灯(有,就在头上的意味――邻近、接近头)

(35)头上是一盏灯(表判断)

(36)桌子上是十几本书(整体/单一)

桌子上有十几本书

五、从句式结构上来看

“有字句”和“是字句”在表存在时,句式结构如下:

空间/处所+是/有+存在物

如上文的例子:

(35)头上是一盏灯

(36)桌子上有十几本书

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大致清楚了何时用“有”,何时用“是”,对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讲授这两个词时也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