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科学实验

小学生科学实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生科学实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生科学实验范文第1篇

结合对所收集到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我认为小学生在实验中数据作假原因有二:一是小学生自身意识和心理因素的作用:二是教学者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设计的影响。

(一)小学生自身因素

1.实验态度不严谨,任务观念严重。小学生好奇心强,因此每个学生都喜欢做试验。可是也有部分学生态度不严谨,如在做实验《高锰酸钾的溶解》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溶解后的颜色,学生的劲头很高。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光顾抓紧时间完成任务。却忘了放入的高锰酸钾的数量,结果颜色和其他小组不一样,没有认真考虑也没有重复检测。对于表格的填写,早就抛之脑后了。当老师说:“检测完并填写好表格的小组请举手。”这时,他们才手忙脚乱地填写表格,填写的结果也是漂亮的焰火粉红色。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不理解科学探究活动中事实的重要性。态度不严谨,急于完成任务是发生实验作假的重要原因之一。

2.迎合教师心理,猜测教师意图。由于科学实验中学生发现的现象多而杂。而且学生的回答常常说不到点子上。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在让学生交流实验的现象时,常常选择学优生发言。一听到正确的结论。交流就戛然而止,不再展开。时间长了学生为了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就会猜测老师的意图去填写实验结果,从而放弃真实的实验结果。如有一节课上的是《分离盐与水的方法》。同学们做分组实验,他们用蒸发皿蒸发不明溶液,析出许多白色颗粒。然后。比较白色颗粒与盐粒的异同,填写实验表格,汇报交流自己的实验结论。有一个小组,由于实验时用火过猛,没有及时熄灭酒精灯的火焰,使得留在蒸发皿中的颗粒变成焦黄色。在观察比较后填写表格时,发生了这样一幕。

生1:“颜色不一样。怎么办?”生2:“那我们也和他们写一样的。”

于是,他们在表格中将不明颗粒的颜色填成了白色。由此看出,学生为了迎合教师。放弃了真实的实验结果。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1.落后的教学观念,是孕育实验数据作假的温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两个难题,第一。科学作业本上的作业题怎样填(填学生实验所得的结论还是填正确答案?)第二,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结论还是让学生再重新实验?

对于第一个问题。答案不言而喻,作业本、实验手册中都应该填正确的结论。对于第二个问题,重新实验、寻找原因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好方法,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科学课的教学内容排得满满的。为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是最可行的办法。可是这样做,科学探究变成了走过场,没有了实效,这样的教学是学生实验作假的最大温床。

2.教学设计不当,引发学生实验数据作假。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位教师上《夜间的计时器》一课。在“检验学生制作的蜡烛钟是否准确”的教学环节中,这位教师把它设计成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的蜡烛钟计时最准确。检验结束。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每个小组都说自己的蜡烛钟计时最准确,所有的小组都说自己蜡烛钟燃烧一格的时间是60秒。下一个教学环节――探究影响蜡烛钟计时准确的因素却被搁浅。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教学设计影响着学生对实验的态度。

二、杜绝小学生实验作假现象的教学策略

1.强调严谨求实,增强学生实证意识。我们还可以充分运用教学评价强调严谨求实。对科学探究的评价应立足于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立足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光看学生实验的结果是否正确,会造成学生只看重数据,不重视实验的过程与操作。学生会把科学精神放置一边。任意改动实验数据。评价要做到有引导作用,对学生形成实证意识。具有促进意义。

小学生科学实验范文第2篇

1.实验时间过短。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只在乎讲解进度,小学生的实验时间也被缩短,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有时候小学生还没做完实验,没看到实验现象,由于时间不充裕,被迫停止实验,实验过程过于匆忙,只表现于形式而不注重结果,使实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老师的实验指导过于详细。在进行实验操作前,老师将方法、步骤等都讲解得很详细,学生只是按老师的讲解去操作,没有自己的想象空间,从而失去对实验的兴趣,不能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二、小学科学实验的目的

1.培养小学生的感官协调能力。小学科学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来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老师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耳、鼻等各感官协调合作、共同参与,使小学生明白观察事物不是只能用眼睛,其他感官也可以参与“观察”。

2.让小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实验中,老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掌握实验技能,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理解能力,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科学术语的掌握。小学生处于习惯养成时期,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运用科学术语进行讲述,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术语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态度。

4.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的能力。通过主动学习来获得知识,能够加强小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通过主动提问和思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

5.结合学生能力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小学生能够利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鼓励小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独立处事能力。

三、小学科学实验设计

1.基本实验。这是科学实验的初级阶段,先向小学生展示在科学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基本设备和仪器,学生需要认清实验时要用到的基本物品和材料,并能够掌握基本仪器的操作方法。对于处在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讲,经过这个阶段的实验学习,小学生可以对实验内容进行准确的表述,并能够清楚地了解实验的方法,目的以及步骤,从而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在老师示范过程中,清楚实验的观察对象,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实验对象。

2.基础实验。是在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对小学生已经掌握的重要的科学结论进行验证的实验部分。通过实验,小学生可以运用已掌握的实验技能,讲述实验的要点、方法、目的、原理、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学生可以对简单的图标和文字资料进行讲解和说明。

3.有关社会生活的科学实验。当小学生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前面的基础实验后,在生活中运用科学实验来解决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自己制定实验计划、方法、步骤,通过自己的实验去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当然这也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学生在实验选材方面需要做到经济、环保;所进行的实验对象要在自己能力控制范围之内;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途径进行实验操作。

小学生科学实验范文第3篇

一、小学科学实验设计的要求

(一)符合认知特点

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逐渐脱离游戏活动,转为学习活动为主。并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所以在此阶段他们的认知特点也相比上学前有了明显变化。首先在感知觉方面:小学生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已经由原来的观察事物表面转为更加注意事物的内在,这一点在比较高的年级学生中表现得较为明显,比如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但是他们距离对于事物本质的清晰认识还有一段距离,相比高年级学生,低年级的儿童还是更倾向于被事物的外在所吸引,比如新鲜事物的颜色、形状等等,此时的儿童还是以好奇心作为学习动力的主导;其次在小学生记忆力和注意力的认知发展方面:在此阶段的小学生的记忆力明显加强。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由原来的机械记忆转为理解记忆,对事物的认识不仅局限于外部,原来的无意识记忆为主导转变为有意识记忆,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能够逐渐变为长时记忆;最后是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小学生的思维由原来的具体想象思维逐渐转转变为逻辑抽象思维,这种转变多发生在四年级左右。既然了解了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我们对于小学科学的实验设计就有了抓手。他要以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基础。顾及到每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征因材施教。

(二)突出科学探究

小学生的年龄正处于容易对身边事物产生兴趣的时段。这也是因为孩子的性情还没有完全定下来,处于探索自己性情、兴趣的时候,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孩子今天喜欢音乐,明天喜欢舞蹈,后天又忽然爱上了象棋,正因为有不断的动手探索的机会,他们才能够体会多彩的生活。所以在小学科学实验的设计上,必须要体现探究。实验不应该光是照搬已经印证了的定理规律,更多的应该是孩子们无法预测结果的探究实验。这样才能够激发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动手欲望。“做中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让儿童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其实每一次的探究都是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

(三)贴近真实生活

小学科学实验与科学实验应该是要有所区别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实验的复杂程度和难易程度上。小学科学实验的目标要小而实际。要强调的是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与孩子们所做的科学实验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有质量上的高低之分。小学实验既要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又要实验材料简单易得。只有这样的实验设计才能够打动学生,真正调动孩子学习的热情和内在动力。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体验真实快乐,是教师的责任和选择,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需求的呼唤。教师要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特长兴趣,设计出和谐有效的科学实验活动,提高新课标下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进而向课堂高质迈进。

二、小学科学实验设计的措施

(一)科学实验设计的理想框架

科学实验的设计应该顾及到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水平,结合学生的固有概念进行教学。所以低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应该以基础性实验为主进行设计。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操作就可以了;相比低年级的同学来讲,高年级的同学应该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以科学、环境、技术为出发点让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探究,并充分感受科学的意义。

(二)科学实验的具体设计

①基本实验

基本实验属于科学实验的起步阶段,是将小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科学领域内的基本仪器和设备展示在其面前,并要求学生能够认清基本材料、物品,掌握基本仪器的操作方法的过程。经过这个阶段的实验学习,学生需要准确的表述所做过的实验内容并了解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和结论,能记住和模仿老师的示范动作,并知道实验中的观察对象是什么,并用适当、准确的语言对实验对象进行描述和解释。

②基础实验

基础实验是在基本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小学科学中个经典理论进行的印证实验部分。经过本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之前掌握的实验知识技能,表述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和操作注意事项及实验要点,除此还要求学生能够对简单的文字资料和图标进行说明、总结、概述。

③科学一社会一生活一环境实验

这个部分的实验内容是基于此前学生对于基本实验和基础实验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对于实验仪器的操作、实验对象的观察研究、实验结论的总结概述都有了很好的提升之后进行的重在充分考量科学一社会一生活一环境之间的关系,针对紧密围绕社会生活的健康、能源、材料的科学实验部分。进过本阶段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自行设计实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上能够做到节能,经济、环保;对实验对象的操作上能够做到,能够独立观察、分析、总结;在实验方法上能够选择多种不同的手段进行操作。

小学生科学实验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方法

所谓科学实验,是指通过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其独特的功能。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潜动力,很有必要培养这种科学实验探索精神和能力,以下笔者将对在教学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浅谈几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一、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1.实验基础材料和设备的不完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若想正常开展,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这些最基本的元素必不可少,否则实验教学就相当于空谈。但是在实践中,由于资金不到位或学校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小学实验室内实验设备和材料的短缺,导致很多实验无法按照教材大纲要求顺利完成,严重阻碍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前进步伐。

2.教师自身的科学实验能力不高和教学观念落后。随着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越来越科学化、具体化,而这些内容的改变就需要一批更加专业的科学教师队伍,但在实践中,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却没有任何提高,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如今的教学能力已经无法适应新教学材料的要求,这样又如何能教导好学生呢?另外,部分教师在思想观念上依然守旧,认为科学课程不是必考科目,学与不学没太大关系,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往往消极对待,不是让学生自习就是简单讲解几句应付了事,如此,何谈提高教学质量?

3.学生的实验态度偏颇,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有的小学生是抱着“试玩”的态度来参加科学实验的,在实践操作时,往往对教师的实验要求不管不顾只图“玩”,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课堂混乱的局面,如果每个小学生都只顾自己“玩”实验,那么教师将如何继续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工作?

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1.实验课前认真备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动力基本可以说取决于对这件事的兴趣,兴趣越强,关注度越高。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最佳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小学生的主动性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实验课前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因为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知识,还要预测到学生实验时会出现哪些问题,以便镇定应对。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科学《第四课 风向和风速》这部分内容时,有一个小科学实验“制作风向标”,在开展这一节教学内容前,教师就应当在上课前积极备课,自己先亲手制作一个熟悉风向标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指导学生制作。另外,在课前教师还应当将开展这节科学实验课的实验材料准备充足,包括:硬吸管、硬纸板、带橡皮的铅笔、大头针、透明胶带、剪刀等,万不能连最基本的实验材料都没备好便开展教学工作,果真如此,则实验过程很难开展,因此,实验课前积极备课相当重要。

2.实验的演示要科学、规范,为学生树立科学实验形象。观察实验现象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演示实验中,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样板,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榜样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

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要想熄灭不能用嘴吹,应当用酒精灯灯罩盖灭,实验用过的废水、废渣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等等。所以在课堂实验教学中,优化教师演示实验,有利于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实验形象。

3.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实验教学。多媒体投影仪是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下产生的一种很好的工具。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现成的电脑动画来引导学生,减少他们的实验盲目性。此时,Flas技术就成为教学的关键,如何用动画技术再现科学的过程就完全依靠教师的技术水平了。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科学《河流对土地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时,有一个“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的科学实验,其中用到的实验材料包括:装有土壤的盒子、饮料瓶、水,其实做这个实验并不难,但是从节省实验材料和提高教学趣味性的角度来看,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更加方便,可以将此实验过程制作为一个小实验动画,并配上丰富的、幽默的声音让整节课堂的教学氛围更加融洽,进而提高科学实验教学质量。

概言之,在小学阶段运用恰当策略提高科学实验教学质量势在必行,并且实验教学的重大意义也是各位同仁不容忽视的,其为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素养奠定了有利基础,更在最大限度上提高了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当积极运用这些有效实践策略为实验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小学生科学实验范文第5篇

一、兴趣的激发是科学实验的主导核心

老师在布置科学实验的设计时,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导向,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唤起求知的欲望。例如,在小学自然《植物的叶》一课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在野外搜集各不相同的植物的叶片,展示出有代表性的典型叶片:枫叶、柳叶、银杏时、松叶等,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不同叶片的形状特点,并可以用比喻的喻义来形容叶片的特点,枫叶像手掌、松叶像钢针、银杏叶像扇子,学生在好奇地观察的同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不同叶片的共同点,通过仔细观察得出:叶片上都有各自的叶脉,纹路清晰可见。又如,在小学自然《大气的压力》一课中,用“瓶子吞鸡蛋”的具体实验形象地演示大气的压力特性:用锥形烧瓶盛装热水后马上倒掉,将熟鸡蛋置于瓶口上,随着温度的下降,我们看到鸡蛋慢慢被瓶子“吞掉”,如果在烧瓶外面又用开水烫,熟鸡蛋又慢慢地被瓶子“吐出来”,神奇的现象激发了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老师再逐个地进行演示和讲解,使大气压力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形象地为小学生所理解。

二、注重动手习惯的培养和锻炼

小学生科学实验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践;研究

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也是一门基于实验基础上的学科。通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并将其吸收内化成为自己的经验。除此之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科学老师要重视实验教学,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科学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并对其进行利用,使其成为促进学生进行探究的主要动力。除此之外,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措施。小学生对老师普遍存在畏惧心理,如果没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很难全身心投入进去。放松的心理和强烈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缺乏兴趣,学习就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学生的探究欲望也会被扼杀[1]。因此,科学老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实验之中。

譬如,在学习《给冷水加热》这节内容的时候,科学老师可以创建一个魔术情景,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老师可以在一个红色的透明小袋子里装满冷水并做好密封。其次,在一个烧杯中装满热水,然后放入装满冷水的袋子,这个时候袋子会沉入到烧杯的底部。最后,老师再带领学生对烧杯中的袋子进行观察,装满冷水的红色袋子会逐渐浮到水面。这个如同“魔术”一样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探索欲望一下子全部激发出来。老师可以趁热打铁,趁学生的兴趣正浓,给学生讲解其中的原因,顺利完成科学实验教学任务,既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又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二、重视科学实验的开放性教学,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课堂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科学老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带领学生突破课堂的局限性,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2]。科学老师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之前,首先要对科学实验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有些科学实验可以放在课堂上进行研究,而有些科学实验可以放在课外进行研究,开展课外实验教学环境,以此丰富科学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同时也是为了服务于生活。课外是一个非常好的科学探究环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去进行探究,强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3]。

例如,在学习《土壤中有什么》这节内容的时候,科学老师就可以将课外环境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首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组织学生到校园或者野外去采集土壤,每一M学生采集一份,用相应的器皿装好带回教室。老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过肉眼观察,再用手触摸一下,大致了解一下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很明显就能感觉到土壤中有一些粒径大小不同的砂子和小石子。接着,老师再给每组学生发放一个放大镜,让学生再仔细观察土壤,找出其中用肉眼观察不到的成分。通过放大镜,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土壤中还有一些黏土和粉砂。再接着,老师再指导学生将土壤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这时候就会发现水面上方浮着一层黑色物质。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测这些黑色物质的成分,以此作为猜想依据对土壤中的其他成分进行探究。通过探究之后,学生了解到这些黑色物质是一些腐殖质,再根据动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空气,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土壤中含有黏土、小石子、砂子、腐殖质、空气和水等。这种课外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进行持久深入的研究,从而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效果。

三、遵守实验操作原则,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科学实验是一个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实验活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遵守实验操作原则,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以及实验操作的有效性。虽然小学科学实验的危险系数不大,但是小学生的身心都在快速发育阶段,很容易受到伤害,科学老师还是需要对此加以重视。

例如,在学习《金属的热胀冷缩》这节内容的时候,要想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必须要使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因为金属在加热过后温度也会升高,如果学生稍不留神就会被烫伤。因此,在做这些类型的实验时,科学老师要时刻保持警惕并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防止一些意外情况出现。

除了要保证学生的安全,科学老师还要指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正确使用实验仪器,确保操作的规范性[4]。例如,在一些需要使用到酒精灯的科学实验中,科学老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点火、加热以及熄灭,只有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实验的有效性。

与此同时,科学老师还要指导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还要将实验现象以及相关的数据及时记录下来,为后期的实验分析和实验总结提供参考依据。科学老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给学生传授相关的记录技巧,帮助学生快速正确记录数据,不再因为数据得不到及时记录而苦恼,从而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实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科学老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实施开放性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空间,最后再进行有效的指导,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原则,从而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和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方法[J].叶宝生.课程.教材.教法. 2013(12):11-14.

[2]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研究[J].吴回春.教育教学论坛. 2013(07):42-45.

小学生科学实验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问题;对策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实验的目的、计划不强,尤其是对于实验的做法、原理等不感兴趣,比起这些他们更享受争先恐后摸一摸器材的新奇

感,因而在实验课中常常存在看似热闹,但在小组报告时,学生对于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实验步骤等仍然一片茫然的问题。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这一概念,将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任务。但是实际实验时,往往难以做到人人参与和有序操作,小学生竞争意识较为强烈,容易出现争着做,或者由外向型性格的学生一手包办的情况,不能确保小组内每一成员都能掌握

实验。

二、小学科学实验室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探究过程

教师首先应在实验进行前对于本实验要解决的问题、重点难点等进行筛选概括,然后将这些内容积极渗透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具体做法上,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帮助学生理顺实验目标、实验步骤,实验在进行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指导,给予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顺势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科学实验中,不应过多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正误、数量,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问题的价值。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应给予正确答案,可以通过实验或者提问等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以便发现学生更多的想法,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科学素养。

2.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实验和生活事物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学生到校园、观察园或者大自然中实验、观察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生长和彼此间的联系,形成从生活的平常事件中思考的良好习惯。《科学》课程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学生身边的科学、生活的环境、常见的事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多引申这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而我们所做的实验就是在研究这些生活现象,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信心。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将温度计、种子、电路串联并联等相关器材带到课堂外,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实验,提高动手能力。

小学生科学实验范文第8篇

一、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树立实验探究的意识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自然而然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兴趣为基础,将其潜移默化地转化成学生的一种思想态度与观念,使其树立实验探究的意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在讲授物体的浮沉这一生活现象时,笔者为学生演示了鸡蛋由沉到浮的实验,在学生的潜意识里鸡蛋在水中是会沉下去的,但是通过这个实验他们会发现,往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居然可使鸡蛋浮起来,并且整个由沉到浮的过程,仿佛鸡蛋在“跳舞”一般,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由此实验为基础,笔者顺利地给学生解释了“死海”的奥秘所在。很显然,一开始的实验吊足了学生的胃口,不难预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组探究,培养学生的讨论与合作意识

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陷入这样的怪圈:教师本身演示了大量的实验,但是学生亲身参与的实验却屈指可数,这其实并不利于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因为虽然教师想从实验出发,增强知识的可信度,尽管这样去获得知识有一定程度的“直接化”,但是笔者认为这种“直接化”是不彻底的,要想使学生对此更信服,必须要学生亲自参与进来。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触更深,但是限于实验器材抑或课堂管理等因素,往往无法做到每个人都经历所有的实验过程,为此可采取一种折中做法:小组探究模式,这个可以解决上述提到的矛盾,并且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讨论与合作意识,正可谓一举两得。

三、重视实验操作,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究是一个严肃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自身操作必须规范,例如在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中,教师应该严格遵守实验规则,采用镊子取放砝码,切不可为了省事,直接手拿,这样自身的坏习惯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学生,况且小学生的思想尚未独立,仍旧依赖教师,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将造成重大的影响,在学生自己操作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巡回观察,及时指出与纠正错误,教育学生必须严谨规范,严肃对待科学探究过程,切不可弄虚作假。

四、认真对待学生的疑问,鼓励创新思维

小学生由于处在特殊的年龄段,往往会提出一些“惊人之问”,对待这些“惊人之问”,笔者认为切不可一笑了之,毕竟这些“惊人之问”利用得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突破常规,实现创新,就像物理学中对光的本性的探索一样,正因为有了异于经典力学的思考,才催生了量子力学的诞生,进而为人类认识世界写下了崭新的一页。所以,在实验过程中,遇到“惊人之问”,教师应秉持一份鼓励与赞赏,认真对待,和学生一起讨论,有可能这一过程解答了学生的疑问,但是也有可能激发了一个新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