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四年级上册观察日记

四年级上册观察日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四年级上册观察日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四年级上册观察日记范文第1篇

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小学科学教材中诸多新奇玄妙的科学现象、生活常识,单纯通过教师语言描述,学生无法理解其义。科学是源于实践的,“做中学”理念强调学生多做多实践,把问题带到实践中去,让实践去解决,小学科学教学也应该如此。教师在提出一个科学现象后便不要再反复解释,让学生先去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科学现象,同时将实践中无法理解和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反馈给教师,此时教师再进行解释,学生有认知、有印象,更易理解、更快掌握,课堂学习效率自然就提升了。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冷和热》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在教学前先布置学生去做这样两个实验:①买一个乒乓球,弄瘪后用开水烫一下,观察乒乓球的变化;②煮一个鸡蛋,在剥蛋壳之前先用冷水泡一下,观察之后的变化。在下一次课上,笔者问学生:“都发现了什么?”“乒乓球又恢复原样了。”“蛋壳很容易就剥下来了。”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笔者笑着追问。学生摇头,笔者抛出“热胀冷缩”的概念,再引导学生回想之前的实践:“乒乓球本来是瘪的,但是加热之后就膨胀恢复原状,这是不是热胀呢?”学生纷纷点头。像这样,先做再教,以做促教,让学生在做中认识现象,之后的课堂教学对科学知识只需稍加点拨,学生便能轻松理解,牢固掌握。

二、在做中掌握概念,培养科学素养

知识的学习在于应用,小学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初步具备科学意识,能够应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简单的科学现象。知识的应用在于实践,“做中学”既是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因此,我们小学科学教学应该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增强科学应用能力,提高科学综合素质。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进科学实践:一是主题竞赛性活动,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力;二是立项式活动实践,允许几名学生一组针对一个科学现象进行较长周期的应用实践活动;三是生活实践,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善于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进行记录并与同学分享。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养蚕》这一章节内容时,笔者便组织了“养蚕竞赛”这一实践活动,并对竞赛活动作了如下要求:一是做好养蚕日记;二是观察蚕的发展变化;三是在班级的交流会上发言。三项标准综合考虑,做得最好的学生被评为“养蚕能手”。像这样组织竞赛,将整个教学内容融入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记录养蚕日记,培养科学记录的习惯;通过观察蚕的发展变化,培养科学分析、总结的能力;通过最后的经验交流培养科学表述能力。整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主体,在做中进行,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和教师的有效引导,不断提升自身科学素养,提高科学应用能力。

四年级上册观察日记范文第2篇

一、反思成功经验,树立学习信心

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认识自我,树立学习的信心。传统教学中我们信奉“失败是成功之母”,所以只是注重了对于错误的反思,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在教学时我们更要重视学生的成功,让学生在正确的表现中进行反思,总结出成功的经验,从而走向更大的成功。反思成功的经验对自身是一种激励,对他人是一种鞭策,通过这样的反思、交流和分享,能够使整体得到发展,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生活中的负数》时,班里有位同学表现很好,基本上所有的问题我一提出他就能回答出来,我表扬了他。在第二天收交的反思日记上,他是这样写的:“今天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负数》,我在课堂上表现很好,老师表扬了我,我很高兴。其实并不是我聪明,而是因为我爸是初中数学老师,一次我看到他的备课本上出现3-4=-1,我就很纳闷,3-4怎么能减得开呢?我问了爸爸才知道有负数这样的数,并且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如表示温度、表示海拔高度等等。因此,我认识到需要学习的知识还很多,我会更加努力的。”在课堂上我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了这位同学的反思日记,指出只要我们勤于发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我们每个人都是优秀的。

二、反思失败教训,促进自我成长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学生由于对知识的一知半解或粗心大意出现一些错误也是正常的。当学生出现错误后,我们不能斥责,而应该思考出现错误的原因,这种思考不仅仅是教师的思考,更关键的是学生的反思。要把错误当成一种资源,并充分利用这些错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反思,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促进自我成长,实现思维的创新。

如在四年级下册学习《小数的乘法》之后,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70.9×5+29.1×5,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中一个学生写的是70.9×5+29.1×5=350.5+145.5=496,另一个学生写的是70.9×5+29.1×5=354.5+145.5=500。这时我让大家看一看为什么计算结果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指出第一个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因为把5×9进4漏了。这时有一位同学说不用这样做,太麻烦了,可以直接写成70.9×5+29.1×5=(70.9+29.1)×5=100×5=500。我让大家观察这种做法,比较两种正确解题的方法,找出最佳的解法。由此学生进行了反思,包括乘法的进位问题、小数点问题,还有简便运算问题。可见对于失败的反思,不仅仅停留在对错上,还应包括最佳方法。

三、正确运用评价,体验反思乐趣

对于学生的反思,教师要进行积极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乐于反思,体验反思的乐趣。因此,当学生展示反思的成果后,教师一定要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享受反思带来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反思的动力,培养反思的习惯。

如在学完四年级下册《认识方程》之后,我让学生反思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并形成知识结构。在学生完成后,一名学生进行了展示:本单元主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在此基础上引入方程,并学习了解方程和方程的应用,它们之间是环环相扣的,前面有了断档后面就会跟不上。在学生说完之后,我及时做出了评价:这位学生说得全面又精彩,既把知识进行了概括,又点明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同学们,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祝贺吧。这样的评价能够让学生对反思更有积极性,使知识系统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养成反思的习惯,对于我们的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的反思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反思中收获成功的喜悦,在反思中得到更大的提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灵动,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曼.错题反思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成长[J].师道(教研),2013,(2).

四年级上册观察日记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活 大课堂

一、热爱生活,学习语文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习语文。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师注意把握生活中有价值的学习内容。青少年最大的隐形杀手――网瘾,近年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给许多青少年和家长带来困惑。我们教师大有机会使网络成为学生最有价值的学习工具。课前预习或课后拓展练习引导有条件有能力上网的学生搜集资料,与学生共享网络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读读认认藏族、蒙古族、高山族、维吾尔族。教师不能满足课堂上教完教材,就完成教学任务,课后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发现并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活动中有的说跳过新疆舞,有的学生说唱过苗族歌,还有学生搜集下载了我国各民族的名称、服饰、歌曲、乐器、图片等。有些学生家中有彩色打印机,将苗族、维吾尔族等漂亮服饰展示出来并请同学将对应的民族连线。这激发了学生搜集、绘画、识字,课堂外学生认识了大量的生字新词,在识字过程中受到母语的熏陶。音乐课上教师在教歌词 “侗族”时,大家不仅认识,还能说出“羌族”“彝族”这些生字。学生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这样不仅极为有效地遏制学生上网游戏,还为学生学习资源开辟了一块“绿洲”。学生从不同的生活侧面了解五十六个民族,他们在学语文中更加热爱生活。

二、观察生活,学习语文

在留心观察生活中学习语文。学生乐于书面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内心真挚的情感,提高观察能力。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组提示语,“当你得到父母疼爱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他们付出的辛劳吗?想到过为他们做点什么吗?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共同感受人间真情。”《可贵的沉默》《妈妈的帐单》都是本组蕴含浓浓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教师教学后留下特殊作业:1.老师想从你们的观察日记中了解你们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们的?2.愿意告诉老师真情的可以来老师这领取一张妈妈的生日贺卡。教师让学生悄悄地观察妈妈,一段时间以来大家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学会观察妈妈,从观察日记中发现学生真的懂事多了。

“我妈妈一下班回来,顾不上休息就下厨房,系上围裙,套起袖套,开起液化气忙碌做午饭。饭后她也没有午睡就去阳台洗衣服。晚饭后,妈妈结束了锅碗瓢盆‘交响曲’后把手擦干,马上到我跟前辅导我功课。”

“妈妈很早挑菜去市场卖,出门时把早餐用另一个大碗倒盖着温在锅里,我每天被闹钟叫醒后到厨房吃早餐还是热乎乎的,我的心更是暖烘烘的。过几天就是妈妈的生日,我一定要给她一个惊喜。”

“我妈妈没工作,只知道每天挑货去摆地摊。我心里偷着看不起她。这个星期天,我要完成活动记录,很不好意思地站在妈妈身边,学着妈妈看行走的人,只要眼睛往这里看看,就把他招呼过来。吃晚饭时,妈妈一边夹鱼肉到我碗里,一边还笑呵呵地对我说:‘孩子,今天运气还算不错,挣了几个钱,还有鱼吃……’刹那间,我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落在那鱼肉上。从这以后,妈妈是我心目中最了不起的人!”

平凡的生活、熟悉的妈妈,有意地观察有了全新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学习捕捉习作素材,提高了学生习作兴趣。

三、联系生活,学习语文

在欢度节日、纪念日、盛事庆典等活动中学习语文,了解传统文化,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试卷里有一道题要求按一定顺序排列,题为:守岁、中秋、春节、端午、元宵。结果大多数学生答错。我国传统大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当佳节来临之际,教师要及时引进语文教育。

例如,春节正逢寒假,鼓励学生写春联、贴春联、搜集、记忆春联。过年时收到压岁钱后写使用或存储计划,过端午节编童谣等。有个学生编的童谣很有趣:“过端午,敲锣鼓,划龙船,看跳舞。吃粽子,挂香包,欢欢喜喜过端午。”农村学生在学习农谚中联系生活说说现在是什么季节,在春播夏种秋收之时将了解的农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等写出自己所喜欢的名称来。

生活处处是语文,也用到语文,教材编排中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时教师用心于此,学生就会大大提高用语文的能力。

四、想象生活,学习语文

在大胆的想象中学习语文。世界上无数的发明都离不开想象,新教材中许多生动有趣的课文,学生特别喜欢读,更能激起他们的奇思妙想,教师应该抓住童真发展学生语言思维。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电脑住宅》《飞向蓝天的恐龙》,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等课文,学习后我开辟“异想天开聊天室”,平时不发言的学生也争先恐后地发表见解,有的学生为被反驳想象不符合常理、不科学等争得面红耳赤,人人都希望自己的想象得到大家的肯定,迎来响亮的掌声。有的说:“我将来发明万能机器人,会定时做饭,会定时送我上学。”有的说:“我将来发明的恐龙型轻巧小飞机,可以停留在屋顶上方便人类出行。”还有的说:“我将来设计的教学楼地板、门窗、桌椅全使用会吃灰尘的新型玻璃,以后免做值日了。”儿童时代想象力特别丰富,真可谓童言无忌。美好的想象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大胆的想象张开了学生语言的臂膀,从而发展了学生语言思维。

四年级上册观察日记范文第4篇

一、直面习作教材教学处理之惑

1.习作教学的选材之难

其一,打开人教版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很多习作训练中都有若干个题材选项。其二,在三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三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四年级下册的第八单元,五年级下册的第八单元和六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都出现了“想写的内容都可以写,不出题目,也不限制内容,自由表达”的要求。这样宽泛、基于相近的写作要求,使学生在选材方面面临挑战。

2.习作教学的指导之难

教材对习作要求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如四年级下册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的第八单元习作要求:“把要写的内容表达清楚,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难忘的人或事,要求:“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题目自己定,写完以后,要认真改一改。”这样没有细化的要求,使教师在指导方面面临挑战。

3.习作教学的评价之难

新课标注重多元评价、张扬个性、个性体验,是正确的。但教材习作部分依附在每组单元的课文后,文字陈述所占比例甚少,没有呈现适用于习作评改中的具体操作措施。在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方面也面临挑战。

二、建构习作教材主题单元目标序列

基于对教材习作教学的困惑,笔者深入研读教材,发现小学阶段习作教学虽然不同的学段会出现相近的主题,但要求是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如果我们建立一个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使每一次的作文训练目标单一而集中,这样教师讲解容易深入透彻,学生也能够集中精力和笔力,写出符合训练要求的文章来,同时能激发学生对于作文的兴趣,收获很多的意外成果。

如教材中三、四年级有四次写景物的习作教学内容:

此表是根据各主题单元中所选的文本确定的,既具有统一性,都是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又有一定层次性,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而设定;还各有侧重点,不是单一固定的目标,而是有相对明确的引领方向,是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同样,教材中相应的写人作文不同年段目标训练序列可以细化为:(1)第二学段内容:人物刻画单项训练(外貌肖像、动作、语言、心理……);(2)第三学段内容:以一件事(或多件事)表现一个人一方面的特点。观察事物类作文的训练序列目标为:(1)观察要细致;(2)观察要有顺序;(3)调动多种感官观察;(4)在了解全貌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观察;(5)观察要抓住事物特点;(6)边观察边想象; (7)观察时要善于思考,探究事物的因果联系,抓事物的本质;(8)留心生活,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这个序列体现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不同要求,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顺序的训练。

如上所述,如果教师对整个习作教材有了整体规划和思考,学期目标明确,就能避免“信马由缰”的倾向,学生的作文素养就会随着学段的增长,有明显的提升。

三、实践习作教材序列化教学的策略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人文专题为主线安排单元教学,其实教材基本上是阅读教材,没有真正的作文教材,因此习作教学不是孤立的,教师要树立全程关注的意识,根据梳理的序列,让听、说、读、写形成统一的、开放的训练体系,不仅在作文教学中,更是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技术”,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从阅读的体验表达走到习作的实践表达,习得言语,从而经历习作的全过程。

1. 抓单元主题,整体教学,习作稳步走

在序列化教学习作时,我们一定要把握单元整体,从“单元导语”入手,关注主题,关注言语。如,四上第一单元的习作提示,就言语能力而言,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表述笼统含糊,但因为单元导语在呈现单元主题“大

自然神奇”后,已指出语言学习的目标和方法,“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并收集有关的自然奇观的资料,以丰富我们的见闻”。所以我们在单元习作前,可以作细致的划分。

经过这样整体的教学渗透,学生已为单元习作作了较充分的准备,到真正表达时也就比较到位了。

2.借阅读教学,分解指导,习作小步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唤醒学生的作文意识,渗透作文知识,培养言语能力,这是提高习作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教师要致力于研究和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按照一定的训练序列,开发阅读教材中的有效习作资源,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发展写话的能力。

如一年级:以字词为重点,从句入手,侧重一句“四素”俱全的写话训练。

例:一下的《识字四》的教学:“蝴蝶花间捉迷藏,蜻蜓空中展翅飞……”(1)让学生发现诗歌规律:都写“谁在哪里干什么”?(2)这句话去掉“在哪里”,也可以说:“蝴蝶捉迷藏,蜻蜓展翅飞”;(3)这句话转换一下就变成:“花间蝴蝶捉迷藏,空中蜻蜓展翅飞”(在哪里谁干什么),这样也能表达。(4)拓展自己编一编。通过这几步的设计让学生有梯度地掌握“两素句” (人称、事件),再由“两素句”过渡到“三素句”(人物、事件、时间或地点),为学习四素俱全的句子作了铺垫。

二年级:以词句为重点,从句入手,侧重各种句式训练

如:感叹句、疑问句、描写句、拟人句、排比句(简单)等

三年级:以句群为重点,从段入手,侧重句群和构段训练

如:总分式、并列式、承接式、因果式等

例:连贯动作句群训练(三下) :《翠鸟》(第3段,翠鸟捉小鱼的一系列动作);《燕子专列》(第3段,居民四处寻找燕子的一系列举动);《绝招》(第6段,小柱子奶奶包饺子的一系列动作)。学了这几课后,可以让学生上来演一演系列动作,再写一写。

3.融口语交际,细化指导,习作健步走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与口语交际都有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特性,不同之处仅在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差别。从某种程度而言,口语交际教学也可与“导写”紧密结合。

五上第六组口语交际《父母的爱》,交流其中的案例后,重点探讨“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这些素材在导读导写、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已经有所积累了,此刻需要研究的是以下几点:(1)你所说的故事是否属于这一话题范畴?(2)你的叙述是否简洁明白或者具体生动?(3)你的观点是否合理?

这既是口语交际的要求,也是习作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这是主题单元整组教学提高习作效率的又一策略。

4.享交流平台,巩固教学,习作阔步走

第三学段教材中的“交流平台”(第二学段称之为“我的发现”),旨在引导学生学习一组教材之后,发现丰富的语言现象,揭示多元的读写方法等,交流收获和体会,培养阅读习惯。回顾交流时,也可以引入学生习作,通过点评、赏析、讨论等方式,优化学生习作,巩固言语能力。

四年级上册观察日记范文第5篇

一、采访式作业

农村小学地处山林田地间,和大自然密切接触,其中包含着很多城市小学所没有的课程资源。因此,在布置品德实践型作业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结合农村实际来设计作业。如《了不起,家乡人》(浙教版三年级下册)一课,有一目标是了解普通劳动者为家乡建设立下的汗马功劳,尊敬、感激这些创业者,为他们自豪,树立建设家乡的信心和决心。为此,在课前,我让学生走进了村党支部书记的办公室。学生通过采访,知道了他为了村民的幸福所付出的辛劳与汗水,内心深处对家乡建设者的敬佩,热爱家乡的情感便油然而生,作为小村民的自豪感也随即爆发。这样的道德认识形成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学生在了解走访中,思维发生碰撞,情感得到触动而产生的。这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和感悟社会,从而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学生作业一:采访录(节选)

小记者:姜伯伯,我们下姜村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生活条件好多了。这里面有您的一番功劳。请您说说您是怎样带领大家致富的。

姜书记:好的。以前村民们要么眼睛盯牢责任田,要么外出打工赚现钱,不愿在村里搞发展。针对这种局面,我带头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种植农作物60余亩,其中蚕桑10亩、翠冠梨30亩、雷竹11亩、杨梅12亩,去年年收入7.5万元。后来,在我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带头领导下,到2004年底,全村共发展种植了药材、茶桑、竹果等经济作物1230亩,仅效益农业一项,年产值就达95万元。随着经济林的逐步投产,近几年产值也以15%-20%的速度递增。2003年以来,全村拆危拆旧2925平方米,墙体美化1913平方米,村道硬化1800米,新建公厕5座、垃圾箱22个、沼气池50只、污水处理池3只共240立方米,建设标准堤坝603米,开通机耕路2.5公里,修建自来水2处,还建起了小公园。

二、体验式作业

农村教师可以充分立足本地资源,结合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布置品德作业。如在农村,邻里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相互赠送一些农产品,相互分享一些美食是很正常的,遇上哪家办红白喜事,造房子、搬新房的,大家也都会主动前来帮忙,闲时坐在一起还常常谈天说地。这和城市中邻里的互不相识、态度冷漠的表现截然相反。为此,在上《和睦相处》(浙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去搜集农村这些特有的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例子,让学生在搜集中感受邻里关系的融洽、温馨。课后还布置学生为邻居做一件好事。这样的实践作业独具农村特色,是城市学生所无法感受到的。又如,在农村,家家都有自己的菜园、茶园和果园。平时的生活中,农村学生对于种菜、采茶、摘、收割稻子、采摘野果等都非常熟悉。于是,在上《农产品的家园》(浙教版三年级上册)之后,我布置了实践性作业:在周末的时候,跟随家长一起种菜、采茶、摘,并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写下自己的劳动感悟。学生们在田园中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同时也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到了父母的艰辛,从而更加懂得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主动帮父母做事的人生道理。这也是具有农村特色的。

学生作业二:《摘》日记节选

吃过午饭,奶奶给我们安排了一个任务,让我们摘家门前地里的。这些看起来小小的,花瓣也只有薄薄的几片,但闻起来却很香很香。奶奶告诉我们:“这些是特意栽种给自己吃的。别看花朵小,但它的用处很大。喝了这种泡的茶,可以治疗高血脂、高血压,还可以让我们的眼睛变得更明亮呢!”听了奶奶的话,我连忙俯下身子摘了起来。几只小蜜蜂“嗡嗡嗡”地飞了过来,好像在说:“别摘别摘,我们还要采蜜呢!”我说:“小蜜蜂,别着急!很快还会开出新的花朵来。”小蜜蜂飞到别的花朵上了,我又忙着摘我的了。不一会儿,我们大功告成,出色完成了任务。

三、调查式作业

调查式作业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密切结合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布置调查式作业时,可以变个别性作业为合作性作业,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完成。如上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浙教版六年级下册)后,我让学生完成题为《下姜村能源生态示范建设情况调查》的作业。学生通过看、问、想,对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在思想上树立起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并对社会存在的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提出了较为理性的意见和建议。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在作业过程中,学生还体验到了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学生作业三:《下姜村能源生态示范建设情况调查》(节选)

下姜村建成生活污水处理沼气工程后,每年共减少污水排放量2.8万吨,从而保护了千岛湖的源头水。而48户沼气建设户,则用上了优质燃气;90户使用了安全、高效和清洁的太阳能热水器,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两项能源的利用可节约煤55.4吨,相当于保护林地550亩以上。保护了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为国家节省大气、污水综合治理费7.7万元。另外,由于建设了沼气池,人畜粪便污水经无害化处理后,可年产高效、安全、优质固液体有机肥900多吨,有机肥主要施放于110亩左右的桑园、菜园和稻田中,改良了土壤,提高了肥力,改进了农作物质量。

四、感悟式作业

美国教育理论家布朗等人这样认为:建构主义基本的前提是把知识作为一种关系体系来建构。儿童通过重复、反应和再现来组织他们在广泛的关系体系中一次次经历所获得的体验。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悟比概括化具有更为重要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优越性,人们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活动和感悟上。《品德与社会》课堂倡导动态的、建构性和过程性的知识观,这个知识观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所以,上完《城乡巨变》(浙教版四年级下册)后,我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家乡的变化,引导学生写一些感悟类的作文作为品德作业。

学生作业四:《这股气肥了田省了钱美了家 》(节选)

除了当肥料,沼气还可以用来点灯照明、当燃料。因为其热量比一般液化气高1000多卡,同样烧一壶开水要比使用液化气快三四分钟。如此一来,两个月就能节约1瓶液化气。

来到我们村的村民家中,我看到令人欣喜的场景:厨房、厕所干干净净,以往稻草铺垫的猪圈被水泥地替代。可见,建沼气的另一大好处,就是带动了厨房、卫生间和猪圈的改造,从而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面貌。

四年级上册观察日记范文第6篇

关键词:资源;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222-01

针对学生作文难的问题,我校与北京师范大学“作文三步法”课题组合作,参加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几年来,在专家的引领下,我校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理论,扎扎实实进行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现作以总结以期更进一步。

一、基本做法

我们紧扣作文三步法教学原理,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采取“小坡度、分层次”的方式,划分各年级作文三步法学习内容。见下表:

教学中我们关注了两点:第一,把三步法的教学内容和课本中的作文整合。比如四年级下册《校园一角》与爱自然原情感训练整合,五年级上册《熟悉的一个人》与分想训练整合等。第二,三步法的理论训练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低中年级学生)比较深奥,所以在把握内涵和规律的基础上淡化概念。采取“先讲后总结”的方法进行理论训练,即先让学生讲述,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总结出方法。比如在“分想”的理论训练时,可以这样处理的:

出示《家有儿女》全家福,提问:你喜欢谁?他有什么特点?他做的哪些事能体现这个特点?

学生讲述以后,教师结合实例进行总结:从他所做的事情中找到一个共同特征“调皮”,这就是概括。再根据这个共同特征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就是分想。

这样,用学生能听得懂的语言去交流,不脱离学生实际。

二、激发兴趣――作文是为自己服务的

在“作文三步法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问卷调查中,有的学生这样写道:“采用这种方法,就是让我真实的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把我内心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因为作文课不再是干巴巴的讲解,而是成了静下心感受的时刻:倾听一支铅笔的细微声息,抚摸一片树叶感觉它的与众不同,剥开橘子在橘香四溢中品尝它的味道……作文课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老师们把盆花摆上讲台,同学们调动各种感官谈自己的感觉;吹气球、掰手腕的小游戏也被搬上讲台……在真切从容地感知了身边的事物后,“写”就成了学生的内在冲动,成了一种表达自我的内在需要,真实的文字倾泻而出,学生不再惧怕写作文。从三言两语到成段成篇,学生在写作中获得成功与快乐,习作兴趣大大增强。

三、积累素材――让学生走进生活

我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十分丰富:种植园里留下孩子们劳作的身影,双手沾满泥巴的那份真实是课堂上无法获得的;“剪纸”校本课程的课堂上有孩子们一刀一刀耐心雕刻的专注;体育品牌“跳花绳”的整齐划一、花样翻新是孩子们日积月累的功夫;风筝比赛上的那一份洒脱与豪迈成为童年最难忘的一刻;升旗仪式上的那份庄严、激昂是任何时候都不可取代的……丰富的活动在极大的冲击着孩子们的感官,每次活动都会有所侧重的去观察,记录下来。

此外,在记录的过程中要逐渐提高要求。在感知训练阶段,我们发现学生有生搬硬套理论的现象。比如一部分学生误以为感知物必须要按着“看、听、闻、触”的顺序来写;还有一些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我看到”“我听到”“我闻到”等短语,虽然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但文章显得生硬、缺乏流畅感。我们则通过例文对比、病文讲评引导学生按着自己的感觉特点把感受写下来,免去那些多余的过渡短语。

四、以展代评――激发写作内驱力

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系列写作实践活动,比如教师系列、家人系列、同学系列等等。每个系列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和体裁进行习作练习。课堂上,我们大多采取口头作文的形式,将说完之后直接评议,短时间内可以进行大量练习,节约了时间。书面作文则以日记、片段练写、课文续写等小作文为主,大作文不宜太频繁,一般每两周一次。

四年级上册观察日记范文第7篇

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教师要用心呵护学生的热情,精心培育学生收集、整理、展示信息资源的能力。那么,教学中我们应怎样引导、培养孩子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呢?

一、 精选信息收集的主题

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需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等精选信息收集的主题,借助相应的条件、设施、资源来帮助学生完成信息收集活动。

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所要收集的信息非常多,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因此笔者结合各教学单元的重点和难点选择下列内容作为这个学期信息收集的主题。

1. 收集家乡的名胜古迹、名人及他们所做的贡献。

2. 收集自己身边有关的民风民俗,查找相关的网站、网址,了解有关传统节日、传统文娱活动、不同民风民俗等方面的信息。

3. 收集家乡“昨天”与“今天”的风景图片或照片,采访2~3个经历家乡变化的人,了解家乡的巨变。

4. 调查本地区交通发展的状况,了解交通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和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了解本地区有哪些物品是从外地运来的等。

5. 收集各类广告信息,了解广告对生活的影响。收集一些与网络有关的主题,进行调查、采访。

从而避免了学生无所适从、贪多求全的现象。

二、 丰富信息收集的空间

全球信息化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要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效信息。

1. 从文本信息中获取信息

“阅读是收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到社区的图书资源比较丰富,但学生对社区藏书的知晓度和图书的利用率都很低。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周围有哪些可利用的信息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活动主题的要求和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确定收集的目标、范围和途径,从而获取信息。

2. 从感性体验中获取信息

感性体验是指让学生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用眼观察、用耳聆听、用心感受、用脑思考、用手操作等亲历性活动,来获得丰富的信息,为他们打开真知的大门。

某教师在上《品德与生活》第三册《金色的秋天》时,为了让孩子感悟到秋天的特点和了解秋天的生活常识,教学安排如下:

找秋天:引导孩子展示自己用各种方式找到的“秋天”(可以是有秋天特点的植物、画、诗歌、日记等)。

说秋天:①说说自己在找秋天的过程中发现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特点?②结合气象记录表,说说自己发现秋天和刚刚过去的夏天有什么不一样?③在秋天如果不注意的话会给我们带一些小麻烦,为了让大家都能健康快乐地度过秋天,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案例中,学生们的各个感官都“动”起来了。学生对秋天的认识均来自于各种各样的活动,无论是“找秋天”还是“说秋天”,都努力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去发现、去展示、去思索,使他们感受了秋天的斑斓色彩。在“动”中学生们获得了有用的信息。

3. 从实践活动中收集信息

实践活动旨在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获取广泛的信息。

如某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花钱的学问》一课前,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安排:

布置学生开展购物前的家庭小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家里需要什么?”让学生知道我们应当买需要的东西,购物不要随心所欲;调查“爸爸妈妈喜欢什么?”让孩子在购物时心中有家人,不能一味光想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调查“我准备买什么?”让孩子懂得购物还要有计划性,考虑自己的购物能力和家庭经济条件。

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学校优势,着力开发好学校、社区、家长等课程资源,让学生的信息来源得到保障。

4. 从网络环境中收集信息

网络作为信息交流、传输的强大载体,可以为我们提供内容详细、丰富、齐全的信息资源,是我们学习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助手。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查找、收集不同的信息资源。教师应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评价、选择能力。

三、 指导学生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面对大量的从不同渠道获取的杂乱无章的信息资源,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将信息进行提炼、概括、分类,删除与学习内容无关的材料。对于有些不适合学生理解的语言、内容应进行编辑,使之符合学生学习、展示、交流的需要。

1. 教师引领,分工合作

教师应时时了解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在关键的时候介入指导,及时提出建议和意见,或指明范围,或拓展思维,或探讨利弊,或寻求新途径,或调整研究方向,减少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盲目性,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随着教材呈现的一个个主题的范围不断扩大,如果每个学生都相对孤立地去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必定会出现信息杂乱、重复、遗漏等现象。所以,要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明确小组内各自的角色,确定收集目标,分工合作,这样既减轻了负担,提高了效率,又让学生能实现信息上的拓宽、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为接下来的信息整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整合信息,以点带面

面对众多的信息资源,如何紧扣教学目标,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呢?

以《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教学为例,学生收集到的信息仅仅“传统节日”就达数十页,详细阐述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方面的情况。怎么办?我们决定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比较、整合,以点带面,重点突破。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春节为例,首先出示学生找来的信息,反复阅读后,设计了三个问题:“过年前你会准备什么?”“除夕夜怎样辞旧迎新?”“大年初一你怎样给长辈拜年?”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把最能反映本地区特点的内容进行交流。在充分了解了春节的习俗之后,再放手让学生学着用同样的方式了解其他几个传统节日。这样整合信息,既不会让收集信息流于形式,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了视野。

四、 关注信息共享的互动

由于课堂容量有限,学生不能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一一呈现在大家面前。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使信息能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满足学生们的需要。

1. 教师引路,交流汇报

为了使收集到的信息更好地服务于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要有信息交流的引导意识。教学中,要不断为信息交流构建平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合适的汇报方式,为信息的互动交流注入活力。

如某教师在上二年级上册的《我爱秋天》一课时,就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师:课前小朋友们都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秋天,现在你打算怎样把手头的信息向大家展示,让大家都能感受你找到的五彩缤纷的秋天?

生:我和稻子、橘子合了个影(学生高举照片),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秋天的快乐。

生:我把秋天带进来了!瞧,黄澄澄的梨、红通通的苹果、咧嘴笑的石榴……

生: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我特别喜欢秋天,我要用儿歌把秋天写下来。

生:老师,我觉得我们可以把自己找到的秋天用彩笔画下来,这样秋天就会永远留下来了……

(同学们越说兴致越高)

案例中,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交流,各抒己见,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展示照片、出示实物、编儿歌、画秋天等形式应运而生。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体会到秋天的丰富多彩、硕果累累,使课前收集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

2. 不拘一格,亮出自己

思品课教学的展示形式不拘一格,可根据具体教学目标与条件来选择,最好是能多形式结合使用。多样化的展示方式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参与,为其提供个性化学习的空间,从而达到良好的活动效果。

如笔者在上五年级上册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一课时,课前笔者让学生分组重点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让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汇报。学生经过了课前充分的调查了解之后,汇报的形式十分丰富多彩。如一位男生模仿主持人的样子向我们介绍了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几位男生穿起了藏族服饰,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并为老师和同学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几位女生跳起了“赛乃姆”,那“动脖”“弹指头”“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动作,引起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一位女生拿来家里的照片,饶有兴致地向大家展示了她在各地拍的有趣的民族活动。

案例中,通过多种展示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们兴趣十分浓厚,他们也从不同渠道了解了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与此同时,学生们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感染了所有的听课老师,这样的课堂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教学的魅力。

3. 搭建平台,养成习惯

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如运动会、歌咏比赛、黑板报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等,同时其中蕴涵着富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资源。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就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做个有心人。比如教孩子随时拿起相机,把活动场面拍摄下来,或让学生用日记记录下来等,定期开展信息交流活动,对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孩子给予表扬、奖励,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得到培养。

四年级上册观察日记范文第8篇

1. 活用教材资源。首先,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我们要“基于”教材,又“再生”教材,善于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将教材中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活动。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组第6课《爬山虎的脚》,可组织学生观察爬山虎,实地考察爬山虎的特点,写观察日记,进行口语交际等。这样,化静为动,学生主动参与,效率高、效果好。其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在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的基础上增删、补充、链接教材所提供的内容。第三,要通过教学给学生传达教材中渗透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接受思想的熏陶。

2. 置换生疏资源。由于区域性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课本上提供的素材不可能是每个地方的学生都熟悉的、感兴趣的。尤其是某些“城市内容”素材,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相当生疏的。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8组的主题是“异域风情”。我们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学生自身资源等资源。在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盛开的鲜花,写片断,以表达赞扬花之美的情感。在学习《威尼斯的小艇》领略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时,组织学生进行滑板花样比赛。学生现场做记录,即兴进行口语交际、写片断等活动。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结合农村现实背景,置换教材中生疏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 用好教材插图。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或情景图),这些插图(或情境图)与教学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可进行看图说话、写话训练;可进行看图复述、背诵课文训练,也可进行创新训练。因此,充分利用插图或情境图,对理解文本起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如,学习《触摸春天》一文,学生观察插图,让图中的线条、色调、姿态等形象地表达生活,可实现互动交流。

4. 重视教材延伸。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鲜活的素材,挖掘教材隐含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对于课中的思考题和课后的练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度的加工和延伸,使之为教学服务。如,学习《蝙蝠和雷达》时,文中思考题“怎么配合的呢?”在多媒体课件创设的环境下,学生口述蝙蝠飞行时嘴和耳朵是怎样互相配合的。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办一期关于仿生学的手抄报。

二、走进生活——探寻资源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农村生活,探寻地方生活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可以让学生深切地感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知识就蕴藏在生活之中。

1. 探寻学校生活资源。农村学校生活中的许多事件和现象作为教学资源,都与语文、有一定的联系。选择这些生活素材,不仅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另外,校园环境、校园文化都是我们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如,学生写校园四季美景、好人好事、校园各种活动等,开发利用学校生活资源。

2. 探寻社会生活资源。走进大自然,走进广阔的农村,选择有意义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教学资源。热点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往往也是学生渴望了解和知道的信息,利用这样的素材作为课程资源,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新农村建设”、“无公害蔬菜的种植”、“农作物管理”等都是求之不得的当代农村生活资源。除此以外,农村中的许多土特产都是制作教具、学具的好材料,农村里那美丽的山川和田园风光也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

3. 探寻家庭生活资源。农村家庭生活中的种植、养殖、家庭活动等蕴含着许多语文知识,都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

三、重视活动——引用资源

1. 引用读书活动资源。向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或建议,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我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学习知识,宏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学生阅读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一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扩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2. 引用节日教育活动资源。节日、纪念日,都是我们可以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把以节日教育活动为主线开展的系列活动作为习作材料引进习作教学中或者以节日教育活动的情景设计课的引入或者设计习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轻松进行习作和学习。

3. 引用实践活动资源。依托农村小学和广阔的农村生活,大量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能够展现学习内容的真实性和丰富性,体现学习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我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办手抄报、模拟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读书读报、游戏、竞赛等,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

四、用好远教——借鉴资源

1. 观看光碟,学习借鉴。远程教育配发的光碟中有课堂实录、优秀课例、专家点评,教师通过观看教学光碟,不仅可以了解新课标精神、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而且可以把自己的课与名师的课进行对比分析,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2. 查阅资料,拓展知识。网上资源非常丰富,它在获取资源和进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表现出来,新教材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网上学习的空间,教师通过网上可以查阅资料,把更多的知识引入课堂,也可以介绍一些好的网站,供学生选择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进行交流。

3. 借鉴资源,制作课件。多媒体技术能为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多方借鉴资源,通过电脑制作课件,在教学中适时使用,能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

五、关注学生——生成资源

应该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验、见解、问题、困惑甚至错误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农村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有效地开发农村学生资源,是值得教师关注的,也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