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母亲让儿子进故乡

母亲让儿子进故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母亲让儿子进故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母亲让儿子进故乡范文第1篇

在村庄之上

在树梢之上

在一群麻雀之上

炊烟,盛开成一片湛蓝

从房脊上站起来

轻轻淡淡笼住几朵鸟鸣

炊烟,和我们一起

把根丢在了村庄

走得缠绵悱恻

走得荡气回肠

只留下草垛

只留下方言

只留下母亲

一声声长叹

六月麦黄

日头白了。

麦子黄了。

路上忙了。

顾不上洗干净头发上

来自城市工地的水泥

大哥 将忙碌的脚步

又印在家乡的麦地

车欢马叫的路上

匆匆走着刚拔掉针头的母亲

荷包蛋麦粒般滚圆丰盈

麦捆上父亲紧紧的鼾声里

布谷鸟正紧紧地叫:

旋黄旋割 白雨白水

就做一株麦子吧

在积雪下,麦子

叫醒最早的春天

就做一株麦子吧

站在温和的土地上

面对风雨面对劳苦的农人

学会该对谁昂首该对谁低头

就做一株麦子吧

在阳光下

幸福地挺直腰身

向天空亮出自己小小的锋芒

就做一株麦子吧

让麦穗样的诗歌

向大地低下高昂的头颅

麦场上

这个自然睡醒的上午

在老屋旁的麦场上 一任目光贪婪

麦草垛 秃树梢 远山顶

然后,目光沉入幽深瓦蓝的天空

麻雀,这些忠实的歌者

穿过薄雪和冻霜

她们的歌声从没离开过村庄

如我慢慢衰老的爹娘

就让风从我的眉宇间掠过

掀开枯脆的冰草下

第一抹淡淡的新黄

春天

风的儿子 雨的儿子

在田野里奔跑

一粒种子,在泥土里

陪着另一粒种子埋下

然后,发出破土的声响

低声,再低声

然后把耳朵打开

听父亲的犁铧亲吻泥土的细语

听母亲呼喊我的小名

听呼喊伴着炊烟轻轻飘远

燕子

一声黑色的长叹

划出生活的坚硬和苍白

比那些著名歌手圆润的嗓子

为了小日子,每天讨价还价

抖擞着精神,又提心吊胆地

只能将幸福的梦想搭在别人的屋檐下

小老百姓一样的燕子

在卑微的时空中,划过自己的生活

扁担

一头挑着太阳

一头挑着月亮

沉重啊,

水,粮食,硕大的草堆

要卖的十一个猪娃

日子,晃荡在沉重的扁担上

扁担,把自己慢慢放好

站在墙角努力正了正腰杆

白杨

这站起的河流

以向上的方式完成流淌

让夜夜翻滚的浪花

找到了方向

一边向往光明

一边接近无限的黑暗

在纠缠和撕扯中

白杨,

高过飞鸟 高过云彩

河流

用涟漪开口说话

用奔跑延续生命

一条河流

从时光深处奔涌而来

河流隐匿着谁的爱情

又隐藏着谁的幸福和伤痛

我听见时光撞击河流的声音

坚硬出铁质的回响

一条河流

可是一朵云的故乡

北墙根下的阳光

此时,不谈诗歌不谈工作

不谈楼市坚挺股市的涨跌

面对我乡下的爹娘和乡亲

只谈收进粮仓的小麦和高粱

只谈还要出外打拼的又一年

说说表弟的考学姑姑家的亲事

偶尔,也说起村里谁谁赌博输掉的十多万

“唉,那家人怎么过啊?!

婆娘娃娃可怎么过啊?!”

在诅咒和恶毒谩骂之后

他们伤心,好像输光家产的

就是自己的儿孙

除夕

沿着农历的脉络前行

你就能看到 好日子

长在腊月的深处

坐在烫人的土炕上

心境祥和如雪

父亲 掐指盘算

一年贫瘠或丰满的收成

祝福捏进饺子

期盼描进年画

春联火红 灯笼火红

窗花火红 笑脸火红

母亲让儿子进故乡范文第2篇

我哈佛大学毕业以后,就一直在创造能改变人类生活的机器,一做就是二十年,我成为了一名被人们称为“人类之祖”的出色科学家。这时,我正在实验室里策划着机器核心的研制方案。突然,一个电话打过来,我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传过来:“儿子,你怎么二十年没回家,是不是不要你妈了呀?你回来一趟吧!”“是妈妈啊!我马上就赶回来!”我立刻走出实验室,一路奔跑到了我的飞行器停放处,走进飞行器,设置了航线,开启后,0.01秒时间便来到了妈妈家。

我走出飞行器,眼前见到的使我大吃一惊:河水是黑色的,房子全部是草屋,地居然还裂开了一条缝。原来的山不见了,原来的水不见了,原来的花草树木不见了。我就问母亲:“妈,这里发生什么事了?”“嗨,你不知道,三个月前,来了一个房地产公司,他们大量开采,刚好发生地震,所以就成这样了,嗨。”“这些人真可恶,那他们有没有赔偿损失?”“没有啊!害得我们流离失所,只能盖草屋住。”我听后,叹了口气,从飞行器里拿出一根管子,把管子里的液体倒在地上,然后说:“这是植物催生液,可以让植物快速生长。”说完,就走了。

唉,想不到故乡一游竟是这样。要是人人都像这样无所顾忌地破坏大自然,整个地球恐怕离毁灭的日子不远了。

母亲让儿子进故乡范文第3篇

故乡

故乡是一座小镇

小得足以被海水日日侵袭

这片花园曾给予我无限的欢乐

但是,现在,她多么像一幅可以卷起的画

不经意间就被我贩卖出去

沉默的人

那些太早学会沉默的人

是常常迷路的人

他们会碰见黑森林

会听见褐色河流的歌声

在你沉醉于往事的时候

他们已经离开孤独,离开白日的大道

走进夜色的大风中

当你赞叹,他们已隐没于浮云

当你爱,他们已忘记了恨

傅苏作品

母亲肖像

母亲老了,爱哭

我想画一张她笑时的画像

传给自己的女儿,或者外孙和外孙女

我摆好画布

叫母亲坐在靠近阳台的光线里

她宁静地看着我,说:

儿子,快画吧,时间不早了,我还得买菜做饭

煲你爸爸喜欢喝的稀粥

给你烙几张爱吃的馅饼,炒几样小菜

家里的醋和酱油也快用完了,我得去买

说完这些,母亲一闪就不见了

只剩下一张空着的摇椅

一下午,那画师发着呆

拾穗者

我要替你寻找

那些被时光弄丢的孩子

牵着他们的小手,引着他们

一步步,向家的方向聚拢

我听见你喊:

回来吧,孩子,快回来吧,孩子们

每一天,那声音总牵着我的脚步

在心里回荡

我,就快要,回来了

就快要,沿着原路返回

就让我跟在你的木车后面

我愿意把自己变成劳作不知苦休的长工

我愿意为你拣拾麦穗

一生的长度

孩子们都在乡间小路

安静地等待喂养

刘洁岷作品

空缺

我像火车似的在别的大街上走动

面孔,分布在车载电视画面中

黑色的线人弯曲食指

叩击窗帘起伏飞扬的玻璃

每一扇掠过的窗口

都陈列着我的母亲

为我整理的从小到大的

作业和照片

而许多滚烫的眼睛

都涌向广告和节日促销人员

我对歌曲过敏,阳光下

街心公园的草地微凉

我想找到一个水波中的

潜在的影像,或者

像一只巨大白净柔软的手

从长睡中醒来的动物

秋分

用钱雇来的一位擦玻璃的女工

不该为难一个相当消沉的男人

他看到窗外有一把椅子死了

与此同时是他多年的龋齿掉了

当惊慌慢慢消失后,人们

会习惯一种没有主题的空洞

老了还会有娱乐的热情吗

还会再在伦理以外喜欢点什么

是欲念还是颜色让你困惑

是吗,是的,你问对了

老英在野作品

说吧,父亲

说吧,父亲,你又用树叶叫醒我

幽暗里陪你喝酒

颈椎和心脏,我知道

你总是抱怨我的优柔

像两个男人那么谈话,我一直渴望这样

父亲,在你活着的时候

或者你没有耐心

或者,因为我的不屑

孩子们渐渐长大了,我才知道

我离你很近

有一天,我也会被拉走

世界纹丝不动

说说吧,我举杯过额

老家伙,我记得,你的生日又到了

你和你那帮伙计

一点点模糊,一点点消逝,像渐渐小下去的风

蛾子作品

小镇

患鼻炎的人迷路,在塑料袋里

推子在推,锤子在锤

现在几点了

吹风的人,起来了吗

蚂蚁嗅到雪花,他以为,他带着她

他带着她在塑料袋里跌跌撞撞

古德曼花

这是一朵沉默的花

她光滑,而没有意义

她爱木头

也爱过铁钉

她光滑

而没有意义

王金辽作品

洗礼

请你把我洗干净

从内到外

把那些顽固的斑点统统洗掉

洗去四周的黑暗

洗出骨头的白

然后,请你把我拧干

把我放在烈日下暴晒

这命悬一线的时刻

我已经不掺任何水分

我终于纯粹了

末了,请你把我熨平

贴到床上

这样真美,我已纯净得如同初生的婴儿

在这无边无际的夜晚

只有来自大海的风将我吹醒

周星作品

素描:深夜,有人在谈论

她有点抑郁

因为大街不断有雨落下

她仿佛听到

紧密的脚步声

当我们回到一张餐桌

更像一对

临时组装的玩具

不断有人加入

受雇于集体意志

所有人必须将谈话隐藏一半

作为餐桌中唯一的听众

我感觉幸福

而她

有点抑郁

她举起手,放下手

又举起手

重复着倒水的姿势

这时大街上只剩下灯光

与灯光照射不到的地方

谋朵作品

夏天

你一直在照片里,偶尔

出来亲吻镜子和我

反复出现,反复消失

不留下痕迹

不止一次回想你的帆布鞋

和亚麻色织布长裙

在镜子里,你的衣裳

袖子很短,我摸不到你头发里

即将滑落的发卡

布娃娃

在大大的窗格子里

你穿红色长裙

坐着

一伸手,就有风

围过来,吃你手上

蓝色的蝴蝶结

你将风

迎进窗格子

用长裙子

喂养它们

杨略作品

圆形树

醒来时描述兔子

湖水从中间逃脱

灯都灭了,白天轻度厌倦

他们修着公路,只有它

拥有黑色爆炸发,不会抗拒太多

秋意

他把妻子放在街道

也放在积木堆里

对岸波浪型的梦

发现了悲伤的锯齿

乔书彦作品

牙疼

在青春的出口

中年臃肿而来

日子挨着日子

四季的风永不消停

打着饱嗝,喝着茶

我一事无成,无奈的疼痛

在我的脸颊上肿胀

我捂着脸,牙疼

是多米诺骨牌

医生告知:无药止痛

那么就迎着风

让牙疼成为中年的标记

感叹

试图爬过沟渠的小羊羔

被一棵草引诱,回家的路

走了整整一个冬天

更多的人在成长,他们在出发

循着原来的路,那些年轻

随心所欲的人们,寻找火种

他们要点燃内心

在天涯海角,路至尽头

他们折返

他们在晒场,麻雀飞来飞去

倘若我青年时在这里多呆些日子

母亲让儿子进故乡范文第4篇

一、自主学习语文的概念及本质

所谓自主学习语文,即在自主合作的教学气氛中,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能动性,使其创造性的精神尽情地发挥,实现其自主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将自主学习语文概括为: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二、自主学习语文的途径和方法

语文是学生带着对生活、对世界的朴素解读,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伙伴对话、与生活对话、与心灵对话,并在多重对话中,积淀语文素养,完成精神的建构。因此,自主学习语文的落实对学生意义重大。

1.自主学习语文,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传统教育体制下,由于语文脱离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因此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语文。所以,自主学习语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学生心灵的激发。

例如,《黄河的主人》这篇散文用激扬的笔墨描写了黄河的险、艄公的沉稳,涤荡着每个学生的心灵。为让学生感受到艄公的勇敢、智慧及其对黄河的深情,我设计了三个填空,贯穿全课教学。

(1)填空一:这,就是( )的黄河!

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黄河的波涛滚滚、浊浪排空。随后,我让学生在《黄河大合唱》的乐曲中充满激情地走进文本,体会令人胆战心惊的黄河。

师:(配乐放黄河录相)同学们,这就是黄河!看着这惊心动魄的画面,你们一定有话要说吧?[出示填空:“这,就是( )的黄河!”]

生:这,就是浊浪排空的黄河!

生:这,就是翻腾的黄河!

生:这,就是令人胆战心惊的黄河!

(2)填空二:(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接着,我根据课文内容过渡:“是的,这样的黄河怎能不令作者胆战心惊呢?那黄河上小小的羊皮筏子更是牵动了作者和我们的心。请打开书本,读第2至5小节。”然后,我提出阅读要求:“在这部分内容里,都有哪些词句牵动了你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些词句画下来。”在交流中,学生通过关键词句“小小的”、“整个儿”、“浮在水面上”、“贴着水面漂流”、“只有十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等,发现了羊皮筏子的特点。

师:看来,这小小的羊皮筏子确实牵动着作者的心。[出示填空:(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可以用文中的语句来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生:真不敢相信!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生:啊!我的天哪!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师:谁能通过语言描述让我们看到羊皮筏子?

生:无论风多大,浪多大,都奋勇前进!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生: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是什么!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生:那么小,那么轻,好像一个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3)填空三:( )——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师:羊皮筏子之所以能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那是因为——

生: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浏览窗外的景色。(齐读第6小节)

师:之所以羊皮筏子能在汹涌的黄河上鼓浪前行,那是因为——

生: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浏览窗外的景色。(第二次齐读第6小节)

师:之所以乘客能谈笑风生,那是因为——

生: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浏览窗外的景色。(第三次齐读第6小节)

师:艄公仅仅是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吗?

生:还有经验和技术。

师:有没有一个词可以体现?

生:如屡平地。

师:此时,我们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谁来说?[出示填空:( )——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生:勇敢和机智,镇静和机敏——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生:他战胜了黄河,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生: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这三个填空体现了三种意义。一是画面的推进。这三个填空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画面:在浊浪排空的黄河上,那么小、那么轻的羊皮筏子不仅鼓浪前进,还载着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镜头越来越近,艄公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二是感悟的深入。这三个填空既让学生内化了书上的语言文字,又为学生内心情感的抒发建立了平台,使得学生感悟的过程成为用心参与、深入参与的过程,人心与文心通融、情感与理智交融的过程,个体情思抒发的过程。三是情感的抒发。这三个填空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又有利于深入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

2.自主学习语文,彰显生命价值

人之为人,不在于其有自然生命,而在于其有特定的主体人格。因此,自主学习语文的最终目标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人格塑造上。归根结底,自主学习语文就是帮助学生塑造最完善的人格和最有价值的生命。

(1)片断一

师:昨天我们针对《螳螂捕蝉》的故事提出了一些问题,还记得是什么问题吗?

生:吴王为什么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而听一个少年的劝告呢?

师:看来,少年的劝告是耐人寻味的,它改变了吴王的决定,也牵动着同学们的心!

生:少年为什么要在清晨去捕捉螳螂呢?

师:你注意到了少年劝说的时机。

生:为什么少年选择去王宫花园劝吴王呢?

师:你注意到了少年劝说的地点。

生: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他到底悟到了什么?

师:看来这个“悟”字也是吴王改变决定的关键所在。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走进故事。

在片断一中,先是让学生回忆之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然后教师抓住“劝”和“悟”这两个牵动全文的关键字,引导学生走进故事,让其凭借语言文字感受人物的生命、触摸人物的灵魂。

(2)片断二

师: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各有怎样的特点?

生:大臣的“劝”,让吴王很没面子。因此,吴王很固执。

生:清晨是一天最让人放松的时间,所以少年选择这个时间“劝”吴王。

生:清晨王宫花园的花草树木上有露水,为后面少年讲螳螂捕蝉的故事作了铺垫。

生:王宫花园的环境比较轻松,不像朝廷那么严肃。

师:你将劝说的两个地点作了比较,这也是少年选择王宫花园的重要原因。

生:因为这个少年是侍奉吴王的,所以对吴王的行踪比较了解,因此他选择了王宫花园。

(引导学生朗读“清晨,我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我的鞋子和衣服,我也毫不在意”。)

师:同学们,这一切都是少年的安排,一件事情的成功,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还要选择适合的地点,这就是智慧。

在片断二中,教师抓住“劝”字,让学生在自主表达的氛围中,兴趣盎然地品读、讨论、体会,既能真切地感受到少年的智慧,又可巧妙地深化文本的内涵。另外,通过“劝”的一唱三叹,并与隐藏于文字背后的诸多信息沟通起来,使学生获得更多自悟、自得、自会的能力,最终孕育学生创造的能力、点燃其智慧的火花。

3.自主学习语文,巧在感悟为先

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要求不仅是掌握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透过语言文字领会广阔的文化内涵。而自主学习语文就是透过语言文字,在心灵的层次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领略和理解广阔的文化内涵。在这一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悟、自得、自会的能力,而教师所做的工作只是为学生修枝剪叶。

例如,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时,我抓住文中“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句话,让学生披文入情,深入体会母亲的“启蒙”。在读完歌谣后,我出示了填空:“ 母亲用歌谣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学生们此时已深有感触,无须再作启发,那优美凝练的语句已是脱口而出。

师:母亲用歌谣仅仅把对故乡的爱给了我吗?[出示填空:母亲用歌谣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谁想说一说吗?

生:母亲用歌谣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对儿子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勤劳的美德,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浓郁的诗情,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纯朴乡情,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的钥匙,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飞向诗歌王国的想象翅膀,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

师:母亲吟唱的纯朴的歌谣,像月光般洒进我的心田,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灵,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只有情动,才能辞发,想象才会展翅,并真正使学生融入教材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思想。所以,让学生自己感悟是自主学习语文应体现的本质特征,也是真正落实人文精神的关键。

4.自主学习语文,释放情景再现的创新能量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自主学习语文中,重视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和幻想,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我让学生亲历老天鹅破冰的过程,于是学生感同身受。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旁白式的点拨,对学生的心灵和智慧进行挑战:“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难道你真是钢铁之躯,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刺骨的寒冷”、“何苦要忍受这般苦痛?”通过这样的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审美主体(教师、学生)与客体(老天鹅)间的心灵激情地碰撞了。随后,我播放俄罗斯音乐,和学生们一起体验异域风情,不仅有感动涌入心田,更有另一种深刻的“对话”即将开始。

5.自主学习语文,贵在科学而系统地培养

因为自主学习语文是在自主合作的教育气氛中,使学生不断地发挥其学习语文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其自主性发展的语文教育实践活动,所以我们努力使语文课堂变为对话的课堂、实践的课堂、探究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并对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品质进行探索,从而给低中高三个年段分别从好奇(学习兴趣)、乐学(学习情趣)、自主(学习态度)、自律(学习意志)、创新(勇于探索)、合群(乐于交往)六个方面制定了指标,以便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而系统的培养。

母亲让儿子进故乡范文第5篇

儿子含泪发誓:

绝不丢下痴呆妈妈!

2007年9月16日,32岁的陈斌强手握一纸诊断书,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的走廊上痛哭失声。这名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的初中语文教师,当天专门请了假,陪一连多日精神恍惚的母亲来医院检查身体,结果母亲竟被诊断为患了老年痴呆症!也许是经受了太多生活磨难的缘故,一向聪明要强的妈妈才58岁,竟然过早地患上了这种病,这令陈斌强感到万分痛心和愧疚。

随后的日子里虽有药物调理,陈斌强母亲的症状却在慢慢加深,精神也一天比一天迷糊,这让他十分沮丧。几个月后,母亲完全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吃喝拉撒全靠家人照料。

2007年底的一天,母亲忽然失踪了,陈斌强和家人发动亲友和邻居四处寻找。“妈妈!妈妈,你在哪儿啊……”他带着哭腔的呼喊洒遍村头村尾、方圆几十里的每一条乡间小路和一片片稻田间。在家乡这片熟悉的土地上,陈斌强有着太多关于母爱的记忆,随着双脚的沉重迈动,他眼前不由映现出了那一幕幕尘封的往事——

母亲命运多舛,1983年父亲因车祸去世,留下三个年幼的孩子,大姐13岁,陈斌强9岁,小妹7岁。从此,母亲既要起早贪黑到田间劳作,为一家老小挣口粮,又要拉扯几个孩子,同时还得照顾年迈的婆婆……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母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心灵手巧,他们三兄妹小时候穿的衣裤、鞋子、毛衣,都是她亲手缝制的。跟许多农村妇女一样,陈斌强的母亲也有着“重男轻女”的思想,对他这个家中唯一的男孩最是疼爱。小时候,姐姐经常酸溜溜地对斌强说,你可是宝贝儿子哟!

夏天天热,斌强喜欢拿张凉席睡在院子里的小床上。每天早上醒来时,他总会发现身上多了一条毛毯,那是母亲半夜起来替他盖上的。而床头上,则放着妈妈早晨刚从镇上赶集买回的山楂糕、牛肉馅饼等好吃的。

慈爱的母亲也有着严厉的一面,比如在陈斌强兄妹几人的学习方面,她管教起来绝不手软。斌强上小学后,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被喊起来读书。妈妈则手拿一支粉笔监督着,每当他读完一遍,她就在地上画一笔“正”。睡眼惺忪的小斌强,常常读着读着就睡着了,然后就会遭到妈妈拧耳朵的惩罚。有时他也偷懒耍滑,趁母亲不注意,悄悄在地上多画几笔“正”字,被小妹揭发后,免不了一顿责打。

每天背起书包来到学校后,第一节课照例是早读。因为在家已经读得滚瓜烂熟,课堂上的陈斌强只需随便翻翻书,就能在同学们惊羡的目光中,到老师那里背课文了。为此,班上不少同学私下里称他为“神童”。

在妈妈的督促下,小学时期的陈斌强能把一本语文书从头背到尾。母亲为此很得意,常叫他在亲朋好友面前表演一番,每次都得到大家的赞赏。

虽然家里一直很穷,但妈妈支持陈斌强租书、买书的爱好,哪怕为此卖掉家中的粮食都在所不惜。可以说,后来陈斌强之所以喜欢文学,并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与母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初二那年,陈斌强去表哥家喝喜酒,一个鞭炮在他眼前炸响,他当即睁不开眼,泪流不止。瘦弱的母亲不让任何人碰他,背起儿子就往几公里外的医院跑……一连两三天,她都陪在儿子的病床前,轻声安慰斌强,一遍又一遍擦拭他流下的泪水。临睡前,母亲还剥了很多斌强爱吃的桔子,整整齐齐码放在他的枕边。

19岁那年,陈斌强考上了一所师范院校。尽管不是什么名牌大学,但还是把母亲激动得彻夜难眠,她捧着那本大红的录取通知书一遍遍看、一遍遍抚摸,就像儿子高中了“状元”一样激动。

大学毕业后,陈斌强成了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的初中语文教师,并在县城娶妻生子。正当他干劲十足,立志要通过努力工作让妻儿搬离狭小的出租屋,住进属于自己家的楼房时,母亲却突患老年痴呆症,连自己的儿女都不认识了,这令他万分悲痛!

几天后,当陈斌强兄妹历经周折寻找到衣衫褴褛的母亲时,他不禁抱住老人放声痛哭:“妈,都是儿子不好,让您受苦了,以后我再也不会离开您半步!”

“绑”着母亲去教书,

崎岖山路上的凄美风景

如何安置智力仅相当于1岁孩子、一不留神就会走丢的母亲呢?陈斌强兄妹三人开起了家庭会议。起初,考虑到陈斌强两年前已经将80多岁的奶奶接到县城生活,加上他们夫妻俩工作忙碌,还要带孩子,姐姐和妹妹答应轮流照顾母亲。

但陈斌强不同意:“毕竟咱妈情况特殊,平日大小便失禁,时间久了,就算你们受得了,姐夫妹夫,以及你们的家人也会受不了的。”想到母亲刚发病那阵头脑还清醒时,曾向亲戚透露“就想和儿子一起生活”,陈斌强坚定了照顾母亲的信念,当即斩钉截铁地表示:“我把妈妈接走。”任亲友和妻子怎么劝说,主意已定的他不为所动,并开始帮母亲收拾衣物……

从此,每天早上起床后,陈斌强的妻子傅柳萍都感到提心吊胆,因为她知道,“苦难的一天又要开始了”:婆婆经常大小便失禁,弄得满屋子臭烘烘的,还一会儿笑一会哭,一会儿又拼命拍打着家门大声喊:“我要出去玩”!年迈的奶奶,则用拐杖使劲敲打着地板,嘴里诅咒和抱怨着命运的不公,让她儿子被车祸夺去生命,又让孝顺懂事的儿媳患上了怪病……再加上小孩的哭闹,家里简直鸡犬不宁。

一次,傅柳萍上完厕所出来,发现家里不见了婆婆的人影,不由大惊失色,寻遍整个小区和附近的街道都不见老人,她不由得哭了起来,并拨通了丈夫的电话。陈斌强回来后,发动亲友和邻居一起四处寻找,直到天黑,才在一个垃圾场附近的桥洞下找到母亲。

当晚回家后,陈斌强抱怨妻子没有照看好老人。压抑已久的傅柳萍,也暴发出了她的怒火,把长期以来的委屈和苦恼,淋漓尽致地吼了出来,两人从傍晚一直吵到深夜。直到母亲扯着嗓子喊:“我饿——”,夫妻俩才想到一家老小还没有吃晚饭,于是就各自擦干泪水,一起进厨房忙碌起来。

为了全力照顾时刻离不开人的婆婆,傅柳萍不得不狠心将1岁10个月的儿子送进了幼儿园。“人家本来只接收满3周岁的孩子,园长体谅我们家的老人实在没人照顾,才勉强收下。”傅柳萍说,后来当婆婆又一次走丢,被派出所的民警送回家后,她不是没有劝过丈夫,把婆婆送到养老院去。可陈斌强的回答也让她觉得有道理:“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受欺负了怎么办?”何况每月1000多元的养老费,以丈夫微薄的收入,也很难负担。

2008年初,眼看一大家人的生活越发拮据,甚至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傅柳萍不得不继续外出工作。无奈之际,陈斌强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将奶奶送到老家跟着两个姐妹生活,自己带着母亲去上班!

考虑到像母亲这种病人,坐在电瓶车上可能会乱动,而自己又买不起汽车,陈斌强就翻出了母亲30多年前背他用的那根藏青色的布带。此后每到周一清晨,陈斌强就会从自家租住的5楼背着母亲走下100多级台阶,然后用那条布带,将母亲与自己紧紧地绑在一起,再沿着一条曲折的山路骑行30多公里,去冷水镇中心学校教书。到了周末,又将母亲“绑”回家中,与妻儿团聚。

学校特批了一间10平方米的房子,供陈斌强母子居住。为了照顾好母亲,他每天除了上课和睡觉,几乎与妈妈形影不离。每天凌晨1点,陈斌强开始叫醒母亲,上一次厕所;5点半,再次上厕所;6点,陪学生早读;7点左右,给妈妈喂早饭、梳头……一日三餐,他一口一口耐心地喂到母亲嘴里,碰到难咀嚼的食物,自己先嚼烂后,再喂母亲吃。每个课间,陈斌强都会赶回宿舍,看看老人。到了傍晚,他还要陪母亲散步,然后自己去晚自修,一直到晚上10点,服侍老人躺下睡觉。

他的宿舍墙壁上,被学生们喷上了“I Love You”的字样。陈斌强还在墙上贴着一张母亲的作息时间表,详细到每天帮母亲上7次厕所的具体时间。为防止自己因工作太投入而疏忽老人,他在小书桌的玻璃板下面,压了一张白纸黑字的提醒条:“别忘了,照顾妈妈。”

有一次,一个学生轻声告诉陈斌强:“老师,您身上好像有股怪怪的气味。”他知道,一定是妈妈的大小便沾到自己身上了,这是常有的事。平时他总是换套衣服再去上课,那天时间来不及就没换。这时,却有另一名女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没事,这是妈妈的味道。”“是啊,这是爱的味道。”那一刻,陈斌强鼻子一酸,再也忍不住,七尺男儿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流下了热泪。

每年的教师节,很多学生都会在给陈斌强的贺卡上写道:“谢谢老师,您不但传授我知识,更教会了我怎样做一个品质高尚的人。”“陈老师,我一直很佩服你,以后等我的父母老了,我也会像你一样多陪陪他们,做个孝顺的孩子。”看到这些话,陈斌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5年如一日,

风雨行孝路“感动中国”

到了2009年,妻子见他太辛苦,再一次劝说陈斌强将母亲送到养老院:“现在我们俩都有工作,省着点过,养老费用也出得起。”他却说:“我不是舍不得钱,而是舍不得把她交给陌生人养活。我曾是妈妈的宝贝,现在妈妈是我的宝贝。”陈斌强说,虽然生活中自己苦一点,累一点,但每当看到妈妈孩子般天真无邪的笑容时,他就觉得这是人世间最美的风景,为了看到老妈妈满足的笑,自己付出再多也值得!

即便每天要悉心照顾孩子般的母亲,陈斌强在工作上却丝毫没有懈怠,他上课时风趣幽默,互动性强,很受学生欢迎,他教的两个班,语文成绩连续多年是当地联考第一名。在同学们的印象中,陈老师每天都在奔跑中度过,每一次遇到他都是步履匆匆的慌张样,为了照顾母亲,为了学生,他必须两边不断地奔跑。

“妈妈喂儿子,儿子喂妈妈。”一家人吃晚饭的时候,陈斌强的儿子多多经常指着给自己喂饭的妈妈,和给奶奶喂饭的爸爸说。每次听到这句话,傅柳萍也会跟着儿子一起乐。说起儿子,她脸上难掩幸福,可她也觉得自己和丈夫亏欠儿子太多。

陈斌强的同事罗龙庆,则在个人博客上写道:我每天都看到他坐在小凳子上,帮妈妈喂饭、洗脚、剪脚趾甲……有时候下雨,晒衣杆上,挂满了陈妈妈的裤子,我就知道,那是她又把大便拉在了衣服上。不管风吹雨淋,他这样一坚持就是多年。我觉得,他不只是孩子们的语文老师,更是成人们的品德导师,因为他用行动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孝”。

5年来,陈斌强风雨无阻,坚持每周“绑”着母亲去上课……渐渐的,这个故事为多家媒体广为热传,陈斌强一家人的境遇也逐渐得到热心人的帮助:2012年10月,浙江义乌同泰亨理疗中心的医生从数百里外赶来,无偿为陈斌强的母亲做治疗。经过一个半月的理疗,他母亲的手脚渐渐变得灵活,后来居然能自己解小便了!这令陈斌强夫妻俩激动不已。

与此同时,磐安教育部门也给陈斌强特事特办,将其工作单位从乡下的冷水镇调到县实验中学工作,结束了陈斌强和母亲5年的风霜雨雪之苦。新单位离家只有5分钟车程,这意味着,他可以用最方便的方式照料母亲了!从此,夫妻俩再也不用两地分居;老家92岁的奶奶,也不用每个周末数着手指头盼孙子回来;最开心的,莫过于7岁的多多,见爸爸再也不用收拾东西回学校长住,他高兴得又蹦又跳。

2012年底,经浙江省精神文明办推荐,被网友们誉为“中国好儿子”的陈斌强,成为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重点候选人。2013年2月19日,他以遥遥领先的选票数,从59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当选为“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主办方给陈斌强的颁奖词是: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颁奖仪式上,中央电视台为陈斌强制作的获奖名片,则是“孝更绝伦足可矜”几个苍劲大字,意为其孝举超越常人,足以被后人褒扬。这句话出自国学经典著作《二十四孝》中一则“笼负母归”的故事——鲍出是后汉时新丰人,生性至孝,曾手持菜刀,单枪匹马从强盗窝中救出被劫掠的母亲。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千里外的家乡。后人有诗赞曰: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对于如今的生活,陈斌强非常知足:“我和妻子轮流照顾母亲,谁有空谁回家看看,不用每个星期风吹雨打了。妈妈也恢复的不错,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好!”

母亲让儿子进故乡范文第6篇

拎着水果牛奶进门,没看见堂妹,只有她二姐在准备晚饭。这个堂姐,一百四十多斤,穿了条黑裙,更显得黑,可是她的眼睛是炯炯有神的。

据说堂妹是出去逛街了,她的儿子在房间玩电脑。我进去看了下,嘴巴突出,瘦小,身高像个低年级的学生,可是他十五岁了。我讶然,十五岁怎么那么小啊,而且还只小学毕业。我的女儿,十五岁还未满,已经亭亭玉立,初中毕业了。

过了一趟,堂妹终于回来,连同她老公以及七岁的小女儿。招呼过后,我细细地打量了一下她:虽然瘦小,但身材保持得还不错,黑短裤露出漂亮白皙的双腿。西瓜红的T恤,脖子还算修长,挂着一条褪色的项链。脸上露出风尘沧桑,不再年轻,可一头黑短发还是妩媚精神。总之,我的堂妹举手投足间还是有着徐娘半老的风韵。

精明能干的堂嫂下班回来,进厨房忙碌晚餐,然后堂哥回来,最后胖胖的大堂姐两口子也到了。晚饭上桌,席间随意地聊天,说着老家的一些人和事,我不熟,一句话也插不上,慢慢觉得无聊。

晚饭后又闲坐了会儿,天色慢慢黑下来,大家终于进入正题:关于堂妹的事。

堂妹做了很丢人的事:撇下自己两个孩子不管,跑到别的男人家住了二十多天而且还怀了孩子。在外地打工的丈夫闻讯回来,打了她,犹气不过,又跑去把那个男人也暴打一顿。现在的情形是,他觉得在山西老家无颜待下去,于是把堂妹遣送回来。

我的天,我竟然有二十多年没见到这个堂妹了。据说她也在外面漂了十多年,一直杳无音信。可怜的堂妹,这些年远离家乡亲人,父母双亡都不知晓。

母亲和其他的堂兄堂姐们一味地责骂堂妹,她的头低低地垂着,一个人无地自容地哭着。这样过了小段时间,我于心不忍,抽了纸巾走到她身旁,递给她,俯身轻轻环抱着她,小声劝慰她。

唉,可怜的孩子!

堂妹夫以受害人的身份在那里振振有词,说堂妹如果觉得有脸呢就回去,家里还有苹果树和羊。他会去打工挣钱养两个孩子,至于堂妹,他不置可否,说什么苹果树好好管理就有收获,没钱了卖一只羊也有千把块钱。堂妹小声说苹果树还没挂果,可是没有人理她。

这些亲人们,一致都希望她回山西,大概是怕给自己添麻烦吧,唯有她那亲二姐,担心她以后的生活,希望从堂妹夫那里得到肯定的承诺。

男人即便承诺,又能当真吗?除非白纸黑字去公证,让国家法律到时强制执行。

终于堂妹也答应回去好好带孩子,本分过日子,大家心头的石头落地。临别,堂妹让我抄下她的电话,我怜惜地拥她入怀,叮嘱她好好照顾自己,有事就打我电话。

母亲让儿子进故乡范文第7篇

路,蜿蜒在母亲20年的回忆中

“妈,你在说‘路’吗?你在喊我吗⋯⋯”儿子魏路路只能分辨出有个“路”字,他握着母亲的手摇晃。几天来,母亲张玉芝一边哭一边念叨什么,然而当儿子问时,张玉芝的目光逃避着游离着,泪水在脸庞上冲刷出时光的沟壑,才几天她就老了许多。

她喃喃自语:“莫得路了⋯⋯”这次魏路路听清了,却更糊涂了。

这是2009年12月3日,安徽省涡阳县牌坊镇,可张玉芝说的像是云贵川口音。

望着比自己高半头的儿子,感受他并不宽阔却足以依赖的臂膀,张玉芝的眼神由迷散慢慢聚成清晰。终于,她向儿子吐露了一个埋藏心中20年的秘密:1988年夏天,17岁的张玉芝被人贩子拐骗,想办法逃脱魔掌后无处可去,善良的魏家人收留了她。可除了知道父亲叫张万财,母亲姓惠之外,她只记得老家叫“艾坝集小沟村”(音)。当年交通、通讯十分落后,寻亲犹如大海捞针。两年后,张玉芝主动提出嫁给大自己两岁的魏前进,并再没有主动找过老家。

母亲这一说,路路想起有年春节吃过团圆饭后母亲不见了,他在村后靠山的一条小路上找到母亲时,她正跪在地上,朝西南方向磕头;想起年少时羡慕别的孩子有“姥姥姥爷”,问母亲时她惊慌失措地走开,居然跌了一跤一头撞在门框上,额边至今还留有伤痕⋯⋯哪有人没有乡愁?谁的童年、青春会是一片空白?哪有人不想在老父老母膝前尽孝?是的,找到老家亲人,一定会带给母亲下半辈子快乐和安宁。

16岁的魏路路在镇上中学是优等生,长在E时代的青少年知道网络的强大,于是他将所有细节整理成文,开始在寻人网站和本地论坛发帖求助。惊喜接踵而来,网友们的热情与善良让他感动,本地网友帮他打听附近村落有无相似境遇的被拐女,云贵川一带的网友帮他搜寻最有可能的“艾坝村”。

2009年12月6日,网友们将目标锁定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洪渡镇艾坝村。路路从网吧打印了相关资料带回家,不料张玉芝惊慌失措:“不,这么多年我没回家,现在也不是很想回去。莫得路呀,我欠他们太多⋯⋯”母亲的态度让路路心生疑窦。

星期天,魏路路拉着母亲沿最常走的小路走向野外。正是冬季,满目荒芜,眼前杂草丛生看不见路。路路竭力让气氛缓和:“昨天镇上网友说,大赵北村有个女子和你遭遇相似,也是20年前被拐来的,也是云川贵口音,还有,她也姓张,叫张芬。”

“张芬!芬儿,芬儿⋯⋯”张玉芝尖叫着,仿佛被闪电击中似的全身颤抖。路路惊呆了,他没料想本以为可以安慰母亲的讯息,居然激起她激烈的反应。

张玉芝猝不及防间被重重撞击到了内心最深的隐痛,“芬儿,她是―她是你的亲姨娘!”

原来,20年前被同时拐卖的还有张玉芝14岁的妹妹张芬。那年7月,姐妹俩从亲戚家出来沿山路回家,岔路口遇见两个外乡男女。看上去两人很和善,热情提议说带姐妹俩去城里做事,可以挣很多钱。张芬拉着姐姐想回家,沿着左边小路走到尽头就是小沟村了,可单纯且向往外边世界的张玉芝却被蛊惑了:挣了钱就可以供弟弟读书,可以给妹妹买新衣服了。

就这样,不谙世事的姐妹俩被人贩子一路带着,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后到了安徽涡阳。感觉不对劲的张玉芝偷听到两个人贩子为分钱争吵,趁客车中途停车、人贩子去厕所的机会拉起张芬逃跑。夜色如墨,她俩手拉手在山路上飞奔,张芬突然被一块石头绊倒在地。张玉芝跌跌撞撞地回头,妹妹倒在地上痛哭:“莫得路了,姐姐救我⋯⋯”人贩子疯狗一样的叫嚣声逼近了,张玉芝心一怯腿一软,缩回了伸向妹妹的手,顺势沿着漫山的荆棘丛滚下去⋯⋯

张玉芝哽咽着说:“被魏家爷爷搭救后,我无数次回到山那边小路上找妹妹,可哪里还有人影?风呼呼地刮,像芬儿在哭着喊‘莫得路了,莫得路了’,我没脸回家见爹娘呀⋯⋯”

路路终于懂了母亲几天来惊涛骇浪般起伏动荡的心事,他抹去眼角的泪,坚决地拉起母亲:“无论怎样,妈,咱们到大赵北村去看看。”

路,曲折在姐妹俩隔山隔水的心间

2009年12月15日,路路骑车带母亲去了大赵北村。村口,路路将车停放好向人打听,张玉芝则步履僵硬举止木然地跟着。一个阿姨将路路打量了半天,终于指点方向说:“有个吴张氏和你妈有些像,她男人叫吴勇。”

几十米的泥泞路,张玉芝走一步歇一步,两间砖混结构的房子近在眼前了,院里两个中年夫妇正弯腰干农活。路路让母亲先躲在院外大柳树后,自己走上前去。

中年男人直起腰警觉地盯着路路,路路眼巴巴地瞅着那女子,相似的脸形,相似的眉眼。吴勇喝问:“你找谁?”路路回过神来:“我找张芬阿姨。”“你找她干什么?”男人脱口而出。路路心里狂喜:“我是她的家人,她已经走失20年了。”

原本低眉垂目的女子却是身子一凛,抬眼望着路路。是的,眼里满是和母亲相似的愁苦与纠结。

这时,张玉芝疯了似的从柳树后飞奔过来,抱住眼前的女子放声痛哭:“芬儿,芬儿,我是姐姐,我终于找到你了!”张芬神情复杂地变幻着,有惊愕有淡喜,更有浓稠的幽怨,可这一切旋即隐藏在僵硬的面具下。吴勇冲上来将两人拉开:“她不是,不是。”他拉着张芬进了屋,锁上门。张玉芝冲着屋内嘶声喊着:“芬儿,你自己说,你是不是张芬?”

屋内,一片沉寂。几个小时过去了,直到天黑,直到魏路路拉着母亲离开,无论张玉芝怎样捶打门框哀求,门始终没有打开。

第二天再去,第三天还去,房门一直紧闭,屋内无声无息,除了张芬隐隐的抽泣声。直到第四天,张芬的儿子吴小波赶回来了。他比魏路路稍大一些,两个年轻人、两个姨表兄弟第一次相见,彼此默默对视良久。这一次张玉芝趴在门上,指甲嵌进木门缝里死也不肯松开,声音嘶哑如断裂的弦:“芬儿,求你认了姐姐吧。”

门内传来一句话,声音很小,在张玉芝听来却如五雷轰顶:“我是张芬,但是我恨你。”

同胞姐妹20年后好不容易在异乡奇迹重逢,却已成了陌路人,甚至仇人。此情此景令门外两个年轻人无比心酸,小波也开口了:“妈,有什么委屈你出来当面对⋯⋯”他顿了一下,“对姨娘说吧。你们是姐妹,你不认也是姐妹,何必大家都心里苦呢?”

门,开了。

吴小波抢先一步进屋,将情绪激动、胡乱叫嚷的父亲拽进里屋,留下张玉芝姐妹面面相对。乖巧的路路扶母亲坐下后,恭敬地站在张芬面前,自然亲热地说:“姨娘,太好了,我长这么大一直没见过妈妈的娘家人,现在我终于有姨娘了。”一句话说得张芬眼圈红了。

可是,张芬的目光移到张玉芝脸上时,又再次变得冷冰冰:“好,既然你要说清楚,那我就问你三个问题。”艰难的沉默后,张芬仰脸看天,似乎在极不情愿地回忆一个噩梦:“当时,你为什么丢下我?”一语再次引出了张玉芝的泪:“我,我害怕,我怕又被他们抓住,一个人也跑不脱。”

“好,那为什么你跑脱了之后,这些年也没有来找过我?”

张玉芝干瘦的五指捂紧了自己胸口,痉挛令她声音颤抖:“我有找过,我回到那条路上来来回回走,可是找不到了。我每天混沌着过,心里再苦也觉得这是我该得的惩罚,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你了。”

张芬的眼泪缓缓溢出,像一坛用悲惨浸泡的酒在亲情催化下,终于开始发酵,努力去除苦与涩。她既是说给自己听,也是说给姐姐听:“你知道吗?你跑了,我又被抓了,每次他们给我丢一个硬馒头填肚子前都会打我,一边打一边说:‘要恨就恨你姐,是她丢下你。’再后来,我到了吴家,吴勇对我不错。但那时我多盼望你来找我啊,盼你突然出现牵我的手说,‘妹妹,我们回家。’”

张玉芝心都快碎了。张芬稍平静下来,这番郁积于心多年的倾吐令她拔去了在喉间在心头的尖刺,只是黑痂剥落后重新露出伤痕:“还有,为什么这些年你也不找家里人?”张玉芝捂住脸:“我带你出来的,我不能一个人回去,我怎么跟爸妈说?”

“爸,妈⋯⋯”张芬的声音变得舒缓绵长,20年了,她没有呼唤过这两个字,“你还记得不?山里12月间很冷,取暖是在屋里挖个小坑,你负责将爸挖来的树疙瘩放里面烧,不能熄了,也不能让火星子溅出来。姆妈做饭,锅是用钩子挂在火上方⋯⋯”

张玉芝的头缓缓抬起,望向前方,像是随着妹妹的回忆一同回到童年:“芬儿,你还记得咱家路口是棵什么树吗?淡红的花结暗黄的果,我常常做梦梦见那条路,那棵树。”

“金铃子树,”张芬脱口而出,“又叫苦楝树,还是你告诉我的。有年开春了,我偷偷摘上面的果子,你打了我,说那果子有毒,不能吃。”

姐妹俩四目相对,细微却和煦的暖流正融化两颗被坚冰覆盖的心,甚至她俩说话的口音都有些变化了,似乎正在拾起久已遗忘的乡音。与此同时,魏路路和吴小波也全程进行网络直播,借此向所有热心帮助两位苦难姐妹的网友们表示感谢,令这一次“寻亲”有个圆满的结局。

亲情是方向,一起走在归乡路上

接连两周,张玉芝每天都去妹妹家,听她倾诉也向她倾吐,相依相伴一起拼凑记忆的碎片,一针一线缝补破碎的亲情。早晨她迎着朝霞出门,脚步轻快急促,黄昏才披着暮色归来,足音缠绵不舍。与此同时,吴小波和魏路路也几乎每天在镇上见面,他们一起在网上最新讯息,辗转各寻人网站与论坛,呼吁网友们提供帮助。遗憾的是,经向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洪渡镇相关部门电话求证,这个地址并不是张玉芝姐妹的老家。

2009年12月26日,一位叫小梅的网友提出假设:“岩”字在四川发音与“艾”相似,有没有可能姐妹俩以为的“艾坝”其实是“岩坝”?很快,符合各项条件的一个新地点找到了: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淌塘区岩坝乡。

在淌塘派出所的警官和岩坝乡小牛场村村委会主任的帮助下,魏路路兄弟俩拿到了一个手机号码,那是张玉芝、张芬姐妹的堂兄张春发的。

手机拨通了,张玉芝未语泪先流:“哥哥,我是张玉芝。”电话那边传来难以置信的狂喜声:“玉芝?真是你吗?还有芬儿,芬儿也在吗?”张玉芝和张芬放声大哭:“我们在,我们在一起,我们好想家,想爸爸妈妈呀⋯⋯”张春发的声音带着哽咽:“家里老人盼你们回来,盼了好多年了。”

2010年1月2日,经过两天多的行程,张玉芝姐妹俩重返故土。这一路,走了千山万水,走了20多年。

山路上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干瘦枯槁的老人几乎是奔跑着过来的,他浓浓的乡音、熟悉的呼唤让张玉芝、张芬恍然如梦。是的,那是老父亲张万财,他在喊着:“芝儿,芬儿!”姐妹俩跪倒在父亲面前,泣不成声。

陪同老父亲一起前来迎接的还有姐姐张翠风、弟弟张平,闻讯从山里山外赶来的亲友家人。小路崎岖蜿蜒,一路上姐弟们指点着回忆童年往事。而20年来父母亲人也从没有放弃过寻找她俩,老父亲这辈子唯一一次去外省,正是因为听说邻省有个被遗弃的重病女子长得像她们,老母亲更是哭得眼睛看不清东西了。

在家门外、山路尽头、那棵依旧茂密粗壮的苦楝树下,老母亲晖氏站着,满脸都是欢喜的泪。因为视线模糊她看不清女儿们的模样了,只能伸出干枯的手在女儿们脸上反复抚摩着,确认着。家宴上老父亲喝了不少自家酿的粮食酒,老泪纵横:“虽然走了这么远,走了这么久,回来就好。我真怕死之前见不到你们了。”老母亲一手握着一个女儿的手,舍不得松开,怕一放开女儿们又会消失不见。

4天后,张玉芝、张芬姐妹俩要离开了,要回到自己安徽的家。站在门外苦楝树下,站在小路起点上,她俩感慨万千。冬天的苦楝树叶子已经落尽,抬眼只见疏朗的枝条,枝条勾勒出澄净的故乡的天空。张芬轻轻说:“记得小时候你对我说,我俩就像这苦楝树,生命充满苦涩。”张玉芝抚摸粗糙的树干,轻声吟唱遗忘多年的四川民歌:“苦楝根来苦楝根,苦楝花开乱纷纷,苦楝寂寞结苦果,妹妹是苦楝苦在心。”

母亲让儿子进故乡范文第8篇

1990年夏天,一个6岁的小男孩与父亲拥挤在一列闷热的火车里,弥漫着馊汗味的车厢摇来晃去,父子俩的汗水摔在了的上身和地板上。尽管很热,可小男孩还是紧紧拉着爸爸的手,以免被拥挤的旅客挤散。“爸,”男孩有些胆怯地说,“我妈去哪儿了?别人总骂我是野孩子……”男孩的话还没说完,眼眶里已经涌满了泪花……

“你妈早就死了!”父亲一下子甩开儿子的手,发怒了……一天后,父子俩来到了山西大同,在离市区不远的一家个体煤矿扎根了。父亲在下井挖煤之前,将儿子送到附近的小学读书,并给他起了名字:梅国华。

1984年秋天,梅国华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市龙华镇。在小国华的记忆中,从来就没有妈妈的影子。记得4岁时,一次当他看见同村的一个妈妈领着小伙伴玩时,忽然感到自己缺少了什么。于是,他飞快地跑向山里。在山脚下,小国华远远地听到了爸爸抡起重锤敲击钢钎那萦绕山谷的回响。爸爸是个个头高大的石匠,看到儿子风风火火地跑来,格外惬意,他抡铁锤的劲头更足了。

“爸,我妈呢?”儿子喘息着,还没停下就开口问爸爸。

爸爸一下子愣住了。儿子看到,他那沾满白色石头粉末的脸一下子变得潮红,继而大声说:“死了!”接着,父亲赌气似的狠狠地敲打着钢钎,坚硬的钎尖上,不断扬起白色的岩石粉末……

一连几天,爸爸都没有再跟儿子说一句话。孩子知道,一定是他的问题得罪了父亲。他更知道,如果再追问下去,他一定会挨巴掌。但在他的心中,多么想知道妈妈是怎么“死”的。后来,他看到村里一个伙伴给他妈妈上坟,才知道人死了是要埋起来的。他便对爸爸说:“我也给我妈上坟去……”

爸爸仍在打磨着石头,一个做工精细的石狮就要完工。当他听了儿子的话后,气愤得一锤将狮头砸下了一角:“你妈死在外面了,没有坟!”

不久,为了生活,父子俩辗转来到了山西大同。1995年冬天,父亲所在的煤矿发生了瓦斯爆炸,这次事故使他永远失去了右腿。小国华不得不搀扶着爸爸回到了四川老家。从这天起,小国华从爸爸手中接过了一串钥匙,成为支撑这个家的新主人。

一次,小国华在清理爸爸从山西带回的箱子时,意外地发现了压在箱底的一张黑白照片。看得出来,照片上的男人正是爸爸,而那个扎辫子的女人,一定是他一直追寻着的妈妈!

这天,爸爸流泪了:“儿子,我不能再瞒你了。因为我脾气暴躁,在你6个月大的时候,我和你妈就离婚了,从此她也就再也没有了音讯。这么多年来,我总是放不下她,就一直偷偷地留着这张照片……我曾想永远对你瞒下去,可现在我不能这样做了。要是你能找到她,我也就放心了……”

爸爸还告诉小国华,妈妈的老家在宜宾一个名为土梁的小山村。小国华找到那里,妈妈的老家已空无一人。邻居告诉他,妈妈离婚后,和她妹妹一起到重庆打工去了,此后再也没有了消息。小国华寻找妈妈的念头更加强烈了,他暗下决心:不管受多大的罪,都要找到妈妈。这年暑假,他一个人挤上了去重庆的汽车。但茫茫山城全是陌生的面孔,哪里有妈妈的影子啊!几经寻找没有结果后,他只好重新回到了家里。

但是,重庆这座城市紧紧锁住了小国华对妈妈的种种想象,他总感到雾中的妈妈在等待着她的亲骨肉靠岸。日子就这样在小国华梦一样的想象中一天天过去……

1998年春天,刚上初中的小国华因家庭贫困不得不辍学回家。出于对妈妈的想念,他选择了去重庆打工。“寻人启事:罗兴银,女,44岁,宜宾人……”在酒店打工的日子中,小国华写下了一张张寻人启事,半夜悄悄将它们贴到重庆的大街小巷……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曾有几个人向他提供线索,但最后都是一场徒劳。一次,一个30多岁的男人打来电话说知道罗兴银的下落,约小国华出来。这个男人说要先付300元的信息费,而小国华说找到他妈妈后再付。这时,这个男人凶相毕露,对着瘦小的小国华就是一阵猛打,然后抢走了他口袋里积攒了两个月的300元钱。

大半年过去了,小国华张贴了无数张寻人启事,但最终还是没有见到妈妈的踪影。后来,他先后去了资阳、成都、贵阳、长沙……在艰难的打工生活中,梅国华始终没有忘记随时张贴“寻人启事”。尽管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如同大海捞针,但有了这份信念,就仿佛与妈妈同时有了一根灵魂的支柱。每年回到老家,他都忘不了去妈妈的老家打听她的下落。但让他失望的是,没有人能告诉他关于妈妈的消息。

好兄弟,打开你尘封十几年的心灵秘密

2002年冬天,在西安打工的梅国华收到了爸爸的来信:“儿子:快要征兵了。这期兵是去东北,你不是说妈妈老家的邻居说‘她有可能去了北方’了吗,你去当兵吧,到部队好好锻炼。再说,去北方,找你妈妈也更方便一些……”

梅国华立即赶回了家。很快,他顺利地通过各项检查,成为了一名入伍战士。临走时,爸爸拄着拐杖送了他很远。终于要分手了,爸爸意外地从怀里拿出那张有些发黄的结婚照,把它塞到儿子的手里,流着泪说:“孩子,别忘了找你妈妈……”

到了驻守在辽宁开原市的部队后,北方一幅漫天飞雪的景象更让梅国华想起妈妈。在集训的日子里,他牢记爸爸的嘱托,刻苦训练,每一项基本功的成绩都是优秀。而心灵深处,他多么想到外面走一走,寻找妈妈的踪影。但是,部队对新兵的管理非常严格,不允许他们单独出去。因此,梅国华根本没有偷偷张贴寻人启事的机会。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秘密,晚上,梅国华在被子里打开手电筒,悄悄地写下了几百份寻人启事,压在床头等待着合适的机会张贴……

不久,在一次全团的演讲比赛上,梅国华所在的连指导员刘延安朗诵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小时候,乡愁是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台下的梅国华不禁泪水涟涟:自己从小就不知道母亲在哪里,因为故乡没有母亲―这比乡愁不知还要愁上多少倍啊!

梅国华表情上的变化,被细心的刘延安看在了眼里。在他心目中,梅国华聪明、肯吃苦,每一项训练都比别人努力。但是,从梅国华的眼神和表情中,他感到这个新兵心里好像有种说不出的沉重。比赛结束后,刘延安找梅国华谈心:“国华,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梅国华连忙说:“没有,家里都挺好的。”

梅国华最怕别人知道了他心中的秘密。因为他知道,部队里要求特别严格。入伍后的多次新兵教育中,一个雷打不动的内容就是消除想家的心理,而他对妈妈的依恋比想家更迫切、更重啊!另外,从小妈妈就离开了自己,这种不幸本身就让他很自卑。

那天,梅国华在给父亲的信中这样写道:“爸,在日常的训练中,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前半年的新兵生活很紧张,我把精力都用在了训练上,等后半年有机会单独出去了,我再将那些寻人启事张贴出去。寻找妈妈的事在我心里一直放不下,我不甘心永远见不到她。等几年后我退伍了,我要走很多城市,一定找到她……”

很快,爸爸回信了:“儿子,我完全支持你,自从残疾后,我也渐渐想通了。你长大了,应该找到自己的母亲,也许她已经成了别人的妻子,但她永远是你的亲妈。你应该拥有这份亲情,也应该去尽一份孝心……你妈最明显的标志是右下额有一颗黑痣……”

2003年国庆节,梅国华终于有机会单独出去了。那几天,他发疯似的将隐藏了几个月的寻人启事张贴在火车站、电线杆及街头建筑物上。

10月5日,连指导员刘延安的妻子来看望丈夫。当刘延安在火车站外等候妻子时,旁边墙上一张手写的寻人启事引起了他的注意,寻人启事的联系人是梅国华。梅国华?难道就是连队的那个新兵吗?刘延安再次仔细查看后,得到了肯定,因为寻人启事上的电话号码正是连队里的电话。突然间,刘延安明白了这个新兵脸上为什么一直挂着浓浓的忧郁,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这个好战士的内心深处,竟埋藏着这么大的不幸……

回到连队后,刘延安将梅国华叫到家里来吃饭。为了不刺伤他的自尊,刘延安没有直接说出看到了寻人启事的事,而是在饭后和他唠起了家常:“我的老家在黑龙江农村,两年前,我含辛茹苦的母亲去世了……”这时,梅国华两眼发涩。刘延安赶紧问:“小梅,你母亲是不是叫罗兴银?”

梅国华一时愣住了。在指导员面前,他再也无法隐瞒下去了。于是,他讲述了自己十几年来寻找母亲的坎坷经历……一字一句,让指导员听得泪水直在眼眶打转。他想:这个新兵有这样的沉重的心事还能做到如此优秀,他要顶住多么大的心理压力啊!最后,刘延安拍拍梅国华的肩膀说:“说出来就好,不能再瞒下去了。来到了部队,就要把部队当成家,我和战友们就是你的兄弟。现在,你还有个母亲可以找,而我的母亲却再也找不回来了,所以你不要有任何思想负担,大家都来帮你想办法!”

全团作战:万封友爱求助信全国大寻亲

很快,刘延安向连长汇报了梅国华的情况,并召集排长、班长座谈。大家约定,发动全连官兵通过自己家乡的武装部找公安部门,看能否查到“罗兴银”的情况,另外,请假回家探亲的战士,也要到当地派出所查一查,看有没有“49岁的女性罗兴银”……

很快,一封封寻找战友母亲的信陆续发往湖北罗田、广西凭祥、湖南华容、河南焦作……一排三班的战士苏明在给黑龙江安达县武装部写信时这样说:“我的同连战士梅国华的母亲19年前离家出走了,这位战士寻母心切,一直找了十几年时间。在连队里,梅国华是我们新兵的榜样,他寻亲的坎坷经历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为了帮助他找到失散多年的母亲,我们全连官兵都与家乡联系,查找他母亲的情况,请你们帮帮忙,到公安部门查一查有没有一个叫罗兴银的49岁的女性……”

二排二班战士郑通在给家乡四川奉节武装部的信中写道:“也许这样寻找的成功概率只有万分之一,但这万分之一的成功也许就掌握在您手里,请帮他一下吧……”

来自福建寿宁县的林清会回家探亲时,在老家只待了三天就去了县公安局。因为他知道自己这次探亲还带着一个特别的任务:查询“罗兴银”的情况。这天,他带着连队的介绍信来到了县公安局户籍科,要求查阅一下全县叫“罗兴银”的人。在公安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查出全县共有137个“罗兴银”,其中绝大多数为男性,仅有两个女性,且年龄与要找的“罗兴银”相差甚远。但林清会还是详细调查了这两个女“罗兴银”的基本情况,在完全否认不是要找的人的情况下才作罢。

一个月后,反馈信陆续寄回了连队,但内容却让刘延安等连队领导越来越失望。“经查,四川三台县共有11名女性叫‘罗兴银’,但没有一个是来自宜宾的,而且年龄也不符。”“叫罗兴银的女性在内蒙宁城县共有6个,无一位系四川户口迁移至此。经仔细排查,贵连队要找的罗兴银不在本县,在此表示遗憾。”……

2004年1月,就在梅国华被评为优秀士兵的时候,连队官兵为他寻找母亲的行动以失败而告终了。而这件连队官兵为战友寻亲的事已被团政委陈本忠、团长李全兴知道了,两位首长看了一封封各地反馈回来的信后,动情地说:“多好的新兵连!这才是真正的战友情啊,每个战士的事都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全团的官兵都行动起来,一定要寻找到梅国华的母亲!”

很快,一个由团政委陈本忠、团长李全兴直接负责的“寻亲小组”成立了。全团官兵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将一封封饱含激情的求助信发往每一个战士家乡的武装部。

某连连长卢洪波在给家乡湖南益阳武装部的求助信中说:“现在,全团所有官兵都在为新兵梅国华寻找母亲,请家乡的弟兄们帮忙查一查……再回家乡时,我多敬你们几杯酒!”

来自重庆农村的机关战士于进喜在求助信中说:“武装部的领导,您好,全团官兵在行动,但有你们的重要参与才能落到实处,才能使这场特别的作战有气势……”

“××县武装部:来自四川的我团新兵战士梅国华,19年前与母亲罗兴银失散了……”――在全团官兵“一人一封求助信”的特别行动的同时,团机关军务股还印制了几千份“寻亲”公函,发往团内官兵家乡外的县区武装部。此外,团政委、团长还要求,由团内各个连队的指导员负责,向近几年来的复员兵各发一封求助信,让他们在各自的家乡查找“罗兴银”……

一时间,万余封求助信带着部队的温暖和战友的友爱,以排山倒海之势发往吉林、宁夏、广东、海南、湖北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为了一位同团的小兄弟,这种特别的“寻亲作战”气势磅礴!

春天到了,当北方河边的柳树吐绿,当原野的小花绽放的时候,团内的官兵们正在仔细地查看着一封封来自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县级武装部的反馈信。尽管打开每一封信件,都没有他们期待的好消息,但他们却感受到了各地武装部和公安部门的深情厚意。

4月20日,一封来自河北保定市武装部的信件引起了官兵的注意:“本武装部收到家乡军官、你团排长李志雄的关于为梅国华寻找母亲的求助信后,非常重视,也为你团这种真挚的战友情所感动……经我们到公安局反复排查,保定市区及所辖几个县内共有6个叫罗兴银的女性,其中有一个年龄吻合,系四川宜宾人……现在她的户口所在地为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古城乡东足里村……”

这一信息立即让官兵们的心高高悬起:梅国华的母亲有消息了!团领导立即下令,指派排长李志雄即刻奔赴河北唐县。

两天后,在当地武装部和村委会的配合下,李志雄来到东足里村找到了正在田间劳动的罗兴银。当他仔细询问罗兴银的身世后,一切都印证了,眼前这位脸上写满沧桑的妇女正是梅国华的母亲!原来,十几年前,罗兴银流浪到保定后,嫁给了这里的一个农民。李志雄抑制住心中的激动,问她:“大娘,您在四川宜宾是不是有个儿子?”罗大娘立刻流出了眼泪:“是的。他今年应该19岁了,我曾经回宜宾找过他,但没有找到,听别人说他和父亲去了山西……这么多年来,虽然我在这里成了家,但这个儿子我始终放心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