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生名言名句

人生名言名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人生名言名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生名言名句范文第1篇

2、人不可能永远不失败,而想失败后再站起来,就必须学会承受,承受那些你该承受的挫折。

3、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会偷窃,可是,即使把百万金元给了盗贼,也没法儿指望他从此不偷不盗。

4、不望着会令你流泪的东西,那是唯一可以不流泪的方法。

5、给我设一道深沟,我努力把它添平;给我设一片**,我努力寻找船只;给我设一轮火海,我努力引水驱灭;给我设一道铁强,我努力将它凿开;人生充满艰难困苦,不惜一切都要跨越。

6、宁可慢些,不要太急而错误;宁可笨些,不要太巧而败事。

7、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人生名言名句范文第2篇

名言名句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在议论文中既可作为论点,又可作为论据,其作用之大,不可低估。

名言名句作为中心论点具有一矢中的的作用。在作文时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论点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往往拖沓冗赘,词不达意,但若能找到一句恰当的名言来替代,那就会进入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境界,给人一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感受。 若把名言名句作为文章的题目,往往能够开宗明义,统摄全篇。 例如:章炳元的《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题目就是怀特黑德的名言,它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使文章显得观点鲜明,针对性强。好的题目能为写好下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是作文的重要一环。

名言名句还可以作为分论点使用 。如去年的高考作文,有位考生拟定的题目是《移植记忆≠获取能力》,在论述了“即使记忆真可移植,也只能是移植知识”之后,作者又灵活化用名句提出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分论点,论述移植记忆无法提高自己的能力,即便靠移植记忆得到了某些知识,也不可能提高素质。 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培养,不要妄想凭空“嫁接”!全文论述呈递进关系,结构严谨,论点明确,说服力强,真正让人领略到了名言名句的巨大作用。

在论述中引用名言名句作论据,效果显著 。因为名言名句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一名句既可作为论点“近墨者黑”的有力论据,又能作为引子引出自己的议论、评价和感受,开拓思路,达到进一步论述的目的。如在论述“磨难,生活的馈赠”这一论点时,引用巴尔扎克的名言“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强者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这时,我们自然会从名言中汲取力量,悟出道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见解便接踵而至了。 此外,名言名句还是行文中的点缀,能使文章平添几分亮丽的色彩 。如的《谈骨气》一文在引用文天祥的英雄事迹论述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骨气的时候,引用了他的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有力表现了文天祥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要把碧血丹心奉献给抗元复国事业的英雄气概。因诗句极富感染力,而增强了文章的感彩。

对于名言名句,我们要注意积累和运用 。关键是要理解,只有理解了它才能随手拈来,为我所用。 把名言名句作为论点使用时,一定要以准确为前提,不可勉强为之,以免立意失误。 把名言名句当做论据使用时,则要求我们平时在这方面的储备非常丰富,并且对其内涵把握得十分准确。这样才有可能运用得当,妙笔生花。

人生名言名句范文第3篇

一、汲取古诗词入文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的诗歌艺术源远流长,“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优秀古诗文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心性形式、审美情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如果能沉浸其中,心思口诵,含英咀华,对学生写作有极大的帮助。古诗文不仅仅会改变学生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加厚和刷新学生的人生底色,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手把诗书,或高声疾读,或低声微吟,在古典诗词的天地里心驰神游。与陶渊明共同采菊东篱,和龚自珍共挥吟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精辞华章潜移默化的熏染下,进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美妙境地。如此妙语,入我文章,怎么不提高自己的作文品味呢?

二、纳名言警句入文

名言名句蕴涵着深邃的哲理,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在议论文中既可作为论点,又可作为论据,其作用之大,不可低估。名言名句作为中心论点,具有一矢中的的作用。在作文时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论点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往往拖沓冗赘,词不达意;但若能找到一句恰当的名言来替代,那就会进入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境界,给人一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感受。若把名言名句作为文章的题目,往往能够开宗明义,统摄全篇。在文章开头或结尾巧妙引用名言警句,可发挥名人效应,使议论的主题得以升华,从而给读者深刻的启迪和印象。在议论文的关键处巧引名言警句,往往能使文章熠熠生辉,增强议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议论文中,还可以发现,有许多警策之语是从名言、警句、格言、谚语中脱胎而出,经过写作者的推陈出新,从而达到以少胜多、妙趣横生的效果。或有似曾相识之感而不失“旧瓶新酒”之妙,因而加深了议论的深度,对读者起到了感染作用。

人生名言名句范文第4篇

一、例证法――征引事实,议而不空

例证法,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摆出典型事实论据,道理不言自明。运用例证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可优先考虑名人事例;二是叙述事例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切忌拖泥带水、详略不分;三是事例要丰富全面、兼顾古今中外,忌单一狭隘,同类事例较多时可用排比句简单列举;四是举出事例之后要做有针对性的深入分析,以透过现象揭示出深刻的道理,而不能以叙代议或就事论事。

如,佳作《掌声响起》中的片段:

掌声响起,功成名就,万人瞩目,鲜花似海,赞语如潮,多么美妙的一刻!然而我却不禁要高呼一句,别让掌声成为你奋斗的绊脚石。有一句时下流行的话,叫“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套用一下,掌声也可以埋葬一段本该更辉煌的人生。王安石笔下那个神童方仲永,就在掌声的轮番“轰炸”下,终于做了那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最生动的注解。乡里邻人,渐渐“宾客其父”,可以想象,仲永单纯向学的心就是在走邻串舍时不断响起的掌声中渐渐泯灭的,直到最终“泯然众人”,空余后人一声长叹。

作者为了证明“掌声也可以埋葬一段本该更辉煌的人生”的观点,在简述方仲永的事例之后,分析了方仲永“大未必佳”的原因就是掌声使其泯灭向学之心。由于做到了叙述与分析、议论有机结合,使得文章既富有理性,又不失感性生动,情理并茂。

二、引证法――名言名句,引理论事

引证法,是引用名人名言、古诗名句、俗语谚语、格言警句证明观点。因为所引的名言名句是世人公认的,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的智慧结晶,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运用引证法需要注意的是:一、所引的名言名句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所表达的观点应与主题高度契合,不能断章取义或生搬硬套;二、引用要简洁,不宜拖泥带水、一味堆砌前人言论,从而埋没自己的意见。此外,若是直接引用,务求文字以及标点准确无误;若是间接引用也须准确表达其意。

如,季羡林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中的片段: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

作者由“人人争取完满的人生而不得”引出自己的观点“不完满才是人生”,而后引用苏轼和方岳的诗句来佐证,诗句与主题完全相符,引用恰当、精练而准确,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三、喻证法――设喻类比,鞭辟入里

喻证法,是借用人们比较熟悉的通俗易懂的事物作比喻、以论证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运用喻证法可以使说理更简单明了,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更形象、生动、富有趣味。运用喻证法需要注意的是:一、作比喻的事物要力求浅显、通俗而贴切,使得道理显而易见,不应用比原事物更为艰涩难懂的事物作比;二、可比事物较多时,应选择最为生动有趣的事物作比,用浅显生动的语言揭示深刻的道理,以增加阅读的趣味;三、比喻应与说理紧密结合,切忌只拿喻体作分析,结论不归结到本体,使说理流于肤浅,不够透彻。

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论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主张时,以“大宅子”作比喻展开形象的议论;在论述拿来主义的“占有,挑选”的原则和方法时,又以“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作比喻,形象地阐述拿来主义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态度的“占有,挑选”的原则和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说理情趣盎然,也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

四、对比法――正反对比,说理深刻

对比法,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证明论点正确的目的。在对比论证中,可比的因素很多:一种是纵比,即对比历史和现状、过去和现在;另一种是横比,即把甲事物和乙事物在美与丑、深与浅、先进与落后等方面,面相对照,在双方相互的映衬、对照中,观点即可得到显豁的表明。在进行对比论证时,一要注意确立合适的对比点,即比什么,对比双方必须具有可比性;二要注意对比量的对应,正面讲几点,反面也要讲几点,针锋相对,辨明是非。

如,佳作《好奇心》中的片段:

人生名言名句范文第5篇

1 古诗文的积累技巧

1.1 诵读积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对于学生学习诗词来说,是已过有效的途径。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句意,理解文意,反过来就能“见义知句”。

1.2 归纳积累。 指导学生将相关的诗文名句按照不同的类别归类整理。如:理想类、送别类、怀乡类、描写类等,若能把它们做成卡片,会更加便于比较,联系记忆。

1.3 联想积累。 借助类比联想的方式积累名句,要求大脑中有“名句意识”,看到一个派别就应该想到不同作家、诗人的名句;看到某个作家、诗人、就该想到它们说过的名句;看到某篇文章,某首诗、词就该想到里面的名句;看到一个名句,就该想想和它意思相近或相反的名句。如,由范仲淹就应该想起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又如,看见《游山西村》就应该想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联想记忆,细加比较,归类知识,形成系统。

1.4 造句积累。 指导学生仿照中考题“运用积累型”默写的要求设置情境,运用名句造一个文段。把内容情感思想相关、相近或相反的名句组织进去,这样既形成了系统,又盘活了知识。

1.5 构建基础知识网络。 在进入综合复习时,把文学、文化常识等各个局部知识按照一定的方法组成整体,形成知识网络。我们要指导学生编写“知识全书”:如“文体知识一览”、“作家作品一览”、“我的错字集”、 “文言文常识总汇”、“通假字一览表”、“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集录”、“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词集录”、“特殊文言句式专辑”“常见修辞一览”等。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动手编写的过程中,分析、比较、归类,探索认知和识记的规律,品位探究整合知识的喜悦。

2 现代文阅读技巧

2.1 阅读文本。 阅读理解是在阅读基础上的理解,可教授学生如下阅读方法:边阅读边做记号(可以用铅笔淡淡的标出),圈出关键词,划出点题句、议论性和抒情性的句子等等,既节省了时间,又可以在答题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审清题意。 在答题前一定要认真审清题意,题目会给我们很多有用的提示。如今年我省中考语文试卷第18题,让学生对文中的一句话进行评析,如果学生认真阅读题目再结合文章内容,答案可想而知;又如,分值的提示,四分的题目你不可能只答一点就结束了。

2.3 学会转化。 阅读理解题目的答案不可能直接出现在文中用原句回答,即使文中出现了较为接近答案的语句,这就需要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把文中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来答题,转化的关键就是题目怎么问你就怎么答。

2.4 限量训练。 阅读经验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培养阅读经验必然得依靠阅读训练,但这种训练“宜精”不“宜多”。在限量的试题训练中,通过与参考答案的对比、思考,纠正思路偏差。每做完一题要让学生讨论得失,总结做题的思路和方法。

3 作文应试技巧

3.1 编好自己的作文素材集。 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报刊杂志,诗文美文等资料,编写自己的作文资料库,如“各类名人名言、佳词妙句、风云人物、让人心动的事例“等等。还要注重积累,积累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观察身边的各种不同的人群,关注社会热点,诸如环境、生态、道德、灾难、民生等等,进行思索、体会。中考前夕,学生对自己积累的材料做一下整理、分类、梳理,那么,考试时就能打开思路,拓宽内容,提高作文效率了。

3.2 扬长避短,强化训练。 中考迫在眉睫,再一味地要求学生克服作文中的弱点,似乎已经不太现实了。因此,关键还是找出学生在写作中的“闪光点”,尽力把他的优点“发扬光大”。如,有的学生人物描写很出色,那就让他在人物描写上多下工夫,在批改作文时对他进行特别辅导。同时指导他在作文审题时,选材尽量靠近写人。

强化系列作文训练:立意、审题、选材、表达、布局等专项训练。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有针对性。

3.3 真情写作,创意表达。 考前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我笔写我心”,表现自己,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写生活见闻、生活感受,力求写出真情实感。训练学生从多角度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观察事物,要视角独特,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感受。

人生名言名句范文第6篇

走在路上,迎面而来的沐浴是多么温暖人心,眼睛随之看到有人偷窃又是如此的失落,那人在行窃中被揪住的时候,苦苦哀求时‘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拿起一本书,仔细品尝着其中的味道,突然却停止了品尝,而是深思起来:父亲对救女时为何毫不犹豫,不顾任何危险?这就如达·芬奇所说:‘父爱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人生如儿戏,仿佛一转眼就过去了,学习却是儿戏中一直存在的,‘人生最美的主旨和人类生活最幸福的结果,无过于学习了,’巴尔扎克先生这句话语得到了一直的肯定。人生让我们成长着,它是如此的可爱、可亲,得以保护。

探望着未知的路径,我们却坚守自己的信念,‘危急之际,惟有专靠自己、不靠他人为老实主意’曾国潘写出了真情。何之明月?何之博大?这是题目的本性,它未知我们,我们却明白,因为我们有这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

冬天如此温暖,夏日如此清爽,正是这些语句让黑暗不在黑暗。回味名句,是甜侵人心的,这样的语句是怎样深思苦后谱写得出来的,是高静心的精神而得知。

夜晚,天空繁星,月亮圆缺,世人的明智不足,所以得之观赏不足,‘世无全美,全美不美’得之这个道理,才能正确观赏。

人生名言名句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056―01

一、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入手

初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豁达开朗、大爱无疆,心灵崇高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词等。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教材中所体现的浓浓人文气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切忌空泛、枯燥地说教,人为地拔高。教师要避免在教学中走极端:既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只强调思想教育。教师要深入备课,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如《石灰吟》这首诗,让学生懂得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高尚品质。

二、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入手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而规范初中学生的行为就是要认真落实中学生守则。就初中学生来说,德育教育也有阶段性。在教学时,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学习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连贯地得到了落实。

初中学生的行为准则必须使每个学生明白,而学生守则的落实必须靠广大学生自己,这样就是说要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在这方面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语文教材等教材的教学,笔者让学生写心得、写体会、联系实际对自己拟定奋斗目标和要求。

三、从作文教学入手

作文是学生接触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了学生的自我个性和内在真实的感受。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有机渗透道德教育。如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快结束了,学生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说,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给自己的任课老师写一封信。习作时,启发学生回顾三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诲,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典型的场景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眷念和感激之情。

四、从引导学生积累名言警句入手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句话来体现的。这些名言警句都具有优雅高尚的情怀,它们不仅文笔优美、用词精练,而且意境深邃,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

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历史名句。除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外,进一步拓展,提升到“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教育学生活着要有意义,要有价值,不要碌碌无为一生。让学生初步接受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人生名言名句范文第8篇

著名作家毛志成认为“中学生应写大气文章,必须注意三大:眼大、心大、手大”。“眼大”是指阅读视野广,涉猎信息量大;“手大”指写出的文章有厚实的文化积淀、浓郁的文学素养;“心大”是指立意高远,能够站在历史、时代的高度观察生活,思考社会、人生,使文章充满天地之气。而“三大”如高楼,积累能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厚积方可薄发。积累是每个学生提高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但从目前情况看,学生写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无话可说时,干脆就乱说。究其原因:一是生活比较单一,学习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二是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很难带动他们对生活产生思考,从而去进一步剖析。教师一再给学生讲,作文要言之有“物”,这“物”是从何而来?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我们的语文课本。

语文书中有不少名句哲语、优美的诗词,取其精华,为己所用,可把作文点缀出亮色,也可显示作者的语言功底。当然,课文中能用的还有人物故事、历史事件等,把它们作为素材充实到文章中去,可使之变得丰盈而厚实。当然,运用这些材料不能像蚂蚁那样只对知识作简单的挪用,而要像蜜蜂那样能够采花酿蜜。这样看来,平时的阅读不能粗枝大叶、囫囵吞枣,否则,再好的材料也不会积淀在学生心里。作为教师,可指导学生做以下功夫:

多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诵读就是通过口与脑来积累素材,典范的语言材料使学生接受的不仅是语言形式,还有文字本身所传达的思想。行文过程中,对作文有用的材料我们可以信手拈来,在无形中也培养了语感。

积累。对于课本资源,可从两方面来积累:一是美句妙言、名句哲语、修辞写法等的积累;二是阅读启示,即上完课文后有所触动和启发,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在积累中可以进行分类整理,比如:美句及哲理名言收集:如《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赤壁赋》《故都的秋》《热爱生命》中就有很多优美的句子值得积累。这是比较初级的积累方法,通过对优美句子的欣赏、对哲理名言的理解,充实自己,为提高作文语言质量打下基础。

作文素材收集: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材料贫乏,却又忽视教材中存在着的巨大材料宝库,以至对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料视而不见,就更不用说积累和运用了。司马迁受宫刑,忍受身心的巨大痛苦,发愤著成《史记》,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吴,都是忍辱负重、实现目标的材料;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就富含学习求师的生动材料;诗词中的许多名句更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撼人心魄的力量。曹雪芹面临抄家、举家食粥的困境,“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巨著《红楼梦》;陶渊明不改变士节,《归园田居》就是他心志和生活的反映;《赤壁赋》对于人生悲喜的思辨;面临被追捕,而胸中却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大气……我们学习的不仅是课文,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反思,一种精神,一种人生的收获。

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稍稍提醒同学们留意一下,摘抄一些,教材中很多的内容均可纳入自己写作的素材之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同学们的作文写作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汩汩清泉。另外,知道别人曾亲历过的事,别人亲历且由此而总结出的经验,值得我们今天拿来借鉴,可作为写作中的导引或材料,甚至可作为人生经验的警戒。因此,应注意积累。

修辞、写作方法的收集:如《荷塘月色》中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特点;《记念刘和珍君》叙议抒情相结合,不仅有完整的事件,还有作者的评论和悲愤的感情;《六国论》中议论的气势,开门见山的方法,整齐的论证结构,举例、对比、引论、反面假设等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文时可学可仿可用的,加以收集归纳整理,那将会在自己的写作中享用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