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踏青的诗词

踏青的诗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踏青的诗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踏青的诗词范文第1篇

师资――创作之基

学生的诗词创作离不开教师的辅导与训练,所以培养一大批具备诗词文学素养,知晓格律常识和创作基础的教师队伍就成为当务之急。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作了如下的探索:

1.强化学习,提升修养

淮安区有多位在格律诗方面有研究的学者,学校邀请区诗词协会的一些创作者、学者等定期到学校来开设讲座,传授诗词知识。学校要求全体语文教师与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参加学习与创作,其他有兴趣爱好的教师也可参与其中。通过多次的培训讲座,目前,学校已有多位同志能够独立创作,已有部分同志的作品在参加的各类诗词竞赛中获奖,其中一些同志的作品还入选《中华诗词》《江海诗词》等诗刊。

我们始终认为,功夫在课外,光有培训还不够,更需要教师们自己闲暇之时能花时间自学,为此,我们为每位教师购买了多本诗词格律教材,如《诗词格律简捷入门》《诗词格律》《诗论》《中国诗学》《诗韵新编》《诗词格律教程》,让教师们自学,记笔记,个体消化,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与收获交流会,通过自学与集体交流,提升诗词素养。

2.积极创作,实践提高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有一桶水”,教师的创作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教给学生创作,所以,教师创作一直是我们提倡与要求的,我们要求教师每位老师每个季度至少创作4首格律诗或词,每学期学校编印一期教师诗刊,同时与一些有着相同特色的学校结为姐妹学校,相互交流,共同提高。鼓励教师在《中华诗词》《江海诗词》等各类杂志上发表。创作中,我们常常以各种活动、节日为契机,适时开展创作吟咏时代烙印,歌颂美好生活。在教师创作的过程中,我们相应地推出了稿酬制,既肯定了教师的创作成果,也激发了教师的创作积极性。目前,学校已有多位教师是省、市诗词协会会员。

学生――创作之本

学生是诗词创作的主力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创作队伍是首要之选。

一是利用校本课程,上好诗词课。为进一步开发课程文化,学校编写了一套校本教材《诗词》,每周开设一节诗词课,教者由专职或兼职的教师任教,教学按照“导入激趣――赏析明趣――悟理入趣――创改增趣”的“四趣式”模式进行。

二是成立兴趣小组。学校从三至六年级每班选择3―5名优秀的学生成立诗词兴趣小组,每周三下午利用1小时的时间进行活动。

三是适时开展各类活动。学生创作除了在每周固定的诗词课外,学校将以各种节日开展活动。在国庆节举办“我向国庆献礼”诗词创作竞赛;在庆元旦时举办“小李白、小杜甫、小清照”诗词竞赛等等;有时结合国内的热点、大事等开展各类活动,提升学生的诗词创作素养。

四是创办诗刊。每学期结束,学校把当学期的学生创作的优秀诗作汇编成册,所有学生人手一本,当学生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入选时,那种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生活――创作之源

任何创作都离不开生活,诗词也一样,“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可见生活对于于创作的重要性,也只有密切联系生活的创作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是观察生活。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都是我们创作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及时记录下观察到的人和事,然后用浓缩的语言记录下来。班里有位学生看到爸爸吃完饭就在家抽烟,为了劝他爸爸戒烟,于是写了一首诗“饭碗推罢抽起烟,吞云吐雾情意酣。健康身体需保健,立马戒烟心体安。”送给他爸爸,这是学生对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最好的表达,也是他们心声的一种表达,或许这就是言为心声吧。

二是体验生活。为了丰富孩子们的创作内容,我们常常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春天到了,我们将学生带出校园,去野外踏青采风,有生写道“春天已来到,柳树换新裳,朵朵桃花绽,孩童笑声扬”;学生参加完校园读书节,写道“金秋喜迎读书节,内容丰富展风姿。陶冶性情多乐趣,多读好书治愚疾。”新年到了,生写道“新年又来到,鞭炮声震天,贺卡遥相寄,祝福心相甜”学雷锋纪念日到了,我们将学生带进社区敬老院,为老人们义务劳动;清明节,我们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举行祭扫活动;通过在校内外适时开展各类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多彩的生活情绪,丰富学生的创作素材。

踏青的诗词范文第2篇

那么,如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学古诗兴趣,加强学生情感的培养呢?我从策略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思考。

一、以情怡情,传递诗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具有感染性的特点。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后的感情传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因此,教师首先在备课时要牢记一个要点:要使自己在教学中把古诗词内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广猎知识,正确把握古诗的情感内涵。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学习的古诗词都是历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作品语言简练,韵律优美,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诗贵言志”,他们借助古诗抒发了许多美好的情感。这些情感都需要教师用自己对古诗词的感情去架起一道帮助学生通往古诗词情感的桥梁。由此,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要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初步领悟古诗的语言美、情趣美、情感美。如在学习《题西林壁》时,就要了解当时苏轼由黄州被贬谪改迁至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廖同游庐山时撰写。它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 的眼光对自己人生境遇的理性思考。此时的诗歌不再是一首普通的哲理诗,是苏轼对自己人生的方向的探索。

二、美学古诗,增强诗情

诗重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感情就没有诗。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美学”的理念――古诗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快乐地学,美美地学。

1.吟诗。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最好的展现方式是诵读。只有有感情地吟诵,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果教师事先准备好与诗的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吟诵的氛围,那么学生读起来也就入情入境。

2.唱诗。学生喜欢歌唱,有时还喜欢自编自唱。根据这一特点,在古诗文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唱读古诗文。这种变读为唱,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诗文的熏陶。也可以用上脚或者手的节拍,边读边动,可谓动手动脑,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古诗的快乐。 如在学习《池上》时,在朗读中,应让学生有节奏拍着手欢快地唱起来,一幅小儿偷采白莲的有真趣景象便跃然眼前,小儿淘气,调皮 的样子更加可爱 。了解作诗当时的情况、诗人性格和诗词深意,注意诗词中的重音与轻音,配合恰当的面部表情、眼神和动作,再加上适合的曲谱,就能演奏出美妙 的乐曲 ,这是研读独特的魅力。

3.演诗。古诗词语言凝练,要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可在学诗时采用表演的方式。如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在学生想象画面之后,教师请一个同学作诗人贾岛,请另一个同学做童子,演一演当时的情境,在学生角色对话的表演中,不仅把《寻隐者不遇》中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而且也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这样既丰富了课堂,也让学生体会到诗中的人物是怎么样的心情、心境,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古诗,真正做到把古诗变成生活,也增加了生活情趣,使古诗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示儿》中父子对话也可以通过演得到深化,通过情境交融地演绎,陆游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感会更加深刻,那种热切盼望国家统一的愿望会更加浓烈,那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无奈,死了也不忘记国家的爱国情感会进入到每个人的心田。

4.画诗。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教材中的许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我们可以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如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时,让学生画一画草的枯荣,画一画藏在土里的草根,画一画春风一吹,小草又冒出地面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强烈的色彩勾勒美丽的图画,以此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是怎样的情感体悟,可谓走入画境中,人与物两相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那无穷碧的接天莲叶和那别样红的映日荷花,《使至塞上》中那孤烟直的大漠,落日圆的长河┄┄只有通过画笔和色彩才能勾勒出那美丽的画面和意境。

三、开发诗园,滋养诗情

古诗如源源流淌的河流,只有尽情地畅游其间,文化底蕴才能厚重起来。因而,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诗歌家园。

1.拓展阅读。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高鼎的《村居》和孟浩然的《春晓》,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这样进行拓展阅读,就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到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一步地提高,学诗的愿望也就更强烈。

2.巧用趣用。熟读、理解、积累的诗句,别让它们总关在学生的脑海里,要引它们出来走一走,让学生在 “温故而知新”中感觉古诗用时更觉趣。带学生踏青时,吟一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游西湖时,来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夏日荷花满池,可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冰封地面可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诗自然地走进生活,让学生感觉生活处处皆是“诗”。如此,在自然地运用中享受到了“诗趣无穷”“诗境无限”。

3.生成活动。孩子们的素养总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孩子们总是在活动中成长起来的。活动既是我们学习古诗文化的教学理念,又是我们的教学手段,只有在不断生成的活动中才能不断滋养学生的诗情。

踏青的诗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情感培养

古诗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浓缩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在我们小学课本中就收录的一百多首古诗词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它们起着感染和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但是,我们聚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发现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本文试着对这些现状进行分析并希冀寻求一些策略与方法。

一、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学方法枯燥,课堂缺失美感

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多半是采用“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说思想,齐背诵”,整个过程程式化,使原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许多教师翻译成一叠索然无味的小菜,而且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隐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课堂上当然就缺乏美感,缺少“情”的涌动。

2.学诗途径单一,体验缺少灵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但是从学生学习古诗的现状来看,还往往仅局限于课堂。老师也盯着课本,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节外生枝,生怕联系一些课外知识、拓展相关古诗会浪费时间,不敢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引进课堂,不想或者极少推荐积累其他古诗。所以,不仅课堂如一潭死水,缺了课外延伸、课外实践活动这一源头活水,而且校园古诗文化建设更是淡漠,使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缺少古诗词的教化、美化。

3.关注角度偏移,学诗丧失兴趣

自从新课标明确指出背诵古诗词的数量后,教师也比较重视对学生古诗词的积累、背诵,但是在理解上有偏颇,不少教师仅仅关注了学生“量”的积累,只知填鸭灌输,让学生大量地机械地抄写、背诵、默写。学生在枯燥的背诗、抄诗中毫无审美体验而言。慢慢地,便丧失了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受到情感的熏陶了。

二、培养策略探讨

那么,如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学古诗兴趣,加强学生情感的培养呢?笔者从策略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思考。

1.以情怡情,传递诗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具有感染性的特点。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后的感情传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因此,教师首先在备课要牢记一个要点:要使自己在教学中把古诗词内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广猎知识,正确把握古诗的情感内涵。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学习的古诗词都是历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作品语言简练,韵律优美,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诗贵言志”,他们借助古诗抒发了许多美好的情感。这些情感都需要教师用自己对古诗词的感情去架起一道帮助学生通往古诗情感的桥梁。由此,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要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初步领悟古诗的语言美、情趣美、情感美。

2.美学古诗,增强诗情

诗重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感情就没有诗。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美学”的理念——古诗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具大的美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快乐地学,美美地学。

(1)吟诗。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最好的展现方式是诵读。只有有感情地吟诵,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果教师事先准备好与诗的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吟诵的氛围,那么学生读起来也就入情入境。

(2)唱诗。学生喜欢歌唱,有时还喜欢自编自唱。根据这一特点,在古诗文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唱读古诗文。这种变读为唱,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诗文的熏陶。

(3)演诗。古诗词语言凝练,要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可在学诗时采用表演的方式。如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在学生想像画面之后,教师请一个同学作诗人贾岛,请另一个同学做童子,演一演当时的情境,在学生角色对话的表演中,不仅把《寻隐者不遇》中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而且也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

(4)画诗。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教材中的许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我们可以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如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时,让学生画一画草的枯荣,画一画藏在土里的草根,画一画春风一吹,小草又冒出地面的情境。

(5)写诗。“儿童的心灵世界具有丰富的感受性,旺盛的想像力和诚挚的情感,带有天然的艺术化倾向”“儿童新鲜、柔软的心灵,到处是感知生活的触角”。因此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是有道理的。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地引导学生仿诗、改诗、写诗。在这样的创作中,学生享受了学诗的愉悦,发现了自己的灵气,惊叹于诗的神奇,加深了学诗的感情。

3.开发诗园,滋养诗情

古诗如源源流淌的河流,只有尽情地畅游其间,文化底蕴才能厚重起来。因而,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诗歌家园。

(1)拓展阅读。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高鼎的《村居》和孟浩然的《春晓》,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这样进行拓展阅读,就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到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一步地提高,学诗的愿望也就更强烈。

踏青的诗词范文第4篇

很久以前,有一种声响,名字叫萧。“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风声,马声,歌声,使“萧”成了诗词中的常客。

很久以前,有一种风景,名字叫萧。“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一种广阔的秋色,“原野萧瑟兮,烽烟万里”是一种忧郁的沧桑。

萧是自然的,它和别的草一样静静地生长在平凡的土地上。

萧是优美的,它是来自自然的“无丝竹之乱耳”的天籁之音。

萧是动人的,是一种曾经经历繁华的静寂,“萧瑟”不是腐败,“萧条”也并非荒凉。“萧”从出生那时起就充满了诗意,充满神秘。

不知是谁把“萧”当成了姓氏,于是百家姓中多了一个杰出的家族。在那个家族里,出了“安天下”的萧何,“和尚皇帝”萧衍,的西王萧朝桂。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在萧的枝叶上画上了耀眼的光彩。

踏青的诗词范文第5篇

清明习俗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清明习俗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清明习俗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清明习俗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清明习俗 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清明习俗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清明习俗 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清明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时节。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这些郊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着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赵之珩表示,由于全国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因而踏青节也就有先有后。农历二月二为福建一带的踏青节,三月三为陕西一带的踏青节。北京、东北由于春来得特别迟,到了五月初五才开始踏青。由于踏青是一项有意义的习俗,因此代代流传。

清明习俗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习俗 放风筝

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着《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踏青的诗词范文第6篇

(一)音乐渲染,营造美

古诗是作者内心情感世界的再现,古代韵律诗讲究平仄押韵,诗文中跳动着美的节奏,回荡着美的旋律。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更易于激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可以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中去,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小池》是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里,诗人杨万里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教学时,先播放一段轻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随着优美的音乐进入到一个优美的世界,边听边想眼前能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再让学生说说听后有什么感受,他们基本上都能从音乐中感受到环境的幽静美丽。接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并与课文插图对照,初步读懂诗的大意。之后再次让学生看图,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吟诵诗文。学生便很容易体会到作者通过对涓涓细流、浓密树阴,清澈的水面、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等景物的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初夏荷花池的风景画。特别是“惜、爱、露、立”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使这优美、宁静的画面充满了生机。

(二)借助图画,想象美

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短短二十来个字便把诗人所见、所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无不透着诗人的浓浓情意,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一。读罢一首诗,眼前便浮现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看罢一幅画,便能吟出一首诗。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读古诗,要引导他们体会古诗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想象。《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神思”即心之思,吟咏中放飞想象。学生身在课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穿越时空与前人对话、看见往日的盛衰、亲临文字描述的场景,还可以畅想未来。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在学生熟读成诵后,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到诗中所写事物“篱落、小径、树阴、儿童、黄蝶、菜花”,并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就感觉容易了。再让学生听配乐诵读,想象画中情景,把静止的文字想象成活动的生活场景。学生在想象中与作者、文本来个对话,与杨万里来了个心灵交流,自然地体会了晚春季节的秀丽风光,儿童追蝶的无限乐趣,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春光的热爱和赞美。

(三)古诗配画,再现美

古诗擅长以景传情,以形传神,形象鲜明,意境深远,充溢着诗情画意,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在“作画”中悟情会意。《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在借助注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用粉笔勾勒出“荷尽”、“菊残”的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教师边画边讲,“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傲霜斗寒的形象。接着画出“橙黄橘绿”的景象,这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学生通过画面感受到了画中的情,听到了画外的音,也就更深刻地理解了诗的意思。更自然地走进了诗人描绘的意境中,与诗人、诗文进行了直接的对话。

(四)推敲诗眼,领悟美

古诗词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对诗中关键字词进行敲打研磨,与孩子们一起走进别有洞天的诗意境界,感受古诗教学的巨大魅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诗,特别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的“绿”字的妙用成为千古美谈。教学中,我让学生思考看“绿”字可以换成哪些字,再向学生介绍传说王安石锤炼此字的资料,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王安石这一语言大家对诗眼的千锤百炼,真切的体会到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更主要的是领悟了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精练,所表达的意境之美。

(五)反复呤诵,感悟美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古诗的意境、神韵可不是几句话能表述出来的,解读、感受古诗这可意会而不易言传的意境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那就是诵读,引领学生诵读是诗词教学之根本。反复吟诵,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体现出委婉,虽不一定摇头晃脑,但却可以有意拖长腔调,夸张抑扬,读出节奏。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入忘我之境地,就会欣赏到优美的意境,通晓诗人的心情。这样的吟诵,给予我们的才是一种美的享受。 《咏柳》这首诗,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诗的意思后,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朗朗诵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读时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诗的韵律美。特别是后两行诗,这一问一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使我们感到强烈的春天气息,抒发了作者赞美柳树春风,讴歌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踏青的诗词范文第7篇

一双木屐踏破寒冰

不闻马鸣风萧

但见如水华光

我孤单的背影

被一支火炬点燃

一双深邃的眸子深藏在

某个角落,将我深情地凝视

将我凝视成一朵盛开的青莲

或许,没有人

或许,有一个人

或许,我已习惯

穿行在青莲间

诗词歌赋以及酒

都淡去原有的温度

因为,我只想做个看客

因为,我只想做个

笨手笨脚的头陀

攀蜀道而上青天

挂云帆而逾沧海

天姥山下纵放青羊

九重之外送别白鹿

这些潇洒都给李太白

我只想穿透峥嵘岁月,做个看客

热闹繁华的唐朝

人声鼎沸的长安

富丽堂皇的宫阙

被柔软的月光轻荡

典雅的文房四宝

已无意书写雄文

江岸,一碗清水

许我以凤凰的方式

种下一朵唯美的花

让它盛开在江油与绵阳间

也开在诗意青莲古镇

并许碧颜泛出微红

我也是盖世豪侠

我也是豪放诗者

或者,我H仅是我

并且,忘了自己

是从大唐走向现代

还是从现代走回大唐

挺直腰杆的一瞬间

我便停在青莲古镇

站成璀璨的华灯

而我明滟清澈的双眸

一只照见太白碑林

另一只照见诗城繁荣

江水从我芳心穿过

一同穿过呼啸的歌鸣

高铁长龙一般飞过

从一个远方到另一个远方

而我是它们追梦路上

一个很不经意的村落

晃晃悠悠的水云间

江油和绵阳在涪江边

姊妹花般头顶明珠

长成华夏盎然诗意

格外温馨的一部分

直叫我难抑柔情万种

翻越千年的悲欢

我也如风般穿过大唐

并忘却由来已久的痛

欣然成为诗意丛林

一个蛮不错的句子

一同铭记一个姓氏

我最后的一块骨骼

也炼成一颗坚硬的舍利

而余下的传说也必定

与一朵青莲密切相关

同样也选定炎炎的盛夏

姿态优美地将韶华舒展

群山也在我的视野

气势如虹,崛起苍茫

泱泱华夏卓越的英姿

也从清纯的莲心出发

引领千万种花草树木

一同顶礼华彩蓬勃

纸贵或者其他

洛阳,牡丹花开了

一个富丽的王朝

外加一个堂皇的宫阙

在我的视野里盛开

海市蜃楼一般奇幻

我将浩渺天空仰望

无数圣洁的雪花

从另一个春天跑来

也在洛阳城下聚集

它们铺成一张白纸

等待,我踏青而来

等待我的诗行游走

像等待一缕清新的风

让粗粗浅浅的文字

涂鸦出另一幅水墨丹青

收藏进饱蘸书墨的楼阁

任时间在纸上穿梭

等待下一场爱情

下一场爱情也许在千年后

踏青的诗词范文第8篇

清明节活动总结范文一

根据全市“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要求,我局高度重视,结合实际,把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纳入2011年思想主题活动内容,向各科室下发了通知,以“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为主题,组织开展了清明节祭奠革命先烈、网上祭拜英烈等活动。同时,为维护清明节期间良好的市容环境,营造节日氛围,我局对清明放水节期间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作了精心部署和周密安排,确保节日期间市容秩序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顺利完成。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我局成立了“城管局清明节主题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长马元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各副局长、执法大队长、环卫局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行政办,由副局长谢国荣具体牵头,行政办具体落实各项工作。把思想教育与城市管理工作相结合,并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好清明节主题活动。

二、全局组织开展纪念革命先烈活动

一是4月5日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到烈士墓园进行文明祭扫,引导人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树立建设美好新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参与网上祭先烈活动。在成都文明网上祭奠、献花,发表心得、感言,过一个既文明又环保的清明节。

三、清明节期间我市城市管理成效显著

广大干部职工把思想教育落实到行动上,把革命先烈的自我牺牲精神体现到城市管理工作上,以良好的城市秩序迎接清明节到来。一是重点对古城区、新堰坎、建设路、公园路、一环路、都江堰大道、二环路等重要街口、巷口进行了定点定岗,包括大队守岗20个,各中队定岗30个,明细巡逻路线,确保各项工作不留盲区、死角;二是局班子成员亲临一线,靠前指挥,环卫职工、执法人员全体干部职工放弃休假坚守一线;三是节前组织300余人开展城市管理集中专项整治。由“两镇一街道”牵头,重点对中小街道进行了专项整治。节前整治共劝导疏散流动窜卖8000处,规范越门占道经营1754处,收缴违章物品1138件、“牛皮癣”广告1.5万张,城市中小街道秩序有了根本好转;四是加强城乡生活垃圾清运工作,加大收运力度,确保日产日清。对城区晚班微型车组行车安全、垃圾清运质量及车组作息时间等情况进行突击检查,城区每日清运各类生活垃圾200余吨,有效杜绝街面垃圾暴桶现象的发生;五是加到清扫保洁督查。节前召开各清扫公司负责人工作会,安排布置节日期间环境清扫保洁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加强巡查和督查;六是取消清明展销会,有力保障了清明节期间良好的市容秩序和环境卫生;七是切实加强清明放水节主会场周边秩序管理,营造良好的节庆氛围。

清明节活动总结范文二

清明节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契机。我园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要求,以传统美德教育为内容,举行主题活动为途径,积极开展各项清明纪念活动,缅怀先烈,慎终追思,教育幼儿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现将清明节教育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祭奠缅怀先辈,寄托哀思之情。

引导幼儿在情境中获得完整的体验,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重要手段。我园把清明节活动作为培养幼儿人文精神的良好契机,清明节前夕,中大班从唐诗“清明”引入,讲解清明节的源由,让幼儿带着对先人和革命先烈的缅怀心情,观看《雷锋的故事》、《英雄王二小》等动画片,先烈们的感人事迹鲜活地展现在幼儿面前。观看后,有的班级还开展了以英雄人物事迹为内容的情景表演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

时届清明,翠柏凝春,闽清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更显得郁郁葱葱,庄严肃穆。4月1日上午,城关幼儿园大班师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表达他们的思念之情。全体师生向烈士鞠躬并默哀3分钟,小朋友敬献了自做的小花、花圈。在老师的讲解下孩子们深受感动,并宣誓:一定牢记革命烈士的事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二、诵读诗词经典,感受文化魅力。

创设诵读诗词经典环境 ,小班年段开展了“清明诵诗词,追思先辈志”的经典诵读活动,以此来纪念中国传统清明节。活动有机地将诗词诵读与语言领域活动整合,将《清明》、《咏柳》、《春晓》等幼儿耳熟能详的诗词,利用说、唱、演等形式,形成综合性语言活动,在让孩子从中感受到了经典诗篇的魅力的同时,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三、了解节日习俗,感受春日美好。

清明节时,万物复苏,是春游踏青、亲近自然的好时机。我园组织小朋友到台山踏青,飘落的花瓣、路边的石子、草里的鸣虫都是孩子们的玩伴,嬉笑中,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亲吻着和煦的春风。此外,教师还组织家长和幼儿开展别开生面的亲子互动游戏,让他们在这既紧张又热烈的气氛中感受春游的快乐。活动中,幼儿初步了解了清明节踏青的习俗,切身感受盎然春意的同时还享受了浓浓的亲子之乐。

在组织开展清明节活动时,我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幼儿,充分利用资源,精心设计,使幼儿乐于参与活动,收到了预期效果,“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在幼儿的心中生根萌芽。今后我园将继续积极营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把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帮助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清明节活动总结范文三

4月5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清明节,为了缅怀革命先烈,杨舍镇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横幅等各种宣传途径和形式,开展了清明节祭奠革命先烈、网上祭拜英烈等纪念活动,宣传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对社区居民和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开展了缅怀革命烈士活动。泗港区域联合党委成员单位党员、群众70多人来到香山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无限的哀思。城北街道锦绣社区与共建单位——电信局联合开展了“学习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清明节扫墓祭奠活动,广大党团员在香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重温入党、入团誓词,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城西街道万红社区党总支组织广大新老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40人,来到香山烈士纪念园进行清明节扫墓活动,向烈士墓敬献鲜花、鞠躬默哀,共同缅怀革命先烈的英灵。许多党团员表示,革命先烈们都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是广大团员青年学习的榜样,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继承老一辈革命烈士的爱国遗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为建设和谐张家港作出应有的贡献。

20xx年3月30日,万红社区组织学生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读书会活动

二是开展了民族传统教育活动。杨舍镇各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升旗仪式和班会等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引导青少年慎终追远、不忘传统。广大青少年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孩子们纷纷表示要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城西街道组织学生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读书会活动,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阅读经典书籍,或探讨书中的疑难问题,或抄录书中的警句名言,吸取书中的精华,从中增长知识,感受教育,品味书中的人生哲理。

20xx年4月1日,泗港第二区域联合党委组织开展扫墓活动。

20xx年4月1日,杨舍镇晨阳学校组织师生200多人到香山烈士陵园进行祭扫活动。

20xx年4月2日,镇团委组织团员青年到香山烈士陵园进行祭奠活动。

三是开展了文明祭扫系列活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城东前溪社区推出植思念树过清明节活动,通过植树美化家园,成了前溪社区清明节文明祭扫新风尚。同时,全镇其他各社区居民群众也及时转变扫墓祭祖时点香烛、烧纸钱等陈旧习俗,纷纷开展了鲜花祭祀、植树祭祀、网上祭祀等文明祭扫活动,把祭拜先人的传统习俗和善良愿望用更环保、更现代、更自然的方式予以表达。

看了清明节活动总结的人还看

1.清明节活动总结

2.小学清明节教育活动总结3篇

3.清明节活动总结

4.中学清明节的活动总结

5.学校清明节活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