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科技发展弊大的资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在,我们的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了,日新月异,每天都有东西发明。什么隐形眼镜、掌上电脑的都有。而科技发展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去运用。而我认为科技发展是利大。为什么我会认为是利大呢?因为科技发展了,再加上人们的正确运用,就能给每一个人都带来好处。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但当初人们研究并利用是为了制造武器——原子弹。原子弹是利用核能,能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称裂变弹。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梯恩梯当量,有巨大的杀伤破坏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造成了无数的人民断送了性命。而现在原子弹的利用,更多的是用来建造核电站,把核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做贡献。
还有比如电脑。我们上网查资料、看新闻、增长知识、科学计算与数据处理、文字处理、娱乐、辅助教育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这当然好。可也有不好的,如果是上网玩游戏和上不良网站那就是不好了。就是说电脑对什么人来说都有好处和坏处。对上网查资料、看新闻、增长知识、科学计算与数据处理、文字处理、娱乐、辅助教育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是好的;对上网玩游戏和上不良网站的那是不好的。这是使用的人使用的正确不正确的问题。
因此,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好也有坏。好和坏都有使用者自己来决定的。科技发展也是如此,它的利弊也是由使用者来决定的。
六年级:渝后婧天
振兴中国大型企业集团需要有一个长远性、全局性的战略安排,把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将速度与效益统一起来,使纵向与横向协调起来。制定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科技发展战略,应当从国家的宏观政策和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的实情出发,即要有高瞻远瞩、气势磅礴的进取精神,又要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力求制定的战略决策,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以免战略失误,减少挫折,使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快速发展。
一、科技发展面临的需求和挑战
(一)外向型经济对科技质量的新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充分发挥拳头产品优势,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产品远销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规模和创汇效益取得显著成效。然而,我国“入关”之后,面临的是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我们的产品打进国际市场后能否站得住脚,其关键取决于产品质量。尽管二十多年来,我们通过加速科技进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实行质量监督等活动,大大地推动了产品质量的提高。但是勿庸讳言,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单位仍然存在着产品质量差、劳动生产率低、管理水平落后的问题,不仅阻碍打入国际市场,连国内市场也难保住。所以,深化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就成为我国大型企业集团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只有以质量求繁荣、靠科技求发展,才能推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对科技的挑战
贯彻GB/TI9000—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和ISO14000及QS9000系列标准,尤其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和高新技术创新在国际上已成为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在这方面起步稍慢,进展迟缓。中国大型企业集团要发展、振兴,严峻的管理现状困扰着企业。同时,由于科技质量管理部门缺乏应有的权威,严重阻碍质量技术创新工作的推行。加之,欠缺科技质量激励机制,致使科技质量创新工作缺乏生命力。再则,科技质量管理人员亟待培养提高,加强科技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成当务之急。面对现实,别无选择,只有以质量求生存,走科教兴国的企业发展之路。
二、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科技工作的进展
(一)成效与评价
中国大型企业集团通过二十多年的科技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诚然,我们企业的科技质量工作还有不完善之处,仍有许多新问题亟待改进。
就科技管理而言,可以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我们认为,在过去的二十余年中推行科技攻关历尽艰辛,尽管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却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这种进步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的转变:
1.科技管理意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2.科技管理观念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3.科技管理方式由引进型向独创型转变;
4.科技管理方法由传统型向科学型转变;
5.科技管理人数由专业型向全员型转变;
6.科技管理范围由单一型向全方位型转变;
7.科技管理对象由硬件型向软件型转变;
8.科技管理特点由把关型向预防型转变。
此外,全员性管理和方针目标管理已被全行业广泛接纳采用,不少单位运用这种方法,加强管理已取得显著成效。
这转变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无法估计的,但潜在的力量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推动我国企业集团科技工作蓬勃发展。
(二)问题与结论
当前,某些企业已进入“科技管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怪圈。现在,企业科技质量管理工作存在不容忽视的以下几个误区:
管理误区
1.误认为科技管理仅限于成立攻关小组。其实科技管理要包括范畴和内容很广、很深的科学管理方法。国外不少跨国公司及卓越企业已设置了总工程师、科技总经理、质量总经理等头衔以及科技管理、科技控制、科技咨询等中高级系列职位,以推进管理,提高质量。质量管理包括新产品开发设计质量管理、生产技术准备质量管理、采购供应质量管理、生产制造过程控制质量管理、质量检验管理、使用过程质量管理、质量计划、质量方针、质量改进、质量审核、质量成本、质量可靠性管理及质量体系等等。我们还有很多科技质量工作有待开展和深化,可惜不少单位误认为科技管理就只是攻关组,故设立一个人或半个人(兼职)在那里“对付”,象这样能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吗?
2.误认为科技管理是在阻碍生产。好象加强管理就是在限制生产。其实,抓质量、促管理、兴科技将关系理顺了,就能促进生产,这与抓生产并不矛盾,同时,也只有将“事后把关型”的管理转变为“预防进攻型”的管理,才能扭转生产的被动局面。
3.误认为科技管理就要立竿见影。君不知要搞科技攻关提高质量是个慢攻夫,需要从设计、生产试制、制造、检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严格管理,全体人员共同努力才能提高质量、振兴企业。
操作误区
1.一些基层操作人员(及管理者)自己不按科学的管理程序操作,反过来又说科研成果是“水的”,甚至说科技攻关是“假的”。
2.个别单位为了达标、升级、获奖等目标,不是为振兴企业而抓质量、促管理、兴科技,而是为获奖而创奖。有的单位一旦获奖之后,便不再向这方面投入,甚至削弱科技质量部门。
3.个别厂级领导对科技质量工作认识片面,不重视。
政策误区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时期,从国家、行业、部门直至企业难免存在一些不配套的政策,致使基础工业投入多、产品低,抑或某些产品对企业而言,质量好坏并无大碍。然而,产品要参与“世界级”的国际竞争,我们别无选择。只有靠质量求生存,靠科技求发展,靠名牌拓市场。
三、当前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发展面临的形势
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仍然在东部沿海。虽然,当前国家正在加紧西部大开发,但由于地理位置和外在条件的许多差异,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西部企业争取国家支持,并对大型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可行性是存在的。但是,如果把全部或主要希望寄托于国家的支援上,便会在等待中贻误经济发展、提高质量、强化管理的战机。企业间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横向联系的趋势不断扩大,原有的质量竞争格局开始打破,新的跨行业、跨地区的集团市场正在竞争中形成。提高质量,确保效益,取得长期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后劲,是今后竞争的主要特点和中心内容。强化科技创新工作将对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和深运影响。谁能适应新形势并能将创新成果迅速转化,谁就有主动权。
在新形势下,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科技质量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需要改变常规和传统的办法,寻找适合世界趋势和本国企业特色的新路子,进行新的战略选择,探索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和途径,扬长避短,克服不利因素,在不断加强科技进步、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高速度发展。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争取主动,增强后劲。
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大型企业集团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即将来临的大冲击大变化,企业界都在积极地研究对策,做好“入关”准备。
(一)“入关”后给企业带来的机遇
入关后,将使我国在现有改革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同国际经济接轨的广度和深度。为企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提供更多机会。
1.有利于加快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
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看,“入关”是一个促进。面对国外产品的挑战,我们企业要生存下去,除要增加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外,还必须“以质量求生存,靠科技求发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根本上改革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企业运行机制,从而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2.有利于加速中国大型企业产品结构调整进程。
近年来,我国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工作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为适应市场营销新需求,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说来,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新产品还很薄弱,产品结构调整还不适应快节奏的需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必须在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因此,入关后将迫使企业以调整产品结构为核心,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开发一代,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努力增强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
3.有利于促进中国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品质量。
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实践证明,当今产品质量问题已成为企业振兴的关键所在。要提高质量,必须“以科技为先导,以质量为主线”,建立健全质量体系。
4.有利于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外向型经济。
中国“入关”后,许多企业不管其愿意不愿意,都将被卷入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去,促使我们企业致力开拓国际市场。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都要把质量体系作为确认质量保证能力的依据。因此,必须贯彻ISO14000—ISO9000及QS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随时提供充分的证据,使需方相信所提供的产品,能稳定地满足预期的质量要求,使需方对所购产品的质量放心,才能顺利地进行贸易往来,赢得国际市场,跻身世界强手之林。
(二)“入关”后给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带来的挑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表面上看是一个进口体制问题,实际上对整个经济领域以及体制都是极为严峻的挑战。从长远看,利大于弊。但“入关”要承诺调整关税、取消进口审批等多种行政性手段。届时,我国的产品,尤其是一些幼稚工业,再则就是钢铁产品行业,无论是在技术、质量生产规模上在一定时期内都无法与国外抗衡。“入关”后所形成的质量冲击波将可能冲击到为数不少的企业产品,甚至危及一些支柱产品和企业的生存。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发达国家产品合格率和优质产品率分别达到98%和74%,而我国目前仅为71.3%和24%。据国务院权威人士披露,企业中不良品每年损失达2000亿元。朱róng@①基总理针对当前质量问题尖锐地指出:质量问题令人担忧,质量管理松驰,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有效手段不足。特别是一些企业在出口产品中掺杂、假冒名牌问题,严重地损害了国家的信誉。
四、科技发展战略
中国大型企业科技发展总体战略是: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靠科技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走科技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用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建成一流的现代化跨国公司。
我们高科技企业以及跨国公司要振兴和繁荣,必须确立科技质量战略指导思想:把高质量作为我们一切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把从严求实作为我们推进科技工作的立足点;把统筹兼顾和重点推进作为深化科技工作的落脚点。
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立以中国大型企业集团本部精品名牌产品为依托,以主体成材公司全面质量管理为主导的多种现代化管理体系,形成具有中国企业特色的适应国际标准化管理并促进企业振兴的新型科技质量体系和技术管理创新体制。
五、战略重点
1.加快发展科技质量步伐,发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企业科技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质量体系的作用,是提高质量、增加效益、振兴企业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科技质量战略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快企业体制改革步伐,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现行质量体系,形成一个机制灵活、高效精干的科技管理新格局,才能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2.适应市场经济,努力推进科技管理现代化。
中国企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转换机制,怎样站稳脚跟,跟上时代步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追求卓越,优化管理,加速技术创新发展步伐,是我们振兴企业的必然选择,坚持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
3.加紧培养人才,加强智力开发。
人是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生产力的水平,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面临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形势下,这种情况就会更加明显。在整个物质生产正在进行着一场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资源能否得到合理利用和开发,经济能否较快地发展,质量能否提高,都受到什么样人才、有多少人才的制约。当今世界的竞争,关键在质量的竞争。实质上都是科技与管理人才的竞争,智力的竞争。我们必须切实把加强智力开发,培养科技与质量管理复合型人才作为综合性的全局性的战略重点抓起来。
六、战略方针
按照上述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及战略重点,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科技发展战略拟采取“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外引内拓、以质取胜”的战略方针。
七、战略模式
我们推行科技工作所采取的战略模式:理顺一个关系,明确二个坚持,贯彻三个依靠,实际四个强化,注重五个做法。在新形势下,中国大型企业只有真正把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与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中心环节,按照这种模式去实施,才有利于推进企业振兴。(即①摆正全面科学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思想的关系。②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和坚持常抓不懈、真抓实干。③依靠技术进步,增强质量控制手段;依靠技术创新创出质量新水平;依靠加大考核力度,增强科技管理内在动力。④强化科技管理机构,保证专职队伍;强化科技教育培养骨干队伍;强化科技战略,深入推进技术进步;强化科技体系,增强质量保证能力。⑤注重领导是关键;组织是保证;求实是方针;培训是基础;技术是动力)。
八、战略举措
深入进行科技质量攻关,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前提;搞好产品设计过程质量管理,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创优质名牌产品,是增强竞争能力的有力手段。主要战略举措是:
1.加强质量意识,坚持“以质取胜”;
2.加强科研组织,增大科技投入;“”版权所有
3.加强科技培训,培养科研人才;
4.加强科技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注重质量改进;
5.加强科技研究,增强企业活力;
6.实施科技战略,推进国企发展。
“入关”后,不会再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商品。这就要求我们把科技管理、科学控制、技术创新,尤其是健全科学质量体系作为常抓不懈的战略。加快“贯标”和学习国外先进标准的步伐。国际市场中的产品均采用国际标准和先进标准生产,我国“入关”后,对此没有选择余地。我国生产企业贯标有一定基础,但难度很大,必须加快科技管理同国际标准接轨进程,以取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企业推行ISO9000系列和ISO14000及QS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实施计算机资源集成制造工程和工业管理工程,需要制定科技质量体系推进计划,即在组织上分配落实,在生产各环节中展开,在目标上保证标准的实施,在措施上确保体系的运行。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以贯彻国际标准,建立质量体系为契机,打破传统的科技质量方式,开创中国大型企业科技质量管理新局面。在宏观上指导企业现代化生产,提高企业素质;在微观上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经济效益。为此,必须尽快实施科技发展战略,振兴中国大型企业集团。
近几年来,国内奶粉市场可谓硝烟弥漫,各奶粉品牌都在疯狂抢占终端资源,大打促销战。众所周知,婴幼儿奶粉市场的争夺更是各奶粉厂家竞争的焦点,多美滋、惠氏、美赞臣等国外品牌长期以来,凭借研发基础、悠久的历史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的优势一直垄断着我国婴幼儿奶粉的高端市场份额,但随着本土品牌三鹿、伊利、南山等在技术、工艺、质量以及市场策略等方面的日趋成熟,我国奶粉的市场竞争更将进入白热化。
二、行业洗牌,营销手段同质化,给国产奶粉企业以重压
根据麦肯锡的一项调查研究数据:到2010年中国的乳制品市场将达到200亿美元的规模,同时乳制品市场将有半数的企业被淘汰。笔者也相信奶粉市场的生产企业也会走向强者愈强,市场趋于寡头的结局。谁成长得快,谁先发现市场的蓝海并在蓝海中保持领先,谁就能成为国内奶粉企业的领头羊。
但如今,各国产奶粉企业在渠道、终端、奶源等方面的竞争已经日益激烈。竞品经销商的渗透,渠道利润的压缩、促销的竞争、不断增大广告投入已经使得各国产奶粉企业疲于应战,而利润最大、最受消费者重视的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份额一直被国外品牌牢牢占据,更是令其苦不堪言。如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所述,在过去的一年中,奶粉行业在终端的促销战、价格战几乎每月都有;积分制,会员制不断出台稳定消费群。消费者在繁多的促销中似乎越来越清醒,购买越来越趋于理性,厂家的投入产出比也越来越低。
为了获取新的渠道来源、更多的销售任务,06年、07年众多国产奶粉品牌把注意力投向医院、早教机构等新市场。开发医务渠道,宝宝店,幼儿园,社区等目标消费者集中的地方,这似乎成了奶粉营销的新亮点,但这方面,很多一、二线市场的中心医院已经被著名外资奶粉品牌所垄断,而且外资奶粉品牌在医务渠道操作上更成熟,更先进。但那些没有被开发的三、四级线医务市场,它仍然像一块巨大的蛋糕吸引着国产品牌蜂拥而入,当然笔者也认为这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在医务市场还未饱和之前,各奶粉企业都能分得一杯羹,都希望抓住这样一个机会迅速成长,甩开对手。但是相信随着法规不断完善,开发维护医务渠道的局限性也会显现出来。
提升服务水平、通路精耕,精细化管理市场、终端特价、促销、开发医务渠道,传统营销上的竞争已经白热化,国产奶粉市场似乎陷入了一片红海之中,如何避开红海,寻找到国产奶粉企业的营销蓝海呢?网络销售的兴起应该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好的答案。
三、国产奶粉企业网络销售的机遇
07年是金猪年,大概有2200万新生儿出世,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将给国产奶粉企业带来新的春天。而且,婴幼儿奶粉市场是一个增量市场,同样的竞争情况下,婴幼儿奶粉的年销售增长率要高于其他行业。它也是一个特殊行业,首先奶粉的购买者和使用者是分开的,购买者介入程度相当高。随着科技发展和教育普及,消费者行为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老一辈的育儿经验已经逐步被丢弃,新生代妈妈更信赖媒体、医生和专家的建议。这也导致了奶粉企业为了树立专业形象不断购买媒介资源,不断开拓医务渠道,不断地提升服务水平,开展专家讲座、大型亲子公关活动等。新生代妈妈是奶粉购买的主要决策者,也是商家必争的生意来源。这些决策者具有哪些特征呢?
她们是伴随网络成长的一代,她们中有大部分人的生活离不开网络。调研显示在信息收集方面她们最看重的三个来源一次是“朋友、亲友的介绍”“电视、媒体的介绍”“网络”。她们的年龄集中在25到35岁间,她们有自己的圈子和习惯,对新生事物接受较快。她们中大部分人学历在高中以上,收入主要分布在1500到3000之间。
2006年全国网络购物交易总额266.5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消费品销售总额的0.85%,而2002年仅占0.04%,这足以见证网络贸易发展的迅猛性。其中淘宝网交易总额169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110%,这一数字超过易初莲花(100亿元)、沃尔玛(99.3亿元)在华的全年营业额,更是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全年销售额的2.6倍。07年一季度末中国知名C2C网站淘宝网的《2007年1季度淘宝网购物报告》表示2007年第1季度的淘宝网总成交额突破70亿,截至3月31日,其累计注册会员数达到3510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2006年中国C2C网上购物调查报告显示购物用户中近一半是女性,而2006年12月到2007年1月期间,短短的1个月内,淘宝网奶粉销售额近30万,无疑,这些数字对国产奶粉想在婴幼儿奶粉市场突破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网络营销的前景也被各厂家看好,但如何很好的开展起来,却一直困惑者各奶粉企业的管理者。
四、网络销售如何开展
现在一部分比较有经营意识的奶粉经销商已经开始在网上建立平台,进行销售,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有其发展的土壤,这一现象也着实令笔者欣慰,但这毕竟还只是小打小闹,新的销售模式如何开展,如何处理与传统渠道的冲突,如何迅速的甩开跟进者,这些难题一直困扰着企业管理者。现在笔者抛砖引玉,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试点经验公布出来,和读者共同探讨和学习。
1、国产奶粉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SWOT分析
S:1、比较完善的分销实体,产品在全国城市铺货很好;
2、覆盖比较全面的物流体系;
W:1、网站运营方面缺乏经验,
还没有准确科学的投资收益分析机制;
2国产品牌号召力还需强化;
O:1、国外奶粉品牌网络营销都没有成熟;
2、能获取真正高端消费群的详细数据与客户资料;
T:1、国外品牌有相当的占有率和品牌力;
2、容易引起价格体系混乱,经销商管理难度加大,缺乏相应组织结构支持;
2、网络销售模式的利弊分析
国产奶粉目前可操作的网络销售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借助母婴用品专业销售平台分销奶粉,(如华婴网、红孩子等类型的网站)利用母婴购物平台自己的物流机制实现配送。 利: 1.开发虚拟的经销商,减少了经销环节; 2.这类平台一般还配有实体的店铺和电话订购系统,可以消除消费者对付款安全顾虑; 3.企业对通过此平台购买的消费者的服务成本较小; 4.这种母婴用品销售平台一般有自己的配送体系和配送范围。 弊: 1.无法获得消费者资料,对于这个平台有很强的依赖性; 2.由于减少经销环节,让利给消费者的同时。低供货价也会产生倒货窜货风险; 3.第三方平台的逐利性会使得它的营销资源放在利润空间更大的竞争品牌上,从而使得现有消费者转牌,客户流失。 第二种:通过淘宝、易趣等知名C2C平台销售信息,借助快递、邮局或者企业驻全国各地的办事处,经销商来实现物流环节。 利: 1.平台管理、订单管理不需要很多的人力资源; 2.可以有稳定的客户来源和确切的消费者资料,容易通过服务提升忠诚度。在线支付可以加快企业资金周转; 3.企业有完全自主的定价权,同时也可以更精确了解在线活动的促销效果; 4.可以获得客观及时的销售数据,更简洁的库存管理。 弊: 1.通过这个平台实现的销售将远小于传统渠道; 2.不便于企业信息化管理,订单处理和财务流程处理有风险; 3.对经销商的货物流不容易监管,通过经销商直送解决物流可能使得企业对销售平台的掌控力减弱。
第三种:企业自己建设网上销售平台,自己推广运营,利用全国的营销网络实现配送或者配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平台。 利: 1.较少经销环节,获得更多利润空间; 2.对渠道和经销商的依赖程度将降低,或者说在与通路的谈判中更有优势,市场人员更轻松; 3.营销费用降低;(如促销品采购、库存、运输) 4.加快资金周转,减少财务流程; 5.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准确的市场数据和客户信息辅助决策; 6.促销信息和美誉传播更快更广。
弊: 1.搭建自营平台投入较大,而且维护不善极易遭受损失; 2.容易引起实体分销渠道价格体系混乱; 3.自营网站的推广和配送规划难题; 4.消费者投诉问题解决不当,负面信息对品牌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模式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术危机,基于此类相关认识,考虑其应用趋向,由此参鉴、探究一些成功的开放存取网络平台,对开放存取的种类和特性作探讨,由此也可展望,未来我国体育科技期刊的创刊模式将呈现多样性的发展形式。
关键词:
体育期刊 开放存取出版模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期刊出版事业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几年前是手写投稿,而现在则是电子方式投稿,其中最突出的为“在线投稿”。在这种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背景的开放存取出刊模式下,中国体育期刊的出版模式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针对这种开放存取出版模式的发展趋势,体育期刊如何利用开放存取的成果来发展、创新自己的期刊模式,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开放存取的出现和特征
1.学术危机产生
众所周知,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期刊论文,它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交流环节与媒介,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因市场经济环境使得出版的商业氛围浓厚,且越来越限于商业化操作,如此一来,其表面目的是为促进学技发展,但其背后的真正目的却是为追求最大商业利益;另一方面,学术期刊的发表费用一路飙升,如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多著名图书馆中,科技期刊占总的图书份额少于1/3,但其订购费却占整个订购费用的2/3。在大不列颠,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刊费用涨幅超过3倍,但相较之下,民众的工资却只涨了60%多。还有很多国家也呈现这种情形。期刊订购价格上涨,则个体订户就相应减少,团体的订购量也会减少,进而造成订购量无法上升,出版商则只有提高价格以填补订购量的不足,最终形成了一发不可收拾的恶性循环,形成了学术危机。以上为国际上的情形,我国虽然也出现学术期刊订购价格上涨,但涨幅不高,所以相比较而言,所造成的冲击相对要小。
2.开放存取的出现
以上我们剖析了学术危机的产生,在学术危机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后,开放存取便应运而生。严格意义上的开放存取最早起源于Paul Ginsparg等人的电子预印资源库,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这些人主张获得公平对称的信息与知识,在开放存取的运动中,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几个事件:即2000年,非盈利性质的科学公共图书馆创立;2002年,开放社会基金会,在布达佩斯会议上提出“开放存取先导计划”;2003年,代表我国的路甬祥签署了柏林宣言。
3.开放存取期刊种类与特征
在开放存期运动情形下,出现了开放存取期刊,以下主要论述开放存取期刊的种类与特征。何为开放存取,目前还没有出现一个准确而全面的答案,但人们一般公认为:开放存取主张客户借助互联网来获取、阅读期刊论文,这种访问是没有限制的,期刊的质量是通过同行评判来实现监督和提高的,以论文作者付费来作为期刊费用的来源,但读者完全免费获取其资源。开放存取期刊有可能是电子版,也有可能是以前非电子版转化过来的。其特点是方便、快捷、费用低廉、检索便利、覆盖面广。以下根据期刊开放的深度,我们对开放存取的期刊进行简要分类。
提前开放存取。期刊所有论文的全文开放的时间与内容分别为:第一,论文借助评审获得发表,论文的全部可以实现免费读取;第二,部分全文的时间与内容,即作者需要支付费用的论文要提前给读者访问,因此期刊选择此类论文的全文;第三,题名和摘要的开放,期刊预先把目前或者后面几期的文章摘要放在主页上,来实现读者自由访问。
即时开放存取。期刊全部论文的全文开放时间与内容:第一,论文在发表时,论文的全文可以实现免费访问,有些人称此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存取期刊;第二,部分全文开放的时间与内容:即时开放作者已经支付费用的论文全文和有选择地开放部分全文;第三,题名和摘要的开放时间和内容:即时开放当期的题名和摘要,并提供访问的链接。
延迟开放存取。期刊全部论文的全文开放时间和内容:第一,期刊全部论文的全文开放时间和内容:论文已经发表一段时间过后,一般是半年到一年,才提供全文被免费访问的链接,但作者不同意开放访问的论文除外;第二,部分论文的开放时间和内容:出版一段时间后,有选择地提供部分论文免费访问;第三,题名和摘要开放的时间与内容:延迟开放论文的题名和摘要。
二、中国体育科技期刊的开放存取模式
1.依托型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适合对象为:影响小且访问量不大的期刊,它是传统期刊将每期刊登的文章用电子形式发送给“集成者”,然后这一“集成者”把相应的内容在网络上,最后读者可以访问,可以检索,还可以引索。该模式把不同期刊按照所属类别来分类,这样有利于读者访问,显示度得到极大提高,出现了“规模化效应”。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大部分采用这一模式,这一模式的不足在于未实现全文开放存取模式,仅仅实现题名与摘要的开放存取,如果要访问全文,则必须支付费用。可以认为,这种开放存取是属盈利性质的,在此,我们可以假设:假如中间商的利润主要来源不是期刊内容,则实现全文的免费开放存取就能成为现实。虽然要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很长,但如果获得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转移经济支持,则其充满着实现的希望并值得期许。
2.孤岛型开放存取模式
2009年,据玛格泰克网统计数据显示,体育期刊网站采用开放存取模式的占到了73%,目前实现全文开放存取的我国体育科技期刊有:《体育学刊》《体育科学》《天津体育学报》等,这些都是在传统模式基础上,实现开放存取,它是革命性的变化,因为以前的读者想查阅期刊全文是要支付费用的,而现在实现的免费访问与读取,对体育科学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总而言之,之所以叫做孤岛型开放存取,是因为期刊网站是从一个孤立的网站当中演化出来的,它是体育科技发展的一个环节。但它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主要在于不能够整合各种信息,不能够产生集群效应,有待完善。
3.新型模式
建立一个新型的开放存取期刊主要是指:遵循布达佩斯的主张,重新申请刊号,建立一个新的开放存取期刊。然而这种期刊多数是电子形式,当然也有印刷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支付费用的副产物,可以分为提前、即时和延迟开放。提前开放的一个代表就是《植物生态学报》。而延迟开放是指:论文出版后一段时间,当成本收回后,再开放全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植物生态学报》是以传统期刊为基础发展而成的一种模式。何为真正的新创办的开放存取期刊,在中国没有可以操作的方法,没有严格的文件政策规定,也没有法律认证,大量的资料证实我国主要是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与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来实现网络杂志的管理的。但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的内容非常有限,且很片面,大体上是宏观层面上的东西,没有一个详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监督网络出版,把网络杂志也加入到了监管的范畴。而网络出版已经是无法阻挡的潮流,国家如能及时制定出相应的互联网管理条例,则构建新型的开放存取期刊将获得法律的支撑,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将加速法律化和正规化进程。
4.网络平台模式
中国科技体育期刊类的相关文献对网络化期刊较少论及,但其可以在王子朴的网络化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中找到最早起源,在该文章里,作者认为体育学术期刊要建立自己的网站,以实现资源的相互访问与分享,从而使得自己有效面对国外期刊的挑战。其认为构建体育科技期刊开放存取的网络平台与体育学术期刊网站并不会出现“一山不容二虎”现象,建立我国体育科技期刊的开放存取平台,是它们之间的一个共同组成部分,其最终目标是集群效应。构建体育科技网站,既要符合市场的行情,又要注意国家的宏观政策,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体育学刊》。
现在的情况是: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专门化的体育科技期刊开放存取网络平台,为此我们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构架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网络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可以整合网络期刊资源,实现共享,从而加速我国体育科技期刊的网络化进程。
三、网络平台案例
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飞速前进,开放存取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变革,问题在于很多开放存取的信息是在各个地方不同的网站上,客户要全面、同时检索这些信息时就显得束手无策,开放存取的网络平台就是在这种尴尬的情境下出现的,由于开放存取的网络信息资源容量的不断扩充,网络平台的建设也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下面就几个重要的网络平台作简要分析。
1.开放存取期刊网络
2003年,隆德大学图书馆构建了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全文访问的学术期刊网平台,开放存取期刊网络主要是以互联网为基础,采用新的电子技术,重新组织开放存取资源,提高效率,进而推动跨国学术交流与合作。
2.一站式平台检索
一站式平台检索是由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开发的,公司开发用了近4年的时间,2007年才正式开放。这一网络平台意义非常特殊,因为它是我国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网络平台。之所以叫做一站式检索,是因为它不仅全面详细收集、整理、加工了国际分散的信息资源,它也支持对开放存取期刊资源进行统一的检索。现在国内其他网络平台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也是未来我国开放存取规模的参考。
四、开放存取的影响及成本分析
1.开放存取期刊的影响
开放存取期刊的特点是:广泛性、开放性等,开放存取在期刊上的优势影响表现在提高引用率上把科技期刊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践中,可以使科技期刊的效用明显显现出来。我国学术期刊在提高经济直接效用方面,尚处于劣势地位,所以要提高其国内的知名度,建立自己的品牌,使得学术效用最大化,开放存取模式对于学术性的期刊是很有利的。
2.期刊开放存取成本分析
有研究表明:开放存取对期刊的发行收入的影响几乎是微乎其微,其原因可能是:中国的网络期刊处在成长期,由于技术等因素,能不能一直发送免费的论文是未定的;加上期刊的收藏效用,如图书馆收藏,相关课题收藏等,所以在近期内,不会由于期刊开放存取,造成终止期刊印刷版的订阅。从上面成本分析,可以看出实现开放存取所带来的好处是利大于弊的。目前,开放存取成本收回的主要模式为:受资助的开放存取成本收回,作者付费的开放存取成本收回,多元融资的开放存取成本收回等。
[关键词]设计产业:SWOT分析;内外部环境;发展对策
一、研究综述与研究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传统工业呈现出衰退和外移的趋势。设计产业作为一种新生的产业力量,在全球范围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很多大都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它是一种高人力资本含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辐射范围强的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因而各国政府对设计产业的重视是一致的。虽然设计产业在国外的发展颇为成熟,在国内亦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但是纵观国内外的学术文献,有关研究设计产业的文献少之又少。为弥补这一不足,本文整合设计产业的大量零星资料,并以武汉市青山区设计产业为例,通过对青山区设计产业中的部分骨干企业和院所进行走访和调研,并与相关单位的领导和技术人员进行座谈,听取他们对青山区设计产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在实地调查和收集整理有关数据的基础上,对青山区设计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促进青山区设计产业发展的相应对策。
青山区是武汉市中心城区之一,境内驻有武汉科技大学和武汉钢铁公司等1O多个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是“十一五”计划时期国家投资建设的新型工业基地。青山区科技局提供的资料显示:青山区现有从事设计产业及其相关企业共144家.它们不仅拥有雄厚的技术和人才优势,而且很多在自身的业务范围内都具各国家及市场认可的行业资质,在行业领域中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是青山区打造工业设计产业的基本力量。这些企业在产业链的纵向联结上逐渐扩大到产品的宣传、包装、营销、管理、流通、市场开发等环节;而在横向联系上,则涵括了冶金自动化设计(58家)、勘探设计(5家)、冶金机械设计(16家)、环保设计(26家)以及建筑、装修设计等(39家)相关行业;但从空间布局来看,它们大多分布在和平大道与冶金大道两侧,彼此之间的布局比较分散。
什么是“设计产业”,世界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内一学者认为:设计产业是专业生产设计产品的企业的集合,广义的设计产业包括所有工程设计和工艺美术设计,狭义的设计产业即工业设计产业。结合青山区实际情况,本文定义青山区设计产业是以工程设计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它包含了以工艺设计、设计创意、产品形态设计为核心的基本过程,能使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得到大幅提升,具有知识密集、单位面积产出高、无污染、低能耗的特点,承载着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使命。
二、青山区设计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战略管理过程中用于发掘和识别组织机会和威胁的分析技术,其中,s代表对内部因素进行分析后识别出的优势,W代表对内部因素进行分析后识别出的劣势,O代表在对外部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可以挖掘的机会,T代表在对外部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的可能面临的威胁。
(一)青山区设计产业发展的内部因素分析
青山区发展设计产业有以下优势:
1.人才优势。青山区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锻炼培养了大批专业设计人才,这些人才是今后该区发展设计产业的基础。仅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就有工作人员430人,专业技术人员285人,具有高级专业职称的员工人数为100人,本科以上人才为230人,占53.5%。
2.研发机构的技术支撑以及孵化基地的资源与环境支撑,为设计产业在青山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青山区研发机构众多,并拥有密集的机电工业制造企业群体,实力雄厚,具有发展设计产业的科研优势。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青山区已经形成一批像武汉科孚德自动化有限公司等有相当规模、竞争力极强的设计产业,同时青山区还拥有武钢设计研究院等多家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并开发出了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技术附加值的设计产品。
3.专利优势。青山区境内的设计产业拥有一大批领先全国同类产业水平的先进技术和优势项目,并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有技术和专利。如中冶武建院目前拥有有效授权专利13项,其中半数以上为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在耐火材料的研制与生产上,拥有12个系列198个牌号的不定形耐火材料品种:在标准建设方面,中冶武建院承担了多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标准涉及工业炉砌筑,耐火材料产品、试验方法、检验方法等。
4.传统企业引领,具有发展设计产业的良好基础。钢铁、石化、环保、船舶等主导产业在青山地区云集,并且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发展态势良好。这些大型企业设备精良,科研技术力量雄厚,工艺水平先进,现代化管理手段齐全,创新能力强,有利于集中力量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从而使相关产品和技术在全国同行业中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青山区发展设计产业有以下劣势:
1.青山区设计产业布局不够合理,门类不全,所涉足领域和产业结构不够均衡,发展容易受到限制,并且很多企业不具规模,大合同少、单项合同金额低、产业没突破、市场不稳定的现实依然没有根本改观,特别缺乏为大型企业服务的设计产业,不能满足区内的服务需求,更不可能做到立足青山、服务武汉、辐射全国。
2.科技资源整合面临压力。青山区虽拥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设备制造能力,有领先同行业的科研成果,但缺乏一种有效的市场机制与协调手段,很多科研成果没能在青山区转化成生产力,环保设计与制造、工程建设与产业发展、科研成果与产业不能很好地有机结合,地区资源优势没能较好显现。
3.人才流失严重。设计产业在青山区的发展已有若干年,虽然已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技术人才,但仍存在人才流失大、人才缺口大等问题,尤其缺乏国际和国内的顶尖队伍和尖端人才。
4.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问题。青山区的很多设计产业公司是附属于某集团的分支机构,尽管拥有独立法人地位,公司政策制定仍主要依据母公司的政策安排,母公司对它们的投入与支持对公司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但很多母公司的投入与支持是不够的。一些子公司没有独立进行投、融资的权利,因此竞争实力比不上同行合资企业。
5.产业发展经验不足。作为一种新型业态,各国对于设计产业的定义尚未完全统一,也不存在某种固定的模式可供照搬甚至借鉴。同样,青山区目前正处在探索发展设计产业的思路和模式的阶段,将不可避免地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青山区设计产业管理和经营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二)青山区设计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青山区发展设计产业面临的机遇有:
1.市场需求加大。随着武钢、石化等企业的扩产、扩张以及
武钢防城港基地、宝钢的湛江基地的建设,青山地区存在着巨大的设计产业市场,设计产业企业可以全方位地参与从前期勘察到厂房设计、生产线设计调试的各环节。
2.区域发展契机。“十二五”期间,青山区设计产业面临着重要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一是天兴洲大桥和阳逻大桥建成通车、武汉市外环线全线贯通、京广快速交通枢纽站――武汉火车站落户青山等将彻底改变青山区相对封闭的局面,变弊为利,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实现青山区的大交通、大物流和大工业的交汇区。二是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产业链,即“研发――孵化――产业化”链条将逐渐形成,而青山设计产业在这个链条中,将起到承上启下和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三是区划调整的机遇。青山区行政区划调整后,青山区土地面积由原先的约47平方公里增加到67平方公里,为园区建设和发展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政策扶持的机遇。政府的扶持是设计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经过修编的《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明确指出:“主城区重点强化第三产业,发展金融商贸、行政办公、文化旅游、科教创新、信息咨询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同时,青山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扶持设计产业的发展,把加快青山区设计产业的建设和发展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金,聚集了用于设计产业建设和运营的资源,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4.产业结构转变的机遇。发达国家发展的实践表明,当今的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知识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首先取决于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由于设计产业在产业振兴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许多国家已经把它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政策上给予扶持,并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投入巨大资金。
青山区发展设计产业面临的威胁为:
1.竞争者以及行业运营成本加大。像所有行业一样,青山区设计产业的发展无法避免的一个威胁就是来自竞争者的威胁。而土地资源稀缺将引发经济地租上升,加上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又会使行业运营成本增加。
2.缺乏良好的发展氛围。青山区有着与其他区域不同的产业背景,“十里钢城”既是美誉,又给人们一个沉闷、缺乏活气与缺乏商业、娱乐和休闲等日常设施的刻板印象。再加上区内高校不多,各企业之间交流不够频繁等因素,青山区缺乏发展设计产业的人文氛围。
3.空间再布局有难度。现有的城市布局已基本固化,要想改变,将会面临土地征用、拆迁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而且拆迁费用不菲。
4.没有形成战略协同效应。各工业设计产业企业分散,未形成产业园,物流成本偏高,市场分工配套协作体系不够健全,专业化协作及完整产业链尚未形成。
三、青山区设计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规划设计产业的发展,出台产业扶持政策
国外设计产业的发展经验表明,政府的宏观引导和政策支持是设计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深对发展设计产业重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将发展设计产业同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紧密结合起来。青山区应制定设计产业发展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联合武汉地区高校,区内设计单位共同参与,谋划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组织起草“青山区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规划”。列入青山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并出台产业扶持优惠政策,大力促进设计产业的业态提升,支持其迅速做大做强。
(二)注重品牌开发,加强对外宣传
目前,青山区的企业在品牌培养和发展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一批国内外著名品牌如武钢、船厂等迅速崛起,但这些大型企业的品牌战略并未和设计产业结合起来,这使得设计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得到品牌战略的支持和保护,在竞争中不敌一些品牌产业。因此,要建立青山区设计产业品牌开发战略,引导设计产业的品牌开发、运作和扩张,打造青山区“工业设计名区”品牌,从而使青山区设计产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三)实施重点行业突破战略,注重战略联盟
区内一些设计企业具有明显的行业优势,在行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区政府应重点扶持这些具有行业领先优势的龙头企业,促进他们做大做强,延长产业链条,由单纯的设计企业向集设计、制造、施工、咨询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航母式企业发展,进而起到引领全区设计产业共同发展的作用。青山区很多工业设计产业公司规模小、布局分散、相互间交流合作少等不利于应对大型公司的竞争,青山区政府可以在和平大道和冶金大道两侧积极打造“工业设计走廊”,建立设计产业公共服务与展示平台,做好相关信息及需求配套服务,引导工业设计企业集聚于和平大道两侧,逐渐形成设计产业联盟,共享信息与资源,以达到战略协同效应,共同应对外部竞争。
一、从“倡导”到“慎用”——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提升政治课堂有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1、用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资源、更富有时代气息的时政材料使书本抽象的理论鲜活而生动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认同感和可信度。长期以来学生总认为政治课就是空洞的说教,引入多媒体教学后。我们经常把一些新闻图片,视频资料、科学数据,甚至是学生身边的事例拍下来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用事实说话,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增强了学生对政治课的认同感。
3、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图表直观展示相关知识的对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利用多媒体可以直接快速地展示习题,做到讲练结合,及时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二)盲目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重学生负担、阻碍有效课堂的构建与实现
1、课堂信息容量过多,学生难以消化吸收。笔者发现一些教师使用多媒体时,将课本中的内容、补充的知识、网络上的各种资源统统打在屏幕上不断播放,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忽视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学生很难消化吸收,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2、课件制作花哨,形式重于内容,无关信息冲淡课堂主题。有些教师在课件中过度采用与教学无关的图像、音乐和动画,使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无法专心于这些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因此不但没有发挥出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有的作用,反倒是画蛇添足,喧宾夺主,对课堂教学造成了干扰。
3、有些教师照搬网络上的现成课件,这样做很难体现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也很难考虑到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在课堂上不是教师在驾驭课件,而是教师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这样的课堂也是无效的。
4、摒弃传统教学手段。以幻灯片取代板书、课件取代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知识演绎过程缺失,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减少,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难以形成。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边讲解边分析边板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启发学生思维、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张嘴”的教学功效要远大于直接呈现结果的现代化媒体。
二、从“实践”到“反思”——多媒体教学低效原因之探究
毋庸置疑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用得好可以充实知识容量、及时更新时政材料、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政治课堂的有效性。用不好则会适得其反,增加学生负担,干扰课堂教学。降低课堂教学效率。造成多媒体教学低效甚或无效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什么是有效教学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有的教师认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一堂课中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因而多媒体的出现简直为他们不断增添课堂知识容量提供了“契机”。于是乎,一个课件动辄几十张幻灯片,课堂上老师成了播放幻灯片的工具,学生成了观看幻灯片的观众。所谓的知识无非是过眼烟云。更谈不上有效课堂的建构与实现了。因此笔者认为要想通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什么是“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而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内容。虽然多媒体以其技术上的优势能容纳、呈现丰富的内容、大量的信息,但如果这些课程资源不能服务于课堂教学、服从于课程目标,不能被学生接受,那么它就是无效的;更进一步说,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并不只是传统教学强调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全面、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是注重全面教学目标的进步和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具有人机交互、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的特征,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固然有其优势,但课堂过度使用必然会挤占学生的思维空间,减少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不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而如果背离或片面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学就只能是低效或无效的。
(二)对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功用定位不准确
诚然,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可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但无论多媒体技术如何发达。也只能是一种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只能是辅助学科课堂教学的工具。多媒体本身不会是学科教学的目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滥用多媒体技术,而不是从教学实际出发,那将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三)技术水平的限制也是造成多媒体教学低效的重要因素
虽然很多学校都配备有多媒体设备,但并没有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这一技术,加上一些教师缺乏接受新事物的兴趣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因而不能规范、熟练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一些教师要么课件制作粗糙,幻灯片衔接混乱,学生不知所云;要么照搬现成的课件。不加分析拼凑材料,很难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也很难考虑到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这样的课堂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三、从“反思”到“再实践”——让多媒体融入政治课堂
在反思中我们找到了造成多媒体教学低效的原因。我们怎样做才能趋利避害。让多媒体真正融入政治课堂。提高政治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顺应科技发展潮流,掌握多媒体技术。多媒体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其自身的优势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契机,因此我们必须顺应科学技术发展潮流,掌握并运用多媒体技术。但同时我们也要看清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让多媒体服务于课堂教学。恰当、适度地使用多媒体。
(二)抓住有效教学本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前面提到了有效教学的概念,其本质就是指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率、有效益、有魅力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而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内容选择上要贴近教材、符合课程标准、体现教学重点。从内容安排上最好抓住一条主线,切忌内容繁杂、分支过多,学生难以把握。例如在《公司的经营》一课中,我以“财富故事会”为主题,以比亚迪公司的发展为主线,设计了“创业篇——经营篇——成就篇”,并通过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公司的基础知识、掌握影响公司经营成败的因素、感悟成功经营者必备的品质。整堂课的设计流畅而不拖泥带水。简洁而又能引发学生深思,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上在选取网络资源时。我们以一个事件(或故事)的发展为主线来引导学生学习,往往比选择几个要有效的多:其次从课件设计形式上要简洁明了,切忌花里胡哨,冲淡课堂教学主题,干扰学生正常思维;再次多媒体操作既要规范、熟练又要符合学生认识、记忆规律,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消化吸收相关知识,切忌教师沦为课件播放工具,学生成为观看幻灯片的观众。
一、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着核心战略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的两次石油危机,给中国台湾地区以加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带来较大冲击。在此背景下,为了重振地区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台湾当局加大了对创新能力提升的政府主导,力图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从“追赶型”向“领先型”的转变。
(一)通过大量战略层面的政策、计划和建立高层次的组织机构等方式共同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台湾当局为汇聚有限经济资源,积极推动、大力实施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规律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以实现本地区竞争实力的跃升。一方面,早在1959年,台湾当局出台的“国家长期科学发展计划”就成为中国台湾地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指南,并在随后的五十余年中从战略和政策层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计划、方案、条例,试图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先导带动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1959年专门成立了以“中央研究院”院长为主席、“教育部长”为副主席的“台湾长期科学发展计划委员会”。1967年该委员会扩大并重组为“国家科学委员会”,2014年升格为“科技部”;负责规划研究战略与计划、促进基础研究、引导应用研究、改善研究环境、培养和吸引研究人员,以及协调不同“政府”机构所承担的研究工作。
(二)通过建立台湾当局支持的研究组织和机构,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由台湾当局创立于1973年的新竹工业技术研究院对于提升本土创新能力扮演着重要角色。工研院以非营利财团法人的身份,主要从事应用性科技研究,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服务,推动产业技术进步。根据1979年的《科学技术发展方案》,其应接受政府委托研究开发,辅导厂商研究开发,加强外界工程学术团体合作,关键性技术引进与推广,协助中小企业研发,针对关键性新技术及新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和经济评估,设置小型实验工厂,成立技术转移公司,推动试验及试制服务,积极筹设能源研究所等。2002年制定的《2008策略规划》中,将业务方向调整为“产业科技研发,知识型服务,技术衍生价值”,新定位为创新前瞻科技、育成知识密集型产业、促成知识化服务业、建置产业学院、构筑基础平台、促进永续发展。总体而言,“工业技术研究院”负责促进技术转移与扩散,以及为私人部门无法开展业务的领域搭建市场。2012年,工研院的专利转化率达30.26%,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技术研究院一起,被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列为全球最成功的两大研究机构。
(三)积极推动科学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以发挥创新的先导示范作用
科学园区不仅是中国台湾地区的创新要素集聚区,更是中国台湾地区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成立于1980年的新竹科学工业园,不仅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科技产业的心脏地带和科技产业水准的标志,也是世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更是创立了园区发展的“新竹模式”。新竹科学工业园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科技园区,台湾当局在园区建设及其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一方面,台湾当局在园区的开发建设和技术研究开发投入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开发建设方面,台湾经济部和科技委员会承担了新竹园区的开发建设,共投入167亿元新台币用于购置土地、修建厂房和完善生活服务设施,为企业提供价格相对低廉、服务相对便利的公共资源。在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台湾当局设立了研究开发基金和研究开发信用担保基金,通过奖励和政府采购等多种方式促进企业研究开发;同时,台湾当局还设置了大量科技奖项和科技基金激励园区企业加大R&D的投入和产品创新,每年对创新技术研发计划的资助占到计划总金额的20%以上。另一方面,台湾当局在园区的政策制定、管理与服务方面居于主导地位。园区发展的30余年,台湾当局制定和颁布了包括《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各方面对园区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运作和管理,并进一步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台湾当局是园区的管理者和园区企业的服务者。新竹科学工业园由台湾科学委员会主管,下设“园区指导委员会”负责园区规划和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经过“科技引进、人才培训”,“科技生根、市场开拓”,“科技突破、产品创新”等发展阶段,新竹科学工业园发挥了良好的先导示范效应,成为台湾地区的创新摇篮。
(四)利用各类实施计划、创建专职部门鼓励产学合作,以提升创新成效
台湾当局不仅从政策上予以鼓励,为产学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还常常通过经费支持,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的沟通交流合作,以强化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的关系,加速提升区域竞争力。为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产业界的合作,台湾当局早在1954年就颁布了《建教合作实施方案》,要求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建教合作;并于1955年根据该方案出台了《建教合作实施办法》、《建教合作委员会组织规程》。随后,台湾当局又相继颁布了《加强国民中学技艺建教合作办法》、《专科及职业学校加强推行建教合作训练实施要点》、《延长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国民教育实施计划》以及《高职试办学年学分制学校实施学徒制教学暂行要求》等法规制度,以确保产学合作的顺利开展。1995年10月,台湾当局又通过了《产业人力套案计划》,将《加值产学合作连结创新子计划》列为重要子计划之一;并通过台湾当局的教育部、经济部、国科会等相关职能部门分别实施产学合作(组织营运、智财倍增、育成倍增)促进奖励及补助子计划、人才培育子计划、数据库建置子计划、联展广宣子计划、产学合作研发规划辅导等子计划,以推动产学合作。同时,台湾当局也通过其中央研究院、教育部、经济部、国科会等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创新发展的上中下游,利用构建专职部门、科技计划等方式促进产学合作研究,提升台湾地区的创新能力。
(五)充分利用人才、财政、金融政策推动创新发展
中国台湾地区能实现从“追赶型”向“领先型”的跃迁,关键在于利用强势的人才政策培养、吸引大批适应创新发展的人才,为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台湾当局于1964 年召开了第一次人力会议,还专门设立“劳动力资源委员会”负责人力资源规划。1968 成立了“工业职业训练协会”,为企业提供有关职业培训的技术服务,并开始实行“九年国民教育”制度,普及初中教育。上世纪70 年代,台湾当局对高等职业教育着手进行改造,组建本科职业院校,一方面使职业技术学生适应产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借以产业机构来协助职业学校及农工专科学校的教学与发展。21世纪,台湾“行政院”劳委会职业训练局先后三次“产业人才投资计划”。2009年底,为推动台湾产业创新,又施行台湾“产业创新条例”,并把推动产业人才资源的发展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政策。另外,台湾当局简化科技人才引进流程,鼓励海外资深专家赴台工作;专门建立海外学人档案,收集保存由台湾去美、日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工作学习的工程师和电脑专家资料,随时动员他们回台服务。此外,台湾当局采取一系列措施激励企业加强研发活动。在税收方面,“投资奖励条例”规定,一个企业的研发经费将会从每年应征税中予以减免,购买的研发用途的设备超过2年服务期,允许加快折旧。而且,如果一个企业的研发经费在某个纳税年超过前5年中的最高额度,那么超出部分的20%可在企业当年需要缴纳的税收中扣除。台湾当局还积极推动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从1982年开始积极推动创业投资发展,颁布了《风险投资条例》;并先后于1985年和1990年两次出资8亿和16亿元,设立种子基金;而且,从1994年开始允许保险和民间银行开办创司。
二、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中国台湾地区号称“中小企业王国”,自20世纪80年代,台湾中小企业在高科技产业中大量存在,所占比例相当高,除航空器及其零件业以外,其余均超过90%。根据调查研究,中国台湾制造业部门的本土企业,根据企业规模,小企业更多依赖于本身的研发作为他们本土的技术来源,或者通过模仿、复制以及改良现有产品等反求工程技术。特别是,部分中小企业通过专注清晰的市场定位、高度的国际化视野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变身隐形冠军。
为推动中国台湾地区的中小企业发展,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并变身“隐形冠军”的过程中,台湾当局从立法保障、融资、创新孵化、组织保障人才供给、中介服务、鼓励研发等多角度推出一系列鼓励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具体而言:一是在立法保障方面,台湾地区1991年制订了第一部专为中小企业制定的基本法――《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目的在于协助中小企业改善经营环境,推动互助合作,并辅导其自立成长,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全发展。二是在融资方面,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台湾当局1974年推动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1982年成立“省属行库中小企业辅导中心”,还成立了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目的在于促进具有策略性及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融资,协助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三是在创新孵化方面,为解决中小企业科技研发不足的问题,促进台湾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1996年,中国台湾在“台湾经济事务部”中小企业处的指导与支持下,实施了“孵化器计划”,订立“鼓励公民营机构设立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要点”,力促中小企业的创新孵化。四是在组织保障人才供给方面,为帮助合适的人才创业以及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适合人才,台湾当局设立“国家青年辅导委员会”,专门负责辅导和安排回台留学生的就业工作,帮助返回台湾,准备兴办技术产业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获得兴办新技术产业所需的贷款、生产用地和其他必要设施等。五是在中介服务方面,为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信息与技术等问题,台湾当局1955年成立“中华生产力中心”,成为促进台湾地区中小企业生产力、融合新技术与标准的支撑机构。同时,还通过建立科技研发信息系统和科技人才库信息系统,为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者搭线牵桥,力争将适合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创新技术转移到中小企业,并为中小企业做决策参考。六是在鼓励研发方面,为鼓励中小企业加强创新技术或产品的研发,1999年台湾当局推出《中小企业创新研发计划》,补助中小企业所提出的研发申请案。2002年针对中小企业推出《提升产业技术及人才培育计划》,目的在于对接大专院校的研发能力和中小企业研发需求,以促进中小企业加强研发,补助金额大约为40―50万元新台币,中小企业自行解决25%的研发经费。
三、结合产业转型突出创新重点领域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适应资源匮乏、劳动力不足、产品缺乏竞争力等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台湾当局通过适时调整创新重点领域和行业的详尽发展规划等创新发展的有效载体,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1973年开展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核能发电厂建设、重化工业建设等在内的《十大建设计划》,为中国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1979年,宣布重点发展附加值高、能源密集度低的技术密集产业,并将资讯、电子、电机、机械、运输工具等产业确定为策略性工业;将科技作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并选择能源、材料、资讯和自动化为重点发展的科技项目。
从 1981 年起,台湾当局制定和实施了十年经济建设计划,其目标是以科技升级为前导,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相继通过几次全台科技会议提出了推动能源、材料、信息、自动化、生物技术等“重点科技”并制定“科学技术发展十年长期规划”及“六年中期规划”等,试图从战略和政策层次强调以科学技术发展来推动产业升级。1991年,台湾当局出台的《六年建设计划(1991―1996)》,根据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性大,附加值高、技术层次高、污染程度低及能源依存度低等六大原则,挑选出通讯、资源、消费性电子、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宇航和太空、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品与制药、医疗保键、污染防治十大新兴产业以提升技术水平;并在科技方面明确提出的量化目标包括,研究发展经费由1988占GNP的1.22%,将在1996年提高到占GNP的2.2%,每万人口中研究人员数由1988年的17.8人增加至25人。1995年,台湾当局又提出“亚太营运中心计划(1995―2005)”,该计划长期目标是通过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终把台湾地区建设成为“科技岛”,并成为制造中心、海运中心、空运中心、金融中心、电信中心与媒体中心等六大中心。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应对世界各国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并纷纷加强对科技的扶持和引导性资金投入以体现国家意志的趋势,台湾当局于1996 年提出设立“国家型”科技计划并于1998 年通过《“国家型”科技计划推动要点》。之后,台湾“国科会”在1998年、1999年陆续推动电信、农业生技、防灾等三项计划,2000年又增生技制药计划,2002年起又陆续新增数字典藏、基因体医学、芯片系统、纳米及数位学习五项计划,共计九项“国家型”科技计划。2002年,台湾当局推出《挑战2008――六年重点发展计划(2002―2007年)》,以“改革积弊,投资未来”来“除弊兴利”,在6年内投入2.65万亿元新台币,发展10项重点计划(E世代人才培育计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国际创新研发基地计划、产业高值化计划、观光培增计划、数位台湾计划、营运总部计划、全岛运输骨干整建计划、水与绿建设计划、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将台湾建成“绿色矽岛”。
[关键词]中药新药;有效成分新药;有效部位新药;经典名方;研究思路
Discove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innovative dru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der new situations
TU Peng-fei*, JIANG Yong, GUO Xiao-yu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atural and Biomimetic Drugs,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Referring to the rapiddeveloped life science and the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approval of innovative Chinese drugs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describedsystematicallythe discove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approaches for the innovative Chinese drug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i.e., active components discovered from TCMs, the discovery of effective fractions of TCMs and their formulae, the R&D of TCM innovative drugs based on famous classic prescriptions and famous Chinese patent drug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linical effective prescriptions,on the basis of analysing the advantages of innovative drugs derived from natural products based on TCM theories and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current R&D of new TCM drugs. Moreover, five suggestions are also given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CM innovative drugs in China. All these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D of TCM innovative drugs.
[Key words]innovative Chinese drugs; new drug of active component; new drug of effective fractions; famous classic prescription; research approach
doi:10.4268/cjcmm20151718
我国自1985年开始实施《药品管理法》以来,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我国的药品研发和注册几经波折,逐步走上正规的渠道,尤其是中药新药的研发与注册。由于没有国际上可借鉴的经验,从新药的发现、研发和注册基本上都是在探索中提高,在混乱中规范。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2007年以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的注册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近年来,中药新药的研发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国家药品审评对新药的要求则更高。随着药品审评要求的逐步严格,特别是中药新药审评从临床非劣效性向优效性的转变,使得原来中药新药只要进入临床试验,就能获得批准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如很多中药新药在申报生产中被退审。同时,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也由原来的是否有病向是否健康转变,从而对药物的认识也发生了明显转变,已由原来的治疗疾病向保护健康转变,随着转化医学的发展,如何将临床有效的方剂转化成为新药,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如何进行中药创新药物的发现和研发,是当前中药新药研发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基于中医药理论和天然产物资源的创新药物发现的优势以及当前中药新药研发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系统介绍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中药创新药物的发现与研发,以期为中药新药的发现与研发提供一些思路。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
1基于中医药理论和天然资源的创新药物发现的优势
1.1完整的中医药理论和丰富的临床实践
中医药为中华民族长期与疾病斗争的智慧结晶,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 000多种常用中药和浩瀚的古今方剂都是临床长期实践的产物,具有确切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是中药创新药物发现不可多得的资源。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合理组方,更为中药新药的发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2丰富的民族民间药物
我国为多民族国家,很多少数民族生活在偏远的山区,其疾病的治疗基本上靠当地的草医草药,形成了很多特色的民族药物。民族药物除了藏药、蒙药、维药、傣药有文字记载,其他基本上没有文字记载,一般靠口述相传。口述相传药物的特点是处方较小或单方、药效强、起效快、有毒或峻烈药物的大量使用,是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新药发现的重要源泉。我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很多山区和偏远地区的人民治疗疾病也基本上靠当地的草医草药,形成很多特色的民间药物。与民族药物相似,民间药物也多数口述相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民族民间药物近万种,加上灵活变化的方剂,为创新药物的发现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
1.3植物、动物、微生物长期进化的产物
天然产物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长期适应环境或与天敌斗争中不断进化形成的代谢产物,一般都具有生理作用,只不过人类尚未发现而已。因此,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活性成分或创新药物的几率明显高于合成化合物。
1.4天然化合物的结构多样性和类药性
天然化合物具有明显的结构多样性,这些化合物很难凭空设计,通过化学方法也很难合成,如抗癌天然产物中的紫杉醇、喜树碱、长春碱等。同时,多数天然产物具有类药性(drug-like),是筛选活性先导化合物的重要资源。
2当前中药新药研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立题依据不充分
随着新药研发的不断发展和药品审评的逐步严格,立题依据已成为新药能否通过审评的重要因素之一。立题依据不充分主要包括:① 中药复方新药的临床依据不充分。中药复方新药,处方多数来源于临床,其研发是一个从临床到实验室,再到临床的过程,这也是中药新药研发的特色之一。但是长期以来申报的中药复方新药,其立题依据中多数仅仅说明处方来源于某某大夫或某某医院,缺乏临床试验数据,更不要说规范化的临床研究资料,因此,尽管是临床处方,但仍然存在立题依据不足的问题。②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新药缺乏筛选和新药发现的过程。对于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新药,主要是通过现代药理活性筛选发现的新药,其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的筛选非常重要,这也是国际上一贯推行的作为药物尽可能采用活性最强、毒性最小的药用物质的原则,所以药物筛选是新药发现的最重要的环节。而目前申报的多数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新药是直接以文献作为线索进入研发的新药,其本身没有新药筛选的过程。因此,一些新药,尤其是有效部位新药的退审,主要是缺乏有效部位确定的依据。③有效成分新药药代动力学(PK)不支持。由于中药主要来源于植物和动物,其所含成分与人类食物中所含成分的结构类型相似,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这些成分形成了抵御吸收或快速代谢的能力,因此,中药成分普遍存在着生物利用度低或体内易于代谢等问题,这也是导致近年来一些有效成分新药退审的重要原因。④安全性存在问题。总体来说,中药普遍安全性较高。但也有一些中药,尤其是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新药,由于其含量较高,在体内的暴露量也易达到较高的水平,长期用药易出现肝脏或肾脏等脏器毒性。对此,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有效的药物或具有生理作用的物质,其毒性或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中医常说的“是药三分毒”,因此,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关键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但长期以来由于片面的宣传,“中药无毒”已深入人心,所以现在在药品审评中对中药的安全性要求可能过高。
2.2基础研究严重缺乏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药品研发水平的逐步提升,阐明中药复杂体系的化学成分和主要成分的作用机制从技术上已经不是问题,因此,审评人员对新药的要求尤其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新药的要求,也由10年前的主要成分基本清楚、药效明确,向现今的主要成分明确、作用机制和体内过程基本清楚转变。但在我国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是严重脱节的,多数中药新药基本没有基础研究的工作,更不要谈化学成分明确、作用机制和体内过程清楚的问题了,这也是我国新药研发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的重要原因。
2.3难以通过优效性评价
按照现代医学指标进行评价,多数中药的作用相对较弱、起效缓慢,故临床疗效采用优效性评价,很难得到满意的结果,加之目前申报生产的新药,其临床试验多数是按照非劣效性设计的,因此,近年来多数新药在申报生产时不能通过。
3新形势下中药创新药物的发现与研发
基于当前化学和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以及不断提升的中药新药审评技术要求,结合中药的特点和优势,针对不同类别中药新药的发现和研发,提出以下研究思路。
3.1基于中药资源的活性化合物发现
中药具有长期的临床使用历史,以疗效确切、安全性高闻名全球,是我国发现活性化合物的独特资源。80多年来,从传统中药中发现了麻黄素、小檗碱、青蒿素、芦丁、五味子甲素、延胡索乙素、川芎嗪、青藤碱、甘草酸等至今仍在临床一线使用的药物;从民族民间药物中也发现了如石杉碱甲、丁苯酞、胡椒碱(抗癫灵)、灯盏乙素、山栀苷甲酯、8-O-乙酰山栀苷甲酯、胡黄连苷Ⅰ、胡黄连苷Ⅱ、蟾毒灵、雷公藤甲素和乙素等药物或国际上关注的活性化合物。即使在化学和生物学得到快速发展的今天,从中药中发现活性先导化合物和创新药物仍然不失为一条命中率较高的快速途径。
基于中药资源的活性化合物的发现思路,见图1。
为了提升基于中药资源的活性化合物的发现效率,全面促进我国创新药物的研发水平,当前必须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3.1.1建立中药成分的快速识别与高效分离技术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已有80多年的历史,多数中药的化学成分已经进行过研究,现在再进行研究,分离鉴定的多数是已知化合物,造成大量的重复工作。为了提高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效率和新化合物发现的几率,必须建立中药成分的快速识别技术。当前快速发展的LC-MSn技术为中药成分的快速识别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当务之急是采用LC-MSn建立常用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为中药成分的快速识别提供技术支撑。
尽管现代色谱技术发展很快,但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微量性,中药成分的分离仍然是中药活性成分研究的瓶颈,至今研究人员的多数时间仍然耗费在化合物的分离上。当前一方面需要不断研制针对各类天然产物的色谱填料,同时,需要大力发展不同填料的多维色谱技术,特别是处理量较大的工业色谱技术,提高化合物的分离效率。
3.1.2建立微量天然产物活性高效筛选技术天然产物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一般都含量很低,其分离的化合物多数属于微量成分,得到的量多数在10 mg以下,有些甚至不到1 mg。如何利用这些微量的化合物进行广泛的生物活性筛选,是当前天然产物活性筛选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基于靶酶和细胞系的高通量筛选技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微量天然产物的高效筛选问题,但仍然需要提高筛选灵敏度、降低样品用量;近年来出现的微流控芯片技术将为微量天然产物的筛选提供一个高效的筛选方法。
3.1.3建立全国规模化的天然产物库数量庞大的样品是活性化合物和创新药物发现的源泉,国际上大型制药企业一般都拥有数量达到上百万个化合物的样品库,而我国的制药企业由于长期依赖于仿制,极少有企业建立样品库,仅有的几家拥有样品库的企业,其样品的数量也很少,特别是天然产物的数量则更少。当前我国拥有的天然化合物的数量很少,而且基本上分散于各个课题组,其保藏条件、管理水平都很低,更谈不上信息化,重复筛选现象非常严重。尽管在“十一五”期间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助了几家样品库建设,但这些样品库建设是由科研单位或高校承担,实际上建在哪个单位,就成为哪个单位的私有财产,不能发挥服务于全国的作用,况且这些样品库的样品数量仍然很少,部分样品只有名字,没有实物。我国如果要真正发展创新药物,必须从国家层面建立一个面向全国、信息化的样品库,尤其是天然产物样品库,为全国提供样品服务。这个样品库必须是独立的第三方,其本身只是从全球收集样品,管理样品(包括每个样品活性筛选的信息),为科研单位提供样品,而自身不能从事筛选或科学研究。
3.1.4建立服务全国的药物筛选第三方平台药物筛选是一项涉及细胞培养、模型建立、化合物筛选、活性评估、初步安全性评价、专家决策的系统工程,是活性先导化合物和创新药物发现的必需过程。在国际上,一个制药企业的新药创制能力,基本上由其药物筛选的模型和筛选水平决定,因此,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制药企业都特别重视药物筛选体系的建立。但在我国至今尚无一家制药企业建立实质意义上的药物筛选体系,我国的活性化合物和创新药物的发现基本上仍然依靠高校和科研单位。对于药物筛选平台的建设,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等单位建立药物筛选平台;“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也对筛选中心建设进行了重点支持。但由于这些筛选中心建立在各研究单位,由于运行经费、管理体制、人员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筛选中心无法正常地为全国提供筛选服务。于是,各个单位甚至课题组都自己建立药物筛选平台,这些筛选平台一般模型少,筛选技术和评价体系都不够专业,难以得到可信的结果,这种局面,既浪费大量的资源,也难以有效地发现活性化合物或创新药物。对此,我们应该发挥社会主义的举国体制优势,建立服务全国的第三方药物筛选平台。该筛选平台自身不能从事新药研究,只能为全国提供化合物活性筛选服务,并通过专家组给出专业的评价报告。一方面为全国提供筛选服务,另一方面不断积累化合物的筛选和活性信息,避免重复筛选,也避免一些单位或个人的恶意造假。美国的NIH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们不仅为本国提供筛选服务,而且为全球提供筛选服务,实际上对他们来说,巨大的收获是获得了庞大的化合物活性数据。因此,如果能够建立第三方药物筛选服务平台,不仅大大提升我国药物筛选和创新药物发现的水平,而且能够大大降低药物筛选的成本,是一项一举多得的举措。
3.2中药有效部位及其复方制剂的发现
随着中药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常用中药的有效成分基本得到阐明,中药成分的分离纯化技术得到快速提升,并实现工业化,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已逐步成为常规技术。分离纯化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除去无效、低效或有毒成分,降低服用剂量,告别中药制剂的黑大粗已成为现代中药发展的必然趋势。既保持中药多成分整体作用,又体现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的有效部位及其复方制剂新药的发现和研发已成为中药创新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三七总皂苷(注射用血栓通)、人参总皂苷、薯蓣总皂苷(地奥心血康胶囊)、蒺藜总皂苷、银杏叶提取物、银杏叶总内酯、雷公藤提取物、黄芩提取物、苁蓉总苷、丹参总酚酸及其盐、红花总黄色素、黄芪多糖、香菇多糖等一批有效部位新药的注册上市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即说明有效部位新药拥有的巨大发展潜力。
有效部位及其复方制剂新药的发现及其研发思路,见图2。
在有效部位及其复方制剂新药的研发上,获得结构明确成分含量达到50%以上的有效部位提取物及建立相应的提取、纯化工艺,是新药研发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目前常用中药的有效部位基本明确,每个研发单位在进行常用中药有效部位新药的研发过程中,都必须对其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甚至药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研究,一方面造成工艺和质量标准千差万别,水平高低相差明显,另一方面也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前期批准上市或申报的红花总黄色素、三七总皂苷、丹参总酚酸及其盐、银杏总酮酯等都是数家企业研制,其工艺和质量标准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为了全面提升中药有效部位及其复方制剂新药的研发水平,建议国家组织有关课题组对有效部位基本明确的100种常用中药材的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主要药效学和安全性进行研究,建立常用中药有效部位提取物的质量标准,并收入《中国药典》。如果该目标能够实现,制药企业直接使用标准化的有效部位研发新药或组成复方制剂,不仅大大节约新药的研发成本,同时也将推动我国中成药向有效成分明确、质量可控、服用剂量小、剂型先进的现代中药发展,大大促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
3.3基于经典名方的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
经典名方是祖国医药留给现代人类的宝贵遗产,以其确切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数百年、数千年传承,经久不衰。对经典名方进行传承和创新,既是人类健康事业的需要,也是我们的责任。六味地黄丸系列、大活络丸、逍遥丸系列、大承气系列、小金丸、石斛夜光丸、安宫牛黄丸、生脉系列、云南白药系列、漳州片仔癀系列等以经典名方为基础开发的制剂,至今仍然是公认的名优中成药。因此,采用现代科技对经典名方及其根据现代人类疾病和生存环境进行调整的加减方进行开发,今天乃至将来仍然是中药新药研发的重要方向。
为了提升基于经典名方的创新药物的研发水平,应该对其药效物质、体内过程和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先进的提取和精制工艺,国际水平的质量标准,将其研制成为工艺和制剂先进、服用剂量小、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药效物质基本明确、作用机制基本清楚、质量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实现基于6类新药,高于6类新药的目标。不能再像现在的一些中成药大品种,销售好了,再去补基础研究的课,应该将该做的功课都做在前面。
基于经典名方的中药创新药物研发思路,见图3。
3.4基于名优中成药的创新药物研发
名优中成药在临床长期使用,具有确切的疗效和很高的知名度。但目前市场上的多数名优中成药都是早年开发的产品,其生产工艺落后、服用剂量大、质量控制水平低、基础研究和规范化临床研究严重缺乏,严重影响了名优中成药的临床使用和市场进一步开拓。对名优中成药进行系统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将名优中成药研制成为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清楚、剂型先进、服用剂量小、质量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既降低研发风险,又易于开拓市场,是名优中成药再创新的主要途径,也是创新药物发现的重要途径。
基于名优中成药的创新药物研发思路,见图4。
3.5临床有效方剂的新药转化
我国有中医机构近4万家,中医执业医师30多万人,特别是拥有大批具有长期临床经验的知名中医师,他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具有确切疗效的临床方剂,对这些临床方剂,特别是具有一定前期研究基础和临床研究数据的医院制剂进行转化,将其研制成为新药,是我国中药创新药物研发的重要源泉。知名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复方丹参系列、侗韵盗小⒛孕耐ā⑼ㄐ穆缃耗业榷祭丛从诹俅卜郊痢A俅灿行Х郊恋男乱化思路,见图5。
4讨论与建议
中药是我国民族医药的特色与优势,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加强和我国大健康产业的不断推进,中药产业必将得到更加蓬勃的发展。但当前中药新药研发的落后及相关政策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4.1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提升企业创制新药的积极性
我国当前的药品价格、医保、税收等政策对于新药都是不利的,因此,多数药企对于新药研发没有兴趣。对新药有兴趣的仅是少数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多数利用新药进行炒作,不是真正对新药有兴趣,因为新药销售难度大、获利少,不如老药容易做,很多新药批准上市后,被公司置之高阁。因此,国家必须从药品价格、医保、税收、金融等方面制定有利于新药发展的优惠政策,才能提升企业的研发积极性,我国的医药产业才能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临床才能获得不断创新的药品,广大患者才能享受现代医药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
4.2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
新药发现与研发是一项涉及化学、生物学、药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课题组、企业甚至一个科研单位都不具备完成全过程的能力,在当前我国制药企业的新药研发能力仍然很弱的状况下,发挥举国体制,是快速提升我国新药创制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尤其是在药物筛选和评价方面。因此,建议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国家药物筛选与评价中心。该中心定位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自身不能研发新药,只能为全国提供药物筛选与候选药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等评价服务。由候选药物或化合物的发明单位或个人提出申请,通过专家评审后进入中心评价的候选药物,其费用由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直接支出或今后国家其他财政项目经费支出,中心通过系统评价后出具独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报告,对于不具成药性的品种,直接在评价中就予以淘汰。这样,国家科技部门也不必担心经费是否用于新药研发;药品审评部门也不必担心研究资料的真实性和研究方法的规范性等问题。
4.3修订相关法规,改进审评方法,对中药新药进行科学评价
2007年开始实施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一将中药、天然药物分为9类,其目的是为了对创新程度和认知程度不同的药用物质进行分类管理,更好地制定各类药物研发的技术要求及技术审评原则,对规范中药新药的研发和技术评审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药物,“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是其基本属性,从理论上来说,所有符合这四要素的物质都有研发成为药物的可能,而且所有的药物也都应该按此要求进行评价。但是,目前由于人为地将药物进行了分类,并人为地规定各类中药创新药物可测性成分的含量,如,有效成分新药(一类新药)有效成分的含量必须达到90%以上,有效部位新药(五类新药)其可测成分的含量必须达到50%以上,导致一些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药用物质仅仅是由于含量未达到分类要求而不能研制成为新药,或为了达到规定的含量,而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大大提高了上市后的生产成本。另外,对于普通的中药复方制剂,根本没有可测成分含量的要求,而对于纯度较高、有效成分基本明确的有效成分新药和有效部位新药,不仅要求有效成分含量达到上述规定,而且对于有效成分新药,还要求控制有效成分以外的成分;对于有效部位新药则要求明确有效部位以外的成分。这就像参加毕业考试的学生,对于好学生,要求考试平均成绩达到90分以上才能毕业,对于差的学生,只要考试平均成绩60分以上就能够毕业,但是他们拿的毕业证书都是一样的,也一样走向社会。因此,这种不合理、不公平的评价方法严重制约了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作为药品,评价标准应该只有一个 “安全、有效、稳定、可控”,药品审评应该按照此标准进行科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