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力测试题及答案

智力测试题及答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智力测试题及答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智力测试题及答案范文第1篇

随着近来诺贝尔奖的密集揭晓,看着获奖名单上那一张张满头白发的照片,不少人会小声和身边的人说:“这些老先生看起来就很聪明。”确实,诺奖选出的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一些大脑,这些人在医学、物理、化学以及经济等领域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有种说法称,和几十年前相比,现在杰出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这是否说明聪明人增多导致竞争激烈了呢?

至少智商测试题能部分支持这一推论。如果找一份20年前的智商测试题来做,人们会发现,现在的得分普遍会高出30分左右。

不过,干巴巴的分数并不能证明新世纪以来人们一下就变聪明了。在智商的背后,还有着诸多的因素,比如遗传、环境影响,甚至婚姻情况等,都可能会导致一个人变傻或者变聪明。

多少智商来自天生

人们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是天生聪慧。貌似一个人刚生下来,以后语数外能考多少分,奥数大赛里能否轻松甩下对手几条街等,这些早就已经注定了。

这种智商先定的观点固然让一些人感到沾沾自喜,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算好消息。好在科学实验证明,这种带有固化意味的观点并不正确,基因能够影响智商,可这并非智商的全部。

近期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发现了两个能够决定人类智商的基因序列网络。

科学家认为,这一发现可被利用来提升人类脑力。科学家用足球队的类比来解释:当所有的球员各就各位时,整个球队就能良好运转,也就造成了大家所称道的才思敏捷。但是当这两条基因未被表达,或是产生了突变,这就相当于球员在场上位置混乱,会造成人的感觉迟钝甚至严重的认知障碍。

基因序列网络让人们触及了聪明的“密码”,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通过代际遗传能将这些“密码”一成不变地承传下去。

英国爱丁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英国和挪威的3500多人进行了基因和智商测试。他们发现,与智商相关的基因的数字并不确定。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基因里面,单个基因对智商的影响并没有得到明显的验证,也就是说,没有发现决定性地影响着智商的“学霸基因”。

因此,智力有天生因素,但天生的基因因素,占不到25%。换句话说,两个同卵双胞胎,他们后天的智力表现,只有25%是在出生的时候决定的,其他的则是其他因素影响的。

以前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儿子的智商是由妈妈遗传的。也就是说妈妈越聪明,孩子才可能智商更高,因为智力基因在X染色体上。但是新的研究已经证明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对父母而言,重要的是帮助下一代养成一些习惯,因为智商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聪明人的养成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种精神不只适用于表述中国女排的夺冠道路,同时能够形容聪明人的养成过程。

美国弗吉尼亚州大学心理学家埃里克・特克亨默经过研究发现, 基因并不绝对决定孩子的智力水平, 特别是那些生长在贫困家庭的孩子, 改善生活环境对于提高他们的智商有不小的影响,就好像把两颗同样的玉米种子分别种在不同的土壤里,玉米长出的高度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而教育的作用则是催生种子发芽成长。近年来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如果父母与孩子建立一个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助于孩子智力发育。安全的依恋关系可以使孩子能够充满自信地探索世界和新知,这对其智力发育有很多积极影响。

良好的学校教育同样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比如说,喜欢用复杂句式的小学老师,他们的学生语言能力更高。在与其他小孩的接触中,孩子也会发展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

与智商相对应,有人提出了情商的概念。情感智商是指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主要反映一个人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的能力,即通过对自我情感的调控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融入社会和组织的能力。

但事实上自我掌控和管理能力也都是智商的一部分。一个人情绪越不稳定,智商的利用率就会越低。反之,情绪越稳定的人,智商的利用率越高,判断力越强。而情绪的控制是能够通过后天培养的,因此通过恰当的训练,人同样会变得更聪明。

当然,后天影响也有不少“智商杀手”。比如有一项有趣的研究表明,虽然人们兜里的手机变得越来越智能,可盯着手机屏幕的人可能越来越傻。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大学的研究人员调查了660人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并同时对他们的大脑功能、认知能力、语言以及数学技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心智能力强的人,花在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上的时间更少;而那些善于分析思考的人,使用手机的频率也更低,因为他们自己能记住事情。

每次想要搜寻的信息,只需动动脑子就能想到,但现在人们却宁愿活动手指而不愿进行思考,以至于大脑功能日益退化。智能手机使人类变得比任何时候都要懒,因为人们将手机作为“扩展思想”的工具,上网搜索答案正在逐渐取代人类天生的好奇心。

如果经常使用智能手机确实会降低人的智商,那这对未来确实是一个挑战。

婚姻让人变睿智?

在一段婚姻中,人的性情总是被最明显地体现出来――比如最近闹离婚的好莱坞演员布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朱莉――在婚姻走向结束时,总会听到类似诅咒的声音:“当时傻了才会看上你”。但其实这种说法有些因果倒置,因为并非傻才会看上对方,而是看上对方后才变傻的。有研究表明,婚姻对智商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

新西兰心理学家詹姆斯・福莱恩建议,那些有结婚打算的男女在寻找另一半时别只顾着以貌取人,否则以后几十年的智商可能会为成为“外貌党”付出代价。他认为,最好寻找那些“能让你感到智力受到挑战”的伴侣,因为“他们会带领你开辟出一个全新的世界,并让你的生活更加有趣”。

好的伴侣是一位生活中的老师,能在生活中给另一半各种启迪,后者也会有机会汲取营养,不断进步。而一旦择偶不慎,则会落入“他人就是地狱”的困境,陷入暴躁与责备组成的怪圈中难以自拔,而这种负面的情绪对智商也是有不良影响的。

智力测试题及答案范文第2篇

非智力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具有多方面的促进功能。首先,从动力功能角度分析,其可以驱动人们将原始的一种诱因转变为人内心的实际需求。还可以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进而赋予其情感与兴趣。同时还可以引导人们将学习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目标形式,对化学学科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从控制功能角度看,其可以随着主观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对目标进行调整与处理,从而有效确保学生积极对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最后,对一个人还具有补偿与定型功能,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出现可以有效弥补一个人的弱点,这在化学学习中至关重要。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高一年级新生。学期初我们进行了新生学习习惯的问卷调查,从每个班各抽样35份问卷做反馈分析,作为这一学年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课题研究的一项参照基准。在学校进行第一次质检考试之后,随即对学生在答卷过程中因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失分汇总,课题组老师结合任教班级学生在课堂上及课后作业表现,补充和完善了学期初依据问卷调而设置的参照基准。

针对学生失分主要集中在元素符号、离子符号错写;化学方程式生成物状态符号、反应条件遗漏;仪器名称错字别字及部分同学未按题意作答等方面。高中化学学科考试是学生“会而不得分”情况的重灾区。我们课题组进行反复讨论研究,确立了第一阶段的教育教学对策。

(1)高中化学具有概念多,知识点细、碎的学科特点,尽量在每节课预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设计分层问题解答,检查学生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新课的预习情况。这样可以收到很好的课堂预习效果,是提前进行知识导入及温故知新的关键环节。

(2)教师教学方面,给学生开口说、上台写和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减少学生想当然的机会。主要是希望教师可以逐渐转变自身的定位和角色,主动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可以对一些化学反应有更直观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及主观能动性,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挖掘作业的有效性,发挥作业在学生学习能力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在确保全批全改的前提下,部分学生进行不定期的面批面改。并且要求学生“马上写”即错题重做,并建立个人错题集,累积保存。如化学学习中对于化学式的配比,许多学生都会感到比较困难。如何进行化学式配平,成为影响许多学生后续学习的关键。所以这一部分的习题及重点学生都应该进行重点记忆,从而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之后的学习得以顺利进行。教师不定期检查学生错题集,并使用其中相关内容作为测试题源,调动学生积极翻阅复习的主动性,达到巩固知识、加强理解、培养能力、掌握规律的目的。

在将近三个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迎来了学期的期中考和期末考。特别是期中考,学生“会做不得分”的情况少了,答题下笔更规范了,会错题意的同学也明显比第一次质检少了。特别是期中考考查了蒸馏实验的相关知识点,这道实验题反而是主观题里得分率最高的,这都得益于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并互相评价。手口并用,记忆效果明显好多了,考试就受益了。而当学期末考试后,课题组老师做评卷反馈讨论时,发现了新的问题,非智力因素失分率相对于期中考查有了回涨的现象。为抑制这种现象,我们在坚持第一阶段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第二阶段对策作为第一阶段的补充。

(1)让学生参与分析试卷。每个学生除了分析自己的试卷,还可以随机抽号的方式得到分析另一位同学试卷的机会。具体试卷分析任务分解为以下三项:

①哪些题目做得比较好,哪些题目存在失误?

②错题纠正,即要写出正确答案,主观性试题还应根据老师讲解的解题思路补全。

③对错题进行归类,找准原因,形成文字,给自己诊断也同学对症下药。

即每个同学手里会有两份报告,一份是镜子中的自己,一份是别人眼中的自己。

(2)让学生体验成功。作业、小测、测试按时间顺序整理就是一份个人学习成长展。定期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同学相关资料,在班级宣传墙上展示,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

(3)习题课,教师适当“闭嘴”,让学生读题,析题。听学生怎么说,教师才能真正了解他们心里怎么想,带着学生找题目的“茬”,培养严谨审题的习惯。

智力测试题及答案范文第3篇

所谓 “单元自学” 教学法,是以单元教学为基本结构,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安排课堂教学,辅之以经常的、及时的反馈、矫正措施,和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学习时间、必要的学习条件和行之有效的学习帮助,使绝大数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为下一单元的教学和高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便继续学习。 “单元自学”教学法在实施中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材特点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次设计单元教学目标、课堂诊断性、形成性测试题及单元平行性测试题。教学中应多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和自学,达到学会认知、完成学习目标的目的。

“单元自学”教学法的基本程序是:⑴指导性阅读;⑵常规课堂教学;⑶形成性测试;⑷反馈矫正答疑;⑸单元分层平行性测试。

在 “单元自学”教学法中要掌握一个核心、二种测试、三个层次、四个过程。

一个核心就是确定每个单元要掌握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纲领,主导着教与学的方向,是教师预先设定学生在学完本单元后应达到的标准。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大纲和单元知识结构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对目标的陈述应体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或德育)目标。例如在讲授《欧姆定律》时,我们设计教学目标:⑴掌握导体中的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知识目标);⑵熟练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目标);⑶生活中我们应怎样保护电流表和电压表(情感目标)。

二种测试。一是形成性测试。这种测试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还存在哪些问题,以便及时反馈和矫正。一般情况下,形成性测试在一单元中要进行两次。第一次在本单元教学结束后进行,检查单元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为反馈和矫正提供信息和依据。第二次在反馈矫正之后进行,目的是检查反馈矫正的效果。二是平行性测试。平行性测试放在形成性测试之后,通过教学――测试――再教学――再测试反馈后进行。其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进行评价。无论是形成性测试还是平行性测试,编写试题的原则是要紧扣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层次编写。对选编的题目,要合理分类、系统安排,做到难易适度、覆盖面广。

三个层次。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差异,对某一知识的掌握,难免成绩相差悬殊。如何做到 “认知水平和能力好的学生吃得饱、认知水平和能力一般的学生吃得好、认知水平和能力较差的学生也吃得了”呢?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层次教学和辅导的方法,因人而异、优差兼顾,可以极大的激发和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课堂的巡视和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为遇上疑难的学生指点迷津。二要将讲课的侧重点针对中等学生,这一部分学生将知识掌握了,才算基本达到了要求。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情况,该抛砖引玉、加大难度的就进行知识的拓展。该扶上马送一程的就进行个别辅导或指导(该扶上马就得扶上马,决不能硬赶鸭子上架)。三是当堂的知识尽可能的当堂消化。

智力测试题及答案范文第4篇

摘 要: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有趣的物理现象等,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要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物理教师;课堂教学

教师从事的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而我从事的物理教学也不例外.如果我能够掌握这种艺术,那我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物理的情绪.我认为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要求教师能够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而教师就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下面仅就教学艺术对物理课堂教学的影响,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生动风趣,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例如,在讲"核外电子离核越远能量越高"时,向学生打比方:"这好比你们小时候还是婴儿时,你爸爸将你抱在怀里;你学会走路了,你爸爸将你牵在手上;你再大一点,你爸爸则说:'走,外面玩'。"又如在讲楞次定律时,可以这样比喻:在被太阳晒过的烂泥塘里,当人踩上去时,稍硬的表面会阻碍你下沉;当下沉后,你想拔出腿来,烂泥又会阻碍你拔出腿来。再如,在讲理想气体等温变化的微观解释时.可这样比喻:你们班五十人,在教室里显得很挤,容易产生碰撞;而当把你们放在大礼堂时.碰撞的机会就减小了。

教学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讲势能时,可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风趣的语言,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讲评试题时,先不说答案,而是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说,"是这个",学生当然会明白这表示第二个答案正确,同时还明白这还表示"胜利"的意思,然后接着说:我们班永远是"这个",从而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有趣,逐渐把教学活动推向。

在授课时,如果在适当的时机故意讲错,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记得牢。例如,在讲到绝对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时,故意说成"就是那个发现进化论的开尔文",讲完后,学生们先是一楞,然后几乎全班同学齐声回答"那个是达尔文",这样整个课堂气氛就都活跃起来了。

二、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

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补偿方式。例如在讲到玻意耳--马略特定律的时候,介绍定律的来历以及不同国家对定律的不同称呼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当讲到历史上曾有一位学者叫赫曼,为了验证天电(闪电)与他电是否是同种电,竟被雷电击死在实验台上时,课堂一片寂静。当讲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宫时用磁石来防刺客时,课堂上又是一片活跃气氛。

三、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 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有一位学生问过我,在他家附近的抽水站,当通电抽水的瞬间,会发现几根通电导线抖动起来,为什么呢?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思索,最后使他恍然大悟。

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应提问差生,以免他们由于答不出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授课完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归类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于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可进行一些暗示,对差班甚至不惜"漏题",使他们在复习时具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智力测试题及答案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结构性缺陷

后工业时代的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的能力,主张借助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他人的帮助,在自身的不懈努力下去探究未知领域的奥秘,从而形成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的有效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于整个研究生教育过程的成功与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起点入学考试制度却仍然以考查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为首要内容,二者之间的落差为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增加了难度。对此,笔者认为,应从结构主义教育观的视角来审视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分析其中存在的缺陷并加以纠正,从而使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人文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有更多的机会接受研究生教育,真正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 结构主义教育观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起点

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始发于20世纪初,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后迅速流行,其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尔伯格、斯滕伯格、布鲁纳等人。结构主义所蕴涵的思想体现在知识观、学习观等各个方面,认为人的智力既不是先天赋予的官能,也不是后天形成的联想或记忆,而是一种思维结构的连续形成和改组的过程,是思维能力、改造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故而个体的知识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而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1]。从这一角度出发,结构主义教育观强调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主张尊重个体学习的顺序性,力求使个体的学习在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的条件下,真正建立在自己的实际经验基础上,而在任何时候都不应使个体进行任何他在心理上还没有进行准备的学习。这是因为,认知结构是严密的,要增加任何一点东西,都要基于一定的经验,遵循一定的顺序,做好预先的准备,之后的学习行为才能是有效的学习[2]。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点,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结构性缺陷,最终将影响个体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

基于结构主义教育观的内涵,来审视研究生教育一个整体认知结构的高级进化过程,可以发现,它要求把知识作为一种结构完整的体系传授给学生,强调培养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主动探索的能力,同时注重他们在专业水平、科学素质、人文修养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通过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而且要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智慧、有教养的人,让他们的知识得以不断充实,智慧得以不断激发,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得以不断提升”[3]。因此,在研究生阶段推行的教育,主要是引导“他们去发现和弥补知识结构不完善之处,教给他们一套知识结构补充的方法”,激发他们“将已有的知识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掌握知识的‘能力产出性’”,注重“心性的修养,人文的滋养,品格的锻造,科学的思维,创新的激情,生涯的规划”,等等。概括地说,研究生教育应该是一种强调综合能力培养的全人的教育[4]。

综上所述,既然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一种思维结构的连续形成和改组的过程,而研究生教育又是一种强调综合能力培养的全人的教育,那么借鉴结构主义教育观的基本内涵,研究生教育的起点入学考试制度就理应立足于对考生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以求能够初步判断他们是否具有发现、归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否具备知识结构的补充和优化能力,是否在磨难面前能够保持平和稳健的心理状态,并以此作为日后顺利开展以科学研究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的前提基础,而不应仅仅立足于考核学生的记背和运算能力。如果用这些标准来重新考量目前我国所执行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某些结构性缺陷。

二、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存在的结构性缺陷

1. 初试内容僵化,复试作用薄弱

如今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本做法是在进行全国统一组织的初试(笔试)基础上,进行各高校自行组织的复试(综合面试)。初试科目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类,只有那些初试达到分数线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复试。总的说来,初试环节重点考查考生们对于从书本中得来的客观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允许考生出现“标准”之外的答案。为了能够获得顺利进入复试的分数,考生们不得不把那些固有的理论知识信息变成一种教条印入了自己的脑海,不敢越雷池一步,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创造性,导致通过考试的考生在入学之后难以迅速转变思维方式,学习主动性差,总是等着导师给题目,毫无创造意识,实践动手能力低下。与此同时,尽管目前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复试成绩已经占到了总成绩的30%以上,但由于时间和考查形式的限制,复试很难综合评价考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判断力、意志力、信念、责任心等对科学研究起着关键性作用的个人兴趣和科研潜质,加之不少学校在复试时实行的是等额面试的制度,那么既然参加面试的人都可以顺利地通过,复试就不可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此外,由于初试与复试的成绩挂钩,那么在初试这一关便已经淘汰了部分科研能力强于应试能力的人,使得入学考试的作用相对减弱。

2. 重视理论考核,忽视实践经历

目前,在整个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各个环节中,都以对考生们理论水平考查为重点内容,其实践经历如何并没有得到国内各高校的重视。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达国家的高校在决定是否最终录取考生的时候,往往更加重视考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考生们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或是担任某个领域的义工,或是进行某种社会调查,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考生们通过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获得了大量的真实感性材料,为顺利开展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获得了适应社会的各种经验,知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自身的缺陷所在,所有这些都将使其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效果更加优化。这是因为,理性思考是以感性作为基础的,没有感性实践,就不会有理性思维。

3. 重视专业理论,忽视人文素养

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当然是考生能够完成学业的最根本前提,但如果一味地追求理论功底而放弃了人文修养,就会使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极易迷失正确的方向,或者由于缺乏高度、深度和广度,而难以取得重大的、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这是因为:科学技术所追求的目标是研究、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和规律为自己征服自然奠定基础,具有工具性、功利性的特征,是求真;而人文素养则决定着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理性和精神境界,是求美、求善。如果说专业知识可以使人正确地做事,强调万物为我所用,那么人文素养则使人做正确的事,关注人的情感、道德和品格的完善,强调万物的和谐共存,这是人之为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征。因此,如果没有底蕴深厚的人文素养作为支撑,专业知识再精再深,也很有可能难以保持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4. 重视应试技能,忽视创造潜质

纵观整个入学考试的初、复试过程,几乎所有的笔试题目都有固定的题型和事先拟定好的标准答案。这就使得学生在整个的考研备战过程中,仔细研究和探讨的都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应试技能,以求针对不同的题型来组织自己的答案,力图以最贴近“标准”的形式来获得较高的分数,增加被录取的几率。这样就导致了一种现象,学生的分数提高得越快,其源自敢于怀疑并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创造潜质被消磨得也就越多。而恰恰是这种创造潜质,将引导学生在未来的科学研究探索道路上,能够耐得住孤身探索的寂寞和抵挡住外面世界的种种诱惑,积极探求未知领域的规律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圆满地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任务。因此,学生的创造潜质是绝对不应该被忽视的。

5. 重视学历,忽视心理测试

大多数人认为,有资格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人都是具有一定学历的成年人,他们已经具备了稳定的心理素质,自我调控能力较强,是不会有什么心理健康问题的。其实,研究生毕竟还是学生,较之本科生,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的是更加特殊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模式,专业和研究方向的细分使他们的活动领域相对独立,缺少群体行为,更容易陷入由宿舍、食堂、图书馆、实验室组成的单调生活圈子当中,接触的人和经历的事都相对有限。此外,考研的成功使他们受到周围人的厚爱和同龄人的羡慕,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着乐观和幻想。但是现实不一定和他们的理想一致,考上之后的人生道路并不是平坦的。尤其在读研生涯中,来自学业、经济、情感、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所形成的特定环境都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目前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中缺少了这一环节的考查,导致一些在读研究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逐年增多,轻者不能坦然面对科学研究中屡屡出现的困难和挑战,无法承担科研项目,难以顺利完成学业;重者则往往导致一些极端事例如自杀、凶杀、患上严重精神疾病的发生。如果能够在入学环节就淘汰一部分心理素质不过关的考生,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完善我国现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的对策建议

要顺利地开展以科学研究为本质特征的研究生教育,就必须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的测试,改变以往所采取的以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来决定最终录取结果的办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改变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和复试的时间及内容安排。初试科目及内容按学科大类划分,只考数学、外语等公共基础课,并采取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的方法,每年举行1~2次。成绩合格者可以在一定期限(例如1~3年)内,根据自己报考专业所属的大的学科门类来选择合适的高校及硕士点,并参加由该校组织的复试。复试每年也可举行1~2次,具体时间各学校可自定。为避免不同年份试题难度的差别影响,初试成绩不带入复试,仅仅证明考生掌握了攻读研究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各高校在自行组织的复试中,根据所设的招生专业自主进行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测试。

(2) 鼓励考生基于自己的科研兴趣来选择参加复试的高校和专业。要求那些已经通过了入学初试的考生,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比如互联网)查询不同高校相同学科大类中各个专业每位导师的研究方向、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从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加以初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选择进行复试的专业,以求在复试环节便能够与参加面试的导师进行探讨和沟通,使师生双方都有机会发现能够进行共同研究的合作伙伴,形成一个在研究内容上具有共同兴趣、在研究方法上有互补性、在研究思路上有相同或相似性,在年龄和知识阅历上有层次性,以专攻某一科研难题为目的和宗旨的科研队伍,实现既出成果又完成培养任务的双重教育目的。

(3) 以更灵活的方式考核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水平。在复试中的专业基础知识笔试环节,在试题的设计上应着重考核学生是否具备了能够在未来的科研活动中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功底,以及对于这些专业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答案也可以不唯一,允许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既为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与科学研究训练打下了基础,也使得考生们避免为了获得更大的录取保险系数而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应付试卷的客观知识上,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

(4) 重视考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加大其在最终决定录取结果的众多条件中的权重。要求通过初试的考生在复试之前,首先参加那些与自己报考专业有关的各类实践活动,并在复试中提交有关的报告、调查资料以及论文。此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考生。这样,可以促使考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感兴趣或亟待解决的问题,然后再开始自己的研究生求学生涯,为今后的主动探索奠定基础,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5) 针对不同的考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对考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初步的判断。在复试中的面试环节,可以随机增加部分与专业无关的测试题目,例如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评价,是否认同别人尤其是学术权威对某个事件的观点,在某种假设条件下自己行为的选择方式等等。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对学生的人文素质作出评价。

(6) 增加对于考生心理素质的测试。在复试中通过考试时间控制、心理测试题目、面试交流技巧、突发问题处理等等形式对考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加以考查。

总之,上述的各种改革办法,其目的都是试图通过不同的途径对考生的综合能力作出一个全面的评价,改变以往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陷于僵化的书本知识而造成实践能力低下的状况,把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更多地给予那些知识结构合理,勇于面对各种挫折而矢志不渝,敢于坚持真理的创新型人才,在根本上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洪伟. 结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改革的意义[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3,23(2):57-61.

[2]戴本博. 外国教育史: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402.

智力测试题及答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育 培养 方法

数学知识的学习要经过听讲、复习、做习题等才能掌握和巩固。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同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另外,使学生形成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必须建立起学生自我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这更需要一个反复训练、不断完善的过程。以下是我对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数学学科的丰富内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判断、推理以及跨越时空的想象力。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战场。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经过中考,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考成功的保障,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做好创新意识的引路人。

二、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近年来,中考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中学教师回归课本知识体系,以达到 “减负提质”之目的。历年中考试题并不是课本知识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取材于课本,加以变化提高而得到的。从新型试题上分析,与以往相比,新试题较侧重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减少了对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的检查。另外许多测试题的解法空间有所拓宽,目的是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广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象以往那样只教会典型题的解法去套用。

1.重新认识教材,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数学归纳法”时,引入“多米诺骨牌”游戏:假设从教室到操场立摆着许多骨牌(或砖),现在,除了一块一块的将它们全部推倒外,问(1)怎样只推一下,就保证所有的骨牌(或砖)都倒下呢?(2)若不推其中任何一块,这些骨牌(或砖)能全部倒下吗?(3)若将其中的某一段拿走几块,那么推第一块还能保证全部倒下吗?(4)设想骨牌是从学校摆到街道,从沈阳摆到锦州,从中国摆到外国……那么你一个人还能一块又一块的将它们全部推倒吗?这样,学生兴趣提高了,认知平衡被打破,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教师及时的提出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就不感到突然了,认识水平上到更高层次。

2.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

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构建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在进行证明教学时,只要结论正确,推理合理就可,应尽可能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做,还可以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究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3.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本人教授“§2.7平行线的性质”一节时深有感触,一道例题最初是这样设计的:

例:如图,已知a//b,c//d,∠1=115,

⑴求∠2与∠3的度数。

⑵从计算你能得到∠1与∠2是什么关系?

学生很快得出答案,并得到∠1=∠2。我正要向下讲解,这时一位同学举手发言:“老师,不用知道∠1=115°也能得出∠1=∠2。”我当时非常高兴,因为他回答了我正要讲而未讲的问题,我让他讲述了推理的过程,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又借题发挥,随之改为:

已知:a//b,c//d求证:∠1=∠2

让学生写出证明,并回答各自不同的证法。随后又变化如下:

变式1:已知a//b,∠1=∠2,求证:c//d。

变式2:已知c//d,∠1=∠2,求证:a//b。

变式3:已知a//b,问∠1=∠2吗?(展开讨论)

这样,通过一题多证和一题多变,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初学几何者来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几何的浓厚兴趣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马忠林等,数学教育史简编[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智力测试题及答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兴趣;实验教学;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182-01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1)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例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以金鱼慢慢在水中死亡为例来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提出问题,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3)用具有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作好准备。

4)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通过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教师授课时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1)生动风趣,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教学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风趣的语言,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讲评试题时,先不说答案,而是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说,“是这个”,学生当然会明白这表示第二个答案正确,同时还明白这还表示“胜利”的意思,然后接着说:我们班永远是“这个”,从而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有趣,逐渐把教学活动推向。

在授课时,如果在适当的时机故意讲错,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记得牢。

2)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45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叙述时,要做到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发音的长短、感情的运用等,都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3)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补偿方式。例如当讲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宫时用磁石来防刺客时,课堂上又是一片活跃气氛。

4)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有一位学生问过我,在他家附近的抽水站,当通电抽水的瞬间,会发现几根通电导线抖动起来,为什么呢?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思索,最后使他恍然大悟。

5)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中学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授课完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归类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于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可进行一些暗示,对差班甚至不惜“漏题”,使他们在复习时具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课堂上适当地为实例配上板画,可以使许多难以说清的物理现象在黑板上一目了然。这样,通过“助之以成”,帮助学生牵线搭桥,克服困难,获得成功;通过“动之以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解颐笑语,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智中见志的特点和功能;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玉平.物理课堂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学物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2004,3.

智力测试题及答案范文第8篇

在课前,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了解、研究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认知基础、方法基础与经验基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对学生已有基础进行分析是把握教学起点的主要依据。学生已有的基础主要包括知识、技能基础,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

案例1:人教版四下《混合运算》前测及分析。

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用10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了当堂测试,题目及结果如下。

前面的测试题大部分来自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从结果来看,学生对本单元已有了比较好的学习基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能顺利解决问题,但对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经验薄弱,一般采取分步列式解决。学生学习的困难不在解决问题,而在混合运算。由于学生之前未接触过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缺乏先想顺序再计算的策略意识,造成错误较多。因此教学时应加强运算顺序的专项训练,强调画顺序线,想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的调查,可以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固着点与新学知识的“潜在距离”,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难点,把教学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思考怎样的教学方式能让他们得到更大的发展。

二、课中互动,读懂学生的生成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的魅力,往往就在于经常充满很多“意外”的生成,能否变成不期而遇的精彩,取决于教师能否善于观察,进行有效的互动,从而推动课堂的深度进行。

例如:学习了通分后,学生在比较异分母分数时一般会先通分再比较,但在课堂上却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巧妙方法。师生间分享,最后总结出了以下方法。

1. 逆向比较法。在比较■,■,■时,有学生这样想:一件东西拿走了■,还剩■;拿走了■,还剩■;剩下的越多,拿走的就越少,所以是■最大。这样的转化,把分数的比较简化成了分子都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是化难为易的好方法。

2. “一半”比较法。在比较■,■,■这三个分数时,有学生说:我们可以这样比较,以■作标准,如果平均分成7份的话,一半是要3?郾5份,而这边已有了5份了,说明■比■大;如果平均分成9份,一半就要拿4?郾5份,而这里才拿了2份,说明比■小,这样就能比较出三个分数的大小了。由于学生对“■就是一半”有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分数比较时他们能自动调取生活经验进行思考,这也是值得赞赏的好方法。

3. “余氏”比较法。把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分别对角相乘,得到的积写在分子上面,乘积大的那个数大(如下图所示)。其实这也是通分后再比较的一种方法,只是余同学省略了其中的一些步骤。只要把两个分母的乘积作为公分母(图中的公分母是77),这样通分后的分子就是分子与另一个分数的分母的乘积(图中的44与42)。而余同学把公分母省略未写,只是用分子与分母简单相乘就能比较,实在巧妙!

三、课后分析,读懂学生的思维

读懂学生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课后,教师不仅要了解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更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得失与感受,形式上可以是小测、课后访谈、面批作业、数学日记、作品展示等。

[案例]“有几个28?”

在关于“乘法分配律”的练习中,学生错误率明显提高。典型错例如:28×99+28=28×(100-1),18×101=18×100×1=1800;125×48=125×(40+8)=125×40+8=5008;125×48=125×(40+8)=125×40×125×8=5000000等。

为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我跟其中一位学生进行了交流。我指着算式“28×99+28”问:“这里有几个28呢?”学生:“两个。”“啊……再想想,有几个28?”这时,学生回答不出了。于是,我又问:“28×99表示几个28呢?”学生:“99个28,我知道了,一共有100个28,我算成了99个28了。”我请学生根据这个算式编数学问题。学生说:“一件衣服28元,王阿姨先买了99件,又买了1件,一共要花多少钱?”我:“王阿姨怎么一下子买这么多衣服呀?”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王阿姨是卖衣服的,这是她在进货。”我:“可以简便计算吗?”学生:“可以,一共买了100件衣服,等于28×100。”

“28×99+28”是属于乘法分配律运用的变式练习,对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公式背得滚瓜烂熟的学生,却只能看到2个“28”。“我们之所以知道正确答案,那是因为我们已有了相关的知识水平。”由案例不由得又想起了朱乐平老师朴实的话语。在教师眼里,那么明显的“100个28”,在学生眼里却只能看到“2个28”,这是学生思维水平发展的局限,还停留在只看到具体数字的阶段。而这个时候,当教师要求学生举例说一说算式的意义时,学生就因自己熟悉的例子而悟出了运算的方法。这说明,当学生的“知识”还没转化成“能力”时,适当地“退回生活”是个理智的选择,而“退”是为了更好地“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定律。

四、加强交流,读懂学生的情感

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情感和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学业成绩和智力发展。因此,教师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要有关注学生思想与情感的意识和智慧,要善于从学生的情绪变化等来捕捉学生的内心世界与认知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努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