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福建高考满分作文

福建高考满分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第1篇

小时候住在外婆家,那里的人都称那叫“沟子里”,因为实在太偏僻了。像别的农村孩子一样,小时候的我也常赤脚遍山地跑。和伙伴们最爱做的事,便是在树林里,找陈山楂。现在已经都找不到陈山楂了,那和别的山楂果儿不一样,陈山楂的味道是又苦又甜的,生活的味道。

树林里枯桠很多,那后面常常有陈山楂,稚嫩的皮肤常常被划破很多口子。但依然想摘,那红滴滴的陈山楂,伙伴们喜欢捡地上的,那种熟透了的,薄薄的果皮有些蔫了的,因为那样的果儿比较不苦。而我,喜欢把手伸进枝桠的最里处,摘那些鲜红饱满的陈山楂,那样的果儿才甜,才苦。

我并不是喜欢尝这苦,而是外婆的手能把这苦,变得愈发香甜。我和外婆住在一间小瓦房里,房间很小,只有简单的家具,和一个神奇的灶台,让陈山楂变得香甜的灶台。

我看外婆炒过陈山楂。她先用刀片把果皮刮掉,然后小心地去籽。然后用蜜泡一段时间就可以炒了,边炒的时候边放糖水,直到糖水变成稠稠的糖浆就可以吃了。

那大概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吧。神奇的灶台把苦涩的陈山楂变得香甜,伴着蜜的滋润和外婆的爱,我的小时候,愈发香甜。

长大后回到城里,再也没吃到陈山楂。外婆有次来看我,带来了。我无意中发现,外婆皱纹满布的手上有一道道的割伤,我知道,她是到林子里,到枯桠之间,帮我带来的,这香甜。外婆说,陈山楂变少了,难找啊。外婆笑着,我却哭了。陈山楂的味道没变,我知道,外婆的爱也从来没变。

外婆去世的那天,我又进了那间小瓦房,一样的摆设,只是那个灶台上布满了灰,泡陈山楂的小铁桶也生了锈。看着墙角挂着的一瓶蜂蜜,原来在很久以前,外婆就教会了我人生的道理。

人生,不就像陈山楂那样吗?

山楂果儿很甜,可是,陈山楂是很苦的。但它比普通的山楂果儿香,很香很香,便觉得甜了。

城市里找不到陈山楂,我想现在的“沟子里”也早没了吧。就算有,少了外婆的爱,也没办法变得香甜了吧。

人生,是一段很漫长的旅程,也许像陈山楂那样,苦多于甜。但人生也没什么畏惧的,因为泡过蜜的陈山楂,很香甜。

也许果汁很甜,但我相信,香不过陈山楂。

我们的人生如陈山楂般,在枝桠的最里处发光。总要受点伤,才能显露那鲜艳。也正是有父母亲爱的浸泡,才让我们愈发香甜。

人生的路上我不再觉得苦涩,因为外婆一直活在我的心里,滋润着我。

愿能在山间的小道寻到那陈山楂,童年里最让我愉悦的果儿。多加点糖块咖啡便不苦了。

多加点糖水矿泉水也甜了。

多加点爱,人生便不苦了。

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第2篇

2005年有12篇文章从25万多份作文卷中脱颖而出,成为优卷。所谓优卷作文,指的是至少要在68分以上(满分70分)的作文。据评卷老师介绍,优卷作文是这样产生的,每一份作文卷至少要经过两个评卷老师之手,如果两个老师的评分差距在7分内,那么取平均分为最后成绩,否则再让第三个老师来评分,后取相近的两个分数(差距也必须在7分内)的平均分。最后的平均分如果在68分以上的,就要提交到作文评卷大组进行最后审定,大组的老师由福建师大的教授以及高考作文命题组老师组成。

福建地区高考作文题:两幅图:一幅是标准的圆形,周长小,面积大,比较稳定。一幅是带有棱角的圆形,周长大,面积小,比较多变。根据这两幅图自拟题目的话题作文。

跳出枷锁创造风格

为什么服装设计师总要千方百计地设计一套又一套的时装?为什么我们的祖国在前进的号角中总夹杂着这样一句话??提倡科技创新?为什么一座座拔地高起的高楼不沿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的风格?一切的一切,只因为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也在变化。时装要迎合时代潮流,发展要与时俱进,生活赋予了我们创新的动力。

跳出圆圈的枷锁,创造新颖的风格,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选择。

今天接过试卷,我不由的在心中赞叹??这是语文考试的一大革新!没有了平日里框架式的出题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更能体现水平的试题结构,我不敢说规范化的试题有何弊端,但我可以说,创新需要勇气,它不仅是在选拔人才,更是在引领中国文学走向风格化,这是一个成功的前奏!

我们在适应别人的创新,而为何我们不尝试着跳出枷锁呢?

当你看到身边的交通警示牌上写着“小心慢行”,而美国的交通警示牌上却写着“如果想让你的车子游泳,请照直开”的时候,你是否感受到了风格的魅力。“小心慢行”一句极其规范化的话,或许只会让人不屑一顾;而创新的产物却不一样,它在给人幽默感的同时,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位驾驶员的心中。一成不变的事物,有时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而带上风格的创新,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许会让人拥有喜出望外的收获。这就是新生事物旺盛生命力的写照。

也许你要说,被圆圈套住的事物有章可循,它更稳定;可是别忘了,跳出枷锁,创造风格,永远领先于被规范化的条条框框,因为它被注入了一种鲜活的思想??创新。

贝多芬说过,一个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就是在陈旧与新颖之间果敢地选择了新颖。

面对同样一颗石头,许多雕塑家都说它是一个不属于艺术的顽石,可是罗丹以他特有的眼光识慧于这颗石头,并把它雕成著名的大卫像。正像其他雕塑家所言:这颗石头上的纹路与艺术相悖离,可是为何罗丹却不这么认为呢?因为他走了一条不常规的路。他用自己的技艺,避开石头固有的纹路,创造了雕塑界的一大“奇观”。

是什么东西如此出类拔萃,是什么东西敢于走出枷锁,实现完美?是创新,是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是它们在向“规范”挑战,是它们为敢于创新的人蓄积了胜利的呐喊。

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第3篇

线条柔和者为通子。他们是通达之人,面对明主或昏君,他们或入仕为官,或隐逸山林。他们顺应时局地选择,该退时则退。于是面对乱世,他们或垂钓于濮水,或放歇于邺下,或采菊于东篱,或幽居于竹林。他们行吟高歌,他们倚风长啸。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者如庄子,他持竿不顾,宁“曳尾于途”;心中悠然忘我者如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闲适者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通子们胸中释然,他们圆如卵石。他们明白,面对乱世昏君,我自留清白足矣,凡事何必去认真。于是他们游闲山乐水,以渌水清猿、曲径通幽为伴,骑马挥毫,信可乐也。

然而,受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的往往是执子们。他们胸中自有乾坤。

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了生,他隐忍苟活因“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文采不表于后世”。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执著呢!他终成一家之言。

棱角分明,无所畏惧者如执子。他们执著着他们的追求,无悔无怨。那个“投戎从笔”的辛弃疾,一生被弃用多达38次,仅剩一把软羊毫,他也要书写御敌之心,纵把栏杆拍遍,也无人会。诸葛亮,执著于白帝托孤,积劳成疾,逝于五丈原……

执子们执著着他们的执著,通子们通达着他们的通达。不论圆滑避世,明哲保身,还是棱角分明,坚守信仰,他们都成为了中华万代的不朽财富。

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第4篇

每年这个时候,对于众多学子来讲,都是备考最为紧张的时候。敏感的同学,已经有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一起床时间越来越早,熬夜时间越来越长,各种娱乐活动越来越少,所有这一切只为给自己将来的考试增加几分胜算,因为谁都知道“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尴尬。于是,在这寒冷的季节里,我们也应该为明天做更为充分的准备。

而作文备考,是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一道绕不过的坎,也是很多同学心中的痛。2008年高考,江苏省把高考作文分值提高到70分,这是继上海、福建高考作文70分之后又一个加大作文分值比重的省份。面对这种情况,有更多的专家建议,应该继续加大高考作文分值的比重,把高考作文分数提高到80分,90分,甚至120分。所以,作文备考,对每个将要参加高考,乃至以后要参加高考的学子来说,都显得异常重要。因为,每个人都不希望因为作文成绩差而留下终生的遗憾。

作文备考要重点注意以下两点:

备考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文,素材准备不可或缺。因为作文的基本要求是“言之有物”,不管立意如何新颖,题目如何炫目,开篇如何精彩,一旦言之无物,那你的作文将是彩色的肥皂泡,华而不实;将是腾空的气球,经不起压力的考验。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也证明,运用新鲜素材的作文往往更容易得到高分。

备考话题。在这个世界上,每一分每一秒都会发生很多事,这些事或新鲜,或有趣,或严肃,或残酷,它们都是话题,这些话题也是高考作文命题专家关注的焦点。他们或从这些话题中提炼考点,或挖掘出这些话题背后的现象,引导考生关注社会、人生,以期考查大家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例如,就前一段时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我们至少可以从中提炼出十几个写作话题,比如“道德”话题、“诚信”话题、“责任”话题、“人性”话题、“良知”话题、“清醒”话题、“食品环保”话题、“监管”话题、“明星代言”话题、“公平”话题、“真假”话题等。当然,这些话题也是我们写,作的思考角度。

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第5篇

2.我看世博章言

3.囧囧的世博之旅杨媛媛

4.赤橙的神往——题世博园荷兰馆蔡瑶

5.那些美好胡子慧

6.走,盖章去唐若兰

7.大世博"小白菜"徐宁

8.文字之于我王雨宽

9.角色转换之间张响蔺

10.小巷听雨林垚杉

11.织梦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华丹霓

12.给亲爱的你张小青

13.怀着爱心写文章张志先

14.心灵的栖息地肖复兴

15.阅读的美感安峰

16.主题词:追寻方艳

17.铺陈误会巧写人林长福

18.不同的家园,相同的梦想——同主题美文比较鉴赏曹津源

19.生如夏花——关于兰溪一中学生自救急救常识的调查报告陶璐,郭瑜瑛,陈曦,徐媛,黄希涛,徐松青,江佳斌

20.信息动态

1.小品文在文章练习上的价值夏丐尊

2.娄奇彬:在阅读与交流中思考世界陈爱娟

3.分享旧日时光顾馨宁

4.何处享春风顾名洋

5.耕耘生命朱碧澄

6.说不出口的爱董珺怡

7.最短的路未必最快陈巧

8.绵羊的另一面吴开宇

9.碾碎,重来王旌旭

10.秋思王黎冰

11.外公与酒吕晴

12.访茶江依夕

13.坚守?蒋逸冰

14.听听那蝉鸣何晨曦

15.埋没了的事丁晓武

16.遥远的念想黄大明

17.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

18.从军行陈羽

19.关羽温酒斩华雄罗贯中

20.故都的秋郁达夫

21.鹰巢(节选)比昂松

22.我的旅行生活和旅行记——兼谈《永远的冈底斯》的创作大元

23.主题词:龙刘强

24."烙印"作文点评与升格潘宝

1.谈作文朱光潜

2.角色转换之间杨笑宇

3.角色转换之间金晨逸

4.角色转换之间赵小米

5.角色转换之间张卉

6.角色转换之间姚金鹏

7.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角色转换之间罗翎玮

8.角色转换之间李梦霞

9.2010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点评郭吉成

10.2010年浙江省高考二三类作文选评庞君芳

11.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致墨子的一封信北京一考生

12.绿色生活江苏一考生

13.和谐之美上海一考生

14.早湖南一考生

15.找回童年江西一考生

16.尘封的梦,重拾未晚福建一考生

17.难题重庆一考生

18.警惕:高考作文五大意识的缺失洪方煜

19.高考作文阅卷记

20.不会丢失潘华锋

1.写作的乐趣(节选)温斯顿·丘吉尔

2.李坷:循序渐进李益hHTTp://

3.秦淮河的上善叶弘蕾

4.最后一滴吴琼

5.水息倪婷

6.水语张海洋

7.眼底方圆

8.雨中漫想余婷

9.水之泣汪幸

10.水之思叶梓慕

11.流淌过心底的一泓柔情王玉立

12.阳光下的雨季胡普松

13.过期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胡梦辰

14.释情于水苏毓敏

15.虚构的绿阴郑迪菲

16.七月流沙河赵梦琪

17.定格王君怡

18.寻找张爱玲胡泽民

19.年岁的门杨露攀

20.地球需要化个妆邵署霞

21.心中的日月汤晟

22.成人礼求筱莹

23.寻梦林骞

24.爷爷,你睡了吗?谢信丹

25.一段树桩罗孟钊

26.好文章长啥样赵艳东

27.鸟声周作人

28.父亲曾经是老师安宁

29.山的启悟陈友中

30.主题词气节林贤安

31."在传递中"作文点评与升格指导贾桂强

32.命题作文"定格"导写及佳作选评曹津源

33.其实,你不懂我的心高东生

3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新解葛雯婷

35.论中庸姜宏晨

36.立世之道张婷

37.稻草人马列福

1.永不泯灭的童心——读丰子恺《梧桐树》王军

2.邓沁:历史与阳光李益

3.论远游培根

4.雁荡之行何凡琛

5.黄山游记王力存

6.烟雨桃花源胡文杰

7.梦回云南章益甜

8.旧物·春秋易泠溪

9.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明灯何青青

10.十七岁的告别李婉婷

11.我是你的女孩陈斯斯

12.小镇的夜晚朱晓君

13.幸福在哪里顾乐波

14.仰望荷花吟啸徐行

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三 作文教学 原点思考 宏观安排

“作文不需要教!”“花里胡哨的作文竟是满分作文!”同事高考阅卷归来,带回阅卷现场信息和满分高分作文,教研组组织交流研讨,满耳便是这样的言语。是啊,高三作文教学的困惑本来就不少,而今耳闻阅卷现场、目睹高分作文,怎不生此等感慨呢?

冷静想来,有两大问题始终制约从小学到高中的作文教学:一是写作序列,有关“写什么”“怎样写”等问题的;二是评分规则,有关“写得怎么样”等问题的。这两大问题,在高三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针对前一问题,就“如何组织高三作文教学”问题做一阐述,后一问题将另文表达。

没有一个学生天生就会写作文的。于是乎,对教师来说,“教”学生作文总是少不得的。当然,“教作文”的途径有千条百条。单就高三作文教学的安排来说,据我们研究,就有随意型(训练不作规划)、分块型(或按传统的块,或按作文题型,或按基础与发展等级训练)、高深型(设计诸如“掌握基本技法”专题的训练)、见风型(通过猜题押题来训练)、话题型(设计诸如“诚信”“自我”等话题的训练)等不同安排。

这些安排,代表着不同的高三作文教学思考,自有其存在的价值。然而,在学界倡导和实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的语境下,这些安排的视角都嫌偏窄,且均从单纯的“应试”出发,远离写作本真的“家”,忽视学情的分析和判断。

那么到底该怎样安排复习比较好呢?也许我们需要专家那样的思维!即要立足于培养一个高中毕业生应具有的写作素养,从写作基本功的查漏补缺出发,尽最大可能做系统的、整体的思考,其中至少涉及课程标准、命题趋势、文体学、写作学、学生这样五个原点视角。

一.从《课程标准》看,倡导“真写作”是高三作文教学的原则底线

高考作文题万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宗”是什么?就是《课程标准》《高考说明》。《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也是评价的准则;《考试说明》则是《课程标准》下有关评价的指导性文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之“表达与交流”总有9条,其中前6条是关于写作的,转换到《考试说明》,就是“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要求。

倡导“真写作”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比如《课程标准》中的“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课程标准》第1条),就是对写作本真问题的表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丰富思想和情感体验,是“真写作”的应有之义。忽视这一条,我们是否就该说这样的写作是“伪写作”。《萌芽》主编赵长天大声呼吁“学生作文应正本清源”,就是针对当前作文教学的“伪写作”而发的。

“真写作”是生活的表达,“真写作”需要“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课程标准》第2条)。高三作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理会写作的本原意义,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好文章,学会自由地表达、真实地表达、个性化地表达、创造性地表达”(赵长天语)。当然,由于两个文本的纲领性质,不具有直接的程序操作性,我们不可能据此做出训练序列的安排。但至少,作为教师自己应明白,并通过渗透让学生明白,好作文是生活、生命的表达,拒绝假大空、八股文,这是高三作文教学应该坚持的。

二.把握命题趋势,为选择训练题型、确定写作话题作参考

高三作文教学,其终点是现实的,那就是高考。作为高三语文教师,追问命题趋势,无可非议。把握命题趋势,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而相应的安排策略,也可由此派生。

1.命题形式的把握,可为我们选择训练题型作参考

这是最为直观的趋势把握。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来,高考作文题的题型依次出现四种类型:命题作文(含新命题作文,即材料+命题)、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题意作文(或称新材料作文)。各种题型各有长短,猜对明年考什么题型,并没有什么大的价值。因此,围绕题型的训练,不可能作为主体。

但把握命题形式不是没有意义的,其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我们选择训练题型。如分析2007-2012年高考作文题型,我们知道,2007-1011年的主打题型是命题作文、题意作文,而2012年除江苏卷以“忧与爱”为题的新命题作文外,其他均为题意作文。为此,高三作文教学,就不该选择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来训练,但也不能依据2012年对“命题作文”的冷遇,就放弃命题作文的训练。注意,新命题作文、题意作文均出现“材料”,需要加强材料阅读与审题立意的训练。

2.命题内容的把握,可为我们确定写作话题作参考

全国卷和各省自主命题卷,对于命题内容有其不同的喜好和取向。高三语文教师,需要研究本地选用试卷的作文命题内容趋势。从全国整体看,其趋势有:(1)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2)取材越来越贴近考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3)内涵具有丰富性和拓展性,重视探究和自主创新能力,材料的阅读和审题难度在加大。

有鉴于此,复习训练中,要重视观察周围人和事,关注人类和世界,思考社会和人生。尽管学生年龄轻,其生活阅历有限,多数学生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其生活积累不丰厚,但十七八的成长经历,不能说没有感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的训练,提要钩沉。

从考场作文看,这正是近年来所欠缺的,如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浙江大学陈建新教授所说:“一些考生对社会和生活缺乏思考,也不太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他们也能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但一看就不是发自他们内心的。”为此,可将积累生活、思想、感情和作文基本功训练结合起来,让高三写作拥有快乐的寻找、哲理的回顾和畅意的表达。

三.明确文体类别,为学生选定各种文体的样例

据近年来高考阅卷反馈看,“四不像”作文泛滥。即如近三年浙江省高考高分作文,文体特征并不鲜明,且高分作文均为空泛的议论、抒情秀,怪不得师生齐声感叹“花里胡哨的作文竟是满分作文”,此足为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导向、高三作文教学的“高危漏洞”。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我们认为,这与高考“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有关,这一导向的“误读”,使中学六年忽视基础文体的训练。另一方面,也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对文体的表述过于笼统而又缺乏必要的专家解读有关。

1.《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文体表述的缺失

“文体”一词,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文章的体裁”,按此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文体”还可以是“文学的体裁”的简称,按我国的传统划分,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从文体学这一角度看,《课程标准》的表述并不明确。在“课程目标”部分,“阅读与鉴赏”要求“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表达与交流”要求“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都是大类的文体概念,不足以指导写作教学,不利于作文复习的安排。

《考试说明》作文基础等级要求之二为“符合文体要求”。那么可写哪些文体呢?2008年及以前的版本,其总要求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文体表述还是清楚的。但2009年《考试说明》则表述为“能写实用类(包括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2011、2012年表述为“能写实用类、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与《课程标准》一致,而带给师生的困惑反比2008年前大了。

2.高考作文可选文体的辨定

进一步分析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一般认为,实用类文体包括传记、新闻、通讯(含特写、报告文学等)、科普文章及应用文(如启事、合同、广告、诊断报告、说明书)等,论述类文体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文学类文体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将三大类文体拆分,文体种类是明确了,但这样的分类颇不利于写作复习训练,要解决作文“四不像”必将徒劳。为此,结合学生阅读和写作实际,我们将高考作文可供选择的文体分为:记叙文(写人叙事)、抒情文(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哲理文、说明文、议论文。其中“说明文”的命题、写作难度都较大,一般多不选用。

为此,在考场只要熟悉记叙文、抒情文、哲理文、议论文这四种文体就可以,这与《考试说明》不矛盾,足以应对2012年福建卷、湖南卷那样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的要求。

3.为学生选定各种文体的样例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小说作法’之类,我一部都没有看过,看短篇小说却不少。”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这种方法,鲁迅先生称之为“实物教授法”。

要让学生的作文写出“文体特征鲜明”的作文,训练中就要提供足为“文体特征鲜明”的样例。我们不主张以考场高分作文作为样例,更不主张采用书市上“马二先生”(《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本名马纯上,因屡试不第,以给书坊选取八股文为职业)“高考满分作文秘诀”中的“范文”,正所谓“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能够作为学生作文样例的,最佳的还是教材内外的名家作品,个中之理无需赘述。在阅读复习、教材重温时,教师做些点拨,引导学生写作中借鉴之。在基础文体训练时,可以印发(并可点评)典型的样例给学生学习、揣摩,如:

记叙文:(1)朱自清《背影》;(2)汪曾祺《金岳霖先生》;(3)斯特林堡《半张纸》。

抒情文:(1)朱自清《荷塘月色》;(2)老舍《想北平》;(3)归有光《项脊轩志》。

哲理文:(1)劳伦斯《鸟啼》;(2)曹文轩《前方》;(3)林清玄《生命的化妆》。

议论文:(1)《谈骨气》;(2)鲁迅《拿来主义》;(3)苏洵《六国论》。

如此明白高考可选的文体,通过针对性训练,补好文体这一“短板”。

四.引入评分规则,建立操作流程,强调读者意识

荣维东博士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式:(1)基于写作就是“写文章”的“结果—文本”取向写作教学;(2)基于写作就是“认知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作者”取向写作教学;(3)基于写作就是“自我表达和社会交流”的“交流—读者”取向写作教学。他由此认为,应构建基于整合取向的写作课程。高三作文教学,确乎需要三种范式的介入。

1.关注写作的结果(文本),引入评分规则

这就是依据好作文的标准,评判某次习作的优劣。但是,传统采用教师评改法,在教学任务紧张、班额较大的今天,细批细改实不简单,更何况,学生对细批细改也并不领情。根据《课程标准》“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的要求,我们采用自改、互改和师批结合的方法。

那么如何实现自改、互改和师批在同一套话语体系(标准)下对话呢?我们引入表现性评价的方法,为四种基本文体制订评分量表,如记叙文可从“故事”(10分)、“叙述”(15分)、“情感”(15分)、“语言”(10分)和“常规”(10分)等五项分等评价,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可参考笔者发表于2012年第4期《基础教育课程》的《评分规则:运用于写作教学的全程》。

2.关注写作的过程,建立操作流程

高考时,学生能用于写作的时间一般为60-7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为学生(至少是大部分学生)提供一个科学可行的操作流程。这流程大致包括六步,即审题、发散、聚敛、谋篇、行文、修改。流程的训练,可以采用集中训练(1-2次)与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分散训练可与基础文体训练结合进行。

3.关注写作的语境,强调读者意识

第三种范式是“交流一读者”范式,即基于与读者交流的写作,它由四个要素构成,即话题、目的、读者、角色。这四个要素构成的语境决定着文章的中心、内容、选材、详略、文体和语言等。夏丏尊在上世纪曾介绍日本文章学家五十岚力氏的“六W说”。所谓六W者,就是写作当思考六个问题:(1)为什么做这文(why)?(2)在这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what)?(3)谁在作这文(who)?(4)在什么地方作这文(where)?(5)在什么时候作这文(when)?(6)怎样作这文(how)?

高三作文教学,如能摆脱功利,如《课程标准》所说的“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也许可以引入这种范式,至少一点,就是强调作文的读者意识。“交流—读者”取向的写作教学法正好弥补了学生的这一思维缺陷。

五.切入写作学情,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训练支持

现在的学生写作学情如何,这是我们组织高三作文教学必须思考、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何收集学情,并依据学情寻找对策呢?以我们的实践,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来自考场作文的阅卷反馈;二是教师日常观察(包括问题征询、月考阅卷等);三是个性化诊断(面批作文、问卷调查)。这里重点说说后两条途径。

1.师生日常训练所遭遇的问题

从对我校重点中学的学生访谈得到的信息看,学生觉得作文之难,难在五个“不知道”:(1)不知道是否离题,总不能深入把握题意,提炼作文的主题;(2)不知道写什么,每看到作文题,大脑空空如也;(3)不知道什么体裁,一写就被指为“四不像”;(4)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5))不知道往哪儿用劲,以提高高三写作的效率。

究其原因,表层是表达能力的欠缺,深层则是思想、情感的贫乏。这与当今浅阅读(即使是教材中理当精读的文章也偏向浅阅读)有关,也与学生缺乏“闲心”观察和思考生活有关,与中学阶段写作训练量不足(《高中课程标准》要求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有关。

对此,高三复习阶段,我们认为:(1)用好教材,会考复习不要放弃教材重温,重温时要引导学生从思想、情感、素材、语言等方面的积累;(2)用好阅读训练的材料,现代文(实用类、论述类、文学类)阅读训练时,不要只是做训练题,要善于点拨可资借鉴的写作内容;(3)组织学生每周写一点随笔,鼓励学生记录高三的生活也为了“拳不离手”;(4)教师要精心策划每一次写作训练,要力求有收获,那种重复、低效的训练要少做。

2.学生个体写作情况的调查

就写作来说,人各有短长。朱自清曾这样分析自己:“我觉得小说非常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经济的,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学不来!我不知道怎样处置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至于戏剧,我更是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

大作家如此,高中学生更是如此,这就是高考作文命题提供允许学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的原因所在。有选择的自由,相伴的是选择的艰难。高三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并不了解自己的长与短,自然“不知道往哪儿用劲”,对这部分学生做个体诊断就十分必要。在面批等常规方式外,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我的作文优势在哪里》,通过一系列问题,调查三个方面:(1)擅写什么(话题与素材);(2)擅怎么写(表达方式与文体);(3)如何写出个性(发展等级的追求)。连用五年,颇受好评,篇幅所限,这里不作赘述。

六.基于原点思考的宏观安排

以上用大量的文字,阐述了课程标准、命题趋势、文体学、写作学、学生等五个方面的思考,并逐一提出了解决之策。现在,需要统整这些对策,为整个高三作文教学作出可行的宏观安排。我们将整个宏观安排切分为6个模块:基础认知模块、写作积累模块、文体训练模块、写作流程模块、个性写作模块、限时训练模块。

1.基础认知模块。做任何事情,大处着眼,都可以从“现在在哪里”、“要去哪里”“怎么去”三个方面发问,高三作文教学,教师、学生都需要明白“现在在哪里”的问题。这个模块,从学生角度来说,需要:(1)了解《课程标准》《高考说明》有关写作的要求,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趋势;(2)了解写作复习最核心的知识背景(题型、文体、题材);(3)填写《我的作文优势在哪里》的调查问卷;(4)确立自己写作训练的目标和行动措施。

所以如此,一是知彼(高考要求,命题趋势,题型、文体、题材等基础知识),二是知己(素材优势,擅长文体,发展追求)。可以安排1-2课时的时间,通过讲座的方式,让学生“知己知彼”。当然,“知己”三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每次作文的诊断和一点点的改进。

2.写作积累模块。写作积累不仅仅是“素材积累”。要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可写”的问题,远不仅是“素材”问题,诸多复习用书所附的写作材料、作文中堆砌中外成功人士的故事,你就可以知道,貌似“丰富”背后的“苍白”。因此,我们认为,写作的积累当包括:

(1)积累内容:立意(思想、情感)的积累;素材的积累;语言的积累。

(2)积累途径:必修和选修课本;阅读训练;你的生活;你的课外阅读。

(3)积累方法:摘录和记录,定期整理,适时重温,写作训练时快速调用。

积累是项长期的工作,我们没有时间为积累而积累。积累除了记录自己当下的生活(包括社会上发生的事)之外,都可与阅读训练、课外阅读等相伴而行。

3.文体训练模块。前文已述,需要训练的文体类型主要就记叙文、抒情文、哲理文、议论文,而且提供他们经典例文学习揣摩。学生学习揣摩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应该让学生知道某种文体怎样算好的,自己处在哪个层面。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再引入自评互评机制,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4.写作流程模块。可分建立审题、发散、聚敛、谋篇、行文、修改六步程序。重点的环节,如审题等,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集中或分散进行。更多则通过基础文体训练、月考作文、自选题作文等多种方式进行,以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5.个性写作模块。在四种基础文体训练的基础上,从“写什么”“用什么文体写”两方面,培育自己的写作个性,做到既能写四种基本文体,又能在某一种文体上别有擅场。这一步可安排在第二轮复习中,结合流程训练进行。

6.限时训练模块。进入高三后,阶段考、模拟考明显增多,语文试卷一般都有作文,这是我们很好的实践演习,理应借此训练正确的作文程序和较快的行文速度。建议实践考场60分钟安排法:第一步,审题,约5分钟;第二步,立意选材,列出写作提纲,约10分钟;第三步,挥笔成文,40分钟左右(20字/分钟);第四步,检查,约5分钟。

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诗歌 作文 借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81-02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宋词是一座溢彩流光的美的殿堂,是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山。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诗歌鉴赏与写作教学双线并行的方式。这样,我们不但可以通过阅读诗词佳作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还可以借鉴作品内容的精深和形式的完美。本文试从结构、情感、语言等三个角度,来谈谈如何在诗词鉴赏中贯穿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1 巧移诗歌之骨,妙接作文之框架

诗歌在方寸之间,能做到腾挪跌宕,起承转合,其谋篇布局之精妙,特别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在名篇荟萃的唐诗宋词中,结构奇巧、曲折、新颖的作品不胜枚举。

比如,在古代诗词中,以“惜春”为主题的作品更是俯拾皆是。同时在谋篇布局和主题选材上,彰显华彩的也不在少数,其中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当属个中翘楚。此词好就好在写得新颖、曲折。它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若词人仅限于这样点明惜春的主题,那也算不了什么高手。此词高妙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富有变化。好像荡秋千,既跌得深、猛,又荡得高、远。词人按惜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这样一条线索逐层转换、深入,写得一波三折,婉转多姿,含蕴着一层深似一层的感情,道出了从希望——失望——绝望的情感变化。像这样婉转曲折地谋篇布局的还有白居易《长恨歌》。黄庭坚因惜春而去寻春,李隆基因思人而去寻人。马嵬坡,杨贵妃与唐明皇“血泪相和流”的死别,引发了没完没了的恨。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相思入骨,思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像这样把常见的题材写得回环曲折、别开境界的技法,完全可以借鉴到我们的作文当中。

2 巧借诗人冷暖意,丰富作文多样情

英国的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生命的质量首先在于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在于生活感受的愉悦。诗歌的学习为学生精神的丰富和愉悦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徜徉在唐诗宋词这座流光溢彩的殿堂里,我们通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宣言,见识了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李白;通过诵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感受到了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杜甫的仁者光辉;……我们在唐诗宋词中缓步慢行,静心欣赏。诗人的情感滋养了我们的心灵。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诗从肺腑出”果真如此。诗人的好诗皆是发自肺腑的,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比如辛弃疾,他的词充满着一种金戈之声、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因为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谁人有他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的词又充斥着忧国孤客的悲愤之情。因为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这就是言为心声。作诗写文应该是一个道理。写作文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情实感从哪里来?唐诗宋词告诉我们:来自生活的体验,来自生命的感悟。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无数真实感人的写作素材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去发现。2009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踮起脚尖》:

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那么轻,那么微弱、缓慢,那声音慢慢地靠近,到了门口,颓然停下……

门,悄然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

我能感受到她正踮着脚尖向我走来。

……

文章通过父母夜深回家踮起脚尖走路的这一细节描写,传达出父母对“我”的关爱,化解了我对父母的埋怨,进而让我们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内涵,最终通过这个“踮起脚尖走路”的细节让孩子理解父母,感恩父母。

3 巧借诗词精妙语,构成作文华美章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诗词的语言是最精炼优美的。它或豪放飘逸,或沉郁顿挫……,使人读后如品香茗,余味无穷。我们在欣赏陶醉的同时,岂能身入宝山空手而回呢?如若学生能得其一二,应用在作文中,定会受益无穷,让作文大放异彩。

说到巧借诗词精妙语,构成作文华美章,我们学生还是最擅长从唐诗宋词中引用诗句来为自己的作文增光添彩。判断作文是否有文采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最直接、最常规的仍然是看是否引用了诗文名句。因为诗句引用得多而贴切,能体现丰富的文化积淀和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行文构思能力,还能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我们可以在文章标题处引用诗词名句,这样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读之功。如03年福建考生的《月是故乡明》,引用杜甫名句作为标题,不仅紧扣“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作文话题,而且表达得更有韵味。

文章的“凤头”,可以引用诗词领起全篇,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读者马上“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

若能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就会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实在是一记漂亮有力的“豹尾”。

这样的实例很多,鉴于篇幅,就不一一例举。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只有做到爱读诗、读好诗、善读诗,才能养成志存高远、厚德载物的大气,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才气,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的正气,敢想敢做、开拓进取的锐气,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雅气。学生只有养孕出种种气韵,才能在作文中尽情挥洒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构建一方属于自己的朗朗晴空。

参考文献:

[1]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教育科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