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A-0064-0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41—4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旋转两种运动现象。(2)能直观地区别平移和旋转两种常见的现象。

2技能目标:(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悟出通过图形上任一点来观察平移过程的方法,发现画平移图形的策略。

3情感目标:(1)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欣赏有关平移与旋转的作品,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数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格数,能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得到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提问,激发探求欲望

1揭示课题:平移和旋转。

提问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这一课。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选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①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②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现象是旋转?

③平移和旋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④怎样画平移图形?

二、新授提问,感知平移和旋转

1课一开始,教师用课件动画播放生活中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的例子。

提问2:你能用动作表示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吗?可以用手势表示,也可以用学习用具来做动作。

(设计意图:以多媒体课件演示“平移”和“旋转”现象。学生直观地亲眼目睹这两种现象,为其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2引导学生把这几种现象分类,并揭示平移和旋转。

提问3:缆车、推拉窗、起重机、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运动、摩天轮、飞机的螺旋桨等这些运动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先指名回答,再用课件把平移和旋转的异同用语言及简单的符号展示出来。

3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课件播放生活中几种平移和旋转现象(滑滑梯、体操运动员做单杠训练、开关窗户、篮球的转动),请学生用手势表示。

提问4:这些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平移和旋转现象?

(设计意图:学生在看、想、说、做中积累平移和旋转的感性认识,体验和感悟平移和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

4创设情境,数平移距离。

师:热带鱼准备参加游泳比赛,现在正在加强训练呢!大家请看(课件播放动画)热带鱼像箭一样向前“冲”去。

课件播放:海龟教练:“你的成绩是向右移动了2格。”海马教练:“不对,是向右移动了5格。”

提问5:到底哪个教练的说法正确呢?

第一步:先请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热带鱼游泳训练的格子图及一热带鱼图片,动手移一移,看看热带鱼到底向右平移了几格。

第二步:多媒体课件验证,热带鱼的成绩应该是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步:优化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形式,将静态、枯燥、抽象的问题情境化、动态化、童趣化,巧妙地设计了热带鱼游泳训练的情境,引发了海马和海龟两个教练到底谁的说法正确的思考,从而激发了学生急于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提问6:要数热带鱼平移了几格,用动手平移图片的方法太麻烦了,有没有比这种更快更好的方法呢?

(设计意图:这里,教师再次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请学生思考,把学生的思维推向。)

再次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要数热带鱼平移了几格,可以数它身上的任何一个关键点,容易找的点平移了几格,或者一条线平移了几格。

5迁移运用,学画平移图形。

(多媒体出示热带鱼图)

提问7:要把热带鱼向下平移5格,该怎么画?

小组讨论并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合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概括画平移图形的步骤:一是找关键点(找点);二是平移关键点(移点);三是按原图把平移后的关键点连起来(连线)。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一步一步地分解,把画平移图形的步骤生动、直观、清晰地展现出来。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画平移图形的方法。)

三、巩固提问,强化学生认知

1课间游戏。

请全班同学起立,走到过道上,一起做热身运动。由老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立正,稍息,立正,向前两步走,立定,向右转,向后转,向左转,向后转,立正,后退两步走,立定”,最后回到原来的位置。

提问8:刚才我们做的动作,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2及时巩固,确定图形的平移方向与距离。

(根据多媒体演示填空)

第一题:请学生说出热带鱼第二轮游泳训练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第二题:请学生填课本第41页房子图中的空格。

3送热带鱼回家。

热带鱼训练累了要回家了,两位教练争着送热带鱼回家。

(课件出示两位教练送热带鱼回家的两条不同路线)

提问9:你能说出它们送热带鱼回家的路线吗?

4动手做课本第43页的第2题,完成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应用,加深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记忆。)

四、回顾提问,总结学习经验

1欣赏。

师:同学们,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艺术家们运用平移和旋转创作出许许多多美丽的图画。

(课件展示一组巧妙运用平移和旋转创作出来的精美图案、建筑物等。)

2回顾小结。

提问10: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图形与变换 教学设计 习题讲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074-0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经过对几何变换知识的复习过程,体验直观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反思的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希望大家睁大你的双眼仔细看,动脑又动手,相信你一定会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放大与缩小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同学们将真正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

师:(出示课件谈话揭示课题)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在动的船舵、飞舞的蝴蝶、行驶的小汽车三幅图案中,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板书:图形与变换

2.活动一:回顾与交流

2.1回顾整理: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

欣赏图案: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精心设计了两个活动供大家欣赏与思考,让我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出示课件)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活动――回顾与交流。

(出示课件)师:“同学们,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显示四个图案,分别为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3页的京剧脸谱、第6页的紫荆花图案、第7页的花边图案,第四个图案是三个模样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奥运福娃,依次从大到小排成一排。)

讨论交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在这些漂亮的图案中,发现了哪些数学概念?(前后同学互相交流回答)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京剧脸谱是经过轴对称变换得到的。

生2:紫荆花的图案是其中一个花瓣绕中心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的。

生3:花边图案是其中一个图案连续向右平移得到的。

生4:三个大小不同,模样相同的奥运福娃是按比例放大缩小后得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

提问:谁能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2内化提高,建构网络

图l:行驶的小汽车利用了平移的知识;图2:稚霞酉玻双喜临门的剪纸他利用了轴对称的知识剪成;图3:顺时针方向旋。

(出示课件)师:这两个图形是什么图形?第二个图形的制作采用了哪些技巧?(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并对重点进行点拨。)

(出示课件)提问:这个图形采用了什么技巧?(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师小结:这些都是用了图形变换知识进行设计的。其实人们在生活中利用图形的变换可以设计出许许多多漂亮的图案,让我们置身于这缤纷多彩的世界之中。

3.知识与技能的运用――练一练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104页“练十”。

3.1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3.1.1练十第l题。

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图形。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并对重点进行点拨。)

3.1.2(出示课件演示)找出下列图形的对称轴

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有的不只一条。

3.1.3练十第2题出示课件演示:你能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吗?(布置学生课后完成,教师检查。)

3.1.4拿出准备好的练习画一画,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3.1.5练十第3题。

①先独立想一想,看图说一说。

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说一说这些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分别得到:圆锥、半个球、圆台、球和圆柱。圆台将在今后的中学中认识。

3.2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练十第5题。

①组织学生读懂题意。

②组织学生说一说,互相交流

③组织学生汇报:这四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它们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

④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并对重点进行点拨。

教师小结:这些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我们通过平移和旋转进行变换,知道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从这道题中,你又得到哪些启发呢?(通过平移和旋转,将图形进行适当的变换,可必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变得非常简单。)

3.3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3.3.1练十第6题

①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②集体订正并小结解决问题时要注意的事项。

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1。

3.3.2总结:用动态课件2总结本题。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空间感较弱的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切身体会到变换的趣味性和数学的好玩,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

4.谈一谈你的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觉得通过图形的变换有哪些好处?你有什么收获呢?

5.作业:做一做,画一画

(1)画出图A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聋生 课堂 数学教学 方法 实效性

一、提高聋生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意义

提高聋生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指根据聋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特点,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提高数学课堂吸引力,增强聋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聋生学习动力和学习效率。

提高聋生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目前越来越成为特殊教育学校十分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从分析聋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特点入手,来探索提高聋生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

二、聋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特点

课堂教学过程包含了诸多复杂的因素,这个过程教师既要把握好受教者的特征,又要把握好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等,教学活动与学生是否参与、与学生的情感态度相关。听力残疾是影响聋生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由于没有语言表达能力,就难以知道学习反馈的信息以及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聋生的数学学习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词汇量匮乏,语言理解能力差,数学基础薄弱,,读不懂题,找不出隐含条件、要求。

聋生由于听力残疾而导致语言功能丧失,与正常孩子相比,没有语言文字的基础,更不要说词汇量的储备,加之聋生在学龄前由于残疾,受到正常孩子的排斥,失去了从正常孩子那里学量知识的机会,因而学前知识准备严重不够。而解答应用题要求学生要明白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以及其中数量关系式,聋生如果没有理解词语文字意思,根本无从入手。随着年级的逐步升高,学习更感吃力。

(二)思维紊乱、零碎,信息不能有机整合,缺乏正确的逻辑思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来获取信息,再经过大脑综合、分析、归纳,形成一个知识慨念或一个知识系统。由于没有听觉能力,聋生主要是靠他们的视觉来获取信息,因此,采取实物教学是聋生学习最有效的手段。而聋生的视觉往往又以事物表面的特征来判断根本属性,容易主观臆断、以点概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比如:要完成一道数学应用题,在捕捉题目中的信息时,这个词语和那个词语的意思不能联系起来,不能有机整合,或者前后颠倒,在没有具体实物支持的情况下,单凭逻辑推理能力,就难以领悟题目的含义,理不清题目的数量关系以及隐含的条件,往往出现胡乱猜测,主观臆断的算法。

(三)学习注意力差,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不够,所学知识容易遗忘。

大多数聋生上课时喜欢自己做自己的,既不看老师手语,也不看黑板演示,身在曹营心在汉,本身听力又存在障碍,导致一节课下来根本不明白在学什么,更谈不上学会什么。即便上课认真,下课也缺乏主动性,只完成老师课堂规定作业,n后从不加以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没有及时得到消化,仅仅停留于表面,知识片面、零碎,结构混乱,不系统。学了新的,忘了旧的,新旧联系不起来,一遇到独立思考题型,便不知所云,动不起手。

三、提高聋生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一)充分采用直观学具与教具,提高聋生课堂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聋校数学课堂教学时,应尽可能采用直观学具和教具,来提高聋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比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教师可以用手中的笔、书等,让学生进行平移和旋转,还可以让学生自制风车、风筝等进一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真正理解了平移和旋转知识,还能应用于生活中。

(二)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引人入胜的情景导入,往往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教师可以用儿童常见的游乐园来导入课题,“同学们,你们想去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在游乐园里探索数学知识,好吗?”设立这样一个情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很容易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且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不会转移,使学生沉浸在知识的探究中,有效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采取循序渐进,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教学

改变传统的课堂状态,采取小组教学的模式,把学生分成小组,小组的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之间充分互动,教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抛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与交流,让课堂活跃起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互帮互助的合作能力等。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探究式学习,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不断观察、发现、归纳,概括,让知识不断的内化。这样的小组合作模式,有助于每一个学生的提高。

(四)采用个别化的教育方式,让课堂更有效

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的个体差异较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因人而异,个别化教学。对优生学习的设计要有难度,要求要高一些,对差生的学习相对要简单一些,要求低一些,甚至要不厌其烦,反复地加以提示和引导。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知道性格爱好、情感态度,掌控好教学各个环节,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低年龄断聋生对新事物好奇,同时又有芥蒂之心、自尊心强。教师设计教学时要充分照顾孩子的特点,融入他们的情感,富有情趣,这样他们就能积极地投入思考,踊跃“发言”。因此,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时,就要注意趣味性,切合学生实际,应用个别化教学的方法,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上都有所得,知识和身体同时成长。

(五)把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我们要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数学教学,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学习与社会活动相结合,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带学生走进附近超市,在实际生活中认识人民币、使用人民币。这样,让学生进入生活,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既在生活中学习了数学,又把数学用于生活,这样学起来有趣又深刻,便于学生掌握。让课堂走入生活,让生活服务数学,最终让数学回归生活,使聋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自然有效。

参考文献:

[1]向汝森.谈聋童数学学习的特殊需要[J].现代特殊教育,2000,(03).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本节课,我以白板作为平台进行知识点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整合。例如,情境导入时我以一个视频中的表盘指针转动引入课题,并在白板的平台下链接一个PPT,通过PPT中转动的指针、荡的秋千等,以文字、图像、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

在介绍旋转三要素的处理上,我运用白板的画线、克隆、旋转功能现场演示旋转的过程,随演示过程标注出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并通过事先课件中做好的三要素标志,拖动到指定位置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在整节课中我结合教学最佳时机把知识构建解决的过程与几何画板的应用进行了三次非常理想的整合,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例如,第一次,在探究旋转性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探究、合作的过程得到结论后,我在几何画板中不断地旋转图形,用测量线段和角度的功能,演示无论图形怎样变化,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都相等,旋转角都相等。第二次,在性质运用过程中我整合课本知识点,要求学生利用旋转的性质来找出旋转图形的旋转中心,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巧妙引导,在数学知识的论证上与同学们共同总结出“两组对应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作为旋转中心,但这只是枯燥的语言表达,我通过电子白板课件链接几何画板直观完成做垂直平分线的过程,显示交点,连接与对应点的线段,进行动态演示旋转,解除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凭空想象,难以理解之苦。第三次,在处理旋转中心不同,旋转角度不同,所得图案也会不同的知识上,由五星红旗引入,进行爱国教育,通过电子白板的放大镜功能观察其中一颗五角星,描述形成过程后,链接到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几种图形的旋转过程,不断地改变旋转中心的位置,展示出图形也不断地组合变化,形成丰富多彩的漂亮图案。几何画板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通过色彩、动感吸引学生,感性认识,理性分析,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很好地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讲解选择图形不同旋转过程也不同的知识上,我也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采用白板的喷桶填色功能,不断发问,学生到白板上操作,展示所选图案,描述选砖过程,不仅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学习,也培养了学生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能力。

其次,我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与知识进行了整合。

班里学生比较活跃,课上也能及时表达自己的困惑和收获,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比较习惯小组之间的合作,相互学习,所以在探究旋转的性质过程和旋转性质在数学问题中应用的两个环节,我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后,要求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解答问题,这样可以很好地生生互动,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章“23.1图形的旋转”,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平移两种图形变换,对图形变换已具有一定的认识,旋转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渗透,是后续学习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图形变化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图形变换的了解会更完整,同时,旋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利用旋转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旋转教学在现代数学、物理学、工程学、空间物质结构及地质探测,房屋移动及侦探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这是初中数学新教材改革的一大亮点。

学生分析

认知分析:学生已学习了平移、轴对称这两种图形基本变换,有了一定的变换思想。

能力分析: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抽象和分析能力,他们能由简单的物体运动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变换,但思维的严谨性、抽象性仍相对薄弱。

情感与学习风格分析:他们喜欢学习生动活泼的内容,并乐于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双手来操作,用自己的语言来交流、表达,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旋转,掌握旋转的性质,能把旋转的性质应用到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中去,并能掌握一些信息技术的操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动手,观察,猜想,验证等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知识充分整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在白板课件中展示一个表盘,通过指针旋转的运动引入课题“图形的旋转”。

活动一:

观察表盘指针的运动,荡的秋千,运动的车轮,旋转风扇的叶子及旋转的图案,结合你的观察,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学生描述的正确性,教师要及时给出合理的评价,由学生慢慢总结出旋转的定义:在平面内,一个平面图形绕着某个点旋转一个角度,叫做旋转。最后教师出示规范的定义。

活动二:

(1)现场通过白板进行线段的旋转。

师:同学们,老师的操作是旋转吗?你能说出理由吗?

学生回答理由的同时也是在检测和强化其对旋转定义的理解。

教师在现场演示旋转的过程进行中标注推动,给出怎样确定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如图1)。

(2)教师请学生描述下列旋转过程(如图2),并指出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

图1

图2

(3)教师请学生通过以上的分析,总结描述旋转过程要注意哪些问题。引出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

活动三:

教具准备:课前,每个小组准备好一张卡纸。

探究:在硬纸板上,挖一个三角形的洞,再挖一个小洞作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案,然后围绕旋转中心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移动硬纸板。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旋转角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通过每个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到黑板上演示探究的过程并讲解,结合教师几何画板的演示过程归纳总结出旋转的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接的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活动四:

性质的运用。

(1)确定旋转中心。

师:同学们,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一对对应点可以构成一条线段,那么有没有能够到这个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呢?

生: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

师:那么你们还记得怎样用尺规去做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吗?

教师演示用尺规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然后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一个旋转,请学生指出旋转中心,提出垂直平分线上有无数个点,到底哪一个点是旋转中心呢?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分析,归纳,最后学生总结方法,找两对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即为旋转中心。

然后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几何画板演示找到旋转中心的方法,给学生形象直观的学习机会,更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2)旋转性质在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DF旋转一定的角度后得到ABE,如图3所示,如果AF=4,AB=7,求:①指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②DE的长度,③BE与DF的位置关系?

图3

已知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AEFG有一个公共点A,点G,E分别在线段AD,AB上,若将正方形AEFG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连接DG,在旋转过程中,你能够找到一条线段的长与线段DG的长始终相等,并以图4为例说明理由。

图4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由学生到白板上操作讲解,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五:

师:同学们认为图5可以是怎样得到的呢?

学生思考,到白板上进行演示,用喷桶进行填涂,教师不断发问是否还有其他的得到过程?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

图5

学生不断地探索,通过这个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旋转中选择的图形不同,旋转的过程也不同。

教师用白板放大镜功能突出国旗上的一颗五角星(如下页图6),请学生观察,并说明它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到黑板前说明。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五角星的形成过程和另外图形的旋转过程,在几何画板中改变旋转中心的位置和旋转的角度,直观演示,发现形成的图案不同。

结论:旋转中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旋转角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活动六:

视频欣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进行视频播放:有游乐场里场景,有迪拜国的旋转摩天大楼等,让学生感受旋转之美,最后对学生提出要求,通过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作一个旋转的作品,来比一比,看我们谁的作品有创意,可以是手工小制作,也可以运用你们的信息技术技能制作旋转动画。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创设以学生占据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探索式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我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感知出发,通过生动形象的旋转现象引入课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的欲望,并在旋转特征的描述上对学生严格把关,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思维的逻辑能力,在整个课堂中开展以学生观察,分析,猜测,验证,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模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协作能力以及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在本节课的重难点上,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感知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在教学设计上,知识点间紧密联系,循序渐进,通过所学旋转的性质,运用到找旋转中心,以及数学问题的应用。本节课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电子白板的填涂色、放大镜、拖拽平移等功能很好地解决了图形不同,旋转中心不同,旋转角不同,所得图案也会不同的问题,而且用几何画板进行直观演示有动感,学生体会图案旋转变化的美感,从视觉上直接激发学生更进一步去探索生活中更多的旋转知识,最后通过视频播放欣赏生活中的旋转之美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要求学生创作旋转作品,在自己的作品中体会学习知识的乐趣和成就感。

今后还应做到:关注课堂评价的多元化,语言的丰富化,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更高的角度来要求自己给学生创设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

点 评

本节课以白板为平台,融入了PPT、几何画板和视频技术,较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图形的旋转知识进行了整合。同时通过白板的填涂色、放大镜、拖拽平移等功能很好地解决了图形不同,旋转中心不同,旋转角不同,所得图案也会不同的问题。

几何画板的精髓在于“运动中保持给定的几何关系”,本节课几何画板的三次应用都基本体现了这一特性。无论是在探究旋转性质的过程中,还是利用旋转的性质找旋转图形的旋转中心上,以及处理旋转中心不同,旋转角度不同,所得图案也不同的知识上,几何画板都扮演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角色。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一、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借助粉笔和黑板进行教学,并进行枯燥的知识灌输。在方式单一、氛围压抑的情况下,很难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随着教学改革进行,教师要把握教学新理念,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借助现代化的工具来辅助教学,能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中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让他们主动分析数学知识,积极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使学习效率有效提高。把多媒体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为教学课堂提供了一个新的天地,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材中的抽象知识进行转化,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促进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理解抽象的分数概念和分数表示的意义,在直观生动的图片引导下,学生能快速和理解有关的分数知识,让他们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多媒体情境,加快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理解起来有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直观的画面促进学生的理解,降低学习难度。在多媒体创设的直观情境中,能激发学生极大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分析,构建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加快学习进步,高效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在丰富、生动的情境中,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把解决教材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当成了挑战,积极、深入地进行思考,从不同角度进行尝试,摆脱定式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产生了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一个蛋糕,从中间切一刀,把蛋糕分成两半,每一半是整个蛋糕的1/2。在多媒体直观、动态的展示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分数表示的意义。然后教师用出示几个简单的分数,让学生通过画图、折叠、组合等方式来表示这些分数。在多媒体情境中,学生的探究积极性高涨,他们深入分析所学的分数知识,很快掌握了分数的知识,并学会用分数表示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对题目的分析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主动思考掌握教材中的内容。为了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让他们通过阅读有效提取教材中的重点知识,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进行。教师给出学生数学题目,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顺利解决题目。在进行数学阅读时,学生需要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才能从阅读内容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有利于他们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和思考。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训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的阅读能力通过训练不断提高。例如,教师给出题目:几个小朋友一起玩拍皮球,小红拍了20下,明明拍的是小红的2倍,小丽拍的比小红和明明拍的总数少5下,算一算明明、小丽各拍了多少下?三个人一共拍了多少下?在分析题目时,学生通过阅读得出已知条件:小红拍了20下,隐含条件:明明拍的是小红的2倍,小丽拍的比小红和明明拍的总数少5下,得出明明和小丽拍的数。通过阅读训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有条理,在分析数学题目时能深入挖掘提干内容,把解题需要的信息都找出来,有效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合动手操作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运用直观思维分析问题,在学习抽象的知识时,仅仅依靠直观的思维不能有效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动手操作和数学教学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等方式来帮助理解,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掌握。通过动手操作,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图形,并把图形进行平移和旋转。通过直观的操作和思考,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掌握了知识的本质。在数学活动中设计操作环节,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的数学创新思维获得发展,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学生搭建全新的操作平台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思维从动手开始,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便是一种以“动”促“思”,以“动”启“智”的重要途径。要使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形象思维上,把静态的数学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上,在儿童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展思维。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书写、标注、拖动、旋转、缩放、无限制的复制等功能为学生提供了走近学习内容,亲身探索奥秘的机会,也成就了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操作、自主探索的梦想。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一课时,指导学生进行拼一拼活动,请学生用1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请学生在白板上自由自在地移、拼、组合,然后标注长、宽各是多少厘米,其它同学在下面操作后,发现不同的拼法还可以轮流上来操作,将1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复制后再拼组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直到把两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都拼成后,教师将三个图形通过整理,有条理地排列并呈现在白板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它们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进而把学生引向下一步的探索中,理解长方形长和宽的长度越接近,周长就越短。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学生留出充裕的探究时间

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的困惑,需要认真地观察、广泛地收集信息、反复地比较、不断地调整,独立地思考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获取知识、感悟方法。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任意拖动、旋转、无限制的复制、组合等功能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为灵活自主,直观有效。同时交互式电子白板能为学生的探究活动节约很多宝贵时间,它可以记录下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细节,便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反复比较,不断调整,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由前一课知识引入,让学生测量一张画稿的面积,学生自然想到用学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用面积单位来摆一摆。第一阶段就请学生小组合作用合适的面积单位摆,测量出面积是多少;第二阶段组织学生上白板交流摆的方法,学生在白板上直接拖动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在画稿上摆一摆测量,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摆法,一种是铺满,另一种是沿长铺满一行,再沿宽铺一列。通过方法优化,得出后一种方法更简便;第三阶段请学生在摆正方形的过程中体会长与每排个数之间的关系,宽与排数之间的关系。猜测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第四阶段请学生画一个长宽都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分别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求出面积,验证计算公式的科学性。在整个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全程参与,在动手操作中认真观察、静心思考、大胆猜想、科学验证。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师生构建互动的交流平台

教育家布贝尔指出:“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不断进行互动与交流的过程。学生的探索应该是面向多维、面向互动、面向交流、面向开放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数学课堂提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资源之间的交互平台,电子白板借助近似于黑板和触摸屏的特点,无需进行专门培训,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一些具体操作,而这样就可以对数学知识中的抽象问题具体化,通过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为师生充分互动交流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平台。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一课,探究平移的方法环节,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小鸟平移的flas,让学生在白板上标注出小鸟原来的位置和现在的位置,请学生凭自己的感觉说说小鸟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在交流中发现学生对平移的方向无误,但平移的格数有不同意见,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白板的按水平方向拖动功能,让学生用感应笔点住小鸟,将它平移到最终位置,边平移,边数数,统一认识。请学生思考,有没有更方便快捷的方法很快就知道小鸟向右平移了几格?在交流和相互启发下,学生很快说出可以观察小鸟图的一部分(一条线段、某一个点)的平移格数来确定。教师抓住机会,请学生上白板找出小鸟图上平移前的某一个点,再找出平移后这个点的位置,向学生说明,像这样的两个点称为小鸟图平移前后的一组对应点。请学生数一数,这组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再请几位同学找几组对应点,数数对应点之间的格数。通过交流,学生掌握了图形平移的特点:图形平移前后相对应的点之间的距离相等。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件;设计原则

所谓计算机辅助教学指的是借助计算机来将教学信息一一传递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完成教学活动。从本质上来讲,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认真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数学课件的设计原则。

一、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保证数学课件的实用性

数学课件制作这项工作并非简单,其既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操作计算机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教师盲目的使用数学课件,并没有将数学课件与教学活动相结合起来,从而无法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甚至有的数学教师错误的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设备就符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并也营造了高效的数学课堂。其实不然,计算机辅助设备的运用不得当无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有时候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多媒体的使用仅仅是将图片和内容简单的相加起来,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因此数学课堂的氛围仍然是死气沉沉。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的分析传统教学手段,巧用多媒体,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数学课件。

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圆柱与圆锥》这一教学内容时,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则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以此来不断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本节课还涉及到圆柱、圆锥体积和容积的计算公式。课件设计要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这三个阶段。在教学之前,教师要通过多媒体将圆柱形的图片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吗?并进一步说明这些形体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这样一来,教师自然引出了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将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圆柱体和圆锥体都能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观察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差别,并归纳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定义。然而,在进行圆柱体和圆锥体侧面积的计算时,教师要将利用多媒体出示圆柱模型,并沿高将圆柱侧面剪开的图片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观看这是什么形状。随后进一步推断出圆柱体和圆锥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由此可见,在设计小学数学课件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数学实际情况,保证数学课件的实用性。

二、从教学重点、难点出发,保证数学课件的直观性

在开展多媒体教学时,教师既要凸显教学重点,还要突出教学难点,保证数学课件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便于学生很好的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设计数学课件之前,教师要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并将此作为基础,便于学生有目的、有方向的学习数学知识。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教学方向,学生笼统的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并不能分清主次,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准确掌握数学知识。

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教学内容时,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教学难点是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当明确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之后,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围绕着重点和难点进行,并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即:一天超级侦探小熊维尼去图形王国遇到国王与一个大臣在争论不休,国王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大臣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他们到底谁说的对谁说的错?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维尼邀请我们一起加入他的超级侦探队。”通过这一故事情境,学生会顺着维尼所提供的重要线索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这就顺其自然的引出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两个概念。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认识与理解需要老师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形象的理解这部分知识。在多媒体课件中,教师要出示探究性活动,鼓励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加深他们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理解。

三、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保证数学课件的适宜性

从认知结构上来讲,学生与学生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设计数学课件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保证数学课件的适宜性。从范畴上来讲,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被划分为形象思维式。针对此,教师要开展想象化教学,借助图片、动画等来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他们理解理论知识的难度。然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被划分为抽象思维式。但是高年级学生仍然需要有感性认知的支撑,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对称、平移和旋转》这一教学内容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时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变换现象,从变换的角度上欣赏图形、设计图案,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因此,在设计数学课件时,教师要将现实世界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事物都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便于学生准确的理解这些概念。这样做符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能形象的认识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一味的讲解这些教学内容,而不出示具体的事物,那么学生在脑海中无法构建起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图像,这让学生在理解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

四、从课件画面出发,保证数学课件的实效性

数学课件设计不能脱离教学内容,而是要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来设计课件,通过让学生观看课件来学习到相关的数学知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课件所用到的色彩不能太华丽,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本质上来讲,制作课件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鼓励学生把握数学结构,准确理解教学内容。为此,数学课件要尽可能凸显数学美,保证数学课件的艺术性。

多媒体课件本身集声音、动画、图像、文字等功能于一体,这样的课件让数学课堂与众不同,从而间接地影响到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课件的形象会受到屏幕设计水平的影响,如果屏幕设计水平较低,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受到影响。所谓屏幕设计包括了以下几个内容,如:搭配颜色、字体颜色、字体大小等。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屏幕时,既要保证屏幕的美观化,还要保证屏幕的教学性。

有的老师错误的认为只要运用了多媒体教学,那么数学课堂就能得到优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追求表面的新颖性,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又或者教师过于重视动画功能,将数学课演变为动画欣赏课。这样一来,学生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并导致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在数学知识上,最终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

五、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课件,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推动了学生的“学”,这对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大有裨益。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其要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并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顺利完成数学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戚鹏. 小学数学课件设计制作管见[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4:133-134.

[2]刘永丽. 多媒体课件设计和教学设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中的体会[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8:105-106.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一、理性分析,找准学习起点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已知的内容和已有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要关注到知识的特点,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基础、年龄特征以及可能对新知产生的误解,才能使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构成学习数学的特定世界,是数学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如果教师不了解这些,甚至把他们推向“零起点”,学生不可能对教师的设计感兴趣,更不可能与教师实现交流与共研。作为教师,在课前要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凭借教学储备分析学情、生情,找准教学起点,追寻生态、高效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时,我就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展开学习活动。课始,我说:“小朋友们,上个周末老师一家去了一个地方。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呀?”(课件出示游乐场情景:电缆车、电梯、风车、转车等娱乐场景)请学生边看边用手势表示出电缆车、电梯等的运动方式。“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刚才你们看到了哪些物体的运动?能给它们分分类吗?为什么这么分?你们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学生凭借刚才的观察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说出:电梯、电缆车的运动归为一类,因为它们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的;风车、转车的运动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转动的。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告诉学生:“在数学上,像电缆车、电梯这样朝着同一个方向沿着直线运动的方式,我们把它叫做平移。像风车、转车这样围绕一点或围绕一根轴旋转的运动方式叫做旋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移、旋转。”最后我再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旋转现象?”

此环节的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的教育理念,关注了学生的现实起点,激发了学生内心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点燃了学生心中探究欲望的火苗,促使学生学习个体产生强烈认知冲突,唤醒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积累。

二、精心预设,基于学习起点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盲目的,只有高质量的预设才有高质量的生成,而教学又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教学预设应是教师基于教学起点,通过理性地分析,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起点后进行的精心的准备。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几分之一”时,我首先对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起点和难点作了分析。

首先,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初步了解: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若干份。学生也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了解。根据我的预测,学生的逻辑起点高于现实起点,“把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这个知识要点对他们来说困难不大,因此此处教学步子可以大一点。

其次,本课学习难点为:联系现实情境中的具体现象,从中抽象出相应的分数;在具体情境中正确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基于此,我对问题的呈现内容、呈现方式做了如下设计。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这个数你认识吗?什么是1/4?你能结合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说一说吗?老师这也有一个长方形和一个蛋糕,涂色部分能用1/4来表示吗?今天我们进一步来认识1/4这样的分数。”

此情境的创设,从学生现实起点出发,引导学生回忆分数的含义,自然引出“平均分”,既有效地进行了概念的巩固和复习,也为学生思维的迁移、新知的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重视生成,顺应学习起点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难以预测的,正如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面对课堂出现的生成,我们首先应把学生、教材钻研透彻,这是应变生成的基础。”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在不同学科领域提前接触和了解了一些比教材进度超前的知识,课前教师预设的学习起点具有不确定性。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推进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互动的不断深入,会不断生成“新起点”,而这些“新起点”往往在预设之外。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生成,努力在起点推进的动态过程中找到一个新知教学的切入点,并及时根据课堂生成调整教学预案,帮助其逐步将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加以提炼与升华,使课堂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动态生成。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平年、闰年”时,播放动画:小明:“我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弟弟,他是2012年出生的,再过几天就满一周岁了。全家人都在为弟弟过生日做准备,我也为弟弟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可2013年的年历上怎么没有弟弟的生日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关于“小明弟弟出生日期”的问题是比较难的,原来估计只有极少数学生能找到答案。按照教学预设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应该是:请学生拿出自己的2012和2013年的年历对比着找一找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12年的哪一天出生的。

结果出人意料,所有的学生都知道答案。看来学生的现实起点比预计的要高,于是我及时进行了调整。

师:谁来说一说2012年和2013年,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观察1999年~2010年的2月的天数,你有什么发现?

这节课的知识点很多,很多教师在预设时总担心一节课完不成教学目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成,并及时调整教学预案,让生成点成为学生学习的新起点,让学生在探究、思考、交流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进一步促进学生探索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

四、画龙点睛,提升学习起点

数学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现实经验互相作用融为一体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任务就是在不断丰富和提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所以在课堂上关键的地方用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的认识科学化、深刻化,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进行一些基本练习后,出示例2的第二小题,反馈时发现一个学生是这样画的:“■ ■■”。我问:“同学们,这样有规律吗?”学生议论纷纷,有一个极小的声音说:“有规律。如果只看图形是有规律的。”我说:“这位同学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非常了不起。但是这道题能不能只看图形不看颜色呢?”马上有学生激动地说:“不能,图形的形状和颜色都要看。”师:“对呀!当我们找图形排列规律时,要看它们是不是按照两组或者两组以上的重复排列。”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通过该学生在找规律时只考虑图形的规律而忽略颜色的规律这个错误资源出发,通过适当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从而使其认识逐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