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分式的约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正确掌握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2、能熟练地运用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分析
重点: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难点:分子或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分式的约分?约分的根据是什么?(可叫一位学生回答.)
(2)用投影仪(或小黑板)出示以下题目:
下列各式是否正确?为什么?。
先让学生观察思考,最后老师作结论.
2、用类比的方法总结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由分数的基本性质类比地得到分式的基本性质,由分数的约分类比地得到分式的约分.由分数乘除法的法则同样可类比地得到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现在我们来学习分式的乘除法.(板书课题)
让学生回忆并回答什么是“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用投影仪(或小黑板)出示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然后启发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叙述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二、新授
用投影仪或小黑板出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
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用式子表示即是:
例1计算
分析(1)题并引导学生解答:
①(1)题是几个分式进行什么运算?
②每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什么代数式?
③运用分式乘除法法则得到的积的分子、分母各是什么?
④积的符号是什么?
⑤怎样应用分式的约分法则使积化成最简分式或单项式?
随手板书解题过程:
分析(2)题并引导学生自解:
①(2)题两个分式进行什么运算?
②每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各是什么代数式?
③怎样应用分式的除法法则把分式的除法运算变成分式的乘法运算?
以下可由学生写出运算结果:
(用投影仪或小黑板出示以下小结内容)
小结:分子和分母都是单项式的分式乘除法的解题步骤是:
①含有分式除法运算时,先用分式除法法则把分式除法运算变成分式乘法运算;
②再用分式乘法法则得出积的分式;
③用分式符号法则确定积的符号;
④用分式约分法则使积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一般为单项式).
三、练习
课堂练习1:
计算:
分析、引导学生
①本题是几个分式在进行什么运算?
②每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什么代数式?
③在分式的分子、分母中的多项式是否可以分解因式,怎样分解?(a2-4)=(a+2)(a-2),a2-4a+3=(a-1)(a-3),a2+3a+2=(a+1)(a+2).
④怎样应用分式乘法法则得到积的分式?
⑤怎样应用分式约分法则使积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一般为多项式)?
随手板书解题过程.
课堂练习2:
计算:
小结: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乘除法的解题步骤是:
①将原分式中含同一字母的各多项式按降幂(或升幂)排列;在乘除过程中遇到整式则视其为分母为1,分子为这个整式的分式;
②把各分式中分子或分母里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③应用分式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得到积的分式;
④应用分式约分法则使积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先分析:本题是分子或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法混合运算,运算过程从左至右依次进行;因此,分式乘除法法则也适用于两个以上的分式相乘除.然后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并找出得出正、反两个结果的学生上台板书,让大家判断正误.
四、小结
(1)让两个学生分别用语言叙述和式子表示分式乘除法法则.
(2)课堂验收题:在余下的时间内让学生独立完成以下题目,下课时全收上来,批阅打分,以便检查课堂效果.(题目可用小黑板出示).
计算:
五、作业
1.计算:
2.计算: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不免会有这样的做法:因为生怕学生出错,为此,在教学预设时,费尽心机,想尽办法躲着、捂着,企图完全避免错误,但事与愿违,不论教师预设多么周密,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仍然防不胜防,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出现错误在所难免. 如何才能将“错误”转化成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动力,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呢?
在教学苏科版八年级下册“分式的乘除”第一课时时,开始一切如我所愿,顺理成章地进行着,通过类比分数的乘除法法则,学生很快得到了分式乘除法的法则,于是我按预先的设计问道:同学们,课前提出的问题会做了吗?出示:
计算:(1)■ × ■;(2)■ ÷ ■.
只见学生们抢着说:会做……两名同学很快对照法则进行了计算,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真的太棒了,那大家觉得在进行分式乘除运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一出,因为有了前面的肯定,只见大部分学生跃跃欲试,我自然请了几名学生回答.
生:在进行分式乘法运算时,只要根据法则相乘,但要注意相乘时不能出错.
生:在进行分式乘法运算时,要注意能约分的必须进行约分,计算的结果必须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生:在进行分式除法运算时,一定要注意将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再与被除式相乘,转化为乘法.
……
每名学生说得都很好,我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因为有着过去分数乘除法基础的缘故,学生对法则的理解水到渠成,接着我问道:“同学们,今天的知识是不是很简单啊?”全班同学异口同声道:简单!此时,他们各个信心满满,于是我索性直接抛出例1,计算:■ ・ ■.
师:这题同学们会算吗?
话没说完,班上一位数学成绩一直很优秀的同学抢着喊道:会. 怎么办?原先我的设计是想带着学生一起完成的,因为这一问题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很多学生容易出错,想了片刻,我决定请这名同学上黑板完成,其他同学在下面做.之所以作出这一决定,是源于对这名学生的信心,我想他的规范解答,正好能给下面做错的同学形成对比,从而使这部分学生印象深刻地发现解决此类问题需要注意的地方,这远比我直接告诉他们要好得多. 很快这名同学完成了解答:原式 = ■ = ■,看着这名学生的答案,我目瞪口呆,姑且不论这名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他的解答完全打乱了我的如意算盘,我一时慌了神,怎么处理才好?这时我明白我断不能立即否定此学生的解答,因为这样,极有可能会扼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信心,于是我急忙调整了预先的设想,而是顺着该学生的思路故意说:“这名同学的解答太好了,完全按照法则进行了计算,而且也注意到能约分的一定要约分,约去4ab,化为了最简分式.”话音刚落,一名学生高高地竖起了小手,我暗自高兴,问道:这名同学,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我觉得你说错了,答案不对.
师:我说错了(我抢着说道,因为我不想他立即说出错误之处).
师:刚刚这名同学说黑板上的解答有错误,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可以讨论讨论.
(学生议论纷纷,很快很多学生举起了手)
生:我觉得有错误,他的结果并不是最简分式,3a - 6与a2 - 4可以约分.
师:它们怎么能约分,又不含有公因式?
(这名学生的回答得到了一致的肯定,我趁机问道.)
生:3a - 6可以分解因式3(a - 2),a2 - 4可以分解因式为(a + 2)(a - 2),于是可以约掉(a - 2),最终结果应该是■. (下面一片掌声响起,我想此时他们是在为发现了老师没有发现的错误而自豪,而忽略了造成这一错误的同学)
师:说得太好了!由此,同学们在进行分式乘除法运算时还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们很快议论开来,各种想法层出不穷,但思维的碰撞过后,最终形成一致意见:在进行分式乘法运算时,根据乘法法则,应先把分子、分母分别相乘,化成一个分式后再进行约分,但在实际演算时,尤其是分子、分母为多项式时,这样做显得较烦琐,因此,我们可根据情况将多项式分解因式,先约分,再相乘,这样做既简单易行,又不易出错.
……
成功的喜悦过后,教学又回到预先的轨道,顺利进行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式的意义,会求使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2.使学生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用它将分式变形。
教学分析
重点:分式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分式的变号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分式?
2、使分式有意义要有什么条件?
二、新授
分式的基本性质
我们知道,分数基本性质是: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分数的值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通分和化简繁分数的理论根据。
分式也有类似的性质,就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这个性质叫做分式的基本性质,用式子表示是:
其中M是不等于零的整式。
分式的基本性质是分式变号法则。通分,约分及化简繁分式的理论依据。就是说,分式的基本性质是分式恒等变形的理论依据。
例1下列等式的右边是怎样从左边得到的?
(1);(2).
解:(1)c≠0,x≠0,
,.
例2填空:
(1);(2).
解:(1)a≠0,
,即填a2+ab。
(2)x≠0,
,即填x。
注意:
(1)根据分式的意义,分数线代表除号,又起括号的作用。
(2)添括号法则:当括号前添“+”号,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不变;当括号前添“—”号,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课时安排:本课题约需3课时,分配如下:
三、练习练习:P63中练习1,2。
四、小结本节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作业作业:P66中习题9.2A组1,2。
另:需要注意的问题
1.从回忆算术里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
从形式上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分式的基本性质同乎是一样的,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但是要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各种基本的训练。
81和21的最大公因数为3,81除以3等于27,21除以3等于7。
把分数化成最简分数的过程就叫约分。约分是分式约分,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约分的依据为分数的基本性质。
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或者说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又称既约分数。
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一个事件与所有事件的比例。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分子在上,分母在下。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初中数学 提问艺术 课堂 思考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技能,更是调动学生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开发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何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不仅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体现,也是每位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在此,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简单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提问艺术。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只有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激发兴趣是课堂提问的第一要素,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讲《整式的运算》时,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引入新课: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两位数,在按如下顺序运算:(1)用这个两位数减去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2)再把所得的数的各数位上的数相加;(3)再乘以15 减去88,结果等于x。全班同学在纸上写的数虽然不相同,结果却都一样,同学们面面相觑,感到惊奇,这是怎么回事呢?在大家产生强烈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说:“如果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就要学好本节知识。”既紧紧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所学新知识上,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灵活设问,引导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若问题设置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动脑思考就能回答出来,若问题设置太难,学生可能会百思不得其解。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一定联系的,但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最有启发性,容易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提出贴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努力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学生由“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
三、保持广度,分层提问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高中低水平三个层次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一般的问题让中等生回答,让其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前提下稍有所提升;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让其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解决基本问题;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等生和后进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当然在每个问题出来之时,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责任尽自己的努力去思考问题。在教学中应避免“先提名,后提问”,这是没有注意广度而不能激起全体学生积极思考的错误提问方式。即使学生没有举手,也可以问他们,让他们更好地集中精力,努力思考,把握表现的机会。
四、把握时机,连续追问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要连续追问,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思考的方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紧随着再问学生“为什么?”即你的回答的理由是什么,你得到这样的结论是根据什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扭转盲目猜题和想当然的趋势,特别是在概念的判别和选择题的解答时更应如此。当学生解决一个特殊形式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变式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方法化用,得出规律,发现问题的关键,得到新的结论。
例如:在复习《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出示题目:如图,直角梯形ABCD,AD//BC, ∠A=90°,∠B=90°,∠DEC=90°,试说明AD,AE,BE,BC之间的关系。
因为图形很熟悉,学生很快找到四条线段的关系。此时教师追问:
“如果把这个图中的三个90度改成60度,这四条线段有什么关系?”学生试着用第一步中找相等角的方法,证得ADE与BEC相似,进而得到四条线段成比例的关系。教师又追问:“如果把60度改成130度,是否也有相同的结论呢?”学生思考片刻,马上得出肯定的回答。教师问:“现在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就得到当∠DAE=∠DEC=∠EBC时,AD、AE、BE、BC都是成比例的。通过变式追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方法,熟悉了图形特征,拓宽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
五、问题迁移,培养思维
不少数学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其间有密切联系.教师可在提问或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对新知识的提问,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新内容中去.比如在讲“分式的约分”这一内容时,可直接出示题目由学生约分,目的是让学生将小学关于分数约分的概念和方法迁移到分式.在学生根据独立练习所悟,对比分数约分,尝试性地对知识和方法进行迁移后,再回答教师的迁移性提问:(1)什么叫分式约分?(2)分式约分的依据是什么?(3)对约分的最终结果有什么要求?(4)对分子、分母不含公因式的分式可以怎样取名?
总之,课堂提问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启发学生快速进入思维过程,积极主动思考,发展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提问,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明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06期
[2]马忠朋;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技能[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10期
[3]陈德明;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课堂教学[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一、利用充满趣味的问题创设情景
生动有趣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以趣引思,能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学生在这种情景下,会乐于学习,且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贮存和对概念的理解。例如老师手中拿着一副新扑克牌,(不含王牌),叫学生从老师手中任摸一张,并记牢自己的牌号.这样规定:A为1,J为11,Q为12,K为13,其余牌以数值为准.然后让叫学生按以下方法计算:所得的牌号乘2加3后再乘5,再减去25,把计算结果告诉老师,就可以知道学生手中拿的是什么牌(不考虑花色).
设牌号为自变量x,根据对应法则,所得的值 y=5(2x+3)-25 即y=10x-10
有题意,定义域为{1,2,3,……,13},则值域为{0,10,20,……,120},可得其反函数,由此,假如学生计算出来的值是120,则课轻易算出 x=13,即K.如果是60,则x=7.其余同理可知.
此案例我们用到了一个对应法则的问题,同时也牵涉到定义域,值域,反函数有关问题.虽然新教材对反函数的要求大大降低,但是这里用到的反函数知识也没有超纲.
二、利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创设情景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常常使学生误认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性使学生缩头缩脚;其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望而生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景,应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力量。
教材在讲到分段函数概念时,先是提出画y=∣x∣以及"招手即停"的车票规则.可以创设生活实例,加深学生的印象.
出租车计价标准问题:
案例1: 某市出租车计价标准:4km以内10元(包含4km),超过4km且不超过10km的部分1.5元/km,超过10km的部分2元/km.
问:①某人乘车行驶了8km,他要付多少车费 转贴于
②试建立车费与行车里程的函数关系式
③如果某人付费35元,他乘车乘了多少km.
学生对这个例子会比较熟悉,问题 ①一般来说对学生都没问题,关键是问题②,怎么样建立这个函数关系式.自然,同学会想到,对于不同的行程,车费的表达式是不一样的.那么具体有三个关系式,很自然用到了分段函数.既然函数表达式得出,问题③也迎刃而解,此案例不仅用到分段函数,又复习了函数的实际用途.
三、利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情景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应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就大大推动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分式的约分”教学中,可先让学生看几个分式: ,观察它们的特点,你能不能把它们化成最简分数或分式?
1.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
A. x≠0 B. y≠0
C. x≠0或y≠0 D. x≠0且y≠0
2.若分式的值为零,则x 的值是().
A.-1 B.-1或2
C.2 D.-2
3.如果正数x、y同时扩大10倍,那么下列分式中值保持不变的是().
A. B.
C. D.
4.将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中的各项系数都化为整数,应为().
A. B.
C. D.
5.下列化简结果正确的是().
A. =- B. =0
C. =3x3 D. =a3
6.若分式的值为负数,则x的取值范围是().
A. x > 3 B. x < 3
C. x < 3且x≠0 D. x >-3且x≠0
7.计算 - ÷・ 的结果是().
A.- B.-
C.- D.-n
8.要把分式方程 =化为整数方程,方程两边需同时乘以().
A. 2(x-2) B. x
C. 2x-4 D. 2x(x-2)
9.分式比分式 的值大2,则x的值是 ().
A. x=4 B. x=3
C. x=0 D. 不存在
10.甲从A地到B地要走m h,乙从B地到A地要走n h,若甲、乙二人同时从A、B两地出发,则相遇时经过的时间为().
A. (m + n) h B.h
C.h D.h
二、填空题
11.(-5)0 =.
12.-3-2 =.
13.已知x=-2时,分式无意义,当x =4时,此分式的值为零,则a+b=.
14.分式,,的最简公分母是.
15.约分: =; = .
16.计算:- = .
17.计算:(-2 007)0 + 2-2 =;(a- 2bc- 3)2 ÷ a- 4=.
18.用科学记数法表示:-0.000 020 05 =.
19.要使与的值相等,则x=.
20.若方程=2-有增根,则a的值为.
三、解答题
21.计算:
(1)-
- 1+
0--
- 1.
(2)(2m2n- 3)- 3・(-mn- 2)2・(m2n)0.
22.化简:
(1)-2xy2÷-
.
(2) -.
23.先化简代数式x-
÷,然后请选取一个你喜欢的x值代入求值.
24.解下列方程:
(1) =-2.
(2) -=.
一、润物无声,在课堂细节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反思,既是一种学习意识,更是一种学习习惯.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引导,有意渗透,便会在润物无声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一)针对学生常见的思维误区引导学生反思
在初中阶段,尤其是部分男生,他们在审题的时候研读往往不够细致,惯于根据想当然的思维误区去解决问题.其实,他们完全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由于思虑不够周密,思维片面导致出现错误.鉴于此,引导学生有效反思,便于提升他们思维活动的全面性与严谨程度.如对于分式方程xx-3=2+3x-3来说,很多学生会按照一般的解题规律,得出x=3的结论,并写下来,忽略了此根为增根,是没有意义的.此时,我们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明晰为什么x=3不是这个分式方程的根,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二)提炼不同题目当中的相同点,培养反思意识
日常的学习活动中,海量做题是很多教师都会采取的练习方式.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多多提炼不同题目当中的相同点,不但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做题效率,而且对于具体知识的理解也更深刻,对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更是大有裨益.譬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时,教师针对以下两个题目,组织学生进行反思:
1.在高为2 cm,倾斜角为30°的楼梯表面铺地毯,求地毯的长度.
2.如图1,梯形石坝的斜坡AB的坡度为i=1∶3,坝高BC=2米,求斜坡AB的长.
从中,学生得出了两道题都是从实际问题,到几何化、方程化,再到三角函数这样一个解题过程,反思让学生明晰了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
二、由点及面,构建数学学习反思内容的网络体系
艾宾罗斯遗忘曲线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遗忘是非常普遍的.既然无法避免,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反思、回忆,由点及面,构建有效的数学学习反思内容的网络体系.
(一)典型例题
我们知道,初中数学典型例题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也是解决课外练习的基础,是整个数学知识网络体系的中心内容.引导学生经常反思这些例题,就有了一个再认知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夯实数学基础,为他们的创新素养与探究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譬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有这样一道典型例题:两个全等的含30°,60°角的三角板ADE和ABC.如图2所示放置,E,A,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结BD,取BD的中点M,连结ME,MC.试判断EMC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从终极问题,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开始,假设是等腰三角形,转化为尝试证明EM=MC的问题.接着思考,线段相等很多情况下都是选择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的,观察图示,似乎没有形状、大小全等的三角形,那么便会考虑到辅助线的问题.再根据已知条件:M是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联想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点,便会连结MA,于是,整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发现问题转化过程中的关键点,提升自己思维的整体性与灵活度,要知道,这些能力正是数学素养的中心内容.
(二)章节知识
围绕某个章节,学生在反思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形成一个知识网络.由点及面,有助于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整个章节的知识体系,系统化、深入化的同时,也能为学生这一章节的知识运用、探究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譬如,在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的“分式”这一章节的知识后,学生反思时要从分式的定义开始,联想到分母≠0时,分式才有意义,在此基础上,如果分子=0,那么这个分式的值便为0.还有分式的基本性质,如果分式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者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是不会变的.再有约分,如果分子分母是单项式的,那么主要是约分数字,还有字母,如果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便要进行因式分解,把共同的因式约去.接着是分式的乘除法则,至于乘方,也是把分子分母各自乘方.此外,还有通分、求值、增根、应用题、四则混合运算,甚至是公式变形、化为一元一次的分式方程等其它类型的分式知识.如果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脑海里像过电影般一幕一幕地闪过,那么,这一章节的知识学生肯定学得深,学得透.
三、反复实践,科学掌握有效的数学知识反思方法
无论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改理念,还是具体的创新型课堂模式,我们只有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够得到有效地落实.反思性学习自然亦是如此,在具体的反思学习过程中,笔者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考试里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让他们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还是做题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态度问题,抑或是思维的广度与灵活性还有待提高.这样便于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更为高效地学习.
譬如,解方程时的两道错解题:
1. 8-9x=9-8x2. 4(2x-1)-3(5x+1)=24
解: -9x+8x=9-8解: 8x-1-15x+3=24
-x=1-7x=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