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日月潭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教学实录
片段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1.1平方厘米大约有多大?1平方分米、1平方米呢?2.你能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吗?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约40();电脑显示器的面积约10();苗苗家客厅的面积约15();我们的学校占地面积约5()。“我们的学校占地面积约5()”。预设:(1)答出(肯定,赞一个);(2)答不出。(师直接告诉)相机板书:公顷。师:有没有听过“公顷”这个面积单位?[设计意图:在复习时,引入从已学过的常用面积单位中,填上合适面积单位,“我们的学校占地面积约5()”这一实际生活背景的素材,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自然引出“公顷”,唤起学生的学习需求,为认识公顷作铺垫。]片段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1.欣赏图片谈话引入: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美丽的风光。(课件出示: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南京明孝陵、杭州西湖和台湾日月潭的画面,并出示相应的文字说明。)学生齐读图片中的文字。师:这些介绍风景名胜的文字中都使用了什么面积单位?你觉得公顷这个面积单位经常用在什么地方?学生交流。小结: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完善板书:认识公顷)[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现实生活中风景区的面积,有利于学生借助对这些风景区的直观印象,初步感知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且常用于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研究公顷的兴趣。]2.初步感知1公顷的大小谈话:你想了解公顷的哪些知识?(预设:1.1公顷有多大?2.公顷还可以用在哪些地方?3.……)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页,自己找一找,算一算,再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组织交流,板书:(1)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2)1公顷=(10000)平方米。3.体验1公顷的实际大小谈话: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再联系实际感受一下。(1)活动体验。组织28个学生在现场围一个正方形。师:我们已经知道7个同学手拉手,大约长10米,同学们算一下现在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让学生直观感受100平方米的大小。)谈话: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100个。(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感受一下1公顷的大小。)(2)观察体验。我们学校运动场长约100米,宽约4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投影出示学校运动场)它的面积有1公顷吗?差的多吗?4.估算体验下面我们走出校园去看一看。投影依次出示江畔人家社区、莫愁湖公园、栖霞山公园图片。师:你能估计它们的占地面积约是多少公顷吗?片段三:走进生活,解决问题小明是个有心人,他在小区里走了一圈,发现该小区共建了住宅楼75幢。小明实地参观楼盘后,估计了一下每幢楼长约80米,宽约10米。请你和小明一起算一算,××楼盘开发商的广告是否真实?[设计意图:现在,房产开发商的宣传广告屡见不鲜。在设计这一实际问题时,将学生学过的公顷等新旧相关面积单位知识隐蕴其中,开发商的宣传是否属实,通过计算即辨真伪。因此,借助这样一个充满生活味、数学味的广告素材,较为全面的考察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与魅力。
二、教学反思
遴选生活素材,让数学更亲切。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要善于挖掘、遴选现实生活中的有效素材,让数学充盈生活味,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本节课在创设情境、引入公顷,自主探究、认识公顷,走进生活、解决问题等几个环节中都自然呈现了精心选择、设计、整合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素材。比如:在“体验1公顷实际大小”环节中,让28位学生现场围一个正方形的活动体验以及出示学校运动场图片的观察体验,学生非常直接的体验到了1公顷的实际大小,“学校运动场”这一学生天天接触、置身其中的生活素材,让“1公顷的实际大小”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源于生活的素材选取,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距离的靠近,使得数学更亲切、更有趣。
作者:杨松 单位:南京市栖霞区龙潭中心小学
一、充满过分利用图像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活跃因素,而图像直观、具体、生动、概括的特点能快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其情绪,集中其注意,学生想了解更多图片背后的内容、原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出来了。例如:七年级第一学期中国地理区域篇《台湾》一课,台湾岛是个美丽的宝岛,岛上的风景名胜不胜枚举。在课前我精选了一些台湾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像引导学生欣赏,从台湾最高峰玉山到从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学生感悟到了它的壮观气势。从台湾最大湖泊日月潭到澎湖列岛,学生惊讶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除了秀美的自然景观,台湾还有丰富的人文美景,精选一些台湾的建筑图像、民族风俗图像、经济活动图像等引导学生欣赏。图像使学生在视觉上和精神上都收到美的熏陶,享受到美带来的愉悦感和幸福感,从而对图像中反映的地区产生兴趣和向往,驱动着学习的积极性。
二、仔细观察图像,学会读懂图
观察可以帮助学生感知地理事物,另外观察力的培养也是帮助学生掌握图形记忆方法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可以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事物分布的知识,进而引导学生得出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和规律。例如在学习中国的河湖中关于内流河和外流河时,先让学生从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长江、珠江、黄河、塔里木河,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河流最后流入什么地方。经过观察后再让学生对这些河流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就可以得出:长江、珠江和黄河最终是流向海洋的,而塔里木河流经沙漠最终消失。这样很自然的得出外流河和内流河的特点:凡是最后流入海洋的河流是外河流,凡是未流入海洋的河流是内河流。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汉江、赣江、嘉陵江,看看这些河流是外河流还是内河流,有些学生就不能确定了,但只要引导学生再仔细的观察地图,就会发现这些河流虽未直接流入海洋,但是间接的通过其他河流最终流入海洋,因此也属于外流河。通过这样的读图过程,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受到了观察能力的训练,因此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教给学生识图、读图的方法,并不断地运用强化,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想到甚至主动利用地图来认识地理事物,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阅读地理图像,获取和构建新知识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相互联系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要尽可能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去理解和掌握,不要凭空去记、去背。使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来构建新知。要理解掌握自然地理内容需要学生对地理因素相互关联的认识。从阅读地图开始,让学生观察地理位置,找到了北回归线以及埃及周边的海陆分布情况,进而解释某地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将枯燥的文字化成了彩色形象的又有空间布局的知识画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内容。
四、读图后分析图像,提高理解地图的内涵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图像来解决具体问题,通过观察图像中的直观信息,分析和挖掘图像中蕴含的间接信息,去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寻找规律,探究原理,从而思维的不断深化、拓展和创新。例如中国地理的地形地势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读中国地形图,看等高线和辨认颜色,就能得出中国地势的特征。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地势的特征进行问题研究,得出水文特征。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既然中国的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那么河流的流向会怎样?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会对地势高低和水流流向之间建立内在联系,马上就能得出正确的推断: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再引导学生找出地势起伏大的区域,想象河流在这样的区域流经会表现出怎样的特征,进而推断出地势起伏大的区域水能资源丰富。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地形、河流特征,而且培养了判断推理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图像,提高记忆效率
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和储存,记忆力就是识记和再现的能力。地理学习的记忆是地理知识和能力运用的基础,也是学习与应用之间的重要环节。因此良好的记忆力往往是学好地理的重要保证之一,但地理学习的记忆又往往是学生倍感头痛的问题。而通过地图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某国的工业分布一课中,如果将某国的工业分布这一特点简单的告诉学生,学生很快就会遗忘。但通过地图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果,学生的印象会很深刻。首先让学生读图了解某地工业原料、燃料和工业产品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再读某地主要贸易对象图,由学生来思考某地工业如何布局最有利于其工业的发展,这样学生自己就会考虑影响工业发展的因素,得出一个合理的工业布局的结果----分布在太平洋沿岸。通过读图学生理解了某地工业布局的特点,自然而然也就记住了,且不易遗忘。
六、切实运用图像,反馈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