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孟子名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2、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3、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4、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5、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6、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7、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9、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0、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11、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12、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13、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14、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15、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16、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17、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18、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1、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2、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俗语
3、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康德
4、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印度谚语
5、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庄子
6、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黄遵宪
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8、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第四》
9、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司汤达
10、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四言》
1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李密
1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13、百善孝为先。——中国古代名言
1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15、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第四》
16、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戴维·德克尔
17、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
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开篇《梁惠王章句》里,梁惠王很客气地问:你不远千里而来,能给我带什么好处吗?孟子马上就板起面孔教训说:干嘛一开口就谈好处呢,俗,太俗了!一下子给梁惠王整个大红脸,可也没见梁惠王恼羞成怒。要碰上刘邦,话不投机就敢拿你的帽子盛尿。
第二篇,梁惠王正在自家花园里观赏动物,悠然自得,孟子又大煞风景,旁敲侧击地批评他不会与民同乐,光知道自己享受,并引用《汤誓》里那段名言“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来影射――意思是说你什么时候毁灭,我愿与你同归于尽。够狠毒了吧,梁惠王也只是一笑了之。若遇上汉武帝,不要你脑袋,也得让你成个废人。
第三篇,梁惠王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政绩,如何关心子民,如何想方设法赈灾济困,比别的君主要好多了。孟子不跟着吹捧也就罢了,还别有用心地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来讽刺他,意思说他其实也强不到哪里去,给了梁惠王当头一棒。梁惠王不傻,虽然听出了弦外之音,也没有发作。这话要是说给朱洪武听,孟子肯定在劫难逃,一千多年后,《孟子》不是先被禁,后被删,糟蹋得体无完肤,面目全非?
再说说齐宣王,《七章》记,齐宣王好打仗,孟子却教训他要讲仁义,别动不动就舞刀弄枪的。话不投机,齐宣王并没有端茶送客,而只是“王笑而不言”。接着,孟子先说朋友之道,再说法官职责,最后尖锐地把话题引到国家治理上,直接批评齐宣王治国无方。齐宣王虽然心里很不痛快,但没有暴跳如雷,不过是“王顾左右而言他”。
还有一回,《公孙丑章句》记,齐王派人来告诉孟子,我原来想看你,感冒了不能来,明天上早朝时你能不能来看我?孟子一听就不高兴了,摆起谱来:对不起,我也感冒了,不能去见齐王。第二天,孟子却外出到一个朋友家里去吊丧,齐王派御医来给孟子治病,才知道他根本就没病。这可是欺君之罪啊,好像齐王也没有采取什么惩罚措施。
孟子还会见过滕文公、邹穆公、鲁平公,他依旧是那种好为人师的样子,说话冷嘲热讽,态度不卑不亢,语言犀利尖锐。他对王室官家“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斥之为“此率兽而食人也”;他提出“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他鼓吹“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话都够“难听”了,可那些大小国君也都是客客气气,洗耳恭听,最多我不照办就是了。
或曰,孟子是名士,别人不敢怎样他。错!历代君王杀的名士还少?曹操杀孔融,又借刀杀了祢衡,司马炎杀嵇康,朱棣杀方孝孺十族,乾隆连吕留良的尸体也不放过,扒出来焚尸扬灰,以泄其恨。孟子又能怎么样,别看你自我感觉良好,碰上那雄猜多疑君王照样“咔嚓”。你觉得自己有学问、有见地,有人气、有威望,可在人家君王眼里不是一钱不值,穷酸寒儒,也是像乾隆说纪晓岚那样,不过是“朕以汝文字尚优,故使领四库全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
1、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2、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
3、父亲!对上帝,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比这更神圣的称呼了。——华兹华斯
4、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苏联
5、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6、慈母泪,有化学分析不了的高贵而深沉的爱存在其中。——英国
7、长幼有序。——孟子
8、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罗素
9、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10、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法)罗曼·罗兰
11、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
12、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13、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14、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15、没有比巴格达城更美丽,没有比母亲更可信赖。——伊拉克
16、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17、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18、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19、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美国)罗素
2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21、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22、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23、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狄更斯
24、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25、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26、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27、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2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29、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30、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31、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忆。——欧洲
32、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33、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34、母爱只有做母亲的才知道。——沃·蒙塔古
35、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36、没有哪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父亲,但是,我们大家都有某种推测或某种信任。——米南德
37、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38、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
39、父母的爱,为诸德之基。——英国
40、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41、没有母亲,何谓家庭?——艾·霍桑
4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43、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44、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45、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4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47、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美)马克·吐温
48、母爱乃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阿瑟·米
49、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50、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51、建立和巩固家庭的力量——是爱情,是父亲和母亲、父亲和孩子、母亲和孩子相互之间的忠诚的、纯真的爱情。——苏霍姆林斯基
52、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53、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3、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5、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6、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
7、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
8、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孟子)
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10、彼一是非,此一是非。(庄周)
11、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孔子)
12、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
13、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14、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
1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16、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礼记)
17、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18、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9、智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论语)
2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21、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2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23、当仁不让于师。(孔子)
24、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25、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26、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2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孔子)
28、损者三乐:乐骄东,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
29、吾日三省吾身。(曾子)
30、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3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32、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周)
33、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3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35、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
3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
37、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
38、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3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
4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41、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
42、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
4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4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45、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
46、贫而无怨,富而不骄。(论语)
4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孔子)
48、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
49、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
5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5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5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5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54、听其言,观其行。(论语)
5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
56、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57、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
58、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59、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60、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6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6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
6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64、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
65、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66、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
6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68、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
69、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70、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
71、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7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7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74、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7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
76、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矣。(孟子)
77、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
78、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
7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80、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8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语)
8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83、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8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8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经)
8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87、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孔子)
8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
89、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
90、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子)
9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92、士可杀不可辱。(孔子)
93、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孔子)
94、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
95、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子)
96、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9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9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99、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
100、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孔子)
101、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102、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
103、既来之,则安之。(论语)
104、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
10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0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这宰予的问题也太弱智,不用说有智慧的君子,就是一个有着正常智力的普通人,他也不会不看看井里是否真的有人,就一下子糊里糊涂地跳下去啊。
但这段对话的价值不在于宰予的这个没有技术含量的问题,也不在于孔子对君子是否入井救人的回答,而在于孔子“君子可以被欺骗”的观点。
有意思的是,孟子竟然也持这种观点。孟子有句名言:“君子可以欺以其方。”(《孟子·万章上》)就是说,君子可以被人用正当的理由欺骗,用合情合理的骗局欺骗。
孟子举过一个例子。郑国国相子产,是个仁德之人,智慧之人,孔子曾经向他讨教,还夸奖他是“古之遗爱也”。一天,有人给子产送来一条活鱼,子产仁慈,让手下小吏把鱼拿到院子里的池子放生。这人却把鱼弄回家自己偷偷煮着吃了。第二天,子产见到他,问:那鱼放生了吗?他说:已经放生到水池里了。为了增加这个谎言的可信性,他接着编造说:“那鱼啊,挺逗。一开始放到水里,半死不活的;过了一会儿,它就恢复了生气,摇头摆尾地游走了。”子产一听,很高兴:“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这条鱼终于到它该去的地方去了。(《孟子·万章上》)
这个把鱼吃掉还骗人的小吏真是个小人。欺骗子产这样的忠厚君子,不仅毫不惭愧,反而觉得子产愚蠢可欺。他出来以后,洋洋得意地对别人讲:“谁说子产聪明呢?我明明把鱼吃到肚子里去了,他还连声称赞:鱼到它该去的地方去了,鱼到它该去的地方去了!他真是可笑啊。”
究竟是子产可笑还是这个小吏可恶?子产让他把鱼放了,他答应后不仅没有照做,违背承诺,还把谎话编得活灵活现,合情合理。子产为什么不相信他呢?一个人,把别人对他的信任看成愚蠢,那么他希望别人把他看成什么样的人呢?
合情合理地相信别人,不仅是仁者,也不失为智者。他在被小人欺骗之前,已然站在小人无法企及的高处。
用合情合理的谎话欺骗别人,不仅是佞者,还是愚者。他在损害别人之前,自己先自堕落。
君子不怀疑正当的东西,不质疑合情合理的东西——因为,维护一个社会基本的信任底线,比防范受骗还重要。
【关键词】孔子 孟子 修辞 辞巧
孔子和孟子分处春秋战国时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阐发其思想,并与战国中期的其他学派进行斗争。孟子运用修辞来实现有效表达,他对孔子的“辞巧”观也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但他们毕竟分属于两个时期,孟子与孔子相比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一、从孔子的“辞巧”到孟子的“善辩”
1、孔子的“辞巧”修辞观
(1)讲求文采
孔子“辞巧”修辞观体现在他的言论中,孔子提出“信,辞欲巧”指的是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又要有华美的表现形式。孔子在形式上注重“辞巧”,但主张要将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他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人陈,非文辞不为功。”强调的是语言的技巧,文章的文采。
(2)反对浮夸的“巧言”
孔子主张“辞巧”,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文辞的华美。他在提倡文采同时,坚决反对那种虚伪不实的巧言妄语。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言君子言辞得和顺美巧,不逆于理,与巧言令色者异也。”他还认为花言巧语足以败坏道德,花言巧语的人缺少仁德。
2、孟子的“善辩”论
孟子在语言表达上也注重“辞巧”。《孟子》中的散文,巧妙地运用问句、反问句、排比句等多种句式,增强了文章的气势,雄辩有力。
孟子一生不断地在和人辩。不过,他却承认自己好辩,与人辩论是不得己的“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行,放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自认为是孔子的忠实信徒,以接受孔子的传统自居。而当时,儒家礼乐学术遭到破坏,孟子自然要起来呐喊。
二、孟子对孔子修辞手法的继承与背离
孔子注重文采,语录体的《论语》呈现出简练、准确,又典雅、含蓄等特点;风格上,既富于深邃的哲理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而这种独特的风格又是通过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表现出来的。孟子继承了孔子辞巧观,善用多种修辞手法,实现语言表达的目的。
1、比喻
孔子大量使用比喻,而且寓理于喻,孟子也继承了这一点。但相比之下,《论语》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内容严肃深刻,有哲理,说教性强。而《孟子》中的比喻虽然也取材于现实生活,但内容上迂回曲折,主张鲜明,论辩性强。
(1)孔子的比喻
孔子的比喻取材于现实生活,较多地体现出儒家的人生观、哲学观、道德价值观,带有浓厚的说教意味。
例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孔子在这里把非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比作虚无飘渺的“浮云”,表达了他重视儒家知识分子操守和人生价值追求。
例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斯”指的是前面的“川”,即河水。孔子把逝去的时光比作日夜不停的流水,表达了对光阴易逝的感叹,同时又蕴含着动静相对的哲理。这个比喻形象、生动、有深意,这句话因此而成为一句名言流传至今。
又如:“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和“”是车辕前固定横木的木销,没有它就无法套住牲口,车自然也就无法行走了。孔子用比喻说明: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好比车没有“”和“”一样,在社会上是行不通的。这个比喻阐述了孔子的守信思想。
(2)孟子的比喻
孟子在喻体的选材上更为广泛,往往通过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表明自己的主张,论辩意味浓厚。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译注・告子章句上》)
孟子以水的流向不分东西为喻体,试图说明人性是不分善恶的。孟子是性善论者,他在以水设喻的同时,借力打力,抓住水的基本特性,显得更有论辩性。
同为比喻,但孔子重在言教、说理;孟子更多的是言辩,用比喻说服他人。
2、排比
《论语》和《孟子》均为先秦儒家的经典文献,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具有可比性。总体上说,《论语》、《孟子》中都大量地使用排比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这是两者在修辞上的共性。差别在于《孟子》的排比句要比《论语》的排比句使用得多。《论语》排比的意图是“辨惑”,《孟子》的排比的主要意图是“辩论”。
如:“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孔子用这个排比句向他的学生子路讲述了自己的志向。
又如:“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这个排比句从做事、交友和学习三个方面为弟子们解说为人的处世准则。
而孟子用的排比与孔子有很大不同,不仅仅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彩。文字通俗流畅,无生硬语,又喜欢使用层层迭迭的排比句式,这样就形成了《孟子》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富有气势。
如:“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孟子连用了五个句子构成排比以蓄文势,下文又连用四个短句直接道出了齐宣王的“大欲”这个排比,宛若洪水开闸,势不可挡,使得齐王无法置辩。
3、对偶
对偶这种修辞手法是将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句组成对句,通过对比来说理。《论语》和《孟子》中的对偶句都比较多。
(1)《论语》中的对偶又可以分为正对与反对两种。
正对:两句性质相类似,所表现的思想内容相同或相近。如: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泰伯》)
反对:两个对句的内容相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深刻的思想意义。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这些对偶句,工整醒目,音韵和谐,语句凝练,对比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孟子》散文中的对偶句也有正对和反对。如: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孟子・梁惠王上》)
“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同上)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的对偶在数量上使用得更多,对偶句使用了200多次。有的篇章甚至全篇都使用对偶句。孔子的表述却在一问一答间使用,更加自然,不露痕迹。
4、设问和反问
《论语》和《孟子》中都大量的使用设问和反问。《论语》是语录体,因而设问和反问主要集中在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对话中。而《孟子》中的设问和反问往往在一个篇章的某个段落当中,以“合奏”的效果达到论辩的目的。
(1)孔子的设问和反问
孔子运用设问和反问的手法,与他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密切相关。设问是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先提出问题,然后再把自己的看法说出,自问自答。
如: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
此句孔子表明自己为人磊落,自问自答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文章中用设问手法引起读者的注意,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反问也叫反诘,是只问不答,其义自明。文章中适当地运用反问手法,可激发读者自己去体会文中的内在含义。
如,《论语・先进》记载子路向孔子问事鬼神,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死是怎么回事,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没有做正面回答,用反问激发子路自己去思考。恰当地运用反问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明有力,更富感彩,具有启发性。
(2)孟子的设问和反问
如:《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段: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以“利吾国”为话题,借机提出对“王道”的见解。先提出反问“何必曰利?”接着仿效梁惠王求“利”的话语模式,仿写了三个设问。“何以利吾国?”“何以利吾家?”“何以利吾身?”阐明先讲“利”后讲“义”的弊端,指明了王者“仁义”的重要性。最后,在结尾处反问“何必曰利?”照应上文。全段将反问与设问有机结合起来,多个设问又构成排比句,更具气势。
三、孟子修辞观不同于孔子的原因
1、社会历史原因
孟子的修辞带有较重的辩论色彩,这与他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战国时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各派对社会政治、学术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的论点,“辩”成为时尚,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宣传自己行王道、施仁政或其他政治主张。在这样的社会政治时代风气下,要阐明儒学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就需要辩论。
2、孟子个人原因
孟子的修辞论辩意味浓离不开他的个人原因。他为人自傲自负,锋芒毕露,不似孔子那样深沉庄重。孟子内在精神上气概浩然,是其散文气势充沛的内在动因。另外,他思维敏捷、好辩且善辩。再加上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文人自贵心理,而孟子又德才兼备,才华横溢,自然感觉自己有傲视人下的资本,可以与国君分庭抗礼、居高临下、言辞犀利。■
参考文献
①张春泉,《和排比问的语用比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6)
②熊浩莉,《词句类比喻论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4)
③谭书旺,《从看战国至东汉的语言发展》[J],古汉语研究,2001(2)
④罗宜军,《谈的修辞》[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4)
⑤池昌海,《孔子的修辞观》[J],《浙江大学学报》,2000(2)
⑥钱穆:《论语新解》[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3)
⑦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4(5)
1、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2、仁者寿。——《论语·雍也》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5、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6、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8、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明良论二》
9、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10、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1、轻诺必寡信。——《老子》
1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1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6、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17、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18、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19、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20、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21、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
22、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23、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24、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2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26、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27、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2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29、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3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31、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
32、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33、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3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38、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39、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40、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4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4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4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44、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4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4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4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48、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49、改过不吝。——《尚书·仲虺之诰》
5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51、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52、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5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5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5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57、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58、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5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60、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61、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6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6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64、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6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66、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67、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68、记己有耻。——《论语·子路》
69、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70、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71、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7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7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74、五刑不如一耻。——吕坤《语·治道》
75、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76、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77、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7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79、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8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8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8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8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84、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85、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8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87、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88、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8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9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91、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92、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9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竹石》
94、宽则得众。——《论语·阳货》
95、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
96、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97、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98、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
9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10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01、君子和而不流。——《礼记·中庸》
10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03、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104、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10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06、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107、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108、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109、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110、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111、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112、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11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114、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11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16、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117、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118、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119、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12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122、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3、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12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125、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12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127、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128、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129、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130、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131、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132、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33、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