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楚辞取名

楚辞取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楚辞取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楚辞取名范文第1篇

2、悦爱、喜爱,喜欢。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

3、自珍、自爱。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汉书?贾谊传》“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渊潜以自珍”。

4、星轩、指轩辕星官。古代以其中一颗大星为女主的象征。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文选?颜延之》:“坤则顺成,星轩润饰。”

5、若华、古代神话中若木的花。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天问》:“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6、芳华、亦作“芳花”。香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7、芳蕤、盛开而下垂的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晋陆机、《文赋》:“播芳蕤之馥馥,从青条之森森。”

8、芳苓、香草名。指莲。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文选ⅳ枚乘》:“漃漻薵蓼,蔓草芳苓。”

9、慧艳、聪明美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后生一女,稍长,极慧艳。”

10、慧语、妙语。、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程羽《鸳鸯牒》:“步非烟慧语谁聆,娇花不赏,飘香坠粉,亦复何疑。”‘

楚辞取名范文第2篇

他的家里有一种特别的聚谈之风。来客人时,谈艺术、哲学、人生、事业,却从不涉及家长里短、人物是非,这在无形中熏陶了孩子的人生观。傅抱石也给孩子讲各式各样有趣的故事,他常常提到屈原,为孩子取名也来自《楚辞》。

傅抱石从不逼孩子读文背书,但尽量让孩子接触好的人文环境。每每买了字画扇子之类,他总是拿出来给孩子们看,孩子不懂,他就有滋有味地讲解。

傅抱石认为挂对联有一个好处,可以常常让孩子过过眼睛,时间长了就会看进去。家里挂着一副伊秉绶的对子:“开卷与心会,得性分外求。”是关于读书的箴言妙诀,也是傅抱石对孩子的叮咛。

世上的父亲大都是严师慈父,傅抱石却是个严父慈师。邻居一位小提家有很多孩子,每一个都从三五岁开始学拉提琴,大有棒头底下出人才的架势。傅抱石曾叹道,孩子的品性也许打得出来,才气却是打不出来的。当孩子在言行举止上有不得体之处,傅抱石会严厉呵斥,但在学习上,在文化教养上,他从不板起面孔说教。

女儿傅益瑶从小就怕读古文,觉得很难理解。对待这样的孩子,有的父亲会说:“你连这个都不会,将来遇到更难的,你怎么学得会?”傅抱石从不这样说,他对益瑶说:“这个虽然难,但你学会了,将来学什么就都容易了。”他给了孩子较高的期望值。

傅抱石不让孩子死读书。他买来《古典作品选读》,令益瑶吃惊的是,目录上有记号,打叉的绝对不要读,打圈的要熟读,打星的要背诵,这使益瑶懂得了钻研和欣赏的不同价值,使她掌握了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益瑶从小喜欢唱歌,一直想成为明星,但一开口就跑调。傅抱石说:“哎呀,我怎么会生出一个唱歌左嗓子的女儿呢?”但他从不说“你是个左嗓子,凭什么去做演员”之类有伤孩子自尊的话,他告诉益瑶:“肚子里真有东西的话,不要说演戏了,就是写戏也是能够的,干什么都行;若不到那个境界,你就一定要谨慎。”

益瑶曾一度想当演员,想考北京电影学院,傅抱石很担心。他非常了解女儿,虽然女儿想考戏剧学院想得一塌糊涂,但他绝不让孩子偏离正确的学业方向。他也不能确定孩子的将来,于是只在大方向上做正面引导,他建议益瑶考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他认为有了好的中文底子,将来做什么都行。益瑶后来成为了有名的画家。

楚辞取名范文第3篇

南方中秋节习俗1 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2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3 广州的树中秋——中秋节在广州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开头多样,不果品灯,也有鸟兽、鱼虫灯,也可砌成字灯。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然后将竹竿插在房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也叫“竖中秋”。

4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广东中秋节吃的食物1、广式月饼

广式月饼是目前最大的一类月饼,它起源于广东及周边地区,目前已流行于全国各地,其特点是皮薄、馅大,通常皮馅比为2:8,皮馅的油含量高于其它类,吃起来口感松软、细滑,表面光泽突出。

按照口味分有咸、甜两大类。按照月饼馅分有:莲蓉月饼、豆沙月饼、五仁月饼、水果月饼等。月饼馅料的选材十分广博,除用芋头、莲子、杏仁、榄仁、桃仁、芝麻等果实料外,还选用咸蛋黄、叉烧、烧鹅、冬菇、冰肉、糖冬瓜、虾米、桶饼、陈皮、柠檬叶等多达二三十种原料。

2、鸡

广东人向来“无鸡不成宴”,吃全鸡取“家”的谐音,意味着吃鸡起家,全家团圆。除此之外,全鸡也是广东人拜神祭祖必不可少的一样贡品,新鲜的葱油鸡、白切鸡最受大家喜爱。

公鸡和母鸡在吃法上略有不同,母鸡一般用来炖汤,而公鸡适合快炒。因为母鸡脂肪含量较高,肉中的鲜味物质容易溶于汤中,炖出来的鸡汤味道鲜美。反之,公鸡的肉质较紧致,很难熬出浓汤。人们吃公鸡更喜欢细嫩的“童子鸡”,这时更要旺火快炒,保持其鲜嫩美味。

3、菱角

常见的菱角黑色壳、两头尖,外形像一只黑鹰。因被寓为“棱角分明”、“锋芒毕露”,中秋节吃菱角,据说能让孩子长得聪明伶俐。不过,菱角往往因其形象不讨好而被小孩子拒吃。

菱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利尿通乳、止渴、解酒毒的功效。幼嫩时可当水果生食,味甘、平、无毒,皮脆肉美,也可以将剥了壳的菱角加米煮成咸味的白稀粥。在吃了甜腻的月饼后,喝上一碗菱角粥,胃中的油腻当场去除不少。

北方中秋节习俗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楚辞取名范文第4篇

相传他往往在大醉后呼喊狂走乃落笔,世人谓之“张颠”。古代骚人墨客常在酒兴来时,给酒起了种种别称,有雅称,有贬义,还有隐谓;有根据酒的性状取名,有以造酒者为名,还有官衔,甚至圣贤也被列入,并将它融入他们的诗词作品之中,形成了绚烂多彩的中华酒文化。

一、三酉:酒的造字,《说文》:“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并说“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逐疏仪狄;杜康造秫酒。”《说文解字》:“酉与酒训略同,本为一字”。隶书的“水”旁写成“三”,故“三酉”构成酒的隐语。明田艺衡《留青札•酒名》:“今人称酒曰三酉,皆言三点水加酉也。”周作人《谈酒》:“我既是酒乡的一个土著,又这样喜欢谈酒,好像是一定是个与‘三酉’结下了不解之缘的酒徒了。”

二、琼浆:指美酒,《楚辞•招魂》:“华酌即陈,有琼浆些”。宋杨万晨诗:“偷将缺吻吸琼浆,蜕尽毛骨作仙子”。元白朴《阳春曲•题情》:“慵拈粉扇闲金缕,懒酌琼浆冷玉壶”。明史谨《雪酒为金粟公赋》:“碧落无声散玉尘,片时盈尺拥离根。扫归银壅浑同色,酿出琼浆不见痕”。《镜花缘》第二回:“登时歌停舞罢,王母都赏赐果品琼浆”。

三、琼液:指美酒。唐温庭筠《兰塘词》:“东沟劳回首,欲寄一杯琼液酒”。元王沂《次吴产晖望月寄张孟功韵》:“螟珠看欲湿,琼液饮还曛”。清汪懋麟《绮罗香•七夕前一日爱园夜集》:“劈新鲜,菱角鸡心,抵多少,霞觞琼液”。四、玉液:指美酒。南朝梁刘潜《谢晋安王赐宜城酒启》:“忽值瓶泻椒芳,壶开玉液”。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之四:“开瓶泻樽中,玉液黄金脂”。《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闹华光庙》:“玉液斟来晶影动,珠玑赋就峡云收”。

五、流霞:泛指美酒。北周庚信《卫王赠桑落酒奉答》:“愁人坐狭邪,喜得送流霞”。明徐祚《投梭记•叙饮》:“雪花酿流霞满壶,烹葵韭香浮朝露”。

六:琥珀:指美酒。唐李贺《残丝曲》:“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沉琥珀”。宋赵令畴《侯鲭录》卷一:“ 张文潜诗 ‘尊酒且倾浓琥珀,泪痕更著薄胭脂’。”清康王宣《拟将进酒》:“何如小槽滴沥琥珀红,浇胸顿使金垒空”。

七、绿蚁:亦作“绿虫岂”,借指酒。《文选•谢眺,〈在郡卧病呈沈尚书〉》嘉鲂聊可荐,绿蚁方独持”。张铣注“绿蚁,酒也。”唐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又《雪庭对酒招客》:“帐小青毡暖,杯香绿蚁新”。宋李清照《渔家傲》:“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明沈采《千金记•践别》:“再进杯盘,重斟绿蚁”。清唐孙华《时世公子行》:“翠蛾十样流苏帐,绿蚁千杯琥珀醪”。

八、浮蚁:亦作“浮虫岂”,借指酒。唐郑谷《自适》:“浮蚁一杯难暂舍,贯珠一曲莫辞听”。唐刘禹锡《酬乐天衫酒见寄》:“动摇浮蚁香浓甚,装束轻鸿意态生”。宋黄公度《好事近》:“还家应有荔枝天,浮蚁要人酌”。元仇远《题溧阳市》:“欲是旗亭浮蚁美,杖头能费几青蚨”。

九、素蚁:借指酒。三国魏曹植《酒赋》:“或云拂潮涌,或素蚁浮萍”,晋张华《轻薄篇》:“浮醪随觞转,素蚁自跳波”。唐岑叁《送张献心充副使归河西杂句》:“玉瓶素蚁蜡酒香,金鞭白马紫游缰”。

上述“绿蚁”、“浮蚁”、“素蚁”是指漂浮于古代酒浆中渣滓,状若蚂蚁,十分形象。

十、杜康:《书•酒诰》:“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孔颖达疏引汉应劭《世本》:“杜康造酒”。唐皎然《诗式•语似用事义非用事》:“如魏开呼‘杜康’为酒”。元伊世珍《琅记》卷中:“杜康造酒,因称酒为

杜康”。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明许时泉《写风情》:“你道是杜康传下瓮头春,我道貌岸然是嫦娥挤出胭脂泪”。清方文《梅季升招饮天逸阁因吊亡友朗三孟璇景山》:“追念平生肠欲结,杜康何以解吾忧”。

十一、欢伯:酒之别名。汉焦赣《易林•坎之兑》:“酒为欢伯,除忧来乐”。唐陆龟蒙《对酒》:“后代称欢伯,前贤号圣人”。宋杨万里《题湘中馆》:“愁边正无奈,欢伯一相开”。清钱谦益《次韵徐叟文虹七十自寿》:“浮生作伴皆欢伯,白眼看人即睡香”。

十二、白堕: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河东人刘白堕,善能酿酒。饮之香美而醉,经月不醒。京师朝贵多出郡登藩,远相饷馈,喻于千里。”后来说把“白堕”作为酒的代称。宋苏辙《次韵子瞻病中大雪》:“殷勤赋黄竹,自欢饮白堕”。

十三、曲生:唐代《开天传信记•曲秀才》,说的是秀才曲生化酒的故事,后世遂以“曲生”作酒的别称。宋陆游《初春怀成都》:“病来几与曲生绝,禅榻茶烟双鬓丝”。

十四、青州从事与平原督邮:南朝宁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恒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言到齐(脐);督邮,言到鬲(膈)上住”。意谓好酒的酒气可达到脐部,差劲酒的酒气只能停留在黄膈之上。从事、督邮均官衔,后以“青州从事”与“平原督邮”代称好酒与劣酒。唐皮日休《醉中寄鲁望一壶并一绝》:“醉中不得亲相倚,故遣青州从事来”。宋苏轼《真一酒》:“人间真一东坡老,与作青州从事名”。又《次韵周开祖长官见寄》:“从今更踏青州曲,薄酒知君笑督邮”。清钱谦益《方生行送尔止还金陵》:“冯君鉴我区区意,却寄青州从事来”。

楚辞取名范文第5篇

关键词:《阁夜》;创作背景;“人事”;“音书”;“寂寥”

一.《阁夜》尾联内涵之争

诗圣杜甫的《阁夜》是一首深受读者喜欢的著名七律诗篇。全诗如下:

《阁夜》/[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多年来,许多学者对尾联的注解存在很多的问题,甚至有些解释存在严重的错误。

人教版高中教材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事,指交游。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寂寥,徒然感到寂寞。漫,徒然、白白地。”。另外,我查阅了《新华字典》,“交游”为“结交朋友”的意思。

在阅读上述解释文字时,我感到特别困惑,因此开始查阅相关文献,也由此激发了我对科研探索的兴趣。

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1673—1769)在《唐诗别裁》中给出的解释是:“[阁夜]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沈德潜1998]。

我国著名文学史家、杜甫研究专家、被誉为“汉学伟人”的萧涤非(1907~1991)等人在《唐诗鉴赏词典》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事音书,词意平列。漫,任便。这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萧涤非等1983]。

《唐诗三百首》中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2003年,岳泽和在《语文月刊》一文中认为:“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是说,诸葛亮(卧龙)和西汉末年“跃马而称帝”的公孙述(跃马)这些在历史上曾煊赫一时的人物,而今安在?他们不都是化为黄土了吗?我们这些人又何必为自己的得失而挂怀呢?至于人事和音书,就任其寂静无声吧!”[岳泽和2003]。

2004年,仇桢在《语文教学之友》发表文章,对“漫寂寥”的两种解释也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仇桢2004]。他分析后认为,“漫”即“满”,引申为“全、都”,因此认为“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意思为“如今人事‘岑’寂,‘音书’杳然,一片虚无”。

2011年寒假期间,我通过网络版《全唐诗》查阅杜甫所有诗词,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杜甫的用词规律,并且根据这些规律对《阁夜》尾联进行了初步的解析。于2011年2月在《文学教育》上撰文,对“人事音书漫寂寥”作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人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音书”),更是遁入无形空寂之中(“寂寥”)[曹天璞2011]。这一解释与其他作者的解释截然不同!

本文是在上述论文基础上,结合最近我的新的思考而写成。在本论文中,我进一步从《阁夜》写作的社会背景分析、对杜甫有影响的历代诗人的作品、“寂寥”出处考证、杜甫全诗用词统计分析等角度,进一步全面深入地解析《阁夜》尾联的深刻内涵。

二.《阁夜》创作的社会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肃宗时,杜甫担任左拾遗。晚年曾入蜀,在友人的推荐下,杜甫担任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杜甫一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下了1000多首诗,被后世尊称为“诗圣”。韩愈高度赞美杜甫和李白诗词的艺术光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元稹赞誉杜甫至极点:“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人之体势,而兼今人之所独专矣”。由此可知杜甫对当时诗坛地位,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杜甫长期处于颠沛流离的生活中,56岁的杜甫在古时已经属于老年人,已经是穷困潦倒,体弱多病。这年是公元766年唐大历元年的春末,他来到四川夔州。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766年冬天西阁之夜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超然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四川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诗人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仿佛听到悲壮的鼓角声;诗歌诉说了兵乱之中黎民百姓的悲戚,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战乱的悲伤,表达了由武侯庙、白帝庙而产生的对历史变迁、贤愚同尽的感慨。

全诗虽有感时悲壮之情,也藏历史超然之愫。

三.从多重角度分析“人事”、“音书”和“寂寥”的内涵

我首先分析“人事”一词。基本方法是通过检索在线版《全唐诗》(网址省略/)、在线版《唐诗三百首》(网址省略/)搜索含有上述词语的诗词,然后从中总结出《阁夜》中“人事”的内涵。

3.1 杜甫关于“人事”的基本内涵

通过检索在线版《全唐诗》(网址省略/),我发现,杜甫还有以下12首诗中使用了“人事”一词,参见表1。

* 源自的先后次序与《全唐诗》同。

根据上述表中的诗句,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除了第8行外,可以确定的是,杜甫在诗词创作使用“人事”一词时,其内涵基本一致,大致为“人世间的事情”!

作为补充,我查阅了在线版《唐诗三百首》,收集的含有“人事”的诗有王维《桃源行》诗中的“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深山峡谷谁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外界看这里也只看见渺远的云山),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中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上述两处“人事”都是“人世间的事情”的意思。

那么,能否由此确定《阁夜》中的“人事”也可以理解为“人世间的事情”,而不是如人教版教材给出的含义“交游”呢?本文第4节“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漫寂寥’新解”中将给出答案。

3.2 杜甫关于“音书”的基本内涵

下文来分析“音书”一词。除了《阁夜》之外,杜甫还四首诗使用了“音书”一词,参见表2。

从上表可以发现,杜甫和其他诗人在使用“音书”一词时有以下规律:除了《阁夜》外,杜甫的“人事”用法和其他诗人基本一致,总有一个字或词与它搭配,例如“静不来”、“稀”、“滞”、“断”等,形成“音书静”、“音书稀”、“音书绝”、“音书断”等,而不是单独使用。并且,“音书”的含义比较明确——基本含义为“音讯、书信”之意。

那么,能否就采用上述基本内涵来解释《阁夜》尾联呢?本文第4节“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漫寂寥’新解”中将给出答案。

3.3 杜甫关于“寂寥”的内涵

为了便于把握杜甫关于“寂寥”的基本内涵,我们先来探讨“寂寥”一词的起源及其基本内涵。

3.3.1“寂寥”的起源

“寂寥”一词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思想家、道教创始人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的《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名论著,是我国历史上首部最为系统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来源。传说中,《道德经》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所写,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共计81章。后人将前37章归为《道经》,后43章归为《德经》。

在《道经》第25章中,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上述断言的大意是:有一物混然而成,它存于天地形成之前;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阔,它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歇;它为万物的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取字为“道”,勉强给取名为“大”。…

从上述解解中不难看出,“寂寥”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涵:“寂”,无声;“寥”,无形,空阔。但是,“寂寥”在此毫无我们现代人所认为的“内心寂寞空虚”之意。

“寂寥”一词也出现于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前77—前6)编辑的《楚辞》中。刘向在《楚辞》中收录了有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的辞赋,以及刘向本人的作品《九叹》,计十六篇。刘向编写的《楚辞》现已遗失。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对《楚辞》进行了增补、注解,形成了《楚辞章句》。

刘向的《九叹》中又包括《逢纷》、《离世》、《怨思》、《远逝》、《惜贤》、《忧苦》、《愍命》、《思古》、《远游》。

在《惜贤》篇中,刘向有诗句“声嗷嗷以寂寥兮,顾僕夫之憔悴”,其中按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的注解:“寂寥,空无人民之貌也”。据此,“声嗷嗷以寂寥兮”可以理解为“[屈原]向这一世界大声呐喊,表述自己的高洁与忠贞,但是没有任何人回应——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回应,一律都沒有,就象在他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人一样。”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用现代汉语解释,“寂寥”的最基本内涵有两点:(1)“寂静而空阔无形”,(2)“空无人民”。

另外,《四角号码词典》对“寂寥”也有“寂静而空阔”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寂寥”有“寂静;空旷”的解释。这些解释类似于(1)的含义。

在此值得再次强调的是,“寂寥”的基本内涵中没有现代人们所说的“内心寂寞空虚”之意。而这一点恰恰是导致现代人对《阁夜》尾联解释有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3.3.2 杜甫关于“寂寥”的内涵

除了《阁夜》之外,杜甫在其它诗词中也使用了“寂寥”一词。通过对在线《全唐诗》的检索,我搜到了含有“寂寥”的诗,共计15首,最后整理成表3。

表3关于“寂寥”的含义是我查阅资料所得到,第10行《阁夜》中“寂寥”的内涵是本节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所以用问号标记。

* 源自的先后次序与《全唐诗》同。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阁夜》外,在杜甫诗词中,“寂寥”内涵共有四种:

1) 寂静无声;2)孤单空落;3)冷落萧条;4)死亡。

同时也可以看出,“寂寥”在杜甫诗歌中的演变十分复杂。这很可能就是导致众多学者对《阁夜》尾联下句给出不同解释的一个重要原因!

3.3.3 从对杜甫有影响的前辈诗人以及诗友中寻找“寂寥”内涵

我们能否根据3.3.2节的分析认为,《阁夜》中的“寂寥”一定是表3中四个解释之一呢?或者说“寂寥”在杜甫的认知世界里还有其它可能解释吗?

直接回答上述问题是困难!本节试图通过“人物影响关系分析”的思想,从影响杜甫的前辈诗人和诗友的诗歌中获得线索。从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先前时代诗人的传世不朽诗歌对后世诗人具有重要影响,同一时代的诗友之间也有相互赠诗的“传统”。根据这一认识,我查阅了杜甫大量的诗词文献,从杜甫自身诗词中,我整理了可能对杜甫有影响的前辈诗人和同代诗友的列表。然后,再从这些诗人的诗词中找到出现“寂寥”的诗词,并且分析它们的涵义,以此来回答本节开始所提出的问题。

图1总结了杜甫诗词中或赞美或讴歌的10位著名诗人的姓名,也给出了杜甫的相关诗词名(其实还有其它诗词,图1仅列出一首,其它部分相关诗词在下文中略有提及)。下面对这些诗词一一分析,并且分析诗词所提及的诗人的作品中出现的“寂寥”一词。

3.3.3.1杜甫《解闷十二首》其七

杜甫在叙述自己的作诗经验时,写下一首诗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其中,“二谢”指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大诗人谢灵运和谢朓,“阴何”是指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著名阴铿、何逊。该诗反应了“[杜甫]欲以大小谢之性灵而兼学阴、何之苦诣也”(《石洲诗话》云)。由此可以看出,杜甫的创作受到谢灵运、谢朓、阴铿、何逊的极大影响。

事实上,我通过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获知谢灵运、谢朓、阴铿、何逊在当时的文学地位和历史地位。

谢灵运(385—433年)为南朝宋代著名诗人。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从谢灵运开始,山水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谢脁(464—499年)为南朝萧齐文学家。出身世族,母亲为宋文帝第五女长城公主。谢脁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对近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诗歌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唐代诗人李白对谢脁最为倾心;清代王士禛《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谢脁的诗不仅影响了唐代诗人,而且影响了一代诗风。

阴铿(约511-约563年)为南北朝梁朝、陈朝著名诗人、文学家,以写景见长,尤善描写江上景色。阴铿的艺术风格同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对唐代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指李白)有长句,往往似阴铿。”足可见阴铿对后世的影响。

何逊(约477—518年)为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出身贫寒,仕途很不得志。他诗情婉转,意境隽美,深为后世诗人杜甫等赏识。梁代天监间,他曾为建安王萧伟的水曹行参军兼记室,有咏梅佳诗《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何逊一身寂寞苦闷,寄情于梅花,杜甫有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以上四位诗人含有“寂寥”的诗句在表4中给出(参见第3.3.4节)。

3.3.3.2杜甫《戏为六绝句》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首联为“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足见庾信对杜甫的影响。

庾信 (513—581年)为南北朝诗人。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人。庾信是南北朝最后一位优秀诗人,是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诗直接影响着唐代的诗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说是唐诗的先驱。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表达了对庾信的赞美。

庾信对后人的影响也是至深。例如,宋祁的“庾信真愁否,仍能用斛量”(《秋日四首之一》),张耒的“已老冯唐犹不遇,思归庾信正多愁”(《归马二首之一》),黄庭坚的“庾郎三九常安乐。使有万钱无处著”。

庾信共有三首诗中含有“寂寥”一词,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3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

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讲述了与高适的友情:“故人何寂寞,今我独凄凉。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

高适(约702—765)为唐代著名诗人。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甚密。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他曾游梁宋,躬耕自给,因此其诗歌反映的层面较广阔。

高适有两首诗出现“寂寥”一词,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4杜甫《寄岑嘉州(州据蜀江外)》

杜甫在《寄岑嘉州(州据蜀江外)》一诗中有诗句:“不见故人十年馀,不道故人无素书”,其中因岑参曾任嘉州刺史,因此他被世人称为“岑嘉州”。

岑参(约715—770)是唐代著名诗人。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渐困。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岑参写了不少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思乡之情的诗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隐逸思想在诗中多有体现。

岑参有一首诗用到“寂寥”一词,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5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杜甫与李白的友情极深,744年(玄宗天宝三年),杜甫三十三岁。在东都。是年夏,初遇李白于东都。秋,游梁﹑宋,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曾渡河游王屋山,谒道士华盖君,而其人已亡。745年(宗天宝四年),杜甫三十四岁。再游齐﹑鲁。秋后至兖州,时李白避归东鲁。杜甫与同游,感情甚密。

杜甫写了许多反应与李白友情的诗篇。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写到:“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情真意切。除了《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还包括《寄李白二十韵》、《赠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饮中八仙歌》、《梦李白二首》、《冬日有怀李白》等。

李白(701—762年)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李白的性格是高傲的,他有铮铮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醉累月轻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在达官显贵、皇亲国戚面前,他表现得目中无人,桀傲不驯。

李白有一首诗用到“寂寥”,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6杜甫《陈拾遗宅》

杜甫对陈子昂的复古革新主张和诗歌成就赞赏有加,在《陈拾遗宅》写到:“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杜甫本人的五言咏怀诗深受陈子昂《感遇》诗的影响。

陈子昂(约661—702年)为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陈子昂历任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现存诗共100多首,其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继承学习《诗经》和魏晋时中原诗人阮籍《咏怀》诗的兴寄传统和汉魏风骨。陈子昂还有《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等100多首传世佳作。

陈子昂有一首诗用到“寂寥”,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7杜审言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 (约645—708)为初唐杰出诗人。唐高宗咸亨进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查遍杜审言诗集,未见含有“寂寥”。

3.3.4 杜甫诗中“寂寥”可能内涵的总结

根据3.3.2和3.3.3的分析,我总结了一张表格,给出了影响杜甫的诗人以及他们诗歌中出现的“寂寥”诗句。

根据表4,我推断在杜甫诗歌中,“寂寥”一词除了四种可能的内涵外,可能还会有“寂静空阔”、“寂静空阔无形”的内涵。因此,结合3.3.2节的分析,我认为,杜甫在使用“寂寥”一词时,其可能的基本内涵有六种:

1)寂静无声;

2)孤单空落;

3)冷落萧条;

4)死亡;

5)寂静空阔;

6)寂静空阔无形。

这一结论为解释《阁夜》中的“寂寥”一词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阁夜》中的“寂寥”的内涵应该为上述六种内涵之一。下一节将详细分析“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深刻内涵。

四.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慢寂寥”新解

前面,我给出了杜甫以及其他诗人使用“人事”、“音书”和“寂寥”的可能内涵。结合对《阁夜》全诗的人事,我对“人事音书漫寂寥”进行几个方面的分析。

首先,我从关涉角度分析《阁夜》的整体描述特点。

在诗人的整首诗中,首联、额联、颈联写诗人所见、所闻,都是关于从感官出发,反映现实世界,属于“关于现实的”内容,并没有“关于自己”的内容。尾联的上句写所忆,是写历史的,也没有“关于自己”的内容。如果尾联下句“人事音书漫寂寥”是“关于自己”的内容,显得与整首诗不协调。因此,将该句理解为“人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不够贴切,因为这种理解使得“人事音书漫寂寥”是“关于自己”的了。

第二,虽然“终”为副词,解释为“终归”,但是在“卧龙跃马终黄土”中的“终”具有“终成”的意思,因此“终”在功能上实为动词。因此“人事音书漫寂寥”中的“漫”字应该具有动词功能。因此,“漫”作为“任凭”、“随它去”似乎不当,也与全诗完美的对仗性——“催-霁”、“声-影”、“闻-起”、“终-漫”——也不相称。

第三,根据杜甫和其他诗人使用“音书”一词的上下文来看,使用“音书”的诗句前后总有一个字或词与它搭配(例如“音书静”、“音书稀”、“音书绝”、“音书断”等),而不是单独使用。因此,“人事音书漫寂寥”中的“音书”不是“音书杳然”的意思,也不是如“远地音书”的意识。

第四,根据从多重角度对“寂寥”分析的结果,“寂寥”在《阁夜》中没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点与大多数学者的注解完全不同。结合“卧龙跃马”一句,将它解释为“寂静无声”、“寂静空阔”或“寂静空阔无形”更加贴切。

综合上述四个要点,我得出以下结论:

(1)教材把“人事”理解为“交游”,似乎欠妥。“交游”意指“结交朋友”,内涵太窄,与“卧龙句”不相称。我认为,应该按照诗人杜甫的习惯用法,将“人事”理解为“人世间的事情”,或者理解为“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愁和失意之事”。

(2)根据杜甫和其他诗人的习惯用法,“音书”不具有“音书断绝”、“音书杳然”的意思,这与教材中的解释、《唐诗三百首》的解释、仇桢的解释、清代诗人沈德潜得解释等截然不同。我认为,应该将“音书”理解为“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情感”。这一理解更加准确。

(3)诗人在写出追忆历史的“卧龙句”后,似乎意犹未尽,需要由下一句的“人事音书漫寂寥”来对照、应答。而这种应答应该是一种宿命论式的断言。因此,紧扣上句的意思(即“贤人枭雄这些实实在在存在的历史人物同归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应该反映现实与未来。

(4)借助“卧龙句”可以看出,作者在抒发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因此“人事句”应该对这种感慨进行回荡,从《阁夜》全诗可以看出,前三联的上句反应了现实的“阳”、“悲壮”和历史的“强人”等力量的一面,下句则回荡着现实的“阴”、“柔”、“弱”的一面。因此,我认为,“人事音书漫寂寥”的理解应该尊重这一对仗的规律。

终上所述,《阁夜》尾联中的“人事音书漫寂寥”应该理解为“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遁入无声无形之中”。

本文从社会背景、对杜甫有影响的历代诗人的作品、“寂寥”出处考证等角度,运用归纳分析、类比分析、相关分析和诗词对仗分析等思想,对诗圣杜甫名篇《阁夜》中的“人事”、“音书”和“寂寥”进行了详细剖析。我认为,“人事”指“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而不是“交游”的意思,也不完全指“人迁”),“音书”指“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而不是指“音书断绝”,也不完全等同于“朋友之间的慰藉”),“寂寥”指“无声无形”(而不是指“寂寞”)。

通过上述分析,我得出了“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新解释,即“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遁入无声无形之中”。

最后,通览《阁夜》全诗,结合“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新解释,我除了体会到诗人在那个不眠之夜,对现实的感慨,对百姓的忧伤,也体会到诗人对人、事、物无情历史规律的超然。

参考文献:

[1]沈德潜(清):《唐诗别裁》。岳麓书社出版年,1998年。

[2]萧涤非、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

[3]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4]仇桢:“漫寂寥”别解。《语文教学之友》,2004年,第10期,第33页。

[5]岳泽和:《杜甫律诗五首》注释辨误,《语文月刊》,2003年12期,第40-41页。

[6]曹天璞: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漫寂寥”新解,《文学教育》, 2011年3月,第84-86页。

[7]《汉语大词典》 见 cd.省略。

[8]《全唐诗》 见省略/。

楚辞取名范文第6篇

窃以为,朱熹对“兴”的解释在一般情况下是对的,但不能覆盖所有的兴句。比如《王风·黍离》,开篇四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朱熹谓是“赋而兴也”。说“赋”是因为抒情主人公“所见黍之离离与稷之苗”,系叙写;说它也是“兴”,则只讲了“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何以能兴起此情呢?朱氏没有详说,读者也就难以看出“他物”(黍稷离离之“苗”)与诗人之“情”(“靡靡、摇摇”)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有些学者说这种“兴”“只是发端起情和定韵”,是“不可以理义求”的 ① ,是与“本义没有干系的趁声” ② ,“这个起头也许合下文……完全没有关系” ③ 。既然如此,朱氏关于“兴”的定义不就遇到考验了吗?

带着这样的困惑,笔者详考了国风中一些看似“不可以理义求”的起兴,发现它们与要引出的“情”并非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只不过隐藏得较深,不易一眼看穿罢了。它们通常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定韵”,即在音韵上造势,与下面的韵字相叶;二是“起情”——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以起兴句末一字的谐声字(音相同或音近似)暗示全章的诗情,从而给一章诗定调定色。沿着这一思路分析《黍离》诗的兴义,就有全新的境界了(定音叶韵的作用不再细析)。首章第二句的“苗”字,实与“眇”字谐音(“苗”、“眇”在上古音系统中均为明母、宵韵字,只不过“苗”读平声,“眇”读上声而已 ④ )。“眇”义“目盲”,盖以形容混茫眇昧的精神状态,表现主人公的极度伤心,以之兴起“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这是非常自然贴切的,而且给首章诗笼盖了目眇心摇、使人无限伤心的气氛。第二章的兴字“穗”实与“碎”字谐音(“穗”的上古音,系邪母脂韵,而“碎”是心母微韵,皆入声。据王力“脂微合韵”说,二者读音极近似)。该章盖以“心碎”为兴,引出下面的“中心如醉”也。第三章的第二句是“彼稷之实”,“实”谐“失”(“实”、“失”古韵均在脂部,其声纽,“实”为船母,“失”为书母,皆入声,发音极类似),由“恍然若失”的心态引出“中心如噎”来,情调是完全相合的。

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秦风·黄鸟》。由于子车氏三良被迫殉葬秦穆公,激起了秦人的焦急哀怜之情,所以该诗分别以黄鸟“止于棘”、“止于桑”、“止于楚”起兴,意思所指是“棘”、“桑”、“楚”的谐声字“亟”(急也)、“丧”、“”(痛也,见《说文通训定声》)。在上古音韵系统中,“棘”、“亟”俱见母、职韵、入声;“桑”、“丧”俱心母、阳韵、平声;而“楚”、“”均为初母、鱼韵、上声。所以它们分别是同音字,各自是标准的谐声字。《郑风·扬之水》也有以“楚”字起兴的情形。原文如下: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在此,我们不讨论“扬之水”究应如何解释,只观照两个兴字“楚”与“薪”。此“楚”字,用法与《秦风·黄鸟》完全相同;其“薪”字,与“辛”字均属上古音的心母、真韵、平声字,故是标准的谐音双关字,原兴盖以“悲辛”形容兄弟二人在缺少诚信的社会里难以立身的痛苦。

《王风·扬之水》的兴字,除“楚”、“薪”外,还有“蒲”字。其“蒲”暗指“”。“蒲”、“痛”的上古音,声母分别是“并”与“滂”,只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韵母均属“鱼”韵,发音极近似,故可为谐音字。“痡”义据《说文》是“病”,《周南·卷耳》就有“我仆痛矣”的用例,故《王风·扬之水》暗用之,以渲染怀归而不能归的痛苦。

以“楚”起兴的风诗还有《周南·汉广》。其二章用“翘翘错薪,言刈其楚”兴起“之子于归,言秣其马”。三章用“翘翘错薪,言刈其蒌”兴起“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楚”是“”的谐声字已如上述;“蒌”应是“虑”的谐声字,准以上古音韵,“蒌”与“虑”的声纽均为“来”,“蒌”在 侯韵,而“虑”在鱼韵,但据顾炎武的“古音十部”说,侯、鱼二韵是合为一部的 ⑤ ,故发音极近似,可以相谐。虑者,忧思也。《汉广》各章均述说抒情主人公不得“之子”的忧苦,故用“”、“虑”的谐声字将这种感情暗示出来。

转贴于 《唐风·鸨羽》共三章,言主人公为王事奔走,不能树艺五谷、事亲养家,抒发忧苦之情。三章诗分别以鸨羽集于“苞栩”、“苞棘”、“苞桑”起兴。其中,“栩”谐“疰”(病也),“棘”谐“亟”(急也),而“桑”谐“丧”(祸难也)。以所谐的三字析解各章诗义,主人公悲苦之情毕见,全诗情境自可把握。

另如《召南·江有汜》,该诗三章,抒发所爱者改适他人引起的痛苦,分别以“江有汜”、“江有渚”、“江有沱”起兴,其“汜”谐“思”(谓对改适者思念不已),“渚”谐“疰”(谓忧思成疾),“沱”谐“魄”(谓因思念而落魄放荡,即万分伤心)。它如《王风·采葛》、《郑风·将仲子》、《桧风·隰有苌楚》等的起兴,均可运用此种方法求解其旨意。刘勰所谓“环譬以托谕”(委婉曲折地将内心的寄托告知别人,见《文心雕龙·比兴》)已将此种兴起方法的特征约略说明了,惜未举例,故后人与普通的兴法相混,使之尘封一千多年。

汉魏古诗是继承了国风的比兴传统的。若以此法观照若干汉魏古诗,亦可对诗作本旨有更深入的理解把握。比如张衡的《四愁诗》,四首分别以“我所思兮在泰山”、“在桂林”、“在汉阳”、“在雁门”起兴,其中之“山”、“林”、“阳”、“门”四字,除在音声上与其后的“艰”、“深”、“长”、“纷”相叶,使声韵和谐而外,还分别与“潸”、“淋”、“扬”、“闷”为谐音双关字,唤起读者关于“泪水潸潸”(“潸”与“山”皆生母、元韵、平声)、眼泪淋淋(“淋”与“林”均来母、侵韵、平声)、泪水飞扬(“扬”与“阳”皆喻母、阳韵、平声),心中烦闷(“闷”与“门”皆明母、文韵、平声)等情感意念,强化了整组诗的情感色彩。

《古诗十九首》中也有类似的情形。如《冉冉孤生竹》的叶韵兴句“结根泰山阿”,其“阿”与“疴”皆影母,歌韵、平声,诗人以“阿”谐“疴”,托出了抒情主人公与新婚丈夫离别的心病。《青青河畔草》的兴句“郁郁园中柳”,系以“柳”谐“留”(“柳”、“留”俱来母、幽韵,只不过“柳”为上声,“留”为平声,亦可谐音),用以表现思妇欲留夫君而不得的哀伤。《迢迢牵牛星》的叶韵兴句是“皎皎河汉女”,盖以“女”谐“衄”(“女”、“衄”俱泥母,“女”在鱼韵,上声,“衄”在觉韵,为入声,二字发音近似),“衄”义畏缩,借以形容牛郎织女在封建下“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恐慑与畏惧,十分形象。

以上笔者所举诗例,或有牵强猜测者,然确信以谐音双关法起兴是古诗不少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笔者所以用这种方法析解兴义,根据是:

一、春秋时代,本就惯用同音字述意。如《周语·晋语二》有曰:(优施)“乃歌曰:‘暇豫之吾吾,不如鸟乌,人皆集于苑,己独集于枯’。”歌词中的“吾吾”实是“于于”(自得貌)之借字。“吾”与“于”皆疑母、鱼韵、平声字。又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有“赐女孟诸之麋”句,其“麋”(明母、歌韵、平声)乃“湄”(明母、脂韵、平声)之借字,与“麋”音近。另如《史记·周本纪》述殷周之际事,曰:“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古人认为,白是“殷家之正色”,而“舟”是“周”的同音字(皆章母、幽韵、平声),故被认为是殷家政权要入周之象。

二、谐音双关系古诗文一种重要的表意方法。例如《春秋公羊传·文公二年》“虞主用桑”句,何休注曰:“用桑者,取其名与其粗(今按,粗略也)所以副孝子之心”。马瑞辰按曰:“谓‘桑’之今名音近乎‘丧’。”此则以“桑”谐“丧”之用例。又如《桧风·素冠》有“棘人奕奕”句,传曰:“棘,急也,丧事欲其偬偬尔哀遽之状也”。《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即以“棘”谐“急”。对此,马瑞辰曰:“古人用物多取名于音近,如松之言容,柏之言迫,栗言战栗,桐之言痛,竹之言蹙,蓍之言耆,皆此类也。”从马氏所举例字看,谐音之字或音同,或音近耳。

三、自同音(或音近)字求解本意是古人常用 的训释方法,此即所谓“音训”。例如《白虎通·德论》卷三《宗族》篇有云:“宗,尊也”。同卷《情性》篇有“情者静也,性者生也”的释义句。同卷《八风》篇还有“风之为言萌也”的话。该书卷四《四时》篇曰:“岁者遂也”,同卷《绋冕》则曰:“绋者蔽也”。均为音训用例。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陟岵》篇有“岵者,怙也”;“屺者,圮也,无所出生也”。《小雅·出车》篇释“出车彭彭”句曰:“‘彭彭’盖‘騯騯’之假借,……彭、旁古声同”;又引《广雅》曰:“彭彭旁旁,盛也”。同诗“畏此简书”句,释“简书”为“盟书”,因“古‘简’字读若‘’,与‘明’、‘盟’同声通用”。对于《秦风·黄鸟》诗之三个兴句,则曰:“以‘止棘’、‘止桑’、‘止楚’为喻者,‘棘’之言‘急’也,‘桑’之言‘丧’也,‘楚’之言‘痛楚’也。”均是典型的以声求义之例。虽然马氏不过是以喻释兴,却都将同音(音近)字看作“音喻”,实即今人所谓谐音双关也。

由于以谐音双关法阐释兴义是一种新的尝试,本文所释例诗又不局限于风雅之诗,又关涉到汉魏古诗,笔者很难保证一隅之见没有纰漏,如有不妥当处,还请方家不吝赐教。

注释

①见夏传才《诗经语言艺术》97页引苏辙、郑樵语。

②见何定生《关于诗的起兴》,载《古史辨》第三册第70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③见刘大白《六义》,载《古史辨》第三册第68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楚辞取名范文第7篇

在“基本粒子”的大家族中,有一种叫中微子。它那穿山过海,敢于与光速较量的神奇本领和不费吹灰之力穿过地球的拿手好戏,极大地触发了科学家们应用研究的灵感。

于是,中微子通信的设想脱颖而出了。这是一种采用中微子束来代替电磁波传递信息的无线通信方式。它可以冲破电磁波通信不可逾越的水下和地下这两大,实现全球无线通信;它保密性好,传递信息快,不受外界干扰,对人体无害。这些优点是其他通信方式无法比拟的。

中微子通信过程和微波通信相似,有发射和接受装置。通信时,发射端首先用高能质子加速器,将质子加速到几千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然后去轰击一块金属靶子。此时,靶子的背面就会产生许多“短命”的介子,这些介子一边运动,一边发生衰变,从而变成中微子和μ子。再让它们共同穿过钢板,这时μ子被钢板阻挡并衰变了,剩下的就是纯净的中微子束。然后,再用信号对它进行调制,接着通过磁场控制载有信息的中微子束,使之按人的旨意朝一定方向传向目标。

接收端是一个贮有近亿吨水的大水箱,箱内的光探测器星罗棋布。当发射来的中微子束在水中传过时,就会与原子核中的中子发生核反应而生成μ子,μ子在水中高速前进,受到核的减速作用放出光子,这些光子进而被水中的光探测器接收,即可把原来中微子束所携带的信息调解出来,从而达到通信的目的。

22.从原文意思来看,下列对中微子通信和电磁波通信所作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它们的通信过程、传递路线核装置是基本相同的。

B.中微子穿透力强,金属板对它也不会产生阻碍。

C.中微子能冲破水下和地下两大,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通信方式。

D.中微子通信和电磁波通信都是用光传输信息的。

23.示意图中传输路线上用号码标出了十个位置。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微子无线通信过程中,⑧应是传导距离最长的一段。

B.从⑥开始,“身怀绝技”的中微子便开始出现了。

C.通过①②两处的,是达到几千亿伏特能量的质子。

D.在③处产生的介子,到④或⑤时变成了μ子;到⑨和⑩处,μ子又重新传递信息。

24.在大水箱内,接替中微子束传输信息的依次是(2分)

A.μ子—光子—中微子

B.中子—μ子—光子

C.μ子—光子

D.原子核—中子—μ子—光子

25、A.调解器是用来还原信息的装置。

B.中微子通信的始端和终端都利用了核物理原理及其技术。

C.经过磁场之后的中微子才成为束状并具有定向性。

D.中微子通信利用了基本粒子的某些特性,是一种采用高薪技术的无线通信方式。

答案:22.B(2分)23.A(3分)24.C(2分)25.C(3分)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0-23题。(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

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这37个讯号果真是由外星人发出的吗?

科学家认为,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

20.文中的“三次和两次”是指(2分)

A.向宇宙中的37个讯号分阶段进行调查的次数

B.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C.使用两种不同波长的电波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D.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21.“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意思是(3分)

A.不知道已经接收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

B.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

C.不能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

D.已接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22.两位学者说,37个讯号“可能来自地球外文明”,他们的依据是(3分)

①讯号的波长是宇宙空间极为普通的

②大多数电波讯号沿着银河系分布

③每次探寻的时间约为200—400天

④在庞大的观察资料中这些讯号十分强大

⑤捕捉到的讯号是离地球最近的

A.①③B.③⑤C.②④⑤D.①②④

23.下列语句不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2分)

A.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讯号B.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在哪里

C.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D.是外星人发出的电波吗

答案:20.(2分)C21.(3分)B22.(3分)D23.(2分)C

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3-26题。(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了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对于这种技术,尽管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但这确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

23、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24、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美国的那种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种是无法对付害虫的。

C、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杀死的害虫出现。

D、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害虫。

2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D、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26、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生物学家知道怎样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产生抗除莠剂等特性不过十多年时间。

B、转基因作物可能给环境带来危险是转基因技术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C、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剂作物杂交之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问题。

D、转基因是一种新的生物工程技术,它给作物栽培带来从未有过的根本改革。

答案:23D24C25B26C

九、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7-20题。(2014年北京春季高考试题)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译音为“克隆”。现在,“克隆”的含义已不仅指无性繁殖,也包括“无性繁殖系”。凡是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一群个体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细胞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的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一群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

克隆羊“多利”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的威尔莫特等人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后,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将它注入“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手术完成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经过一段时间后,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产下了小绵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步发展的结果。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各国引起了震惊,原因在于卵细胞中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17.下列对“克隆”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植物通过无性繁殖而扩大繁衍后代

B.来自同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个体

C.用人工的方法将生物胚胎融合而产生的后代

D.动植物“无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系”的总称。

18.下列对第三自然段有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多利”是科学家利用两只羊的不同细胞核而“组装”成的克隆羊

B.“多利”仍然是用母羊“护理”方法而生下的小绵羊,因而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克隆

C.克隆羊胚胎形成的过程与受精卵形成胚胎的过程是相同的

D.“多利”是科学家利用试管受孕技术创造出来的小绵羊,因此被称为克隆羊

19.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体中的各种细胞在功能上实际是没有分别的

B.动物体中的某些细胞具有受精卵细胞的发育功能

C.动物体定的某些细胞与受精卵的功能相同

D.动物体细胞在执行特殊功能时与受精卵细胞具有同样的潜在能力

20.下列对文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正常情况下,动植物都是靠有性繁殖来繁衍后代的,克隆是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对原有繁衍方式改造的结果。

B.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区别在于,有性繁殖是受精细胞经过分裂而长成胚胎,无性繁殖是通过细胞核的分裂而长成胚胎。

C.“多利”是科学家用它父母的体细胞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组装”出的克隆体,因此克隆羊“多利”没有亲生父母。

D.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各国引起了震惊,原因在于这种技术表明利用动物的体细胞也能发展成完整的生命个体。

答案:17.C18.C19.B20.D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2014年全国高考试题)

几个月前,来自一些地方的研究人员演示了使光以每秒17米的缓慢速度通过一堆冰冷的钠原子的过程。但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要使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为现实,需要采用简单一些的方法。

德克萨斯州农业机械大学的韦尔奇博士意识到,在冰冷的钠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热的铷原子中也同样适用。用热的铷原子做实验要简单得多,它包括把一个装有固体铷金属的特殊透明容器(称为“小室”)加热到大约100摄氏度,然后把两束经过细微调节、波长略微不同的激光射入小室。

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这种方法把铷原子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鼻子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铷原子不能吸收光。同时,两束光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播速度比原先两束光的速度要快得多。

降低光速能获得诸如非线性等其他一些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光的行为是线性的:把如射到玻璃上的光的强度增加一倍,穿过玻璃的光的强度也会增加一倍。但是,非线性意味入射光的微小变化会导致透射光的巨大改变。正是这种性质使光学开关的设计者们兴奋不已。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程师阿塔奇认为,人们在通过光缆传送光脉冲时,常常需要把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信号延迟一段时间。目前的做法是把其中一个脉冲沿着为此目的而专门建造的很多光纤发送出去,而采用一个大小为1升、装满高温铷气的小室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且更加有效。

韦尔奇小组的成员卡什说,装满铷气的小室在改变激光束以产生难以获得的波长方面极其有效。他们已在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

这篇科技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当代科学家使光速降低的基本方法,以及降低光速的用途。全文语言精练,没有过多的使考生难以理解的科技术语和理论阐述,内容也相对集中,且颇具趣味,适合考生的阅读水平和解题要求。

这篇短文共有4道试题,重点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三项内容。下面逐题加以说明。

17.文中画线处“影响”一词的意思是

A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

B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

C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

D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

[答案]A

[分析]本题A项是正确项。文中画线处“影响”一词共出现两次,这两个“影响”的含义应该是相同的。由于原文“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是承接前一句“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来说的,因此这里“影响”一词应该是指普通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的降低。同时,因为本文一开始就说科学家所做的工作是“降低光速”,所以文中画线处“加强这种影响”应该是指加强普通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不应该指加强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根据同样的理由,可知B项是错误项。此外C项和D项也是错误项,这两项中所涉及的内容都离画线较远,不可能是“影响”一词的意思。

18.下列不属于韦尔奇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是

A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

B使铷原子处于不会吸收光的微妙的量子状态中

C使波长略微不同的两束光互相作用而产生慢光

D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

[答案]D

[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不属于韦尔奇博士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应该选D。A、B、C三项都属于韦尔奇已经做过的实验的内容。A项“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可称为韦尔奇实验的出发点或原则,B项“使铷原子处于不会吸收光的微妙的量子状态中”和C项“使波长略微不同的两来光互相作用产生慢光”也是韦尔奇实验中两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这些都可以在原文第三自然段中清楚地看出来。而D项“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则是韦尔奇小组正在考虑进行的工作,是韦尔奇“将做”实验的内容,而不是他“所做”实验的内容。

1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温度接近于绝对零度的钠原子可以把光速降低为17米/秒

B.在高温中的铷原子处在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

C.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送光脉冲可以比利用光缆更加有效

D.缓慢通过高温铷气的入射光具有非线性效应

[答案]C

[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应该选C。因为原文倒数第2自然段只说,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送“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需要“延迟一段时间”发送的光脉冲信号,要比利用光缆有效得多,而没有说利用热的钠原子传送所有的光脉冲信号,都比利用光缆有效。C项犯了逻辑学上的不周延的毛病。而A、B、D三项都符合原文的意思。原文第1自然段首先说科学家使光以17米/秒的速度通过一堆冰冷的铷原子,接着马上说“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显然科学家确实是把钠原子冷却到了接近于绝对零度,才实现17米/秒的光速的。原文第二自然段说把伽金属装在小室中,并加热到大约100度,第三自然段又说韦尔奇通过小室把铷原子置于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显然这时铷原子确实是在100度的高温之中。原文第4自然段说降低光速能够获得非线性效应,那么“缓慢通过高温铷气的入射光”正是一种慢光,它当然具有非线性效应。

2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小于利用铷气

B.光通过高温铷气时,其传播的速度也会降低

C.紫外线的波长短,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D.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

[答案]B

[分析]本题要求选出“推断正确的”一项,应该选C因为原文第三自然段说:“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言下之意就是当光通过高温铷气时,光当然要跟铷原子相互作用,光的传播速度当然也会降低。A、C、D项都是错误项。原文第一自然段指出.科学家利用冰冷的钠原子降低光速,但是要把原子(也包括钠原子)冷却到接近于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原文第二自然段则说,用热的铷原子来降低光速则要简单得多。由此可见,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应该要大于利用铷气,A项是错误项。原文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说,由两束光相互作用而产生第三束波长很长的光,这第三束光的速度要比原先两束光慢得多。由此可见,波长长的光,传播速度较慢,波长短的光,传播速度较快,紫外线的波长短,其传播的速度应该是比较快才对,C项是错误项。原文第四自然段说慢光的非线性效应使光学开关的设计者们“兴奋不已”;第五自然段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程师阿塔奇“认为”装满铷气的小室能够传送光脉冲信号;原文最后一段说韦尔奇小组“已在考虑”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以上三点都说明,以慢光为基础的实际应用目前尚处在设想阶段,还没有人真正付诸实施。由此可见,D项也是错误项。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2014年春季北京高考试题)

一些环境保护论者以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开发的一种叫特温戈的小型车为例,证明了只要不再追求汽车的大体积和大功率并大大降低其产品的燃料消耗,世界汽车工业将会取得怎样的成就。

绿色和平组织已经构想出一种环保型样车SmILE(“体积小、智能化、重量轻、效率高”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该组织希望这一概念能流行起来。这种汽车主要靠高于正常压力的增压器增加汽缸的动力或使混合燃料注入汽缸。一些专家说,这是使小型发动机充分发挥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的好办法。

用于SmILE的双缸发动机是由瑞士温科AG公司为雷诺特温戈这样的小型汽车设计的。但是环境保护论者认为,使用四缸发动机也是可能的,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型号的SmlLE车油耗减半。有些人认为,像温科AC公司研制的发动机可能经受不住汽车每天行驶的磨损。针对这种观点,SmILE设计者说,这种发动机不会比任何一种传统发动机磨损更快,它有一个先进的冷却系统,其平均活塞速度甚至比类似的传统汽车的活塞速度还要低。不管怎样,目前大多数汽车早在发动机用坏之前就已经报废了。

对持温戈的改进并不局限于发动机。对车身及底盘的改造在风洞试验中使空气动力特征提高了30%。米什林公司设计的特殊轻型齿轮辋和轮胎使汽车行驶的滚动阻力提高了35%。由于采用了体积更小的发动机,重量更轻的散热器、蓄电池和排气系统,并且改变了座位、悬架、刹车和油箱的构造,持温戈减轻的重量超过了195公斤。绿色和平组织认为,在不影响汽车的安全性能的情况下,使用纤维复合材料对特温戈这样的车进行全面改造,车的重量还能减少80公斤。尽管玻璃钢和碳素纤维强化塑料零件被用于更具流线型的车身,SmILE设计者说,它们的制造方法即使用钢材,汽车的总重量也不会增加。

该车设计者说,降低燃料消耗对车的驾驶和性能没有负面影响。发动机的最高速度、灵活性和加速能力与原来的特温戈相比毫不逊色,或者还要出色。他们说,用于研制SmILE的技术用于其他品牌的汽车也同样容易。

17.文中画线处的“概念”一词指的是

A.不追求汽车的大体积和大功率,并降低燃料消耗

B.体积小、智能化、重量轻、效率高

C.小型车特温戈和SmILE

D.使小型发动机充分发挥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

18.从本文看,下列反映Sm11正发动机的特点的一组是

①使用了高于正常压力的增压器②油耗低,功率大

③具有先进的冷却系统④体积较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9.以下理解不符合本义内容的一项是

A.温科AG公司专为特温戈设计的发动机也用于SmILE

B.法国雷诺公司使特温戈减轻的重量超过了195公斤

C.SmILE的车身使用了玻璃钢和碳素纤维强化塑料零件

D.降低燃料消耗对各种汽车的驾驶和性能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20.根据本义的内容,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特温戈虽然出色,但还不是一种环保型小汽车

B.原来的特温戈车的发动机存在一些问题

C.降低汽车燃料消耗的惟一办法是使用混合燃料

D.目前大多数汽车发动机的问题不在于使用寿命

答案:17.B18.C19.C20.D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2014年全国高考试题)

铜奔马正名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纭,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二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山川。”《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但是《淮南子•俶真训》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也,能致风气。”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乌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17、以下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作为中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其名称一直众说纷纭。

B“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二名跟铜奔马造型相合,但未被采用。

C“铜奔马”一名中虽然有奔马,但是没有飞燕,不能令人满意。

D“飞廉铜马”一名,比起“铜奔马”、“马踏飞燕”等更逊一筹。

18、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A《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

B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

C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D《后汉书•董卓传》“飞廉铜马之属”中,飞廉和铜马应是两物。

19、对原文最后一段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到今的诗文中,用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

B“二句中赤免指良马”的“二句”指“紫燕光陆离”、“紫燕跃武”二句。

C铜奔马足下有一鸟,文中透露出这种造型的用意表明奔马速度快燕。

D作者认为,“紫燕骝”、“飞燕骝”的名称符合古人原意,又切合铜奔马的造型。

2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会》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

B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都是我国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

C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D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飞廉铜马”和“紫燕骝”两个命名是相似的。

答案:17B18C19D20C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7—20题(2014年春季北京高考试题)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1990年出版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显示,史学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观者。就拿来说,作者谈到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难以展开时写道:“在马戛尔尼扩大英国与中国贸易行动失败的情况下,该公司只好自己想办法来维持贸易平衡,但东印度公司用什么商品来打开中国市场呢?答案就是鸦片。”

看来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很明显的:因为英方一系列要求(增加通商口岸、减低税率、设立租界等)未获应允,东印度公司才不得已求助于鸦片。

其实,即使清政府当初一切照英方的安排行事,不法鸦片贸易仍无法避免。第一次后,英方的要求悉数满足,鸦片交易还是不能禁绝,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证。而且,《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并不讳言:清朝政府早在1729年就颁布了禁烟诏令,嘉庆皇帝一即位(1796年)就下令再次禁烟,但在“十八世纪末”,每年仍有大约一千二百箱的鸦片运销中国,其中大部分来自孟加拉,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那里的鸦片生产。

“十八世纪末”这一表述方式比较模糊。实际上,在马戛尔尼出使中国(1793年)之前,鸦片走私已很猖獗。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初,东印度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岌岌可危。黑斯廷斯在1774年担任英属印度总督之后就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如果听任印度农民吸食当地盛产的鸦片,财政上当然不无小补,但东印度公司的利益最终将受到损害,即失去健壮的劳动力;在他的坚持下,东印度公司垄断的鸦片销往中国,于是偷运“福寿膏”逐渐成为英属印度的支柱产业。尽管这位黑斯廷斯在1785年遭受弹劾,但他的鸦片走私政策却留给东印度公司滚滚不断的财源,直到二十世纪仍有英国史学家对黑斯廷斯当年的“远见”大加赞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到了十九世纪初,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靠中国的银两来维持的。

伯克在弹劾黑斯廷斯时称东印度公司是“有史以来最堕落的公共机构”,其成员系“人类的垃圾、渣滓”。当时鸦片问题尚未浮现在公众的视野之内,伯克即使有所听闻大概也不会就此问罪。至于马戛尔尼,使华前曾任东印度公司的要职,他不知道清廷明令禁止的鸦片贸易一直在进行吗?

17、下面不属于《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观点的一项是(B)

A清朝政府禁烟的诏令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

B历史学家不可能只是历史的旁观者。

C鸦片贸易应该由清朝政府负主要责任。

D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偷运鸦片是不得已的选择。

18、下面关于黑斯廷斯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

A黑斯廷斯采取的鸦片贸易政策是具有历史远见的。

B黑斯廷斯以邻为壑的政策是指:让东印度公司把鸦片销售给印度农民。

C黑斯廷斯因为推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而受弹劾。

D最晚从黑斯廷斯担任英属印度总督时起,鸦片就已经销往中国。

19、下面关于“东印度公司”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

A当初如果在印度本地大量销售鸦片,最终将使东印度公司获得更大的利益。

B东印度公司被看作“最堕落的公共机构”的主要原因是向中国偷运鸦片。

C在孟加拉的鸦片生产和向中国销售鸦片两方面,东印度公司都占有垄断地位。

D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

20、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A马戛尔尼使华时对鸦片贸易的存在并不知情。

B《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是在为英国方面推卸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