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楚辞》的阅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楚辞》的阅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楚辞,回答后面的问题。

渔 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lǚ)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①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f其r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③,受物之汶汶④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あ荻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注]①(括常:搅混。②哺(bǔ)其糟而f(chuò)其r(lí):哺,吃;f,饮;r,薄酒。③察察:洁净。④汶汶(wèn):玷辱。⑤鼓ぃyì):打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认真查找并仔细概括。

答案: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特立独行的人;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能力,回答此题与上题相似,先要寻找标志,快速定位。将描述渔父的句子找出来并认真分析概括。

答案:文章还塑造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回答时要注意阅读原文,在文中找答案,屈原与渔父的形象在作者心中形成对比。二者相互映衬突出中心。

答案: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注意据题意找出相关语句,加以概括。而作用方面,应在整体阅读,在总体把握的前提下进行作答。要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层次与内容,明确基本信息。

答案: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遇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张本、铺垫。

【技法指津】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和《楚辞》犹如两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们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学双璧”。上期我们讲解了《诗经》的阅读。那么,怎么阅读《楚辞》呢?

一、比较《楚辞》和《诗经》

1.具体内容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而且《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真”是《诗经》的切实表现,“奇”是《楚辞》的形象展示。古朴的春秋时代氛围和温婉的中原风气给予《诗经》众多平民作者淳朴的思想意识,他们用简洁平实的语言创作出和谐自然的诗歌;纵横洋溢的战国时代氛围和奇异的楚地风貌给予屈原丰富的想象力,他怀着对国君的诸多复杂的情感写下《楚辞》。《诗经》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包括奴隶等下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而《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就是他遭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

2.在语言上,它们也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诗经》以四言为主、篇幅短小、用词凝练,运用词头词尾、叠音词,语言朴素,呈现出简洁精练、和谐中正、平实自然的特点。《楚辞》以六言为主,篇幅较长,多状貌语和虚字,运用楚地方言、以奇花异草为喻,感情热烈却不乱章法,呈现出铺张渲染、恢宏奇丽、激奋沉郁的特点。而且《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气助词“兮”“些”等。

3.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开拓,也把赋比兴发挥应用到极致。辞家们往往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在《离骚》中,屈原笔下描绘的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虬龙鸾凤、飘风云霓、高冠奇服、玉鸾琼佩……它们或配忠贞,或比谗佞,或媲君主,或譬贤臣,或托君子,或喻小人,或示超俗,或表追求,这些都已不再是作为喻体或借以起兴之物的客体,而是融合了主体情感、品格和理想的象征,成为蕴含艺术趣味的意象了。这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比兴手法的局限,这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在中国传统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口而诵,心而悟

相较于《诗经》阅读的“口而诵”,《楚辞》阅读要讲究“心而悟”。就是要求我们在专注地读时,心专注地想,这样才可能“悟”,“悟”不仅仅是理解,还要有自己的感受和心得。在读《离骚》时,只有联系屈原的坎坷经历,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汹涌和涨落。

一方面,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述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另一方面,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写到草木的地方甚多:或用香草(白芷、秋兰)作为妆饰的材料;或用香草(椒、桂、薰、芷)隐喻贤臣;或用种植香草象征培养人才。写到“美人”时,用男女之爱来象征君臣、朋友之谊。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明白屈原作为楚辞的创始人和发扬者的伟大之所在。作为政客,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楚王信任。然而在“举世混浊”的时代却要保持“唯我独清”,必然会受到排挤,于是在那个“众人皆醉”的国度里,独醒的屈原就注定被放逐,最终只能投江而死。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楚辞,回答后面的问题。

怀 沙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①。兮杳杳②,孔静幽默。郁结纡轸兮③,离O而长鞠④。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方以为圜兮⑤,常度未替⑥。易初本迪兮⑦,君子所鄙。章画志墨兮⑧,前图未改。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巧不圪猗幔孰察其拨正。玄文处幽兮,瞍谓之不章{10};离娄微睇兮{11},瞽以为无明{12}。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兮{13},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夫惟党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14}。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怀瑾握瑜兮{15},穷不知所示。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材朴委积兮{16},莫知余之所有。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重华不可]兮{17},孰知余之从容!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何故也?汤禹久远兮,邈而不可慕也{18}?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离O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19}。

乱曰: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怀质抱情,独无匹兮。伯乐既没,骥焉程兮。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20}。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曾伤爰哀{21},永叹喟兮。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22}。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注]①汩(gǔ)徂:急行。{2}(shùn):通“瞬”,看的意思。{3}纡轸:委曲而痛苦。{4}离O(mǐn):遭忧患。鞠:困穷。{5}\(wán)方以为圜(yuán):把方的削成圆的。\,削。圜,通“圆”。{6}常度:正常的法则。替:废也。{7}易初:变易初心。本迪:变道。{8}章:明也。志:记也。{9}(chuí):人名,传说是尧时的巧匠。蓿zhuó):砍,削。{10}蒙瞍(méng sǒu,蒙叟):瞎子。章:文彩。{11}离娄:传说中的人名,善视。睇(dì,弟):微视。{12}瞽(gǔ):瞎子。{13}@(nú):竹笼。{14}臧:通“藏”。指藏于胸中之抱负。{15}瑾、瑜:均美玉。{16}委积:丢在一旁堆着。{17}](è):遇。{18}邈:遥远。{19}大故:死亡。{20}错:通“措”,安排。{21}曾:通“增”。爰(yuán)哀:悲哀无休无止。《方言》:“凡哀泣而不止日爰”。{22}爱:吝惜。

1.请探讨这首诗让后人产生共鸣和敬慕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在语言上有何独特的艺术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