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会生存作文开头

学会生存作文开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会生存作文开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会生存作文开头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年级学生 终身发展 自主作文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尽管各类学生作文书籍层出不穷,但学生作文仍然暴露出消极、被动的状态,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学生自主作文是谈不上了,当然也不必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着想了。究其原因,有四点:

1.作文教学模式比较僵化。一般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往往是教师布置习作题目,然后进行审题、立意、选材等方面的指导,紧接着就是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组材写稿,学生完成后就是教师批改,教师讲评。作文教学的模式,仍以教师为核心、为中心,学生的习作活动完全处在一种被动应付的状态,毫无自主可言,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2.教师在作文教学时缺乏有效的指导,对指导的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投放在“命题、选材、确定中心、选择写法,以及开头、结尾”上,忽视了习作后的指导,从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自我意识。

3.教师所制定的作文训练计划性、针对性不强,重点不明确,随心所欲的现象普遍;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的甚至把作文看成了文学创作,随意拔高了要求。

4.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还经常会忽视最基本的结构训练。因为“结构”它包括认识事物、构思文章,具体地组织或安排材料的全部运思过程。可以说学生被动作文的原因主要在教师,这是观念、主张、素质的体现,过于导得死,不灵活。

二、学生自主作文的必要性

“发展终身教育的思想”日趋完善和被大家所认可。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一网络经济越来越显示出勃勃生机,国际竞争更趋激烈。人们认为:一个崭新的读网时代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和世界许多先进国家一样,我国的现在和未来将要迅速进入终身受教的学习化社会。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教育必然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最近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之一《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感触颇深:“学会生存”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其中提到:“有效的学习不是依靠教学的科学严密性,因为这种教学已经过时了,所以它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是虚幻的,有效的学习乃是依靠学习者和知识源泉间的关系性质。”读书强调了对学生的“个别化教学”,即按照学生的要求和才能给每个学生布置一个学习计划;也强调了“教师作用的变更”,即教师权威式的传递知识的办法正在被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判断学习者的需要,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考核所获得的知识等加以补充。因此我们今天必须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的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学习者在学校生活中不应屈从于预先规定的教学原则,应当容许他自己决定他要学什么,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与受训。

三、学生自主作文的可能性

自主作文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地、独立自主地投入到写作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体验习作的知识、积累经验、发展自我、提高能力。它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着一定的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掌握知识的思维过程,有着一定的想象、创造、竞争意识,有着较强的口头语言表达、书面语言表达等能力,还有敢于表现、勇于表现、敢于承担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这样的心理特点足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习过程就是让大脑中的图式不断地按照客观事物的完整图式来补缺、完形的过程。这和作文教学的特性是相吻合的,因为学生的作文,从选材――立意――成文,经历了一个“生活――认识――表达”的心理过程。因此我们要根据作文教学的特点和教育心理规律,优化作文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学会自主作文、自能作文,从而摸索出一条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途径。

四、自主作文的做法

(一)教师在作文指导上的观念转变

1.小学生作文是指小学生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认识水平而完成的习作性的练笔作业,而小学生的习作练笔活动又是一个特殊的认识活动。在这个认识活动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习作内容是认识的客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在习作练笔活动中,需要借助语言文字这个重要中介手段,在观察、收集习作材料和进行习作构思时,需要有语言的参与,习作构思的结果更需要用语言文字创造性地表达出来。然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尚不能独立地进行习作活动,即使是学生创造性地表达也仍旧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小学生作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习作的练笔作业,主要的任务是让他们初步掌握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基本功,培养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基本能力。

2.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教学新模式。《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鉴于此,作文教学新模式应该是:群体教学与分组教学相结合的导学――善于抓住关键加以指导的点拨――针对优等生与后进生给予不同辅导的分层指导――教师点评与学生互改相结合的修改――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评议――变修改过程为学生作文能力渐进过程的再修改――成文。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点评时若能抓住学生最能表现个性的童心童趣的文章进行研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学生自主作文的训练

1.留心观察,体验生活。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客观事物千变万化,均有其真、广、繁的特点。我们应该让学生自主、能动地接触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或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或间接了解,让学生在有意或无意的感觉中,接受它们的信息、感知它们的存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保持饱满的热情,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体验生活在于“留心”,可以选取适当的观察顺序,按不同的角度、层次、范围去全方位地观察;观察时要心明眼亮,在寻常中发现新意;能分辨差异,抓住特点,突出本质。

2.走出课堂,走向课下。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自然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应该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对不会等到上作文课时才产生。从课堂上走下来,有了感触及时地记录下来,什么内容都可以。平时可以采用随记、日记、周记的形式加以记录,一旦到了作文课上,在教师的指导中加以提炼,达到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的目的。

3.强调自主,“主”、“导”结合。强调自主不等于对学生放任自流,而应该在教师引导的前提下,做到“主”、“导”结合。

(1)自主拟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是作文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由规定命题向学生自主拟题转变的具体措施。即使是命题,也要少一点限制,多一点自主,让学生作文时自由发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龟兔赛跑》这一童话故事的改编,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写出自编的故事,空间大、余地足、自主意识强。再如对即将毕业的小学生来说,表达对老师敬仰作文题极多:命题的、半命题的、给出范围的。其中《偏心的老师》一文内写道:“老师,我恨您,恨您不顾自己伤残的腿,不管自己刚满一周的儿子,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我们,这是不公平的!您应该把爱给儿子一半!”这段看似恨实则爱的佳句不正流露出学生对一个无私奉献的老师的赞美、崇敬和热爱吗?

由此可见,命题的优劣决定着学生思维火花的进射。在命题上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才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才能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倾吐真情实感,从而达到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2)自主写作。改变以往那种教师出题学生做,怎么出就怎么做的做法,完全由学生自主地写作,包括每单元的习作。倡导学生大胆作文,无拘无束地“怎么想就怎说,怎么说就怎么写”的自主作文风气。可以让学生根据自拟的作文题目,自主地选择材料,独立自主地选择写作方法,确定写作思路,鼓励自主创新。做到题目自拟、内容不定、长短不限、文体不限、交稿时间不限,力争达到“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的境界。

(3)自主批改。以往老师批改,学生只看分数,不看评语的现象极为普遍,学生只知道完成了习作的任务,真有些劳命伤财的味道。现在《语文课程标准》已作出明确规定:“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在我们平时高年级学生的作文批改中,一方面要注重教师的导改,即采取全面测览的方法,有选择地进行文章示范引路;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互改,对一些文章结构相似、比较富有特点的专题性习作采用互改的办法;再一方面要逐渐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习惯,可以提出自读几遍已经完成的文章,边读边思,边读边改,在边读边改中运用一定的修改符号,从而达到既通又达且美的境界。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强调学生的自主批改,才会促进学生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9重印第170页.

[2]小学教学参考.2001年7.8期第16页.

[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课题组编著.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对新世纪挑战的应答.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5.

学会生存作文开头范文第2篇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现象:一部分学生虽然也知道写作在学习、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写作兴趣仍不浓,甚至怕,即使是在老师的强迫下完成,也多是敷衍塞责。加之作文多数是以教师命题,学生硬着头皮在老师规定的范围内咬笔杆、绞脑汁,冥思苦想,被动地训练。结果是材料枯竭,信息断流,收效甚微,有时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而不写。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要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首先要使学生产生好的情绪,打破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平静状态,引起兴奋,调动潜在的需求,激发其内在功力,促其乐于写作。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才能积极思维,主动去写。因此,激发兴趣是取得写作成功的第一步。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调动其写作积极性呢?我的体会是要突出“读”“观”“诱”“讲”“境” “练”“题”七个字。

一、“读”――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获取大量信息。现在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这为当代生活阅历较浅的中学生获取写作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优秀文章,从中获取营养,博贮信息,由此造成一种知识势能,使胸中有故事;同时要求学生注意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为了让学生读到有价值的东西和精品之作,我还向他们推荐《中学语文报》《散文》《中学语文》《青年文摘》《全国中学生优秀选》等杂志,让他们订阅,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还让学生自读当前中考的文学名著篇目,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文学杂志晚餐”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提高了写文章的积极性。

二、“观”――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便有发现”。观察是作者认识生活,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存在这样一种心理现象:司空见贯的生活,熟悉了解的人物,要去写时,却感到无啥可写。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生活缺少观察,缺少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接触的许多事物仔细看,仔细听,仔细分析研究,这就是观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外界的事物去感知。当然,这个过程必须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因此,老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发现作文需要的素材。

三、“诱”――分析讲解典型文章,诱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学生从范文的人物形象中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从范文的事与理中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学习范文的精巧构思以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多方面的启发,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倾之于笔端。

四、“讲”――举办作文讲座,启导学生写作技巧。学校成立“飞鸟文学社”后,我校在每个班选出五名学生为文学社社员,要求他们定期投稿,并在文学社中发表。文学社定期举办作文讲座。

五、“境”―― 创设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展评、竞赛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写作氛围,营造让学生表现自我的优良环境。在这方面,除了积极创设多姿多彩的课堂情境外,我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每次批改学生作文后都应从布局谋篇、谴词造句等方面及时选出优秀文章,然后让学生重新抄写,贴在教室学习园地上,让大家一起阅读、欣赏、展评。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这类文章的写法,又激励了学生的进取心,唤起了写作的竞争意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凡报刊上登载的有奖征文活动,我都发动学生参加。

六、“练”――开展课外练笔,扩大兴趣范围,不断强化写作的积极性。课外练笔总是与兴趣联系在一起的,它一点不勉强,学生完全是“为情造文”自由写作,越写兴趣越浓,越写越能尝到写作的兴趣,由“要我写”到“我要写”,最后达到“我爱写”的境地。课外练笔给予学生的范围很广,方式很多,如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童话故事、想象故事乃至诗的练习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让学生进行“连词成段、成篇”的训练,这既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可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写作充满迷恋和欢乐的情绪。

七、“题”――利用巧命题目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最喜欢的是新颖而又切合他们实际的文题。叶圣陶先生指出:“训练学生,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学生的积蓄不外乎生活的积蓄、书本知识的积蓄和感情的积蓄。文题命得好而又命得巧,就可以触发学生的灵感,诱其打开记忆的仓库,把自己看的、听的、说的、玩的都倾吐出来,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有理可论。

命题,还要有针对性,要顾及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结构不一样,命题范围也应有区别。初一刚进中学、抽象思维虽有所发展,但具体的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多借助于直觉形象,题目应命亲眼见的直觉形象,否则会感到畏惧、厌弃。初二身体速长,发育逐渐成熟,意识到自己已进入成人世界,较初一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以及好奇心。老师根据这些特点来命题,学生写作才能有情绪。初三时,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够成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能讲一定的道理,但说理比较肤浅、简单、片面。他们害怕摸不着边际的议题,命题时就要注意难易适度,难度一大会产生厌烦心理,挫伤其积极性,扼杀写作欲望。所以要把握命题尺度,全面分析、有所侧重。在命题时,除了注意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外,还英采取课外学生自由命题的方法,以适应不同个性不同兴趣学生的特点。这样,因命题内容不限,形式不拘,不仅使学生乐意写,而写得真,写得实,收到较好效果。如:今年四月下旬我们带领学生春游,又去参观黄埔军校后,学生就写出了不少新颖而有意义的散文游记,有:《革命英烈黄埔》《革命英烈傲气扬》《阳春四月圭峰行》等。

总之,“读”“观”“诱”“讲”“境”“练”“题” 是从多角度多方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结合体,其中很多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凡事总是开头难,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教师善于利用时机,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愿写、乐写、争写,作文教学就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会生存作文开头范文第3篇

一提简·奥斯汀,便会想到热闹的舞会、优美的乡村、和一群热衷讨论男女婚嫁的人们。在简不多的作品中,《傲慢与偏见》最为读者喜爱。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傲慢与偏见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傲慢与偏见心得1小说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消除对彼此的误会,最终缔结了美满姻缘。小说中还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来与女主人公的婚姻相对照。奥斯汀告诉我们要理性正确对待婚姻。

在当时的时代,由书中人物所表现出的婚姻。不是男女间无法控制的热情而是双方与社会间的契约产物。婚姻关系可提供阶级提升与经济改善的机会,财力与社会地位为决定婚姻对象的相关条件。为了达成婚姻的目的,女性人物善于把自己转化成商品,展示其外貌与才艺,吸引男性目光。现在,女性地位提高。婚姻生活实现了和男人一样的人格独立,拥有平等权利,有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去追求幸福,不再仅靠婚姻决定一切,所以希望找到真爱,以双方感情作为缔结婚姻的基石.

伊丽莎白给自己定的原则上婚姻要建立在爱情之上,倘若两个人之间没有感情,便会步入婚姻围城中,影响以后的生活。作为女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能当男人的配件,需要找到真正能跟你共度一生、在心灵上共鸣的伴侣。女人若把婚姻当作一条未雨绸缪的体面出路,很可能成为婚姻的牺牲者,为自己的幸福之路埋下隐患。而男人,若不上进,想凭自己的容貌骗取有钱女子,通过成家来向女方及家庭索要钱财,中汇遭世人鄙视,要再造化不好,后半生将在孤独寂寞和穷困潦倒中度过。

夏绿蒂和柯林斯是出于物质生活需要的结合,夏绿蒂本是个联盟女子,只因家里没有财产,人又长的不漂亮,到了二十七岁还是个“老处女”。她所以答应嫁给柯林斯,只是为了能有个归宿,有个能确保她不致挨冻受饥的“保险箱”。建立在无感情基础上的婚姻,幸福难料,他们只把成家作为最可心合意的避风港,以物质上的满足来掩盖感情上的空虚,这就难保在以后的生活中双方不产生矛盾。如今婚姻自由,结婚也不再是永久的可靠保证了,若把婚姻当作生活命运的唯一赌注,并不一定能像夏绿蒂那样幸运。

丽迪亚和韦翰仅仅是建立在对彼此青春美貌的迷恋上的婚姻。丽迪亚是个轻狂女子,她不注重素质、修养的提高,本身年轻对社会了解不够,又任性不听家人的管束,一味想踏入社交,吸引男人眼光。因为贪恋美貌和感情冲动的缘故,跟着韦翰私奔,后经达西搭救,两人才苟全成亲。婚姻是人生中的大事,要慎重对待,不要把婚姻当儿戏。为了金钱和地位结婚是错误的,但没有上述因素便是愚蠢的,他们两人都不具备结婚的条件,所以婚后尽管丽迪亚依旧痴情,也改变不了韦翰不负责任的性格。

伊丽莎白和达西,他们之间既有经过波折所产生的真爱,又有维持家庭的物质基础,才能经受住地位差距和长辈阻挠的困难而有幸福的婚姻。

傲慢与偏见心得2一提简·奥斯汀,便会想到热闹的舞会、优美的乡村、和一群热衷讨论男女婚嫁的人们。在简不多的作品中,《傲慢与偏见》最为读者喜爱。

乡下的人们生活单调,缺少舞会和购物商场的娱乐,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最大的不过生老病死,男婚女嫁。所以小说一开头就说,饶有家资的单身男子必定想要娶妻室,这是举世公认的真理。

我们先来看一下小说中反映的十八世纪末页社会风俗:女子超过二十三岁就会被认为是老姑娘;家里有多个女儿的,按礼节,大的没有出嫁,小的不能出来参加社交活动;女儿没有权利继承地产、房产,只能拥有嫁妆或者凭借父母遗嘱分得一份遗嘱;长子继承制;教会拥有很大权力;商人社会地位低贱,拥有世袭爵位的人享有绝对的贵族地位。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故事,众位读者早已知晓,机智聪慧率真漂亮的伊丽莎白嫁给了成熟深刻富有高雅的达西,像童话故事里的王子公主一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作者简·奥斯丁看来怎样的恋爱是完美的?每一个结局美好爱情故事都承载了作者的爱情梦想。

电影《成为简·奥斯丁》中,才情满满的文艺女青年简,与年轻俊秀的律师相爱。在俗世的眼光看来,简需要嫁一个颇有家财的男子方能过上优裕生活,保持时常阅读的闲情;而贫穷的律师也需要娶一位家底丰富的女子才能改善生活品质。因此,简一生未嫁,而律师遵从家人建议娶妻,并给自己女儿起名为奥斯丁。

在两人相爱的过程中,简正在从事《第一印象》也就是后来的《傲慢与偏见》的创作,那么这部作品无疑是简·奥斯丁对自己爱情完满结局的梦想。一个女子拥有才华、气质、美貌却贫穷,必得有一个阅历丰富、品味高雅,物质充裕的男子相配。

对比简和伊丽莎白,可以发现她们有不少共同点:富有才华但又固执,率真美貌又不肯轻易认输,没有请过家庭教师依然获得了良好的修养,绝不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

在简·奥斯丁自己的爱情中,是因为两人物质不充裕而无法圆满,因此她深知爱情不能无所依。因此她借魏肯和夏洛蒂让伊丽莎白明白有一个令人气恼的信念:容貌英俊的年轻人同相貌平凡的年轻人一样,也得有所依靠才能生活。

伊丽莎白坚信只有遇到意气相投的人,婚后才能得到幸福,但并非每个人都会由此幸运。好朋友夏洛蒂嫁给了趣味无聊、阿谀奉承的柯林斯,她在心里是有点看低她的。但夏洛蒂告诉她,对于受过良好教育但财产不多的女子来说,嫁人是唯一的一条体面出路,尽管对能否得到幸福毫无把握,嫁人也一定是免于贫困的避难所。对于夏洛蒂这般从不曾美丽,也不拥有聪明智慧的女子来说婚姻只是人生中的一个过程。

傲慢与偏见心得3读了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让我知道了原来在遥远的欧洲不仅有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悲壮的爱情,像莎翁那样的古典哥特式的美,原来也有市井家,回归生活的美。简单,精致,如同“两寸牙雕”,却窥视出了整个社会。

弗兰克奥康纳说:“我认为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技巧局将一样,她在文学方面炉火纯青,就像莫扎特在音乐方面的完美无缺一样。”《傲慢与偏见》的语言如同掠过竹林的风,带给我竹林般的清凉,泉水般的清澈,让人可以随时随地的沉浸其中。那细腻的语言,缜密的思维,为我拉开了英国田园风光的帷幕,不经意间勾勒出了一个浪漫纯美的童话,却又那么的贴近生活。

这是一部描写爱情与婚姻的小说。小说围绕班奈特太太如何把五个女儿嫁出去的主题展开。书中一共写了四队青年男女的结合,作者一一加以比较,批判,爱憎分明的阐述了自己的爱情与婚姻观。富有傲慢的达西和睿智具有反叛精神的伊丽莎白,温柔体贴的简和有权有势的宾利,以及莉迪亚和威克姆,夏洛蒂与柯林斯。

贝内特夫妇五个女儿待字闺中,没有子嗣,依照当时的法律,他们死后家产须由远房内侄柯林斯继承,因此把五个女儿嫁到有钱人家,成了贝内特太太最大的心愿。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整个故事的架构。虽然作者在作品中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但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的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其实小说中的班奈特太太是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缩影,爱情对她们来说是不可靠的奢侈品,她们只看重物质,看重权势。所以当富有单身的宾利来到内瑟菲尔德庄园,便成了众人注目的焦点和谈论的话题,以及小说中对军官们到来,小镇人民细微的表情和言语的描写,将当时社会风气展现的淋漓尽致。

然而作者奥斯汀是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女性,于是她塑造了一个追求纯粹的爱情,多少有些藐视权贵的伊丽莎白。虽然小说写于19世纪初叶,但是她所阐述的爱情观与婚姻观放在当下中国却也依旧是那么热点的问题。看到社会中充斥着的拜金主义,炫富事件,小三,包养等心中竟升起一种荒凉,但这也并非真爱的缺失,而是社会问题。我个人认为这种狂热的拜金主义是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够完善,本来在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对金的崇拜,对物质的追求是很正常的事,然而在中国却显得有些病态了,因为在中国没钱你便无法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在“生存”这把悬于头顶的大刀压迫下,拜金现象自然变得严重,人间的真善美也在死亡的威胁下大大贬值。而在国外,特别是欧洲,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哪怕你没钱,你还可以生存,所以在国外对艺术,对学术的追求热情远高于中国,同样在那样一个安逸的社会里,爱情观也让现代中国青年向往。

在我看来婚姻的奠基本来就应该是爱情,如同伊丽莎白所追求的一样。面包与玫瑰的选择,若二者不可得兼,取玫瑰而舍面包也。这种选择或许是因为我还没有面临生活的压力,但是追求爱,追求美的确是发自内心的呼吁。

但这只是个人的做出的选择罢了,在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基本假设那便是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人们总是在不停的面临选择,而我只是出于个人偏好更侧重精神,愿意承受更大的机会成本而已。同样,有些人更侧重于物质,这只是一个选择,没有对错可言。然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当大部分人做出了同样的选择,那这个选择便成了一种风气,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俗。之所以将题目设为“两寸牙雕”,不仅是因为《傲慢与偏见》的精巧细致,更是因为通过这个“牙雕”窥见了当时的风气,抛开爱情不谈,还有其他的一些感慨。

首先让我感慨的是当时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和遵守因为整个故事的构架便是在依据当时法律贝内特夫妇死后财产由远房内侄继承这个源动力的作用下进行的,可见当时法治发展的水平。

其次是平等,“傲慢与偏见”这个书名便是在平等的观念下产生的,达西因为在交际舞会上不肯与他人跳舞,让伊丽莎白认为他十分傲慢,以至于产生了偏见。要认识和结交朋友都必须与他人一同跳舞,随时更改舞伴,尽兴而为,虽然这个平等具有局限性,但这些应该便是现在欧洲国家自由,平等,法治等观念的雏形。这些从两寸牙雕中观察出的细末,让我回眼中国的当下,期待能发现更多的进步雏形。

傲慢与偏见心得4这是部浪漫又现实的爱情。爱情没有浪漫就失去其美好的色彩了。但是小说中种种关于门当户对,以及财富对婚姻的考量却充斥其中。

伊丽莎白为自己家人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万分懊恼,达西也因此劝宾利先生离开简,后来自己也是在理智与情感较量之后万分矛盾地向伊丽莎白吐露心事。所以说什么是爱情?那种纯粹的感情,爱的不顾一切,单纯的洁白如雪的爱情是不是真如镜中花水中月,是不是只不过是人们心中的美好幻想和追求罢了,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寻找二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伊丽莎白在知道威克姆的真实面目前对其充满好感,她的姨妈却说这样的青年托付终身不会幸福,因为他没有财产没有稳定收入,伊丽莎白接受这样的看法,并且主动克制了自己的感情,呵呵这样并没有给伊丽莎白抹黑,只会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理智的伊丽莎白,聪明理智的姑娘。

达西继承祖业,生活无忧无虑,在上流社会里也是受人尊敬,在那样的地位,一切的美德都不为过,慷慨大方,助人为善,这些东西无助与对他形象的丰富,对他倒是没什么评价。有一个细节的描述很有意思,伊丽莎白和她的舅妈舅舅mr./mrs.gardiner 到彭伯利-达西的庄园去游玩时,不小心遇见达西之后,mr.gardiner和达西先生的交流让伊丽莎白非常满意,她觉得达西应该知道自己的亲戚不都是那种举止让人厌烦的人。这样的心理描述的确很有意思,伊丽莎白已经非常在乎达西的感受了,如果不是的话,她的亲戚如何的糟糕又关达西何事?再者,伊丽莎白是不是也有那么一点的虚荣心呢,这无损她的可爱,反而使她更加可爱!谁不有一点点呢?

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因为金钱、名利或其他原因而草草决定,要坚持寻找真爱。如果对方的某些缺点是自己所不能容忍的、而且也是自己所无法改变的话,就应该果断选择放弃;当然也应该要珍视彼此,不要由于别人的一些话就改变自己的决定,幸福要自己去经营。

傲慢与偏见心得5《傲慢与偏见》,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小说,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文中描述了柏纳特一家几个女儿的故事。大女儿姬安,温柔善良,美丽可人,与富家子弟宾利一见倾心,却在关键时刻发生了波折。二女儿伊丽莎白,聪慧清丽,有志气,有主见,与家产万贯的贵族青年达西相识。可因为达西高傲孤僻,伊丽莎白对他存有严重的偏见,两人明明相爱却不肯承认,还不断地用言语刺痛对方,幸好最后误会冰释,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本小说,我受益匪浅。在我们这些人中,有许多很谦虚,但也有一些傲慢的人。这些傲慢的人有时的确令人讨厌,他们把眼睛长在头上,对其他人都不屑一顾。的确,傲慢是一种缺点,一种在环境下养成的性格。我们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捧着,典型的“小皇帝”.要是从小到大一直这么养尊处优,怎么会不傲慢呢?因此,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对傲慢的人产生偏见,而是该多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傲慢,以后自己的事也要学会自己做,不再让父母操心,劳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