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徐志摩现代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偶遇》是一首诗,作者是当代诗人徐志摩。
内容是: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映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需欢喜,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徐志摩在其中都起着主角的作用,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尊敬的各位来宾,尊敬的各位亲朋好友:
旭光和魏魏踩着诗的音符,携手步入共同的诗意的人生。华兹华斯说:“诗人是捍卫人类天性的磐石,是随处都带着友谊和亲情的支持者和保护者”。为了给来宾们助兴,为了给旭光、魏魏的婚礼增添一份诗意的喜庆氛围,丹东市诗歌协会筹备了赵旭光陈魏魏婚礼专题节目——爱情诗朗诵会,暨鸭绿江国际旅游节诗歌朗诵会,暨首届鸭绿江诗歌节爱情诗朗诵会。筛选了七首中外爱情诗名篇,又组织力量为旭光、魏魏创作了三首,一共10首爱情诗。朗诵会会策划:黄文科 配乐 希望我们的朗诵能给大家带来诗意的精神享受。谢谢大家。
一、也许我们都曾经记得一首鲁迅的译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的作者为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因为这位不朽的名字,匈牙利受到全世界热爱自由、和平和诗之美的人的关注。下面请欣赏裴多菲的名诗《我愿意是急流》
作者:裴多菲 译者:孙用 朗诵者:于音郭松
二、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领军人物。1924年陪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日本,徐志摩写下了组诗《沙扬娜拉十八首》,我们选择其中一首,堪称徐志摩抒情诗中的“绝唱”。下面请欣赏《沙扬娜拉》。
作者:徐志摩
朗诵者:丛黎明
三、舒婷,朦胧诗派主要人物,是她在新时期之初恢复了歌写爱情的诗歌传统。下面想把她的名诗《神女峰》献给大家,朗读者:刘海东 姜丹
四、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杰出的抒情诗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1923年,由于他那些始终充满灵魂的诗,通过高度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叶芝不朽的诗篇散发恒久的魅力,跨越了精神时空。下面请欣赏叶芝的名篇《当你老了》
作者:叶芝 译者:袁可嘉 朗读者:孙守涛
五、白朗宁夫人15岁那年从马背上摔下来,从此瘫痪在床,她的情思并没有瘫痪在床,伊丽莎白把内心的情感化作诗行,并在伦敦享有盛名。1845年伊丽莎白收到一个陌生人的来信,来信者是诗人白朗宁,鸿雁传书。当他们接近爱情时,伊丽莎白拒绝了白朗宁的求爱。经历一番痛苦并幸福的折磨。他们相爱了,相见那天早上,伊丽莎白突然感到她的双腿有了力量,她奇迹般地从卧室走到了阳台,她要迎接黎明的曙光和她的白马王子。由于爱情的力量,白朗宁夫人所写的“十四行诗”再度掀起人们对十四行诗新的热爱,下面请欣赏白朗宁夫人的代表作《我是怎样地爱你》。
译者:方平 朗诵者:迟丹辉 尹鹿
六、1983年,诗人黄文科写了一首爱情诗《美丽的姑娘》,诗歌传达出他朴素的精神至上的爱情观。今天看来,这首诗歌不仅仅是自卑自我灵魂的抚慰,也是对赵旭光陈魏魏精神至上的爱情的礼赞。下面诗人自己朗诵自己的诗歌。
七、泰戈尔是印度最伟大的诗人,他曾一代一代影响着我们中国爱诗的心灵,他的《新月集》和《吉檀迦利》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的魅力,下面我们把他爱情诗《叶儿在崇拜时变成果实》献给大家。朗诵者:庞锦绣
八、从伊甸园开始,爱情就充满了神奇。结婚的后来是什么呢,确实令人遐想。作为朋友,我为旭光魏魏写了一首诗《后来》,下面我和刘月女士就把这首献给大家。
九、舒婷的《致橡树》曾风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时至今日依旧还有浓郁的诗情,有请程国顺先生、汤金玉女士把这首诗献给大家。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相比古典诗歌而言,现代诗歌似乎更难理解,也更难讲解,所以“读不懂”“讲不好”的问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现代诗歌教学也成了很多教师颇感棘手的难题。
一个诗的国度,竟然没有了诗,没有了激情应该属于诗的年龄的青少年不愿读诗,也读不懂,这是何等触目惊心的事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文体的陌生转换。语文课堂分析讲解的多是实用文,以及少量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章至少在文体方面的概念表述上有相近之处:中心、内容、材料、层次、表达方法……而诗歌在文体方面的概念上的表述是分行、省略、押韵、意象……加上现代诗歌风格多样,的确造成很大的阅读难度。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阅读习惯。其他文体是朗读,诗歌是涵咏其他文体抓材料归纳中心,诗歌是从意象中捕捉感情流程等毒他文体对语言、感情、技巧的要求不如诗歌高。再者,教师的学识修养也有所欠缺。许多语文教师对诗歌的认识是陈旧的、过时的。他们对诗歌的了解还是大学教科书《文学概论》里得到的知识。然而,时代在发展,诗歌理论也在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语文教师平时对诗歌的阅读、写作也是不多的。因此,遇到诗歌篇目,就感到不太好掌握备课的尺度,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二、现代诗歌的比读审美
把诗歌放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进行对读,是能够读出新意的。这些阅读与比对.可以在中外古今诗作之间,可以在同一作者不同作品之间,也可以在不同作者同类作品之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比如徐志摩对于康桥,曾写有几篇诗文。教师讲解《再别康桥》时,就可以结合徐志摩的另一首诗歌《康桥再会吧》和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就其中相应的河桥、水波、青草、云彩、钟声等意象进行比较,了解其散文和诗歌,采用了不同的抒情方式,表达出不同的美学效果。再如,穆旦的《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可以将其跟艾青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比较。如两首爱国诗篇不仅写作背景和主题相同,而且在艺术上相似,都选择了悲凉凄清的意象来表达祖国的苦难和人民的痛苦。风格上却相异,艾青的诗自然晓畅而不流俗,感情热烈而不做作穆旦的诗浓郁顿挫而不悲观,含蓄蕴藉而不晦涩。
三、现代诗歌的比读探究
一首现代诗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阅读梳理出不同的理解,并借助这些问题的解析和共同探究,努力学生去拥有个性化的解读。如对何其芳《预言》诗中“年轻的神”的理解,有理解为春天的使者,有理解为飞逝的时光,也有理解为诗人梦中的爱人。教学中,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反复吟诵,结合诗的相关背景,谈谈自己对上述诠释的理解,甚而提出自己的新解。卞之琳的《断章》和郑愁予的《错误》都有多种解读,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新的联想、新的评价。卞之琳说《断章》是通过形象的画面着重表达“相对”的意思,如果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读,是否可以这样说:诗人透过旁观者的眼睛,写出“人”对“情”的无奈,及“情”对“人”的捉弄?客观的铺叙中隐隐细味出淡淡清愁,以及诗中你、我、他三方面的关系?而郑愁予的《错误》,一般认为是一首爱情诗,而联系作者身世及背景,我们还能对诗的主旨产生其他联想或许是作者通过对大陆生活一段旧情的追忆,抒写与亲人久别后产生的一种惆惆怅心情等等。
四、现代诗歌的创作实践
许多作家是从爱好诗歌逐步走向文学殿堂的,诗歌还在潜移默化中对提炼语言的简洁、营造场景的氛围方面起了作用。因此,我认为,中学生写诗好处不小。经过教学实践,我还发现如果指导得法,中学生是可以写出好诗的!
“人是自然的产儿,就好比枝头的花与鸟是自然的产儿”,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样说。作品是作家的孩子,我想,《再别康桥》应该遗传了一些诗人的气质吧。
徐志摩是一位真诗人,他的诗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才气。“诗如新月,人如流星”是我读《再别康桥》时的印象。“诗如新月”,他的诗灵气外溢,光彩照人;“人如流星”,他英年早逝,带走了一树一树的花开。遥想他的绚烂人生,我觉得他简直就是一个充满欲望的婴儿,他的脐带连接的是欧美资产阶级文化的胎盘,他如饥似渴地吮吸着,像吮吸着母亲赐予的养料。
女人和诗是徐志摩生命的主题。他在《再别康桥》中对康桥的深情别曲演绎了他的爱。“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是因为“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他只身悄悄地来到康桥,又悄悄的告别康桥,缓步飘然而去,他唯恐惊醒了他爱的康桥。他爱康桥,仿佛康桥是他的魂,或者,如庄生晓梦迷蝴蝶般的,康桥是他的灵。那河畔夕阳中的柳条被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里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他掀起了她的红盖头。中国女性的妩媚,那杨柳依依的身姿,那雨雪霏霏的感情,不正在夕阳金红色的视线里凸现么?志摩是偏爱陆小曼和林徽茵的,她们美丽如水,温柔如水。
1、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2、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来源:文章屋网 )
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出发,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使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与作者心灵产生共鸣,激发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的兴趣。笔者针对当前高中现代诗歌教学现状,结合精读阅读法,提出现代诗歌精读教学的实施策略,有利于现代诗歌课题教学的有效性,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
现代诗歌;高中语文;精读教学
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国现代诗歌反映诗人处于时代变革中的思想与情感,教师应重视现代诗歌的阅读教学。精读作为一种阅读方法,是与泛读相较而言的。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应用精读策略,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帮助学生完成独特审美体验。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只选了三首,安排在必修一第一单元里,分别是:《再别康桥》(徐志摩)、《雨巷》(戴望舒)、《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沁园春•长沙》作为词,放在三首新诗之前,方便学生与后面几首新诗作对比,让学生更加了解新诗。本文精读策略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三首新诗中。
1精读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
就目前我国中学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结果不尽如人意。首先,从教材方面来看,相对于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受宠地位来说,现代诗歌是比较尴尬的,其不仅所占篇幅只有三篇,且选文范围也没有古典诗歌的范围宽泛。其次,从教学方面来看,现代诗歌长期处于语文教学的边缘,在教学上现代诗歌也同其他文体一样,使得现代诗歌特殊的艺术特点没有发挥出来。再次,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缺乏精读现代诗歌的习惯,缺乏朗读的习惯,从而缺乏阅读的感受,导致学生的阅读效率不高,学生对现代诗歌提不起阅读兴趣。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对现代诗歌实行精读教学,通过精读诗歌中的语言、意象等,深入挖掘作品中的丰富内涵与情感。让学生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艺术美,真正爱上现代诗歌。
2现代诗歌精读教学基本原则
进行现代诗歌精读教学,要明确一下几点原则:
2.1主体性原则
这是由诗歌精读教学的目的决定的。教师进行精读策略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面对不同类型的现代诗歌时,能选择合适的精读方法实现自我认知和情感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感悟诗歌深层内涵,掌握诗歌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所以教师要实现现代诗歌精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得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倡导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的精读诗歌的教学方式,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2.2针对性原则
这是由精读策略的性质决定的。在诗歌教学上,应对精读的内容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针对不同类型的诗歌进行不同方面的精读引导,使得学生能对所学诗歌有一个全面而充分的理解,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大堰河的形象及作者的表达技巧进行精读,感悟诗人对大堰河深沉而浓厚的依恋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
2.3开放性原则
学生是精读的主体,由于自身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不同,面对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因此诗歌精读教学中应体现开放性原则,追求诗歌解读的多元性,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思路才得以打开,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
3现代诗歌教学精读策略实施的方法
3.1挖掘法
对于诗歌中比较抽象或学生难以理解的意象或表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揭示出意象的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等隐含信息。如《雨巷》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丁香一样的姑娘”所象征的内涵进行精读,进行挖掘。教师可以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探讨。在教师提出问题“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之后,学生开始积极讨论,有的学生觉得姑娘是诗人的想象,姑娘就是诗人,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愁绪与惆怅。有的同学提出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内心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希望追求到自己的理想却不得忧伤和惆怅。在同学表达完自己的看法后,教师要给予肯定性评价,表明诗歌的解读可以多元化,鼓励学生课下还可以探讨交流。接着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继续追问“诗人为什么有这种情绪?”适时插入背景介绍,让学生在这首朦胧含蓄的诗歌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在深入挖掘中,产生共鸣,获得独特的审美感悟。
3.2比较法
就是把所学诗歌与同类或不同类型的诗歌进行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点,从比较中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让学生感悟如何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时,可以把前课所学的《再别康桥》与之进行对比。前者是新月派“三美”理论的代表作,语言轻缓舒畅,清新自然;节奏宛转悠扬,情感含蓄委婉,给人以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感;后者是一首自传性的抒情诗,是一首自由诗,没有一定的格式,全诗不押韵,不追求诗的韵脚和行数,语言优美流畅,奔放自由;也是一首带有叙事性的抒情诗,作者在这首抒情长诗中穿插许多叙述成分和细节描写,更加形象地表现了大堰河勤劳、淳朴的农妇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大堰河这位“母亲”的深情,体现了像大堰河一样的社会底层劳动者的伟大品质。学生经过对比精读,对两首诗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受到了深刻的美的教育。
3.3重点分析法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精读教学就是针对诗歌中的某一知识点进行精读,为了达到学生对知识点充分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分清教学的主次,引导学生对诗歌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精读,深入把握诗歌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如教授《再别康桥》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精读诗歌中的意象,体味意境,感知“三美”。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找出每节的意象。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徐志摩在诗歌的创作上少不了受到外国诗歌的影响,同时,作者也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将二者融合在一起,体现了现代新诗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古诗词中的意象,建立新诗与古典诗歌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另外,第一小节和第七小节“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中的意象“云彩”,作为首节和尾节中唯一一个意象,教师应引导学生精读“云彩”这一意象,得出自己的见解。正因为诗歌中意象的叠加使用,才构成了诗歌的美感,从意象入手,解读诗歌的形式,理解“三美”理论。
3.4课堂拓展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以教材为依托,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诗歌精读教学应引导学生确立探究的主题,从主题出发,从而感悟与之有关的文学知识。例如《再别康桥》精读教学时,确定以“三美”为主题的研讨,通过精读诗歌,体味“三美”,学生不仅全方位的鉴赏了《再别康桥》,获得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情感提验,同时也激发了阅读新月派或者体验诗歌“三美”诗词的兴趣。这时教师就可展现诗人徐志摩的另一些诗作,或者展示“三美”理论的提出者闻一多先生的代表作《死水》,让学生对比精读,深入感知“三美”理论。在学生对“三美”理论有了一个针对的认知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三美”理论试着创作诗歌或改写《再别康桥》、《死水》。只有在这样精读、鉴赏、迁移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才能成为诗歌阅读活动的主体,实现读诗陶冶性情的目的。
4结语
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应以精读策略为依托,以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为重点,同时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能准确、客观、畅达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精读诗句的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比较、整合语言的能力。学生在诗歌精读中完成感悟体验,在朗读中感知文本,在精读中体会情感,挖掘诗歌的深层内涵,有利于促进的学生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许伯纯.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4(10).
[3]潘东明.在精读深思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中学语文,2008(8).
一、注重积累,判断意象类型
想提高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通过积累,在平时的学习、练习中注意积累,判断意象的类型,从而准确掌握意象及其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在平时阅读诗刊、报纸、杂志时遇到现代诗歌,首先判断意象的类型。只有这样才能在平时的阅读积累中提高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同学们在进行现代诗歌鉴赏的时候,要学会辨认诗中意象的根本属性,平时注重积累,了解到意象在现代诗歌中的作用,那么对于诗歌的把握就会更准确。同学们读到一些现代诗歌,可以试着把他们分类。看看其中包含的古典意象,久而久之,形成系统的认识,在平常的学习和练习中遇到这一类的意象应用可以很快地判断出来,并且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在赏析余光中的《乡愁》时,其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都是一种意象,这些意象都寄寓了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充满了思乡情怀。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前面,作者还使用了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几个形容词,不仅诗歌更押韵,同时也能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作者在这几个意象上采用形容词、数量词,突出了这些意象的微小、简单,同时也反映出了被海峡分割的思念家乡的情谊,虽然指代乡愁的事物在不断变化,但是作者对大陆、对土地、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之情却从来不变。
很多乡愁类的现代诗歌,特别是海外游子所作的诗歌,都喜欢采用船票、邮票等来寄托自己绵长的乡关之思。《乡愁》中重要的意象把握是本诗歌思想情感掌握的关键。只要掌握了诗歌中提到的意象,并且深入理解它们所代表的情感,那么就很容易把作者的思乡之情联系起来,从而整体把握住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透过虚象看本质,虚实结合分析
在现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理解诗歌中的意境。 如果教师不能体会到诗歌中的意境,只是照本宣科,同学们就不能真切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近代诗歌中的意象运用有很多作用,意境就是通过意象所营造出来的。只有充分理解到诗歌中的意象,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现代诗歌赏析的过程中,透过虚象看本质,虚实结合分析的手法经常使用到。意象可以产生“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神秘魅力,所以在现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并通过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意境来体会其中的妙趣。这样,学生就能入情入境,沉浸在歌的美妙世界当中。
如在《再别康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徐志摩对康桥的特别情感。可以从诗歌的第一节中领悟。“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第一章节中的诗歌像是作者在轻轻的呢喃,又像是在浅声低吟。通过这种情景的营造,在反差中表现出了诗人难以抑制的真实情感,那就是对康桥的眷恋与惆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徐志摩对于康桥的感受,从而充分体会到其中的意境。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康桥对于作者不仅是风景宜人的地方,更是精神所托之地。徐志摩曾称康桥为他的“难得的知己”,所以不难看出作者在诗歌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提问。如:“作者与康桥离别之时,都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都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分析,认识到云彩、夕阳、夏虫等意象,再对这些意象进行深入的分析,那么就容易感悟出作者对于这些普通常见的意象所赋予的特殊情感。生1:“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生2:“表现了作者对于康桥的难舍情绪。”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可以更快地掌握现代诗歌的鉴赏意象方法,从而对现代诗歌更喜爱和深入理解。
三、强化诗歌意象,升华感情
很多诗歌其实都沿袭了古代诗歌“贵含蓄、忌直露”的特点,所以在现代诗歌中经常发现作者的表达是很含蓄的,有话不会直说,有情感也不会直接抒发,而是通过一些意象来进行委婉的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好诗歌中的意象,就能做到感知和升华诗歌中的情感。掌握好诗歌中的意象,是升华诗歌情感的一把金钥匙。
如在“纸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住“纸船”这一景象。学生可以通过研究意象纸船,品味出作者渗透在纸船中的浓浓情感。教师可以做一些教学道具引进课堂内容。“纸船”诗歌中最重要的意象就是纸船,那么教师可以折叠一些纸船作为教学工具,方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师:“诗歌中多次提到纸船,那么纸船是从哪里来的呢?”生:“是作者叠的。”师:“是不是像老师叠的那么多只呢?”生:“不是,作者叠了很多很多只纸船。”师:“那么作者叠这些纸船的意义何在?”生:“作者通过折叠纸船,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很多的纸船说明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有很多。”师:“那么作者是一时兴起叠的纸船,还是长此以往都叠?从哪里看得出来?”生:“长此以往都叠,从不肯、总是,这些词语就可以看出来。”师:“同学们真聪明,都学会分析诗歌,表达其中的情感了。那么最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生:“表达了海外游子对于母亲的思念,把自己的思念之情都寄托在纸船上面。”师:“同学们都学会了怎么把握好这首诗的情感了吧?在领悟这首诗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纸船这一意象,感悟纸船的深刻寓意,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冰心想要表达的深刻主题,从而抓住整篇文章的思想情感。”
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认识到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也掌握了意象的分析方法,从而提高对于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只有紧抓住诗歌中的意象,透过意象升华诗歌的情感,才能真正把握住诗歌的真实情感。
关键词:语文选修课;海宁名人文化;研究性教学
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以来,各校掀起了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热潮。随着一系列选修课程的开发,如何进行选修课程的教学随之也成为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由于对选修课程本质和课程标准理解得不到位,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同质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又由于缺少对选修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使大部分老师在选修课程的教学上是“摸着石头过河”,甚至对选修课充满了担忧。
在价值意义上,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有着明显的不同:必修课的文化功能大于实用功能,选修课的实用功能则大于文化功能;必修课主要处理好学生与知识、能力的关系,选修课主要处理好学生的兴趣特长、专业志向和职业潜能的关系。在课程内容上,由于各校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开设开发,内容不拘一格,精彩纷呈,但往往选修比必修专题意识更强,容量更大,选择余地也就更大。所以,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总的来说,选修课与必修课相比,应在教学上体现出选择性与个性化。
本文将结合实践,就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开展“海宁名人文化选讲”校本选修课程教学作一定的探索与思考。
一、课程和学习方式分析
“海宁名人文化选讲”为“高中语文拓展性选修课程”,遵循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原则,着眼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陶冶高尚的情操,夯实文化底蕴,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该课程2012年被评为浙江省第一批精品选修课程,2013年被列为省第三批网络选修课程。
本课程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名人文化资源,使学生获得名人治世治学的精神滋养。所选择的课程内容体现故土海宁对名人成长的根源性影响及名人创作中的海宁乡土元素,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传承发展地域文化。所选择的名人均为文学、国学等领域大家,课程内容按徐志摩的诗、金庸的武侠小说、王国维的意境理论、吴世昌的词学理论、红学研究这样由具体的文学作品到文学理论,由浅入深的顺序。该课程兼具研究性和选择性。研究性,即学习名人相关文艺理论,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课程所涉及的“三美”理论(徐志摩)、“境界理论”(王国维)、“词体结构理论”(吴世昌)涵盖了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合理地补充了国家课程中语文课程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比如,在所有现有的语文教材中,宋词的风格流派一直为“豪放派”“婉约派”,苏轼是豪放派的,李清照是婉约派的,而吴世昌先生却提出了质疑,像这种学术争鸣可以激发学生作进一步的研究。选择性,即课程内容顾及学生原有基础、自我发展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课程内容有难有易,易的如名人的生平,难的如名人相关文艺理论,既有阅读又有实践,既有文本理解又有探究式学习,让不同基础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余地,也让课程实施者有创新、变革的余地。
从学习方式上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简单地说是学习探究问题的学习,它以非实体形态存在于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过程之中,尤其是各学科和课堂教学之中。它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求索、勇于实践、解决困难的精神和能力。而海宁名人文化选修课程,是为了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丰富学生人文底蕴、提高母语素养、激发学生个性潜能和引领学生专业发展而开设的课程。从课程目标到设置理念都充分体现引导学生赏析探究、自主创新的精神。因此,传统的以单纯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这样的课程,而以自主探究、勇于实践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就顺应了这种精神。
二、实践
研究性学习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法的目的。在构建教学模式中,首先找好三个结合点:
第一,学生自主研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第二,课内探讨交流与课外自主研究相结合。
第三,个人学习、小组合作与全班探讨相结合。
以课程第二章“海宁名人徐志摩”为例。徐志摩是海宁名人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他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曾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1931年11月19日因机坠身亡。他的诗音韵和谐、格调轻快,富有意境美,情、景、境水融,更显艺术魅力。他写散文也像写诗,诗与散文相映成辉。他巧妙地将哲理诗情化,又将诗意蕴含在哲理之中,在散文的躯壳中紧裹着诗魂。他的小说也颇有新意,既有散文化特色,又有西方现代小说的意味。
研究性学习流程设计可归纳如下:
■
1.诵读激趣
教师精心选择徐志摩代表性的诗歌《再别康桥》《偶然》等诗。学生反复朗读,细心品位,体会诗中轻盈的节奏、优美的意境及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歌的这种美与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相通融,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引入了徐志摩故居的简介,剪辑了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有关镜头。在这样的兴趣的推动下,学生们开始主动阅读和研究徐志摩的诗文,走进他的人生世界:《我所知道的康桥》《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徐志摩与新月派》《猛虎集》等。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徐志摩是一个复杂的诗人,他的“爱、美、自由”的人生理想历来褒贬不一,同时诗人用他的作品把一切都告诉了我们,这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素材。
2.商定课题
研究课题的商定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学生可“单枪匹马”,可“三三两两”自由组合,可生生间商定,可师生间商定,课题也是“五花八门”: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徐志摩诗歌中的硖石方言研究、“新月派”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中的作用、徐志摩诗中“三美”的探讨……教师在选题上只强调这么几个原则: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宁小勿大,不贪大求全;难度适宜,既符合自己能力又能获得帮助。
3.指导研究
课题选定后,教师主要从相关资料的搜集、研究计划的制订等研究过程上提供及时的指导和有效的帮助。
(1)联系图书馆、阅览室等场地,提供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向学生推荐了十部有关徐志摩研究的著作。联系徐志摩故居商讨参观事宜,安排海宁本土的徐志摩研究专家面对面交流。
(2)研究方法指导。鼓励学生阅读原著,获得感性的认识和独特的体验,学会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如浏览与精读,有所选择地捕捉有效信息,并注意结合精读或概要摘抄或点评分析;比较探究,找准比较点,进行的探究;鉴赏评析,通过多维度鉴赏和思辨分析,进行科学的审美判断。
(3)组织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学生可各抒己见,对他人的材料、观点、思路、方法可赞成、可反对、可补充、可修正,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并最终趋于形成小组内统一完整的研究方案。再由每一小组派代表陈述自己小组研究的设想、观点或解疑的思路方法,全班师生共同进行可行性论证答辩,以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4.撰写报告
每一组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和获取的信息,通过交流讨论、分析比较,认真取舍,形成观点,科学论证,小组同学合作构思并最终由一位成员执笔形成结果,再由全组审核修改。形式可以是论文、研究报告、设计方案、演讲稿或者是口头答辩等。
撰写报告的目的是要同学们把研究性学习的心得、成果通过带有原创性质的写作活动固定下来、表达出来,初步尝试和体验一种人文社科学科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式,提高自己议论文的写作水平,提高对文学的鉴赏和研读的能力。
5.展示成果
每个研究小组确定一名首席发言人,用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精彩纷呈:有的进行小论文的宣读,有的是慷慨激昂的演讲,有的采用知识竞答,有的则表演起了课本剧,有位同学竟然亲自为徐志摩的诗歌《雪花的快乐》谱了曲、配了乐……
接着学生根据发下的表格中的要求进行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
《海宁名人文化选讲》研究性学习评价表
评价对象______ 得分______ 评价人______
■
三、语文选修课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价值
1.丰富了选修课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与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一人操纵教学的封闭性模式,学生成了教学的中心,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也打破了教学内容单一性模式,学生在课外自己根据学习兴趣和要解决的问题,去寻找新的语文理论资源、文学研究资源,从文本阅读走向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以问题研究为中心,易形成开放学习的态势,引导学生从资料中获得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养成以探究为乐、以创新为荣的风尚。另外,学生之间的共同探讨,分享资源,相互交流,协同作业,配合展示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包括教师精心设计组织,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为学生感悟理解、分析研究指出正确的方向,协助他们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其结果予以正确的评价等,既从根本上营造了良好的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又帮助学生学会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和不同见解,学会与人相处。
2.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以专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学习语文选修课程,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具有独特的价值,也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语文选修课不一定要给学生传授现成的语文知识或学科课程结论,它更多的是教给学生一种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语文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在课程中经历一种学习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的多元化、系列化以及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而形成的立体化是它的特点所在和生命所在。从事徐志摩专题研究只是海宁名人文化选讲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参与的学生也只是全体学生中的一部分,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在,完全可以开发如“王国维专题”“金庸专题”,这种以专题性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计划自己定,活动自己搞。教师只做好研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的个性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更新课程内容,创新课程管理模式
校本化选修课程应是一本不断更新的活页教材,开发作为一本活页教材的校本课程,每一届学生和老师都有权力来为它更新、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其中的研究性专题,对每届学生而言都会有新的内容,所以课程也永远是新的,也就具有永恒的魅力。每一项研究成果就好比一枚珍珠,把若干枚珍珠穿在一起就成为一件很有价值的项链,在这基础上加工形成的校本课程自然有着它独特的价值。同时,将同学们的研究性成果作为校本教材的内容,编入教材中,同学们发现自己也能够成为校本教材的“编者”之一。拿着载有自己研究成果的书本上课,怎么能不兴奋呢?
总之,要丰富选修课教学,体现选择性和个性化,必须首先改变将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探索与体验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潜能。选修课只有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才能走进自己的春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