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七言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下山歌是《试剑江湖》里面的歌曲。
2、宋之问的七言歌行和楚辞体诗最具独创性。他的楚辞体诗与七言诗的区别,仅在诗句的第四个音节增加一个感叹词“兮”字,及某些主题的惯例。这首《下山歌》是他最著名的楚辞体诗,当时曾被广泛地模仿。宋之问在这首短诗的第三句轻易地回到了一般的七言句。
(来源:文章屋网 )
要给打乱了顺序的绝句或律诗排序或补充,就必须了解格律诗的有关知识。格律诗讲究押韵、对仗和平仄,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我们可根据格律诗的这些特点,寻求排序的具体方法。下边分别以高考试题来作具体说明。
一、绝句排序题
【经典回放】
例1.排列下边四句诗的顺序,把句前的字母填在方格里。(198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A.杨柳青青着地垂
B.借问行人归不归
C.杨花漫漫搅天飞
D.柳条折尽花飞尽
( )——( )——( )——( )
【解题指导】
1.找准押韵字,判断第三句。绝句是对平仄要求很严的格律诗之一,它分为五绝和七绝两种,而七绝最常见。关于古典诗词中的平声和仄声,我们可以作一个大致的了解。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古人又把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还是叫平声,上去入合起来叫仄声。“仄”是“平”的反义词,是不平的意思。而现在我们同学辨别平仄,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辨不清古入声字。因为北京方言中没有入声,古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分派到平上去三声中了,即所谓“入派三声”。分派到上声去声的,自然还是仄声,难以分辨的是分派到阴平、阳平中的入声。格律诗一般押平声韵,而七言诗以首句入韵为正格,则全诗有三句诗是押韵的,所以本题中有三句诗押韵,韵脚分别为“垂”、“归”、“飞”,即第一、二、四句押韵,只有第三句不押韵,那么我们首先可以肯定D为第三句,因为“尽”是仄声字不押韵。
2.看起承转合,推断内部层次关系。古人写诗比较讲究起承转合。绝句的四句诗之间形成起、承、转、合的关系,即古代诗歌以抒情释理为主,又往往结合写景、叙事,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化。而多以写景起始,起比兴作用;中间铺陈渲染,篇末议论抒情,画龙点睛。这里B句抒彩浓厚,表达送别这一主题,比较容易看出应是结句即第四句(合)。难就难在A和C两句的先后顺序难以排定,当年就有很多考生因在这一点琢磨不定而失了分。
3.凭粘对规律,排定全诗顺序。所谓粘,即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的前两个字的平仄相同;所谓对,即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前两个字的平仄相对。我们根据第三句的“柳条”二字的平仄规律为平平,就可以推出第二句的前两个字的平仄规律也应为平平,而C句中的“杨花”正符合这一要求,所以C应是第二句,那么A便是第一句,因此这首诗的正确顺序应为:ACDB。
例2.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2012年湖南省高考语文试题)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
D.寒气偏归我一家
【解题指导】
1.根据音韵平仄,初步筛选。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题目要求选择补充这首绝句的第三句,由上题中介绍的诗歌知识可知,本诗有三句诗押韵,韵脚分别为“开”、“来”、“苔”,第三句末字肯定不押韵,并且末字应为仄声字,而C、D两句的末字分别为“稀”和“家”,是平声,因此首先可以排除C和D两项。
2.根据内容照应,最终确定。这首诗诗题是《夏日西斋书事》,通读原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清美的夏日图画,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那么“小院地偏”正是一种“心远地自偏”的意境,这种人迹罕至的偏僻小院更符合当时诗人的心境,且与下句“满庭鸟迹印苍苔”相照应,从诗题来看,“西斋”应是诗人的书斋,所以用“庭院”比较合适,故可排除A项(林间)。
【参考答案】B
【同步演练】
1.下面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绝句《十五夜望月》,诗句顺序已打乱,请按正确的顺序排列下边四句诗,把句前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A.中庭地白树栖鸦
B.今夜月明人尽望
C.冷露无声湿桂花
D.不知秋思落谁家
( )——( )——( )——( )
2.下面是柳宗元的一首七言绝句《酬曹待御过象县见寄》,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A.破额山前碧玉流
B.欲采蘋花不自由
C.骚人遥驻木兰舟
D.春风无限潇湘意。
3.下面是司空曙的一首七言绝句《江村即事》,空缺处应补填的诗句是( )
钓罢归来不系船,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A.陇上羊归塞草烟
B.江村月落正堪眠
C.日暮数峰青似染
D.旅馆寒灯独不眠
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二、律诗排序题
【经典回放】
例3. 阅读朱弁《送春》,按要求答题。(199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
风烟节物眼中稀
三月人犹恋褚衣(棉衣)
结就客愁云片断
唤回乡梦雨霏微
( A )( B )
( C )( D )
将下列四句分别填入A、 B、 C、 D方框内,它们的顺序是(填序号)
2、牛年喜悦吉星照,愿你天天开口笑。牛年你有牛力气,健康快乐好身体。牛年你走金牛运,财神没有你英俊。祝福祝愿一句话,牛年牛人你最牛。
3、牛铃声声贺新春,牛绳长长系平安,牛鞭摇摇迎好运;牛角弯弯挂吉祥,牛尾甩甩招财宝,牛皮暖暖保健康;牛语绵绵送亲友,牛年旺旺唱和谐。
4、牛年到,牛牛牛,财运牛过金牛,股票牛过红牛,买票牛过黄牛,身体牛过牦牛,皮肤牛过水牛,牛年就属你最牛!
5、愿君喜迎新春牛,勤力敬业似耕牛。
6、风起云涌金牛至,势不可挡开门红。
7、零点金牛来下凡,一个春节举国欢。
8、牛年钟声响,牛劲暗中藏。
9、新的一年多佳点!牛年霸气点,好运旺气点,和谐奉献点,健康靓丽点,快乐浪漫点,幸福享受点!
【关键词】高凤翰 诗歌 书法 绘画 篆刻 左笔
山东胶州人高凤翰极善诗、书、画、印,他虽命运坎坷,但却才情四溢,被后人誉为一代才子。高凤翰,字西园,号南村、南阜,亦自称南阜山人。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府属的胶州(今胶州)城西南三里河村,卒于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是年67岁。高凤翰早年在诗书画方面已有很高造诣,中年以县丞微官沉浮江南十余年,后虽被罢官,却因之眼界大开,又有多方师友深醇影响,笔墨不同流俗,在书画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并精于鉴赏,砚、印收藏颇丰,著有《南阜诗钞》《研史》。1737年(清乾隆二年),他因右臂病废,从此步入极为艰辛的左手书画之途,更号半亭、老阜、废道人、尚左生等,制“丁巳残人”印章。令人佩服的是,他的书画篆刻改用左手之后,其作品朴拙中更有生趣,为世人所推重,成为清代著名的左手书画家。
一、清代诗家――高凤翰
高凤翰的父亲是康熙年间的举人,他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加之个人的聪慧天赋,9岁就能填词赋诗,名闻三里河,很早就展露出过人的才华。14岁时已经是当时诗人张力友笔下“佳儿弱冠弄柔翰,笔阵横扫千人军”的小诗人了,并颇得王士祯的首肯。他生平爱画牡丹,技艺炉火纯青、独步当时。他曾题《左臂牡丹图》云:“老病为人画牡丹,吟诗坐对一凄然。世间富贵能多少,被尔销磨四十年。”又有“牡丹画久伤右手,更遣左手尔奈何。此生莫怪常贫贱,两手争抛富贵多。”牡丹这一题材在他手中已熟练运用超过四十多年,可见其功力之深厚,时人未可及。他还写有一诗,云:“老樵卧白云,修柯不以斧。笑拾泰山松,拄之下梁父。”表达了他笑对人生的态度,句句皆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高凤翰一生所作诗歌3000余首, 他在生前曾两次编订自己的诗作。在甲子本的《南阜山人诗集类稿》编订之后,他知道自己是看不到诗集刊行了,于是自跋于诗集后:“盲子顽孙,筐苟谁付?不知后来所作尚复几许?亦不知得成卷与册否,尚有人拾取蛛丝蠢腹之余,以可得流传于人世否?露电茫茫,老病日笃,死且不知何时……不直(值)达人一笑矣!”虽凄苦如此,然心中追求却始终不泯。他59岁返回胶州老家三里河,8年后病逝,有《南阜山人诗集》传世。
二、清代书画家――高凤翰
高凤翰主工花卉山水,画作中雄浑与静逸兼备,其左笔墨迹更是造诣精深。1737年(清乾隆二年),他右臂突患麻痹之症,不能再作书、作画和治印,遂开始改用左手,后成为著名的左手书画家。他作画向来不拘于法度,不摹拟、不泥古,虽风格与金农、郑燮等人相近,但能做到自出机杼、别古致新。其右手绘画偏于工细一路,细腻灵动,改用左手之后用笔粗放,遒劲凝重,后期画风更是渐入古拙天然之境,纵逸而求气韵,甚为奇绝。其右笔书法秀润明快,病废之后用左手,风格变为奇崛生涩、冷峻凝练。右手病废这一巨大变故并没有让这位早慧天才就此淹没于尘世,相反给他的艺术生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艺术创造力由此更进一步发展,步入巅峰。郑燮曾言:“西园……病废后,用左臂,书画更奇。”
(一)左笔书法
高凤翰的右手书法严谨流畅,而左书上溯魏晋风格,继承元明笔韵,古趣横生,气宇非凡。其隶书雄浑朴茂,从衡方、鲁峻、郑固一类汉碑中脱胎,又得力于当时郑谷口等人;其行草奉行写意,圆劲飞动。济南市博物馆收藏有高凤翰的左笔草书作品《高凤翰草书七言诗轴》(见图1),草书结体融诸家碑帖且变化多端,用笔涩辣而不滞碍,锋侧而不失浑厚,有五彩俱施之妙。令人在感受其真率、朴茂之余,又赞叹其雄厚的功底。书写内容为自作诗:“大被生离我出了,归来风雨暗孤村。拄颐空有残花径,病脚难寻旧梦痕。课业询儿肠半热,遗编订草眼全昏。故匣剩有新装印,一报当年嗜古意。”款识:“订诗成正优,装印匣亦成。告伯民愧逸,焚纸脱稿。阿仲左手。”钤白文印“石屯馆”“古介亭”“翰印”,钤引首白文印“日利”。济南市博物馆还藏有一幅《高凤翰行书七言联》(见图2),纸本,纵120厘米,横26.5厘米。其内容为:“隔溪花晕红侵水,当户桐阴绿到兼。”款识“高凤翰”。钤印“高凤翰印”(白文)、“西园”(朱文)。
(二)左笔L画
高凤翰擅画牡丹,用力至深,用功极勤,其笔下牡丹于当时堪称一绝,与郑板桥的竹、李复堂的松齐名。他钟情牡丹四十多载,技艺精湛,画作较多,故其现今存世的牡丹作品不少,被多家博物馆和不少民间爱好者所收藏。晚年他曾在诗中戏言:“牡丹画久伤右手,更遣左手尔奈何。此生莫怪常贫贱,两手争抛富贵多。”风趣自嘲中亦有几分达观。他所画的牡丹带有浓郁的北国风光之韵,既大气磅礴、色彩流丽,又艳而不俗,堪同恽南田笔下的牡丹一争高下。济南市博物馆藏有一幅《高凤翰牡丹图轴》(见图3),绢本设色,纵68厘米,横41厘米。图中所绘红、白、紫各色牡丹衬以绿色叶片争奇斗艳,或含苞待放或娇美盛开,富丽典雅,用色柔和而不失艳丽,颇具“天香国色冠群花”之媚。款识:“左腕着艳笔,可为白发阿婆敷新妇斋矣。羞人羞人。辛酉十月凤翰左手写并识。”又题“天香竞艳,同日又笔”。钤白文印“凤”“翰”“老阜”“丁巳残人”,钤朱白文印“石之农”,钤收藏印“约秋真赏”。此幅左笔牡丹,风格奔放纵逸,可见高凤翰左手绘画的高超技艺。
(三)右笔画左笔题
济南市博物馆现存有高凤翰50岁时创作的《素袜凌波图轴》(见图4)。李既著《高凤翰》中写道:“是年在歙县丞任,兼监街口茶税。夏五月奉邀赴金陵,由水路道经杭州,至西湖。”此图即高凤翰此次西湖一游后所作。当时画成而未题便被亲家携去,五年后他重见此画时右手已废,心中感慨,遂以左手将事情经过写于画面空白之处。洋洋洒洒的左笔题跋极见其左笔书法功底。其内容为:“素袜凌波之图。壬子写,丁巳补题。南阜。荷叶荷花五尺长,墨痕托出水中央。纵然朽断玲珑骨,不恋污泥也自香。近题画藕诗,颇有寄概,再为健斋弟发笑。丁巳十一月朔有五日,翰左书记。健斋亲家弟于壬子岁,与余初相识于石城僧寓,适此画新脱手,墨晕犹湿,旁睨而叫绝者数回。又适公出,归晚不及言别。又数日,更觅此画不可得,又经岁,始知为健斋携去。又阅五年,再过出玩,乃补款。时已病废右手,戏以左手代之。学弟翰。”钤白文印“霸上亭长”“古介子国”“南阜山人”“苦书生”“丁巳年”“左手”,钤联珠印“凤翰”。
济南市博物馆还藏有高氏的精品墨迹《高凤翰甘谷图通景屏》(见图5),纸本设色,纵101厘米,横50厘米。此《甘谷图》为通景屏,共12幅,以南阳郦县之甘谷为本而创作。画面自右向左展开,谷口平坦,清流荡漾,堤岸起伏,石突水中,杂草生于浅滩,黄菊挂于高崖。沿水而上,水流变窄,水势渐急,对面山崖益陡,烟雾缭绕间瀑布千尺,直挂云端,逐渐增多增密,随瀑布流水散落谷底,一派诗情画意,令人向往。画屏自第一幅至第六幅依次有张在戊、张在乙、张扶舆、张重舆、张在辛、张敬舆的题咏、题记。张在戊题记:“此图高西园兄画时年四十三,家稚松(谦宜)兄作诗,年七十六,家兄卯君书记年七十五,家弟安写诗,年五十一,余跋其后,年五十八,两侄亦有题咏,扶舆年三十八,重舆年三十五,共计三百七十有六年,即以此数为青霞先生祝,乙巳正月九日安丘张在戊题。书完曹露繁适至,读画叫绝。”张在乙隶书七言诗:“高君寄我琅琊诗,如见扶桑射影时,写得菊泉能益寿,黄花万点照须眉。张在乙安氏。”张扶舆行书七言诗:“高人雅士恋青霞,遥指十洲便是家,自有菊潭能益寿,不须海畔种桃花,玉笥隐者朱孺子,挹露餐英已作仙,从此山中多艺菊,饮泉栖谷即延年。张扶舆。”张重舆行书七言诗:“闲与黄花淡写真,潭边历落伴吟身。餐英拟住蓬壶长,不向东篱索解人。孤情逸韵爱幽芳,笔底黄花散晚香。但得甘泉常酿酒,山中何日不重阳。张重舆。”张在辛篆书“甘谷图”。张重舆之子张敬舆隶书题咏:“余年四百四十五甲子矣,闭门静居谢绝一切,新正五日,有扣门者,则高西园遣使投以画屏,悬泉鸣涧,清芬袭人,乃南阳《甘谷图》也,用寿王青霞长兄,属余题记,且篆其首,两弟兄见之欣然有作,儿辈也各吟咏,余复为此,未觉其赘,老眼模糊,不能细写,命儿敬舆代书,聊当一觞。”张在辛题:“昔读《甘谷记》,人以菊长年,今观《甘谷图》,菊借人以传,菊根浸活水,溪谷成灵泉,人心淡如菊,真情适自然,灵泉养真性,便能得其天,只此是仙药,何劳问纾但饮甘谷水,君即得大还。张在辛。”画屏最后一幅为高凤翰自题:“画家无小品,文家无小笔,只争落笔前,眼界与胸次,画菊以菊求,所得有何味,点染离落间,蜂H当小致,昨从琅琊,海山挟奇气,泼为《甘谷畔》,卓涡创笠猓削壁洄长川,飞瀑破空翠,花叶缀晚香,余始及细碎,壁如画传人,气骨尚雄贵,磅礴出谨严,变尔作游戏,磋磋弄笔之,花卉勿轻易。雍正二年,岁在甲辰祀灶日,高风翰画并题,为青霞老弟亲家屏供。”钤印朱文“南”、白文“高风翰印”、朱白文“西园”。除整幅画屏之中的诸多题跋之外,画屏上方诗塘部位亦有题跋两段。一为张在辛隶书题《甘谷记》18行:“南阳郦县有甘谷,谷水甘美,上有大菊,落水从山流下,得其滋液,谷中人饮其水者,上寿百二三十,中寿百余岁,下寿犹七八十。见《风俗通》。高西园兄写此图为青霞长兄寿。张在辛书。”二为张谦宜题诗、张在乙书60行。
张在辛,字卯君,一字兔公,号子舆,山东安丘张贞之子,生于1651年(清顺治八年),善隶书,有《隶法琐言》行世。张在乙,在辛之弟,一字缓庵,善篆、隶,与兄齐名。张谦宜,张在辛之兄。张在戊,字申仲,在辛之弟,生于1668年(清康熙七年),从其兄习篆刻,有《宝典》48卷传世。扶舆、重舆、敬舆皆张在辛的儿辈,都以善书闻名。此图为高风翰为其亲家王青霞而作,张氏一门为之题咏,可知他们都是要好的书画之友,联作精品相赠。王青霞,即王廷格,山东人,为“画中十哲”之一。王氏善画山水、花卉,尤长摹古,曾作《盘山图》,此图分之则二十四幅画各自成章,合之则一大轴天衣无缝。图中所绘百种虽染粉点色取法于恽寿平,但冷艳淡远,别有其妙。可以想见高风翰画如此巨大之通景屏《甘谷图》送给一位善画大屏又长于写菊的亲家,其用意至深。《甘谷图》除了高氏画作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外,其中又涉及到诸多历史名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卒年等历史信息,其历史和艺术价值实不可多得。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高凤翰与张氏家族过往密切,他们题诗作画相互往来,故高氏的绘画墨迹作品中留存有张氏诸家的书法真迹。另外,清初山东安丘张氏家族还是一个以篆刻闻名的家族,绵延数代,印人众多。齐鲁印派是清初山东以张在辛家族以血缘、声气及师承纽带关系结成的地域性篆刻流派,其代表印人主要有张贞、张在辛、张在戊、张在乙、高凤翰、聂际茂、朱文震等。齐鲁印派的形成,不仅是明末以来篆刻区域不断扩展和流派印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山东文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将江南文化与乡邦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三、清代篆刻家――高凤翰
高凤翰巧绘丹青,诗书留名,且精于鉴赏,砚、印收藏颇丰,他的篆刻别具风格,享誉乡里,他亦是清代著名的左手篆刻家。他收藏、治印5000多方,藏砚千余方,并挑选出165方精品,自己}写砚名,自己雕刻,并托出砚图,仿照《史记》的体例作表、书、本纪、世家、列传、汇集成《砚史》四大册。他才华出众,刻印常常遣兴走刀,意气风发,所刻印章布局新奇,深得后人喜爱。他右臂病废后,开始左手书画的同时,毅然又用左手操起了刻刀,虽不比右手灵便,但刻出来的印拙厚、辛辣,别有一番韵致。在济南市博物馆收藏的高凤翰书画作品的诸多钤印中足可领略其治印之奇和篆刻之风。《牡丹图》中钤印“石之农”“老阜”“丁巳残人”“凤”“翰”;《素袜凌波图》中钤印“霸上亭长”“古介子国”“苦书生”“丁巳年”“左手”;《高凤翰草书七言诗轴》中钤印“古介亭”“翰印”。
高凤翰治印极富特色,其印文内容一部分来自“西园”“南村”“南阜”等名、号,而另一部分多半与他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丁巳年废右之后,他的左笔书画独步画坛,于是有了“丁巳残人”“左手”诸印。这几方印章是他右手病残以后所治,他敢于用刀,好似在不经意间刀落印成。他不回避自己的残疾,反而屡次将“残”字入印,充分说明了他的坚韧不拔。高凤翰感前人郑元佑尚左,更号“尚左生”。元代郑元佑,字明德,处州遂昌人(今浙江丽水遂昌人),学者称遂昌先生。他是著名诗人,文章书法皆盛名。当时吴中碑碣序文之作多出其手。他儿时伤右臂,能左手作楷书,世称一绝,遂号“尚左生”。高凤翰仕途坎坷,曾屡试不第,19岁中秀才,其后二十年,八试不第,为此自刻“老秀才”闲章以自嘲。高凤翰故居中的竹西亭是西园里最雅致的建筑,取唐代杜牧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诗句而得名,西亭是高凤翰最喜爱的建筑,因此有号“西亭”“西亭半人”“西亭寄客”。尤其在他晚年时,多在此会友,进行艺术创作,本文鉴赏的几件作品中其用印多有“古介亭”“霸上亭长”等,应都是缘于他喜爱的竹西亭。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古典美 传统文化
近年来,随着高校中大学语文课程的停而复开,学界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存在意义、教学手段、改革方向等进行了很多讨论。这种讨论不仅促进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而且促进了《大学语文》教材的改革。“据统计,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共出版发行大学语文教材1402种,目前正在使用的有100多种”。[1]各个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无一不选录大量古代诗文作为母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快餐文化盛行、新媒介影响下的“新语文”现象[2]热涌的E时代,古典文化正越行越远。忘记传统文化就是背叛人文历史,就将迷茫于未来。大学语文作为所有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即成为传播古典文化的重要阵地。
教学古典文学篇目的任务是什么?是为了让学生通晓古音古义、学会读写古文字?“茴香豆”的“茴”字到底有几种写法,是专门人才应该掌握的知识,不应该作为对各专业学生泛化的要求。我们认为,教学古典文学篇目,其目的是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感受古典文化之美。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尝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突出古典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探寻传统文化的古典美。
一、辨识形式之古典美
古典文学作品形式多样,从押韵与否来区分,可以分为韵文与散文两大类。在韵文中,最为人熟知并喜爱的是诗和词。我们以此为例,讨论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领略形式上的古典美。
1.节奏美
作诗与吟诗是分不开的,诗人作诗自有千吟,不吟之无以落其笔。赏诗之人益多吟诗,不吟诗无以知其美。诗歌到了五、七言为标范的近体诗时代,吟诗的节奏已有大致的模式。王力先生认为:“近体诗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为一节,最后一个音节独自成为一节。”[3]比如五言诗,音节节奏依次为2、2、1,七言诗,音节节奏依次为2、2、2、1。不过泛览群诗,兼吟咏之,诗歌节奏在末二节亦可错位。如七言诗,音节节奏可以为2、2、1、2。这样错位的结果,使得全诗节奏有所变化,更显节奏美。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第1、5、6句节奏为2、2、2、1,其余5句节奏为2、2、1、2。进一步再玩味,可以发现,对仗的颔联、颈联,节奏完全相同,而不对仗的首联、尾联,节奏则可以相同,也可以错落。生活中不乏将七言诗一律读作2、2、2、1节奏的人,譬如第二句,读成“锦官/城外/柏森/森”的大有人在,譬如尾联,读成“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人数不胜数。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会学生正确地辨识其节奏,即使不会作诗,在吟诗时也能凸显文化品位。
2.韵语美
古典诗词中存在大量的韵文,韵语的和谐使诗词的吟诵得以朗朗上口。如千古名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以“楼”、“愁”、“休”、“秋”相与为韵。韵尾调作阴平,适合拉长声调,袅袅有余音。无论是吟诵之,或是弹歌之,都令人含韵咀味,意绪悠然。
又如苏轼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首词韵尾全是入声字:物、壁、雪、杰、灭、发、月,使词文奔放豪迈的气势顿收于喷薄之际,读之短促有力,干练精爽。
如此种韵语之美,在大学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课堂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到韵尾的类型,吟诵时应体现出韵尾的韵类特征,舒声韵尾可适当延长气息,促声韵尾则有意加强顿挫,尤能展现古典之美。
3.调律美
古典诗词之格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声调的平仄。比如近体诗,严整的格律应该是句中平仄相间,一联中两句平仄相对,上一联的下句和下一联的上句平仄相粘。正是这些相间、相对、相粘使得诗句声调高低错落,收放有致。
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此诗首句不入韵,韵脚在“贫”、“人”二字。平仄如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整首诗平仄严整,仅在第4句首字可平可仄处拗而不救。仄声“日暮”、“远”与平声“苍山”相间,平声“天寒”又与仄声“日暮”相对,“柴门”句参照“天寒”句平仄相粘而出,又因“柴门”句不入韵须收于仄声,故将“白屋贫”的“仄仄平”调整为“闻犬吠”的“平仄仄”。汉语的“平”、“仄”两大类声调在诗句中变化万千。诗中又间缀“日”、“白”、“屋”、“雪”四个入声字,使调律在工整之余、益显错落有致。这种声调格律之美也是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重视的对象。
二、感受内容之古典美
古典文学作品除了在形式上有不同于现代文学的地方外,在内容上也有一些特别能体现古典文化美的方面。有些审美对象经常出现在作品中,使带有这些审美对象的文学语言逐渐带有特殊的文化色彩。
1.山水神韵
和中国画一样,山水风光永远是古典诗词吟咏的主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诗人文豪赞美过山水风韵。如王维《汉江临眺》描写荆楚风光,壮阔山水。一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流传千古,弥足涵泳。这种画一般的山水风韵,如能配合中国画进行审美教育,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2.月下情怀
在中国文人的笔下,月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象。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赋予月以思乡念人之意;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赋予月以感史怀古之智。月以其清冷的容颜、如水的光华,博得众多诗心文人的偏爱,成为他们感时寄情的对象。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如能启发学生广搜咏月之诗以类比泛读,则能帮助学生理解古人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下为何钟爱咏月抒情,为何诸多咏月之句成为动人心弦的千古绝唱。
3.乐音琴思
古代诗文中,有一些吟咏音乐的诗词,独成一种特殊的题材。比如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中就集中收录了咏音乐诗词22首。[4]其中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杜甫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白居易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都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名句。文人咏音乐,或是歌赞艺人技法之高妙,或是寄托清绝高远之情思。大学语文课堂应引导学生体会咏音乐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音乐,尤其是琴乐,在文人笔下往往是阳春白雪的代名词。文人笔下弹琴的往往是高僧、智者,很少写到女性弹琴的。这和女性弄筝寄托少女情思完全不同。琴音所承载的,往往是古雅的情调、高远的哲思,常常寄托操琴人或作者绝尘的品性、高洁的情操。大学语文可从这个方面培养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美的兴趣。
4.诗酒人生
自《诗经》起,历代文人都与酒有不解之缘。“从中国文学史上你很难举出不喝酒的诗人,无论谁,诗里总有酒”。[5]如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是抒发孤独无亲的愁思,“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抒发生命易逝的感慨;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抒发友人之间的别情;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是抒发军人征战的豪情;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抒发愤世嫉俗的悲情;鲍照“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情。这些酒意诗情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语文传播古典美的重要途径。
三、体味情感之古典美
情感并无古今之分,可是有些道德情感,古人更为重视,而今人已渐不屑。譬如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全编本)》分类辑录大量情感道德篇目,主要有诚信、修身、公正、仁爱、处人、孝慈、宽恕、处世、顺逆、大度、明智、节制、改过、廉耻、廉洁等类目。其中如诚信之“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公正之“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节制之“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廉洁之“廉者,政之本也;让者,德之主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等等,久已不为人重视,引发众多“世风日下”的感慨,直到近几年才又重新被人提起,作为重要的行业道德标准进行广泛的宣传、深入的学习。大学生正处在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重要人生阶段,性格已然形成,而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可能摇摆,在受到社会多元文化冲击之时,需要一些引导和支撑,应能在古代圣哲语录中撷取片言聊以自警。这也是大学语文情感古典美的教育目标。
四、结语
谁说大学语文可以休矣?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不是纠缠于音义语法的课程。大学语文可以是传承古典文化的课程。“传统被整个社会承载着,它就生活于现在”。[6]古典文化是经典,同时也生活于现在。我们需要大学语文彰显学生头脑中模糊的古典文化,使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仍保有古典美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汪瑞林.大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7-08-22,(3).
[2]周志强.“新语文”与大学语文的感染教育[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3]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王步高.大学语文(全编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一、诗歌朗诵的意义
(一)可以创造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指良好的情绪,人们对周围一定对象和现象的积极的特殊倾向,心理学称为“兴趣”。高中学生由于课业紧,学习压力大,对朗读重视不够等原因,对朗读,对学习无兴趣可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往往能让诗歌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像涓涓溪流一样流入学生心田,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尤其是那些选入课本中的文质兼美的诗篇,通过老师准确、流利、表情的范读,把文字转换成有声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得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同时,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意境,甚至产生跃跃欲试的朗诵需求,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走进诗歌的文学殿堂、
(二)可以感受语言美、形象美。朗诵,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悼然自伤之情;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自会如杜甫般心念武侯,许身社稷,涕泗并流。诗歌语言形象、精炼,这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
(三)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在诗歌教学中如果能成功地应用抑扬顿挫等各种朗诵艺术技巧来朗读或朗诵,能够把作者的“喜、怒、哀、乐”及其他极细微的“情绪”和“心情”表达出来,这样会使读者整个身心都受到影响,受到感染,让读者一下子浸入到诗的意境里。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读出其豪放之情,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要读出淡雅闲情来。在语文教学中,一堂成功的古典诗歌教学课,如果让学生仅仅停留在了解和掌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那么有些微妙的感觉用语言是无法表现出来的,学生也就无法深入理解和延伸其内涵。
二、朗读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诗歌的音韵美也是在整齐而有变化的节奏朗读中体现出来的。要古典诗就要体现出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句内的停顿节奏,以“顿”显意,以“顿”显情,以“顿”悟情。杜甫的《蜀相》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情景交融。要理解诗句的深层意蕴,首先要将其置于节奏的朗读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二字一拍一字半拍停顿,每顿延长字音,就会发现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了“自”“空”二字,荒凉之境无限,寂寞之心难言,凭吊英雄,怀古伤己,一片诗心全凝结于此。
(二)读出重音。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完足加重的音叫作重音。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诗歌朗读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重音。
(三)读出韵脚。押韵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借字音中韵母部分的重复,照应前后诗句,把涣散的声音组成一个整体,类似于音乐中的主旋律,起一唱三叹的作用。这一特点只有用声音才能传达出来,适合于诵读。而且大都押平声韵,适于做字音延长朗读,能起到余音绕梁、回环往复的效果。
(四)读出声调。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平仄形成了声调的高低抑扬之势,“同声相应”“异声相从”(《文心雕龙》)造成和谐优美的效果,近体诗(格律诗)这一特点尤为显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平仄相应相从,抑扬交措,声调美丽,单从语音效果上就能给人以美感。
我国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谢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养成诵读习惯,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在反复地诵读中,感受语言,品味诗句,从整体上感悟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艺术美和情感美,让学生逐步学会并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抓诗眼
1.抓住关键词找“诗眼”。
例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使用拟人手法,既是羌笛所吹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的心境,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与对朝廷不关心的不满。又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穿、下、向”三个动态的词,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想象返乡行程的悲哀心情。以上两例中的“动词”即是我们所说的“诗眼”,抓住了它们也就把握住了整句乃至整首诗的主旨。
2.把握重点句找“诗眼”。
有些诗歌,除了重点词语外,对某一句的理解也很利于把握全诗的主旨。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贾岛诗《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全诗名句是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但要把握全诗的主旨,作为“诗眼”的应是“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喜欢这种幽居生活,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是全诗的主旨。
3.注意确认诗歌体裁,从而把握“诗眼”。
五言诗句型多为上二下三,七言诗多为上四下三;五言诗一般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归”、“下”,“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
二、析意象
所谓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诗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情景交融是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一切景语即情语”,分析诗中之情自然离不开所描写的景物――意象。读诗先观意象,即可初步明确诗歌的抒情指向。“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前两句,秋雨连江,客隐楚山,渲染离别之愁苦。后两句笔锋一转,以“冰心玉壶”自喻来告慰洛阳亲友,自然是情蕴景中。
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本身就具有特定的意义,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为高洁、不畏严寒的象征,桃花隐喻美人,牡丹是富贵吉祥的象征,柳为伤离别,流水隐喻凡事听其自逝,等等。筛选、分析诗中所用意象,自然会有助于我们解读诗歌。晚唐诗人薛莹《秋日湖上》:“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滚滚东逝之水,加之以“落日”、“烟波”等意象,充分渲染一个“愁”字,怀古伤今之情溢于笔端。
三、品意境
所谓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因此,分析意境自然也就离不开意象。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暮秋、黄昏、寒鸦点点、悠悠江水,所有这一切都渲染出孤独、寂静、空虚的意境,可谓辞尽意不尽。“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波撼”从湖的浩阔与声势两个方面给人以雄阔的意境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以下术语可在分析诗歌意境时参考使用:幽静、宁谧、繁丽、莽苍、深远、热烈、高昂、幽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朴、繁华、荒芜、孤寂、渺茫、暗淡、冷寂、悲凉慷慨、缠绵宛转、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荒凉等。
四、推主旨
主旨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往往也通过记叙、议论、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来揭示主旨,这样的诗歌往往会容易理解些。如果诗中少有叙、议成分,就得借助于意象、意境来分析主旨。戴叔伦的《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此诗要表达什么主旨呢?我们先从意象入手,“草漫漫”“春事晚”点明暮春时节,自然容易引起人们伤春之情、离愁别绪;“燕子不归”,隐喻游子不归,加之“一汀烟雨”“杏花寒”等意象,渲染无端怅惘、不尽哀愁的意境,从而推知本诗的主旨是抒发倚阑之人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9课《古诗两首》之《嫦娥》。
【教学过程】
吟诵品诗韵
师:同学们,我们这一组课文的主题是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七巧》讲的就是牛郎织女的传说,请你读读这句话,你知道它讲的是哪个民间传说吗?
(课件出示句子)
“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南子・冥训》
师:谁给大家讲讲这个传说呢?(指名讲)
师:奔到月球上的嫦娥生活得好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人李商隐的《嫦娥》。
(生自由读,师指导读)
师:读诗,首先要读正确、读流畅。谁来读读?
(指名几个学生读)
师:读诗,还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谁再来?(按七言诗前四后三的节奏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
师:读诗,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读了这首诗,你感觉到了什么?(孤独、凄凉……)把你的感觉送到朗读中去。
(生齐读)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但朗读要有梯度、有层次,“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情绪”就是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为全诗的朗读定下基调。】
遥遥嫦娥心
师:现在,你感觉到嫦娥在月宫里生活得好吗?(不好)
师:你是从那个字感受的?(悔)“悔”就是――后悔。
师:嫦娥后悔什么?
(引导学生以诗作答)――生1答:嫦娥应悔偷灵药。
嫦娥后悔什么?――生2答:嫦娥应悔偷灵药。
嫦娥后悔什么?――生齐答:嫦娥应悔偷灵药。
师:是呀,嫦娥一定十分怀念人间的生活!每当夜深人静时,每当孤独寂寞时,她一定会回忆起在人间的幸福画面(出示课件引导说话)。
平时,后羿打猎她?摇?摇?摇?摇 ?摇?摇。
逢年过节时,一家人?摇?摇 ?摇?摇?摇。
生病时,?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
【设计意图: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领悟与解读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层面,才能找到思维激活的支撑点。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将符号化的文字还原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学生与嫦娥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情感的共鸣。】
师:而如今,欢声笑语还有吗?(没有)有的只是――生答:碧海青天夜夜心。天伦之乐还有吗?(没有)有的也只是――生答:碧海青天夜夜心。丈夫的关心还有吗?(没有)有的还只是――生答:碧海青天夜夜心。
师:同学们,现在你觉得这是一颗怎样的心?(寂寞、孤独……)
身在月宫,心在人间,这又是一颗怎样的心?(痛苦、煎熬……)
是啊,所以她怎能不后悔呢!――齐读: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逐句讲解的古诗教学法,而是通过捕捉诗眼“心”,这既是嫦娥之“心”,更是诗人之“心”。走进了嫦娥之“心”,再去感悟诗人之“情”就水到渠成了。】
悠悠诗人情
师:嫦娥的寂寞、孤独和痛苦,诗人又是如何得知的?“知人论诗”,让我们走进诗人当时的生活――
(阅读资料)
师:从这份资料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不幸、怀才不遇……)
【设计意图:“诗言情,词言志”,诗其实就是诗人的心情,也只有读懂诗人的心,才能真正读懂诗。渗透学习古诗应当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来体会诗人情感的方法。】
师:又是一个中秋之夜,“每逢佳节倍思亲”“明月千里寄相思”,诗人又是怎么度过这个中秋之夜的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学习1、2两句。(生读、思考、圈画)
师:这一晚,诗人睡了吗?(没有)哪些词告诉我们诗人没有睡?(相机理解“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
师:在这本是团圆之夜,你觉得诗人最希望谁陪伴在身边?(妻子)但是,漫漫长夜,有妻子相伴吗?(没有)陪伴他的是――生读:云母屏风烛影深。有亲人团聚吗?(没有)陪伴他的是――生读:长河渐落晓星沉。
师: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呢?(彻夜未眠、孤独……)看着如此孤寂凄冷的诗人,你想到了谁?(嫦娥)是啊,在诗人眼里,这孤居广寒宫,孤独无伴的嫦娥不正和自己一样吗?于是,诗人自然有了这样的猜想――生读: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哪个字告诉你,这是诗人的猜想?(应)“应”在这儿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就这样,诗人情动而辞发,这首诗就这样诞生了。(音乐响起,师深情朗诵全诗,生齐诵)
【设计意图:想象此时的诗人“最希望谁陪伴在身边”,不仅丰富了古诗的内涵,更是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借机点化出诗的创作由来。再加上老师发自内心的深情朗诵,学生完全沉浸于古诗的意境中,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拓展品诗风
师:李商隐的一生就是这样和“愁”字紧紧相连,他把满怀的愁绪都写进了他的诗中。他怀才不遇而忧伤感叹,他曾这样写道――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夕阳楼》)他壮志未酬而抑郁终生,他曾这样写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他生离死别而痛苦不堪,他曾这样写道――(音乐响起,播放歌曲《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生齐诵《无题》)
师:面对如此忧伤的诗人,你难道就不想送他一句诗吗?(生自由谈)
(课件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让我们把这句诗送给天下所有像诗人一样失意不幸的人吧!(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