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师散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但是,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把有关散文阅读的知识、方法与技巧等介绍给学生,就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只有正确地选择和合理地运用散文文本及其内容,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归纳和运用有关散文阅读的知识、方法与技巧等,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因此,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选择适宜的文本,并确定其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从而实现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笔者认为,教师要遵循以下四个有效的原则:
一、切合性原则
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选择文本,并根据学情确定课堂教学内容。
首先是文本的切合性。教师要重视选择内容相对完整、价值取向明显的优秀散文。整篇散文或节选的散文,都要有鲜明而积极的价值:如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表达等方面,都要切合学生的阅读需要。优秀的散文往往蕴含了作者的人生经历、亲身体验和满腔感情,一定能感染学生。再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看,优秀散文内在的情感美与睿智美一定会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其次是教学的切合性。教师不仅要重视选好文本,还要紧扣文本,确定其课堂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教学方法,行之有效地让学生阅读散文,深入作者创造的美好境界。在教学中,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与作者在人生经历、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距,要考虑到学生的固有知识面、生活经验和对文本的兴趣程度。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背景及其精神世界,教师就必须正确地引导学生细致地体验作者特有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世界,从而让学生真正地走近作者。
因此,教师重视文本及其教学内容,让选文内容具有可读性,让课堂教学具有高效性,就能让学生体验到散文的思想美、艺术美和语言美等。对于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散文,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阅读、体验文章生动感人的内容,而不必使学生陷入“混沌”状态的讨论中。
二、欣赏性原则
散文是一种感情真挚、意境优美、语言生动的文学作品。在散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从欣赏的角度挖掘文本的美点,让学生充分享受散文的魅力,陶冶情操。
优美的散文总是饱含作者丰富而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师要让学生用心灵去品读文本,倾听作者的心声,进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优美的散文常常描绘美丽的景物,构成优美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去欣赏,想象自己身临其境,从而产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优美的散文往往有着动人的语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语言的魅力,品味表达技巧与风格,以此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不必过多地介绍散文的有关知识,也不必事先说出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要尊重学生“原生态”的体验,恰当地指导学生欣赏文本。适时地采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欣赏来感知文本,合作交流来理解文本,不断激发学生阅读散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散文的能力,从而提高其审美水平。这样,一定能够形成阅读与欣赏并存的高效课堂!
三、启迪性原则
散文能让人欣赏美景,也会令人思考人生。优秀的散文总是凝聚着作者对自然、生命与宇宙的感悟,教师要让学生透视文本的语言,去探寻作者思想的灵魂,并由此激发对生命的思考。
散文中有关对学生的学习、欣赏和思考等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教师在课前都要考虑,是否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进行散文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而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学生体验了作者的情感之后,还要有理性的思考,才算是真正走进散文阅读的审美层次。教师要把能启迪学生思想的文本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在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后,可以带领学生,再拓展文本,把学生领进更辽阔的思想领域。
当然,对学生能够自己赏析的散文内容,教师不必引导;在学生阅读散文遇到问题时,教师要细心启发,以自己对文本的领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因为散文蕴含着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关注、思索与情思,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积累,去认真地感受与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进而丰富自己的思想。
谈及文本的启示,教师要以慧眼察觉所教散文的思想价值;要让学生振奋精神,拓宽视野,并紧扣文本,畅谈对生活的理解,从而展现散文的思想意义;也要让学生意识到作者的思想依赖语言的传递,从而在品味散文语言表达的技巧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四、渐进性原则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是逐步提高的,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就要循序渐进。就整个中学阅读教学而言,面对散文内容的选择,教师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与阅读水平,要考虑学生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认知发展规律,要考虑教材的整体编排。
散文这种文学体裁,从赏析与写作的角度看,都有着丰富的知识,学生需要由浅入深地学习;从思想内容的角度看,散文有难易之分,需要依据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生活体验来感受、理解。学生要真正地理解散文的主旨,有时需要透彻了解文中的有关事物或人物的相关知识,有时需要全面认识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心灵世界,有时需要弄懂散文中运用的某种艺术手法的作用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思考、体验、理解、积累和运用。
【关键词】散文 教学 引导 揣摩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文情并茂的文学题材。题材广泛,可以写真人真事,也可虚拟加工。行文自由,任意挥洒,如行云流水;结构布局,不拘一格,分合自如。注重文采,或质朴清新,或斑斓绚丽,给人以艺术的美感。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难点。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教学好散文呢?
一、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散文时,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语文教师该采用怎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散文教学中,教师的激情导入,一幅优美的图片,一个有悬念的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利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课前播放与课文有关的音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朱志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爱用优美的文字来歌颂伟大的母爱,写父爱的文章大都是严厉,那么,在朱自清先生的父爱又是怎样的呢?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背影》。这样的导入,不仅很自然的进入文本,还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
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 “形散 ”,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 神不散 ”,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放笔纵情,东西南北,古今中外,精神的,物质的,现实的,幻想的,都可以信手拈来。但这些材料都是为一个中心服务的。这个中心就是神,就是线索。通过它把零散的材料连串起来。线索是散文的脉络,散文中的线索,为我们掌握和理清散文的情感脉络提供了依据。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描绘了一幅秀美的济南城冬天的图画,老舍先生描绘了济南的天空,济南的大地,济南的山,济南的,绘制了一幅完整的济南冬天的图画。全文写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壮”而着眼于“秀”。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济南的冬天是温暖的”。作者在寒冷的冬季里所见的是山的秀美,水的碧绿,突出一个“暖”字,这是本文的最大特点。再如萧乾先生的《枣核》一文,“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如获至宝 寄托切切思乡之意,说枣核——为解乡愁 表达深深爱国之情,议枣核——民族之情”,以枣核为线索,深深体现了海外华人对故土的思念,对民族的热爱。在课堂上,教师要重点点拨,启发学生找出能体现文章线索的文字,这样教学散文,学生会很好掌握散文的特点,了解散文的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散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
教学散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关键词句是散文教学的核心。如教学《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说出喜欢它的原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有的学生找了这一句,因为“顶”“看护妇”写出了济南的秀气。“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写出了济南的古典美,启发学生想象水墨画的样子。这样教学会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岁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学习写作技巧
教师在教学散文时要善于教会学生揣摩语言,散文的语言精美、凝练、清新、淡雅。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在教学时要灵活,机智的分析揣摩。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引”则显得一般。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追逐”则没有这层含义。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下去。
——“探身”与“小心”相呼应,准确的描写了向下走时脚试探性的朝下伸的样子。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策略;教学有效性
散文的鉴赏与教学是整个文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不再简单的注重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积累,很多时候学生文化素养与文化品读能力的提升成为整个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参考。因此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积极的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究,以在学生现有的语文基础之上开展散文鉴赏教学,进而保障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获得文化知识的综合拓展,并借助语文散文鉴赏课程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文化品读以及鉴赏能力,最终实现语文课程的有效教学以及学生的综合发展,凸显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感受散文创作形式,从散文的整体结构角度指导学生进行文章的品读
散文鉴赏教学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当从散文的整体结构或者是文章的基本形式入手,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点之一,就其形散来说,是指散文题材广泛、写作手法多样,同时文章的结构自由、不拘一格。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散文鉴赏时一定要让学生抓住文章这一特点结构,防止学生因为对散文的特征理解不清楚而失去了对散文阅读的兴趣或者是混乱了对散文品读的方向。
以余秋雨先生的《都江堰》这篇散文的鉴赏为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的整体结构分三个部分进行结构特点的把握,以指导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第一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实际的描述,让学生了解文章以长城为参照物来表现对都江堰独特感悟的基本内容;而第二部分对于都江堰壮丽景色的描绘,教师则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的阅读进行体会。最后,在作者抒情阶段,教师可以通过重点的朗读或者是写作背景的介绍来让学生初步的了解文章由堰及人,展现李冰父子精神风采的写作手法。进而通过对文章的整体结构的分部讲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完成了指导学生从形入手感受散文基本结构的教学目标,以为散文的整体鉴赏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二、体味散文的优美语句,借助散文的阅读强化学生对于文章的审美
散文的艺术性和美感往往是通过文章优美的语句来展现出来的,因此在散文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通过文章中的主要段落或者是相关的语句,来强化学生对于文章的审美,进而指导学生在了解文章基本结构后再从文章的语句层面体味散文的独特之处,保障散文鉴赏教学工作的逐步深入以及学生对于散文品读的有效探究。
仍然以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都江堰》为例,文章对于都江堰与长城的对比描写“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息息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段。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知识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这部分内容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虽然是寥寥数语,但是通过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已经完全将都江堰节节延伸、灵动自然的特点展露无遗。如果在高中语文散文鉴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这些内容方面来让学生感受散文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充分了解散文的美文之意,则整个散文鉴赏教学的又能够获得深层次的推动。
三、领会散文的情感,保障散文鉴赏教学的深入开展
散文品读的最终目的在于体味散文的内在情感,意境深邃是散文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因此在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的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在前期教学的基础上尝试引导学生对于散文内在情感的挖掘,最终把握住文章的灵魂。在《都江堰》这篇散文的品读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充分了解文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文章所展现的情感变化。一方面是作者在游览之前简单评述,与作者在游览之后的高度赞美,进而以欲扬先抑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对都江堰魅力的难以抗拒。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文章的写景来抒发对人的赞美之情,进而感悟余秋雨先生对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刻挖掘的动机。通过对文章深层次背景的挖掘,散文的鉴赏教学才算略有成效,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也才初见效果。
高中散文鉴赏的教学对于学生文化知识储备的提升以及文学素养的强化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保障散文教学的有效时间,同时对散文的鉴赏教学做深入的探究,以从散文的基本形式入手,指导学生进行文章的品读;从散文的优美语句切入,强化学生对于文章的审美;最终再带领学生体味散文表达的情感,以保障散文鉴赏教学的深入开展。从而通过高中语文课程散文鉴赏教学的层层深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对散文知识有一个深入的把握,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也保障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与应用能力方面的综合进步。
参考文献:
实施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变化,如:在散文鉴赏课堂上教师开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教师满堂灌,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又调动了学生鉴赏散文的积极性。我认为教学中还有以下如下现状急需改变:
(一)忽视教学方法更新
在新课标施行后,一部分教师教学的方法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语文教学的方式依然是老套的,并且有些表面上是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而实质上还是用老方法进行讲解教学,典型的新瓶装老酒。我们知道学习语文,最主要的是语感、感悟。因为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散文尤其体现这一文化精髓,如果教师仅仅自己体验感悟,让学生跳过这一过程,直接把教师自己所得的结果告诉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在注重探究性学习的新课改下他们这样做只会让学生讨厌散文课,甚至让那些本来喜欢散文的学生也因此而对散文敬而远之。
(二)忽视散文文本内涵
散文文本是学生阅读的基础,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散文在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现实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字词、语言文字、文言文和作文教学上,对散文则是一讲带过,甚至是视而不见。这些文质彬彬的散文就这样被忽略,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精神损失和资源浪费。
此外,因为学生自身条件(对散文感兴趣程度、阅读及理解能力、知识面的宽窄等)的不同,导致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喜欢程度也不同,但老师不能没有原则地让学生胡乱地解读散文,不能让这种主观化、任意化地解读恣意发展下去,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散文偏重人文化教学
2004年审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不分彼此。以前,我们过分关注语文的工具性,而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我们有些教师又过分的重视语文的人文性。新课改的这项规定是站在人的本性的立场上,从维护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的来说的,它不仅仅是正确的,更是刻不容缓,迫切需要实现的。
然而很多教师却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又从过度重视工具性的极端,走向了泛人文化的极端。在高中散文教学课堂上很多老师因新课改关注人文性,而过度的重视教材中人文性,如在讲解必修二的三篇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时,都过分地渲染了作者爱国的思想,把鉴赏课讲成历史爱国课。这三篇文章的确都有爱国的主题,但这只是它众多主题中的一个。还有一些教师过分地追求热闹的上课氛围,认为这是体现学生主体和尊重学生个性的好方法,实则过度的话反而不能达到重视语文人文性的目的。泛人文化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错误解读。
(四)滥用散文新教学模式
正如郭之瑗所说:“散文有飞扬的神思美,浓厚的诗意美,高妙的技巧美。”一直以来现当代散文都是语文教学中灵活度最大的一块内容,它有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新自然的内容,深邃优美的意境,深刻的思想蕴涵等,这使得它适合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讲授,也实最方便于实现新的教学理念的一种文体,因此,新课改后,散文教学方式的盲目性自然也就多了一些。部分教师每天都在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的确,这些新方法新理念需要我们接受和运用,但我们不能盲目的不加选择地全都拿来,这样势必会走上华而不实的道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也没有结合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更没有结合学生自身的条件,而是盲目的套用这些东西,致使散文鉴赏教学流于表面化。教师和学生都没有从中得到任何有益的收获。
(五)散文教学过分倚重多媒体资源
一、心随文动,感受散文的抒情美
散文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它是作者在生活中的有感而发。写作散文往往运用象征、比拟等手法将自身的情感蕴藏于景物之中,使情感与意象能够巧妙地结合。另外,散文的抒情特点使文章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文章与“我”融为一体,赋予文章以“灵性”。散文抒情美的特征要求学生能够用心感受每一个文字的灵动,透过字词来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做到心随文动。因此,教师要怀着一颗寻美之心,以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观察来引导学生解读散文。
1.吟咏品味
散文用语生动活泼,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行文如涓涓流水,娓娓而谈,颇有细泉叮咚而出之势。吟咏散文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经常阅读散文对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感受散文的抒情美离不开对文本的吟咏品味。
例如《济南的冬天》一课,为了加深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开展朗读比赛,随后评出最贴近文本意境的朗读,并给予奖励,然后可让学生谈谈朗读之后的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以清新的意境呈现出了清丽隽永的风格,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发现作者在朴实的语言背后对济南山水的迷恋和喜爱,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懂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一句,质朴的文字掩盖不住作者对济南的喜爱,学生要用亲切的语气来朗读,以表现作者的深情。
2.梳理文章脉络
作者的情感常常隐于文章的脉络之中。通过对文章脉络的梳理,不仅可以掌握文章的行文特点,还可从字词中感受到作者情感的细微变化。因此,教师在散文阅读过程中要重视梳理文章的脉络,从而帮助学生捕捉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的抒情美。
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的言语中包含着对济南的赞美。从首段直指济南是个宝地到第二段勾勒的江南冬景图,都不难看出作者对济南的深情。在第三段中,作者更是以轻松的语言描绘了小雪过后济南小山的秀气模样,紧接着又以白描手法“绘制”了一张“小水墨画”。第五段则展示了济南冬天的风情万种。文章仅一千多字,却处处可见作者对济南的喜爱。教师可要求学生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并谈谈每段都是如何赞美的,并在此基础上弄清楚文章的脉络。
心随文动要求学生跟随着文字展开情感的深入,全心全意地感受文字跃动下的情感,在吟咏中将语调转化为情感因子,在梳理文章中将文字转化为情感,从而充分地感受散文的抒情美,提高审美能力。
二、剖析感悟,把握散文的内在美
散文思想精辟且富有诗意,当深刻的思想与情意盎然的文字擦出火花时,散文不仅具有了华丽的外表,而且散发着内在美。另外,散文在用词方面极其讲究,读者常常能透过表层的文字挖掘出深层的含义,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深度剖析文本,一方面要营造氛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享受散文的美妙,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进而深刻领悟散文的哲理美,把握言外之意。
1.调动感官,身临其境
散文将意象与情感融为一体,意象常常简约而不淡薄,就像中国山水画般大致地勾勒形象,恰到好处的留白为欣赏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在阅读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感官,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以更好地感悟散文的内在魅力。
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跟随作者“看花”、“忆花”、“思花”的脚步发挥想象力,感受紫藤花从生机勃勃到历经苦难再到重焕生机的过程。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和感官参与来表现紫藤萝花的生命力,如“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的视觉描写,“仿佛在流动,在欢笑”的触觉、听觉描写,以及“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的嗅觉描写。教师须鼓励学生调动感官,跟随作者感受紫藤花的美,从而展开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2.剖析表现手法,感悟运用
散文的独具匠心不仅表现在谋篇布局上,而且还体现在表现手法上。因此,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的遣词造句,通过有意识的引导与点拨,提高学生对文章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以《背影》一课为例,全文用白描的手法记叙抒情,明丽典雅、古朴质实的语言巧妙地传达出了“父与子”之间的无限深情,特别是“父亲”买橘过铁道的场景,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勾画了“父亲”的高大形象。教师可以着重分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赶紧去搀扶他”这一小段,要求学生揣摩白描手法的作用。当然,教师也可要求学生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一个片段,以深化对白描的理解。
散文具有凝练性的特点,相较于议论文而言,往往将情思深藏于景物之中,将生命体验寓于事物之中,将深层的哲理启示蕴含于浅显的文字之中,具有短小精悍、以小见大、言近旨远等特点。在鉴赏语言、剖析字词、体悟表现手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化对美的感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循文入情,解读散文的自由美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散文自由美的集中体现。从取材上来看,散文往往取材于日常生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从结构布局上来看,灵活自由的幅散结构突破了僵化刻板的规范和格式的限制;从表现手法来看,散文可运用多种修辞表达情感,形式灵活。因此,学生对散文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应注重探寻散文的结构、题材,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性创造和对文本解读的差异,鼓励多元化、创造性的文本解读。
1.循文入情,体味情趣多样性
散文往往蕴含着多种情趣,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爱快乐生活的心理以及发现童真的情趣,《旅鼠之谜》一课体现了发现自然奥秘以及体会自然的情趣,《端午的鸭蛋》一课则可挖掘风俗民情、体会乡俗的情趣。实践证明,丰富多样的情感渗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探究质疑,发散思维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其特点,因此,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阅读体验和独到的文本理解。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阅读成果,鼓励持有不同意见或想法的学生互相质疑,在质疑与讨论中取得进步。
四、结束语
一、找准情趣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散文内容根据其体裁和内容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记叙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两大类。根据不同散文作品的特点,教师要发掘不同的兴趣切入点,以快速激发学生散文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对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这类记叙性散文。切入时,应着重分析“老先生”的人物特征,从老先生的衣着、语言、行为等细节描写入手,揭示这些细节背后所蕴含的老先生敬业的精神、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个性。学生在对老先生钦佩之余也引发了对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加深了对文章所内涵的哲思之美的理解。在比如对《家里的灶头》这类抒情性散文的阅读,教师要以分析文章情感的抒发方式和情感表达为主,通过由灶头的描写到对母亲的情感表达,揭示作者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从民俗的角度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点,在感悟作者情感抒发的过程中发掘作品所内蕴的哲思和审美情趣。
二、注意方式方法,深化审美体验
学生的审美体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直观感知到深入挖掘的过程。教师在进行初中散文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审美体验的方式方法的传授。首先,要重视初中生在散文阅读中的感性特点,鼓励学生的“灵光乍现”和新奇的思维活动。尊重学生对于作品的个性化的理解和新鲜的阅读感受。如在《想北平》的阅读欣赏时,学生第一感觉往往都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老舍对北平的那种痛彻心扉的爱。在阅读《金岳霖先生》时,学生也都会对金岳霖先生的个性着装报以会心一笑,同时对金岳霖先生幽默的人格魅力和对爱情的坚守执着给予发自内心的敬重。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的直观感受是学生对文章最直接、最基本的感知,也是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的第一步。
其次,在学生对散文作品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圈点、批注。在圈点、批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准确的理解自己对文章字、词、句、文的疑惑之处,同时对文章所表现出的精彩点、内涵点、寓意点等亮点给予自己的评价和感悟。如在阅读林清玄的《可以预约的雪》一文时,文章结尾处的点睛之笔需要学生自己去仔细品味、感悟,并将自己的心得写下来,加深了学生对“结尾处文章整体内涵得到升华”的理解。圈点、批注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在散文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再次,在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对散文作品的审美议题,从而将对文章的鉴赏感悟养成初中生散文阅读的习惯。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议题的设计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审美体验点、培养思维习惯和文学素养的过程。如在阅读学习于坚的《云南冬天的树林》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然美”、“文辞美”、“社会美”、“内涵美”以及作者流露的思想之情等几方面进行审美议题的设置。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感悟,领会作者在白描手法和哲理性语言背后所要表达的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尊重之情。
三、创设审美情境,感悟哲思之美
初中散文教学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过程,课堂作为这个交流的枢纽和平台,需要创设适宜的情境加以渲染。将学生引入与散文作品相符的特定情境中,更能增加学生对散文内容的审美体验。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引入,是初中散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化创设成为了可能。多媒体具有图片展示,音乐渲染和动画互动的特点。利用图片,可以将学生难以想象的唯美画面直观展示给学生;音乐的渲染,可以使作者的丰富情感变得形象生动;动画视频的展示,不仅丰富了散文情感的表达,也增加了学生与文章之间的互动性。例如在阅读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可以采集关于母亲、母爱的图片制作教学课件,同时在课堂上配以阎维文的歌曲《母亲》作为背景音乐。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体验中加深了对母亲辛劳、慈爱、无私等形象的体验,也加深了对作者所要表达的对母亲的爱的感悟。通过情境的创设,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散文作品中的哲思之美。
一、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形式美
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来认真揣摩作者的思路,把握散文内在的行文线索和情感主线,让学生感悟到散文的结构特色和行文之理,从而在大体上把握住散文的形式特点。例如,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的《藤野先生》,从结构上来看这篇散文感觉似乎很“散”,从开头写清国留学生看樱花、学跳舞,再写了“我”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得到了“物以稀为贵”的礼遇,再写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与离别,写到日本教员、日本“爱国青年”的表现,时间跨越20年,写到大小的事情10多件,人物也比较多。但是从文章的内在行文线索上看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以自己的情感经历为线索将繁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这既表现出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关心“我”的可贵精神,也凸现出鲁迅先生到日本求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文章开头的两个自然段描写“清国留学生”颓废庸俗生活的内容,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游离在主题之外,实际上紧扣主题,充分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二、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尽管散文的风格众多,在语言上也各有特色,但是都具有精致的美感。在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加以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选用进行深入地分析,体会到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从而欣赏散文的语言美,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精美的散文,也有很多精美的语言值得学习借鉴。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写紫藤花“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用了“挨”“接”“推”“挤”四个动词,把紫藤萝花开时茂盛、繁华的景象以拟人的手法进行了生动描绘,带给人生动、活泼、欣喜的感觉,让紫藤萝瀑布的美景犹在眼前。又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春》,作者了大量的叠字:“偷偷的”“嫩嫩的”“绿绿的”等,不仅从形象上表现出了春天里小草嫩绿柔软的特点,音韵上也具有很强的美感。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朗读教学,“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引导学生对散文的语言进行反复地朗读,读得正确、流畅、沉浸其中,才能读出文章的味道来,欣赏到其中的美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引导学生体验散文的情感美
情感真挚是散文的一大特点,也是散文的内在魅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验散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散文的学习,综合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也能够通过散文展现的不同情感对学生加以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善良宽厚等美好情感。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文中所描绘的父亲的背影感动过许许多多的读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父亲在母亲去世,自己又赋闲在家,但仍坚持为“我”送行的事件,通过对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描写,和“我”四次流泪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深切体会到父亲在家国两茫茫的时候送子远行的复杂感情和“我”对父亲的深情,并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体会到父子间浓浓的亲情。
除了叙事之外,写景和抒情也是散文的主要形式。很多优美的散文都是情景相生,由景生情,由情而悟。例如《白杨礼赞》《月迹》等优美的抒情散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的景物描写、名句和中心句、情感变化线索等的把握,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很多写景散文也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例如《济南的冬天》,“最妙的还是下点小雪呀!”通过对雪景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四、引导学生感悟散文的哲思美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能力;鉴赏能力;朗读;品味;体验
新课改推行以来,新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文学性较强的作品,如刘亮程、柯灵和韩少功等大家的散文作品。这是教改的一大亮点。一些学生纷纷表示新增加的散文作品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他们的语文鉴赏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1.1学生只看情节,忽视主旨的把握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又含义隽永。这是散文的独特魅力。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更深层的引导,不能让学生的兴趣只局限于情节表面,而是应该透过情节挖掘出蕴藏在情节深处作者最浓郁的情感,使学生不仅仅是“读个热闹”,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流程的把握,不能让散文的故事情节冲淡了学生的学习秩序,必须要做到思想的沉淀,才能更好的对文学作品进行更深层的探究。
1.2 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缺乏对阅读的自我感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基本是按照考纲的内容进行的。教师刻意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果、语言风格,这就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影响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一些考纲还将某些优秀的散文作品轻易的扣上了标签,生硬的将主题思想归入亲情、乡情、人与自然等几大方面。这都扼杀了学生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思考。十几岁的学生还缺乏一定的人生阅历,对散文中的一些沉重话题不能进行很好的把握,考纲上的思想规划使学生产生了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阅读和思考的能力。除此之外,一些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努力强化作者的主题思想,仅仅是叫学生们画重点、画词语,应付考试试题,这都导致了学生散文阅读水平偏低。
2合理的教学方案
2.1朗诵吟咏,让朗读成为打开“散文”之门的金钥匙
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非常宝贵的。这就导致了一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常常忽略了朗诵吟咏的重要性,更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匆匆的浏览一遍课文,这样做看似节省了时间,实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朗诵就是要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诵读出来,而少了朗诵的环节,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又从何而来呢?所以教师必须要鼓励学生将散文诵读出来。一些学生可能对朗诵产生排斥的想法,不愿读也不想读。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引导学生放声去读,大胆去读。从而达到学生对散文整体内容的把握和作者情感的深层感悟。
2.2注重语言的赏析、品味,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展现“散文”之美
在散文教学的过程中,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都是教学的重点。怎样使学生快速、正确的把握这些写作方法是离不开教师的科学引导的。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从而对文章内容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其次,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兴趣点从文章情节引入到语言表现方面。众所周知,散文的美主要体现在语言运用上的美。一些优秀的修辞方法、词汇运用都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完美表现。学生要将学到的写作手法积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切实体会作者的内心思想。最后教师还要对文字内容蕴藏的哲理美进行深层次的阐述,有利于学生冲破自身的局限,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使散文阅读充分发挥理想、生命、情感、思维、真理等方面的正能量,给学生们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启迪。
2.3加强活动体验,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散文”素养
活动体验是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学习的版块,结合具体学习的材料,围绕主题开展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体验中,让学生学会在活动中a思考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其版块的特点是:强调活动、注重体验、实践能力强、形式灵活多样。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创使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比如,在《相信未来》教学中,采取让学生结合诗歌的活动,诱导学生阅读、使其深入了解文本含义的积极性。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整体感知文本,同时还相互交流阅读感受,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改编《相信未来》,并向老师汇报交流小组的创作内容。这样做使学生对《相信未来》的内涵充分掌握,此时,教师如果再反过来引导学生进行与原文的比较活动,使学生融入诗歌中所蕴含的气势和对未来希望的追求。在活动体验中,让学生在内容丰富、充满青春气息的活动中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以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杨芳.浅论散文的凝聚点[J].语文学刊,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