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伤仲永阅读答案

伤仲永阅读答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伤仲永阅读答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伤仲永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一、孔孟的“学思结合”思想

孔子重视学习,也重视思考,主张学思结合,其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话虽简洁,内涵却丰富有见地,揭示了学和思的内在联系和辨证关系。“学而不思则罔”强调思考的作用,只知读书却不会用脑思考就会陷入困惑、惘然无所得,孔子强调读书必须思考,要求学生多听、多思、多问,即“多闻阙疑”“多见阙殆”,既要多闻多见,又应随时发现问题,有存疑的精神。孔子主张:“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尤其是“疑思问”,在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认真思索,才会产生疑惑,有疑则生问,有问则求解,通过对答疑解问的探索,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见闻,还培养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而不学则殆”着重学习读书的重要性,如果不读书只是空想,怀疑不安在所难免,就会使人精神疲惫,只思不学也是有害的。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重视好学、乐学,他认为好学应该表现于实际行动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其实他好学还不够,还要乐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不仅对学生这样要求,自己也是一个沉醉于学习而不知疲倦的人,《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综而述之,孔子重思重学,认为学思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是学中有思、思中促学的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只有将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他不仅主张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主张学生善于思考,在思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对学生而言,学习时只有善于思考,才可能达到融会贯通、心神领会的境界,才可能取得较大的学习成就。孟子认为,学思结合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和怀疑圣书圣言的过程,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城》取二三策而已矣。”对前代文献典籍和已有之见,不轻信,不盲从,经自己的思考而有所弃取。孟子还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把孔子所重视的“阙疑”精神向前推进一步,不是提倡怀疑一切,但“疑”与“思”有一定联系,不疑则不思,在这个意义上提倡怀疑,是启发思维的起点。孔孟的学思结合思想启发我们: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善于学习的能力,也要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更要培养他们敢于和善于怀疑的精神和勇气,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要让他们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思维,这与语文新课程的“思考・领悟”、“质疑・探究”阅读目标相吻合,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重读孔孟的学思结合思想,对于指导新课程的语文阅读教学仍有深刻的启示。

二、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在学“问”中启迪思维

阅读教学不是要引导学生探求对文本的解读结果,而是要关注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感受、思考的经历过程,在学“问”中启迪思维。李政道说:“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教学究竟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是教给学生知识还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这似乎是一个不需要论证的问题。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教学材料及其蕴含的知识被误解为目的本身,而学生思维的发展几乎成为“教学的荒地”。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问“苹果为什么掉在地上”,而不是使他们只拥有“苹果是掉在地上”这一知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们都有启发学生思考的意图,常常提出一系列“连接紧密”、“环环相扣”的细碎问题,让学生在课本中寻求既定答案或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教参教案上的预设答案,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有出入时,教师常因其“不准确”或偏离了教学目标,亦或课堂时间有限等原因而不置可否或不加理会;而当学生的答案吻合教案上的预设答案时,教师往往显得兴高采烈并对其大加赞赏。学生都有希望被肯定、体验成功的愿望,教师这种只肯定“标准答案”的反馈行为必然会强化学生去寻求统一的既定答案的行为,使阅读中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变成学生揣摩教师教学意图的过程。

孔子很重视学生问,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未如之何也已矣。”孔子的教学是答问教学,学生提问,孔子回答或组织大家讨论,讨论解决不了,就请教在这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正如孔孟的“学思”思想所示,要培养学生敢于问、善于问的勇气和精神,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才能将学生引领到人类精神的纵深处,于寻常处见出不寻常,“忽于湖底见青山”。新课程的语文教学倡导思考领悟、发现创新,阅读教学应成为学生“研读文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促进认知”的循环过程,从而达到阅读促进人的发展的真正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尝试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在对文本具体解读后,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质疑问难,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笔者教学《天上的街市》时,在朗读初品了诗歌后,没有按惯常的学生循着教师的提问理解文本的教学过程,而是鼓励学生从自己的阅读体会中思考质疑,品味诗歌。学生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踊跃,提出了诸多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其中很多都能促进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令人惊喜。兹举几例:1.天上的明星现了,为什么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而不用“亮”着?2.诗歌短小却用了四个“定然”,一个“定”,是否嗦,抑或别有用意?3.天河为何变成了“浅浅的”,而不是“深深的”?4.修饰流星的量词不用“棵”而是“朵”,是否诗人笔误?5.将“你看”“不信”后的逗号去掉,感觉朗读意味有不同,请老师指导。6.“课文简析”中说诗歌的主旨是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我认为是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老师怎么看?……这些对语言、主题,甚至是标点的思考无不闪烁着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将来源于学生的疑,交予师生共同思考讨论、交流情感、碰撞思想,以问引读,以问促思,使阅读课堂由机械的“训练场”转变为学生思维的“绽放地”。

(二)在“争鸣”中促进思维

袁振国教授说过:“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得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①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升华情感、抒发生命体验的过程,语文不同于理科的对科学真理的归根究底、对精准答案的孜孜以求;语文教师不能跟随理科教师“求甚解”的步伐,而应该以悠闲漫步的轻松姿态引领学生步入理解的“多岔道”,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激发学生个性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法国文学家法格说过,读书就意味着和别人一起进行思维,剖析别人的思想,剖析与自己雷同或对立的思想。“学习”只能浸润于“差异”之中才能成立。在“差异”中重新编织营生的意义和关系,才是“学习”的本质所在。②以这样的学习观指导阅读教学,就应该尊重个体的认识差异,在阅读课堂中要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改变过去“教材主宰教师,教师主宰学生”的倾向,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对话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差异,宽容失误,激发思考。

孔子是一位带着问题来启迪学生思维的老师,他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如孔子曾公开批评过其喜爱的弟子颜回:“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他主张:“当仁,不让于师。”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启示这我们:阅读课堂上不能对学生的观点锱铢必较,学生的独特见解闪烁着他们个性思维的熠熠火花,要创造开放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质疑,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对于老师、教材、教参,学生们要不唯师、不唯上,善于探异求新,获得新的体验、新的发现。例如笔者在教学《伤仲永》探究文章主题时提出问题“仲永由天资过人的神童沦为平庸无奇的‘众人’,谁之过?”,学生们经过思考探究,激起争鸣。有学生认为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父亲的目光短浅、贪图钱财让仲永失去学习的机会;有学生则认为过错不全在仲永父亲,而在仲永自己,因为仲永十二三岁时只是“不能称前时之闻”,这时他若发奋学习,还是有成才的机会;有的学生更是认为邑人要承担责任,“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是这种盲目追捧的世风害了仲永。经过学生思维的碰撞,《伤仲永》的主题丰富了,有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影响,有自己主观努力对成才的作用,也有针砭当时家庭与社会不重视人才培养的时弊等等,这些理解远远超越了教参解读的一种结果。让学生“百家争鸣”,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论坛,这样不仅突破了阅读教学的平面化,也开掘出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深度的语文课堂。

(三)在“合作”中拓展思维

阅读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对话过程,但一些阅读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有时甚至是唯一形式,“在课上禁止学生的交往;在课上学生虽同处一室,但他们的活动是各自孤立地进行的,因为每个人均只为自己学习和对自己的学习负责”,③生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往、沟通、互动和合作,学生成为集体生活中的“单干户”和“孤独的个体”,这禁锢了学生思考的集思广益,也束缚了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要建设“学习与生活共同体”,为“互动、互补、互助”提供舞台,学生们在其间合作学习,拓展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正如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两个人在一起交换苹果与两个人在一起交换思想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了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两个人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两个人的思想。”

孔子主张多交友学习,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乐多贤友”,要利用“三人行”的机会多察、多思,促进自身的发展完善。今天的合作学习就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与友合作能汇集多角度的思想,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不应热衷于活动气氛的表面热烈、活动形式的花俏多样,而实际上有名无实,有形无神,没有真正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思维碰撞。语文教师不要交流文本中现成的、相对固定的知识,或流于表面的感受,应选取对文本理解有分歧,或答案开放不唯一,或具有知识的广延性和思维的深刻性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例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探讨男女主人公爱情婚姻悲剧的原因,学生们群议后决定从三个角度分组合作:刘兰芝、焦仲卿自身原因;焦母的强弃、刘兄的强逼;封建礼教与“情”的矛盾。学生们阅读文本、查找资料、合作探究,如对于焦母强弃兰芝的原因,学生们合作整理出了众多观点:无子嗣说、恋子情节说、感情隔阂说、嫉妒恼恨说、门第观念说等。在有效的合作学习中,创设思想自由驰骋的环境,起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产生了高于个体先前认知水平的新思维,即引起了学生彼此思维的有效碰撞,加深了解读感悟,激起了头脑“风暴”,优化了阅读教学效果。

孔孟的“学思结合”思想对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于此,我们应更深入地理解体会并更好地指导语文阅读教学。“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问、争鸣、合作”,学生只有边阅读边思考,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思维的碰撞,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和建构,学生的思维思想才得以发展,阅读的意义才得以真正实现。

――――――――

注释

①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伤仲永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一、巧用多媒体。

1. 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多媒体的介入,引起了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兴趣,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教学课件将枯燥乏味的文字,苦思冥想的场景转化为生动,直观,具体的景象,不仅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并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节约了教学时间。

2. 多媒体与教学相结合,有利于突破重难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形象思维由于抽象思维,多媒体教学以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最大化。例如,《背影》中,文中为什么着力描写父亲的背影?在那种环境下突出背影的?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们便以幻灯片,视频等出示四次描写背影的情境,父亲爬月台,买橘子,在车站分离时的背影,再加上浓浓的血肉之情的音乐,图文结合,是学生直接感触到背影在文章情节中是重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引领学生的发展思维,还能拓展学生的空间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化难为易,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大胆质疑,解疑。

1. 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大胆质疑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巴克精辟的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我们的教学活动,学生是主体,只有让他们会有自己的思维去考虑就是成功。比如学习《落日的幻觉》一文时,学生看到题目会产生很多的问题:落日是会有幻觉?为什么会有幻觉?幻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等等,这时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来,并给他们他们创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环境,让他们在相互的不断否定和肯定中获取自己想要的答案。同时也就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提问,质疑在学习活动中是很重要的。

2. 耐心帮助学生解疑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学生可能一时回答不出,教师就应该化难为易,耐心的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向正确的答案靠近。而不能操之过急,适得其反。比如《伤仲永》一文中,教师让学生回答,仲永的结果是谁的错?可能学生的回答会不尽人意,那么教师就应耐心的诱导学生一步一步靠答案,最终总结出文章的中心和现实意义。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因为一个问题可能就是学习的突破口,不能把它关闭了,关了学生就累了,教师就更累了。

三、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在阅读。”

1.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成果,又能提高写作水平

课外阅读使学生可以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也能通过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从而在自己的写作中得以运用,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也能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人们常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吧。

2.课外阅读不仅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世界观

伤仲永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阅读教学实现了文本、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交流,同时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培养了学生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国文,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精华,怎一个“误”字了得!也曾一度迷茫,现在也不一定完全清醒的我认为: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终身学习打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造轻松快乐充满爱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情境,用自己博大的爱来融化学生干涸的心田,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张开想象的翅膀,激起情感的涟漪。在语文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究。要形成这样一种课堂气氛,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这样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才敢于自由争辩。而当学生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因此诱发出来的智慧潜力往往是超出教师意料的。

每周第一节课,我都要问学生:“你回想一下,你们和老师在一起什么时候最快乐?”同学们有的说是和老师一起谈心的时候、有的说是和老师一起参加活动的时候、有的说是和老师一起辩论问题的时候,就在老师营造的这种充满爱的宽容中,激起了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燃烧起了学生的智慧之火,这样的课堂必然是和谐的,课堂气氛也必然是生机勃勃的。

营造和谐的民主的阅读氛围

二、培养综合阅读的兴趣

初中生综合阅读的兴趣特别需要阅读趣味的支持。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阅读形式的多样性和阅读内容的趣味性。

1、注意独立阅读与合作阅读相结合。独立阅读就是学生个体的自主阅读,能更好的尊重和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学生可以择其所好进行选择性阅读。合作阅读的益处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还在于在同学的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得到展示自己的一种心理满足,这种满足的喜悦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阅读文本的改编或改写。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改编或者改写,是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基础之上的,文本的改编或者改写会激起学生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自得其乐。不过,老师在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改编或者改写时一定要循序渐进,难易适度,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为佳。

3、阅读复述比赛。为了促进学生认真阅读,积极阅读,教师可以适当组织阅读复述比赛。为了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综合阅读,我们可以先在学习小组内进行阅读复述,然后,由学习小组推荐阅读复述优胜者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阅读复述比赛。

4、阅读推荐。利用学习园地,向同学推荐你读到的好文章。要求写出书名或文章题目、作者、出处、主要内容以及推荐者姓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小组轮流主办。

在注意读书形式的多样性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学生阅读文本的趣味性。

学生的综合阅读不是任其学生自由,教师一定要作好指导,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进行文本的选择,教师要积极向学生推荐读物。指导也好,推荐也好,既要尊重学生的阅读爱好,又要注意正确引导。因此,教师要积极了解学生的阅读喜好。有的学生喜欢足球,有的学生喜欢了解事实,有的同学喜欢科普文,有的喜欢小说等等,教师应积极地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性的阅读。

三、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伤仲永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学文言文教学 怪圈 突围之路

文言文是几千年大浪淘沙的文化精粹,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积淀,作为一种定型化书面语言,毋庸置疑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最经典的材料。文言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和创造源泉,所以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带着学生亲近传统、亲近历史,借古典文化熏陶渲染,使学生丰富思想、发展智慧、砥砺心志、提高品位,在继承和发扬中反思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一、文言文教学走进怪圈

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怪圈:要么是有“言”无“文”,要么是有“文”无“言”,把“言”和“文”剥离开来,变成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两张皮,使文言文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无法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1.有“言”无“文”。即教学只注重文言字词教学,串讲,句句翻译,字字落实,毫无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涵,学生学文言文味同嚼蜡,教学讲得天花乱缀,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执教《童趣》,有的教师认为这时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把教学重点落在字词和疑难句式的翻译,过分强调“字字落实,个个对号”,这篇文章的“趣”味荡然无存,培养学生时文言文的兴趣从何谈起?

2.有“文”无“言”。即教师片面强调思想教育和文章结构分析,架空文本语言和脱离学生接受能力,教师口若悬河,讲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听得如坠云里雾里。如执教《伤仲永》,有的教师不断讲述成才的关键是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上成一堂语文综合课,而文言的基础知识字词这一块全部扔掉,根本无法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文言文教学突围之路

“言”,是文言文中的最基本的字词句,它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石。没有“言”的基石,学生学习文言文便会寸步难行,汲取文言文中的文化营养便成一句空话。“文”,是文化,是文言文的灵魂。文言文的内容反映的是历代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取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只有把言和文相结合,才能形成合力,突围文言文教学的怪圈,走向文言文教学的康庄大道,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精神得到提升,灵魂受到洗礼,思想受到震动。突围之路有四条:

1.加强字词教学,渗透文化信息。

语文新课标规定:“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评价上,“重点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的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字词教学,特别是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我们必须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但我们不能把汉字简单地看成一种符号,一种不变的躯壳,它是具有灵性的。仓颉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文字是能“惊天地,泣鬼神”的“通天接地”的灵性之物。但随着文字数千年的演义,它的“灵性”渐渐失落而成为死板无味的符号,它的生命的根性丧失殆尽。现如今,我们所面对的“方块字”全然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与生命,但是我们不能让学生面对经典名著就像面对一具千年僵尸。董桥说“文字是肉作的”,它蕴藏的大量文化信息,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它的灵性与生命意象是古人参语大化、明心思维的“心象”所指。我们教学应该让汉字的“魂会归来”,不要再让学生面对一具具僵尸,而要让学生看到书本中一个个跳跃着的精灵。在文言文字词教学中,我们应力求渗透文化信息,让学生乐学、易记,提高字词教学的效率。如某位教师执教《孙权劝学》一课,当讲解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的“孤”字时,并不是一味让学生记住课文下面的注释(孤,古时王侯的自称),而是宕开一笔,介绍了“孤”字的来龙去脉,学生听得有味,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同时整堂课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氛围。

2.倡导多读精背,增强文言语感。

文言即文章的语言,是文学经典使用的语言,是经过千百年来锤炼升华而成的优美、简洁、精确的语言。如《孙权劝学》一文,语言简炼生动,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意和心理,既可见孙权的善于劝学,又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教学此文,我们不能一味地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而要引导学生多读,用有声的语言来表现孙权善于劝学的本领,再现鲁肃的惊讶之情,凸显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以及他诙谐的自嘲之态。

杨雄“读千赋”,杜甫“破万卷”,白居易诵读到“口舌生疮”。从这些名垂青史的大学者的事例中可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对诵读法的重视。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旨。文言文教材多是文质兼美、琅琅上口的佳作。引导学生熟读、背诵一些精美的篇章,对深入理解作品,掌握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颇有益处。

如某位教师执教《〈论语〉十则》,第一,由“半部《论语》治天下”之事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导入,交代学法。第二,范读,听读,体味。第三,学生模仿读,体味读,自由地读。第四,学生表演读,诵读。第五,全班朗读,学生当堂背诵。就这样,这位教师引导学生多形式地读,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了“古”味,读出了书声朗朗的课堂新气象。

3.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这样学生感知起来就会更加容易,也就会有更深刻的体验。初中学生往往因为文言文所涉及的内容离自己的时代和生活太过遥远,不太可能对文本产生阅读欲望。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有声有色的优势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教学《观沧海》制作多媒体图画,显示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教师播放的音像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刺激,从而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高品质的配乐朗诵的欣赏可以使学生迅速走近作品,与读者对话。

朱光潜先生在论古诗词的鉴赏时说过,读者要学会“知人论世”,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作者进而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走进作品,与作者笔下的人物同喜同悲,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学生才可以更深入地感动于作品的情感之美,与作者产生共鸣,对作品产生向往的心态。

如教学《岳阳楼记》,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把关于范仲淹与背景资料的多种版本、多种释义和相关的赏析文章、补充资料一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图文声色并茂中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交流。

4.尊重学生体验,汲取文化营养。

文言文中不少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阅读这些文言文,可以使学生获得许多为人处世的良好原则,能够唤起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阅读文言文还有助于加强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文言文在道德教育方面优势很大,初中文言文中的很多文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如《论语》、《孟子》、《爱莲说》、《岳阳楼记》、《陋室铭》等。教学中,可以在疏通文章后让学生明确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的民族性格特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孔子的谦虚勤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范仲淹先人后己、天下为公的旷达胸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刘禹锡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脍炙人口,起着对人劝诫、警示的作用,有着让人刻骨铭心、感念不忘的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知有多少人从这些名句格言中汲取营养,得到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力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师不能以冷静却冷漠的理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感受和领悟,不能用教参中干巴巴的条块理解框限学生多样的阅读心得,而压抑学生的个性,限制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文言文教学,应根据文言文特点,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在合乎人文精神的范畴内尽情发挥自己的灵性和热情,积极主动地理解和创造,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汲取文化营养,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既有飘逸邈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语言自然生动,笔法摇曳多姿,真是百读不厌,美不胜收。在教学本文时,我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多方位、立体式地尽情触摸文本语言,徜徉于文本之中,当我轻轻地问:同学们,学了这首词,你最喜欢或感触最深的诗句是什么?顿时学生的情感之门被打开,思维源水滚滚而来。

有的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写得太好了。“不应有恨”,其实正是恨在其中,心头充满了离愁别绪;特别是那个“长”字,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抱怨情绪,从而反衬出作者对亲人深切的思恋之情。我是住校生,远离家乡,告别家人只身在外求学,它让我深有感触,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时。

有的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富有人生哲理,我特喜欢,它写出了诗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有的说:我最喜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它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我愿把这句诗送给全班同学。此时,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又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我问学生:吕蒙和以前学过的《伤仲永》中方仲永这两人不同的结局,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只要发奋学习,就会学有所成,“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有的说:学习本文后,我悟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我要好好学习。有的说:我知道了一个道理:环境可改变一个人。有的说: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有错就改。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文”和“言”相结合,强调意会,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主,发展悟性,启迪灵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作为国粹,是我们的珍宝,我们要呵护文言文,继承文言,光大文言,文言文的教学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伤仲永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情境教学正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只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我提前做好准备,购买了各种月球模型,在导入新课时,我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遥远星球的朋友,留给学生一个悬念,然后出示月球模型,把它们放在讲台上,学生被这些陌生的模型吸引住了,他们很想了解这些事物。我抓住机会,讲解课文。这样的教学,学生从眼前的景象联想到远古时代的地球,比起一味不停的讲述更保护学生富有灵性的思维,打开了学生智慧的大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

无论是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结果,还是学习实践经验都说明: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尽量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手去做、用脑子去想;动员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使信息大量地、潜移默化地存贮进学生的大脑之中,使信息从多方面形成联系,以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春》一课时,简单讲解后,我让学生围绕课文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寻找答案,用笔记下的问题答案,不找不到答案的问题暂时放在一边。老师做简单的提示,让学生交流讨论,在交流中相互激发兴趣,发挥出活力。通过针对不同感官地训练,能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掌握应该知道的知识,形成有用的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的活动,巧妙组织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语文课堂生动有趣。

三、打破常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想马上知道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可以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这是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消除学生的疑惑方法,令学生赞叹老师的学问。但这样只会使学生不愿意动脑筋,总想依靠教师。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考虑学生的情况,不询问他们的困难,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没有头绪的、毫无意义的思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的目的,同时学生也会觉得没有什么收获。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打消顾虑,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展开他们自己的想象去解决问题。我们应注意给他们说明白道理,教给他们办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进步,以培养创新精神。如在教学《伤仲永》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想?”一些学生认为对老师有礼貌,要尊重老师。有的学生认为学本领要有耐心,不能骄傲。有的学生认为学本领不能不懂装懂,自以为是。有的学生认为学本领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他们根据自己的体会,发表各自的见解。最后,我将他们的意见归纳概括为,我们都应该以小燕子为榜样,无论干什么事要有耐心,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坚持到底,这样才会把事情办好。这样做,打破了学生常规的单一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换位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学会辨别是非曲直,学会在批判中接受,在接受中批判。

五、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

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不能有所偏爱,只关心某一部分学生,忽视另一部分学生。不能单以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水平。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闪光点,身为教师。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外在表现,进而推测其内心想法,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优点,发现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能。如果教师不关心他们,忽视他们的存在,稍微出一点错就责怪他们、批评他们的不足之处,往往都会给学生造成无形的伤害,留下心理上的阴影,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更加不想学习,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没有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多鼓励,少批评,给每一个同学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还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成长,让爱的阳光洒满教室的每一个角落,绝不留下阴影,使整个课堂热闹起来。

伤仲永阅读答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质疑;课题;语言;矛盾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129-01

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中有关于提问法的论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待问者反此。”这种方法有着古老的历史,也是现代教学中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问题很有讲究,它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师生的对话或讨论,使学生理解所有学内容,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应该怎样提出问题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一 从醒目的课题处质疑

醒目的课文题目,首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学习的关键,吸引学生去思考,去阅读课文找答案。如在教学《老王》这一课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读题目,提出疑问,学生琢磨起题目来,有的问:“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有的问:“老王的年龄是多大?”有的问:“老王是干什么的?”还有的问:“老王的生活经历是什么?”等等,一连串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老王”这个人物在不同学生的脑海中会出现不同的形象,于是吸引学生迫不及待地去读课文,自然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就认真了许多,许多学生边读边拿起笔圈圈画画,可见从题目质疑对学生理解课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 从重点字、词、句处质疑

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成功与否。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形容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方面在文言文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如在教学《伤仲永》一课时,老师先范读课文,再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读中对学生提出要求:(一)把不认识的字、词画出来;(二)自己在阅读中理解了哪些实词、虚词;(三)会翻译哪些句子。这一环节给足学生时间,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发现了许多问题,也自主解决了许多问题,既节省了许多时间又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

三 从思想内容方面质疑

学生如果觉得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简单,那么就提不起来兴趣,但教师如若深挖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就如投一块石头于平静的湖水之中,激起层层波浪。有的课文看起来很平实很简单,其实却独具匠心,那么这种提问法,就能显示它的独到之处。如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首先我让学生浏览课文,学生从题目中发现“从……到…….”的句式,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很顺利很正确的把课文划分为两部分,然后学生再读课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学生认识到百草园是大自然恩赐的乐土也是作者的温馨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枯燥无味的,借机老师设疑,在三味书屋有没有作者的乐趣呢,这时学生的情绪一度高涨起来,很快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再做总结:百草园的乐趣是充满生机与活力,是无忧无虑的,三味书屋的乐趣是凝重的,是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是忙中偷闲的片刻逍遥。到此同学们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一下子清晰起来了。

四 从品味语言方面质疑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散文的语言非常优美,教学散文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品味语言,如以《夏感》为例:教学这篇文章时,可先让同学们朗读课文,并提出朗读要求:朗读本文要大声,要有“磅礴之势”,倾吐“升腾”之气,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读完之后我便问:“喜欢梁衡的这篇散文吗”同学们激昂地说喜欢,接着,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起了喜欢的理由,其中几个同学说到了这篇课文的语言非常美,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同学们很快从课文中找到了一些比喻句、排比句、富有节奏感的描写句。接着我让同学们以“我认为这个词语(句子、段落)很美,是因为……”的句式来品味。并用事例加以引导,例如:我认为“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很美,是因为具有视觉效果,迎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结果同学们根据我的引导并结合例子,从修辞手法的作用并结合语言环境对句子进行赏析说的非常到位。这篇文章的语言赏析是一个重点,通过老师一个个问题,同学们一个个解疑,这个重点就水到渠成的解决了。

五 从设立矛盾处质疑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让学生深入思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如教授《愚公移山》一文时,提问道:“有人说愚公若没有神的帮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空太行、王屋两座山,他为什么不搬家?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谈谈你的观点。”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气氛热烈,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愚公”不“愚”。愚公为造福子孙后代挖山不已,表现了他的坚定信念,歌颂了他宏伟的抱负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伤仲永阅读答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语文 课堂效率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手段、教学目标等各方面提出全新的要求,如何能让学生更好、更快、更有效率的获得知识,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就成为每一位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新的课堂改革也随之而来,在面临语文课程全新的安排,我们在教学思路中也要转变思想,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激发学习兴趣与对知识的掌控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的推进素质教育。

一、突破创新,优化教学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模式也要进行相应调整,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反对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模式,而且尊重孩子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孩子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与发展方向。实现开放性教学,在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通过课堂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优化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学生讨论、辩论等环节来实现。

二、转变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现今我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提倡引导、启发式教育。众所周知,“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求知欲,从而转变为主动学习的动力。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中,将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衡量学生的标准,而今的教育逐渐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设计,可激发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孔乙己》在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载体,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解,通过让学生搜集相关科举制度与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来体会孔乙己这样一个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他苦读“四书”、“五经”,耗尽年华,热衷科举,一心想沿着封建社会里一般知识分子所走的道路、顺着读书应考做官的阶梯往上爬,可连个秀才也没有考中,落到将要乞讨的境地,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与思考中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下可以通过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课程安排更加充实,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切忌教条主义、形式主义,而是充分的给学生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在教学中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更多学生可以在寓教于乐中获得知识,同时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演示教学、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老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引导的过程,因而调动学生兴趣是关键。

三、互动式教学,形成良好课堂氛围

构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对学生学习掌控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学习效率会有大幅度提升,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课堂氛围的关键,因而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非常关键,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深入到学生当中倾听学生的心声,并对学生提出的意见与建议积极采纳,构建人格平等、民主、和谐、真挚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做好学生表率作用,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积极、自信、快乐的教学氛围,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担负着组织、引导、推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因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并不在一朝一夕,而是在于长期的积累。老师在日常中可以多参与一些学生课外活动,通过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建立起老师与学生间的信任。其次,在课堂中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高度的民主,对学生多进行鼓励,让学生从中获得更多自信。

(二)课堂民主化。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民主化非常重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于学生也逐步提倡开放式教学,而开放性教学就需要课堂高度的民主。只有在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畅所欲言,让学生在自主的课堂环境中敢想、敢说、敢于发问,敢于创新,敢于创造,提高学生的思考、创新、探索的能力,只有学生充分获得民主才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无限的发挥。在课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和意见,即便是错误的也不要急于反对,而是对学生进行诱导,保护与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多表现,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例如:在《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大自然语言”,让学生发散思维,积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体验课堂教育中的民主。

(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对应的一种素质化教育模式。将教学的主体放在学生身上,学生成为课堂的关键,通过学生独立进行分析、研究、探索、质疑、再创造等方法来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开放性阅读让学生深入学习,通过互相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中自己寻找答案,让学生自己解疑答惑,再在“当堂训练”中去证明和巩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这就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都行动起啦,积极的一做法的好处就是必须让每一位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的思考问题和学习,提升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每一堂课学生都有所收获,使学生真正的得到整体发展和提高,实现素质化教育。科学家发现,人类大脑尚未开发的空间非常大,平常人只开发极小部分的大脑功能。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够忽视学生自身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而是要充分相信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作用。我们以往所走过的教学道路可谓是从“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真是用心良苦,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有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作用,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学习潜能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而在课堂上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作用,则可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

四、融入“以人文本”教学思路

(一)引入式教学。教学时要充分准备好情景材料,善于用情感语言和诗意语言,激发联想与想象,引感共鸣,诱发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在我们学习中学课本中朱自清《春》的时候,体味作者情感起伏,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自主体验文字中丰富的哲理和独特的情感,通过反复吟诵感受文中充分体会作者笔下描写、讴歌的那个蓬蓬勃勃的春天和特定时期作者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的内心体验。

(二)设计讨论环节,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以情感为核心,通过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成为富有活力、充满激情的一个教学过程。通过设计教学问题,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促使学生情感体验走向更深层次。在《伤仲永》的学习中,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思考,“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成才的至理名言,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业精于勤””的说法,这也是我们从《伤仲永》一文中得到最多的启发。但是与此同时,很多学生同样提出,家庭后天教育会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随之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后天教育与先天聪颖哪个更重要的两个角度进行辩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想和体验。

结论: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在教学中也深入推进了素质教育,本文通过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良好教学氛围、以人文本的教学思路的方式,使语文教学课堂效率得到提升,让学生走出被动学习的困境,激发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伤仲永阅读答案范文第8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不是记住 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进行生动的创造。”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而创新与问题紧密相连。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提出问题、积极思考、正确回答问答的能力。我们的语文老师不仅要善于提问,且要善于应对学生的答问,善于激发学生提问,借此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情感、德操、能力。然而我们发现,在师生问答 过程中,不少教师往往因不得其法,而出现以下一些问题,值 得我们重视探 究。

问题一:有问无答

问题提出来一阵了,而举手回答 者寥寥无几,出现冷场 的局面。

出现这种情况,大致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1、学生无兴趣。兴趣是学生思考的动力。学生若对教师所提问题毫无兴趣,就不会去思考,也无以回答。为着激发学生思考 的兴趣,教师应尽可能提一些趣 味性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思考与联想的问题。如学了《伤仲 永》一文后,我讲了一个弃学打工的同学的故事,让班里同学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结果班里同学辩论热烈,形成了正反两方。得出了“人不能急功近利,应着眼长远”等可贵观点,认识到了学习与成长的辩证关系。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身边,“读书无用”的不良思想 甚至还存在于部分同学的头脑中。这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有话可说,也就有兴趣说,同时还能辩明是非,端正错误思想,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2、 问题难度过大。班里同学水平 有高低,能力有大小。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到班里同学的整体水平,难易适中,照 顾多数。不切实际地提一些偏难问题,只少数 几个同学能答而多数同学感到高不可攀只能望 题兴叹,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甚而象肥皂泡一样很快破灭。即使要提一些综合性、思考性强的问题,教师也有必要进行事前的点拨、指导,给学生搭 梯上楼。如教《故乡》一课时,问学生:为什么说闰土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多数学生就难以答上来。我把它分成几个小题 :⑴ 闰土要香炉、烛台和所有的草灰反映了他什么愿望?⑵ 从“我”对闰土景况的叹息及三个“希望”所表达的新生活看,“我”的愿望是什么?⑶ 我希望的新生活容易实现吗?为什么?这样化难为易、由易而难,逐层推进,学生经思考一般都 能答出来。

3、提问时机未到。学生熟悉了解课文有一个过程 ,在学生尚未熟悉课文之前,让学生回答 问题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另外,学生要正确回答教师的提问,还须掌握一些读写的基本知识 。如要学生分析 《故乡》中闰土 的性格,学生须知道从闰土的外貌、语言、行为、心理几方面去思考;要让学生谈《中国石拱桥》的写作顺序,学生须对说明文的三种基本顺序:时间 、空间、逻辑顺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让学生弄清与所答问题相关的基本知识,同给学生时间熟悉课文一样,是学生正确思考回答问题必要的铺垫 。只有这样,学生回答问题,才不致无从下手,避免盲目性而水到渠成。

诚然,要解决以上问题,还须我们教师有预见能力: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基础、能力 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还须我们教师努力营造轻松愉快 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问题二: 有答无导

我们的教师提出了许多问题,学生举手回答 也很积极,然而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不少老师显得没有太多的办法。多是片面地运用了以肯定为主的教学原则,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会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还有些教师:或者置错误答问而不顾,找别的学生继续回答;或者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论事地引发一番,不得要领,这里的老师也没能真正领会到学生错误的答问到底错在哪里;或者直接出示正确的答案。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未能充分 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过程中,老师恰当引导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要得当,首先要正确、熟练掌握《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而且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

例如: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时,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对于这些同学的回答和讨论,既要适当肯定,又要结合本文的学习目的,把同学们讨论的共识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而不要过分强调愚公的做法;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到先秦时期去考察。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问题三:有答无问

据统计绝大多数的同学都回答过老师的提问,但又是大多数的同学没有主动向老师提过问题,特别在课堂上。很大的原因是胆怯,怕老师指责,同学笑话,有的甚至还觉得什么问题也没有,老师讲得都对。这哪里还是一个具有自主精神、自我意识、自我学习的现代学生呢?分明只是一些填充容器而已。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我们“教是为了不教”,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 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迫切需要改变这种现状,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提问的环境并激发学生提问。具体来说,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做到:

1:保护独立见解,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课堂上,当你非常投入地讲解的时候,下面冷不丁地会冒出一个‘为什么?’,甚至是与你想启发得出结论完全相反的时候,你不能用眼一瞪一白,自管自地讲下去,这时候你最好停顿下来,留时间给学生思考一下,并感到惊喜,学生在思考、在学习,有他的发散思维在活跃,应热情地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对其创造性的发现给予诚恳的表扬。因为独立见解也是一种创新思维,不但不能轻易地否定它,而且应该大力保护赞赏,特别是异想天开、别出心裁的学生更应格外保护。当你对一个学生独立思维过程进行评价与指导时,受益的毕竟是全班同学,即使他是错误的,也要允许他犯,鼓励他通过与同学、老师交流,逐步领悟正确的结果和答案。这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能敢于提出问题,使教学中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保护,人格受到尊重,会发现自己的潜能,增强自信心,唤醒主体,养成勇于创新的好习惯。

2: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在平时还应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优化教学,激活思维,给予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思考,提出问题。例如在教《背影》一文时,在指导学生阅读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谈谈:你读懂了哪些?哪些是你要问的?这时候有的同学会说,他体会到了父亲深挚的爱子之情,会问:文中为什么要用 几段写家境的惨淡?为什么要写我的“聪明过份”父亲的“迂”?“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服装及颜色是否有特殊含义?当他能把这些问题提出来时候,他就成功了一半,作为学习的主体进入轨道。他要解决这些问题,老师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辅助者。这种经过思索而获得知识会更牢固、更扎实。所以说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启发诱导释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3: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可采用多种方法,现代媒体教育对创设情境,营造宽松环境,激发培养求异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也必不可少。例如在上北朝民歌《木兰诗》这首叙事诗时,我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我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后,随即大胆引入了由美国动画片《花木兰》剪接而成的四分钟动画画面。同学们通过观看,感官受到刺激,他们群情激昂,相互讨论,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纷纷举手踊跃发言,课堂气氛也随之而活跃。学生们在课文与动画片的“求异”阅读中,发现了“两国”木兰出征时、立功时、还家时的不同之处;在课文与动画片的“求同”阅读中,发现了“两国”木兰的共性:都有着爱家更爱国的赤诚心。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不收敛在一个点上,而是探索多种情况,研究多个‘为什么’。若用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来问学生,领着学生走,长此以往会使学生思维僵化,产生惰性,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课余,学生作业遇到困难,向教师请教提问,即使问题特别简单明了,甚至 在课堂上已多次强调 ,我们也不能有不悦之色,说:“这么简单的不知道?上课没听见?回去想想。”这样本想弥补上课不的他被你打发走后,以后可能再也不会来找你了,接下来的是问题越积越多越不敢问,学习兴趣淡然,不懂装懂,进入学习习惯 差的恶性循环。所以,对于主动请求帮助的学生,我们应耐 心辅导。课余时间也应主动出击多到学生那儿去转转,做到平易近人,促使学生主动向你提出问题。

要学生敢向教师提出问题,关键的是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构建 一个新型 的师生关系 ,营造一个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合作的基础上的自由、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 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