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活动管理

活动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活动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活动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职业活动;伦理;道德

工业革命使社会治理活动成为一种职业活动。历史进入19世纪中期,由于英国政府采纳了东印度公司的管理经验,因而出现了文官制度,使得政府中的公务活动成为正式的职业活动。到了20世纪,政府中的行政管理作为职业活动被世界各国迅速地接受。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普遍把行政管理当作专门的职业化的社会治理活动加以看待。然而,在社会治理活动职业化的过程中,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曾经影响行政管理活动主要从属于科学化、技术化的原则,导致这一职业的伦理规定丧失了生长的空间,行政伦理学的研究也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美国出现“新公共行政运动”这一要求变革社会治理方式的思想运动,行政伦理的研究才引起人们的关注。由此可见,关于社会治理的伦理思考是与人类追寻后工业社会治理方式的进程一道启动的。现在,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对象。其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公共管理者的职业活动应当是怎样的。在一定程度上,公共管理是建立在伦理关系基础上的社会治理模式,公共管理者的职业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的治理活动都更加依赖伦理的引导和道德的规范。

一公共管理活动的职业体系

公共管理的职业体系是职位和岗位的结构体系。与以往的管理体系一样,职位和岗位指明了公共管理者在公共管理体系中的具置,规定了公共管理的权力、职能及责任和义务。职位是就公共管理的纵向关系而言,岗位是就公共管理的横向关系而言。无论是私人部门还是公共部门,都是由职位和岗位构成的职业体系,直接从属于管理的原则。以往的社会治理体系在行政管理的名义下所形成的职业体系也从属于管理的原则。但是,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公共管理却发生了根本变化。它在管理的意义上告别了以往治理体系的权力定位或法律定位,不再是仅仅满足于科学化、技术化原则的职业体系,而是在伦理原则的基础上科学构造职位和岗位的职业活动体系。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同样由职位、岗位构成的公共管理职业体系不同于以往的行政管理。对于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来说,“命令—服从”的行为模式为真正意义上的“分工—协作”的行为模式所取代。

职位和岗位都是职业体系的形式方面。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不同不仅在形式方面,而且在内容方面。对于内容来说,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职业关系。虽然在一般的意义上,这些职业关系可以归结为权力关系、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三大类。在现实的社会治理过程中,这些关系总会以极其具体的形式存在于公共管理活动之中。公共管理的职业关系越是具体,就越是包含着道德的内容。比如,当职业关系表现为公共管理者与其职务、岗位之间的关系时,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忠于职守、忠实地履行职务以及岗位上的责任和义务;当职业关系表现为公共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时,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团结协作、相互尊重、和睦共事、互相支持;当职业关系表现为公共管理者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时,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平等待人、公正处事、真诚服务,以求得广泛的合作……这样一来,公共管理在形式上是分工—协作的体系,在内容上则是道德行为的表现。尽管都是在管理,但传统的行政管理是失去了实质性内容的管理,而公共管理则把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拥有了伦理本质。

由于公共管理中依然存在着权力关系,所以,权力关系赖以生成的等级系列依然会存在。当然,管理型社会治理方式已经实现了对等级关系的根本性改造,把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等级关系改造成以组织层级为前提的等级系列,从而使个人之间在人格、权利等实质性方面达致平等。尽管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以组织层级为前提的等级关系只是形式上的,却反映了权力关系的本性。在一切存在着权力关系的地方,都会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等级。只要公共管理还需要权力,它就不能消除这种“等级”。因此,作为个人的公共管理者在公共管理这一合作体系中也会遇到处理上下级关系的问题,并且会成为他进行日常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比如,政府中的公共管理主体需要执行上级命令和维护政府利益;政府外的公共管理组织需要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服务于社会和维护社会利益。无论是政府中的公共管理主体,还是社会中的公共管理组织,对于公共利益的理解都会出现偏差,特别是如何把握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必定是一个时时都会碰到的难题。公共管理中存在着无法完全解决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尽管如此,公共管理者却不能无所作为。事实上,在公共管理的服务定位中所派生出来的一切主动性、积极性,都会外化为公共管理者自主地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实际行动,进而使公共管理者不同于以往各种社会治理模式中的治理者。做到这一点,从根本上说,就是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者的角色意识。只要公共管理者能够对自己的职业表现出充分的自觉,按照自己对其职业特殊性的正确理解去处理上述各种矛盾和冲突,他就会无愧于公共管理这一职业,并且总会达致最佳的从业效果。

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中,对于官吏的要求长期存在着争论。“官本位”文化的思路在终极追求中是要无条件地“忠君事主”;“民本位”文化的思路则反复申述“民贵”“君轻”的主张。管理型社会治理方式以制度的形式消解了所谓“贵”与“轻”的争论。但这种社会治理方式往往是通过间接的、迂回的途径来认识和了解公共利益的,往往在公共利益的要求与实现之间存在着“时滞”。特别是那些已经实现了职业化的社会治理者,缺乏积极回应公共利益要求的热情,往往表现出我们称为“”的那种对于公共利益的冷漠。所以,在走向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型的过程中,在人们期求更为进步的社会治理模式的过程中,管理型的社会治理方式需要由更加灵活的、积极的和主动的公共管理取而代之。

对于公共管理来说,新型的社会治理体制和制度是其赖以展开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与管理型社会治理方式不同,治理者的职业并不只是简单地充作体制和制度的构成因素和实现途径,而是体制和制度的必要补充。由此看来,统治型社会治理倡导官吏忠“君”爱“民”。在君民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要么要求盲目忠君,要么要求理性地贵“民”轻“君”。这两种选择都要求官吏在“君”与“民”之间作出选择和取舍。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得以发生的历史背景中,“君”“民”的矛盾和冲突是无法调和的。所以,矛盾之中会出现上面两种对立的主张,要求官吏在两者之间择其一。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官员和公务人员以体制和制度作为行为选择的终极标准,被动地接受体制中的程序驱使,对人民、对公共利益表现出极度的冷漠。他们在公共部门中工作,与在工厂中工作一样,都具有工业社会特有的色彩,属于形式化了的职业活动。与此不同,公共管理者的职业活动发生在合作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文化的时代。在这种条件下,社会在整体上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因为,一切矛盾和冲突主要来源于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如果通过交谈和讨论能够取得共识、消解矛盾和冲突,那么公共管理者的职业活动就是运用权力促进交谈和讨论。

二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角色

人的道德生活来源于人的社会角色。只有了解和确定人在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判定他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是道德的。比如,一个公务员做出的某件事可能会被人们认为是不道德的,但是,一个普通公民做出同件事却不被人们认为是不道德的。对一个人进行道德评判,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我们先行对他的社会角色作出了定位。我们说一个人是不道德的,可能是指他的某一行为与他的社会角色偶尔不一致,也可能是指他的某一行为与他的社会角色经常不一致。在一般情况下,偶尔不一致能够得到理解和原宥,而经常不一致则会招致他人的批评和鄙视,甚至遭到他所在群体的排斥。

人在社会生活中可能会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有些角色是与生俱来的,如血亲关系中的角色;有些角色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接受的,如做学生等;而更多的角色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职业作为人的最基本的社会角色形式,正是人的选择的结果。就是说,普通的社会角色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自然生成的。一个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能够理所当然地形成应有的角色意识,并且准确地扮演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则不同。它需要人们通过自觉的选择和主动的学习,才能够获得准确的定位。

人们选择职业有着复杂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人们选择某一职业,可能因为生活的需要,可能来自生存的压力,可能出于兴趣爱好,也可能属于理想追求……当人们定位职业角色时,会在职业导师的引领下进入职业角色,也可能会在职业活动的实践中逐渐找到职业感觉。但是,所有从事职业活动的人,都需要借助于自觉的职业选择和积极的职业学习,才能够使自己融合到职业中去,成为真正的职业活动者。这个过程,就是从业者在职业序列中准确地找到他所从事的职业位置的过程。职业活动的舞台是职位和岗位。职位、岗位是人的社会角色的明确化、具体化和固定化,是职业化了的社会角色。同时,明确化、具体化和固定化的社会角色,在每一职位和岗位上都会有着明确的责任和义务。人类社会活动职业化程度的提高,更多地表现在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体地规定职业活动中职位、岗位的责任和义务,即通过组织结构、制度规范和活动程序等等方式,为每一职位和岗位确立起明确的、具体的责任和义务。

在社会治理体系中,无论是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只要是职业活动和组织行为,都会通过职位和岗位来明确界定人的责任和义务,有效地配置权力。这也是近代社会“理主义”组织行为模式中最为典型的形式,但该行为模式没有注意到人的职位和岗位直接地构成人的多元社会角色中的一种。就是说,任何一种职业,任何一类专业化社会活动,任何一个组织行为体系,都不仅以整体的形式构造组织化的人的社会角色中的一部分,而且在组织成员个体那里担负着社会角色,甚至首先在个体那里成为社会角色中的一种。对于人来说,每一个职位、岗位都不仅是特定的组织行为体系中的责任和义务,而且直接地根源于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职位和岗位具有二重性,与之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有同样的二重性。一方面,责任和义务属于特定的职业和组织行为体系;另一方面,责任和义务又属于整个社会。对于每一职位和岗位上的从业者来说,他的职位、岗位及其责任和义务,在职业活动和组织行为体系内会以职务的形式出现,在面向其直接归属的行为体系之外时,则以职业的形式出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职务与职业在从业者这里只是社会角色的二重归属。在从业者与他人的联系中,职务与职业都是直接的。因此,当管理主义组织行为模式成为职务—职业—社会之间的单线联系模式的时候,责任和义务便被片面化、形式化和缺乏道德的内容。我们在近代以来的社会治理中,时时处处都可以看到社会治理者只对社会治理体系负责而不对社会治理活动的对象及后果负责的情况。比如,就政府而言,下级官员只对上级官员负责,政府所有的官员都只对政府负责。只有政府才对社会负责,政府官员丧失了直接对社会负责的责任和义务的向度。政府对社会负责,却很少对它的官员负责。因为,政府的官员仅仅是政府的“雇员”,以至于政府的官员在政府中也时常会感到“不平”。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把单线的责任、义务模式改造成双线的甚至多线的责任、义务模式。还以政府为例,公共管理的职业活动要求政府官员一方面对政府负责,另一方面直接对社会负责;同样,政府既对社会负责,也对其官员负责。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官员不仅仅是雇员。他们在直接对社会负责的过程中获得了在政府体系中享有自主性的资格。如果说,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政府视其官员为雇员的结果就是使他们成为政府行政执行的工具,那么,公共管理条件下的政府则使政府官员成为拥有自主意识的人。这就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若把这种区别变成革新现实社会治理模式的动力,不容置疑的起点则是在理论上把握职位、岗位及其责任和义务的双重直接关系。三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行为

职业活动规定着人的行为。一个人从事的职业和开展的职业活动,决定了他会有某种定型化的、重复的和连续的行为。他的行为总和构成了他的职业活动的基本内容,进而证明着他的职业角色。从表面上看,人的行为与职业的关系是被决定或被规定的关系,即职业决定和规定着人的行为。但是,这种决定与被决定、规定与被规定的关系,仅仅具有行为形式方面的特征。从实质上看,它是反向决定和反向规定的关系,即人的行为决定职业。特别是在充分自由地选择职业的情况下,人与职业之间的联系就是人的行为选择的结果。考察人的职业角色可以发现,有的人选择了某一职业后能够迅速地进入角色,而有的人虽然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相当长时间,却始终游离于这个职业角色之外,并不是合格的从业者。这种与职业角色的“和合”与否体现在人的行为中。所以,正是人的行为决定了他是否是合格的从业者。对此,笔者认为是“行为决定职业”。

在职业活动中,人的行为形式可以同一,但人的行为实质却会各异。对于那些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无法量化的职业活动来说,在同样的职业行为之间会存在着天壤之别。这种情况在社会治理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得尤为典型。因此,当人们选择了社会治理这种职业的时候,还只是获得了形式上的职业规定,实质上的职业规定则涵育于他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就是说,社会治理者的职业角色主要由他自己的职业行为所决定。人的行为对于人的存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正是通过人自己的行为选择了自己的存在形式和存在内容。人愿意做什么样的人,不只是由自己的愿望决定。只有当自己的愿望转化为行为,他才能成为自己愿望中的人。相对于做人来说,既然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选择做什么样的人,那么人就更能够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自己能否成为某个职业的合格从业者。

自从有了职业活动,人的职业角色就开始由人的职业行为来决定。然而,在近代以来的整个工业社会中,职业活动的形式方面总是受到制度性的强化,使人的行为更多地表现出被决定的特征。同样,在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社会治理职业活动由于治理者自主性的丧失,也使治理者的行为主要显示出受决定的一面。这种现象并不能否证人的行为对于人的存在、人的社会角色和人的职业角色的决定意义。相反,它证明了人的行为的受动性、被决定性和被规定性是由于历史造成的,是工业社会的历史条件限制了人的行为对于人的存在、人的社会角色和人的职业角色的决定性作用。随着工业社会的结束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的职业活动在形式方面的规定开始弱化,在实质方面的规定受到强化。人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选择日益显示出决定性的作用。与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公共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突出地反映社会治理职业活动的主体—公共管理者的行为选择的意义。

公共管理职业的一切实质性的内容,都是由公共管理者的行为直接决定的。如果说选择公共管理职业的行为决定了从事公共管理活动的形式的话,那么当一个人成为公共管理者的时候,怎样扮演自己的职业角色,怎样证明自己是合格的公共管理者,则取决于他的职业行为。公共管理者在职业活动中的某一行为或许多行为,都不能决定其职业角色。决定其职业角色的,只能是贯穿着服务精神和体现着服务原则的、稳定和持续的公共管理职业行为。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行为是公共管理的服务本质得以实现的途径。公共管理体系的结构和制度安排无论怎样贯穿着服务精神和体现着服务原则,都不是服务的现实。只有通过公共管理者的具体行为,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才能够转化为现实。对于公共管理者来说,他的职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法律的规范,他的岗位服务和任职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由权力结构决定。当然,一些特殊岗位和特定职务也会由法律作出规定,但对于公共管理体系而言,却不是基本现象。职业和岗位、职务方面的法律规定与权力规定,在公共管理者的行为中将以综合统一的形式出现。这一点也是公共管理行为区别于以往社会治理行为的基本特征。

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社会治理行为主要体现着权力意志;在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理想的社会治理行为应当主要反映出法律精神。公共管理行为既不是权力意志的作用,也不是法律精神的显现。公共管理者把他在职业和岗位、职务上的权力规定和法律规定统一起来,作为公共管理的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的支持力量灌注到自己的行为中去。所以,在公共管理的具体实践中,权力和法律都是公共管理行为的前提和依据。权力和法律所支持的和试图达到的是实现服务的精神和服务的原则。这样一来,我们在公共管理者的行为中所看到的,就是以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为旨归的、权力和法律的综合统一。它在根本上结束了“权力归结为法律”或“法律受权力统驭”的争论。

尽管公共管理者在其职业行为中用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统一了权力和法律,但权力和法律在他的职业行为中毕竟是一种客观力量。无论行使权力和执行法律或受权力支配和法律制约,这种客观力量都会对他构成压力,使他的行为选择受到约束。公共管理者怎样才能超越这种被动的、不自由、不自主的状况呢?应当说,在一切存在着权力和法律的地方,社会治理者都会遇到这种被动的、不自由、不自主的状况。对此,以往的社会治理者往往不得不加以接受。公共管理者采取的则是积极应对的态度。他们把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所拥有的、作为制度力量和体系力量的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转化为个人的道德力量。这样一来,公共管理行为便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行为,而是发生在公共管理职业活动中的道德行为。就是说,当公共管理体系的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仅属于制度和体系的时候,还只是相对于公共管理者的“客观精神”,公共管理者在职业活动中必须秉承和尊奉。一旦这种服务精神转化为公共管理者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标准,公共管理者也就获得了自由和自主。这时,公共管理者的行为不再是受着某种外部力量驱使的行为,而是由他自己的意愿主使的行为。在人的一切行为中,只有道德行为是最自由、最自主的行为,职业行为亦然。

活动管理范文第2篇

本办法适用XXQC小组的组建和成果的评审。团支部是QC小组活动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为:负责QC小组注册和活动课题注册;指导QC小组开展活动和活动成果的管理;组织本单

位每年度QC小组活动成果的发表和评审、进行QC课题的成果推广转化工作。

一、小组的组建与注册

1、QC小组的组建必须从实际出发,可采取行政组合或自选结合等多种方式,可以在单个班组、部门设立,也可以跨班组、跨部门设立。小组建型可以是管理型的、服务型的、攻关

型的、现场型的,提倡生产人员、技术和管理人员、领导干部三结合。

2、为便于开展小组活动,小组成员的人数一般以3~10人为宜。

3、小组组建和活动课题确定后,应向团支部申请注册登记,填写“QC小组注册登记表”和“QC小组课题注册登记表”。两表均一式两份。

4、小组的注册号由四个字母和两组数字组成,前二个字母为SD,后二个为QC,前一组数字为当年年号,后一组数字为注册顺序号,如SDQC0701。各小组注册号由团支部统一登记编

号。

5、QC小组的注册登记每年要进行一次。而QC小组活动课题的注册登记,则应是每选定一个活动课题,在开展活动之前都要进行一次课题的登记注册。

6、各级领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直接向QC小组布置课题。

二、小组活动开展与经费支出

1、小组活动课题应围绕本单位、本部门工作中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内容为其成员所熟知与共同关心的关键问题。选题要有针对性,先易后难,力求“小、实、活、新

”,以“实”为主。选择课题不宜过大,要力所能及、时间短、见效快。

2、QC小组要遵循“PDCA”(计划-实施-检查-处理)活动程序开展活动。做到课题目标明确,现状问题清楚,对策措施具体,实施责任到人,检查总结及时,改进效果显著,巩

固推广得力。

3、QC小组活动要求真务实、生动活泼,不断学习、借鉴、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方法,以事实和数据说话,将专业技术、管理技术与统计技术相结合,促进QC小组活动成果的

实现。

4、QC小组集体活动每月不少于一次,如实做好活动记录。半年没有活动的QC小组,即自动取消。

5、小组日常活动经费视活动开展情况及取得的实效按每年度500~1000元标准核发。QC实物制作费用实报实销。

三、成果撰写与评审

1、QC小组活动形式要灵活,要注意数据的积累,活动取得成绩后,应填写“QC小组成果报告单”,报团支部,并附上QC成果材料。

2、团支部接到上报的QC成果材料后,应按“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现场评审表”对其进行核实,以确定成果的有效性和推荐的可能性。QC小组活动成果的评审由QC小组活动成果现

场评审和QC小组活动成果评审两部分组成。

3、团支部于每年12月份组织一次QC成果会,对本年度优秀QC成果进行评审,由评审组评选并择优向上推荐。

四、要求

1、各生产班组每年必须有1~2个QC成果进行评审、,否则将取消本部门年终评先资格,年终安全生产兑现奖(即每年由安全第一责任人与各部门签定的安全责任书上的兑现奖

金)按70发放。

2、没有登记注册的QC小组,成果不予评审。

3、QC成果真实性差的,活动经费不予划拨,取消成果评审资格。

五、表彰奖励

1、获得本单位优秀QC小组活动成果的奖励标准为:一等奖奖励20__元,二等奖奖励1500元,三等奖奖励1000元。

活动管理范文第3篇

对于成功策划、组织、实施终端活动的5M管理是什么呢?这5个M只是稍有变化,分别是MANPOWER(人力)、MACHANDISE(商品)、MATERIAL(物料)、METHOD(方法)、MANAGEMENT(管理)。其中的两个M发生了变化,机器变成了商品,材料变成了物料。5M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确保一个终端活动,特别是现在使用频繁、大行其道的终端促销活动成功的不二法门。

第一个M是MANPWOER,就是人力资源。简单讲,一个终端活动的实施肯定离不开人手。人力包括人员的多少、人员的具体分工、人员的培训、人员的激励等内容。越是大型的终端活动,人员越多,组织难度越大。需要提前策划和调配好相关的人力。

第二个M是MACHANDISE,商品或产品。商品永远是活动的主角,需要精心梳洗打扮的。活动期间的商品管理主要包括商品组合、商品陈列、商品价格三项主要内容。商品组合是指要确定参加活动期间的商品品种和数量、重点推介商品、上量商品、利润商品、形象商品等。对这些商品进行有效地组合,才能达成活动效果。商品陈列是指活动期间商品如何摆放、如何展示、如何布置,才能达到突出商品的卖点、形象等,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商品价格是指活动期间对商品价格的调整,如统一的折扣、个别优惠、特价等。

第三个M是MATERIAL,是活动物料。活动物料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活动宣传物料、活动现场物料、活动赠品物料。宣传物料主要达到宣传活动信息和活动造势使用的,常用的如海报、单页、DM单张、夹报、户外广告、宣传车辆等。活动现场物料是满足活动现场需求的,在活动的不同区域:产品区、舞台区、洽谈区、收银区等摆放和布置不同的物料。活动赠品物料是每次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项,根据活动性质、活动规模等,灵活多样地采购各种促进销售成功的赠品。

前三个M都是硬件,后两个M都是软件了。

第四个M是METHOD,方法。一个活动要成功,必须要有成功的方法。最重的的方法是掌握好活动成功的“三点式”。第一点是焦点。现在是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有眼球才有人气,有人气,才有销量。活动成功的第一点就是要让这个活动成为目标受众的焦点,否则活动很难成功。第二点是卖点或利益点。把人气聚集过来了,如何展示,如何打动目标顾客,如何让顾客有购买的冲动。第三点是售点。就是最后的“临门一脚”,如何打消顾客的疑虑,如何让顾客现场掏钱,这里边可是有大学问,在这笔者不多讲。

活动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公关活动模式;品牌策划管理

谈到公共关系与品牌策划管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在比较流行的CIS与CRM。两者都是品牌策划管理的重要手段,前者翻译过来是“企业形象统一战略”,是通过塑造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加强企业与客户的形象沟通,达到某一品牌在众多品牌中被快速识别和选择的作用;后者则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客户关系管理”,是通过不断加强与顾客交流,不断了解顾客需求,并不断对产品及服务进行改进和提高以满足顾客的需要。无论是CIS,还是CRM,其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加强品牌的内外塑造,打造知名品牌。而CIS与CRM又是公共关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公共关系与品牌策划管理密切相关。本文旨在通过不同的公共关系活动模式体现品牌策划管理。

下面,我们利用当今社会常见的几种公关活动模式,谈谈品牌策划管理的几个步骤。

一、建设型公关活动对品牌策划管理的体现

建设型公关活动特指适应组织初创时期或新产品、新服务首次推出时为打开局面而进行的公共关系工作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功能是提高知名度。开展工作的重点是宣传和交际,向社会公众介绍自己,努力结交各种朋友,尽量地使更多地公众知道自己、理解自己、接近自己、进而取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在这种模式下,品牌的策划管理者要对市场定位、群体选择、形象包装、文化支撑,甚至该品牌与市场接轨的时机等方面做通盘考虑,努力做到品牌的首次亮相要有高起点、低姿态、形象美、易接受。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对于品牌策划管理者来说,品牌初建前期的市场预测和后期的市场介入相对重要,即建设型公关活动模式的受众调查和品牌推出是要突出的环节。

福娃品牌的创建,正是基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契机,从征集形象设计,到宣传奥运和平精神,从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到产品多角度,多层面推广,取得了世界的认可,成功地实现了亮相。

二、维系型公关活动对品牌策划管理的体现

维系型公关活动是组织在稳定发展之际,用以巩固良好公共关系的模式。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不间断的宣传和工作,维持组织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这种模式,一方面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活动,以较低的姿态把组织的各种信息持续不断地传递给各类公众,使组织的良好形象始终保留在公众的记忆中。另一方面,开展各种优惠服务,吸引公众再次合作。因此,在这种模式下,品牌的策划管理者要适应时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密切关注公众的需求,使品牌及时、准确与市场需求相对接。

三、防御型公关活动对品牌策划管理的体现

防御型公关活动是组织为防止自身的公共关系失调而采取的一种公共关系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组织和外部环境出现了不协调或与公众的关系发生了某种摩擦苗头的时候。其特点是防御与引导相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工作,积极引导,利用有力的时机,开创有得的局面。防御型公关活动多采用调查、预测等手段。公关人员通过调查和预测,及时发现组织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危机,向组织决策层和各业务部门提供咨询建议和改进方案,并协助其及时做好改进工作。重点防御来自三个方面的漏洞。一是组织自身的缺陷;二是媒体的失实报道;三是竞争对手的恶意破坏。

“娃哈哈”是中国的知名品牌,为防御可能出现的危机,该品牌管理者抢先注册了与“娃哈哈”可能产生连带效应的“哈哈娃”品牌,这是防御型品牌策划管理的典型代表。

四、矫正型公关活动对品牌策划管理的体现

矫正型公关活动是组织遇到风险时所采取的一种公共关系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组织的公共关系严重失调,组织形象发生严重损害的时候。其特点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及时改善不良形象。在组织形象受到损害时,公关人员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地减轻损害,做好善后工作,配合组织的其他部门,重新建立起组织的新形象,挽回组织的声誉。一般是公关部门应迅速查明原因,制定对策,采取行动,尽快实施信息沟通,控制影响局面,并及时把外界的舆论准确地反馈给决策层和有关部门,提出消除危机的办法和纠正错误的措施。与此同时,公关人员运用各种手段和技巧开展公关活动,消除不良影响,并千方百计将组织形象重新树立起来。因此,这种管理模式注重品牌面临危机时的力挽狂澜,消化不利因素,使事态向有利方向转变。品牌策划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取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使品牌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与认可。在此种模式下,品牌的策划管理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即自身的反应速度、政府公关的延伸和媒体的帮助。在危机发生时,品牌的策划管理需要快速反应,不能让负面影响进一步蔓延。这个时候,政府的影响力和媒体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

巩俐以希望小学的名义为“盖中盖”口服液做的广告因涉嫌虚假被叫停,使“盖中盖”面临诚信危机。哈药六厂及时对此事件进行调整,改进产品配方的同时,推出新广告,使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活动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财务管理;系统设计;网络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23. 022

[中图分类号] 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23- 0035- 02

0 引 言

财务管理工作中,单位各部门人员涉及财务活动的工作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对财务活动及其产生的财务数据进行记载与备查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针对经费支出的管理进行分析并设计了网络化财务活动管理系统。单位各部门人员经费支出的项目、类别等各项内容不尽相同,报销签批的流程要求也不一样,但本系统对财务活动的内容及其产生的财务数据可以进行及时记载。个人可以检索、统计查询自己的各项记载;部门负责人可以检索、统计查询本部门及其个人的各项记载;单位负责人可以检索、统计查询单位整体、各部门及个人的各项记载,及时了解单位的各项财务活动与财务状况,掌控全局。

财务管理计算机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1-6],但本系统有别于常用的财务业务管理系统,财务业务系统主要针对的只是财务部门与财务人员;而本系统针对单位里涉及财务活动的每一个人。无论是财务人员还是非财务人员,都可以对其财务活动进行记载报备与统计查询,本系统是对财务业务系统的补充。

1 系统设计开发遵循的原则

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注重体现实用性、灵活性和安全性。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切合工作实际,操作简单,实实在在反映出工作特点,并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操作的内容需要调整时,能够在系统设置中灵活更改,并留有扩展空间;系统的安全性较好,不仅保证了信息保密的要求,而且保障了系统的顺利运行。

2 系统的结构设计

系统采用B/S架构,客户端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只需有浏览器,即可操作本系统。本系统可以架设在内网、互联网、专线网络、虚拟局域网等网络中。信息、资料与数据录入方便,直接输入汉字或数字。

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在网络终端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系统访问地址,点击回车键,即可打开系统登录界面,在打开的系统登录界面中输入账号及密码、验证码,然后单击【登录】按钮,即可进入财务活动管理系统。

系统运用过程中,密码与签章只能由本人登录后进行修改。管理员无权修改,管理员仅能使密码恢复到初始状态。

表单流转过程中的每一位签批经手人,都需要签上自己的电子签章,然后发送给下一位签批人员。签批结束的表单,任何人无权修改、删除和保存。

系统不仅对表单进行了文档存储备查,还针对表单中填写的每项内容与数据自动进行了单独读取并存入数据库,方便进行检索与统计分析。数据库采用MD5加密方法,并对关键汉字如支出类别进行变码存储。系统进行完整的日志记录、数据备份。

3 系统的主要功能

系统的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3.1 主页面

显示常用项目,即主页上显示管理模式、刷新主页、个人设置、修改密码、退出按钮。系统默认主页显示的是快捷方式的页面,单击管理模式即可切换到管理模式,管理模式是指以列表的形式显示单据等信息,具有查看、编辑、删除、打印等功能;刷新主页是指刷新等候后显示的主页;个人设置是指单击之后可以设置自己的个人信息;修改密码是指修改系统登录密码;退出是指退出整个系统。

主页面还显示功能模块导航、通知公告、办理事项(未办事项、已办事项)、阅办事项(未阅事项、已阅事项)。

3.2 通知公告

财务部门将财务事项和要求,以及规章制度及时发送告知单位全体人员,根据需要也可以只发送给某些人或某个人。通知公告由财务部门人员管理操作,通知公告的内容可以添加、查看、删除。

3.3 办理事项

经费支出的表单显示出不同的状态。一种是还没有进行签批的表单,列为未办事项;在未办事项列表中,逐个点击事项显示表单后进行签批。另一种是已经签批过的表单,列为已办事项;在已办事项列表中,逐个点击事项显示表单内容进行查阅。

3.4 阅办事项

不需要签批,但需要知道内容的表单显示出的不同状态。未看过的表单,列为未阅事项,点击未阅事项列表中的事项,显示了表单的内容,这个表单关闭后则列入已阅事项列表。

3.5 经费支出

管理模式下点击导航中的经费支出显示经手的表单的事项列表,点击列表中的事项可以查阅、打印表单,也可以条件检索。

快捷模式下点击导航中的经费支出显示表单,经办人填写表单,发送后进入签批入账流程。

表单可以灵活处理,填写的表单可以保存草稿、发送保存、重新编辑或舍弃;发送出的表单,发送人发现表单有问题可以及时撤回;表单的修改、删除,只有填写的经办人才有权限。签批人员对表单可以批示同意后发送、保存,或者不同意退回给表单填写经办人;签批人员没有修改、删除的权限,但有把表单退回给经办人的权限。

表单如图3所示。

表单的签批流程,采取自动审批流转流程与手动审批流转流程相结合。一般情况下是经办人填表单、部门负责人审核、财务领导审批、财务人员复核后报销入账。特殊情况如特定人员审核、其他部门负责人审核、部门副职审核正职的表单、分管领导参与审批、单位主要负责人参与审批等,需要根据条件进行自定义审批流程的设计。点击收件人(抄送人),可以自由选择人员。经费支出表单签批过程中,人员参与签批的流程如图4所示。

表单流转过程中,表单的状态同步显示给经手的每位签批人员与被抄送的阅知人;根据需要,可以向下一位签批人发出短信及时提示,请求尽快处理表单。

表单不仅记录了各项填写内容,还记录了每一位签批人的意见、电子签章、签批时间。可以打印输出表单的全部内容,也可以选择性打印。

3.6 列表查询

对不同状态的表单,根据表单号排序或者入账时间自动化分别列表;对单位每个人根据职位或者特殊要求设定其列表查询权限。可以根据表单中所填写的各项内容(如姓名、部门、支出项目、支出类别、支付方式、金额等)和时间段进行检索查询。检索出的列表,点击事项显示该事项的表单及其全部内容。

个人可以查询个人的列表,部门负责人可以查询本部门及其个人的列表,单位负责人可以查询单位全部、各部门、个人的列表。个别人员可以根据特殊权限查询限定的列表。

3.7 统计查询

针对归档存储的表单,自动化对支出项目中的各项、支出类别中的各类进行数据统计列表;并对单位每个人根据职位或者特殊要求设定其统计查询权限。

统计列表数据可以对人名、部门、项目、类别和时间段进行检索查询;也可进行比例分析,或与前期对比;对统计数据可以进行饼状图和柱状图的图形化显示,使其更加直观。

针对表中统计数据,点击统计数据显示该数据的表单的列表,点击列表中的事项显示该事项的表单内容。

个人可以查询个人的统计数据,部门负责人可以查询本部门及其个人的统计数据,单位负责人可以查询单位全部、各部门、个人的统计数据。个别人员可以根据特殊权限查询限定的统计数据。

3.8 系统设置

涉及个人操作使用的设置,包含修改密码、审核意见预留、电子签章管理、个人设置等内容。

系统管理员维护系统的设置,包含部门管理、用户管理、角色管理、系统模型管理、栏目数据、工作流程管理及相关设置、权限管理、数据字典等内容。

4 结束语

本系统是财务办公管理与财务数据统计相结合的系统。系统能够对财务办公过程的信息适时进行存档备查,也能够对财务发生的数据信息适时进行分类检索与统计分析,可以起到加强财务管理的积极作用。

本系统是对财务业务管理系统的补充,可以有效提高财务办公效率。系统可以方便查询各项财务活动,提高了财务活动的透明度,可以起到风险防控的积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云,王红林,周杰.企业财务管理系统[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22).

[2]刘桂英.财务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案[J].商场现代化,2009(10).

[3]李方.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冶金财会,2011(7).

[4]马英红.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计算机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23).

活动管理范文第6篇

熊丽珍

一、加强活动课程的计划管理,实行长计划短安排。

活动课一般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的,但自主并不等于自流,活动形式、活动地点和活动项目都必须实行全时制、全过程、全员额的计划管理。要制订出目的明确又科学可行的活动课教学计划。计划可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让学生参与讨论制定。制订计划应注意学校场地、设备、条件。在活动课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活动效果及时补充和修正,使活动计划逐步趋于合理、完善,确保活动课正常、持续地开展。

二、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采取必要的保证措施。

活动课不同于学科教学,学习的效果不能在试卷上以分数体现出来。因此,第一,学校领导要重视活动课的开设,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活动场地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活动仪器、设备、图书馆书籍、电教室、实验室、体育活动场所等,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效益。第二,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能给孩子们开辟良好的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如“雏鹰达标”、“文明礼仪教育”等活动就必须在家长的密切配合下;才能持续、有效地完成。要请有经验和特长的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为活动出谋划策。第三,要取得社会的支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花大力气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稳定的指导老师,还可借用社会力量,向社区组织和教育机关争取支援。

三、正确处理活动课教学中的三种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课堂教学侧重打好文化基础,实践活动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教师首先要扎扎实实地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实践活动中,再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动脑动手,获得感性知识,使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统一起来。

活动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 投资管理 建议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也就是我刚参加工作后不久,国务院机构改革将煤炭部撤销,随之,原隶属于煤炭部的国有统配煤矿下放给地方政府管理,在当时宏观紧缩政策下,煤炭价格在低位运行,用煤企业拖欠煤款的现象比较严重,靠贷款过日子的煤炭企业由部属企业变为地方企业后,银行贷款难度加大,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煤炭行业的发展在低迷期徘徊。自加入WTO后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后半期开始,扩内需保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给经济生活增添了活力,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得投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进而带动了能源工业的发展,煤炭行业整体经济形势得到了根本改观,煤炭企业摆脱了长期萎靡不振的状态,进入了长足发展期。

尤其近年来政府主导实施的煤炭行业兼并重组政策,给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扩张机会,各大煤炭企业通过整合小煤矿,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内成立了大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控股子公司,形成了众多的二级、三级,甚至更多级次的分子公司,企业规模不断状大。

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的同时,难免会出现对外投资管理工作及时跟进不到位,进而管理不到位,甚至疏于管理的现象。由于新整合公司的商业模式、发展战略、管理体系、会计政策等与煤炭集团公司的管理体系有较多不契合的方面,加之管理层级较多,使得集团公司的信息传递不够通畅、及时,执行力大打折扣,进而影响了集团公司的有效决策。所以,如何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是煤炭集团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投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概述

1.1投资决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科学决策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决策之后往往是巨额的投资,企业的投资决策直接影响企业的资产结构及其状况,而企业资产结构的合理性及其状况是否良好,决定了企业投资收益能力和风险。因此,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与企业的投资决策是否科学、是否正确密切相关。

企业进行科学合理决策,同时也是公司治理机构良性运行的基础。《公司法》规定,公司股东会“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公司董事会“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公司的《章程》中在“股东会职权”和“董事会职权”中也有相同规定。然而,我们发现一些公司在进行对外投资时,并没有完全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履行决策程序,这其中的原因方方面面:或许是受到某些政策的影响左右了公司决策层的意愿;或者是时间紧迫没有做好前期可行性分析研究等相关工作而影响了正确决策;或者是对投资决策的审批、投资合同或协议的签订等权限不清所导致。

1.2投资跟踪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就企业对外投资而言,科学决策固然重要,但对投资进行跟踪管理更不容忽视,因为跟踪管理不到位,不仅会影响公司对外投资的安全,还会影响公司的经营效率和经营成果。目前,投资跟踪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完善有效的对外投资管理制度,缺乏切合实际的关于被投资单位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派制和履职制度,以及被投资单位的会计控制系统以及投资的处置和收回等制度不够完善等。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规定,集团公司对投资的管理落实不到位,导致对外投资跟踪管理措施不到位,甚至导致投资失控。主要表现在:

(1)对外投资公司的数量不清楚。由于公司管理层级过多,加之对外投资核算不规范,有些将投资计入其他应收款,有些已经清算的公司账面不清理,导致集团公司对所属对外投资公司的数量不清楚,影响公司对外投资的安全;

(2)被投资公司的经营状况不清楚。由于对投资跟踪管理不到位,不参与对被投资公司的经营决策,甚至不能及时取得被投资单位的会计报表,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不了解,包括对有些注册资本的变化不了解、对被投资公司盈亏状况不了解;

(3)未建立健全被投资公司档案,未取得被投资公司的营业执照、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对被投资单位的工商注册情况不了解,尤其在煤炭资源整合期间,有些投资款项已经付出,但由于客观原因被投资公司未完成工商登记,在公司的账面以长期股权投资反映;

(4)未建立投资管理台账,未详细记录投资时间、出资额、出资方式、持股比例、期限及权益变化,未能妥善保管投资协议、出资证明等资料;未能定期对被投资单位进行清查;

(5)法人企业未按法人管理。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公司设立的子公司是独立法人,要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经济业务不是以合同或协议方式来约定,而是依据上级公司的文件来执行,剥夺了下级公司独立的人格。忽视法人企业的性质,未按正规的业务处理程序来完成,难免会给公司带来管理风险和纳税风险。

1.3对外投资的会计系统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获取被投资单位的会计报表等财务资料不全面、不及时,甚至从未获取其财务报告,对其经营状况不了解。企业财会部门对于被投资单位出现财务状况恶化、市价当期大幅下跌等情形的,未能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规定,合理计提减值准备、确认减值损失;

(2)集团成员之间对账不够及时,导致集团成员之间相互投资关系不清楚、相互资金往来不清楚;

(3)核算方法不正确。企业对外投资的收益,应适用权益法核算的,而某些公司投资全部采用成本法核算,影响公司经营成果;

(4)投资和债权混同。投资是能产生增值收益的资产,债权是只能收回固定金额的资产。有些公司将对外投资作为债权管理,导致被投资单位未能纳入正确的管理体系,随着人员的变化,该等被投资单位存在丢失的可能。

1.4不重视投资处置和收回的问题

对已经停业甚至长期停业的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未能及时处置、尽可能减少损失;对无效益、经营状况不佳的投资不及时清理;对不符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投资不及时处置。集中体现在账面对外投资效益不佳。

2.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集团公司对外投资是为了利用有限资金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各个投资项目的有效运作亦是集团公司发展壮大的支撑。因此,强化对外投资管理工作是每个集团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建立健全对外投资管理制度

加强对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投资项目进行决策审批,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后履行投资合同或协议,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对投资项目进行跟踪管理。

2.2建立和完善管理机构及职责

被投资公司应当依据《公司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自身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三会制度。集团公司要确实通过参与控股子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及监事会对其行使管理、协调、监督、考核等职能。公司各职能部门根据公司内部控制的各项管理制度或办法,对控股子公司的经营、财务、重大投资、法律事务及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指导、管理及监督。

2.3加强对被投资单位的会计系统控制

根据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合理确定被投资单位会计政策,建立投资管理台账,详细记录投资对象、金额、持股比例、期限、收益等事项,妥善保管投资合同或协议、出资证明等资料;加强投资收回和处置环节的控制,对投资收回、转让、核销等决策和审批程序应作出明确规定。企业对于到期无法收回的投资,应当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2.4建立健全财务信息系统

财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管理的核心与关键,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均要通过资金流来体现,都要通过财务信息系统来完成。因而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可以使集团公司及时准确地掌握子公司财务信息等相关资料。定期组织投资效益分析,关注被投资方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投资合同履行情况。

2.5制定细致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

在资金管理方面要制定细致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以保证资金的安全,降低财务风险。子公司分月度或季度向母公司报告资金收支计划。按资金的收入渠道和支出的用途,逐项分别列示。

2.6建立预算监控系统,建立预算分析、考核制度

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及时把握子公司的经营态势,根据当前形势适时调整经营策略,以确保整个集团公司总体目标的最终实现。根据分析考核结果,对子公司有关管理者作出相应的奖罚。

活动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会计弹性

传统的盈余管理是公司经营者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空间来实现的,它是基于应计项目操控的盈余管理。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在最近几年才开始受到国际学术界青睐,但国内关于真实活动操控的研究极少,张俊瑞、李彬等(2008)首次验证了微盈公司相对于非微盈公司存在利用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来实现保盈目的的真实活动操控行为。当前国际学术界关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的有限研究主要包括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管理的方式识别(经营活动、投资、财务活动)、影响因素(董事会独立性、CEO执业观念等)、经济后果(极大地降低长期获利能力、改变公司资本结构、相互影响、对公司未来绩效的长远影响、潜在成本)、投资者对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管理的反应、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相互影响及管理者对之选择的“啄序”理论等几个方面。

一、传统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会计处理不同

(1)基于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与会计处理。从Healy

(1985)、DeAngelo(1988)等学者以总应计项目为视角研究盈余管理以来,基于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会计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McNichols,2000)。应计项目操控是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变更等会计方法(例如少提坏帐费用、推迟摊销费用等等)来管理盈余。由于应计项目有回转的特性,企业调整应计项目而管理盈余的能力是有限的,会计弹性制约着管理盈余的程度。作者认为当期盈余操控可能受到前期应计项目调整的限制,并研究了在前期调整应计项目而在后期又转回时对盈余目标(平滑利润、降低债务成本和最小化所得税)的影响。Jiambalvo(1996)在评论中认为,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一定要关注以前会计政策的选择,因为前期的会计处理会对后期的盈余管理产生影响。(2)基于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与会计弹性处理。Schipper(1989)是最先把真实活动操控包含在盈余管理内容中的学者之一,她提出盈余管理是“一种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而获取某些私有收益的行为,并认为‘真实’盈余管理通过适时性的财务决策来改变报告盈余,它也是盈余管理的范畴”。国外对公司利用真实活动管理盈余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投资行为操控上。Bens等(2002)发现公司为了减缓因行使股票期权而对每股盈余的稀释时,经理人员会减少研发开支和资本性支出。Roychowdhury(2006)认为公司通过降低研发开支和利用价格折扣等真实活动的操控方式来管理盈余,并构造了真实活动操控的评价模型,得出微盈公司通过操控真实活动来避免亏损的结论。作者在借鉴Barton和Simko(2002)的度量会计弹性方法的基础上,发现当会计弹性高时,经理更可能利用应计项目而不是削减研发费用开支(R&D)管理盈余;当会计弹性低时应计项目调整受限,经理更可能削减研发费用(R&D)管理盈余同时,会计弹性的量化仍显不足,因为会计弹性可能与行业特征高度相关DeFond(2002)。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在考虑行业特征对会计弹性影响的基础上,以我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揭示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

二、真实活动操纵的原因和方式

(1)由于会计准则的日益完善和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利

用会计处理方式(会计造假和应计利润管理)来管理盈余的空间将越来越小,风险也越来越大。(2)公司操控应计利润的能力可能受到公司经营和以前年度的应计利润的限制。因为从长期来看,公司的应计制会计利润等于现金制会计利润,应计利润的操控能力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3)应计利润管理一般发生在年末至盈余公告之前,公司不能确定对应计利润的管理是否被外部审计师发现及认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费用操控,例如减少研发开支、广告开支和员工培训开支等等;二是销售操控,例如异常地削价促销和放宽信用条件等等;三是生产操控,例如利用规模效应,大量生产产品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提高收益;四是出售固定资产和证券投资等;五是股票回购,提高每股盈余。

三、真实活动操控的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通过日常经营与投资活动操控盈余:(1)降低可操控费用。Baber等(1991)以1977~1987年的438家美国工业公司超过销售收入1%的R&D研发费用为样本,研究发现公司通过降低研发费用来增加盈余。Dechow和Sloan(1991)以1974~1988年的405家美国制造类公司每年的巨额R&D研发费用为样本,指出高管恰好在任职末年的公司且同时R&D研发费用比上年显著下降,就可确认该公司存在潜在操控研发费用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证明CEO在他们任职末年会投入更少的研发费用以增加短期盈余。Perry和Grinaker(1994)以1972~1990年的99家存在R&D研发费用的公司为样本,用一个R&D研发费用期望模型估计出了研发费用的正常水平,然后用公司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减去估计的正常水平以得到异常研发费用,以此测度研发费用操控活动。(2)长期资产销售。Bartov(1993)以1987~1989共653家以资产销售收入作为主营业务收入的公司年度为样本,检验了长期资产销售收入、资产配置与资产销售前当期税前收入变更的关系,研究发现公司会相机安排长期资产销售与投资活动,以期平滑盈余和减轻债务契约的压力。Black等(1998)以1985~1995年存在长期资产销售业务的共503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公司年度和696家英国公司年度作为样本,同样检测了公司当年度长期资产销售收益(或损失)及资产销售收入与售前当期税前盈余变更的关系,结论与Bartov(1993)相反,并无证据证明在这些国家的公司中存在通过资产销售操控来评价盈余的情况,这可能与这些国家属于英美法系(习惯法)有关。(3)对经营与投资活动通过可供选择的灵活会计处理方法实施分类操控。Healy和Wahlen(1999)提出“当管理层在财务报告过程中使用会计自由裁量权以及通过组合交易以期改变财务报告结果时,盈余管理便会发生”。Dye(2002)将组合交易描述为“分类操控”。已有一些文献证实了管理层会通过对多样化的商业交易分类组合操控来增加报告盈余或提高财务杠杆比率的实例。

四、结论与局限性

在考虑行业特征对会计弹性处理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在不同的会计弹性下真实活动操控程度的差异,验证了会计弹性处理与真实活动操控程度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拓展和丰富了盈余管理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另外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管理的方式选择和识别体现在其特征上管理层通过实际商业活动操控来管理盈余,这都将对公司经济后果和获利能力,改变公司资本结构和相互影响,对公司未来绩效的长远影响、潜在成本、投资者对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管理的反应都将产生长远影响。虽然本文借鉴常用的几种会计处理方法来度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但是仍具有一定的局限,对其他真实活动操控的行为还未全面考察和分析,需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陆正飞,魏涛.配股后业绩下降:盈余管理后果与真实业绩滑坡[J].会计研究.2006(8):52~59

[2]Daniel A.Cohen,Aiyesha Dey,Thomas Z.Lys.Real and Accru

-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 Post-Sarbanes Oxley Peri

-ods.http:///sol3/papers.efm?abstractid=813088.

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