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徐志摩诗集

徐志摩诗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徐志摩诗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徐志摩诗集范文第1篇

Abstract: Xu Zhimo in the literary arena has been the writer who quite receives disputed, relies on its talent creation inspiration, created the excellent work which enjoyed great popularity. This article in grows the background to Xu Zhimo to carry on the summary analysis in the foundation, unifies Xu Zhimo's individual work, proposes some own viewpoint and the view regarding the Xu Zhimo poetic composition.

关键词:徐志摩 诗歌翻译 诗歌创作

Key word: Xu ZhimoPoetry translationPoetry creation

作者简介:李悦,女,汉族,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计算机系辅导员

一、徐志摩诗歌创作的经历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作为深受大家喜爱的诗人,徐志摩在诗作上具有天才般的造诣。徐志摩曾在英国留学多年,对于英国文学的典籍颇有研究,回国以后,他又在众多知名学校任教,主要教授英美文学.可以看出,徐志摩的中英文功底都是非常深厚且对于文学创作是颇有造诣的。

在英国,徐志摩不仅成长为一个颇具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性格的知识分子,同时由于受到19世纪英国浪漫派诗人的很多作品的影响,在诗作上给徐志摩极大地启发。其中对徐志摩影响最为深刻的,具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就是英国的雪莱、拜伦和华兹华斯。徐志摩在诗作中最为重要的贡献就是对新诗体的实践与改革。他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实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节化’(那就是诗化),才可以获得诗的认识,要不然思想自思想情绪自情绪,都不能说是诗”。正是出于这样的思维方式,徐志摩在诗作过程中尤为重视诗句的旋律美、节奏美和诗形的美,从而他的事总给人以甜蜜、轻盈的美感。

在徐志摩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先后创作了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和《翡冷翠的一夜》以及散文集《巴黎的鳞爪》和《落叶》等作品。在其众多的作品当中,最具影响力的还属他的诗歌。人们在提起徐志摩的时候,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联系在一起。其实,这是由于新月派从开始形成直到消亡的期间,都与徐志摩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创作也充分体现出了新月派的鲜明特征。

二、对于徐志摩诗作的评价

虽然徐志摩是一个现代资产阶级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在今天我们应该把他的诗看作是文学上的一种文学现象来加以分析,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其作出客观的评价。即使是对于徐志摩作品极其反感的那些人,在多年以后对那些作品进行重新批判的时候会发现徐志摩的作品“该到,还没有倒吧”,倘若真的“该倒,但又持久不倒”,难道这其中没有一定的原因吗?

一个作家的创作,一定与其自身所成长的环境和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念相融合,其作品也或多或少体现出作者自身的主观思想。著名作家卞之琳曾对徐志摩做出过评价:“做人第一,做诗第二”,诗成以后,却只能就诗论诗,不能以人论诗。我们分析诗的时候,不能把对诗人思想的分析作为主流进而忽视了对诗本身的分析。应该从诗的本身出发,适当结合作者的思想。

文坛里为什么会有众多学者对于徐志摩的评价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呢?我们以徐志摩翻译布莱克的作品《猛虎》这首诗的第一节为例,原文是:

Tyger!Tyger!Burning bright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徐志摩的译文是:

猛虎,猛虎,火眼似的烧红

在深夜的莽丛,

何等神明的巨眼或是手

能擘画你的骇人的雄厚?

同样的一首诗,由现代作家飞白翻译之后的版本与徐志摩相比则逊色很多,他将Symmetry这一单词直接翻译成“匀称”,而整段翻译成:

老虎!老虎!火一样辉煌

燃烧在那深夜的丛莽

是什么超凡的手和眼睛

塑造出你这可怖的匀称?

相比之下,徐志摩翻译的诗句无论从意蕴上还是从音韵中,或是从诗的整体性上看都要比飞白翻译的要好的多。他用生动的语言把自己对于诗句本身的灵通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徐志摩诗全集》中的一些译诗可以发现,失范者还是占多数的。徐志摩作为一名诗人虽然能够在翻译过程中能够体现神来之笔,但是他始终与原文的结构、韵式和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有很大的出入,同时还存在一些主观增减原文或粗心大意之处。此外,在选择翻译诗歌的主题上,徐志摩也过于简单化、主观化和随性化。3、对于徐志摩诗作的总结

但是我们知道,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宗旨是使诗的形式和内容都表现出美得力量,进而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朱湘、闻一多等诗人都对于新诗格律化与形式美进行了尝试,他们都强调诗体本身的内在协调,同时也强调艺术形式上的创新。而徐志摩医生在诗歌艺术上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追求创新,为新诗的开拓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因此,本文通过对于徐志摩的成长背景的简要分析以及其翻译一首诗歌的一部分简析中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徐志摩诗作的评价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于徐志摩的文学贡献加以肯定,同时,也要秉持无产阶级的文艺观点对其进行扬弃。

参考文献:

徐志摩诗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I06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87-02

徐志摩从1921年开始写诗到1931年离世,在整整十年间共出版了版了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共计诗作290余首。有些人认为徐志摩的诗作内容空泛,用词过于矫揉造作。虽不认同但也不能否认,徐志摩的诗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颇受人们的喜爱。诗歌作为过程就是艺术的创造过程,也是人性本质中的感性爆发。徐志摩的诗是激情与冷静的耕耘的收获。

一、徐志摩诗歌的意象之美

1.复叠美。这里所说的复叠指的是同一次与反复多次的出现。如《康桥西野色》中的第四节:“晚霞在林间里,晚霞在原上的溪底,晚霞在风头风尾,晚霞在村姑的眉际,晚霞在艳喉鸦背,晚霞在鸡啼犬吠。”这里共出现了6次“晚霞”。这六次并不是单纯形式上的重复,而是在不同场景下对晚霞的不同描述,极力表现晚霞之美,给读者带来全方位、立体化美的享受。诗人巧妙地用了这种复沓变奏的手段来抒感,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从一个角度出发最终又回归原地,但每次的循环往复都能够给人以新鲜之感,让我们在感受到这意象的复叠美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深深情感。

2.动态美。动态美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美,意象中最有吸引人的也是这种流动性的事物。因此,徐志摩的诗歌好似是一个个跃动的水滴组成了川流不息的河流,极具动态美。比如《语》所描写的:“我亦愿赞美这神奇的宇宙,我亦愿意忘却了人间的忧愁,像一只没有挂累的梅花雀,清朝上歌唱,黄昏时跳跃。假如她清风似的常在我左右,我亦想望我的诗句清水似的流,我亦想望我的心池鱼似的悠悠;但如今膏火是我的心,再休问我闲暇的诗情。上帝!你一天不还她生命与自由!”在这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描摹的一副生机勃勃、声色俱佳的画面,让读者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感官中体会到自然和谐之美[1]。

3.轻柔美。徐志摩诗歌中多喜欢采用轻柔的意象。比如《雪花的快乐》中描写的就是“雪花”在半空里翩翩起舞,四处翻飞,他经过“冷寞的山谷”、“凄清的山麓”但却都不进去,不去感受这荒凉的惆怅。徐志摩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不愿意过多地使用厚重感的意象以给人压抑之感,相反的,他的诗歌意象用柔软的意象,仿佛羽毛般沾住人们的衣襟,融化到人们的内心。“雪花”这个意象轻盈、活泼、明丽,加上“女郎”的美丽、生动、多情,一起组成了一幅柔情、生动的画面,使内在的灵魂也含蓄着柔软的养分。诗人高洁、伟岸的身姿,坚韧不拔的意志,变化多端的艺术手法,将轻柔的意象融化在诗作的字里行间中,柔美仿佛成了每个字的灵魂,生生不息,无法剥离,最终营造出一种柔和恬美的氛围。

二、徐志摩诗歌的色彩之美

徐志摩的诗作尤其强调色彩的心理效果,也就是体现出丰富的色彩情感。众所周知,诗人在选择词藻的时候,要考虑到色彩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从而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感。通常意义中,红色代表的是“激烈”、“兴奋”、“喜庆”的感觉,若是象征鲜血时,又使人感到壮烈悲惨;黄色给人以“明丽”、“温暖”的感觉,但若是象征落叶,就会给人萧条、孤寂的感觉;蓝色给人以“宁静”、“深远”的感觉,但有时又会感到犹豫、庄严[2]。如《灰色的人生》中就这样描写道:我一把揪住了西北风,问它要落叶的颜色,我一把揪住了东南风,问它要嫩芽的光泽;我蹲身在大海的边旁,倾听它的伟大的酣睡的声浪;我捉住了落日的彩霞,远山的露霭,秋月的明辉,散放在我的发上。”这首诗中,作者将人世间的残酷经历比作是“冷嗖嗖的风”,把刚出芽的绿芽比作是“光明”。徐志摩通过一项色彩的选择来传达某种情感,用落叶的枯黄色来表达现实的残酷,用绿色的嫩芽的光泽来比喻生命的希望,用落日的红辉来比喻生命的逝去,用黄橙的秋月比喻家乡的思念,但当这些又掩盖上一层黑灰时,读者有会感受到心里的沉闷和压抑,情感色调陡然变得灰暗,表达出作业对于现实的无奈和愤慨。这都是由于作者所追求的希望和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导致理想终于寂静如死灰。因此我们能够发现,若是能够熟悉运用色彩意象,就能够表现出诗歌的绘画美,以色感人,以色抒情[3]。此外,徐志摩的作品中的色彩意象也渗透着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这种客观事物在主观思想中反映出来的色彩情感,能够为作者在诗歌创作中的主题基调,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徐志摩诗歌的音乐之美

中国民族诗歌和音乐一直以来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继承这一民族传统,新月派诗人们归纳并整理出一套系统的诗乐理论,并付诸了实践,徐志摩也不例外,深有贡献。诗歌作品中的音乐性实际上指的是节奏感,节奏是音乐的核心,在设个作品中的具体来说可以分为高低、长短和疾徐相呼应等手法[4]。徐志摩这样评价法国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诗的真妙不在它的字字面意义上,而是内涵深刻的音乐表现力上。”他认为“一首诗中最难以捉摸的,就是内含的音乐的匀整与动态感”。因此,他要求在创作实践中,要求“诗作在整体的躯壳之中要放入各种表现诗文美的手法,音乐美也包含其中”。由此可知,徐志摩注重在诗作的创作过程中融入音乐之美,寻求一种优美的内在节奏和旋律。比如说《沙扬娜拉一首》中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这短短五句极为押韵,共有“柔”、“愁”、“羞”三个韵脚,仿佛如同短笛声声,吹奏倾心,绵绵流长,婉转悠扬,整首诗洋溢着轻柔的轻微舒缓的起伏节奏,仅仅用两句就将女郎的青春美貌和依依惜别描写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第三句用了一个复沓,生动形象地将时频频叮咛的情形表现出来,全诗虽然短小,但却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是诗人感情的浓缩精华。节奏的轻柔表现出一种委婉反转、低回往复、浅吟低唱的情致。尤其是长短句的交错交融,使短诗旋律更为柔软多情,最后一句读完,使得读者更能体会到余音绕梁、回荡不休的情致,感受到诗作之外的无穷意境。再如,《半夜深巷琵琶》中,作者通过抱韵的手段,两场两短相互跌价,仿佛是深夜里无尽的吟唱、吁叹,又好似琵琶的哀怨悲切之音,被世人称作是音乐中流淌的诗歌。还有被众多人赞誉过的名作《再别康桥》也是音乐创作的典范。那份飘逸,那种洒脱,简直是诗人风度的音乐化。

诗歌作为过程就是艺术的创造过程,也是人性本质中的感性爆发。徐志摩的诗是激情与冷静的耕耘的收获,其诗表现出的意象之美、音乐之美、色彩之美,让读者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感官中体会到自然和谐之美,产生强烈的共鸣。

参考文献:

[1]王迅.论徐志摩诗歌意境的空灵美[J].丽水学院学报,2008,(01).

[2]王俊虎.意象・音乐・诗魂――徐志摩诗歌美学意蕴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3]余港忠.试论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倾向性和艺术风格[J].河南农业,2007,(10).

徐志摩诗集范文第3篇

忘不了,为备课查资料的身心疲惫;忘不了,课堂上那一潭死寂;忘不了,孩子失去学习兴趣后,那失望的眼神……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堂课我给学生讲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后,我的科代表――一个很漂亮成绩很优秀的女孩子给了我一封信,她在信中说:"老师,语文很易学,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听语文课,这可得归功于你。除了几个读音需要纠正,其他统统不必操心----所有词语老师你都会为我们解释,免去翻辞典的麻烦;所有的句式你会为我们分析,把所有难于理解的东西通俗化。而且课堂上从很少的提问,或是为了唤回我们走神的灵魂。我们在课堂上是倍受优待的婴儿。这真让我们受宠若惊。我们是在美美享受着'鱼',但青春的我们并不安分,我们希望自己去'抓鱼'"。

那时,我迷茫了,困顿了,失落了。我在反思……

课改,像一声春雷,惊醒了我尘迷的心灵,正如一首歌所唱的那样: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这样过。我们的教学再也不能这样了。我积极参加新课改的学习,领悟新理念的精神内涵,把新的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我真正品味到新课改后的甜头。课改在我近乎冰凉的血液里注入这股暖流,让我顿觉生命的丰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又充满信心。

我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使新课改精神走进课堂,我改变教学方式,不包打包唱。过去备课时,只是我一人备课收集整理材料,而现在让学生提前预习,和老师一同收集整理相关材料,既锻炼了学生的收集整理能力,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的印象。有个教育家说过:“学生的头脑决不是一个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我曾经和学生谈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要学生查资料探究文章的主题。结果第二天作业检查时,课堂竟成了一堂讨论课。同学们各抒己见,有人说,徐志摩写《再别康桥》为了抒发对母校康桥的眷恋。这种看法是当时教参比较接近。有人说,《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为纪念女友林徽因的,在诗中抒发对过去美好时光的依恋。他们翻阅了徐志摩和林徽因从相识到分离的资料。以充分的事实证明了他们的观点。而这一点是当时我没有想过的。于时我花了一节课的时间给他们讲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的故事,学生被他们的故事深深打动,很多学生在课后翻阅了徐志摩的文集和书信,引起一场“徐志摩热”。这一堂课比起以往那种冷清的场面有天壤之别。

上课不能只将备好的知识逐一传授给学生,我采用讨论研究式,课堂气氛活泼轻松,互相交流学习,拿不准的知识可共同研究,有时我还能从学生那里学到一些知识,可以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由于课堂气氛活跃,我走下讲台与学生为朋友,他们和我没有距离感,也提问让我来回答,有的甚至提出让我给他们先背一遍听听,我会欣然接受的,并满足他们的要求,我和学生在欢声笑语声中互问互学,共同进步。正所谓你一砖我一瓦,共同筑起了知识的长城会更牢固、结实更具生命力。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把课堂引进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记得去年讲解杜牧的《清明》,我就和学生谈起 山西汾酒集团和安徽等江南八省的"杏花村"地望之争。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我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进行讨论,学生得出杏花村不在山西的结论。他们归结的理由有

1、"清明时节雨纷纷" 与汾阳的气候、景色不吻合。对地处黄土高原东部的山西省来说,无论是近现代,还是1000多年前的唐代,都改变不了高原少雨的地理现实。

2、“牧童遥指杏花村”从古至今所有的诗集插图中牧童所骑的牛都是水牛。水牛在北方不常见,更不用说山西汾阳了。而水牛正是江南的寻常的东西。

3、查阅杜牧生平年表,杜牧先后在湖北黄州、安徽池州、浙江睦州三个地方任刺史,偏偏没有到过山西。

4、新编《辞海》"杏花村"条目(第2877页):杏花村"在"安徽贵池县城西,向以产酒著名。

5、《江南通志》载:唐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有《清明》一诗。

在那一堂课里,我成了学生的一名忠实的听众,沉浸在一堂学术研究课里。下课时,我站起来为他们的精彩表现鼓掌。随堂听课的一位老师问我:“你是怎么做到的?”我告诉他:“不是我,而是新课改的神奇作用。”

回首新课改走过的历程,回首新课改所取得的成绩,我深深地感受到:课程的改革,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时代的挑战。我细细研读时,便发觉如同品一杯香茶,余味在心,久久萦绕。

徐志摩诗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诗镌;闻一多;创刊;格律

【中图分类号】 I20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227-1

自1925年10月1日起,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的专刊《诗镌》创办,使得新月社文学活动进入了一个更为自觉的时期,并被认为是新月诗派正式形成的标志。《诗镌》的成功与新月社各成员的热情参与息息相关,时任《晨报副刊》主编的徐志摩自然功不可没,但事实上,《诗镌》的创刊、发行乃至它的停刊都与新月诗人闻一多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闻一多才是推动《诗镌》发展的真正幕后主将。

一、《诗镌》:闻一多诗歌创刊夙缘的再续

20年代的闻一多,对诗歌有着“几近狂热”的偏好。1921年到1922年在清华的最后一年,闻一多写了很多诗,大部分发表在《清华周刊》的“文艺增刊”上,后来集结成册,取名《红烛》,成为他的第一部诗集。1922年到1925年的留美期间,闻一多与梁实秋合办大江会,策划发行了《大江季刊》,闻一多在此刊发表了多篇充满爱国主义思想的诗歌。但因为大江会中部分骨干成员先后学成回国,《大江季刊》只出了两期,大江会也随之解体。回国之后,在徐志摩的支持下,闻一多同“清华四子”等一批梦想创刊的诗人,带着巨大的热情投入《诗镌》的创办中。创刊之初,闻一多期望把《诗镌》创办成一个可以同《新青年》《新潮》相媲美的杂志。他曾经在给梁实秋、熊佛西的信中,不无自负地宣称:“……余预料《诗刊》之刊已为新诗辟一第二纪元。其重要当与《新青年》、《新潮》并视。”

二、《诗镌》:闻一多完善诗歌理论的家园

闻一多诗歌格律理论,在其大学期间,已初见端倪,但他的诗歌理论的成熟与完善,与《诗镌》的发行密切相关。在闻一多倡导格律诗之前,中国的新诗运动,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以、俞平伯等为代表的白话诗人,打破了文言和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开创了以白话文作自由诗的先河;二是以郭沫若的《女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自由体诗。这两种诗风,在其发展之初,无疑是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的。但是随着诗歌的发展,他们诗歌过于散文化,流于浅白直露,甚至通俗低俗的缺陷便被暴露出来。针对此种现状,闻一多提出了“格律诗”。

闻一多在第七期《诗镌》上,发表了著名的《诗的格律》,对新诗的发展方向做了更详尽的阐述。对于诗歌创作,闻一多除了强调其艺术性外,也很讲究技术特别强调音节、节奏和韵律,因而这篇《诗的格律》,也被认为是新月诗派诗歌主张的理论集成。这篇文章详细论证了“格律”。他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由美,自由美的不尽完善需要艺术美来补充,而格律是艺术美的先决条件,“精缜的格律便是精缜的艺术”。他说:“越有魄力才情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他还不无讽刺道:“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格律的束缚。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便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真正的创作者,格律便成了表现的机器。”

闻一多所说的格律,按照他的说法,是form(形状、形态、外形、形式),而不是单纯的rhythm(节奏、韵律)。因此,这个“格律”,不同于旧体诗中的格律,而是由诗作自己创建的、和诗的内容相结合的、可以不断翻新的一种新的节奏形式。总结而言,就是“诗之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不论从何种角度说,他这时的理论,对于处于不断摸索阶段的新诗,具有改变观念、引领方向的重要作用。而他的诗歌创作,也正是践行了他的这种理论主张。

《诗的格律》的提出,给新月社成员乃至当时的诗坛引入了一种新的作诗典范,对当时新诗的建设和风气也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就连一直保持自由抒情的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中,也或多或少受了这种格律诗的影响,在其创作中,多少收敛了一些“不受羁勒”的野性自由。比如《梅雪争春》(第一期)、《望月》(第六期),《半夜深巷琵琶》(第八期),《偶然》(第九期),《两地相思》(第十一期),更多了音节的讲究。所以朱自清在《中国文学大系・诗歌・导言》中这样说:“《诗镌》虽然只出了十一号,留下的影响却很大――那时候大家都做格律诗;有些从前不顾形式的,也上起规矩来了。”

三、《诗镌》:停刊与闻一多的关系

《诗镌》发行了三个月,最终还是面临停刊的厄运。对于此,在《诗镌放假》一文中,徐志摩将其“暂停”原因归结为二:“一为在暑假内同人离京的多,稿子太不便,二为热心戏剧几个朋友,急于想借本刊地位,来一次集合的宣传的努力,给社会上一个新剧的正确的解释,期望引起他们对新剧的真纯的兴趣。”当然这只是表层原因,真正使得《诗镌》不得不停刊的深层原因,便是新月派内部的分歧。《诗镌》同人之间意见并不十分一致,存在诸多矛盾,作为《诗镌》的两大支柱人物,闻一多和徐志摩之间的摩擦,更加速了《诗镌》的停刊。单从诗歌理论方面来说,闻一多在《诗镌》上推行的“格律诗”理论,而徐志摩更强调的是诗歌的内在韵律,这些诗歌理论观点上的差异性,正是存在于他们之间的根本矛盾,或许《诗镌》的停刊,是缓和他们矛盾最终爆发的最好的一剂良药。

参考文献:

[1]王一心,李伶伶.徐志摩・新月社[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3]刘群.饭局 书局 时局:新月社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 2011.

徐志摩诗集范文第5篇

瞬间的一个念头,漫不经心地瞟了一眼书桌上尘封已久的《红楼梦》,心中不由自主的想起了陈晓旭———那个在天堂里的林妹妹.脑海中不断地闪过她做尼姑时的那张早已被世俗洗礼的脸,想起了她的点点滴滴.不免心中流露出无尽的感伤,清灯木鱼旁那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她又是如何崭断七情六欲的呢?也许是的,我无法理解,也理解不了.或许,再经历些苦难与风雨,再蹉跎些青春年华,我就会懂了.希望天堂里的林妹妹一切安康!

总是觉得内心无法平静,又伤感的想起了另一个女人——--可怜的玛蒂尔德.想起了她的资产阶级思想,想起了她在《项链》中沉稳而又委屈的眼神,想起了她的善良与忠贞,她是个有修养的女人,为追求而付出了一生的辛酸.也许对于她我是能理解的,尽管有许多人批判她的资产阶级思想,但我却想为她大声急呼为她深感委屈--——可怜的女人,她到底做错了什么?

再也不想呆在家去深思做为女人可悲的一生,带着无数的疑问跑去了书店.本想找本诗集来解开内心的郁闷,没想到我的心却被徐志摩笔下的《再别康桥》深深的打动.“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就这样悄悄地走了,不曾带走一片云彩.康河的爱留下了他一生都无法解开的康桥情结,我想他的爱一定是他一生无悔的追求,他的爱是那样的美,那样的震憾我的心灵.突然想起老师对我说过的那句话,突然想起她心中的那朵纯净的雪花.虽然不知道那是在怎样的一种情境之下,但文章里的那个为爱而倾其所有的主人公就像这雪花一样,虽然短暂,但却是至纯至美的一生.徐志摩不正是这样的一朵雪花吗?35岁的他就这样悄悄地走了,永远地走了,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但也许在他的心灵深处是没有遗憾的,有一首歌叫为爱而生,但他却也为爱而死,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爱还有什么可悔、可遗憾的呢?我为他鼓掌,为他欣喜,心中有爱的人一定会得到阳光慷慨的眷顾!

徐志摩诗集范文第6篇

都能感受她的温暖

有一种爱无论你身险何境

都能感受她的心跳

你快乐,她幸福。

你悲哀,她哭泣。

只有她

永远不需要珍藏

却永远不会忘记

金色花

泰戈尔

宋体宋体印度诗人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诗集《吉檀迦(jiā)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他的作品《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 。

在中国时代,泰戈尔及其著作被大量介绍到中国(1924年访问中国),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读者。徐志摩、冰心等都深受其影响。

“我”变成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吗?

摩(mó)摩罗 衍(yǎn)那

匿(nì)笑 沐(mù)浴(yù)

停顿 节奏 语速 语气

我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 。

让妈妈嗅到花香

帮妈妈遮阴

陪伴妈妈左右又不打扰她工作

表达对母亲的爱

宋体思索:

我最喜欢的画面是 ,因为读出停顿 读出节奏 读出语速 读出语气

欣赏:

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的涟漪(yī),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

我要变成一个梦儿,从你的眼皮的微缝中,钻到你睡眠的深处。当你醒来吃惊地四望时,我便如闪耀的萤火似地熠熠地向暗中飞去。

徐志摩诗集范文第7篇

亘古 钦佩 筹资 驳回 蹒跚 凌厉 吞噬 铠甲 伫立

遗憾 玛瑙 冰碴 蹙眉 诞生 粗犷 审视 舷窗 俯瞰

警戒 舰艇 下锚 停泊 潜艇 荧屏 雀跃 军衔 浩瀚

蕴含 溃退 签订 歼灭 击溃 沧桑 框架 镶嵌 噙泪

媒体 襁褓 号啕 遗骸 氤氲 脚髁 孪生 蹴蹋 经纬

妖娆 烂漫 驿站 可汗 鞍鞯 辔头 金柝 云鬓 扑朔

饷田 岁晏 麾下 糜子 青荇 漫溯 斑斓 笙箫 烙印

澎湃 炊烟 抽穗 梳妆 狂澜 屏障 惊心动魄 呕心沥血

翩跹起舞 融为一体 问鼎苍穹 锐不可当

举世瞩目 自怨自艾

二、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亘古:自古以来。亘,(空间上或时间上)延续不断。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

翩跹:形容舞姿的轻盈。

粗犷:粗率豪放。

舷窗:飞机或某些船体两侧密封的窗子。

俯瞰:俯视。瞰,从高处往下看。

雀跃:像小鸟那样跳来跳去,形容高兴的样子。

问鼎苍穹:意思是征服太空。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退却。溃,败逃、散乱。

自怨自艾: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今多指自悔自恨。

莽莽:无边无际的意思。

分外妖娆:形容景色格外艳丽多姿。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文采:和下文中的“”,指的都是文学才华。词中用文学才华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也可指《诗经》和《楚辞》。

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烂漫:色彩鲜明而美丽。词中形容盛开的样子。

零落:凋谢。

戎机:军机、军事,这里指战争。

策勋:记功勋于策书之上。

强:有余。

扶将:搀扶。

扑朔:爬搔。

迷离:眯着眼。

傍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刈:割。

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秉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用手握着。

悬:挎着。

敝筐:破篮子。

输税: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岁晏:年底。晏,晚。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八百里:指牛。《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后人以“八百里”指牛。

麾下:指部下。麾,军旗。

炙:烤肉。

翻:演奏。

天下事:指收复中原之事。

招摇:炫耀,张扬。

漫溯:漫游的意思。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九曲:迂回曲折。也特指黄河。

三、掌握下列文学常识

1.新闻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的信息的一种称谓。

2.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新闻特写、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3.《沁园春 雪》的作者是,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4.《卜算子 咏梅》的作者是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5.《木兰诗》是北朝的一首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6.《观刈麦》的作者是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

7.《破阵子》的作者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其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8.《回延安》的作者是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著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他和丁毅等共同执笔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回延安》这首诗借鉴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爬山调的格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悠扬高亢。

9.《再别康桥》的作者是徐志摩,新月派诗人。著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10.《我的中国心》的作者是黄,香港词作家,曾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歌词。《我的中国心》是其代表作。

徐志摩诗集范文第8篇

写不停笔因痴迷,诗伴吾行为一生。

《诗之题》

——题记

我喜欢写诗。只有少数人知道。开头是首藏头诗‘我爱写诗’,看出来了没?实不相瞒,此乃小生所作。你可别惊讶,12岁的女子爱写诗?不错,这正是我所喜爱的。我与诗的渊源,那才久远呢。

那时我还六年级,那阵子班上流行起了一阵‘诗风’。这就得归我亲爱的秦老师了。那天朝会,秦老师带着感情朗读了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采桑子》,使得众人痴迷不已。我也模仿着来了一首《盼君记》,如下:

日上三竿为痴笑?切因君郎不知归。

忽见风从雨中来,相逢一笑归尘去。

这引起大家赞叹不已,这更让我对诗的爱增添了许多。

在我心里,诗不分朝代,不分文体,无论写得好与差,只要用心写了,就算一首好诗。我曾与李白在梦里把酒言欢,讨论诗词;我曾梦回大清,与纳兰性德共度几天讨论诗的不眠之夜;我曾走过康桥,与徐志摩先生讨论诗歌。我还专门有个小本,写诗用的。不过,后来因为要毕业了,就把写诗一事搁下了。到了初中才想起,慌忙去找自己的诗集,却发现诗集被妈妈当废品卖了。那一刻,我绝望了。晚上,我躲在被窝里,痛哭。那段时间,我是恍惚的。但心里一直有个声音让我要写下去。我写了一首又一首诗,给同学看,他们夸我,但我深觉不够,不断地改进又改进。我也渐渐开始拓展自己写诗的范围了。我还写了一词,《盼雪》,如下:吾见雪,望上天,看湿地,见腊梅,深悟其理。遂敬之;雪,造就梅。岁寒正月,见梅,佩之。这一词还算不错,得到许多人肯定,我开始向杂志投稿,一次又一次的婉拒,让我沮丧。编者让我写一些儿童诗,说不定可以。我又开始尝试,终于,我的《夜晚。黎明》在一家颇有名气,但几近倒闭的杂志登上了,如下:

夜晚。黎明

夜晚,星星出来了,

我慢慢地,有礼貌地向星星说晚上好!

它笑吟吟看我,不说话。

我喜欢夜晚。

黎明,破晓,太阳公公出来了。

我轻轻地伸出小手,太阳公公,早上好!

太阳公公照着我,暖烘烘的。

我喜欢黎明。

呀!分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