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实习;教育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38-01

一、实习前准备

音乐教育专业本科阶段前三年是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时期,大四上学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教育实习,教育实习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第一,牢固音乐基础知识。乐理、视唱、调性、曲式等,唱歌、欣赏、体验课都需这些知识作为基础,并融会贯通地使用。第二,掌握各项专业技能。中小学音乐课是一个形式多样的课堂,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自身技能是很重要的,例如:声乐、钢琴、即兴伴奏、舞蹈等都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武器。第三,组织课内外活动。中小学校园文化艺术的普及深入与课内外活动紧密相连,比如歌咏晚会、合唱、舞蹈、小品、朗诵等节目,教师作为组织者需要组织与策划能力,作为“导演”,如何引导学生以“演员”的身份参与其中,在大学实习前期就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二、实习中投入

哲人曾说过:“当一个人对一份事业热爱时,对其投入的热情是无限量的。”爱一行,敬一行,实习阶段为期一月、半年、整年不等,作为刚从学生转型为教师的大四学生,面对琐碎繁多的实习工作,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样的困难同时也是一次历练与宝贵的经历。努力很重要,态度决定一切,如何充分利用教育实习经历,强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呢?第一,工作认真负责。课前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掌握整堂课教学流程,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从铺垫导入-主题内容-课堂小结,循序渐进,掌握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衔接。第二,工作积极投入。热爱教育事业,把热情投入其中,主动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兴趣爱好等,积极组织课外活动,以兴趣稳定的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起来,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活动,让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在艺术熏陶下越来越丰富,使学生学有所获,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之中。

三、实习后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一个付出努力与课后反思的过程,不断将这个过程细化到每一节实习课堂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实习教学反思能让实习生总结教学经验,寻找教学规律,激励实习生不断进取,完善教学构思,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反思与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肢体语言的渲染能力。如在讲授附点节奏型时,通过拍击双手击打节奏,边说出附点的特征:“一个小附点,一点不起眼,音符后面站,实值占一半。”使学生充分思考小附点的形式,再经过教师点出重音位置,讲清楚附点的概念。通过学生自制乐器发现身边的声响,敲击节奏,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言表达方面要简练、准确、生动,易于学生接受,语言要有艺术性,语调要抑扬顿挫,要注意讲话的节奏和速度,可适当以身体动作和手势为铺,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音乐教育实习工作是大量细致的工作,作为实习者要明确教育实习目的、意义和各项准则要求,努力钻研音乐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教育实习的反思与总结,有利于巩固和培养实习者的专业思想,锻炼和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能力,充分利用教育实习经历,强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并为毕业后顺利从事音乐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思考与总结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口风琴;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要借助一些乐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效率。口风琴是一种比较简单的乐器,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让学生借助口风琴进行音乐辅助学习能事半功倍。

一、借助口风琴,让歌曲教学趣味化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歌曲教学是重点内容之一。现在,很多教师在歌曲教学中,往往采取“教唱”的形式,在这样的歌曲教学模式下,小学生很容易会对歌曲学习产生厌烦感,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在小学音乐课上,口风琴与歌曲教学有机融合,能激发小学生歌唱的兴趣。小学音乐教材中有丰富的独唱内容,在学习独唱歌曲时加入口风琴的演奏,能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还可提高学生眼、脑、手、耳的灵活性。例如,《两只老虎》(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四册)这一首歌短小精悍,幽默诙谐。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进行学唱,小学生就会觉得十分单调,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能得到有效激发,学习效率低下。我在教学这首歌曲时,首先给学生弹奏了这首歌曲的旋律,当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了初步的掌握,我让他们利用口风琴在小组内进行学唱。这样,他们很容易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旋律,然后,他们会在小组内根据口风琴进行配唱,这样,就能使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学习充满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可见,在小学音乐歌曲教学中,借助口风琴进行辅助教学,能激发小学生的歌曲学习积极性,从而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开展高效学习。

二、借助口风琴,让欣赏教学生动化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是提升小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一直以来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存在单一化的教学现象,在这样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下,小学生的音乐欣赏是十分枯燥的,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在欣赏教学中,借助口风琴进行辅助教学,能够达到化枯燥为生动的目的,从而激发小学生音乐欣赏的积极性。例如,在欣赏《狮王进行曲》(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四册)时,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不同的动物,这样,学生就根据教学内容对歌曲里面的主要角色进行扮演,他们栩栩如生地表演,课堂完全活起来了,然后,我又让学生利用口风琴对这一歌曲进行演奏,他们边演奏边游戏,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这样,就有效地改变了传统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从而促进了他们音乐欣赏的高效。可见,借助口风琴辅助音乐欣赏教学,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音乐欣赏的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积极性,为他们高效的音乐欣赏打下基础。三、借助口风琴,让乐理教学实效化乐理知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但是,对小学生来说乐理知识具有枯燥性,这就成了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一大难点。在小学音乐乐理知识的教学中,利用口风琴能够有效地改变这一种现状,能够促使小学生轻轻松松学乐理。

1.借助口风琴,让乐理教学轻松化。对于乐理知识,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讲解,小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利用口风琴进行乐理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理解乐理知识,从而让乐理教学简单化。例如,在教学移调这一乐理知识时,如果教师只是凭借讲解,小学生恐怕很难接受,借助口风琴能使移调的学习变得非常轻松。《我有一只小羊羔》(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一册)这首歌曲由dol、re、mi三个音组成。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口风琴在C大调进行演奏,之后,让学生利用口风琴在G大调进行演奏,学生通过演奏能感受到第二次演奏的歌曲音调高多了,能明显感受到随着音调的移高,歌曲的愉快、喜悦的情绪更加突出。此时,再进行乐理知识教学,学生就能够对移调的概念和作用进行理解与掌握。

2.借助口风琴,让乐理教学形象化。乐理是小学生进行口风琴学习的基础,同时,结合口风琴教学乐理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口风琴能够让抽象的乐理知识形象化,从而有利于小学生的乐理学习。例如,在《小螺号》(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八册)这一歌曲中有句歌词是在la音上方有一“小波浪”,这一“小波浪”就是波音记号,意思就是由la音很快进入si音,紧接着回到la音。对于这一乐理知识,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讲解以后让学生利用口风琴进行演奏,这样,抽象的乐理知识就形象化了,很容易被小学生接受。接着,再让学生结合口风琴的演奏理解上波音符号和下波音符号,学更加容易。总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借助口风琴进行辅助教学能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从而让音乐课堂呈现精彩。

作者:詹箭 单位:浙江省青田县江南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师合唱教学 现状 发展思路

随着我国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以及与之配套的音乐实验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实验、推广,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实践新课标,许多教学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以培养基础教育教师为主要目标的高师院校在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呢?音乐专业的合唱课受到专家、同行的一些思路的影响,对这门课程的发展有了一些思考,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高师合唱课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师范性”缺失

近期笔者对部分高师音乐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高师教学计划中“合唱与指挥”课程的设置、目的及内容,有很大差别,大致呈现两种情况。

1.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不一致,缺乏适宜和完善的教学体系。如中小学童声合唱的训练方法;教师的多声部编写能力和创作合唱作品能力的培养;伴奏音型的选择、和声色彩变化的运用、伴奏音响与人声演唱关系的艺术处理;中小学课堂合唱教学的组织、课外活动中合唱艺术团(队)的组织形式及排练表演的管理等都有所缺失。

2.对目标中的“师范性”理解有失偏颇,实际重视程度是模糊的。绝大多数院校的音乐系虽开设了合唱课,但很多院系并没有专职的合唱课教师,或由专职声乐老师兼任,或由理论课老师或器乐老师兼任。授课内容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性。这样,很多师范院系音乐专业的合唱课往往就是排排曲目,只有少部分院系抓得较扎实,但在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1.学生课程观念不强,对课程的认识不足。在现行的合唱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所限,大量进行的是声音的训练及作品的练习,在学生看来就是声乐课的扩大化和重复,单调而枯燥,冲淡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2.重技能轻理论现象严重,学生对多声部合唱美感的意识不强。合唱教学主要以合唱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为理论依据,其理论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占有一定分量,尤其是师范生的教学,更应注重理论层面的学习和声乐美感的提升。而现行的声乐教学在只练少讲的教学模式下,使学生对理论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3.学生男女性别差异较大,一个教学班往往女多男少(招生所致),给四声部混声教学带来不利,造成学生在认识混声合唱方面不到位,以致学习兴趣不佳。

(三)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高师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音乐教育重课堂实践轻社会实践,重艺术表现轻教学实践,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师资艺术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较弱,主要原因分析如下:1.高师合唱教学沿袭音乐专业院校表演专业的合唱教学模式,以训练声音、成人作品、优秀合唱作品为主;2.合唱教师只重视课堂的音乐表现训练,忽视综合艺术实践教学;3.合唱教师重视学生自身合唱能力的培养,忽视教学实践能力的锻炼。

二、适应“新课标”要求,思考合唱教学发展

(一)构建适应合唱教学内容的体系

课程内容的结构与丰富体现如何,直接关系教育目标的实现。高师合唱教学内容应建立一个完整的、循序渐进的体系,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理论性、技能性、实践性和师范性。其具体内容结构为:

1.理论部分:合唱发展史、合唱美学、合唱心理学、合唱教育学。

2.技能技巧部分:合唱与指挥基本常识和基本技巧、中外作品基本训练、合唱创编常识。

3.师范教育部分:中小学课堂合唱组织与教学法及评价、童声合唱训练法。

4.综合实践部分:合唱艺术实践(合唱团组织管理、合唱舞台表演)、合唱教学实践(合唱教学课程见习、合唱课堂教学实习)。

(二)提升高师合唱教师的教学综合素养

新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新型教师,合唱艺术的创新教学呼唤合唱教师的创新素质。合唱教师除了具备普通音乐教师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应具备现代教育的理念和一定的科学研究意识,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能力和反思评价的能力。

(三)多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培养学生正确的合唱意识,关注和不断提高其组织管理和教学能力。

首先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合唱意识,这是前提。虽然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声乐与理论基础,但要使学生真正建立起正确的合唱意识,还需要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中给予培养和落实;其次,学生应把枯燥的文化学习内容视为一种能力底蕴的积累,改变狭隘的艺术技能观念。

2.设置环节,尽早体验教师角色。

要使学生从声乐模式概念中走出来,应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等方式,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机融入丰富多样、富有情趣的合唱表现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合唱艺术的表现、创作、组织和管理。此外,教师还应提供给学生到中小学进行集体课教学和童声合唱团的实践,尽早让学生体验合唱教师的角色。

3.注意音乐的表情性和象征性,给观者以想象的自由。

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将以听觉器官感知到的声音与客体事物相对应,从而实现独特意义的呈示,即象征性。音乐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需要充分调动审美感受力,用全部身心去体验、想象和联想,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从而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

总而言之,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今天,高师合唱教学能否乘上教育改革的时代列车,能否跟上基础教育新的步伐,为之输送合格的、适应的、具备创新素质的音乐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合唱教学改革只有着眼于基础教育,目标于实践性,优化教学内容,方能显示出其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志扬.对高师合唱课教学的看法[J].中国音乐,1996(2).

[3]冯冶冰.对高师合唱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4(3).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小学音乐教案反思简短,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小学音乐教案反思简短范文1《外婆的澎湖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教参第九册第四单元第一课,这是一首曲调优美抒情的歌曲,在80年代台湾泄气的校园民谣中,成为深受大家喜欢的歌曲之一,它以充满激情的抒怀笔调表达了对美丽的外婆澎湖湾可爱家园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勾起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是我充分感受到了课前深挖教材,巧妙构思,课前互动,灵活多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一是将节奏贯穿整个教学,用节奏为课前准备,从易到难,并学习新节奏,为歌曲中的难点节[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奏做铺垫;二是抓住歌曲的学习,让学生理清歌曲节奏,分段学习,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演唱要求来找出歌曲中的难点地方,仔细,逐个解决。

本课的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我首先通过欣赏澎湖湾的美景引入教学,让学生通过情境欣赏提高学生对歌曲学习的兴趣,通过初听,再听熟悉歌曲的旋律,学习第一段歌曲的时候,采用了按照节奏念歌词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读节奏,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去,学生学习的兴趣较为浓厚。在演唱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准确的,有感情的演唱完整首歌曲,整节课学生都能积极配合教师教学,积极参加音乐活动,课堂教学气氛也较活跃,充满激情的演唱也感动着我,学生们在本课的学习中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虽然本堂课教学环节基本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还是有颇多不足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语言还不够精炼丰富,语言过多难免有些累赘,与学生的互动还是欠佳。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是男生,G大调的歌曲音似乎高了一点,教学前没有及时意识到,应该可以再降一个调演唱。在演唱过程过,只注意到了节奏要把握,情感要把握,却没有把握住学生的歌唱气息,学生后来气息不够也没有及时给与纠正。

总之,本课教学环节较流畅,目标明确,但还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注意,并加以改正,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上的“调味师”和“魔法师”给学生们带来教学上更大的快乐。

小学音乐教案反思简短范文2音乐教学更是艺术教学中的艺术。音乐反思性教学则是指运用教育教学的有关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思考,从中归纳出成败得失,为不断优化后续教学提供重要的条件。实践与研究证明,小学音乐实施反思性教学是教师自觉探索解决音乐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能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师自我学习,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对教学《龟兔赛跑》这一案例进行反思,具体地分析探索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集体协作等方面的反思与调整的过程与方法。

一注重音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反思。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学内容不仅具有音乐性、审美性,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只有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调整教材内容以适合现代学生审美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学力水平重组教材,把充满生活情趣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去,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愉悦,让教学内容真正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在教学《龟兔赛跑》时,我安排了欣赏三段不同的音乐:第一段是兔子、小鸡和小猫;第二组是乌龟、鸭子和小羊;第三组是大象、小熊和老牛。第一步让学生聆听音乐并思考:这段旋律表现了哪一组小动物呢?第二步问为什么你会认为这是这组小动物呢?此时学生会根据他平时积累的经验告诉我们:大象的腿很粗,它走起路来很笨重,所以它的音乐听上去很强也很沉重,而乌龟呢,它爬得慢,但身体没有大象那么庞大,所以音乐听上去很平稳。而小兔子是一蹦一跳的,所以音乐听上去很轻松,也很活泼。第三步让学生聆听音乐模拟这一组动物走路的情景。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内化,体会音乐艺术的美感。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目标的反思。

由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是多样化的,音乐课堂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的音乐教育观,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显示发展水平。联系学生的客观实际,根据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灵活设计课堂教学的音乐审美、情感态度和知识技能目标,提高教学目标设置的合适度,增强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性,真正起到教学目标的导向、调控、评价作用,成为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在设计《乌龟赛跑》这一课时定下了三个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的节奏、旋律,速度所表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

小学音乐教案反思简短范文3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学生是发展的人"等现代学生观看待学生,与学生交朋友;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来感染学生。在课堂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当中也交流心灵对音乐的感受;在课下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思想,使学生喜欢和你亲近,也是在教学中采取因材施教的途径。但在课堂生的热情还缺乏激情,投入角色的程度还不够,这有碍与学生进一步的交流,这也是自己性格上的一大缺点,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课前准备充分,展示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这都得益于我校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在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中使自己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断提高,才能在最短时间内作出有时效性,实用性强的教学课件,展示给学生;在集体教研活动和校推门课、研究课中不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在"四项精炼"、"三个反思"中形成了课前二次备课、课后反思的良好教学研究习惯。运用现代教学思想主动调整旧教材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为教学目的;这次尝试,使学生获得了欣赏音乐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了解了更丰富的世界艺术遗产,为其今后享受音乐打好基础。

(二)学生对音乐课充满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使学生始终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和学习兴趣,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这首要得益于学生在音乐考察、研究活动中对学生较全面的评价和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闪光点及时、恰当的评价。尤其是课堂教学中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地评价,主要是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和学生的发言特点,有针对性、精心设计的评价,体现对音乐素养的提高,体现对学生个体发展的提高;这样的评价将使学生从中受益。

在对学生的关注还不够全面,这堂课上也丧失了不少教育学生的有利时机,这种时机转瞬即失,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育的智慧,才会更好的把握时机,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使更多的学生对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充满兴趣。

(三)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

学生对音乐活动充满兴趣,这对其终生享受音乐很有益,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有助于音乐素养的提高,如何使学生拥有一幅动听或自然的歌喉,让他们终生在使用音乐中感到快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体的发育期,声音变化将会很大,所以尤其要注意学生声音的训练;在与隋老师的交流中我感受到训练学生轻声演唱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为学校合唱队输送人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在声音训练中亲身体验到音乐的美,并逐步掌握用自然、甜美的声音表现美的能力。在声音的训练中还可以从感性到理性的引导学生掌握音乐术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对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而言,无论是实践还是研究都较为薄弱,对其开展的现状、问题和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本论文的意旨,一为反映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实践和研究的现状;二为反思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发展方向,为更好地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学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的回顾

目前关于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观察和评价的研究文献还十分缺乏,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关于课堂观察和评价的标准和原则

有学者认为好的音乐课的标准是:强调音乐学科特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实施双基教学,将其融入音乐实践中;教学中应体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改变学习方式,关注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和交流合作;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王安国教授则指出:从总体上说,一节成功的音乐课,是以音乐课程价值、目标的实现为标准,其选材、流程及方法、手段符合音乐学科特点和学生接受心理,体现科学的教育理念,能给学生带来审美体验的愉悦和心灵洗礼,同时又能使学生获得或积累一定的艺术修养。

对于音乐教学观察和评价原则,有研究认为:应本着指导、激励、调控、促进的原则,淡化评价中给教师定论的成分;另有文献提出评课应依据《音乐课程标准》来实施,提出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四点原则。

2.关于课堂观察和评价的内容和环节

综合相关研究来看,关于音乐教学的观察和评价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教”与“学”这两条主线上。教师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教具准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能力、教学仪表、教师本身素质(范唱、伴奏等);学生方面主要包括学生兴趣、主动参与、综合能力培养、课堂气氛、学生收获与审美体验、创新思维培养、个性能力的发展等。

从环节来看,对音乐教学的评价包括教学准备的评价(备课是否充分)、教学的导入评价等。还有研究提出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目标,对音乐教学进行综合性评价。

3.关于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音乐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包括评课形式化、评课平庸化、评课极端化,对于这些问题,应树立正确的评课观念,建立“捉虫”的音乐评课模式(“问题虫”——问题和缺点、“萤火虫”——优点和闪光之处),以及在评课中反思自己的教学等。另有文献认为,音乐评课中存在着随意性、为评课而评课、评课多“研究教”而少“研究学”的问题。其对策为,摆正角色、树立新的评课思维方式以及改变方法、促进音乐评课方式转变(课前交流、听课思考、课后反思)等。

从检索的文献来看,有关音乐“教学评价”的更多文献实则为学生学习的评价(包括学习效果和成绩的评定),因这方面不是本文研究的内容,故此不进行考察。

其他方面的研究还有:关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实习评课的探讨——认为应加强高师音乐教育实习评课的指导,提高学生教学能力和教学分析能力;音乐教育实习评课应把握“情感与角色”、“感性与理性”、“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并提出“归纳”、“演绎”、“探究”三种具体的评课模式。

另有文献对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评价进行了分析,从教学评价的必要性、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内容与要求、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切入。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和评价研究的问题和不足,除了文献缺乏和研究深度有限,还表现在从教学活动观察和评价工具、方法的推出来看,以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来开发和应用课堂观察技术与诊断方法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相关研究还处于基层性、个别化探索阶段,真正有效、得以认可并实际推行的观察和分析工具几乎没有。

二、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的反思

1.专业分析和研究的缺失及介入

从中小学音乐教学传统课堂观察的实践来看,其更多地与形式化和功利化联系在一起,发生于新教师入职阶段及对教师的常规考核、评比中,并主要体现为公开课的形式。这种“观察”更多与激励性评价相关,而对课堂的专业化分析和“研究”则较为缺乏。

当前,在中小学音乐教研活动中,观察课堂的行为基本采用传统的看课、评课方式,它将注意力主要用在“看”上。“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教学态度等诸多方面。观察前通常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而着重于关注课堂效果。这虽然能就发现的问题展开一些必要的探讨,但并没有系统和全面的分析总结,指导性和针对性不强。故这种观察常常带有观察者较强的个人判断色彩及停留在课堂观察的表层上,无法对课堂教学做出定量的、科学的分析。

相比之下,专业化的课堂观察更为强调明晰的问题意识,需要预先明确观察的目的、关注的要点和内容,课后再由观察者各自陈述观察报告并展开集体讨论,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紧扣课前确立的观察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对策。与传统听课、看课不同,专业化的课堂观察更体现为一种研究性活动,更为关注“资料和信息收集”的专业研究。从观察主体(观察者)来说,其更应被称为“课堂观察研究人员”,他们(包括普通教师)需要接受专业培训,要求不带个人判断,进行“中性”的专业分析。

从观察的对象和指向来看,中小学音乐传统教学课堂观察活动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而基于专业分析和研究的课堂观察则既指向教师的行为,又关注学生的行为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等方面。

与此专业化研究分析相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对课堂观察主体也有不同的要求。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观察主体主要为管理者、“专家”或业务骨干,对一般的教师并没有提出“观察”的要求。即使对于前者,他们的观察能力也更多地与主观经验相联系,或基于管理和“等级”评价的视角,而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至今在中小学音乐教育领域仍然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1]。当今所提出的分析—研究型“课堂观察”则要求普通教师以观察者的角色切入:不仅要求他们具备主动参与课堂观察的意识,并且,其观察能力甚至应作为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构成。

2.课堂观察功能:从单一到多维

从外在“工具”理性来看,一方面,在实践中,中小学音乐教学传统课堂观察主要被视为一种基于管理和“相互学习”的评价活动,而其他的功能则相对被忽视;另一方面,从课堂观察在母体学科——教育科学来看,有学者只是把其视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2],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而从以上论述得出,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应是对教学活动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分析—研究手段和作为“研究方法”的兼容。当然,这几方面在特定情境下也是统一的。

从实用意义而言,专业化视角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超越于传统的听评课(如主要为了评价教师),具有多维的功能:既能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又能加强中小学音乐课堂师生互动、改善学生课堂学习。首先,作为帮助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针对实习和新任教师这个群体,通过观察他人可以学会自我观察和被观察,在学习、观察、反省、改进等过程中全面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因此,课堂观察理应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生活的重要方式。其次,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研究作为一种教研活动,需要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它能营造一种有助于开展合作的校本教研活动的教研文化。再次,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细化为一个个观察点,且观察点的设立都是以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为中心。无论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比如提问、评价语言、创设情境等,还是课程资源的利用,比如多媒体课件、乐器、道具等,都是以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课堂观察应主要关注学生在音乐课中是否参与其中,以情感乐并享受音乐。

3.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及学科差异性

(1)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

当前,关于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还没有引起相关学者和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师的普遍关注。这些理论基础不仅提出课堂观察的指导思想,也与其操作实践直接相关,决定着中小学教学课堂观察的向度和深度。这些理论基础包括:当前国内外关于课堂观察的最新研究进展、理念及工具、技术和方法,国家教育方针、法规、政策对音乐教育的最新要求,音乐教学的特点(包括不同教材及其针对对象)及国内外最新音乐教学改革和研究动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等。

从课堂观察的实施来看,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不仅与观察标准的制定直接有关,并且只有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观察主体才能很好地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做到游刃有余,切中要点,达到指导、改进教学效果等目的。

(2)课堂观察的学科差异

不可否认,在我国一些学科教学领域,已经引进与运用了一些先进的课堂观察技术、相关系列方法和工具。从这些技术、方法和工具的适用性来看,课堂观察或者适用于一般的文化和知识性教学课堂,或者具有某学科的特殊性。即使对于某些通用性来说,也主要基于技术的视角(如提问的数量、语言流动的频次等),而从学科内容角度进行分析和诊断的技术还比较缺乏。如FIAS体系关注言语方面的信息,对于非言语的诸多信息则无法记录和反映。

无疑,对于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来说,这些工具和方法无法直接引入。相对其他科目,音乐教学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特征,相关教学活动和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如范唱(乐器示范)、指挥、音乐欣赏(录像、录音)、伴奏、独唱、合唱、器乐演奏、乐器的个别辅导等。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一般性的课堂观察技术,则表现出较大的局限性,如取样较少、观察项目多、观察对象相对分散而使得观察难度增大、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会产生更大的互动式干扰等。因此,课堂观察要实现改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就必须克服“学科缺失”的弊端,构建具有学科特点的观察框架,开发学科内容分析工具,从课堂主要构成要素出发,确立课堂观察框架,以弥补现有的观察技术缺乏学科内容视角的缺陷,为教学提供专业层面的诊断建议。

4.课堂观察方法的研究与使用

从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方法和手段来看,课堂观察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具有粗糙、主观性较强的特点。多年来,在方法的改进和提出方面没有明显的突破。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探讨观察是什么、谁来观察、观察什么内容等问题,但基本上并不涉及如何进行观察和具体的方法技术[4]。

从课堂观察方法和工具运用的发展来看,美国等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开始创立相关定量观察方法和工具并予以推广,现在较为常见的有十余种。另从定量观察方法的应用范围和广度来看,该方法和工具系列已在美国等国教学活动观察、评价中演变为最为常见的方法和工具,并已成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和新教师培训必备的内容。而在我国,在其他学科教学领域,相关系列方法和工具的研究和应用已有所涉及,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还仅仅停留在采用传统、单一的观察模式,定量观察方法的优势仍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从课堂观察资料收集的方式以及资料自身的属性角度来看,课堂观察可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前者具有自由性、开放性的特点,能相对充分、完整地描述观察情境,保留事件的发展进程、逻辑关系。然而,这种课堂观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与个别性,观察者的个人经验、描述能力和相关理论水平与记录水平有很大关系,针对同一事物的观察结论很难达成一致,可能出现众说纷纭的现象,观察结果很难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从实践来看,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基于不同的评价要素而对不同的等级进行确认的方法,以及“打分”法均属于此类。

相对定性观察的局限与不足,定量观察则具有其特有的特点与优势。所谓定量观察是指观察者运用一套定量的、机构化的记录方式对中小学音乐教学进行观察。从其他学科的实践来看,它一般有一定的分类体系或具体的观察工具,对预先设置的分类下的行为进行记录,这种观察记录的结果一般是一些规范的数据。[5]它强调低推理、少判断,观察者在记录时利用相同的标准对课堂行为和事件进行归类。因此,不同观察者之间比较容易达成一致,观察收集到的所有材料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还可以通过电脑和数据分析软件实现,整个资料分析过程相对简单、客观,观察结果也更具真实性、可靠性。可见,定量课堂观察方法技术性、工具性较强,适合通过它对课堂进行有限距离的微观研究。当前,国内外课堂观察发展中最为流行的定量观察和记录方法体现为以编码体系为特征。但遗憾的是,该方法体系还没被引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中来。突出对课堂活动进行“描述”分析(包括师生互动的量化分析),这无疑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观察下一步发展的可能趋势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郑金洲等.学校教育研究方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杨玉东.“课堂观察”的回顾、反思与建构.上海教育科研,2011(11).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其实,优美的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在众多的艺术教育形式中,可以说音乐教育是一种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从事音乐教育以来,深切的感觉到社会、家长、学生其实是渴望音乐的。且不说县城里大大小小好多处音乐培训班搞的红红火火,当穿过大街小巷,走进百姓人家,哪一家没有几件“欣赏”音乐的电器,大到家庭影院,小到mp3、音乐手机。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和奥尔夫都认为音乐是属于每一个人的,音乐教育应是全民普及性的事业。《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写到:“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但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时期――青少年成长时期的义务教育阶段,目前这门必修课在我们农村中小学中做得远远不够。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长期的副课思想严重影响了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

由于长期以来分数就是学生的命根子,所以从社会到学校,从家长到学生,乃至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都习惯性的用主课和副课划分学生所学的课程,所以在音乐课上学生可以写作业、讲习题、背英语单词,就是可以不听音乐。

二、没有完善的教研教学管理体系

据了解,全县所有的中小学,只有我们学校有一个艺术教研组,还有几所学校有音体美教研室,再其余的学校都是音乐教师随便分在哪个教研室坐就行了。教育行政部门平时也是很难找到音乐教研室或负责音乐艺术教育的管理人员。

三、教师本身的素质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农村在职音乐教师,只有极少数是音乐专科毕业生,另外一部分是师范音乐班的毕业生;其余大多数则是兼职音乐教师,这些兼职教师多数是只要能哼几首歌就上音乐课;还有的学校纯粹是挂羊头卖狗肉,课程表上排的是音乐课,实际上的是其他课。这样的教师队伍不论是教学能力还是专业知识都远远达不到 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堂教学要求。加上教育行政部门几乎从不组织音乐教师的培训,音乐教师缺乏了知识的补充与更新,也就谈不上教学的进步与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的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提出了“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如果想让我们的孩子更有灵性,那就让他们多接受点儿艺术的熏陶和教育。所以要想尽快改变当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首先应从一下几点做起。

第一、音乐教师自身要更新理念,改变认识

教育的进步教师是关键,教师的发展更新理念是关键。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求每一位音乐教师从思想上改变对音乐课的认识。也许有人会说:谈何容易,长期的认识说改就能改吗?其实在中国古文化中对音乐人的定位是极为低下的,如今不是早已改变了吗?关键不是能不能改变,而是想不想改变。只要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有一份责任心,少一点功利性,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积极做好课后反思,关注课堂教学效果,对每一节音乐课抱着副课当主课上的心态,请相信学生是最具可塑性和被感染力的,你当主课上,他们就不会当副课的。举一个音乐老师最常见的问题:音乐课上学生不带课本怎么办?尤其是这些学生还会无所谓理直气壮的认为自己的行为很正常。我代课的一个班,86名学生,第一天上课,36人不带书,同桌看一本,有的课桌上还摆着数学作业本。我记下没带课本的学生姓名,贴在了教案本的第一页,并且严肃的提出:“下节课你们必须要带课本,而且全班同学每人必须有一本课堂笔记本。”一周后上第二节课,只有三个人没带课本,十几个同学没带笔记本。“好,没带书的同学上台和老师一起看,老师这儿有书,没带笔记本的同学记上姓名,下次上台在老师的教案本上写。”第三节课86名学生的书带全了,问题解决了,当然以后还要继续巩固,切不可放松。我们要清楚音乐课就是音乐课,不是语文课,就像男女有别,只是分工不同,但绝对没有主次之分。只要音乐老师们把音乐可看作主课它就是主课,就是对自我工作的认可,这种肯定会激励你把音乐课的愉悦性尽情的展示给孩子们,也就是对孩子们的负责,对音乐课程标准不折不扣的实践。

第二、管理者要改变观念,保障音乐教育的落实

为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教育行政部门应设法在农村中小学进一步配备师德修养良好,专业知识丰富,教育教学能力较强的专职或兼职音乐教师;转变观念,从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等方面都力求保障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落实。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建设的大力投资,许多农村中小学都修建成了乡村的小“风景区”。走进教学楼,看看挂牌――微机室、语音室、多功能报告厅、实验室......应有尽有,就是很难看到音乐室、绘画室、舞蹈室或艺术室。如果说是具体学校做得不好,那管理者的责任更大,尤其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落实的不够。有些五星级学校有一架电子琴,就是全部的乐器了;有些标准化学校却没有一名专职的音乐教师。另外,一些学校一年到头搞上一次“庆六一文艺汇演”,孩子们表演的几乎全是大人节目的“模仿秀”除了搞笑就是严重的成人化,甚至还夹杂着低俗。校方为此活动还请来了各级领导,美其名曰“艺术教育成果展演”。《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可见音乐教育的目标不是单纯的娱乐或搞笑,而是让学生具备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所以,我们应以良好的课堂教学为基础,结合实际,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校园每周一歌”、“校园红歌会”、“小小舞蹈家”、“小演奏家”等,从而长期的,可持续的推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第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重视了欣赏与审美,尤其把中小学生对音乐创造性的要求提升到了感知与情感体验的境界,强调了“多元化”,要求通过舞蹈、美术、文学等相关艺术形式,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的美。但在实际教学中,不要说已任教十几年的音乐教师是否接受过这样“多元化”的艺术课堂教育,据了解现在的高校也没有几节这样的课,更不用说那些“做游戏”、“讲习题”、“代管”的音乐教师。因此,我们且不说他们音乐课上得怎样,其实我们先考虑的是他们怎么上音乐课,所以改进农村音乐教育现状最迫切的是要提高教师素质。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范文第7篇

关键词:音乐课堂;结课;有效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1-0089-01

精彩巧妙的结尾,可以使课堂产生“课虽尽,趣犹存”的效果,增强教学效果。在音乐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如何有效结课重视度不够,缺少研究,相关结课的教育研究论文数量也较少。在课堂实践中,如果能有效结课,让课堂结课环节不再“滑过”,对音乐课堂全程有效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此,文章以“小学音乐课堂结课有效性探索”为小课题进行研究,通过课堂实践、听课交流、教学反思等方式对如何优化音乐课堂结课进行思考。在实践中发现结课方法要因人、因课制宜,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一、首尾照应式结课

课堂教学中导入与结课首尾呼应,能给学生完整的统一感,有助于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我的朋友”第一单元“七个小兄弟”一课教学时,在导入部分,可让学生听歌曲“Do-Re-Mi”,并让学生随多媒体中的简谱卡通娃娃一起表演。在结课环节,出示8个空的玻璃杯,在杯中加入不同量的水,通过敲击玻璃杯演奏“Do-Re-Mi”。这样,既巩固所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知道生活中并不缺少音乐美。

二、总结归纳式结课

通过一堂课或者一个单元的学习,教师在结课时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归纳、梳理总结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提炼教学重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进一步理解。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侗家娃娃幸福多》一课时,在结课环节,让学生再听本单元的《阿细跳月》(侗族)、《金孔雀轻轻跳》(傣族)、《铃铛舞》(苗族),比较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让学生说说自己听这些音乐后的理解、感受。这样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情感激励式结课

教师在结课环节要善于通过总结提升,发掘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元素,点燃学生情感火花,叩开学生音乐之门,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天的歌”第一课时,在欣赏完《滴哩滴哩》、学唱《春天的小河》之后,结课时教师通过播放其他关于春天的歌曲,再让学生唱《春天的小河》,感受春天的美好,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第二课时教学时,教师总结:“春天给了我们力量,给了我们生机。你们就像春天的花儿一样美丽,像春天的植物一样生机勃勃,你们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然后,在《渴望春天》的旋律中结课,给学生以情感激励。

四、成果展示式结课

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对教唱或欣赏音乐有自己的学习收获,通过学习成果展示,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有利于检验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树叶儿飘飘”一课时,在结课环节,可让学生带上树叶道具,分组按角色进行情境表演。学生通过模仿燕子、蚂蚁、小鱼的动作,想象小动物们见到飘落的叶子会做些什么,边唱所学歌曲边配合舞蹈律动,让课堂在学生成功的喜悦中结束。这种结课方法既巩固了学习内容,也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五、创编歌词式结课

音乐课堂中,很多歌曲的歌词都是一首儿歌,教师在结课环节可以让学生根据旋律自编歌词演唱。创编的主题最好和本堂课学习内容有关,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适度拓展延伸。通过开展“我是小小词作家”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歌曲旋律也有了进一步巩固,而且容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音乐学习与各学科有机融合。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小朋友的家”一课时,教师在结课部分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迪斯尼乐园有很多的卡通人物,我们能不能为它们写一首歌唱唱呢?”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对学生创编歌词的要求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从开始的部分填词到最后的围绕主题灵活创编,教师应在课堂进行细心指导,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拓展延伸式结课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在结课时,可以有目的地把所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沟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祖国,祖国我爱你”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画笔画一画祖国的美丽江山,家乡的自然美景和著名景点(如狼山、濠河、博物苑等)。每个小组画一张,可以课前布置,课堂展示,集体点评。

七、结束语

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同一课堂结课时可能融合了上述几种结课方法,因为很多方法是有机联系、融会贯通的。有些时候,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班级执教同一节课时也会采用不同的结课方法,这体现教学的因人制宜和方法的多样性。在“互联网+教育”时代,音乐教师应借助多种教育资源为课堂所用。当音乐课堂结尾不再是个句号,而是问号、省略号的时候,课堂才会更加开放多元。当结课以有效教学为旨归时,说明音乐教师正在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不断迈进,为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许闯.开放音乐课堂小议[J].吉林教育,2014(29).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范文第8篇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反思

一、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反思

2011年笔者应邀到一所省级重点小学去听音乐课,该小学为音乐教育示范学校,在音乐课教学和音乐课外活动上均被认可为示范学校。笔者兴致勃勃地赶往学校听了一节音乐课,可听完课离开学校时心情很复杂。从上课用的挂图和精美的课件制作来看,不能不承认老师是费了心思的,内容准备也是充分的,但令笔者印象更深的是,从走进教室起到一节课结束,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规规矩矩地把手背在身后,腰背挺得直直的坐在椅子上,身体几乎一动不动地学习歌曲,而教师也不断地表扬孩子们坐得好、安静、纪律好。教师把歌曲内容几乎编成了故事,做成了动画片,学唱时学生跟着教师大声地唱,只要唱得整齐就会表扬,听到有唱错节奏的就会批评,一堂课结束时确实全班学生基本都学会了。但笔者没有从孩子们的脸上看到开心、愉悦、幸福、享受,笔者想,也许没有一个孩子会在课后再次唱起这首歌曲了。归途中笔者一直在想,这是一堂优质的音乐课吗?孩子们还会喜欢上音乐课吗?我们的音乐教师怎么了?我们到底是要给孩子们打开音乐的大门还是给孩子们关上音乐的大门呢?

当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音乐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研究,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音乐教学首要目标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如美国强调“开发人的潜能,提供创造和自我表现并享受成功的机会”;德国强调“音乐面向每个学生,人的所有能力都必须得到发展”;日本强调“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和丰富的音乐感受力,并陶冶高尚的情操”;英国强调“发展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等等。这些都表明确立音乐教学目标的指导思想,已由片面地强调“通过教育学习音乐”转变为更多地强调“通过音乐进行教育”,把音乐教学目标的关注点从“音乐”转向了“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许多有目共睹的成绩,如确立了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逐步建立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指导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的法规和文件;师资队伍建设也初见成效;引进学习了多种国外著名音乐教学法,等等。但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还较多,如音乐教育理念不成够熟、教育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教学方法较陈旧、评价机制不健全等等。虽然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当我们今天回过头去反思的时候,难道不应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吗?我们实施“音乐新课标”也近10年了,在大力倡导音乐教育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中,我国先后不同程度地介绍和引进了若干国外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法,我们学习、运用得如何呢?显然,我们并没有真正领会其教育精神,也没有合理地借鉴其教学方法,才会使笔者听到了这样一堂“优质”的音乐课。

因此,为了中国的孩子,也为了中国的音乐教育,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原理及教学方法与目前的国内普通音乐教育再次进行比较,找出其利弊(因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原理较之其他先进音乐教育体系更适用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从而达到推动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目的。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与中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比较

1.奥尔夫音乐教学精神――从人的本性出发

国内一般音乐教学方式――仅从音乐教师的主观意识出发

奥尔夫1931年写道:“音乐始自人自身。”他这一论点和2000年前中国古代的《乐记》中的论述相符:“放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穷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已背离了这一基本思想。反之,被强调“师道尊严”的思想代替,从根本上忽视并抹煞了学生尤其是儿童的个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一些教师甚至不懂得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而不仅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客体。奥尔夫、柯达依等许多音乐教育家都曾指出:“人生而具有对音乐的喜爱和感受能力,尤其是儿童;完全没有乐感的儿童几乎不存在。”我们应认识、坚信,并牢牢记住这一点,将其作为音乐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否则只能事倍功半,甚至贻误学生。

音乐教师应当逐步意识到,任何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在课堂第一线执教的教师肩负重大、神圣的职责――或是使孩子心中的音乐火花燃起,或是使之逐渐熄灭。换句话说,或是帮助“小莫扎特”在音乐上成长,或是使他的乐感(甚至对音乐的热爱)窒息于摇篮之中。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常见的事实。

2.奥尔夫音乐教学精神――强调乐趣,通过启发不断促使学生思考、钻研,能动地去尝试和实践

国内一般音乐教学方式――强调勤学苦练,教学基于并局限于教师的传授和教导

中文的“乐”字有两层含义――音乐与快乐,尽管这同一个字有两种不同的读音。按字义渊源学考据,这个古字下方是“木”,上方两侧的“幺”系指丝(弦),即意为在一块木上张着弦,从而在这乐器上奏出音乐,使人悦乐。这雄辩地说明,在中国古人心目中,音乐是和欢乐并列在一起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的这一层附带的含义日渐淡化,片面强调和利用音乐的教育功能,而竭力节制音乐的娱乐功能。不少人往往只知道或只强调“寓教于乐”,而认识不到在这同时也有“寓乐于教”的必要性,不懂得去诱发学生对音乐学习本身的兴趣和乐趣,那就难以成为一名真正的音乐教师。古今中外,不论专业还是普通的音乐教育,往往只知道或习惯于全面地口传心授、一味模仿式的教学,而缺乏循循善诱的启发,并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发性和创造性。这种通病并非短期内即能治愈的,尤其是音乐教学,不是单凭勤学苦练,或只通过知识传授和技能操练即可被掌握的。想畅游于音乐艺术王国中,绝不可能单凭“苦练”。勤奋和练习,是必备的素质和前提,但不一定是学成的保证。勤奋是中国人(包括孩子们)优秀的品质和传统的习性,这种精神和学习态度应当继承并发扬,但是,不讲求乐趣和效率,只知道盲目或一味地勤学苦练,则只能说明教育的无能。我们不应要求把孩子培养成苦行僧般的“好学生”。

只知道勤奋和听话,而不懂得寻求并体会乐在其中的音乐专业学生,不会是真正的好学生,也不可能成长为真正的音乐主人。

3.奥尔夫音乐教学精神――诉诸感性,强调直观性;主要通过唱奏音乐实践去学习音乐

国内一般音乐教学方式――诉诸理性,以口头传授为主;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导去学习音乐

中国艺术自古强调意境和传神。按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不止于表现思想情感,更在于精神和意境的体现,所以历来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说法,而对于意境,首要的在于“心领神会”。可是,在我国一般的音乐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心领神会的启迪,从而背离了诉诸感性、强调直观性的原则,而使得音乐课似乎和化学、数学课没有多大的差别。教师疲于喋喋不休地通过说话来教,学生则忙于通过听讲和记笔记来学,然后,除了死记硬背和操作技术以外,似乎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

奥尔夫音乐教育,要求学习通过心、头、口、手、脚,以至全身去投入实际的唱、奏、跳、演,来学习和掌握音乐。音乐教育最好的途径和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自己去进行音乐实践,而这在中国一般的音乐教学中,却往往被忽视。往往只偏劳了口,教师说话说得累,学生一味做单调的模唱和齐唱唱得累。

儿童音乐教育,教学对象是孩子,因此更需要通过诉诸感性的、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所教的是音乐,这是一门首先诉诸感性的艺术。教儿童、教音乐专业学生和教成人都一样,只有程度深浅和难易的区别,而没有本质的差异。音乐的躯体是声音,不是有固定概念性含义的声音,所以,对于音乐语言,应当有别于一般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教学。只有通过诉诸感性,使学生能心领神会,才能领悟和掌握音乐自身的语言、规律和美。

4.奥尔夫音乐教学精神――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游戏;常常把音乐学习作为游戏去进行

国内一般音乐教学方式――音乐和游戏往往被割裂开,甚至对立

我国一般的幼儿园和小学中经常进行游戏,但是这些游戏往往不具有音乐性;即使含有音乐性,往往也非常肤浅,而流于一般的儿戏式的音乐性。同样,在进行音乐活动时也没有使音乐具有游戏般的精神。如果音乐教学缺乏欢乐和自由,音乐和游戏也必然相互脱节。

音乐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使学生(尤其是儿童)自行感受到内心对音乐的需求、和兴趣,从而主动地通过自己手法奏、通过口法唱。音乐教学不应压制甚至扑熄这种意欲和冲动,相反地,应当激发起这种意欲和冲动,而游戏性正是这方面有效的催化剂。

中国古代的生活哲学强调保持童心。一个人,尤其是成年人,如果丧失了童心,不仅会丧失掉天真,也会使生命力消亡。春秋时期的齐景公在家中,不辞充当老牛,让儿孙骑在背上爬行,进行“孺子牛”的游戏,哪怕跌断门牙也在所不辞。同样,鲁迅先生也曾撰文,形容和孩子们一起放风筝的深刻含义,这些都充分显示出游戏性的深刻本质,以及童心的可贵。而我们的许多音乐教师却正缺乏这种童心,不善于以游戏性的精神去塑造音乐教学。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十分强调游戏性在音乐教学中的重大作用和深刻含义,并使音乐和嬉戏二者有机地结合,这正是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当然,同时也必须指出,那些使音乐课蜕变为肤浅、粗糙,并无深意的游戏课,和只知道拍拍打打、跳跳蹦蹦、吵吵闹闹地去进行音乐教学,还美其名曰“音乐与游戏的结合”,是一种异化和丑化,是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精神原则的背离。

5.奥尔夫音乐教学精神――通过主动性的活动走向创造性

国内一般音乐教学方式――使学生总停留于被动的地位以及模仿的阶段

在我国一般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很少作为学习的主体,而只停留在作为教学的客体。教师对学生的主要期望,也只是模仿和照做。我们把教师手把手教学生,往往当作是一种褒义词,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在音乐教育和教学上也常有反映,危害不浅。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里(1870―1952年)强调,一切尽可能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做、独立地做的方式去学习和成长。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上贯彻着同样的精神原则――让学生们(尤其是儿童)在教师安排和启发下,通过自己的唱、奏、动作和表演,甚至创作,去做、去学,那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和再创造。在奥尔夫音乐课上,有关语言、音乐、动作设计的一个想法,从孕育、创思,经过酝酿尝试、加工发展,直到实施,都尽量让学生自己提议、摸索和实践,而这一切并不是放任自流或自生自灭的,而是在教师课前精心策划、课间具体安排和辅导下进行的。我们应记住,在一切教育和教学中,学习者的被动性将不可免地会导致其创造性的疲塌。

结语

在现代社会中,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生活和文化水准,不能只看国民收入的平均数或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等。正如看一眼街道上的交通状况、闻一下空气和尝一口水,往往更显而易见一样。同样,听一下人民日常生活中唱奏或欣赏的音乐,以及听一堂最普通的小学音乐课,也许比单听国家交响乐队和国际比赛获奖的演奏家奏一首名曲,更能做出全面而真实的评价。国民音乐教育的成效,绝不止于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地区或城市的音乐素质和修养,更是具体和准确地标志着这个国家、民族、社会、地区和城市的文化教养、精神状态和生活风貌。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如果不能与新的形势相适应,不仅教育本身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而且还会阻碍人类社会在新世纪的前进步伐。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显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本质、最重要,也最有意义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是其音乐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从人的本性出发,经过自然性和整体性,达到音乐性的完满。希望我们通过学习和借鉴奥尔夫教育体系,走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音乐教育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教育出版社,2002.

[2]秦德祥.中外音乐教学法简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秦德祥.秦德祥音乐教育论文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