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案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案范文第1篇

一、工作目标和原则

(一)工作目标:建设好两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办管理处园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二)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原则;

2、坚持自愿原则;

3、坚持因地制宜、资源整合共享原则;

4、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原则。

二、服务对象、内容和方式

(一)服务对象:在这两个社区生活,户籍属管辖的或户籍不在的,但连续居住两年以上年满60岁周岁的老年人,均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其中“三无”、高龄、独居、特困和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为重点服务对象。

(二)服务内容:根据老人居家养老实际需求,努力推出亲情人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重点推出:

1、日间托管服务(含助餐送餐定餐服务);

2、家政保洁服务;

3、医疗保健服务(含上门生活照料、精神慰籍服务);

4、文体娱乐服务。

(三)服务方式:按照有偿服务为主,低偿服务为辅,区管委会购买服务为补充方式,根据不同老年人经济状况,推出无偿、低偿、有偿三种养老服务。

1、无偿服务。

(1)对“三无”老人(不适宜去福利院居住的);

(2)75周岁以上的重点优抚对象、市劳模、城镇低保户;

(3)75周岁以上的特困残疾人。

上述人员,每人每月由管委会购买一定数额的服务卷提供养老服务或志愿者、义工服务。

2、低偿服务。

对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且经济比较困难的独居、空巢老人75岁以上,争取每人每月由管委会发放一定数额的居家养老服务券。

3、有偿服务。

有经济能力、需要上门服务的老人,通过自己购买,由居家养老服务站提供的各种便利服务。

三、服务中心建设标准

(一)根据服务对象人数和服务需求,努力打造万达、园两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做到养老服务中心用房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内设日托室、配餐室、医务室、娱乐室、工作室等,服务用房要求房间透光通气,室内物品摆放整洁干净,特别是餐饮设施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户外有健身场所和活动器材,功能配套,软硬件达标。

(二)服务中心需有一支稳定的专业服务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服务队伍,需设置3-5个公益性岗位,以保障服务中心日常事务性管理。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需经过培训,取得职业资格,持证上岗,专业服务人员要统一着装,挂牌服务。

四、工作时间和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部署和摸底评定阶段(3月10日至4月30日)

在总结前期居家养老调研基础上,为顺利启动居家养老试点工作,一是成立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制定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方案;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及时了解新举措新情况新办法;四是完成居家养老问卷调查摸底工作,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爱心”建档工作,组建评估组,拟定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评估办法。

第二阶段:中心建设和服务实施阶段(5月1日至8月15日)

(1)街道、管理处、社区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加快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用房选址工作,重点落实万达、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抓紧抓好万达、两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功能设置与配套工作,完成室内装修、设备采购等。(2)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建立两支队伍(专业服务队伍、社工义工志愿者服务队伍);二是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完成专业服务人员岗前技能培训工作,确保万达园两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顺利开展。(3)三是完成万达社区、园居家养老服务站挂牌工作,启动项目实施服务。

第三阶段:总结评估和迎检验收阶段(8月16日至8月底)

对万达、两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整个运作情况进行总结评估,重点对服务流程、服务要求、服务质量、服务标准、服务管理进行总结评估,查找差距、总结经验,完成迎检验收各项准备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一要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组织领导,建立各职能部门工作管理运行机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分级管理,责任到人,保证居家养老服务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要充分认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建设,要把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要求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二)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居家养老服务事项决择,负责全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协调指导和督导检查,区社发局负责对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保障,区财政局负责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运行提供资金保障。街办、管理处要结合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现场组织和调度,并保障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社区要结合自身工作对所辖社区老年居民的实际生活状况进行摸底,掌握他们的养老意愿和需求,统一登记造册,制定适宜本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相关开发商本着开发建设服务群众、开发成果人人共享的宗旨,充分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提供场地支持和资金帮助。总之,要层层负责,做到各司其职,保障各环节的任务顺利完成。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老年福利 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

一、南昌市老年福利现状

(一)老年人福利津贴

根据《南昌市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实施方案》,南昌市给具有南昌市户籍且年满8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的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发放标准如下:80至89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现金80元;90至99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现金150元;100周岁以上(含100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现金500元。

并且方案中还表明今后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建立自然增长机制,由市老龄办、市财政局、市民政局联合提出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后对补贴标准进行适当的调整。

可以看出南昌的老年人福利津贴是一种普遍养老金,为所有超过规定年龄的社会成员提供养老金,而不管他们的收入、就业状况或者经济来源如何。我认为这种发放方式也应该成为我国未来发放高龄津贴的主流。

还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南昌市特别规定在核定低保、低收入居民等困难对象时,高龄老人生活补贴不计入家庭收入。

(二)社会养老

据市民政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0月,南昌正在运营的各类养老福利机构370余家,养老床位数1.4万余张。从数据上看,截至2014年,南昌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18张,低于全国20.5张的水平。

其中南昌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共计34家,包括社会福利院6家,民办养老服务机构28家,正在筹建的养老服务机构11家(公建民营2家,民办养老服务机构9家)。

并且南昌市正在建设的这一批相对优质的养老服务机构,主要表现为一般照顾、居家养老、乡村养老和医养融合这几种模式。这一批优质养老机构的建成,将为南昌新增近2万张养老床位。

此外,南昌市意见中还提到要加大县区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建设力度,到2020年,每个县区都要建成一所政府主办、功能完善具有示范引导作用的社会福利中心(床位数在150张以上)。

(三)居家养老

目前,南昌市正在探究的居家养老是一种“白天入托,晚上回家”的社区居家养老新形式。老人们一切的日间生活都可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得到照料,中心还给每一位孤老免费发放了手机,以便他们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一键拨打中心的电话或者亲人的电话进行呼救。据了解,这种新型的居家养老模式已在南昌铺开,并进入到每个社区,建立社区内的居家养老服务站。

还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南昌市对农村“五保”、城镇“三无”老人、低保或低保边缘家庭中的失能和空巢老人、80岁以上特困老年人及重点优抚对象,实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并根据全市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之前在意见中确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对全市70周岁及以上的困难独居、空巢老人,全部实现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二、南昌市老年人福利存在的问题

(一)福利建设缺乏持续的资金投入

江西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起步晚,供需之间差异较大,资金投入不足。2001年至2003年间,民政部实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旨在为家庭养老提供帮助,为社区照顾找寻依托,为老年人活动提供平台。在该计划的推动下,江西省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站点覆盖了993个社区,但由于缺乏后续资金的支持,站点运转困难,大多已名存实亡。

在南昌市,属东湖区政府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最大,但每年划拨的20 万元用于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依然是左支右绌。例如每月向符合条件的独居、困难老人每人发放56元居家养老服务券,只够每周两个小时的家政服务费用。这对多数服务对象来说,肯定是不够的。同时由于资金匮乏,社区老年服务事业也无法扩大活动交流场所,添置和更新公共服务和活动设施,从而进一步导致服务供给不足。

(二)社区服务设施设置考虑不周全

2001年民政部推出“星光计划”时,不少社区为了应付任务才添置的养老服务设施,而这些设施当时并没有切实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和生理特征,例如服务设施应具备防滑、防摔跤、防碰伤等安全功能。无障碍通道和无障碍设施的缺乏,使一些有残疾或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在社区中行动不便。

然而目前南昌市有的社区在设置老年服务设施时,就没有考虑这些因素,例如有些医疗机构设置离老人的生活区较远,导致老年人看病不方便。这种服务设施不符合老年人的需求,从而常被空置,使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

(三)养老理念宣传不到位

政府不能一味的按照自己的目标进行南昌市的老年人福利建设。社区老年服务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推行社区老年服务之初应从加强舆论宣传着手,通过各种渠道,例如报刊、杂志、电视媒体、宣传栏等,宣传新的养老理念和敬老爱老的思想,推选社区的敬老爱老模范,同时加强对社区养老优越性、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宣传教育,让人们懂得今天的老人就是明天的自己,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

三、南昌市老年福利评价总结

总而言之,南昌市作为江西省这样一个中部欠发达城市来说,老年福利方面已经是做的比较好的。也可以看到南昌市正积极走在建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道路上。不仅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并且在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真真切切的在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逐步提高老年人的福利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慧玲,中国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实证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4).

[2]苟晓霞,提高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路径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

[3]许海风,中国城市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4).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 “互联网+” 智能化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

“居家养老”的概念最早源自于西方发达国家中所体现的对老年人群的“社区照顾”。随着人口老龄化,在中国逐渐出现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主要包括物质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保健等方面,在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要。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特点

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一种养老方式,它具有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基本特征。第一,居家养老具有全方位的养老功能性,基本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各方面需求;第二,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养老资源的多元性特征,主要体现在老年人的经济来源可以包括社会保险、家庭供养、个人储蓄、自我供养等方面,而参与照料包括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等方面;第三,这种居家养老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养老资源,例如一些社会务工人员、下岗职工等;第四,居家养老服务具有社区性,这种模式主要是依托于社区的照料和管理;第五,居家养老具有方便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制定特色的服务模式。

这种越来越受到老年人欢迎的养老服务模式,不仅是为老年人提供基础的服务,而且最重要的是关心关爱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和身体健康,着重于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来幸福和依靠。

三、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

伴随着“银潮”的出现,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产业也在逐渐兴起和发展,相对于传统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新型的养老服务更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更符合绝大多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多层次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年人对于新形式的养老服务需求的渴望会变得越来强烈,也就催生了更多的针对不同老年群体的信息智能化服务。

通过对成都市两个不同的社区进行实际调查发现,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过程中,这两个社区做得相对较好,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并且满足了老年人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的健康监测项目,极大的丰富了社区许多老年人的生活。

四、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对于现实实践中的社区养老服务来说,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完善。例如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社区并没有完全将所有的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纳入服务群体,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只是基本的健康检测项目和与老年人聊天等,并没有很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而服务人员的的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很低。

因此,我们需要着重完善以下几方面:第一,提高社区的发展程度,增加养老服务项目的种类。在服务过程中,应该多关注一些孤寡、独居等困难老人的生活;第二,完善服务项目,增加一些高技术含量的,诸如医疗护理、生活器械提供、家庭病床护理等项目;第三,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减少老年群体服务的风险性,并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第四,应该优化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社区之间应做到资源共享,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

五、智能化背景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方向

(一)探索多层次服务方式,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居家养老服务越来越成为老年人养老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服务模式应该逐渐趋近与老年人低龄化,而不是仅仅只解决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应该逐渐为全体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多层次的服务方式,满足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各自特殊的养老需求,尽可能实现养老服务的全覆盖。

(二)完善社区建设,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

在养老服务中,专业的医护人员是服务模式良好进行的保障,随着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社区也应该相应地提供更为专业的养老服务,并对上岗的医护服务人员进行日常的培训学习,增加上岗人员的专业审核度,从源头控制医护人员的质量。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为老年人提供更贴心、更专业的服务。

(三)建立手机健康管理平台

通过建立互联网、手机等平台,可以随时随地检测老人的血糖、血压、心率等各种健康数据,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保健方案和照护。此外,通过建立服务交互体系,实现24小时的在线交流,通过电话、网络、老年人穿戴设备、生命体征监控系统等多种方式,必要时可为老人佩戴GPS定位设备,实现老人与家人、社区、社会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对老年人进行全面良好的全方位服务。

(四)提倡“互联网+”形式下的智能养老模式

智能居家养老是指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去制定适合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些检测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老年人年纪比较大,平时出门不方便,很多老年人经常出现独自在家的情况,因此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通过互联网服务、智能感知设备等手段,实现老人的活动量、位置信息、生理健康指标等各类传感器和互联网、数据中心随时随地连接,让家人、服务机构医护人员、社区志愿工作者等,能远程自动实现对居家老人的生活服务、关心关怀、健康监测和紧急救助等帮助。

六、结论

本文基于智能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方向,并且提出了一些新型的养老服务项目管理模式。在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快的大背景下,创新更好的养老服务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力量作为社会养老资源,在减小国家养老经济负担的同时,可以十分有效地缓解我国当前的养老压力。人生渐老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但是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为老年人建造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也是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1]杨蓓蕾.英国的社区照顾: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J].探索与争鸣,2004(12):42-44.

[2]刘晓梅.我国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形势及路径选择[J].人口研究,2012,36(5):104-112.

[3]张亭,薛伟莲.基于云计算的居家养老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14):96-98.

[4]邹俊.互联网+时代居家养老进入产业发展新常态[N].中国老年报,2015-08-03(4).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案范文第4篇

据《桂林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户人口为451.05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70.13万人,占14.7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8.66万人,占10.25%。近几年,桂林市老年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期,呈现出发展速度快、长寿化显著等特点。2011年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中指出:“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符合桂林市实际的体制机制,不断加强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研究,走出一条适合桂林市的养老服务新路子。”

二、桂林市“居家养老”的发展现状

(一)桂林市居家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其内容

桂林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批实行居家养老的试点之一,2008年市政府将秀峰区丽君街道丽君社区作为试点,成立了广西首家居家养老服务站。该服务站以社区 60周岁以上需要服务的老年人为服务对象,为老人们提供低偿和无偿服务(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志愿服务等)。

桂林市秀峰区与七星区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相继制定了居家养老帮扶实施细则,对居家养老的申请、审批、帮扶对象、帮扶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2009年桂林市把社区老年人服务事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出台了《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意见》,指出实行收费服务与公益服务相结合,对经济困难确需政府保障的居家老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居家老人,通过“个人购买服务”的形式提供收费,积极倡导和动员社会各界为老年人提供无偿公益,并且允许个人投资该行业。截至2011年全市已建立了2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正常服务社会老人超4万人,年服务量达11万余人次。

桂林市的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政府购买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与社区义务服务、邻里互助相结合;实行无偿服务、低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其具体内容如下(以七星区与秀峰区为例):

第一,发放消费券补贴、提供上门服务。对辖区五保对象及“三无”老人实行无偿服务,每周上门服务两次,按每人每月5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对低保家庭中6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以及重点优抚对象中的困难老人,每周上门服务1—2次,按每人每月10元—40元不等的标准进行补贴;辖区60岁以上的一般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不同年龄段享有不同折扣)。

第二,建立健全老年人服务需求信息库和“爱心呼叫”公共服务系统,随时掌握居家老人的服务救助需求。

第三,建立 60岁以上老年人的档案,将老年人基本情况输入微机,进行动态管理。社区工作人员为老年人设计服务“爱心卡”,卡上有服务内容、服务电话,如果老年人需要的话可以打电话,社区服务站的志愿者或者帮扶人员会给老年人提供做饭买菜、换液化气、就诊、搬运物品等服务。

(二)桂林市“居家养老”模式的困境

1.“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单一。首先,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即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鼓励社会参与的多种供给主体。而桂林市居家养老机构主要是由政府出资的社区服务机构,其人员配备和运行资金都依赖于政府,自主性较弱难以自己履行其职责,易受政府行政权力的影响。其次,由于居家养老机构的性质属于非营利性组织,需要自负盈亏,机构运行压力大。

2.“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和内容的局限性。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或属于低保对象且子女同时享受低保待遇无赡养能力的老人。对于其他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老年人,只提供日间休息场所等硬件设施。服务内容也仅限于为老人提供中餐和午休场所;提供文化娱乐、休闲、健身活动等服务项目。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服务内容也明显不足。

3.“居家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不足,且已有的工作人员达不到相应的工作技能。因此,应大量的面向社会招聘居家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并且加大力度对其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以便更好地服务居家养老工作。

三、解决“居家养老”发展困境的方法及建议

通过上述桂林市的居家养老发展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是居家养老模式的几大主体即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都是依托社区为居民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在其中起到桥梁作用,三者之间是相互配合,相互联系。本文作者认为要想通过居家养老的逐步推广,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实现居家养老在我国的全覆盖必须解决三者之间的责任和义务问题,必须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因此,建议以下几点。

(一)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避免越位与缺位

1.政府直接面对社会,从事大量具体的管理活动,抑制了社会的自我发展。随着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对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提出了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社会化大体上呈现四个基本趋向,即政府职能市场化趋向,增强公民自主性的趋向,拓展社会组织自治空间的趋向,强化和优化社会管理职能的趋向。政府与社会应当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并在二者之间建立起公共事务管理的责任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以有效地满足公众的需要。因此,我国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居家养老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案范文第5篇

1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现状

1.1 国外现状

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有相当丰富的经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同时还形成了与之相配套的体制。以美国和英国为例,美国的PACE全方位养老服务项目就是通过多科合作模式,让老年人享受到全方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英国重视人本精神,通过多种形成的养老服务以及完善的监督体系,开展个案管理式养老服务,同时采取分级的方式对养老护理员进行培训。这些对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有重要借鉴作用,同时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更好的开展、体系更加的完善提供经验支持。

1.2 国内现状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实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一养老模式历经20多年的进步和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在上海、大连、广州、宁波等多个城市分别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试点,且取得良好效果。尽管我国在新型养老模式建设方面有一定成绩,但因制度、资源等因素影响,制约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与老年人对养老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距离[2]。

2 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

2.1 健康状况

有研究显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其健康状况有直接的联系,在老年人群中通常存在关节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都可能导致功能障碍,出现行动、肾功能、视力等方面的障碍,对老年人各方面的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伴随老年人疾病情况和疾病种类的加重和增多,使得其健康状况处于下滑状态,这也会影响着老年人的心理状态,降低其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社会参与度,加重经济负担,从而降低了生活质量[3]。

2.2 经济状况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容易受到经济状况影响。有研究指出,每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评分比月收入不足1000月的老年人高。据相关调查显示,生活质量与财务满意度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老年人经济状况越好,其社会经济形象越佳,这可以提升其生活质量[4]。

2.3 身体活动

身体活动作为一种生活因素,不仅可以降低风险,同时对疾病发生有延缓作用,另外还可以使老化程度得以减缓。有国外学者指出,身体活动与自我效能、自我价值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进而使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2.4 文化程度

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则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越高,两者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通常情况下,老年人的文化水平高,其健康观念则更加积极,对精神生活质量较为重视,可以使自己心理状态得到良好调节,以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生活质量比较高。

2.5 社会支持

据国外报道指出,生活满意度与社交网络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对于老年人而言,社会网络的建立与保持可使其负性情绪减轻,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在国内报道中,社区支持变量影响较小,说明我国现阶段社区对老年人养老支持存在一定限制[5]。

3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护理需求

3.1 日常生活护理需求

有学者对某省1018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生活照料方面,老年人的需求度最高,尤其是需要长时间卧床的老年人,对社区的日常生活护理需求极高,如洗漱护理、进食护理、饮水护理等。也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对日常生活护理的需求度随年龄增长也不断升高。对于此,社区应对社会资源进行积极整合,为社区老年人,尤其是高龄、体弱老年人提供多种优质护理服务。从政府角度来说,应基于社区服务强化建设外部资源,如老年食堂、老年活动室等。另外,还应不断强化照顾护理团队的精细化和专业化以及志愿者服务的持续化和多样化,增加社区宣传力度,使照护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使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需求得到满足。

3.2 个体化护理需求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展过程中,应以服务对象特点为依据,为老年人提供个体化服务,如针对空巢老人、离退休老人、丧偶老人等,应强化心理干预,给予其心理支持,为这部分老年人建立社会支持体系,使其消极情绪得以缓解。同时针对伴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如高血压、痴呆等,应制定个体化评估方案,并形成照护计划,深入发展临终关怀护理,使老年人及其家属的护理需求得到满足。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案范文第6篇

“十三五”期间,在市民政局正确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我办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全市改善民生工作大局,履职尽责,推动我市老龄事业深入开展。现就“十三五”中期暨2016年-2018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十三五”后期工作安排汇报如下:

一、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氛围

多年来,我们认真组织各有关单位并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重点的老年人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每年十月,集中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教育及为老服务活动,搞好集中宣传,营造舆论氛围,形成宣传声势,达到宣传效果。通过设置展板、悬挂横幅、发放资料、现场咨询等方式,大力宣传党和政府有关老龄工作的方针政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认真处理涉及侵害老年人权益的问题,如赡养、遗产、再婚、拆迁等问题,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印制《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读本,免费向全市有关机关、企事业单位、老年社团组织、社区等发放,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社会良好风尚。2017年在全市推广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我们深入社区居委会,宣传并发放《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手册5000册。

从2010年8月开始,我市每年开展自治区敬老“孝星”的评选工作。采取以城乡社区(村)为基础,基层初选,逐级审核上报方式开展评选活动。通过民主推荐候选人、公开评选、民主评议、张榜公示、县(区)市两级老龄办审核评议、新闻媒体公示、自治区老龄办审批等程序,规范统一评比标准,按照公平、公开、透明的原则,严格把关,每年自下而上评选出270名表现突出,事迹感人,邻里群众普遍认可的敬老“孝星”,并给予每人1000元奖励。呼市日报、北方新报、呼市晚报等媒体对我市敬老“孝星”的感人事迹和表彰活动进行宣传报道。

2016年以来,共计评选出敬老“孝星”540名,发放奖金54万元。

(二)全面落实高龄津贴普惠制

为补齐基本民生短板,提高我市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让高龄老人共享和谐首府的建设成果,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人民政府关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几项惠民政策的通知》(内政发[2017]53号)精神,经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第十次政府常务会议审议,从2017年1月1日实施80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普惠制政策。凡具有呼和浩特市户籍,年龄在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均可按规定领取高龄津贴。发放标准:80岁(含80周岁)至99周岁每人每月100元;100周岁以上(含100周岁)每人每月600元。2016到2018年6月底,共计发放高龄津贴资金1.26亿元,累计有 13.5万人次受益。

(三)不断完善敬老优待政策

我市敬老优待政策不断完善,2010年,呼和浩特市出台了《关于对六十周岁以上老年人实行敬老优待服务的通知》,凡本市年满60周岁以上(包括外地在呼市居住)的老年人,均属优待对象,凭市政府颁发的《敬老优待证》,可享受敬老优待服务。60周岁以上老年人游览参观政府投资建设的旅游景点以及乘坐市内公交车实行免费。65周岁以上老年人享受每年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体检服务。2016年-2018年为老年人办理《敬老优待证》3.9万个。

从2013年开始,市政府为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办理乘坐公交车意外伤害保险,保险费为每人每年24元,意外伤害保险保额为5万元;意外医疗保险保额为1万元。2016年-2018年,全市共计投入218万元,累计为8万人次老年人乘车提供了安全保障。

(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工作开展情况

2015年,我市着手开始探索推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根据《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试行)》,具体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范围和标准:60岁以上“三无”老人,150元/人.月;80-89岁低收入老人,150元/人.月;90岁以上高龄老人,300元/人.月。其中50%的资金用于购买送餐配餐服务项目;30%的资金用于购买生活照料服务项目;20%的资金用于购买家政服务项目。政府购买服务内容有精神慰藉、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6大类29项90多条。通过政府公开招标,确定内蒙古浩翔餐饮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企业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定点单位。

2017年,市四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25个办事处,162个社区,共计服务2989位老年人,服务金额共计674.99万元。这项工作还在持续推进中。

(五)开展丰富的老年文体活动和关爱老年人活动,提高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

近年来,依托老年体育协会、老艺术家协会等老年组织和涉老文化活动场所,积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组织老年书画爱好者参加参加自治区组织的老年人“松鹤杯”书画赛;在每年的“敬老月”期间,开展走访慰问活动,组织人员到呼市老年公寓进行慰问;探望百岁老人,切实关心老年人生活,倾听老年人心声。联合市四区民政局、福源信息服务中心等爱心单位共同开展了“关爱空巢老人,共建和谐社区”、“爱心黄手环  温暖回家路”等主题敬老爱老活动,倡导子女“常回家看看”,帮助父母做点家务,沟通情感,照料生活;倡导社会给予老年群体力所能及的帮助,大力倡导敬老爱老之风,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

每年 “重阳节”,我市开展走访慰问活动,走访慰问敬老院、福利院、干休所、老年公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养老互助幸福院等养老机构,重点走访百岁老人、孤寡老人和生活困难老人,切实为老年人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2016年-2018年,为我市百岁老人送去20余万元的慰问金和慰问品。

(六)“乐龄工程”助推老年协会发展。

目前,我市基层老年协会已达到169个,其中市级83个,旗县区33个,街道53个,组织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2016年-2018年,自治区共下拨53万“乐龄工程”资金,用于支持基层老年协会建设,改善基层老年协会活动设施和环境,重点培训基层老年协会工作骨干。

(七)认真落实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

按照自治区民政厅、老龄办《关于印发“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实施方案”的通知》(内老龄办发〔2018〕2号)要求,我市2018年落实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保费标准为15元/人/年。我办召开了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专题会议,成立了工作小组,制定我市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实施方案,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目前正在准备上会材料,等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审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老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老年人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工作力量薄弱。各旗县区没有专门的老龄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工作效率有待于提高。二是高龄津贴工作信息数据尚未建立电子数据库,不利于人员核查。三是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宣传力度不够、认识不足;资金配套缺位;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力量薄弱,养老服务效率、质量有待提高。四是《老年优待证》纸质版有待于升级为卡片版。针对这些不足和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发展动力。  

三、“十三五”后期工作安排

(一)加强老年法制建设,做好老年权益维护

加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力度。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开展老年人受骗警示教育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老年人、关爱老年人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掀起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

积极利用各种宣传渠道,深入社区,广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和相关法律、政策以及典型案例,增强老年群体的维权意识,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大力开展涉老法治宣传教育行动,推动涉老法律法规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与各级各类媒体合作,开辟涉老法律法规宣传专栏,提高老年法律法规在现有普法栏目中的播出比例。提高维权服务质量,使老年人就近得到优质的法律服务。

(二)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完善老年优待政策

强化尊老敬老道德建设,提倡亲情互助,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拓展老年人优待项目,扩大公共文化娱乐设施、旅游景点等对老年人优待优惠项目范围,鼓励社会各行各业提供老年人优待服务,实行优待项目适度统一,实现常住老年人与户籍老年人同等享受优待。在全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敬老助老活动,构建尊老、孝老、敬老的评比表彰体系。鼓励各类新闻媒体开辟敬老文化专题节目或专栏,解读相关政策措施,宣传敬老助老先进典型。推行IC卡式“敬老爱心卡”取代纸质《敬老优待证》,使IC卡兼有银行银联服务功能和优待证所有的功能。

(三)建设我市老年人数据信息库

建立完善老年人状况统计调查和制度,探索老龄信息共享和信息化建设协同推进机制,促进老年人口、为老服务、老龄工作等信息互联互通。开展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信息数据库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高龄老人信息认证,做到精准化、信息化管理。实现涉老信息的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和深化应用。

(四)扎实推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加快推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力度。按照《呼和浩特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试行)》的指导性目录、服务程序和补助对象及标准,规范开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通过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大力培育各类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多方共建共享的局面,提升社会保障和民生福利水平,健全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五)全面做好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

按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开展我市“安康关爱行动”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推进养老服务业和现代保险服务业融合发展,缓解社会保障压力,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庭抗风险能力,减少老年人因意外伤害引发的矛盾和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六)组织开展好“敬老月”活动

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创新活动方式,组织各有关单位并动员社会力量,开展老年人法律援助宣传,文体娱乐、健康教育和慰问高龄、困难老年人等活动。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案范文第7篇

中国在实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时候虽然达到了很多有有效的效果,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面对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障碍。那么这些挑战和障碍有的是来自主观方面有的是来自客观方面,主观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历史所遗留下来的一些浅浮的社会意识;客观方面主要是,来自于中国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流传至今,影响很多中国人民的思想,导致中国人民一直保留着这样的思想“养儿防老”,那么在中国的很多家庭中都保留着这样的思想主流,以家庭养老为主要的养老模式。那么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的社会还缺乏很多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士,是中国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实行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人才和专门在这方面的技术支持。那么这种缺乏人才和专业技能的情况,就是推行居家养老模式的理论指导不能够得到健全,不能够及时和准确的在根本上解决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推行。政府在推行居家服务养老政策的措施不够完善,养老力量严重不足,而且在行政干预和支持上的工作有所缺乏,这也是对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不能够顺利发展的严重障碍。

(一)首先,中国的政府面对这种居家养老服务政策不能够顺利发展的问题没有出台相关的文件进行管理,在我国,只有极少数的地方出台了简单的地方性文件。这样的片面性就使得居家养老模式受到了很到区域性和局限性,不能够以统一的原则来进行规范制度,而且在全国想要推行这种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也大大降低。

(二)我国在倡导这种居家养老模式,既是继承了我国传统的以孝为本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种承压方式,不过在我国实行这种居家养老模式的同时,也有很多的障碍和困难,同时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那就是,我国的政府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只是在个别的地区推行了居家养老模式,政府将居家养老服务承包给一些社区机构,让社区机构来进行管理。政府并没有进行相关的人员配备,也没有额外的资金支持。

(三)中国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在国家的重要事项还是关键领域上,政府都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和主导作用,那么在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之下,政府更要起到重要的领导作用,那么居家养老模式的推行就是当我国在面临这种问题的情况下推出的一项强大人力和物力的保障。(四)政府的职能不仅是要发挥社会管理和社会的控制职能,在推行居家养老模式的时候,一定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严格执行,加强执行力度,对违法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提出严重的警告或是批评,并作严格的查出,这样才能够保证居家养老模式的顺利推广。

二、方案和建议

综合分析所述,政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推行的着力点是,从了解老年人的思想观念入手,了解老年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老年人的抗风险能力。那么有了这些着力点,政府就能够更好的做好居家服务政策的工作,政府要紧紧围绕这老年人参加居家养老服务的各种影响因素,来进行发挥行政能力,提高行政效率,是居家养老服务的推广更加顺利。首先在计划方面要做长远的规划,并将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相结合。政府要做好居家养老服务的战略规划,制定战略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这样就能够是组织在运作的过程中做好目标的统一和资源的统一。其次,组织是社会行政管理的基础,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决策,政府就应该在中央设立居家养老专门的办事处,也可以相应的在个地方设立办事处,专门为居民解决养老的问题。最后,居家养老模式作为一种养老的方式,在决策的实施中肯定会存在着社会分工的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办法保证组织的协调和统一性,那么领导要加强组织间的配合,使信息和资源能够有效的结合。

三、结语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案范文第8篇

按照城市社区“一窗受理,全科服务”试点社区的工作要求及工作任务,参照《东昌府区城市社区“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试点工作方案》,新区街道中巨社区立即行动,组织社区党委及居委会相关人员认真研究社区全面推行“全科受理”改革方案,梳理社区服务事项,明确社区五名同志参加东昌府区及街道组织的全科服务人员技能培训,同时,计划设计改造现有大厅服务窗口,变“专项服务窗口”为“全科服务窗口”,计划增设“社区综合服务窗口”,该窗口主要提供除行政事务办理以外的法律咨询、家政服务、居家养老、专业社工小组需求、志愿服务、物业服务中心等其他便民利民服务。

其次,利用社区微信公众号,将社区办理业务及服务流程分类设置链接,方便居民办事前查阅及准备相关材料,并网上预约办理,减少办事时间,提高办事效率。积极研发“高龄老人智能手机呼叫社区服务台”业务,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配合社区开展特色服务项目,切实做好试点社区“专科”变“全能”的改革提升工作,打通群众办事的“最后一公里”。

 

2019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