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画风教学设计

画风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画风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画风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著名教育学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为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新”。 一要精心设计导语。“导语”是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好的导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创造有利条件。例如教《画风》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咱们一块儿去旅游,根据老师的描述把你看到的和听到的用笔画出来。学生边听边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老师接着描述:你们闻到了吗?没有?赶快深呼吸,闻到了吗?这是什么香味?你们听到了吗?远处传来了什么声音?多好听啊!赶快把这些让人陶醉的香味和美妙的声音画下来。学生质疑:声音、气味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教师随机引出有三个小朋友却能画风。简单的几句话就唤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想通过阅读,寻求答案。 二要创设情境。低段课文都充满了生活情趣,要让学生体验这种情趣,教师就得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落叶》一文时,我在教室里挂上许多落叶,在黑板上也画上树叶,课件中把落叶设置成飘落下来的动画效果,给学生营造了置身秋天落叶纷飞的情境。课一开始,引着学生去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色,想象落叶的比喻,很快就把孩子的心给牵住了,在充满幻想的空间里,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在整堂课,我以“树叶飘呀飘,飘呀飘。”这句话贯穿每一个环节,让孩子体会“甲虫、蚂蚁、小鱼、燕子”在落叶里的快乐。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创设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照情境教学的特点,可分为形象、情感、环境、角色与理智等类型。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灵活运用。 只有当教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如饥似渴地学习丰富广博的知识。如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能力,我经常采用“猜谜识字”法。教“水”字时,我让学生猜谜:用手抓不起,用刀砍不断,洗衣煮饭,都得请他来帮忙。学生沉思了一会儿猜出是“水”,从而认识了“水”字并了解了水的特性。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上要求“活”

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要真正的做到这一点,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形式上就要“活”。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要根据课文内容不断地选择、变换“读”的方式,以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预习时的“读”,宜选用默读、自由轻声读;讲授课文时的“读”,宜采用教师范读、比赛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法;欣赏、背诵时的“读”,宜采用引读、分角色读、品读、比赛表演读、配手势读等方法。在采用多种形式读的基础上,我不时地激励学生:“谁会读?谁读得最好?”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热情高涨,敢读敢说,大胆地表现自己,学习效率很高。

三、在对学生作业布置上要求“奇”

画风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美术教学 线描 表现

线条是一种神奇的符号,在画面上,它可以随着人的情感、性格而产生变化;能根据画面的需要产生疏、密、刚、柔等的不同效果。线描教学是美术新课程标准“造型·表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在浙美版初中七、八年级(13~16册)美术教学中仅《徒手画校园》一节。实际上,作为绘画基础之一的线描教学,有着其特殊的地位,不仅在纯艺术学科中(如国画、素描等)用途最为广泛,其他设计类(如服装、环境设计等)教学中更有其特殊作用。为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训练学生眼、脑、手的配合,提高动手绘画能力,并能熟练运用于美术各课程,根据学生实际把《徒手画校园》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扩充,合理设计了一个阶段(约五节课)的线描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一、关注课前准备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习科目的增多以及初中美术课堂周期长、课节少等一些原因,学生对绘画的浓厚兴趣反而逐渐的降低,绘画作业时出现拖拉或不能完成的情况。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做的第一步是关注课前准备。鉴于平时的听课所见和上课所感,笔者认为在线描教学前应做好以下两个准备:

1、有备而教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要关注学生的技能技巧训练。因此,在线描教学前,都要广泛收集大师线描作品以及同龄人的优秀线描作品,做好教学设计和课前教学准备,做到有备而教。

2、有备而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没有准备或准备不齐线描工具、材料,线描练习就很难进行。所以,在课堂教学之前,笔者会布置并督促学生准备好工具和材料,特别是速写本和一样自己熟悉的绘画作图工具。由于做好了课前功,笔者课堂中常会呈现风格各异的线描精品。(如图1~4分别是用水笔、炭笔、美工笔和铅笔描绘的线描作品)

二、激发学生灵性

初中生由于其年龄特征以及对美术课堂的态度,对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想法、要求,往往会表现出一种胆怯或回避的态度。面对线描作品,他不主动去欣赏;面对老师的反问,他选择逃避;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他选择应付。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线描的主动性,成为线描教学课堂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努力:

1、走近学生

在笔者的美术课堂中,一直会遵循“与生同乐、与生共进”的教学原则。在线描课堂中,通过线描小游戏、小组比赛等课堂小活动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接纳“我”的快乐理念。

2、走近作品

课堂中,学生对线描作品往往会望而却步,产生距离感。为此,笔者通过以下方法进行了尝试,尽量的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一是要求学生读线描作品的使用的工具,要求学生能发现作品所使用的工具;二是分割画面、局部临摹,一张画分成四张、六张不等,由各小组学生临摹,最后拼成一张,之后让学生同原作进行比照;三是与大师、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比照,把八年级同学的作品与大师的作品进行比对,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表现线条的自信心,拉近了学生与线描作品间的距离。

三、引导大胆表现

线描作品的表现需要学生的胆量和观察力。有时笔者为了鼓励学生大胆画线,会要求学生放弃描绘的形象,用纯粹的线条表现长短、粗细、刚柔等的变化;在学生大胆表现的同时,笔者要求学生能主动的去观察描绘的对象,具体做法是:

1、会看线

线描画创作的基础是观察积累。有了观察就有了对各种形象的感知,才有可能去思考和想象。“会看线”就是要求学生能看出不同景物所需的不同变化的线。

2、敢画线

通过前面的积淀,学生往往能主动画线。同时,使学生更勇敢的表达线。

四、注重“临”“创”结合

在教师平常的示范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地学习了教师的作画风格,这很容易造成全班学生画的一个样,也会间接扼杀学生的艺术灵气。因此,为提高学生的整体提炼水平和作画表现力,笔者安排了“临”“创”结合的教学。一方面引导学生把不同绘画风格的大师的线描表现手法运用到学生的画作中;另一方面是促进学生能独立的处理画面。

1、临摹大师作品

要求学生能选用不同风格的大师线描作品进行临摹,学生不需要更多的思考,只要能细致的观察和大胆的表现。要求学生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绘画风格。

2、并置写生

笔者给学生提供并置的两张图片,大师作品和类似大师作品构图的实景照片。要求学生用大师的表现手法表现实景照片。积极缩短学生对实景照片和线描作品的距离,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概括力和表现力,提高学生的作画兴趣。

五、鼓励个性表达

艺术贵在创新,而创新需要个性。对于初中生来说,临摹作品是正常现象,但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过程中,我们反对一味地摹仿,而要求其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对线的感受。

1、创设适宜学生个性表现的教学活动

教师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师本身的思维、行为和语言,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在线描课堂教学进入表现阶段,笔者常会组织学生开展“百变”写生活动,如不同学生使用不同工具画同一景(如图5~8用不同工具描绘的江南第一家牌坊群)而且在选择绘画题材时,结合地域特色风景,以此提高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2、鼓动并激发学生个性表现

法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将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美术创作若没有个性表现,就等于没有艺术。因此,我们不能用模式去约束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个性表现。我们知道,线的疏密、浓谈、长短等的变化充分体现了线条本身的美感,以及不同工具的利用,加之绘画者个人的生活特征。学生们所呈现出来的线描作品风格迥异。有以线为主的、有点线结合的、有线面结合的、有明暗为主的、有纯粹印象的等等(如图9~12)。在线描教学中,笔者会及时、真诚并积极的鼓励学生开展个性表现。艺术大师齐白石所说的“似我者死”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笔者强调在线描绘画中“不可无我”,即在作画时“不可无情”。

通过线描教学一个阶段的练习,初中学生的线描绘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在平时的美术课堂中,学生也更加主动地进行着绘画,同时也有效地改善和提高各类设计课作业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关注学生课堂绘画练习前的四项准备》蔡志雄.发表于2012年第一期《中国美术教育》第44页

画风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教学艺术化

欣赏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什么活动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于每个教学环节,有强弱之分,有起伏变化。美好的体验会使他们保持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实践。教学中如果把学生比喻为琴,教师就是弹琴的人,教学设计就是乐谱,会弹琴的,琴就会发出优美的声音。优秀的教学设计的完美实施,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会导致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师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照顾学生情感体验的前提下还要把课堂教学节奏做到有张有弛、收放自如,把一节课变成一首动听的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这样美术课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快乐享受。

二、成功预见

预见是指提前预测、预知,教师的预见表现在教师备课中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种种预测。预见内容包括两方面:1、学生:学生的身心特点如何?对教学内容感兴趣的程度如何?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感到疲惫、厌倦或快乐、兴奋、有满足感?学生可能会在什么地方有困难?会有什么疑问?他们还想知道些什么?……2、教师: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手段运用会导致什么结果?是否适合学生?对学生有哪些积极或消极影响?收集的材料怎样用才能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运筹和选择阶段要反复考虑,预见这些问题,然后进行调整、取舍,优化方案。

三、陷阱诱导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对知识的讲解、理论的阐述和学生的思维活动占很大的比重,枯燥的讲解会造成学生消极被动的接受,现代教学推崇开放式教学,要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如果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发产生疑问,那么学生渴望解决问题的欲望就会强烈。自发性是研究问题的主要原动力,有了自发的疑问才会有自觉的探究。 转贴于

欣赏课少不了要老师搜集很多相关的资料,巧妙运用资料分析中预测到的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进而设置一个小“陷阱”,诱导学生从自己的错误判断出发导致错误的结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心需要,产生强烈的探究欲。在《画坛巨匠》一课,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成人理解起来都是很费劲的,要想让学生对此感兴趣则更不容易。在收集毕加索相关作品时,我发现他十五岁时的成名作和八十七岁的作品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比,后者像儿童的涂鸦,是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这是他画风不断演变的结果。我在导入新课时出示了这两幅画,问:“哪一幅是毕加索少儿时代的作品?”预料中学生指认第二幅。“为什么?”学生答:“只有小孩才这样画画。”我宣布答案,学生的脸上出现惊异神情:他为什么这样画?判断失误使他们更渴望解决心中的疑问,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变得高度集中,此时解决本课的关键问题就是了解立体主义作品,了解作品的创新。

四、尝试结合

我们美术欣赏课中比较重视对知识理论的探讨和理解,教学手段单一,除了看图片就是你说我说,老师和学生都感到乏味。理论联系实际是人类认识或学习活动的普遍规律之一,通过实践能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尝试,感受、体验进而产生兴趣。

以《画坛巨匠》为例,我引导学生欣赏相关作品后,安排了五分钟的与毕加索比赛画画活动,要求可以用立体主义绘画方法作画,更鼓励学生用新的方式作画。由于前面讲课的铺垫,很多学生觉得立体主义绘画并不神秘,也觉得画画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我很惊讶于学生的作品。一位学生的作业运用了立体主义绘画方法画动物,在同一平面上表现了头向左、向右两种角度;有一位学生的造型奇特、怪异,一个六个头的舞者;还有位同学画的是他对魔鬼的想象,近似于抽象画。个性完美的表达就是一种美,我充分肯定了学生敢想、敢于创新和勇于表现自己的精神。

画风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

鼓励学生大胆地尽情去想,合理地去想。如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采用课件创设情景,播放蒲公英种子随风四处飘落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会想到降落伞。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看”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一样美的名字。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学生题的名,比较哪一个好,为什么?如学生根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像一朵绽开的荷花,从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手来操作的不足。

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让学生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能把风画出来了。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他事物来间接表示风的作用,这一要点比教师讲出来的效果好。

四、让学生尽可能地去“说”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通过学生的说,能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五、让学生尽可能去“做”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因此,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教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做法,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看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主性、积极性。

六、让学生大胆地去“评”

在这里指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中部凿井法”、“相对凿井法”谈出学生的设计、想法,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

七、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

学《蛇与庄稼》时,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蛇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应庄稼生长了,但过了几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释了以前被盐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等。”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大胆怀疑、合理分析,充分地展示了学生科学的思维过程。

八、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在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

比如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从何处入手去找、从何处去学、从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从哪儿获取资料,怎样收集一些资料?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报纸剪贴、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

画风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以来,初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和教学方法;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1、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氛围,增加文化内涵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熟悉,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熟悉,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留意、记忆和思维。”所以光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即心灵的沟通。

2、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合作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足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做哪些预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3、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4、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留意美术多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5、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电影录像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通过电影他们能够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历程,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比如:学习卡通的设计,我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卡通片《蜡笔小新》《灌篮高手》的片断,让大家了解两位画家的画风的不同,用笔的不同,内容针对的读者的不同。这比光说要有效果的多。

6、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7、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平等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舒畅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舒畅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画风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装饰;手绘;教学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277-03

1教学动机的思考

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培养目标的实现都是通过各门课程的讲授来达到目的的。基于近几年的手绘课教学实践,在每一个教学阶段的结束,都让笔者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有些新的体会和收获。因此,以该门课的课程建设作为一个切入点,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做出以下几点思考。

任何事情如果具备一个良性动机,可使其向一个准确的方向,积极地可持续性地发展下去。教学动机是驱动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的心理动力,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激活、维持和调节的作用。最关键的是,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一个充满热情的,台风稳健、态度严谨的老师势必能实现“教书”与“育人”双赢的教学效果。

端正教学态度,激发教学动机是每个阶段课程开始的第一出发点。就手绘课而言,教师常常面临几个动机问题的挑战:无论是市场需求还是实现效果,电脑制图如此发达,还需要开设手绘课程么?学生美术基础薄弱,但手绘表现的形式多样,课程如何展开?每学期的学生都在变,如何因材施教,设计整套教学?等等。同时,教师需要克服自身的教学惰性,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专业课程,也要跳出自身的经验模式与思维方式,开拓主动进行课程创新的行动力和善于发现学生特质的眼光。每一次开课都为自己所担任的课程准确定位,整理教学思路,以最饱满的状态进入到教学过程之中。

另一方面,任何一门课程是都是综合能力培养的网点之一,通过课程的各个环节,除了让学生掌握表现方案和设计思维的技能外,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培养主动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2教学内容的思考

2.1从实用出发,紧扣教学目标

分清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如本科和专科不同,不同年级开设时间不同,学生美术基础不同,培养目标不同等等都会影响教学设计环节。对专科学生来说,在较短的三年学制时间内,给予他们哪些最必要的知识是值得思考的。

(1)必须注意他们薄弱的绘画基础,弱化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画面效果的优劣标准,而注重强调表现画是图解设计思维,项目过程传达的快捷手段。过度要求画面的艺术性,一则教学本身侧重点分散会花费太多时间且难有普遍效果,二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三则相对于艺术性,科学性更为重要更为实用。

(2)注重课程群关联,了解先设课程有哪些,细化到学生掌握的情况。比如掌握学生前期已有的知识点基础;高效利用教学时间,省略重复的知识点,强化不完善的知识点;全新的知识点要注意和前期已学习内容做比照,让学生产生联想,更容易记忆和理解等等。同时,还可以注意平行课程间的资源共享。

2.2删繁就简,提炼核心内容

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实践多理论少。具体的设计概念和方法,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展示。然而专科学生对较深的理论理解起来困难,这些都要求在教学中加强针对性,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炼教学内容。

2.2.1简化透视原理——三维空间观念的建立

透视是手绘的一个重点和起点,也是学生掌握的一个难点。教学中发现,学生理解透视原理不难,但实际操作中容易出错,归结根本是只有透视的基础知识,没有透视的空间观念。因此在课程中,首先树立严谨的透视观念,只讲解透视规律的要点,简化规范的尺规作图方法,接下来的重点是训练灵活运用透视的能力,比如根据一个平面图进行不同角度的空间构建,只有透视角度的不断变化,才能深刻理解透视的概念。

2.2.2强化手绘方法——理解手绘特征

手绘表现方式多样,画风各异,但是在教学中,不能让这些成为干扰因素,可以尝试把表现方法提炼成口诀,在每一次示范辅导中反复强化,这些要点只是提示学生是否表现到位和检查自己的画面,并不是僵化作画的形式。比如,我归纳有三个要点,几何原则,造型组合,光与色彩。从思维方式到表现要点全部包含进去。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练习,上手比较快。

2.2.3着力训练方案快速表现

手绘表现是思维的最即使反应,能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我认为这是手绘的最大魅力所在,也是我的教学动机之一。通过临摹,照片临绘,实景写生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手绘技能之外,最重要的是表现方案,技能用之于实践取得的成效最能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在以往的教学研讨中,有些老师认为手绘课程中应该贯穿水粉和水彩等多种表现技法的训练,即使这些对于绘画基础薄弱的专科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应该通过绘画来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因此,这些内容考虑在第二个学期的延续课程中开展,但同样要注意侧重点,绝不能等同于艺术类学生,如果接受起来难度过大,一则打击积极性,二则收获甚微。

2.3教材为主,参考书籍为辅

一本教材是绝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老师可能参考十几本上百本资料,然后推荐给学生最适用的参考书2-3本。在近几年的备课过程中发现,很多书籍在部分内容上会有雷同,而且作品良莠不齐,都需要老师进行筛选。一般来说,我会在纵向上按照课程的进度安排适用不同学习阶段的参考书,还会在横向上选择国内外,不同画风的参考书给学生。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相辅相成。

3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思考

3.1重新认识“临摹”——眼睛看到不一样的内涵

临摹,是手绘学习的有力“拐杖”,以最直观的方式将绘画要点融于实践练习之中。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临摹的效果惟妙惟肖,可是画自己想法时,仍然无从下笔。

手绘方法是有别于先设课程素描或者速写的绘画方法的。应避免过多运用在纯绘画中的,以线条与线条的相对位置、长度、方向、比例的关系来推理画面,否则,在临摹过程中,学生就只是看到了一堆线条而已。具体来讲,素描绘画讲求对眼睛和大脑思维模式转换的训练,它包含了对形体、比例、光影等一切基础的理解,但是手绘表现是基于特定设计对象的,它是对空间构架,装饰手法,设计风格以及材料搭配等等综合的理解和表达。需要时刻注意的是“长宽高”“线面体”,任何物体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实体。另一方面,临摹对象的选择,临摹的形式也要精心设计,旨在解决学生被动地照搬,避免枯燥地重复,引发其对空间的进一步认识。比如中式风格家具,常动手画一画特殊的装饰部件,这些素材的造型、比例、结构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眼界和设计思维,再通过加减或者变化的方式,尝试设计新的形式,也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

3.2案例教学——集体示范和个别辅导

任何手绘要点,必须通过多看,多想,多动笔来完成一个要点的内化,在课堂中,以设计案例为引导,集中和个别手绘示范的教学方法非常有效。一方面可以解决共性问题,更能逐个有针对性的解决每个同学画面中的个别问题,让学生在老师画的过程中,自己去体会和总结,示范画比老师的语言更为有利。

3.3点评学生作业——重要的反馈信息整合

手绘课的作业量较大,且从表面上来看重复性较多,往往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那么让学生明确作业目标非常必要,将课堂的手绘要点及时强化的同时保证作业质量。同时,教学中发现,学生非常在乎老师给他的努力成果做一个怎样的评判,当然不仅仅是一个分数,因此,点评的方式可以多样化,集中点评和个别点评相结合,可配合多媒体或者展板,将优秀的学生作品和经典的手绘案例集中展示,在比较的过程中,好与差一目了然,也可增进良性竞争和相互学习。

4结语

此外,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转换教学课堂也是非常有益的尝试,比如在讲透视时,就曾带领学生走到教学楼外,利用小型建筑再现透视规律或者在图书馆内进行教学;设计能够活泼课程氛围的环节,比如,让学生理解空间观念,视觉角度概念,让学生在教室的前后左右转换立足点观察空间;即使是相对枯燥的作业,也可以增加成就感的方式激励学生,比如作业装订画册,装裱画框等等;增加双向互动,打破教学的“过程化”等等。同时,关注最新的手绘资讯,探索教学方法,像名师学习等等都是提高教学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裴爱群.室内设计实用手绘教学示范[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画风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体会

新课标强调教学的组织形式应由原来的灌输学习转变为师生交往的互动过程,通过在互动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调控,不断地触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对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将起到很大的作用。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课改后初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1.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所以光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即心灵的沟通。

2.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做哪些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3.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4.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5.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电影录像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通过电影他们能够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历程,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比如:学习卡通的设计,我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卡通片《蜡笔小新》《灌篮高手》的片断,让大家了解两位画家的画风的不同,用笔的不同,内容针对的读者的不同。这比光说要有效果的多。

6. 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 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7.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画风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多媒体;幼儿园集体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观、课程观告诉我们“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主干”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儿童教育,取而代之的是“以幼儿为中心,以主动学习为中心”的开放式现代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正是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而产生的。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日渐普及,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座架设在教师、幼儿和课程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为现代幼儿园教学带来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形、声、色、光等 效果,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学习和教学情境,营造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利用flas等技术手段,可以使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化繁为简,易于幼儿理解。多媒体技术还能创造出崭新的、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景象,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在看似简单的幼儿作品评价环节,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承担“放大镜”和“传声筒”的功能,让每个幼儿都可以清晰地了解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评价中得到鼓励,看到希望,树立自信,增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然而,在将多媒体与集体教育活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往往由于过于追求运用信息技术和高效的课堂效果,不自觉地走进一些误区。这里,笔者结合真实的集体教学案例,简单分析一下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多媒体的运用应具备针对性

案例:在小班集体教学“好玩的冰”的实验环节,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吹风机、锤子、餐刀、热水袋、热水等丰富的操作材料,组织幼儿尝试利用工具积极探索冰的融化条件,感受探索的乐趣。 可是就在幼儿聚精会神地操作时,一段节奏欢快的音乐响起,幼儿明显受到了干扰,有的抬起头寻找声音的来源,有的手里拿着实验工具随音乐舞动肢体。

分析:运用多媒体播放音频,可能使美术作品在展示时,场面更加壮观;也可能使欣赏诗歌时,意境更加优美;还可能使音乐活动更有气氛。但是,不是所有领域的教学活动都适合音乐。科学活动本是幼儿自由探索、发现、思索的过程,显然,本次活动中教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欠妥当。因此,无论是音频还是视频,无论是图像还是动画,教师在选择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科学使用,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二、多媒体的运用应坚持辅

案例:在同课异构的中班语言活动“谁的本领大”中,A教师直接运用多媒体信息库中的动画课件让幼儿欣赏故事,然而中间教师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提问和梳理,一些幼儿讨论、体验的内容也设计到软件上展示,虽然看起来热闹,实际上幼儿并未主动思索和创作,使得大部分幼儿没有理解故事的真正含义。B教师则将故事内容进行修改,删掉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部分,重新进行录音整合,并在重难点部分综合运用了开放式提问、讨论、记录表梳理、情感迁移等多种教学方法,这样,一节活动课下来,幼儿都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探究、思索、表达,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巧妙使用,也给这节活动课锦上添花。

分析:使用多媒体的目的在于为教学服务,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运用多媒体应服从于教学目标,顺应、追随幼儿的需要。虽然多媒体在教学中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独到的优势,但它无法取代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幼儿的实践、创造。

三、多媒体的运用应遵从适宜性

案例:在小班安全教育活动“着火了,怎么办”中,教师准备的火灾课件中,展示了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火灾图片及视频,结果平时有些胆小的几位小朋友当场被吓哭了,集体教学活动也没有开展下去。所以,教师要提前研究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提供适宜的信息化内容。比如,小班的幼儿就可以给他们提供卡通动画片里的小动物家着火的视频,能显示着火情境即可,不必过于逼真或是恐怖。

分析: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时,应考虑不同层次幼儿的智能发展水平、认知活动特点及个性心理特征,设置相应的个别化教学措施,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比如,制作小班课件时,界面要精美有趣、鲜艳活泼、图像大而清晰,浅显易懂、短小精悍,利用软件中的作图功能、色彩变化及闪烁等,编制一些“动画式”的教学软件。而大班的课件则要求动手操作强,知识性强,多一点想象的空间。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把握不好幼儿的年龄特点,而适得其反。

四、多媒体的运用应讲究科学性

案例:中班音乐活动“小鸟落落”中,教师为了引导幼儿更好地熟悉乐曲节奏,精心准备了电子图谱,并且设置了图谱的呈现与音乐同步,这些都显示了教师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技能。只是,教师过于追求动画效果,每个节奏所选择的小鸟的形象都是动画的,每只小鸟都在不停地闪动翅膀,反而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也就难以达成预期的效果。

分析:现代技术手段选用、设计软件及穿插都要讲究科学性,不要为了画面的动画效果而滥用软件,如在活动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其制作要注意清晰、准确,不要为了吸引注意力,制作闪烁不定的画面,反而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很难为其建立起有序的表象,尤其是需要幼儿参与设计的线条造型,更要注意直观、明了。

五、多媒体的运用应注重统一性

案例:大班语言活动“梨子小提琴”中,在分段听故事环节,教师通过PPT课件,分别显示了松鼠、狐狸、狮子等形象,教师边讲故事边提问,层层推进,只是到了整体欣赏故事环节,大屏幕上画风一转,出现了多媒体信息库中的动画镜头,与前面PPT中的动画完全不是一个形象,幼儿听起来就有点懵。到底今天的故事讲的是什么呢?这不易于幼儿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分析:由于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现代信息技术呈现给幼儿的应该是直观的、具体的、统一的形象。如果在集体教学设计中遇到此类问题,教师可以运用美图秀秀、Photoshop等软件进行编辑,使呈现的形象前后统一,从而给幼儿完整有序的视觉感官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