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职业技术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第1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背景

1.国际社会确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要求对发展采取一种综合方式,这种方式承认下述方面是相互依存的:消除一切形式和层面的贫穷;消除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保护地球;实现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所有男女获得充分的生产性就业和体面工作以及确保充分的性别平等以及促进社会包容。

2.教育与培训对实现2030年议程至关重要。《仁川宣言:2030年教育》的愿景充分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之四――“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中。“2030年教育”高度注重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在获得负担得起的优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VET);获得就业、体面工作和创业所需职业技术技能;消除性别差距以及确保弱者的机会等方面。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希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通过帮助年轻人和成年人培养就业、体面工作和创业所需的技能、促进平等、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以及支持向绿色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转变来满足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多种需求。

3.过去6年里,教科文组织实施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2010-2015 年)》①,其目的在于加大对会员国的支持,以改进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体系。2012年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上通过的《上海共识》②为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分析与预期发展成果相联系提出了一个构想,并且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改革和政策制定提出了重要建议。

4.《上海共识》的构想和政策领域有助于启发《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建议书》(2015年)的修订和起草工作,该建议书是通过与新近修订的《关于成人学习与教育的建议书》(2015年)密切协调和配合制定的。这两项建议书为终身学习领域的工作提供了动力,对于帮助实施“2030年教育”至关重要。

5.2014-2015年期间对《战略》进行了一次评估③,评估发现教科文组织的工作受到广泛赞赏。教科文组织在提供政策建议、能力建设和开展政策审查方面的专门知识在国家一级受到重视,而其概念性和准则性工作构成一种特殊的附加值,有助于会员国制定和改进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体系。评估还强调了教科文组织在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定位为促进公平、社会正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学习途径方面的全球领导作用。评估还认识到由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组成的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UNESCO-UNEVOC)全球网络④的独特性,以及教科文组织在团结那些活跃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国际组织方面的号召力。评估还表明,教科文组织在国家一级开展的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方面也面临若干挑战,包括缺乏一种长期的战略方式。尽管自2010年以来通过改进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网络取得了公认的进展,但评估结论显示,该网络的潜力需得到更加充分的实现。

6. 这一新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的制定考虑了2030年议程、《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2010-2015年)》评估、《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建议书》(2015年)、教科文组织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全球趋势的分析⑤以及各种磋商,例如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组织的一次关于新《战略》的虚拟会议以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间工作组关于2030年议程中技能的会议。磋商和起草工作是与《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FFA)的制定协调进行的,其目的是确保《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和《行动框架》的实施以相辅相成的方式解决关键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问题,尤其是青年就业、体面工作、创业和终身学习等问题。

目标和优先领域

7.《战略》在《中期战略》(37 C/4)框架内确定了2016至2021年期间的关键政策领域和行动。《战略》有助于实现教科文组织的战略目标、本组织的总体优先事项――性别平等和非洲、《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以及《青年业务战略》。

8.在这一背景下,《战略》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四――“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完全一致,旨在支持会员国加强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的相关性以及让所有青年和成年人掌握就业、体面工作、创业和终身学习所需技能的努力,并为整个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作出贡献。

9.《战略》有三个优先领域:促进青年就业和创业;促进公平和性别平等;促进向绿色经济和可持续社会转变。

促进青年就业和创业

10. 增加青年就业是当今世界各个经济体和社会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为了吸收目前失业的7 300万年轻人以及每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4 000万人,未来10年里需创造至少4.75亿个新的工作岗位⑥。与此同时,经合组织的调查⑦显示,不论是雇主还是青年都认为许多毕业生对工作领域准备不足。获得体面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许多国家,非正规部门和传统的农业部门仍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来源。就业不稳定的工人目前在全世界有14.4亿之多⑧。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南亚的工人占该数字的一半以上,这些地区有3/4的工人处于不稳定就业状态。

11.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能够让年轻人掌握进入工作领域所需的技能,包括自营职业的技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还能够提高满足公司和社区不断变化的技能需求的能力,提高生产率,提高薪资水平。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能够减少进入工作领域的障碍,例如通过基于工作的学习,确保所获得的技能得到承认和认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还能够为就业不充分或失业的低技能人员、失学青年以及失学、失业、没有接受培训的人提供技能发展机会。

12. 教科文组织将继续为国家一级的干预行动提供基于证据和注重影响的建议,并在适当的情况下利用地区和全球倡议的方式。在国家一级,教科文组织将支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审查和政策制定以及对具体优先领域的深入分析,包括供资。此外,教科文组织将支持国家决策者和负责培训教学人员和管理者的机构的能力建设倡议。在地区一级,教科文组织将支持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议程的出现、同伴学习和知识共享。在全球一级,教科文组织将鼓励和支持在全世界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和增强吸引力以促进青年就业、获得体面工作和创业的多边举措和合作活动。

支持政策审查和政策制定

13. 教科文组织将倡导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采取一种全政府的办法,促进青年就业以及更好地连接和匹配相关政策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就业、工业和经济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健康以及社会政策。干预行动将以需求为导向,并且将完全按照受益国的发展背景和政策优先事项来进行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估。

14. 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审查和政策制定的支持将以《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建议书》(2015年)所述重要政策方针为依据,其中包括机构安排、治理和监管框架、供资、公平和准入(尤其是对边缘化群体和妇女而言)、质量和相关性、课程改革、资格框架和质量保障、教学人员的职业发展以及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和计划的监测和评估等。

15. 教科文组织将支持会员国通过将创业课程纳入正规课程和认证、支持小企业提供工作场所培训以及鼓励与私营部门和社区一起制定指标和合作项目等战略,确保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促进创业技能的发展。

16. 教科文组织将通过正常计划预算向全世界30个国家提供政策审查和支持。这些国家的挑选将根据具体援助申请并以需求为依据,同时适当关注教科文组织的优先事项和地域分配。受益国家数目的增加将取决于预算外供资和伙伴关系。

17. 为确保可以获得用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稳定的和可持续的资源,教科文组织的工作预计将支持会员国设计有效和高效的供资战略以及在对个人、企业和整个社会而言具有成本效益的项目和计划中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面的投资为目标。这将包括查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供资机制的设计、治理和管理方面的良好做法以及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扩大、公平和质量提供资金的可选方法。

18. 教科文组织将通过正常计划预算向全世界约10个国家提供支持,以便制定一个包括私营部门捐款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供资战略。本组织将为增加受益国家的数量寻求伙伴关系和预算外资源。

促进协作方式和能力建设

19. 制定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战略的国家在实施方面并不都是成功的。对许多国家来说,缺乏能力和伙伴关系是一个大问题。为了支持实施工作,教科文组织将关注如何在政府之间以及在国家和地方级别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机构之间创建有效的体系和伙伴关系。教科文组织将通过专门的预算外举措加大对会员国的支持。

20. 教科文组织还将重点支持对部委、机构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院校中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导的培养。为此,教科文组织将通过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领导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师资培训机构负责人的能力建设启动一个《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导能力计划》。《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导能力计划》将使全世界大约100个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受益。

2. 促进公平和性别平等

21. 尽管技术在进步,经济在增长,但不平等和贫困在世界许多地方仍然存在。平均而言,对有可用数据的国家来说,最富有的10%的人赚取了30%~40%的国家总收入。相反,最贫困的10%的人仅赚取总收入的2%左右⑨。有太多的人,尤其是妇女,缺乏获得技能发展和体面工作的机会。总的说来,妇女仍然有着更高的失业率,参与劳动力的可能性更小,面临的不稳定就业风险更高,例如自营职业或充当家庭帮工。2014年,全球的妇女失业率为6.4%(而男子为5.7%),全球的妇女劳动力参与率为68.7%(而男子为81.7%)⑩。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第2篇

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世纪后期工业生产快速发展使得社会迫切需要大批掌握实用性技术的人才,开始出现以传授职业技术和知识、培养现代职业技术工人为主要任务的职业教育类学校。建国后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系模式、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直至90年代国家明确提出要建设新的职教体系的建设目标。职业教育在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形成许多有异于普通教育的特点(如表1)。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学的迅速成长,20世纪80年代职业技术教育学领域出版的大量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和学术期刊(如《技术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学》等等)以及成立的相关管理机构和学术组织,都标志着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在我国开始起步。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科(专业)目录将职业技术教育学正式列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华东师范大学于1987年设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198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这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21世纪以后学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2001年开始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研究生,由于对博士研究生课程安排、需要掌握知识、能力及毕业论文等方面有着比硕士研究生更高的要求(如表2),使得此后职业技术教育学领域的研究内容进一步精细化和专业化,逐步进入反思与多元化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学理论研究始走向成熟,较为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制度雏形已基本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学在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的科研力量薄弱、人员学术背景单一逐步进行研究队伍结构优化;研究内容由最初仅限于教育领域逐渐进行拓展进而出现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向;新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不断涌现,这些变化都丰富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内涵,增强了其学科包容性,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可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传统而规范的学科培养平台,但在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领域中独立而深刻的研究著作仍很少见,研究热点缺乏新意,缺少原创性研究成果,和成熟学科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还有待发展和完善。因此探讨和研究职业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培养模式

博士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博士生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包括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考核三大要素。

1.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决定着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是整个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博士研究生教育内容确定、模式选择与构成和培养质量及评价,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关键。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直到现在博士点大都设在师范院校或综合院校的教育学院,所进行的研究大都偏重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方面,对博士生培养目标的确定也强调其教育学属性。如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的培养目标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熟悉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前沿理论和最新成果,了解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全面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毕业后能独立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能胜任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教学、管理与决策咨询工作。”这个培养目标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教育学属性,忽略了它还应该包含的职业性和技术性特点,从而造成现在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大都是移植、参照或借鉴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而缺乏能够真正反映职业教育本身特点和内在规律的创新型理论。

2.培养过程(1)招生选拔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定位在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大部分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进行初试的专业科目都是教育学的相关课程(如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政策与管理、职业教育学等)。这种考核方式使理工科学生在入学考试中的竞争力不强,考试对理工科学生的吸引力不大。笔者统计了近三年(2010~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招收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的学科背景(如表3),发现所招收的博士生大都是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及语言学等文科专业背景的学生,这会造成职业技术教育学“将教育与技术相结合,研究技能型人才特征与培养规律”的要求难以实现,博士生培养只能采取纯学术理论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研究重点只能从教育学和文科角度展开而缺乏技术背景支持。这种招生选拔方式忽略了职业技术教育学自身的特点,比较侧重职业技术教育学在教育学原理方面的发展而忽略了它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培养出的博士研究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对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8]。(2)课程设置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博士点大部分设在师范类院校或综合类院校的教育学院,因此所开设的博士生课程大都具有鲜明的教育学特色,比较注重对教育学基本原理的掌握。课程设置中除了学位公共课(政治、外语)由学校统一组织授课外,其它必修课及选修课基本都是与教育学原理及理论密切相关的传统专业课程,方法论课程不多,很少涉及职业教育中具体的专业和教学内容,对仅有文科背景的博士研究生也没有规定必需选修其它院系的技术性专业课程。这种课程体系没有考虑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差异,忽视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的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容易使学生的研究领域长期局限在教育学的狭小范围内,无法拓宽视野,很难在研究过程中将教育学原理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做出创新性贡献。(3)教学方式目前各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对博士生的教学方式偏重采取课堂学习———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第一学年主要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授课,偏重于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性教学方式,也有老师采用给出研讨题目,学生选择主题课下准备、课上阐述的教学方式,还有的老师鼓励学生参加学术前沿探讨、专题讲座、各种学术会议等,鼓励他们在不同规模的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上做报告并与同行的前辈及同辈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方式都能有效锻炼博士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敏锐好学的素质。但由于缺乏技术性背景知识使他们很少有机会进行职业教育实践,他们研究的问题通常只停留在教育学理论层面,而无法兼顾职业教育本身的职业性、技术性特征,无法真正接触、全面了解职业教育。第二学年开始多数学生只埋头于自身研究的问题而很少关注他人,缺乏共同研究讨论的机会。因此造成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培养方式单一僵化,所研究的课题也大部分集中在理论层面,很少与教学实际相结合。(4)导师指导在我国的博士生入学考试中报考者会事先指定报考的导师姓名和研究方向,博士生考核成绩合格被录取后会由导师负责指导和监督他在校期间的学习,导师承担着“评审员”和“引导者”的双重角色(Murphy,2007),包括制定培养计划、组织博士生参加学术活动、指导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并撰写学位论文等。在这种培养方式中,博士生从开始学习直到毕业始终都由同一个导师指导,由于导师的精力有限,经验有限,精通的研究领域有限,因此容易造成指导过程中指导形式单一、指导频次少。职业技术教育学是教育学二级学科,博士生导师大都是教育学学科的教授和专家,比较擅长教育学领域的研究,因而对学生的指导偏重教育学方向,这种导师指导方式一方面使博士生的研究课题可以在教育学原理方面做得很深入,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博士生由于缺乏了解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机会难以博采众家之长,最终所培养出的博士往往“专”而不“博”,完成的学位论文也往往无法突出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与教学实践相脱节。

3.培养考核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考核方式主要是学位论文,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研究生要求至少用两年的时间进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学位论文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选题要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要能够解决职业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研究过程中要注重综合运用相关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鼓励理论研究与实例验证相结合。论文内容应能够反映作者对理论基础的掌握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大多数博士点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在读期间要有一定数量(通常为2篇以上)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文章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这种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博士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容易造成论文数量多但创新性不高的结果。

三、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培养的几点建议

1.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某领域教学、科研方面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学自出现之日起就与教育学和技术学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它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所培养的博士首先应该满足教育学博士的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学术功底和开阔的社会科学学术视野,能够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手段,能够对现代教育科学学术研究的方法论、研究方法灵活运用,并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由于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还应该具备职业性、技术性的特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某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也就是说,职业技术教育学是一种开放程度较高的学科,在博士生培养目标上除了强调对一级学科———教育学的“专”以外,还须兼顾其专业特色而加大对“博”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全面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熟悉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前沿理论和最新成果。能够结合技术领域的专业特点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理论及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创造性成果。”因此,在培养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博士之外增加有技术背景的跨学科博士的培养是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课题。

2.采取灵活的招生制度生源的选拔过程直接决定着博士生的质量和特征,它是博士培养过程的起点。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是必要的,但同时它也是一门包含丰富内容的综合类学科,在创设之初就表现出鲜明的多学科性,每个学科都有着自身独特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与思维方式,因此需要以多种学术视角对职业技术教育学进行研究,不仅需要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文科类视角,也需要专业技术等理工科研究视角。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生入学考试对教育学科目的侧重比较容易造成录取的学生专业来源比较固定、掌握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掌握知识过于理论化。为扩大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研究视角我们应该增加招收跨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在招生选拔过程中要逐步形成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理念,探索多种招生录取途径,扩大博士生导师的招生自,导师在招生的过程中把好面试关。适当地增加有理工科背景的博士生录取比例,鼓励理工科硕士或具有同等学力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报考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学位,以实现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生源专业背景多样化,使跨学科博士在科研过程中充分发挥理工科专业背景优势,从教育与技术等多个视角对职业技术教育学进行深入综合研究,以满足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学高层次人才的要求。

3.合理的个性化课程设置职业技术教育学兼有教育和技术的双重特点,需要加强对跨学科博士的培养,而传统的博士生培养方案都是基于本科———硕士———博士连续性的假设制定的,没有考虑跨学科博士培养问题,这使跨科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的培养遇到重大挑战。比如从理工类跨学科到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博士,教育学基础理论比较薄弱,他们进入新的领域面临思维习惯转换、科研能力调整等诸多问题。所以首先导师应该接受不同学科学生由于各种学科背景所带来的隔行如隔山的客观现实,提高对跨学科博士个体差异的关注度,针对每个跨学科博士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指定补修的教育类专业课程,提高课程内容的前沿性、综合性,教导学生将多种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进行有效整合的方法,使跨学科博士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领域取得创新性进展。对于没有跨学科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也应该选修一定数目的技术类专业课程以加深对职业教育的了解,扩充自身的学术视野,最大限度地扩展知识和技能,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4.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职业院校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大量使用项目式教学和行动教学方法,这就使跨学科博士有机会利用他们的专业技术背景优势,亲自参与职业技能教学实践,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探索不同类型的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从中深刻领会职业教育是一门“做中学”的学问。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首先对跨学科博士生进行常规的教育学科的学术训练,包括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理论和学科发展动态以及对教育学科研究方法、学术规范和学术表达方式的训练,在此基础上让跨学科博士学习改变曾经的单一、静态、线性思维方法,学习利用多元思维方式拓展自身的学术视野,学会利用不同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这种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将会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快速发展,促进新思想的产生和有价值、创造性研究成果的出现,最终形成学习———实践———研究探讨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培养方式。同样对于没有跨学科的博士生来说,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方面的研究时,为了增强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也应该尽量争取到生产一线或教学一线进行实地调研的机会,比如可以对某种特定专业的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进行市场调查,也可以安排博士生在职业教育院校或研究所做助教或助研。

5.导师组或导师团队联合指导方式职业技术教育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研究对象具有教育学和专业技术双重特点,传统一对一的导师指导模式已很难适应学科发展要求。为满足其跨学科的研究特点,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学科和其它学科导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鼓励导师参加交叉学科中心、项目和研究工作,带领博士多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让博士多与学科带头人、博士后研究人员及其他导师交流合作;另一方面要增加校企合作,完善对校外专业人士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以形成由多名具有不同专长和不同学术观点的导师组成的导师组或导师团队,使博士生可以在不同领域获得更多的调研及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博采众长,增加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参与科研———获得指导———提高能力”的培养链条,保证学科培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要避免将博士生培养变成狭隘的专业培训,以做到“博士要博”。导师与博士生在合作期间为实现特定的学术目标会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形成师生相长关系。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博士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但由于导师在学术领域内丰富的经验与学识,必要时也应该对学生加入一定程度的强势指导,当然这也是以沟通为前提的,导师也应该一定程度考虑和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导师指导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并适当增加与博士生见面交流的机会,以便随时发现问题,弥补不足,合作过程中导师应以培养学科继承人的情怀培养博士生,避免雇佣关系,建立正确的科研规范,在学科集体中形成一种公正、团结和奋斗的氛围。

四、结语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唐朝 职业技术教育 医疗技术 职业

一、唐朝时代背景研究

在中国几千年文明的星空上,唐朝无疑是最耀眼的星辰之一。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宗教及对外交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足以令世人瞩目。我国目前针对唐朝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研究是相对较少的,尤其是系统的通过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传统职业技能传授领域的研究是较为欠缺的。唐朝社会背景从整体角度来讲是相对较为复杂的,从建国初期一直到唐朝后期始终战事不断,虽说在主要城市的发展相对较好,但是就整体而言社会还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外族的纷扰以及国家内部的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唐朝的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神秘复杂的面纱。

对于唐朝医疗技术领域的发展与其时展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唐朝统治的274年间医疗技术发展思维活跃,内外交流频繁,医疗技术领域的传承不仅有了太医署主办的官营医学校,还有地方府、洲、县办的医疗技术领域的传习所。在学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留学教育制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对医生这一职业的需求量增加,当时的朝廷在政策层面加强了对医生的管理机制,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法令。从医疗技术领域的教育制度上来看,政府主办的医学教育在继承隋制的基础上,同时具有显著的发展,并日臻完善。与此同时民间的医疗技术的发展也是尤为显著的,出现了孙思邈、王冰等一系列具有较高医学造诣的医学名家。[1]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医疗技术发展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继隋朝之后较为强盛的朝代。共历274年,历经20位皇帝,是中国封建历史的一个相对鼎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也跻身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唐朝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等的发展对于当时的医疗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医疗技术方面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唐朝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土壤。[2]

1.生产力对医疗技术发展的影响

唐朝时期生产力发展相对较好,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纺织业、瓷器、造船业、建筑业、医疗技术以及天文历法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同时为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富足的生活条件为医疗技术的进步提供了保障,新技术的发展为医疗领域的革新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的进步,同时也对技术的传承革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进一步的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在唐朝的发展。[3]

2.生产关系对医疗技术发展的影响

唐朝政府注重维护与农民、手工业者以及百姓的关系,并调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使社会矛盾趋于缓和,经济、文化得以迅速成长和繁华。从唐朝的初期发展可以看出,对社会经济的重视,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是尤为显著的,尤其是在唐朝初期,刚刚经受战争洗礼的百姓身心都急需安抚,战争遗留下的众多问题急待解决,其中由于战争而产生的一大批的伤员以及战后引发的瘟疫,这些问题都困扰着唐朝的统治阶级。因此在战后急需大量的医疗技术人员,到各地去为百姓解决类似问题。因此在唐朝初期就在各地出现了一批官营的医馆,为战后的百姓治疗疾病。[4]

3.社会意识形态对医疗技术发展的影响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相对比较宽松,中国传统两大宗教――道教和佛教都有较大发展。信仰的相对自由对于百姓的思想开放也是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对于生产技术的创新也有积极意义。例如在唐朝初期医疗技术方面的发展就呈现出上升趋势。唐朝以道教为国教,王公贵族皆以道士为荣,并以《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道教经典开科取士。道教的入世思想在这个时期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使得当时的民风较为崇尚实际操作,许多领域都有新技术的发展。唐武宗时对佛教采取高压政策,史称会昌灭佛,使得除禅宗等少数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别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的大规模的灭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百姓的信仰构成威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唐朝后期经济发展的停滞。也就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在唐朝后期的发展出现危机。[5]

三、唐朝时期医生职业的特点

唐朝时期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兴的行业,这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衍生出了一些具有当时特色的职业。但是医生这一职业作为一项由来已久的职业,在唐朝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和发展。为了适应唐朝时期的时展,唐朝的医生职业在隋朝的基础上呈现出新的特征。

1.唐朝时期的医生职业概况

医生这一职业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一定的雏形,在奴隶社会时已经出现了较为健全的职业类型即巫医的出现。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医生这一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巫和医产生了分离,但是在唐朝时医生还是具有一定的巫医色彩。唐末以前,整个中原地区是把“医生”称作“大夫”、“医师”等,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北方延续“大夫”、“医师”的称谓,而南方开始叫“郎中”。在实际的职能划分上唐朝拥有较为完备的宫廷医疗体系,太医署作为唐代一种医疗保健机构,宋代把这种机构改称“太医局”,明、清则改为“太医院”。唐代的“太医署”既是医学教育机构,又是医疗单位,在编制上分为四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其中医科又设有体疗、少小、疮肿、耳鼻口齿和角法等不同专业。每一科中设“博士”一人,其余依次设有“医师”、“医工”、“医生”若干人,在医科和针科中还各有“助教”一人,次于“博士”、高于“医师”。在当时的“咒禁科”中设有“咒禁博士”一名、“咒禁师”两名、“咒禁工”八名、“咒禁生”十名。唐朝的医生职业已经与现代的医生职业有了很大的相近之处。唐朝的医生职业是在继承隋朝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完善而展现出来的。[6]

2.唐朝时期医生职业的发展

唐朝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医疗考核制度,选拔考试制度也自成系统,具体而严密。太医署每月、每季、每年都有考试。每月的考试有主管教学的博士主持;每季的考试有太医令、太医丞主持;每年的考试则由太常寺的主管太常卿或太常寺少卿进行总考。根据考试的成绩,择优录取,分别授予医师、医正、医工或医人等不同称号,制度严格,根据考试的成绩,决定学员的升迁和降黜:连续两年考试不及格者,给予除名。又载:有医师、医正、医工疗人疾病以其痊愈多少而书之以为考课,可见医生之晋升是十分重视实际技艺和诊病的疗效水平的。唐朝相对完善的医生考核制度,使得唐朝医生职业的地位包括整体的水平得到了提升。使得唐朝一度出现了尊医重道的社会风气。

四、唐朝医疗技术领域技术传承的基本特征

唐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达到鼎盛,这也是中国封建教育昌盛的时代,呈现儒学为主、佛道为翼、儒佛道并用切融合的局面。唐朝时期,学校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各种传授自然科学,诸如天文、历法以及医疗技术等方面都有较好发展。唐朝时期的统治者也特别重视医疗技术的发展与传承,因此在制度上以及社会地位上给予医疗技术领域以极大的关注。既表现先在对医生职业地位的提升,同时也表现在对医疗技术教育方面的大力投入。

1.唐朝职业技术教育的受教育者

唐朝时期学校教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对于医疗技术方面的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受教育者而言,唐朝设置太医署设置专科学校,专门教授医课程,太医署分为医学技术、药理两部分教授学生;而医疗技术又分为医、针、按摩、咒禁四科;其中医科又分成体疗、少小、疮肿、耳目口齿与角法等五个专业。医学生120人,按摩生100人。对于入学资格为“文武八品一下及庶人之子”。这些是作为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受教育者的一部分。那么另一部分受教育者主要是针对民间医疗技术的传承。在唐朝时期很多的家传技术只能在父子、兄弟之间传授,为了防止外泄,连女儿也不许熟知,如果女儿学习了家传的绝技,便不允许出嫁。尤其是对于医生这样的职业类型,为了保证自己的药方得以秘传,很多民间医生都是以家传世袭的方式传授。

2.唐朝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者

对于唐朝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教育者方面,同样存在两个部分,由于唐朝时期已经出现了较多的官营教育部门,因此在这些机构中都设置了较为健全的师资配备。另一部分被称之为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者的主要是那些掌握实际技能的,以师徒制形式进行技能传授的实际技能工人。那么对于第一部分人来说,他们享受着相对更好的待遇,并进行着较为正规化的教育模式教学。例如对于医疗技术领域,开设的专科学校,太医署设太医令1人,后增至2人,太医丞1人,还设有主药2人,医师200人,药园师2人,医博士2人,医助教2人,按摩博士2人,祝禁博士2人。这些就是作为当时官营的医科学校的教育者。而对于另一部分主要是我们所说的江湖郎中或者在民间行医的医生,他们主要采取家传的方式将自己的医疗技术传授给自己的下一代。虽说教育者的地位不同但是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而言他们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他们都是作为当时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推动着当时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3.唐朝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

由于唐朝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现代雏形的专科学校,因此也就出现了一定的分科,以及分门别类的教学方式,但对于技能的传授主要还是师徒制形式的,有老师带着徒弟进行实际操作为主,但在官营的专科学校还是存在课堂讲学模式的,在唐朝的太医署分为医学技术、药理两部分教授学生;而医疗技术又分为医、针、按摩、咒禁四科;其中医科又分成体疗、少小、疮肿、耳目口齿与角法等五个专业。在下设的各个科中分别设有专门的博士以及助教作为教育者,为学生提供指导,其中就包括实际的课程,例如要学习《本草》、《针灸甲乙经》和《脉经》等相关的专业课程,其余的大部分时间主要是进行实际的操作教学。对于那些非官营的技能的传授则主要是言传身教的方式居多。依靠纯粹的技能的传授来完成教育的过程。民间的教学形式相对较为单一,主要是技能的言传身教,但就教育的成果而言,后者对于实际技能的传授起到的推动作用不亚于太医署的地位。在实际技能传授的过程中,民间采取的言传身教的形式更为完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在太医署其理论教学所占的比重相对还是较高的,因此就会出现一些理论能力较强,但是实际从医能力一般的现象。这也给我们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过程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突出了实训教学的重要作用。

五、结语

纵观历史,唐朝在我国封建历史的星空中,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河中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唐朝的医疗技术发展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技术教育必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职业技术教育在当时医疗技术的传承,医疗技术的创新等发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独特的视角,从唐朝的经济生产力发展入手,通过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意识形态对医疗技术发展的影响为抓手,进一步了解社会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在联系。同时又通过对当时医生职业基本状况的描述以及发展,来进一步了解当时医生职业的发展状况,为进一步深化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提供依据。最后通过对医疗技术方面的职业技术教育特征的描述来完成对唐朝职业技术教育的形态的初探。唐朝医疗技术领域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可以看做是唐朝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缩影,是唐朝职业技术教育形态的一个展示。为我们进一步梳理唐朝职业技术教育形态提供了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王能河.唐朝的医学教育[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04:524-525.

[2]马强.唐朝时期的道教医家及其医学成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8:216-217.

[3]白海鹏.唐朝官僚制度及其价值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

[4]程锦.唐代医疗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第4篇

美国社会学家L·科塞认为冲突是有关价值、对稀有地位的要求、权力和资源的斗争[2]。目前培养目的的主要冲突还是价值冲突。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学学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价值冲突并不明显,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学学术研究生的培养价值冲突矛盾处于浅层阶段,主要的冲突还没全部展现出来。而日后职业教育学学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学术研究性和职业应用性之间的价值冲突将成为常态。

2价值取向差异是导致发生价值冲突的主要原因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利益冲突是价值冲突的一种特殊的外在现实形式,而价值观念冲突是价值冲突在意识形态中的体现[3]。职业教育学学术研究生与普通学科的研究生有很大区别,不仅包括普通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性,更是与职业应用息相关。

2.1职教研究生学术研究性的价值取向

学术性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以追求高深学问为最终目的,注重关注本学科专业知识,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办学目的。同时研究生学术发展的价值取向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观以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为基础的,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强调追求和探讨高深的学术知识是学术事业的目的,内适性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就体现了这一价值取向[4]。这种观点主要是强调研究生的学术性和研究性是研究生教育质优劣的体现,研究生的培养是以学术的自身发展为终极目的。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取决于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价值取向,它不仅体现在那些科学研究中,同时也体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学术教育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方法和一种人才培育观,研究生教育与学术研究是一种应然的、内在的和谐与统一,是研究生教育的一直自然的价值取向。因此那些区别于211、985大学的地方普通院校,在研究生的培养实践中必须自觉的将研究生学术性内涵作为首要的价值取向,深刻认识和把握研究生学术性的培养价值,让学校培养出的研究生有着更为鲜明的、有深层次的学术研究性。

2.2职教研究生职业应用性的价值取向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5]。职业应用性则注重知识的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重视知识的应用。职业应用性的主要表现为就业导向性,关注知识的应用与实践,主要是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注重学生的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应用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共同属性,这是由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特征决定的,因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6]。研究生教育职业应用性的价值取向是一种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是把社会需要作为全部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研究生教育的价值首先是为了促进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造就社会需要的各方面人才。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分析职业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认为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应用性的价值取向是基于社会的需求出发,是为社会服务、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以社会本位的功利性、实用性的价值取向。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时代的现代社会,研究生的培养和学术研究活动中往往带有更多的市场性、功利性的颜色。

3培养目的价值冲突的功能研究

美国社会学家L·科塞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冲突通过允许行为的自由表达,能够防止了被堵塞的敌意倾向的积累。价值冲突是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中学术研究性和职业应用性的主要冲突,而价值观念的冲突对于作为敌对双方的学术研究性与职业应用性起到了一个保护功能。上文提到双方的价值取向不同,导致了价值冲突,其价值冲突主要表现为:社会用人单位认为研究生的价值应注重实用和现在,而培养单位则认为研究生更应注重其学术能力和未来发展价值;社会用人单位的终极目标是为本单位带来利益上的增收与办事的效率,是“利”;这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学术研究性与职业应用性的价值冲突不断。目前,因为此种价值冲突而出现的问题是,部分学校为了本校研究生的就业率,盲目追求用人单位对于职业应用性的需求,忽略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性,这样的“降格以求”,虽然是回避了冲突,在短时间内,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冲突不再明显,但是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长期的培养,使其与专业硕士间的界定更加模糊。

4培养目的价值冲突的功能实现策略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童清坡的主要原因在于投入不足,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定位和重视不够,管理手段乏力等。这一切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近20年,职业技术学校的数敛、规模及办学质量都有较大的发展,一批新型的劳动者走.上生产第一线,对提高劳动者队伍的素质,促进经济发展都起到极大的作用。但近来,职校毕业生—职教质量的载体—普遍存在工作能力不强,竞争牛存意识薄弱,就业率下降,不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状况。学校办学质龟不高,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究其因,除了生源质纸偏低外,还有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管理手段、投入不足等问题的存在,需引起极大的关注。

一、实习条件不足,质量提高缺乏基本条件

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基本上停留在一支粉,本书的初始教学状态,缺少先进教学设施和充分的实习设备、学生一般只能进行一人动手,众人观看的模拟实习.当前学生下厂岗实习困难,深入实际少,动手不足,技能培养变成一句空谈。造成实习条件严重不足,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当前的职业技术学校主要由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主办或民办,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整顿、规范及监督机制,受到力、学初衷、地域保护、权益驱使的复合作用,自成体系,存在盲目性、随意性,把有限的投入用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浪费大基的物力、财力.J学校办起来了,投入跟不上,至今未能达标的职校不少,共至还有“三无”学校〔无固定员土、无固定校址、无固定没施),质量提高就失去最基本的物质保证;另一方血,在办学的认识上仍停留在普教的框架上,没有看到职教以开发劳动技能为中心,培养熟练技能型劳动者为目标,开展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培训技能(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是教学的中心,是提高质星的关键环节:认为职教一与普教的区别,仅仅是几本书而已,在无实习场所、无设施和专业实习指导老师等情况下,用走一走、看一看代替技能训练、生产实习。学生仍停留在教室哄看书本做作业,钻进理论知识的阁楼,这祥办职教,必然迷失办学方向,偏离职教的培养目标和办学规律,不会把有限的经费用在教学的刀刃上,逐步改善实习教学条件,为提高质量提供有效的物质基础和保证。

二、对素质教育认识不足,没有把握住质.的核心

什么是教育,先人告诉我们,教育是养成教育。即是素质的养成或养成应有的素质。虽然学校的类别、层次、教育对象与培养目标有异,但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是共同的,只不过不同的学校是把不同的受教育者培养成相应层次素质的人才。从这个角度看,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共同的主旋律,永恒的命题。提倡素质教育是抓住教育质量的关键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当前,在职教队伍中对素质教育认识有两个对立的误区:一日“无关论”—职教与素质教育无关;二“即是论”—职教即是素质教育。前者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理解成方法问题,一方面把素质教育看作“应试教育”的对立体,认为它单纯是为克服升学观点,纠正教学为考试的办学方法,把一个带有方向性的改革看成是一种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忽视职教与普教问宗,忽视普教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对职教的影响和渗透,把一种适合职教发展。具有普遍性的教育理论看成普教的专利。后者以偏概全,把一种专业技术、劳动技能,素质的一个外在表现形式,视为素质的整体,导致在职教中滋长重表轻里,抓标丢本的短期行为。,缺乏全面、长远、创新的质量意识,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知识技能、身心品质、生存意识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和训练。因此技能好,不好用的学生屡见不鲜,这是澳视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宽广范畴和实质精悦,否定其方向性、指导性和普遍性的结果这种没有确立素质教育地位的职教办学观是无法把握住教育质量的核心—素质—人才的根本,毋容里疑是异致教育质量不高的关键问题。

三、定位的漂移.质量不能稳步发展

职教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等职教的定位应依据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熟练技能型、劳动型劳动者的职责岗位上。偏离岗位。势必影响质量基础工程建设,使质量无法稳定健康发展,甚至丧失基本特色。应该看到,传统的教育价值观、陈旧的就业观念及封建的残余意识依然存在。对学历的宠爱,对技能的偏见或不正当竞争需要,不少职校定位产生漂移,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作不必要的拔高,追求学历档次,不安心职教甚至自我轻视。暂且不谈“拔高”是否恰当,试想经过多层筛选,基本素质一般较差的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成具有中级技术人员水准,又有中级劳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若无非常之举,其真实性又有儿分呢?随定位的漂移,教材建设也攀高了,一本变多本。薄变厚,简变繁,学科间各白为本,由关联型变松散型,实践不多,理论不少,求档次。欠实用,偏离培养目标,失去教材特色;在专业设置上盲目地赶潮流,既与当地经济现状脱节,又与当前需要基础(知识、技能)扎实、有竞争意识、应变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趋势相悖,专业越分越细.以工种代专业,以岗位代专业的不规范设置时有发生这种漂移不定的基础工程,使教学缺乏一条稳定的轨道,增大了随意性,质量标准也有伸缩性了。

四、变相的应试教育,质基础削弱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实用主义:新实用主义;职业技术教育

以皮尔斯、詹姆斯和杜威为代表人物的实用主义是美国土生土长的哲学.发端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实用主义一经形成就被视为美国民族精神和生活方式的象征,培育了美国人的求实精神和进取心。勃兰特.罗素认为追溯实用主义的源头可以回到普罗泰格拉.①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之存在的尺度,是不存在事物之不存在的尺度。由此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意见不能用真理来决断.这与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有着一定的渊源。实用主义把实证主义功能化,强调生活、行动、实事和效果;把知识视为“行动的工具”,把“真理”归结为“效用”或行动的“成功”。在注重特殊实事方面,实用主义和唯名论是一致的;在着重实践方面,它和功利主义是一致的:在鄙弃一切字面的解决、无用的问题和形而上学的抽象方面,它与实证主义是一致的。②

尽管实用主义有其狡辩的一面,但是当人们发现所谓的纯粹理念和真理对个人生活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实际效用时,必然开始新的思考,实用主义从真理的效用角度出发,对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威廉.詹姆斯认为.当科学进一步发展,观念发生了变化.我们所有的法则和定律,就只是一个近似值。法则本身也越来越多,相反的法则定理不断出现.谁也不能指出某个定理就是真理的摹本。③

一、从古典实用主义到新实用主义

1.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主要体现在真理的效用性和动态性。皮尔斯认为真理体现在四个方面:表象或命题与对象的符合、抽象命题和理想极限的一致、探索过程最终将引导人们达成一致意见、能够.给人们带来满足感情的效果,通俗的说就是“真的东西不过是认识中令人满足的东西”。这四种真理.显然都与“符合论”相关。只是分别指谓“概念和指谓对象的符合”、“理论和目的的符合”、“过程和结果的符合”,以及“效用和情感的符合”;而且其基本宗旨都是讲“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对象的符合”。④

詹姆斯则进一步指出,真理作为观念和实在的符合,决不是一种固有的、惰性的静止关系或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而是一个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它由许多事件造成.本身也是一个连续证实和使之生效的过程,因此真理必须时时处处与人类的现实生活及具体事件相联系;必须在事物中实现,且具有认识上的“时间论”性质,即是人类“用经验的相继阶段之间的时间关系来给‘意义’和‘真理’下的定义”。⑤经验之前不存在真理,至多存在无数

未经证实的观念。

目前有些所谓的庸俗实用主义,用实用主义为自私自利、不择手段作辩护,实际上是对实用主义的异化和歪曲。实用主义虽然强调真理的效用.从价值观的角度阐释了真理的相对性,并主张美的行为胜过美的外貌,但它并不认为效用只是相对于纯个人的目的或利益。正如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威所言“把真理当作满足私人野心和权势的工具的概念非常可厌”。

2.实用主义的方法论

实用主义是一门强调行动的哲学.一直将自己视为实践哲学之楷模;突出效用的实践观和方法论,主张认识与实践、需要和兴趣、身体与社会应相互结合。认为实践是判定思想的标准,是厘定事物属性和价值的准则,离开实践,一切理论都是不实之词。

维科曾说“事实既是真理”,在他看来,只有人创造的事物才是可以被人所把握的,自然界的一切皆因二元对立而无法真正的为人所认识,人所能真正认识的只能是自己的感知而非自然本身,人类自己创造的事实才是最可靠的。实用主义在这个意义上把这一观点进行了延伸,正如詹姆斯所说,历史的一切哲学都是在咬文嚼字,所谓的伟大的思想家只是表达了他个人的哲学爱好。那么只有行动和实践才是个人寻求真理的途径,空想得到都是未经辩

护的知识,经不起事实和实践的推敲。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事实和实践在实用主义哲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

3.实用主义的美学观

实用主义赞同真善美统一的真理观,主张哲学应关心人类生活,而不是像所谓的纯粹哲学那样,远离平民百姓,它还主张培养审美情趣,塑造完美人格,在生活中要积极开拓、乐观向上,这种主张已经塑造了积极乐观、勇于探索的美国精神。实用主义者认为人生就是一门艺术、一种审美实践,主张人们应当勇于面对困境磨练自己;每个人都应从艺术中汲取精美之作。实用主义对哲学中不切实际的辩论哲学嗤之以鼻,詹姆斯在讨论唯物主义者关于是否上帝创造了世界的辩论中指出,不管是谁创造了世界,世界已然是目前的状态,谁也不能预见世界未来的发展,因此这种辩论是没有意义的.上帝就是物质的盲目力量,物质的盲目力量就是上帝,孰是孰非对现实世界并没有差别。实用主义主张哲学应集中解决“人应该怎样生活”的问题.帮助人类更好的寻求发展。真理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生活的手段和生存的路标,能够指引人们去寻求更好的信仰,促进更好的生活,因此哲学不应该只限于概念或纯粹的理论.而应是一种能动的和创造性的生活实践;应该能够培养现实中那令人满意的和令人欢愉的情绪,赋予意识,生活以力量和色彩,同时能够磨灭现实中的不愉快,增添可以享乐的东西。“幸福地活着”是哲学思维的目的。哲学就是用一种幸福的目光和快乐的心情去看世界和将美与审美作为自身目的的艺术。哲学实践就是生活审美的实践;

4. 研实用主义

早期的实用主义试图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的鸿沟,建立实用主义的真理概念,但是它本身的诸多弊端制约了其理论的发展,当代以来,实用主义再度复兴,产生了“新实用主义”,包括自然主义、实在论、自由主义和相对主义四种倾向。其中理查德,罗蒂是当今美国最知名的新实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按照理查德.罗蒂的区分,以皮尔斯、詹姆斯、杜威为代表的古典实用主义与以古德曼、普特南、戴维森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的分

界点是所谓的“语言学转折”,即放弃了经验的话题,拾起了关于语言的话题。古典实用主义和新实用主义的第二个差异是前者假定存在着所谓“科学方法:’,通过科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增进某个人的信念为真的可能性,而后者却不这么认为。“在比较真的事物和仅仅得到了正确辩护的事物的过程中.唯一的关键是可能的未来和实际的当下的比较”,⑥罗蒂否认真理的确定性,认为没有与现实相符合的真理,人类对真理确定性的追求是一种逃避行为,逃避的是现实世界的多元性和多样性。罗蒂主张把实用主义看作改变我们的自我形象的尝试,人与动物的区别并不像古希腊的哲学家所认为的那样,动物是生活在表象世界里,人类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类把探索当作对适应的追求,罗蒂进一步提出,用希望代替知识,用想象力代替理性。

二、职业教育的实用主义色彩

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潮运用到教育领域,产生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主张教育要培养学生“创造的思想力”,提倡学生“在做中学”,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做事里面求学问”比“专靠听来的学问好得多”。任务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情景学习、合作学习等理念,都吸收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的精华。

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因其学利·属性被赋予了更为浓重的实用主义色彩。按照洪堡的观点,如果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普通教育使人学会理性思考,使人之能够为人的话,那么职业教育“授人一技之长的定位”本身就划定了它的实用主义倾向。职业教育跟市场需求的密切关系又为这一倾向书写了更为浓重的一笔。

1.注重事实和实践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以及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与实用主义注重实践的风格一脉相承。正是在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下,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为就业做准备的特色,推行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而在中国,工学结合也早已经成为了职业学校的普遍共识,国家在宏观上努力加以引导,2006年底,在全国开始推广半工半读、顶岗实习,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注重实践这一特征。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的嬗变过程是实用主义色彩的又一体现。从学科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到职业分析导向的开发模。式(CBE和MES),从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宽基础活模块,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却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到多元整合开发模式,一直到目前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项目导向的课程)和设计导向的课程开发。⑦这一历史进程是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寻求结合的过程,无论哪一种模式,其实用主义色彩的体现不言自明。詹姆斯认为“实用主义离开了实事就觉得全身不舒服,同样,理性主义离开了抽象,就会全身不自在”,实用主义正是在关注事实这一点上与理性主义分道扬镳,职业教育也正是在技能培训这一核心环节上与普通教育相分离.技能学习的过程不同于学术知识的学习,它必须与行动相结合。“真正的知识”必须是经过“辩护”的知识,在普教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辩护”的过程.而在职业教育中,学生则必须要通过实际操作完成“辩护”,也即必须经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技能。

2.以就业为导向

学生毕业不是为了升学或者其他,而是工作,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与市场需求密不可分。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职业分析.可分为宏观的职业岗位种类和数量的需求分析,以及一般意义上的职业能力分析,以此来决定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种起点本身就是从实际出发的,它从本质上区别于学科教育通过学科体系的划分来培养学生。

以就业为导向,更加强调知识的实用性,不在知识里做学问,而星应用到实践之中.由实践来检验知识,由市场来检验技能;以就业为导向,决定了在职业教育中,必须避繁就简,摒弃那些没有用处的、停留在文字上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突出技能培养的核心地位。但是突出技能培养的地位并非要否定素质的全面提升,而是对提升职校学生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即职业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将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结合。杜威也极力倡导职业课程体系不能把职业教育同社会的、道德的和科学的事物分裂开来。

3.探索即是真理

詹姆斯认为,“一个真实性的观念就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静止的性质。真理是发生在意识中的。它之所以为真,是事件使之为真。它的真实性实际上是实践或过程,就是它证实它本身的过程,就是它的证实过程,它的有效性就是使之生效的过程。”这种对真理有效性的反思.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人们探索的欲望,理查德.罗蒂更进一步从“人之为人”的角度指出了探索的重要性,实用主义对探索的情有独钟是与它的真理观密不可分的,即真理的相对主义倾向,它认为理性主义的绝对真理束缚了人类的活动和创造力,真理本身是流动的,真理的价值在于对真理的检验,而非在真理本身。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对于职业技能的掌握至关重要。从职业技能的掌握过程来看,实习、实训环节是关键环节,尤其是其中的默会知识,学生必须通过亲自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实训中,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探索的精神。在对实训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实训教师普遍认为学生技能学习的最大障碍就是在实训学习中缺乏解决问题的动机和勇气,也就是一种探索的精神,遇到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往往不是努力尝试着解决问题,而是选择退缩,这严重制约着技能学习的质量。探索精神是职业技能形成的发动机.也是技术创新、技术发明的源泉,对于已有“旧的真理”的顶礼膜拜只会让人的思维固化,在这个意义上,实用主义所倡导的真理动态性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正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精神所在。

4.关注差异性

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职业种类的繁多以及学生个人特质的多元性,职业教育必须要投入更大的精力来面对学生的差异性。关于“一和多”,实用主义的观点主张人的自由高于一切,自由意志是人存在的意义,它反对理性主义的统一,也反对二元论的对立,实用主义认为,世界是由多种方法描述的“一”,而非一元论的“一”,差异性地解决问题,才更为接近世界的本源,它更有利于人的活动、人的自由、人的创造性。

职校学生需要在读书期间完成职业化的过程.尽管杜威一直竭力反对学生过早的职业化.而应该给予学生足够多的职业试探,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性决定了学生必须在学校期间完成职业化,毕业后才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诸多的差异性,包括学习能力、态度以及智力的多元化等,还包括个人职业兴趣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如果学生毕业后不从事所学专业,所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是很严重的,职校学生更为“专业化”,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并非所长,如果放弃本专业,其投入产出比将严重失衡。因此.职业学校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也具有更为现实和迫切的意义。

注释:

①勃兰特.罗素.西方的智慧[M].文艺出版社,87页.

②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M].重庆出版社,2006年月,39页,

③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M].重庆出版社,2006年月,42页.

④张之沧.实用主义真理观辨析[J].求是学刊,2004年5月.

③A·O.Lovejoy.TheThirteenPragmatismsand OtherEssays[M].1963.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素质教育不单是普通教育的改革方向,也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立足点,素质教育的精神对职业技术教育是同样适用的。几年来,在教学改革的不断研究和实践中,技术教育在突出应用性,职业性的同时,注重体现技术教育特色的创新和应变,确立了以能力培养为重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导向和现代教育体系,并初具雏形。

1重视发展非智力因素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更要传授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即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心理活动的两个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者中与创新能力关系更为密切的往往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教学中要充分重视非智力的因素对智能发展所起的调控作用,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看成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培养个性品格和知识能力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鼓励学生学习信心,优化教学氛围。培养学生鲜明的独立倾向和独创精神,敢于坚持已见,大胆标新立异。

(2)准确把握学习动机,促进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确定短期学习目标,及时点拔、诱导使其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动力。

2建立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教学体系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和类型。以往学科设置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所表露出的如重理论、轻实践;新工艺新技术含量少等诸多问题,极大地阻滞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迷失了创新知识的源泉,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据此将井下电钳工种首先作为试点:

(1)精简课程门类,打破学科界限,开设综合课程。如将《物理》中的“电学”部分、《电工》、《电子技术》并为《矿电》,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实用的知识技能。

(2)双管齐下,交叉设置理论、实习课教学。边学边练,在使学生有一门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的同时,又具备了比较感性、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3)分阶段陆续开设心理学、就业指导课。完善学生心智,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反应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3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技能是专业创新能力发挥的重要保证。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单一注入式教学会使学生的主体意识淡化,严重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才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最佳选择。在长期的教研教改活动中,始终把坚持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作为重点,让学生接受最前沿的学习理念、方法。

(1)理论课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发现式等现代新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用灵活多变的现场实验、感性电教、实验操作论证等多种方式,将理论贯穿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自觉主动获取知识。

(2)实习教学则采用现场案例、实物观察、模块拆分练习、顶岗模拟操作等先进的方式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实训,在实践中探索、发现问题,从而得到多方位的技能训练和培养,为专业创新的发展创造条件和作好准备,稳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4推行技能实训竞赛制

技能考核是技能练习的重要环节。在“学为主体”的素质教学新理念指导下,抽出专门的时间、场地,尽可能对学生进行实地考核,举行技能比武、竞赛等活动,并使之制度化。既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操作兴趣,又使他们能对照明确的标准有目的、自觉地进行训练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判自身。同时有意识地锻炼了学生的顶岗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了在实践中积累、在竞争中提高、在适应中生存的良性学习循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操作热情。

5试行开设第二课堂

职业技术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劳教场所;首要标准,职业技术教育;就业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017-02

落实“首要标准”,降低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必须提高解教人员的安置就业率,解决他们的就业困难,使他们顺利融入社会,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确保“首要标准”的落实。职业技术教育对解教人员顺利回归社会重新做人有着特殊的作用。据郑州市石佛寺劳教所对该所近期解教人员的调查发现,解教的381人中,就业的为95人,就业率为24.93%,就业人员一般表现积极努力,生活状态平稳。据上海市劳教局2009年调查显示,该市劳教人员解教后闲散无业和生活无来源,又被劳教的占“多进宫”劳教人员的47%和66.4%。解教人员回归后如果不能就业,生活没有出路,很有可能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劳教场所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劳教人员解教后能够充分就业,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所以能否确保劳教人员解教后就业才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要落实“首要标准”,劳教场所必须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

一、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劳教场所的职业技术教育相对而言起步较晚,还存在这许多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等,造成劳教人员解教后就业能力差,就业率低,“首要标准”难以落实。

(一)职业技术教育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

劳教场所的职业技术教育在项目的选择和课程的安排上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场所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用工需求相脱节,缺乏实用性: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与劳教人员的文化水平不相适应,缺乏针对性。

(二)教学条件落后,劳教人员受教育比例过低

劳教场所自身的职业技术教育条件差,突出地表现为无师资、缺资金。开办的职业技术培训班少,参加培训的人数少,总体受教育比例低。据广州市劳教所2005年调查该所参加职业技术教育获得劳动行政主管部门颁发有效证书的劳教人员比例,2001年为7%,2002年为5%,2003年30%,2004年为30%。

二、劳教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对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不重视

有些劳教场所的领导和民警对“首要标准”理解不深入,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劳教人员解教后的安置就业与己关之甚微,甚至无关,思想上不重视技术教育工作,认为职业技术教育花钱多,教育周期长,见效慢,处于辅助地位。

㈡现行的组织工作机制不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现在职业技术教育已经成为关乎劳教场所实现“首要标准”的关键因素,是劳教人员的顺利回归社会就业的基础工作。而许多劳教场所缺少专门机构进行相关的职业技术教育工作,有的劳教场所虽然建立了相关机构,但缺少相应的考核机制。加之很多考核指标属于软指标,在实际工作中难以量化考核,许多劳教场所领导和民警对上级的教学部署和常规任务,应付了事。致使一些劳教场所的领导和民警对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工作力度不够,不能深入实际,在技术项目的选择和课程的设置上针对劳教人员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合理安排。

(三)缺少必要的经费,师资等保障

现行经费标准难以满足教育矫治工作需要。目前市劳教所教育经费标准仍然沿用1993年《劳教教育工作规定》中的每人每月4元的标准,与教育矫治工作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明显偏低,劳教场所有时不得不靠组织劳教人员生产劳动来弥补所政和教育等经费不足的困难,导致重生产轻教育现象,或是教育课时被挤占,技术教育工作不能真正落实。缺少专职教师队伍。许多劳教场所没有专职教师,兼职教师虽然榜上有名,但有些兼职教师仅仅是统计报表上的虚名。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教育矫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劳教场所的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很难保证。

(四)相关法律法规滞后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劳教的法律法规已经严重滞后,其中相关的教育内容更是不再适合现实发展的需要,现行法律附中关于劳教人员教育工作中的一些制度措施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而且在现行制度中对教育工作的规定非常原则,可操作性差,而关于职业技术教育涉猎的就更少。

三、强化劳教职业技术教育

(一)提高认识,加强重视

劳教机关及主管部门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对劳教场所的领导和民警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帮助解教人员充分就业,适应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劳教机关的重要任务之一。使其在具体工作上重视职业技术教育,逐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

(二)创新组织机制,搞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

建立专职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协同多方面的力量共同搞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合理选择技能培训项目,针对劳教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经济条件较差、教期长短不一实际,在培训项目的选择上,尽可能地开设一些学制短、费用低、浅学易懂、培训面大的“短、平、快”项目。同时,还结合劳教人员兴趣爱好,尊重劳教人员意愿开展技术培训;其次是及时掌握市场用工信息,社会需要什么技术工人,就进行什么样的技术培训,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进行技术教育。联系劳动部门到劳教场所为劳教人员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为解教人员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就业服务;协调社会有关部门,在厂矿企业等建立劳教人员试工、就业基地。

有条件的地区可参考国外经验,联合政府部门将职业技术教育全面推进到劳教场所内。如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州,全州共有19个技术中心建在公立监狱内,4个在少年犯劳教所里,2个在私立诫勉所。专业开设从汽车修理到计算机应用一应俱全。84%的人出狱后能立即找到跟他们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并且每小时至少可以挣到8.59美元。这样使劳教人员全员有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

(三)建立健全职业技术教育的考核机制

劳教场所应建立领导责任机制,明确管理责任。坚持主要领导抓技术教育,必要资源用于技术教育,必要时间用于技术教育。把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纳入劳教场所领导工作的目标管理中,实行领导责任制。同时劳教场所还应建立民警考核奖惩机制,把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纳入民警年度工作考核范围,增加其所占评分比例,将职业技能培训获证率纳入场所教育工作目标考评内容,从参训人数、培训项目、获证率以及培训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评。从而调动劳教场所民警的工作积极性,把工作做好做实。

还应实行量化考核,制定科学完善的考核细则。要把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阶段性考核与长期性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起来。要将技术教育考核成绩和部门、民警个人工作成实绩挂钩,切实把技术教育工作变成一项硬任务。建立有效的教育矫治激励机制,对教育矫治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民警给予表彰和奖励。以增强民警做好教育矫治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四)建立健全职业技术教育的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