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语总结

外语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外语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外语总结范文第1篇

第一,外语系积极向院内其他各系学习,采取了组织小组,联系实践单位,进行实践活动的形式;同时大一同学也自发组织小组进行社会调查。除此之外,我系也允许同学进行自由选择,个人独自完成实践活动。这样,外语系xx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填补了去年没有实践小分队集中实践的空白,而且形式较自由、丰富;

第二,与去年相比,我系今年实践的内容更专业化,目的更明确。我系女生居多,语言能力是她们的强项,如果说去年同学们大多数是在办公室中进行的一般的文秘工作的话,今年大家都涉足了专业的翻译工作,英文校对审核及涉外导游等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实践目的也更明确地定位在应用英语知识与能力上。而调查类实践内容也相当丰富,包括:企业化社会调查(如“外向型经济发展情况”,“农业入世问题”,“房地产市场”等),医疗保险问题(如“聚焦农村医疗卫生情况”),抗洪纪实(如“洪水无情人有情”,“战歌嘹亮”等),教育问题(如“我的教师之旅”,“学知识与读社会”等),以及环保类问题。

第三,实践更加独立。即使是小组集中实践,同学们耐着酷暑,在“火炉”南京奔波调查,大家也需要更独立地安排暑期生活。同时,同学们还有个人组织小队实践与到其他城市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这也体现了实践的独立性,自主性。

外语总结范文第2篇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但一开始我就碰了钉子。在讲授第一课的时候,我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上了一堂自认为明白易懂而又不死板的课,认为教学效果如期理想,怎知小测出来才知道不如人意。后来听同学们反应,才知道我讲的口语大部分同学听不懂,而教学的部分内容同学们以前从来未接触过。从而可知,我在上课前根本没有了解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方面,农村的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全英教学,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七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而八班的同学比较沉静,学习欠积极性,虽然优良生比例大,但中下层面而也广,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教授Unit 3 . Lesson 9 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如何询问和回答时间”,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到“half”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圆卡纸,把它剪成一半,告诉学生这是圆的一半,也就是half。讲到”quarter”时,又把半圆剪成一半,那么剩下来的就是圆的四分之一,也就是”quarter”了。这样学生就形象地明白了这两个单词。而讲到如何表达时间时,我用了一个用红卡纸做的大钟,同学们一开始就被它吸引住了,显得颇有积极性。用实物让学生练习”What’s the time? It’s……”的句型,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特别是对英语这门学生不甚熟悉并感到困难的外语来说至关重要。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英语是一门外语,对学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英语,就要让学生喜爱英语,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原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帮助班上的同学改英文名,尽量多讲一些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故事,近来更帮部分同学交上了”penfriend in America”,让他们更了解英语,更喜欢学习英语。因为只有英语水平提高,他们才能达到交异国笔友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

因为英语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例如在七班,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 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英语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期中考和期末考是考察每位同学在本学期的学习成果,因此应该予以重视。考试前进行有系统的复习,考试后进行学科总结。从中段考试可以看出两个班的平均水平相当,八班的差生面相对较大。所以在中段考后的时间里,我把力量主要集中在两班的差生辅导上,特别是八班,以缩短差距。另外,还发现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够强,所以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轻松学,容易掌握。而期考结果证明,适当辅导差生对班的整体发展有很大帮助。

外语总结范文第3篇

为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更好地发展,便于交流和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扩大国际的交往和合作,学习和掌握英语等外语对中国人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对外交往迅速扩大,对外语和外语人才的需要更加突出。相比之下,亚洲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甚至孟加拉、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国由于英语比较普及,对外交往就比较容易,而且成了它们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和吸引外资的一大优势。我国由于英语等外语普及不够,影响了对外交往的规模和效率,也吃了不少亏,对我国许多优秀文化和科技成果对外交流合作也受到很大制约,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后进的地区甚至制约了对外开放的进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收集整理,普及外语和培养外语人才,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目前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亟须研究改进,我国在各阶段的教育(基储高教)对外语教学一直是重视的,开课很早,课时不少,从中学(有的从小学三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很多学生经过八年或十二年的外语学习,然而大多数学生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这说明我国的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

因此应当重视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工作。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用较少的时间,使学生学习掌握更多的外语知识,提高外语水平。外语教学中的教材问题、教师问题、语言环境问题等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可能还是教学方法问题。我总是在想,什么时候我们能找到一种适合于中国人更有效的学习外语的方法就好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有个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并用了一个星期天的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他在北京介绍他的教学方法的录像,看后感到很高兴。张思中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的一位特级外语教师。张思中外语教学法是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有效的,为我们改进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提供了一项可贵的经验。

对于教学,我是外行,但根据我们自己学习的体会,张思中老师的教学法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利用青少年记忆力好的优势,集中一段时间,用科学的方法记忆大量常用词汇,熟背经典课文,然后再通过反复阅读、翻译,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掌握文法,强调按照记忆的规律,通过反复和循环,加深记忆;注意调动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性、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趣味性,还有一条就是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自信心。我们中国人在学习外语方面有不少优势,只要方法得当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张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在长期实践中(将近四十年时间)不断总结和完善的,在几十年的探索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老师也参加了这方面的研究、试验和推广工作,并作出了不少贡献,甚至有新的创造和发展,所以说,这种教学法也是许多老师共同努力探索的结晶。这种教学法符合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实际情况,不仅适用于中小学生学外语,我看对成人学习外语也是有效的;既适用于英语,又适用于其它某些外语,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现在提高外语教学水平还有一个难题是教师队伍问题,而张思中教学法恰恰对教师水平的要求并不高,只要经过一段培训,一般外语教师都可掌握,解决了我们师资问题上一个人的难题。总之,它比较符合中国国情。见效快,容易推广。

正确的理论对指导实践是十分重要的,但正如《实践论》中讲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断理论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我们不论搞现代化建设,还是搞教学改革,都要提倡实践、实验。

凡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取得了好的实际效果的经验、方法,就应该加以肯定,进行总结、提高和推广普及,使之在更大的范围产生更多更好的效果。

这里还要强调一下,一种好的经验、作法并不排斥其他好的经验和教学方法。我们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学术上可以有不同意见。但不要因学术上的不同 意见和争论影响了对基本上是好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的推广。

进一步总结和推广许多老师的外语教学法,扩大推广面,要采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编制计算机教学软件(在制作外语教学的音像制品及计算机教学软件时,要注意尽可能采用母语国的教师的录音,以便外语的发音更加准确),加快师资培训,提高外语教师的业务能力,下一步还要研究教材和教学体系问题。

外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外语学习焦虑;语言学习;启示

1.引言

语言学习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随着语言学习的不断深入,各种阻碍语言学习的因素也不断地浮现出来。西方语言学家认为影响外语学习的心情感因素包括一个人的动机、信心和焦虑程度。语言焦虑在影响语言学习的情感变量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对外语学习焦虑进行研究。重新归纳和总结外语语言焦虑的研究成果对更深入地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外语教学与学习的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2.国外对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

焦虑这个词出现于19世纪初期,在1950年之前只有少量论述焦虑的书籍,佛洛依德在《精神分析导论》中首次提到焦虑,随后大量有关焦虑及相关主题的研究出现在各个领域,Scovel对焦虑的描述是“一种担心的状态,一种模糊的害怕”。Brown(1982)则认为“焦虑与不安、自我怀疑、忧虑和担心这些情感相联系的”。卡洛・梅《焦虑的意义》一书中通过对佛洛依德、葛斯汀、霍妮等焦虑研究者的著作的分析后,他将焦虑定义为“焦虑是因为某种价值受到威胁时所引发的不安,而这个价值被个人认为是他存在的根本”。后来经过研究不断深化焦虑的定义,一般认为焦虑是由于个体不能达到目标或者是无法克服障碍,使得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损,或者是由于失败感和内疚感的增加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一种情绪状态。

Spielberger(1983)将焦虑分为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特定情境焦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Horwitz(1986)开始将语言焦虑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别于其它的焦虑现象进行研究,并且将外语焦虑定义为“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紧张不安的情绪”。Horwitz(1986)认为外语学习焦虑包括交际焦虑,考试焦虑和害怕负评价焦虑,由此设计了外语学习课堂焦虑量表。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因此该量表被国内外研究者广泛使用,并得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Tobias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将外语学习焦虑分为三个阶段来研究的模式,即语言的输入阶段、处理阶段和输出阶段。在输入阶段的焦虑表现为外语学习者在接触到一个新的单词、短语或者句子的时候会产生不安或者烦躁的情绪。处理阶段的外语学习焦虑是指学习者在处理新信息的认知过程中所经历的恐惧和不安。外语学习中的输出焦虑是指学习者在被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材料时所经历的焦虑情绪。

Young总结了至少六种可能产生语言焦虑的原因,其中包括(1)个人以及个人与他人之间引起的焦虑;(2)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看法;(3)教师对语言教学的看法;(4)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5)课堂活动形式;(6)语言测试(1991: 427-439)。

从应对外语学习焦虑的策略的研究上看,国外学者对此作了多方面的研究,Onwuegbuzie(1997) 研究了210所的大学生的语言焦虑情况,在一个学期的四周中用多种研究工具收集有关学生个性,学习行为,态度,语言焦虑经历的数据。研究结果显示14个变量能有助于外语语言焦虑的预测和测量。而研究结果表明大一和大二的学生显示出最低水平的焦虑,但是会与学习时间成线性增长的趋势。

Chang, Anna Ching-Shyang(2008) 提出了四种听力策略减少学生在听力测试中的考试焦虑,包括在内容和词汇的提前教学,预习问题和重复的输入。

Duxbury(2010)通过对比研究美国大学和台湾大学学生合作学习对外语课堂焦虑的作用,发现美国学校学生外语语言焦虑与合作学习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而在台湾的三所学校中只有一所学校的数据显示学生外语语言焦虑与合作学习之间呈现显著相关性。

Nishitani, Mari(2011)从认知失败的角度,研究语言焦虑和内在动机如何影响学习策略的使用。研究结果表明有较高的内在动机的人更可能会使用多种多样的学习策略,相反,高语言焦虑的学习者更有可能将失败归因于焦虑,而不会去使用学习策略克服困难。

Chen, Chih-Ming(2011)在基于网络的一对一同步学习环境下,研究发现情感认知和沟通对减小口语语言焦虑是有效果的。Aydin(2011)在“Internet Anxiety among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谈到了外语学习者的网络焦虑。

3.国内对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略晚于国外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国内的学者开始研究焦虑这个变量对学生外语学习的影响,作者通过以中国知网上关键词检索的文章数量为根据,对国内有关外语学习焦虑进行分析。

国内学者对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一直呈增长的趋势,在2008年达到一个高峰后,2009年开始数量上有所下降后,2010年开始对它的研究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2002-2012年的期刊文献看来,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国内外语言焦虑的研究进行概括总结,包括对语言焦虑理论的介绍,二、对目前国内学生的外语学习焦虑状况的调查,三、外语学习焦虑与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四、针对外语学习焦虑的学习策略的研究,从数据可以看出针对外语学习焦虑的学习策略的研究占研究外语学习焦虑的论文的比例逐年增长,由此可以看出国内焦虑研究者对于如何缓解和克服外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焦虑现象越来越重视。

国内如刘泽海,朱晓东,邓伟,邢莉等学者从教师的角度提出了帮助学生缓解及克服语言焦虑的解决策略,他们认为教师应当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所需回答问题,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等等。从学习者的角度克服一定的语言焦虑,才能让语言学习达到更好效果。例如区社明提出培养学习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行合作语言学习以减少外语学习焦虑。

2007年开始,由于国内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应用,国内研究者把研究的目光渐渐移到了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方面研究语言焦虑的问题。闫朝晖在《利用网络优势克服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焦虑》中分析学生产生语言焦虑的原因后,提出网络环境下交互式英语教学法的优点。

4.结语和启示

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比可以看出国外研究者尝试用多种学习方法与策略去研究缓解和克服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焦虑问题,提高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而国内的相关研究相对起步较晚,且国内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大部分是建立在国外的理论基础之上,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都还做的不够。目前国内对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居多,如何有效地缓解外语学习焦虑和克服外语学习焦虑的学习策略会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1] 闫朝晖.利用网络优势克服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焦虑[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2]张琳娜,国内语言焦虑研究及思考[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28):106-108.

[3] Spielberger,C.D.Gorsuch,R.L.and Lushene,R.E.Manual for the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M].Palo Alto, Californi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1983.

外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 青年外语教师 专业自主发展

近年来,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加快,外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有关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研究相对缺乏。

一、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必然性

(一)教师教育理论发展的要求

Freeman认为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反思的动态过程。这个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是外语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目标是提高自身素质。这说明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专业自主发展。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是指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自觉的发展意识和发展行为。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由两方面内容组成: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内在自我发展的需要。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是外因,内在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内因,内因起根本作用,是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青年外语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状况,自觉设置专业发展相关规划,进行专业学习,同时不断监控自己的专业发展。自主专业发展意识能够增强青年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责任感,促使青年外语教师自身对外语专业的发展保持自觉主动的态度,并且能够自觉主动地调整自身专业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发展,让自身的专业发展达到要求。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从当前国内外语教育情况看,外语教学一线的主力军是青年教师,他们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是外语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教育改革的成败与青年教师密切相关。调查显示,高校外语教师师资队伍也存在年轻化问题。新入职的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但很多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缺乏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师年轻化的特征是可塑性强,其成长具有阶段性和可预料性。因此,很有必要探讨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问题。

二、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基本观点

20世纪60年代以来,自主的概念成为外语教育领域的热词。教师自主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恰当把握教学过程、有效实施教学、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是教师自主地进行自己专业发展的过程,即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出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计划,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自己监控自己专业发展的过程,自己评价自己专业发展的状况,把外在的要求同自己的发展恰当地结合起来,通过自我反思,通过自己对自己的专业结构进行分析,认清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运用必要的调控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自我发展需要为动力,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反思,提升专业素质和完善信念系统的动态过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在内容上包括专业道德和精神、教学科研能力、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理念等方面的意识,时间上包括对过去自身专业发展状况的总结意识、对现阶段自身专业发展态势的意识以及对未来自身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三方面内容。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即智力,特殊能力是指教学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教学语言能力以及教育教学交往能力等与外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相关的各种能力。

三、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途径

(一)加强自主意识

人的素质中有一种人的自我再生、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柏拉图说过“凡是自动的才是动的初始”。不具备自我意识的人是不可能有自己的持续发展的。自我发展的意识是教师真正实现自己专业发展的前提。具有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教师,会对教师角色有强烈的认同感,会认真思考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及方向,会制定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发展目标,会选择适合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式,并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加以监控。有了专业自主发展意识,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能自觉地将自己过去的发展、现在的状况和未来要达到的发展目标进行权衡,清醒地认识自己、理智地筹划未来、有效控制当前的行动,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能影响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从而用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外语教师由于自身学科的独特特点,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处在成长过程中的青年外语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外语教师教育中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主动树立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有效选择自身发展需要学习的内容,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完善自身素质,提升专业水平,实现专业持续发展。换言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应该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突出自身对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及主动性,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不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语言能力和技能,进行主动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性、差异性和创造性。

外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外语水平,收入,相关性,改革

一、文献综述

1999年,许其潮(1999)首次将“语言经济学”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并且初步介绍了国外语言经济学的观点和研究内容,至此语言经济学正式传入中国。汪丁丁(2001)也较早地介绍了国外的部分成果,并对语言习得问题进行了经济分析。之后的几年内的一些研究基本上都是从新兴学科的角度来介绍国外语言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并且对语言经济学的各个前沿分支进行总结和评述。经过一系列的发展,中国的语言经济学开始了独立的研究思考。如:张卫国(2008)从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角度总结并提炼了语言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框架;黄少安、苏剑(2011)则进一步提出并论证了语言经济学的几个基本命题,等等。除了理论研究以外,还有江桂英(2010)、李宇明(2011)等人的应用性研究。

国内的学者没有就我国的具体数据对外语水平和居民的劳动收入进行实证检验,因此本文首先对语言经济学产生依赖的研究进行总结、概述,然后选取了前人研究中常用的年龄、性别、工作经验等常用解释变量,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2006年CGSS中国城市家庭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并且得出二者之间正相关的统计关系。本文是首次利用国内的数据对收入和外语水平进行实证分析,而且本文结合之前的研究揭示了语言经济学在我国发展建设中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模型设置

(一)变量定义

被解释变量:本文研究的是外语水平对收入的影响,收入为被解释变量。问卷中有关于被调查者的两项收入:年收入和最后一月的月收入。年收入不仅包括工资收入,而且包括奖金、福利以及其他收入在内的总收入。但是年收入明显不适合作为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因为年收入中只有工资收入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来外语水平的收入提高效应。也就是说,外语水平更多的是与工资收入相关,而不是与年收入相关。因此,本文选取被调查者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作为被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用于本文分析中的自变量包括常用的收入模型中个人层次的变量:年龄、年龄的平方除以100(除以 100 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模型中回归系数的易读性。)、性别、户口、教育年限以及文章要研究的影响因素――外语水平。

(二)数据的收集

本文实证分析的数据来自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和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联合进行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年的城市样本,该数据涉及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0,000 个家庭户,样本总数为10,151个。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选取了其中的年龄、性别、户口、受教育年限、外语水平以及工资收入等指标进行分析。另外,按照收入影响因素的研究惯例,本文将年龄平方项/100作为一个研究变量。本文设置性别为虚拟变量, 0代表男性,1代表女性;设置户口、教育水平和外语能力为等级变量,调查中户口分为三个级别,1为农业户口,2为非农户口(蓝印户口),3为非农户口(城镇户口);外语能力分为6个水平,1表示对外语一点也不懂,2表示能懂得一些简单的日常单词,3表示能进行一般的日常外语会话,4表示能看一些简单的外语文章,5表示能够比较熟练地听说读写,6表示外语使用得非常熟练。除此之外,被调查者的年龄,教育年限,收入等都为连续变量。

由于是调查数据,其中存在很多无效值、缺省值以及不符合要求的数据,必须将它们剔除。具体的处理方法如下:(1)由于本文研究的是目前在职人员的情况,因此必须剔除掉那些目前没有工作和从未工作过的人的数据;(2)对月工资收入小于100元的数据以及无效值(问卷中关于收入的问题9999997代表问题对被调查者不适用,9999998代表不知道、不清楚,9999999代表拒绝回答);(3)将部分教育年限缺省的数据剔除,第98个被调查者的教育年限为98年,视为无效值,本为将其进行了删除。进行这一系列处理之后, 最终所得样本数为4649个, 其中男性 2411人,女性2238人;平均年龄为41.93岁;平均教育年限为10.12。处理后的具体的变量描述性统计量见下表:

注:lnincome为2006年CGSS数据中被调查者最后一月工资收入的对数值

age、age^2/100分别为被调查者的年龄,年龄的平方项除以100

gender为被调查者的性别

hukou为被调查者的户口

eduyear为被调查者的受教育年限

foreign代表被调查者的外语水平

表1汇总了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信息与具体定义。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样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12年,即平均达到了高中教育水平,这与我国长期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是分不开的,也充分说明其实施的效果是基本理想的;而标准差为3.31,意味着教育分配不均等的现象依然存在。对数月工资收入的平均值为6.78元,标准差为0.74;相应的月工资收入的均值为1263.11元,但是其标准差却达到了3780.87,这充分说明样本中的人员的收入差距很大,贫富不均现象明显。外语水平的均值为1.64,水平介于1(对外语一点也不懂)和2(能懂得一些简单的日常单词)之间,说明被调查对象的整体外语水平仍然较低。

(三)模型形式的设计

对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并将模型设定为:

三、模型的估计与调整

在EViews中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得到的结果见图1。估计出的模型结果为:

(一)经济意义检验:

从回归结果中看,外语水平作为解释变量的系数为0.112988,而且系数检验的t统计量在0.05的显著水平下是显著的,也就是说,2006年CGSS数据显示外语水平对于收入的影响是显著的,并且两者之间是正相关的:随着外语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入也相应的提高。更确切的说:外语水平增加一个水平,收入提高0.1130%。另外还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加,教育年限的增加,被调查者的工资收入也是增加的,男性的工资收入普遍高于女性的收入。这和生活中存在的现象乃至之前的理论研究都是相符合的。

(二)统计推断检验:

从回归的结果看,模型的F统计量的值是212.2319,可决系数为0.215268,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214253,二者仅相差0.001,考虑到所采用的是截面数据,认为模型整体的显著性,对数据的拟合优度是可以接受的。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在0.05的显著水平下,由回归结果中的P值可以判断,模型中的age^2/100、性别、教育年限和外语水平都是显著的,就是说对收入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另外,在10%显著水平下,年龄和户口对收入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因此认为模型显著性良好。

(三)计量经济学检验:

根据经验,截面数据更容易产生异方差,对模型作White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检验知Obs*R-squared=4649*0.005926=27.549974,表明模型不存在明显的异方差。

四、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2006年CGSS中国城市家庭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外语水平和收入之间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以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一)改革英语教学,提高双语水平

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会说外语的人是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英语培训来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的,但是从经济限制、个人发展等多个角度而言,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还是在校学生的首选。

改革英语教学,首先要优化外语教学队伍,提高师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决定教学质量的根本因素是师资力量,虽然现在聘请外教的比例越来越高,但是国内大部分学校的外语教师的主要来源还是国内的师范院校。

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师范院校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并从整体上提高外语教师的门槛限制,改善外语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口语水平以及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其次,要优化外语教学方法与手段。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如的情景法、听说法、翻译法等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学生在课堂中大部分时间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少能积极参与。根据老师和学生的反映,近几年来开始普及的任务法、互动法等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提高,也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教师可通过实践,发现并总结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能力,从而提高其外语水平。

再次,改革教材内容和评价方式。外语教学主要依靠教师讲授教材,因此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以及内容布局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外语教材都是以单词和课文为主,而且内容相对比较枯燥、陈旧,不仅难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外语教学应该使用内容有趣且贴近于现实生活的教材,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外语应用能力。

(二)改革社会制度,促进外语学习

外语水平的提高,除了改革外语教学之外,还需要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等各方面的改革才会有比较明显的成效。例如,政府应该充分利用语言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指导意义,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来引导、鼓励对劳动力市场上外语人才的需求,并以此来提高外语水平高的人群收入。较高的收入便会激励人们更加努力的去学习外语,并且达到更高的外语水平以获得更高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杜鹏.我国教育发展对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5(4)

[2]黄少安,苏剑.语言经济学的几个基本命题.学术月刊,2011(9)

[3]张卫国.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综述.经济评论,2011(4)

[4]Bleakley, Hoyt, Aimee Chin.Language Skills and Earnings: Evidence from Childhood Immigrants.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4(86)

[5]Marschak, Jacob.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Behavioral Science,1965(2)

[6]McManus, Walter, William Gould and Finis Welch.Earnings of Hispanic Men: The Role of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1983(2)

外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日语 听力 教学法

一、引言

“听”是学习语言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听力教学也是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传统教育思维和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们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熟记单词和语法上,却忽视了对“听、说”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学习了四年日语,却无法用日语和他人进行日常交流的尴尬局面。听力教学是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与其他课程不同,听力没有直观的材料,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耳朵去接受信息并转化为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学生会因为听不懂而感到紧张和畏惧,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失去语言学习的信心。因此怎样提高学生的听力学习兴趣、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改革传统的听力教学方法等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本论将从日语听力教学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方法,试图探求较为有效的听力教学方法。

二、高校日语听力课教学的现状

日语听力作为日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二学年开设。周课时数根据各个高校情况不同大约在2-4课时左右。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一般借助多媒体等听力教学设备,采用教师播放音频内容,学生们听后完成问题的方式进行。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所听到的内容。这种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情绪。教师播放录音然后对答案,这种相对单一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使得课堂气氛相对沉闷,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同时,传统的听力教学方式下,教师无法兼顾到每一位学生,有些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即使听不懂录音内容教师也很难发现。还有一些高校,过分看重日语等级考试的过级率,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基础日语的学习中。学生们也相应的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熟记单词和句法上,忽视了对听说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到了大四毕业的时候还无法听懂日本人的日常对话,也无法用日语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显然有悖于高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方针。对于日语教师来说上述日语听力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必须要加以重视。

三、日语听力教学法总结

近年来在日语听力教学法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很多。种星琳在《浅谈日语听力教学》一文中指出日语听力教学现存的问题包括:心理障碍、口语障碍、文化障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对策有:1)坚持用日语授课,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2)了解施教对象,上好第一堂课;3)听说结合、精读泛读结合、分段听与预习听结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张北林在《高级阶段日语听力教学法研究》一文中对日语专业学生的两个班级分别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逐句听解法和概略式听解法进行比较实验,最后提出“以逐句听解法为主导,逐句读解法和概略式听解法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郝周绍在《“后方法”时代的日语听力教学研究》中借鉴近年来外语教学的新提法――后方法(post method pedagogy),后方法的核心理念是“学习者自主”和“教师赋权”。后方法主张灵活、开放的外语教学法,它以适应学生需求为目的,鼓励教师将课堂实践教学理论化,不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也不谋求最佳教学法,旨在帮助解决长期以来教师们的困惑和难题――对各种教学法的选择。从国内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参考文献来看,日语听力教学法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四、日语听力教学对策研究

为改进传统听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们的听解能力,笔者在日常听力教学活动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具体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1.逐字跟读法。即要求学生将听到的内容逐字逐句地复述出来,复述内容必须准确无误。这种方法适用于听力学习的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的日语语感尚未形成,逐字逐句地复述录音原文,并要求学生模仿语音语调以及原文中说话人的语气,不仅可以让学生准确的掌握日语信息,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日语语感,纠正语音语调,规范日语发音。

2.逐句听写法。即要求学生将听到的句子直接默写出来。这种方法虽然比较费时费力,但是可以保证学生准确的掌握信息,同时准确的写出单词,不仅锻炼了听解能力,也锻炼了笔头功夫,一举两得。

3.整段复述法。即要求学生将听到的段落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快速总结出来。这种方法适用于听力学习的中高级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意在培养学生们对整段文字的把握能力。即使有少量听不懂的词汇,如果能够听懂大意,也应当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较长内容的听解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日语口语组织能力。

以上这三种教学方法是笔者在自身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此外在听力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笔者在围绕指定听力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大量日本文化相关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补充NHK、TBS新闻原稿等内容让学生掌握日本最新的动态和词汇。通过这些听力教学方式的改进,学生们的听力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加强,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五、结语

“听”是与人交流过程中获取信息的第一步,也是外语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高校日语教学过程中对听解能力的培养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不能一味保守的坚持传统听力教学方法,也不能彻底摒弃它。传统听力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方法相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希望笔者提出的逐字跟读法、逐句听写法和整段复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性作用,笔者将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实践、总结和完善此教学法。

参考文献

[1]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郝周绍.“后方法”时代的日语听力教学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5)

[3]薛敏.浅谈日语听力教学的有效对策[J].高教前沿.2012(05)

外语总结范文第8篇

一、三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实施方法

“注重语言知识”教学模式的总体特点是:属于传统的以传授语言知识为目的的教学范畴,课堂教学主要运用语法翻译教学法。采用传统教室授课,承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权威作用,尊重教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个人判断与选择,重视构词法、句型等语言结构和难句分析以及词义的讲解,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并背记课文之后的词汇表和短语,找出课文中的难句,并通过补充例句加以巩固,课后必须复习,学进度和教学难度,强调语言系统的掌握对语言习得的作用。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通过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听写、提问、讲解、举例类推等方式和布置学生完成预习、复习、书面作业等任务得到强化,着重听、读、写、译,兼顾口头表达,不增加或很少增加课本以外的课后练习。

“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教学模式的总体特点是:在注重交际的同时,把注意力也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外语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学会运用外语进行交际。所以,注重语言知识的目的在于发展交际能力,在于利用语言知识提高交际能力,而不是孤立地学习语言知识,语言知识的输入必须建立在交际教学的框架之中。

“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与“注重语言知识”或“注重交际意义”模式的不同在于:“前者在继承了‘注重语言知识’的前提下,把教学重点放在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上;而‘注重语言知识’模式只限于无意义的语言知识的灌输,‘注重交际意义’模式又摈弃语言知识。”

反映在教学活动上,形式与意思是一个连续体(continuum),两个极端是形式和意思,之间存在着许多形式与意思比例不同的定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定位的教学活动。William Littlewood在其Task-Based Learning of Grammar一文中提出五种活动模式:非交际性学习、准交际性语言实践、交际性语言实践、结构化交际、真实际。

Littlewood的形式――意思连续体表明:意思成分随着活动的真实性提高而增加;反之,形式成分随之减少。但不管是“重形式(focus on form)”的非交际性学习,还是“重意思(focus on meaning)”的真实际,都没有完全排斥对方。在非交际性学习活动中,也可能存在一定意思成分(主要指语义上的意思);在真实际活动中,还可能带有一些形式成分(主要是需强化的结构)。

二、效果分析

为了检验各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我们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了各实验班前两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现将参加各种教学模式学生考试成绩的平均值、全距、标准差及全距总结如下:

此表数据表明:“注重语言知识”教学模式与“注重交际意义”教学模式学生成绩标准差与标准误比“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教学模式要高,说明前两种教学模式学生成绩离散度大,两极分化现象比较明显;而后一种教学模式学生成绩更稳定、均衡,更趋正态分布。

为了使各模式教学效果对照更清晰,我们还对各实验班学生成绩的及格率和优秀率作了统计分析,其结果如下表所述:

(其中FOF代表“注重语言知识” 教学模式;FOM代表“注重交际意义”教学模式;FAM代表“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

通过表中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优秀率还是及格率,“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 教学模式要远远高于其他两种教学模式。由此从一个侧面表明,此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教学模式,实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当我国高职外语课堂还在使用“注重语言知识”教学模式的今天,本课题提倡“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教学模式。本课题认为该模式比较切合当今中国的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因为,“注重语言知识”模式与外语学习的目标和机制相悖;“注重交际意义”模式不切合我国高职外语教学实际,不能满足高职外语教学需要,也与外语学习机制不符。而“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模式则可以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即比较符合外语学习的机制,也能适应我国高职外语学习的环境和需要。在实施该模式时,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该模式吸取了“注重语言知识”和“注重交际意义”的优点,教学的重点必须是在交际教学的框架中注重语言知识的掌握。

Littlewood指出,有意识地学习和无意识地习得都能促进外语水平提高。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他推荐外语教学的两步法:

第一步为交际前活动。属于语言知识和单个语言技能的输入和训练阶段。通过认知活动(教师讲解,语法练习等)和学生习惯形成活动(重复,操练等),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学生在此阶段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所学的语言点上。

第二步为交际活动。属于整合内化技能阶段,是学生综合孤立的单个技能以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目的的练习活动。从语言的生成建构观点出发,此阶段是促进学生自然习得外语的过程。学生在此阶段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交际意义上,而非语言知识上。

根据Littlewood的观点,两步法的教学进程是:从最初的语言知识入手(教师讲解、演示、语法练习等),到最终的交际活动(学生、师生之间的主题对话、自由对话、讨论等)结束。根据我国的高职教学环境和特点,最初的语言知识输入阶段是教师主讲。但是,必须强调的是:“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模式教学决不可停留在这一阶段,而必须进展至两步法的第二阶段――交际活动阶段。第一阶段是实现外语教学目的的催化剂,是帮助加快学生习得进程的不可少的学得阶段。真正的习得只能通过第二阶段实现。能否实现两阶段的教学步骤也是区别“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模式与其他模式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