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表示声音的词语

表示声音的词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第1篇

表示声音的词。吱吱呀呀是一个重叠的象声词,一般是描摹木制品挤压摩擦发出的声音,如船桨划动时的声音是吱吱呀呀,木门被风刮开又关上,也是吱吱呀呀的声音。吱吱呀呀是AABB式词语,这样词语还有:明明白白、星星点点、多多少少、蹦蹦跳跳、轰轰烈烈、吞吞吐吐、隐隐约约、密密麻麻、从从容容、断断续续等。

词语:词语是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词(含单词、合成词)和词组(又称短语),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单元。新词典词语丰富,信息量大。词是由语素组成的最小的造句单位。词语有2字、3字及4字的分类,但请注意,词语不属于成语一类。在汉语里,一个字也可以算作词语。

(来源:文章屋网 )

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第2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选学课文《黄果树听瀑》教学片段:

师:有关“听瀑”的句子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已经按照顺序找出来了。但是简简单单的瀑布声,作者为什么能把它们写得如此生动?

(生沉默)

师:同样表示声音响亮,作者用了“渐近渐响”“人喧马啸”“响遏行云”“如雷轰鸣”“訇然作响”等不同的词语,可见作者的用词是多么――

生:丰富。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一下子就发现了作者的第一个写作手法――用词丰富。(板书:用词丰富)那么谁发现了作者的第二个写作手法呢?

生:作者多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那么作者都把这些声音比作了什么呢?

(生答略)

师:在不同的地方听不同的瀑布声,把不同的瀑布声比作不同的场景,可见作者的比喻用得多么恰到好处。(板书:恰用比喻)。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除了恰到好处的比喻,作者还展开了恰到好处的联想。

师:你真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太棒了。

(在“恰用比喻”补充上板书“联想”,并指导学生朗读作者联想的内容。)

师:作者妙笔生花的写作手法还有吗?

(生沉默)

师:让我们再来看第一句话,听老师读一读,边听边思考在我的朗读中,哪些词引起了老师的关注。

生:刚才老师在朗读时,关注了“飘来、拂过、涌漫、盖过、只存下”等一连串的动词,而且读得越来越有力量,让我们感受到声音的渐近渐响。

师:你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那么从这些词语里,你感受到作者用词除了丰富还有什么吗?

生:准确。

(师表扬,在“用词丰富”补充上板书“准确”。)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交流,我们发现了作者能把文章写生动的主要原因在于用词丰富准确,恰用比喻联想。谁能用今天所学的写作方法来评一评这一句话。(出示句子)

生:我感觉作者用词重复单一了。

师:你一下子找出了它的问题,那么你能用上我们刚才所学的几个表示声音的词以及老师给你们带来的曾经学过的表示声音的词语试着来改一改吗?(出示词语)

(生答略)

师:你听听,刚才同学们用上了不同的表示声音的词语,使句子一下子听起来也变得生动了,可见用词丰富是多么重要啊。

师:这句话又有什么问题呢?(出示句子)

生:比喻不恰当。

师:一下子找出了问题所在,谁来帮助修改一下?

(生答略)

师:这位同学改的句子不但使比喻更恰当了,还加了自己的联想,太有文采了!

师:同学们,通过修改刚才的两句话,我们再一次感受到用词丰富准确,恰用比喻联想的重要性。让我们再看以下几张图片,这是老师上星期去爬山的时候拍到的一组图片,请问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答略)

师:看着这些图片,你又听到了什么呢?(稍停顿)回到家的时候,我也以听的角度写了几句话。(出示句子,老师配乐诵读。)能评价一下老师写的这一段《听枫》吗?

师:同学们,其实习作一点都不难,只要你牢牢记住“用词丰富准确,恰用比喻联想”的诀窍,你也定能妙生花。接下来,请大家选取屏幕上其中的一幅或多幅图,来写一段《听雨》。

【浅思】

上述案例,是我执教《黄果树听瀑》的核心,是基于读写结合这一教学思想而设计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听瀑的五句话,找一找,读一读,特别是把五句话整体呈现,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瀑布的气势恢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为什么能把简单的声音写得如此生动。当我刚把问题抛出去的时候,学生的沉默显然表明他们不明白我提问的意图。在我做了适当引导之后,学生的思维马上就集中到课文的表达方式上并且说得很好,可见我的预设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次次总结作者的写作手法之后,我出示了两句病句,让学生修改,目的就是巩固作者的写作手法,边修改边进步,为读写结合做好进一步的铺垫。之后,我出示一组图片,由老师配乐深情诵读自己所写的文字,让学生评一评,学生的确很好地运用了课堂所学的习作手法进行了回答,既达到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又因教师自己的例子激发起习作的兴趣。

但是,通过观察学生《听雨》的课堂习作,大多数学生能运用课堂学得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但少有精彩文笔。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基于读写结合的教学思想没错,但既要让学生习得作者用词丰富准确,又要让学生感悟作者恰用比喻联想,这一教学目标是不是过于宽泛了,以致学生在写《听雨》的时候,被太多的目标条件束缚,反没了目标,乱了思绪。可见,寻找最佳的读写结合点,要做到要求明确且集中。

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拟声词;拟态词;音意形的联系

1.拟声词、拟态词的定义及分类

为了能够更加如实地反映拟声词、拟态词的原态,下面以北原白秋的童谣《お花》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乳色お月さま朝の月、子山羊がめうめう乳みに、萌葱のお月さま一重、蛙がころころラムネむ。

歌词中划线部分分别描写的是山羊和青蛙的叫声,像这样描写外界声音的词语称为拟声词。但是有人认为外界的声音很有趣而故意模仿发出的声音就不能称其为拟声词。例如有人喜欢模仿山羊的叫声,而且模仿的非常像,简直就像真的山羊的叫声一样,就不能称其为拟声词,而应称其为声音模仿。拟声词与声音模仿不同,它是语言的一种,不同的语言其表达方式也不同。例如:在英语中描写山羊的叫声的拟声词是“bleet”。如果是声音模仿的话,无论是日本人还是美国人,在模仿同一种动物的叫声时,发出的声音应该是一样的。

在北原白秋的《お月》中,有如下歌词。

空色お月さま昼の月、蝶々ひらひらを出た、色お月さま十三夜、狐がきょろきょろ骨盗りに。

歌词中划线部分与上述拟声词很像,可是性质却有很大不同。“ひらひら”是对蝴蝶飞舞时煽动翅膀的描写,并不是表示蝴蝶当时发出了hirahira的声音。描述狐狸的“きょろきょろ”也是如此,是对狐狸不安地环视周围的描写,而不是其发出了kyorokyoro的声音。一言以蔽之,用文字化的声音描写事物状态的词称为拟态词。

2.拟声词、拟态词的音形意之间的联系

本文以浅野鹤子编纂的《拟声词拟态词词典》中出现的词条为考察对象来分析拟声词、拟态词的音与意、形与意之间的联系。

2.1 音与意的联系

拟声词通过声音模仿的方式在构成时尽量选择与实际发出的声音相似的音节。例如:

び出してきた鼠が部屋中走り回るので、女たちはきゃきゃいで逃げまどう。

バスの中で、ごほんごほんせきをする男の人がにいてになった。

“kyakya”描写的是由于惊恐、喜悦等而发出的尖锐的叫声;“gohongohon”描写的是持续咳嗽而发出的声音。这两个词都是模仿实际发出的声音而创造出来的拟声词。

拟态词就不那么容易通过简单的模仿而被创造出来。拟态词的构成是遵循一定规律的。首先,从元音来看,音节中带元音“e”的拟态词的数量极其稀少。如果拟态词中有元音“e”,那么它多半表示人品性不好或是带消极意义的说话人不愉快的心情。例如:“べちゃべちゃ”指持续不断地讲话,给人一种不快的感觉的样子。元音“i”则通常用来描述小的、高的、尖锐的、移动快的事物。而元音“a”“o”则有与其对立的倾向。元音“a”通常用来描述事物声音大、状态轻。元音“o”通常用来描写事物笨重迟缓等。例如:“ひひ”用于描写因痛苦而发出的悲鸣声;“わわ”表示放声哇哇大哭的样子;“のろのろ”表示慢慢吞吞的样子。其次,从辅音来看,像“g z d b”等浊辅音一般用于描写大的、迟钝的、笨重的、不洁净的事物;而其相对应的清辅音如“k s t p”通常用于描写小的、锋利的、轻盈的、干净的事物。一般来说浊辅音要比相应的清辅音描述的程度深。例如:“けらけら”用于描写轻轻地发出的伴有愉悦心情的笑声;“げらげら”则用于描写毫不掩饰地捧腹哈哈的大笑。

如上所述,拟声词通过声音模仿的方式建立与实际发声的词意之间的联系,而拟态词主要通过选择不同的元辅音来表达相应的特殊含义。

2.2 形与意的联系

根据词形可将拟声词、拟态词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基本形、促音形、拨音形、长音形、り音形、词干反复形以及混合形。下面以描写呼吸的“ふ”为例来说明拟声词、拟态词词形与词意之间的联系。

ふっとため息をもらす。

ふんと鼻の先であしらう。

机の上をふと吹いてほこりをう。

が高いのか、ふっふっと苦しそうに息をしている。

ふふんとやっと鼻の通りをよくする。

上述例句中划线部分的词都是从“ふ”的基本形派生出来的。促音形“ふっ”表示一瞬间轻轻发出的叹息声。拨音形“ふん”表示强烈地一下子呼出气体的声音。长音形“ふ”表示轻轻地长呼气的样子。词干反复形“ふっふっ”表示短促地呼气的样子。“ふふん”表示短时间间隔内从鼻子里发出的哼哼的声音。由此可见,拟声词、拟态词的词形构成有以下几个特点。促音形由于发出促音而突然停止,因此其倾向于强调一瞬间的状态。拨音形在力量方面给人以强大的感觉。长音形给人以动作、状态延长之感。词干反复形倾向于动作的连续。而混合形根据组合形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上述例子中的“ふふん”是基本形和拨音形的组合,倾向于动作的反复、有力。表示呼吸的“ふ”的派生词中没有り音形词,下面以描述笑的样子的“にやにや”为例进行说明。“にやにや”表示由于内心的喜悦而窃笑的样子。“にやっ”表示不连续的一瞬间的笑。“にやり”表示内心认为某事进行得顺利的瞬间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来的笑。因此り音形词不仅表示动作的瞬时性,还包含其状态轻盈、柔软、缓慢等含义。如上所述,拟声词、拟态词的词形根据其组合形式不同,可以表达相应的特殊的含义。

3、结论

拟声词、拟态词因其具有丰富的描写力而被日本人广泛使用以弥补和语词汇数量少及日语动词表达意思模糊的弊端。通过对日语拟声词、拟态词的音、形、意之间的联系的考察,得出以下结论:①日本人有很强的模仿力。②日本人有很强的创造力。③日本人的内心特别细腻。

参考文献

[1]浅野子.音辞典[M].角川店,1979年.

[2]山本弘子.日语拟声拟态词・高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吴丹.日语拟声词拟态词的形态学特征[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5).

[4]张剑.日语拟声词拟态词语音特征及语法功能[J].湖南科技学院,2007(5).

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第4篇

一、口语表达技巧的基本要求

(一)发音正确、清晰、优美

一般来说,最佳语言是:

(1)准确清晰,即吐字正确清楚,语气得当,节奏自然;

(2)清亮圆润,即声音宏亮清越,铿锵有力,悦耳动听;

(3)富于变化,即区分轻重缓急,随感情变化而变化;

(4)有传达力和浸彻力,即声音有一定的响度的力度,使在场听众都能听真切,听明白。

要达到最佳语言效果,一般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

1、字正腔圆

2、分清词界

3、讲究音韵配搭

汉语讲究声调,声调能产生抑扬急缓的变化,本身就富有音乐美。好的演讲,平仄错落有致,抑扬顿挫,显得悦耳动听。

(二)词句流利、准确、易懂

1、句式短小。演讲不宜使用过长的句子。

2、通俗易懂。要使用常用词语和一些较流行的口头词语,使语言富有生气和活力;

3、不过多的做某些精确的列举,特别是过大的数字,常用约数。

4、较多地使用那些表明个人倾向的词语,诸如“显而易见”“依我看来”等等,并且常常运用“但是”、“除了”等连接词,使讲话显得活泼、生动、有气势。

(三)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一般来讲,表达坚定、果敢、豪迈、愤怒的思想感情,语气急骤,声音较重;表达幸福、温暖、体贴、欣慰的思想感情,语气舒缓,声音较轻;表示优雅、庄重、满足,语调前后尽弱中间强。

语调的选择和运用,必须切合思想内容,符合语言环境,考虑现场效果。语调贴切、自然正是演讲者思想感情在语言上的自然流露。

二、语调训练

1.顿挫

在口语表达中,停顿既是一种语言标志,也是一种修辞手段。它一般分为语法停顿、感情停顿和特殊停顿。

2、轻重

在演讲时,人们常常把某些词语讲得比一般词语重些或轻些,这样便能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

3、抑扬

4、缓急--弛缓结合

正常谈话,每分钟讲大约120-150个字。演讲的速率不能太快,一则听众难听懂,二则也使人产生怀疑,认为演讲者怯场。因为人们胆怯时往往语速较快。当然讲话也不能太慢。太慢就显得拉腔拖调,给人以愚笨、迟钝、缺少教养的感觉。演讲语速要做到快慢得体,缓急适度,快而不乱,慢而不拖,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张弛自然,错落有致。显示出语言的清晰度和节奏感,使演讲具有音乐美。

5、节奏--起伏结合

对艺术来说,节奏是各种不同要素的有秩序、有规律、有节拍的变化。

三、演讲语言的设计

(一)承上启下

演讲,尤其是赛事演讲,一般来说,选手都对演讲的开头、中间、结尾进行了全面完整的设计。不可能也不太好做过多的临场更改。但如果你能独辟蹊径,巧妙地承接上一位或前面几位选手的演讲话题,或是他们演讲中的观点、动作等进行引发,效果将非同凡响。这种临场性的引发会给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

(二)少说客套话

良好的开头语言要新鲜,忌套话、空话、老话、大话、假话、官话。

演讲的结尾应该感情充沛,语气铿锵,像美国作家约翰·沃尔夫说的:“演讲最好在听众兴趣未尽时戛然而止。”给人以振奋,给人以无穷的思味与不尽的遐思。

(三)从缓、平、稳开始

演讲者应利用好语言的变化把基调定好,以引起听众良好的思维定向。一般来说,开始处要做到缓、平、稳。基调确定好之后,切忌保持平坦进行,应该有起有伏,有张有弛,前后照应,变化无穷。

(四)起伏结合

“文似看山不喜平。”演讲者要适度地注意演讲的起伏张弛,变化有度。这主要是从语言、内容、情感几方面去体现,语调要高低升降,速度要急促徐缓,声音要宏大精细,音色要刚柔多变,情感要跌宕起伏。

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演讲 口语表达 口语训练

演讲是一门语言艺术,演讲表达的主要特点是“讲”,对演讲者来说,写好了演讲词,不一定就讲得好。真正的演讲家,既要善写,还要会讲,既要有文才又要有口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口才比文才更为重要。朗诵和演戏是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综合运用的最佳形式。良好的口才,往往是经过严格的口语训练培养出来的。演讲口才的训练,不仅要勤练、苦练,而且要巧练;要练习得法,摸清规律,掌握要领。

一、口语表达技巧的基本要求

演讲的语言从口语表述角度看,必须做到发音正确、清晰、优美,词句流利、准确、易懂,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一)发音正确、清晰、优美

以声音为主要物质手段的语音的要求很高,既要能准确地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又要悦耳爽心,清晰优美。为此,演讲者必须认真对语音进行研究,努力使自己的声音达到最佳状态。通常情况下,最佳语言是指四个方面,清晰准确,即吐字正确清楚,语气得当;节奏自然清亮圆润,即声音宏亮清越,铿锵有力,悦耳动听;富于变化,即区分轻重缓急,随感情变化而变化;有传达力和浸彻力,即声音有一定的响度和力度,使在场听众都能听真切,听明白。

(二)语句流利、准确、易懂

听众通过演讲活动接受信息主要诉诸听觉作用,演讲者借助口语发出的信息,听众要立即能理解。在此,口语与书面语之间有较明显的差距。有人说,书面语是最后被理解,而口语则需立即被听懂。与书面语相比,口语具有以下特点:句式短小,演讲不宜使用过长的句子;通俗易懂,要使用常用词语和一些较流行的口头词语,使语言富有生气和活力;不过多的做某些精确的列举,特别是过大的数字,常用约数;较多地使用那些表明个人倾向的词语,使讲话显得活泼、生动、有气势。

(三)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语调是口语表达的重要手段,它能很好地辅助语言表情达意。同样一句话,由于语调轻重、高低长短、急缓等的不同变化,在不同的语境里,能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讲,表达坚定、果敢、豪迈、愤怒的,语气急骤,声音较重;表达幸福、温暖、体贴、欣慰的,语气舒缓,声音较轻;表示优雅、庄重、满足,语调应遵从“前后尽弱中间强”。只有这样,才能绘声绘色,传情达意。语调的选择和运用,必须切合思想内容,符合语言环境,考虑现场效果。语调贴切、自然正是演讲者思想感情在语言上的自然流露。所以,演讲者恰当地运用语调,事先必须准确地掌握演讲内容和感情。

二、口语表达技巧的训练

(一)语音训练

演讲者要想取得良好的发音效果,必须加强语音训练。“声乃气之源”,发音的基础之一是呼吸。响亮、动听的声音与科学的呼吸训练是分不开的。演讲者要善于掌握自己的发音器官,自觉地控制气息。一般来讲,采用胸膛式呼吸较好,这种呼吸能为发音提供充足的动力。平日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为正确地吐字发声打好基础。吐字发音要做到音节正确、准确,完全符合普通话的发音标准。戏曲艺术所谓的“吐字归音”训练,其目的就在于美化音色,使字音纯正、清晰、响亮、圆润,富有表现力。它要求发音时读准声母,韵头、韵腹和读准韵尾。总之,发音时要正确把握每个音节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要做到这一点,演讲者平日要持之以恒的坚持训练。同时为了做到语句流畅,干净利落,出口成章,可根据自己的发音难点,选择一些绕口令和有一定难度的语言片断,进行快口训练,力求做到吐字准确、快速、流畅,快而不乱,语气连贯,不增减词句。同时,音量的大小变化有利于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演讲者要学会准确地控制和把握音量大小的变化。

(二)语调训练

语调包括停顿、重音、升降、快慢等要素。语调训练是口语表达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演讲者应在这方面加强训练。

1.停顿。在口语表达中,停顿既是一种语言标志,也是一种修辞手段。它一般分为语法停顿、感情停顿。语法停顿既能满足演讲者自然换气润嗓的需要,也能使演讲的语句、段落层次分明。语法停顿一般用标点符号表示出来,但有时在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词之间、较长的联合成份之间,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也可作适当停顿。这种停顿往往是为了强调某一观点或突出某一事物,即感情停顿,常为表达复杂或微妙的心理感情,表现为拖长音节发音,欲停不停或适当延长时间等,并且常常辅之以体态语言,使感情表达得更加自然清楚。

2.轻重。在演讲时,人们常常把某些词语讲得比一般词语重些或轻些,这样便能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若按表现思想感情、内容重点或句子语法结构来划分,重音可分为感情重音、和语法重音。

3.抑扬。语调大体可分为四种,即“平直调、高升调、曲折调、降抑调”。

4.缓急。语速的变化也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演讲的速度不能太快,一则听众难听懂,二则也使人产生怀疑,认为演讲者怯场。

5.节奏。演讲者思想感情起伏变化结构的疏密松散,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及演讲者的举止等要素的秩序、有规律、的节拍的组合,便形成了演讲的节奏。

三、演讲语言的设计

(一)承上启下

演讲,尤其是赛事演讲,一般来说,选手都对演讲的开头、中间、结尾进行了全面完整的设计。不可能也不太好做过多的临场更改。但如果你能独辟蹊径,巧妙地承接上一位或前面几位选手的演讲话题,或是他们演讲中的观点、动作等进行引发,效果将非同凡响。这种临场性的引发会给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

(二)少说客套话

有些演讲者演讲时喜欢说客套话。良好的开头语言要新鲜,忌套话、空话、老话、大话、假话、官话。演讲的结尾应该感情充沛,语气铿锵,演讲最好在听众兴趣未尽时戛然而止。给人以振奋,以不尽的遐思。

(三)从缓、平、稳开始

演讲也是这样,演讲者应利用好语言的变化把基调定好,以引起听众良好的思维定向。一般来说,开始处要做到缓、平、稳,如果开始太高,到后来感情的强烈处就会声嘶力竭;过低,以后再突出高音就显得不和谐。基调确定好之后,切忌保持平坦进行,应该有起有伏,有张有弛,前后照应,变化无穷。

(四)起伏结合

一个人的注意力每间隔五至七分钟就会有所松弛,因此,演讲者要适度地注意演讲的起伏张弛,变化有度。这主要是从语言、内容、情感几方面去体现,语调要高低升降,速度要急促徐缓,声音要宏大精细,音色要刚柔多变,情感要跌宕起伏。产生这种效果的方法是:事实与道理相交,议论与抒情互见,严肃与轻松共存,快捷与徐缓交叉。

参考文献:

[1]段曹林.言语表达者对语境的建构.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

[2]胡泽洪.语言逻辑与言语交际.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第6篇

《口技》的作者以成功的文学实践妥善地突破了以文记声的局限,通过想象和联想,化声为形,以文记形,把听觉形象转化为可感、可触、可即的视觉形象,把作用于听众两耳的声音,改变成作用于读者的双目,形成文学价值较高的书面语言。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初一语文《口技》教案设计,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初一语文《口技》教案设计一

授课内容:

一、教学目标:

1.学生从口技表演中感受和领悟中国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课文大意。

3.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4.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二、教学设想:

1.重点: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2.难点:学习文章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技法。

三、设计思路:

(1)以“表演激趣——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迁移拓展”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教师注重提倡学生之间互相质疑问难和培养学生互相切磋的团结合作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在读中悟,在读中感,以此为切人口,理解文意,从而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普通的嘴,竞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得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

二、诵读课文

1.初读

(1) 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嗣( ) 顷( ) 倾( ) 呓( ) 絮( )

叱( ) 鼻句 ( ) 间( ) 许许( ) 曳( )

几( ) 哗( )

犬吠( )

2.课内朗读。

自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断句。

听读:教师范读?

(学生接触文言文的量不多,通过反复的读、形式多样的读,培养朗读文言文的语感。)

3.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

善:擅长 会: 适逢,正赶上 施:设置 安放

少顷:一会儿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 既而:不久 乳:喂奶

毕:全 绝:极点,最

意:心情 舒:伸展,放松

中间:中间夹杂 曳:拉

虽:即使 名:说出 奋:卷起

股:大腿 几:几乎,差点儿 走:逃跑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理解的字、句,疏通文意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客人的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一个人有百只手,一手有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百张嘴,嘴上有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2.思考: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师点拔,帮助学生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词及不同阶段场景的内容,帮助学生讨论归纳。)

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

梦中惊醒 _____ 渐入梦乡 ______ 火场百象。

四、合作探究,研究欣赏

合作讨论探究以下内容:?

文章中的这位口技艺人使用了哪些道具呢?

明确: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课文中的口技艺人模仿了哪些声音?观众反应如何?

明确:犬吠?欠伸?呓语?儿啼?妇呜?夫叱?絮絮,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咳嗽,大呼、齐哭、百千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等。

观众反应: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意少舒、稍稍正坐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表演精彩

初一语文《口技》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3.感受和领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妙神奇。 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口技表演中领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教学难点

1.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批改或抽查预习案。 《口技》预学案

一、预学目标:

1、能通过注释和查阅工具书尝试翻译课文,并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能条理清晰地复述三个场景。

二、预学提示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三、预学作业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少顷( ) 犬吠( ) 呓语( ) 意少舒 ( )

曳( )屋许许( )声 几欲先走( ) 夫齁声起( )

无敢哗者( ) 叱大儿声( ) 中间力拉( )

解释加点词(此类活用)?。?

妇抚儿乳 善口技者 不能名其一处 会宾客大宴

妇手拍儿声 无不伸颈,侧目

解释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会宾客大宴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当是时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宾客意少舒 稍稍正坐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虽人有百手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两股战战

4、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表示突然发生:

表示同时发生:

表示相继发生: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5、课文真正写口技表演是哪几个段?写了几个场景?请分别复述这几个场景。

教学设计

一、分享

(一)导入新课

关于口技:它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

(二)作者简介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晚年住杭州,著有《铁崖文集》、《秋声集》。《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三)读准下列加粗的字,听读课文

少顷( ) 犬吠( ) 呓语( ) 意少舒 ( ) 曳( )屋许许( )声 几欲先走( ) 夫齁声起( )

无敢哗者( ) 叱大儿声( ) 中间力拉( )

(四)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纠错,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

善:擅长 厅事:大厅、客厅

施:设置 安放 少顷:一会儿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

既而:不久 乳:喂奶

毕:全 绝:极点,最

意:心情 舒:伸展,放松

中间:中间夹杂 曳:拉

虽:即使 名:说出 奋:卷起

股:大腿 几:几乎,差点儿 走:逃跑

二、拓展

(一)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第二部分(2—4)写表演过程

一家人梦中惊醒(由睡到醒)

中间的三个场景 : 一家人渐入梦乡(由醒又睡)

初一语文《口技》教案设计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掌握积累课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词以及通假字的现象。

三、掌握表示时间的词

能力目标: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学会在诵读中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积累课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词以及通假字的现象。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山东省济宁市有一个小伙叫刘大成,2010年2月16日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上,凭借自己的文艺特长一炮打红,被评为2010年度星光大道总冠军,刘大成迅速红遍大江南北。

我们同学知道他的文艺特长是什么吗?

口技。它是一种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拟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看到他精彩的表演。其实,口技在古代就已广为流传,但古代没有录象、录音设备,不能记录当时表演的实况,古代艺人精彩的口技表演就只有通过文字记载流传下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场用文字形式记载的口技表演,这就是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

二、走进作者,了解作品

1、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著有《铁崖文集》、《秋声集》。

2、出处:《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出示易读错的词。

少顷(shǎo) ?呓语(yì)?

?叱(chì)

中间(jiàn)

曳(yè)屋

?许(hǔ)许声? ?几(jī)欲 ?犬吠(fèi)

齁声(hōu)

意少舒(shǎo)

2、学生放声自读,体会语气节奏。

3、下面请同学们归纳整理文言词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的现象。

可以小组合作。第一组找古今异义的词,第二组找一词多义的词,第三组找词类活用的词,第四组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1) 古今异义词:

会宾客大宴?(会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会议?)

但闻?(但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稍稍正坐(稍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两股战战(股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几欲先走(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 古义:其中夹杂 今义:方位词)

(2)一词多义:

①绝:A、以为妙绝(副词,极,非常?)

B、群响毕绝(动词,断绝,消失)?

②妙:A、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B、以为妙绝(形容词,奇妙)?

③坐:A、众宾团坐(动词,坐下)

B、满坐寂然(同“座”,名词,座位)?

(3) 词类活用:

妇抚儿乳 (?乳:喂奶,名词活用作动词?)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目:看,名词活用作动词?)

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名词活用作动词?)

(4)、通假字:满坐寂然、满坐宾客坐:通“座”,座位。?

同学们找的很对也很全,希望我们同学们课后再对你没找的文言现象进行归纳整理。

4、接下来再?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并归纳概括。

表示突然发生的:忽 忽然

表示同时发生的:一时

表示相继发生的:继而

表示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是时

表示很短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

5、?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通过描写口技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发出的精彩声响,以及宾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为真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准确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

2、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揣摩语言,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

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第7篇

【关键词】造词法;借用;省略;头字化;混交

日本年轻人用语是日本年轻人为了促进彼此之间的会话交流,增加会话的趣味性而创造使用的一种新语言。在语言的创造过程中,他们使用了各种各样的造词法,以下内容围绕日本年轻人用语的造词法进行分类研究。

一、跟现存的日语没有任何关系的新的造词法

这种造词法不是在现存日语的基础上变化而来,而是一种全新的日语表现形式,经常出现在日本的漫画、动漫之中,例如:ゲロゲロ:不喜欢或厌恶时发出的声音。ルンルン:心里兴奋时发出的声音。ガッぴン:受到打击时发出的声音。ドッヒャ:感到吃惊时发出的声音。

学生A:あした哲学休やろ?(通知说明天哲学课停课对吧?)学生B:えっ?あれ取り消しになってたよ。(嗯?不是说通知作废了吗。)学生A:うっそ、ゲロゲロ!(不是吧?真讨厌!)

上述会话中学生A用“ゲロゲロ”一词形象生动的表达了听到明天哲学课依旧上课时的不开心的心情。在新的造词法之中,日本年轻人经常用“ゲロゲロ”“ ルンルン”这样的叠语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感情等。除此之外,类似“ガッぴン”“ ドッヒャ”这样的感动词也经常会出现,而它们的特点一般都是以浊音开头的。

在现存日语基础上产生的造词法

(一)借用造词法

明治时代前期,学生数量比较少,能考上高等学校的也仅限于一些尖子生。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比较多,这类学生经常会借用一些外来语来炫耀自己的学识,其中以德语和英语最多,例如:ドッペル:是借用的法语单词“doppel”,表示“不及格、留级”的意思。シェン:是借用的法语单词“schon”, 表示“美女”的意思。ガンツ:是借用的法语单词“ganz”,表示“非常”的意思。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明治前期的年轻人用语一般都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借用的,所以这一时期的年轻人用语并没有明显的“造词”倾向。而到了日本现代社会,对于外来语的借用,其意思已经脱离了词语原来的意思,具有了明显的“造词”特征。例如:アウト:是借用的英语单词“out”,原意是“外面”,在年轻人用语中表示“落伍、赶不上潮流”。アメリカン:是借用的英语单词“American”,原意是“美国”,在年轻人用语中表示“头发稀少”。デビュ:是借用的英语单词“debut”,原意是“初出茅庐”,在年轻人用语中表示“不好事情的开始”

(二)省略造词法

为了创造出“省时”“简单”“实用”的词语,日本年轻人采用省略造词法,将原有词语的一部分省略,从而创造出一个简单、实用的新词语。这种省略又分为了“上略”“中略”“下略”三种表现方式。

(1)上略。这种省略因为是将词语的词头省略掉所以不容易猜出词语原有的语义,经常作为隐语来使用,从而达到谈话者之间谈话内容保密的效果。例如:(ヘル)メット?メット,(使い)走り? 走り。学生A:なあ、ジュスってきて?学生B:私はあんたのぱしりか!?

(2)中略。将词语的中间部分省略掉,中略的词语数量很少,大都是形容词。例如:はず(かし)い ? はずい;むず(かし)い ?むずい。学生A:今日、の中で寝てたら、カクッとなってん。むっちゃはずい。学生B:かにられてたん?学生A:うん、向かいのカッピルに笑われた。学生B:それははずいな。

(3)下略。将词尾部分省略,这种省略因为是将词尾部分省略,所以很容易猜出词语原有的语义,在省略造词法中最常用,能占到40%以上。おそろ(い)? おそろ;かねも(ち)? かねも。学生A:て、服ってん。学生B: あっ、うちも持ってるで、それ。学生A:じゃあ、おそろやん。

(三)头字化造词法

最初,头字化造词法就是将英文词组的头一个字母取出来组成一个新单词的造词方法,例如:“VSOP”就是由英语“very special one pattern”演变而来的。现在的日本年轻人除了将此用法用在英语单词上以外,有的还将此用作学校的简称,例如:“大帝国”就是“大文化・洋・・帝京・国士大学”的简称。头字化造词法之所以能在年轻人用语中被广泛应用是因为这种造词法可以仅用几个简单的字母、汉字就能将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简洁、方便、形式新颖,能有效的促进年轻人之间的会话交流,同时也跟年轻人的追求新事物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四)混交造词法

将两个以上的单词各取一部分,在不改变原有意思的基础上,混合组成一个新单词的造词法。这种造词法,充分体现了年轻人用语的娱乐功能,例如:あさ+ひる+ごはん?あひるごはん,いかる+むかつく?いかつく。学生A:あの先生、いってることとやってることうやん。学生B: 自分が正しいと思いすぎてるやん。学生A:わけわからん!。学生B: いかつくわ!

三、结语

近几年,日本年轻人用语作为日语的一部分迅速发展,备受关注。它灵活的造词方式一直是日语学习者研究的重点。本文针对几个重要的造词方式进行了缩略分析,除了以上分析的造词方法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造词方法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表示声音的词语范文第8篇

一、咬文嚼字,品出语文纯味

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这里的“品”就是品味、体悟、鉴赏。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髓,这正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当追求的本真本色。

1.适度拓展,品味语言文字的趣味性。学好汉语,先要学好汉字。一个汉字,常常就是一幅生动的图画、一个跳动的音符、一张充满表情的面孔。课堂上,我们从汉字的构字特点进行讲解,往往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九色鹿》一文时,我在讲解“起誓”一词时告诉学生:我们来看“誓”字,上面是个“折”,下面是个“言”。古人起誓是十分郑重的事,常常手拿枝条。说完后就把枝条折断,表示如果说话不算数,就会像这根枝条一样,说明发了誓就不能违背,“誓”就是一诺千金。再引导学生想象:当时,调达会怎样郑重起誓呢?

这样讲解后,汉字就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它能传情达意,学生兴致盎然,对理解课文也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

2.替换比较,品味语言文字的准确性。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中的句子“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我引导学生:这里的“啃”换成“吃”好不好,为什么?学生在两个词语的替换比较中,认为“啃”有“用力咬、放在磨牙上咬,很费力气”的意思,“吃”比较平淡。我又问:干粮为什么要啃?说明了什么呢?学生想到干粮在路上风干了,变得像石头那样硬,可见李时珍在路上察访药材的时间很长,十分辛苦。我再进一步总结:是啊,一个“啃”字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李时珍为了造福于民、不怕吃苦的精神。课堂上,抓住关键字品味,语文味便透过纸张的缝隙,弥漫在孩子的心灵。

又如,《珍珠鸟》一文中有两个地方用到“啄”字,(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我让学生思考:前后都用了一个“啄”字,前后有什么不同?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了句子,感受到:一个啄笔尖,一个啄手指,啄的对象不同;一个表示试探,一个表示友好,内心情感不同;从挨近到肌肤的接触,亲近的程度不同。在前后对比阅读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深刻多了,语感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丰富。

3.体会情境,品味语言文字的形象性。语文课堂上,要把课文当作一个小小的语言文字的聚宝盆,带领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徜徉,欣赏优美的语言,进行积累、感悟、熏陶。

在教学《泉城》的第一自然段时,我用课件出示一组词语:

白浪翻滚 银花盛开

晶莹剔透 明珠散落

声音宏大 虎啸狮吼

声音低细 秋雨潇潇

启发学生:咱们祖国的语言很美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自己读读这些词语,哪个词语在你脑海里浮现出画面。学生动情朗读,用语言描述自己心中美好的画面。我又继续引导:再读读这八个词语,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使学生明白这些词语左侧的是观察到的,右侧韵是作者的想象,两者结合,使泉水更增添了神奇的色彩,突出了泉水形态美、声音美的特点,再让学生美美地读出文字的味道来。

这番指导,学生真正灵活地理解了词语,并习得了写法,在情境中感受到语言的优美,在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二、放飞想象。飘出语文韵昧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指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我们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留白点”,存在着很大的张力空间。如果我们能在留白地带巧妙设计,引导想象,挖掘内涵,语文的韵味便会飘散在课堂上。

于永正老师经常提醒学生“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字的背后,也就是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在文本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读出文本背后隐含的东西,学生的语感会进一步增强。

如教学《桂花雨》一文,文章有一句简单的描写:“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我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作者琦君摇桂花时的神态、动作、心理,并出示句式练习说话:摇得小手______,摇得小脸______,摇得腰背______,摇得双腿______,但是仍觉得______。这样想象,孩子就真正走进了文本,感受到了摇桂花的快乐。

教学《天鹅的故事》第5自然段。我让学生找出体现“老天鹅不愧是‘破冰勇士’”的句子谈体会。学生交流中,我适时点拨:有时,一个普普通通的标点也能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学生抓住省略号讲述自己的体会:此处的省略号表明老天鹅重复的是同一个动作,它将自己生命的重量无数次扑打在这坚硬的冰面上。我动情描述:老天鹅奋不顾身地撞击冰面,只是颤动一下怎么办?再一次,冰面尽管颤动,依然没有破裂,怎么办?又一次,老天鹅忍受着巨大的疼痛,拼死扑打在冰面上,可冰面依旧没有破,怎么办?

学生在省略号的地方深入想象,真正感受到了老天鹅不怕牺牲、勇敢顽强的精神。

三、书声琅琅,读出语文情味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语文课堂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琅琅的读书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我在指导学生朗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司马迁的心理活动是这样设计的:

师:坚持写完著作,让自己死得有价值,也是司马迁发愤著书的重要原因,他的这段内心独白,你们体会得很深刻,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咱们一起来合作朗读。

师:在狱中,司马迁想到这场飞来横祸让自己蒙受了不白之冤,真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他心里想:(学生接着读――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可不久,痛苦又缠上身,回想自己深受官刑的惨状,想到他人的轻视和嘲笑,他又一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他转念又想:(学生接着读――人总是要死的……)

师:就这样,他一次又一次在生与死之间痛苦地挣扎,最后。活得要有价值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他心里暗暗想:(学生接着读――人总是要死的……)

我努力创设“一唱三叹”的引读回诵情境,让其化为绕梁余音,达到袅袅不绝于耳的效果。这一设计同时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司马迁受到酷刑后反反复复思想斗争的过程,更能体会到忍辱负重著书的不易。这样的设计,学生入情入境,读得有滋有味。

又如教学《桂花雨》一文,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学生把“妈”读得特别短促,语速较快,我笑着说:“呦,你可真是个急性子,迫不及待地要去摇桂花了!”一生则相反,把“妈”读得老长,我这样评价:“为了摇桂花,你使出撒娇的本领,想让妈妈满足你的要求。”让学生明白: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你怎么理解的,就怎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于永正老师在《小稻秧脱险记》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堪称经典。一个小朋友读“杂草被喷雾剂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之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喘不过气来了。’”这句话时,声音非常响亮。于老师幽默地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洒一点。”然后,一本正经地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这个同学再读时,耷拉着脑袋,断断续续,真的有气无力了。这样的指导在评价中让学生读懂语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