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合作;探究

一 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效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地开展有效合作学习活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采用任务学习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任务学习法就是以学习任务为中心,将任务落实到小组,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并把完成任务的情况记入小组集体成绩。这种学习活动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紧密联系。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

1.课前小组合作学习。

这种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工具书;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这与一般的课前的预习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可以让学生独立预习找出学习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如学习《驿路梨花》时,可以围绕"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也在增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在布置预习时要求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比如,预习《中国石拱桥》时,让小组成员实地观察石拱桥,并通过信息的搜集后,进行整理归纳有关桥的种类和形式等;还可以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课堂上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营造课前合作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2.课中小组合作学习。

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在教《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拿来较厚的纸共同剪出不同形状的桥,从中理解"拱桥"的意思,还比较出了"拱形桥"承受力较大的优点;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赵州桥的形状,并陈述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的理由,从而理解"各有"的意思,也为进一步体会石拱桥的优点提供了直观体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以增强小组之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地评价小组团体表现,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的成绩的组成部分。

3.课后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应注意指导课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如布置小组成员之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进行课文内容复述的练习和体验,检查书面作业等。教师既要鼓动学生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学习。

这样,按照学习任务组织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小组间就会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也必然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对改善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是具有实践意义的。

二 有效合作学习的关键是"三个是"

1.成员搭配是前提。

学习小组成员搭配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成绩上中下)或同质小组(成绩接近的),通常以4-6个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1人,记录员1人,汇报员1人。小组长应选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记录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过程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

2.习惯养成是必要。

(1)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习惯。

在交流时,教师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为此,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情境创设是关键。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向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某种认识情境和情感氛围,用以调整学生的心理,形成参与欲望,从而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

(1)民主情境。教师用现代教育观审视课堂教学,调整师生、生生关系,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展开。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师生之间通过平等对话来相互沟通;教师应虚心容纳和接受。这种情与境的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教与学相促的情境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2)悬念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情境,可以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挂念,使学生产生企盼、渴知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思考。只有学生产生了急于求知的心理,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组织好导入环节,走好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第一步

著名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课的第一锤是指哪个环节呢?是导入环节,导入作为课堂授课的第一步,起作用就是要吸引住学生,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组织好导入环节,要走好高效课堂的第一步,进而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以“问题导入”和“视频导入”两种导入形式为例进行概述。

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也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本节课我选择了“问题导入”方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你认为,石拱桥应该是怎样的?(2)你知道中国的哪些桥是石拱桥吗?(3)你知道赵州桥吗?它有什么特点?(4)哪些特点是赵州桥独有的?……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思考,而且赵州桥这个名字对学生来说都不陌生,引导学生探究赵州桥的特点也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所以,这样的问题导入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也有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

又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为了将抽象的课堂形象化,也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选择了“视频导入”。由于本节课是《水浒传》中的第十六回,所以,在导入环节,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相关片段,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这样直观的展示中找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在形象的播放中更好地掌握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二、组织好教学过程,迈好高效语文课堂的关键性一步

教学过程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也是精彩课堂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要更新教学观念,要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而,在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的同时,也为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做好铺垫工作。本文以“小组学习模式”“先学后教模式”两种方法为例进行概述。

例如,在教学《杨修之死》时,我选择了小组学习模式,首先,我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接着,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杨修和曹操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目的是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能够正确地、全面地看待两个人的性格特征,并分析和探究杨修的死因。这样的过程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而且对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培养以及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又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时,我选择的是先学后教模式,目的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先学: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认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夏洛克、鲍西娅的性格特征;体会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点等等。鼓励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将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我。接着,后教:我根据学生先学时遇到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最后,当堂练环节:我引导学生练习了下面几个试题:

(1)鲍西娅劝夏洛克发慈悲,指的是什么?

(2)夏洛克一开始讨好鲍西娅的目的是什么?

(3)鲍西娅是怎样智斗夏洛克的?

……

组织该环节的目的就是要检验学生先学过程的效率,而且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进而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能大幅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组织好教学反思,走好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最后一步

一般认为,一节课的结束是随着铃声而结束的,其实并不是,有人说过:没有反思的课堂并不是完整的课堂。也就是说,只有及时的反思才能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地完善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确保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精彩。所以,在素质教育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及时进行反思,对课堂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反思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思课堂目标是否实现、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课堂上是否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等等。总之,教师要不断反思,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进而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走好最后一步。

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做好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恰当的教学方法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使学生在课改下构建的高效语文活动中获得综合而全面的发展。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学应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遵循的原则

小学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的背景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的教学设计,否则,教师设计的教学课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进行相关的课件设计。总而言之,只有教师现实教学生活中将现代教育技术灵活地运用,并适当设计教学课件,才能更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合理组织的学习材料,现代教育技术也是需要精心设计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由硬件,软件和教学方法等组成的系统。现代教育技术的软件包含教学方法等,硬件包括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备,教学方法上要求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良,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加入现代教育技术好的方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在小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1.为学生学习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互动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多、更好地了解客观事物的规律和内在关系,这对小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非常有利。多媒体的应用使教学模式生动,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造力。在传统教学中,对于一些模糊、抽象、乏味的知识,传统教学中使用的模型、教学道具具有局限性,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解释,很难取得好成绩。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将声、图、动态显示融为一体,画面生动,图像生动,实现了抽象概念的具体化效果,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体验,通过体验,摆脱简单的死记硬背,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不可忽视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全靠语言来描述,学生需要努力的用大脑中重现客观存在,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直接表达现实世界,例如,宇宙的宏观定义,微观的物质结构,如使用语言描述,来获得正确的概念,对教学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但在今天的多媒体时代,可以使用模拟来使内容和结构实现直观化。现代教学手段利用电、光、形、声等现代科技成果来分解或综合教科书中涉及的事物、现象、场景和过程。让教学内容重新出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内容具有直观的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学习环境,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更紧密相关。

2.活化教材,使抽象文字直观化

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可以激活教科书,实现抽象文本直观的呈现。传统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当代的教学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教科书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将静态教科书转化为动态的认知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课件等,并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突出重点,降低学习难度,形成更加合理的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实现从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过渡,将教科书的内容“激活”。基于这些优点,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自然地提高课堂效果。例:记叙文是一种客观陈述事物的风格写作手法,要知道,即使文章的语言准确无误,也不可能在每个学生的心中形成完全相同的事物认知。此时,教师需要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正确的内容。例如,在讲解“赵州桥”的过程中,一些学生报告说他们从未见过石拱桥,这样他们很难形成正确的认知,教师就可以展示赵州桥的照片或者视频资料。再总结石拱桥的特点,这节课的讲解自然就水到渠成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可以活化教材,使抽象文字直观化,让学生对知识点有直观的认识,并加深理解,从而在感兴趣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消化吸收。

3.弥补传统教学的缺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依靠教师的示范和语言表达,虽然学生能够自由地想象、理解和感知,但有些课堂教学无法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例如,在教授建国仪式的文本时,如果教师只使用语言告诉孩子们建国仪式的宏伟,因为他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他们可能无法感知到这种情绪,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缺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在学生面前直观地展示建国仪式的场景,让他们在那里,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宏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根据认知学习理论,人类认知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出,而是由外部刺激与人类内在心理过程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孩子带来外在的兴奋,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并与他们的心灵产生共鸣。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一些中小学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有效地推动了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改革。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以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导向,以设疑、常识、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讲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并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帮助。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性,主张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的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可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

教育学生学会共同生活是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共同的学习目标将小组成员的个人利益与小组的集体利益紧紧地联系起来。为了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使小组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和谐的氛围中。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的认识;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现代社会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团体成绩为基本评价依据,因而,合作与交往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推动因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以往课堂上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和单向的刻板教学方式为学生间互动、师生间互动的多元和多向的信息交流方式。

目前,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开展并不普遍。虽然素质教育已全面推行,但实际课堂教学中“讲授——接受”的传承式教学仍是主流,仍然存在“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虽然“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很早就被广大教师所认同,但实际教学中还远未做到。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更谈不上创造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实际上我们在第二方面做得较多。为追求步调一致,教师包得过多,统得太死,压制了孩子的自主性,忽视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事实上,语言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语言的交际能力。因此,必须改革过去师讲生听、以教师为主的双边信息交流方式,构建以学生为核心、多边多向的互动交流体制,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中实践与创新的要求。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采用了异质就近组合和任务驱动组合的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1.异质就近组合

异质就近组合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4人左右。这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需将学生分出层次,可减少学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且课堂上无需重新调整座次,操作比较简便。这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合,也便于开展合作学习的组间竞赛,对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更为适宜。

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和分组议论。一般情况下,教学中的小组学习活动是随机的、松散的,而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则是在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自主的学习活动。因此,为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使合作学习小组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在班级开展合作学习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开始实施时,教师还要示范性地与学习小组一起制定合理的、共同的合作目标,安排恰当的、明确的合作任务。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可由学生自己采用轮换制产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

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的活动可以在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词典,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等。与一般的课前预习有所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比如,让学生先通过独立预习找出学习的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也可在预习时要求学习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比如,预习《中国石拱桥》时,让小组成员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有关桥的种类和形状等。教师还可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课堂上采用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拿来较厚的纸共同搭出不同形状的桥,学生从中不仅理解了“拱形”的意思,还比较出了“拱形桥”承受力较大的优点;还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赵州桥的形状,并陈述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的理由,由此,学生理解了“各有”的意思,也为进一步体会石拱桥的优点提供了直观和体验。又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运用激昂的语言引导学生“来到”袁家沟,并让学生都感觉自己就是当时正在眺望北方雪景的,根据诗歌内容想象所望景色,让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思想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感受作品,再通过组内、组间交流,准确全面地把握词作所传达的丰富感情。再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习小组围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展开讨论和交流。小组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还应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评价各小组的团体成绩,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的组成部分。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有形;无形;开放式

课堂教学比赛之类的一些公开课最能体现一些老师教学的有形。为了上好这节课,执教老师可谓深思熟虑,绞尽脑汁。教学设计分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取什么名堂,它们先后顺序的安排,多媒体出示的时间,环节之间怎样过渡,怎样引导,每进行一步,甚至每句话都事先想好了,记熟了。这种课真可谓是精心准备,细致入微。

这样的课与其说是备课,不如说是“背课”。课前给学生规定好了学习的步骤,哪一步你必须怎么想、怎么做,如果出现了偏离,老师就会加以“引导”,实在不行就要生拉硬拽。课堂上,老师考虑的不是学生的感受,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学习,而总是不停地想着自己的教学步骤,想着早已设计好的教学语言。正因为如此,课堂上才会经常出现因忘了台词而卡壳的现象。

这样的一些做法,表面看上去似乎是为了渗透某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为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这种计划性、规定性太强的教学设计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一些因学生的回答脱离了老师的思路,而被老师否定或置之不理的现象。试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得到怎样的体现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不主张这种有形的课堂结构,教师操控着多媒体,进行到哪一步,就出示相应的制作好的课件,学生按照板块设计的引领,一步步艰难地前行。语文学习是个性化阅读,应是一种由内到外的学习,应在一种自然状态下不显山、不露水地进行。这个“自然状态”并非是任学生自己自行发展,而是遵循认知规律与自身发展规律,它是一个启发、渗透和熏陶的过程。要上好这样的课,老师首先要做的是拉动学生内需,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创造性地拓展对话平台、思维空间和情感世界。那些教学环节与板块的设计,只能作为备课时的一种思路,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中呈现出来。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引领着学生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精彩的知识世界。最高的境界是师生在自然无形的交流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好课无形,这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所谓“无形”就是没有模式,没有固定的套路,课堂教学的进行,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变化。这就提倡我们教师进行开放式备课。所谓“开放式备课”,就是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这是教学的大方向。然后围绕这个大方向,安排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程序,但不要把教学环节安排得过死、过细。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教《中国石拱桥》大体分三步:(1)学生自读课文。(2)学生提出问题,讨论;教师提问,讨论。(3)练习。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在执教《孔乙己》时,首先让学生质疑问难,开启思维闸门。其次,及时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用关键性的提问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探究。再次,适时恰切地点拨保证了探究的正确方向及活动的可持续进行。整堂课连多媒体也没用,更没有什么名目新鲜的环节名称,整体思路就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究,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成了学生的天地。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材;美育教学;教师学生审美

什么是美育?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一般认为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生动的美的形象则是主要的审美媒介。通过它,语文审美教育才能很好地发挥效用。这里既有进入语文课文范围内的五光十色、多彩多姿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也有语文独有的语文美。如汉语言的音乐美,汉字的形象、意志、文章的结构美、意蕴美,特别是文学作品中塑造的鲜活灵动,呼之欲出的生动形象,更是语文独有的美的表现。

1 语文教材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科书是语文教师向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学、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和语文理解、表达能力培养的主要教材。教材中编选了许多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名文佳作,有的文章为历代人们所传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这些文章形象、生动,学生爱看,又能寓教于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课文中多数是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语言艺术精品,是施行于美育的好教材。

1.1 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如曹操的《观沧海》中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乐府的语言形式四字一句,再加上诗句的内容催人奋进。积极向上,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诗句本身就具有节奏美和音韵美,能使学生过目不忘,上口成诵。

1.2 文学作品的结构美。文学作品内容的布局和课篇的构思凝聚着作者的匠心。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以时间为序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将四节诗表达的不同程度的“愁”,层层深入地推进,让读者感受到抽象在乡愁,使其越来越浓,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这种诗的结构美,无疑会给学生带来阅读的愉悦。

1.3 文学作品中的内容美。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美的内容,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令人心驰神往。如《卖火柴的小姑娘》中的小女孩在大年夜中因卖不出火柴而不敢回家,因饥寒交迫而惨死街头,这样的悲剧美不知震撼过多少学生的心灵而激起学生对黑暗社会的痛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马玉祥在烈火中勇救儿童的英勇壮举,能让学生受到阳刚之美的熏陶,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2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审美因素

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创造教育活动的形式美,同时努力发掘教育活动中所有美的要素作为美育的资源。那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应注意教学设计、教学手段上的艺术性,不断创造美,不断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如教态美、仪表美、语言美、板书美、教具美等等,多方面满足学生审美需要。

2.1 教师自身的形象美。教师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教师的形象美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服饰美。教师的服饰必须洁净、大方、得体,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要体现出个性。其次是发型,应以自然为美,不要刻意去拉、染、卷。再次,教师面对学生不应板着脸,应给人以亲切、和蔼可亲的感觉,易于把师生间的距离拉近。

2.2 教师的语言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教师与学生对话交流时应尽量用普通话交流,避免用方育对话,要杜绝粗话。教师的语言美,还体现在课堂教学语言的应用上,在朗读课文时,要注意朗读的重音、语速、语调、感情和肢体语言的相互配合,使学生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2.3 教师的板书美。语文教师的板书设计讲究简明、大方、工整,也会引起美的感受。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应注意字体的选择(尽量用正楷,杜绝草书),简笔画的应用,彩色粉笔的搭配使用。如此精致,色彩丰富,简洁大方的板书设计,也能让学生的眼睛为之一亮,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

3 实施审美教育的几种途径

3.1 朗读课文,创设审美的意境。文学的审美特征是运用语言描绘生活场景、事物和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作者的审美意识。因此,教师在分析课文之前,一定要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来加深学生对文字描绘的感受。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脑中呈现生动具体形象图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能力及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感悟作者在作品中所创设的意境美。

3.2 以情施教。美育的又一个性质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它是靠感情来首先打开审美者的心灵大门,发展审美能力。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的最后一节时,用充满激情的声调和富有情感的语言,以一系列排比句的优美形式。来讲解表达全诗感情的诗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句情感激烈、气势磅礴的解释语,不仅使学生能更好地领悟高尔基这一诗句的深邃内涵,而且其洋溢情感的优美的解释语本身,也给学生以语言美的享受,美好意境的熏陶,从而达到情和美的和谐统一。

3.3 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现美、创造美。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学习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美的创造。

首先,教师要去发掘,显示各科教学中都存在着的许多美的因素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例如,教《中国石拱桥》一课前,先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各种桥的材料,并把它画在学具上(玻璃板)。上课时,学生的作品通过投影仪在屏幕上显示:有悉尼大桥、伦敦斜拉桥、南京长江大桥等,使学生感受到这些桥的宏伟气势和现代气息。然后指出,这些桥都只有几十年、几百年的历史,而我们中国有一座桥,却有1300年的悠久历史。随即通过多媒体放出赵洲桥的全景:石头砌成,没有桥礅。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 语文教学 学习模式

目前,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开展并不普遍。虽然素质教育已全面推行,但实际课堂教学中“讲授——接受”的传承式教学仍是主流,仍然存在“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对此,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抓好语文课前的合作学习,为上好一节语文课打好基础

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词典,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等,与一般的课前预习有所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比如,让学生先通过独立预习找出学习的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也可在预习时要求学习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比如,预习《中国石拱桥》时,我让小组成员认真观察理解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有关桥的种类和形状等。

教师还可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课堂上采用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又如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这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了三个任务,交给三个组去完成。第一个任务:举例说明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表达效果,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采用这些修辞手法的好处是什么。第二个任务:思考海燕的性格特征是什么,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为哪几个大的场景,在这篇课文中海燕、风暴、乌云和其他的海鸟分别象征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三个任务:思考这篇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哪些课文有着相似的抒情方式等等。老师将任务分配给每个组后由各组内部对任务进行再分配,具体落实到每个人,比如在第一组中由甲同学负责课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乙同学负责回答采用这些修辞手法的好处是什么等等。让同学们相互辩论,指出对方的不足。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得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由过去的被动式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究,全力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这一学习态度的转变最终使得学习语文的效率有了全面提升。

二、组织好课堂中的合作学习,这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例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我运用激昂的语言引导学生“来到”模拟实景,并让学生都感觉自己就是当时正在眺望北方雪景的,根据诗歌内容想象所望景色,让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思想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感受作品,再通过组内、组间交流,准确全面地把握词作所传达的丰富感情。又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要求学习小组围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展开讨论和交流。小组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且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评价各小组的团体成绩,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的组成部分。这样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而且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交往关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以往课堂上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和单向的刻板教学方式为学生间互动、师生间互动的多元和多向的信息交流方式。

三、重视课后合作学习,延伸课堂学习效果

教师还应注意指导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布置小组组员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进行课文内容复述的练习和检查书面作业等。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一、 分好建好小组是重要前提

一般来说,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各小组兼顾到好、中、差生的一定比例,每个小组一般四至六人,注意男女生搭配。值得注意的是,分组不仅要考虑各组员的学习水平,还要兼顾到组员之间要合得来,因为学生是富有感情的人。并且在小组建立之初,要多搞小组活动,比如故事会、手抄报、演讲比赛等,展开组间竞争,以便增进组员之间的感情,加强小组的凝聚力。

二、 对合作学习过程的管理、调控,是合作学习深入进行的核心

1 要强调合作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在合作讨论时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教师要引导孩子在互相尊重中把合作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合作学习前,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总目标,要引导小组展开讨论,进行任务分析,把总任务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学生易于实现的小任务,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提供可行性。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我先让同学们根据说明文的一般学习目标,思考并确立了本文的学习目标:A 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B 结合文段说出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C 结合语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各小组又自行分出更小的组――小小组,将每个目标细化后分到某小小组,这样每个同学都深入研读文章,然后积极讨论互通有无,教师稍作点拨,同学们便很顺利地吃透了教材,完成了学习任务。

2 要重视让不善言谈的学生打开话匣子。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小组中交换不同思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每个人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以群体智慧解决问题。合作之前,每个人都必须要有“思想”,而每个人的思想都必须要有一段独立思考的过程。在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由于思维敏捷,言语流利,因此更乐于表达;而有的学生反应较慢,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如果久而久之,只听不言,反应慢的学生就容易被“牵者鼻子走”,整个合作过程就变成优生的一言堂,而其他学生就没有实质性的参与。这样就达不到通过合作学习,使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目的。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如,在提出问题后,可先不急于讨论,先让学生有段独立思考的时间。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3 合作学习内容要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具体说,就是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能够达到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才能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例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待学生疏通文意后,我让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文章中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讨论中,小组内同学们的意见很不相同:有的说作者是快乐、悠闲的,从“欣然”、“乐”“闲人”等词句中可知;有的反驳说作者是孤独、苦闷的,由“念无与为乐者”可知。此时,我对这两种意见均未置可否,而是引导说:“请结合末尾的三句,体会一下作者是否为自己是‘闲人’而庆幸呢?“同学们马上围绕”闲人“一词展开了讨论:这个说,他怀着被贬后的悲凉;那个说,他是豁达的,不以己悲……最后,同学们都理解了作者闲情逸致的快乐是短暂的,只是派遣内心苦闷的一种方式罢了,当然也反映了作者超乎常人的旷达心境。之后,同学们纷纷解释”闲人”的内涵,更深入地理解了文章主旨。讨论的整个过程,同学们的思维都很积极,其原因在于问题能在适当的时机提出,且能提供合作的契机,更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并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更不能认为教师可以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4 合作时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课堂上经常有教师怕超过预定时间,完不成预定教案,而在学生合作时没有安排充裕的时间,致使学生的合作仓促、忙乱。玻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这种合作学习必须要有充裕的时间作保证,否则学生无法从容地探索、交流、讨论,探究的深度不大,效果自然不好。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尽量不浪费一秒钟,但也决不要吝啬该用的时间。

5 合作学习的活动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词典,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等。与一般的课前预习有所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比如,让学生先通过独立预习找出学习的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也可在预习时要求学习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比如,预习《中国石拱桥》时,让小组成员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有关桥的种类和形状等。教师还可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课堂上采用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例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我运用激昂的语言引导学生“来到”袁家沟,并让学生都感觉自己就是当时正在眺望北方雪景的,根据诗歌内容想象所望景色,让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思想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感受作品,再通过组内、组间交流,准确全面地把握词作所传达的丰富感情。再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习小组围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展开讨论和交流。小组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还应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评价各小组的团体成绩,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的组成部分。

教师还应注意指导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布置小组组员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进行课文内容复述的练习和检查书面作业等。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