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背影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阅读细节赏析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06
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教师需要从不同角度入手,展开多元细节探究,形成阅读网络激发点,对文本细节进行筛选、品味、剖析、解读、整合、归结,深度挖掘文本内涵,构建文本阅读感知体系。首先是内容细节挖掘,通过人物、事件、景物展示,获取细节点击;其次是表达细节,对字词句、修辞等语用探索,学习经典写作技法;再次是文本结构细节剖析,分析照应、渲染、铺垫以及开头结尾的巧妙设计,体会文本的内质魅力。
一、内容细节,挖掘文本阅读气质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文本阅读教学需要关注内容个性特征。写人的,要注意人物描写细节,解析人物性格特质,形成清晰的阅读路线;写事的,需要厘清情节顺序,通过情节细节展示事件发展脉络,探知作者情感表现;写景的,需要抓住景色细节特征,体会景物内质美。初中生对文本阅读常常流于形式,只会看“热闹”,不知道追究细节,对文本阅读深度挖掘不够。因此,教师要通过对文本内容中的人物、事件、景色等写作对象展开多维探索,为学生尽快进入到文本核心作好铺垫。
在学习《最后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并找到相关细节描写,明确描写的对象。学生阅读后找到几处细节描写:“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绉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还有“我”的心理活动描写:“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些细节描写,然后提出思考问题: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穿戴这样整齐呢?“我”的心理活动表明什么样的思想态度?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观点?学生经过讨论,很快就形成了认知共识。教师专门对人物细节描写进行分析比对,很容易让学生对人物性格心理认知形成崭新认识,从文本人物入手,逐渐渗透到文本核心内涵,阅读效果显著。
二、表达细节,感知文本阅读魅力
关注表达是文本阅读的重要内容。所谓文本表达,是指文本遣词造句的特点、修辞方法的应用、写作特色的体现。这也是阅读教学最常见的体例。教师针对文本语言进行分析比对赏析,使学生形成表达认知体验。为了让学生获得最直观的感受,教师往往会对典型的字词句进行重点突破,让学生体会这些语用现象的经典所在。语用欣赏包含内容广泛,细节剖析只是其中一个部分,但这些细节探索能够决定文本阅读的高度。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的探究,也可能形成重要的认知突破,这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就具有重要的阅读价值。
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可很多学生难以被情节所打动,这既有认知经历的原因,也有教师引导不力的原因。“背影”“泪水”这两个意象是相伴而生的,“背影”在文本中多次出现,每一次都具有很强的震撼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背影”,并进行分析比对,要与作者思想接轨,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学生对“背影”和“泪水”两个词语展开对比感受,发现作者的情感变化轨迹,自然引发了情感共鸣。教师引导学生对个别词语展开重点考量,以此形成认知突破口,使文本各种情感因素形成多向联系,这些多元情感的共同发酵,使文本情感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学生自然被感动。
三、结构细节,历练文本阅读品质
文本构成有内容材料和语言材料。如何将这些材料进行有机结合,这是文本结构的基本诉求。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文本内容、文本表达进行分析,还要对文本结构进行探索,让学生掌握一些文本结构形式,对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有重要帮助。文本结构主要是指文本构成的方式。教师展开文本阅读结构细节探讨,能够从细节点位形成突破,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结构细节需要细心挖掘,对过渡句、强调句、反复句、照应句、点题句等,都需要进行重点剖析,并形成横纵向思维连接,进而建立较为完善的阅读认知平台。
关键词:初中生 散文 审美
1、初中散文美的特点
1.1语言美
散文的语言一般都比较简洁明了,能够散中见整,文字朴实又能够恰到好处的描写景物。例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对景物的描写,把月光比喻成流水,用到了动词“泻”来描写月光笼罩的花和叶子,用“浮”来描写荷塘中的雾色,用“洗”来比喻叶子和花的干净,用“笼”突出月光把荷塘美景包容进去,美丽的语言把荷塘月色写活了,突出了月光的静谧。
1.2形象美
对散文的欣赏要通过语言看到形象,看到作者用语言描写的动人的形象,进而欣赏散文的形象美。例如,在《春》一文中,朱自清对春天到来的描述,通过一系列比喻、夸张、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春天感彩,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描写了一副美好的春天景象,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
1.3意境美
意境是散文感情的升华,是一种含蓄的描写和表达。在朱自清的《春》中,不仅展现了几种春天的美图,也赋予了春天一定的诗意,具有美好的意境,而结合当时作者写作的背景,也可以发现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一种对新生活向往的情感。
2、提高初中生散文审美能力的方法
2.1加强老师和学生对美的认知
老师要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散文,提高自己对美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优秀散文中那些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情感、生动的形象、美好的意境的阅读,分析作者的生平和背景,作者写下这篇散文的背景,想象作者当时的心情,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融入到散文中去,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老师要鼓励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散文,看的越多体会的就会越多,对散文的欣赏不能局限在课本上的散文,也需要学生课下拓展。在欣赏散文美的过程中,要反复的阅读散文,从用字,用词到句子的流畅来欣赏;可以举办班集体优秀散文欣赏活动,根据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老师可以定期举办优秀散文欣赏活动,老师和同学可以交流自己近期欣赏的优秀散文,摘抄的优美的句子,对散文中抒发的情感的看法,也可以为散文描写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进行绘画,加深对散文美的认识。
2.2采用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
老师在对向学生授课的同时,要向学生展现散文美的一面,就离不开图画的支持,通过简单明了的图画,可以加深学生对散文的认识,体会散文中作者抒发的情感。例如,在讲授《背影》一课时,老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幻灯片或是影片等,在课堂上通过让同学反复的朗读,体会作者描写父亲背影所用的手法,达到了什么效果,初步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绘画出背影中父亲的形象,提高同学的初步散文欣赏能力;然后,老师可以播放幻灯片或是影片,还原作者描写父亲背影的场景,加深同学对父亲的印象,同时向同学讲述作者写这篇散文时的年龄、生活等,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最后,老师向学生讲述这篇散文的结构,文中出现背影的次数,所运用的手法,所抒发的感情,达到什么效果等,从文中体现出的浓浓的父爱,该散文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地方,让同学在进一步体验散文的美。
2.3在实践中体验散文的美
学生不仅要学会欣赏散文的美,同时也要学会在实践中体会,使散文的美得到升华,通过对散文结构的描述,语言的剖析,文字的推敲,特色的总结,学生对散文的美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对散文的欣赏也得到了升华。这时候老师要鼓励学生反复的读散文,体会散文的结构,所用的描法等,然后进行自我创作,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也提高其欣赏美的能力。例如,在对《春》一文的欣赏中,老师要向学生展示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的效果,并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体会这些修辞在散文中的作用和美。
2.4赋予情感去赏析散文之美
散文正是作者情感的融入才给了散文生命力,才使得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文中描写的情感,而让学生在赏析散文的时候赋予情感,这样便更能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融情于景,有利于提升初中学生散文的审美能力。
3、结论
现代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说重,是因其语言精练、词藻华丽、行文隽永、手法巧妙,对激发学生爱好语文、学好语文大有裨益。说难,是因其虽“神不散”,但毕竟“形散”。要教好它,必须针对散文的特点,再现散文的意境,将动人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把感情的清泉引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 “品读”、“赏析”、“感悟”中, 把握文脉,习得语言,领悟思想,从而提高散文教学的质量。
一、品读“语言美”
散文在各种文体中,偏于“阳春白雪”类,是一种高雅而精粹的“表现”艺术。散文是美的,主要美在语言,朱自清的《背影》、《春》、《荷塘月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其细腻的笔触,高超的写景技巧,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学习借鉴。
选入教材的散文多为构思巧妙、用笔神奇的名篇佳作,其借外在之景,抒内心之情,传神地状物,精巧地升华,造成情深意浓的美学胜景与极强的艺术魅力,使你沉醉在美的享受中。再加上其朴素而优美,严谨而洒脱,平实而惊人的语言,拨动你的心弦,触及你的灵魂,更使你留连忘返。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细研,努力挖掘它的语言特色,掌握它的表现手法,是一重要任务。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同的作者,写出来的文章会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
例如,鲁迅的深沉洗练,茅盾的沉稳劲健,梁实秋的温静典雅,丰子恺的质朴练达,孙犁、老舍的清新明快,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浓丽华美……风格各异,异彩纷呈。阅读中辨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揣摩不同的语言风格,品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要真正体会作家遣词造句之妙,还必须透过语言的外衣,挖掘语言的内涵。
朱自清的《春》的第一段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反复,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朱自清先生描绘景物还常在“活”字上下功夫。要写“活”,就要对描写对象进行细致的体察,品味其“细端末节的千差万别”,咀嚼出其中独特的风味。譬如同是写春草,晴天的春草是“嫩嫩的,绿绿的”,“绵软软的”,这是被初阳蒸融的缘故;雨天里的春草则是“青得逼你的眼”,这是细雨滋润的结果。再如写春雨,以“像牛毛”形容它的细密,“像花针”形容它的状貌,“像细丝”形容它的绵长,而“密密地斜织着”,更把微风吹动细雨的景状写得惟妙惟肖了。可以说,在《春》里句句是景语,句句也是情语,通篇绘景,也通篇抒情,那花草、树木、风雨,无不渗透著作者对春天到来而勾起的无限喜悦的情绪,而显得“气韵生动”。
再如,其散文《背影》,描写父亲爬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这个镜头。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爬铁道的动作,“探、攀、缩”等动词,让学生想象攀的吃力,并体会从“肥胖的身子”、“蹒跚的走”等语句,突出了爬的艰难。从这些语言体味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春》为什么有那样大的艺术魅力?关键就在作者善于体物写真,他以为“逼真等于俗语说‘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唯其如此才能“气韵生动”。从以上可以看出,这种雨景确是不同一般,只有春天才有的。要写“活”,还需要融情入景,可以说,
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写景散文作品《济南的冬天》流淌着一种如诗如画的美感。品味其精美的语言,“暖和舒适地睡着”、“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她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等等拟人化的语言,再现了济南的娇小可爱,像个可爱的胖娃娃睡在温暖舒适的摇篮里面的感觉,不但突出了济南的地理位置的特点,也侧面暗示了济南冬天温暖的气候特征。作品的种种神韵,美景中孕育着浓郁情致。
再如《信客》 “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山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满纸幽怨”“此公”“赋闲在家”“身体不济,恕难从命”“绘声绘色,效果奇佳”“深察世故人情”“属于上乘”等等。
本文语言的另一个特点――“精辟”主要表现在比喻句上:“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这些语言不但表现了人物的朴实、坚韧的性格特点,还充分展现了作者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
精心地寻觅、巧妙地剖析、深情地诵读,把品味寓朗读中,学生的情感才得以进一步提升,感悟才得以充分地释放和升华。
二、赏析“意境美”
现代散文的魅力除了语言精美、含蓄、精辟外,还在于它再现的优美意境。散文的意境,具有难以言传的美感。这种美感,需要细致地感受、巧妙地剖析。教学中若能抓住散文物我一体的意境,散文的主题、感情、技巧等等就都能够带动起来。也唯有如此,才能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讲得深入浅出,且还散文之完整、动人的本来面目。让意境尽显文本魅力,这是散文教学最突出的特点。
要将学生引入意境,教者首先要进入意境。而进入意境的前提是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境”由“情”生,“ 情”浓“境”深。教师要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入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两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共振起来。
在引导学生赏析散文的意境时,第一,要注意意境的完整性。如在教学写人散文《背影》一文时,必须引导学生首先了解作者在前面介绍的“祖母之死,父亲卸职”的背景交代,尽管是寥寥数语,却为全文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情感氛围,了解了这一切,再分析父亲的一系列举动时,才能感受到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父亲的背影在读者心目中永远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意境,有意识的在阅读过程中,把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对生活的感知与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要分析意境的独特性。《风筝》一课中的“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这两处交代了“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出现于远处天空中一二风筝的浮动,使“我”似乎看到“久经诀别的故乡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在“我”与读者的面前展示出了故乡风筝时节春光明媚的图画:天空,抬眼看见的是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耳边听见的是沙沙的风轮声;地上,杨柳已经吐芽,山桃也多吐蕾,这早春二月的景象正和天上的点缀相照应。作者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往事回忆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作品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第三,要再现意境的真实性。在教学《台阶》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让学生在头脑中真实地再现父亲重修台阶的情景,从而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进而理解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不怕千辛万苦、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从“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而是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因为)。从而体会作者崇敬和悲悯的双重情感。
三、感悟“主题美”
欣赏散文,还要让学生领会散文独特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真正进入作者的主观世界中,与作者同欢喜,共忧患,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的情怀,进一步理解散文内在的韵味。
散文是个性化的、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朱自清的《背影》里深深的父子情,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童真童趣。杏林子关于生命的感慨是因为自己从小忍受病痛的经历让她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强烈地呼喊出了“生命、生命”。宗璞一家人由于在时期遭到了令人窒息的迫害,一种深沉的悲哀,一种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借助一树紫藤萝花来睹物思怀,由花儿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永恒,这些都是个性化的,需要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挖掘才能够感悟到。
再如,《风筝》的主题,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这些都是从文字的解析和文本的品味后得知的。这些都是我们要教给学生或者说引导学生感悟的思想内涵。
对于《老王》一文的主题探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作者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再就是人道主义精神。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听说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为了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而且总是照原价付。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有无限的同情和悲酸。直至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所有这些,都是人道主义精神。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发自内心地这么关心人,爱护人。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深入挖掘教材,才能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文本再现的事件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很明显:在这里,“一粒沙”“半瓣花”,都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了,但写了这“小”,却能从中“见世界”“说人情”,看出“大”来,这就是地道的“以小见大”,小事情引发大主题!而我们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小事情”、“一粒沙”中窥探大道理、大主题。
总之,散文的教学要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它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情感投入。用心、用情去打开文本,感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萧云儒:《形散神不散》人民日报1961年5月12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 陈孝全 《 朱自清作品欣赏》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1
一、感知内容说精彩
语文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而语文的魅力源于作品语言美、人物鲜明的个性美、构思精巧的独特美、主题深刻的厚重美等。所以,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的第一步就是阅读感知寻美点。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节文字不是把景物毫无生气地简单地罗列,而是生动、细腻地层次井然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点缀在前面的修饰语更使得这些景物活灵活现,仿佛就是一副色彩鲜明的风景画。
又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对闻一多的 “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等肖像描写,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等细节描写,都能生动细致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再是《散步》一文文美意丰,美点很多。其中句式上的特点较其他篇章尤为突出: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等。 这些句子不仅讲求句式的对称,意义上也是对举的。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肩挑两边,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
由此可让文章的精华凸显,教学中以次为切入点和中心,勾连其他相关问题的研读,作为学习的重点和突破的难点。
二、咬文嚼字析写法
咬文嚼字析写法就是在感知内容说精彩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和时间来揣摩品析,使它们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
如咀嚼赏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节的时候,向学生提问:作者是如何做到条分缕析,特点鲜明,生动细腻地介绍百草园的景物呢?这样学生针对老师的问题可以先从写作范围及顺序入手,来分析。一个“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点明了整体百草园与局部泥墙根一带的关系。同时两个“不必说”分别侧重于由低到高写景物,由高到低写动物,兼有由静到动的顺序,从而井然有序地将景物列举。
接着,从观察的角度来看:视觉上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等;听觉上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触觉上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味觉上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从修辞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最后,从遣词描写来看,形容黄蜂用“肥胖”“伏”,形容叫天子用“轻捷”“直窜”,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生动。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课上与学生共同品析这样精彩句式的时候,确实有一种含英咀华之感。
又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细节细腻感人。课上由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以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入手,让学生体会父亲怎样的背影让作者“最”不能忘记?传达出怎样的情感?这里首先抓住父亲的动作描写。文中 “蹒跚地走”,“慢慢地探”,“穿”,“爬” “攀”,“缩”,“微倾”等写出了父亲年迈体衰,行动笨拙,而“攀”,“缩”,“微倾”等词更传达出了父亲那种”努力的样子” 从而使“背影”成为焦点,强烈地烘托出父爱子的深厚情感。
文中父亲深色、普通的穿戴也是值得品味的。它既给人一种悲凉、压抑、饱经沧桑的感觉,又说明父亲当时处境很糟糕,并呼应开头的丧事,同时与父亲为“我”做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出了父亲在困境中坚强的爱,深沉的爱。同时,为下文出现的背影做了很好的铺垫。
另外,“朱红”这一形容色彩的词语在灰暗的背景下增添了一抹亮色。这“朱红”的不仅是橘子了,也是父亲的那颗慈爱的通红心的象征!此情此景,“我”的眼泪流了下来,但“我”又赶紧拭干了泪。至此,父子互相怜爱的动人情景变成现在我们眼前。
在咀嚼品味这环节中,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运用恰当的方法来品味语言的深层意思、感彩以及表达作用。这样学生在“学字”,“学句”的同时也在“学篇章”,进而为下文的迁移创造促写作作准备。
三、迁移创造促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将阅读与写作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建构起这个整体,就能实现读写结合。以上的美点阅读,字词句及章法的推敲,可以在迁移创造促中加以运用反馈。
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引导学生从用词准确、刻画生动、描绘形象及句式等方面加以揣摩品析后,指导学生从仿写中深入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要求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练习仿写,他们却联系生活写出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句子。如有学生写到:不必说鲜嫩翠绿的小草,清澈见底的小溪,美丽幽静的山谷;也不必说蝴蝶在花丛中嬉戏,蜻蜓在园中飞舞,欢快的小鸟儿从蓝天飞过。单是这亭台轩榭间的精美雕刻,就足以让人品味流连。
老舍先生说过,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立起来。人物的动作是人物性格、思想品质的具体表现。人物的动作写具体了,事情的过程就比较清楚;人物的动作写生动了,人物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但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往往忽略人物的动作描写,不能给人留下具体、生动的印象,更不能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品质等。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本节动作描写训练课。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准确运用动词表现人物的动作以及性格特点,明确人物动作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2.鼓励学生的写作信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品味精彩片段掌握人物动作描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剪辑林丹在亚运男单决赛中的精彩视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作文。如果我们的文章中能有一两个精彩的细节,也许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写写动作。
二、游戏激趣
我们先来做个热身运动,好吗?老师做动作,请同学们猜动词。(吹、闻、敲、蹬、跃、挠、捏、拽、揪)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游戏引入,一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二来让孩子懂得要准确地运用动词,为后面的环节作铺垫。 】
三、 教你一招
1.品味经典,引出新知
同学们,我们写人、写事都离不开动作描写。作文时我们对人物的一举一动进行细致的描写,那么所写的人物就会跃然纸上。下面我们就来看两个片段,你能找出其中的动词吗?通过这些动作的描写,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片段一:起初,小嘎子抖擞精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任你怎么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片段二: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从学生熟知的文段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品味经典语言,初步感知动作描写与表现人物特点之间的关系。】
2.片段欣赏,点拨方法
(1)精彩的动作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但是,人物的动作往往是很快的,转眼就过去了,如何把人物的动作写生动呢?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那就是慢镜头描写。同学们在电视上一定看过慢镜头,在体育竞赛中,常对足球射门、田径的冲线采取慢镜头播放,以便观众看得更清楚。
播放“跳远”描写片段,指导学生进行赏析。
片段一:他用尽了全力,像生了翅膀一般,飞奔踏板。在左脚踏上踏板的时候,时间似乎凝住了。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只见他用力在踏板上一蹬,随即身子瞬间凌空而起,在空中划过一个漂亮的弧线,落入沙坑,双腿弯曲,双脚深深地嵌进沙地,整个人由于惯性向前扑去。
小结:在这段话中,作者把跳远的过程,以动作分解的方式精彩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因此,我们描写动作的时候可以运用“慢镜头”描写的方法。
(2)赏析片段二,小结动作描写方法:巧用修辞手法。
片段二:世界男子110米跨栏比赛就要开始了,紧张地蹲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们就像一张张拉满弓的箭,随着“砰”的一声枪响,刘翔这支离弦之箭向前飞奔着。只见他挥动着有力的双臂,抬腿越过一个个栏杆,身轻如燕,姿态优美,很快便把对手甩在身后,闪电般地冲过了终点。
(3) 赏析片段三,小结动作描写方法:与神态描写相结合。
片段三:教室里打得乌烟瘴气。毛老师气呼呼地站在门口,他头上冒着热气,鼻子尖上缀着几颗亮晶晶的汗珠,眉毛怒气冲冲地向上挑着,嘴却向下咧着。看见我们,他惊愕地眨了眨眼睛,脸上的肌肉一下子僵住了,纹丝不动,就像电影中的“定格”。我们几个也都像木头一样,定在那里了。
(4)总结动作描写方法。
1.认真观察人物的活动特点。
2.运用慢镜头,把动作加以分解,并能选用恰当的动词。
3.用上比喻等修辞手法。
4.和其他人物描写的方法(神态描写等)相结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归纳能力。】
四、小试牛刀
1.播放林丹亚运决赛精彩镜头,引导学生描述
【设计意图:训练设计从说到写,从扶到放,体现了从易到难的梯度,学生的能力也实现了从低到高的提升。】
2.练写片段(任选一个内容)
A.请你运用动作描法,描写羽毛球运动员林丹夺冠时的情景。
B.描写踢足球或打篮球等活动的精彩镜头。
C.请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写写捕蝴蝶的过程。
D.描写某个人狼吞虎咽吃西瓜的情景。
E.通过动作描写,抒写亲人对自己的爱。
【设计意图:作文训练的内容针对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五、习作交流
1.学生朗读习作片段,师生进行评议。
2.分享收获。
六、总结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从学生熟知的文段入手,通过精彩的范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动作描写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本节的教学重点落在把人物动作写准确、写细致、写连贯上,每一个教学环节层层递进。课堂上,学生乐于接受,运用自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语文 情感因素 趣味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17-01
传统意义中的语文课堂,教师更加注重知识与能力维度目标的有效达成,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中学阶段对于学生品格塑造的重大影响。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语文教师需要积极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包括篇篇美文中所渗透的审美意识、思想因素、人文情感等,进行积极利用,以情悟文,以情动人,以情益智,在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上,铸就学生美好心灵,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为将来的社会建设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世纪人才。
1 基于教材,挖掘缤纷情感
最新出版的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在篇目选择与单元构思方面,倾注了很大程度的情感因素。其内容涉及伟大的亲情,真挚的友情,甜蜜的爱情,甚至对自然、对童年、对人生的感悟与体验等等。如《背影》、《慈母情深》两篇文章,分别来自于当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梁晓声的笔下,父亲蹒跚的背影,母亲慈祥的面容多么地耳熟能详,又是多么地让我们热泪盈眶;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更是让我们深刻感悟到尽管国籍不同,文化环境相异,但人世间伟大的亲情总是一脉相承的。鲁迅笔下的百草园穿越百年风尘,在今天读来,依然给我们以童年时光美好的缅怀,笑意不觉荡漾在眉间嘴际;张洁老师的《拣麦穗》又引领我们能够忆起多少童年的遐想,质朴的情怀,鲍尔吉・原野笔下那张雪地里的贺卡又留给我们多少童真的幻想,空灵的美丽。书里有蓬勃的春,有金黄的秋,又有多少渔夫的贪婪,皇帝的愚蠢,猫的坚韧……真的,这是一个缤纷情感的百花园。
我们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通过一个个教学环节挖掘其中缤纷的情感,给我们的课堂氤氲一种美轮美奂的氛围与感觉。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读给学生以情感的激发与引领,调动学生内心最为柔弱的部分,使他们沉浸在具体的情感氛围中得到洗礼与升华;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对于文本中所涉及的情感的看法,让他们对于文章主题有着一个更为深刻的认知;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外拓展来进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让学生的情感超越文本,得到最大限度的延展与深化。
2 赏析字词,品位浓郁情感
在当前中考试卷中,有相当比例的题目都涉及到了重点句子的理解与赏析,撇开应试角度不说,从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具体语句,字里行间在流露作者情感,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展开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从赏析这些关键字词入手,体味作者浓郁的情感,打开学生泄泻奔腾的感情激流,体悟字里行间所跳动的情感脉搏。
在讲授《小石潭记》一文中,笔者与学生一起体验发现小石潭的惊喜,欣赏游鱼与游人的嬉戏,还有岸势的犬牙差互,溪流的斗折蛇行之后,笔者仅仅抓住“以其境过清”中的“过”字,引导学生开始赏析,学生发现作者一开始“心乐之”,但在欣赏了这诗情画意般的小石潭之后,竟然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十分不解,尤其是这个“过”字,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的周边景色,有“往来翕忽,尔远逝”的小鱼儿,有“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的溪流,怎么会过于凄清呢?笔者引导他们联系柳宗元写作这篇文章时的贬谪际遇与赏玩背景,学生们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当中,逐渐明晰了一个人在事业遭受挫折,朋友被处死,母亲病故的多重打击之下,怎么能不心生凄凉,满眼萧然,感极而悲呢?即使是小石潭记的美景一时冲淡了心头的烦忧,但一经幽深、静谧环境的触发,恐怕马上就会转变为“过”清了吧。课下,茶余饭后,学生们还对于这篇文章,尤其是柳宗元曲折的人生际遇给予了无限的感慨与同情。尽管他们的观点还有待斟酌,但笔者为自己能够抓住一个“过”字,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烈讨论的做法还是颇感欣慰。
3 加强互动,融洽师生情感
相比于传统意义中的语文课堂,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活动摒弃了种种人为设置的藩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自我解读与感悟。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方面,笔者主张在课堂上应加强师生间的互动,结合具体的评价理念与体系,融洽了师生情感的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与创新精神奠定了基石。
笔者在讲授《范进中举》一课时,学生在人物形象分析的过程中,有一名同学撇开本单元“悲悯人生”的主题,竟然公开赞扬范进百折不挠,心存目标,并执著追求的精神,引来了其他学生的一片嘘声。笔者也颇感意外,但先没做出表态,而是让这名学生陈述了一下自己的理由,让其他学生进行反驳,结果发现,其他学生的反驳理由竟然如此无力,反而凸显了这名学生的振振有词。总结评价环节,笔者说,站在新时代的角度,我们从范进的身上看到的是科举制度对一名文人灵魂的毒害。但这名学生说的也不无道理,面对自己的理想,我们在执着追求的过程中,也应当多一份审视,多一份谨慎,要顺应时代潮流,决不可逆人民与祖国的利益而盲目前行。这次师生互动,不仅使得整节课堂盎然有趣,更让一些平时热衷于游戏,抑或称兄道弟的学生陷入了沉思,让笔者收获了意外之喜。
总之,中学阶段正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兼以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性质,注重情感渗透,强调优化情感是我们语文教师补课推卸的重大责任。站在教改潮头,我们要给学生创设种种情感体验的契机与情境,使语文课堂妙趣横生的同时,也让我们在正确引领学生人文成长中迈出坚实的步伐,将素质教育推向深处。
参考文献:
在课堂教学中,解读文本要抓一个上佳的切入点。文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它往往与文本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教师应以文题为切入点设计教学,使学生心理情感与文章内容巧妙触碰。如果能围绕文题谋生出新颖生动的导学设计环节,语文课堂教学就能生成出语言之美、智慧之美、人性之美。
一、依托文题,点化生命之美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依托文题,充分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热情,随时捕捉时机,感知形象,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点化生命的壮美,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真善美的可贵。
如在教学《向生命鞠躬》时,先投影学生习作中的一段文字:生命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生命是伟大的、坚强的,再平凡卑微的生命也会留下绚烂的生命足迹。由这段感性的生命格言不露痕迹地切入到对文题中的关键词――生命的探究。首先设问:“这是什么生命?一个怎样的生命体?”引导学生探识形象:一条蚂蚱,一个自然界中渺小卑微的生命个体。一条山间倔强存活的蚂蚱,被草杆洞穿五脏六腑依然悲壮逃生的小生命。初步感受到一个渺小生命的顽强以及它对自由的渴望。接着教师并不是落入俗套地进入文本探究其叙事情节,而是让学生划找、品读蚂蚱艰难逃生时一连串描写的词句,使学生沉浸于文本中。同学们在解读过程中牵带出作者的情感体验:诧异山间一个倔强生灵的存活――不以为然活捉蚂蚱――难以想象再次生擒后依然逃生――震撼于生命的奇迹。接着我指导学生重新把目光锁定文题,让学生思考作者缘何向一只普通而微不足道的生灵――蚂蚱鞠躬。纵深、细化的思维引导,促使学生深入文题,去感受一个渺小生命的壮美,感受生命奇迹的同时体会到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的真理,大千世界中即使如恒河沙砾般平凡的生命都值得敬畏。教学中几次对文题的依托都起到很好的效果,再加上情境创设的辅助,紧扣文题选点精读等教学环节也就显得生动活泼了。
二、巧借文题,映照作者匠心
标题是文本的窗口,在课堂教学中透过这一窗口,即可尽揽文章要旨内涵,映照作者奇巧构思。
如教学《枣核》,教师深情朗读席慕容的《乡愁》:离别后,故乡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导入课文后,师生一起关注板书的标题――枣核二字。让同学们心中装着文题读课文,看看课文中什么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学生细读文本陆续查找出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第1段,索枣核;第3段,把枣核托在掌心;第7段,试种枣树。通过归纳学生自然得出结论:文章叙事始终围绕“枣核”,“枣核”是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教师并没有丢开文题,进入常规的课文段落解读,依然紧扣文题连续设问:几颗枣核把相距万里的朋友连在一起,但为什么文章一开始写朋友索枣核,不揭晓原因? 两人见面后,为何秘而不宣索要枣核之因? 为什么要写去朋友家的途中所见,写朋友“家庭事业都如意”后才解开索要枣核之疑团? 在一步步的解读中让学生明确:以枣核设置悬念,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以文题层层设悬,文章摇曳生姿、构思精巧令人称奇。教师再让学生第三次关注标题,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桩极为稀松平常的差事;试种枣树:一个普通简单的行为,在作者萧乾的笔下,却写得如此情真意切,饶有兴味。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什么?学生情不自禁读出最后一段 :“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体会到一颗小小的枣核里,竟凝聚着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海外华人思恋故土的深情。当投影上出现满头白发的老艺术家深情地朗诵《我的中国心》时,朴素的爱国情如一根强韧绵长的线牢牢拴住所有人的心。同学们无不热泪盈眶,激情澎湃,人类美好情感中最本真的思乡爱国情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
三、观照文题,沟融师生心灵
在文本解读中,文题往往最动人心魄、耐人寻味。它是作品、老师、学生三者情感的共融点,通过文题的整体观照,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师生心灵世界、精神品格、生命律动完美的融合。
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在整体感知课文中老师就引导识别,紧扣文题,抓住了文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从这一点切入后,以点带面,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查找扣合文题描述“背影”的文字(四次涉及背影的描写:难忘背影――买橘背影――惜别背影――再现背影),明确“背影”是文章描写的焦点,亦是行文的叙事线索。接着师生深情朗读细描父亲背影的片段:车站送别,在质朴、沉静的氛围中“背影”走进了老师与学生的心里。没有过多的情感铺垫,没有过多的煽情话语,透过“背影”这个文题让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结构的严谨、回环之美,更重要的是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亲情怀念。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已融合了生活实际体验,他们的感情丝毫没有做作,他们的理解不会牵强附会,表达就更纯粹更真诚。这时再观照文题,“背影”已由一个单一的父子送别场景清晰地转换成为一个唤起师生心灵共振共鸣的符号。“背影”中凝聚了朴素无华的父子情,浓缩了悲凉感人的生命体验。“背影”这个不显山露水的文题里折射出人情冷暖、落寞悲凉,也蕴蓄着真挚的爱、动人的情。它成了我们心中的家庭伦常亲情的一个代名词,深深根植于我们心田。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6―0099―01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根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起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从 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下面就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教学的创设浅述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播放影音视频,创设直观情境
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的特点,可以向学生提供多种形式、功能多样的材料,利用形象生动的动画,悦耳的背景音乐,使学生进入一种愉悦的学习环境之中,从而为课堂营造一种充满意境的学习气氛。
初中教材中《乡愁》描写的是一位海外游子对祖国大陆深切的思念之情。这对从未远离故乡的初一年级学生来说难以体验和理解这种感情。教者在教这篇课文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种和谐轻松的教学情景:在引出课题之前,先播放了一首学生熟悉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在师生同唱“洋装虽然穿在身,我的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同学们对歌词里流露出的对祖国故土深切的怀念之情深有感触,沉浸在充满浓浓的怀念之情的氛围之中,在学生们正热情高涨的时刻引入了对诗人余光中所作的《乡愁》的学习。接着这位教师又播放起了一段“二泉映月”,用幽雅的旋律和适宜悦耳的音质创设出与作品内容相宜的教学情景,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课堂巧设疑问, 创设问题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开放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情景,留给学生学习活动较大的自由空间,教师要通过不断地设疑激趣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主动地选择,从而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情感调动是形成良好教学情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之源。如教《背影》一课时,教师要抓住课题及时设悬提问题。谁的背影?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背影?文中对背影的描述是一次大特写,还是几组背影?孰详孰略?这些问题是学生们最想了解的,于是学生在听到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之后,很快就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
三、教师精心锤炼语言,创设语言文字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的语言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于漪说:“教师的语言虽不等同于作家的 文学语言,但要悦学生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孜孜以 求地在学海中泛舟远航, 非得讲究形象生动不可。 贴切的比喻能唤起发学生联想、 想象,精当的设问、反问能造成悬念,启发学生深究底里,气势流畅的排比能激发学生感情的波澜,适时的反复、强调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这都强调了教 师语言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精心组织自己的教学语言,做到语言的科学性、 准确性、简练性、形象性,避免课堂出现枯燥乏味、喋喋不休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