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材

小学教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教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教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 科学教材 现状

一.对小学科学教材与其教学现状的有效分析

1.小学科学教材内容不够全面

对于当前的小学科学教材来说,有很多内容都没有将科学学科的特点体现出来,在对其教材的选择和编排上没有将其科学性全面的发挥出来,甚至还有很多的教材内容不利于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对于科学课程来说,主要就是提升学生科学知识与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成分的掌握科学概念,让学生从小养成科学精神。但就当前的小学科学教材来说,很多教师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等的影响,不能为学生选择合理恰当的、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材料,因此导致科学教学无法顺利有效地开展。

2.欠缺创造的师资力量

在当前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欠缺较为系统化的规范内容,并且对于当前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很多的教师并不是专业教授科学知识的老师,还有很多学校并没有充足的教师资源,而在很多的小学校园中科学课程是副课内容,而且小学校园中班级的数量比较多,每个班级的认识也非常多,由于教师数量比较少,教师必须要跨年级进行教学,而这样的情况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由于欠缺合理系统的规范内容,导致教师整体水平无法达到相应要求,这样将不能更好的满足小学科学教学需求,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3.欠缺合理的科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科学教学课程当中,存在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在教学中欠缺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不能有得到动手实践的机会,这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有效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只能通过书本上的内容来接受科学知识,导致学生无法灵活的掌握和应用科学知识。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当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将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知识想结合,让学生能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知识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这对促进学生提升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以及提升综合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但是通过对小学校园中科学教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发现,很多小学校园无法满足当前科学教学的要求,也没有将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相结合,教学中依然延用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导致形式只是单方面的接受科学知识,并且无法良好的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并且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由于很多学校对其欠缺良好的重视,导致很多教学设备都不充足,学校并没有太多精力和意识去增添科学教学设备,这不仅会对课程教学带来影响,甚至还会阻碍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影响学生整体学习能力。

二.解决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问题的有效策略

1.对小学科学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研究与编写

在当前的小学校园中,在开展科学课程教学时,所运用的教材内容都是以结论性知识为主进行编写的,而对于这些内容来说,不利于小学生学习,小学生年级比较小,学习能力和阅历都有待提升,因此这些知识点对于小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而通过小学生特点进行分析,@些纯理论性知识的教学,是违背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所以教师在选择教材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特点以及教学需求进行选择,保证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特点,并且在知识中也要添加一些插图,让知识更加形象的展现给小学生,进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思想,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稳定提升。

2.不断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并定期开展相应的培训和指导

对于小学校园中的科学教师来说,其成长过程必须要有学校的帮助,学校要根据教师情况定期开展相应的科学知识培训和指导,不断增强教师的整体能力以及专业水平。这样才能全面有些的促进小学生科学知识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小学生未来稳定发展。

3.小学校园要提升科学教学课程的重视

小学必须要改变对科学课程的认识,正确认识起重要性,明确其对小学生发展的作用,从而根据其特点为学生设计有效的教学形式,学校要改变对科学教学课程的认识,并合理安排课时和教学内容,进而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

在小学校园中,学校必须要重视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并明确科学教学内容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各种综合素养,因此小学校园必须要重视科学教学内容,并制定合理的科学教材,设计有效的教学形式,找到影响小学科学教学顺利开展的问题,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策略,这样才能发挥科学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以及作用,从而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良好提升,推动小学生未来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教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实验教材阅读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用教材教”已是教师的共识。但是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使用教材,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课文,围绕教学目标,分解阅读任务,引领他们有层次地阅读。

一、把握教材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而文字符号本身较为抽象,它不像图画、实物可以直接引起视觉。这就给六、七岁的蒙童的学习带来一些困难,因此,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至关重要。

实验教材所选的课文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富有现代气息。体裁多样,有儿歌、故事、童话、韵文等,很有情趣,深受学生喜爱。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这样可以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也可以打消缺乏自信的学生怕读错的顾虑,消除他们紧张的情绪,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读,放胆读,由“老师要我读什么”转变为“我想要读什么”;其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的热情。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他们喜欢各种各样的(如画一画、跳一跳、唱一唱、表演等)活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体裁的多样性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把画、唱、演、说等活动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体验阅读教学的乐趣。教学《雪孩子》时,可以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连环图画,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学《四季》一课时,可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季节,也可设计让学生边表演边背诵课文内容。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四季的特点,对课文内容理解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教学《小松鼠找花生》和《自己去吧》时,为了让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可设计课本剧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把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更为深刻地领会文章的内容,也能充分感受到阅读教学的乐趣。教学《小熊住山洞》一课时,可让学生将课文以歌的形式唱起来,跳起来。学生通过画、说、演、唱、跳等各种活动全方位地动起来,寓教学于快乐之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形成自主的阅读意识。

二、初读整体感知,扫除文字障碍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认为课文内容直白,学生还没有熟悉课文内容,就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领悟课文了。实际上刚入学的儿童是以口头表达为主,进入书面阅读以后,才由具体直观的现实世界逐步向抽象的文字符号世界过渡。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必须强化学生对文字符号的认读,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在初读感知环节,扫除文字障碍,让学生认真读读全篇课文,把文章读通,读连贯,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感受。

人教版实验教材课后练习第一题的设计就是“朗读课文”(也有背诵课文)。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努力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并读出感情,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的言语信息。这既是多种感官加工、处理、感受书面语言信息的过程,同时也规范了书面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同化书面语,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水平的过程。

三、落实精读环节,注重培养语感

小学教材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从挖掘、重组、整合、替换、深化教材等视角提出了创造性地“用教材”的理念。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为一线教师提供了较为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 数学教材;自己的课堂;创造性;使用

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使用起来就会注入不同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必将转化为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从而在教学中体现出浓厚的个人色彩来。如何做到“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挖掘教材,使自己的课堂更有灵活性

细嚼慢“研”,需要依照课程标准,从编者的角度,理解编排意图,整体驾驭教材。研读教材,就是要把每一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了然于胸,从而在教学中自觉按照发展阶段开展教学。例如关于分数的教学,两个学段都有安排,由于思维层次、侧重点、教学手段各不相同,所以确定的学习目标也不一样。在第一学段主要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用涂色、折纸表示简单的分数;而在第二学段就要依靠抽象的分析、举例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如果在教学前能很好地揣摩、理解教材,就能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也就能很好的驾驭课堂。

细嚼慢“研”,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弄清惑之处惑之源,从而以可靠的预设从容应对“课堂生成”。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时,人教版教材中编排了这样一则例题:一排有22 个座位,有18 排,350 名同学来听课,座位够不够?在这一题中,如果两个数都估,18 和22 都可以估成20。由于把22 估成20,少算了2。将18 估成20,多算了2。这样,一个多算了2,一个少算了2。学生可能受之前学习平均数时“移多补少”的数学概念的影响,容易产生知识的负迁移,从而误解这里也是“移多补少”,认为这样一来应该看做没估,算出来的应该是准确值。如果在课前,教师读懂了教材,准确把握了学生可能产生疑难之处,就能确保课堂上胸有成竹。例如,虽然学生当时还没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却可以引导学生从积的个位来判断,22伊18 的积的个位上应是6,不是0,因此不是精算等等。

二、整合教材,使自己的课堂更有实效性

新课程“一个标准多个版本”打破了原来一种版本教材独步天下的局面,这就为我们选择性地使用教材扩展了空间。例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的内容。人教版教材的主题图是“花圃图”,从花圃图的观察中提炼问题,寻求解题策略。新世纪版教材则是创设了“小兔请客”的故事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索。结合一年级学生特点,经过反复比较,我决定在导入新课时使用新世纪版情境图。理由有三:一是小兔请客属于故事情景,花圃图属于生活情景。相比之下,用故事情景来激趣更为合理;二是小兔请客中,每10 个果子用一个盘子装着(几个盘子装的果子数量对应的也就是几十个),学生在接受真知的时候,更能给学生策略上的支撑;三是小兔请客的情境图中一个个问题的提出是随着故事的展开逐次呈现的,屏蔽了多余信息的干扰。而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无疑在算理与计算方法的教学上,而不是开放式的“问题解决”上。人教版的教材花圃图,如果一次呈现三种花,则开放性强,容易导致上成“问题解决”的教学课。在最后的教学中,我使用新世纪版教材创设情景,完成新知的教学,而在巩固阶段,使用人教版的花圃图,设置开放式的“问题解决”的情景,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在一节课中将两种版本的教材统一使用到一节课中,并且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教学预期。

三、深化教材,使自己的课堂更有探索性

不追根溯源,认识与理解只是停留在“点线”的层面,而不能深入到“面体”的高度。如:在教五下“2、5、3 倍数的特征”时,当学生探索了2、5、3 倍数的特征后,让学生说一个既是2 的倍数、又是5 倍数的数,你是怎样想的?请你再说一个数,看它是否也有这样的特征?那么,同时是2、5 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呢?用同样的方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总结一下,同时是2、3 的倍数,是3、5 的倍数,是2、3、5 的倍数各有什么特征?当学生解决了上面这些问题后,教师可马上追问,如果一个数是3 的倍数,一定是9 的倍数吗?请举个例子,并说说为什么?那么是9 的倍数的数又有什么特征呢?让学生再次去探索发现。学生感到也很新奇,如果知道了一个数的倍数特征后,我们判断数就相对比较简单了,不需再去计算。这时,可能就会有一个同学站起来问,老师,你还能告诉我们其它一些数的倍数的特征吗?好吧!让我们再来一起探究一下是4、25、8、7、11、13 这些数的倍数的特征吧!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充分的挖掘教材资源,适当的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在合作探索、自由交流中填补教材中一些没有的内容。

四、替换教材,使自己的课堂更有生活性

教材作为学生的“学材”,教师如果也圉于其中,而不从更高处着眼,显然是狭隘的和不利于教学的。在一节课上,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王奶奶家门前有一块(长方形一边缺半圆,一边多半圆)地,如何求这块地的面积呢?老师意在通过割补法求面积,这时有一名学生问老师:“这是一块地,您怎么移动、怎么补啊?”老师这样回答:“我们现在是在做‘数学题’,这不是真的地。”老师接着出示了第二题,李奶奶家门前也有一块地(地的边是曲线)。这名学生又问:“老师,这块地坑坑洼洼的,您怎么补啊?”于是老师又回答:“不是说了嘛,这不是真的地,我们是在做数学题。”看到这样的案例,我们在一笑过后,是否也陷入了思考。第一个问题,孩子将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搅合在一起。第二个问题,孩子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实际上,人类是从探究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开始的。这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近似的观点来看,往深里看,就需要把地割成相等的规则的小格子,再数格子的个数(积分问题)。而作为执教者的教师,却没有明白学生的理解与数学学科本质之间的联系,从而造成了这样的尴尬。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教学时,需要站在学科本质的高度来理解教材、驾驭教材,这样才能教出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

总之,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都要站在学情的角度换位思考,而不是凭经验想当然,也不是从唯书唯上唯专家,要时刻注意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材料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学情学况,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自己的数学课堂自己做主。

参考文献

小学教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数学思想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尊重小学数学教材,有效地解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小学数学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通读教材,理清脉络

教材是各教育机构根据课程标准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而编写的教科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目前,经教育部审定的教材版本繁多,如现行的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西师版等,都各有特色和可借鉴之处。教材是个例子,它能给给教学提供一个较好的范本。以最新审定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这套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更趋合理,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果每一位教师能在教学中准确把握知识脉络和教学目标,就需要通读全套教材并对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从中找出小学数学知识的结构和脉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教师配备全套教材供研习使用。

二、细读教材,挖掘深度

图文并茂的教材能带给学生更多探索的空间。在解读教材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赋予知识的生活化,还要细读教材,深入推敲编者意图,从关注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教学的设计,从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地学习。如人教版中“梯形面积”的教材内容呈现了三位同学探究时的不同思考,分别是“我把一个梯形剪成了两个三角形”“我剪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随后,教材展示用第三种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在解读教材时,恰好可以将前两种作为推导过程的深化,让学生验证前两种方法的可行性。

三、比读教材,发现不足

教材提供的仅仅是一个例子,因此,教师要借鉴、处理甚至摒弃一部分教材内容。目前,便捷的网络和丰富的教材版本资源为教师提供了比读优选和批判接纳教材的机会。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进行对比后发现,三种版本的教材都是结合生活实际呈现教学内容,从不同的解法列式入手,引导学生发现两个算式相等。此外,北师大版还要求再写出几组算式去发现和总结规律,强调了获取知识的严谨;而苏教版和人教版则只通过对比一组算式就得出规律,缺少归纳的科学性;三种版本的教材都没有用乘法的意义去从根本上理解乘法分配律。通过比读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劣,可以使教师设计出科学、严谨,且充满数学味的教学内容。

四、品读教材,巧设问题

有效提问是高效课堂的灵魂,课堂提问宜大不宜碎。“大问题”就是以学生现有视角和能力为原点,设计出质量高、外延大、问域宽、数量精和挑战性强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求最大程度地解决主要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大问题”能够让课堂走向本真,能够让教师从众多琐碎的小问题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从浅层次的被动学习走向深层次的主动探究。通过品读教材的提示或提问设计“大问题”,如人教版“打电话”的相关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统领课堂教学,提出“你打算怎么解决呢”“还有更快的方法吗”“为了让它切实可行,还需要做些什么”三个问题。

五、精读教材,剖析思想

教师要精读教材,解读出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往往伴随着转化思想的渗透过程。如梯形的面积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两个三角形来计算;圆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或者三角形来解决。数与形的结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达到“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之效果。如设计人教版“分数除法”例2时,教师可以把分数的计算与线段图相结合,让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有更加直观地理解。归纳和演绎相对又互为补充,并相互转化。如人教版“烙饼问题”,教材始终围绕“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这一核心问题,让学生从烙1、2、3张饼中找到烙3张饼最省时的方法,在学生找到最佳烙饼方法后,用归纳的方法解决怎样烙4张饼、5张饼、6张饼最省时间,验证前面所得的结论,烙饼问题的教学过程是归纳与演绎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推理、比较优化的过程。

总之,解读小学数学教材能够让教师充分地认识教材、了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让教师的课堂设计更加贴合实际,为数学教学工作带来便利。小学数学教师通过解读教材,有利于数学课堂因“用好、用活教材”而丰富多彩。

作者:刘建波 单位:乐山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参考文献:

小学教材范文第5篇

一、把握教材是教材优化处理的重要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就题讲题,就事论事,分不清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把握住教材。把握教材首先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一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教学的认知结构,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例如,研究四季是怎么形成的,关键是掌握地球的公转。因此,首先应该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公转,而学生对于地球公转的认识,是在四季星象不同的现象启发下逐步形成的。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验能力。教学目的则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除了自转外还有公转,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发生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四季形成教学,就会得心应手。

二、突出重点是教材优化处理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经加工处理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成份上去,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池塘和森林里的生物》一课以前,学生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已初步掌握,现在学习池塘和森林群落就有一定的基础,教这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看书和插图,研究这些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为什么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之间有何其它联系?”等方面。

科学教材中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学中应把新授课的新知识突出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但是突出重点不是只抓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学时必须注意利用学生的已有旧知识和已初步掌握的新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发生点、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优化教材。

三、适当补充教材是教材优化处理的必要形式

大科学中的现象纷繁复杂,小学科学教材不可能面面俱到将所有科学现象罗列起来,只能选择少量而且有较强典型性的内容。教学中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往往会因新旧知识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知识,形成知识空白点,造成新知识学习的跨度大、难度高;或者因感性知识积累不足造成对理性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困难,等等。因此,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适当补充教材是很有必要的。

小学教材范文第6篇

关键词:活;小学;数学教材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材是师生间互动、交流、沟通的纽带,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载体。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潜心“走进教材”,又要善于“走出教材”。而要充分发挥小学数学教材的作用,就必须在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地处理和创造性地加工,使教学教材本土化、生活化、活动化,进而让数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用活“教材”

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教材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不感兴趣,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知识的学习过程,缺少生活的气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之共识。那么,如何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呢?

1、加工改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等问题,实际上教材并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它只是为教学提供一个范例而已。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学会加工改造教材,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脱掉数学知识已经老化、过时的“旧衣”,换上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新装”,使传统的教学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关的数学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引进课堂。

2、替换更新

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是教师的业务权利。对于教材中远离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取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真切地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积极合作、真诚交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二、增补教材

教学实践中,教材其实只是一个例子,是教学的一个起点,而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凭借自己的智慧、灵感、经验,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完善或加工,必要时还需作适度补充,努力挖掘教材的内在价值,让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三、重组教材

教材的结构不仅要符合学科的知识结构,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总体来说,现有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它的科学性、系统性、严密性和思维性,但有时并不满足这些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安排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教材的结构进行适当地调整。

四、催生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它承载着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解题策略等人类文化的结晶。面对静态的数学文本,教师要寻求教材中的生成点,以动态的目光来审视教材,读出静态文本后的内在逻辑联系,读出文本背后的故事,催生教材,让教材活起来。教学中教师只有尊重文本,同时又不局限于文本,做到:从教材的争议处设质疑点;从教材精彩处设比较揣摩点;从教材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处设情感价值升华点;从教材的抽象、空白处寻找想象训练点,才能让教材活起来,才能打造出有生命力的课堂。

五、挖掘教材

让教材活起来就要努力引导学生关注教材细节,关注提示性问题。教材中有大量的提示性问题。充分利用好这些提示语,就可以直奔重点,突破难点,做到事半功倍。学生真正弄懂了这些提示语的含义,就可以利用它们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连起来,纳入一个只属于自己认知范畴的知识体系。

1、就要学会让学生记录过渡性问题、隐形问题、发展性问题,理解教材中的关键词。受篇幅限制,教材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展现出来,所以,在学生眼中,教材就是割裂的,不连贯的。学生记录下上述问题,以后对教材的解读和回忆就会很方便。这也要求教师对上述问题的提出要明确,要准确,要简洁。

2、就要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不人为地割裂教材。受知识水平、年龄特征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只对教材展现的部分内容更感兴趣,会有更多直观的感受,更多注重的是解决单个的问题,而不太会思考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去感知把握教材,了解知识的发展演化过程。

3、就要调动学生眼、耳、手、脑各种感官功能,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可供学生操作交流的素材,教师要做的,就是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小学教材范文第7篇

【关 键 词】 CM版小学数学教材 ; 数与运算;编写特点

【作者简介】 牛梦雪,天津市津南区小站第六小学教师。

一、导论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困扰着一代代的教育工作者。教材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好帮手,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笔者欲通过对美国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来探索:到底美国的小学教材有何特点?其在编写过程中能否达到“螺旋上升式”的教材编写要求?

笔者认为,从1989年美国出台《学校数学的课程与评价标准》,历经1991年《数学教学专业标准》,1995年《学校数学教育的评估标准》,再到2000年《原则和标准》的正式出版,美国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美国数学教育改革走过的风雨历程或能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虽然我国对教材的研究和评价已日趋成熟,但由于各国各地区在不断进行着课程的改革和教材的优化,故对教材的研究始终是一个富有探索空间的领域。

在《原则和标准》中,将数学教育的标准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数与运算、代数、几何、度量、数据分析与概率、问题解决、推理与证明、交流、关联和表征,共十个大类。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以我国2011版新课标为隐性参考对象,从其中选取“数与运算”这一部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期望能对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相关部分改革有所启示。

在我国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大背景下,许多专家和学者也对东西方的数学课程教材设计怀有极高的研究热情,这也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较全面的参考和指引。

二、CM版教材中“数与运算”内容的教材编写概述

美国大多数州的学制为“五三四制”,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原则和标准》中根据美国的学制也对“数与运算”做出明确的具体要求:①理解数、表征的方法、数量关系及数系;②理解运算的意义及各运算间的联系;③熟练地计算并进行合理的估算。也就是说,数与运算既包含对数的认识,分类和性质,同时也包括数和算数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算。在CM版教材中,每一册书都将数感(Number Sense)作为第一章,足以见得数感在儿童最初接触数学中所应占有的重要地位。我国将数感纳入到课程标准是在2001年,但是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之中却没有像CM版的教科书一样,在目录上很明确地将其标识出来,当做一个基础的章节来学习。数学的学习是儿童生活经验的延伸和提高。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该时期的儿童在认知结构上已经发生很大的重组和改造,具有一定的思维弹性,对质量守恒概念图1目录中用红色标识出的“代数学”的掌握也已趋近成熟和稳定。CM版教材在内容的比例安排上符合儿童的认识和思维水平发展的特征,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抽象思维、空间想象思维和创新意识。

仅次于“数与运算”的是代数,这是因为代数的基本概念和模型的学习是跟数与运算的学习密不可分的。在该版教材的目录上,都明确的将教材中涉及到代数内容的部分标注出来(如图1)。

数和数的运算的学习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它的学习重点在于:发展数感、理解数和运算以及进行熟练的算数运用。其中,“发展数感”是CM版教材中“数与运算”部分在教材编写中应重视的“核心概念”,主要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数的理解。包含对自然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理解。在对自然数的理解中主要为对1000以内的数的理解,并在理解数的表征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感。以Grade1 Chapter1的Patterns and Number Sense(模式和数感)为例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CM版教材运用“数苹果”的方式开门见山的引入0~10的数字表征。其既呈现“苹果”这一具体的物象,同时直观地列出各数间的大小关系,便于学生感受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产生0到10之间是逐次递增的数字逻辑(如图2)。

数学符号的学习,是学生打开数学学门的至关重要的一把钥匙。除要理解自然数的意义外,也要掌握数的认、读、写的方式。因此,笔者将我国人教版(2011版)与CM版在数的书写的教材表现上进行了对比(如图3)。

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在于:(1)有具体实物呈现;(2)数字的表征都给出书写的表格,要求书写规范;(3)给出范例描摹。不同在于:(1)取图:人教版采用乡村生活的情境,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而CM版采用的是与导入中相同的实物,有利于建立量和表征之间的联系;(2)人教版是顺序书写,CM版的采用的是乱序书写;(3)前者循序渐进地体现由具体的实物到图形到点数再到抽象的数字符号的过程,在数字符号的下方还有对应的珠子。笔者认为,该配图再现出思维的发展进程,便于儿童抽象思维的发展,但是排版不够直观;(4)人教版呈现多个的示范数字,便于学生在书写时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而CM版则只给出1个范例,给学生以展现自我个性的空间。总之,两版教科书在数的书写的教材展现上各有所长。

与自然数的学习区别较大的是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理解。该部分主要集中于中高年级。主要原因是,这类数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对基本的“自然数”的学习之上。对不同年级的学习要求也是层层递进。在Grade2中,对于分数的学习在于掌握分数的书写方法,要求掌握“1/2到1/12”的简单分数,并能够进行大小判断。而Grade3对分数的学习着重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对“单位1”概念的初步感知和灵活的运用(包括同分母的加减运算和与小数的转换)。Grade4逐渐侧重于分数的通分、约分等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以及运算。

“单位1”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不容易理解的抽象概念。故该书安排在Grade3,其引入“Models(模型)”来帮助学生掌握“单位1”的概念(如图4)。并且,在例题中也分别用三角形、四边形等来代表。由于其基本采用的是“规―例”的知识呈现方式,不够直观和明显,我认为类似于此的概念应当使用更加具体形象的图示来呈现,这样才更适应学生的认知情况。

2. 位值和估算。数的理解和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对位值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CM版教科书中有以上的三章是着重于对“位值”概念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Estimate(估算)一词最早出现是在Grade1 Chapter8,其以Key Vocabulary(关键概念)的形式出现。 在学生掌握位值之间的关系之后的巩固练习中,有一题为“Estimate about how many. Circle the answer. (估算并选择答案)”此题结合估算能力的考察,并引入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在对100以内的数的学习中,其重点除了在与对个位(ones)和十位(tens)的意义的理解外,还在于整十的估算(estimating with groups of ten)。如要求以10为一个群组来画圈,并估计总共有多少(如图5)。

由位值的意义学习到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的内容安排来说,其充分考虑上下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做到“位值”知识的承前启后。承前体现在本章的最开始巩固数的位值关系,是对Grade1 Chapter13: Place Value(位值)一章的回忆和深化,夯实基础。启后体现在为Grade3 Chapter1:Place Value and Number Sense(位值和数感)的学习做出铺垫。对100以内数的估算和比较实际上蕴含的就是位值和数感之间的关系。有了本章的学习,在Grade3的学习会更加有条不紊,有利于之后对三位数的学习。

3. 运算与数感。该部分是“数与运算”知识内容的核心部分,主要将其细化为对运算的理解和对运算的熟练化。运算的学习划分为四部分:整数加减法的学习、整数乘除法的学习、分数和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分数和小数乘除法的学习。以下是以年级为划分,从以上四个部分的角度和对运算的理解以及对运算的熟练化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Grade1】

整数加减法理解,主要通过图示来建立。图6为Grade1 Chapter2在对数的理解的呈现过程,先看图编故事,并用球来表示螃蟹的数量关系。接着引入部分整体板,让学生理解“Part(加数)”和“Whole(和)”的意义。最后用骰子抽象到加法等式和竖式的书写(加法的逆运算――减法,与之同理)。

在对运算策略的学习过程中,其重点强调运算定律的学习和“一题多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运算,并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在对12以内的数的计算中其主要呈现的方法有:数数法(count on 1,2 or3)、数轴法(use a number line to add)、倍数法(doubles)。在对2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策略学习中,重点强调同一结果的不同运算过程和倍数法。

【Grade2】

Grade2在知识的编排上趁热打铁,首先进行加减法运算策略的教学。其重点为交换律,在加/减法的运算策略中,呈现了数轴数数法(count on to add/count back to subtract);倍数法(doubles/use doubles to subtract)例如:6+6=12、5+5=10;近似倍数法(near doubles)例如:6+6=12+(doubles) 6+7=13(doubles plus1) 6+5=11(doubles minus1);凑10法(make 10)。变式练习采用:三个数相加如何进行简便运算,其中暗含加法结合律的使用。

对于运算的理解,教材在编排时选择的对象为:整十数的相加(add tens);凑整为十法(regroup ones to tens),如:27+5=20+10+2=32;只加十位或个位(count on tens and ones),如26+3=29、26+30=56。对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强调对运算结果的估算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之前进行估算,以此来提升学生数感和对数量关系的把握。在乘法概念的学习中,其由平均分(equal groups)引入,进而建立起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重温加法(repeated addition),最后以“数组(Arrays)”这一乘法模型来进行乘法的运算过程演示,同时教授乘法交换律。紧随其后的是除法概念的学习,在该部分的学习中,其主要是在除法与减法之间建立联系,之后通过平均分(find equal share)和与同班进行平均分(equal groups with remainders)两个环节,加深对除法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也为下一章节学习分数做出良好的准备。在本章中并没有出现“九九乘法表”。

【Grade3】

第三册的学习重点为加减法的熟练应用和乘除法运算的进一步理解和熟练应用。

加法的学习重点在运算定律的学习和多位数加法的和的估算。本册书的核心概念中提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运算定律模型,同时提出计算最优化数学思想;再以具体的情境为题,考察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最重要的是涉及到对多位数加法的和的估算(将加数化为整十整百的数进行运算);贯穿在其中的一节是专门解决钱的加法问题(add money);最后是较大数的加法(add greater numbers),也是整部书中四位数的运算第一次被提到。而对于减法的学习,其重点在加减法竖式的验算和多位数减法的差的估算。对乘法概念的理解和Grade1一样,采用“数组”的形式进行,并加入对乘法的应用。依序学习一位数乘以0~10的结果,总结一个10以内的数乘以0~10的结果,并用“乘法表”表示出来,该部分也涉及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学习。反之,对于除法的学习和应用,其主要是以“平均分”为抓手,力求采取多种计算方法来进行运算,并采取引入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来加深学生对“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的理解。主要采用的模型是数轴,在整章的学习中涵盖以1~9为除数的除法的计算。

【Grade4】

本册书的学习的重点明显由加减法转向乘除法,对于数感的学习也由“数”转向“运算”,内容涉及整数和小数的加减法,重难点是借位减法。对于分数和小数的学习,本册书分别用两个独立的章节。分数学习方面,教材着重强调“单位1”的概念,并用多种例子来呈现(如图7)。

同时,对于通分和约分的学习把握“等值”这一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非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教材也将带分数的书写和计算编入,并突出通过数的大小的比较来培训学生的数感。在该部分的练习题中还穿插着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计算。本书最为重要的是对乘除法的学习,集中于对一位、两位乘数或除数的学习。在准备阶段,其运用数轴和区域图的模型来进行乘法的理解和计算的引入(如图8),接着便是大量的巩固练习。在这基础之上,用“乘法表”强调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并借用大量的问题解决题来强化对乘除法的应用。学习上,也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内容上看,更倾向于对计算值的估算的学习和对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从Grade4中可以明显的体会到,CM版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反复的练习和巩固,以及在问题解决中学会用多种方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并选取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向学生渗透“最优化”的数学思想。

【Grade5】

本册书的重点内容在于分数和小数的加减运算和乘除运算,以及分数和小数直接的转换,还加入对百分数的理解和运用,但在运算部分并不做较高要求。

在小数的加减法中,其主要运用数轴和位值的数学模型学习数的大小比较、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估算、将小数加减法运用到问题中解决;对于小数和分数的关系,主要通过将分数条和数轴相对应的方式将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强化对通分和约分的理解、对非正常分数(带分数)进行介绍、最重要的是对分数和小数的互换进行重点的练习。本章的学习中,异分母分数(含带分数)的相加减是一个重难点,图9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模型,通过分数条和通分的方法来计算;同样的,对于分数与小数的乘除法,其主要也是采用引入模型的方法来教学,之后运用大量的例习题来巩固运用。并且在分数和小数乘除法的学习过程中,重点强调计算过程中对计算结果估计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在“数与运算”部分教材内容的选取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下几个特点:①内容选取上:对数的理解选择常见的万以内的自然数、分数、小数、百分数,运算主要针对数的加减运算和乘除运算;②强调对数的整体感知、对数的性质的理解、不同数的不同使用场所、数与数之间的相互转化;③教材编排中,倾向于学生位值的理解、对数大小的比较和估算在数的理解中的重要作用;④数的运算的学习,也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由整数到分数、小数,由加减法到乘除法,由1位数之间的计算到多位数的计算;⑤大量运用数轴、矩阵、分数条等数学模型,加深对数的理解和对运算的掌握,强调对运算结果估算的重要性;⑥计算过程中,强调对结果的估算。

CM版教材的编写重点在提升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上。虽然应用类的题目所占比重并不很高,但是“问题解决三部曲”模块很好地弥补了这一漏洞,甚至可以说是锦上添花。开放性问题的比重也很小,但Grade3-Grade5每一章都至少有一道开放性题目。足以见得,开放性题目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单纯的从运算的角度来说,该教材对一步运算和无运算十分重视,对二步及以上的运算要求极低,从这个角度来说,CM版教材对运算的难度略低于我国。笔者还发现,各个章节中的无运算的题目中,除了对概念的考察之外,重要的是对“估算”技能的考察,在习题的编写过重中也十分重视对“数感”的培养。

四、CM版教材编写的总体特点概述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在CM版严格按照《原则和标准》的要求,循序渐进地安排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理解水平的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并且相同维度的学习内容在不同年级都有出现(详见附录一)。例如,Grade2-Grade4中都有“Fractions(分数)”。显而易见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所学的内容和难度逐步提升,根据各阶段儿童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也提出不同的标准,从而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趋势,符合布鲁纳“螺旋式课程编写”的思想。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拓展深化,能够更有效地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

CM版教材的习题类型丰富多样,正式课文中的例题和随堂练习的图片丰富,用色鲜亮。课后的检测练习中则是以题目为主,配图较少,色调以简单的绿色、或黑白灰为主。整体上将授课内容和练习模块明显的区分出来,对比鲜明。教材很重视“数感”的培养和提升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问题解决的技能。

小学教材范文第8篇

一、 研读教材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在课程上强调整体优化,由分化走向综合;在教学方法上则要求整体设计,与之相配合。因此,我们在研读教材时要从整体入手。首先,要了解各册教材的内容及其编排意图,知道教材的前后联系,避免教学时的前后脱节或不必要的重复。其次,要深入分析研究自己当前所教的教材,着重弄清全册教材的基础知识和着重培养的基本技能、各章节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编排顺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每节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配合情况等。最后,对准备教的一节或一段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包括掌握教学目标,明确所教教材的地位、重点、难点和关键,研究练习题等。

例如,对于数对的“先横后纵”的规定,由于和学生对某些日常经验(如座位)的描述之间存在不协调,给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如何克服这一教学难点?除了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方法外,能不能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作整体性考虑呢?能不能在先前教学中自觉渗透呢?当然可以,如在统计知识的教学中,当学生在观察数据、解读数据和制作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树立与数对表示“一致性”的意识,即先看横轴,后看纵轴,从而突破“数对表示”这一难点的教学。

可见,只要教师用整体观来看待所教的数学内容,就会具有“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的教学意识,从而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二、 研读教材的结构性

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学的知识结构。如果学生把握了知识之间的内在结构,就有可能借助于结构的支撑,让学习变得轻松而又高效。教材通常包括许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一般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有层次地安排,以便学生逐步认识、积累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如果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能厘清教材的内在结构,把握知识发展的逻辑线索,就能引导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有效探索和认识新内容。

例如,“用字母表示数”是小学生正式学习代数知识的开始,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重要转折和飞跃。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在求未知数x时,就已经接触到用字母表示所求的数;在学习运算定律和性质以及图形面积、周长计算公式时,都曾用字母表示过数。陌生的是,用字母还可以表示数量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研读,笔者从教材的逻辑结构出发,形成“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结构图(如下图),并且贯彻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把数学知识结构顺利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可见,研读教材的结构性,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或方法的结构性,从而提升学生发现结构、灵活运用结构和结构化思维的能力。

三、 研读教材的发展性

教材是课程资源之本,是教与学的重要基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已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对教材有准确的把握、到位的理解,而且还要以教材为依托,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实现理性的超越,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首先,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变化。如小学数学新教材,原来习惯称“几何”的内容转变为现在的“空间和图形”。这种变化不只是名字上的变化,而是反映了数学教育发展取向上的变化。我们在研读相关的教材内容时着眼点就要发生变化,即要从“计算几何”向“空间几何”转变。我们以前在研究相关内容时,侧重于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几何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现在我们在研读教材时,除了认识、感受、分析这些传统计算外,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多样的活动,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模拟、分析、推理等活动,加强对几何形体形状、大小、方位、变换、关系和结构的感知与体验,促进其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其次,要读出教材的空白。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感知材料,但由于受篇幅所限,教材不可能反映知识的全部、形成过程和编者的思维过程,这样就留下了“空白”。如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的“小精灵话语”,就为教师的研读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以人教版五年级第10册为例,书本第4页画对称图形,呈现小精灵话语“怎样画得又好又快?”要充分解决并运用好这一句话的含义,教师就要留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和机会,因为这一例题,是对对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如果学生在对称知识的某一个方面没有学好的话,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再如教材76页小精灵话语“你能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同的分数吗?”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可以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其实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是非常丰富的,教师要借助“小精灵话语”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见解、有个性的学习者。

可见,研读教材的发展性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研读新教材的发展点,二是研读教材预留的发展点。如果这两个方面都研读到位并付诸实践,那么学生的数学素养就会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四、 研读教材的开放性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能否把握课程标准用好教材,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教材并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它只是为教学提供的一种范例而已。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再完美的教材也无法顾及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差异性,因此我们要研读教材的开放性。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本地区的条件以及学生的需求,大胆处理和补充教材,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学到更熟悉、更亲切、更系统的知识。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中,“为什么要沿着高剪?”“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有其他的推导方法吗?这些教材中没反映出来的深层次问题,都可能被教师点化为消除学生思维盲点、开阔学生思维空间的添补材料。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变成一个个“带钩的原子”,同时也为学生打开了进一步探索的思维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