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职业培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职业培训;政府;主导;优化;厦门市
近几年,厦门市职业培训工作取得实质性新突破,为厦门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和保障。然而,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如今的职业培训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尤其是高层次专业人员和劳动熟练工人的严重缺乏,与工业现代化、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
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制度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也是解决就业总量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最为积极和有效的手段。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厦门市政府要认识到职业培训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现实作用,把它当成一个迫在眉睫的系统工程来精心建设。
一、加大政府投入,提供全方位服务
近年来,厦门市不仅着力解决和改善劳动者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生活问题,更开始着手满足他们职业提升、事业发展、理想实现等高层次需要。而为了更好的服务职业培训工作,厦门市还应不断加大政府投入,通过政策引导和规范,形成多渠道技能培训机制,构建劳动者技能培训的“立交桥”,不断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一)加大政府投入,构建多元化投资主体
厦门市各级政府必须对职业培训从战略高度予以足够重视,下决心在已加大投资力度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并建立起规范化的职工培训经费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充实区级、街道(乡镇)级财力,实现人权、财权、事权的统一。
此外,还应国内、国外并重,吸引多方投资,并鼓励各类企业、民间资本进行投资,促成职业培训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形成,为全面启动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工程筹集到充裕的资金。当然,考虑到外企因素,它们也应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出资培训职工。
(二)营造职业培训的良好环境
政府在促成职业培训投资主体多元化时,还应及时转换职能和角色定位,由过去的教育市场主办者转为管理者、服务者。政府部门应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为投资者营造公平、公正的政策、法制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以及用人环境;同时依法制定市场规则,规范投资主体和办学者的行为,监督其教育质量、服务质量和职业信誉,保护参加培训的职工的权利和利益。
以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培训为例。笔者建议,政府部门可适当加强“公益性培训”,并加大对企业在对外来务工人员培训方面的督促力度,同时对在外来劳务工技能提升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激励,从而进一步改善尊重外来务工人员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厦门市外来务工人员培训总站已经开始尝试,从2013年5月份开始利用每周六晚上举办免费公益讲座,包括社保知识、刮痧、笔迹心理学等主题,截止到第五期,参加总人数将近400人。通过这些公益讲座,可以让更多的人获得知识、掌握技能。
(三)提供全方位服务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政府部门更应为职工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提供各个区、街道(乡镇)、企业所需工人数量、工种、技能、专业信息,提供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学校及其资质和信誉信息,使职工有目的、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参加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
同时,政府还应努力构建职业培训的硬件服务设施,推行社会化、公开化、网络化服务,由政府投入必要的资金,并协调组织社会各方力量进行开发和培训。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畅通就业培训审核和职称评定通道、进一步密集职称申报网络、加大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力度、积极实施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研究制定技术工人落户办法等政策,稳定和吸引更多技能人才。
二、优化职业培训途径与方式
俗话说,人力资本创造财富,而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就是教育和培训。只有职工获得了职业技能教育及其良好的机制,才能提升就业层次、提升其人力资本价值,获得社会竞争力。为此,政府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优化职业培训的途径与方式:
(一)形成“官校企行”联动机制
目前厦门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机构,这些可以为职业培训提供有力的保证。为此,政府一方面要通过鼓励、优惠措施,引导用人单位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自身盈利状况加大培训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合理调配政府职业培训资源,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资源,为社会提供全面的高技能人才培训。
笔者认为,优化职业培训,首先要构建政府引导、校企合作、行业参与、相互促进共赢的有效机制。政府应统筹资源、统筹信息,协调各方利益,搭建合作平台。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适当给予政策倾斜,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培训质量
针对目前培训市场“遇冷”的状况,政府要把市场竞争机制引进来,激发培训机构和受训职工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政府买单、培训机构自由竞争、职工自主选择培训点和培训内容的格局。在方法上,可以由政府按照培训项目的不同给职工核发培训券,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定合格的培训机构,根据业已确定的培训内容组织培训。培训机构除向职工收取培训券不再另外收取现金,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检收机构对参训职工验收合格后,培训机构统一到政府指定机构核算,形成培训、验收分离的格局。
当然,为了提高培训质量,政府部门还可以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红黑榜”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多元化评价体系等。
(三)打造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方式
要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第一要认真抓好重点工业企业紧缺技术工种免费技能培训,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等。第二,要坚持以职工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培养方式,将订单式培训、定向式培训、“个性化培训”与普遍性的劳动技能培训相结合,将基础培训与企业自身培训相结合,使培训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三,政府可以通过职业培训资金直补用人单位机制,指导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技能人才培训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需要。
而对于外出就业的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培训,还应与市场需求集合起来,力求做到外来务工人员学而有用、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能力和务工层次。为此,政府可以牵头举办不同类型、不能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开课可采取半日制、全日制、周末班、夜班等形式。在突出专业技能、使用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开展基本权益、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城市文明、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我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和提高竞争力。
(四)利用地域优势,推动厦台交流合作
2013年“海峡两岸人力资源交流与合作理事会”的成立则是海峡两岸多年合作与交流的继续,又是双方深化合作的新起点。据了解,选举产生的新一届理事会将在稳定增长、推动转型、促进就业、提升水平、技能培训、技术进步、学子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项目;在技能培训方面引进台湾先进培训理念,导入台湾优质培训模式及培训课件等资源;引进台湾高端人才,开展闽台合作高级人才猎头服务项目,为福建省企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产品开发等方面提供人才服务。
为此,厦门市各级职业培训部门和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厦台区域优势,在已有的合作基础之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厦台职业培训交流合作,比如探索开展厦台合作远程培训、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学术交流,积极开展“厦台或海峡两岸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等,进一步拓展厦台合作空间。
【关键词】人力资本;职业培训;投资主体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激励机制研究———基于高职院校作用的视角”(编号:G2014B005)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5-0004-03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我国重大战略部署。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学历类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显著,而职业培训一直发展缓慢。从根源上来分析,职业培训的投资主体不明晰,缺乏推动职业培训发展的有效政策,是职业培训发展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分析职业培训投资与收益的关系,厘清职业培训的投资主体,并建立配套的政策体系,是推动职业培训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职业培训的类别
职业培训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办主体根据社会需要,对劳动者在不同水平的普通教育基础之上所进行的不同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是通过开发劳动者智力及培养职业兴趣和训练职业能力等社会活动,培养能够掌握特定劳动部门的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性人才的一种教育方式。简单地说,职业培训是为了使劳动者达到一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而进行的教育活动。按照受训人员接受职业培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适用范围的不同,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把职业培训分为一般性培训和专业培训两种类型。一般性培训是指接受培训的人员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一般性用途,即这种知识和技能在市场上同类企业起到相同的作用。接受一般性培训的人员可以提高当前所在企业的生产率,同样也可以提高该员工在其他企业的生产率。专业培训是指职业培训所提供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更大提高特定企业生产率的培训,即受训人员在提供培训企业中工作的生产率会明显高于其受训后到其他企业工作的生产率。如果接受某种培训后所获取的知识和技能仅能够提高本企业的生产率,对其他企业的生产率没有任何的影响,这种类型的培训可称为完全的专业培训。如果培训不是完全的专业培训,受训后的员工在其他企业的生产率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非完全的专业培训理论上可以分解为完全的一般培训和完全的专业培训两个部分,如果培训所提供的知识和技能的一般性用途越大,则这种培训中一般性培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如果培训所提供的知识和技能对提供培训企业的生产率的提高越明显,则该培训中专业性培训的比重就越大。按照投资与收益对等的原则,职业培训受益主体的比重差别将直接影响培训投资主体的责任大小。所以明确职业培训的类别,对分析职业培训的投资关系有直接影响。
二、企业和员工在职业培训中的收益与投资关系分析
员工在工作中通过职业培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来提高生产效率,这种生产率的提高是有成本的。这些成本包括员工接受培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包含提供培训一方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假设劳动力市场和行业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如果不考虑培训的因素,为了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在聘用员工期间将按照边际产出等于员工工资的原则确定员工工资标准。如果对员工进行培训,上述对等关系将会发生变化,因为会产生当期的培训投入和可能的远期收益增加。只有在远期收益大于或等于培训投入的情况下,企业才会愿意提供培训,员工才会愿意参加培训。一般性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在当前企业的远期边际生产率,培训后同样也可以提高在其他企业的边际生产率。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任何一家企业支付的员工工资都受到员工在其他企业边际生产率的影响,所以提供一般性培训的企业,远期的员工工资水平将随着企业边际生产率的上升而提高,否则培训后的员工将离职并到其他企业工作。所以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提供一般性培训的企业将不能从培训中得到相应的回报。在这种情况下,从理论上分析只有员工愿意承担培训费用,企业不需为培训承担任何费用时,企业才会愿意为员工提供一般性的培训,员工愿意承担培训费用的原因是培训后其远期工资水平将上升。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假如企业承担一般性培训的费用,所有的员工都将要求参加培训,而且培训期间不会从企业离职,这样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将会增加。培训后企业如果不按照市场工资水平支付受训员工工资,受训的员工又将纷纷离职去选择按照市场工资率水平支付工资的企业,企业的处境将变得更为糟糕。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虽然企业不愿意承担一般性培训费用,但却愿意按照市场工资水平聘用接受过培训的员工,如果不按市场工资水平聘用受训过的员工,将无法找到满足技术要求的员工,企业的生产率将会低于其他企业的生产率,这是任何企业都不愿发生的。如果员工接受的是完全专业培训,那么他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只能提高所在企业的生产率,由于这种培训并不能提高员工在其他企业的生产率,根据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提供完全专业培训的企业所支付的员工工资也可以和这种培训没有关系。按照上述分析,除非企业提供这种培训并承担培训的全部费用,否则理性的员工不会对这种培训感兴趣,更不会承担自己毫无收益的培训成本。由于完全培训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率,为企业增加了收益,只要培训所带来的企业未来收益的增加大于培训费用,企业就愿意提供这种培训。讨论完全专业培训时,员工的工资将不再等于边际产出。在开始培训的时候,由于组织员工参加培训而损失了一部分生产率,所以员工工资将高于实际边际产出;即使开始的员工工资等于边际产出,因为企业承担了培训费用,将来企业的边际产出应该高于工资支出以获取培训的回报。在分析专业培训时,还需要考虑员工的工作流动性。如果企业承担了专业培训的费用,而培训完成后员工离开了企业,企业只能按照市场工资水平聘请新员工,新员工的边际产出将低于受训后离开的员工,所以受过专业培训的员工的离职将损害企业的利益。由于工资水平的高低是员工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提供完全专业培训的企业可以通过适当提高工资的方法来减少受训后的员工流动,即企业把培训带来的部分收益用于增加受训员工工资。这种做法将会减少受训员工离职的可能性,但同时将大大提高员工参加专业培训的积极性。为了平衡这种情况,企业可以让受训员工承担部分培训费用,以此使专业培训的供求一致。如果培训是非完全的专业培训,受训后的员工在其他企业的生产率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他在其他企业的工资也会适当增加。非完全的专业培训理论上可以分解为完全的一般性培训和完全的专业培训两个部分,其中一般性培训所占的比重越大,员工个人承担的培训成本比例也就越大,企业承担的部分相应就会越小;如果专业培训的比重越大,情况正好相反。
三、政府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从产品的供应及收益特点分析,职业培训与普通教育一样也具备明显的准公共产品属性,这必然对职业培训的供应和消费带来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双重影响,既需要鼓励个人投资,更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提供配套的政策保障,在发挥职业培训市场自我调节作用的同时,也需要政府对职业培训进行宏观调控。从职业培训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分析,结合我国职业培训发展的现状,发挥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将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1.职业培训的外部性收益
职业培训的受训者能够通过培训获得未来的收益,但这种收益并非个人接受了职业培训后就能直接得到的,只有当他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才能体现出来。在受训者个人得到收益的同时,职业培训的经济和社会等外部性收益更大,提高了受训者的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了社会就业质量的提高,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这些正是政府所追求的目标和应尽的责任。尤其是一些特殊技能对某些具有战略作用的新型产业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这些特殊技能的缺乏可能会妨碍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但是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掌握这种特殊技能的员工收入却无法完全反映出这些员工所带来的社会收益。所以,职业培训的外部性收益因素是政府应当承担投资主体责任的一个重要原因。
2.人力资本的所有权
职业培训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不像投资于厂房和设备等实物资本,企业投资开展员工培训,却无法完全拥有由培训所产生的体现在受训员工身上的人力资本所有权,这可能会发生培训后的人力资本所有权被非法侵占的现象,即部分企业招聘已被其他企业培训过的员工。这种人力资本所有权被非法侵占的现象必将损害提供培训的企业利益,企业出于这种顾虑将减少员工培训的费用,从而导致员工普遍缺乏培训,或者企业仅提供范围狭窄且不容易迁移的技能培训,造成培训没有产生应有的外部性收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该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本市场,避免发生人力资本被非法侵占的现象,同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以提高企业提供培训的积极性。
3.职业培训市场的不完备
职业培训市场的不完备会导致职业培训的投资不足。职业培训市场的不完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提供的培训不足。由于生产环境的竞争性不足和企业缺乏远见等原因,企业要建立高度组织化的在职培训难度很大,往往也难以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这些因素都造成企业投入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缺乏有效的私人培训机构。由于小规模企业提供高度组织化、低成本培训的能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开设私立的培训机构是满足这一培训需求的有效途径,但从我国职业培训市场的现状来看,这一途径还未有效建立起来。三是政府工资政策的消极导向。比如政府为了体现公平,推行了缩小工资差距的相关政策,但是这样的结果降低了员工个人通过培训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为了弥补培训市场的不完备,政府介入职业培训市场是必然的要求。政府介入职业培训的目的是重构个人及企业利益与培训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方法包括政府为个人提供培训助学金,为企业提供培训咨询和技术支持,通过政策支持推动私人机构培训能力的发展等。
四、政府参与下职业培训投资模式分析
1.完全政府承担的职业培训投资模式
完全政府承担职业培训投资模式是指培训的所有成本都由政府全部承担,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完全一般性培训。完全一般性培训其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能够提高市场上所有同类企业的生产率,对所有的企业有着相同的作用,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企业并未从一般性培训中直接收益。通过对职业培训的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分析,完全一般性培训的公共产品属性的比例更大。根据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政府可以按照公共产品的模式生产和供应提供一般性培训,其费用也完全由政府承担。政府承担全部培训费用就意味着完全一般性培训完全由政府计划和调控,没有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为了避免政府控制下的一般性培训市场效用失灵,政府应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详细界定完全一般性培训的范围。哪些内容的培训属于完全一般性培训,这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前提。二是确定完全一般性培训的供应及服务机构。政府开办的中高等院校是由政府投资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所以公办院校应是完全一般性培训最适合的承担者。另外,高等职业院校近十年的发展成就,尤其是当前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向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都为开展一般性职业培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然,政府也可以通过向社会上的商业培训机构购买部分职业培训服务作为必要的补充。三是科学设定政府对完全一般性培训经费投资的具体操作模式。即受训人员完全免费参加该类培训,根据接受培训的人员数量和培训的质量,政府对培训的承担机构给予直接经费补贴。
2.企业完全投资、政府给予适当政策支持的职业培训投资模式
这种培训投资模式主要适用于完全专业性职业培训。理论上完全专业性培训只能提高提供培训企业的生产率,对其他企业的生产率没任何影响,受训员工的工资不会因为接受了培训而得到提高,提供培训的企业获得完全专业性培训所产生的所有收益,所以企业应该承担全部的培训费用。但是考虑到在完全专业性培训后人员的流动性因素可能造成的损失,实际上,提供培训的企业通常把培训带来的部分收益用于提高受训员工的工资,同时受训员工也分摊部分培训费用。针对完全专业性培训的这种情况,政府可以采取对提供完全专业性培训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政策性补贴的方式来推动这种类型培训的开展。完全专业性培训一般是由有需要的企业自己提供的,企业在组织开展完全专业性培训时,培训费用首先由该企业完全承担,员工免费参加培训。培训后根据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企业适当提高受训员工工资;政府采取适当减免税费的方式,帮助企业分担部分理论上应由受训员工承担的培训费用。
3.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的职业培训投资模式
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非完全专业性培训,社会上多数职业培训属于这种培训类型。理论上非完全专业性培训受训员工和企业都获得收益,所以培训的费用也应由受训员工和企业共同承担,双方承担培训费用的比例按照培训中一般性培训和专业性培训所占的比重的大小来划分,而实际上这种比例难以具体计算。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按照承担培训机构的不同来明确政府和企业的投资责任。通常情况下,一般性培训所占比重较大的,往往可由相关院校或专门的社会培训机构作为培训承担者,企业以适当方式参与培训过程,并确保专业性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承担的院校或培训机构发生的培训费用由政府承担,企业参与的专业性培训过程所发生的费用由企业自身承担,员工免费参加培训;对于以专业性为主的培训,往往是由有这种需求的企业自身负责组织,需要时组织相关院校的师资等资源有效参与企业的专业性培训。政府对参与企业专业性培训的相关院校给予经费补贴,对组织专业性培训的企业适当减免相关税费,员工同样免费参加培训。上述讨论的投资模式中,都是从吸引员工积极参与职业培训的角度考虑,为了避免员工参加职业培训需求的过度膨胀,同时也为了保证培训质量,更好地发挥有限培训资源的综合效益,应该考虑限定受训者只能免费参加一次同种类型的培训,两次及以上参加同一种类型的培训时,应当按适当比例承担培训的费用,以此来合理调节职业培训需求和供应之间的平衡。为了保证政府介入的培训市场的健康发展,政府政策的设计应注意把握好两个导向:一是保证政府承担的一般性培训的效率和收益,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来调整分配培训资源,并激励和保证一般性培训拥有竞争性的培训市场环境。二是积极培育私人培训市场。私人培训机构的发展,既是职业培训市场的有效补充,也是建立竞争性职业培训市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琪,等.职业培训[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2]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的理论和实证分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课程建设在民警培训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学者石伟平教授认为,课程不只是课程内容及其排列顺序,而是包括课程资源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这个系统由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构成。课程比学科、专业、职业更重要。专业指向社会职业,但都通过课程实现,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基本产品[1]。可见,课程不仅是指文本层面,它包含了整个教与学的要素,涵盖了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课程开发与建设不仅要开发课程内容、编写案例与教材,还要开发包括课程资源在内的整个系统,构建师生共同学习的教学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实行教学宏观管理、可持续推进课程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推进管理观念更新和实现教学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因此,公安教育培训在课程设计上必须从公安工作的现实需要和公安队伍能力建设的全局出发,从民警的专业学习需要和职业能力培养入手,充分挖掘和利用公安机关的现有文化资源、管理资源、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建设内容。
课程建设从构成要素看,包括开发主体、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五个方面,从工作环节看则分为需求分析、课程规划、课程研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阶段[2]。需求分析解决“是否需要培训”的问题,课程规划与内容主要解决“培训什么”的问题,课程实施解决“怎么培训”的问题,课程评价则是了解“培训怎么样”的重要途径。一个高效的课程模式,其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设施保障,应围绕着课程任务所规定的,与职业能力、岗位工作紧密相关的行动化模块进行构建。学员则围绕行动化学习项目,在体现职业环境的教学氛围中,开展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并从中积累实践知识、获取理论知识。职业培训课程建设的目标指向就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社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3]。在经济、技术和社会治安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民警培训课程建设必须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公安工作岗位能力要求以及学员的培训学习需求转化为具有适当标准、适当内容、结构优化、功能优越的课程,通过职业化、行动化的教与学保证教学训练质量。
当前民警培训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公安部积极构建“大教育大培训”体制背景下,民警培训已形成了包括初任训练、专业训练、晋升训练和专项训练在内的相对完善的“两级教育、四级培训”教育训练工作体系。目前,公安部没有制定与民警职业特点、职业发展需要相统一的课程体系,缺乏课程目标和课程规划。我们不难理解初任培训主要是培养警务技能和体能,使其能胜任人民警察工作岗位,在执法执勤中减少伤亡。专业训练突出业务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发展,能够让民警正确、有效、迅速、安全地完成警察任务。晋升培训旨在提高参训民警的政治理论和管理决策和指挥能力,能够胜任领导岗位。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对不同岗位不同类别的课程模块和内容的规定比较概括和抽象,学习训练内容都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公安业务、警务技能与体能训练,只是在副处以上领导干部的岗位训练中增加了指挥管理、领导科学的内容。从培训内容上看教学模块趋向同一,层次体现不明显,课程体系缺乏民警职业教育的长远规划和整体设计。
在当前的民警培训教学训练的组织中,不同类别的培训具体设置哪些课程,没有统一规定。培训课程一般根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公安部相关文件的规定或者培训主管部门的调训计划确定内容,缺乏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与调研仍处于薄弱环节,需求分析和调研往往流于形式,缺少对民警的职业需求、职业发展的研究以及与民警“终生学习”教育理念相一致的中、长期规划[4]。调训、送训和执训部门三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不能形成合力,难以客观反映公安实战部门对培训的需求。在培训的课程设置方面,没有建立权威的课程设置或者训练指导机构,对参训民警缺乏训练目标和职业能力标准的评判制度。培训课程的取舍主要根据训前或课堂的随机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确定,而参训民警的个人素质、学科喜好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政治理论课作为各级各类民警培训的必修课程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如何体现层级差别,具体开设什么课程,均无权威的课程内容设计或指导性意见,导致重复学习、重复训练现象严重,训练效果不得而知。
高质量的培训课程一般应具备四个要素:符合培训需求的训练内容,高素质的教师、教官,科学的训练方式,完善的评价制度。课程的组织方式和评价方式对课程开发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决定着教学效果和学员的学习收获,课程评价方式影响其推广和发展。在当前培训的课程组织中,教学组织部门没有及时把设置该门课程的开设背景、教学目的、核心内容、授课拟解决的核心问题等告知授课教师,教学内容难以符合课程开发的初衷,教学组织部门与授课教师缺乏沟通甚至会直接导致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与重复。课题组织上,教官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案例分析、研讨交流与模拟演练等情景教学的设计,教学效果不佳。在课程质量监控环节,课程评价主体、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课堂问卷测评为主,缺少配套的课程考核标准、评估指标体系,课程后续推广应用制度的缺乏使课程实施难以产生较为持久的影响并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民警培训课程建设之前瞻
课程建设与实践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因而必须遵循一定的价值原则。任何课程建构如若不考虑价值取向问题,如若没有哲学价值论的引领,都将陷入盲目和混乱,从而以失败告终[5]。公安教育培训是具有鲜明的职业化特征的教育,民警培训课程建设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其任务和目的就是要提高参训民警的职业能力,实现公安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民警教学训练课程的选择、组织及教学实践必须遵循以下原则。职业为本原则所谓职业能力指的是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所有要素的综合,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职业能力从内容看,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6]。任何职业能力都是具体的,脱离具体的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是不存在的。专业能力是警察职业的关键能力,是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方法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和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具有职业特殊性,一般通过专业教育获得[7]。警察作为社会职业的一种,具有政治性、社会性、规范性、服务性等特征。公安教育培训课程建设应当从提高警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出发,研究民警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标准,将民警的法律素质和侦察、治安管理、人口管理、勤务手段等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建立以“职业培训为重心”的公安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培养民警适应岗位转换的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p#分页标题#e#
统筹规划原则民警职业能力发展是一个由个体自行规划的主动过程,需要个体对自身经验进行背景确定并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设计。但从课程教学的任务和目的来看,也离不开民警培训教学管理部门进行系统、科学、长远地规划,公安教育训练应从公安队伍建设的目标出发,按照警务实战人才培养要求和公安民警履行岗位职责和能力需要,积极开展培训课程规划和建设,使其符合民警职业生涯和发展的学习需要,同时推进民警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公安部应尽快根据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制定公安民警执业资格标准,制定民警的职业发展目标,出台全国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公安机关民警职业培训规划》,进一步完善《人民警察训练条令》中关于规定训练类别和训练层级,按照分级分类原则做好领导干部、专业岗位和新任民警的训练规划,建立起培训体系完整、层次分明、教学内容相对统一、完善的民警培训课程体系,确保培训课程的权威性和连续性。贴近实战原则教学真实和理想的价值,不仅在于学生在教室里学到了什么,更在于学生在教室之外的真实世界是如何表现的,是否具备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8]。课程开发是否有价值,关键是看课程内容能否满足民警培训的学习需要、职业发展需要,能否提高参训民警的职业能力、公安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推进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机关战略发展。
因此,课程开发必须坚持“政策引领、实战牵引、需求指引”原则,以培养民警职业道德、公安业务技能、岗位履职能力为目的,开发出能够满足民警工作岗位需要、职业发展需要、警务实战需要的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既要关注本专业(领域)最新发展成果,注重展现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实现教学内容基础性与先进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统一,更要坚持实用原则,将理论教学结合当前公安中心、重心工作与公安工作实际,深入了解公安工作对民警岗位履职和警务技能学习的需求变化,以提高民警工作绩效为目的来设置课程,确定教学内容。也就是说,要将课程内容由抽象的概念原理转变为具体的与职业相关的工作任务、工作方法,并将其作为学习载体或学习的中心,实现学习内容与公安工作实际的吻合,克服了传统课程学习内容与公安实际工作相脱节的现象,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教学互动原则课程教学中,教学互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身份的角色领会和角色执行过程的连接点,教师要验证角色认同的有效性,缩短角色距离,就必须投入到角色当中,与课程中的人、事、物真情互动,特别是学生[9]。教师在学生的探究中,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支持者。麦克•扬认为“:知识不再被视为为了让教师进行分配和传递而从学术发现者传递下来的私有财产,知识成为师生合作工作的产物。”[10]
显然,传统的“重教有余而重学不足、灌输有余而启发不足、复制有余而创新不足”的教育教学方法必须予以摈弃,否则就没有知识生产和学习效率。课程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的合理构架,通过好的课程资源,合理的教学情境设计,充分发挥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并通过有效的课堂组织,将学员在社会、家庭和工作中获得的社会能力、工作经验进行分享,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一门好的课程应有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与之配套,使学员更好、更快地掌握和接受课程的基本观点和内容。在信息化背景下,课程教学除了充分运用多媒体、在线教学等技术手段外,必须重视课程教与学的互动设计,积极开展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育、研讨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和学员的创造性,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实效。
课程开发与建设是在一定教育宗旨及课程观指导下,系统完整地规划、编制一个或一类课程的一连串作业过程[11]。民警培训课程开发既要遵循民警培训教学训练的基本规律,又要考虑民警的学习需求;既要着眼于公安队伍长远建设需要,又考虑民警的职业发展要求;既要有合理的课程开发程序,又要有课程设置的可行方法。我们认为,要做好体现民警职业训练特色的课程开发、建设应重点抓好培训需求分析、课程规划、课程研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环节的工作。需求分析环节公安教育培训内容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12]。要从众多学科中选取能够满足民警岗位和职业发展需要的培训课程必须开展民警培训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就是要解决为什么要组织民警培训,民警是否需要培训,公安机关和民警需要怎样的培训等一系列问题,是培训工作的首要环节,是组织实施民警培训的第一步。
公安机关在规划与设计每一项民警培训活动之前,教育训练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各级公安机关及其警察的工作任务、工作目标、职业能力标准、业务学习需求进行系统的定位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什么内容。因为民警的工作岗位、任职年限、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工作区域治安形势等方面的不同,培训学习的需求就存在差异,只有通过培训需求调研分析,才能使培训贴近公安工作实际,做到“干什么、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才能了解不同职务、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民警为完成警察任务、提高工作绩效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做到“因需设教、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育训练主管部门应建立合理的培训需求生成机制,创新调研方法,拓宽调研渠道,定期开展民警培训需求调研,做好民警培训的组织战略分析、警察任务分析和警务人员素质分析,为民警培训课程的规划、设置提供准确的参考和依据。课程规划环节课程开发属于课程范畴的实践活动,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课程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估的实践活动过程[13]。公安工作形势的不断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公安教育主管部门及时根据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将公安专业知识与公安工作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课程的选择、整合、完善和补充,及时对民警培训课程做出更为全面、更贴近实战的规划,以适应“大教育、大培训”格局下民警培训教学训练的需要,构建以即体现警察职业教育特色,又适应时展变化要求的课程体系。课程规划要应根据公安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总体目标和正规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进行,将提高民警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课程规划的出发点。#p#分页标题#e#
同时要注意围绕公安工作大局和社会治安形势进行课程规划内容的取舍和更新,按照“必须学习、应该学习、最好学习”三者相统一的标准确定培训的内容,让民警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争取培训效果的最大化,通过课程学习提高民警工作能力、水平,推动公安工作的效率提升。课程研发环节课程研发是一项涉及面广、要求高、程序复杂的工作,对教学管理者和教官均有较高的素质要求。教学设计者应充分了解公安工作形势、任务,了解民警的职业能力标准和民警培训学习的客观需要,参与研发的教师、教官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公安工作实践经验、敏锐的观察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并能够较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确保课程研发的质量,应重视研发的前期调研、需求分析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工作。首先,课程教学目的设计上要适应时展和公安工作的现实需要,内容设计要着眼于民警思想政治素质、群众工作能力、警务技能和实战本领以及知识素养的提高。其次,课程研发要注意充分利用公安院校和公安实战部门的教学资源,以网络公告、专题招标等形式,动员更多的公安机关的专家、公安院校的老师参与课题研发,从中选择最符合民警培训需要的优秀专题。再次,培训教学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学者、送训单位的领导、参训民警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组织实施等进行充分讨论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对课程内容提出意见和指导,既确保培训课程研发的导向正确性和教学内容的权威性,又满足参训民警的专业发展需要和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创业就业、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按照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模式,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实效,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目标任务。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企业职工都得到一次技能提升培训,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都参加一次创业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培训一人”和“创业一人带动一批”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开展就业技能培训3.5万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0万人,创业培训4000人,培养高技能人才1万名,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技能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初、中、高之比为25:45:30,基本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
二、大力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
(三)健全职业培训制度。适应城乡劳动者创业就业需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快实现培训对象的全覆盖。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重点开展初级技能培训;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重点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对职业院校学生,重点开展“学历+技能”、“外语+技能”培训。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对在岗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对企业新录用人员开展岗前培训。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对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以及处于创业初期的创业者,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建立职业培训结业与技能鉴定同步实施制度,凡享受政府职业培训补贴并符合条件的培训对象,在培训结业时均应参加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四)创新职业培训模式。根据劳动者就业需求,建立健全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灵活采取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方便劳动者参加培训,提高劳动者培训积极性。根据市场需求,全面推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模式,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养,鼓励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或实训中心,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工艺改进、咨询服务等,提高技能培训的实效性。根据创业者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着力完善创业培训与创业实训、创业见习相结合,与创业扶持政策、创业服务相衔接的培训模式,提高创业成功率。
(五)整合职业培训资源。进一步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界限和学校类别界限,组建多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重点培育一批专业有特色、办学有规模、就业有市场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打响“职教”品牌。加强各类职业培训基地建设,依托省技师学院及其它重点职业院校建立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世界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依托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建设1个国家级、2个省级和20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5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校,5个省级、20个市级和20个县级创业培训基地,10个县级公共实训基地,认定和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就业实习(见习)基地和定点培训机构。
(六)提升职业培训能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建设2-3个市级职业培训师资培训基地。“十二五”期间,培养20名省级教学名师、100名专业带头人、1000名“一体化”教师,职业培训专业课教师“一体化”比例达70%以上。深化职业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体系改革,加强示范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加快开发培训计划大纲和培训教材。推进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建立职业培训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公布承担政府补贴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并进行动态管理,对参训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三、着力构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
(七)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建立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内技能评价和院校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服务体系。大力开展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社会化考评工作,贯通劳动者技能晋升通道。探索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直接认定办法,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注重从生产服务一线发现拔尖技能人才。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积极推行职业院校毕业生“双证书”制度。
(八)健全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各地区、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丰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内容,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快推进职业技能竞赛规范化和制度化,每两年开展一次市级职业技能大赛,每年举办一次职业院校师生技能大赛,积极推荐优秀高技能人才参加省、国家及世界职业技能大赛。全国一类技能竞赛前三名、省级一类技能竞赛第一名获得者以及参加世界技能竞赛的选手,在市内职业院校任教的,可按规定程序优先招录为事业编制工作人员。
(九)健全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充分发挥生产、服务一线优秀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为他们开展相关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创造条件。推行首席技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采用企业建设为主、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在企业班组、工段、实训(研发)中心等关键岗位设立首席技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创新、技术开发等活动,发挥技能大师“传、帮、带”作用,带动企业技能人才水平整体提升。
(十)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政府奖励为导向、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对在职业培训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引导企业建立并完善职工凭职业技能资格等级、业绩贡献大小确定收入分配的激励制度。用人单位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与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工资福利待遇。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等方面享有与高等院校毕业生相同的政策。技工院校高级班毕业生到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试用期、见习期工资待遇及定级工资均参照高等教育大专学历毕业生待遇执行;技师班毕业生各项待遇按照本企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有关待遇执行,经用人单位聘为技师、高级技师的,其待遇按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四、切实加大职业培训资金的保障力度
(十一)增加职业培训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对用于职业培训的各项资金要积极整合、统筹使用、提高效益。确保各项政策性资金安排到位。统筹安排省财政补助经费和市、县财政应承担的经费,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机制,建立按生均安排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财政经费制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调整市、县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比重,在按规定给予各项职业培训补贴的基础上,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就业专项资金用于公共实训基地、创业培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就业实习(见习)基地建设。用于职业教育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应不少于20%用于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规范提取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企业要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市、县政府可统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0.5%,用于本地区职业教育培训,并划出一定比例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教。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职业培训提供资助和捐赠,企业、个人通过国内公益性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资助和捐赠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准予在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前扣除。
Abstract: The insufficiency of human resource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to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Except for the three traditional ways, the forth way, occupational training organization should be imperative. According to the ISO9000, we propose a five-step model to set up standard occupational training. Meanwhile, the collaboration of government, 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college will foster the rapid growth of occupational training.
关键词: 物流业;职业培训;ISO9000
Key words: logistics industry;occupational training;ISO9000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171-03
0 引言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中国物流业在第三产业中可谓异军突起,从2011年12月至2013年11月LPI(物流业景气指数)连续24个月超过50%,表明了物流业强劲的发展势头。一些传统企业和IT企业看好其未来前景,开始投资圈地,纷纷在全国各地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物流园区。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摆在了企业老总们的面前,那就是相对于硬件建设来说,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高级技术工人[1]。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2013年第三季度报告的数据显示,在服务行业市场中,中高级技能人才供不应求,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用人需求持续增长,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人力资源是企业经营活动中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必将会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2],反之,人力资源的不足也必将制约企业的成长[3]。因此,如何加快物流行业人力资源的职业培训是物流业经营者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术界专家们面临的新课题。
1 现有物流人才培训途径
目前物流人才的培训主要有三个传统途径:高校物流专业学习、社会在职人员自我培训、物流企业的员工培训。
1.1 高校物流专业 大中专院校长期以来都是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它的人才培训特点为:①持续性。学校就像是一个不断循环的生物群,每年有一定数量的新生入学,一定数量的在校学生,一定数量经专业化培训的学生毕业。高校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进行人才输入,保证了人力资源的持续供给;②系统性。学校有一套科学、规范的学生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能让学生在几年的学校学习中,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③滞后性。学校传授的一般都是成熟的、经过实践验证的知识,比较侧重于理论学习,操作实践环节相对薄弱,通常与企业的目标有一定差距。
1.2 社会在职人员自我培训 为了能够提高自身竞争力、谋求到合适的职位,社会上的一些在职人员积极地参加各种资格考试和培训课程。目前国内物流领域的行业协会开设的职业资格认证有: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引进的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ILT)的国际物流资质认证体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物流职业经理管理证书,还有中国商业技师协会的物流职业资格认证。此外,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还制定了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并开始开展物流师的培训工作。
1.3 物流企业的员工培训 为了应对企业发展,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各项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物流企业开展了各种培训,其培训方式有两种:①在职培训。这类培训都是在工作现场,主要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成本较低、简单易行,对于操作性强的技术类工种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培训途径。但是由于新员工不熟悉设备环境,容易引发事故,造成生产耽搁。另外专业技术人员往往并不擅长培训,因此这种模式通常难以系统化、标准化。②脱产培训。指在工作场所以外的地方进行培训学习,可以是讲座、录像或模拟练习等形式。对中上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一般用这种方式,主要是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理论水平[4]。
以上是目前物流业进行人才培训的三种主要途径,它们为物流企业初期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的基本输入。随着物流业务的不断扩张和创新,对一些技术性、国际性、高科技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大中专院校在培养实践操作性人才和新技术性人才方面存在着不足,而企业忙于发展物流业务,专业化的培训团队又很难快速建立和长久保持,社会上在职人员考取物流业资格证书以理论知识的吸取为主,且目前各类培训机构和教材也是参差不齐。那么,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第四方培训力量的介入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职业化培训机构。
2 职业培训机构的特点
职业培训机构和传统职业教育学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传统职业教育学院是中学教育的延伸,其教学模式和方法还保持着传统学校的风格和特点,仍然是以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虽然在高年级会开设一些实验工艺类的课程,但和实际企业中具体工作环境和内容的对接很不平滑。而职业培训机构则完全是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为不同行业中的不同企业量身定制培训方案,由一些既熟悉业务流程和技术,又了解行业规范和知识架构的业内专家团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而且需要进行绩效考核的一种培训模式。
目前市场上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但高质量的物流职业培训机构却并不多。要想建立一个能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专业化人才培训课程的相关机构,就必须采取符合国际认可的规范化的质量管理模式,而ISO9000则是目前国际通行的项目质量管理标准。推行ISO9000,对内可以强化品质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和企业文化,稳定经营运作,减少员工辞工造成的技术或质量波动;对外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和市场份额,在产品品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还可以促进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根据ISO9000的质量管理原则,标准化的培训流程应该包括以下五个基本步骤:
2.1 客户需求分析 组织依赖于顾客,因此组织应该理解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从而满足顾客要求并超越其期望。《①客户永远是对的;②如果客户不对,则执行①》。这是ISO9000的首要管理原则。职业化培训课程应该是为客户量身定做的,必须能够满足客户的特有需求,因此,客户需求分析就必须是培训项目开始的第一步,而且是培训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由培训方派出专家小组深入到企业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需求分析:①企业的需求:企业的组织和文化特点,企业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②培训对象的需求: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水平,员工对培训的需求程度和要求;③培训目标:培训目标一般分为不同的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提高员工的自我认识;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改变员工工作态度,使其目标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
2.2 培训方案制定 根据需求分析来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培训方案既要兼顾企业成本,又要考虑到企业的中长期目标,既要能为企业解决现阶段存在的人力不足问题,又要为企业未来的人才需求打下基础。因此培训方案制定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①培训内容,技术操作、专业知识和心理辅导要有所侧重、有所选择;②培训形式,是在职培训还是脱产培训,是以讲座为主还是以模拟训练为主;③培训规模,不同的培训形式对最佳人数和场地的要求都不同,为了使培训收到很好的效果,必须规定培训规模。
2.3 培训方案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主要考虑的问题有:①师资力量。不同的培训师有不同的授课风格和技巧,有的擅长讨论式教学,有的擅长演讲式教学;②培训对象。培训对象水平和性格的差异会产生吸收程度的不同,有的学员需要循循善诱,有的学员需要大量信息的不断刺激;③培训教材。教材选择是否恰当会对培训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教材过难,会使培训进度很慢甚至无法按时完成,教材过易,会使学员提高不大;④培训环境,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培训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培训机构应该和企业一起为培训提供最佳的场所。
2.4 培训结果评估及反馈 培训课程结束后,需要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主要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查或考试,另外让参加培训的人员填写课程效果问卷调查表。根据考查和考试结果来测定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培训目标,根据问卷调查表则可以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学员对授课老师的接受程度、培训教材的适合度以及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的配合度。
2.5 整改意见书 一个好的培训课程必须是连贯的、可持续的,能够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而每次培训课程结束后,通过总结经验和反馈的问题,编写整改意见书,不但是对本次培训的有效总结,还将会是下一次培训的良好开端。
3 职业培训建立过程
职业培训机构作为人才培训的第四支生力军,其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专业培训师数量太少、培训机构管理不规范、行业标准不清晰等,要想能够系统全面地解决这些问题,单靠某一方的力量是不行的,需要政府、行业协会、高校和企业联起手来,充分利用各方特有的资源,共同推动职业培训机构的快速健康成长。
3.1 政府政策引导 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必须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既不能过多干预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又需要敏锐地发现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与矛盾,制定适宜的政策来促进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正能量的发展,使社会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得以自愈。
为深入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进一步规范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办学行为,促进民办职业培训事业健康发展,按照市劳动保障局《关于加强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强我区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审批管理
1、进一步明确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申办条件。申请设立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应当具备《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的条件,并符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设置标准(试行)》(见附件1,以下简称设置标准)的要求。主要标准条件为:①培训规模200人以上;②固定资产达到20万元(不含租用的校舍、场地、设施等)以上,注册资金10万元以上;③有与开办职业相适应的师资、实习实验设备、教学计划等。
2、进一步明确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审批程序。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应履行筹设和正式设立两个步骤。尚不具备正式设立条件,有办学愿望的,申办者可向审批机关提出筹设申请,审批机关参照设置标准进行评估,确定是否同意筹设。批准筹设的,筹设期为一年。筹设期内,具备正式设立条件的,可提出正式设立申请;筹设期满仍不具备正式设立条件的,可申请延期一年,但筹设期最长不超过3年。申办者申请正式设立的,根据学校正式设立应具备的条件,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交正式设立申请及所规定的材料。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审批权限依照以下程序进行:①受理。审批机关依据设置标准对举办者提供的法定申报材料进行审查。有遗漏或不完整的,通知举办者限期补充。对申报材料审查无异议的,审批机关正式受理,举办者填写《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审批表》(见附件2)。②核查。由审批机关组织评审组,对举办者的教室、实习场地、设施设备、学员食堂、宿舍、活动场所等办学条件进行实地核查,对举办者提交全部材料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办学可行性进行评估,并形成考察评估报告,提出能否设立的意见。③审批。审批机关依据评审组评审报告,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对不予批准的应说明理由,并将申办材料及时退还申办者。劳动保障部门原则上每年6月和12月各审批一次。
3、进一步规范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名称。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只能使用一个规范的名称,外文名称应与中文名称一致。学校名称应体现行政区域、字号、性质和组织形式的内容要求,统一使用"泰安市*区×××职业培训学校”。学校名称不得违反《商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冠以"国际”、"中华”、"全国”字样。名称中含"山东”字样的,须经省劳动保障厅批准,含"泰安”字样的,须经市劳动保障局批准。
民办职业培训学校一般不以举办者的姓名和专用名词冠名。捐赠者对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经省劳动保障厅批准,可以以捐赠者姓名或者名称冠名。
二、规范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办学行为
1、规范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广告。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招生简章和广告前,须经区劳动保障局核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招生简章和广告要如实学校的名称、地址、专业设置、培训层次、培训形式、培训期限、收费标准等内容。未经核准审批擅自招生广告或虚假广告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查处。
2、规范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教学行为。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业务培训规划,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活动,建立与培训规模相适应、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专职教师不少于教师总数的1/4。根据民办职业培训学校侧重操作技能培训的特点,要求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技能实习指导教师都要达到高级工以上技能水平,并取得国家三级(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方能上岗;另外要求每个培训工种从今年起至少要配备一名国家二级(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实习指导教师。
招收列入就业准入控制工种的学员,必须按照《国家职业标准》或技术等级标准制定教学计划,初级培训不低于400学时,中级培训不低于600学时,高级培训不低于800学时。入学后15日内将学员名单、教学计划报区劳动保障局培训鉴定科。培训结束后学员必须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学员职业技能鉴定成绩普遍不合格的,培训学校要进行整改,整改还达不到要求的,取消办学资格。今年各培训学校鉴定人数要求不少于学员总数的30%,2007年达到60%以上,2008年达到90%以上。
3、规范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学员管理。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要为每一名学员建立培训档案,据实填写入校时间、培训职业(工种)、培训内容、培训学时、考勤记录、结业成绩等在校培训期间的相关信息,培训档案要永久保管备查。
4、加强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安全卫生管理。依据相关法规规定,建立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安全卫生标准,制定落实安全卫生防范措施,全面实行安全卫生责任制,确保不出安全卫生责任事故。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卫生防疫部门定期进行检查,对事故隐患及时督促培训学校抓好整改;拒不整改的,除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外,《办学许可证》不予年检。
三、建立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考核评价制度
实行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年检制度。区劳动保障局对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每年进行一次综合检查。评出年度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被评为合格以上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允许继续办学。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无故不参加年检或者年检不合格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整改,逾期不整改的,注销其《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并予以收回。
建立民办职业培训学校信用等级评价制度。根据贯彻国家相关法规及办学规模、条件、质量、信誉等情况,划分为AAA级、AA级、A级三个信用等级(具体办法另行制定),鼓励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加大设施设备投入,培植培训品牌,扩大办学规模,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评估每3年进行一次,年检不合格的取消信用评价等级。
四、加强对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指导和服务
1、加强对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规划指导。要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科学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民办职业培训事业发展规划,引导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新疆;职业培训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新疆就业压力逐步增大,部分行业和企业受到一定冲击,就业呈现出总量性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交织、就业需求大于供给的特征。新疆为改变就业难的现状颁布并实施了多种积极的就业政策。职业培训政策具有针对性强、惠及人群广、收效快等特点,因此在众多的就业政策中得到更多的关注。
一、职业培训的主要领域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不断加速,产业结构和社会职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日益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技术人才。因此,职业培训是提升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能力,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的重要措施。2005年,国务院再次发文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培训就是一种非学历教育的人力资源投资形式,它的教育目标是提高人们的职业技能,是为社会生产提供劳动力资源的教育方式。首先,职业培训是一种人力资源投资的手段和过程,它是形成社会生产力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形式。职业培训具有极强的专业定向性,能给接受培训的各类专门人员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其次,职业培训的内容是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了实现职业培训的目的,职业培训的内容是相关岗位或工种的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受训者经过职业培训,获得谋求职业或保障职业安定必须的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所以,职业培训必须要让职工获得所急需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职业培训围绕各类劳动者的就业需求,依托技工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升培训能力,进一步提高劳动者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能力。根据自治区财政厅和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职业培训可分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培训、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企业在岗职工培训。
第一,城镇失业人员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对城镇中的失业人员,组织其参加再就业培训,突出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其就业能力,对有创业意愿和需求的失业人员,组织参加创业培训,促进其自主创业。
第二,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展就业培训。根据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要求和劳务输出意愿开展相关培训,对有技术和资金,并有创业意愿的农民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加强项目开发、小额贷款和后续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其三,对企业职工开展在岗培训。对在岗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职业培训,提升职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第四,对新成长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对城镇和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开展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的培训。
这种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不仅包括城镇失业人员、农业富余劳动力,还包括新成长的劳动力,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了技能提升培训、再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和创业培训,这种培训的模式具有普惠性。同时,由于培训的规模大,相应的管理难度也加大了。
二、职业培训状况分析
调查问卷是结合文献资料并根据新疆实际情况设计的。问卷设计后,我们先进行了小规模调查并进行了问卷的信效度检验,根据调查的结果修改了问卷。确定正式问卷以后,我们根据分层(民族、地区、职业等)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于 2013 年 8月 1 日至 16 日共分三个调查小组在乌鲁木齐市、阿勒泰市、伊宁市、库尔勒市、库车县、伽师县、奇台县和鄯善县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覆盖了汉族、维族、哈族、回族等十三个民族。此次调查共回收问卷 975份,其中有效问卷 946 份,问卷有效率为 97.5%。汉族占 33.9%, 维族占52.6%,其他民族占13.5%。
(一)职业培训的样本情况
①职业培训人员的性别结构以女性居
。男性占 28.8%,女性占 71.2%。②职业培训人员以青壮年为主。数据显示16-30岁占有比例达59.7%,30-40岁占18.8%。③职业培训人员教育程度较低。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最大,达到36.5%,其次是高中(中专、职高、技校)占到29.2%。④户籍类别以城镇户口为主,户口所在地以本县市为主。城镇户口占60%,非城镇户口占40%。本县市户口占77.8%,非本县市户口占22.2%。
(二)职业培训情况
(1)个人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对于个人参加培训的主动性,本报告主要从政策的了解程度、培训信息的获取以及培训费用的承担等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从政策的了解程度来看,有36.1%的人认为对政策的了解程度一般,有18.8%的人认为不太了解,有7.5%的人不了解。
个案:有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非常好,但是社区的工作人员也不清楚,上了这个培训班才知道的,有些政策也是随时在改动,就比如前几年我爸申请就业再就业的补贴,根据当时的政策是不行,但是我上了这个培训班以后才知道现在就可以。我觉得社区的工作人员应该熟悉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这样方便居民的咨询,不可能每个人都来上这样的培训班,国家的政策是好的,就是有很多人都不太清楚。这说明了人们对政策的了解程度不够,今后应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同时,应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
从培训信息的获取来看,37%的人选择从社区宣传获取,16%的人是听朋友或熟人介绍,14.2%的人选择是电视新闻,而自己主动上门咨询和自己主动打电话咨询只有5.2%和1.2%。这些说明了社区在宣传职业培训信息方面占据绝对的优势。 从培训费用的承担来看,63%的费用是完全由政府来负担,11.5%是完全由企业来负担,11.5%是完全由个人来负担,9.2%是由三方共同负担。假如需要自费提高专业培训,大多数人都选择愿意自己出资负担,他们心理能够承担的费用在500-1000元,同时,有58.3%的人希望通过专门的职业学校来进行短期培训。
(2)对职业项目的评价。在问卷中从五个方面调查参加培训的人们对培训项目质量的评价。从调查结果看,人们对培训质量的总体评价还是很满意的。其中对培训机构满意度最高的方面是教学内容和教师素质,教学内容为71.6%,教师素质为77.5%。人们对培训的硬件设施和培训费用的评价为一般,分别是35.9%和29.4%。因此,这两个方面是培训项目日后改进的重点。
(3)对培训的期望。人们对培训的期望可以直接用来指导政府和有关培训机构今后的工作,为它们制定政策和改进工作提供现实依据。因此,本报告从人们对培训项目的改进和对经办机构的期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数据显示,有16.8%的人认为培训内容单调,9.8%的人认为与工作关系不大,不实用,9.6%的人认为收费高,补贴少。8%的人认为讲得快,听不明白,6%的人认为内容深,听不懂。因此,应加强培训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同时,根据学员的接受能力有步骤地授课。
大多数人对经办机构的评价较高,65.7%、65.2%、59.9%和52.6%的人很满意或满意培训机构、劳动就业部门、原单位主管部门和当地财政部门。这说明经办机构的工作还是很有成效的,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
(三)职业培训补贴项目绩效评价
(1)职业培训效果。对于职业培训的效果,本调研报告主要从培训后的就业状况、培训与工作的关系、对目前工作的评价和对未来工作的信心四方面来进行说明。
数据显示:培训结束后有70.5%的人找到了工作,29.5%的人没有找到工作主要是由于因为不久前才结业,正在找工作阶段。目前培训者找到的工作有75.7%是与相关培训内容对口的。培训者对目前的工作持满意与较满意的占61%。经过职业培训,他们对未来工作比较有信心,持有信心和较有信心态度的占到了74.5%。
这些数据说明了职业培训对就业再就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劳动者创造了条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急需的实用性人才,从而有利地促进了就业。职业培训的根本目的就是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要求,给受教育者一技之长,为其提供谋求职业和提高现有工作能力的本领,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这种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办法对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效果是明显,同时,它也能够使劳动者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市场需求开发职业能力。
(2)职业培训补贴项目的评价。在问卷中从八个方面调查了促进就业项目的效果评价,从调查
结果来看,有很多人对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介绍补贴都不是很了解,对职业技能鉴定这个项目不清楚的占到了43.4%,对职业介绍补贴不清楚的占到36%。针对职业培训补贴,认为效果非常好或者比较好占到了45.2%,认为效果不明显的占到14.8%,不清楚的占到29.8%。这说明了有很多人不了解职业培训补贴项目,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大力宣传职业培训项目情况。
人们对促进就业的政策持满意的态度,有55.6%的人认为当前各种促进就业政策效果非常好或较好,33.3%的人认为一般。在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上,应在提高保障水平、提供更多就业优惠政策、加大少数民族的就业支持这三方面加强工作。
三、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资金不足,使用结构不够合理
首先,新疆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用于职业培训的资金不足。新疆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就业压力巨大,要促进各类人群实现就业,必须要有坚实的资金保障。其次,就业资金使用结构不够合理,有待进一步提高。用于公益性岗位和社保补贴的资金偏多,用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的资金偏少。以阿勒泰市为例,2012年该市共发放就业专项资金5853.34万元:其中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1252.7万元,社保补贴1658.71万元,职业培训补贴75.28万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32万元,职业介绍补贴为零。
(二)培训专业设置不合理,培训模式单一,造成培训资金的浪费
(1)培训专业设置不合理。职业培训缺乏市场调查的基础,加上就业需求预测手段比较落后,造成培训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导致了培训资金出现浪费现象。大多数培训中心不能准确判断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方向,培训机构只是一味地墨守成规,许多培训专业在市场经济中已经被淘汰了,浪费了大量的培训资源,致使就业困难人员参加培训后,难以找到工作岗位,制约着职业培训工作的开展。比如缝纫专业,在就业市场中已经不需要这个专业了。培训机构与人才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没有形成科学的供求信息反馈关系,许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培训时,未与就业服务机构充分合作,只管培训不管就业,形成培训和就业的“两张皮”,受训者参加培训后没能找到工作岗位,再就业率低,这也降低了就业困难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能达到促进就业的效果。
(2)职业培训模式单一。职业培训主要采取的制度模式是“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型模式,这种模式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缺点。首先,受训者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机构、培训项目、培训方式等方面被动性较大,从而影响了受训者在职业培训中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该模式以政府为主导,政府需要全面及时的了解掌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并根据市场及时设置符合市场要求的培训专业。但是由于变幻莫测的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政府要即使准确的获得所有信息是不可能的。因此,设置的培训专业难免与变换的市场需求发生冲突,从而降低了职业培训专业与市场需求专业之间的匹配度。最后,受训者的合格与否不仅仅取决于培训机构的努力程度,而且也取决于受训者学习的努力程度。所以“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型模式让培训机构承担了一部分不应承担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培训机构的发展。 从新疆职业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就业困难人员素质不高,政府效率偏低、透明度不高,培训机构尚待进一步规范,劳动力供求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进一步妨碍了政府在“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模式中作用的发挥。因此,单一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以政府为主导的制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疆职业培训发展的需要。
(三)职业培训的标准混乱,资源难以整合,增加了培训的费用
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培训机构培养目标是以社会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依据,实行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发现国家的培训标准与现行的行业标准不相符,这就导致职业培训学校在培养目标、培训内容、教学管理和评价标准等方面不能协调统一,资源难以整合,无法形成合力,矛盾相当突出。比如理发行业,假如按国家的职业培训标准,培训出来的学员不能胜任目前的美发工作,比如烫染的内容,现在流行韩式和日式剪发,而传统的国家标准美发书里没有这个内容,再比如刮胡子,现在美发店都不刮胡子,因为要牵涉到艾滋病这块内容,还要刮胡子的人写保证书,很麻烦,现在
美发店都不做这块内容了,而职业培训要求必须要将这块内容;要是按行业的标准来教学生,那么职业鉴定考试又很难通过。目前政府买的是培训成果,也就是职业资格证书,而这与市场的需求是脱节,因此,目前的职业培训应该与现代的需求接轨,重新编排课程内容。
目前培训机构为了让学员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授课的内容与国家规定的教科内容一致,而有些行业有自己的企业需求,因此,培训的学员一般都要进行两方面内容的学习,除了学习培训机构设置的课程,到了企业还要经过行业的培训。这样培训的费用就增加了,是否可以让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和企业的行业证书合二为一。
另外,我国就业准入制度的不完善,也是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不足的原因。企业招聘时很少会考虑劳动者是否有资格证书,更习惯于让应聘者通过自己公司设定的招聘程序直接进入单位,更注重依据劳动者的技能发放工资。
(四)“两后生”劳动预备制培训资金不到位,部分地区重视不够,培训质量不理想
职业培训资金是“两后生”劳动预备制培训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而当前由于政府认识的不到位、财政紧张等多方面因素,资金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农村初中后的培训效果。以伊宁市为例,2012年9月份伊宁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招了一批“两后生”,但“两后生”培训的补贴资金一直都没有到位,2013年该校不再计划招“两后生”。“两后生”的吃住由该校提供,再加上老师讲课的费用等这些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个学生一年也要花费几千块钱,虽然该校是公办机构,财政一直在支持,但是也是承受不起的,民办机构更是无力承担这些费用。
其次,“两后生”职业培训工作缺乏统一布局和合理规划,管理体制比较混乱。具体来说:一是组织培训的难度较大。一方面,当地政府不愿耗力耗时耗资去组织;另一方面,农村初中后毕业生很难从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培训手段缺乏新意。刚毕业的初中生倾向于“三分看书,七分学样”的方法来学习新技能,但大多数的培训形式是以课堂理论传授为主,内容枯燥,效果欠佳。三是课程时间的设置。有些专业不需要学习很长时间,比如客服之类的,而有些课程技术含量比较高,一年的时间是不够的,比如机修电工。因此,“两后生”职业培训应该按照工种的类别来设置课程的长短,合理地应用培训资金。
(五)职业培训资金的监管组织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因此,监管手段为单一,行政干预较多,造成在具体监管中随意性较大
政府部门作为单一的监管组织,势必导致权力过于集中,尤其是在目前监管者的角色缺失的情况下,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现象很容易出现。监管组织的单一化,监管人员的精力有限,也在客观上削弱了监管的力度。这导致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劳动者参与培训积极性下降,培训效果不佳,有些培训机构截留、挤占、挪用、套取、骗取培训补助资金的问题。
由于职业培训分布广、类别多,监控的难度也增多。同时,技术手段不完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缺失,造成在具体监管中随意性较大,约束力不强,导致资金监管的效果欠佳。
四、建议与对策
(一)稳定经费供给体制
(1)建议采用中央财政主导,援疆省市财政及各级地方财政共同筹措的职业培训经费筹措模式。职业培训的外部性,导致了企业、个人的投资意愿降低,因此,应根据成本收益对称的原则来进行成本分摊。职业培训不仅可以促进新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且还对新疆的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伊宁县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伊宁县的职业培训资金由三方来共同负担,即中央财政、援疆省市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集中培训四个月,从入冬到开春,吃住都在学校,每天发放15元,学员的积极性很高。固然,这种职业培训模式的代价是昂贵的,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要采用这种模式,但它也有可取性。
(2)建议加强各级财政对职业培训经费预算的执行和管理。职业培训是一个准公共产品,同时又具有外部性,政府提供供应是必须的。只有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保障政府的供给到位。因此,各级政府首先保证职业培训经费的按时足额拨付,其次要加强职业培训经费的审计和监管。
(3)建立诱导不同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职业培训的机制。依据效率、公平、能力宏观调控等原则,混合供给是职业培训科学而又现实的选择,因此,建立诱导不同利益相关
者积极参与职业培训的机制。
(二)创新运行机制
(1)企业培训补贴制度设计。针对培训机构岗位培训与企业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把培训的资金直接补贴给企业。企业是培训服务的最终使用者,企业培训最具有针对性,效果也最好,但由于资金问题,企业又不愿意承担全部的培训成本,所以政府对企业进行直接补贴可以鼓励企业参与培训,增强培训的效果,而且这一制度设计可以不去过多地监督企业是否对被补贴的就业者进行培训,只要被补贴的劳动者是在该企业就业,并且从业时间达到一定的要求,即便企业不对他们进行培训,这些员工通过一定时间的“干中学”也能达到一定的技能水平。同时,还可以减少管理和监督的成本。这样的培训补贴制度实现了培训与企业岗位直接对接,解决了短期培训就业率低的问题。 (2)职业培训补贴个人帐户制度设计。职业培训补贴个人帐户是上海采用的一种补贴方式,新疆的也不妨一试,可以把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市作为试点城市。这种制度设计的前提是认为受训人是理性人,他会在面临有限条件下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他在培训市场上面临着许多培训项目的选择,因此,他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理智的选择。
补贴个人帐户将培训补贴直接落实到个人,是政府补贴培训实现了人本化、帐户化,形成了劳动者个人、培训机构、政府“三赢”的格局。一是劳动者建立培训个人帐户,使政府的培训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和劳动者个人意愿,使培训帐户成为劳动者终身提升职业能力的福利保障,调动了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二是培训机构在完全市场化竞争的平台上,基于劳动者自主选择参加培训的压力,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培训质量,促进培训机构的优胜劣汰。三是政府将培训补贴经费直接落实到个人,既让受训人直接感受到政府政策的实惠,又强化政府购买培训的质量监督,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思路,充分发挥了政策效应。
(三)完善监管体系
(1)以法律作为职业培训监管的依据。目前职业培训的监管依据政府的行政命令,其权威性、有效性受到影响。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是一国职业培训工作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不仅法律法规数量不足,而且层次结构也不尽合理。在职业培训法规体系中,主体为职业培训规章,职业培训法规较少,职业培训法律更少,只有《职业教育法》一部法律。在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上,法律的层次最高,法规次之,规章最低。
比如劳动预备制度法制化。虽然我国早在1999年就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并明确规定:组织新生劳动力和其他求职人员,在就业前接受1~3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初中毕业生,参加初级技能培训期限为1至2年,参加中级技能培训者为3年,参加非技术工种培训者为1年左右。高中毕业生,参加初级技能培训者,培训期限为半年至1年,参加中级技能培训者为1至2年。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及其他因素,这项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行。事实上,除极少数进行了劳动预备制度培训外仍有大量的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不是流入城市直接上岗打工,就是加入待业人员的行列中。这种状况不仅加大了就业压力,也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和压力。
(2)以多元主体作为职业培训监管主体。监管主体的多元化是职业培训监管有效的重要保障。职业培训一直采用的是政府主管部门监管,因此,建立多元化的职业培训监管主体有其紧迫性。我国的职业培训监管主体除了政府主管部门外,还可以包括其他政府部门如审计部门,独立的第三方组织如审计事务所等。把独立的第三方组织作为监管主体,对提高我国职业培训的效果有重要的意义。
对第三方的引进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独立的第三方机构的选择,应注重招标竞价,择优选取。二是在第三机构的监管职责中,应实行合同约定,明确职责。既要按照相关的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监督,还要对各培训机构的资金使用、开班情况等各个方面进行监管。同时,为了避免权利垄断,监督时间自合同签订之日起一年内有效,一年后将重新招标确定新的第三方机构,在监督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其违约行为,将立即取消其监督资格,并在以后的招标过程中拒绝其参与。三是主管部门在对第三方机构管理时,应坚持验收合格
,支付费用。政府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对下级主管部门、培训机构进行日常性检查和突击抽查,以查验第三方监督机构的报告是否属实;另一方面也将对第三方监督机构进行抽查,以查验其是否按照合同约定如实履行监督检查的义务。
(3)以多重监控手段来提升培训效果。培训过程的监管是培训质量监控的重点和难点。在培训质量的监控中,首先要建立培训的质量标准,建立包括师资、教学设备、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在内的培训标准,使整个教学过程标准化。其次,应广泛利用新技术、创新培训监管的手段。一是建立职业培训的管理信息系统,对参加技能培训学员姓名、性别、身份等基本情况和培训专业、时间等情况建立电子文档,利用职业培训信息对培训进行监控。二是按照培训人员一定比例实行电话回访,重点查实是否参加培训、个人身份等。三是可采用摄像技术,对培训过程进行监控。
职业培训保障体系是指支持、促进职业培训正常运作与发展的各类保障系统。职业培训保障体系是由一系列复杂且又相互匹配的子系统组合而成,涉及面非常广泛。概括起来则至少包括组织保障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基地保障体系、经费保障体系、师资保障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考评保障体系、信息化保障体系等八个方面。
二、职业培训保障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职业培训的健康运行既需要场地、设备设施、经费投入等硬件资源的保障,更需要诸如制度、文化观念、环境等软件要素的配套。职业培训的系统性特征决定了其保障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职业培训保障体系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在构建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体系的过程中,应从系统的视角进行统筹规划,才能形成多种影响因素的合力。
(二)区域性原则
职业培训保障体系的区域性原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区域职业培训的发展情况不同,导致对其保障体系的需求表现出区域性特点。二是在对职业培训保障体系提供的能力上,也表现出较强的区域性特点。比如,不同地区的政府对职业培训的拨款能力不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热情和能力不同,等等。
(三)创造性原则
职业培训的保障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可以根据本地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贯彻创造性原则需要注意:第一,在职业教育培训的办学模式或办学举措方面创新。第二,在职业培训的管理模式方面创新。第三,在职业培训内容方面创新。不同地区可以根据区域产业特点与经济发展水平,创造性开设新的培训项目,创造性地进行乡土教材开发等等。第四,在职业培训形式上进行创新。[1]
三、职业培训保障体系构建的内容与策略
(一)多管齐下的制度保障体系
职业培训的运作和健康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保驾护航。通过制定利于职业培训健康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不仅能保障发展所需人、财、物等硬件设施的投入,也能从一定程度上保障利于职业培训的制度、文化、环境等发展所需软件要素的生成。职业培训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法规的强制性作用,而且有赖于政策法规的激励性作用。
另外,职业培训事业的健康发展,还应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一是要构建有利于职业培训发展的法规政策环境。要形成职业培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政策法规环境。二是要构建形成有利于职业培训发展多渠道、多媒体、多形式的物化环境。三是要构建形成有利于职业培训发展的文化观念环境。要坚持综合利用多元化的广告媒体力量,在全社会渗透职业培训为主体内容的终身教育思想,真正形成有利于职业培训的文化观念。[2]
(二)多方联动的基地保障体系
职业培训需要有场地、校舍、设施、设备等基本硬件,这是职业培训开展的现实土壤。每个地区都应根据辖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基地建设。在城市,应构建以城市社区培训学院为中心,市辖区以内职业学校教育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等为骨干的培训基地体系,在农村地区,应构建社区培训学院(区、市、县)、社区教育中心(乡镇、街道)和居民学校(村、社区)三级职业培训基地。另外,区(县、市)建立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形成一个中心、多功能、各司其职、资源共享的培训基地模式。
各地区除了做好基地硬件建设之外,还应做好关于基地利用的相关制度构建和安排,以保障各类基地得到充分的利用。应该构建有利于基地利用的良好制度。第一,职业学校、社区培训中心、教育培训机构等资源可有条件或免费向培训学员开放,为职业培训提供服务。第二,企业、社区等非教育机构教育资源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利用。
(四)多元化的经费保障体系
职业培训的良性运作与健康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这是职业培训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其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职业培训事业涉及的培训主体和培训对象都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职业培训的经费保障体系构建必须坚持多元化的筹措机制。具有公益性的职业培训必须依赖政府投入的主导地位,非公益性的职业培训则要通过企业投入、社会公益机构或个人捐赠、培训收费(部分)、自我创收等多种途径筹措培训经费,并不断增强培训机构的自我造血功能。
(五)多元整合的师资保障体系
职业培训的运作与发展有赖于一批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合格的人才队伍。首先,职业培训的发展需要不同层次的管理人才队伍。这类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有从事一般教育管理的才能,还必须掌握了解培训对象的特征和需求,了解职业培训的规律,具有创新教育的理念,能创造性地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其次,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多元整合的方式,建立优秀培训师资资源库。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激励或约束机制,整合职业院校、社区教育中心、培训中心等机构的师资,这应是职业培训的师资主体;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让企业、行业协会等方面的优秀人才成为职业培训的师资。
(六)全程全面的质量保障体系
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不仅关系到“进口”问题——对培训对象的吸引力,也关乎到“出口”问题——就业的“质”和“量”。质量和效果是关系到职业培训外在“形象”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到职业培训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3]因此,需要对职业培训的质量进行全程的监督与跟踪,尤其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质量考核等方面更加注重全程跟踪督导。另外,要做好质量保障体系,还必须坚持全面深入的原则。在整个保障体系中任何一个子系统都涉及多种力量的参与,比如课程建设体系就需要依托当地相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其他教育机构以及社区民众力量的参与。因此,必须坚持全程和全面的策略,构建一个各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协同的质量保障体系。
(七)“特立独行”的考评保障体系
考评保障体系的主要功能与内容是对职业培训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监控,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监督相关主管部门的管理与督导职责是否到位、制度措施是否恰当与切实执行、经费筹措是否到位、经费使用是否合理、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是否符合实际需求、教材建设是否有成效、教育培训过程是否规范、教育培训质量是否有效果、是否依法办学、地方发展职业教育培训事业的举措是否有特点和创新等等。
考评保障体系职责实现和作用发挥须借助实体执行机构,而且该机构最好在政府部门特别设立、单独组建(直接对上级政府部门或党委负责),也可在教育行政部门中单独设置一个职业培训事业督导组(委员会/处/科/办公室)。这个机构直接对更高一级的行政组织负责,可更好地行使其管理、监督和考核的权利。
(八)分层分段的信息化保障体系
职业培训事业可以充分利用当代的信息资源,带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全面更新和飞速发展,以此突破教育行政、学校、教师、学员、家庭、企业、社会等多重边界,建设成为一个服务覆盖全民的数字化职业教育培训公共服务体系。第一,成立市级以上成人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组织推动职业培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同时大力推进职业培训考试与评价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第二,各地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建设多方共享的资源服务机制。第三,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提升各类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第四,发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集成优势,加快推进开放大学建设,积极发展远程开放教育。第五,大力加强职业培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以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等为主要载体的覆盖城乡、开放便捷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及体系。
注释:
[1]吴济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职业教育策略[J].职教论坛,2010(19):18~22
[2]陶际恒.成人职业培训教育的难点及对策分析[J].成人教育,2012(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