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产品加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了加强学术交流,提升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展示相关科研成果,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的发展,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工程学报》编委会共同组织召开“全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围绕农产品产后清选分级、烘干、预冷、储藏、保鲜、包装、商品化处理及其它初加工过程等领域,开展研讨与交流,并为企业、厂商提供科技合作平台。
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农业工程学报和江苏大学承办的第一届全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0月13日在江苏镇江顺利举行。来自国家农业系统、粮食系统和国内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及江苏大学师生两百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沈瑾研究员主持研讨会。
当前我国已步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新阶段,先进的物质条件和科学技术手段为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提供了重要保证,如何通过与农产品加工业的联动发展,推动农业丰收效益最大化,确保农业丰收和农民增收不打折扣,是当前和今后我国“三农”发展的重大攻关问题,兼具重要性、必要性和现实性、紧迫性。
在会上,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朱明院长分析了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详细介绍了我国农产品产地分布及产地加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他指出,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与一般的商品不同,远距离运输极易造成产品的腐烂变质和较大的损耗,因此,很多农产品适合就近就地加工而不适合远距离异地加工,尤其是初加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不仅能避免远距离运输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减轻原本就非常紧张的运输压力,还能有效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稳定和提高农民种植、养殖的积极性。同时,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能大量吸收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有效延长当地的农业产业链,把产品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从而调整和改善当地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做到大宗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是关系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健康持久发展的关键。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为了全面掌握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措施,为实现“保增长”夯实基础。近期,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带领市委农办、经济商务局等相关部门的同志深入到部分镇(办事处)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现场察看,听取部分镇(办事处)负责人、企业老板、市直相关部门领导的意见,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优先发展工业”的理念,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挑战,围绕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使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势头。截止2009年底,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21家,从业人员7192人,资产总额24.7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4家,从业人员6413人。2009年实现加工产值35亿元,上交税金5515.9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加工产值23.4亿元,上交税金3574.6万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形成了一批优势主导产业。经过近年来的调整和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已基本形成了粮食、油料、蔬菜、食品、水果、木材、饮品、饲料、纺织、白酒等十大类农产品加工行业,其中粮食、油料、纺织、白酒、饮料5个行业发展速度较快。2009年,全市粮食加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263家,创产值7.49亿元,占加工总产值的21.4%。
(二)培育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坚持引进与培育、改造与创新相结合,引进新上或改制发展了“蒙牛乳业”、“亚源乳业”、“新世纪食品”等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竞争能力强、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部分企业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全市共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宜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个。
(三)农产品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全市拥有“蒙牛”牛奶和冰淇淋、“凤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长坂坡”大蒜、“慈化菜”、“仙草”大米、“楚田”大米、“关公坊”系列白酒、“六粮国宴”、“三峡人家”苕酥、“仙人掌”茶等10多个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品牌所占份额达30%以上。清平猪被纳入省级地方标准管理;凤凰山现代生态农业园区被评为国家级“金水柑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两河镇“长坂坡”大蒜种植基地和王店镇柑桔种植基地被评为省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四)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日趋活跃。随着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民创业的意见,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搭建创业平台,激发了部分有意投资者的热情,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日趋活跃。
(五)农业产业化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产业化的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强化了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带动发展了一大批与龙头企业关联的板块基地,使基地真正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车间。仙草米业采用“订单农业”方式,在全市建起28万亩优质稻基地;天阳食品在王店村建立了5000亩的红薯基地;新世纪食品公司继续采取“包种子、包技术、包收购”的方式,通过提高朝藓蓟收购价格来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基地面积。
(六)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前景看好。去年下半年以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攀大附强、借船出海”,转变经营策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改步伐,改变传统的加工方式,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提升产品加工档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前景看好。新世纪食品投资1000万元新上一条生产线,可新增产能3000—5000吨,使公司生产规模达到3万吨以上,计划销售收入达到1.2亿以上。翔鹤食品计划分割肉猪18万头,比上年增加4万头,2万头生猪繁育基地即将投产,计划在宜昌、*建5家专卖店,开发终端市场。金桥油脂投资1.2亿元,兴建占地200亩、仓储位达8万平方米的物流仓储。关公酒业万吨原酒生产项目预计8月底建成投产,并开发了“关公典藏”、“关公家宴”、“中国红”等系列瓶装酒,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400万元。澳利龙饮料和亚源乳业公司与太子奶集团合作,投资1100万元新上太子奶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亚源乳业在中部六省订货会上签订了6000万元的销售订单,是去年的20倍。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虽然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数量大,规模以上企业逐年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企业个体规模小,龙头企业少。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4家,占加工企业总数的12.3%;共培育省级和宜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分别占加工企业总数和规模以上企业的5.6%、45.3%,作为龙头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同时,因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类同,削弱了全市的整体竞争力,一出现市场不稳定,产品销路不畅,企业就面临着停产的危险。2009年,油菜籽收购价格从最初的2.8元/斤下降到1.6元
/斤,因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造成油料加工企业严重亏损,大部分企业停产。
(二)从事农产品粗加工的多,精深加工的少。虽然我市部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技改步伐,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有所改进,但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偏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生产加工能力与水平整体上还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深层次加工的数量比重小,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产品档次低,进入中低端市场的较多,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的需求。有的甚至还停步于传统的手工作坊和简单的机械生产,劳动生产率低下。
(三)精品名牌少,知名度不高。我市虽然培育了“凤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等几个国家、省级农产品品牌,但因有些地方和企业经营者缺乏商标品牌意识,创牌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自主特色品牌,产品定位不突出,传统产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
(四)企业与基地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要让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中的利润,帮助和带动农民增收。我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虽然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如新世纪食品采取“三包”方式发展朝鲜蓟基地、仙草米业和龙之泉采取“订单农业”方式分别发展优质稻和红薯基地等,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典型,但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不够紧密,缺乏稳定合理的有效机制,基地与企业没有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多数是农产品合同契约型,服务型、保护型不多,加上双方义务和权利不明确或无规范措施,单方面违约或毁约现象十分普遍。同时,我市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才刚刚起步,龙头企业建立的基地比较分散,并且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连接,导致企业在短时间内收购足量的原料十分困难。
(五)融资渠道较窄,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近几年,我市虽然不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建立鑫源投资公司、国信投资担保公司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看,财政对龙头企业投入和银信部门对龙头企业支持非常有限,企业依靠民间融资和自身积累扩大生产较难。中小型企业申请固定资产贷款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基本不具备贷款条件,加上贷款手续繁琐,需要的时间较长,增加了企业的隐形负担。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紧、融资难,缺乏对科技创新、扩大市场和基地建设的投入,企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企业档次难以提升,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小打小闹的基础上。由于资金的缺乏,农产品加工企业季节性大量收购农产品压力大,大多数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远小于设计生产能力,有的企业甚至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六)缺乏发展的优秀人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企业的管理、科研、营销等各个环节和领域,都需要优秀的人才作保障,而我市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家族式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投资者就是管理者、技术工和销售员,甚至有的企业就是“一个门市部(一间房),一枚公章,一张营业执照,两个职员(夫妻)”,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市场营运水平都非常低,大都是营销策划靠老方法、寻找市场靠拉关系,制约了企业管理创新、工艺创新、科技创新和营销手段的创新。普遍存在企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问题。
(七)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近年来,我市通过抓效能建设,规范行政审批,建立市直单位联系重点企业制度,企业发展的软环境有所改进。但少数部门仍存在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不能摆正整体与局部、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大局意识淡薄;个别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不主动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拿着条条框框死搬硬套,执行政策不能变通、灵活处理,致使企业蒙受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管理体制亟待理顺,农产品加工企业门类很多,涉及多个部门,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在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体系、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以及信息网络体系的建立有待加强。
三、我市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我市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是:继续围绕“建设百亿元农产品加工县市”的目标,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和劳动力资源,充分发挥现有加工业优势,加大扶持力度,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升级,培育加工龙头,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做大、做强、做优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为实现“保增长,促发展”奠定基础。主要措施是:
(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单是工业问题,也不仅仅是农业问题,而是涉及农业、工业、流通等领域的大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能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农业来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相对过剩、需求不足这一难题,促进农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档次和质量,增强竞争力;有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因此,全市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就是扶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观念,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产业兴市、工业强市”的重要内容,加大扶持力度,确保抓出成效。要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宏观指导,明确领导和组织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形成共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合力。
(二)要高起点谋划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坚持以“突出特色、做大做强”为原则,按产业分类明确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短期、中期发展目标和任务,科学制定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规划。准确定位产业导向,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一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利用好资源优势。我市粮油、畜牧、林果、蔬菜和水产品等资源丰富,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条件,将农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才能真正收到好的成效。二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适应市场需求。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必须立足我市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食品工业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为城乡居民提供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可靠的食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结合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要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我市实施“优先发展工业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合理布局,兴建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功能配套,完善设施,既要防止新的雷同,又要避免分散、低效的发展格局。
(三)要进一步培育壮大“领军型”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是关键。一是大力招商引进龙头。充分利用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综合优势,把农产品加工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之一,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营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税收贡献大的强势企业,实现优势资源与强势企业的有效对接。要重点选择粮油、水果、蔬菜、生猪、家禽、水产品和食用菌等7个方面的产业优势,逐步完善市、镇农产品加工项目库,完备项目前期工作,增强招商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力争在引进培育投资过5亿元、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上取得新的突破。二是扶优壮强培育龙头。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要求,对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实行重点扶持,使之上规模、上水平。对龙头企业新上项目在财政、纳税奖励、提供用地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精心筛选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争取进入国家、省专项扶持笼子。大力扶持外向型龙头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努力改善出口企业的通关环境,帮助其解决报关、商检、退税、货运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努力激活民资兴办龙头。瞄准全市35.64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全民创业的意见》,进一步鼓励民间投资、鼓励全民创业,尽快建设全民创业园,打造全民创业平台。
(四)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建设。一是要培育和壮大品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培育品牌、宣传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延伸品牌。帮助企业积极主动地与重点院校、科研机构挂钩,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品牌注册和名优品牌创建工作。要本文来源:文秘范文重视宣传,舍得投入,积极鼓励企业借助农博会、展销会等宣传平台,扩大产品宣传面,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积极开展品牌整合,在全市培育发展几个生产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品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对这些品牌进行保护和开发,实现品牌开发和产品开发互利双赢。二是要明确发展方向。要根据国内外食品工业发展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坚持市场导向,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同调整区域生产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扩大内需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三是要加强科技攻关。注重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企业建立强有力的科技研发体系,把高科技与农产品加工工艺、农产品加工装备紧密结合,致力于多层次、深层次开发生产。同时,加强技术引进、科技攻关、科技创新,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素质。四是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尤其要推行标准化生产,注意从源头抓起,生产绿色、环保、无污染、安全的农产品。五是要善于搞好企业内部管理。要抓好内部责任制,加强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企业要发展深加工,生产终端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五)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是给予财税政策扶持。对全市重点龙头企业,可在财力和政策允许的权限内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二是在信贷政策上给予扶持。要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当前金融支持市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加强银企合作,适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龙头企业。要建立和使用好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多争取国家政策性投入和金融机构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特别是在技术更新改造、扶持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重点解决好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原料所需的流动资金。各商业银行要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优惠贷款,积极推广林权抵押、经纪人联保、与国信担保公司合作等多种贷款方式,简化抵押、担保手续、降低评估费用、积极扩大授信额度。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利用民间融资渠道,利用增资扩股、借款等形式筹集发展资金。三是在投资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科技开发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都要重点向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基地投放。要通过政府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降低农业生产者的成本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
(六)要进一步加快农产品配套基地建设步伐。稳定的农产品配套基地是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必须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与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加强配套基地建设,为龙头企业提供稳定的加工原料。一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板块。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要求,把优势产业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继续推进林果、畜牧、蔬菜和水产板块建设,以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二是切实抓好协调和服务。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企业、农户、中介组织等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基地建设。要加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抓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系统服务,高标准建设原料生产基地。三是推动土地流转提高基地集约化程度。当前,分散的土地经营模式不利于基地形成规模,导致原料供应分散,基地化程度低,农产品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经营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提高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的程度,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建立稳固可靠的配套基地。
北京
2011年,北京市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资本化、园区化、规模品牌化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提高核心竞争力。截至2011年年末,北京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93家,大中型企业80家。前三季度,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522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分别实现产值219.1亿元、151.2亿元、15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3%、17.2%、19.6%。
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其他涉农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北京市研究出台了《关于鼓励涉农企业上市的奖励办法》,对农业拟上市企业获得证监会发行批准给予600万元奖励,并在企业上市培育过程中扩大规模、技术改造、品牌营销等环节给予政策扶持。目前,北京市上市农业板块企业10家,上市农业企业及镇村企业合计36家,占到全市上市企业总数的19.6%。涉农企业市值4048亿元,共计吸纳城乡劳动力19.2万人就业,有力带动了郊区农村农业产业发展。
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引导产业聚集区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和优势,培育经济效益明显、上下游产业互联、专业分工明晰、产加销及服务性企业完备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重点扶持获得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就业基地称号的农民就业基地加快发展。
推进农产品加工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打造首都农产品安全优质品牌。引导企业完善农产品加工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加强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水平,鼓励企业多种形式提高社会认知度,扩大品牌影响力。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规范的企业化运营,改善储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加工包装等设施设备条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户增收,带动农民就业。
河南
2011年,河南省紧紧抓住国家一系列支农、强农和惠农政策,持续探索并初步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2011年9月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3.1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360家,实现营业收入9102亿元,实现利润822.99亿元,上缴税金410.45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7.01%、29.60%和29.43%,成为拉动全省工业增长的最大支柱产业之一。
企业集群的形成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全省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服务质量等一系列措施,壮大和形成了一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覆盖全省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群体。截至目前,全省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189万户;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594家;全省食品加工已发展到23个门类、24个行业,面粉、肉类、乳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710多亿斤、140多亿斤和60多亿斤,火腿肠、味精、面粉、方便面、挂面、面制速冻食品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农产品加工业争创知名品牌提升了市场竞争力。近几年,农产品加工业树立品牌意识,在中国肉类协会在全行业评审的“中国肉类工业影响力品牌”中,河南上榜品牌占六分之一。全省有21个农产品荣获“中国名牌”,26家企业的商标被国家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截至2011年9月底,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吸纳159.08万人就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514.69万人的30.91%。全省各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农民提供的人均年工资性收入近500元,约占农民年纯收入的10%。
浙江
党的十七大以来,浙江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探索出了一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截至2010年底,浙江省已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71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占345家;全省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311.3亿元,收购各类农产品原料1878.9万吨。
在政策推动、市场拉动等多重作用下,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加快发展,企业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11年将有农夫山泉、徐龙食品、华统集团等1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此外,该省宁波天邦、德华兔宝宝、山下湖珍珠、金字火腿等企业已分别在深圳证交所、上海证交所实现成功上市。
近年来,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探索多种组织模式,进一步密切与基地利益连接,基地原材料采购率不断提高,成为助推全省农业生产发展的强劲引擎。201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产品原料基地涉及粮油、蔬菜、茶叶、果品、水产养殖等主要农产品。同时,浙江省外向型农业持续健康发展。2010年,全省“走出去”对外投资额达79.8亿元,实现产值184.6亿元。全省已有86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了省外基地,累计建立基地10.2万个,基地面积1253.7万亩。
新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突出“强基础,上台阶”主题,着力打造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等环节有机联结的全产业链,初步形成了粮食、棉花、特色林果、畜牧及设施农业和区域性特色农业六大产业优势。预计2011年,新疆农产品加工从业人员达25.76万人,较去年增加2.46万人;总产值达925亿元,同比增长26%;实现增加值195亿元,同比增长30%;农产品加工转化率40%,较去年提高10个百分点;农牧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62%。
2011年,新疆出台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等21项政策措施,强化财政、金融、用地用电等方面政策扶持力度。2011年,新疆共扶持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项目170个,扶持资金4800万元。向伊犁巴口香有限公司等4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发放了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资金1250万元。
一年来,新疆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品牌创建意识,强化品牌创建工作力度,引导和激励企业争创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全面增强新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现今,在319家自治区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有中国名牌17个,中国驰名商标11个,地理标志产品1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8个。全疆有3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研发分中心,拥有研发机构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94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201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产品加工业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精品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立足并充分发挥全疆农牧业的特色优势,实施品牌战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10月底,兵团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到230亿元,较上年增长24.6%。
自2010年以来,兵团各师积极采取优惠政策,制定《优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领域指南》、《重点企业重大技改、建设项目目录》等指导性文件,加快了兵团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步伐。农五师出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关于工业区招商局若干优惠政策》,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从税收、土地、金融以及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制定了详细的优惠政策。农十二师进一步完善了《十二师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考核奖励办法(试行)》,分别设置“推行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优胜奖”、“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奖”、“知名品牌奖”,用来奖励在推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成绩突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一)以经济责任为侧重点的营销原则
经济责任是企业应该履行的第一责任。首先农产品加工单位为市场生产并销售产品,这是企业运用经济责任对社会进行服务的重要表现。其次企业经济责任反映在对本企业员工的责任,企业要对自己的用工行为予以规范,为所有员工提供平等、公平的福利保障和就业机会。企业要对职工的努力和贡献给予肯定和重视,为他们提供分享企业经济和利润的机会。另外,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职工教育培训、精神生活、员工保险等方面担负经济责任。
(二)以法律责任为侧重点的营销原则
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要遵守SA8000国际标准,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各样的营销活动,包括公平竞争、合理定价、安全生产等内容。农产品加工企业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影响或破坏社会利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企业在加工、生产、制造、销售、流通等领域必须遵守的法律责任。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根据法律制度,为客户提供合理价格和放心产品。
(三)以动物福利和环境保护为侧重点的营销原则
保护环境是企业应该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经营和生产过程中要重视生产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运用绿色经营为保护环境的指导理念。企业在经营决策中,要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为基础,在分析和研究市场需求时,重视客户的需求,考虑社会远期利益,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动物福利是渔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关注的内容。在饲养和屠宰动物过程中要对动物的福祉进行考虑,杜绝残忍的屠杀手段,减少它们的痛苦;保护动物生存的环境,改善它们的生存空间。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设备落后,影响产品的更新
先进的工艺要以先进的设备为基础,才能生产出成本低、质量高、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产品,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也引进了一些设备,但整体水平较差。大部分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简单,甚至还有上世纪八十年代制造的设备。通用机型比较多,难以满足特殊物料、特殊要求包装和加工的要求。技术含量低、结构简单的产品较多,而生产率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较少。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设备和技术比较落后的原因在于企业重视加工和生产,轻视对设备技术进行研究。另外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完善的技术支持和科学储备,其设备开发能力较低。
(二)资金匮乏,难以顺利的完成对原材料的加工
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运用资金方面有两大特点:其一是运用大量资金收购原材料,销售收入中原材料成本的比例高于普通企业。其二是在较为集中的时间内运用资金。农产品加工企业需要均衡的供应原料,然而很多农产品是每年一收,其收获期特别集中,加工企业这了确保生产,必须在旺季时筹资,收购全年原材料,否则就会出现原料短缺的问题。这就表示加工企业在筹集购买材料的资金时要担负由此带来的利息损失。农业加工企业需要资金量大而且时间比较集中,但企业资金筹集渠道少、融入资金少,贷款难的问题很大,让收购原材料比较困难。
(三)产品定价策略不足、运用不当
现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制定价格方面有一定问题,其一为产品定价运用竞争导向和成本导向,而不是需求导向。其二为产品价格不具备灵活性,没有形成完善的动态价格机制。其三为市场调研不足,价格策略没有必要的依据。其四为重视短期利润,没有远期战略规划。
(四)促销缺少创新性,具有较高的促销成本
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销方面缺少创新性,营销效果较差。大部分企业运用传统的营销手段,认为其他企业成功的营销方案,本企业也会获得成功,对国内外同行的营销模式进行照搬,没有创新性,没有以企业实际情况为基础,促销效果较差。另外普通存在促销成本高的问题。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促销的策划和实施没有进行系统控制,缺少事前和事后评价。企业在促销时经常运用销售额百分比法,其方式比较单一,尽管根据自己条件营销,但没有进行灵活的运用,所以销售额较低,促销力较差,难以达到有效营销的目标。
三、基于社会责任共担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营销策略
(一)提高科学投入,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进行创新
科学技术是增强农产品档次和质量的有力保障,是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方式。所以要提高我国农产品业的科学技术投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科研水平;对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的品种、技术、工艺等进行开发和创新;要以改造现有能力为基础,提高农产品储藏、加工、运销、保鲜技术的开发和引进,运用实用先进的技术对现在的生产工艺进行改造,开发出被市场认可的新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技术含量,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让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更快的发展。
(二)多方位筹集资金,为收购原材料提供保证
企业资金是企业正常运行的保障,一旦出现问题,就会让企业陷入困境。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采取措施,从不同方面筹集资金。其一可以提高财政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以财政为出资的主体,提高对农产品包装、加工、储藏、保鲜、检验、运输等设施的投入。其二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补贴。其三可以拓宽融资渠道,例如运用优惠政策吸引外国企业到我国投资,也可以运用租赁进行融资,就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购买设备时向租赁公司递交融资申请,由租赁公司融资并购买设备后租给加工企业使用,这样将“融资”巧妙的转化为“融物”,加工企业交纳租金,在租赁期间内,加工企业有设备使用权,同时要担负起保养的维修的义务。运用多种方式融资,消除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运用科学的价格策略进行合理定价
产品价格与购买能力、市场需求有直接关系,对企业效益有重要影响。对产品进行定价基本有三种方法:竞争导向定价、需求导向定价、成本导向定价。在社会责任共担的环境中,企业在定价时要考虑到定价目标、市场供求、产品成本、竞争者数量与竞争程度、法律法规与国家政策等问题。目前在买方市场环境下,要重视导向定价法。另外企业要巧妙的运用产品组合定价、地区定价策略、差别定价策略、心理定价策略、折让折扣定价等策略,吸引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
(四)运用创新的营销手段增强营销效果
现在,企业经常运用赠品、打折、游戏、路演等方式打开销路,久而久之,消费者对这些营销方式经习以为常。难以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因此想要得到良好的营销效果,就一定要对营销方式进行创新。第一要创新营销的信息,现在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高收入阶层对农产品是否绿色以及能否具有保健功能特别感兴趣,所以在营销时,应该向群众传递出此方面的信息。第二应该对使用的媒体进行创新,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普及,农产品加工企业要科学的运用网络媒体,建立起企业的网站,将企业的相关信息和活动传递给消费者,也可以在网上进行销售,减少促销成本,增强营销效果。最后要探索新的营销方式,在建立企业或其他恰当时候,邀请客户参加推介会议,在会议上推荐本企业的服务和产品,并积极促进营销合作。农产品加工企业成功营销与是否和客户建立起长期、密切的合作有直接的关系。
四、结束语
激活核心动力构建完整体系农业的国际竞争已不是单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农业体系的竞争,更确切地说是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的竞争。这就要求构建以农产品加工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行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生产。
一是围绕加工和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我国农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加工业已经从被动发展的“工业依附型”,开始向主动发展的“市场主导型”转变,即围绕市场消费需求组织加工生产,围绕加工需要再安排专用农产品的种养,形成需求什么———加工什么———种养什么的“反弹琵琶”新格局。这一新格局的成形与完善将有效引领农产品的生产品种、区域、规模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从而全面提升农业的产业层次。
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有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7.1万个。这些企业向前延伸,就可能把2.4亿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向后延伸,建立市场营销网络,可打通一二三产业,把构成农业产业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整合在一起,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逐步把小规模集合成大产业,把小生产连接到大市场,化解千万家农户和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的矛盾。
三是切实激活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加快培养市场网络,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的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发展各种中介服务组织、行业协会和商会,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培育多种市场主体。
拓展功能树立新理念根据国际经验和规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市场对农产品的消费开始由直接消费向间接加工消费转变,我国正处在这个阶段,因此要以发展加工业为契机和切入点,全面拓展农业和农产品的功能。
一是把传统的、主要供应鲜食的“单元农业”发展为食用、饲用、加工用和能源用的“四元农业”,并进一步拓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厨房农业、餐桌农业和超市农业等。
二是拓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功能,把农产品内部存在的各种功能开发出来,分别进行加工处理,满足人民对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多样化、方便化、营养化、安全化、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开展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质量和附加值。
三是创新思路,可用六个字来概括,即“安全、营养、便捷”。尤其是安全。由于农产品面临动植物疾病疫情、周边环境污染、投入品污染和流通加工过程中污染等“四大风险”,要求政府、企业和农户“三管齐下”,建立企业全过程质量控制、检测部门终端检测和市场可回溯制度,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拓展农业产业效益提升农业产业优势如何提高效益,最基本的有如下途径:一条是产业延伸。目前农业的产业链条太短,必须向加工、储藏、运输、保鲜、包装等方面延伸。建立起包括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市场营销在内的新的产业体系,就会推动农业萌生新的亮点、新的发展空间。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产地,一头连销地;一头连农民,一头连市民;一头连农村,一头连城市,留利给农民,留就业岗位给农民,留税收给产区,不但是农业结构调整的“转化器”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器”,而且成为农业大户的“孵化器”。据测算,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230万人就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93元。
再一条是转变增长方式,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增长,按照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全面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和效益。
第三条是优化布局,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区域比较优势,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使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发展有优势和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适合不同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实行上下游产品衔接,提高产业化生产规模。
第四条是发挥比较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永立潮头,步步领先。不仅要研究消费需求,还要研究竞争对手;不但要考虑国内市场的拓展,还要考虑国际市场的扩大,有比较优势的要“走出去”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实施品牌战略提升竞争能力首先,要树立牢固的名牌意识。名牌意识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市场意识、信誉意识、质量意识、科技意识、宣传意识、革新意识和保护意识等内容。没有正确的名牌意识,就不可能创出农业名牌产品。
其次要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不断开发新产品。并把好产品设计开发、采购、生产制造和销售等环节的质量,使产品不断升级换代,质量过硬,从而维护名牌、发展名牌。
同时做好宣传保护工作,增加品牌的价值,放大品牌效应。
加强科技研发提升创新能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竞争力。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现状;构想;对策;陕西旬阳
旬阳县地处秦巴山区,农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但布局不够合理,中间产品多,粗加工产品多,终端产品少,精加工产品少,科技含量不高,新技术、新设备应有少,附加值偏低,经济效益不高。
1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现状
1.1粮油产品
旬阳县2009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万hm2,总产量14.5万t,油料作物播种1万hm2,总产量1万t。粮油产品加工以农户自主加工和作坊式加工为主,加工能力有限,目前全县拥有加工机械2.4万台(套),其中面粉加工11 900台,年加工能力10万t;粉碎机械6 885台,年加工能力13.5万t;榨油机械350台,年加工食用油1 400 t。
1.2农业主导产业产品
1.2.1烤烟产品。旬阳县2009年烤烟种植面积6 906.67 hm2,生产收购烟叶11 785 t;烤烟生产以安康烟草公司为龙头,有健全的购销服务体系,在烟草系统内部实行订单生产、合同收购,既保证了烟农的即得利益,又能确保企业有高额回报,其“产-供-销”体系完善。
1.2.2魔芋产品。魔芋产业产品收购加工以旬阳县健兴魔芋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具有年加工处理鲜魔芋4万t、魔芋干片6 000 t、魔芋精粉3 000 t的生产能力,可以消化1 666.67 hm2魔芋基地的商品生产量,基本能够解决近期魔芋产业发展的产品加工需要。要实现2012年魔芋基地规模达到3 333.33 hm2、产值2亿元目标,其加工能力略显不足。
1.2.3蔬菜产品。旬阳县2009年蔬菜生产总面积5 608.27 hm2,总产量117 038 t,商品蔬菜基地面积1 461.13 hm2,设施蔬菜面积168.6 hm2,其生产总量仅能满足城乡居民日常消费总量的1/2,缺口较大。按照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县域经济率先突破的“农业30亿工程”目标,蔬菜产业到2012年商品蔬菜基地面积达到2 000 hm2,实现产值2亿元。蔬菜的保鲜加工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旬阳县基本没有正规的蔬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蔬菜生产基本停留在以生产农户自产自销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包装加工仅在县城部分果品蔬菜超市作简单的保鲜处理,连接“产-销”的中介服务也不健全,市场信息不灵。
1.2.4黄姜产品。黄姜产业的发展及产品加工,在旬阳县因市场的波动呈现大起大落,2003年种植面积达到2万hm2,总产约45万t,加工企业18家,目前保留面积2 000 hm2左右,正常生产企业2家,能实现综合利用企业——旬阳县恒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在黄姜产品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上进行研究,开发出黄姜粉条、纤维生产食用菌等。
1.2.5薯类淀粉。旬阳县种植的薯类作物主要有甘薯和马铃薯,常年播种面积6 666.67 hm2左右,总产约25万t,用于淀粉加工约占总产量的40%,年产淀粉逾4 800 t,主要为农户家庭加工,社会化生产水平较低,产品单一,资源浪费较大,利用不够充分。
2农业主导产业农产品加工构想
2.1蔬菜产品加工
旬阳县蔬菜产品加工以地产商品蔬菜储藏保鲜为中心,一是在重点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建立小型储藏保鲜库及蔬菜交易市场,以产业合作社为平台,将基地和市场连接起来;二是在人口密集的集镇建立蔬菜产品销售连锁超市,以城市经纪人为纽带,实施鲜菜、净菜精准加工,方便服务消费群体;三是组建蔬菜产品购销加工托拉斯,实施订单生产,平衡供应,以繁荣旬阳县蔬菜市场。
2.2薯类淀粉
薯类淀粉产品加工以生产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为核心,发展6 666.67 hm2高产红苕。一是通过争取项目或招商引资在15个主产乡镇建设红苕干加工生产线,为全市30万t乙醇项目建设提供生产原料,其副产品可以作为饲料加工业的原料来源,二是引资建设淀粉加工企业,生产地方名优产品红苕粉条,做优、做强特色产品,充分挖掘产业潜力。
2.3饲料加工
饲料加工以旬阳县百万头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为核心,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并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年产量30万t饲料加工企业,就近消化粮油产品特别是玉米及淀粉加工副产品,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同时,生产饲料还可以满足生猪产业发展对饲料的需要,促进畜牧产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2.4魔芋产业加工
魔芋产业加工以龙头企业旬阳县健兴名优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能力改造为重点,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加工能力,同时在15个基地乡镇通过项目扶持建设20条魔芋角加工生产线,减少物流过程的产品损失,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3对策
3.1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产业
用工业思维指导农业产业化,就是用现代工业的先进理念如市场理念、标准化理念、品牌理念、营销理念、成本效益理念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用现代工业改造传统农业,以工带农,整合资源,良性互动,兴工活商,以农业产业化为联结链条,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协调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1]。要实现大发展,必须跳出农村看农业,跳出“三农”看增收,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站在所有经济要素合理流动的整体中,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依托农业办工业,用绿色农业支撑绿色工业,立足资源,大办工业,树立“无工不富”的观点,与时俱进,创新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加工业发展进程。
3.2积极争取项目,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旬阳县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薄弱,根本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现代工业的需要,只有抓住国家对农业产业发展进行扶持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农产品加工项目资金投入[2],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扭转并彻底改善旬阳县农产品加工与产品生产不相配套的局面,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3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
在完善交通、通讯、水电等投资硬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开展审批办证“一条龙”、“无假日”、“全天候”等服务,建立农产品通关、检疫、运输便捷通道。扶持和帮建一批规模大、高起点、科技含量高、辐射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拉长产业链[3]。加紧加工项目策划论证,并积极组织开展招商活动,争取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旬阳。同时,做好安商工作,对通过招商引进的项目,要做好跟踪服务,抓落实,强化调度,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招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为客商排忧解难,让客商放心创业做强做大加工企业。
3.4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名优产品
实施名牌战略,带动、壮大特色支柱产业,以科技为先导,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深层开发与综合利用,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提高市场竞争力,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使旬阳县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地向前发展。引导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和龙头骨干企业,建立和实施标准化生产体系、检测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4],使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与国内外质量标准相衔接,努力培育农业优势产业名牌产品。
3.5加大科技投入,开发精深产品
农业产业化要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只有依靠科技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开发农产品加工精深产品,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比较效益,提升旬阳县农业产业化水平。
3.6加强横向及纵向联合
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县内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开发下游产品或在原料供应上互为补充,以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如淀粉加工企业与饲料加工企业的联合等;另一方面加强企业之间的外向联合,共同开发下游产品或为外地(来)企业提供加工原料,如军汇牧业与河南双汇集团的联合等。
4参考文献
[1] 崔明,沈瑾,李延云,等.中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现状及其推广体系的建设[J].农业工程学报,2008(10):274-278.
[2] 卢永军.积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8(8):4-7.
2020年是全县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为了更好地科学决策,提高履职水平,我对我县的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县农业发展状况、农产品加工、销售与政策扶持情况
(一)我县农业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状况
脱贫攻坚以来,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重点,立足本县实际,经过全县几年的努力,形成了以有机旱作农业、“两红”经济、特色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新格局。2018-2019年,全县粮食产量连续2年超过了1亿斤大关,其中2019年1.25亿斤,为历史最高。红枣年产量4000余万斤,海红年产量2000余万斤,肉类年产量4000余吨。全县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0余家,2019年销售收入完成6.3亿元。形成六大产业集群:以山西**食品有限公司、大河山梁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瑞义合作社、鑫土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杂粮食品产业集群,年加工能力可达1万吨小米;以**食品公司的沙棘饮品、红枣固体饮料,**公司的海红果饮品,**乡连翘有机茶为代表的果饮品(药茶)产业集群;以**公司的海红果酒、**公司的红枣养生酒、**公司的红枣醋为代表的酿品产业集群;以**乡连翘有机深加工厂的中药材饮片、中药材保健品的药业产业集群;以保润肉业及王家洼屠宰厂为代表的肉制品产业集群及**公司研发生产的功能食品生产集群。呈现出农产品加工的多样化,精细化,逐渐向产业链条纵深化发展的特点。
(二)农业补贴政策落实情况
2018年以来,全县出台了助推脱贫攻坚的农业产业奖补政策共44项,涉及经营主体奖补、种植、养殖、大棚、土地流转、农产品收购、营销、加工、光伏、“三品一标”等方面的补贴,内容多、涉及面广。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小杂粮加工企业,奖补300万元;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小杂粮加工企业,每个奖补50万元;订单收购本县小杂粮的主体,收购数量达10万斤者,奖补3万元,超出10万斤部分,每斤再加奖补0.1元;红枣订单收购实行阶梯补贴,每斤补贴0.2-0.35元;加入“山西小米”产业联盟的本县企业,奖补20万元;标准化肉联场,民营公助,奖补400万元;无公害认证,奖补3万元;绿色认证,奖补5万元;有机认证,奖补10万元;SC认证,奖补3万元;地标认证,奖补20万元;评为市知名商标,奖补3万元;评为省著名商标,奖补10万元;评为国家驰名商标,奖补100万元。
(三)农场品销售情况
从2018年开始,全县实行订单收购红枣补贴政策,由**公司、吉旺枣业等8家企业收购红枣227万斤,涉及贫困户697户、非贫困户52户。2019年又实行了订单收购谷子、红枣等农产品补贴政策。今年,正在组织20家企业分区域、分作物种类、定任务与农户签订订单收购协议,涉及农产品类别有红枣、山楂、谷子、杂粮、海红、海棠、秸秆、畜禽粪便、玉米、饲草、荞麦、高粱、麸皮、酒糟等14种,订单任务有海红果850吨、红枣6250吨、谷子4000吨、杂粮565吨、其它1860吨,力求充分发挥企业带贫益贫效应,密切利益联结机制。此外,电商销售也是农副产品销售的一大渠道,全县建有一个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位于西城区移民楼门面房),乡镇级电商服务覆盖率100%,行政村电商服务覆盖率87%。2019年全县电商总交易8741.99万元。(包括农产品网络零售额877.51万、服务型网络零售额771.5319万元、其他253.9581万元)、网购6838.99万元。电商交易实现减支增收,惠及5000余贫困户,涉及15000多人。期间涌现出一批电商(微商)达人,比如保德县杨家湾镇石洼村第一书记刘晓辉,通过网络帮助农民销售红枣(醉枣)7万斤,为村民增收8万余元;余铁村第一书记王森浩通过微信销售小米22000余斤,销售额超过15万元,帮助35户农户增收近9万余元。
二、存在问题及面临的困难
(一)我县立地条件差,长期靠天吃饭。今年春季先是开花期遇上霜冻,导致水果将近绝收,接着春夏季长期干旱无雨,谷子无法播种,刚有起色的有机旱作农业遭受沉重打击。农业生产长期存在的“小、散、弱、低”特征,导致我县农业综合效益差,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龙头企业影响力、带动力有待加强。
(三)品牌宣传、市场开拓受企业经营规模小的限制,难以兼顾。
(四)经营资金投入不足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五)仓储设施不健全,生产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六)农产品基地建设未形成规模,产业化体系难以建立。
三、几点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机制,拓宽财政补贴险种,落实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提高全县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二)强化科技支撑、人才支撑。进一步加强种养殖技能下乡、技能培训。通过培养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让农民多环节受益,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农业企业的金融融资;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基础水利设施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发展。
(四)加强政策引导。引导农业企业树立长远发展目标,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加大企业投入;增强农户增收信心,继续大力发展谷子、马铃薯等有机旱作农业,两红产业、养殖产业。
(五)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扶贫特惠政策、行业部门优惠政策,激发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
(六)加强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建议建立由工信局牵头,涉农企业入驻电商服务中心,物流企业参与的联盟机制;构建产地直销、订单生产等农业生产新模式,确保农民既种得好又销得好、能赚钱。
(七)建议各小杂粮加工企业加大粮食仓储设施的建设力度,同时开发糜、黍等产品的市场,解决今年旱情后老百姓大量补种糜黍带来的销售难题。
2009年10月,湖北省启动“四个一批”工程,吹响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进军冲锋号。“用5年时间,打造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县市。”湖北省委、省政府发出动员令。
至今,5年已满,荆楚农业交出怎样的成绩单?
规模与增速均超汽车、钢铁,农产品加工领跑大工业
2014年10月初,湖北农产品北京行,千余种农产品亮相京城,200余家农企满载而归。
这只是荆楚味飘香五湖四海的一个缩影。
多年蓄势,如今喷薄而出,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画出一道亮丽的彩虹。
“2013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573亿元。”湖北省委农办负责人说,2014年旺势不减,1到9月份,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8269.95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比工业平均增速高1.7个百分点。
从2009年的3182亿元,到2013年的10573亿元,仅用了4年时间,年均增速超过30%。
放眼全国,这份答卷堪称完美。2009年,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全国排名第10位,2013年则跃升到第5位,仅次于山东、江苏、河南、广东4省。其中食品工业由全国第9位升至第3位,仅次于山东、河南。
比照5年前的动员令,一项项成绩让人欢欣鼓舞。
至2013年9月,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80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三成左右。
一大批竞争力较强的农字号龙头企业茁壮成长。稻花香集团、枝江酒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携手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分列156位和411位。到去年底,过50亿元的企业11家,过30亿元的企业26家,过10亿元的企业15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8家,省级龙头企业763家。
从“粗加工”到“深加工”,从“做产品”到“做品牌”,“湖北加工”在全国脱颖而出。据统计,目前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获“中国驰名商标”75件,占全省工业类总数的46%,比2009年的18件增加57件。农产品加工业已成湖北省知名品牌最集中的行业。
2013年,在全省17个市州中,襄阳、荆门、荆州、孝感、黄冈、随州、仙桃、潜江、天门9个市的农产品加工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值过千亿元的市州有襄阳市(1581亿元)、武汉市(1556亿元)、宜昌市(1369亿元)、孝感市(1083亿元)、荆门市(1001亿元)。目前,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200亿元的县市区15个,过百亿元的县市区39个。
农产品加工园区是现代农业的催化剂。目前,全省农产品加工园区中,过100亿元的23个,过50亿元的26个。3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4556亿元。
万亿农产品加工业,块头与增速超过汽车、钢铁业,已坐稳第一把交椅,成为湖北省工业名副其实的火车头。
特色农业基地遍地开花,农产品加工园区强筋壮骨
火车头的轮子,靠什么驱动?
2014年,得益日照充足,宜昌市夷陵区40万亩柑橘丰产。作为“橘都茶乡”,该区除了柑橘,还有20万亩茶叶,年出栏近百万头的生猪养殖基地。“东边柑橘西边茶、中部桑蚕果药杂、全区畜牧及其他”的产业布局撑起农业大区。
全国籼糯第一市应城,拥有35万亩优质糯谷;江汉平原西北部的沙洋县,每年初夏成了油菜花的海洋……
优质农业基地在荆楚遍地开花,田野上筑牢一个个农产品加工第一车间。
在“四个一批”工程实施中,湖北省优化区域布局、标准化管理,全力打造长江三峡柑橘带、汉江流域水果带、江汉平原优质油稻板块、鄂东大别山桑茶药板块、鄂西南山区反季蔬菜板块、环洪湖优质水产板块、环武汉城郊蔬菜板块、鄂东南速生林板块等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板块,并初步建成46个产粮大县、20个产棉大县、20个产油大县,以及蔬菜、魔芋、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生产大县,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一流原料。
有了基地保障,粮油、禽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棉麻、果茶六大加工产业在湖北省强势崛起。
唱好农产品加工这出戏,仅有生产基地远远不够,还需要政府搭台,龙头企业唱主角。在省委、省政府眼里,这个戏台子便是3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
给政策,做服务,决策者细心呵护这30个园区。“2010年,10亿元;2011年,15亿元;2014年,30亿元。”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说,省里连续5年安排财政专项调度资金,帮扶园区发展,这些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除专项资金外,省政府还制定对口扶持政策,如省发改委、省农业厅等分别负责培育一个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
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为园区引来一只只“金凤凰”。在钟祥市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内,一排排厂房煞是壮观。中粮集团、汇源集团、雨润集团……知名农产品龙头企业纷纷入驻。
一项项措施,支撑着农产品加工业这列火车头高速运转。
跻身“五最”产业,农产品加工有力支撑四化同步
一粒谷,一只鸭,一只鸡……经过科技之手,像变魔术般不断延伸加粗产业链,阔步走向市场。
位于监利县新沟镇的福娃集团,因米而兴,已连续6年位居全国大米加工行业前三强。糙米卷、西点食品、食用米蛋白等等,福娃将每粒稻谷“榨干吃尽”,全产业链发展。目前,该集团年产值逾80亿元。
凭借“一只鸭”,汉口精武鸭制品市场占有率拔得全国头筹;“一只鸡”,让同星农业摘得中南六省同行业桂冠;奥星粮油,成为全国菜籽油行业的佼佼者。
一个个品牌翘楚,壮大了一个个产业。多年来,湖北省油菜籽、淡水产品产量全国第一,蛋品、蜂蜜、淡水小龙虾出口量雄居全国首位。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仅缓解长期困扰农村“少了赶、多了砍”和农产品周期性卖难的问题,还为农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实现在家门口打工的梦想。去年,农产品加工业吸纳102.7万人就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1.5%。据测算,农产品加工业每年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达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