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路分析基础

电路分析基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电路分析基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路分析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电路分析基础;教学研究

0 引言

作为通信、信息工程、计算机、自动控制等电子类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电路分析基础》[1], 是连接后续的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路等专业课程的首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既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许多高校电气信息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门考试课程。因此, 该课程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通过课堂授课方式、训练方式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本文以作者所在的南京邮电大学为例,针对强化班优质生源小班化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突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1 教学改革主要内容及实施方案

1.1 授课方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利于因材施教。拟针对强化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如下:

1.1.1 课堂内容分层次目标化教学教学

“多层次化目标化教学方法”的实质就是采用分层次目标化教学的方式,小班化一对一教学,尊重学生的差异,建立多样化的学习目标,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遵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并且应时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即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此外,教师还应捕捉所在学科领域的前沿信息, 授课时将最新知识融入课堂。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结合学科内容体系以及后续课程要求的特点,突出“基础”,优化“内容”,做到“博而精”。“博”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覆盖面上;“精”体现在内容的讲授上。根据国内外的经验与本校的实践;重新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修订多媒体课件,并利用互联网资源与其他媒体资源,编写补充阅读读物“课程案例”。通过教学内容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并为后续课程开设打下牢固的基础。

1.1.2 讨论法

小班讨论增加了师生间交流和互动的频率,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小班课能让师生很快地彼此熟悉和适应 这样,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小班讨论中教师增加了与学生个别接触的数量,使得教师能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及时给予帮助学生在倾听教师对问题的解答之中,也获得了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师生之间双向交流与沟通的学习效果,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注意增强学生的自主性。

小班化教学强调的是, 教师应贴近学生,亲近学生, 与学生展开充分的互动, 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小班化教学课堂上,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充分的交流互动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进入一种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状态, 这既可充分发挥其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提高其学习质量, 又使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质疑、表达见解以及动手实践的机会, 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1.1.3 学生参与教学

在讲某一内容前,教师先指定一名学生课前对此内容预习。在课堂上由这名学生作为授课者为同学们授课,讲完以后,其余同学可以自由发表对这一内容的理解,这时学生就会开动脑筋,说出多种不同的理解,教师把学生的不同理解记录下来,同时因势利导给出出正确的理解,引导学生从不准确、不完整的理解向正确方向发展,深刻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在教学中再现一些知识点的相关来源,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性思维环境。例如, 诺顿定理可由戴维南定理和等效变换推断出; 节点电压法可由回路电流及对偶原理得出等。

1.2 训练方式改革

电路分析基础是一门重要的电类平台课程,以项目设计展开,将一个个知识点融入到项目中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来掌握知识本身及其内部联系,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提高教学效率。

结合电路分析基础的教学内容,拟选择3~4个讨论题,每个讨论题首先由教师提出讨论内容。比如通过讨论正弦交流电路时域分析的缺陷和复数计算的特点引出相量法, 使学生对相量法的理解更透彻。学生课后进行知识预习,查阅有关资料,分组讨论,并按小组撰写出报告。每个小组推举人选对本小组的报告进行阐述,本小组其他人员对内容可以进行补充。其他小组的成员对发言小组进行评论、打分。最后,教师总结性发言,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对讨论中出现的各种观点给予客观评判,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讨论内容主要由授课计划安排。

1.3 评价考核方式改革

在对强化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关心的就是评分标准,评价体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设计了比较合理、公平的的评价标准。期末考试成绩占40%,减弱了期末考试在总成绩的比重。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效果,作业占10%,小测占10%,期中考试占20%,讨论课与自主教学的成绩占20%(自我评价10%,小组互评10%)。通过这种评价体系,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考勤方式主要采用课堂结束前5分钟的随堂测试,测试内容为本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可能是概念理解,可能是某个知识点,也可能是电路分析或设计,测试内容避免让学生在书本中可以直接找到。这种方式既起到了考勤的作用,也对学生课堂学习起到督促作用。

2 实施效果与分析

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划分:重点讲解、一般讲解,学生自学,分组讨论等。考虑到强化班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内容要求学生自学,然后以提问或小测验的形式检验学生自学情况。

课题组的老师多次集体备课,集体讨论,设计了适合强化班的教学模式。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完成课题来掌握知识本身及其内部联系,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有意训练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创造性地安排教学方法, 使教学内容具有充分的探究性、教学过程具有充分的交互性, 课堂气氛具有积极创新性, 以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从而达到培养和教育学生的目的。学生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所培养出来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工程思维等不是考试所能反映出来的,这些能力让学生终生受用。因此,教学改革的效果符合我们的教学预期。

3 结论

从现代教学设计思想的理念出发, 我们对《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进行了初步探索, 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以供这门课程的教学同行们参考和探讨。

【参考文献】

电路分析基础范文第2篇

学内容;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1―0086―01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我院计算机类、电气工程类、电子通信类、气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之一。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越显突出,必然对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改革要求。本文针对《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一、改革教学手段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各专业之间相互联系、界线逐渐模糊的特点,我认为应当把课程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首先对课程的知识点和需要培养的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整合。在教学中,要以行为导向理论为指导,重新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强调教学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可采用的具体做法有:

1.以实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原则。克服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偏深、偏难的理论过多的现象,而对于所需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及新器件则应不断进行补充。

2.克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削弱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的现象。充分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的理论水平不及本科生而实际操作能力优于本科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大课堂信息交流量。通过多媒体技术,主要是面向课堂教学而设计,在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上,增加一些知识点的视频、音频、动画、图形、文本等多媒体元素的表现,把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规范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重点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加强实践教学,合理安排实验。开设教学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课堂上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实验时间上可以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增加综合性实验,在典型章节讲授之后,开展对应的基础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中各个知识点的理解。

5.创新考核方式。把以理论为主的笔试考试改革为操作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重视学生基本专业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就业适应能力。同时,还应在教学计划中专门设置技能训练环节,通过实际训练使学生拿到相应的等级工证书。

二、优化教学内容

1.授课内容结合实际。《电路分析基础》既是专业基础课,又能够与实际紧密联系。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带实物在课堂上进行演示,通过实物演示大大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的求知欲望。如,在讲授反馈电路或功率放大器时,学生很难理解教材中的定律和电路。因此在讲课时,教师可将教具或相应的单元电路带到教室演示,这样学生马上就有了很直接的感性认识。

2.及时更新教材。教材内容的选择要真正体现实用性,要摒弃偏难、偏深及实用价值不高的内容,要增加与各知识点相对应的实用知识,并使之与实际紧密结合。教材要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要符合学生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尽量淡化纯理论性的知识,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影响教学效果。如,我院以前使用的《电路分析基础》教材中理论推导多,课程较难,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现选用了由付玉明主编的《电路分析基础》。

三、创新教学模式

电路分析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路分析 基础课程 案例教学

前言: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利用管理实践中具有典型性的问题性案例,在我们老师的正确指导下,来把学生引入到案例分析中去,深入事件中去,在现出当时的情形,还有再现案例的情形,在案例中去探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在发现出新的问题时应该及时的给解决掉,并且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这便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实践的证明案例教学法以及在高校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1.案例的主要类型

1.1分析决策性案例。即利用收集整理的问题性管理案例,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的性质,充分运用已学的管理理论知识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1.2叙述性或印证性案例。这类案例是通过筛选大量实例,选择其中具有典型意义事例,结合学科理论知识点分析和判断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这类案例,有助于加强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理论知识点,摒弃传统教学中呆板强迫性学习的弊端。

2.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方法中的目的以及案例的设计原则

在电类的专业中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这是因为电路分析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即使和后面女的课程以及实践有着很大的联系,但有目的、有计划且系统地将案例教学引进课堂还不多见。因此明确教学目的、确定案例教学原则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首要问题。

2.1 设计的相关原则。我们的案例设计要经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必须是具备一些综合性知识,来运用案例的教学方法来分析指导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在选择案例的内容上一定要选择一些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理论性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进而来增强感性的认识,能够培养学生的一些爱好,案例设计要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因材施教,承上启下;案例内容选取要能够扩大专业视野,要能使学生养成从工程实际的角度全面理解和正确运用专业知识的职业习惯;案例设计应反映本学科的重点、难点和前沿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养成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

2.2 课程案例教学法的目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变灌输式教学模式为能力培养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和潜在的思维创新能力,解决学了的不会用、有用的没有学的矛盾,以及理论与生产实践脱节、对具体问题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提高专业素养,为后续课程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课程现状及案例教学的特点

3.1 教学现状。近年来,电路分析基础的教学方式有了一些创新,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等都大大改善了教学效果,但依然没有脱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了的不会用、有用的没有学、理论与生产实践脱节、对具体问题分析能力不足、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不够等问题仍然存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建立一般电路系统的数学模型,训练必要的实验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分析后续课程对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知识点的要求,我们发现该课程是90%以上专业课的基础,也是电气信息类多个学科考研的必考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发展。

3.2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案例教学法由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首创。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代表性、典型性和新颖性的案例为基本素材,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型教学方法,能够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

电路分析基础教学中概念、理论、方法较多,因此需要针对出现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不同的“教学案例”并引入课堂,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电桥是电专业应用较多的电路,以前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材及教师授课中只强调电桥平衡的条件,要求学生在复杂电路中能看出电桥。通过设计案例,引入传感器的概念,学生不仅仅对电桥的应用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引入有关电量传感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基础课知识点的重要性,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实际工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个未知的“黑匣子”,怎样确定其数学模型,即网络函数,以便对其进行分析、设计或改进。我们需要在特定情况下,在输入端加一个冲击量,从输出端得到的冲击响应就是网络函数。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带着实际工程中的问题学习理论知识,使学生加深理解,学会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案例教学法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和潜在的思维创新能力,养成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除了满足教学条件,学生的积极配合外,教师的主导尤为关键,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学课时不增反减,教学内容不减,教学要求提高。运用案例教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不仅对授课课程内容很熟悉,更要了解后续课程对该课程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更要求教师能敏锐地洞察现实中的问题,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加工出适宜教学的案例。教师要学会并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图片、音响、动画、录像等手段在课堂中都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刘敏华 贾仙宇.电路分析基础研究型教学初探[J].电工电子教学学报.2009.10.

电路分析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 ISEC 电路分析基础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28

Research on Circuit Analysis Basic Course Reform

under ISEC Curriculum System

WU Dan

(Guiyang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5)

Abstract Combined with ISEC project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requirements, the electronics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Fundamentals of Circuit Analysis" teaching schedule, teaching material preparation,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reform reform were studied.

Key words ISEC; Circuit Analysis Basis; course reform

1 关于ISEC项目的介绍

ISEC (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 Curriculum)项目即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它是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倡导的,国内本科高校与国外一些著名高校联合开展的学分互认教育项目。学生可以选择在国内高校完成两年通识课和基础专业课教育以后,去国外完成剩余的两年专业课程教育,最终获得国外大学本科文凭。学生在为期两年的国内就读期间,将采用国际教学标准与国内高校教学标准相结合的教学大纲,完成通识类基础课程学习;而后在国外完成剩余专业课程学习,通过与国际众多优秀高校学分互认的方式,为学生未来学位深造、职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ISEC项目启动后,贵阳学院是贵州省首批进入此项目的三所高校之一。作为贵州地区的ISEC教育的改革先锋,我校将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践,寻找适合我省本地师资情况、行之有效的ISEC教学模式与经验。在此之后,将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把经过实践考验的ISEC教学模式与经验推广到省内其他高校。

2 ISEC教育的理念及方法

ISEC基础课程所强调的教育理念是以批判性思维为核心,EMI(English Media Instruction)为基本教学方法的一种国际化教育模式。

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从过去牧师式的传道者,转变为苏格拉底式引导学生进行学问探究的引领者。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备课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需要设计出一系列符合学生思辨探索过程的教学情景和互动环节。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将学生吸引到批判性的问题思考当中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自主学习状态。

EMI(English Media Instruction)教学方法,顾名思义:用英语作为媒介或者载体传授各种课程,主要是指传授非英语专业的各类课程,包括专业课和通识课。EMI教学法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需要英语设计教学大纲和教案,并且结构完整,编写规范。其次,教学过程中使用英文教学,对低年级学生全英文接受度不够的,可以采取双语教学。最后,能够设计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成果以及评价标准等。ISEC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采取过程式评价,对每一个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都要设计不同的考核环节来进行考核,打破过去期末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

3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作为 ISEC 项目的参与人员,作者负责电路分析基础(在ISEC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名为Electrical Circuits)课程的教学。该课程是电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该课程内容多,逻辑性及系统性强,要求一定的高等数学基础,因此课程的学习具有相当的难度。作者根据过去几年普通本科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结合对ISEC课程体系的理解,对该课程做了以下四个较大的教学改革:

3.1 开课时间和教学进度的调整

普通本科电路分析课程开课时间是大一下学期,72个学时,每周4个学时,需要对二阶电路、频率响应和多频正弦稳态电路、拉普拉斯变换等章节做删减处理。在ISEC课程体系之下,我们将课程开课时间调整为大一下和大二上两个学期,108个学时,每周3个学时,这样我们对这门课程可以进行充分的学习。刚开始在进行EMI教学的时候,由于我们的学生来自西部地区的二本院校,英语基础都比较薄弱,进度宜缓,到后面逐步适应了这种英文教学的模式以后,可以适当加快进度。

3.2 教学资料的准备

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案、教材、教辅材料、参考书目等。要较好地实现EMI的教学目的,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准备都至关重要。大纲作为师生之间关于本门课程学习的要约,教师需在开课前就将教学大纲发到学生手中,使学生在学期初就对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学习成果、考核方式、教学计划有清晰的认识。这是ISEC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特色。

对于教材和参考书目,ISEC 项目要求必须选择国外原版教材,并且要近两年出版的新版教材。但一方面考虑到我们的学生的英文水平,另一方面考虑到原版教材高昂的价格,通过比较,我们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Fundamentals of Electric Circuits》这本教材的双语版,该教材对目录,以及每一章的导读部分作了翻译,这对学生能快速掌握教材的脉络及篇章的主旨。而其他部分则保持了原汁原味的英文原版的内容。而对于参考书目,我们则推荐了James W. Nilsson所著的《Introcuctory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作为主教材的补充。

除此之外,老师在课前要准备好全英文的教案以及教辅材料,如英文专业词汇表、PPT、视频、图片等等。尤其要根据教学进度设置合理有效的课堂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感,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3.3 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电路分析基础的传统教学中,采用的是“教-学-练”的教学模式。而现如今,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学生自身学习自觉性的下降,使得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降低,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再适用,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势在必行。

首先,得让学生在课前就动起来。目前的学习现状而言,学生很少在课前预习。进入ISEC教学模式以后,我们得想办法让学生在课前就得动起来。每节课结束前发给学生一份根据下一节课将要涉及的英文专业词汇表,让学生在课前有针对性地熟记上课内容所涉及的生词,还可以把下节课将要涉及课程的工程背景资料,引发课堂思考的问题等都以讲义的形式下发给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机抽取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提问的结果记录为平时成绩以示奖惩,从而监督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其次,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ISEC 项目中,教学模式为“引导-问答-探究-发现”,我们要更多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

(1)可以把一些简单的内容及习题,经过简单的准备时间,让学生来讲,鼓励使用英文,不去评判英文水平,而更多地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听课的时候由于知识简单而走神,也锻炼了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2)有很强的实践基础的课程,可以放到实验室去做,通过一些很简单的,耗时很少的实验,引入知识的介绍,如基尔霍夫定律,就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通过测量回路电压以及支路电流,并通过计算,得到结果以引出基尔霍夫定律的介绍。(3)引入团队合作与竞争。将班上同学分为固定的三个组,在任务型课程设置里头,引入竞争机制,按团队的表现排名,到期中或者期末,予以一定的奖励。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3.4 过程式评价改革

过程式评价是ISEC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另一大特色,在ISEC教育评价手段里面,明确要求闭卷考试,包含examinations and quizzes,最多只能占最终成绩40%的权重。这就改变了我们过去期末考决定学生成绩,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学生通过临阵磨枪加上老师指定考试范围,勉强也能过关的情况。过程式评价,要求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每一次考核手段下的表现均要记录。通过课堂提问、分组讨论、实验报告、小论文、当堂口述等其他多元化的形式,对每一个学习目标(learning outcome)进行考查。学生本门课的最终成绩由期中期末考试、作业、出勤率、课堂参与度等多个部分加权组成。采用多元化、过程性的考查方式,可以在学习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考核,避免了学生考前一周突击学习临阵磨枪的不良风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4 结论

在电路分析基础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步将 ISEC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上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相对往届学生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的英文水平、思辨能力和专业知识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突破和研究。比如部分学生的英文基础太差,与班上其他同学的差距较大,难以跟上班级的整体进度;比如在学生人数较多的课堂上,如何让更多同学有机会参与到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述中来,如何进行公平化精细化的过程性评价;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值得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岱霖.ISEC 通识课程《普通化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子制作,2013(22).

[2] 陈雷明.基于ISEC项目的基础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4.33(4):191-194.

电路分析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电路分析 实验 改革

0 引言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子电气类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包括非时变集总参数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定理、基本分析方法。电路分析实验是配合课程开设的实验,目的是增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获得电路实验技术基础知识,得到电工电子实验操作基本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同时开设的电路分析课程的理论知识,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1 电路分析实验改革必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计划的不断调整,电路分析实验学时减少到原有的50%,但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仍然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学生需较早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让学生熟练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等参数的测量方法,掌握分立元件电路的组成、调整与基本参数的测试方法,成为电路分析实验的重要任务。

针对以上原因,电路分析平台课建设小组对电路分析实验改革进行探索,提出下面的改革方案。

2 电路分析实验改革方案

2.1 实验内容设置

根据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结合电路分析基础课程需重点讲授的基尔霍夫定律、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一阶电路分析等,共安排设置8项电路分析实验项目,具体内容如下:

项目一:电路仿真工具的基本应用。

实验目的:① 学会电路仿真工具Multisim的基本操作;② 掌握电路图编辑法,用Multisim对电路进行仿真。

实验内容与要求:① 学会电路仿真工具Multisim的基本操作;② 掌握电路图编辑法,用Multisim对电路进行仿真。

项目二:伏安特性的测量。

实验目的:① 理解线性电阻、非线性电阻元件伏安特性的意义;② 掌握线性电阻、非线性电阻元件伏安特性的逐点测试方法;③ 识别电阻的色环、数值、标称值、额定功率、精度。

实验内容与要求:① 利用色环识读电阻值;② 测量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和绘制伏安特性曲线;③ 测量二极管伏安特性和绘制伏安特性曲线。

项目三: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实验目的:① 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② 进一步掌握直流电流表的使用以及学会用电流表测量各支路电流的方法;③ 进一步掌握直流电压表的使用以及学会用电压表测量各支路电压的方法;④ 提高检查、分析电路及排除简单故障的能力。

实验内容与要求:① 验证基尔霍夫电流定律;② 验证基尔霍夫电压定律;③ 掌握电路中各支路电压的测量方法;④ 掌握电路中各支路电流的测量方法。

项目四:叠加原理的验证。

实验目的:① 验证叠加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定理的理解;② 掌握验证叠加定理的实验方法;③ 提高检查、分析电路及排除简单故障的能力。

实验内容与要求:① 通过实验验证叠加原理的正确性;② 正确选择万用表档位和测量电压与电流;③ 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项目五: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验证。

实验目的: ① 掌握验证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实验方法;② 验证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定理的理解;③ 掌握含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和等效电阻的测定方法;④ 验证最大功率传递定理。

实验内容与要求:① 用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测定戴维南等效电路的UOC 和ISC;② 测量含源二端网络的外部伏安特性;③ 验证戴维南定理;④ 验证诺顿定理。

项目六:RC一阶电路的响应测试。

实验目的:① 研究一阶网络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基本规律及其特点。理解电路参数变化对响应的影响;② 理解一阶RC电路的基本用途和微分电路、积分电路的基本特征;③ 掌握用示波器观察和分析一阶电路的暂态过程和时间常数的基本方法;④ 掌握用面包板搭接电路并测量参数、观察波形的技能。

实验内容与要求:① 测量一阶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理解电路参数变化对响应的影响;② 测量一阶微分电路,改变时间常数对微分电路的影响;③ 测量一阶积分电路,改变时间常数对积分电路的影响;④ 测量一阶电路时间常数。

项目七:R、L、C元件阻抗特性的测定。

实验目的:① 掌握R、L、C元件在正弦交流电路中的基本特征;② 掌握R、L、C元件端电压与电流间的相位关系;③ 研究R、L、C并联电路中总电流和分电流、总阻抗和分阻抗之间的关系。

实验内容与要求:① 测量R、L、C元件的阻抗频率特性;② 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在不同频率下各元件阻抗角的变化情况;③ 测量R、L、C元件串联的阻抗角频率特性。

项目八:综合测试。

实验目的:① 考核学生实验能力水平;② 促进学生自觉独立完成实验。

实验内容与要求:① 根据要求熟练搭建电路;② 熟练使用直流电源或信号发生器产生激励信号;③ 熟练使用万用表或示波器测量响应;④ 准确读写数据。

2.2 增加Multism仿真实验

传统的电路分析实验一般在实验室进行硬件实验,学生通过搭接电路,使用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仪器设备测量相关电路参数。然而,随着教学计划的调整,电路分析实验也随之有所调整,学生如想动手完成一些课外实验项目,虽可在实验室开放时在实验室完成,但因实验条件所限,未必能面面俱到。

因此,在电路分析实验的首个实验项目设置为“电路仿真工具的基本应用”,学生通过学习操作Multisim电路仿真软件,掌握用Multisim仿真软件绘制电路图的方法,并用Multisim对电路进行仿真,借助计算机方便快捷地完成相关实验。

学生掌握了Multisim电路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不仅可以在每次实验前对即将进行的实验先进行计算机仿真,同时还可利用Multisim电路仿真软件完成其他相关课外实验,辅助学习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的基本定律、基本原理等。

2.3 加强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掌握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大都为电子电气类学生学习的首门专业基础课,在此之前大都还未系统学习和使用实验室常用仪器仪表,初次进入实验室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并为以后相关实践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电路分析实验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在此实验课程中必须加强学生对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的训练。

实验室常用电路分析的仪器仪表有万用表、低频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在电路分析实验中,“伏安特性的测量”、“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叠加原理的验证”、“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验证”四个实验中重点指导学生熟练掌握万用表的使用方法,包括用万用表测量电压、电路等电路参数的方法,以及测量电阻阻值的方法等。“RC一阶电路的响应测试”和“R、L、C元件阻抗特性的测定”两个实验中重点指导学生熟练掌握低频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的使用方法,包括用低频信号发生器产生任一频率、任一幅度的正弦波或方波等,用示波器正确观测和读取直流或交流信号波形和相关参数值等。通过实验,不仅让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室中现有型号万用表、低频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的使用方法,同时也使得学生掌握这些仪器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遇到其他型号的此类设备也可以使用得当。

2.4 实验考核方法

电路分析实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即缺做一次及以上实验的学生不能参加实验的综合测试,视为本课程成绩不及格;且若实验的综合测试不及格则视为实验成绩不及格。

电路分析实验整个过程要求学生独立、迅速的完成全部实验,且通过实验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更为重要,单单仅靠实验课上的时间便显得远远不够。因此,在实验课中增设综合测试环节,一方面考查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水平,另一方面督促学生课下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到实验室多次反复操作实验,以达到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

3 结束语

电路分析实验作为电子电气类专业重要专业基础课,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电路分析相关基本理论、基本定律,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打下基础。学院电路分析平台课建设小组对电路分析实验课程的改革探索不仅充分利用实验课上的时间,也使得学生在课余时间也积极开展实践训练,将实验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实验课效率和效果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文婷,王紫婷.电路分析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5).

[2] 王静,邢冰冰,罗文,钮金真,耿照新.电路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9).

[3] 李岩,刘陵顺,卢常伟.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9).

[4] 刘广伟,孟庆斌.“电路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6).

电路分析基础范文第6篇

【关健词】电路分析;民族院校;教学改革

《电路分析》课程是高等学校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习本课程首先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电磁学和数学基础知识。《电路分析》课程以分析电路中的电磁现象,研究电路的基本规律及电路的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该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初步的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电路理论打下初步的基础,为学习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电路分析》是强电和弱电的结合点,因而所有电类的专业都要学习这门课程。

作为一所民族类院校,民族学院开设了电子信息专业、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分为区内(自治区生源)和区外两部分。区内学生普遍存在数学物理基础差的弱点,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常常存在很大障碍。如何对民族院校的《电路分析》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根据电子教研室老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同时借鉴其它民族兄弟院校近年来在该门课程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对民族院校中尤其是少数民族班级教学过程中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些方法和体会进行阐述[1-2]。以下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改革措施和实践经验:

1.选择合适教材,选取合适内容

在民族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区内班级,一本合适的教材特别重要。对于教材的选取,我们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内容体系基本要适应《电路分析》课程教学计划;二是教材难度要与区内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三是语言风格要通俗易懂,不易选取专业术语过多、语言生涩冗长的教材。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张永瑞编著的《电路分析基础》全书共分7章,在内容上包括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常用的电路定理、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分析、互感与理想变压器、电路的频响应等。本书与当前国内许多民族院校对该课程内容的取舍上的做法基本一致[3],同时又具备以下优点:对于基本概念的讲述比较清楚,易于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理解;对基本分析方法的讲解比较透彻,步骤明确,易于学生掌握;习题难度适中,便于学生练习。通过近几届学生的使用,普遍反映良好。在讲授的过程中,受制于课时的限制,对具体的知识点我们还做了一定的侧重,例如在讲授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时,重点讲授了一阶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而对于一阶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要求学生课下对照学习,并将推导过程及结果作为课下作业上交。通过对几届学生观察,都能够很好的掌握这两部分内容,我们还根据学生接受能力以及数学功底舍弃了二阶电路分析等知识点。

2.强化概念,弱化计算

《电路分析》课程概念定理较多,而这些概念定理又往往是该门课程的核心,在讲授这些概念定理的时候,需要任课教师立足这些基础知识点,突出教学重点。在纯电阻电路分析部分,主要有三种分析方法:支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网孔电流法。不管哪一种分析方法,都需要列出方程组并进行求解,目前大部分教材中对该类方程组的求法主要集中在代入法求解和行列式法求解。行列式法求解需要前期开设有《线性代数》课程,而我校目前情况是未开设该课程,往往需要任课教师临时补充讲授这部分知识,由于课时的限制又使得学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代入法求解虽属初等代数的范畴,但计数量往往较大,尤其是当未知量增多的情况下。如何使学生不将精力耗费在数学计算上,而重点掌握这些概念定理及分析方法,便成为我们一直思索的问题。我们参阅了国外的一些教材[4],发现国外的教材往往更强调计算器的应用,即将繁琐的计算量交给计算器来完成,使学生从枯燥的计算中脱离出来。在最近的两届学生当中,我们增加了计算器求解行列式的学习,学生普遍能够很好掌握,学生的负担也相应地减轻了不少,对分析方法的掌握更加透彻熟练。

3.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好奇心主要是指人对新异事物往往会产生好奇并进行进一步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求知欲有时又称之为认识兴趣,它是好奇心的进一步升华,是人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少数民族学生虽然理论基础薄弱,但好奇心强,喜欢提问题。这时候作为任课老师不要因学生问题的简单或幼稚而态度漠然,进而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条件,积极促进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发展。

4.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

《电路分析》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但不可忽视实践教学的作用[5]。实践教学是《电路分析》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应用素养,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实践教学。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效果,以电子教研室为主导,我们创建了电子工艺实训实验室和民族学院大学生电子设计工作室,并由学生自发组建大学生电子兴趣小组,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各项创新实验和电子设计竞赛。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学生更愿意动手,团结意识更强。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旦增平措同学很好的完成了电路焊接及撰写设计报告的任务。全队的作品“四旋翼自主控制飞行器”获得了陕西赛区一等奖和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成绩的取得又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加入了电子兴趣小组并走进实验室参与各项竞赛活动。因此,在民族院校当中,应该将实践教学提到理论教学同等的地位,这样才能发挥少数民族学生爱好动手的优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理论教学的质量。

总之,《电路分析》作为电类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虽然从教学内容看起来,教学难度并不大,但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如何使其接受电路的基本定理及概念并掌握电路分析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仍然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就要求民族院校教师更深刻理解这门课程的教学规律,并结合民族院校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教好这门课程,为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培养合格的电子通信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牧仁.民族院校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9(2):237-239.

[2]刘向春,洪小叶,钮金真.民族院校电子类实验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0(3):81-85.

[3]张永瑞.电路分析基础[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第3版),2006.

[4]Thomas L.Floyd.电路分析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第7版),2005.

电路分析基础范文第7篇

【关键词】Matlab;电路分析;直流电路

1.概述

《电路分析》这门课程几乎是所有高等院校电子、通信、自动化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大一的时候进行学习,为之后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由于它是学生进入大学首先接触到专业课之一,因此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不仅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是否产生兴趣。

2.直流电路分析的一般方法

直流电路分析属于《电路分析》课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学生掌握的一个重难点内容。通常可以采用支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网孔电流法来进行分析。但是在求解的过程中会大量地应用到代数方程组和矩阵运算,而学生掌握的高数知识还不足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这些繁琐的数学工作一方面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另外一方面,学生花费大量的精力在数值求解工作上,导致课程的理论、原理和方法难以突出,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宗旨。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重点给学生讲解如何分析电路,怎样列方程,而对于方程的求解一般是一笔带过。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局限于纸上谈兵,从素质教育方面来说,没有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逃避问题,不能培养学生今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Matlab在直流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3.1 Matlab软件

在比较复杂、方程数目较多的直流电路中,如果使用手工进行求解会显得十分繁琐,而用C、FORTRAN语言进行建模与仿真,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生成矩阵,而且还需要编写复杂的程序生成可进行分析的图像,这样就会造成仿真程序冗长、可读性差,还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调试。Matlab软件的出现解决了以上问题,同时Matlab 提供的Simulink工具可直接建立电路模拟模型,随意改变模拟参数,并且立即可得到修改后的模拟结果, 进一步省去了编程的步骤。

3.2 Matlab分析直流电路的主要方法

3.2.1 工具箱

Matlab拥有一系列具有不同功能的工具箱,可以直接通过使用这些工具箱进行电路、电力系统、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建模与仿真,因此很多学者也研究讨论了用这些工具箱来对直流电路进行求解。

如图1所示的电路,用网孔电流法分析求解电流I1 和I2。在图1中,首先建立网孔电流方程,然后在S IMULINK建立其数学模型如图2所示,当给定数据后即可进行仿真。这种在SIMULINK建立电路的数学模型很方便,仿真更容易,其结果可直接在/示波器上读取。另外,同一电路可很方便地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

3.2.2用M文件分析直流电路

用工具箱进行直流电路的求解比较简单易学,但是这些工具箱全部由M文件组成,如果仅仅会使用工具箱,就会无法真正全面地应用Matlab。当需要实现某个特殊功能,而此时Matlab工具箱中不存在此功能或者丢失相应文件时,就会阻碍问题的解决。因此,本文主要围绕用Matlab中的M文件对直流电路进行分析和求解。

在用M文件分析直流电路时,首先建立矩阵方程,然后建立一个M文件以备编写程序,然后设置好初始值,然后将已列举的矩阵方程写入程序中,最后采用相应的数值方法对方程组进行求解。对于直流电路中建立的线性矩阵方程组,通常使用Matlab软件中的左除法即可求解方程组。下面以图1电路为例说明用Matlab分析直流电路的步骤。设图1中US=20V,IS=10A,R1=3Ω,R2=6Ω,R3=8Ω。求支路电流I1和电阻R2两端的电压U。

解题步骤如下:

1)列些矩阵方程

先确定电路为直流电路,建立数学模型,也就是写出描绘电路状态变化的方程组,然后求解方程组,得出所求的电压和电流。根据图1采用回路电流法,可以列出方程组如下所示

2)建立M文件进行求解

电路分析基础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路模型 理论教学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73-02

电路分析是与电气及电信等专业有关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包含着“分析”与“综合”两个部分,电路分析着重在于“分析”。它的任务是在给定电路模型的情况下计算电路中各部分的电流和电压。本课程研究的对象为电路模型(非实际电路),通过对电路模型的分析计算来预测实际电路的特性,从而改进实际电路的电气特性和设计出新的电路。但是电子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对电路分析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课程存在的问题

电路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收音机、手电筒等,但是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又首次接触到专业课,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另外电路分析中某些电路例如双口网络、耦合电感,学生从未接触过,使得学生感觉知识抽象,不知如何下手。

二、教材改革

(一)注重课程体系间的相互联系

对多数同学来说,学到模拟电路等后续课程之后,感觉除了用到电路分析里面的一些基本定理外,对其它理论的理解一直稀里糊涂的,感觉用不上那些理论去分析一些电路。比如,有的同学对电路分析不熟悉,在学习模电时,不能在求解场效应管时熟练运用基尔霍夫定理,在反馈计算时无法运用电路的复杂串并联知识。

(二)注重教材中的实验环节

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且产品覆盖各个技术领域,这决定了它是一门不断有先进技术内容注入并且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之一。学校的电路实验设施相对落后,并且时间安排远远落后于理论教学,学生无法在实验中加深理解知识点。所以电路分析课程的实验教学,是一个必须重视的环节。通过实验,使学生真正掌握电路知识及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安全操作知识,学会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以及电路参数和元器件的测量。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电气工程技术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识读电路图的能力和排查电路故障的能力。

(三)注重软件的应用

将multisim软件作为仿真工具,让学生自行搭建电路。例如双口网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软件计算双口的矩阵参数,同时可以通过改变电路结构和输入信号波形,用示波器观察双口的电压波形。

将matlab软件作为电路计算的辅助工具,对相量和网络函数等进行计算,帮助学生理解电路计算的原理。例如在正弦稳态电路的求解中,用matlab能够直观地表示出这些电流的大小以及相互间的相位关系,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通常还需要画出各电流的向量图,Matlab中提供了绘制复数向量图的函数compass,用它可方便地画出复数的向量图。总之,利用软件既学习了电路分析理论知识,又学习了软件的应用,为后续课程打下了基础。

(四)注重工程应用

电路分析教材例题和习题较多,应加强从实际电路到电路模型的转化,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其电路理论的实际应用。例如电视机或收音机实现调谐,就是电路分析中的一节正弦稳态电路分析,是其串并联谐振的典型应用。通过这类例题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和求知欲望。

三、理论教学改革

教师要学会把多彩多样的现代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中,但必须和板书相互配合,突出教学中的重点。两者相辅相成,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电流、电压、三相交流电、磁场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就可以用flash来形象化,让学生耳目一新;对正弦稳态响应可以用实验观摩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验观察中理解理论知识;对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可以用软件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其中能量转化过程;这样学生即学习了理论知识,又增强了应用能力。同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具体如下。

(一)兴趣驱动

利用历届学生的参赛作品或学生创新作品激励学生。例如,带领学生参观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智能机器人竞赛等的获奖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同时教师可以打开简单的实际电路,消除学生对电路的距离感。通过对实例的讲解,不但调节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实际电路和电路模型。

(二)项目驱动

项目驱动这一先进的教学方法来自于职业教育非常发达的德国。虽然高校和企业、事业单位均有项目合作,但是学生参与的项目少之又少,所以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科研项目进行分解,作为学生的创新设计题目;或者将学生纳入到教师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把项目进行划分,包括功能划分、电路设计、数据分析、功能实现以及测试等,这样使得教学和实际接轨,而且在每个环节中,教师进行方法指导时,引入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有了学习任务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创新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规律打破传统教学而采用“四重奏”,即: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基本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端,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例如,对教材中功率因数的提高问题,教师提出一种方案作为引导,继而让学生提出其它方案,并计算分析其可行性。在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四)因材施教

大学生具有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和深入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并提出问题,同时为学生创造讨论学习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在课堂讨论、实验、课程设计、创新与竞赛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密切注意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的表现,因材施教,重新划分任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五)做、学、教一体化

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培养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它是以做为主,学为目的。例如日光灯安装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安装,既学习了日光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功率因数提高的方法和必要性。

(六)利用网络资源深化教学,教学互动

将现代教学手段的形象性、趣味性和高效性融入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思维,延伸课堂,同时建设良好的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教和学,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双向和多向信息交流,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互动。实现教师与学生在线交流讨论、答疑、互动、资源共享和教学科研等。

四、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为主要目的,实验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实验教学中新增加了研究性实验,可让学生在限定的实验项目下,进行自行设计和创新,然后在实验中实施。研究性实验的实验效果比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效果明显,学生不仅设计方案而且对电路进行焊接,既熟悉了电路中元器件,又培养了动手能力,掌握了理论知识。

例如,一阶电路分析是电路分析中重要的一章。教师可以利用研究性实验,来研究RC电路在零输入、阶跃激励和方波激励情况下响应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利用实验让学生理解零输入响应是输入的线性函数,以及时间常数τ和暂态响应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等。同时把该实验延伸到实际应用中,利用电容的基本充放电作用所延伸出来的许多电路现象,使得电容器有着种种不同的用途,例如在电动马达中,我们用它来产生相移,在照相闪光灯中,用它来产生高能量的瞬间放电等等。

五、总结

本文从电路分析课程体系和专业特点出发,以加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结合实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实践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玉珊.电路分析基础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4).

[2] 孙卫国.数字化聚合-构建基于评估的课堂教学新环境[J].电化教育研究,2007,(5).

[3] 于荣贤.《电工与电子基础》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职高专教育,2006,(7).

[4] 赵敏娜.美国高校三种典型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以教育类课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