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方科技发展

地方科技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地方科技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方科技发展范文第1篇

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不断创新,科技发展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利益,但是,我认为科技发展是弊大于利。

当然,科技发展也有当然,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利是有目共睹的。在古代,在没有科技的封建社会,在距今几十万年的远古时代,人们甚至过着茹毛饮血、以树为巢的生活。那时,没有电脑、电视,没有高速交通工具,缺少现在看来必不可少的电子用品。如果没有科技的发展,古代人便会逐渐退化,人类也就不会进化成今天这唯一的高等动物。科技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给我们的哦生活时时处处带来方便:出门可以坐车、坐船,甚至乘飞机,不必像古代人那样徒步行走,为赶到另一个地方有的需要几年的时光;夜晚有了灯光,不再需要过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想了解各地新闻,可以打开电视、登陆因特网,而在没有科技的古代,一个地区发生的事情有可能在几年后才能被另一个地区的人知道……

不过,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科技发展有利,也会带来弊端。就拿现在全球变暖这一世界性问题来说吧:汽车是越来越普及了,而成千上万汽车的燃料燃烧后排除的有害气体(汽车尾气),这些有害气体会破坏地球的臭氧层,直接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川融化,十余种动物灭绝。以后,上涨的海水还会威胁上海等多个沿海城市,使他们被海水淹没!科技发展的弊端还有很多,有些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有的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科学技术的发展,利很大,弊也不少

其实,总的来说,对于科技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是没有绝对的结论的,只能说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希望我们在注重科技发展的同时也要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问

地方科技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发展 旅游业 关联性 作用 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51-01

当全世界受到科技浪潮的冲击时,我国各个领域也深受现代科学技术之影响而悄然发生着改变,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最先感受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旅游业虽然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其发展每一步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当计算机技术成功的将网上客房预订、旅游景点门票预订、火车票机票预订以及宾客帐目远程结算等功能一一实现时,更让我们深刻意识到我国旅游业如果想取得广度和深度上的长远发展,就要与科技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事实同样证明了科技为旅游市场繁荣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让旅游业发展面临着极大挑战,因此,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从科技发展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中探讨科技发展与旅游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对促进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科技发展对旅游业市场的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

1.1科技发展为旅游市场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科技发展使旅游市场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以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为主的传统式旅游,而是将更多“触角”伸向了科技、经济等领域,这使得自身不具备天然旅游优势的地方通过高新技术建立了很多科技含量较高的旅游项目,为旅游者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旅游内容,同样也扩大了旅游产品的外延空间,使旅游市场日趋繁华。新的旅游业凭借现代技术的强大功能,让人们极地游、探险游甚至是太空游成为了现实,当类似于一些漂流、攀岩、蹦极已经成为普遍的旅游项目时,很多地方借助农业产业之优势,着力打造的高科技农业生态园区,集种植、采摘、休闲、观光、旅游、餐饮、住宿为一体,更是为旅游者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

1.2科技发展有效提高了旅游产品安全性能

目前,旅游业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态势,并形成了旅游项目之间明显的差异化,但无论旅游者选择什么样的旅游项目和方式,安全需求始终是他们考虑的第一要素。如何满足旅游者的安全需求一直以来都是旅游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科技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当云霄飞车在空中翻腾旋转,蹦极者在高中急速坠落,正是专业的绳索、轨道等技术设备为游客们提供了安全保障。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安全保障系统软件也广泛应用于旅游业中,素有游乐场神话之称的迪士尼乐园之所以能够保持较低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就是凭借其强大的安全防护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

1.3科技发展使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科技为旅游者带来的不仅仅是新颖、独特、个性的旅游内容,同时也为旅游者提供着优质的服务。科技发展使得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也逐渐走向智能化,这使游客出游更加舒适和便利。一方面是借助信息技术使网上售票、日程安排、房间预订等工作流程更加准确与规范,为旅客提供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在不断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各种个性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电器和服务基础设施的广泛应用,如宾馆酒店的音响、灯光、免费宽带、WIFI等设施,也让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感受到了出游的轻松、愉快与便捷,当更多游客享受到科技带给他们的乐趣时,旅游业的发展与壮大已经成为必然。

2 科技发展让旅游业面临着重大挑战

2.1科技发展为旅游管理决策增加了难度

旅游管理决策是旅游经营者通过游客市场的分析、预测,从而制订适合旅游者游玩以及购买习惯的服务和管理内容的过程,而科技发展让决策环境日趋复杂,旅游项目的多样化,休闲与旅游之间的界限淡化等等,这都给决策者进行市场分析增加了难度。科技由于其随机性特点,往往会给旅游业供求模式带来戏剧性影响,它会在不经意间就拓展出新旅游市场。因此,旅游经营者必须要了解科技特性,并学会如何处理这种特性,明确科技信息、情报与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的差异,对旅游业发展做出正确决策。

2.2科技发展为旅游业经营带来了挑战

科技发展使全球迅速进入了一个网络时代,电子商务为旅游业开辟了一个崭新空间,也冲击着传统的旅游业经营方式。在传统的旅游经营模式中,旅行社会在航空、酒店等部门获取一定的利润,尤其是饭店销售,为了争取更多旅游客源,旅行社一直都是饭店销售政策中的重要客户。而这一切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发生了改变,当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了网上预订,大部分旅游服务部门转向了网络直销市场,这使旅游企业的经营受到了很大冲击。要想在网络时代求得生存与发展,旅游业经营者就要学会如何利用网络特性来拓宽自己的营销市场,旅行社不能再单一的满足于订票、组织出游等业务,而应该建立自己的在线销售系统、电子分销系统等等,创建和发展个性化旅游品牌,要学会如何主动将高新科技应用于旅游业发展中,实现旅行社网络化和规划化经营,完成新时期旅游业的过渡与转型。

从科技发展对我国旅游业发展带来的作用与影响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作为新时期的旅游业来说,要重视科技所带来的作用力,在旅游业的创新发展中既要学会如何善用科技手段,也要学会如何防范科技对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运用科学的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思想,才能让科技引领着旅游业不断攀向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陈荣.浅谈现代科技的发展给旅游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 (6):36-38.

[2]马卫.科技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

地方科技发展范文第3篇

教育部陈希副部长为试点活动发去贺信,他指出,此次“蓝火计划”试点活动是教育部为推进高校与地方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加速高校创新科技成果向社会转移及产业化而开展的一次有益尝试。希望参与高校能够抓住机遇,积极配合“蓝火计划”试点,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紧密合作,认真了解企业需求,努力攻克技术难题,为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做出应有贡献。

本次活动前两个月,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相关部门会同常熟市科技局,认真商议活动细节,广泛征集企业需求,把精心遴选的120个企业技术需求及时发给相关高校,并通过媒介进行广泛传播。使高校科研人员能提前了解企业需求,还可与企业预先接洽,深入了解技术需求详情,为对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于组织高校赴常熟市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的通知》发出以后,各高校积极响应,踊跃报名参加。据初步统计,高校科研院所根据常熟特色产业需求状况,仔细挑选、重点推荐成果255项,分发资料1000多份,当场达成合作意向协议17项,还有一大批深层次合作正在抓紧洽谈中。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支持下,常熟市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得到14所科技特派员派出高校及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等单位的积极响应和配合。在前期校企对接、协商的基础上,一批行业专家与企业家还达成了建立太阳能光伏、氟化工、玻璃模具三个联盟的共识。

地方科技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技支出;规模;结构;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2-0068-04

一、引言

提高政府财政对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对创新活动进行引导,是目前各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政府科技投入资金在国家基础研究、重大战略性项目以及科技设施建设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保证政府财政在科技领域的经费投入,采取各种措施给予保障,使其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总体增长速度一般高于GDP增速。我国政府财政在科技投入方面,采用中央和地方双轨制,而且地方政府科技投入份额不断上升,近年已经超过50%,因此提升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绩效对提高科技投入总体绩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此,我们认为对地方政府科技投入规模合理性进行分析判断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文献回顾

近年,我国学者对政府科技投入规模给予了较多关注,做出了很多研究成果。肖鹏、国建业(2004)[1]探讨了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结构与规模的调整方向;肖广岭(2007)[2]分析了我国国家和地方层面科技投入规模的判断标准;吴辰(2003)[3]进行了科技投入强度指标的国际比较研究。国内学者还针对特定地区科技投入的结构、方式、强度规模进行了多角度研究。莫燕、刘朝马(2003)[4]依据发达国家科技投入结构变化情况,对我国主要地区科技投入结构调整与优化方向进行了探讨;张天教(2003)[5]对湖南省R&D活动与产业发展关联进行了研究;余小方(2004)[6]探讨了陕西省财政科技投入方式以及适度规模;高振峰(2005)[7]分析了河北省经济规模与科技投入规模关系,认为河北省科技投入处于报酬递增阶段,需要在优化结构基础上,提高科技投入规模。

通过相关文献回顾,可以发现前人研究多依据发达国家或先进地区科技投入水平或者结构,从静态角度对地方财政科技支出规模和结构进行分析判断。但影响和制约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的因素很多,仅仅从绝对数量和比例的角度分析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的规模和结构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将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约束条件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而得到更有实际价值的研究结论。

三、实证分析

(一)方法选择

孙长清、李晖(2006)[8]对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合理性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认为在一个经济体内财政支出规模存在一个最优值,同时每一部分的规模也存在相对合理的区间。他们给出了一个测算方法,构建生产函数,测算财政支出以及各项目的贡献系数,利用巴罗提出的政府自然效率条件,对财政支出最优规模进行估算。财政支出规模最优条件为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当,即投入增加一个单位,产出也增加一个单位的情况下,公共服务提供处于最优状态,财政支出规模最优。

孙长清、李晖提出的方法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基于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视角,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也存在最优规模水平。但相对于财政支出的其他构成部分而言,科技投入与地方经济增长关系更为复杂,确定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判断标准是非常困难的。我们认为如果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的边际收益与财政支出其他部分的边际收益相当,说明该地区在既定约束条件下确定的财政科技支出规模相对合理;如果过高说明投入规模需要提高;过低则说明相对过度,可能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投入结构或方向存在问题。由于科技支出与地方经济增长关系的特殊复杂性,如存在作用发挥具有较长滞后期以及不同地区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仅依据上述标准对特定地区地方政府科技投入规模合理性做出最后判断,也不太妥当。要做出更为合理性结论还需结合科技投入的结构及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二)计算过程与结果

1. 模型构建。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基础上,增加地方财政支出和财政科技经费支出项,模型构建如下。

对等式两边取对数

GDPi,t代表地方生产总值,Ki,t为固定资本投资额,Li,t表示地区从业人员数量,Lgi,t-1代表地方财政支出额,Lgsti,t-1为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经费。

2. 数据选取。所有的原始数据均选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财政年鉴》,其中地方财政科技支出额是将各地区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相加而得到数据。固定资本投资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估计。为了让数据具有可比性,采用《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平减指数对各个指标分别进行平减计算。

3. 计算过程。利用EVIEW软件对各个省市的模型参数进行估计,最后计算各个省区财政支出与科技支出对科技贡献的差额。表1是计算结果,正值表示财政科技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弹性高于地方财政支出的贡献弹性。如果是数值为负,则相反。部分省区的模型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或者测算的弹性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不影响我们对总体进行合乎实际的分析判断。

计算结果表明,只有江苏、广东、山东、浙江等省份财政科技支出与财政总支出对地方经济增长贡献弹性差额在0.05以内,其他多数省市二者差额较大,说明多数省区财政科技支出规模偏离了合理范围。同时发现沿海较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对地方经济增长贡献弹性多高于地方财政总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说明这些省区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对地方经济驱动作用较强,应该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落后的内地,多数地区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低于财政总支出的贡献弹性,这表明这些地区财政科技支出规模过大或效果较差,科技活动与地方经济发展脱节。但也有例外,个别经济发达沿海地区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低于财政总支出的贡献弹性,当然也有部分西部地区财政科技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弹性高于财政总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

(三)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结构

结构分析需要搜集大量的数据,工作量过大,本文仅就各省市的基础研究和实验开发占比指标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讨论。各省市财政科技支出中执行机构较多,且没有统一的统计,我们认为地方属研发机构经费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的执行结构。表2数据是依据《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而得。

从研发投入结构选择一般规律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应该重视基础研究投入,相对落后地区更应该注重试验发展的投入,但表2显示在西部一些省份基础研究所占比例非常大,而部分沿海发达地区基础研究所占比重较小。

造成落后地区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结构扭曲的原因可做以下解释。这些地区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与地区经济增长关联度较低,科技与产业发展互动程度弱。地方政府在科技投入方向选择上将研究机构的研究方向作为重要依据,将有限的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到传统的“优势”或“特色”项目上。一般而言,这些项目大多属于纯公益研究。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经费的方向选择与经济发展需求脱节,研究部门的科研活动不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撑,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地方产业发展水平落后,没有产生有效的技术需求。当地科技管理部门很难选择、凝练重点支持的共性与关键技术领域,便退而求其次,依托研究机构既有研究轨道,重点投入到传统的基础研究领域。其二,中央和地方政府科技投入责任界限模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重点支持领域应该有所区分,中央政府应该支持重大战略项目以及具有较强外部性的基础研究领域,地方政府则应该结合本地区实际与中央政府的科技计划相衔接。

发达地区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中实验开发获取的经费比例非常高,基础研究比例很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估计有两个方面。其一,在上海、北京等科技资源高度集聚地区,中央政府投放了很多战略性或基础类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就可以围绕中央的科技计划进行扶植一些更有前景、见效更快的实验开发类项目,从而产生更大效果。其二,源于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短视行为,以牺牲长期的产出为代价,为了追求短期的效益,一味地强调对开发类项目的支持,降低对基础和应用领域的投入力度。这样的行为倾向如任其发展,将成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障碍。

四、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行为存在不合理,很大程度上与现行的制度某种不合理安排存在密切联系。据此,为了有效地对地方政府科技投入行为进行约束与激励,使其更为合理,国家需要深化科技体制相关制度改革,具体来说可以在下述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支持责任。纯公益类非生产性的研究活动,提供纯公共性知识产品,具有较高的外部溢出效应。鉴于其较强的外部性,根据责任与获益对等原则,其活动经费应由中央财政给予支持,由地方政府提供经费支持的做法不利于区域间公平。此外,由地方政府而不是中央政府承担纯公益研究经费的做法,不利于研究活动的稳定开展。因此基于区域公平与科技发展的角度,有必要理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边界。

第二,制定差别化的地方科技发展激励政策。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地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彼此面临约束条件各异。因此,中央政府在促进科技发展政策制定方面,应该针对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措施,实施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制定激励措施和标准,从而达到推动促进科技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鹏,国建业.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现状分析与调整策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4,(2):60-64.

[2]肖广岭.政府科技投入的适度规模与合理结构问题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7.

[3]吴辰.科技投入强度指标的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3,(3):91-93.

[4]莫燕,刘朝马.科技投入结构分析及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4):39-41.

[5]张天教.湖南R&D活动与产业发展关联研究[J].系统工程,2003,(5):75-78.

[6]余小方,余振乾.陕西省财政科技投入及其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4,(2):87-90.

地方科技发展范文第5篇

1广义和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概念

1.1广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广义科技项目通常是指为了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的推动和引领作用而实施的项目、课题、计划、专项等一系列科技活动的总称。该类科技项目评价与项目的研究目标、技术方法和风险等内容的关联度不高,项目具体实施过程、预期成果以及可以通过实施过程进行调整和规避的因素,不是项目立项评价的要素。广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主要关注项目实施过程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影响,对协调和引领科技、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如图1所示,项目实施意义是决定广义科技项目实施与否的主要因素。

1.2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狭义科技项目即常称的科技项目,是指为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而确定的研究与试验,是广义科技项目的具体化。一般而言,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包含对项目各方面信息的评价,影响项目实施的要素不仅有相关的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而且项目自身的立项意义、研究内容、目标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前景、实施基础、实施人员、设备和组织管理、预期效益和风险等因素都是项目实施成败的关键,充分论证项目实施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综合考虑项目实施的利与弊,并将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弊端降低到项目承担单位、政府和社会可承受的范围时,项目才具备实施的条件。如图2所示,项目各方面因素构成了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的影响要素。图2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广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和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内容可以看出,广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以项目实施过程带来的影响和意义为主导,不过多关注其他因素的影响;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则是对项目外部与内部各种相关影响因素的综合考虑,任何相关因素的缺失都有可能导致项目运行的失败。显然,从广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与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关注要素来看,二者存在评价关注的交集即存在普遍适用于广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和狭义科技项目立项评价的要素,“意义”是交集的元素。以下我们将探讨通过交集元素实现对项目评价的宏观整体考量,以解决微观评价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项目遴选的正确率。

2科技项目立项评价新思维

地方科技发展范文第6篇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iorities and the path questionnaire system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has grea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creating a more ideal technic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 guiding enterprises to develop strategic vision, making full use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and effectively managing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auto industry of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uto industry in Guangxi. This questionnaire system takes the functional system of "the ke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the path questionnaire system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in Guangxi", the principle of index selection and key factors to analyze. Combined with the features of auto industry in Guangxi, Part III of this questionnaire uses multi-level target architecture to formulate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and implement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level with 3 first-level indicators and 12 secondary indicators.

关键词: 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科技发展重点

Key words: automotive industry;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iorities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012-03

0 引言

由于汽车工业具有就业容量大、工业引领面广泛以及产业关联度高等行业特征,同时由于汽车产业投入产出率较高,因此汽车产业的发展可以充分带动其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汽车不仅可以作为一种生产工具,而且也属于耐用消费品的范畴,无论处于生产阶段、消费阶段,还是处于使用阶段,都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汽车产业近年取得巨大成绩,具有完备内需特征的市场,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也使得国际上任何汽车企业巨头以各种方式参与到中国市场竞争中。汽车产业链自身发展的内力使中央和地方政府形成了GDP的博弈,博弈的结果之一导致地方政府集聚优势资源向汽车产业倾斜。以地方政府意志为纽带、迎合汽车企业扩展战略而创造了特定时期内汽车产业的繁荣。

1 广西汽车产业科技发展意义和必要性

近年广西经济发展态势较好,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不断加强,在汽车企业科技创新方面,广西区取得不小成绩。自治区拥有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85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广西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288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在成功研发出达到欧Ⅴ、欧Ⅳ排放标准的柴油发动机的基础上,先后攻克了柴油机多个关键技术难题,在国内率先研发出我国首台满足欧Ⅵ排放标准的车用柴油机,填补了我国高效清洁柴油机的空白。上汽通用五菱首个自主品牌轿车“宝骏”成功下线,填补了广西生产中级轿车的历史空白。

但是,全国范围来看,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广西汽车产业面临的困难依然很大、挑战依然很多。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技术瓶颈以及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主要是:一是与先进地区相比,全区汽车产业发展还存在着整车产品竞争力不够强问题,广西整车产品除上汽通用五菱微型车在国内处于领先外,商用车、多功能乘用车以及专用车产品在国内同类别产品竞争中处于劣势,大部分产品还属于国内区域品牌,产销量不大,对零部件拉动力不强。二是产品档次及附加值较低,部分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持续发展矛盾十分突出。全区汽车产品虽然突破百万辆,但超过80%的产品属于微型客车(交叉型乘用车),高附加值的轿车产品稀少,多功能乘用车也主要是中低端产品;商用车以中低端载货货车为主,高端的重卡产品比重不大,缺乏高附加值的客车产品。由于整车产品以低端价位的产品为主,而且本地配套零部件主要集中在钣金件、车身附件等低附加值产品上,汽车电子、电喷系统等高附加值零部件茶农基本在外地配套。高附加值零部件产品的缺失,导致本地零部件企业盈利能力差,持续发展能力弱。三是企业装备水平差研发能力弱。据统计,在区内主要的汽车产地柳州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总资产平均值为9600万元,固定资产平均值为3600万元而企业平均负债达6800万元,负债率达71%。由于零部件企业因盈利能吃差和负债率高,导致企业技术装备投入不足,使零部件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缺乏高、精、尖设备,大部分为价值低的普通设备或二手设备。汽车零部件企业拥有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学6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大部分零部件企业只是根据整车企业提供的图纸和模具进行零部件的生产,没有设计和研发能力,少数几家具备一定开发能力的零部件企业,也还处于跟踪与模仿阶段,不具备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具备与整机企业同步开发能力的零部件企业则更少。

由于在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滞后,使得广西汽车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有较大的差距。从我国科技部统计据可以看出:2008、2009年,我区科技活动产出排名分别为29和26位,技术成果市场化排名分别为30和30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排名分别为16和19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排名分别为20和21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的排名连续两年都是排名30位,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广西汽车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范围内还是处于落后的状态。

由此可以看出,广西企业一方面自身创新能力薄弱,另一方面面临着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要素的约束和影响。为了有效解决广西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使得广西经济能够持续有效地健康发展,建设创新型工业强省,研究和探讨广西汽车产业科技发展创新能力的机制,提出广西汽车产业科技发展创新能力的机制,提出广西汽车产业科技发展创新能力提升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本项目“广西汽车产业科技发展重点及路径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课题研究以创新能力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指导,对影响广西汽车产业科技发展的各类因素进行归纳和总结,构建相应的理论分析模型对广西汽车产业科技发展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第二,结合广西重点打造汽车产业中的企业发展实际,在借鉴和参考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汽车产业科技发展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在未5-10年,广西汽车技术变革、汽车产业格局变化、车社会问题等对广西汽车产业造成决定性影响的因素。研究保证广西汽车产业安全和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采用广西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广西汽车产业科技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项目研究对于广西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创造更为理想的科技创新环境,引导广西企业开拓战略视野,充分利用和有效地管理内外部资源,提高广西汽车产业创新能力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2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法是项目采用的主要调研方法。首先项目组根据调研目的,讨论调研方案,在调研方案确定后设计调查问卷。在具体发放调查问卷时还考虑到被调查企业的类别、大小、地域分布等因素,力求调查企业能比较真实地代表其所属类别。

2.1 广西壮族自治区汽车整车生产企业调查问卷

从课题出发,针对广西区内所有的整车生产企业通过设计一份可以反映广西区内整车企业的概况、科技发展重点,问卷主要从企业的基本情况、研况、配套情况、绿色营销、绿色供应链五大个大方面去调研广西区内整车企业的科技发展情况。

2.2 广西壮族自治区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调查问卷

汽车零部件企业是广西区内庞大的企业产业群,从而我们将企业调研分为四类:发动机生产企业、底盘件生产企业、车身零部件及其附属件、电器件生产企业,分为四种不同的调研问卷来分析广西区内零部件的生产情况及科技发展重点。四种不同的调研问卷其中主要从从企业的基本情况、研况、配套情况、绿色营销、绿色供应链五大个大方面去调研广西区内零部件企业的科技发展情况。

2.3 广西壮族自治区汽车企业研发人员调查问卷

研发人员作为汽车企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我们将单独设计一份问卷来分析广西区内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更加进一步的来研究科技发展的重点。

3 广西汽车产业科技发展路径研究

为了建立广西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认真参考了专家意见,基于评价指标设置的科学性、重要性、可行性、导向性原则,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在众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中剔除了代表性弱、涵盖信息量小的指标,充分结合了汽车产业的行业特点,最终形成了自主创新研发能力、自主创新实施能力和自主创新绩效水平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的广西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如表1)。

4 算例实证分析

在因子分析前,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来判断观测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检验结果见表2。一般而言,KMO值大于0.5意味着因子分析可以进行,本例中KMO值为0.632,符合标准,说明所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同时,Bartlett球体检验是通过转化为χ2检验来完成对变量之间是否独立进行检验。由表5可知,Bartlett球体检验的统计量的观测值为120.183,相应的伴随概率为0.0001,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体检验的零假设,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即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求出相关系数矩阵后,根据相关系数矩阵计算其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如表2所示。前4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接近80%,说明这4个公因子能概括大部分信息,可见此时所有变量的共同度非常高,各个变量的信息丢失很少,因此本次因子提取的总体效果比较理想。

表3是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以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性。可以看出,实验试制能力、企业信息化程度、年开发新产品数量和新产品销售比率在第一因子上具有较高载荷;产品选型策划能力、劳动生产率和用户反馈满意度在第二因子上具有较高载荷;同步研发能力、引进消化吸收能力、技术研发成功率和专利技术应用率在第三因子上具有较高载荷;所获行业认证在第四因子上具有较高载荷。表8反映的是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这是根据回归法计算出来的因子得分函数的系数,由此可得因子得分函数。

最后,将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4个公共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数进行加权汇总便可得出23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得分F,如表6所示。

5 结论

①问卷调查法可以侧面反映出广西汽车产业的发展概况,问卷体系构建对于广西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创造更为理想的科技创新环境,引导广西企业开拓战略视野,充分利用和有效的管理内外部资源,提高广西汽车产业创新能力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②本文的问卷体系以项目“广西汽车产业科技发展重点及路径研究”为根据体系的功能、指标选取的原则和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结合广西汽车企业的特点,本问卷的第三部分采用多层次目标体系结构,将最终形成了自主创新研发能力、自主创新实施能力和自主创新绩效水平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的广西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最终形成评价结果。

③综上所述,表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和综合竞争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自主创新活动投入大、周期长,并且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中小型企业一般难以承受。

参考文献:

[1]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10.

[2]路风,封凯栋.为什么自主开发是学习外国技术的最佳途径?――以日韩两国汽车工业发展经验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4(04):6-11.

[3]温瑞增,龚建立,王黎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85):68-69.

[4]夏志勇,袁建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系统构建与构成要素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10):2-6.

[5]赵丽.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机制构成及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6]李英,邹燕,蒋舟.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运用的动因探索――基于问卷调查与因子分析[J].会计研究,2012,02:28-36,96.

地方科技发展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科技发展高校德育

20世纪的科技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社会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进入21世纪,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界,高校德育也将受到强烈震撼,其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都是空前的,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爱因斯坦曾指出:“科学就其意义来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具有道德性质,因为科学发现的成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影响人类的命运。”新的科技发展对道德的影响更加深刻,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1.科技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德育工作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科技发展一方面为高校德育工作不断提供新的物质载体,从静态的笔墨纸砚到动态的音像资料等,都跟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更为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大学生在受到学校提供的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自我学习,获取信息,不断完善自身、发展自我。另一方面,科技发展也为增强德育效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例如,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通过揭示生命形成过程的内在机制,使人们对近亲婚姻有害性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以这种认识为基础来进行禁止近亲婚姻的道德教育,较之仅凭经验或习俗来进行的道德教育更具有说服力。

2.科技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在各领域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高校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以视听为主体,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材料技术,把理性的内容具体化,把抽象的道德直观化,把抽象的理性内容通过真实可靠的、活生生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大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正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阵地,它拓宽了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通过网上的互动交流来解决大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收到在班会、课堂或面谈中难以达到的良好效果,网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3.科技发展促进了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德育观念的转变。科技发展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推动了思想观念的进步,反映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突出表现为德育主客体的变化。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基本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知识的占有量方面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随着科技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大学生可以更多地通过自我学习来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正由主体向主导方向转变,学生主体性的增强,也更有利于他们在同教育者和德育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道德观念,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习惯,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意志,促进个体个性品质的积极发展。

二、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尽管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有诸多积极的影响,但是,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影响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它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反映在高校德育工作领域也是如此。高校德育工作正面临科技进步与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

1.科技发展使高校德育工作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伴随科技迅猛发展而来的是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我们居住的星球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各种思想都可以跨国界交流,科技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现在的德育工作环境日趋开放,西方文化的长驱直入,给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带来了极为复杂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文化糟粕的消极影响,造成年轻人价值观念的迷乱和道德心理的困惑。因此,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的现代化,正使德育工作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形势更加严峻。如何充分发挥德育优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和批判腐朽落后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德育工作在开放的条件下需要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选择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科技发展带来的新事物层出不穷,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如科技广泛应用造成的自然资源不当开发而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道德问题;对传统生命伦理关系带来冲击的器官移植、遗传工程、生殖技术和无痛苦死亡等新生命伦理问题;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与信息安全和隐私相关的网络道德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讨论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道德观念的扩展和进步。大学生作为科学知识的主要拥有群体,其科技道德素质状况对于他们正确使用和传播高科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与传统的德育相比,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内容也亟待拓展,这样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科技发展给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人文精神带来冲击。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德育效果;但另一方面,它又可能导致人们盲目崇拜科学技术,导致人的主体性降低,依赖性增加。特别是在道德监控中,过多地强调技术的作用,会使得人的德行不再靠自我意识深层的良心来支撑,靠人们发自良心的舆论的力量来监督和调控,而是靠可操作的物质技术来强制性地加以规范,从而耗竭道德自觉的生命力,使得人的主体性降低、依赖性增强。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交通和通讯更加方便快捷,这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是,这种技术工具的发展,却容易导致人们的交流更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手段,直接交流减少,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造成人性的淡漠,容易使人格发生扭曲,作为社会人的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

三、科技发展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对策

在科技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重要表现形式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要积极吸取有利因素,努力消除负面因素影响,进一步提高针对性、预见性和实效性。当前,要在以下方面给予加强和改进:

1.进一步解放德育工作思想,更新德育工作观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在科技发展背景下,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先导。面对新的挑战,高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从根本上突破落后的、保守的旧观念,以宽广的视野、活跃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应对国际风云变幻。一方面,要改变过去简单、机械地向大学生灌输某些信条和观念,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新时期高校对大学生成才的客观要求和培养方向,大学生也认识到了创造精神是跨世纪人才的必备条件,因而他们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敢于质疑、批判和创新。高校德育工作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2.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指个体自觉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行一定的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它是激发个体的道德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动力,是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内在动力。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德育工作中如果忽视个人的道德需要,就会使学生失去自觉接受外在道德影响的内在动力,而且会使他们把德育视为一种外在于个人需要的、来自国家的被迫要求,疏远甚至拒绝德育。这也恰恰是高校过去在德育工作中所忽略的地方。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尊重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挖掘潜能,彰显个性,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3.应对科技发展的要求,把德育工作融入学科教学中。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主要依托“两课”教学,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不断完善,出现了一种注重由专门学科解决道德教育问题、忽视其他学科的德育功能的倾向,其实这既是道德教育社会化程度不高的表现,在实践中也不利于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德育工作融入学科教学中,注意道德教育的“学科方法多样性”。一方面,各学科在进行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探讨的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本学科与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与道德教育联系非常密切的一些人文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在进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从本学科的角度研究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探索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各学科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贯穿道德教育的思想。德育蕴涵于文化知识的传授之中,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德育工作与教学、科研等业务活动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德育观,是当今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4.加强科技道德教育,充实更新德育内容。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引起了道德领域内某些观念、规范和行为方式的变化,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和内容,也应及时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深入开展科技道德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在科技道德教育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由于滥用科技成果导致的生态恶化已严重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指导大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养成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习惯。二是加强生命伦理教育。科技进步使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劳动,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体现为人与机器的关系,这容易导致人的异化。因此,要加强生命伦理教育,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关心和珍爱生命。三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发展也会导致人际关系淡漠、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等方面的负效应,因此,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网络公德意识。

5.吸收科技发展新成果,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科技进步使得网络日益迅猛发展,这也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拓展了德育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加强网络建设,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网络正日益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因此,一方面,要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德育工作主动权。如通过建立“红色”网站,构筑高校德育建设重要阵地。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如通过电子信箱、BBS、聊天室等,加强网上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从而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银德辉.现代科技对道德影响之我见[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2]刘天阁.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J].许昌师专学报,1999(4).

地方科技发展范文第8篇

于书敏(1966-),男(汉),吉林省集安人,教授,硕士,通化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数理统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

摘 要:本文将2005―2011年黑吉辽三省的R&D经费支出作为科技投入指标、将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确定黑吉辽三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间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间存在密切关系,吉林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高于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关联度水平。

关键词:科技投入;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度分析

科技进步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影响地区综合实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其中科技投入对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十分有效的推动作用,是地区科技发展的根本。同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显示,科技投入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以索洛(1957)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中性技术进步假设条件的余值法,并且运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析计算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90年代以Romer为代表的研究者对R&D的研究假定发生了变化,认为科学技术的不断变化将会促使R&D生产效率发生变化,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关系。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呈现多样化发展,我国相关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进入21世纪,国内外学者经过反复实验和推算,发现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认为加大科技投入可以有效的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因此,本文以黑龙江省、吉林省及辽宁省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得出黑吉辽三省关联度差别,并据此提出符合经济增长的科技投入对策和建议,为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提供参考依据。

一、吉林省科技投入概况

随着吉林省地区经济的日益发展壮大,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活动是促进科技发展,提高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动力,对完善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吉林省2005―2011年开始逐渐增加科技投入,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吉林省2005―2011年科技投入在不断增加,R&D经费支出随着GDP和地方财政支出的提高,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11年R&D经费支出为89.13亿元,较2005年增加了66.04亿元,可以看出吉林省对科技投入在逐渐增强。吉林省R&D经费支出占本省GDP比重,从总体上看近几年呈现上升趋势,虽然吉林省R&D经费支出比例正在逐步提高,但是所占比重仍然较低,保持在1%左右。吉林省R&D经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从总体上看近几年呈现下降趋势,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5.88%下降到2011年的4.05%。综上所述吉林省科技投入比例和发展水平在逐年增强,但是其投入水平相对较低,应该合理分配R&D经费支出占本省GDP和地方财政支出比重。

二、吉林与辽宁和黑龙江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比较

地方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体现了地方政府对科技活动的重视程度。因此本文选取了黑龙江省、吉林省及辽宁省三省科技投入进行比较分析,将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的科技投入作为吉林省科技投入的比较对象。

黑吉辽三省2005―2011年R&D经费支出情况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三个省份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辽宁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最好,从辽宁省2005―2011年R&D经费支出可以看出明显高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从2005―2011年各省R&D经费支出总量看,辽宁省的数额最高,黑龙江省的数额较高,吉林省的数额最低。

黑吉辽三省2005―2011年R&D经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情况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辽宁省高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黑吉辽三个省份R&D经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黑龙江省、吉林省及辽宁省的R&D经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平均比重分别为5.18%、5.39%、9.36%。

综上所述,吉林省R&D经费支出的相对量和绝对量都明显低于黑龙江省和辽宁省,差距较为明显,说明吉林省科技投入力度不高,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予以重视。同时,由于吉林省地方财政支出低于其他两省,但是比重R&D经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相较于黑龙江省较高,说明吉林省应该增加地方财政支出,这样也有利于增加吉林省的科技投入。

三、地方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比较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将系统中不同因素划分为母因素和子因素,通过对它们之间密切程度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如果两者之间的同步变化程度较高,则它们之间的关联度较大,关联度越趋近于1;反之,则较小,关联度越小于1。

基于2005―2011年吉林省与黑龙江省、辽宁省R&D经费支出情况如表2所示,以GDP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如表4所示,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黑吉辽三省的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联度进行比较分析。

按照上述确定关联系数和关联度的具体步骤,计算出黑龙江省、吉林省及辽宁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度依次为:0.6481、0.7533、0.7434。由黑吉辽三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实际关联度可以发现,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存在紧密关系,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良好的经济增长环境有利于推动科技发展,增加地方财政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投入。其次,黑吉辽三省2005―2011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吉林省2005―2008年高于黑龙江省,低于辽宁省,2009―2011年低于黑龙江省和辽宁省,虽然吉林省的GDP在逐年增长,但是R&D经费支出却在减少,说明吉林省科技投入水平在下降。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以黑吉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在对黑吉辽三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发展现状的分析基础上,本文选取了黑吉辽三省2005至2011年数据,具体比较分析了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灰色关联度,可以看出: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加强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有带动作用。吉林省科技投入同黑龙江、辽宁两省的比较水平偏低,虽然R&D经费支出在逐年增加,但是所占GDP比重较低;近几年吉林省R&D经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也在下降,低于辽宁省和黑龙江省,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投入仍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对比分析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间关联度,可以发现地区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存在密切关系,但是吉林省高于辽宁省和黑龙江省的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联度。

(二)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针对黑吉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通过对黑吉辽三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间关联度进行分析,得出科技投入在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各省主要以政府为主体拉动经济增长,所以必须改变原有的政府职能,强调市场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进一步提高市场的主导作用。政府部门将职权直接还给市场,由市场决定企业未来投资的发展方向,让市场更好的发挥作用,呈现出高效的经济发展状态。

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市场行使监督和调控作用,注重在保证现有研究与开发投入强度的基础上,逐步将过去粗放型科技发展向集约型科技方向发展,优化科研环境,合理配置资源,加强科技投入将有效推动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

第二,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对科技投入环境进行有效调整,企业在强调将发展科技研发事业作为主体地位的同时,应该结合外部市场环境,采用市场调节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开提高企业科研成果,进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地区政府和企业在加大科技投入向提高经济增长方向发展时,应该增加企业生产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在提高产品生产效率的同时,进而实现经济增长速度。

第三,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应该协调科研人员和研发经费的合理分配,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政府和企业通过加强与高校间的联系,增加人才建设投资,吸纳相关的科研人才,搭建人才培养和建设平台,为政府和企业的科技投入规划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在对高层次人才进行引进和培养的同时,根据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的特点建立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新型科研队伍,实现人才与市场需求接轨,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战略。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刘世达.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甘肃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