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创新教育

化学创新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化学创新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化学创新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人格 创新思维 创新技能

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动力,是民族兴旺的不竭源泉。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实施创新教育将成为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我根据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化学教学的特点,认为化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一、用激励性语言,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用激励性语言在教学中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恰当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保护学生的个性及创新意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机理、唤醒和鼓舞。”因此我们的教学语言要多一些表扬、肯定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否定和责怪。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语言富有激励性和鞭笞性呢?首先,要乐于接受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给予激励性评价。即使学生的回答有些偏颇,教师也要给予鼓励,“你能自己思考并勇于回答问题,值得大家学习。”切莫批评否定、讽刺挖苦,以防伤害学生自尊,摧残学生自信。其次,要善于换位思考。教师要学会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善于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和肯定。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保护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再者,要用激励性语言,如“你的答案很有个性、很独特!”“你发现了科学家没有发现的问题!”“你的答案有创意,连我都没想到!”“你确实有很大进步!”等等。激励性语言能使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完全沉浸在无拘无束的宽松环境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思路开阔,思维开放,心智开启,智能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清代教育家颜昊说国:“教子十过,不如夸子一长”。我们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做到什么,倒不如多用一点心思去发现他们的优点,以此去欣赏他们,鼓励他们,从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教学气氛的民主性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心理学家表明,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创新性人格为特征。创新教育需要创新人格的生成,创新人格有利于创新性成果的产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给学生以真诚的爱和人格的尊严,即使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善意的期待,就能成为学生慈爱的导师、知心的朋友;教师的言语如果注入了真诚的情感,可创造出和谐、愉快、热烈、坦诚的民主教学气氛。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民主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运用已知的化学知识去感知和理解新的化学知识,引导他们解决一系列新问题,调动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显露和发挥自己的才能,使之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有利于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愉快的心理,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为将来胜任社会各项工作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三、通过探索性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沉浸在那种境界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他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他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

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是要加强实验探索。加强实验探索的重要措施,就是要对常规实验进行一场革命——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所谓验证性实验,就是教师先讲解理论再来演示实验或者学生通过理论之后再来动手操作实验。验证性实验是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主要用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实验现象和结果学生心中有数,知识为了加深理解,寻找“眼见为实“的心理感受。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大都是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在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突破方面都做了精心设计,对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实验能力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对学生的认知过程产生局限性,形成思维顶势。而探索实验与此恰恰相反,它强调学生自觉且能动地参与、大胆想象和积极探索。实验前,学生并不知道实验现象及结果,必须在实验中细心观察,实验后认真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既从实验中探索理论。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时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前不久苏州中学的一位老师在进行铝的性质教学时学生发现在同温同压下Al 与H+浓度相同的盐酸和硫酸反应时,两者反应速率相差很大,于是老师就及时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学生进行了下列假设和实验设计。

假设:1、Cl-对反应有促进作用;2、SO42-对反应有阻碍作用。设计方案:取两片形状、质量相同且都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过的铝片,分别加入到H+浓度、体积都相同的稀盐酸和硫酸中。A、向稀盐酸中加入少量可溶的硫酸盐固体,若反应速率减小,则2 成立。B、把可溶氯化物固体加入稀硫酸中若反应加快,则1 成立。结论:Cl-对铝与酸的反应有催化作用。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布置想象型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创新主体掌握和应用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表现能力等。

化学创新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教育;实施策略

21世纪,国家飞速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明确指出,教育要面向学生,面向未来,面向全世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高中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化学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那么,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求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再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会体验到自身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学生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感受到教师是一个合作者的身份,而不是高高在上,不敢碰触。和谐的课堂,让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不再拘谨,这才能激发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自然而然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激发创造思维的催化剂。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深入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用途。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3.巧妙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指引学生思考的向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不断创设情境,因材施教,不断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有效问题的创设,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深入分析教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找准学生的认知冲突;其次,点名学生的认知冲突,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探究;最后,问题的设置要兼顾全体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学生后天培养形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始。高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适时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善于、敢于对周围事物提出质疑,培养学生敢于冒险的精神。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动机来源于学生的好奇心,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例如,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化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用途等。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严谨的作风,是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必要条件。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涉及很多具有危险性的化学药品,因此,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作风。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合理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教师进行化学教学过程,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联想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是一个体系,而不是鼓励存在的。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要敢于对实验结论进行猜想,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2.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观察力是知识的门户。化学教学中,教材涉及大量的观察实验,或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实验无法让学生实际操作,只能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来观察。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观察力入手。培养学生从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等多角度去观察实验,让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化学创新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培养能力、创新教育

化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与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完全一致。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科技发展到今天,大有"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趋势,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头,事倍功半。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

4、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

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CO2、H2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时,假设CO2不存在,CO2较少,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以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创新教育范文第4篇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对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现阶段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思考和分析,并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以提升化学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教育;思考;实践

一、创造性人格教育

1.创造性人格的思考

在心理学领域,人类的人格组成包括两方面,即感受性系统与倾向性系统,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存在辨证关系,人格主要由倾向性系统机能进行主导。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条件是人具有极其强烈的创造动机,有动机才有活动的开展。个体将自己的智慧运用在某种或某些内、外部材料中,进而经过多种反应后会产生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这一系列的复杂过程就是创造活动。化学实验中种种新奇或有趣的实验现象虽然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但由于部分学校对化学实验研究乃至化学学科教学的长期不重视,学校领导和老师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以及化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轻实验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对实验现象产生的好奇心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系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开展往往得不到有效实施。这对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升具有抑制作用,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存在不良影响,使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受到阻碍。

2.创造性人格培养实践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笔者在日常化学实验教学中为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相关讲演,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实验的背景,操作流程,该项实验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等,同时为学生介绍创造该项实验的科学家生平,以及科学家对化学实验的严谨态度,多次探究化学实验的坚毅,以及科学家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以及创新精神等,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化学实验发展过程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让学生在这样的讲演中感受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挖掘其对化学实验的真正兴趣,进而产生创造动机,强化学生的实验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的思想。例如我在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研究氮气密度的实验时,特别强调他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的密度与分解含氮物质所制得的氮气的密度之间只存在极其微小的差异,但他本着对科学实验认真严谨的态度,经过两年多精确的实验研究和推理分析,终于发现在空气中还存在着一种性质极不活泼的气体———氩。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介绍却在无形中向学生渗透了对待科学必须锱铢必较,来不得半点马虎的科学理念,对学生的影响也许较之一个具体的实验更为深远。

二、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1.创造能力培养的思考

现阶段我国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基本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以实验进行方式为依据还可分为演示性实验、随堂操作性实验以及学生实验三种。但是目前大部分中学的化学实验中,探究性实验比重普遍偏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一,大多数教师认为探究性实验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要求较高,而学生所学化学知识过少,不足以进行探究性实验;其二,相比于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的准备工作以及实施过程相对复杂,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同时易受到实验室条件、设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大部分学校中探究性实验的开展难度系数较大;其三,探究性实验缺乏实用性,其开发与应用之间的连贯性较小,开发后在实际生活中也多是流于形式,因此学校对探究性实验的重视程度偏低。其实是要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并不在于知识的多少,即便只运用一些简单的知识,只要老师精心设计,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精神,创新能力。究其根本就是转变学校领导、教师这种滞后的教育观念,从而获得根本性的改变。

2.创造能力培养的实践

为了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多开展探究性实验学习,笔者以科学研究过程和中学教学特点为依据,制定出两种探究性实验的教育方式:第一,提出问题———介绍实验事实———进行科学抽象解释———得出结论———实际应用;第二,提出问题———介绍实验事实———学生提出假说———进行假说验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第一种教学方式更容易被初中学生接受,而第二种方式学生接受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这有待于到高中阶段开展实施。笔者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时,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俗名,以及与稀盐酸所发生的发应,书写化学方程式。此外在进行初中教学时可以对其进行创新,添加相同浓度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液用pH试纸测定一下pH值,直观的将化学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即两者均呈碱性,且碳酸钠碱性更强。此外还可以进行添加Na2CO3和NaHCO3受热后实验,结果为前者质量不变而后者质量减少,为高中化学奠定基础。高中化学可以先设问“相同浓度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酸碱性如何,谁强谁弱”。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进行验证,最后进行系统的解释。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热稳定性问题,我们可以先设问:“Na2CO3和NaH-CO3热稳定性如何,谁强谁弱”,然后创新设计实验,增加设计实验图,最后再进行比较,并加以解释。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以及基础掌握情况,同时还让学生对液体滴加以及加热试管等基础性化学实验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结合教材知识,利用实验事实以及科学解释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建立创造了基础结构,进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三、结语

化学实验创新教育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思维,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因此,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在化学实验创新教育方面做一个睿智的思考者,一个积极的践行者,从而为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自己的绵薄之力。

作者:贾旭炎 单位:靖江市靖城中学

【参考文献】

化学创新教育范文第5篇

一、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并努力探求解决途径和方法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

1、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当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即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盖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二、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在创造活动中往往具有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而思维的“发散”是创造思维的基础,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实验教学要创设开放式的创新环境。

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从化学自身特点来看,化学实验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理性的化学充满乐趣,这是许多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直接原因。但是不少学生往往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感知兴趣上,老师特别要注意在保护这种兴趣的同时,把学生看热闹的好奇心引入分析现象本质,结合启迪思维,理解概念,掌握规律,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在开放式的实验环境中,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课程和兴趣,在实验室找到所需的器材,制作、拼装和研究一些课题,如学生在研究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硫酸中的实验中发现,刚开始生成的溶液变为黄色,但放置一段时间后,颜色发生了改变,然后在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沉淀的颜色也并非红褐色,学生大为不解,老师在这种时候启发学生一步步的分析原因,分析与课本上的现象不同的根本原因,最终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2、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的目的是让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一种激情情境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设情境的途径可以是提问、展示事实、播放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

演示一个趣味实验来创设情景(边讲边操作):在烧杯中放入适量蔗糖,加入少量水润湿,倒入一种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搅拌。让学生观察现象并用大屏幕示文字表述:①看: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为什么);②摸:烧杯壁发热;③闻:有刺激略带酸味的气体(什么气体)。(问)这种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是什么呢?

利用学生进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之中并积极思考的有利时机,教师及时展示教学目标,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有利于学生将已经激发起的学习热情、定向思维与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从而保证教与学双方在情感上和目标上的一致。

三、培养创新技能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上述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领“创新”成功的滋味。

四、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中学生抱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重理轻文态度的人很多,事实上,据国内外研究,人文科学有着培养人的创造力、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灵感的作用,而如果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往往会形成模式化的思维定势,难有创新。另外,消极和错误的人文精神也会阻碍、压抑创新活动,略举几例:牛顿晚年相信上帝而无所作为;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在荣誉和成就面前失去了冷静和谦逊,最终发展成为思想僵化,固步自封的人等。所以要摒弃“枪打出头鸟”的儒家中庸之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保守意识,听天由命的宿命论,“顺者昌,逆者亡”的权威心理,与世无争的无为思想等。

化学创新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化学创新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7-0041-01

同志在1995年全国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应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体系进行。就化学创新教育来说,就是根据义务教育教材、学生的认识水平,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从事创新性活动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善于联想、主动掌握、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解决实际的能力。我在近几年来对化学创新教育模式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创新教育的基础

现在许多教师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中的威望,总难摆脱师道尊严的阴影,师生之间未能体现民主与平等关系,学生怕老师,上课不敢回答问题,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更不利于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有建立了尊重教师,教师热爱学生的氛围,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教师的爱要洒向全体学生,其中包括对他们的期望,让每个学生都感受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希望他们成才,从而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更加尊重和热爱,以起到尊重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其次,教师要力求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如果教师总是板紧脸孔,学生心理就会受到压力,从而增加精神,面带笑容,不责备学生,耐心引导。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能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觉得该教师可亲可敬,这样师生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深了师生的情感。

新世纪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向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使命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帮助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使二、更新教学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最根本问题是如何确立教育的基本目标。传统的教学观只把课本知识的记忆和重复记忆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把掌握知识的本身作为教学目的,致使教师只是对教材负责,老师传授课本知识,学生则是死背知识,只是满足于完成和获取标准答案,这一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当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创新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方探讨、联系实际、有所发明和创造。在教学过程中,这就得改变老师在课上单独表演这一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例如我在上《金属钠》这一节时,大胆改革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演示实验中,在做钠与水反应时,我叫两个自告奋勇的学生上讲台做实验,通过实验与观察,两个同学向大家分别描述在实验过程中自己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细致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上习题课时,我改变以往教师全堂包的教学方法,把解题过程一遍,并板出解题过程与结果,学生则拼命地抄写结果这一教学模式,而是根据不同的习题,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有些习题课先让同学们相互讨论,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再叫一些同学表达自己的分析与解题过程。有些叫些同学上黑板当一回小老师,把自己的分析过程与结果与大家分享,这可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人,这样一来,打破了平常沉闷的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改革课本实验是创新的示范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中一个重要,它在培养学生实验中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等起着重要的育人作用。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演示实验,应该大胆改革实验方案与仪器设备,寻求达到某一实验目标的最佳途径。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生动机,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感受创新的成就。因此,我在教学中对许多演示实验进行了优化设计。优化设计实验应向:实验简便而且现象明显、无毒、无污染的方向。如我在上《金属钠》一节时,在收集氢气这一实验,课本采用的是铝薄包好钠放入水槽中与水反应收集气体,这样纳很容易跑掉,难以收集气体,造成实验失败,而我做这实验时改用带支管的试管,收集气体方便,而且不但可以做氢气的爆鸣实验,还可做点燃氢气实验,一举两得。在Fe(OH)3沉淀的观察实验中,按课本做的实验观察到的白色沉淀不是很理想,白色沉淀瞬间变暗,而我做这实验时,在试管中注入少量新制备的Fe(OH)4溶液,并加入少量的铁粉,再注入0.3ml左右的苯,然后用长胶头滴管吸NaOH溶液,将滴管尖端抽入试管里溶液底部,慢慢挤出NaOH溶液,这样观察到的白色沉淀清楚又持久。另外在苯酚与溴水反应这一实验,若按照课本所述,把溴水滴入苯酚中,很难观察到白色的沉淀。即使有沉淀,也很快就消失,因为三溴苯酚易溶解掉。寻求最佳实验方案不但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减轻学生负担的创新教育的保障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有的老师提出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打题海战,试图通过反复练习,强化记忆所学知识,形成答题应试的技能。结果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根本没有时间去主动积极地发现,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因此,只有减轻学生沉重的作业负担,才能形成精讲、精练、勤学、善思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最感兴趣的问题,萌发探索真理、更新真理的创新意识。

五、加强学生的动手实验是教育创新的延伸

化学创新教育范文第7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培养更多思路开阔、反应敏捷的具有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的个性化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改革的最新课题。作为化学教师,应如何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一、教学观念要创新

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培养出的孩子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从而养成了只能在家长或教师划定的条条框框内运行,不敢越雷池半步进行创新的习惯。家长和教师教育时还提出什么“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致使学生过于严谨,尊崇权威,定势思维强,创造性思维薄弱。学生被动学习,成了装知识的容器,忽略了主动能动性,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

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运用于教学中,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发 现和运用行之有效 的新教学方法。教学中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要打破应试教育中的传统做法,废除死记硬背,苦拼硬干,题海战术的做法。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好幻灯片、投影仪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永不知足”,“永不安于现状”的精神。教会学生用巧妙、速效的方法解题,获取知识与信息,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讲授金属钠与水反应时,我先给同学们播放了一段新闻——:《炸起千层浪珠江“水雷”谜团待解》,让学生对这段新闻有一个心理上的接受,而不是认为老师在为引出新课而自创题材创设情景。通过这段新闻的一系列描述“本报讯:广州市珠江河段上惊现神秘“水雷”,6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桶漂浮在水面上,其中3个发生剧烈爆炸,另外3个被有关部门成功打捞,在整个过程中,幸无人员伤亡。”学生自然会对金属钠产生兴趣,想要知道为什么金属钠会爆炸?从而要了解金属的性质来解决水雷爆炸的原因。学生通过研究课本,掌握了钠的相关的性质从而自己就解决了水雷爆炸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激励了学生探究思考问题的心理需求,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新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新教材内容的编排不一定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时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与重组,创设合适的情境,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增加反映现代化学科技新进展的知识,如高分子污水分离膜,海水淡化,太阳能利用,纳米材料的发现和应用等;反映生活中会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化学物品,如锅、盘、碗、碟,炊煮燃料,各种调味品,洗涤用品,化妆品等;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三、改革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果习惯以“应试”为目的,用照本宣科、照“方”抓“药”,甚至采取讲实验、画实验、背实验的教学方式,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使他们只会死记硬背化学知识,机械模仿教师的实验方法与操作过程,不仅影响了双基的掌握,而且这样教出的学生缺乏创新的愿望和激情,思维僵化,缺乏变通和独创,这与社会发展不相符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型人格,学生具备了创新型人格特征,就可能具有创新意识,既而具有创新能力。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氯气和水反应的教学中,传统方法仅以讲述法说明氯气的溶解度,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Cl2+H2O=HCl+HClO,HClO有漂白作用,这样讲法必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不起学生思考,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取一个装有Cl2的大注射器,先观察并记录Cl2的体积,然后抽入少量水,振荡,再观察注射器上的刻度,由学生回答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2)从注射器中取出少量氯水,用玻璃棒蘸一滴氯水滴到pH试纸上,然后要求学生看书,并分析pH试纸中间变白,周围一圈显红色的原因。

(3)演示氯气通入干燥和湿润的布条实验,再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漂白作用的是次氯酸。

化学创新教育范文第8篇

摘要:创新教育是时代教育提出的要求。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教师自身观念和行为的创新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于教师的启发、诱导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科技发展到今天,大有“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趋势。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教师教学手段的更新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创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要使优生发挥特长优势,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热潮冷讽,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在初中化学中把验证性学生实验改为探究性学生实验后,自然地创设了师生平等交流,探究问题的创新学习氛围,这样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N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有这样一种计算题:1000吨含Fe2O370% 的赤铁矿石中含铁多少吨?这类题对初三刚学化学计算的同学来说,确实难了一些,但如果我们把它拆成这样二个题目: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Fe2O3多少吨?和这些Fe2O3中含Fe多少吨?这对于学生来说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1、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打开创新之门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是要有新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创新就要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行,端正观察态度。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会丧失新发现的良机。

第二,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提高观察效率。

第三,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

第四,开阔视野,扩大观察范围。仅观察课堂实验是很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工农业生产中、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2、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之本

实验是创新之本。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在初中阶段,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索性实验不多,在教学中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做探索性实验的关键问题是实验设计。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如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产生氧气的“探究性”设计教材所设计的实验方法,不能检出氧气的存在。主要原因是:加热温度不够高时,反应速度不快;加热温度高时,水的蒸汽压又过大;两种情况均导致试管内氧气浓度过低且氧气又会随着水蒸汽不断逸散到试管外,使试管内蓄积的氧气不足以引燃带火星的木条,反会使火星熄灭。经教师引导,全班同学分析原因,讨论对策,用加装导气管的单孔塞塞住试管口,改用排水法,小试管收集气体检验,获得成功。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3、重思维能力培养,突出创新之核心

首先,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爱好、兴趣、特殊才能和特长。

第二、课堂教学要精讲精练,多采用讨论形式的学习方法,选题可多选一些综合性的习题、一题多解的习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探求解题方法,开拓学生创造性思路,诱发求异创新。如有两瓶无色液体,其中一瓶是蒸馏水,另一瓶是浓食盐水,区别它们的方法很多,请简要写出尽可能多的你认为可行的方法(至少写三种)

第三、考试时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考查的内容有,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新颖性、创见性、深刻性、分析和综合能力、鉴别及评价判断能力等。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课外实验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开发智力,丰富课外生活,激发学生研讨化学问题的浓厚兴趣。可用如下形式进行课外化学实验活动:一是组织实验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研究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撰写小论文,编辑实验资料等。二是开展化学游戏,寓实验于娱乐之中。应定期举办化学晚会,开展化学游戏活动,通过科学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统一来适合初三学生的特点,以提高实验技巧,培养创新精神。

3、还学生创新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想,统一的学习方法抹杀了学生的思维个性。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尝试错误。还在唯书是上的教学氛围下剥夺学生许多质疑探究的机会。今天,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把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探索、创新。

四、应用媒体,激发创新潜能。

化学是一门宏观现象后面蕴藏着微观奥秘的自然科学。宏观现象是它的特点,微观抽象性是它的难点。基于此,传统的课堂讲解法在新一轮课改中的弊端日益凸显,化学课程改革倡导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而多媒体技术能变微观为宏观、化静态为动态、易抽象为形象,因此,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比如,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抽象,初中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因此,我们在做完电解水的实验后,利用Flash软件,模拟了一段水分子分解,氢、氧原子重新组合,最终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动画,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好地帮助其掌握了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根本区别。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则能使学生一目了然。

当然,化学课程中,有些内容是学生能够看懂,或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因此这一部分知识可以不需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否则无异于“杀鸡用牛刀”。

教师应开发适合自己的教学课件。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实行“拿来主义”,将别人或从网上Down的课件东拼西凑,生搬硬套,这样只能是根据课件选择教法,而不是课件为教学服务,结果是本末倒置,影响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