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教育”理念;方法

一、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一)高校教育管理观念落后

当前高校的教育管理观念还停留在按传统经验和习惯进行管理及处理和解决问题的阶段。具体表现在部分高校缺少进行教育管理改革的举动。管理方法因循守旧,甚至宁可进行保守的管理,也不愿意进行大胆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的创新,使得教育管理一直原地踏步,无法适应和满足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对高级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管理停留在“管”的层面上,不注重为教学活动提供服务,也不注重发挥高校工会等各方面的智慧和作用,无法发挥教育管理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发展。

(二)管理形式缺少实效性

当前高校的教育管理弊病之一就是管理缺少实效性,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流于形式且尚未完善。使高校的教育管理仅停留在表面阶段。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增强教师责任心和教育科研能力。现有的规章制度虽然在保障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上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很多制度只是死板的约束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表面行为,无法发挥管理制度动态的、科学的管理效果,无法激发师生的自主性。即妨碍了教学的实效性、也无法发挥师生的教学积极性,还会限制师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管理结构缺少科学合理性

当前高校教育管理队伍的安排缺少科学性和合理性。部分高校把教育管理岗位当作安排“闲人”的位置,高校教育管理缺乏一支强有力的教育管理队伍。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限,无法使高校教育管理实现高效、高质的目标,在这样一个知识和观念日新月异的时代,落后的管理下的师生素质是可想而知的,无法满足人才竞争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久而久之,会导致高校声誉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生。

二、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我国白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启动了高校教育改革。改革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我国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理论已成为各行各业工作的发展方向,高校也不例外。为实现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高校除了采取通过扩招扩大学校规模,增加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外,还应对高校教育管理实行改革。因为,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质量和高校毕业生素质等问题已经凸显出来,成为制约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弊病。如高校只在学生数量上膨胀,没能及时以先进教育管理理念改善教育管理的方法、改进教育模式、改进教育管理制度。或者高校教育管理虽然进行了改革,却只重形式不重效果,只是“旧瓶装新药”,则势必造成高校教育管理滞后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速度。上述现状对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改革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二)是高校适应高校教改新形势的需要

当前高校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各种观念日新月异的时代,尤其是我国高校还面对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激烈人才竞争、优胜劣汰的社会形势。在这样一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高校只有尽快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下,尽快运用创新教育管理理念改革高校教育管理的制度、方法。在扩大招生数量的同时,运用科学的、先进教育管理方法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在校生的能力和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现行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进行教育管理的创新改革。

三、“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

(一)“创新教育”理念与高校教育管理的关系

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崭新教育理念,它是与德、智、体、美并存的一种教育思想、意识和方法。创新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否定,能够在高校的教育改革中发挥指导作用。创新教育理念在教育管理改革中表现为不仅能促进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学内容的变化,最主要的作用是能促进高校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首先,教育管理创新是创新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的具体体现。在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表现为:注重的是学生个性发展,要求教育管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平等自由地讨论问题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能发展自己的个性、潜力与爱好,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提供有利的条件。其次,创新教育理念是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理论指导。21世纪是一个创新型的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如果墨守成规就会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成为人才培养的阻碍。再次,教育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创新教育的成效。创新教育与教育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创新教育理念下的教育管理者应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和专业化的知识与能力;创新教育还要求教育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辩证地对待严格与宽松、原则与灵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二)创新型教育管理模式

创新型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需要从教育的内涵界定教育目标、层次结构、教育形式、办学机制、办学模式、社会环境。以就业观念的转变和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为背景和依据,通过高校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扩大高校的开放程度,以便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多元化、开放化、科学化的办学新思路。创新型高校教育管理的模式之一是人本管理模式。人本管理模式就是将人的因素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出发点,管理过程中强调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使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师生服务,并运用各种管理手段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的高校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在全校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专家、教授搞好学术研究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通过确立教师在办学治校过程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切实可行的激励手段,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形成全校师生主动参与教育管理,从而形成“不治”而“自律”的良好教育管理风气。激励也是人本管理的核心。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成就期望值高于其他行业的员工。因此,高校创新型教育管理应为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的成就感与满意度。

(三)创新型教育管理制度

创新型的教育管理制度有两方面的内容,即创新型行政管理制度和创新型学术管理制度。在面对当前的信息社会化、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等一系列机遇与挑战的情况下,我国高校进行创新教育管理改革的一项具体措施就是建立健全创新型行政管理制度。应在正确把握高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制定人文性的激励机制,以服务和满足师生的心理需要为目的,真正考虑制度的教育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能够在自主性的指导下,实现高质、高效教学,实现研究深度和广度的拓展。此外还应实行校、院、系分层负责制,使责权清晰,实现有序管理。在学生管理方面,通过实行学分制。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更合理、更高效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在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自由地选择课程,且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前完成学分或迟后完成学分而毕业,既保证学习质量,又可节约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费用。创新型学术管理制度主要是指对学术事务的创新、科学的管理,是管理者根据教学和学术发展的规律,依靠专家、学者对大学内部学术性工作开展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学位授予等管理活动。

(四)创新型师资队伍

首先,应健全制度,采取措施,严格管理。既要为高校教师创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条件,又要通过优厚政策和待遇留住人才。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应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奖优罚劣,并通过制度化考核,综合评价,采取分流、交流等方式,培养和选拔师资,保证教师队伍高素质。其次,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还可以通过引进人才、聘请各行业的精英,如德高望重的政府官员、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企业家、知名作家等作为高校的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创新教育理念范文第2篇

 

1 前言

 

在我国高校事业全面发展的今天,社会各界对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和实用性也越来越重视,并且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核也是非常严格的,如果继续按照传统教学理念中的重理论、轻实践意识的指导,则无法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这对于后期的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与高校就业率的提升都是非常不利的,需要及时进行创新教育理念的更新,以便于更好地指导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2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

 

信息化的推进极大拓宽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接收,在这种环境下如果高校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教学管理上的改进,必然会影响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与此同时,不断加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改进,这样才是增强本校学生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这种教学理念与技术上的创新所能带来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在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下,适当进行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当前各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就可以看出,教学管理效果较好的高校其培育出来的学生也是适应能力与专业技能都比较强的,极易受到各大企业的青睐;对于那些就业率一直不太好的高校而言,必定是自身管理或者教学中存在较大的偏差,由此可见全面推进学校的创新教育理念是有其必然性的。并且可以适当拓宽学校自身依靠教师管理的单一局面,不断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也是切实可行的。

 

3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不足

 

管理意识上的不足 这种意识上的缺失是长期遗留下的问题,不仅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对于教研团队来说也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与此同时,束缚性较强的管理制度的执行和改进对于高校管理的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影响,并且对缓和师生关系与日常管理政策的有效执行也有一定的干扰。

 

没有全面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发展背景下,学生与教师都将文化素养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在实践中无法很快适应角色的调整,无法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从就业角度来说也是高校教育管理缺失的一种表现。

 

管理停留在表面,其方法也存在些许不足 目前的高校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度来进行约束的,因而在管理方式上略显不足,并且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教师依然是管理的主体,这对于学生个性的展示和组织管理能力发挥都是有较大限制的。当代大学生需要从全方位得到发展,对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也是有影响的。

 

管理团队质量低下 许多高校对于教育管理的作用认识不够,甚至认为教育管理工作只需要做好表面功夫就行。教育管理是一项对专业要求较高的工作,它要求工作人员在业务上和政治上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然而现在高校中的教育管理者大都身兼数职,很少有时间进行管理理论研究,而且缺乏教育管理新理念,这就导致学校的教育管理很难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目标。同时,落后的教育管理也会阻碍教师和学生素质的提升,这种恶性循环不仅会导致学校教学质量下降,还会导致学校的名誉受损,毕业生就业率也会下降[1]。

 

4 加强高校管理创新教育理念的策略

 

不断加强创新教育意识的提升 意识对于人们行为活动的指导意义是非常明显的,并且如果应用得当,会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高校教育的管理必须要进行系统性的改进,这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从而实现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教研工作者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为学生自我管理与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

 

对于教学与管理的评价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创新,并且鼓励师生进行参与,可以通过不同角度的意见的提出进行综合改进,这样对于师生的共同进步与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有较强的作用。

 

对高校教育管理经营理念进行创新 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完善,但同时也加重了高等教育产业经营的负担,虽然国家每年都在增加教育办学资金,但这对于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还是有巨大缺口。因此,创新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经营理念迫在眉睫,应建立并优化高等教育产业运行机制,使经营管理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合理;在办学过程中,应以提高办学效益为主要目的,将重点放在加强成本管理上来;还要加强并扩展社会融资,建立面向全社会的自主办学机制,从而凭借自身良好的储备优化办学条件、扩大学校规模、维护高校可持续发展[2]。

 

制度的完善也是非常必要的 制度是确保高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前提,但是其制定的初衷则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校期间言行举止的文明化,这对于每个学校来说都是如此。但是在当前信息化的影响下,学生对于各种信息的获取和个性的张扬的需求都是比较高的,因此单一依靠校园制度进行约束是不可行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创新。这种创新可以通过责权的分散来实现,通过院、系、班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权力的下放,可以帮助管理更加有效进行。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机构的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校园管理中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校园管理的民主化[3]。

 

高校教育管理内容上的创新 这种内容上的创新可以通过素质教育、文化教育与创性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来实现。摆脱文化教育为主的单一教学管理方式,重点进行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其必要性的。社会各界对于人才衡量的标准不仅停留在专业技能上,同时也表现在与人沟通及协作能力的考核上,因此将这种素质教育与高校的文化教育共同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具备较好的文化素养及道德素养的人才在后期的社会实践中,会逐渐形成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这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通过相关考核形式的转变与成绩考核比例的调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并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各种新颖的构思进行实践,这些在实践中是可以实现的,与此同时还能很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团队的改进 教师作为高校教育一线的工作者,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并且具有一定职权的优质队伍可以极大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可以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依据各专业的教学特点进行区别化的教育管理方式的革新,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4]。也可以通过与管理效果较好的高校的交流,不断学习,吸取相应的经验进行自身的改进,这也是非常可行的,但是也需要把握好本校的实情来开展。

 

5 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于高校教育管理的需求也是时刻在发生变化的,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学校自身的创新教育意识及措施,从而确保高校教育的有效性和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不足必须进行改进,并且适当进行自我改进和学习也是有必要的,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把握,坚持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优质人才才是各大高校发展的终极目标。

创新教育理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创新教育;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5-48-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Shi Xiaolin

(Henan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Henan 450006)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main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were mainly discussed and analyzed, and the innovation mechanism and mod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s were discussed on focus. Based on the above, the innovative countermeasur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innovation education,innovative education,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concept

创新教育内容丰富,涵盖广泛。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尤其在创新动机和意识、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得到充分发挥。这种理念要求职业教师具有创新精神,通过创新型的教育环境、方法、组织形式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素质。职业教育只有依托这种理念,才能最大化提高教学效果,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1 创新教育的内涵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加快发展创新教育的全新教育体系,创新教育要求充分发学生挥主观能动性,善于认识并发现有意义的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方法。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又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更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按照人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用最合理的方法传递知识、训练能力、发展人格[1]。创新教育的内涵包括:

1.1 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过程通常是一种非智力活动过程,更多地体现在非智力因素。因此,非智力因素对创新活动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能更有效地运用创造思维,发挥创造能力,激发创造意识。创新人格的培养核心是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在实践中务实作风,培养学生无畏的胆识和浓厚的兴趣等。

1.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活动的目标是独特性和新颖性。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通常体现在流畅的思维、变通的思维、独特和新颖的思维,它能在短时间内及时调整自己或别人已有的设想,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对相同的问题有多种多样的联想并能提出别出心裁的设想,富有新意。

1.3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核心培养目标是积极探索推崇创新、求新求变追求创新。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有利于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和发挥创造潜能。“创新教育强调教育理念的创新性,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提出创新教育理念的三个方面,即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2]。创新意识要求学生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的知识体系,要求有效提高学生信息加工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发明新成果。

2 关于创新教育理念的相关研究

在实践创新教育中,创新教育是关于“创新”的教育,其研究领域是关于人类创新活动的知识或信息,“创新以他人的智力开发成果为基础,是一个收集信息、加工整理改造,形成新思想、新产品的复杂的智力活动”[3]。具体体现在科学发现、技术创新、技术发明,同时它也是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宗旨的教育,改革和创新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先进的科技硬件设备服务学生教学,基于最原始的教学模式上嫁接形象的可触及的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第一先进技术,为推动社会科技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的人才储备力量,提高了国家的科技竞争力。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育,创新教育是指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创新。有人认为,应当在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层面上去理解创新教育,研究核心从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转移到教育的文化革新功能。其涉及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原则和方法。教育评价标准的全面的、根本的变革,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的、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4]。

在创新教育的实践层面,我们可以将创新教育理解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一种有利于学生创新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实践。凡是体现这种教育理念和趋近于这种教育目的的任何教育教学实践,都是创新教育。这种理解,将使创新教育的领域变得广阔。着眼于以上理解和阐释,对于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的创新教育,这种表述更确切。即创新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它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唤醒和开发培育,形成创新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满足学生主体充分发展的教育。当然,创新教育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创新能力指标的量化仍有一些困难;职业教育领域内不同专业创新教育的目标分层还有待明确,特别是一些已经开始实验或探索的,学校如何深入开展,如何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深思和进一步研究。”

3 关于职业教育的研究历程及现状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地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回顾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百年:1904年,晚清政府以日本实业教育制度为蓝本确立了实业教育制度;1913年的民国教育部沿袭了该制度;1922年“新学制”实行仿照美国的综合中学制度,黄炎培等职业教育家一度梦想它能扩大职业教育的实施范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急剧的政治制度转变,引发职业教育制度走向苏联模式;“”十年,职业教育几乎被毁灭;20世纪80年代,职业教育重新开始恢复,打开国门后的职业教育实践者面对欧美先进的科技文明,又一次启动学习历程,德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职业教育模式相继被引入。

4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制约我国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劳动岗位全新调整、职业变动频繁。为了应对这些变化引起的从业者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的动态变化,职业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能满足社会需求和个性需求的职业人才,为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职业教育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受到社会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推动着职业教育不断地进行创新并得到发展。

4.1 传统文化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因素

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内涵对职业教育有着重要影响。传统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按照自己的内在逻辑形成相对独立和稳定的系统,具有很强的历史惯性。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选择受到这种历史惯性的影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必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人们传统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我国长期受“重学术、轻技术”等传统文化的影响,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在传统教育的发展中很难受到关注和重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被完全认同。二是传统文化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内容选择和培养模式。教育的一项基本职能就是文化传承,传递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创造的精神财富。教育离开了文化,就没有了传递的内容。因此,文化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教育内容的范围,人们的文化观、价值观和教育观则决定着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在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史文化和一定水平的技术文化,都可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但在当时的文化观和价值观的支配下,学校教育不可能选择作为形而下者的技术文化,而选择文史文化作为正式的教育内容。在当代,以技术技能为培养内容的职业教育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和推崇的情况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受到“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职业院校重视课堂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三是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选择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它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价值取向,使得人们极为重视“仕途”,教育成了培养各级官吏的工具。这种传统文化使得人们重视普通教育,而不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我国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学生和家长普遍感觉选择职业教育是一种无奈。

4.2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职业教育通过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而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在两者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就需要什么水平的职业教育与之相适应。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结构才能很好地发挥它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5 创新教育下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设计

教育发展总是以教育理念的更新为先导,然后在教育实践中引起巨大变革,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

5.1 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它是一种完全开放式的教育,充分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职业教育时空的整体性要求职业教育无时无刻向人们提供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服务。终身教育主张所有教育体系都是人们终生教育和学习的机构和场所,不管是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终身教育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每个人都受教育、每个人都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强调教育应当面向全体人员,给每一个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给每个人都提供生存和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使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职业教育提高自身不断发展的能力,它是体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手段。终身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人是教育的对象,人的持续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5]。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罗・朗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之后,人类社会才开始走向学习化社会,人只有接受教育并且保持学习精神,才能满足科技飞速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能够满足一个人一生中不同阶段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它的核心目标是自我完善,最终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更应尊重学习者的工作需求和业余爱好,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学习、完善自我。终身教育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体现在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教学时间的安排非常灵活,教学场所的选择都不固定以及教学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等多种多样。因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职业教育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5.2 倡导以人为本因人而异的教育理念

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终极目标,以人为本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以人为本”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是时展的产物,其意义在于将职业教育受益人群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教育的出发点,尊重人的个性发展,挖掘人的潜能,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随着人性的自我觉醒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成为必然。在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中,知识作为终极目的,学生是知识的附庸,被看成是被塑造、被加工、被施加影响的对象,这有悖与以人为本的教育人文精神。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为了人,受益群体是人。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依靠人,人是职业教育发展实践活动的主体。只有坚持从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出发,立足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转变教育观念,合理组织教育过程,进行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千安峰.普通高校教学改革中创新教育理念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20.

创新教育理念范文第4篇

创新 教育理念 饭店管理

饭店管理课程是在吸收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上,用创新精神去探索饭店自身的运行规律,从而建立的独立理论体。饭店管理课程要在教学设计理念创新和教学内容结构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与实践的融合,是现代饭店业发展的需要。

一、饭店管理教学设计的创新理念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教育要营造创新心理氛围,塑造创新人格,开发创新心理潜能、消除创新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旅游饭店对于饭店管理人才的需求标准是掌握旅游饭店管理知识、具有主动服务精神和经营管理能力、富有专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人才。饭店管理包括管理概念、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环境、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管理职能等,管理理念的演进过程。教师应以教材为讲课线索而又不做教材的奴隶,更要善于找出教材的不足之处,力求在教学当中有所创新。饭店管理这门课程,饭店管理的发展很快,在设备设施、产品构成、管理、服务、意识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多的新事物,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发展创新教育是必然和明智的选择。创新教育具有层次性、多元性和普遍性,创新的现实性决定了创新教育的生存性,创新教育是适合人本性的教育,是提升人生命质量的教育。饭店管理教学必须在改革的形势下注重创新理论教学。

二、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老师在教学中营造氛围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环境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建立开放型的课堂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可以巧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运用自己的饭店管理的知识,把学习的实践结合起来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如提出如何把管理的五大职能应用在饭店管理的过程当中,并组织学生讨论,让同学充分发表对未来发展方向如何应用管理职能等前瞻性问题的看法,多给同学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兴趣。实验表明,以成就为动机的学习坚持学习的时间会更长,对于差生更不能忽视,老师需要给以一定的肯定与重视在课堂师生人际关系上,应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民主,达到较为开放的教学氛围。

2.以理论教学为核心课堂教学模式

老师首先要广泛地采集与教学有关的信息资料,寻找有关课程理论的教学资料。将备用材料和教法与理论重点契合,精心设计教法,组织教学,寻找切入点。以“基础”为支撑,以兴趣为先导,以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为终极目的,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实施课堂教学,在固有的理论基础上,应结合百家之长,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侧重围绕饭店管理基础知识和管理理念知识的介绍,实施师生互动的案例教学法。

3.促使学生课外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在教学中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良好的师生关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长和教学,积极的情感能大大促进大脑工作,捉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课堂上可以布置学生写作带有研究性质的小论文,与课程内容有关联的也就是以所学的章节的内容为基础,结合当今饭店业的状况,于是学生就会对市内外饭店的调查,在收集资料和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与听学章节内容相关的小论文,使得他们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复述和记忆,更倾向于独立对未来饭店的发展进行探索创新性学习者能够遵循学习规律,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拓展思路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

4.多媒体教学在饭店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范围广泛;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学习的时间与地点;多媒体计算机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对学生形成刺激,迅速吸引其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媒体相比,可使人的思维过程更加形象直观,使原先仅仅只借助于文字描述的概念、道理等直观化,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能加强学生对这些东西的理解、记忆,增强学生对理论基础课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理论基础课变得有声有色。

三、饭店管理教学的实践创新

1.走进饭店,进行实习、评价与研究

采用参观、现场教学、见习、观看录像等手段,结合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组织学生考察本地饭店,初步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操作、管理环节和系统,培养学生关注饭店业的发展趋势及特殊现象,提高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饭店经营管理的能力。教师可以布置社会调查活动,适量安排学生收集相关的饭店管理新理念、新思维、新管理方式。然后,对学生提问他们对不同饭店工作的操作示范,服务额规程。让学生在观摩了操作示范后通过讨论、研究、对比找出其科学合理的地方及不足之处并探索服务规程和服务方式的发展趋势,提出改进意见和创新方法。

2.聘请校外专家、饭店管理人员来校讲课

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原则,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设计可以采用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他们有必要邀请有着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来自于饭店企业第一线的管理者和主要领导进行讲座。校外实习基地是指学校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旅游企事业单位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实习场所,学校应该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给学生更多更好的实习空间,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并掌握饭店管理的最新管理方法,为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走向社会迅速成才提供保障。

3.组织饭店管理模拟实践

学校要提供高质量环境的校内实习基地,充分发挥旅游学院饭店管理综合模拟实训室,让学生在实习现场结合各种案例中亲身感受并反复进行角色演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饭店实际问题的能力。然后由学生模拟授课、案例讲评等环节,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和点评,让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可以通过情景设置进行实操表演,销售客房、联络和协调对客服务、前厅的接待、程序和管理,熟悉饭店客房操作技能的操作和接待服务工作。并让全班同学发表评论意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一般技能又培养了创新技能。

四、结束语

在饭店管理的创新教育中,教师团队要具有先进的创新教学理念,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统一,要强调饭店管理的实用技术与管理理论的协调与统一,培养新一代饭店管理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苏莉.创新教育研究若干对策刍议[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

创新教育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人化”;理想信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19-03

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正如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因此,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加强其理想信念教育。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笔者选取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航天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八所广西主要高校1500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现状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问题全部采用单项选择题形式),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本文数据均来自本次调查。

一、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高命题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有体力、智力的发展,有劳动和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具有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念,因而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很充实的健全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崇高的理想,更是长期的实践过程。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各方面素质中居于首要地位,而理想信念是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第一要件,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灵魂和人生观的核心。调查发现,在“人生最最重要的东西”的“理想信念、知识、健康、金钱、情感、其它”六个选项中,健康排在第一位(38.8%),第二位就是理想信念(32.3%),其余依次是知识(9.7%)、情感(8.7%)、金钱(6.7%)、其它(3.9%)。在对待“理想信念”的看法上,四个选项的排列依次为,“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成才的精神支柱和动力”(49.9%)、“现在大部分大学生较有抱负、志存高远”(29.4%)、“现在最重要的是考虑怎样赚钱,理想信念只是无意义的政治名词”(12.5%)、“现在大部分大学生较为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信念”(8.2%)。可见,除了健康这个“人之本”外,“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绝对重要地位,它足可以左右人的发展轨迹。同时说明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理解十分正确,视之为人生支柱和动力。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分析

1.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高度认同感,深切感受“发展”的伟大力量。我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在这样的理想指引下,我国的发展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不断繁荣、社会不断进步,国家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得到大学生的普遍公认,并且认为“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一条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个原因排在四个选项的第一位)。大学生对“发展是硬道理”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感悟到了“发展”的伟大力量。确立这样的理想,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大学生,大学生对祖国的感情日益深厚,在“对自己祖国的情感”上,回答“非常热爱”和“比较热爱”的占91.5%。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毋庸置疑,对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高度认同感。

2.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体现在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并彰显“人本特色”。在“学习的最终目标”问题上,大学生第一个选择的就是“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为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更好地发展,80%的同学希望自己能达到硕士以上学历。这样的学业理想是和目前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现实相一致的。在回答“您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时,排在第一位的是“商界精英”(33.4%),其余依次是“业务骨干”21.4%、“其它”18.3%、“政府官员”15%、“尚未确定”12%。这告诉我们,大学生十分现实,更加注重自身的积累,更加强调需要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人本特色”更加鲜明。难怪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商界精英,如此受到大学生的热捧。在回答“当理想信念与现实冲突时您将怎么做?”时,大部分同学选择了“视现实情况而定”的选项,占74.9%,远远高于“坚持理想”、“放弃理想”和“其它”这三个选项。说明大学生不会“死守”既定的人生理想,而是要根据现实情况做出调整,这并不是大学生的理想不够坚定,而是注重现实、彰显人本的重要体现。

3.大学生有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决心,立志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生理想明确,表示在大学期间要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立志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怎样实现人生理想?”问题上,绝大多数同学选择“自己努力为主,别人帮助为辅”(77.9%),其余依次是“全靠个人奋斗”10.5%、“顺其自然”6.7%、“别人帮助为主,自己努力为辅”(4.8%)。说明同学普遍有着“我的未来我做主”的思想,同时适当地得到别人帮助也是必要的。所以,大学生在选择“大学期间应该怎样度过?”时,普遍认为要“珍惜时间,全面提高自己的内在综合素质”、“多涉足社会,以便锻炼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86.2%)。在“您目前的学习状态怎样?”问题上,排在第一位的是“较为充实,能把握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表现出大学生十分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度,立志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4.大学生对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满怀信心,同时也充满期待。在共和国的发展史上,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我们翻身解放、改革开放、生活奔小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观念已经深深扎根于每个国人心中,在“对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看法”上,依次为“永远不会变”(46.3%)、“目前不会变”(37.4%)、“很难说”(16.4%)。在“共产主义能实现吗?”依次为“能”(46.8%)、“很难说”(35.5%)、“不能”(17.7%)。由此看出,认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会变”的超过8成,大家对共产党是满怀信心的。当然近四成的同学认为“目前不会变”,还有接近四成的同学认为共产主义能否实现还“很难说”,说明大学生对共产党又是充满期待的。的确,党在我国革命、建设、发展的道路上起到了绝对领导作用,但是不同的时期,也都有着挫折,就目前而言,也有许多值得改进和改善的地方。目前,强调科学发展,创建和谐社会,就是我党执政为民、取信于民的英明决策。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1.用“人化”理念改革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必须转变以往过多强调大学生必须讲究奉献的“物化”教育观念,为“注重奉献的同时,更加尊重学生自我发展需求”的“人化”教育理念,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大学生的自身潜能。当大学生的个性心理、性格、兴趣、意志、气质等个性因素得到健全发展的时候,他的发展必将更加全面,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会得到充分彰显。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选择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愿望。从调查中看出,“名人名言故事”的教育被成为最受大学生喜爱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排在第一位,占32.4%),带根本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必须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在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上,必须采取多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容易为学生接受的形式。调查中发现,“传统的公共理论课教学方式”被排在五个选项的最后(11.5%),“其它”,却被排在第一位(29.3%),排在第二位的是“专业教师的课堂渗透”(25.3%)。因此,应该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其现实而又合理的需求,用更加灵活的方式,以“人化”理念为主要内容改革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用发展眼光看待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您最喜欢的名人”中,选择的排序为,57.5%,比尔盖茨33.5%,张海迪4.8%,雷锋4.0%,由此看出,大家十分关注人格魅力,同时对商界精英也十分仰慕,而对于“为了实现理想而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坚决与病魔斗争”的张海迪、“为人民服务”的杰出代表雷锋,大学生则不怎么喜欢了。大学生喜欢,就因为他有着远大的理想、杰出的才能、卓越的品格、非凡的魅力;喜欢比尔盖茨,说明他们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单纯奉献型转向了更加“利我”的务实型。大多数学生把“商界精英”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同时证明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改变。当然,在大学生看来,衡量理想信念教育的首要标准也是发展的,当前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能否推动社会的发展”(排在四个选项的第一位,占34%),如果能够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那么这样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卓有成效的。所以,大学生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是积极的、深刻的,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3.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血气方刚,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他们在追求美好人生理想的同时,也越来越要求彰显个性,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大量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任何工作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综合的教育系统工程,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正确处理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既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注意其个性发展,要努力在大学生基本素质普遍得到提高的同时,使每个人都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在依法从教的前提下,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并立足这样的现实,让大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发挥、自由得到最大的满足、自身价值得到最大的实现。

4.增强大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努力提高大学生科学理论水平。理论是理想的向导、行动的先导。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科学的理想信念来自彻底的理论。科学发展观蕴涵着极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准则,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一个十分彻底的理论,对于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有助于大学生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人生目标,能很好地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对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科学信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应该看到,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有着低位性、嬗变性、不稳定性、多层次性、务实性的特点,他们处在价值取向多变的年龄阶段,对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极不稳定,有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判断,会因为听了一场学术报告、老师不经意之间的某句话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而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因此,我们要不断增强大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将之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使之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使大学生们懂得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努力提高其科学理论水平,从而不断增强其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王锐生.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3]吴德刚.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2008,(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创新教育理念范文第6篇

一、什么是创新教育

何为创新?所谓创新,简单来说可以用三个成语表述,即“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有无相生”。“无中生有”,指的是在没有的情况下创造可能;“有中生无”,指的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再次改变、更新;“有无相生”则是基于前两种情况的综合体,它不仅意味着创新的本质,更具有哲学的辩证统一关系。“有无相生”既指明了创造是创新的起点,又指明了创新是创造的核心。“创新”与“创造”意义相近,均以打破原有固态,造出新的事物为目标。但不同的是,“创新”强调在固有基础之上推陈出新;“创造”强调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重新发明。创新教育的目的正是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去探索未知、挑战未知,从而养成开拓进取、勇于冒险的求知精神。因此,从广义上来说,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新志向、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增长创新才干、开展创新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称为创新教育。

二、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强调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充分揭示了创新教育的实质,是素质教育赋予创新教育的深刻内涵,也是时代赋予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构建一种主体学习体系,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其宗旨是帮助每一个人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和充分地发展,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激发人积极的思维活动,开发人的潜能,其与创新教育的宗旨相符,因此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提倡创新教育的优势

创新教育的实现并非孤立无援,它需要和其他的思维教育在形式和高度上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激发一个人的创造能力。提倡创新教育,首先在于它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创新意识。作为个体,只有在强烈的意识推动下,才能对新的东西产生兴趣,从而树立目标,释放激情。因此,创新教育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前提,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学生的求知和探索精神,并指导学生从创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客观存在的事物中寻找规律,提高自身创新思维能力。提倡创新教育,其次在于它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因此,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的文体本质,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中形成迁移。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创新教育还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渗透能力。学习是学生阶段的主要任务,传统的教学存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弊端,学生作为被动者只能从老师处获得知识。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并形成思维定势,毫无创造力可言。面对各类交叉性学科,学生缺乏技巧性学习,整体把握和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创新教育在这种教育现状下,可将科学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创造中联系交叉性学科的渗透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轻松完成教学目标。

四、创新教育的实现措施

(一)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创新的价值观。创新的价值观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在整个社会进步和学生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己任,把不断探索、推动社会进步看作是自己的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现阶段的教师必须要将以传承为主的教育职能转变为以创新为主的教育职能;将以传播知识为主的教育职能转变为以培养创造能力为主的教育职能;将以训练标准化个性为主的教育职能转变为以培养多样化个性为主的教育职能;将以封闭式教学为主的教育职能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育职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出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运用探究式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观察研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就能够更自觉、更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将自己的创造个性渗透于研究探讨教材过程中,实施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以敏捷的思路,深厚的文化底蕴,正确的审美价值,优美的语言,饱满的精神,优雅的举止进行教学,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时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劳动的环境,充分调动和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大力提倡教师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并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学生要有创新意识

1.探索精神的培养。它要求学生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动地记忆刻本和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取结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任何科学知识都是人类艰苦努力,不断付出的结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2.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新组合的独特和新颖标志着创新。西蒙顿在《科学天才》一书中讲到:“天才们进行新颖组合比仅仅称得上有才能的人多得多,天才们就像面对一桶积木的顽童,会在意识和潜意识中不断把想法、形象和见解重新组合成不同的形式。”课程学习中知识的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的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未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三种层次的重组目的在于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学科内容进行自学,把进入现代社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重新组合,融会贯通,运用这种重组的知识解决复杂问题,从而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创造意识包括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险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创造潜能,在适当的教育之下,它可能在每个学生身上得到体现和发展。

创新教育理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中学数学教育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20-02

1 前言

当前,基础教育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在学校,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这一主渠道进行的。它要求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掌握有效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引导中学学生的有效学习。

2 新世纪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要求。自17 世纪初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往往把掌握的知识量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唯一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社会的到来,能力开始为人们所重视。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时代迈进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的加剧趋势日益明显。从80年代初开始,人们更重视从人类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来思考人才培养问题,在重视知识、能力的基础上,突出了对高素质的要求。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处于不同的层面,为此,21世纪人才的培养要特别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3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而学习新课改的精神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改革就是要创新,如果不创新课改就毫无意义,所以每个参与课改的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首先具有改革精神。要立足于创新,突破多年来已形成的传统教学的心理定势和旧框框,去够建新课程的教学模式。”由此可见,创新在课改和教育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谓创新教育,简言之,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1]。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是当今中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就结合当今中学中学数学教育,谈谈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转变教育观念,为创新教育提供前提

在教学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3.2创造创新环境,为创新教育营造氛围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中学数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中学数学教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中学数学教学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

3.3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3.3.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中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更新观念,及时做好角色的转换,明确认识新课改理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2]。

(1)目标教学:目标是一人奋斗的归宿,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的努力追求。于是笔者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

(2)竞赛激学:争强好胜,使学生对中学数学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3.3.2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中学数学教学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笔者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进行中学数学课程综合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提出恰当的笔者综合设计课题,这些课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难度;二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综合设计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

创新教育理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 体育教学理念 体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247-01

前言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石,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阶段,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一任务的基础。它肩负着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任务,是必须加强和改进的。近年来,随着创新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涌现出许多新的体育教学方法,这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活动,也成为教育工作者一直高度关注的切入点。

1.创新教育理念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创新教育既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具体举措。

2.创新体育教学理念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坚持育人为本,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学习的主体。创新体育教育就要不断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尤其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体魄强健共同发展。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使学生体会到掌握科学的健身运动方法是体育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更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创新体育教学方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体,老师讲,学生听,没有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育运动中,从而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随着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高校的体育教学理念也开始发生了转变,教学将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必将进作出相应的改变。

3.1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

树立创新的理念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体育思想和观念正面临着挑战。高校应树立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追随时展的潮流,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体育创新意识的形成。

3.2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体育意识是指在一定环境或者条件下,人们对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及其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的总和。在高校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在于体育兴趣的培养。学生能按照自身爱好选择上课内容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最有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也能使学生逐步理解到锻炼对于人体的短期与长期影响,有意识地使自己的体育活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并不断尝试新的体育活动,培养新的爱好,掌握新的技能,逐渐形成系统的理论化的体育理念和高层次的体育意识。

3.3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的创新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的人才保证。体育教师的素质高低与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如果只强调加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促进身心发展而忽视教师队伍建设与教研能力的提高,体育教育事业是不能健康发展的。所以,学校要优化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思想,并随时更新知识,加强进修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是当前深化高校体育创新的必要措施。

3.4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教学创新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手段,发挥多媒体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优势,结合学生性格和自身兴趣合理教学,重视学生能力和品质的培养,探索一种适合于学生全面发展,符合时代对社会建设人才需要的体育模式。

3.4.1“以学为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刘骢红也指出:“以学为主就是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学生、学习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育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但是,“以学生为主体”不等于一切服从学生兴趣,因而要认清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主体性发挥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而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都能充分发挥。

3.4.2教学方式灵活。老师课上得生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体育教学也才能有显著效果。因此,应放松教学管理的“氛围宽松”,教学方法做到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让学生在积极、欢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与技能。但这并不是让教师放纵学生,因此也要求体育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根据教学任务认真进行教学设计,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处理好宽松的教学环境与严格课堂管理的关系,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的同时,认真做好课堂管理工作。

3.4.3“审美”就是整堂课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体育并不仅仅在于运动本身,还要求培养学生在体形、动作、行为及心灵上的美感。音乐、舞蹈与体育本来就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按照边歌唱边游戏这种方式进行体育活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进体育的发展,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文艺等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