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外语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外语教学;学生学习;听说读写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28-01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常深思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兴趣,有动机,有自信心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既有客观的情境因素,也有学习者自身的主观因素,如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情感态度影响着学生的注意力和努力程度,也影响着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坚持性。另外,恰当的学习自信心和正常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也是提高学习效果必不可少的因素。明白了这些,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呢?
1.培养兴趣是外语教学成功的基础
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是学习积极性的起点。学生对外语学习是否有兴趣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师资水平的高低、教材的难易程度、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师和学生对外语学习目的的界定、教师操练程度的适中和学生接触外语的程度等。为此教师要从这些因素入手,从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接触外语的程度,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2.适时地推动学生学习动力的增强
所谓动机是一种有需要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在一定范围之内,动机作用的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当动机作用处于适宜强度时,学习效率最佳;当动机作用的强度超过一定界限时,学习效率会下降。从现实来看,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不强的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①外语非母语,不具备学习所需的社会语言环境,使学生除了课堂以外难于学习;②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条件不够完善,也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情境;③升入初中后,新开课程较多,学生难以兼顾;④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造成部分偏远地区学生不重视外语的学习,拒受过多的外国文化感染。面对这些状况,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不应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它更是我们与外界交流、拓宽我们视野的一种工具。而在学习过程中,多创设外语问题情境,使用多样的外语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鼓励学生使用外语作为交流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分体验使用外语交流的经验,也可以开展学习评比竞赛,让学生们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给予及时、客观的评价,鼓励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
3.让学生们树立起高昂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外语学习至关重要。自信心强,敢于面对问题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机率远远大于自信心弱,羞于表达自己的感受,焦虑感过重的学生。另外,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技能、身体素质等都不尽相同,教师不能简单地以学习成绩高低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要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多给学生自练实践的机会和接受老师同学们评价的机会,注重学生有效发展。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法创造出愉快和谐的课堂气围,并要求自己和学生们采取宽容的态度,正确地对待发生语言错误的同学;其次,允许学生间存在差异,让学生们在学习时有自我适应阶段;再次,课堂操练前要首先让学生们明确操练的方法和目标,确保学生们会练会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既注重听说读写,又注意不同阶段侧重
阶段侧重原则是英语教学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恰当运用好会对教学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进行全面训练,但要在每节课以及每个学习阶段都做到全面训练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应该在各个学习阶段略有侧重。而阶段侧重的原则应该是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具体来说,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应以听说训练为主,利用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较强的特点,加强听说的训练,并在听说的基础上开展读写的训练。而到了中级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让学生适当进行阅读训练,扩大其知识面和词汇量。最后是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学生比较重视阅读和写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突出阅读练习,尤其是多进行泛读练习(Extensive Reading),并指导他们开展写作的训练。
5.信为先,学在后,情感策略贯穿主旋律
关键词 外语教学 流派 现状 趋向 创新
外国教学法流派纷繁多样,我国在外语教学方面也在积极进行探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国教学法的借鉴,我国的外语教学正在大胆创新。
一、外语教学法的流派
外语教学实践促进了外语教学法的产生。外语教学法的形成既受语言学派的影响也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随着社会的进步,语言研究的深入和各种语言学派的出现,外语教学流派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语言学家和教学法家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等教学方法。翻译教学法(Translation Method)的优点是利用母语能够清楚透彻地向学习者讲解目的语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文章理解能力。直接法(Direct Method)强调口语,它是在对传统的翻译法的批判中产生的教学法,其优点是重视口语教学和语言训练。听说法(The Audio Lingual Method)与直接法有相似之处。它的语言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听说法认为口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由各种小的语言单位按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结构系统,可以将复杂的语言归纳为有限的句子结构类型,并将其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内容。认为掌握了这些句型就能举一反三,理解和表达大量的句子。视听法(Audio—Visual Method)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于法国。视听法在借鉴直接法和听说法的多方面长处的基础上,在外语教学中广泛采用了电教设备,帮助学生从日常情景中感知语言。
二、我国外语教学法研究的现状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外语教学法呈现出众多的学派,一些旧的方法被抛弃或加以革新, 而一些新的方法则不断地形成,每一种教学法学派都各有其优缺点。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一成不变的,最好的办法是将不同的教学法学派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外语教学法的发展现状是针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兼收并蓄和融合其他流派的优点和长处,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法体系。这一趋势在80~ 90 年代显得尤为突出。多元化的观点站在了外语教学法的最前沿。“多元化就是弄清各派教学法的针对性和适应范围,在不同的条件下,根据不同的对象、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等而灵活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我国的外语教学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至今还没有找到一种最佳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条件、教学对象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取各家之长,舍各派之短,把我们的外语教学水平推向新的高度,在实践中创造出适合我们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
三、当前外语教学法研究的趋向及意义
现代外语教学法研究的一个趋向是研究重点的转移。人们过去对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多集中在教的方面,认为只要教师掌握了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好课堂活动,教学就会成功。因此,过去外语教学的研究和描述多是有关教师的具体做法。但事实告诉人们,很难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随着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和深入,人们对外语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慢慢地转到了学习者身上。这些研究的成果,加深了我们对学习者学习语言过程的理解,能提醒我们注意对不同的学习者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二个趋向是把教学方法的改革扩大到教学大纲的改革上。教学大纲上承教学思想、教学计划,下接教材教法,居于一个重要的中心位置。因此,大纲的改革必然会牵动外语教学一系列的改革。第三个趋向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改进,现代外语教学向着多媒体方向发展。现代外语教学法的最新特征,就是需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法,并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只有了解外语教学法的历史演变,了解当前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向,才能使我们明确外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外语教学法的借鉴与开拓创新
纵观外语教学法的发展与变化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创立的,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各种研究都未能提供一种完美的外语教学方法。我国的外语教学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前主要采取了习惯上称之为传统教学法的翻译法。80 年代以后,拌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而输入我国的各种教学法促进了我国外语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时代的需要和教学的变化,要求外语教学工作者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机动灵活地借鉴和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的不同特点,采取不拘一格之法,选择最优的教学方式。如在讲解翻译技能和写作实践的过程中借鉴了翻译法,进行听说训练时选用了视听法中的一些操作方法,根据课文体裁、题材与内容的丰富多样性或交替使用两种教学方法,或将几种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利用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各种英语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根据学生的思维总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展开的思维规律,教材的内容、目的、要求和编排特点以及学生的外语水平,应该对一些授课内容采用集中、串联、循环式的教学模式,即有意识地突出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把教材中零星的、杂乱无章的知识以不同形式纳入到系统结构中来,为学生搭建一个清晰完整的理论架构。
认真研究外语教学法,注意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借鉴与选择已有的外语教学法,同时大胆地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实践证明这种机动灵活、多元互补的教学方法行之有效。
总之,外语教学法的选择要适合我国的教育现状,这样才能最大地发挥其优势与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正东.李少伶.英语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 2003
[2]张正东.外语教学论著自选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摘要】新世纪需要复合型人才,许多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对各自国家的外语教学逐步进行调整和改革,逐渐地从孤立的、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将语言教学与内容教学相结合,出现了“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教学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形成了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和浸没法。 笔者以为,以下凡个方面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加深对外语学习目的认识;2)要充分意识到语域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3)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4)实施“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要兼顾学科内容和语言形式。 一、改革背景 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与发展不断地对外语教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外语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新要求、新需要,这一矛盾就会推动外语教学不断地进行改革,不断地向前发展。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是其主要特点。这就对21世纪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在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许多国家对21世纪的人才在外语方面的需求作出预测,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对各自国家的外语教学逐步地进行调整和改革。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国外的外语教学或第二语言教学逐渐地从孤立的、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将语言教学与内容教学相结合,出现了“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integration of language and content learning)。这里所指的内容既包括学生在校所学的学科内容,也包括学生感兴趣的非学科内容。 除了时代对外语教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之外,这一外语教学的逐步调整和改革也是外语教学本身发展使然,是与外语教学相关学科,诸如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的发展密不可分。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外语学习目的的新认识、外语学习的基础、语言与人的认知和社会意识发展的关系、语域理论。 这四个方面都与交际功能法教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交际功能法的语言理论基础又主要来自于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和Halliday的功能语言理论。 “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是由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Hymes)针对乔姆斯基(Chmsky)的“语言能力”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乔姆斯基提出的能否造出合乎语法句子的语言能力,而且还包括他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由此他首次提出了包含“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的交际能力。Halliday的功能语言理论认为,语言的主要功能有七个: 1.工具功能:用语言获取他物; 2.调节功能:用语言控制他人的行为; 3.互动功能:用语言与他人交往; 4. 人际功能:用语言表达个人感情和意义; 5.启发功能:用语言学习和发现; 6.想象功能:用语言创造一个想象的世界; 7.表达功能:用语言交流信息。 交际功能法自从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培养学生外语交际能力早已成为世界各国外语教学的目标。 交际功能法是一种外语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它以通用外语教学为主,即教学内容以日常使用的语言为主,培养人们获得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外语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而当今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专业加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要求他们具备能在专业领域里运用外语进行交际沟通的能力,而不仅仅只是掌握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许多西方国家开始实施将语言教学与内容教学相结合的改革实验,从而产生了“语言和内容融合学习”。出现这一改革趋势是因为外语教学界对外语学习的认识产生了四个方面的变化: 1.对外语学习目的的认识: 自从世界上出现外语教学以来,人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外语学习的目的有不同的认识。这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认识过程。人们的认识水平一方面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受制于与外语教学相关的一些学科的发展水平,尤其是语言学的发展水平。 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由各种小的语言单位根据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结构系统,因此,学习语言就意味着掌握从音位到句子的语言基本单位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则。20世纪40年代,以此作为语言学理论基础的外语教学法一听说法,以语言形式为纲,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把掌握语言结构作为外语学习的主要目的,而忽视语言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自动化他说出某种句型,但却不善于结合情景进行交际活动。 听说法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外语人才,这就迫使外语教学界努力寻求新的教学方法。 功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逐渐为外语教学界所接受。功能语言学把人看成是社会的一员,并调查研究人是如何学会语言的以及如何利用学会的语言去同周围的人进行交际的。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最本质功能。20世纪70年代,以它们作为理论基础的交际功能法把培养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目标。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外语教学。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对外语学习又有了新的认识。研究发现,当人们意识到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能在有意义的、重要的社会情景中进行交际时,这时的语言学习是最有成效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语言来交流他们已知的和他们想知道的信息,交流他们的情感和愿望。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是有差异的。对在校学习的中小学生而言,在学校环境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是他们交流的主要内容。因此,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的内容就为外语教学或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外语学习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语言学习的基础。 研究还发现,当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外语语言本身时,学生对这样的学习常常缺乏学习动机。但当外语成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时,学习外语意义就大不相同了。理解用外语编写的学科内容成为促进学生学习语言的一个有效的动机,但前提必须是学科内容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基于对外语学习目的的新认识,许多国家对外语教学方式作了一些调整,开始实施“语言和内容融合学习”。“语言和内容融合学习”中的内容既包括中小学所开设的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也包括学生感兴趣或他们认为重要的任何内容。 2.外语学习的基础 外语学习或第二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相结合,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重要的、有趣的内容,不论是学科领域的还是其他方面的,都为学生理解和习得新的语言结构和句型提供了有意义的基础。同样,在真实的课堂交际环境中,学生就学科内容进行交流,就他们感兴趣的其他话题或题目进行交流,也为学习新语言的交际功能提供了一个交际目的明确、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环境。在缺乏重要交际内容的环境中,在不真实的交际环境中,语言只能被当作一个空洞的或毫无实际交际内容的、抽象的概念体系来学习。很少学生会对这种没有任何实际功能意义的语言学习感兴趣。 3.语言与人的认知和社会意识发展的关系 母语习得是自然而然地与人的认知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龄前儿童和年龄尚小的在枝学生,在语言、认知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语言是认知和社会意识得以正常发展的重要媒介。孤立地教授外语或第二语言是将语言与个体其他方面的发展割裂开来。而“语言和内容融合学习”能将这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机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语言学习就成为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在认知发展和社会意识发展方面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4.语域理论 把语言教学与真实内容和真实交际结合在一起,也是语言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虽然有些语言学家,如乔姆斯基继续强调各个民族的语言有其共同点,但是其他语言学家却指出,语言还是各有其特性的。专门从事语境语言研究的专家强调指出,在不同语境中所使用的语言,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存在很大差异。例如.许多研究者发现,学校环境中使用的语言与非学校环境中使用的语言有差异。 研究还表明,在某个特定的学科领域所使用的语言不同于在其他学科领域所使用的语言。例如,机械学英语不同于生物学英语。机械学主要介绍机器构造、机械原理等,这些都属于事实性信息。用语言反映这些事实性信息时,就多使用一般现在时。在讲解机器构造、机械原理时,没有必要引出施动者,因此,被动语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机械学英语中使用得比较多的语法现象。然而,当使用生物学英语来介绍动植物的进化时,就会出现各种时态的变化;而且,许多情况下生物是动作的执行者,那么,被动语态就不会象在机械学英语中使用得那样多。因此,各学科中使用的语言,除了词汇有差别外,其语法现象和句子结构也会有差异。那么,出现下列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即在一种情景下懂得如何使用语言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懂得如何在另一种情景中使用语言。“语言和内容融合学习”将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认识这些反映不同学科内容的语言使用功能,并在交流中,根据各具体学科的特点,自觉地遵守这些语言使用规则。
转贴于 二、两种“语言与内容融台”的学习方式 外语教学或第二语言教学中出现的这种逐渐地从孤立的、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将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相结合的改革,也促使教学方式方法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形成了两种“语言与内容融合”的学习方式: 1. 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在非语言学科教学中,外语被作为教学语言来使用。这种教学方式经常用于中学阶段,因为中学生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外语语言能力。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所选用的外语各不相同。 奥地利、芬兰、德国和荷兰等国的学校使用英语来教诸如地理、历史、音乐或体育课。也有的学校使用英语教一些职业技术课。 荷兰有些规模较大的职业学校,在某些专业领域,如旅馆管理,使用法语或西班牙语来教授一些课程。 在卢森堡,德语和法语都是教授学科知识的教学语言。 作为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手段,芬兰在20世纪90年代初采用了“内容语言融合学习”(Content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方式。在较短时间内,这一新的教学方式得到迅速传播。90年代中期针对“内容语言融合学习”所进行的一次调查发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职业学校在进行某种形式的“内容语言融合学习”的教学。在1996年对中小学的调研中发现,有5%的小学(1~6年级)、15%的初级中学(7~9年级)和25%高级中学也在进行某种形式的“内容语言融合学习”的教学。在大多数学校,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是英语。采用“内容语言融合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的规模不尽相同,从少量、有限的英语接触(如一个短期课程或十几节课)到课程的大部分都使用英语进行教学。 在澳大利亚,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有使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计划。这些学校使用的外语包括汉语、法语、希腊语、意大利语、日语、高棉语/柬埔寨语、马来-印尼语、波兰语、西班牙语和土耳其语。这些教学计划分布在各个教学阶段上,但大多数是在小学阶段。这些教学计划与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来教授一些学科的教学计划被一起使用。 2.浸没法(immersion) 浸没法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和内容融合”的教学法。其教学目的主要是掌握学科内容。学生是通过掌握符合他们所在年级水平的学科技能和学科知识来习得语言技能的。 加拿大从1965年就开始进行浸没法双语教学实验,用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对讲英语的学生实施法语教学。自那时起,浸没法在北美许多地方被采用,也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浸没法。 在美国,浸没法教学所涉及到的语言包括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和汉语。 在这三十多年里,除了在美国有很大的影响之外,浸没法也陆续被其他国家进行研究和实验,现已被公认为是最成功的外语教学方法之一。许多西欧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浸没法。 在奥地利和荷兰,越来越多的学校实施了类似于加拿大的浸没法进行教学,它们称之为“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大多数教学计划涉及到的第二语言是英语。 在德国,许多学校在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实施所谓的“通过外语来学习”(learning through a foreign language)的教学计划,半天使用德语学习,半天使用外语学习。这些学校使用的外语包括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波兰语、俄语、现代希腊语和土耳其语。 浸没法是比较成功的外语教学法,它给了外语教学界很多的启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当外语教学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时,学习外语的效率要比孤立的、纯粹的学习语言的方式高,因为只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使用语言来实施真实的交际行为,才能使他们的语言学习产生良好的实际效果。 第二,能给学生提供广泛交流机会的教学方式对语言学习有益。 研究表明,参与浸没法教学的学生在法语阅读和听力测试中的成绩与母语是法语的学生一样好,但他们很少能在说和写的输出方面取得与听和读输入理解方面同样好的成绩。 对学生口笔头输出技能所做的详细分析表明,尽管他们所掌握的口笔头技能能保证他们有效地完成交际任务,但还是存在弱点。例如,与母语使用者相比,他们所使用的语言里的语法结构简单,冗余现象少。母语使用者有许多方式表达同一个意思,而浸没法学生的表达方式较少,经常只有一个。他们的语法学习和使用,容易受英语语法的干扰。浸没法学生使用法语时,少用习惯用语。虽然学生所使用的语法和句法正确无误,但常常不符合母语使用者使用语言的常规。尽管学生能达到交际目的,但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上还是有欠缺。导致这一结果的部分原因是课堂教学没有给学生提供进行广泛交流的机会。在课堂上,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言。即便是发言,也经常是对教师的提问作出回应。 要想弥补浸没法学生在表达方面存在的缺陷,就要在教学中使用能把形式训练与交际活动结合起来的各种方法。所选择使用的各种教学活动要达到交际法教授语言的四个标准:即目的性、交互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 第三,课程设计时要兼顾学科内容和语言形式。 Swain(1988)搜集和分析了浸没法教师使用法语教不同学科的材料。他发现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法语句型种类很有限,纠正学生的错误更多地集中在学科内容上,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各科教师在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时,常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各学科教师为了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学科内容,在教学中所采取的与学生沟通的交际策略常常以学生已经具备的语言技能、语言水平为准,因此,学生在学习学科内容方面,很少遇到来自语言方面的挑战。毫无疑问,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无益。 为了更充分地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浸没法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地提供可以让学生模仿的、比较复杂的语言,并设计一些需要学生使用比较复杂的语言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课堂教学活动。总之,必须仔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任务,以便帮助学生学会和使用语言的某个形式。如果没有系统的计划,各学科教师各自为政,会提供不系统的、甚至零散的语言形式。而如果根据学科内容的特点,各学科协调一致,有系统地将教学重点分阶段集中在某些语言结构上,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法水平。有一点必须要注意,提高对语言形式的注意力,并不意味着忽视语言交际和语言意义。 三、几点思考 为了满足新世纪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许多国家对外语教学作出了调整和改革,采用了“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的教学方式。笔者以为,以下几个方面或许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要加深对外语学习目的的认识 人们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真正的交际场合进行有实际内容、有实际意义的交际。外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这种交际能力。 我国许多中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持久的兴趣。这里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从初一到高三的六年中,学生很少有机会把英语当作一个有用的交际工具在真实的场合来使用。他们学习英语的唯一用途就是考试。 我国缺乏使用英语的环境。我们在英语课堂上给学生练习所创设的情景也大多是人为的。我们可否借鉴“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的方式,在电脑、物理和化学等科目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给学生提供一个在真实的交际场合,有意义地使用英语的机会,让英语真正变成一个交际工具。 2.要充分意识到语域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不同的学科有自己使用语言的独特之处,它们在形式和功能上都存在差异。学生很难在外语课上习得这些差异,他们只能在相关学科的学习中去体验、去模仿、去学习。在交际中自觉地去遵守相应的语言使用规则。 3.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 国外的实验证明,当外语教学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时,学习外语的效率要比孤立地、纯粹地学习语言的方式高,因为只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使用语言来实施真实的交际行为,才能使他们的语言学习产生良好的实际效果。 尽管我国的英语教学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少慢差费”依然非常突出。如何提高学习效率,从根本上改变“少慢差费”,这是我国外语教学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难题。我们可否借鉴“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的方式,在全国各地有条件的学校,尝试既开设英语课,又在电脑、物理、化学等学科用英语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使一批各门学科成绩优秀的学生尽快地脱颖而出。 4.实施“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要兼顾学科内容和语言形式 实施“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学科内容,但也不能忽视这一教学方式的另一个目的一语言学习。因此,除了外语课制订的语言教学计划外,各门学科也应有符合学科特点的语言教学计划。这样,教师在授课时就不会迁就学生的语言水平,仅仅在学生已有的语言水平范围内使用教学语言,而会根据教学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拓展学生的语言知识,与外语课教学形成互动效应。 在语言教学方面,各门学科之间还应根据教学计划,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齐心协力共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 另外,我国许多大学招收的外语专业的本、专科生,基本上是偏重文科的高中毕业生。在大学外语系所接受的教育大多是语言文学类的。他们毕业后,到中学任教,教英语尚可,用外语教某些理科的课程很困难。因此,大学外语系招生是否可考虑招收一些高中学理科的学生,或文理科兼收。这样可满足我国部分中学对双语教师的需求。
转贴于
[关键词]反思 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外语教学
一、反思性教学的内涵
关于反思性教学的概念,迄今说法不一,熊川武教授在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指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并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出发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与自我发展的新途径,它的内涵是深刻而丰富的。
1.反思性教学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和指向性
反思性教学的目的在于有效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借以提高教学质量。它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主动去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反思,积极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方案,制定新的教学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发展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主动地进行思考与分析,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地进行回顾和反省,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发展,这种自我发展包括:增强自我反省观念,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强化探究问题能力,发展师、生,师、师双向合作。这样才能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对教学理论做出新的建构。而且教师在教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又使教师“学会教学”,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学者型教师。
二、在外语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的必要性
1.在外语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在教学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研究并逐步认识到:教学研究的目的和本质在于追求更合理的教学实践。而反思性教学恰好被认为是现阶段人们的认识所能达到的合理的教学方法之一。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进一步自觉的象征,标志着由心理学与伦理学以及教学理论等学科支持的人类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进一步提升。
2.在外语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教学是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新外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育要以人为本,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和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开发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作为教学改革主要实施者的教师,其自身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而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各种实践尝试中,“反思性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并被认为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的教学实践形成影响。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以符合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并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3.在外语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教学是促进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1)“反思性教学”有助于使外语教师成为研究者。21世纪教师角色正在向研究型教师转变,而研究型教师体现在他的教学研究和反思上。在反思性教学中,外语教师除应具备外语教育语言学基础知识和言语技能外,还应具有较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和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并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自己在教学中做出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反思,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使教学和反思有机地结合,并转化为教学行为。
(2)“反思性教学”能够端正外语教师的教学态度。传统的外语教学认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是依赖外在的指导、模仿和简单的经验的积累,其实不然,除了上述条件外,还要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经过不断循环的反思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成为一个真正的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成长。
(3)“反思性教学”有助于外语教师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作用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反思能帮助教师理智地思考自己的教学,研究教育对象,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把反思的理论恰当地运用于个性化的教学中,适当调整、优化自身的教学行为来组织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变经验型教学为反思型教学,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如何进行反思性外语教学
反思性外语教学就是指反思性教学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外语教师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出发,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做出的决策及由此产生的后果,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反思性教学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环境,通过许多形式和手段来实现。一般说来,自我内省和集体协作反思是教师教学反思的主要手段。
1.内省是教师个体重新思考自身固有观念的过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都形成了一定的定势。内省可以使教师开始重新思考某些观点。这一过程有助于教师寻求重新解决问题的办法。
内省的常见的操作方法是写反思日记。根据需要,反思日记可以有课后反思、教学日志、随笔札记的形式。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显出动态生成性,通过日记的形式把自己上课时的情况记录下来,并进行不断地反思、总结,从而使教师提高对教学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察觉能力,对自己教学工作重新认识,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反思的内容包括:反思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评价、反思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反思教材内容的把握与处理等。
2.集体协作反思就是以集体为单位建立的一个综合的、有机的反思体系。它不是对集体行为的反思,而是指在集体中的反思。运用集体的力量和资源在最大范围内给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补充相关的知识,可以使教师相互间取长补短,形成生动活泼的教研氛围。集体协作反思常见的操作方法有:一是师生互动。主要包括学生记学习日记或问卷调查法。二是师师互动。主要包括课堂观摩法,观看录像法,合作研究法,专家听课法等。
通过以上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和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探讨,笔者认为反思性教学充分体现了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外语教学中运用反思性教学的理念,既适应时代和教学改革对外语教学的要求,也促进教师自身各个方面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没有反思的教学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学,离开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及其反思中的提高,教学改革的实施也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熊川武.试析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2000,21(2).
[2]孙南南.反思性教学及其对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影响[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12(4).
[3]李唯.反思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陈彩芬.反思性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和归宿[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3).
[5]孙静.反思性教学与高职英语教学[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9(3).
关键词:语言;文化;外语教学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特征之一,是人类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语言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传递文化的方式,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本身所具有的诸如语音系统,文字系统和特殊的语法结构等特征,即可被看成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为了能更好的掌握一门外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其文化进行相对全面详尽的解读。事实上,这种有关文化的教学,即便没有特意安排,无意中也会有涉及。本文从探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为起点,旨在为外语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二、文化
从词源来看,“文化”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culture”,包含拜神和耕作两层意思。处制土地开垦、植物栽培;后来扩充为表示对于人的身心、尤其是艺术和道德能力的培养;进而泛指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司联合,2001)。
文化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不仅仅是物质的东西,诸如组织、学校等,而且包括非物质的东西诸如思想、语言等。戴炜栋和何兆熊编著的CourseonGeneralLinguistics中,将其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对于泛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切活动方式和活动成果,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而狭义的定义是侧重指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是指在一定的共同体范围内生活的人们不同程度上共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趋向和性格特征等等(129)。
三、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历来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语言文字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其中即有历史的文化积淀,又是现实的文化镜象(张汝德,2007)。语言本身是文化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语言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特征,包括其历史和文化背景,人们的思维模式,社会行为和社会方式。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同时,语言又受制与文化,反映文化。语言,包括其本身和使用方式都不能脱离文化以及其所依附的民族而存在发展。语言是由人类创造、使用和发展的,离开了使用语言的人类就无所谓语言;而语言的产生又使人类有了文化,成为人类文明的表征。语言的这种双重功能及特征,确定了语言与文化是统一的整体,具有三个同一性,即:主体同一性,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化,都是人类创造的;归属同一性,语言与文化都属于社会和民族,不属于个人;习得同一性,语言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也不是与生俱来和父母遗传的(王德伦等,7)。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中所体现或蕴含的文化元素是不可分开。学习语言不能仅仅局限于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等语言系统自身,更要了解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如何运用语言反映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因为文化差异的关系,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每个单词都认识,却无法理解某一短语或句子意思的情况。比如这样一个句子:
Everydoghashisday.
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可能很难领会其中的含义。事实上,如果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会知道在英语中,dog的形象一般不差,常泛指个人。上句的意思既为:人人皆有得意日。
同理,英语国家的人在学习汉语时也会有种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理解上的偏差和失误。比如,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在描述一个人很红的时候可以用“红得发紫”这样的短语。此处的红和紫其实并不是他们所熟知的简单的颜色词“red”和“purple”,而是指流行和非常流行。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述方式,很难有有人可以说得清楚,它已经成为汉语的整个体系的一部分,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四、外语教学探讨
社会文化习俗作为母语干涉的社会因素,在社会中有其广阔而深厚的存在,有些甚至不宜被觉察或注意。外语教学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交际并且是得体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当然不光指语言能力,还包括对与语言使用关系密切的社会文化的熟悉和正确理解。一个人即使掌握了词的用法,句子的构成规则,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做支撑,也很难在交际中获得理想的交际效果。所以语言教学不仅是对语言本体的教学,还应包括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指与人类交际或外语教学有关的知识的传授,也就是研究两个社会文化的相同和差异之处,使学生对文化查系有较高层次的敏感性,并把它用于交际中,从而造成圆满成功的交际(司联合,103)。作为教师应该重视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计划的切入文化知识,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克服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语用失误和理解偏差,另一方面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相对而言,文化的东西因为其独特之处,比较容易吸引人的兴趣。
因此,在进行语言文化教学时,首先应该注重对外语词汇的讲解。不仅要知道一个词所具有的概念意义,还要分析其蕴含的文化意义。比如,英语中peasant不是如字典中所解释的那样,仅仅指农民,而是暗含了“粗鲁、未受过教育、社会地位地下的人”这样的涵义。单词中蕴含的文化因素是相对比较容易捕捉和发现的。比如中国学生在第一次接触“Christmas”这个单词的时候,便会或通过老师的讲解,或通过查阅资料,逐渐了解圣诞节这样一个具有西方文化色彩的节日以及它附带的背景知识,包括起源、习俗等。
其次,更应注重对文化本身的探求,不仅是对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还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入详细的了解,加强对文化敏感性的培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流障碍。事实上,有些文化是不直接影响交际的,比如一个国家的历史或社会制度,但是有些却会造成误解甚至不良效果。比如,中国人会以“吃了吗?”作为见面时的第一句话,其功能类似于打招呼而非是个问句。但是英文文化只会将其理解为邀请对方去吃饭。
五、结语
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如此紧密的联系,想要学好一门外语,就必需深入透彻的理解它所负载的文化信息。而不同的民族因其不同的地理环境、民族习俗、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各民族文化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特征,是一个民族的真实写照。异国文化间存在的各个方面的诸多差异,在语言学习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把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放到同等高度,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减少文化错误,减少语用失误,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外语学习者对目标语的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3]工德春.多角度文化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昊有富.外语与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þ994
[7]李宇明.语言学习与教育[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8]李美伦.跨丈化交际与语言教学[J].中山大学学报,1994,(4)
[9]司联合,《过渡语、语用能力与文化教学》,《外语学刊》2001年第2期,102页到106页
[10]王德伦,王慧莉,刘文宇:《浅谈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课程与教学》2001年4月,9-13
[11]王秉钦.论东西方思维方法差异及其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12]张朝宜.文化像座冰山.军事谊文出版社.1999
鉴于国内高职高专学生外语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了帮助国内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外语,本文结合理论和问卷调查来阐述情感因素是怎样影响外语学习的,从而使学生能更加高效、愉快地学习外语,同时也为英语教学提供参考。本文问卷调查是在100个大专生中进行的,对研究情感因素与外语学习有较强的代表性。
在一定程度上, 情感因素是外语学习最原始的动力。本文将为国内学生在外语学习中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寻找一条科学可行之路,并为外语教学者提供一条可参考之法。
关键词:情感因素 外语学习 动机 焦虑 兴趣 移情
引言
长期以来,大多教师片面地重视知识的传授,但是他们忽视了对外语学习具有动力作用的情感因素。学生花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英语,但是效果不佳,甚至某些学生出现过度焦虑、恐惧、厌学等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高尚情操的培养。“情感是维持学习动力的助推器,出现障碍必然导致学习的停滞。”(王初明,2001a:12)虽然早在20世纪,国外一些专家学者对情感因素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但是他们大都把情感因素分开论述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1 情感因素的概念和分类
为了更好地论述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以下对情感因素进行定义和分类。
1.1 情感因素的概念
情感因素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因素的组合体。情感(affect)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里感受和情绪体验。情感因素在外语学习中有着与认知因素同样重要的作用。“语言学习,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认知过程,主要是通过诸如感觉、直觉、思维、想象、注意、记忆等认知活动来完成的。但情感对于认知活动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伴相随,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而且互为目的和手段。”(李银仓,2005)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认为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交织在一其的同义过程,谁重视“情感教学”这一“非正式课程”,谁就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而这种内在驱动力会激励学生最终走向成功。
1.2 情感因素的分类
一直以来,对情感因素划分方法各有异同。一般来说,情感分成两大类: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积极情感包括自信、自尊、移情、动机、兴趣等等;消极情感包括焦虑、紧张、失望。Jane Arnold(1999)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情感因素分为两大类:学习者个人的情感,包括焦虑、抑制、人格和动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感,包括移情、课堂上的互动、文化差异等等。前期学者论证过情感因素影响英语学习,但是大部分学者只是论证单个具体的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很少论证哪些情感对英语学习起重要作用,并一旦它们发生变化,其他的情感因素也会随着它们而改变。
本文将对哪些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起重要作用进行论述,并且通过问卷调查,结合理论,分析情感因素怎样影响英语学习。现将对影响外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逐一进行分析,并就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调动情感因素以提高教学质量作进一步探讨。
2 问卷调查结合理论,分析情感因素怎样对英语学习产生影响
历史上,在外语学习中,有关专家提出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之说,也有一些专家也提出了其他的学说。美国人本主义心里学家,Carl.Rogers, 认为当学生情感产生作用时,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应地得到调整。直到20世纪,学者们开始关注情感和认知。
2.1 问卷调查和结果
为了测试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本了一问卷调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证实某些情感因素是否会转化成其他的因素。问卷调查是在荆门职业技术学院随机抽出的一百名大专生中进行调查的,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其效度和信度是可以获得的。
下面是问卷调查的原始数据:
以上的问卷调查结果是根据科学的数据分析得来的。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出: 90%学生认为一些情感因素能转化成其他的情感因素,特别是转化成动机。并且调查结果显示焦虑、抑制也可以转化成动机,对英语学习造成积极的影响。从数据中我们还可以得出,在这些情感因素中,只有抑制不能大部分都转化成动机,而其他的因素则可以。
2.2 理论和问卷结合分析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随着人本主义和认知主义心里学的盛行,人们开始意识到情感因素的重要性。但是很多语言学家都主张认知和情感相辅相成。不同的学者对认知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在心理学上,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意识、记忆、推理和言语。其他一些学者认为认知是感知、学习和推理的结果。
Damasio(1994)对情感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Damasio得出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对认知过程的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的理论。这个理论被Schumann(1990)应用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中。
并且很多学者也结合了理论对单个的情感因素进行逐一进行分析,有的分析过于绝对,比如有的专家认为抑制只对第二语言产生负面影响,更不可能转化为动机。根据问卷调查显示,抑制可以转化为动机,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正面影响。在兴趣、移情、焦虑、自尊、抑制这些情感因素中,兴趣转化为动机的比率最大,其次分别是移情、自尊、焦虑、抑制。从此可以得知要提高高职高专的学生的英语成绩和水平,兴趣是关键。在教学中就发现,很多大专生一到英语课堂就瞌睡,或是做其他功课,或看课外书籍,学生的这种现象比在其他课堂上出现的机率要高很多。从问卷调查中发现,是因为学生对英语没兴趣,从而没有学习动机。
在这些因素中,其中焦虑和抑制被很多人误认为是完全的消极因素,从问卷调查中发现,有71%学生认为焦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转化为动机,20%学生认为抑制可以可转化为动机。出现这种情况是与高职高专学生这个群体相关的,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比那些本科学校学生要差,动机强度要低,所以一定的焦虑和抑制会让他们的动机强度变大,促使他们提高英语的学习。
结论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情感,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施加压力使学生的焦虑转化为动机,从内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得学生体验英语学习的趣味,感受学习的愉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大大提高促学习的效率。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积极的情感因素,那将激发学对英语极大的兴趣与激情, 提高学习英语的效率,激发学生不断学习英语。 同时,我们应该避免消极的情感因素阻碍外语的学习。
参考文献:
[1]Arnold, J.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New Yro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Corsini, J.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M].New Yro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 1985.
[3]Damasio, A. Des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 [M].New York: Putnam Press, 1994.
[关键词] 中外外语教学 相似 差异
引 言
我国的外语教学,在近些年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进步,学习外语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以及国家的重视程度都是世界上少有的,但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也因此突现出来。比如戴炜栋所提的“费时低效”、“哑巴英语”和朱望认为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下”,及“一壶烧不开的水”等等。但实际上这些问题可以说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在世界范围内多数国家同样存在。如张立新和李宵翔发现中国学生的自主能力总体稍优于西欧学生,因此也不必把中国的外语教学说得一无是处,优点全无。笔者认真阅读了有关国外外语教学的一些文章,颇值得我们重新反思。刘毅从课程模式和课程内容方面详细介绍了英国高校外语的课程设置;杨欣欣以雅典大学为例介绍了希腊的外语教学情况;陆效用介绍了《美国21世纪的“5C”外语教育》和李正栓、索磊在《美国外语教学模式给我们的启示》介绍了该国基于其“5C”教学目标指导下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成果评估、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情况。张文友捕捉到日本英语教育的改革动向和日本各界从“学习英语”到“用英语学习”的概念转换。本文通过横向比较中国与英国、希腊、美国、日本等国的外语教学状况,揭示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比较彼此之间的差异,以期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中外外语教学的相似之处
中国与英、希腊、美、日这些国家的地域、国情、文化、教育等现状都不尽相同,而比较他们的外语教育,却也不乏相同之处。外语教育大都经历了由不被重视到非常重视的转变过程。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没有严格、系统的外语教学课程准则和成果评估方法及语言政策,而且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不需要学习外语就能够完成中等及中等以上学历教育的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外语教学受到极大的重视,学外语人数逐步上升,如1997年31%的小学开设外语课。这种变化是美国上下观念发生转变的结果。过去的大国思想认为不需要学英语以外的语言,而现在他们意识到学外语对于个人及社会乃至国家都会带来很多好处[1]。
日本在1993年以前,外语教育仍然是不注重听说,而偏重语法知识的灌输,强调阅读能力。1993年新的中学英语大纲中提到全面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特别是2000年多次召开英语教改讨论会,决心将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的。由此可以看出教改的力度及被受关注的程度[2]。
在重视程度方面,我国在教改以前,由于设备、师资、语言理论及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存在限制,但1999年修订《大学英教教学大纲》,2004年正式颁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其间还实行教改试点及“一条龙”改革等项目。
中外外语教学的差异之处
1.进入大学后学生可以有更多的语言选择
美国大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为目标。比如,进入大学后,总有一部分人希望从头开始学习一门或几门新外语,而学校开设若干种基础外语课程供学生选修。在加拿大,大学的外语课不作为必修课,但学生可选修的外语语种却非常多。而在我国学生在中学学什么语言,上大学必须继续学,并且是必修课。如果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或有某种其他语言需要,就得自费自学。如果大学能给他提供多个选择机会,也许他会有更好的外语成绩和更满意的大学生活。澳大利亚的语言政策强调促进国家向多元化社会发展,因此外语学习也扩展到既包括欧洲语言又可以选择多种亚洲语言如中文、日语、印尼语和韩语[3]。而在我国,除了上世纪50年代强调学习俄语,中学外语课程全部改为俄语外(必学科目),现在基本从小学到研究生学习外语这18年期间,英语仍是必修而且是唯一外语,别无选择。没有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加以考虑。
2. 大学阶段以专业外语为主,不再开设基础外语
希腊私立学校已经为公立学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补充,进入大学以前,学生英语基础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交流已不成问题。而进入大学后,开设的是学习时间长短不一的专门用途英语(ESP),如:经济学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生物英语等。学校的俱乐部为满足学生对其他语种的需要和兴趣,开办短期或长期英语以外的外语培训班,如法语、西班牙语等等[4]。在德国,双语教育开始于小学阶段,他们半天使用德语学习,半天使用外语学习,外语种类也非常多样: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波兰语等。在卢森堡,德语和法语都是教授学科知识的教学语言。作为移民大国的澳大利亚、加拿大的各级学校都有双语教学计划。
虽然2001年8月,教育部已经下发了有关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规定,力争三年内,用外语教学的课程达到5%-10%,但是双语教学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上的偏差。如在课堂上说一定比例的外语就是双语教学,甚至将双语教学作为招揽生源的招牌。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外语能力的教师非常有限,学生理解英语的水平有限,学生在似懂非懂的状态下勉强维持,双语教学流于形式[5]。
3. 重视外语学习方法及策略的培养
【关键词】改进;外语;教学;方法
欧美地区国与国的交流容易,得益于语言的相近和通用语言(英语、法语)的普及。汉语虽历史悠久,有许多优点,使用的人数达十几亿,我们要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要刻苦地学好她,掌握她,运用她,也只有学好我们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才有助于学好外语、用好外语,但汉语对外国人来说毕竟学起来比较难,使用的国家也比较少。为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更好地发展,便于交流和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扩大国际的交往和合作,学习和掌握英语等外语对中国人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对外交往迅速扩大,对外语和外语人才的需要更加突出。相比之下,亚洲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甚至孟加拉、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国由于英语比较普及,对外交往就比较容易,而且成了它们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和吸引外资的一大优势。我国由于英语等外语普及不够,影响了对外交往的规模和效率,也吃了不少亏,对我国许多优秀文化和科技成果对外交流合作也受到很大制约,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后进的地区甚至制约了对外开放的进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普及外语和培养外语人才,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目前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亟须研究改进,我国在各阶段的教育(基储高教)对外语教学一直是重视的,开课很早,课时不少,从中学(有的从小学三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很多学生经过八年或十二年的外语学习,然而大多数学生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这说明我国的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因此应当重视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工作。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用较少的时间,使学生学习掌握更多的外语知识,提高外语水平。外语教学中的教材问题、教师问题、语言环境问题等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可能还是教学方法问题。
我总是在想,什么时候我们能找到一种适合于中国人更有效的学习外语的方法就好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有个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并用了一个星期天的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他在北京介绍他的教学方法的录像,看后感到很高兴。张思中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的一位特级外语教师。张思中外语教学法是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有效的,为我们改进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提供了一项可贵的经验。
对于教学,我不是高用,但根据我们自己学习的体会,张思中老师的教学法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利用青少年记忆力好的优势,集中一段时间,用科学的方法记忆大量常用词汇,熟背经典课文,然后再通过反复阅读、翻译,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掌握文法,强调按照记忆的规律,通过反复和循环,加深记忆;注意调动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性、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趣味性,还有一条就是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自信心。我们中国人在学习外语方面有不少优势,只要方法得当是可以事半功倍的。张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在长期实践中(将近四十年时间)不断总结和完善的,在几十年的探索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老师也参加了这方面的研究、试验和推广工作,并作出了不少贡献,甚至有新的创造和发展,所以说,这种教学法也是许多老师共同努力探索的结晶。这种教学法符合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实际情况,不仅适用于中小学生学外语,我看对成人学习外语也是有效的;既适用于英语,又适用于其它某些外语,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现在提高外语教学水平还有一 个难题是教师队伍问题,而张思中教学法恰恰对教师水平的要求并不高,只要经过一段培训,一般外语教师都可掌握,解决了我们师资问题上一个人的难题。总之,它比较符合中国国情。见效快,容易推广。
正确的理论对指导实践是十分重要的,但正如《实践论》中讲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断理论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我们不论搞现代化建设,还是搞教学改革,都要提倡实践、实验。凡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取得了好的实际效果的经验、方法,就应该加以肯定,进行总结、提高和推广普及,使之在更大的范围产生更多更好的效果。这里还要强调一下,一种好的经验、作法并不排斥其他好的经验和教学方法。我们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学术上可以有不同意见。但不要因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和争论影响了对基本上是好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的推广。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张思中老师的外语教学法,扩大推广面,要采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编制计算机教学软件(在制作外语教学的音像制品及计算机教学软件时,要注意尽可能采用母语国的教师的录音,以便外语的发音更加准确),加快师资培训,提高外语教师的业务能力,下一步还要研究教材和教学体系问题。
国家教委和所属的中央教科所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希望你们坚持不懈地继续做下去,进一步总结、完善、推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争取在一 两年内取得更多的经验,然后在更大范围推广。真理是没有终极的。任何一种好的教学理论和经验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张思中老师的外语教学法的研究、探索也并未终结,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学无止境,教也无上境。希望张思中等老师戒骄戒躁,努力实践,继续不懈探索,以总结我们自己经验为主,也要吸收国际上的好成果,逐步形成一套更加适合中国人学外语的有效的方法,为提高中国人的外语水平,扩大对外交往,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初中英语教学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梁仪 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