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启发式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启发式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学生;启发式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83-02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一千多年前韩愈在《师说》里讲的这句话,几乎成了教师职业的定义。时至今日,仍有中小学老师常常以“传道受业解惑”者自居,却不知韩老先生说的“传道受业解惑”,本不是指的中小学老师。韩老先生在《师说》中说得已经很清楚:“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所谓童子,应相当于中小学生,这些童子在韩老先生眼里,是谈不上“传道受业解惑”的。因此,高校教师更适合这一身份。以笔者之见,教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教”,另一方面为“学”。而传、授、解,分明只是强调教,以一副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的姿态,有一定的灌输色彩,它只有单向的传递,没有双向的交流。要“解惑”是必须要学习的,但“学”不一定必须“从师”,“从师”而“学”只是学习的一部分,或者一小部分。可见离开了“学”就没有老师,而离开老师却有“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才是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与注入式教学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前者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广受好评的教学模式。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研究正常人体的构造,属生物学形态学课,是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医学名词中,人体解剖学名词占20﹪~30﹪,因此人体解剖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之一[1]。人体解剖学的内容在基础和临床医学中应用广泛,但其难记、易忘,学生苦不堪言,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差,严重影响后续相关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学习[2]。人体解剖学是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密切相关的课程之一,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要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由于它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把临床病例或影像学资料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形成以学习解剖结构为中心、以临床资料为引导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带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问题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要素,因此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师在设计启发性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材料以及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经验等因素,最好是处在学生知识“边缘发展区”的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够解决大部分,又不能全部解决。以问题串联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把问题一一解决。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提出。可以在教学开始设置一个大的问题,尽量涵盖整个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小问题,形成递进台阶,不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思考。

比如,在学习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交通途径时,可以先让同学自己查找肝硬化或肝癌晚期的一些临床症状,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腹水、便血、海蛇头样改变等等。在此基础上,再来讲解具体的交通途经并解释上述现象,由于晚期时门脉高压导致这些血流发生异常,导致相关的吻合部位血流增加,比如食管静脉丛处静脉曲张,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直肠静脉丛处静脉曲张,导致便血,脐周静脉网处静脉曲张则称谓海蛇头样改变,进而可以再问为何称海蛇头改变,可联系希腊神话中女妖美杜莎的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声波传导途径时,可以问学生是否有过录在录音机内自己唱的歌放出来时为何不像自己唱的,进而解释气传导途径与骨传导途径,听别人说话时主要通过气传导,而自己听自己说话时,不但有气传导途径还有骨传导途径,这样学生就能很好理解;在学习颈动脉窦时,可以问学生为何在格斗过程中被别人砍击颈部会昏迷,进而讲解颈动脉窦的位置及压力感受器的作用,解释颈动脉窦在砍击时,受刺激会引起降压反射,引起大脑血供不足,从而造成昏迷;在学习桡神经走行及作用时,可以问同志的右手是啥样的?再讲解他因为从马背上摔下来,肱骨体骨折,而桡神经恰好走行于肱骨体背侧的桡神经沟内,骨折时的骨片损伤桡神经,桡神经由支配上肢背侧的肌肉,所以伸的功能丧失,表现为“垂腕”症状;在学习胸腔内的结构时,先让学生说说胸腔内有哪些结构,这些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又是如何,再向学生展示临床X线胸片和胸部断层扫描图像,给学生设置问题,这就大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学习的后续部分不断插入影像图片,逐个解决学生的疑问;在讲解内囊的位置及分部穿行结构时,让学生收集偏瘫患者的症状,即对侧半身浅深感觉障碍,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双眼对侧视野偏盲,伸舌歪向健侧,口角歪向患侧,进而讲解内囊中穿行的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皮质核束、视辐射、听辐射等重要结构,损伤皮质脊髓束则导致对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失去上级神经元支配,而导致对侧肢体骨骼肌的硬瘫,损伤丘脑中央辐射则导致对侧半身浅深感觉传导通路中断,从而无法产生相应感觉,损伤皮质核束使对侧舌下神经核失去上级神经元支配,其支配的舌肌功能丧失,伸舌歪向健侧,损伤视辐射导致双眼对侧视野偏盲,同时问学生为何听辐射损伤没有听觉障碍?进而解释听觉传导通路时双侧传导,一路不通,行另一路;再比如,在学习胰头的毗邻关系时,可以把胰头癌患者从发病到确诊这样一个过程引入到教学中去;在学习颅内外交通孔裂时,可以让同学思考为何有七窍流血的说法,让他们解释出现这一症状的解剖学基础;在讲股四头肌起止点及作用时,可以问孙膑获“膑”刑后为何要坐轮椅,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股四头肌肌腱包裹膑骨后附着于胫骨粗隆,“膑”刑时,股四头肌肌腱被割断,股四头肌作用丧失,而其作用为曲髋伸膝,为走路时的主要动力来源,因此孙膑获“膑”刑后只能坐轮椅。从患者症状入手,利用课堂所学的解剖学知识一一解释出现的一系列症状。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启发式教学的效果十分显著。

因此,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充分地利用临床上典型的病例和资料。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临床病例资料,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和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做到充分和准确。在课堂上,教师要不断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灵活驾驭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疑问尽量在课堂中放大并解决,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形成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顾晓松.人体解剖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衣昕,金国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解剖教学效果[J].中外医疗,2009,28(32):6-9.

基金项目:南通大学医学院教学研究课题(Y2009-05)

启发式教学范文第2篇

【摘 要】在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就得有效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证明:教学中所设启发点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学习效果

在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就得有效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证明:教学中所设启发点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情境教学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

首先,我们在课前应该精心设计,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2、5的倍数特征》这个内容时,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熟悉场景。课件出示一组秋季趣味运动会图片,谈话引入并介绍今年新增的有趣的项目:五人两足游戏和两人三足游戏。这两个项目背后分别隐藏了5的倍数特征和2的倍数特征两个知识点。这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想了解的项目,给学生学习自主选择权和优先学习的权利,愉快地接受新知。

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注意新旧知识的异同点,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让同桌之间互说一句带“7的乘法算式”的话,学生说:“我家有7张椅子,他家也有7张椅子,一共有14张椅子,算式是7×2=14。”“二(1)班在校广播操比赛中排成5排,每排有7人,一共有7×5=35名学生参加比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的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二、在讲授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启发式教学。

新课改重视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数学教师应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于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引导更应成为必要的教学手段。“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师在教学某一具体问题时,始终应用了师生对答的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

第二,在讲授新课时,要注重教学给学生学习方法。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

第三,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分析教学内容,采用新思路解决问题。例如,小学生在学习三位数的乘法时,教师要让小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突破对三位数的计算,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小学生练习:23×5,23×15,然后再提高到123×115……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理解三位数的乘法计算要领。

三、重视精准点拨,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小学的数学有较强的系统性,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对原有知识的复习,提高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学习新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数学问题的关键,实现对小学生有效启发和精准的点拨。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教师可通过指导“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的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让小学生自己通过验证来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也可以点拨小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教师把握好课堂上的学习进程,适当巧妙地点拨,可以使小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和顺畅,也提高了小学生活跃的思维。教师在课堂上不断设置有利于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然后通过师生的讨论让小学生不断获得启发,最后他们自己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四、精选习题,把握适度。

教育学家莫洛佐夫曾经说过:只有具有一定困难的学习情境,才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每授完一节课,对于练习题(作业)的设计可不能掉以轻心,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代表性和启发性。使练习题(作业)真正做到由掌握知识向培养能力方向转化。

例如,在讲授完人教版六年级“圆柱的体积计算”这一节课后,我给学生设计了以下练习(作业):

(1)已知圆柱的底面积是12.5平方分米,高7分米。求它的体积。

(2)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是62.8厘米,高5分米。求它的体积。

(3)在一个边长是7厘米的正方体中切出一个最大的圆柱体。求剩下部分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通过以上三道练习的设计,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解题合理、思维严谨的良好习惯,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启发式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启发式教学;德育

语文是语言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利用启发式教学应从这一科的自身特色出发,把启发的重点放在对“人”的心智培养和对语文的感悟力上,要打破过去那种单纯地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付出努力的惯例。所以,启发性的教学怎样“启发”固然重要,而“启发”什么则更为重要。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期,学生由于受网络的影响,加之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思想教育非常困难;和孩子的家长沟通难,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就落在我们老师的身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育中,首要的是思想教育。而进行思想教育,空洞乏味的宣讲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很重要的身教之外,还需要各个学科的渗透教育。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使许多宝贵的德育资源白白浪费了。众所周知,启发式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指在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使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态度,能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去充分理解所学的内容,并且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中去促进其发展。那么,如何全面认识中学语文中的启发式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运用启发式应该抓住学科自身特色

我们知道,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语文是语言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而对学生来讲,它所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写作实践中,则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形成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特长。因此,利用启发式教学应从这一科的自身特色出发,把启发的重点放在对“人”的心智培养和对语文的感悟力上,要打破过去那种单纯地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付出努力的惯例。所以,启发性的教学怎样“启发”固然重要,而“启发”什么则更为重要。语文教材的内容中有很多思想教育的素材。如爱国方面的《黄河颂》、《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那磅礴的气势,那雄浑的气概,还用教师去宣讲如何去爱国么,只要教师在授课时能满怀激情,充满了爱国情感,自然会感染到学生的,这就是渗透,还有亲情方面的如《纸船》、《背影》等,革命英雄方面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海燕》等,这需要教师首先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情感,并被它深深地打动,才能在教学中流露出来,从而感染学生,这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做起来不一定容易,因为这些文章虽然很好,但毕竟我们很多老师已经教过很多遍,产生一种麻木之感,教不出激情,感染不了学生,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思想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

2 启发式的适用也有其具体要求

我们知道,中学语文的要求是这样界定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具体地表现在听、说、读、写几种能力上,除此之外,还应该表现在认识、联想、思维能力和道德、情感、美德能力上。因此,提高语文水平,不仅要提高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水平,还应该包括提高认识、联想、思维等智力因素和道德、情感、美德等非智力因素的能力水平。概括地说,提高语文水平,实际上是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问题。由上可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是有一定的原则要求的。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这些要求,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考虑教法的问题。只有在教法上创新,寻找最佳途径,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3 “启发式“教学的具体作法

启发式教学法以单元宏观为序列,以课文微观为主体,在活动教学中以教师的启发为主导,既注重学生的自学与创造,又注重教师的导读与激发,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步骤:

3.1 教师导读激发

这是指在单元教学的开端,即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以激发为主要手段,从设疑人手,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基本概念原理为主动地探讨发现新知,获得乐趣,设疑时宜精不宜多,抓住最主要的问题深入地研究带动整个单元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例如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训练“诗歌朗读”,就学习的基础知识主要安排了诗歌的“节奏”和“用韵”。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诗的节奏”进行导读,可以在学生对音乐节奏比较熟悉的基础上把诗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联系,以加深对诗的节奏的认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把握节奏的诗歌朗诵,从而把课文和单元基础知识结合起来,不致空洞,激发的效果也就很显著,学生既动了脑,也动了手,动了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2 教师启读、精讲

所谓“启读”主要指启发学生学会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精讲主要指在阅读教学中一要精选,二是精讲,通过对课文的最精练的讲解,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充分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把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精讲过程要注意完整性、精练性、实效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的放矢,把课文与单元教学相结合。这一阶段,教师引导还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3 学生的理解精练

这个过程是在前两个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学生精练的载体主要是“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这一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对难点给以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的理解巩固进行验收即可。

4 “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启发式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教学环境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各种学习特征,采取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让他们不仅能够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从学习中掌握学习的逻辑和学习动力,它主张“一课一得”,一堂课学生学习上有收获。启发式教学是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精髓之一,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叶圣陶就曾经说过:“要允许学生不懂,教就是为了不教。”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的体会。

一、创设能让学生感到有趣的教学环境

开展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就是,学生愿意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这一条件的前提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感兴趣,只有学生兴趣盎然,他们才能保持高昂的兴趣,让自己的注意力和思维高度集中,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学生才能配合教师对每个难题都进行分析剖析,才能达到教师想达到的目的。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还不发达,教师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将有些枯燥的内容趣味化,将教学形式游戏化,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加投入教学活动中去。总之一句话,就是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比如,在学习概率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几个小游戏来进行教学导入,教师可以抛几个硬币,让学生猜猜正反面的可能性都是多少,培养学生归纳概率的感性认识,让他们有初步认识并对概率内容有更多的求知欲。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在于教师放手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最终掌握学习的技巧、拥有学习的激情,启发式教学就实现了其功能。因此,教师应该敢于放、善于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以下几个方法:

1.将抽象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学得不吃力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大部分学生开始有点吃力的感觉,这个时候教师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尽可能地将抽象知识具体化,让学生能够结合社会、生活经验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知识和技能。例如,在讲解同类项知识点时,笔者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提问:根据同类项的定义,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同类项的情形?并鼓励学生说出教室里面、家庭里面、超市里面等存在的同类物品。再启发提问:为什么10千克不能和10元加在一起?而10千克能和20千克相加?并鼓励学生结合同类项定义进行讨论。这样,通过一系列讨论、交流,学生就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同类项的知识,并且对数学也逐渐有兴趣了。

2.要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学有所得

教师要对自己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清醒的认识,能够结合实际,在开展启发教学时努力做到教学活动环环相扣、逐步深入,让学生的思考能够顺着教师的引导慢慢进入正轨,既不让学生感到自己学不到东西,又不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就完成教学任务。

三、把握准确的启发时机

1.根据教学安排预设启发时机

一般来说,在备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相关情况预设启发时机,从而能够让启发教学的气氛更加浓烈,让更多学生在更深的层面受到启发。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笔者就提出一个问题:既然说三角形是三条线段组成的,那么任意三个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在预设这个问题时,笔者在课件中进一步准备好了更深层的启发:对这个问题,可以分解成两个问题:一是任意三条线段构成三角形的情况可能是存在的?二是任意三条线段构成三角形的情况也有可能是不存在的?对这个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学生就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可以,有的认为不行。这时,笔者就准备了一些反例,并用直观的教学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了解确实一些三角形是不能通过任意三条线段构成的。这样,笔者就能够继续向学生们教授“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的结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能够始终跟随笔者的教学思路进行。

2.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随机捕捉和利用启发环节

在授课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气氛和师生互动等具体情况,随机性地开展启发活动。比如,有次笔者在教授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知识点时,一个学生提问题: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全等吗?笔者根据这个机会,从教具中选取两个三角板,启发学生比较这两个三角形是否是三角对应相等,然后做出解答:这两副三角板的对应角确实相等,但它们显然不全等。随后,笔者再为以后的启发教学埋下伏笔:这样两个三角形在数学上称为相似三角形,这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内容。

启发式教学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只要运用得当,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勤于思考、多加练习,争取正确把握启发时机,灵活运用启发方式,取得更大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丁鑫斌.初探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2).

启发式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启发式教学 特色 要求 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提高质量,很多人都在进行着探索和研究,笔者今天就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之见。

众所周知,启发式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指在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使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态度,能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去充分理解所学的内容,并且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中去促进其发展。那么,如何全面认识中学语文中的启发式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启发式应该抓住学科自身特色

我们知道,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语文是语言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而对学生来讲,它所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写作实践中,则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形成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特长。因此,利用启发式教学应从这一科的自身特色出发,把启发的重点放在对“人”的心智培养和对语文的感悟力上,要打破过去那种单纯地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付出努力的惯例。所以,启发性的教学怎样“启发”固然重要,而“启发”什么则更为重要。

二、启发式的适用也有其具体要求

我们知道,中学语文的要求是这样界定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具体地表现在听、说、读、写几种能力上,除此之外,还应该表现在认识、联想、思维能力和道德、情感、美德能力上。因此,提高语文水平,不仅要提高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水平,还应该包括提高认识、联想、思维等智力因素和道德、情感、美德等非智力因素的能力水平。概括地说,提高语文水平,实际上是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问题。

由上可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是有一定的原则要求的。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这些要求,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考虑教法的问题。只有在教法上创新,寻找最佳途径,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三、“启发式“教学的具体作法

启发式教学法以单元宏观为序列,以课文微观为主体,在活动教学中以教师的启发为主导,既注重学生的自学与创造,又注重教师的导读与激发,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教师导读激发

这是指在单元教学的开端,即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以激发为主要手段,从设疑人手,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基本概念原理为主动地探讨发现新知,获得乐趣,设疑时宜精不宜多,抓住最主要的问题深入地研究带动整个单元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例如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训练“诗歌朗读”,就学习的基础知识主要安排了诗歌的“节奏”和“用韵”。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诗的节奏”进行导读,可以在学生对音乐节奏比较熟悉的基础上把诗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联系,以加深对诗的节奏的认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把握节奏的诗歌朗诵,从而把课文和单元基础知识结合起来,不致空洞,激发的效果也就很显著,学生既动了脑,也动了手,动了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 教师启读、精讲

所谓“启读”主要指启发学生学会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精讲主要指在阅读教学中一要精选,二是精讲,通过对课文的最精练的讲解,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充分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把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精讲过程要注意完整性、精练性、实效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的放矢,把课文与单元教学相结合。这一阶段,教师引导还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学生的理解精练

这个过程是在前两个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学生精练的载体主要是“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这一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对难点给以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的理解巩固进行验收即可。

(四)教师评价及学生创造

这一阶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转化为技能技巧的阶段,特别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从而也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读和写的关系来看,它体现在写作训练上,写是读的目的,写是读的质的飞跃。另外,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角度来看,写是最能实现这一目的要求的。一是写本身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二是常言道“文如其人”,从某一角度可以看出学生个性的质的发展状况,写作训练时,指导学生恰当及时地评价,使其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以上分析说明:总结启发式教学法,可以看出它有如下特点:

(1)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既是活动教学,也是启发教学。

(2)以阅读为基础,以写作为要求,体现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特色。

(3)以单元教学为客观整体,以单篇文章为微观文体,既注重单元教学,又使教学过程程序化。

启发式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启发式教学;教学质量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间的桥梁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临床各科知识,加之《中医诊断学》重点讲述的是四诊的一个个独立症状、八种辨证的一组组证候,具有杂、乱、散而难学的特点,这就要求老师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多年教学总结,我们体会到重视启发式教学可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积极的独立思考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它重视的是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思维过程,重视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医诊断学》启发式教学着重从以下四方面进行。

1以学生的知识基础作为启发式教学的依据

思维活动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的,前苏联心理学家提普洛夫说:“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故而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要先了解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及学习方法,才能正确地选择启发式,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脱离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教师虽“启”,但学生不具备“发”所必须的知识,就会导致“启而不发”,难以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我院本专科《中医诊断学》开课时间多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医学生系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等基础课,有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框架,有知识延伸的空间和潜力,所以适宜进行启发式教学。

2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启发式教学的切入点

多年来我院招收学生中属第一志愿者比例较少,调配生多,加之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造成学生学习中医学积极性低,专业思想不巩固,学习中医的兴趣不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习兴趣是启发式教学的起点,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科目感兴趣,才能自觉地、不知疲倦地进行学习。笔者的感受是精心安排并上好《中医诊断学》第一节课即“绪论”一节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第一节课能影响学生对新课程的第一印象和兴趣程度。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上好“绪论”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明确学科性质,解决《中医诊断学》是干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中医诊断学》是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是打开中医临床大门的一把金钥匙。②强调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中医诊断学》作为桥梁课程、过渡课程是必须要学好的,因为中医强调“辨证施治”,“证”是《中医诊断学》的重点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好《中医诊断学》就能认病识证,如果同时学了方剂,就可以处方遣药。同时举出由于诊断失误造成的医疗悲剧事例,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学好诊断学的重要性。③列举知名中医大家,讲解他们治学成才、治病救人的事例,突出他们在中医学术上的伟大贡献,以他们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激发学生对中医的崇拜感,激励学生热爱中医、树立学好中医的信心,激发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浓厚兴趣。④“绪论”的内容广泛,如照本宣科就易使讲授变得冗长而乏味,所以,在“绪论”的教学中应突出新颖性及创设临床问题情境激发兴趣,以学生熟悉的疾病为例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学生,激发好奇心。当然,在其他章节的学习中,教师时时要用高超的授课艺术激发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大大增强了。

3以巧设疑问、对比联系为启发式教学的途径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故启发常用提问,提问要有悬念,从心理学角度讲,悬念就是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念和挂念,它具有很大的诱惑力,给人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紧迫心情,是感情的一个闸门,这个闸门一旦打开,就会强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首先,《中医诊断学》授课中所提问题应难易适度,使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太浅的问题,可能造成课堂上表面的活跃、思想的放松;设问难度太大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削弱学习兴趣。只有以稍高于学生实际水平的要求训练学生,从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出发,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其次,设疑立悬要抓住重点和疑点,平时注意积累新知识,突出与诊病有关的新颖性问题。并且要有耐心,给学生一定时间,当学生产生困难时深入浅出地进一步启发、引导。比如讲授局部汗出之半身汗,先举典型病案,然后设问“此病人真奇怪,为什么是左半身有汗而右半身无汗呢?这是怎样造成的呢?”这样可以给学生造成心理上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求答案。

比较就是将两项或多项事物通过类比,提示异同,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学生能够通过比较辨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中医诊断学》重点讲授一个个独立症状,一组组证候,内容多而复杂,有些内容较枯燥难懂,症状或证候之间多有相似之处或联系,而不同症状、证候具有不同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故教学中大量运用对比联系法,以达到鉴别症状、证候,学懂弄清的目的。比如讲授阳虚证时可联系气虚证,通过复习气、阳的功能及二者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认识到阳虚证是在气虚证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阳的温煦功能减退,故阳虚证=气虚证+寒象,这样不仅让学生通过联系气虚证感到阳虚证容易理解了,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让学生掌握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获得了思维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学习效果。

4以发展智力作为启发式教学的目标

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师傅领进门”之“领”即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聪明才智的培养,运用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理论授课和实践训练中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归纳、对比、演绎、联想、想像等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启迪,帮助学生把知识点连接成网,构建中医诊断学知识的立体框架,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培养认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全面发展智力。如通过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等八种辨证方法特点与相互关系循序渐进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八纲是辨证的纲领;辨病性是辨证的基础与关键;脏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辨证,是辨证方法在内伤杂病、外感时病的具体运用;再结合临床实训通过具体的病人诊治或病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步骤,即通过对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病理本质,然后形成完整准确的证名的证候诊断思路。

启发式教学范文第7篇

一、启发式教学的起源及内涵

启发式教学早在我国古代春秋末期就已经被提出来了。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他的《论语?述而》中就有提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它的意思是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启发式教学法有着自己独到的解释。他认为如果学生没有主动积极地思考,仅靠老师讲授是没有意义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通常孔子会先通过讲授或让学生思考,然后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快进入“心愤,口悱”的状态。另外,孔子还会用举一反三的方法来启发和诱导学生去开动脑筋。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和职责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在现代高中英语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和职责就是尽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高中英语启发式教学原则

启发式教学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亦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对于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实效性原则

现实生活中,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必须注重实效性。一件事情如果能够很有效率的完成,那么其所产生的价值也会很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启发式教学时,应对所教对象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如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水平、学生性格特征、爱好等等。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应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2.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有一个互动和交流的时间,进行师生问答,通过教师的诱导和启发,使启发式教学真正得以落实。在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通常教师的角色是一个controller,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掌控课堂教学的节奏,而学生互动和参与的机会很少,从而导致了课堂气氛的压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

3.引导性原则

启发式教学重要的一个环节和关键就是教师的适时引导。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漫长和枯燥的过程,尤其是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因而,教师应该发挥其导向作用。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老师所要做的不是直接指出他们的问题然后告诉其正确的表达。相反,对一个优秀的高中英语老师而言,他们通常不会采取以上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所以,他们一般会先通过问其他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常见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并做笔记,课后,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来巩固当堂所学内容。然而,这样的方法既死板又不具有实效性。事实上,在高中英语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是很好的一个教学方法,它能够突破传统的教学弊病,为英语教学带来新鲜的血液。下面,笔者将探讨几个比较可行的常见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方法一:激情法。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死板,缺乏活力,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难有激情和积极性去学习。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全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教师如果要讲earthquake(地震)这一课,就可以先通过一个英文的视频短片让学生对地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在看短片的过程中,掌握一些英文表述和相关背景知识,这样,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就轻松许多,而学生在学习时也会如鱼得水。

启发式教学范文第8篇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高中生物课堂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与探究性。因此,高中生物课堂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学习,从而营造一种和谐、平等、探究等气氛浓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经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以此为基础,从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三个方面,浅谈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实现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教学策略。

关键词:

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创新思维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很多高中生物老师都意识到,传统的“满堂灌”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因此,他们都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与新型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很多教师为了贯彻高中生物新课标的要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以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而,在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问题,如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境无法激起学生的思考;依然无法摆脱“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重思维结果,轻思维过程等,导致启发式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十分低下。下面,笔者就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实现启发式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贵思疑”,任何生物结论都是由于人的疑问引起的,问题是生物知识的起源,因此,教师可以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思考与质疑的实际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思考的好习惯。设置问题情境,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措施,是开发学生智力发育的重要手段。“孟母三迁”,就是在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如果教师能够为高中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自然可以使其受到问题的启发,从而使其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逐步消除传统的“灌输—接受”式教育对他们所造成的影响。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是为了激起学生与生物学科之间的冲突,使这个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因此,老师需要注意把握问题情境的尺度,避免使高中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过于花哨的问题情境之中,而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生物学科之上。在“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课堂上问学生:“大家早上都吃饱了吗?”有的学生回答吃饱了,有的学生回答没有吃饱。我再问:“如果大家没吃饱的话,在上午的最后一堂课中,大家有什么感觉啊?”学生回答:“很饿,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头晕晕的,有时候会眼冒金星。”等。紧接着,我再提问:“一般情况下,大家吃什么能够维持时间较久的饱腹感呢?”学生回答:“馒头。”“面条。”“肉。”等。然后,我开始正式引入本课教学,问学生:“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些食物中都有哪些营养成分呢?我们了解这些问题之后,是不是可以知道哪些食物可以快速帮我们补充能量呢?”学生回答:“是。”这个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对生物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二、分层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一项技能。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通过老师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自觉、主动进行思考与实践的习惯。然而,很多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差异,让所有学生思考同一问题,中等生还能勉强跟上教学思路,后进生则完全无法参与生物教学活动。久而久之,高中生物教育就会变成尖子生发挥魅力的个人舞台,使高中生物教育成为只有尖子生所能接受的教育,忽视了中等生与后进生的发展。事实上,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校会按照高考学生的成绩,为教师分发一些“补助”,这就更加使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尖子生身上。即使是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很多学校也没有改变这种现状,使启发式教学成为尖子生思考与探究的阵地。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都能够学会科学的思考方式,教师必须要分层提出问题,使学生思考与其认知水平相符的生物问题,切实实现用启发式教学手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在“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中,我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糖都是甜的吗?”时,由于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会让一些生物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回答;在提问糖类的功能、分类等时,会让中等生进行作答;在提问人类、动物脂肪的分布等问题时,一般会让尖子生回答。

三、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只有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民族,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生物这门科学,对于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利用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还可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我经常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取生物知识。每次在开展生物实验之前,我除了为学生出示一份实验计划之外,还会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些实验方案,考虑每种方案的可行性,如果可行性较强,会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很多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为了使其对生物学习保持高度的自信,我会用鼓励性的语言指出他们实验方案的不足之处,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实验。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实现综合发展,是切实实现“以生为本”的重要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汲取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法过程中的教训,不断促进启发式高中生物课堂健康发展。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环境之中;分层提出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在提高学生生物能力的同时,使其能够真正快乐学习。

作者:陈光跃 单位:广东省罗定市廷锴纪念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