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污染控制工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水污染控制工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水污染控制工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水污染控制工程 教学 改革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改革直接关系到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工程技能。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大,环境工程专业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式日益困难,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严重制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并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水污染控制工程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城镇污水排放标准不断被修订和执行,而教材的修订却跟不上新技术及标准的发展,从而给该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影响。为了改善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效果,对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考试模式等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改革和实践,并在其中取得了一些效果。

1 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开发研制多媒体课件

对于水污染控制工程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单纯的讲课,学生单纯的听课。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将就业、考研、职业考试内容融入知识点中,加入工程案例及设备特点的动画演示于课件中。

多媒体是一种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处理技术,它具有集成性、交互性、直观性、动态性、非线性、非时空性和大容量等特点。该课件中课堂教学部分是教师上课时所用,将污水处理技术中的设备以动画演示呈现在课堂,结合板书教学使教学生动、形象、真实,解决了教师难以在黑板上讲解的问题,又不只是依赖于多媒体教学,将学生拉回课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备课辅助部分可以结合教案和讲稿进行备课,以改变部分教师脱离多媒体课堂教学无法进行的现状。同时利用课堂小结的时间进行模拟招聘提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导入职业岗位技能教学理念

现在教学过程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只注重书本。针对学生特点,在教学中加入了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启动了横向联合实验与实习的动态环境实践教学内容,在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中加入了近几年的注册环保工程师、废水处理工、水质监测工的考试内容及在工程中经常用到的新型工艺的原理及特定。加入了大量的实验与实习工作量,向技能职业岗位转变。将学生带入科研及工程工作中,以职业型工作为目的,导入以建立职业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教学与学生的技术技能接轨,真正体现教学的职业教育特色。

3 破除考试固有模式,把考试重点由知识向技能转移

针对现在水污染课程的教学现状,考试重点由知识向技能转移是良好的方法。该课程考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为学生的就业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考试设计中,通过历年考试试卷分析及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改变原有只是依靠知识的特点,突破了仅限于试卷作答的考试方法,将多种考核方式与笔试作答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考试中加入多项选择题(该类型的选择题以工程实例及工程设计为主),考察学生技能;将单纯的工艺流程题改成工艺流程设计题,突破要求学生掌握原有工艺流程的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技能培养。

4 结束语

我们在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教学方面的改革仅仅是一个开始,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在今后还应该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加注重吸取国内外的教学经验与成果,使我们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针对目前所需的合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框架,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和掌握水朽染控制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科发展趋势。并能使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专业工作,成为污水处理行业的骨干力量。(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8684)

参考文献

1 成官文等.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

2006,2(25):102~104

2 朱艳吉等.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10

(13):113

3 武淑文等.“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问题与改革探讨[J].广州

化工,2011(3):181~182

水污染控制工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水污染控制工程

随着我国专业设置的调整、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对所培养人才规格要求的日益提高,仅进行单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建设和改革,难以促进专业教学的整体效果。本文从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知识结构出发提出了其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1、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为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良好人文素质和扎实宽广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的应用兼开拓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教学计划制订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不仅是前者的充分体现,而且又为各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要求提出了明确的规定,为各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和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了纲领性的导向和依据。

据此,提出建立新课程体系的基本思想如下:(1)根据改革要求,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根据环境工程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2)按照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的层次要求及实施工程任务的规律,确定各课程的作用和地位,组织、选择和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相应的教学要求,运用“工程集成”的概念来组织基础和综合应用类的课程内容,把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将其划分(为若干模块,根据模块的功能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3)借鉴有关研究成果,以“知识利用体系”的观念及知识利用的角度将课程体系中不同的知识层次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三个层次,依据课程特点进行课程内容的组合乃至整合,以达到精简和优化的目的。(4)注重素质教育。加强和改革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发挥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倡将知识应用于知识,重视对知识的应用和获取能力的培养;逐步改变课堂教学形式,提倡有准备的课堂研讨式教学方法,给学生相当的课余自学时间,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学术氛围。

2、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是以水污染控制学科为主线、与工程应用(技术设计、研究和开发)所需知识结构有关的上述三个知识层次的各课程的有机集合体系。各课程各具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互关联、彼此依托,并不断向专业教学不同知识层次的目标要求发展。

2.1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框架

该课程体系(表1)首先对其中各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各课程的作用地位,明确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应提供的知识内容,必要时进行课程设置的调整。

表1中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未列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因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是所有大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政治、外语、体育、数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

水污染控制工程有关的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列于表1。学科基础平台分为三个部分,大类基础课程包括13门课程,共计512学时、32学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包括6门课程,共计272学时、17学分;相关基础课程包括3门课程,共计136学时、8.5学分。

专业基础平台分为两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8门课程,共计248学时、15.5学分;主要方向课程(水处理方向)包括13门课程,共计368学时、23学分。

这些课程所应包含的知识层次依此由低到高逐渐发展,构成环环相扣、前后呼应又明确服务于专业教学教育目标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结构。改革后,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扩展,将与水污染控制有关的课程都列入了本研究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更宽的视角去加以整体的研究,以建立更完整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各课程作用地位,各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过程的实施手段的相互衔接和协调。

该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所有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对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更考虑了选择水处理方向的学生能通过学习专业方向课程能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相关知识,培养出更能适应从事水污染控制工程领域工作的专门人才。

2.2 重视实践性环节的教学

在工程类专业的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一座架接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实践的桥梁,其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中尤其如此,因而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如表2所示,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中所涉及到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有各类课程设计、集中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共计27周,27学分。与课程相关的实验性实践环节已列于表1中,表2不包含这一部分实践性教学内容。

目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学设备条件的限制及实习基地建设的困难、资金的不足、学生人数的众多,无论在实验教学环节的实施,还是实习教学环节的实施,都仍然严重地存在学生主动参与机会少的问题。因而应通过加大资金的投入及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不断地提高上述教学环节的效果。以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生产实习为例,由于缺乏良好的实习基地及众多的学生数,难以寻找供学生蹲点操作实习的基地,因而建立规模适当的校内实习基地就显得很重要。

水污染控制工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55-02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也是工程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是以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教学为基础,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污水处理厂认识实习和相应的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组成的有机集合体系。其中,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废水处理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通过系统的实验训练,来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是省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为加强我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本文特对目前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适合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水处理方向的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一、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充分合理的实验环节的安排、内容的设置和形式的采用在使学生具有水处理工程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目前水污染实验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实验内容陈旧,缺乏整体性。实验项目往往按理论课程需要而设置,各自独立,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实验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不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对学生开设教材以外的实验太少,甚至没有。实验形式以验证性为主,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比例偏低。

2.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实验教学方法仍沿袭传统的“预习—讲解—实验—报告”的教学方式,这样不仅阻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且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制约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实验室配套试验教学仪器有限。实验项目主要围绕实验室已有且能用的试验教学仪器来开展,实验内容受到很大限制,许多实验开展不来,部分实验仅能让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处理流程或是简单模型介绍,这样不仅教师教学比较被动,而且学生自己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也受到限定。

4.实验考核不能全面反映学生能力等问题。目前对实验课成绩的评定,主要还是依据实验报告内容及参加实验考勤等评分,但这种方法不能全面地衡量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的了解、掌握情况。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不仅是巩固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获得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课程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因此,基于水污染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污染实验教学的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与实践。

1.实验教学安排的改革与实践。在学科计划和总学时的控制下,我校《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安排是在大三上学期,总学时为64,其中理论课时为48学时,课内实验为16学时。由于先前理论及实验一起开课,时间紧张,实验效果不佳,现将理论与实验分开到2个学期,开设水污染控制综合实验课,实验课时32学时,特别增加了其课时与学分。另外,考虑到相关课程前后呼应,也便于更加系统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因此在环境工程教学计划大纲设置之初,充分考虑到课程间的过渡过程,将涉及水处理方向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和《环境监测》、《环境与资源综合实验》这三门实验课程在开设时间上已合理安排好它们之间的衔接,比如相关微生物指标、水质指标的监测在上述三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已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这样学生能更加有效地利用水处理实验课时,减少先前预留在污水水质等指标测定的实验课时,从而可以有更多精力和时间用于掌握污水处理的工艺原理和运行过程与细节了。

2.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本教研室开设的实验项目进行重新筛选,减少重复、验证性实验内容,保留一些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将本实验教学基本按照以下三种类型进行:(1)基本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如各种混凝试剂配置、CODcr、BOD5、NH3-N、SS、pH等常规水质指标的分析。(2)设计性实验,选取不同类型的废水,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类实验可以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如:萧山某机械厂含油废水的处理;绍兴某印染厂染料废水的处理。

3.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课时有限,很难满足实验目的,只要安排管理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堂学时相结合进行实验,也会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对于基本实验,学生可以合理安排实验时间,明确实验任务,落实责任,使每人都积极参与,利用课余时间在公共的开放实验室将整个实验做好。对于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可结合地方特色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师仅提出选题和要求,只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某一实验项目,给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维空间和不断操作的摸索过程。学生在自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可以以小组团队或自己个人的方式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选取实验方法,充分合理地选用实验室已有的设备仪器,设定实验步骤、实验仪器、实验用药剂等,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讨论、数据处理等。

4.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为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并培养实验教学环节中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对该课程实验环节的考核也相应进行了调整,以往成绩评定是以小组或个人实验结束上交的实验报告为主。现实验考核不应仅仅局限于实验结果,而应贯穿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实验预习、准备、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以及最后的实验现象和误差分析等。同时,还对学生的实验态度、团队合作、考勤、卫生工作等多方面也进行量化考核。最终综上表现再对每位学生进行最后的综合评定。

实践表明,《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的改革有效利用并节约实验课时,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和完成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对授课老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及相关科研也提出来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能在实验教学中积累知识、总结经验,坚持实验教学内容的工程性、先进性,更需将实验教学环节打造成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课堂,使《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实验教学在老师与学生中达到应有的效果,也为其他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创造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郭昌梓,孙根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2):98-100.

[2]黄玲.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初探[J].自然科学教学,2011,(6):40-41.

[3]江芳,李健生.提高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112-114.

[4]徐进,李红艺.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时代教育,2011,(9):49-50.

[5]黄慧,舒展,李宏罡.水污染控制技术综合实验的设计革新[J].现代农业科技,2011,(17):37,39.

[6]潘杨,黄勇,沈耀良,等.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11(2):139-140.

水污染控制工程范文第4篇

《水污染控制工程》包括概念、原理、工艺方法和设计计算,内容多,学时有限,学生反映记不住,理不清知识体系,导致该门课程学习效果不佳。针对这些问题,首先我们从教材选用上入手,选用优秀的教材,并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整合。既要保证内容完整够用,还要满足职业岗位要求,突出能力培养。其次,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污水的各种处理方法均按照基本原理、工艺流程选择、设计计算、运行维护及问题解决措施等过程来讲授,让学生形成一条主线思路,不易混淆,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最后,在课程内容的讲授上,将当下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引入教学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

2.1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增强课堂上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采用了启发式教学。例如,在讲授新的工艺理论知识之前,先给学生看一些水污染的照片(选自网络新闻热点污染问题图片),启发学生可以想出什么办法达到处理目的又能保护环境,学生们兴致勃勃提出各种各样方法,如何确定出最佳方法呢,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抛砖引玉出本堂课的授课内容。通过引出实例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容易接受,也不易遗忘。

2.2走出课堂,走进现场教学

以往,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开进行的,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前先进行认识实习,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大三第二学期进行几个月的毕业大实习。这几种形式的实习与课堂教学之间时间相隔较长,学生所见所学很容易遗忘,在实习中不能很好的用理论知识去解释和解决实际具体问题,从而降低了课程学习效果。现在,我们与周边和当地的企业、环保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采取随时需要,随时实习,事先做好实习计划,将课堂搬进污水处理现场,并聘请他们的工程师进行现场实地教学。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到现场后变得容易理解了,而且印象深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3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

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一边讲授,一边书写板书,学生在下面记笔记,遇到图形时,板书不能反映出图形的空间结构,学生很难想象。此外,该门课程涉及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较多,一味的讲授,内容枯燥,学生易疲倦,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于一体,把相关的内容和图像生动、直观地投影到屏幕上,通过声、光对信息的传递触及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整个教学活动在生动、直观、形象中进行,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然而,全程进行多媒体的播放与讲授,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而且学生长时间面对高亮度的投影屏幕,易造成视觉疲劳,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对于公式推导及工艺设计、计算部分,采用传统的板书;对于工艺流程、基本原理、构筑物、技术方法应用等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对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改革后的教学方法较满意,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又便于理解和记忆。

三、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为了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我们对该门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平时成绩占10%(包括课堂提问、考勤、学习态度),课程设计作业占20%,实验成绩占30%(包括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单),期末考试成绩占40%。通过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操作和设计技能,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

四、结语

水污染控制工程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分析了该专业技术基础课“工程流体力学”和主干专业课“水污染控制工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配置、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提出了“工程流体力学”和“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思路。

论文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工程流体力学;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

“工程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液体、气体)处于平衡状态和流动状态时的力学规律、流体与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工程技术中应用的一门科学,是力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其基础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和流体动力学。“水污染控制工程”是关于控制水体污染途径以及各种废水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等)的基本理论、工作原理及设计计算的一门科学。“工程流体力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这两门课程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两者之间也存在着重要的相互理论关系。

“工程流体力学”是水利、环境、能源、土木、机械、动力等学科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纷繁丰富,其特点是理论性和综合性比较强,概念抽象,难于理解。“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内容与“工程流体力学”内容结合相对比较紧密,如城市排水沟道系统、各种污水处理构筑物等的设计计算,以及在构筑物中的生化反应、化学絮凝反应中水力条件的控制等均是工程流体力学理论知识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实际应用。目前,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方面,“工程流体力学”和“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正面临着比较尴尬的局面:一方面课程内容趋于复杂和广泛;另一方面在课时量逐渐压缩的情况下,“工程流体力学”和“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内容没有起到应有的相互衔接,教学内容彼此脱离。由此形成环境工程专业“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课衔接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到内容枯燥,概念抽象;而在“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到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不能够熟练应用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解决水污染控制工程方面的实际问题。

针对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状况,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配置、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提出“工程流体力学”与“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一、改革教学内容

对“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点,重构环境工程专业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对该课程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优化设计,紧密结合后续专业课“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内容进行改编,为“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讲授奠定基础理论知识。“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两部分,其中在理论教学内容部分,如“工程流体力学”中涉及到的流体粘滞性、流体内摩擦定律等内容,结合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斜板斜管沉淀池中水的流态所需要的雷诺数内容为实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流体静力学”中绝对压强、相对压强、真空度等概念、理论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虹吸滤池、脉冲澄清池以及沉淀池、污泥浓缩池重力式排泥所需要的静水头压力等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为实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流体运动学中基本理论对“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数学模式的建立为实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流体动力学”中压力损失理论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水力计算,水射器理论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计量作用、加药作用、射流曝气作用为实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等。其次,“工程流体力学”实践性教学内容部分,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除验证性实验之外,增加工程应用性实验,如文丘里流量计、三角堰流量计、巴氏计量槽、毕托管测速仪、虹吸管、孔口与管嘴的工程应用等内容,既加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不仅使教学内容丰富,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对“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包括理论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性教学内容改革,强调“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污水沟道系统水力计算、水处理构筑物中水力参数的确定、污水在构筑物中的最佳流态、各水处理构筑物之间高程布置、混合反应池中搅拌强度的确定、过滤池中配水系统的设计及其滤速确定等一系列涉及工程流体力学问题的相关内容进行必要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对“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工程应用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理解“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重要性,使学生既掌握了“水污染控制工程”应用设计方法、设计原则、计算方法等知识,也加强了学生对“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知识在水污染控制实际工程的应用。在实践性教学内容方面,加强工程性应用实验教学内容,从不同的工业企业和居民生活区采集不同的废水水样,根据化验所得废水水质,确定所采用的处理技术和处理工艺,并通过实验验证在各种废水处理工艺中所选择的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参数,基于“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废水处理工艺水力参数的合理性。

二、改革教学模式

“工程流体力学”特点是理论性、综合性、系统性较强,概念抽象、逻辑结构严谨。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授—受”型单一模式,尽管在学的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但仍没有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实践性。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探究式、启发式、开放式的创新教学模式,结合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以工程实例为背景,应用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学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根据教学内容性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基础理论和实际工程应用两个部分。在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和流体动力学三个基础理论部分,采用形象化的多媒体演示、软件模拟、小型实验相结合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课堂讨论;在实际工程应用教学部分,如孔口管嘴、有压管流和明渠流部分,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工程实例为背景,采用适量的实际工程图片,丰富教学信息量,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趣味盎然,使抽象、晦涩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

“水污染控制工程”特点是实践性、工程应用性强,因为不同的废水水质达到处理要求所采用的处理技术、处理工艺不同;即便相同的废水水质,如果污水量不同,所采用的处理工艺也不同;一个废水处理工程,即废水水质、水量数据相同,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处理技术和处理工艺,工程流体力学参数的选择是确定不同废水处理技术、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在“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过程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探究式、启发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工程实例为背景,通过开放性的实践性实验正确选择工程流体力学参数,并通过实验研究对参数的选择、废水处理效果等进行科学验证。通过工程实例和实践性教学改革,使学生既对废水处理工程设计过程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又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优化师资配置

师资队伍优化,一靠资源,二靠制度,师资队伍优化也是一个相对的渐进过程,优化的标准和措施与所处时代、社会背景及其自身所处发展阶段和学科特色有关。环境工程专业特点要求师资队伍结构合理、质量可靠。“工程流体力学”与“水污染控制工程”是本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和主干专业课,两门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这就对师资配置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建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工程训练,要求讲授“工程流体力学”和“水污染控制工程”两门课程的教师对两个学科均有一定的研究,或者承担一定量研究科研工作,洞悉当前“工程流体力学”和“水污染控制工程”发展的最新前沿理论和技术;其次,在师资配置方面,要求讲授“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师对“水污染控制工程”有一定的研究或承担相关科研项目,讲授“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师对“工程流体力学”有扎实的理论研究或承担相关的科研项目;第三,建立教师研讨会制度,讲授“工程流体力学”的和讲授“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师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避免两门课程的讲授内容出现彼此分裂现象。如果在师资配置中,讲授“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师毕业于力学专业,即使讲授“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师对力学有很高的造诣,对该门课程的讲授有声有色,但如果该教师对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或实践工程知之甚少,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不能够将“工程流体力学”与“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来说,这样的师资配置,必定不是最优化的师资配置。

四、改革考核方式

水污染控制工程范文第6篇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也是一门工程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课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水体环境污染的分析评价、水污染治理的规划设计和工程管理能力,以及开展水污染控制的科学研究能力。要达到上述教学目的,没有充分合理的教学实践环节是不可能实现的。课程设计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卓越计划培养的重点内容。与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配套且独立设课的课程设计作为重要实践环节,是连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学习和生产实际的纽带和桥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是涉及到相关专业课程间的融合与应用的工程设计,课程设计内容要求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平面及高程布置、主要单体构筑物的详图设计以及设计说明书。通过该课程相应的课程设计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水污染处理理论与技术的理解,对于培养工科学生的工程素养、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总体思路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课程重点讲授污染物去除过程的基本理论以及处理单元的工作原理和工艺流程,用于学习水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的学时则很少。“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水污染控制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初步工程应用能力。而学生本身工程基本知识及综合设计能力较弱,这对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学生在进行“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之前,没有工程设计基础、没有做过工程类的课程设计,而对“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这样涉及到相关专业课程间的融合与应用的工程设计还是第一次。学生对利用工程设计手册、设计规范等相关资料进行设计的能力较弱,对实际工程的感性认识也较少。在明显缺乏工程基本知识的情况下,学生对课程设计往往感觉无处下手。课程设计通常又是以单个人的形式开展,在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学习能力的情况下,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会出现盲目照抄课本或互相抄袭,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且,目前课程设计是由一个老师指导学生,教师任务重、工作量大,有时难免会存在指导不周的情况。(二)改革思路———团队合作的课程设计模式组建指导教师团队: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涉及的理论课程较多,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水力学、水泵与水泵站等课程,因此我们把讲授各门课程的老师组成一个指导团队,通过团队指导模式的构建,使各个教师在设计的不同阶段发挥自己的作用,不仅可提高学生的课设能力,同时也深化了不同课程教师对相关课程的认识,从多方面加强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组建师生课设团队:课设以团队为单位进行,1名导师和5个同学组建一个团队,鼓励各团队根据场址位置、水厂规模、自然和地理水文等条件,在团队成员互相合作的基础上,详细地论证所确定的工艺流程,提出个性化的创新方案并进行构筑物的设计计算和设备选型,这不仅提高了课程设计的质量,也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新。(三)改革后课设的具体实施方案1.组建课程设计教师团队:由5名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双师型老师组建课程设计指导小组,每位老师参与全程指导,且根据课程设计进行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教师发挥不同的作用。教师之间互相协作、讨论,确定最佳的指导方案2.组建课程设计师生团队:团队成员通过开放合作的自主学习以及在学习方法、个人性格和兴趣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形成优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充分发挥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有效弥补各成员在思维模式、能力和精力等方面的不足。为合理科学构建师生团队,指导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1名指导教师和5个学生组成一课程设计团队。3.合理命题,一人一题。由教师团队一起讨论,合理确定题目,题目不仅要能覆盖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的各个知识点,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涉及到教学大纲中的重点、难点,且题目要多样化,以扩展和深化学生所学知识。4.强化下达任务书、设计过程中的授课和指导等环节。一人一题给出任务书,由学生选择,在不同的设计阶段,辅助课堂教学。由于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较弱,课程设计过程中由5位老师进行了5次的理论授课。主要针对课程设计的重点、难点以及设计规范和设计手册使用、绘图要求、设计说明书撰写等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介绍,使学生获得开展课设的基本知识和手段。同时教师通过针对性地参加每个小组的讨论答疑,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课设计中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5.水厂参观、规范制图的学习和专业人员的指导。课程设计是培养“卓越计划”本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应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为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工程实践创造条件。选择有代表性的污水处理工程作为课设实习基地,课设期间带领学生到基地进行1~2次的参观学习,同时聘请企业导师进行现场指导,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讲解构筑物的结构和安装方式,5位校内指导教师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工程相结合;同时聘请设计院的设计人员对学生进行绘制工程图知识的培训。6.CAD图纸的绘制和设计说明书的撰写。5名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的绘图和设计说明书的编写,并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分阶段检查,及时指出问题予以纠正。7.答辩制度和考核标准的严格建立和执行。课程设计结束后,每位同学都需参加答辩,这对学生的工程素质的提高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结论

水污染控制工程范文第7篇

一、课程内容的设计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的内容以王小文主编的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结构体系为依据,并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内容依次设置为:水环境与水体污染、水污染控制基础知识、悬浮物及胶体的分离处理、溶解态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分离处理、膜分离技术、生物处理总论、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物处理、废水深度处理与再用论、污泥处理与处置、废水处理厂规划与设计等。此外,还以实时更新的方式补充介绍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最新发展动态。在设计手段和制作形式上,采用大量的Flas、文本、流媒体视频等技术将课程内容加以设计呈现,生动形象地展示水污染控制工程网络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使课件界面新颖、结构简洁、资料丰富、内容具有前沿性、重难点突出、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网络课程的总体设计

水污染控制工程网络课件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本科教学,建立教学、交互学习、多媒体资源、素质教育四个模块。“教学”模块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提供内容丰富的课程信息和课程内容信息,包括教学大纲、参考书、电子教案、电子课件、习题集、双语教学等内容,可供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使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任何时间、地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机动、灵活地进行学习。“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实验、设计、实习三部分内容,主要提供实践教学环节一些纲领性的教学资料和文件,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对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有个总体上的把握。“交互学习”模块包括作业测试、网络考试、答疑解惑、课程论坛四个部分。“作业测试”通过阶段阶段性测验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网络考试”利用创建的课程试题库,实现组卷、阅卷、成绩查询的全过程管理,完整地实现无纸化考试。“答疑解惑”设置留言板,主要为学生解答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课程论坛”主要对考研、水处理新技术等热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开展探究、协作式学习。“多媒体资源”模块包括网络资源和视频点播两个部分。“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可供下载和在线学习。“视频点播”以网络直播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工程实际和课程内容的影音资料,以弥补实践教学的学时不足,并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远程学习。“素质教育”模块包括教师学术研究和学生素质教育两个部分。“学术研究”介绍教师的学术研究方向及主要成果,便于学生了解老师的科研方向,以便学生选择和参与到感兴趣的课题研究中,激发学生科研兴趣。“素质教育”介绍针对学生素质教育开展的一些活动,比如,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专业交流、学生科研实践活动的成果,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素质教育活动中。

三、网络课程的特点

(一)充分利用视频、仿真等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法是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录像和电化教学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教学的方法[2]。本网络课程最大限度地利用视频、仿真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直观演示,创造一个有声有形的多媒体立体情景,可以使学生获得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教学信息。如将各种水处理工艺单元的图片、工艺流程和设备的运行动画、实际工程的视频等,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充分感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加大课程信息量,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中仅靠教师语言描述、学生理解困难的缺点。

(二)教学内容全面、教学环节齐全,有利于自主学习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材参考书、电子教案、电子讲稿、课后习题及答案、双语教学、多媒体素材库等。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作业与测验、网络考试、答疑解惑、讨论、第二课堂等多环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制订学习计划,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自我获取知识更新知识,还可以利用网络课程的测试功能进行网上练习测试,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和自我评价。利用各种交流工具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

(三)方便的交流互动机制,有利于交流沟通交互性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合作关系[3]。本网络课程提供强大的师生互动平台,可以有效进行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教师将备好的教案、讲稿、教学大纲、视频资料和习题等教学资料放在网络课堂平台上,学生能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测试。同时开设学生提问和教师答疑专栏,便于教师和学生的及时沟通。学生可以随时进入网络课堂学习,并把不懂的问题留言,寻求教师的解答。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网上辅导、答疑、谈心等。对于水处理新技术、考研等热点问题,利用开设的课程论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各抒己见,开展在线讨论、协作和交流。

(四)完善的测试评价体系,利于学习情况反馈本网络课件的测评体系包括习题测试模块和网络考试模块。习题测试模块可以进行阶段测试和完成作业。该模块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作答,对于客观题可自动评判,实时得知成绩,主观题需人工评阅,并可显示正确答案。该模块可以方便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便于学生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学习,同时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网络考试模块利用网络实现在线组卷、考试、评分等环节,大大降低考试的成本,提高考试的效率,可以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素质教育,强化综合能力培养在本门课程的网络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依据专业、课程特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我们选择大家都比较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甘肃曲周泥石流环境影响问题、日本地震的环境污染问题,松花江的水质治理问题等,从而来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利用网络全新的沟通机制,设有课程论坛,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开展探究、协作式学习。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协同学习和工作。针对水污染治理的热点技术和问题,设置若干专题,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通过查阅资料、调查、制作课件,最后将成果进行交流,实现信息共享。这一系列环节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及协作能力。

水污染控制工程范文第8篇

(1.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2.农业部农业环境科学观察实验站〈合肥〉,

安徽 合肥 230036)

【摘要】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是我国建设美好乡村及现代农村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农村急需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人才。文章分析了农业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类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建设具有农业院校特色课程的观点出发,提出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 农业;高校;环境工程;课程

环境工程专业在我国设置初期主要以工科院校为主,教学课程要求通过理论和实践等教学环节,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具备环境污染控制及其治理等方面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环境工程学科是一个交叉学科,不同高校设立该专业的基础条件不同,部分高校是在化学学科的基础上成立的,有些在水利学科基础、市政工程、或机械等学科的基础上成立的,还有以生物工程学科为基础而建立[1]。传统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以数学、力学、材料学和工程学等专业为主,主要集中于市政工程建设和工业污染防治[2]。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多数以生物和化学学科为基础[1]。

农业污染控制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领域[3-4]。服务“三农”是农业院校的目标,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类课程应为农村环境保护技术人才培养发挥作用,引领农村环境保护科学的发展,使农业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具有更大的发展前途[5]。我国多数农业类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设立时间较工科类院校晚[1,6],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课程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

1 农业院校环境工程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没有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

面向农村服务农业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7],但农业院校环境工程课程设置目前仍然沿用以城市与工业污染处理为重点的的教学内容。虽然有些优秀教材包括了部分适合农村环境保护的理论内容,但限于课时,许多被大纲规定为自学内容,或只占极少的课时。多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类课程教学内容以大中型污水处理工艺为主,不适应我国农村大量个体家庭使用的小型沼气池、畜禽、水产养殖业等有机质含量高、水量相对小的特点。课程教学涉及农村环境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内容较少,没能突出农村和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教学特色。

1.2 教学体系不完善,不利于人才培养要求

跟踪调查显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习、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工作后帮助很大[8],学生没有得到适当的实践锻炼和工程意识的教育,这已经是我国包括工科院校在内的工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9]。环境工程是工科类专业,课程理论内容和工程意识培养,需要通过实践类课程来加强和提高。受到学校类型、专业发展时间和实验、实践课程教学方式等影响,农业院校环境工程实践教学通常开设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和短期认知性实践教学,如一周的教学实习,缺乏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较长时间的实践锻炼,不设置设计课程,考核制度也不完善。

1.3 实践教学内容脱离农村污水防治现实,教学效果不明显

工科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对完善和稳定实践教学体系,如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单位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指导人员、与企业有合作科研项目等。农林院校与农业企业和农村地方管理机构联系紧密,与实力强的环保和工业企业等单位合作关系较弱。我国农村环境保护体系尚不完善,实践指导技术人员更加缺乏。这些因素造成针对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内容的实践教学力量不足,而城镇或工业环境保护内容实践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如许多农业院校虽然与部分工业企业、市政环保企业和省市级环境监测部门建立教学实践合作关系,但实习内容与农村农业污水处理和控制有一定差距,学生对农村农业污水处理和控制领域仍然感到陌生,今后难以尽快进入农业环境保护工作。

2 农业院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改革方向

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具有自身的特点,如农业污水性质没有工业废水性质复杂,也不像城市污水处理和控制技术工艺路线相对稳定。虽然多数为生物处理工艺,农村和农业污水处理通常会结合地理、生产、以及居住条件等因地制宜。因此农村污水处理应用技术相对单一,但处理形式多种多样。因此环境工程课程改革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2.1 调整课程建设目标,形成适合农村农业环境工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依据目前我国农村和农业对环境保护人才的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侧重对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实际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和设计课程的教学,形成面向农村和农业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具有专业院校特色的实践基地,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2.2 建设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污染控制课程教学内容

我国农村水环境保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发展缓慢。近年来,国家从路线、政策和基金等方面,对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投入,农业院校有责任义务为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培养工程性人才。课程改革中,在突出基本知识与原理的基础上,设置农村和农业处理教学的大纲和内容。如:将《水污染控制工程》中污水的稳定塘和污水土地处理及适用于小型污染水的技术内容规定为一定课时必讲内容;由于农村和农业环境污染控制往往与农村地理状况、居住和生产紧密联系,增设应用案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多种处理方式的联合应用;在处理固废尤其是沼气工程中的固废等,还要考虑后续沼渣和污水综合处理等。因为农村和农业环境工程保护技术发展迅速,应补充相关新技术及应用内容,甚至专设讲座;配套与农业水环境治理相关的前修课程,如农用化学品污染,面源污染控制等,为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2.3 建立完整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环境工程的教学体系应该包括理论、实验、实践、课程设计和工程意识教育等环节,农业院校在完善实践课程体系上应做出更大努力。

理论教学基础上可以设置验证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不同类型的实验性。因为环境工程实验的综合性强,普通意义上的验证性实验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如《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验中《污泥性能测定实验》是污水生物处理的一项重要指标,但不同来源的污泥其性能不同,实验过程中还必须测定多项指标,是综合性强且时间持续时间也非常长(通常需要一周)的实验,应该设置综合性实验来完成;污水处理效果根据污水来源、工艺等不同而不同,设计完整创新性实验,包括污水来源选择、不同工艺设计、实验设备综合应用、检测指标与检测手段选择等。可以较好的锻炼学生从整体上系统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建立农村和农业企业为主的生产实习基地。实践类教学被证明是对学生今后工作帮助最大的课程类型之一[8]。仅靠短期的如参观城市环保企业等的认知性教学实习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也无法让学生了解农业环境工程保护的实际内容。设置2个月以上完全进驻实习单位的生产实习,聘请合作单位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实地指导老师,跟随实习点的工作节奏锻炼学习,实习期间要求撰写实习的工作日记、调研报告和实习专题报告,作为考核实习的依据之一。教师定期到实习单位检查实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作出总结。

实习合作单位的选择是建设农业院校特色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关键。合作单位应该是农村环境保护企事业单位如乡镇级的环保单位;拥有农村和农业环保处理设施的农业生产单位,如大型或家庭式畜禽和水产养殖场;新农村美好乡村居民居住和旅游地的环保处理设施单位等;大型或家庭式沼气单元等。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事业,这些单位其实非常缺乏有专业理论知识人员,期望与相关科研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也期望有理论知识的人员指导。在校的大学生已具备相当的书本知识,可以应用甚至帮助实习单位的工作,在实习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与学校老师联系,帮助或协调问题解决。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包括行政管理、专业技术、协调能力等都会得到极大提高。相反,城市环保事业单位组织机构相对成熟,企业技术稳定、生产运转顺利。学生即便是蹲点实习,但基本就是每天例行上下班,如,一个成熟氧化沟工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基本是全自动化控制,正常生产运转中,参数短期内不会也不可能调整,学生感性认识收获不大。

依靠科研项目,通过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项目,引导学生在农村污水控制方面进行实验,如畜禽污水处理、农产品安全生产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完善教学体系,加强课程设计

学习24小时后的知识保持率统计显示,讲授5%,阅读 10%,视听结合20%,示范30%,讨论组50%,实践练习75%,向他人讲授/即时应用90%[10]。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工程设计是最有效的学习手段,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应用课程是目前大学教育难以取代的优势[10]。课程设计是将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农业院校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往往被忽略,完成理论、实验和实践教学后,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突出理论应用,训练大学生工程整体设计能力。并将课程设计开设在实践教学的后期,设计的内容可结合实践课程中发现的问题,更利于学生的创新。

2.5 制定合理的实践课程考核制度

实践课程考核因为指导人员、地点和单位性质的不同,相对理论和实验类课程难度更大,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积极促进教学。制定合理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课程考核体系,可以针对不同的实习内容综合考察。学生实践中的表现由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老师联合评判,并以实习单位老师为主,考察学生的实习主观能动性,如到勤率、工作表现等。第二项考核内容依据学生的书面报告,如工作日记、调查报告和专题报告等是否完整,质量水平如何。设置不同权重,实习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等都是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可以将现场考核的权重加大,充分体现现场工作能力的重要性。另外,考虑实习的难易,对不同实习单位加不同的权重分。

3 结语

教学需要根据课程特点,结合社会的需求不断改进。农业院校在生物及农业专业较工科院校有较大优势,我国生态农村建设需要大量水环境保护人才。因此,农业院校应坚持为农村和农业服务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培养出具有农业院校自身特色的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沈连峰,王婷,张发文,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办学特色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1(01):61-63.

[2]辛言君,马东,崔德杰.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0(11):53-55.

[3]祝春水.“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与改革探讨[J].甘肃科技,2009,25(5):142-143.

[4]吴棉国.生态农业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中国发展,2013,13(5):12-16.

[5]李洁,周应恒.农村环境教育在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中的作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89-93.

[6]陈满荣.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关系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7,1(16):1841-1849.

[7]吕淼.“三农”问题与高等农业教育——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农业院校的改革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5(3):86-88.

[8]马小娥.提高工科大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思考和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07-209.

[9]张学洪,张军,曾鸿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6):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