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材教法

教材教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材教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材教法范文第1篇

但是,这次调整的,难道仅仅是8个公式吗?如果认为仅仅是降低了对8公式的要求,那就太表面、太肤浅了。

我们知道,和积互化历来是三角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相当部分的三角题都是围绕它们而设计的,它们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式变形的技巧和魅力。现在,要求降低了,有关的题目已不再适合作为例(习)题选用了。这样一来,三角部分还要我们教些什么?又该怎样教?立刻成了部分教师心头的一大困惑。

有鉴于此,我认为很有必要重新审视这部分的知识体系,理清新的教学思路,以便真正落实这次调整的意见,实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深化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有利于稳定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秩序)的既定目标。

一、是“三角”还是“函数”

应当说,三角函数是由“三角”和“函数”两部分知识构成的。三角本是几何学的衍生物,肇始于古希腊的希帕克,经由托勒玫、利提克思等。至欧拉而终于成为一门形态完备、枝繁叶茂的古典数学学科。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期,只有《三角学》盛行于世,却无“三角函数”之名。

“三角函数”概念的出现,自然是在有了函数概念之后,从时间上看距今不过300余年。但是,此概念一经引入,立刻极大地改变了三角学的面貌。特别是经过罗巴切夫斯基的开拓性工作。致使三角函数可以完全独立于三角形之外,而成为分析学的一个分支,其中的角也不限于正角,而是任意实数了。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可将它更名为角函数,这是有见地的。

所以,作为一门学科的《三角学》已经不再独立存在。现行中学教材也取消了原来的《代数》、《三角》、《几何》的格局,将三角并入了代数内容。这本身即足以说明“函数”在“三角”中应占有的比重。

再从《代数学》的历史演变来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式与方程”一直是它的核心内容,那时的教材都是围绕着它们展开的。所以,书中的分式变形、根式变形、指数式变形和对数式变形可谓连篇累牍、所在皆是。这是由当时的数学认知水平决定的。而现在,函数已取代了式与方程成为代数的核心内容,比起运算技巧和变形套路来,人们更关注函数思想的认识价值和应用价值。1963年颁布的《数学教学大纲》提出数学三大能力时,首要强调的是“形式演算能力”,1990年的大纲突出强调的则是“逻辑思维能力”。现行高中《代数》课本中,充分阐发了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及应用,对这三种代数式的变形却轻描淡写。

所以,三角函数部分应重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无疑的,这也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观点(下文还将及)。

现行高中《代数》的三角函数部分,也单列了一章专讲“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这是与数学发展的潮流相一致的。但若提起三角函数,大多数师生头脑中反映出来的,还是“众多的公式,纷繁的变换”,而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倒是在其次的。这一点,与前面所述的“幂、指、对”函数有着极大的反差,恐怕也与编者的意图大相径庭。个中缘由固然与三角本身多公式有关,其中和积互化8公式的干扰作用尤其明显。8公式形式类似,记忆也属不易,变形尤难把握,是师生教与学的共同难点。为此反复记忆、题海操练实所难免。

调整以后,降低这部分的要求,大面积地减少了题量,目标中“第一和第三”两个有利于是可以实现的。但另一个(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该如何理解呢?把“函数”作为关键词,将目光放在“图象和性质”上,应当是正确的选择,负担轻了,障碍小了,这更方便于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对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关注上,这才是“三个有利于”得以贯彻的根本。

二、国外的观点及启示

下面来看一下美国和德国的观点: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和《考试说明》,只有一个《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他们对三角函数提出了下面的要求:会用三角学的知识解三角形;会用正弦、余弦函数研究客观实际中的周期现象;掌握三角函数图象;会解三角函数方程;会证基本的和简单的三角恒等式;懂得三角函数同极坐标、复数等之间的联系。

他们还特别指出:不要在推导三角恒等式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只要掌握一些简单的恒等式推导,如:之类就可以了。比较复杂的恒等式如之类,就应该完全避免了。

德国在10到12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一到高三)每年都有三角内容。10年级要求如下:

(1)一个角的弧度。

(2)三角函数sinx·cosx·tgx和它们的图象周期性。

(3)三角形中角和边的计算。

(4)重要关系(特指同角三角函数的平分关系、商数关系和倒数关系——笔者注)。

另外,在11年级和12年级的“无穷小分析”中,继续研究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求导、求积分、求极限。

从以上罗列,我们可以看出下面的共同点:

第一,突出强调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二,淡化三角式的变形,仅涉及同角变换。而且要求较低;8公式根本不予介绍。

第三,明确变换的目的是为了三角形中的实际计算。

第四,注意三角函数和其它知识(复数、极坐标)的联系。

这带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很强烈的。美国和德国的中学教育以实用为主,并不太在乎教材体系是否严谨,知识系统是否完整。我国的教材虽作调整,对8公式不要求记忆。同期颁布的《考试说明》仍要求“能推导并掌握(8公式)”。不要求记忆却要求推导并掌握,怎样实施且不去细说,有一个意图是可猜到的,那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教材是严谨与完整的。我认为这大可不必。严谨与完整是相对的。现在看来严谨的东西,在更高的观点下是否还严谨?在圈内看是完整的,跳出圈子看,是否还完整?在一个小地方钻得太深,在另外更大的地方就可能无暇顾及。人家能在中学学到向量、行列式、微分、积分。我们却热衷于在个别地方穷追不舍,这早已引起行家的注意。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调整应当只是第一步。在中学阶段即试图严谨与完整。其实是受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三高(高速度、高难度、高理论)影响太深的缘故。

三、调整后的知识体系分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部分知识应分为两大块。即“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与“三角变换”,虽然笔者认为后者该进一步删减,但毕竟目前没有做到。即使以后能大幅删减,也肯定会保留适当篇幅,因为三角变换在理论和实际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现将本部分知识体系列表如下:

这些知识点中,重点应是①③⑦⑧⑨⑩(11)(14)(15)(18),其实前几年的高考对它们也都有充分的体现。只是被8公式的光环所笼罩,我们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已。当然,现在我们要提高对这些内容的重视程度。千万要避免无限拔高。那样形成前门拒狼(8公式)后门引虎的局面。就大有违调整的初衷。

参考文献

教材教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教改 英语教材 教学方法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0-025-01

自2008年新一套高中英语教材的全面推广,新一轮的高中英语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一股对新教材教法探索和实践的热浪也迅速波及开来。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很多举措的效果却往往事倍半功半。因此,有的老师就干脆“绕道而行”,重新用老办法解决新教材中的新问题,即用旧的教学方法去实践新的教学内容,虽然能勉强过关,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对于新教材及新课标的把握还有欠缺,没有及时摆脱旧教本对于老师的束缚,没有及时调整好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置换,没有及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要用心体会新教材特点,因势利导

要想更好地推广新教材,首先就要吃透教材。2008年的新版高中英语教材较之先前的内容而言 ,1. 知识面更广。包括电影・音乐・科技・历史・文学・体育・健康等多个话题,这就要求老师的涉猎面要更广。2. 词汇量增大,实用性更强。3. 结构更明晰,目的更明确。“听,说,读,写”的训练从Warming-up到Exercises贯穿到底。4. 知识的传授更灵活地穿插于任务的完成中,对师生教与学的综合能力要求都更强。总之,要想充分完成这些知识的传授靠个人独立操作是难以做到的。反之,如果我们能利用教材特点,因势利导,结合备课组集体备课,对教材内容做适当删减,灵活变动教学步骤和顺序,问题就会简化许多,既能统一进度又能集思广益,使课堂内容更丰富,更完善,课堂效果自然会好很多。

二、师生角色准确定位

传统教学中师生属于单向交流,即老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长期以来,社会和家长普遍认为老师应该知识渊博,对学生既要和蔼可亲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则应听从老师的教导,行为规矩,单纯接受。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狭窄的,单一的,课堂气氛也多以沉闷为主。而新教材因为内容广,形式活,参与性强而必将淘汰旧的教学方法。只有清楚了这一点,教师首先准确地自我定位,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一种对称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目的、动机及个性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拓展自己的角色范围,师生才能共同在处理和学习这套新教材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三、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教学手段

好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令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锦上添花。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是我们现阶段最便捷、最有效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1. 参加网上在线英语学习新闻组、网上聊天室、电子布告栏等都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英语学习交流的平台。

教材教法范文第3篇

中学篮球教材的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由于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对抗性、集体性的运动项目,活动性强,技术动作运用时复杂多变,又由于中学篮球教学是班级授课制,实践中存在着学生多,场地器材少,组织教学难度大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学生基础因素的影响,组织教学更具有特殊性。因此,中学篮球教材的组织教学,必须依据初中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及篮球运动的特点、场地、器材、设备的具体情况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等全面加以考虑。找出最合理的教学和练习方法,以达到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掌握一定的技术、战术,以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初中一年级(2)班学生60人,两个篮球场,6个篮球,举例法、分析法、观察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首先,我先在理论上提出一些建议,并加以分析、举例,然后,再针对其中的某一建议组织教学,看看效果怎样,这部分我将采取分段并加小标题的方式来完成。

① 教学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措施,正确的方法、手段能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加速基本技术的掌握和提高。例如:学生刚能够完成某一技术动作,就立即采用比较或进行间对抗等练习手段,就容易破坏刚建立走的动力定型,不利于初学者掌握技术。因此,选择教学手段时,应根据教学任务和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和掌握基础技术的实际水平和差异,根据场地器材的条件和学生人数的多少,练习方法的实际效果情况进行,以确保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② 练习增加运动量的方法

教师必须根据人体机能活动的规律,课的任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场地,气侯的条件来安排一次课的运动量,初中体育教学,首先考虑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进行活动,为此,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a、 技术练习与素质练习相结合。

b、 采用分共轮转,循环练习法,在编排循环练习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当学生按基本技术水平或素质水平及性别的不同分组时,对各区练习也应有所不同:(2)场区的位置和大小要考虑练习的内容和方法,便于流水作业:(3)各区练习的内容简便易行,活动部位力求全面,并使各区练习有机地衔接起来,以利于完成练习任务。

c、 变化练习的条件,增加练习的难度。

d、 多项组合,综合练习,要注意组合的项目应有机地结合,项目之间的衔接应合理安排。

③ 竞赛法的选用

竞赛法是小学篮球教学的重要手段,小学篮球教学采用的竞赛有以下同几种:

a、 速度比赛——以跑动的时间快慢决定胜负的一种比赛。

b、 次数比赛——以单位时间内完成次数的多少来决定胜负的一种比赛。

c、 准确性——用于投篮技术的一种比赛。

d、 成功率比赛——从时间和次数上对完成技术的质量进行评定。

e、 教学比赛——在初中体育教学大纲中,对篮球教学比赛规定了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复习提高已学过的基本技术的比赛:第二种是结合已学过的基本技术进行简单规则的比赛:第三种形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

④ 游戏性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较适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在初中篮球教学中,也可采用游戏的方法来完成。

运用这一游戏方法力求简单易行。课前要作好场地布置和器材设备的准备工作,在组织游戏时,应向学生讲明游戏方法、规则以及胜负标准,要明确具体,在分组上无论是把男女生分开或男女混合编排但实力要相当,在游戏中,要严格按照游戏的方法、规则进行,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表扬及批评进行教学。

实例分析:

课前,体育委员整队,报数,然后向教师报告人数,教师宣布上课,安排见习生,复习上节课内容,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之后做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之后,教师先让学生做一些熟悉性的练习,大约过了十几分钟后,教师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新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运球上篮的技术,先把队伍设成站在教师左右两侧的地方,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做一到二次示范后,强调难点、重点、再进行示范,最后让学生练习,在练习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大约过了二十多分钟后,教师可以根据练习情况进行竞赛法教学,把学生等分为四个小组,讲明规则后,把队伍调到四个半场中,进行比赛,最后在课的结束部分进行整理放松,整队,总结,归还器材,宣布下课。

⑤ 篮球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a、 讲解要简要,示范要正确。由于我们体育课的课时短,教师要抓住重点,三言两语说明问题,然后在练习中加以补充。

b、 应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在人多篮球少的情况下,可用足球、排球、手球等代替使用。或者遇到练习的内容多,场地少的情况时,教师采用不同内容和要求进行组合练习。

c、 在教学中要善于提高学生和学习兴趣,要多采用跑龙套动的,比赛的,攻守对抗的,技术与战术结合等多种练习法,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d、 教学中要抓住重点教材,处理好重点教材与一般教材之间的关系。

e、 不断改进教法,教师除必须掌握教学原则外,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f、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正误对比时,要多选择技术好的学生做示范时,分析要恰如其分,不能丑化。

教材教法范文第4篇

程序设计条件语句教材教法初中信息技术《程序设计》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习、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初步掌握利用程序控制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基于这个教学目标,笔者在自身教学活动中,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程序设计》课程的教材教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信息技术(选修)教材包含两部分内容,第1单元是程序设计,以VB程序设计为主要教学内容。其中,第2章程序设计基础在介绍了程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讨论了程序中逻辑判断的实现方法。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对VB程序的构成、变量和表达式,以及常用的VB程序语句有了一个大体了解。教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实现程序中的逻辑判断。

如果教师简单地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安排来组织教学,罗列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很容易伤害同学们学习程序设计的积极性和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时,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如何让学生对条件语句的学习产生兴趣,并主动进行实践探究呢?选准实践练习的切入点(内容)是关键。教材处理的意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学习、体验如何运用条件语句来实现程序的逻辑判断。首先,通过《生肖查询》程序的编写,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并对条件语句的使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两个整数比大小》程序的编写,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条件语句的格式及其工作原理。其次,通过《生肖、星座查询》等程序的编写,激励学生积极探究运用条件语句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通过开展实践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掌握运用条件语句实现程序逻辑判断的编程方法。

一、研究教材,选准切入点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于2012年对省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初中信息技术》进行了全面修订。其中,《初中信息技术》选修教材的程序设计单元做了较大的章节调整。在程序设计基础的章节中,弱化了程序结构与设计的内容,而强调了程序的基本语句及其应用体验,这样的安排似乎背离了传统程序设计教学的一般过程,也令部分信息技术教师产生顾虑:不遵循传统程序的基本结构来组织的教材内容,这样的教学会不会影响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基础呢?

作为教材编写者之一,苏州市信息技术特级教师赵旭老师在苏州市区信息技术教师教研活动中对教材的修订进行了解读:教材在章节部分的调整,主要是考虑了省内不同地区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不平衡。同时,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关注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教学目标和重点应落在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上。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给我们指明了教学方向:初中的程序设计课要避免上成程序设计语言课。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利用生肖查询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在程序中实现逻辑判断,从而引出条件语句。在介绍条件语句时,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引导学生实现英语、数学知识的迁移,轻松学习、应用条件语句。通过《生肖查询》程序的编写,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探究程序中逻辑判断的热情。

二、分析学情,优化教学过程

教材一般都是按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教学内容,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的顺序来组织,而应当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先易后难、先具体后抽象的原则。在《生肖查询》程序的编写过程中,学生对条件语句的了解主要停留在单分支执行状态,即当条件判断成立时,执行相关操作。同时,学生也有对条件判断不成立时的程序执行有了一些初步的思考。笔者顺势通过《两个整数比大小》程序的编写,引出条件语句的双分支格式。

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条件语句的双分支格式的理解和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问题主要表现为在Else分支部分出现再次使用IF条件语句对条件不成立情况的重复判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对依据条件判断的成立或不成立选择分支部分的程序段执行难以形象理解。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认知心理特点倾向于直接的形象思维,习惯于从整体上进行观察、认知。笔者尝试借助直观的流程图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条件语句的双分支格式,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完成“两个整数比大小”程序的基础上,笔者顺势提出“三个整数找最大数”问题。首先,通过讨论、做游戏的方式启发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通过画流程图,引导学生逐步适应、掌握将问题求解的步骤转换成程序语句的过程和方法。

三、任务驱动,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希望表现自我、希望得到认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肯定、欣赏自我价值。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可通过完成基本的练习来逐步建立信心;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完成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提出延伸任务,激励这部分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比如,在《三个整数找最大数》程序编写的基础上,笔者会进一步提出:三个整数找出最大数,能否同时找出最小数呢?在学习、掌握了And、Or等逻辑运算符的使用方法后,笔者会利用《生肖、星座查询》《闰年、平年判断》等程序的编写激励学生开展应用探究。通过这样的任务设计,引导学生不断探究程序设计的奥秘,提升应用程序设计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程序设计所特有的魅力是毋庸置疑的,在面对初中学生进行程序设计教学时,我们更应重视采用科学、合理、有效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教材教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科学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掌握知识的技能,使学生获得身心健康的发展,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文着重谈谈在生物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

1.发挥教学方法的实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提高教学效果,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主要在于教师吃透教材,构思教学方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下面是笔者常用的方法,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1.1连环式

从上一个内容引出下一个内容,互相渗透、环环相扣、延伸发展、以旧带新,加强知识的联系,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如在讲:体温调节“时,可做连环式的系列体温:人的正常温度是多少度?(37度)为什么要保持37度?(是酶活动的最适宜温度)怎样才能保持37度?(是体内产热,散热过程相对地平衡)体内是如何产热的?(骨骼肌和内脏活动的结果)靠什么散热呢?(皮肤)皮肤又如何调节体温?(靠皮肤里毛细血管和汗腺的活动)。这样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这一个个矛盾的解决,保证了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达到增强教学效率的目的。

1.2引导式

教师依据教材编写纲要、设计表格、选择课件、引导学生读书、掌握学习方法、抓住知识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得到尝试,获得成功的喜悦。如讲“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时,可以列表比较:

序号激素种类腺体名称主要功能实验证明

1

2

3

根据表格让学生对照阅读、讨论、思考、最后填写。这样能使本节的知识一目了然。现在的高考很多题目倾向于考察学生对研究数据的整理,可以在各种类似的章节和习题学习中叫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整理数据。

1.3直观式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课件,微课等演示和示范,加强直观教学,能弥补课堂演示看不请,看不准的缺陷,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比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教学,课件和微课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的变革,需要老师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与设备,进行形象性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有一定限制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教学方式要变“一个黑板、一盒粉笔”为大量运用幻灯片、ppt、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教学。教师要注重协作教学模式的应用。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资源,遵循学生的认识水平,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网络化技术、在协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4探究式

对于理论性知识,运用探究式,寻根求源,由表及里,由现象弄清问题的实质。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讲“遗传的基本规律“时,可以按照孟德尔的”杂交实验――解释现象――测交验证――发现规律――实践应用“的步骤分析,弄请基本原理,同时学习前人的科学研究方法,掌握假说演绎的精髓。符合辩证法的实践认识实践的规律。在高中教材中,这样的事例数见不鲜。

1.5比较式

运用比较式,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具体可分比较、分析、归纳等步骤。比如讲“减数分裂”时,可以和以前的“有丝分裂”进行比较。可以从细胞种类、分裂过程、分裂结果比较。也可以转换形式,从图形坐标曲线上比较。然后分析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最后归纳总结、以陈带新、点面结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6分步式

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分出层次、由易及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分步推进,也就是因材施教。如讲“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可以划分为六个层次:(1)基因的概念和基因在生物性状遗传中的作用;(2)DNA的基本功能;(3)DNA与RNA的比较和关系;(4)信使RNA与转运RNA的关系和功能;(5)“中心法则”;《6》遗传密码和氨基酸的关系。对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分两步走,第一步(1)到(5),第二步(1)到(6);对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分三步走,第一步(1)到(3),第二步(1)到(5),第三步(1)到(6)。这样按层次分步学习,或退回再学习,易于理解和掌握,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使知识逐步深化提高。

1.7答辩式

答辩式是一种复习课形式。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错或教材难懂的地方,由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解答,然后纠正。对掌握步牢固的地方,重点突破,促进理解巩固。如在复习减数2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中,由亲本的表现型推知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或已知子代的表现型,比例数推知亲本的基因型等问题时,可以采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纠正错误、归纳总结模式、强化训练,使学生体验在学习中“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

2.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

教学方法应结合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综合使用。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都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传授好知识、指导好学生学习、开发好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而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选择好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可以多法组合,交错使用,或一法为主,多法辅助,以便于优化教学设计,形成课堂教学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优化组合运用,要过度自然,此起彼伏,逐步深入,既有教师的启发、提问、反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思维、合作讨论、回答、明理活动,让学生用已知的知识同化和顺应新学的内容,使教和学有序,和谐发展,克服平铺直叙,照本宣科的弊病。

综合所述,研究教法,指导学法,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尤其当前要转变教育观念,响应新的教学形势,要更加重视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改革创新,开阔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教法范文第6篇

一、物理概念教法

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的基石。正确地理解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基础。目前在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概念教学应达到的目的不明确,忽视概念建立的背景和条件,忽视概念间的联系。我们在教学中若能根据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设计概念教学过程,必将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根据现代的认知理论把概念教学分成三个步骤。

首先让学生领会概念。教学中通过适当的方法激活学生认知中的原有知识,同化新概念,并选择信息的呈现方式,促进选择性知觉,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方法有:用实验的方法描述概念的特征,刺激学生的知觉选择;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寻找概念理解的捷径。如物体的惯性,通过人乘车时车子忽然启动、紧急刹车、转弯时的感受来说明“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含义,使惯性的理解更为确切。再如“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的理解最为困难,让全班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滑动或有滑动趋势,并改变施力的大小和方向,亲自感受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相关因素,从而对知识有具体的认识,教学效果显著。

其次巩固概念。巩固不是通过简单的重复和强化训练来实现,而是通过概念的变式,重组学生认知结构;比较概念的异同,促进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组建概念的网络,促进新旧概念的综合是对概念的加深理解和提高。如在磁场的方向的表述教学中运用概念的变式加以认识,“磁感线的切线方向、磁感强度方向表示磁场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是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或受力方向”本质上是一致的。再如电势能的概念教学,首先激活电荷、电场、电场线等概念同时把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作为先行者,比较电场力做功和重力做功特点,得出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变化关系等。因此在知识网络中激活任意一个网点都能做到相关的联想,将非常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应用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物理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编制针对性的习题,检查学生对概念应用的灵活程度,看其能否熟练地将实际问题概化为物理模型,并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强化应用能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在同步卫星的教学中,让学生观看在海南岛正上方拍摄的中国南海“中美撞机事件”的一幅卫星照片----“美机停在陵水机场。分析说明是极地卫星还是同步卫星拍摄的照片,从而使学生对同步卫星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转变教师角色,培养创新能力

1、教师要有教法上的创新。中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已不适应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教师的认知特点、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创新能力均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常说“名师出高徒“,不仅是名师所授知识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名师的人格魅力、治学态度、创新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一切教育因素都必须建立在教师的个性基础上。我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如变多讲多练为少讲精练,变注重讲授为注重活动,变学生被动为师生互动,将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和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自己的创新教育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渐进式的发挥形成显创造力。

2、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许多知识与其教师竭尽全力地讲解,不如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更为有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发现”;巧设问题激发“发现”;鼓励争议促进“发现”;演示操作帮助“发现”等手段扶植和巩固学生的发现愿望,只有这样进行创新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如在高一物理“单摆”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到实验室去动手研究,设计变振幅、变摆球、变摆长等,测定对应周期发现影响因素,得出一般的体验性结论,然后我再给出单摆的等时性原理和周期公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现意识,又有利于重难点知识掌握,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教法范文第7篇

从整体编排来看,湘版地理教材按“先总后分”的原则编写,即“世界一大洲一地区一国家”。初一上册安排的是关于全球的知识: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初一下册则是分区地理: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走进国家。初二中国地理的编写也是按照这个原则进行,初二上册学习的内容有: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及中国的区域差异;下册内容的第一章为中国的主要产业,以后的各章则主要是分省地理,教材把我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按沿海(第二章沿海万里行)、沿边(第三章陆疆万里行)、沿江(第四章黄河万里行和第五章长江万里行)的位置特点分别加以介绍,区别于以前的教材按东北、西南、华南、西北等方位编写的方法,这也是湘版地理教材的一大特点。

从结构上看,湘版地理教材采用大字正文和辅助文字混排的形式,重点突出,版式新颖。大字正文一般叙述地理事实,讲解地理概念,解释地理成因,说明地理规律。辅助文字主要包括富有特色的两个栏目:“活动”栏目侧重安排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地理问题,密切配合课文的重点、要点以及关键内容,以加深理解,启迪思维,让学生养成学思结合的良好习惯;“阅读”栏目侧重选编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阅读材料,与课文所讲内容密切配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学能力。而且在每一章的前面,都配上一段优美的文字,该段文字不但概括了本章的主要内容,还起到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的作用。 从形式上看,湘版地理教材图文并茂,直观性强,生动形象。在课本的封面、封底、以及课文里面,增加了大量引人入胜的彩图,在课文之中穿插了内容简明、重点突出、种类多样的地图、速描图、示意图、模型图、统计图、漫画图以及卫星图片等。这些图像与课文紧密配合,以图引文、以图释文、以图补文、以图代文,形象直观地反映和说明地理问题,把繁、难和语言不便表达的地理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不仅改变了地理教材的面貌,也增强了地理教材的吸引力,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点和重点。

从内容上看,湘版地理教材选材典型,知识量适当,不求全不求深,表述生动活泼;围绕环境、资源、人类活动这些主题,选材上注重体现人地关系,地理知识的时代性、实用性、教育性以及科学性;适当降低了教学难度,删减了难教难学的有关内容;注意减轻学生负担,删减单纯记忆性知识,如国家减少为七个有代表性的、区域特征典型的国家来讲授,这七个国家,既包括了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课文表述不但简洁、明了、准确,而且主要还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和学生的实际,通过读图思考、启发设问、引用实例等多种方式,提高教材的智力价值和可读性,引导学生去探索地理知识的新天地,切实使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从要求上看,湘版地理教材重点明确,知识面宽,注重渗透思想教育和加强能力训练。正文一般为必学内容,体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正文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重要的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分布、地理过程、地理特征、地理概念、地理成因、地理规律;辅助文字为阅读材料、思考、练习等,这部分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宽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思想教育和能力训练寓于知识的传授之中。例如,活动栏目主要训练识图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等等。结合湘版地理教材的特点,我在教学和教法上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重视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地理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古人曾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湘版地理教材本身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含有丰富的激发兴趣的素材,所以要充分加以利用。

第一,重视每节课的引入过程。“万事开头难”。好的引入过程是成功教学的开始,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迅速进入求知状态。课堂的引入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设计,可以是故事、音乐、谜语,也可以是提问,引起学生的质疑。例如,在学习《俄罗斯》一节时,我用音乐作为引入方法,利用自身擅长弹琴的特点,用手风琴演奏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曲。手风琴是俄罗斯人广泛喜爱的乐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传唱世界的俄罗斯民歌,将二者结合引人新课显得自然,学生有新鲜感,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接着启发学生谈谈他们所知道的有关俄罗斯的情况,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争相发言。

第二,结合时事和现实生活。时事总是在一定的地域中发生的,因此也就与地理有密切的联系。西亚是世界的热点地区,时至今日,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仍在继续,为西亚一节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材料,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西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含义,更理解了为什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讲到我国的季风气候特征时,则和我们广西冬季吹北风、夏季吹南风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知识;分析冬、夏季风性质,一句本地俗语“北风是贼,南风是客”。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北风势力强,南风势力弱”的性质差别,这样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具体,自然就会对地理产生兴趣。

第三,巧设疑问,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提问是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是促进师生交流的有效手段和形式。湘版地理教材的教学过程已不能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应该积极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之间共同的讨论,老师从旁加以引导,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湘版地理教材中大量的读图思考、读表读资料设问以及“活动”栏目等,都为提问设问提供了方便。例如,介绍完世界的人口以后,教材安排的问题有:“一个国家是不是人口越少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请谈谈你的看法。”以及读漫画“处境艰难的地球”回答“你能说出漫画所表达的含义吗?”等等。这些设问含义深刻、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二、注重讲清重点知识

湘版地理教材的内容层次和头绪已经减少,重点比原来课本更加突出。因此,对于重点基础知识,要讲得充分具体。在内容上,要加以透彻的分析和清晰的说明,也可以适当补充和展开;在形式上,课本中的插图、引言、活动栏目、阅读材料,都要围绕重点充分利用,不能忽略;在方式上,要密切联系社会生产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多举生动的实例、作形象的比喻。例如,关于“世界的人口问题”一节,不仅要利用好课本,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重点段落和概念,仔细分析插图插画等,还要启发学生联系当地的人口现状进行思考,也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利用学生的亲身感受和所见所闻,进一步使其意识到人口问题的世界性及严峻性。

课本中的阅读材料虽不都是要求老师讲授的内容,但有的材料有助于重点内容的理解,有的则可以利用来说明正文内容,可以作适当讲解。例如,在“世界的人种”一节里,有关于人种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阅读材料,有力地说明了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巨大影响,可以提问和略为展开。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有的要求细读,有的可以朗读和齐读,有的在课后阅读,也可以提示或提出一些问题,若放任自流则形同虚设。

三、充分利用课本插图

插图多、插图种类多、表达形式新颖、图文结合密切,这是湘版地理教材的特色,教学中要结合这些特色,充分发挥插图的功用。

一是课本中的地图、统计图、示意图、模型图、剖面图。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数量差异、因果关系以及地形起伏状况等,一般是文字表述的形象化,文图结合来共同说明地理内容。这些图像一方面可以利用来讲课,如讲到地形对美国天气变化的影响,就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读地形与气流图,分析西部高大山脉对温和湿润西风的阻挡作用,东部低缓山脉、高原对北部吹来的干冷风不造成阻挡,纵贯南北的中部平原方便强烈的极地冷空气长驱南下等因素,使学生明确地形对天气的影响在冬季的具体表现。尤其是以图代文、以图引文的插图,教师更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图。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教会学生读、用上述图像,掌握运用图像的基本技能,并通过对图像的分析观察,训练学生读图、观察和思维的能力。

二是课本中的彩照、速描图、漫画图等,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形象或对重点内容起夸张强调的作用,应围绕课本正文灵活运用。例如,有的彩照,可以启发提问,作为新课引入,引发学生思索的兴趣;有的各国名胜古迹图,可以指出其注意内容;有的图像包含内容很多或者能一目了然,则可以略而不讲。

四、诱导学生参与教学

湘版地理教材不仅内容丰富、脉络清楚,而且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其中“活动”、“阅读”栏目都为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条件。因此,多数栏目安排的活动要指导学生认真去做,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既巩固加深知识,又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教材教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版《英语》 解读 使用建议

为满足江苏职业教育率先创新发展,满足广大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2010年,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共同编写了全新的职业学校语数外三门文化基础课教材。众所周知,正确地理解教材有利于我们从宏观和微观多个维度认识教材,特别是认识教材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我们更新教学观、教材观,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丰富和补充教学内容;有利于我们认识教师和教材的关系。因为,教师不应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应该是教材的积极开发者,教师应该积极开放地研究教材教法,并创造性地使用开发教材。本文将对江苏省职业学校新版《英语》教材教法予以解读,探索该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编写思路和教材教法的使用建议。

一、编写背景和指导思想

从2010年春季开始,江苏省教科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英语教材课题组分别在全省13个大市就原有英语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调查发现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内容太难。教材的学科体系特征显著,词汇量过大,部分选词过偏,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二是编写体例传统。教材决定教法,传统的教材决定了教师教法的刻板性,因教材操作性不强,且以阅读技能的训练为主,许多教师仍然采用机械的操练方式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课堂教学沉闷;三是编制标准不一。与教育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及教育部关于中职文化课的任务要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材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脱钩,应用性不强,没有体现教材的职业特色,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为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妥善解决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努力提高中职及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课题组启动了新英语教材的编写工作。

新英语教材首先明确了统领教材编写的纲领性文件,分别是教育部2009年1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和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12月颁布的《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根据文件要求并结合江苏省职业学校学生特点,课题组明确了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首先,作为一套职业学校学生使用的文化课教材,必须坚持职业教育特色,坚持设计导向的职教思想,促进学生发展;其次,要明确本套教材的职业课程定位,坚持职业能力开发的教育理念,彰显职教英语特色;第三,要尽量淡化英语“学科本位”,遵循中职英语教学客观规律。因此,本套英语教材的设计思路是:以“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架构课程体系,以学生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题内容”为载体,按照“环境拓展”的原则组织内容,按照教学导入、听说、读写教学和语言应用链接过程设计教学,并通过语言运用活动评价和巩固单元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效果,在鲜活的情境中落实“做中学”的人本教育思想。

二、教材体例和设计方案

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最初设计教材分为三个模块,即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其中,基础模块侧重于学生的基本语言文化素养,是必学内容;职业模块侧重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学生在工科和服务类中限选一类;拓展模块侧重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主要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之所以实施模块化的分层次教学,主要是基于如下考虑:大部分职业学校就业班的培养目标是工作就业,只有少量学生选择参加对口单招考试进一步深造,如果按照统一的标准制定大纲和教材,势必造成不同地区、不同水平学生的差异,不利于满足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学习的需要。

然而,在实际编写过程中,编写组发现这一安排的诸多问题:首先是各模块之间的衔接很难做到平稳;其次,作为职业学校使用的文化课教材,职业性应该贯穿全套教材,而不仅仅在某一两册教材中集中体现;三是工科与服务类之间内容的界定模糊,客观上造成学校选择教材时无所适从。因此,经过慎重考虑和广泛调研,并结合江苏省教育厅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最新指导意见,编写组明确了新英语教材采取一贯制的编写体例,确保三年制中职学生完成5个学期、五年制高职学生完成9个学期的英语基础课学习需要。

编写职业学校学生英语教材首先确定的是其学科特点,即英语语言教学的特点,同时考虑“职业性”的特点。编写组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内容选择的标准,设计两条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主线,内在地规定每个单元的板块设计和题型设计。第一条主线是单元板块及题型符合英语学科教学规律,是明线,实现显性英语学科的课程目标,实现英语语言知识内容体系的学习和掌握。第二条主线是暗线,隐性课程目标,即单元板块的内容目标是逐级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中职英语课程体系下每个单元目标设计同时蕴含显性和隐性目标,即语言目标和职业能力目标。每个单元的两个子目标都应同时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因此,单元子目标的实现表现在内容和活动的选择,有利于中职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形成及职业素养的切合和共存。这一点内在地规定了单元目标下每一个板块所要达成的目标都要围绕这两个基本要素。总体而言,职业素养的逐渐达成主要是内容的选择和符合学生认知的安排,语言知识的学习主要靠遵循语言教学规律的设计得以实现。而职业能力的形成则以符合职校学生生活和职业发展内容的“浸染”慢慢“育成”。

三、教材结构和理念特色

新版职业学校英语系列教材由学生用书、学习指导用书、教师用书、综合拓展教程、在线资源以及多媒体课件等组成。每册各设计8~10个单元,各分册建议安排64~72学时。

新教材在处理单元内部板块结构上遵循以下规律:

(一)贯彻目标分类原则

每单元设置两个学习子目标,两个学习子目标服务于课程体系下的单元总目标和主题限制。两个目标中第一个子目标与第二个在内容上相互补充,排序上是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的递进关系,基本符合从物理距离到观念距离的序化规律。同时,每一个板块都有一个更低一级的子目标群,共同实现单元目标达成。

(二)按照语言教学规律安排单元结构

分别设置导入-听说-读写-语言技能-语言综合应用-拓展-评价等板块,依次排开。“导入”板块开篇,以激活学生的认知图式为目标,设计形式多样。“听说”开始切入主题内容新知识,包括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和语言知识、技能的内容。阅读和写作能力组合在一起设计。“语言技能”的内容设置遵循实用够用原则,嵌入学生必须掌握的语言系统知识。“语言综合应用”板块旨在全面实现本单元知识的活化,培养活学活用的能力。“拓展”板块旨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基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评价”板块简要回顾本单元知识点。

(三)贯彻活动教学教育理念

以层层搭架子的设计思路,螺旋式推进新知识的学习。新教材从2011年秋季起率先在江苏省三年制中等职业学校使用。2012年秋又进一步推广到全省的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经过近两年的熟悉和培训,广大教师认可了新教材在编排体例上的创新及全新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据一线教师反馈,新教材中加入的大量图片、音频、视频,结合纸质和在线资源,更好地调动了职业学校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新教材将“输入”与“输出”并重,更好地照顾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机会。此外,新教材中的单元任务、小组讨论、课堂汇报等互动式教学,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新教材还预留大量接口,让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和社会发展,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从而弥补了传统纸质教材的不足,提高了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关注度。

四、教材教法与使用建议

教材编写的背后无疑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支撑,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建议溯源于《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和《课程标准》对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活动类型统一的教学期待,如:项目任务教学、仿真情景教学、网络教学、实地教学、自主合作学习等。诚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教无定法,教必有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方法中并无统领一切的“必杀技(master approach)”,方法之间也没有高低之分,其价值取舍的关键在于某种方法的选择在英语教学的彼时彼刻是否适合(appropriate)、有效(effective)。对此,我们简单地给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总体了解英语学科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method)或流派(approach)

人文科学研究中最为纠结并难以定论的就是对概念的界定。在此我们姑且将method和approach均称之为方法。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总体了解近代英语主流教学方法的历史沿革与变迁,并以此启迪和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思想。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PPP程序教学法(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交际法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Instruction)、对话学习法等英语经典教学法的基本用法。

(二)重点掌握任务型教学 (Task-based Learning/Instruction)和情景教学(Situational Teaching)(交际法教学的重要分支)

毋庸置疑,这两种方法和本书编写中坚持的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相一致的理念契合,并和当今世界公认的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的英语教学思想高度一致,因此必须重点掌握运用。

(三)努力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后的混合教学(Blending Teaching)

信息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20世纪90年代以来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因其丰富的信息资源、超时空分享特征和卓越的交互性颠覆了传统教学方式,但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传统校园的人文氛围等优势并非前者所能取代。因此,综合这两者优势的B-Learning混合式或结合式学习,即对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研究迫在眉睫。

在言及方法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指出方法并非万能。事实上,我们做事情的方式甚至不取决于方法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为何这样而非那样教学的理由,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我们的学生是谁,我们的教学环境怎样。我们需要分析这些元素特点,然后选择与此相匹配的教学环境、教学程序、教学技术。在任何水平的教学和教学的任何阶段,我们都应该清晰地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我们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就教育的目的而言,教学方法不应该成为教师决策的重点,对教育者而言,教室里的生命质量远比教学的效率重要。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