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统编教材

统编教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统编教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统编教材范文第1篇

阿古达木

2021年5月24日和25日我有幸参加了“三科统编教材巡讲活动”。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上午,但活动容量却不小,听了三位老师的展示课和专家精心点评,收获满满。

首先安排了锡林浩特市蒙古族小学的史云泽、侯晓乐、散丹老师讲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

各老师讲课资料:

锡林浩特市蒙古族小学史云泽老师

锡林浩特市蒙古族小学 侯晓乐老师

锡林浩特市蒙古族小学 散丹老师

随后各位老师交流意见互相探讨了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最后专家们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讲解内容大都扣题。来自武汉的孙老师的点评讲解主要是围绕“立德树人”来进行。他说“站在岸上教游泳永远教不会,只有在水中才能教会”。因此老师们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去教学。陈老师说:“老师们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全面备课,设计目的要明确”。老师们不要为了备课而备课、一定要全面的备课,有随时解答学生问题的准备。

专家的点评以及各位老师的交流对我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以后会更加努力,多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师专业水平。

统编教材范文第2篇

接到会议通知,心里异常兴奋,充满期待,期待又能和黄绿鲜老师这个优雅、睿智,浑身都充满正能量的女神一起出发,期待能零距离听到统编教材编者陈先云老师的讲座。5月31日,“读懂教材,用好教参,践行统编教材理念——重庆市2019年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培训会”在重庆市渝北巴蜀小学召开,虽然只有一天的时间,但美丽巴蜀校园、魅力巴蜀教师、创新巴蜀孩子、接地教材讲座,让我受益多多。

陈先云老师作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兼顾:用好统编教科书的若干建议》讲座,从文与道的统一、阅读与表达并重、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语文与生活的结合、语文教学的不变与变,五个方面给出了教学建议。

教材好教,教好不易,陈先云老师用调研课例向我们展示了找准目标,把握方向的重要性。我们只有认真地阅读教材,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整体,找准方向才能真正地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次近距离的接触,更让我明白了:这些人之所以卓越,是因为优秀的他们更加努力。每一次调研听课,陈先云老师都认真记录评析,把有价值的典型课堂问题,例举出来,避免更多的小语教师踩雷。原定于下午五点结束的讲座一直持续到六点半,尊敬陈先云老师只想给我们重庆教师多讲一点,再多讲一点……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能走得更快,但能否走得更远,更稳,这取决于我们能否找准方向,脚踏实地,精耕细作。

统编教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本教材 建设 特色

伴随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校本教材的建设工作已经进入了如火如荼的阶段,所开发出的许多各具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令人耳目一新。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我校特色学校的建设进程,结合我校《实践教育》校本教材编写实际,对校本教材建设谈谈如下看法:

一、校本教材――统编教材的拓展和补充

校本教材这一名称是相对于统编教材(或称主流教材)而言的。统编教材是由教材编写专家组专门编写并经国家专门机构审定的教材。它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但是,它的最大弱点就是不能适应各地区各学校文化的差异性。而校本教材的产生正是为了弥补统编教材的不足。因此,对于校本教材的定位应该是统编教材的拓展和补充。

二、校本教材――教育发展个性化需要

满足教育发展的个性化需要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出发点。教育的个性化发展主要包括学校个性发展、地方课程资源的个性化整合、学生和教师的个性化发展等。

1、从学校的特色发展出发。我校奉行的是实践育人的办学理念。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看看如何进一步拓宽渠道,加大力度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操作的习惯与方法,进而打造我校实践教育育人特色。因而我们提出了“以校本教材建设为载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进程”的工作思路,确定编写《实践教育》校本教材,突出强调“实践”二字,打造实践教育办学特色。

2、从地方课程资源的个性化整合出发。校本教材是为了弥补统编教材难于适应各地方差异这一弱点而产生的。因而整合统编教材、地方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等的需要就成为开发校本教材的又一个出发点。现行小学教材中都编写了一定的实践活动课题,但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方法与习惯的系统化培养方面显得不够,特别是结合地方教育资源开展活动这方面更是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校本教材开发中,对各方面课程资源进行个性化整合。

3、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出发。使教育活动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是编写校本教材的基本出发点。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就是全面提高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养。从实践的效果来看,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作用,特别需要我们加大力度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与习惯。因此结合地方资源编写《实践教育》校本教材,组织学生科学有序地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4、从教师的个性化成长出发。学校既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同时也是教师成长的基地。我们不但要让教师成为教材的解读者和执行者,也要让教师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和管理者。让教师经历教材开发的过程,尽而以教材开发者的角度去审视教材,优化对教材的使用方法。同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也让教师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校本教材――教材本土化的体现

确保了校本教材编写的本土化,就基本突出了校本教材的实践性和特色性。因而我认为本土化是编写校本教材的基本特征。

1、加强本土化的组织建设,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确保教材编写工作中人财物的落实。同时,我们还成立了校本教材编写专家指导组,聘请区教科所教育专家担任组长,对编写工作进行写前培训和写中指导。

2、做好编写本土化的校本教材前期规划工作。校本教材的前期规划工作主要由编审小组负责实施。主要内容是编写适合校情的《校本教材的编写纲要及体例》。

3、凸显教材内容的本土化。校本教材除了它的开发目标本土化以外,再就是教材的内容素材的本土化。因此,对本土化教材资源的筛选和改造是编写校本教材的重要任务。一是对学校资源的整理,结合我校《闲暇教育》校本教材,创新《实践教育》校本教材。二是对教师资源的整理,吸纳开发广大教师身上蕴藏着的宝贵资源。三是对学生资源的整理,充分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让其直接参与教材的开发与实践,使学生成为校本教材的直接受益者。四是对社会资源的整理,重视利用地方资源,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为此我们组织编写组的同志实地参观或了解了李渡工业园、李渡特色农业种植园、李渡特色农业养殖园、地方历史文化名人、地方文化古迹、民间传说、李渡发展规划等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为校本教材的编写准备了丰富的本土化内容素材。

四、校本教材――教育持续发展体现

校本教材是是目标,更是手段;是结果,更是过程。持续发展才是校本教材建设中的根本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校本教材建设的一切活动必须从“联系”、“整体”、“和谐”的观点出发,在纵向上要处理好“前”“后”关系,在横向上要协调好“你”“我”关系,追求长远、整体的效益。我校的校本教材编写历时8年,经历了从无到有、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在今后教材的建设中,我们还将编写出更新更好的校本教材来,以满足广大师生个性化需求和发展,创建为名副其实的特设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袁春平范蔚《关于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

戴兴海《校本教材建设的生命在于过程》

鲁一民 孙文《校本教材“本”着什么?》

统编教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使用;乡土材料

所谓乡土材料,是指有较强的地方特色,是学生所生活的区域里已经出现和正在出现的事和物的总称。乡土材料是《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是对统编教材的有益补充,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具体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

一、使用乡土材料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好处

1.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一般都会对自己未知的领域特别是身边的人和事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利用乡土材料的亲近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运用乡土材料得当,学生会在乡土材料的引导下,对下面的课堂教学充满期待,这正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自己主动去完成任务。

2.有益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人的爱国情感是从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开始的,只有使学生了解、认识、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进而才能激励学生树立起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可以说这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有利于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传承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乡土的,便越是国家的。乡土材料的使用,使学生在认识家乡的基础上,对一些濒危的家乡文化产生紧迫感和救世情结,其中的一些优秀学生会自发投入到拯救家乡文化的事情中去。比如温岭石塘的大奏鼓、台州乱弹等优秀传统文化,都有学生在学习。

4.有益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乡土材料的使用,使学生将祖国的历史从书本上的文字转变到自己所在这片乡土上所发生的往事上,从而使历史教学从死记硬背、缺乏与现实的联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缺乏直观与生动性的困境中走出来。一旦历史在学生的思维中有了生命力,学生必然会对这些历史形成深深的认同感,而不是选择记忆抗拒。

二、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使用乡土材料应注意的问题

1.乡土材料的选用应体现主旋律,要有正面教育意义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必定要体现社会主义性质,所采取的历史观必定要符合。故而在乡土材料的选取上一定要体现主旋律,要有正面教育意义。现实的材料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历史的材料要体现唯物史观。比如在与道德相关的课题的教学上可以选用温岭的郭文标作为案例。

2.乡土材料的选用应按照课程标准,不可盲目使用

我们的教学是有一个标准的,就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统编教材的使用就必须按照这个课程标准进行。而乡土材料的使用必须依附于统编教材的知识设定,乡土材料的使用也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进行,以完成课程标准所设定的任务为目标,一切与之无关的材料都应该大胆地、毫不留情地舍弃。

3.乡土材料的选用应注意材料中所涉及的事物的真实性

我们的乡土材料就是我们的家乡历史,是要教育我们的学生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的,教师的治学是否严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正确与否,所以,在历史的材料上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引用,不可胡乱编造历史,篡改历史。

4.乡土材料的选用应把握难易度

难度较大或过于简单的乡土材料,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程度,甚至可能会出现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情况。在一节课的开始阶段,可以选用难度小的材料,再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步加大难度。在不同年级中,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不同思维,选取与之对应的材料,七年级学生更多的适应于感性材料,九年级学生则适合用需要归纳总结的材料。

5.乡土材料的选用应注意及时更新

《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既注重历史性,也重视时事性,特别重视对党的方针政策及其所产生的变化的跟进,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新近发生的事情,加以研究分析,以弥补统编教材内容上的不足,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给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内容。比如“科学发展观”在提出之时,教科书上是没有的,笔者便从网上寻找资料解释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举例说明学校周边鞋厂发展的同时,污染了环境,再拿出图片加以印证,论证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必要性。

6.乡土材料的使用应注意准确性,要与教材相对应

统编教材范文第5篇

走马坪小学       彭峰

2019年8月24日,我在澧源镇二小参加了桑植县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语文统编的教材培训活动,参加培训的均是一线的语文教师,现将本次的学习心得体会给大家分享一下。

一、对部编本教材编排体系有了更新的认识。

听了几位培训老师的编排思路与内容解析,我对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原则、特点及教学重难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材的编写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每个单元的课文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把基本的知识,必须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和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练习系统之中。

二、教师要不断学习,方能引领学生,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统编教材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新闻学教材 课程内容 重复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一、现象

随着1997年新闻学由二级学科升为一级学科,并改名为新闻传播学以后,新闻学的学科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现在全国各大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新闻专业,许多还创办了新闻系或新闻学院,新闻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对新闻教育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的新闻学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教材为新闻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有力地促进了新闻教学质量的提高。

但是笔者遗憾地发现,在新闻学教材存在课程内容部分重复的现象。现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新闻学权威出版社的教材为例,统计如下(表中划√说明该教材包含相应内容):

由上可知,在同一出版社的系列教材中都或多或少存在重复现象。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中,关于“真实性原则”这一内容《新闻理论教程》和《新闻写作教程》都有专节涉及。《新闻理论教程》在第六章第一节占25页的篇幅,《新闻写作教程》在第二章新闻写作真实性原则中占17页篇幅。关于“新闻工作者道德/修养”的内容,复旦大学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的《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第十四章记者修养占29页篇幅,《新闻学概论》(第二版)第十四章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的修养占17页篇幅。其他诸如新闻价值、新闻政策等内容也出现不同课程类似的重复情况(见上表)。

同时,不同出版社的不同课程也存在课程内容部分重复现象。如“真实性原则”这一内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新闻理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新闻写作教程》和《当代新闻采访》、高等教育出版社《新闻学导论(修订版)》和《新闻理论教程》课程均有专节涉及。当然,其他出版社这种教材存在课程内容部分重复现象也很普遍,在此不再赘述。

二、原因

1 课程边界和名称缺乏统一规定

新闻学的传统课程有新闻采访学、新闻评论学、新闻写作、新闻理论、新闻编辑学、新闻事业史等。一般来说,新闻学所设各门课程都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各门课程界限虽然不能说泾渭分明,但还是各有疆界。如新闻采访课程主要是一门应用学科,既有采访原理,也有在原理指导下如何采访的实践内容;新闻理论教程主要是关于新闻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新闻事业运行规律等内容。但由于课程边界缺乏统一规定,各门课程之间的界限模糊,容易出现课程内容部分重复现象。同时,由于某些课程名称不确定,也容易造成课程内容部分重复的现象。例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课程,单独开设还是合二为一名为新闻采写课程。自然会影响教材内容的编写。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学日益成为显学,边缘新闻学也随之兴起,新闻传播学、新闻法规与道德、新闻心理学等一些交叉课程也逐渐成为新闻院校的常设课程,这些课程的出现更进一步加剧了课程之间边界的模糊度。

2 编写者的求全心理

一般来说,任何一本教材都有它或长或短的使用寿命,即使是经典教材也不例外。尤其是在信息更新迅速的当代,教材的及时更新和换代不可避免。但要在各门课程教材种类繁多的基础上重新编写教材。另辟蹊径。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因此,有些编写者就试图在“异”和“全”上寻求突破,但也因此走入教材编写的误区。在求“异”心理驱使下,导致教材和学术专著不分。在求“全”心理驱使下,把本属于其他课程的内容也囊括其中,使该门课程内容庞杂,无所不包,如同大杂烩,人为导致内容重复情况的发生。如新闻价值、真实性原则、新闻工作者道德/修养等内容,很明显属于新闻学概论的内容,但有些编写者在新闻采访学课程教材中也将其纳入其中。当然,这些内容在采访学教材中不是不能提,但设专章专节花费大量篇幅进行阐述实属不妥。

三、弊端

1 影响课程设置的纯正性

如果允许内容杂糅不清、边界不明的教材存在,长此以往,课程的纯正性显然会受到质疑。课程建设和发展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形象,至少是学科不成熟的表现。

2 引发教学内容重复

现在新闻院校在选择教材时。自主性很强,往往由各高校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由选择教材。一般来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新闻学教材的权威出版社的人选几率较高,其他出版社的教材也因多种原因被不同新闻院校采用。如果采用教材中存在课程内容重复情况,由不同教师主讲的课程就会出现同一内容被重复讲授的情况,尽管各人讲授同一内容时不完全一致,但作为课时量固定的各门课程来说,无疑是浪费时间,最终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学生在学习时,发现教材之间重复雷同,也会牢骚满腹,易引发学生不满情绪。即使有教师一人主讲数门课程,在讲授时,能适当地做出调整,避免重复讲授情况发生。但毕竟是权宜之计。如果教师选定了教材,却不按选定教材授课,另起炉灶,按教师个人的体例进行讲授,那么,教材就形同虚设,与其他课程内容“撞车”的情况也无法完全避免。因此,教材内容如果出现部分重复,教师在选择教材、备课时。就会无所适从,加大了教学难度。

3 加剧教材普遍过厚的现状。

一般来说,教材编写以简明为上,“理想的教材似乎应该在20万字以下”。但时下的新闻教材,存在一种普遍过厚的状况,少则三四十万,多则60多万字,而且有越写越厚的趋势。一些教材编写者甚至以厚为荣。“从原来的十八章扩充到十九章”、“经过修订的第二版,共40余万字,是第一版20万字的一倍以上”。而课程部分内容重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教材普遍过厚的现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这就使教材定价提高,学生教材费用增加,同时学习负担加重。

四、措施

1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质量评价体系

现在教材质量评价体系并不健全。教材质量的高低主要由出版社的权威性、编者知名度或行政部门的级别来决定。尽管权威出版社、知名度高的编者水平一般来说略胜一筹,但也难免千虑一失。近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虽不再明令统编教材和使用统编教材,但由于这些统编教材在编写之前事先就被贴上了高质的标签。许多学校在教学实际中仍然对统编教材推崇有加。将“教育部推荐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奉为圭臬。而笔者认为,教材优秀与否,应该由市场来选择,使用教材的一线教师、学生最有发言权。诸如课程内容存在部分重复现象的问题经过教学实践检验才有可能避免。因此,将一线教师、学生的反馈意见纳入教材质量评价体系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质量评价体系。

统编教材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高数学;数控专业;课改;目标;原则;模式

近年来,我校数学教研组结合本校实际,针对数控专业学生数学底子薄弱、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积极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尽量为专业课教学服务,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分析

(一)职校专业差异大,统编教材缺乏针对性

数学新课标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职高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知识,“为学生的发展打基础”。显然,职校数学教学要实现此目标,就必须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结合本专业特点,注意数学学科与专业教学之间的联系,再确定数学的教学内容,才能有的放矢,切实有效地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比如:以数控专业为例,要想学生很好地掌握数控基础和机械制图方面的知识,就应该把立体几何作为数学教学的重点。

但统编教材其内容繁杂,教学体系大而全,要求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统一的教学内容和统一的教学深度,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明显,不利于学生学好专业课程,这显然有碍职校很好地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教师要想扭转此困局,就必须思考如何调整数学教学内容,才能切实为专业教学服务。

(二)职校学生底子薄,课堂教学存在脱节现象

职校大多数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数学成绩普遍不良,个别学生对简单的四则运算都一知半解,数学水平远未达到“初中毕业的水平”,要让这样的学生学有所获,上课听得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学生原有基础之上组织教学,强调与当前教学内容的衔接,否则,无异于拔苗助长、空中楼阁,毫无成效可言。

然而,由于没有一套针对学生实际的教材和教法,教师只能是根据统编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照本宣科地组织教学,一味强调完成“教学进度”, 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要知道,制订职高数学“教学大纲”是在假定学生“已基本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授课对象是“已具备初中毕业水平的学生”,教师如此“敬业”,造成的结果只有一个:学生上课不得甚解、下课一无所获。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应思考如何调整教学模式,摈弃传统思维,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讲究教学的循序渐进,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程改革的实施措施

几年来,我校数学教研组通过“三淡化三强调”,从改革教材教法入手,辅之于考核与评价方式的调整,从点到面,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以“低起点、重实用――改革教材;小步子、重参与――组织教学;求进步、重运用――实施评价”为特点的我校数学课改模式,具体的实施措施为:

(一)淡化教材的统一性,强调内容的适用性

为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走出“失败者”的心理阴影,重树学好数学的信心,我们经过仔细的调研与分析,决定根据“贴近学生实际,降低教学难度”的原则,对统编教材作适当的删减调整,淡化统编教材的统一性,使教学内容更适用于学生的实际。为此,在调查反馈、实验总结、完善提高的基础上,我们着手编订了第一套《职高数学校本辅导教材》第一、第二册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学习指导》,分别安排在高一和高二教学。在该套教材里,我们努力体现了基础知识的反复循环,突出了基本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既降低了难度,减少了作业量,又落实了知识点,使教材简明、实用,更加切合学生实际,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听得懂,学得会,有所获”,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二)淡化教材的系统性,强调内容的针对性

在试用第一套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材内容还存在与专业教学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为了进一步落实“贴近学生实际,贴近专业需要”、“为学生发展打基础,为后继课程服务”的课改思想,学校又决定在第一套校本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教材内容,淡化教材的系统性,提高专业针对性。为此,学校成立了既有数学教师参加、又有数控教师参加的教材编写小组,并围绕两个“贴近”,以“实际应用”为重点,重新构架知识体系和教材内容。教材编写的具体原则是:

1、淡化教材的系统性和理论性。第二套教材保留了应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教学需要的相关内容,删除了一部分职高学生暂不太需要且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与统编教材相比,我们删除了约三分之一左右的教学内容,并大幅度地降低了教材的难度,使其与学生的现有基础水平相衔接。比如,在第二套教材中,我们删除了分式不等式部分,仅介绍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删除了

2、强调教材的针对性和运用性。整合教学内容,体现为专业教学服务的思想。

预备初中知识,做好初、高中衔接。对初中的知识进行整合和筛选,选择后继课程和专业需要的知识,以备新授前进行复习,或单独成章集中进行复习和强化。

拆分传统的三角内容,适应不同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介绍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各专业人才必备的共性知识,列于共用基础平台。把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半角公式及正弦型曲线放到工科专业模块,特别是对于数控类专业,增加利用三角函数进行工件的有关计算,如数控编程中节点坐标的计算问题和分度圆锥角的求解问题,满足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的需求。

理顺解析几何内容。掌握直线和圆的方程,建立方程和曲线的关系,会利用坐标法解决简单问题,是各专业人才必备的共性需求,列于共用基础平台。坐标轴的平移和旋转、极坐标与参数方程,作为技术工人所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放到工科专业模块,大幅增加数控编程所需的解析几何知识,满足数控加工的实际需求。

改造立体几何内容,变形式化的论证为数学知觉与数学兴趣的培养。去掉繁琐的形式化数学证明,变枯燥的立体几何课程为饶有兴趣的实验操作课程。通过操作得到定理,并利用它们解决三视图、机械零件的锻铸,切割、裁剪等实际问题。认识空间的点、线、面、体,丰富学生空间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二套教材突出体现了“学科教学 服务于专业需要”的原则,从满足数控、机械专业教学需要的角度重新设计教材内容,主要做法是设计了大量与专业教学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用于阐释相关的数学知识或理论,例如,为便于学生掌握数控编程中关于“零件编程轮廓线”的问题,即节点的坐标问题,我们就在教材“直角坐标系”这个知识点中,设计了一个与之相关的例题:

图3-15

已知编程用零件轮廓(长方形ABCD)尺寸如图所示,试求节点A,B,C,D的坐标,真正做到了“把身边的数学引入教材”。据统计,与专业教学相关的例题和练习占了教材总例题和练习的相当比例(具体情况如表1)。

3、根据专业需要,对教材框架与体系作了大幅度调整,全套教材分代数、几何两大部分,分别编写,既自成体系,又互相联系。并采用交叉讲授的办法安排教学,以满足各专业在不同时间段的实际需要。

根据以上原则修编的新教材,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它着眼于培养普通劳动者的素质需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运用性。从概念的引入到一些结论性内容的产生、从相关知识的应用到课后习题的巩固,都注意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机械专业实际,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还安排了少量开拓思维性的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解决专业学习中的问题,突出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淡化课堂里的说教,强调学生的参与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张扬学生的个性,使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在“学有所得、学有所乐”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我,重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努力淡化教学的说理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逐渐尝试探索了一套适合学生的“渐进式”教学模式。

该模式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基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遵循求实渐进的教学原则,采取“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注重问题的引入,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的教学策略,贯彻“讲练结合、少讲多练、以练为主”的操作模式,讲究精讲与自学相结合,把学生从课堂中的被动角色变为主动角色。其基本环节主要有:教师组织讲授新知识――例子讲解――新情景中学生练习――学生讨论点评――教师小结讲评。具体做法是:

1、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重视教学中的互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2、尊重学生个性与才能,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3、洞察学生的情感世界,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让他们找回曾经有过的信心和勇气。

4、通过学生板演和口头表述等方式,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使课堂成为学生活跃思想、交流情感、展示自我的场所。

三、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与反思

我们的数学课改工作经过全体任课老师共同努力,已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随着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也遇到了不少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

(一)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科学性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论证。

编写“数学校本教材”是我校教师改革统编教材的初步尝试,是比较符合教学实际的校本教材,但其内容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论证。另外,我们对于如何合理地将向量、概率等内容编入教材也暂无清晰的思路。

(二)校本教材还没有充分体现分层教学的要求。

总体而言,我校“数学校本教材”的教学要求与难度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基础和实际需要,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有少数基础较好的同学感觉教材要求低、难度不大,上课吃不饱。这就要求我们还须进一步修改教材,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三)数学老师普遍掌握数控知识存在很大问题

总之,课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专业需要出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并不断探索总结,不断创新提高,我们的课改工程一定能取得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2000年3月21日《关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

统编教材范文第8篇

关键词:技校 语文教育 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309-02

当下普通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可技工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却十分滞后,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本着揭示问题,改革弊端的目的,现从语文课程、语文教材、学生、教师等四个方面作些具体分析:

一、技工学校现行语文课程问题分析

技工学校语文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素养、发展才干、培养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为根本,以此为依据,来看技工学校语文课程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目标定位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泰勒提出课程目标的依据是: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可技校语文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实际依据的只是学科专家的建议。听取专家的建议固然无可厚非,然而忽视学习者学习的需要并不足取。课程的基本职能就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而生成课程目标就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要使课程目标理论有效指导实践,它就不能简单地停留于“课程要满足学生需要”的抽象论述上,而是要详尽地把这些需要描述出来。而这样的描述在当前的技校课程目标中是看不到的。学生不仅生活于学校之中,而且还生活于社会之中,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是社会的人,所以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理应成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可这一方面在当前技校课程目标中也没得到应有的关注。

2.课程标准的设置不符合教学实际。从技工学校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看,与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相去无几,有明显参照、沿用普高课程标准之嫌,丢失本应有的自我特色。技工学校课程标准在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等方面要求得过于具体、详细,而要达到这些标准,需要有较多的课时数为保证,可实际情况是语文课时数在不断被压缩着,加之学生基本素质日趋低下,课程标准显得高不可攀。一个无法达到的课程标准对于教学毫无帮助,有害无益,只会让师生们感到力不从心。

3.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目前技校语文教学采用的仍是学科中心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知识传授和记忆,有助于打好理论基础,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但是忽视了学生的参与,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的结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知识的机械记忆,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热情不高,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就得不到开发,难于将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学生的权利、学生的发展在学科中得不到保障,对学生的成长没有多大的好处。

4.课程评价忽视激励与改进功能。技校文化基础学科,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只有总结性评价,也就是通过考试对学生完成学业、达到教学目的的情况进行基本的判定。总结性评价的弊端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性,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经验的丰富性,忽视课程评价的反馈、激励与改进功能。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教育现象,很难用一个分数、一次考试进行衡量,在课程及教学过程中,单纯使用总结性评价有悖于全面素质发展的培养目标。我们只有从发展的角度,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才能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状况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价,以利于调动、激励学生,发挥其潜能,也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调整策略,帮助学生诊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二、技工学校现行语文教材问题分析

伴随着技工学校的发展,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改进一直受到相关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语文教材的建设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当前各地所用教材主要是全国统编第四版教材或地方自主编写的教材。我们不妨对全国统编第四版教材和江西省技工学校教学研究室编写的教材进行具体分析,力求发现一些问题,以便加以完善。全国统编第四版教材在“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确定了课程教学目标。在教材编写中注意了学生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实践能力,特别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且注重人文资源的开掘,选文大多文质兼美,经久不衰,艺术价值、人文价值颇高,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反复吟咏这些篇章,人文精神便在潜移默化中给以熏陶,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江西省编写的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于应用文写作、口语表达,阅读教学的选文篇目较以往删减幅度很大,只有20篇,其中选读课文就占6篇。从教材编排来看,全国统编第四版教材力求于知识教学的完整性,注重于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江西教材很明显注重的是语文的实用性,讲读课文的缩减,也许跟近年来语文课时数的减少不无关系。

分析、研究现行语文教材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编排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一,教材编排对培养对象缺乏必要的研究。技校虽说招收的对象是初中毕业生,而实际上招收的学生大多数是普通高中挑剩的,甚而至于是连初中都毕不了业的学生,文化程度跟高中生差距不小。而全国统编第四版教材在选文、编排方面与高中教材相近,有些课文对技校生来说偏难。江西版教材虽说课文缩减幅度大,但也存在偏难、针对性不强、趣味性不足等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二,教材选文多为精品,虽说是历久不衰的名家名篇,但与当今相去久远,缺乏时代感,难以激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其三,教材选文并没有注意到技校生所应有的职业性特征,报道高技能人才典型事迹的文章,介绍生产工序的说明文,与人类生活、生产相关的科技文,介绍科学知识的科普文没有选作教材。

通过对现行教材的分析我认为,在教材编写时值得思考的,而往往没能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技校生在语文教学方面究竟应教给他们什么,培养目标是什么。技校生的培养其实也就是对于人的培养,不管学生学的是什么专业,作为语文教育,我们都应该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生活着想,培养他们日常生活、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求他们把话讲通,把文章写通,再进一步把话说好,把文章写好。注重于通过课文讲读,进行思想品德熏陶,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就是说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情感、有涵养的社会主义新人,而不是只懂得生产操作的体力劳动者。培养目标明确了,教材的编写也就不成问题了。

三、技工学校学生问题分析

技校学生素质日趋低下,确实存在着诸如不愿学习,人生态度消极,得过且过,把青春时光虚掷在网吧、游戏厅、影院等娱乐场所等许多问题。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满足于灌输书本知识,传授职业岗位基本技能,而不解决思想问题,我们的教育必然要以失败告终。只有当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到学习对人的一生的积极意义,接受知识的心门才会真正打开,我们的教育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发挥美育功能,陶冶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美好情操,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培养成思想健康、心胸开阔、人格健全、勇于进取的社会主义新人。

四、技工学校教师问题分析

把教育的失败仅仅归因于学生素质不高,那只是推卸责任的片面之词。虽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的说法有失公允,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实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孔子云“教不严,师之惰”,学生没教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以因其他因素的存在,作为教育工作者放松自身要求的理由。要知道教师真的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当前技校语文教师的工作环境不容乐观。由于学校办学规模一般较小,一所学校往往只有二三名语文教师,教学教研风气难以形成,教学环境闭塞,学校之间的交流很少。加之学校对语文教学不够重视,难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在语文教师的配置上又有很大的随意性,非中文专业的教师教语文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本身也存在教学态度消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把上课当做应付差事;教学理念没有改变,缺乏开拓创新意识,习惯于“填鸭式”、“满堂灌”的生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调,仍旧停留在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状态;不重视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养等问题。

困扰语文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自尊、自强。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仅要精通语文专业知识,还要博学深思,广泛涉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相关学科,勤于读书看报,关注社会、人生。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不断地开拓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学。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作为技校的语文教师还应抓住技工教育所具有的职业特点,注重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当我们修养深厚,学识渊博,个性飞扬之时,我们的人格魅力就能彰显,我们的学生就会愿意接受我们的教导,学生的学业就会长进,我们的教育就能成功,语文可有可无的言论就会不攻自破,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就会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